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交媒体的特点及类型范文

社交媒体的特点及类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交媒体的特点及类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交媒体的特点及类型

第1篇:社交媒体的特点及类型范文

2000年以来,web2.0技术发展迅速,以QQ空间、人人网、博客、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社交媒体是一种能够赋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其最大特点是给予每一个用户参与创造并传播的能力。目前学术界对社交媒体的关注度相当高,但是其在档案网站中的应用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建设和完善基于互动参与功能的社交媒体的档案网站,对档案馆拓展服务方式、创新服务理念、增强与用户的交流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档案馆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交媒体建立的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服务理念将为促进档案馆拓展知识服务、改变档案馆未来的服务方式和途径提供良好的契机。图1从不同角度对社交媒体在档案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

(一)增加档案馆访问量

将社交媒体模式导入到档案馆系统,成立档案俱乐部,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起来,这将有利于形成多维互动的用户网络体系、构建用户互动平台、增强用户的粘黏度。利用朋友间的一传十、十传百的推荐方式,档案馆网络将迅速得到延伸,这种类似树状结构的“宗谱”和朋友间的关系脉络,有助于为档案馆的用户提供信息交流和分享的新途径。因此,社交媒体平台将带动档案馆网络用户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形成档案馆庞大的用户群,有助于档案馆构建稳定、可靠、长期的人气网络。

(二)提高公民参与度

倡导对档案感兴趣的社会公众利用网络平台参与到馆藏档案的在线著录、在线抄录以及数字扫描和上传等数字化工作流程,通过集合社会公众的知识和力量加速馆藏档案的数字化进程,使公众既能充分使用社交媒体的功能,又满足了公众自由行使公民档案员的权利。

(三)提升档案馆服务力

档案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信息推送功能,将新的开放目录和馆藏资源及时主动地告知可能需要的用户,实现其优先享受馆藏档案资源的使用权;利用档案馆微博、电子邮件、RSS源等多种方式将档案馆动态信息、主题展览、培训讲座通知用户;利用社交媒体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设置图文并茂、形式丰富的展示平台来吸引更多的读者点击浏览开放的档案资源。

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教育培训,基于社交媒体平台支持近距离的语音通话功能,携带即时聊天工具,支持音频、视频、幻灯片,支持实验演示和操作,以上这些社交媒体的独特功能能够满足教育培训的基本需要。相比传统的实地培训学习,社交媒体在学员地域分布较广、实验操作安全性较高、教育教学组织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更具有明显优势。

(四)扩大档案馆影响力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开展的数字记忆活动,鼓励公民捐赠私人照片并通过添加标签和描述上传到网站,使更多的公众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皇后区的历史。同样,档案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力开展捐赠档案的行动。为了使更多的公众能查阅到档案,捐赠档案可以发展成网络捐档的模式。通过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搭建社交关系网,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该善举中来。社交媒体的最大优势所在,就是通过行动做出榜样,并通过手机这种快捷的方式和途径,迅速影响身边的人和好友圈,这比单纯的口头号召更具有动员性,因此能够增强档案的影响力,提高档案的社会地位,同时还能提高民众的积极性。

三、社交媒体在国外档案界的应用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第一天发表的政府公开备忘录中就公开呼吁“行政管理部门和各机构应该能够驾驭新技术,将业务工作与决策上网,随时准备向公众开放。”[1]还他组建了“新媒体工作站”,负责创新技术和应用推广的研究工作。2010年起,NARA正式实施“社交媒体计划”,其目标是促进联邦档案机构的透明、开放和合作。并在其内部新设立了创新办公室、国家文件解密中心等新的机构,以促进政府档案文件解密开放。

(一)NARA的社交媒体应用工具

如图2,NARA网站社交媒体的标签云,向我们展示了各种社交媒体工具与NARA信息服务战略之间的复杂关系。从2009年微博开始到现在,13个社交平台累计开创135个社交媒体项目。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社交媒体工具作简要描述。Facebook是一种社交网络工具,用户可以建立自己的档案页,其中包括照片和个人兴趣,可以进行公开或私下留言,用户还可以加入其他小组,亚特兰大、波士顿、丹佛等城市的档案馆都已开通;Blog的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以能够简易迅速便捷地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地与他人交流,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为一体著称,美国档案工作者博客(Archivist of the United States)、“胡佛黑板”(Hooverblackboard)、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博客(Narations)、全国解密中心博客(National Declassifica? tion Center)都已开通此平台;Flickr是一种图片分享工具,提供图片的存放、交友、组群、邮件等功能,能够将照片标上标签(Tag)并且以此方式浏览,国家档案馆通过“照片流”(Photo Stream)的形式共享九大照片组;You? tube是一种视频分享工具,用户可以利用该平台观看视频,上传影片,国家档案馆、乔治布什总统图书与博物馆等九大频道都已开通。[3]NARA正是利用这些工具来创建和实现与公众的交流。

(二)NARA的社交媒体应用效果

NARA与社交媒体的有效结合,扩大了档案文化在美国公众之间的社会影响力,是收集公民对档案工作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渠道。NARA在社交媒体战略实施后,就进行了严格的效果监管,由专门人员统计分析,定期公布调查结果,收集反馈信息,通过对用户的信息需求、采用社交媒体的工具类型以及用户类型、特点的分析,有利于档案馆以用户为中心开展服务,落实到各个细节,使社交媒体工作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

作者依据2013年3月至2013年8月,NARA网站的社交媒体应用数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将这半年中社交媒体工具的月浏览人数制作成图表。从表1中可以看出,每种应用的浏览数量不等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尤以Facebook和Flickr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和图片形式传播的档案信息受欢迎程度更高。

(三)NARA中社交媒体应用的基本经验

一是充分挖掘公民力量。2011年NARA在其官网上正式开通“公民档案保管员”模块。任何人都可以给网站上的资料和图片添加标签和注释说明,以方便搜索和索引,公众还可以对某一历史事件上传资料、图片、拟写文章。由于“公民档案保管员”模块的设立,在网上填写“注释说明”功能开通后仅两周,就为一千多页的手稿档案添加了注释和标签。甚至对于非英语语种的档案,公民不仅为其添加了注释而且还标注了翻译。

二是借助“维基”专业技术。2011年5月,NARA首开先河,开创“维基”项目。截止到2012年8月,总计有九万余份数字档案的复制件上传到维基百科共享。据不完全统计,“维基”将一张图片上传至维基主页时,其访问量在8小时之内就可以达到400万次。该数字无疑是惊人的,这种速度足见维基百科强大的传播力量。

三是利用社交媒体与各部门协同进行交流合作。除了我们熟知的即时通讯、视频、交友等网站外, NARA还与用户地理位置信息手机服务网站“Four? square”等社会网络运行商签订了相关协议,在该社会网络中建立美国档案网相关栏目的站点。例如,NARA已经在Facebook网站上建立了18个网页群落,其中包括:“历史上的今天”、“联邦登记”、“美国国家档案保存”等。利用人气社交媒体改善沟通合作和创作团队,利用自身优势和社交媒体的人气优势进行互补,这是NARA的战略技术。

四是充分发挥国家档案馆的领跑作用。如何巧妙地运用社交媒体,成为NARA的关键任务之一。作为负责管理白宫文件和其他联邦机构并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NARA必须身先士卒,先行使用这些技术。在NARA之中,许多工作人员都率先使用社交媒体,通过创建博客或Twitter(微博)与用户交流互动。此外,总统图书馆也都运用社交媒体圈,此种尝试绝不是轻率的技术使用,而是代表着未来的趋势。更重要的是,通过融合社交媒体,也为改善外界公众对档案馆的认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四、社交媒体在我国档案馆中应用的现状

2013年10月5日,笔者在Alexa上查询的结果显示,国家档案局网站是我国档案网站中排名第一的网站,全球综合排名为609,978位,而NARA的综合排名为:13,686。[5]同为档案信息网站,差距之大一目了然。当然,这里有经济、历史等原因,但是信息服务的欠缺是造成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通过访问国家档案局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综合档案馆网站,笔者对运用社交媒体的情况进行了粗略的统计,见表2:

档案网站大多只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查询和开放,却忽视了用户与档案馆之间的交流互动。相比NARA的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我国档案馆在这方面显得较为贫乏,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国家档案局尚未使用社交媒体,而NARA的使用量超过20种,二者相差甚远。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网站调查与测评项目组的调查显示,我国省级档案馆网站的网上交互指标平均得分率仅为42.75%,其中最能体现交互功能的网上业务咨询、网上论坛得分普遍偏低,分别为0.21和0.23[6]。

我国档案网站应用现状的主要特点为:交互功能种类单一,缺乏个性化服务和活力。在国内许多领域,即时通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综合性档案馆网站中仍未推广使用。档案馆网站交互功能的种类单一,有的档案馆网站除了电话、地址和邮箱外,没有提供任何其他的交流方式。大部分只有“网上问答”、“网上咨询”、“留言”模块,有的虽然设置了即时咨询栏目,但是回复速度慢,难以满足访问者的及时需求。综上所述,我国档案网站的社交媒体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建设粗糙、功能不配套、内容单一、形式以文本和图片为主、可利用率低、更新反馈慢、网站的管理人员不足、重展览轻服务现象严重、缺乏对档案利用的深化和改革以及用户与档案馆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很难深入。

虽然中美国情不同、档情不同,但是两国档案馆具有类似的性质和功能,信息化发展趋势对两国档案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同样的更高要求。因此,NARA应用社交媒体工具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档案馆的宣传推广、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公民信息素质的提高、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推广为社交媒体技术在档案馆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国内许多档案学者的个人博客,如“兰台家园”、“中国档案学研究”、“兰台天地”,以及“档案界网站”和“档案知网”等档案网站的社交媒体平台的成功建设也为我国档案馆引入社交媒体工具提供了经验。

五、社交媒体在我国档案馆中应用的对策建议

(一)宏观战略

宏观战略上,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是推出战略,档案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作为现有网络手段的延伸。将社交媒体看作是档案馆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渠道来补充消息。但应避免社交媒体过多地被用于档案馆新闻稿件的和档案馆负责人的活动报道,避免留言板无专人管理而造成社会公众正常的评论受到阻碍等。

第二步是亲民战略,档案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开展一定程度的互动把受众吸引到档案信息全面的档案馆门户网站来。

第三步是细化战略,档案馆应该运用社交媒体对用户进行分类,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随着社交媒体策略的逐步实施,档案馆相关负责人应该清楚是哪些用户在关注他们并运用社交媒体工具向其他用户传递信息;各种类型的社交媒体在讨论哪些内容;这些讨论与档案馆的哪些部门、服务有关。不能将社交媒体仅仅看作是信息的工具,更多的应将社交媒体看作是一种战略性的分享信息和创造知识的工具。

(二)微观策略

一是提高思想重视。由于奥巴马政府对社交媒体的应用,NARA迅速做出反应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在社交媒体应用上NARA始终处于领跑地位。而我国在档案馆社交媒体利用方面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相关领导应尽早意识到社交媒体是开展档案信息宣传和服务、开展档案信息化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

二是创新服务理念。在服务方式上,实体档案馆的参考咨询服务是被动的,而利用社交媒体的档案馆可以实现主动式的参考咨询服务;在服务内容上,要求档案馆工作人员不仅可以提供本馆档案的查询目录,还要能够解答访问用户关于社交媒体工具和界面的使用以及操作上的疑问;在服务途径上,借助社交媒体的网络平台使得参考咨询服务更加丰富、多样化,甚至可以通过与好友的聊天获得及时帮助。笔者认为在档案馆网站的版面设计上,充分认识到手机是比电脑更具有优势的社交媒体实现工具,作为展示档案馆信息资源平台的核心组件,将多种功能进行结合,如“信息讨论+交友社区”,“档案馆业务服务+搜索相关的综合”,“即时通讯+手机信息交互”。

三是建立制度规范。目前我国档案网站所提供的社交媒体服务并无一个明确、详细的制度规范,至少在笔者查找的大量资料中,很少有机构公开自己的社交媒体政策或制度规范。这样不仅会造成管理权责的混乱,还会导致管理成本的上升。

四是重视全员投入。在整个社交媒体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社交媒体创建工作组,主要负责讨论档案馆web2.0技术的应用和社交媒体平台的设计,但是不能把使用社交媒体和内容编排的责任都压在信息技术人员的肩上,相反,要让社交媒体策略在组织内广为人知,在内部员工中积极寻找对社交媒体感兴趣的人员,并从一开始就将他们吸收进来。

五是先试点,再推广。在我国档案馆全面使用社交媒体工具之前,可先由国家档案局和省一级档案馆来实行社交媒体小规模实验计划。这样可以做到仅用较低成本积累实际经验,发现计划外的问题,掌握可行性,消除其他档案部门关于使用社交媒体的顾虑。

第2篇:社交媒体的特点及类型范文

P键词:新媒体;社交行为;文化交流;价值取向

基金项目: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新媒体社交平台对社交行为的影响及趋势研究”(湘教通:2016-283)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分析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6日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成熟,传统的人际交往正在发生改变,新媒体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社交媒介,而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调查问卷和现阶段国民社交情况,探究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间的相互影响,就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规范人们的价值观培养阵地和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衡量的一般标准。价值观就是人们由心中发出对世界上存在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个社会阶段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是社会行为模式。

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一个人的价值,不仅要体现在金钱或财富的创造上,也要体现在他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上;不仅要看他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要看他创造的社会效益;不仅要看他对经济的贡献,也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价值观可分为理性价值观、美的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经济性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等。

(二)价值取向差异分析。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影响着价值取向。主流文化价值观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受其影响的人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现实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独立是自我实现的最有效手段,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和合精神,受其影响的人注重和谐,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三)新媒体对价值取向的影响。新媒体呈现出线上线下融合、网络成为现实的延伸、虚拟与现实并存互融、共生互补的发展趋势。新媒体不再只是处在虚拟的层面,它已经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交往关系,重构社会的话语体系、组织模式,产生出新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理解认知系统,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构建的方式和强度。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能够更便捷地获取社会上的各种信息,思想得到解放,随着视野的扩展,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身边事物,价值取向也开始发生转变,加上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人们对物欲的需求更加强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人们往往用过度的物质消费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功利主义观念渗透到精神生产当中。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交流

(一)多元文化与文化认知。随着人类社会日益复杂、信息流通发达、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多元文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特定时代下社会的巨大变化。在信息高速流通的当今社会,人们之间交流的距离日渐缩短,这就导致了移民文化的产生,某个国家或民族的新移民的到来往往会对原有存在的社会产生冲击,导致社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原有平衡被打破,经过长期的冲突和融合,新的一轮又形成,如此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多元文化也相应产生。

人用自己的思想去分析、研究得出体会、感知,记录下来变成了文明,同一思维模式下,文化通常体现出民族的、地域的或特定人群的特点。认知的本质即是人们对来自外在世界的刺激做出选择、评估与组织内在的过程,文化不仅提供了解释认知的基础,而且引导人们选择与归纳认知的对象,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即是对已有文明做出选择的过程。影响文化认知的因素有很多:年龄、社会角色、价值取向、、教育、地域环境等。

(二)文化传播中的冲突与包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各种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相互接触会产生相互竞争和对抗状况,这便是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价值取向冲突、政治文化冲突、冲突。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化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俞思念的《文化与宽容》一文中指出“文化的本质与源流,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宽容性,文化的宽容是文化的跃迁”,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除了冲突,还会相互包容,文化的冲突与包容是相对的,这两个过程均带来了文化的变革与新文化的产生。

(三)新媒体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新媒体社交环境下,人类社会开启了全球交往的新篇章,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冲突的范围也被扩大,无论是在空间地域上还是内容上,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交往和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文化的冲突也开始由地方上升到全球,由个别内容扩展到文化的各个领域。新媒体环境下,文化冲突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被增加,随着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广泛接触和交流,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征明显地凸现出来,激发了各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对民族文化特殊性的诉求。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发生着猛烈的碰撞,由此引起文化上的冲突,而随着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冲突的发生将更具有经常性和普遍性,在强度上也更加深刻和尖锐。全球化跨越了地域和国界界限,极大地扩展了各国文化交往的空间。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行为

(一)社交心理及行为的具体表现。健全的社交心理可归纳为平等心理、真诚心理和认同心理。平等心理的人注重自身修养、谦虚待人、尊重他人、严格要求自己、待人宽容。真诚心理的人待人真诚,不因权利地位私欲而变得虚伪和残忍。认同心理的人在社交中利用彼此相似之,从而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这类人善于消除隔阂、融和气氛。然而,人在后天受诸种社会因素影响,容易铸成畸形的社交心理,称之为“妨碍社交的不健全的社交心理”。比如骄傲嫉妒心理、自卑冷漠心理、自私自利心理等。骄傲嫉妒心理的人非常自负且心胸狭窄,看不起别人,又不许别人超过他,唯我独尊,容不得别人说个不字。自卑冷漠心理的人不追求自身价值,时时看不起自己,对周围人事态度冷漠,他们适应能力差、悲观厌世、遭受挫折不易振作。自私自利心理的特点是一切从我出发,为一己之私可以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这种人为了达到自己目的,会采用各种欺骗手段。

(二)社交行为策略。人们在社交过程中应该时刻本着真诚、善良的心,社交活动是一种互惠,任何交往都不能只为自己不顾他人,我们要坚决摈弃社交中的极端利己主义。在社交生活中,我们应该在朋友孤独时解除他们的寂寞,失志时给予帮助和支持、被误会时给予理解和同情、成功时给予认同和肯定等等。社交双方在交往时应处于同一心态,对某人某事某物有共同的认识和情感倾向,那就很容易靠拢、融洽。如果情绪相互感染,达到比较强烈的程度,就会产生共鸣。因此,要想获得良好的社交结果,一定要找到能产生“共鸣”的话题来交谈。

(三)新媒体环境下社交行为特征。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经过高频次的互动交流,原本关系为弱连接型(现实社交中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好友发展成为了强连接型(联络频繁关系密切)的好友。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对象具有易得性,新媒体社交平台可以通过通讯录自主选择好友的添加或者不添加,也可以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和关注点,而结成好友关系。

四、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联动模型

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应当考察新媒体环境下社交过程的知识要素,而新媒体社交平台是人们进行社交的重要渠道,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是社交过程中会涉及的两个方面,为如何正确进行社交提供重要思路。本文考虑新媒体环境对人们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以及社交行为的影响所持的基本假设是:新媒体环境直接影响人们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同时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这三者之间也在相互影响,进而影响新媒体环境。具体来说,新媒体对三者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同时,三者也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新媒体环境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社交行为的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一)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对社交行为的作用机理。新媒体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对社会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以及行为方式均产生显著影响,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们交往的社会媒介系统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促使人们构建新的社交环境。新媒体利用新的平台把传统大众媒体的各种类型综合起来,实现复合型且无边界的传播。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群体的多样化以及新媒体环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点,社会各方面信息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得以全方面的传播,包括正负面信息的互动性传播,人们的思想心理、价值观念也因此发生改变。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一旦形成便具有稳定性。而价值取向是介于价值观念和行为之间的中间环节,价值取向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价值取向对社交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交思想以及社交行为本身两个方面,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体现人的社交思想,一个人价值取向是否正面决定了他在社交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是否合理,人们将自己的社交思想传递给他人,影响他人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对价值的判断,实现价值取向的传递和交流,从而形成一个以社交行为为纽带的价值取向的传递链。

(二)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交流对社交行为的影响脉络。文化交流可以通过直接沟通、间接传递信息等多种方式来传达信息和交流,比较常见的有通过传统交流方式(如面对面式的交谈沟通、报纸、电视、书本等传统媒体工具)来快速直接地进行文化交流,还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文化交流通过社交平台的方式潜移默化影响人的社交行为。新媒体的发展带来大量的亚文化影响,比较显著的便是不假思索的“快餐文化”。“快餐文化”是一种只求速度不求内涵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新媒体与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快餐文化”更是演变成一种时尚并且冲击着传统文化。在现代快节奏社会中,“快餐文化”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快餐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也是新媒体社交与传统社交的碰撞,通俗小说与流行音乐等的风行、正统文学作品的低落,人们的社交行为变得华而不实,归根结底,新媒体社交环境下的文化交流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了其社交行为。

(三)社交行为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分析。社交行为、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是两两相互影响的,社交行为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外在体现,在社交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语言文字等沟通交流的方式将信息传达给社交的另一方,其中信息的传达就是人价值观的表达。社交行为深受文化交流的影响,文化由于受各种地域等多种非人力因素和人为因素,如人本身的个性气质等所影响,以多元化形式呈现出来,文化可以通过人可触碰的任何物体赋予其特定的含义来影响人的认知,人的社交行为很多时候是人对事物认知的一种阐述和内心价值体系的表达,从而文化多元化的特质直接影响社交行为。

五、结论

本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可通过价值衡量一般标准以及价值取向差异,分析了解新媒体环境对价值取向的影响,通过将多元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在新媒体出现前后的情况对比,得出新媒体环境对文化交流的影响,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社交心理以及行为的变化得出社交行为的特征,综合以上分析得出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分析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总结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篇:社交媒体的特点及类型范文

关键词:社交媒体使用;隐私泄露;隐私关注;隐私管理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070-03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交媒体发展迅速,深受青少年的喜爱,然而伴随着这些社交工具的使用,信息泄漏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那么,青少年对个人隐私信息的管理状况如何,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隐私关注情况如何?他们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孩子的上网行为?所以,有关社交媒体使用中青少年个人隐私管理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社交网络使用与隐私泄露

根据皮尤的调查数据显示:从2005到2015年,美国社交媒体用户比例已经从十年前的7%,增长到目前的65%,其中大多数为青少年,占社交媒体使用人数的65%,71%的青少年使用不止一种社交网站;美国00后的青少年认识新朋友不再局限于同学、邻居,13~17岁青少年中,有57%的人从网上认识朋友,而且29%的人有5个以上的网友[1]。

对于一些重要的个人隐私信息,早有一些网站和个人出于各种目的利用便利进行收集,导致用户个人利益随时都会受到侵害。如收集网民个人隐私信息、不合理的利用个人隐私信息、对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的侵害[2]。

然而当我们关注到恶意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时,更重要的问题是,目前人们对自己的隐私安全并不太重视。许多用户对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非常薄弱,在很多情况下自己就会无意地透露许多个人信息,从而使个人隐私受到损害。Gross R等人的调查表明,在Facebook上大约有80%的用户都使用了真实而清晰的个人照作头像,而只有2%的人进行了隐私保护设置[3];在一些社交网站中,用户的好友不全是自己真实的好友,可能会潜伏很多恶意攻击者,他们通过谋取用户的个人信息来获得利益。另一方面,很多人在使用社交网络时,并不十分关注隐私信息是否被泄露,相反的,在某些情况下,人们更愿意牺牲一些个人信息来获得某种利益[4]。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大部分都出自用户本人,因此很多内容涉及到个人隐私,所以社交网络隐私更容易发生泄露。

(二)隐私关注与隐私管理

1.隐私关注

社交网络“隐私关注”是指在社交网络环境下人们对安全、隐私风险的担心。具体指个体对信息搜集(对个人数据被某些组织获取)、信息错误(主要是指数据被不正确获取并修改,致使数据不再正确的情况)、信息二次使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未经过用户同意擅自使用用户的个人信息以达到其他商业目的)以及不当访问(指信息储存的安全性,如商家采取一些手段使未授权的第三方能够接触到用户的个人信息)等情况发生时所能产生的感知[5]。

本研究在隐私关注的测量上借鉴以往网络隐私关注的相关维度,测量青少年及其家长是否感知到个人隐私信息被他人不当获取、利用、修改、攻击以及感知到可能存在以上的风险。

2.隐私管理

隐私管理是人们σ私信息的维护及在隐私可能泄露遭受风险时采取的处理办法。可以将其分为伪造(提供虚假或不完整的个人信息来掩饰真实身份)、保护(设置密码、提前阅读网站隐私协议等主动保护)和抑制(拒绝提供个人信息或终止在线行为)三种类型[6],在本研究之中也分为三个维度,即隐私保护、隐私抑制和隐私伪造。相对于“保护”行为,“抑制”和“伪造”对网络媒介的正常发展是不利的,因而是一种消极的网络隐私保护行为[7]。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隐私关注度越高的大学生,越多采取隐私保护行为[8]。

针对以上文献的梳理,本文提出研究问题:青少年个人隐私泄露与青少年对个人隐私关注之间呈何种关系?同时提出研究假设1:社交媒体使用频率越高者,其个人隐私泄露也越多。

社会规范理论认为,一定的社会规范是协调关系密切群体内部行为秩序的共享准则。在关系紧密的共同体中,社会规范具有认知塑造的作用,促使行动者接受社会化的影响[9]。另外,同伴教育理论也认为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10]。青少年是新媒介的最先的使用者和接受者,他们对移动媒体接触和使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社会群体中的同龄人、朋友以及比自己年长的青年群体的影响[11]。

因而,在以上研究文献和理论的支持下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青少年社交网络隐私管理与同伴好友等同龄人的影响相关。

假设3:家长对青少年网络隐私关注越多,则青少年对个人网络隐私的关注度也会越高。

假设4:家长对孩子的隐私关注与孩子所感知到的隐私管理难度呈负相关关系。

二、数据介绍及处理

本研究采用的分析工具为SPSS16,采用的数据来源是由普林斯顿大学协助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2012年对800对家长和孩子所做的关于个人隐私管理的调查。问卷分为家长和孩子两部分内容,青少年的年龄构成为12~17岁;抽样方法为电话随机抽样,采用西班牙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调研时间为2012年7月26日~2012年9月30日。

问卷内容涉及到:基本的人口信息(如,性别、年龄、民族、收入等);互联网接入终端、是否使用手机及其类型、是否使用社交媒体、社交媒体的类型、使用频率;个人对隐私关注、隐私泄露、隐私管理及求助对象等,其它与本研究无关数据在此不做列举。

本研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网络隐私泄露信度检验α=0.608,家长对孩子隐私关注的信度检验α=0.768,网络隐私管理的信度检验α=0.63,各项信度良好。

三、研究发现

(一)基本情况

青少年中男性占50.5%,女性占49.5%,其社交媒体中人际交往的类型由大到小依次为在校朋友同学、亲戚、兄弟姐妹、父母亲、外校朋友、名人和老师等。

邮箱地址是个人隐私信息中排第一位的信息,其次为居住城市、手机号码、个人视频、学校名称、感情状况、生日、个人兴趣、真实姓名和照片。在个体对隐私信息的关注中,男性比女性对个人隐私关注度要高,分别为61%和55%。(各项均值、标准差如表1所示)

(二)研究结果及假设验证

1.青少年隐私的泄露与青少年对个人隐私的关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为皮尔逊系数为:0.093*,P=0.021,在0.05的水平(双侧)上,二者显著正相关。研究问题1:青少年个人隐私泄露与青少年对个人隐私关注之间呈何种关系,得到回答,即青少年个人隐私泄露相应的会引起青少年对个人隐私的关注度的增加。

2.对社交媒体接触频率与个人隐私泄露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获得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190**,P=0.000,在0.01的水平(双侧)上,二者显著相关。说明个人的隐私泄露与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正相关,则假设1得到验证。

3.青少年在社交网络中遇到个人隐私管理的问题时,大多数情况下会请求同学朋友以及兄弟姐妹等同龄人的帮助,占总求助对象的比例为75%。求助对象按照频率数依次为:朋友39.9%、父母亲39.2%、兄弟姐妹35.0%、老师8.8%、网络12.6%及其它2.7%。则假设2:青少年社交网络隐私管理行为受到同伴好友等同龄人的影响,得到验证。

4.对家长对孩子隐私的关注(M=3.19,SD=0.808)与孩子对隐私的关注(M=2.3,SD=0.873)进行相关性分析。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119**,P=0.005,在0.01的水平(双侧)上有显著关系。家长对孩子隐私关注度与青少年对个人隐私的关注度之间呈显著的相关性。但家长对青少年隐私的关注与青少年网络隐私管理能力(包括管理难度和隐私泄露管理两方面)之间并无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5和-0.45,Sig>0.05。所以,假设3:家长对青少年网络隐私关注越多,青少年对网络隐私的关注度就越高,得到验证。但假设4未被验证,即家长对孩子隐私关注与孩子所感知到的隐私管理难度之间并无相关性。

5.本研究还发现,青少年对隐私关注度越高,其本身所感知到的隐私管理的难度却越大。其相关性分析结果为:皮尔逊相关系数0.183**,P=0.000,在0.01的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分析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结果,是由于当青少年越发现隐私信息有可能或已经泄露时,越想采取措施进行补救性的管理,但因为社交网络本身的特点(信息分享交流)以及个人在技术上的有限性导致个体管理隐私信息时的难度增大。(各变量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

四、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社交媒体的使用会对青少年的个人隐私带来威胁,当感知到隐私泄露的风险越多时,他们对隐私的关注度也会增高。青少年对隐私的关注能提高其自身对隐私信息的保护性管理行为。青少年隐私关注和采纳行为不仅受到个体自身特征的影响,也会受到他人影响,青少年在社交网络上接触最多的是关系较为亲近的家人朋友,但在隐私管理方面他们更多地去寻求同龄人的帮助。家长对青少年的隐私信息越关注,就越能引起青少年对个人隐私的关注度,说明家长在对青少年个人隐私管理方面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因此,家长可以提高自身对隐私信息的管理能力,在青少年的社交网络使用方面采取更多的关注和引导措施,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对个人信息的积极管理,减少其隐私管理不当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问题及讨论

积极的隐私管理行为,如,隐私保护对网络发展是一种正向的作用,而消极的隐私管理(抑制、伪装等)则不利于网络媒介的正常发展。在一些相关的研究中也表明,隐私关注对信息披露与交易意向有负向的影响,但对保护意图有正向的影响。因此,如何保护社交媒体个人隐私信息,又不会产生负面效应,是以后进一步研究推进的方向。

本研究还发现,青少年对隐私越关注,其感知到的隐私管理难度却越大。这可能与青少年本身的网络隐私管理能力有限有关,也可能跟社交网络的使用中本来就涉及到许多的个人信息等因素有关。当个体越是感到隐私信息有可能或已经被泄露时,就越想采取措施进行补救性的管理。而社交网络本身的特点以及个人在技术上的有限性也会导致个体管理信息的难度增大。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还需要M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在本研究中还有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如,人们在社交网络的使用过程中,虽然会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但相关隐私保护措施却不足,甚至有人仍然愿意分享个人隐私。如,青少年在使用社交网络时,尽管感知到了隐私的风险,但在满流、表达自我的需要以及面对表露个人信息可能带来的回报时,仍会大量披露自己的个人隐私,而较少有意识地保护个人的隐私信息。对于此行为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获取相关的实证数据来解释其背后的动因。

目前,社交网络的发展已呈现出不可阻挡的趋势,青少年在使用社交媒体时,所面临的个人隐私管理问题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而,亟需相关学者们对此领域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Lenhart. Amanda, Pew Research Center, April 2015, Teen, Social Media and Technology Overview2015.

[2] 魏红硕.移动互联网用户隐私关注与采纳行为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3] Gross R. Acquisti A. Informationrevelation and privacy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Procof ACM Workshop on Privacy in the Electronic Society, 2005: 71-80.

[4] 凡菊.网络隐私问题研究综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1).

[5] 郭龙飞.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关注动态影响因素及行为规律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6] Milne George R. and Mary J. Culan.,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Online Privacy Risks: Why Consumers Read (Or Don’t Read ) Online Privacy Notices,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Vol.13, No.1,2004,pp.5-24.

[7] 申琦.自我表露与社交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4).

[8] CulnanM J. How did they know my name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ConsumerAttitudes toward Secondary Information use? MIS Quarterly, 1993, 17(3): 341-363.

[9] 任苇.同伴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第4篇:社交媒体的特点及类型范文

关键词:社交网络 市场营销 模式探讨

所谓社交网络营销是基于社交网络平台,实现企业相关信息间接或直接的传播,以提升企业知名度,提高产品销售量,获得经济效益的一种营销方式。社交网络的出现致使市场营销出现了很多模式,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营销目标。

1.话题探索模式

为了达到企业产品信息广泛传播的目的,营销之前应明确目标人群的兴趣及关注所在,确定适合目标人群传播的话题。因此,企业实施社交网络市场营销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调查与倾听。即企业应善于从社交网络捕捉消费者有关品牌对话的信息,揣测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淡化企业商业目的,从消费者角度去感知与洞察其感兴趣的话题;其次,积极参与消费者的对话。企业市场营销人员应主动参与到消费者对话当中,通过对话使消费者实时的了解产品信息,一旦与消费者之间成功构建长效的对话机制,便可轻而易举的获得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在此基础上提供给消费者合适的产品,不仅能够避免消费者抵触情绪的出现,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而且通过对话可获得消费者的意见,从而不断完善与提升产品性能,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再次,整合社交网络各种媒体形式。基于社交网络的媒体形式包括自由媒体、付费媒体等多种形式。企业应根据预期营销目标不断总结与分析,找到适合对应媒体形式的话题,而后将其到社交网络中。同时,为了准确了解该模式下社交网络的市场营销情况,企业应注重测量目标的设定,以研究与评估获得的营销效果,为后期的社交网络市场营销的优化提供指导;最后,网络讯息变化迅速,消费者讨论的话题也处在不断变化当中,因此,企业应以抱着进取与开放的心态,不断总结与优化话题探索,与消费者间保持紧密的联系,以及时、准确的获得消费者感兴趣的话题。

2.内容分布及传播模式

内容分布及传播模式的重点在于如何将消费者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合理的分类,而后确定最佳的比例并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进行。

通过研究知,企业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话题内容最佳比例为:10%能够引起讨论或引领行业的话题,30%是品牌产品咨询,60%为行业内质量比较高的信息。其中要想高质量行业内容,企业不仅要运用行业内专业术语,而且还应与自身风格靠近。一般情况下,企业所处的行业专业知识比较多,企业可将一些服务知识或主打产品以话题的形式定期与客户分享。例如,外语培训行业的企业可分享节日英语、每日英语等内容。同时,企业还应注重所在领域新闻动态的分享,以提高企业的专业度。这就要求企业中信息编辑加强行业信息的收集,并加以精心提炼,定期以话题的形式进行。

企业品牌产品咨询信息又可加以细分,即30%为用户提及到的品牌内容,30%有关品牌的发展及新闻,40%是一些与营销相关的信息。具体组成比例企业可结合社交网络平台成熟程度,适当增加企业品牌口碑的内容。另外,为了鼓励用户自动有关品牌的相关内容,企业应积极与用户互动。例如,可赠送礼品以回馈用户,在增强用户归属感的同时,更多的挖掘用户朋友圈中的潜在客户。

10%能够引起讨论或引领行业的信息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要求企业以行业领军者的角色,为确保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相关信息。例如,食品行业的企业可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等,以引领行业处于良性发展之中,提高用户对企业的信赖度。

3.企业社交网络平台架构模式

为了提高信息效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目标,企业还应将构建社交网络平台架构当作重点。就目前来看,企业平台类型包括赢得的平台、付费平台、免费平台以及自有平台等。其中企业自有平台有:企业官网、企业电邮平台、企业各微博账号等;免费平台包括分类信息平台、问答平台以及博客论坛等;付费平台有微博大号的转发、各类门户广告位等;而赢得平台一般基于付费平台基础之上,不过因企业声势较大,引起人们自行转发。

在明确了企业不同平台类型后,究竟该怎样使产品或品牌信息在不同的渠道上高效传播呢?

首先,和行业相关的内容信息通常在企业自由平台之上,有时尽管的内容和产品或品牌的联系不是那么紧密,但经过转发企业官方账号会被更多的人看到,从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同时,企业可将不同平台进行有机的结合,使更多的用户了解企业及产品信息,从而促成产品的销售。例如,企业可在自有平台上比较完整的信息,而后分享到官方微博平台上,这样当用户看到微博上的信息就会点击,进入到自有平台上的详细页面。

其次,将一些可能引起用户自发传播的信息内容在免费平台上,而企业的自有平台进行转发,以提升企业的口碑。例如,企业可利用用户量大、门槛低的论坛、博客信息等。另外,为了避免低质量信息,企业应用户真实的评价及体验。

最后,社交网络时代的市场营销,还应注重借助付费平台的力量,以提升企业产品与品牌的人气。例如,在知名度较高的门户网站上投放广告,或要求微博大V进行转发等,均能大大提高企业产品信息及品牌的曝光率,给企业带来潜在的产品销售机会。

4.用户聚集模式

社交网络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的关键在于怎样更多的聚集用户,只要这样才能提高企业产品的销量。目前聚集用户的方式包括:吸引用户和主动寻找用户之分。其中吸引用户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内容:

首先,企业社交网络平台使用品牌名命名,以方便用户搜索品牌名找到社交网络平台。当用户了解企业产品或品牌信息就会添加关注,为聚集更多的用户奠定基础;其次,注重线下客户向线上的引导。例如,企业可将关注方式、网址等印在广告海报上进行宣传。目前,最为流行的方式通过扫描二维码引导客户添加关注等。同时,企业还可举办大型市场活动并评选出获奖观众,而获奖观众的信息可在社交网络平台上,以不断扩大企业用户群;最后,在社交网络平台上举办抽奖、优惠活动以最大限度的聚集用户。

主动的寻找用户虽然更为积极主动,但需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实际操作时应注重以下内容:

首先,利用关键词寻找用户。企业可在微博中搜多提及企业品牌的用户,而后对其的信息进行评论或发私信等,邀请其关注,以更加方便的关注企业的信息;其次,与比较热门的社交网络平台合作。例如,企业在举行相关活动时,要求热门的社交网络平台进行转发等,借助热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推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合作社交网络平台时应与企业所从事的行业相近,只有如此才能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最后,选择合适的人群。目前,不同的行业都有数不清非常活跃的QQ群、论坛以及网站,企业市场营销人员应加入其中积极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并解答用户的问题,以引起用户的关注,而后再销售企业产品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5.内容时间频率模式

本文以微博为例介绍内容时间频率模式。众多周知,微博拥有很大的用户,怎样使更多的人浏览到的信息,确定合理的信息时间及频率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首先,企业应认真总结微博传播的特点,即,碎、平、快等,而且很多微博用户没有大量时间读完微博的全部内容,一般只是选择最新的信息,因此把握正确的时间尤为关键。研究发现,在工作日应重点把握四个时间点:8:00-10:00这一时间段多数人处于上班路上,因此有闲暇时间浏览微博;12:00 14:00这段时间人们吃过午饭处于午休时间;人们在17:00-19:00以及21:00-24:00这两个时间段拥有大量时间,因此,在微博信息时应注意把握时间;同时,根据不同对象确定合理的微博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所发信息的关注度。例如,如果的微博信息主要受众为大学生,应考虑到大学生晚上、周末的时间比较多,因此微博的时间点应选择在晚上或周末早上。另外,还应根据微博内容确定最佳时间。例如,如果是行业动态或业界新闻应在上午进行。如果微博内容是有关家居生活、休闲娱乐的内容,应将其在晚饭后的时间段。其次,在社交网络上信息时应准确控制频率。具体情况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在热门时间段集中原创信息,以提高信息的关注度。如果是微博每天的原创信息不应超过10条;第二,无论是转发还是原创信息,注意时间间隔不能太短,一般在5分钟为宜,防止过多过快的信息引起用户的反感;第三,灵活处理突发信息的。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突发信息的频率。尤其对于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信息应及时。如果的信息不是很急切,可选择在热点时间进行。

总之,企业应根据信息的具体内容,准确掌握时间与频率,不断提高用户的关注度,让更多的用户更好的了解企业及产品,为产品的顺利销售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5篇:社交媒体的特点及类型范文

关键词 旅游网站;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41-171-01

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随着国民旅游需求和在线旅游渗透率的提升,中国旅游在线市场将释放巨大潜力,旅游网站的建设和发展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重点,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建设现状

1.1 网站类型多样但发展不均衡

中国旅游网站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多种网站类型共存的市场格局。按网站运营商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携程、同程网站为代表的在线旅游服务商;中青遨游网等传统旅游服务商线上分支网站;七天连锁酒店、国航等为代表的酒店、传统航空公司的直销网站;以去哪儿网站为代表的垂直旅游搜索引擎;此外,还有雅虎、搜狐等门户网站的旅游频道;蚂蜂窝为代表的旅游社交网站;景区景点建立的网站如皇宫博物院网站(http://.cn),以及各地方政府建立的官方旅游网站等多种类型。其中以华夏旅游网、中华行知网为代表的第一代B to C网站奠定了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基础;以携程、艺龙为代表的第二代旅游网站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在线旅游以“机票+酒店”商旅为主的市场的发展;以淘宝、去哪儿、酷讯等为代表的第三代旅游网站以成本优势促进了在线机票、在线酒店预订市场的发展;以途牛、悠哉、驴妈妈为代表的第四代旅游网站,以新型旅游产品如自由行、线路跟团等刺激了在线休闲度假市场的发展。

中国旅游网站类型虽然众多,但发展并不均衡,并没有完全覆盖在线旅游的各个环节,形成闭环经济。其中以在线旅游服务商、旅游搜索类型网站发展相对成熟,旅游点评和社交类网站发展成熟度较低,旅游激励、旅游计划等模式还没有发展起来。

1.2 网上预订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统计显示,2003年至2012年近10年间,中国网上旅行预订市场规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而且在未来几年中,这一趋势仍将持续(见图1)。2012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为1729.7亿元,与2011年的1313.9亿元相比增长31.6%。中国旅游网站市场极具发展潜力。但是,从目前中国旅游网站使用者成分来看,境外访客数量所占比例较小,这意味着国内旅游网站在扩大境外知名度、扩张海外业务等方面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1.3 在线业务不断完善

中国旅游网站的在线基本业务主要有信息服务、旅游产品及预订交易服务和客户管理等几项。其中信息服务不但包括景点、酒店购物指南、旅游新闻、旅游知识等旅游单项信息服务,还包括交通信息查询、地图、在线旅游咨询等交互信息服务,旅游社区服务近年也在不断完善;旅游产品及预订交易服务包括机票、酒店及旅游线路的查询、预订、更改、取消、退订、维护等一系列的业务;此外,旅游网站还提供客户登录注册、客户信息维护、流量统计和社区服务等客户管理业务。近年随着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在线旅游产品按市场类型可以分为休闲旅游以及商务旅游;按照服务类型可分为机票、酒店、门票、餐饮、演出、旅游度假产品或打包等预订服务,以及旅游装备的在线销售业务等。我国旅游网站提供的旅游产品无论是从属性上还是从渠道上都在进一步壮大和成熟。

2 发展趋势

2.1 在线产品类型将以休闲旅游为主导

据调查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总人数达5.64亿,数量居全球各国首位,在线旅游网民规模达1.12亿,占网民总数的19.8%,互联网渗透率不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1/3。虽然中国在线旅游渗透率低,但增速可观。随着中国互联网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未来选择在线渠道解决旅行问题的用户将越来越多。同时,中国在线旅游网民的数量约为美国的1.5倍,中国休闲旅游比例却不到美国的1/3,因此有理由推断,随着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和人们出行观念的变化,休闲旅游将进一步壮大,将超过商务出行占据在线旅游行业的主导地位。而且随着在线消费者需求的升级,自由行、出境游将是在线休闲度假的主体,并将进一步带动租车、门票、演出、游轮等在线旅游产品的快速成长。

2.2 移动互联网是旅游网站发展方向

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393.1亿元,同比增长97.5%,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爆发之势初显,而且有42%的旅行者通过智能手机客户端预订过旅游产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消费者使用手机习惯的改变为整个旅游业提供了更大的无线市场空间。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随身的优势,结合标签识别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以及无线定位等技术实现旅行者的在途服务,完成旅游信息查询、旅行预订、电子导游和手机支付等功能,满足旅行者对旅游产品差异性、位置相关性和互动性的需求。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将成为旅游网站的发展方向之一。

2.3 社会化媒体营销将进一步提升

导入用户和流量的社会化营销如旅游社区、论坛、微博等越来越受到旅游网站的关注,旅游社交、点评、攻略等网络媒体化产品在行业中的地位必将凸显。对旅游网站而言,社会化媒体可以极大的提高网民对旅游网站的关注度,不仅是面向用户提升自身影响力的营销平台,也是产品和用户满意度的监测平台,而且还可以成为查订旅游产品的新途径。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下吉林省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策略研究”(2011416)

参考文献

[1]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2013.

[2]艺恩咨询enpower.全球在线旅游市场趋势研究报告[R].2010.

[3]艾瑞咨询.2011年中国旅行者行为与态度调研[R].2012.

第6篇:社交媒体的特点及类型范文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关社会化媒体的研究始于2008年,文献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2011年之后,研究成果迅速激增。从文献分布来看,美国贡献了超过半数的论文;其次是澳大利亚,占总数的10%;英国居第三位,占总数的6%。从研究的主题分布来看,超过30%的文献研究的是社会化媒体在商业和经济方面的应用,超过11%的文献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视角研究社会化媒体,从媒介视角研究社会化媒体的文献占到总数的6.3%,其他则分布在信息科学、图书馆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

社会化媒体的基础理论研究

社会化媒体的基础理论研究是一个尚不成熟的领域,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甚至在一些基本概念、特征、范围等问题上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概念与特征研究。2007年,Antony Mayfield 在《 什么是社会化媒体》(《What is Social Media》)一书中为社会化媒体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即“社会化媒体是一系列网络媒体的总称,这些媒体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的特点”。他认为,社会化媒体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并将社会化媒体的基本形态分为七大类:社交网络、博客、维基、播客、论坛、内容社区和微博。Mayfield的定义成为学者们认识社会化媒体的重要起点。Kietzmann等人将社会化媒体定义为“超过了社会交往的内涵的社会化互动媒体,随时随地、门槛低和广泛的传播技术能使社会化媒体改变组织、群体和个人沟通方式”。他们观点的共性在于强调互动,因此暂时称之为“基于互动角度的概念”。

之后,后继学者又对社会化媒体提出了不同的定义:第一种是基于技术角度的界定,如Kaplan和Haenlein 提出社会化媒体是在 Web 2.0 技术的基础之上,允许人们交换自主创造内容的应用;第二种是美国公共关系协会提出的,认为社会化媒体是指支撑网络的那些工具和服务;第三种是基于网络结构的界定,如Toni Ahlqvist等人提出社会化媒体的一个重要元素是人际关系网,人际关系网反映了社会化媒体不再是所谓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漫无目的的传播,而是要依附于一定的关系网络,这也使得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有了本质的区别。

此外,还有基于传播特点或者应用形态的界定,如认为社会化媒体具有内容碎片化、传播时空碎片化、受众碎片化、人们心智和生活方式碎片化的特性;还有一些学者将社会化媒体应用形式定义为博客、维基、播客、BBS、社交网络、内容社区和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就是由这些工具构建的社会化网络及其服务平台。

分类及类型研究。随着网络应用形态的丰富,社会化媒体所指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然而,仅仅依据应用形态来分类显然缺乏学理依据,且难以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跨越。

Kaplan和Haenlein 运用媒介研究中的社会临场感理论(Social Presence)、媒介丰富度理论(Media Riches)以及社会过程理论,构建了一个二维表,根据表格将业已存在的社会化媒体分为不同的类别。在该分类方式下,就社会临场感和媒介丰富性来说,协作项目(如维基百科)和博客的程度是最低的,因为它们基本是基于文本的,因此交流空间较小;高一个层次是内容社区(如YouTube)以及社交网络(如Facebook),它们在文本交流之外还可以分享图片、视频以及其他形式的内容;最高层次的是虚拟游戏世界和虚拟社交世界(如“魔兽世界”“第二人生”),它试图在虚拟世界中复制面对面交往的所有维度。就自我展示和自我披露来说,博客比协作项目的程度高,因为后者主要聚焦于某一领域的内容;同理,社交网站比内容社区的自我披露程度更高;虚拟社交世界比虚拟游戏世界的自我披露程度更高,因为后者的用户是要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并以特定方式行动的。

Lietzmann和Hermkens等对社会化媒体的分类建立在对其功能性的区分上。他们首先提出了社会化媒体应该具有的七个基础功能模块(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即认同、交谈、分享、存在、关系、声誉及群组:“认同”功能块表现出用户的社会化媒体设置在多大程度上透露他们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所在地以及其他信息;“交谈”表现用户在多大程度上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交流;“分享”是指用户使用社会化媒体来交换、、获取信息;“存在”是指用户可以在何种程度上与其他用户取得联系,这包括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情况;“关系”是指用户与其他用户之间的联系,具体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户通过某种方式来相互交谈、分享社会事务、面晤或者仅仅是将对方加入好友列表;“声誉”是指用户如何识别他人及自己在社会化媒体中的地位(声誉在不同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上有不同的含义,有时声誉是一个信任问题,社会化媒体只能依靠机械判断,通过用户所提供的信息来判断何种关系是值得信任的);“群组”是指用户组建社区和子社区的功能,一个网络越是“社会化”,其朋友、“粉丝”、联系人的群组就越大。

大多数社会化媒体在这七个功能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没有哪个社交媒体只聚焦于其中一种功能,但又各有侧重,有的偏向身份认同,有的更关注分享,不一而足。

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研究

相对于理论研究的薄弱,应用研究的发展非常迅速。相关研究涉及到个人使用社会化媒体的情况,社会化媒体在企业、政府、媒体乃至非政府组织中的应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效果和影响。

商业与经济视角下的社会化媒体应用研究。商业与经济视角下社会化媒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口碑影响、推广宣传、公关策划乃至组织管理等方面。值得指出的是,社会化媒体在上述诸方面的应用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它还包括媒体、非政府组织乃至政府部门相关的行为。

首先,公共关系方面。社会化媒体在公共关系方面的应用研究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通过对公关从业人员的调查,发现社会化媒体在其工作中的重要性。例如Alikilic等人对于土耳其的公关从业者进行了一项在线问卷调查,运用UTAUT模型,研究调查了土耳其公关从业者是如何对内和对外使用社会化媒体的。二是具体研究公共关系人员如何使用社会化媒体,以及社会化媒体在公关应用中的效果。例如,Eyrich等人调查了公关从业者对于18种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情况,探究他们如何通过社会化媒体操纵“想象的受众”,如何以不同受众为目标,如何隐藏目的以及如何保持真实性等,并由此探究在公共关系领域社会化媒体应用的发展趋势。

其次,危机管理方面。对社会化媒体参与危机管理的研究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注重社会化媒体在危机事件传播中的作用;另一类关注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反应以及对危机处理手段的反馈。例如,Liu BF等人通过一项针对162名大学生的实验研究,测验了一个以社会化媒体为媒介的危机传播模式(the Social-Mediated Crisis Communication Model,SMCC)。这项研究聚焦于SMCC模式的两个部分:危机信息形式的效果(传统媒体,社会化媒体,口碑传播)和公众对于危机回应策略的接受以及公众危机情绪的来源(第三方组织)。结果表明,有策略地将危机信息的形式和来源匹配起来对于危机回应尤为重要。

第三,品牌与营销方面。社会化媒体在品牌和营销方面的研究包括影响和使用两个方面,即研究社会化媒体如何影响品牌和市场,以及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开展广告和营销活动。例如,Christodoulides等人的定量研究为用户生产内容(UGC)对品牌的影响提供了例证。研究者建立了一个模型,为用户生产内容的驱动力和以消费者为基础的品牌价值之间的连结提供了新的洞察。研究表明,关于协同创造、集体和自我概念的消费者洞察对于用户生产内容有积极作用,从而对以消费者为基础的品牌价值产生影响。

第四,内部组织管理方面。如何运用社会化媒体进行组织内管理和组织外沟通,也同样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Rybalko等人通过对《财富》的世界500强公司以及个人的Twitter信息随机样本的内容分析,研究了这些公司如何使用Twitter促进与股东的对话交流。研究发现,相对于没有用Twitter进行对话倾向的机构来说,具有此倾向的机构更重视与访客沟通。

政治与社会视角下的社会化媒体应用研究。以政治和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社会化媒体的应用,普遍关注效果和影响。研究通过理论推理论证社会化媒体可能引起的各种影响,和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存在的现实效果。

对于用户通过社会化媒体参与政治活动的研究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关注群体的行为特征,例如,Jiyeon考察了2009年Facebook上联合抵制Whole Food公司的事件,研究发现在社会化媒体上非计划性但效果有力的行动主义有可能激起拥有共同道德观念的中产阶级的进一步行动。他认为尽管许多人担心网络空间的群体极化,但是社会化媒体提供了一个相对包容的空间,反对者在此也会仔细审视自己的观点。

微观层面从个体用户切入,考虑个体在上述问题上的差异。例如,Homero等人对社会化媒体用于获取信息和个人社会资本以及用于公民参与和政治参与等进行了研究。这项研究首先检验了当人们利用社交网站获取政治事务或者集体事务的信息时,其民主愿望和行动会不会提升。结果表明,没有任何证据能够将社交网站的使用频率同公民参与行为和社会资本的增加联系起来。研究还发现,通过社交网站进行的新闻消费与人口统计变量之间有关系,如年轻人、少数民族、低收入者和低教育程度者可能更倾向于用社交网站获取信息。

媒介视角下的社会化媒体应用研究。随着社会化媒体的普及,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以及受众的媒介使用也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新闻机构利用智能手机来收集和社论内容,Mills等人通过四个国际智能手机的案例,研究了移动媒体在新闻生产中的使用。这项研究探讨了群体、学生和专业记者整理和媒体传输的潜力,并且提供量身定制的平台,并考察这个平台是否可以达到智能手机的内容制作和编辑部业务之间的无缝连接,同时探讨了未来的平台开发和潜在的设计方法。

除此之外,对于非营利机构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也被研究者提上了日程。例如,2010年,Rowena L. Briones等人以《跟上数字时代:美国红十字会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建立关系》为题,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社会化媒体如何被有效地用在公共关系中进行客户资源的维护、开拓,建立与客户或公众的联系的问题。研究认为,社交媒体似乎为促进交流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在这里组织与公众分享相似的价值观、信仰和兴趣。此外,研究还指出了美国红十字会社会化媒体的现状、问题和前景,还对美国红十字会社会化媒体的使用策略提出了建议。

国外社会化媒体研究的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国外社会化媒体研究的情况可见一斑,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良好的社会科学研究基础有利于新兴学科的发展。国外社会化媒体研究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与其良好的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密不可分。包括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商学、政治学等在内的社会学科,在国外有良好的研究基础,这为社会化媒体研究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一方面表现为理论和方法的支撑,另一方面是学术素养的延续。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仍缺乏这种宝贵的历史财富和学术积累。仅以传播学为例,进入互联网阶段后,网络传播研究成为传播学重要的分支。围绕网络传播的新问题,西方理论界迅速展开研究,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理论成果,包括社交现场感理论、媒介丰富度理论、信号理论、电子亲近理论等。相比之下,我国的网络传播理论研究还滞留在对传统传播学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验证阶段,这样的现状制约了理论创新,从而进一步制约了新兴学科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从根本上强化基础研究,才能弥补不足。

基础研究与理论研究亟待强化。对于国外社会化媒体研究而言,尽管基础学科内的理论创新有着很好的发育土壤,但是本研究领域内对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研究还很薄弱。现有的为数不多的成果对概念、特征、分类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往往陷入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的境地,尚未形成共识。例如,一些研究中将电子邮件等与Twitter、Facebook等相提并论,一概算作社会化媒体。可见,概念体系尚未成形,对本质问题的规律性认知和理论体系的建构也有待深入研究。

应用性研究成果丰富。相较于理论研究的“门前冷落”,应用研究可谓“门庭若市”,而且这些面向应用的研究为西方企业和组织带来了实际效益,在这方面非常值得我国研究者学习。西方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研究导向明确,研究问题的规模控制得当,便于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创新。此外,不得不说的是,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对理论创新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7篇:社交媒体的特点及类型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旧媒体;前景;信息技术

一、对新媒体的认识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1]。

相对于旧媒体而言(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的新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2]。2012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显示新媒体是最为主要的反腐倡廉事件的首次曝光媒体类型。

二、新媒体的发展过程

新媒体兴起的过程简单可概括为:首先是电脑的发明,然后是互联网的出现和HTTP协议的发避孕药。其他的数字技术包括卫星电视、宽带网和手机无线服务平台,这三项数字技术的兴趣,为数字技术席卷当今世界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也为数字技术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新媒体的运用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媒体的普及应用,新媒体已由高端用户、个别人群,向普通用户和大众人群推广。已经普及的办公自动化和正在以几何状发展的网络电视、视频点播、广场电视、车载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电子书刊、网络广告等,因其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倍受用户的亲睐[3]。特别是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整合和电信、移动、联通3G牌照的发放,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移动业务、以网络为代表的互动业务、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高清业务,成为新媒体下一步发展的总体趋势。新技术摧生着人们新的思维、新的理念和新的竞争意识。它以旺盛的生命力赢得市场认可的同时,对传统技术也形成了挑战和技术革命。

2011年5月15日,爱立信首席执行官思文凯日前表示,预计至2013年全球将拥有65亿手机用户。互联网宽带用户也将在未来5年内激增,预计将达到25亿。而两年后的今天,其用户数远远不是上述这个数字了[4]。从这些数字表明,新媒体的市场占有率的上升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的多,它不仅体现在对新市场的开发,更重要的是对传统媒体所拥有市场的一种挤占。从我市的情况来看,传统媒体中的广播市场明显萎缩,电视市场、平面媒体(报刊)处于稳定状态,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市场份额增加速度十分明显,并有抢占传统市场的趋势。也就是说,从全球、全国和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新媒体的诞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新媒体以其诸多的应用优势,成为市场新宠儿的局面,正在逐步从高端化向大众化普及,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新媒体内容整体呈现视频化趋外,用户在消费视频内容方面也在发生变化。网站的视频节目构成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影视长剧、播客分享、传统电视和自制节目[5]。过去用户以观看前三者为主,特别是影视长剧,各大网站不惜血本购买版权同步或提前播出,以吸引用户。但随着版权购买成本的增大和用户需求的多元化,视频网站开始打造自制剧、纪录片和教育科学类等时长在20分钟内的视频。这类微视频将成为新媒体内容新的发展方向。新媒体造就了新闻的产、供、销的多元化生态环境,也将用户带入一个在过剩与稀缺间焦灼的社会环境。然而,新媒体的力量就在于既因为新技术产生了一种情况,又能用更新的技术来解决这样的一种问题。面对当下的互联网生态,Solomon模式就是一种有效的路径,也是新媒体进入整合式传播的必然选择。So、Lo、Mo,分别是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动的)的缩写,Solomon是社交、本地和移动三概念的结合,目前应用于网络营销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其实Solomon模式同样适用于新闻传播及科学传播,能够形成一种基于内容本地化、方式社交化、获取移动化的整合式传播。

一般的社会化网络具备三层构造:第一层为个人信息展示,第二层为共享与分享,第三层为基于社交空间的群体协作,在社会化网络里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构建社会化网络的三个层次使得互联网起来赵趋于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会让网络时代进入一个“机器也会思考”的时代。我们现在就可以想象:当我们去故宫博物管作参观时,当我们用手机拍下太和殿的照片后,我们的网络空间里立刻就能呈现出相关太和殿的背景知识和资料,最新的与太和殿或故宫相关的新闻、视频,互联网还会根据你的个人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给出精准的参观建议、参观贴士以及社交网络里其他朋友的推荐、介绍和心得体会。当然如果恰好有同属一个社交网络的朋友也在故宫的话,互联网也会及时告知你,把朋友推送到你的身边……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互联网时代的跨媒介互动――谈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艺术评论-2012(5).

[2]尼葛洛庞帝,胡泳,范海燕.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69-270.

[3]会议论文数字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电视新闻的蜕变──从“电视新闻”到“视频信息”2007年中国数字电视与网络发展高峰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学术研讨会2007.

第8篇:社交媒体的特点及类型范文

关键词:社交媒体;大数据;品牌;传播;关键节点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0702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工厂”,因为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品牌,在国际竞争中走的弯路众所周知。那么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随着社交媒体兴起,品牌该如何低成本高效率传播,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1相关文献回顾

Mc Phee(1963)提出市场上存在双危险效应,即大品牌或更加受欢迎的品牌可以享受更多的好处,拥有更多顾客和更高的顾客忠诚。20世纪70年代开始,Ehrenberg等人将双危险效应与品牌的研究联系起来进行研究。Philip Kotler认为,品牌可以从资金、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这6个领域给顾客提供商家及所售产品的信息。

社交媒体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具有巨大的流量和相对透明和公平的规则。社交媒体最常见的基本形式主要有Facebook、Twitter、YouTube、微博、微信、APP、QQ和论坛社区等。Antony Mayfield(2007)认为社交媒体是一个给用户提供参与空间的新网络媒体,这意味着媒体让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交流。张引等人(2013)认为,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应用中可以把握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变化规律。徐艺欣(2013年)认为社交媒体强调了人际关系和信息传播方式的融合。马斌(2014)认为,通过社交媒体朋友圈之间传播的品牌形象将更容易被朋友之间认同,具有口碑传播的鲜明特点。人们比较愿意相信来自认识的朋友们分享的体验,无疑这会提升顾客参与度和满意度(王晓展,2014)。

在大数据时代,基于社交媒体,鲜为人知的新创品牌以及信息传播点能够得到更加精确的定制和传播。在品牌传播的过程中的最重要的部分是选择目标受众,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准确的识别目标受众的兴趣点(胥琳佳,2013;路雪珂,2014)。

2基于社交媒体品牌传播的问题

本研究走访了成都高新区创业园的37家入驻孵化的企业,其中有35家拥有自己的品牌,有31家企业准备使用社交媒体传播品牌,有12家已经建设或在建自己的社交媒体传播平台。我们通过对这些企业进行分析,总结出基于社交媒体传播品牌具有以下问题:

(1)数量太大,价值密度低。社交媒体的基本特点是大范围的不同的数据类型在同时交互式传播,庞大的数据量,超出了一般企业的控制能力;低密度数据价值,比如视频安全监控,在持续监测下具有重大价值的信息可能只是一两秒的数据流。

(2)时效性强,传播跟不上更新速度。社交媒体环境的变化多端,需要监控并及时迅速作出反应。企业在传播过程中都希望信息传播速度变快、范围变广。但是,目前企业掌握的数据挖掘技术还不够,不容易时刻关注到高速运转、随时在更新的社交媒体。

(3)安全性低,私密性弱,监管难。社交媒体中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要想轻易让社交媒体的成员相信品牌,聚集旺盛的人气,并且建立忠诚度和美誉度,这让品牌的传播倍感棘手,借助专业性的工具和平台又要增加成本。因此,信任度、忠诚度和美誉度不容易提高。

(4)话语权低,负面消息难控制。社交媒体作为供给网友自由发表舆论的平台,并不掌握太多数据的社交媒体中单个成员,面对负面新闻,缺少舆论话语权,又必须在第一时间将其解决,不然会很快扩散到很大范围,造成无法控制的影响。

(5)容易遭受复制仿冒等不正当竞争侵害。数据公开是一把双刃剑,公开数据会引来模仿复制,从而导致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出现。

3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本研究经过对走访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导致问题出现主要有以下原因:

(1)品牌自身存在个性、特色、定位等问题。内因是基础,要内容为王,练好内功,分享有价值的内容,特色鲜明,才会被广泛关注。应着眼于顾客需求,在品牌定位中强调品牌的特点,使产品更加个性化。否则,在社交媒体大数据中会被淹没。

(2)品牌自身存在是否能精准地满足顾客需求的问题。精准传播的实现依赖于大数据的应用,对顾客画像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促销的时候,可以针对大数据预测结果,来发现顾客、创造新的顾客、挖掘顾客更大的购买力、增加顾客的购买数量和购买频次。

(3)缺少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传播推手。传播推手是关键节点,建立与具有话语权的关键人物的良好关系,这些人物是社交媒体传播的重要节点。与高昂的广告成本花费相比,通过和关键人物默契的合作,利用关键人员和他们的粉丝无限配合和有效沟通之间微妙的融合,会取得廉价、高效、精准的传播效果。关键节点的媒体传播价值被凸显了出来,但是,目前这种传播方式路径还未成为企业的首要选择。

(4)缺少知识产权保护。既然开放和复制已经不可避免,为了防止品牌在传播中被人肆意截取仿冒,先行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是必要的,比如预先申请注册商标、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等。

4解决问题的对策模型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设计了关键节点传播路径模型,以期解决上述问题。

图1社交媒体中关键节点传播路径模型(刺猬模型)图1的横坐标表示传播的空间,纵坐标表示传播的时间,箭头表示传播路径的方向。通过社交媒体,新的信息很快就能传播到遥远的空间,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整个路径模型外形酷似一只刺猬,所以也可称为“刺猬”模型。

图1中浅色的圆形节点是一般节点,深色的方形节点是关键节点。深色的方形节点能将收到的信息转发到关注自己的新的更多节点。这种能将有效传播数量超过接收数量的若干倍以上的节点,我们就称为关键节点。关键节点人物一般是社会公众人物,拥有众多的粉丝,具有较好的影响带动作用。而一般节点并不具有这样的传播价值。

上述路径反过来,各关键节点能接收到众多目标顾客的信息反馈,这些数据集中到品牌传播者那里,能够更加精准地分析潜在的消费需求,从而提出更多精准的市场预测,实现精准的传播。这种方式还能通过关键节点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解决了监管、话语权等诸多问题。

表1关键节点传播路径与传统路径的区别

区别传播受众传播途径传播效率传播费用舆论控制传统的

传播路径面向不特定的大众主要依靠媒体刊载低,不知道哪部分浪费了广告费依靠传媒关键节点

传播路径面向已经被关键节点聚类的小众主要依靠关键节点的朋友圈分享高,能够精准地投放到已聚类的目标顾客关键节点

公关费依靠粉丝对关键节点的信任表1比较了本研究提出的关键节点传播路径与传统传播路径的区别。从表中不难看出,基于社交媒体的关键节点传播在传播受众、传播路径上更加精准了,传播效率提高了,传播费用降低了。

因此,对品牌传播者来说,一方面要注意品牌自身的内容,如品牌的个性、特色、与顾客需求的契合度、是否获得知识产权保护,使其更适合社交媒体传播;另一方面,要认真培养自己的关键节点,比如行业内的大师、名人、明星等。获得关键节点的支持,将比传统商业广告更加精准和高效。

参考文献

[1]胥琳佳.大数据对于传播学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影响[J].中国出版,2013,(09).

[2]岳莹.品牌、自媒体与大数据的未来:当代传播语境下川北灯戏发展策略论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4,(01).

[3]徐艺欣.基于社会化媒体的精准营销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05).

[4]马斌.社交媒体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4,(07).

[5]盖宏伟,佟林杰.网络时代中小企业云品牌发展战略创新[J].商业时代,2014,(05).

第9篇:社交媒体的特点及类型范文

【关键词】众筹平台 众筹项目 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项目结果预测

一、问题的提出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众筹“集众人之智,汇众人之资”的功能应适应市场需求协调发展。近年来,众筹平台发展日趋成熟,投资规模、投资数量不断扩大,平台科技创新与跨业合作也为平台转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基于投资人理性假设,项目的达成率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一些项目缺乏新意、宣传方式陈旧却筹资期限冗长,不应该与其它潜力项目混为一谈,长期占据平台重要版面,这样可能降低平台经营效率,影响平台持续性发展。

然而,项目达成率的提高,需要拉近行为双方(项目投资人与筹资人)在众多问题上的契合程度。除了项目分类以外,影响项目达成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信息不对称――投资人与筹资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将直接影响项目的达成。第二,项目的内在属性――当项目的内在属性与投资人偏好高度拟合时会产生期望的投资结果,反之则不利于项目的达成。如果能根据历史数据,找到投资人投资行为在以上方面呈现的主要特点,则可以根据这种特点预测出部分项目的达成可能性。

综上,本文将从以上两点出发,选定项目达成结果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Logistic二分类回归模型建立一个预测项目成功概率的相关模型,并提出实践性较强的平台改革方案。

二、文献综述

中国众筹发展起步虽晚于欧美其他发达国家,但不能盲目照搬他国经营方式,而需要结合中国国情。

从投资人的角度分析,早在2014年,杨东、黄超达等人在《赢在众筹》一书中便对中国众筹投资人的长尾特征做了说明,中国众筹投资人还处在一个较不成熟的阶段。

在项目属性方面,一些学者在过去以大众作为调研主体,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分析了投资人决策行为:韩J、张元萍(2016)在《商品回报型众筹项目融资效率研究――以Kickstarter平台为例》中运用数据包络法对不同类别项目的融资效率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筹资效率高的项目具有受众群体轻龄化、产品科技化及口碑基础好等特征。苗文龙、严复雷在《众筹融资、项目选择与技术进步》中肯定了众筹融资制度,选择“好”项目的概率高于单人决策的金融制度。

在项目管理方面,功能透视原理提出新金融服务应从“金融机构”向“金融产品”改革,而这种改革能否成功,之于众筹而言,则取决于众筹项目的质量能否跟上大时代的发展步伐。2014年Mollick以Kickstarter历史项目作为研究基础,分析了影响项目成功的主要因素,并得出项目质量和个人网络对项目成败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Read则分析了众筹平台上公益类项目的成功概率,并提出,众筹融资方式类似于Andreoni(1989)提出的暖光效应。

综上所述,现有的理论研究涉及到了众筹的诸多方面,但未将筹资达成率与上述因素建立直接的相关性研究,因而无法进一步提出相应的事前解决方案。本文将以“青橘众筹”为例,分析以上因素对筹资达成率的影响,并进一步确定具体项目筹资结果成功的概率,丰富上述理论研究。

三、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手工收集青橘网项目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研究。

青橘众筹是国内首家创意型众筹平台,坐落于上海自贸区,每周活跃用户超过一百万,共筹集资金超过4000万元,该平台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以大学生为首的有创新、有野心的年轻人。

(二)模型的选择――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适用于分类变量的分析与研究,在过去,卡方检验、列联表等分析方法常运用于分类变量的研究中,但这些分析方法具有局限性。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弥补这些局限性:该模型可以描述若干因素的作用大小及方向、考察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弥补卡方检验无法对连续性自变量进行分析的缺陷。

该模型可用于当被解释变量为分类变量时,评估某一类结果发生的概率情况。而在众筹预测模型中,P为对众筹项目达成的概率的评估。

(三)因素分析与数据收集

Molick在2014提出项目质量与个人网络对项目成败有显著影响,本文将项目质量与个人网络与近几年众筹平台的新发展相结合,选取了以下指标作为项目成败的影响因素:

1.影响投融资双方信息获取不对称类指标。(1)是否有视频(X1)。完善的宣传视频能推动项目的达成。视频是一个帮助投资人了解项目内容的宣传方式,且视频宣传在青橘众筹的普及率尚不高,具有区分度。

(2)是否提供社交媒体联系方式(X2)。联系方式的提供是激励项目达成的重要因素。提供社交媒体联系方式包括微信、QQ、新浪微博等,社交方式的提供能帮助投资人确认项目的真实性,获得项目的实时跟踪信息,并能及时与筹资人咨询、互动。

(3)是否验证身份(X3)。投资人实名验证身份后能够为项目的真实性和回报现金流提供更多的保证,进而推动项目的达成。

2.项目属性类指标。(1)项目分类(X4,X5……X12,X14)。项目所属类别对项目的达成有直观的影响。依照青橘众筹的分类方式,笔者将所有项目分为:保健、出版、动漫、公益、活动、科技、设计、音乐、影视、游戏、其他共十一类。

(2)项目最小投资额(X15)。每一个众筹项目规定了项目的最小投资额,为投资人设定了投资门槛。在实际操作中,最小投资额设置过小降低了投资门槛,却对投资人总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之,若最小投资额设置较高,可能会影响部分潜力投资人的投资行为。

(3)项目目标金额(X16)。目标金额越高,项目达成难度越大。

(4)项目筹资期限(X17)。项目从到结束筹资的天数。项目筹资期限越短,项目达成概率越低。

(5)项目被分享的次数(X18)。项目分享能够推动项目筹资目标的达成。为了项目目标的达成,投融资双方通过新媒体分享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项目详情。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前提

一是为了保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文剔除了筹资金额不达1%的项目,这一类项目筹资人的筹资主动性不足,且普遍出现了主动放弃、终止项目的行为。

二是经概念分析,模型所有解释变量与项目达成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对样本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和分样本检验后,将数据录入二分类逻辑回归模型。其中因变量为成功、失败两种结果,最终统计结果如下所示:

通过显著性检验,以下因素对筹资达成率有显著影响,它们对模型的贡献如下:

根据相关性检验结果,因素之间相关程度较弱。

综上,得到预测项目成败概率回归公式为:

P=4.507+0.609X2-1.971X10-2.287X11+1.102X15-3.666X16- 5.39X17+3.378X18

其中因变量P反应某一具体项目筹资成功的可能性。

以上模型可以进一步推广至事前预测,经检验,实测的171个成功项目中有109个预测成功,正确百分比为63.7%;在实测的259个失败项目中有214个预测正确,正确百分比为82.6%;总预测正确率达到75.1%,模型预测结果具有参考价值。

(三)模型结论与分析

根据表1筹资达成率影响因素多元回归结果,分类型变量中是否提交社交媒体联系方式、项目分类――设计、项目分类――其他,以及数值型变量中最小投资额、目标金额、筹资期限、被分享的次数几个解释变量对项目达成结果有显著影响。其中,提交社交媒体联系方式解决了投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项目分类、目标金额等项目属性则反映了青橘众筹用户群体的投融资偏好。

在影响达成情况的众多因素之中,提交视频、提供社交媒体联系方式、验证身份等行为经检验会对项目成功率产生正的影响,有利于缓解投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对投资人投资决策有好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项目通过社交媒体的分享也会对项目的达成带来正效应。

项目属性方面,项目的筹资期限越短、目私鸲钤叫 ⒆钚蹲识钤酱螅项目的成功概率也会越高,筹资人在项目之前,可以据此适当调整相关指标的设置。

回归预测模型显示,通过以上显著变量,可以较为准确的事前预测项目成败。

五、总结与建议

本文基于青橘众筹数据,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项目成功概率做了相关预测,经检验,认为结果可靠,有75.1%的概率正确预测项目最终的成功与失败,拟合程度较好。

基于回归模型运行结果,本文确认影响青橘众筹平台项目成功与否的显著解释变量,它们分别为:是否提交社交媒体联系方式、项目分类――设计、项目分类――其他,以及数值型变量中最小投资额、目标金额、筹资期限、被分享的次数。本文在此基础上,确认了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在方向和程度上的影响。

综上,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议筹资人事前核算项目成功概率

平台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项目窗口提供“估算项目成功率”的附加服务,项目筹资人在计算项目成功率后,可选择调整项目相关参数,避免“无用项目浪费网页资源”情况。

调整内容可参考上述影响项目成败的主要因素,例如,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障碍方面,筹资人应该完善个人社交媒体联系方式;而在项目属性方面,投资人应该根据回归结果谨慎选择与达成率呈负相关的项目分类。

(二)项目成功率预测应作为平台运营方审核项目的重要标准

项目审核通过与否不能仅仅局限于项目内容不违规、项目实施创新等传统评价标准。失败项目为平台带来的是资源的浪费和边际收益的递减。

众筹平台应该将项目成功率预测作为审核未项目的一个衡量标准。

(三)众筹平台应基于显著性因素适当调整运营制度

强有力的规范政策有利于投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使得众筹投资活动更为规范。平台可以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分析结果,采取适当措施强制规定筹资人提供社交媒体联系方式,进行实名认证等,若没有进行实名认证,则对其筹资规模进行限制。

六、模型延伸

(一)上述模型与预测方法可沿用至其它平台

对于不同平台,预测模型的影响因素应做适当调整,以保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三)所得结论中,不同指标的影响方向与程度可以作为筹资人调整项目参数和平台调整经营战略的重要参考标准

参考文献

[1]Sebastian Dehling.Crowdfunding A MultifacetedPhenomenon[C],2016.

[2]Ryan Safner.Crowdfunding Creative Goods,Crowding Out Intellectual Property[C],2014.

[3]李光斗.社交众筹[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4]杨东,黄超达,刘思宇.赢在众筹:实战.技巧.风险[M],2015.

[5]苗文龙,严复雷.众筹融资、项目选择与技术进步[J].2014[1].

[6]苗文龙,刘海二.互联网众筹融资及其激励约束与风险管理――基于金融市场分层的视觉[J].金融监管研究,2014,7:1-3.

[7]吴喜雁,周建波.大众参与众筹投资影响因素[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2.

[8]韩J,张元萍.商品回报型众筹项目融资效率研究――以Kickstarter平台为例[J].财经论丛[J],2016,8:44-50.

[9]黄玲,周勤.创业众筹平台、直融延伸和市场识别[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9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