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媒体舆论引导力
所谓媒体舆论引导力,实质上就是媒体的新闻信息对社会舆论的干预和影响的能力,是用新闻舆论改造和同化公众舆论的能力,以媒体的立场观点改造公众的立场观点的能力。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应该做到:真实、客观、全面地报道事实,以具有新闻价值并导向正确的事实说话。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是构成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传统媒体舆论引导的现状和问题
1.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缺位。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存在范围窄、深度浅、力度小、数量少、不到位、回避敏感问题的现象。之所以舆论监督的力度不够,在于一些党政部门、行政机关、法律机构根本无视媒体在新闻舆论监督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善于利用媒体,甚至对媒体正常的采访工作百般阻挠,使得受众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重大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报道,导致媒体舆论引导的功能不能够很好地实现。
2.传播效力不高,舆论引导单一化、模式化。在内容上,传统媒体报道的及时性、信息的公开性、传受双方的互动性方面,有时候不能很好地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在形式上,传统媒体还存在一些内容单调、语言呆板、缺乏创新的问题。
3.缺乏与受众的互动。单向传播的模式一直是现在传统媒体的主要的传播方式,这种模式中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有利于形成统一的舆论范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解放,舆论环境越来越宽松,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很难满足受众的需求。同时,新媒体在传播手段上的优势,直接冲击着电视节目,新媒体的交互性使其越来越受到受众的青睐。
1.打造出名牌新闻节目,占领舆论引导制高点。目前,传统媒体想进一步加强这些节目的舆论引导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注重选题策划。第二,以“三贴近”思想为指导思想,报道新闻。在报道方式上要生动、有亲和力,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2.提高创新能力。传统媒体要想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增强传播效力,取得良好的舆论引导力,必须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传统媒体提升舆论引导力要做到以下两个创新:第一,创新观念,增强核心竞争力。要想办出让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就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不断变化的观众需求,以不断变化的理念,创新节目的形式和内容。第二,创新形式和内容,增强品牌吸引力。传统媒体担负着引导舆论、服务群众的使命,只有创新模式,增强节目的吸引力、影响力,才能把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得更深入人心,更好地提升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3.抓好宣传队伍建设,构建舆论引导主力军。要提升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力,需要一支过硬的新闻宣传队伍。目前,传统媒体的新闻人才队伍仍然存在高端人才较少、复合型创新人才缺乏的问题。培养出专家型、学者型和一专多能的符合人才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方向。要改革人事制度,完善用人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创新能力。
4.注重舆情收集工作,提升舆论引导预见力。准确了解民情,正确把握民意,凝聚民心,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要建立舆情收集网络,将触角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创作出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作品。
在勒庞看来,“乌合之众”就是群体,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心理的群体”,他们并非简单的人数累加,而是“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
“乌合之众”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具有以下特点:①乌合之众是个无名氏,因此不用承担社会责任,个人责任感消失;②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无论是好是坏,其突出特点就是既简单又夸张;③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削弱,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二、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中的“乌合之众”
随着网络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到来,信息传播的途径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了网络上,随之,网络也就成为“乌合之众”的集聚地。在网络信息传播以及信息传播中“乌合之众”发展的基础上,网络舆论不可避免地诞生了“乌合之众”,并且他们的特点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放大。拟态环境说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已经构成一个拟态环境。而网络媒介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所以网络信息环境相对传统媒介中的拟态环境又增添了一层虚拟的意味。两层虚拟的意义符合了“乌合之众”的特点以及产生的条件,自然为网络舆论中的“乌合之众”拓宽了道路。
三、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中的“乌合之众”和舆论引导
2010年是我国的微博元年,这是新媒体时代的一次升级,自媒体、全媒体时代开始到来,网络作用进一步增强,网络舆论增强影响力,网络舆论中的乌合之众仍然没有缺位。
微博打破了信息传者和受者的明显界限,每个人都可能是传者也同时是受者,互动性较高;并且以140字为传播字数的上限,使得信息简短有力,容易突出想表达的内容。自媒体,顾名思义,每个人都是媒体,无论名人还是草根阶层,在微博中相对来说都不会受到接受、传播信息的限制,当然无数个“自媒体”接受、理解、筛选、传播信息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基于对以上这些微博的特点以及对网络舆论中“乌合之众”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在自媒体时代、微博环境下,网络舆论中的“乌合之众”以及舆论引导。
1.广泛、高互动性微博用户提供“乌合之众”基础
由于网民同时可以自由扮演传者和受者两种角色,使得整个微博的互动性非常高,同时由于使用微博的门槛几乎为零,不需要审查,这使得微博的用户非常广泛。2010年底中国微博用户数为6311万,而2011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达1.95亿,半年激增两倍多。如今,中国微博用户已超过3亿。广泛并且高互动性的用户为“形成一群人、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心理群体”提供了基础。
2.非理性微博传播与舆论
微博140字的传播上限使得微博内容简短,容易突出要表达的中心,提高了消息传播的速度,但有限的140字的只言片语式传播也容易导致内容过于简单与片面,使思维碎片化,对问题的思考变得单一化与夸张,缺乏理性思考与判断。这也正是部分微博用户快速聚集到一起成为“乌合之众”的心理特征或前提。
2011年3月,日本核泄漏在我国引发“抢盐风波”,全国诸多城市盐价迅速飙升,盐业公司、超市等都排起长队,存盐被抢购一空,许多“围脖”在网上公布这些消息,公众心理极度恐慌,微博将事态的严重性片面地放大,一大部分微博用户在恐慌中、在碎片化的传播中没有运用常识进行个人化的理性判断,而是继续进行体验式但非理性的转发与评论,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乌合之众”以及威力强大的舆论风暴。
3.理性引导舆论
虽然微博的发展时间尚短,但是已经有了相当大数量的用户以及网络影响甚至是社会影响,它受此欢迎当然有它积极的一面,但是也因为发展时间短,避免不了一些问题的存在。微博中潜在的“乌合之众”,以及“乌合之众”的浮出水面和爆发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表现就是非理性的、几乎于无思考的、偏执的、失衡的传播与舆论。
“乌合之众”在微博中传播信息,制造非理性、失衡舆论,同时微博也可以并且应当理性引导舆论。微博环境下,“乌合之众”是广大微博用户中的一部分(变量),因为这一部分人是变量,随着事件、时间等具体性质而变,所以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对微博进行理性的舆论引导既不是自上而下的改良也不是自下而上的革命,而只能是微博自身即微博中的广大用户甚至是每个潜在的“乌合之众”的理性引导意识。
1955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在西子湖畔诞生。
一甲子岁月磨洗,六十年筚路蓝缕。从创刊时的每天对开四版,到如今的每周128版;从最开始不足万份的日发行量,到最高日发行量突破30万份,我们从西湖边国货路4号那栋小楼出发,一路栉风沐雨,踏歌前行。
近年来,我们顺应新媒体迅速崛起的挑战及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加快从传统报业单一传播方式向全媒体传播方式转变,现代传播体系发展战略清晰;产品业态基本显现,五大重点网站脱颖而出;媒体转型初显成效,全媒体团队初步形成。从一份报纸到一流传媒集团,现已初步形成以报刊为核心、多媒体兼备的现代传播体系;以传媒业为依托,户外广告、文创综合体等重点产业并进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实现“一体两翼”布局。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经营性资产上市,确定“以现代传媒集群为核心平台的城市生活服务商”新目标,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我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成果。
处于新时代,面临新挑战,纸媒肩负重要使命,责任重大。伴随着今天的第一缕晨光,我们站到了更高的起点,踏上了新的征程,期待实现新的跨越――
我们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增强主流舆论引导力。以“创建全国一流、最有品位的新型城市党报”为目标,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引导舆论,占领阵地。
我们将继续引导舆论,占领阵地,增强主流舆论穿透力。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切实树立和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阵地意识,肩负起维护经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重要职责。
我们将切实改进文风,打造精品,增强主流舆论感染力。好新闻是走出来的,只有坚持深入基层,才能倾听和反映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我们将持续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持之以恒转作风、改文风;加强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策划,积极推进“四品”工程,坚持走“特色―品牌―名牌”的报刊品牌建设之路;着力培育一批有品牌效应的重点媒体和重点产品,坚持用品牌来体现媒体价值,发挥媒体品牌的集聚效应,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效果。
我们将不断改革创新,精准传播,增强主流舆论传播力。借助“一号工程”发展信息经济和智慧应用的东风,围绕打造“全国一流现代文化传媒集团”的整体发展目标,以集团经营性资产上市为契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现代传播体系,全力推进报纸、网站、手机三大平台融合发展,提升报道的有效信息量、读者的阅读率,构筑报纸、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五大终端协同联动的立体传播格局。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在代表校方致欢迎词时说:当前,党报在许多区域已经做到了全媒体覆盖:凡比较重大的新闻,大都采取手初报、网络版、纸质版等各种形式进报道。报刊、出版、通讯社、广播、电视、电影、网络,音视频、移动电话等现有的全部媒体已相互融通,构成了全方位、立体化、跨域界、无间隔的全新传播格局。中国传媒大学作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以信息传播为特色,以培养优秀传媒人才为己任,近年来在培养适应全媒体工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了呼应新闻传播一线的实践要求,学校几年前就提出,要以“大传播的理念、全媒体的视野”开展新闻传播教育和科研,以期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顺应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把握信息化条件下新闻传播规律,不断提高运用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本领和能力。为适应全媒体的传播需要,在传媒人才培养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新闻观、大局意识、喉舌意识,以便其成长为党和国家的合格的传媒人才。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米博华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舆论场,而且具有大众化、现实化、媒体化的趋势。原有以党报、党刊为主要渠道的舆论传播格局,正在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多媒体时代已到来。但网上舆论往往鱼龙混杂,这主要是缘于网民的发泄心理、逆反心理、表现心理、从众心理、法不责众心理。因此,媒体人,特别是党报党刊的新闻工作者,不能被各种舆论左右,而要着眼于政治大局,从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这一整体利益上做好舆论引导。第一,应坚持真实客观,不是局部的真实,而是整体的真实和本质的真实;第二,要多做化解矛盾、理顺绪的工作,而不是火上浇油,扩大事态,宣泄情绪;第三,要坚持自律,弘扬他律。
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佟力强说:我们强调顺应“媒介融合”促进舆论融合,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的舆论氛围,提出三点建议:一、主动顺应“媒介融合”的趋势和要求,积极抢占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和主阵地;二、不断丰富“媒介融合”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增强媒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切实加强政策引导和媒体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媒介融合”发展秩序。
人民网原总裁何加正说:对于像人民日报这样的党报来说,逐步实现全媒体化发展,更加切合其未来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媒体的发展规律。而且,全媒体化能够更为有效地利用其人力物力,更好地整合资源,更大地发挥品牌效益,有效地提高新闻宣传效率。党报如何走全媒体之路?首先,要敢于抓住网络化的契机,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其次,要善于继承和发扬传统,发挥优势,重视特色;再次,要特别重视新技术应用,打破框框,注重创新;最后,要努力增强市场观念,提高能力,自我发展。
新疆经济报传媒集团社长兼总编辑苏继赏说:省(区市)委宣传部直接领导的党报如何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党报如何办?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党报如何办?我们新疆经济报系一直在探索。近日成立新疆大晨报股份公司便是探索成果之一。这家国有股份制公司五家发起人分别是隶属于新华社的中国广告联合总公司、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隶属于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华夏传媒有限公司、桂林日报社和新疆都市消费晨报社有限公司。公司旗下拥有三个核心传媒:《都市消费晨报》、《北疆晨报》、亚心网。围绕这三个核心传媒产品,大晨报股份公司已经形成了广告、发行、印务、呼叫中心、教育培训5个服务体系和手机报、中亚信息、亚心中亚网、亚心俄文网(在俄罗斯注册)以及新疆3G手机新闻网、欧亚大陆桥网等衍生产品。
山东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刘强说:数字出版是依托数字技术而产生的新兴出版业态,它融合了文化产业、IT产业、通讯产业、商业服务业等多个产业的特性。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数字出版产业的兴起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成为21世纪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数字出版当前亟待解决:产业标准问题、赢利模式问题和市场问题。
天津日报社副总编辑曹凤彦说:天津日报大力实施新媒体战略,以构建党报多媒体平台为着力点,形成了以互联网、手机、LED、LCD、出租车显示屏、数字电视、手持电子阅读器等“七屏合一”的天津日报新闻视屏网,实现立体式采访、专业化编制、多媒体集成、多终端推出。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武录说:近几年党报大多对建立在计算机和手机基础上的信息、接受设施,即新媒体,持“融合和发展”的明确思路,进而在探索党报的全媒体(或日多媒体)之路。党报中的先行者有的提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官方声音与民间舆论呼应”;有的适应报网融合趋势,转变媒体运行机制;有的实行全媒体采编流程再造,筹建本报团报系资源共享的全媒体信息采集、编辑制作、资料储存开发三大系统。有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与此相适应,进而开展全媒体教学和全媒体研究。未来的党报是一个立体的多媒体,即记者采写、录制、拍摄出文字新闻、图片新闻、录音录像后,先用简讯的形式在本报手机报上,于第一时间传播到受众中;往下在本报网站上新闻事件的实时进展情况;再往下是在本报纸质版上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全面报道和评论;再往下又在本报网站上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视频深度报道和分析;最后由本报出版社精选其中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结集出版发行。这便是我们听主张的全媒体。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在点评时说:本届论坛的演讲是沉甸甸的,收获颇丰。研讨对于全媒体的传播方式既有肯定,也有质疑,弘扬了好的学风。有技术问题,更涉及了内容问题,体现了深度。既重视对一般报刊的功能和规律的研究,更要重视对党报党刊功能和规律的研究,表明了一种责任。
>>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研究路向何方?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与“传播”学 全媒体环境下数字新闻的竞争态势探析 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引导探究 全媒体条件下的传播能力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传播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趋势 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传播工作的思考 全媒体冲击下高校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创新研究 简析全媒体时代下广播新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研究 全媒体背景下的电视新闻创新 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全媒体条件下广电媒体新闻传播规律探究 全媒体背景下媒介事件传播研究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广告传播特点与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新媒体技术与教学传播创新研究 浅析全媒体环境下节目主持课堂教学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媒体传播路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罗鑫:《什么是“全媒体”》,《中国记者》,2010年第3期
③王晨:《增强传播力的关键是人才》,搜狐传媒,http:///20120513/n343052487.shtml,2012年5月13日
④《央视〈世界周刊〉栏目简介》,新浪网,http://.cn/c/2007-05-15/133712993132.shtml,2007年5月15日
⑤高钢:《传播学将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第二哲学》,搜狐传媒,http:///20120512/n343022111.shtml,2012年5月12日
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财经新闻硕士项目招生简章》,http:///print.php?contentid=1155274
⑦《社交媒体》,百度百科,http:///view/2169907.htm
⑧《全媒体记者》,百度百科,http:///view/4999525.htm
媒介融合指的是音频媒介、视频媒介、印刷品媒介以及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在可操作性战略原则的引导下,更好地实现以传播文化为目的联盟。媒介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种动态化的发展过程。媒介融合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文化传播方式,有助于各种信息在一个共同平台上实现有效整合,在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媒介融合能够促进不同媒体交互性提升,这种融合对新媒体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产生重大影响。媒介融合是一种技术性融合,其信息整合功用突出。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既有丰富的文字图像,又有音频视频,可以将信息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得各种信息的传播更加生动形象。
广播电视舆论引导现状分析
各种媒体都具有舆论引导功能,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是各种媒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具有特定的模式。一般而言,媒介需要先从现实社会中选取信息素材,然后根据社会意识形态需要,依据一定的价值导向,对所收集到的信息素材进行加工,对信息素材进行重新包装,使之形成具有一定价值导向的、有一定社会针对性的、能够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信息内容。最后通过媒体途径把信息传播出去,以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广播电视通过不断包装各种信息媒介,提升其信息传播质量,保证传播内容的可读性和娱乐功能,以形成一定的舆论导向,提升市场竞争力。目前,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地位受到各种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媒体不断出现,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时效性强。广播电视传播的时效性不及新媒体,体现出明显的劣势。新媒体能够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社会突发性事件进行快速传播;广播电视则不具有这种优势,其舆论导向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在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提升舆论导向能力,成为广播电视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发展的影响分析广播电视主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使人们自觉服从集体意识,自觉遵从多数人的共同意见,使社会成员遵从主流意识、集体意识、大众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的舆论主体地位下降,观众不断减少随着信息科技手段的发展,新媒介不断产生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当前,青少年群体更喜欢通过新媒介方式接受信息,因为新媒介信息传播内容更加生动、时效性更强。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受到年轻人的冷落,这是造成广播电视观众骤减的主要原因。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得到改变,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发展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其舆论引导主体地位将会受到挑战,新媒介的舆论影响力将会得到提升。媒介融合出现多样化的信息客户端,使媒体舆论引导的平台更加广阔,单一的舆论导向方式已变成历史,信息科技的深入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环境下,信息技术更为直接更为原始,这种信息对观众的冲击力更大,带给观众不同的情感体验。数字传媒的出现,有力地改变了广播电视时效性差的缺陷,能够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打破传统媒介的旧格局。
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提升策略分析
在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要生存发展,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传播能力,实现信息传播方式的创新突破,探寻巩固其舆论引导地位的方式途径。
1.实现广播电视传媒转型发展
媒介融合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广播电视舆论引导主体地位受到挑战,主要是因为广播电视不能实现传播方式的转变,不能立足现实积极创新。科技的发展使得媒介融合发展更为深入,在这种情况下,由政府主导的广播电视控制力不断减弱。网络舆论平台是开放的,交互性很强,这种平台的发展动力很足。如今政府部门也认识到网络舆论平台的重要作用,开始重视网络舆论的建设发展工作。目前社会发展还不够完善,各种矛盾问题客观存在且比较突出,化解矛盾必须要有宣泄平台,在没有更好的倾诉渠道的情况下,人们会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诉求,宣泄不良情绪,这也是网络舆论平台受到人们追捧的重要原因。广播电视媒体要想很好地发展,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参与信息网络、数字化传播,积极重视、关注社会问题,做深入的调查和采访,调动各种能力,通过数字化的途径,为观众提供能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情绪、认识态度的合理化平台,实现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2.广播电视要不断提升公信力
公信力是传媒发展的无形资产,公信力是媒体长期积累起来的诚信力量,公信力能够有效地体现媒体的权威性、社会信誉度、在公众心中的影响力等。如果媒体没有公信力,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公信力对媒体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与新媒体相比,广播电视的公信力较强,广播电视是正规的信息传播平台,其传播信息的可信度与可靠性相对较强,这也是社会公认的。随着社会的变化,媒介融合不断发展,各种新媒体不断产生,广播电视虽然能够保障信息传播的准确性,但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信息传播,这使得舆论引导作用力大大降低。因此,广播电视要想获得发展,必须不断提升其公信力,要积极关注社会舆论民情,对于民众所关心的问题做全面深入客观的报道,及时反映民生诉求,反映百姓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公信力。
3.广播电视要努力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广播电视要通过各种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的舆论引导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具体而言,广播电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第一,树立全媒体战略思想,积极实现转型发展。目前广播电视观众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节目内容不够丰富,吸引力不足。因此,广播电视要在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了解观众的需求,树立媒体战略思想,努力丰富节目内容,不断实现转型发展。这样才能创作出观众满意的节目,满足观众的内在要求。第二,对受众进行媒介素质教育,广播电视就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对受众进行媒体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受众的媒体素质,使受众具有信息辨别能力,自觉接受有益的信息。当前受众媒介素质低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受众不能对各种媒介信息进行独立的辨别,认识不到广播电视的重要价值。这样影响到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因此,加强受众的媒介素质教育很有必要。第三,与新媒体联动。广播电视要积极与新媒体进行联动,取长补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新媒体相比,广播电视信息传播时效性较差,如果与新媒体实现联动,则可以改变信息传播方式,可以借助先进的移动终端,不断丰富节目,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第四,改善传播方式,广播电视要积极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改善传播方式,适应不同层次受众的需要,更好地进行舆论引导。第五,加强各方面人才的引进培养。广播电视要结合自身需要,加强各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让媒体更好地进行融合。作为从事媒体行业的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能够适应媒介融合的客观需要;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品德,热心服务媒体发展事业,热心服务受众的各种需求。
总之,广播电视媒体要充分认识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内容,制作出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节目内容,保证内容贴近群众,时刻与群众利益保持一致,办出百姓满意的广播电视节目,提升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能力。
作者:胡桐 单位:河南大学广播电视专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 新闻职业; 转变及应对;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比于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传播方式,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对新闻职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作为新闻职业者,在面对挑战的同时,也要积极适应全媒体时代带来的新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案以促进新闻职业更好的发展。
一、全媒体时代新闻职业的转变
在全媒体时代迅猛发展的形式下,媒介融合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传播途径已经成为当今新闻职业的普遍应用方式。新闻传播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当进新闻传播的新方向,传统的单一化的新闻传播方式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中将逐渐被淘汰,新闻职业正在逐渐走向收集与传播一体化的媒介传播平台。与以往受众人群固定化的模式不同,全媒体时代下,人人可以是新闻的传播者,人人也可能成为新闻传播的受众者,由被动接受新闻信息传播内容到主动参与到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改变了所有人在新闻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将整个新闻传播过程变得具有开放性,传统新闻传播模式中,在新闻传播前对新闻内容进行严格的把控,而在全媒体时代下,对于新闻的把控并没有十分的重视。由于人人都可以传播新闻,因此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受到严重的个人因素影响,大众在参与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左右新闻获取者的倾向,对新闻受众者的情绪会产生一定的煽动作用。在传统的新闻职业中,记者与编辑的工作职能是分别胜任的,在对新闻采集的过程中,二者的工作职责截然不同,但是相互之间成补充的状态,工作的共同目标都是为新闻受众者提供并传播真实的新闻。在全媒体时代中,新闻编辑逐渐参与到新闻采集的工作过程中,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闻编辑在担任新闻编辑工作的同时也承担起了新闻传播的任务,新闻传播不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因此,新闻编辑这在将自己编辑的新闻整理过后就可以直接的将新闻传播出去。另外,在新闻编辑工作与新闻记者工作两者的工作职能相结合后,能够为全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实效性提供有力的保障,能够让新闻编辑这直接与新闻本身接触,在保证信息高度还原的基础上为广大的新闻受众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新闻内容。
二、全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闻职业迎来的机遇
全媒体背景下,新闻报道能够以更加全面、快速的方式为大众提供获取新闻的便捷渠道,大众能够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内容。在多媒体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新闻职业者能够在全新的平台下,探寻多种多样的媒体融合方式,从而开阔新闻职业发展空间。新闻职业者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并掌握不同的媒介技术,利用现代化数字设备进行新闻报道,是当下的发展趋势,很多独立的新闻职业者努力成为录像、剪辑、视频制作等综合性媒体人才,符合时展潮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二)新闻职业面对的挑战
全媒体时代下,要求新闻记者具备全面技能,但容易使记者每样都学,每样都不精。全媒体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内容充斥着大众的生活与工作,导致新闻职业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追求量而忽略了质,如何以客观的角度、深入的挖掘有价值的新闻,并保持新闻制作效率,成为新闻职业者面对的一项挑战。此外,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使得新闻职业者经常在道德方面承受压力。很多新媒体平台在报道新闻内容的同时,也为社会舆论提供了宣泄口,在舆论的裹挟下,容易将一些缺乏职业经验、不够理性的新闻职业者产生影响,从而对报道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产生影响。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要以全面客观的原则及坚定的职业理性面对本职工作。
三、全媒体时代下新闻职业的全新应对策略
(一)提升新闻的价值与敏感度
在全媒体时代下,新闻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从新闻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对新闻内容进行认真仔细的筛选与精细的提炼。随着新闻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这些都是新闻职业工作者在全媒体时代下最基本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特别是在对专题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要求新闻职业者能够以此为核心对新闻的主体思想及内容进行合理有效地把控,由此,为广大新闻受众者提供真实、有效、精准、专业的新闻内容。新闻工作者在全媒体时代下,要充分的把握观众的口味与猎奇心理,在对新闻内容的选择上,要基于大众对新闻类型的倾向与当前环境下的时事与热点新闻,并且新闻职业者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敏感度,对于周围环境中的一些情况与现象要以新闻职业者的角度进行观察与采集,确保能够为广大的新闻受者提供最具有实时性的新闻信息。
(二)提高创新意识,改变原有工作思路
在全媒体时代环境下,传统新闻职业者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改变原有的工作思路,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新闻工作相关的科技设备,提升自身对新闻的筛选能力,保证自身在新闻职业工作中时刻做到与时俱进,不被社会所淘汰。在全媒体时代下对于网络技术新闻传播手段成为新闻职业的主流方式情况下,对于新闻发生的背景条件与其后续发生的详细进展在报道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进而对后续的追踪报道就难以保证,新闻职业者要据此情况作出进一步的相关完善工作,在全媒体时代,新闻线索劈天盖地席卷而来的趋势中,提高对新闻内容深度挖掘的意识,保证为大众提供具有连贯性、完整性新闻内容,使得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具有丰富的层次感。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重视报道质量
首先,遵守职业道德,守住职业底线是传统媒体时代与新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职业素养。新闻职业者要以真实报道、客观报道为职业使命,要坚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方向。虽然新媒体时代竞争压力大,但是在新闻报道前,要认真核实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不得以虚假新闻博取大众关注。为此相关部门要对新闻职业者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正确的舆论引导社会风气。
其次,要重视团队合作。全媒体时代下,各种各样的新闻传播媒介及新闻平台共同发展。同样的新闻内容在不容的新闻平台会以文字、视频、图片、音频等形式出现,大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新闻平台,如微博、微信、APP等。为此,对新闻编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编辑者在编辑新闻内容时,要把握时展的潮流,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展现自身的编辑能力、摄影能力等。同时新闻职业者在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团队的力量,提升自身的协作配合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与专业水平,从而应对不同新闻产品的需求。
最后,要以质量为先。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铺天盖地的新闻资讯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有些新闻职业者没有坚定的职业立场,导致各种影响大众判断真假的新闻内容比比皆是,盲目跟风报道层出不穷,为此不仅要提高对新闻职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还要让其意识到新闻报道要以质量为先,不能为了蹭热度,吸引大众注意而忽视新闻质量,要致力于打造全媒体新闻的精品与亮点,从而赢得大众的信任与认可。
四、结束语
在全媒体时代下,新闻职业在面对全新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如何在全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为广大新闻受众者带来具有时效性的新闻信息值得传统新闻职业者深思。新闻职业者要顺应新时代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潮流,不断完善自身的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使自己在全媒体时代中保持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树明.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转变及创新[J].新媒体研究,2015,1(24).
[2]丁方舟,助理研究员,教授.社会化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从业者的认知转变与职业转型[J].国际新闻界,2015,37(10):92-106.
[3]李佳泽.浅析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的定位[J].西部广播电视,2017(03).
【关键词】互联网+ 广播 新闻策划 引导舆论 协调运作 转型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庞大的网络用户和移动互联网规模使传统广播面临边缘化的生存压力,加快媒体转型是顺应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必然要求。传统广播如何在冶炼中“浴火重生”?本文尝试以新闻策划为突破口,探析传统广播如何成功实现媒体转型,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顺势而为、远航。
新闻策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指狭义的新闻策划,即对新闻报道进行前瞻性的、有创意的、构思巧妙的谋划与设计。新闻策划的意义在于有效地运用和配置现有的新闻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互联网+”时代,新闻策划的传统优势依然保留:助力媒体绕开同质化,展示独家优势,提升自身品牌。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新闻策划的内涵有所发展,它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转变传播理念,重塑生产流程,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有效满足受众读、看、听于一体的需求体验。未来,新闻策划有望成为传统媒体开疆拓土、成功转型的一个利器。
一、用户思维――新闻策划助力广播在互动、分享与搜索中引导舆论
用户思维是广播媒体转型的关键。高新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媒体与受众的交流变得快捷又多样,新闻策划作为新闻报道的精魂与引导,要始终树立用户思维,即用户至上,用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用户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提供,用户没想到的,要替他考虑到。新闻策划之初,便要致力于保证策划方案的每个环节中用户的“不二”地位,并紧紧围绕满足用户的互动功能、共享功能、搜索功能展开报道,在互动、分享、搜索中实施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一)借力互动功能深化与受众沟通
1.发挥便捷互动的先天优势
广播与听众的互动是广播媒介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从早期的书信互动,到电话热线、手机短信、微博直至如今的微信,广播互动方式的变化,见证了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也使得广播别具吸引力。广播也借助与听众的互动,有效引导了社会舆论。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5年的某期《神州夜航》节目,主持人向菲通过电话和手机短信与犯罪嫌疑人交流沟通,先后成功劝说两名杀人嫌疑人投案自首,就是典型的例子。广播节目主持人在与听众沟通的过程中,化解了对立、拉近了距离、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实现了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2.不断发掘新的互动方式
互联网时代,广播在凸显便捷互动这一优势的同时,还应该不断发掘新的互动方式,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交流。例如,2014年1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一个名为iWonder的品牌,这个横跨三屏的数字内容品牌由原创视频和音频、图片、文字组成,可以运行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脑三类终端上,并针对每一个主题配有多个交互指南,供用户深度互动。
3.利用社交媒体加强互动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是人们用来创作、分享和交流意见、观点及经验的虚拟社区与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媒体最显著的不同是,让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编辑能力,自行集结成某种阅听社群。社交媒体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包括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①现阶段的社交媒体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是互联网时展最为迅速的一股力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于通过社交媒体来接收信息。通过社交媒体加强广播与更广范围用户的互动、沟通,是广播发展壮大用户群体的一剂良方。由于广播媒体与社交媒体的互补优势,也正在吸引双方有意无意的合作。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一些重大的、独家的报道,越来越注重与新浪、腾讯等社交媒体的合作推广,并设置相关的互动专区。这样的合作为彼此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借力分享功能丰富新闻资源
互联网清除了公众表达个体意见的束缚与障碍,同时也向主流媒体的传播发出挑战。今天,新闻不需要完全借助媒体便可以闯入公众的视野。分享理念强调的是受众的高度参与性与内容的交互性。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传统广播的优势何在?新闻策划该如何着手?变挑战为机遇,立潮头顺势而行,如果我们在新闻策划阶段便把“用户生产内容”化为媒体新闻来源的一部分,就会发现我们的“记者”“编辑”“主持人”无处不在,一切信息资源为我所用,瞬间海阔天空。
新兴网络电台荔枝FM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不仅抢占了市场和广告份额,而且赢得越来越多听众的认可,靠的便是“人人都是主播”的经营理念。荔枝FM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创建传统网络电台的繁琐准备和操作过程,将创建电台的门槛从专业主播延伸到了普通用户人群,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创建专属于自己的电台通道,十分轻便。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开设自己的电台,人人都可以做主播。
在新闻策划阶段,树立用户思维和分享理念,不仅体现出媒体的开放心态,更可以轻松将用户参与分享的内容化为新闻选题、节目内容的宝库。当然,在用户内容分享的过程中,对内容真实性的核实也是一项重要工作,专业媒体的信息核实和信息整合能力的优势也因此更加凸显。
(三)借力搜索功能提供人性化服务
在数字浪潮袭来、网络信息淤塞的今天,广播媒体变身数字化管家,为用户提供人性化的搜索服务,这是吸引用户的一大法宝。
英国广播公司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BBC积极开发其在线检索功能,开放了超过40万小时的节目库,并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搜索服务,让受众得以便捷地从正在播出的和库存的节目中找到自己想看的音视频节目和资讯,在海量的信息中发现自己最需要的内容,并建立个性化的频道。
为了鼓励用户随时随地在任何终端上找到自己喜欢的节目并积极参与其中,BBC通过iPlay等先进的全媒体平台,使用户能轻松下载所有节目,为用户进行个性化定制,增加用户黏性。BBC用“Play”而不是“Use”来表述这个理念也正是其注重用户体验的表现,比起简单的“使用”,BBC更希望用户能够“乐在其中”。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信息消费者和信息生产者都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对于消费者而言,要想从这些大量的数据信息中找到感兴趣的内容已经变得非常困难。对于提供信息的生产者而言,要想让自己生产的信息脱颖而出,被消费者关注,同样不太容易。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出现的搜索引擎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工具,实现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双赢。
二、焦点思维――以新闻策划为焦点,实现多部门放射状协调运作
互联网时代,媒体竞争的焦点不仅仅是信息的多寡,更在于创意的高下。在媒体转型的变革之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相比于缺钱,多年来惯有的内容产品经营与生产的僵化理念与模式是我们思想深处最难以打破的枷锁,必须改变现有的理念与模式,重塑一个以策划部门为核心、多部门放射状协同运作的崭新模式。
从欧美媒体先行的改革经验来看,不论是重新建造媒体大楼,还是对媒体大楼进行装修改造,空间布局的重塑都是媒体转型的重要一步。
以英国《每日电讯报》为例,它的空间布局便呈现出中心化、大平台的特点。和传统的办公区分布不同的是,这里处于显著位置的是一张巨大的办公桌,具有策划决策权的主编处于核心位置,及时参与讨论,发表意见。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员工座位呈放射状错落于主编的周围,他们有问题及时沟通。如下图所示:
办公室空间变化的背后是工作效率的提升。以新闻策划部门为焦点,一些好的新闻策划和创意在交流碰撞中产生,符合数字化需求的新闻表现形式也在讨论中敲定。
目前,作为中国广播业的龙头老大,中央电台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央广网为龙头,以手机广播电视、互联网电视为支柱,围绕手机、电脑、电视三大终端,开展互联网广告、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版权服务四大业务的新媒体业务布局。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台统一的运营中枢,增强整体策划和议题设置能力迫在眉睫。中央电台可以组建以策划为核心,集采访、编辑、主持、制作、发送等一体化的运作格局。
空间布局的改变是有形的,广播内容产品的生产与经营模式的突破是无形的、至关重要的。在全新传播技术的冲击下,传统的垂直式、连环式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媒体需求,以“新闻策划”为焦点的放射状的工作模式更加适应网络时代的媒体运行。通过改革组织架构,创新运作模式,可以有效保证新闻策划的创意与思路在各个环节得以落实、呈现;建立科学有效的生产流程,各部门、各工种的人员协调也会更为高效,新闻生产成本可得以进一步削减。
三、终端思维――新闻策划保障后期成品多样态、全媒体、总覆盖
互联网时代,媒体生产模式正在从过去的“一次采集、一次生产、一次利用”的传统模式,向“一次采集、多次生产、多媒体传播”的全媒体生产模式转型。
(一)终端内容保障
与传统媒体相比,全媒体时代各类媒体所需的报道内容和风格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记者、编辑该写文字的写文字,能出图像的出图像,需要解说的现场要有解说,需要抢时间的通过手机快速将核心内容上传给网络编辑。将同一个新闻事件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进行多层次开发。音频和文字可以发传统广播,这些内容再加视频信息可以连接到网络上,通过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数字化。每个记者还可以借助节目的微博、微信,传播现场花絮,从而实现对新闻的全方位、立体化,让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更加全面、生动的信息,使新闻信息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利用,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多视角、快节奏的阅读需求。
面对这样多种形态、各类媒介形式的不同需求,新闻策划的龙头地位更加凸显。策划方案需要提前综合各方需求,制定周密又可行的运作流程,及时提示一线记者的报道方式、可能要采用的传播载体,同时及时组织相关的背景报道和评论分析,最终形成内容丰满、层次鲜明的立体化的报道态势。
(二)终端平台保障
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是以内容数据库为中心,将内容向多元媒体渠道、融合媒体终端分发,从而实现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可上网的设备来全方位、立体化地消费媒体的内容。
近年来BBC提出了“360度”的概念。所谓“360 度”,就是指BBC的人员在策划阶段以及节目制作中,都必须做到“360度”,即同时考虑到广播、电视和网站各个平台的需求,以及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的需要。
目前国内比较成功的经验是2008年初,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启动的“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这是一个基于数字技术的信息、互动、服务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了媒体内部的统一管理,实现了信息的集约、安全、海量和一站式的存储和。这一系统通过 “统一用户管理、统一内容管理、统一线索管理、统一选题管理、统一任务管理、统一数据库管理”,为资源共享提供技术和制度保障。
四、总结
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媒体转型不是简单地将各种资源作单纯的物理叠加,而是要实现真正的化学融合,甚至是生物基因的相互修补,形成新闻生产的集约化,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的工程。以新闻策划为突破口,强化智力支持,全面布局,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才能避免虎头蛇尾,实现整体工程有效运转、首尾相应。
当下的传媒运营实践中仍然存在这样两种方向。
一种方向是呼吁当前新闻界回归信息本位。当今,“厚报”流行,但每天的新闻有限,不少报纸开始丧失信息传播的功能,把做报纸渐渐演变成做杂志,这不仅增加了报纸的成本,而且淡化了新闻本身的吸引力。常被拿来作为成功案例的就是新华社主办的《新华每日电讯报》。这份1993年创刊的报纸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量大。它的成功也引来了不少媒体的效仿:做长标题,读题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从标题中获取主要的信息量;改短文章,压缩成简明新闻,一事一议,增加版面的新闻条数。
另一种方向正是前文所提到的把报纸做成杂志。通过对背景以及细节全方位的解读以追求入木三分的深度报道、深度剖析。设置议题,表明观点,从而实现对舆论导向的引导。当然,这种做法也有自身的局限,比如文章冗长,易使读者产生阅读疲劳;操作成本加大,对新闻制作者的要求提高;在某种程度上有违新闻客观性原则,媒介只是作为一种载体,它要全面展示各方的观点。
在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纸媒危机的到来之时,“把纸媒做成观点纸”在新的背景下有必要被重新审视。对于这样一种办报理念及其发展态势,《经济学家》的成功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2006年,专门观察媒体产业动向的英国杂志《推广》(Campaign)将年度世界最佳媒体的头衔颁给了《经济学家》,谷歌(Google)位列第二。评审团给出的理由是:“在数字媒体占统治地位的一年,《经济学家》却证明,富于洞见的时事评论加上敏锐的市场定位仍然能够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收益。”在谈到报纸与网络的关系时,《经济学家》的执行主编富兰克林说,《经济学家》所要做的不过是利用包括互联网这样的新技术推广它自身对文化和价值的阐释。
从1843年创刊至今,《经济学家》一直是一份以事实为依据、观点较为激进的报纸。虽然每周出版一次,且采取杂志形式,但还是被称为报纸,因为它与普通报纸一样关注新闻,一样要赶在最后期限完成。
在《时代》周刊、《新闻周刊》这样的传统主流媒体继续缩减发行量以及广告额不断下跌的时候,《经济学家》却截然相反。从2008年1月到10月,它的零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以上,到2008年8月中旬,它的北美版广告页数增加了7.2%,访问其网站的人数在7月份达到350万人,比前一年同期多了45%。《经济学家》从一开始就是超越一时一地的视角。其它的媒体在相当程度上跟娱乐业没有太大的区别,差不多都以所谓名人的一举一动为焦点,多是就人论人、就事论事,封面和内容自然也就多是各种名人的照片和故事,即使涉及观点,也多是这个名人说了什么、那个名人发表了什么见解。在《经济学家》那里,名人、不出名的人、公司、国家、非政府组织和新近发生的事件被置于广阔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中,读者从中看到的是比较清晰的事态分析,是鲜明的立场,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时任《经济学家》集团总裁的海伦•亚历山大(Helen Alexander)说:“还是回到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这个基本点,这绝对是这个品牌的亮点:形成判断和拥有观点。是观点纸,不是新闻纸。”
如何危中寻机,重新找回纸媒的自信,是各方都在努力探求的问题。《经济学家》的成功至少证明了两个事实:一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越是面对新媒体的挤压,传统媒体式微,人人都“谈网色变”,传统媒体就越应该认清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将形成判断、拥有观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二是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早在数年前就提出了“不做新媒体的奴隶”、“坚持人文精神第一、媒体技术第二”的观点。现在看来,有必要形成深刻的反思,而非对网络潮流的恐慌。
笔者以为,在全媒体时代,有必要认真对待纸媒的这种发展方向――“把新闻纸变成观点纸”是新背景下对纸媒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出路。
“深度致胜”,确保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在海量信息、新闻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抢速度传统媒永远也抢不过新兴媒体,互动怎么也互动不过网络,版面的信息容量怎么也大不过互联网。传统媒体唯一的出路在于观点与深度。没有观点、没有判断、没有阅读的愉悦,传统纸媒的优势没有挖掘出来。
李希光教授在对比报纸与电视的区别时,认为,一个没有报纸,仅有电视的社会是危险的,公众是容易被欺骗的,公众会被培养成为没有思考能力、没有批判精神的受众。因此,有人这样评价媒体:“深刻的报纸、浅薄的电视”。今天看来,这番话表明了一种观点,报纸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是思想纸、观点纸。
传统媒体通过它的思想和观点,确立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并以此保持和受众互动的关系。这也正是与其它新媒体相比较,其所不可复制的独特优势、核心竞争力。
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需要。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视察时曾特别指出,要“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就是要加强媒体设置议程的能力。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在设置议程的能力上,传统媒体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主要就在于其拥有内容、思想和观点,在于其理性、建设性带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人们在定义舆论引导新格局时,将传统媒体放在主导地位,而将网络、手机等作为延伸。用主流媒体的声音占领网上新阵地,最大限度地延伸主流舆论的宣传触角,引导网络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方面,充分明确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和定位,即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最大的使命就是提供观点、思想和判断;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能力建设,真正能够做到舆论引导。
新闻界自我反思、从业者重新定位的需要。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新闻编采工作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我们在享受网络时代提供的即时、价廉、全球性的讯息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传统新闻工作所秉持的负责、可靠、追求质量的观念也正在遭受挑战。
为了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抢得一席之地,为了在当天的截稿时间之前交上“作业”,面对媒介经营的不景气,特别是调查性报道部门预算的削减,记者们常常没有时间、没有条件,不想费时费力地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做个详尽的研究。反正网上什么都有,于是很多面目相似的新闻报道就出现在这样或那样的媒体上,那么由谁来负责核实这些信源的准确性呢?受众常常抱怨新闻报道质量的低劣,一条新闻出了问题被告上法庭,常常引发一连串新闻单位的连坐,大多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引用或转发了该条新闻。直接遭受损害的是新闻的可信度、新闻机构的公信力、乃至新闻行业的公众形象。
社会传播条件给新闻从业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报社的发展战略提出更高的要求。想给读者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而只有高端人才才能出思想、出观点,权威报纸就是靠一批权威的编辑、记者支撑的。这本身对编辑记者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闻从业者也会从中获得更大的社会价值和职业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