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太阳的资料范文

有关太阳的资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太阳的资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关太阳的资料

第1篇:有关太阳的资料范文

我们把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语文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唯一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怎样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 网络 上的热点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太阳》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太阳的一些未解之谜的资料,查找、积累描写太阳的古诗词、故事,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太阳的情况,畅谈自己对太阳未解之谜的种种猜想,吟诵太阳的诗句,讲述太阳的故事,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太阳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钟来衡量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这门学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使我们的学生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如《珍珠泉》、《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样的课文就涉及到了 科学 课中的有关水、破坏 自然 界生态平衡的知识,如果学生不懂水的知识、树木和土地的知识是很难理解课文的,教学时可引用科学课程知识;《冬不拉》一课的美景可借助 音乐 冬不拉那美妙的乐曲来烘托,使学生能很快地入情入境,感受到美妙的情景;《画杨桃》使学生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进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 教育;《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中帮助学生体验网络的简洁、迅速的好处;而数学现在也提倡在生活中学数学,有许多的数学知识是在一种生活场景的表述出现的,学生也要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我们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滋暗长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黄的稻浪犹如一张宽阔的地毯,辛勤劳动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拾的稻穗多,谁拾的稻穗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拾的,谁的多,谁的少,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层出不穷。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 规律。”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给足读书的时间,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所以,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第2篇:有关太阳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太阳神话;太阳崇拜

一、从太阳神话看太阳崇拜

(一)育日神话

《山海经》中记载:“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帝俊又名帝喾,是远古东方部族的始祖神。这一神话说的是有一名叫羲和的女子,是帝俊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所居之地在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这是育日神话,讲述太阳的出生。太阳的行动规律是:“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一日方至,一日方出”,十个太阳轮流工作。

(二)崇日神话

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鸟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淮南子》)

由此可见太阳本应轮流工作,如果十个太阳同时出现,那么大地就会出现旱情,草木焦枯。虽然,射日神话对酷热大旱作了极度的夸张,但夸张旱热,目的在于竭力突出射日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对于力量与勇敢的追求。这也就是这篇神话中所透露出来的太阳神话的文化精神。人们对于一个光明与力量双重化身的英雄的崇拜,也体现出中国太阳神话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夸父逐日的神话在《山海经》中多次出现,夸父追日的是为了消灭旱灾,是象征驱逐旱灾,战胜干旱的。夸父逐日,让我们分明看到了上古人民消灭旱灾的幻想,并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英勇无畏,不管多么强大的敌人,都敢于与之周旋到底。他们蕴藏着巨大的力量,永远迈步向前,能够最终战胜任何强悍的敌人。

精卫填海的神话中炎帝之女“女娃”是一个小太阳神,“女娃”死而复生的情节是对她的本体――太阳的崇拜,而变成精卫从而得以延续生命的情节则是对它的象征体即鸟图腾的崇拜。东海是太阳诞生的地,女娃在东海溺水,而死后让女娃变成一只精卫从海浪中跃出。由此,我们可以把化鸟的情节理解为小太阳神在东海的重生,因为后来精卫鸟是在做一件永无止境的填海工程,于是她永远翱翔于西山和东海之间,这种永生正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太阳的崇敬。女娃即是太阳的象征,溺海身亡则是日落的隐喻,化而为鸟是对次日日出的比拟。她在西山与东海之间不停地往返,而该方向恰好是东西走向的,这正是对太阳运行规律的神话描述。太阳每天都要西沉,次日又从东方升起,该神话正是用一种原始而直观的类比来表达太阳东升西落的自然现象。

二、太阳崇拜的形式

(一)巫术仪式

巫术仪式即不是采用祭祀、口头跪拜的形式,而是采用模拟等方式,以促使口出天睛或加强太阳的热量,或用巫术控制太阳,使它不要走得太快。巫术产生于渔猎时代,巫术最初主要用于狩猎等生产活动,旨在帮助狩猎成功。农牧业生产形成之后,巫术也用于农牧业生产活动之中。当较长时间不见太阳,对农牧业产生影响时,便举行巫术仪式,以迫使太阳出来驱散乌云,给大地送来阳光。

(二)朝日仪式

朝日仪式即在日出时以作揖、叩头、跪拜或用祭品祭祀等仪式迎接太阳。在中国古代文字资料中,最早记载迎送日神的是殷虚卜辞。郭沫若根据若干卜辞认为殷人有朝夕迎送日神的仪式。殷人迎送日神的礼拜仪式可能是古来习惯的延续。《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为夏后氏苗裔,而汉代的匈奴人仍有每天早上拜日之俗。《礼记・祭义》也有关于夏后氏及殷人、周人祭日的记载,直至汉代,帝王仍有“朝朝日,夕夕月,则揖”的习俗。

(三)献祭仪式

献祭仪式即在固定时间或在某种场合举行专门的以祭品祭祀太阳的仪式。考古学家认为,卜辞中的“东母”即太阳。卜辞中有不少关于祭东母的记载,如“寮于东母三牛”,“寮于东母九牛,“寮”即古“燎”字,即以牛或犬、泵为牺牲,放于火中燃烧祭祀日神。祭日典礼,历代不绝。各个朝代都于一定日期在东郊日坛祭祀太阳。祭日的牺牲也不相同。东汉祭日、月、北斗共用牛一头。契丹人十分崇拜太阳,曾被称为“太阳契丹。”这源于人们对光明、温暖、生命与力量的崇拜与赞美,对黑暗,寒冷,死亡的恐惧。

三、太阳神话与太阳崇拜的原因

(一)太阳神话和太阳崇拜与太阳本身的特点有关

最初的拜日,来源于对光明和温暖的本能渴求。太阳崇拜的最早形式实际上是太阳图腾,这也是最原始的拜日观念,产生这种观念的动因有二:一是原始初民智力低下,无法理解太阳为何物;二是原始人类对于光明和温暖的本能渴求,太阳是光明与温暖之源,对于原始先民来说,太阳升起,就意味着生;日落,就意味着死。这都反映出原始先民对太阳的崇拜。他们所创造出的太阳神一般都具有阳光普照,惠及天下,充满无限力量的特点。从原始初民对太阳和太阳神的崇拜可以看出,对生命的崇拜,对力量的追求应当成为中国太阳神话文化精神的一部分。

(二)原始农业的关系

太阳神观念的产生与农牧业的形成关系十分密切,农民崇拜太阳最初目的主要是祈求适当的太阳光,以利农作物更好地生长、成熟,获得较好的收成。牧民则祈求太阳使牧草茂盛,牲畜肥壮,希望冬天能有温暖的阳光,以保护牲畜能顺利过冬。总之,人们最初是把太阳视为丰产的赐予者之一。日神被称为农业神,日神信仰始终与农业生活密切相联。

(三)太阳神话与原始初民的火崇拜有关

发现火后的原始初民再也离不开火了。于是他们在摸索采集火种,控制火种的规律同时,也将火种视为神灵,加以崇拜。实际上,火种也是太阳神,太阳是红色的,火也是红色的,都与花朵、血液一样,而红色是生命的颜色。火与太阳一样,都可以给原始初民带来光明、温暖与生命。民间至今仍然把生命结束叫做“熄火”,电影故事中,喜欢用“灯灭”象征人的死亡,因为民间常说:“人死如灯灭”,这些例子都说明火是生命的象征。

(四)太阳神话与太阳崇拜与鸟神崇拜以及男性崇拜有关

经过长期观察初民发现,半夜三更鸡叫头遍,似乎呼唤日神升起;以后每隔一段时间鸡叫一遍,几遍以后太阳就会喷薄而出。因而人们认为日神和鸟神的关系密切。以此先民推测太阳是鸟呼唤出来或者是鸟儿背着升起的。仰韶先民的文化遗存中有神鸟负日图。在远古先民的心目中,负日飞行之乌,自然不应是两足凡乌,于是,他们进一步把象征男根的三足乌和负日飞行之乌合而为一,演化出了日即三足乌,日即金乌。从此,与月神为蜻蛛、为女性相对,日神也以三足乌、以男性的形象问世了。原始初民对于鸟神的崇拜实际上也是对太阳神的崇拜,崇拜的是他们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五)政治统治的需要

我国古代到了商周时期,“帝”与“天子”观念的产生后,日神不再具有自然特征和图腾色彩,反映了日神信仰已转化为对帝或天子的精神依托了。太阳崇拜作为国家统一信仰形式之后,日神信仰的政治意义就凸现出来。这一信仰最初对于统一部族内部意志、统一认识和行动有直接作用,到了一定阶段后,它由团结、坚定信仰而又成为共同御侮、征伐争杀的精神力量。它便具有了广泛的政治意义,也就象征了权力与荣誉。

(六)先民奉太阳为光明正大、明察秋毫之神

日神除具有保护神意义外,他还是公道、正义等伦理精神的化身,我国,祝融既被为火神,也被视为日神,其“天明地德,光照四海”国,体现了太阳神昭示光明、正义的精神,太阳光芒四射,象光箭一样,所到之处,无处不明,无所不见。人们认为太阳能看到人间的正与错,他巡视整个世界,洞察人们的一切思想。它可以看到一切,无论是善还是恶。不少民族都把太阳视为光明正大、明察秋毫之神。由于太阳无所不见和无所不知,所以过去许多崇奉太阳的民族从不敢有违背常规和道德的行为,从不做亏心事,生怕被太阳看见而受到惩罚。

先民崇拜的太阳神原因很多,总的来说因为太阳是生命(力)的象征、力量的象征,光明与温暖的象征。太阳的这种无与伦比的能量和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使人类对它充满感激与崇敬,因而有了对太阳神的崇拜与赞美。

参考文献:

[1]王小盾.原始信仰与中国神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第3篇:有关太阳的资料范文

植物白天依靠光合作用,白天吸取太阳的能量,夜间生长。人和植物同属地球上的生物,它们的细胞分裂时间段也大致相同。一个人若错过夜里睡觉的良辰,细胞的新生和各器官功能的修复远远赶不上消亡和毁损的速度,久而久之人就会患病或过早地衰老。

中国古代,虽无现代的科学仪器探知宇宙的奥秘。但一些名医圣贤从实践中总结出天人合一的养生规律,提出“子午流注”学说。认识到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条经络,在十二个不同的时辰里有兴有衰,所以倡导人的生活习惯也应该符合自然规律。认为从亥时到翌日清晨寅时,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段,也正是人随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即夜间),按中医理论来说,夜属阴,阴主静,是人睡眠最佳时刻,此时休息入睡,才会有良好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认为从日出卯时起到日落酉时,正处于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即为白天),白天属阳,阳主动,按子午流注观点,恰是大肠、胃、脾、心和小肠经兴旺时段,正适合人饮食、工作、学习、活动的最佳时刻,此时人的精力充沛,头脑清晰,工作学习效率高。如果人为的倒行逆施,工作睡眠倒置,会有损身心健康。古人能揭示出太阳与人体兴衰的紧密关系,对维护人的健康和延缓机体衰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人的生命发展需要阳光,现代生活却使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女性远离了阳光。白天,阳光会通过大脑中的松果体给肌体发出阻断褪黑素的信号,因为褪黑素会起到镇静和诱导睡眠的作用,让人产生工作起来没有精神或出现不愉快的心情。即便是多云的天,也会有5000勒克司的户外光照,一旦进屋,只能接到400勒克司的光照量了,有的办公室比家居民宅还要少光亮,一般也只有200勒克司的光照量了。所以很多女性夏天里闭门不出的结果等于是把夏天当冬天过了,人变得容易疲劳和焦虑不说,对女性的身体包括激素都有影响,也可能诱发抑郁状态。可以说,你白天接受阳光的机会越多,夜间睡眠会越好。

据现代科学研究揭示,人的性格、情绪以及生理、病理的变化,均受日、月、星辰左右。人的性格形成,与太阳的距离和光照时间的长短,以及所处环境、气候均有密切关系。例如长期生活在热带的人,性格多暴躁,比较易怒;气候寒冷地带,由于阳光比较稀有,人的性格倾向忧郁;气候温湿的水乡之人,比较多情,反应机敏;长期在草原生活的牧民,为人豪放;山区的人,其性格比较直率。

对一个人来说,由于接受太阳的阳光多少或强弱,也出现情绪的变异。例如每逢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气温宜人时,就觉得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工作学习效率高;若遇有连雨绵绵,就会感到郁闷、疲倦、情绪低落,办事效率降低。

日、月、星辰和气候的变化,对人的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转化也有一定影响。人的血压、体温、激素分泌、免疫力、肝胃及都受太阳引力影响,在一天之内会出现不同变异。例如人的血压,在睡醒前后为一天中的最高峰,因此心脑血管疾病好发于清晨。据医学资料表明:如心肌梗死、猝死、脑梗塞和心绞痛等疾病,80%多在早6-9点之间发病。巴西心脏研究所的若泽・法布里博士领导的研究组,对500名心力衰竭病人调查后发现,在早晨5-7点间死亡者居多。如哮喘病人,夜间比白天发病的几率约大100倍,免疫专家解释说,这与机体内免疫力在一天之内的变迁有关。人的在24小时之内,也有兴衰的差异,一般多在拂晓时易兴奋。

太阳、月亮和地球三者之间的变异,在月相变化之际也给人的心理、生理及疾病转好带来不同影响。有人发现,月满时人的情绪比平时紧张易激动,异外伤害如工伤或交通肇事等发生率高,某些疾病的病人易病情加重。美国医协会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他们观察88例心脏病患者中,月满后一周内出现心绞痛的占64%;而上弦、下弦月前后一周中出现心绞痛者分别为24%和33%。

人在宇宙间小如微尘,若是与“老天爷”对着干,岂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自取灭亡。

人必须顺应宇宙自然,跟着自然规律走,才能避免百病,延年益寿。

第4篇:有关太阳的资料范文

一 文本拓展延伸,突破课堂局限

课堂,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碰撞、互相沟通的平台。在教学中,我不但引领学生共享教材中提供的文本,开发课内资源,而且还积极开发、利用课外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在短短40分钟时间里,尽可能多地注入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让课堂变得丰满。我通过布置课前预习,不但让学生依靠自己解决了字词等基础知识,为宝贵的课堂40分争取了更多有效的时间,还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各种跟文本相关的资料,尽可能提高课堂的张力。如我在教学《太阳》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太阳未解之谜的资料,查找描写太阳的古诗词、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太阳的知识,吟诵描写太阳的古诗词,讲述太阳的故事,畅想太阳的未来等,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高涨,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还激发了孩子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总之,这节课拓展学习的知识和信息是无法用40分钟来衡量的。

二 引领阅读途径,开阔学生视野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细心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兴趣,给足读书时间,指导阅读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比如,每学期开展一次“多彩阅读启动会”,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每月开展一次“好书推介会”,促进学生之间的读书交流;还有课前3分钟演讲、好词妙句接龙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外阅读及语文活动虽然占用了一些课外时间,但开阔了学生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 深入社会实践,感受语文情趣

古人常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激励求学者。既读书又有社会经历,才能成为一个知识丰富有能力的人。我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和社会于一体的语文训练活动,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语文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语文读写能力。比如,过春节时,让学生开展“民俗文化展”,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种类,还积累很多妙趣横生的绝句妙对;让学生了解年画的内容,感受到老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愿望;让学生了解灯笼这种无电时代光明象征的种类繁多,琳琅满目,还知道了很多有趣的灯谜。开学后,在以“愉快的春节”为主题的展示活动中,学生有的画画,有的写对子,有的写作文,或者争先恐后地谈论,无论什么形式,都是一种交流,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培养了语文能力。

四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当今时代,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渗透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育效益的最优化。我在教学实践中,立足教材,巧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第5篇:有关太阳的资料范文

在19世纪中叶煤炭发展之前,所有使用的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除了核能、潮汐能、地热能之外,人类活动的基本能源主要来自太阳光。像生物能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储存起来。其它像风力,水力,海洋潮流等等,也都是由于太阳光加热地球上的空气和水的结果。

水能:

水不仅可以直接被人类利用,它还是能量的载体。太阳能驱动地球上水循环,使之持续进行。地表水的流动是重要的一环,在落差大、流量大的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磨坊就是利用水能的好例子。而水力发电更是现代的重要能源,尤其是中国、加拿大等满是河流的国家。

风能:

风能是指风所负载的能量,风能的大小决定于风速和空气的密度。我国北方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岛屿,风能资源丰富。据国家气象部门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陆地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为2.53亿千瓦,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岛屿、新疆、甘肃、内蒙古和东北地区。此外,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也很丰富,初步估计是陆地风能资源的3倍左右,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总量为7.5亿千瓦。 [1] 人类已经使用了风力几百年了。如风车,帆船等。

太阳能:

太阳能是指太阳所负载的能量,它的计量一般以阳光照射到地面的辐射总量,包括太阳的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的总和。太阳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有:光伏(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太阳能聚热系统,利用太阳的热能产生电能;被动式太阳房;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取暖和制冷。自古人类懂得以阳光晒干物件,并作为保存食物的方法,如制盐和晒咸鱼等。

地热能:

地热能是贮存在地下岩石和流体中的热能,它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为建筑物供热和制冷。人类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地热能,例如利用温泉沐浴、医疗,利用地下热水取暖、建造农作物温室、水产养殖及烘干谷物等。但真正认识地热资源并进行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却是始于20世纪中叶,现代则是主要利用地热来发电。

海洋能:

海洋能是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和海流能的统称,海洋通过各种物理过程接收、储存和散发能量,这些能量以潮汐、波浪、温度差、海流等形式存在于海洋之中。例如,潮汐的形式源于月亮和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涨潮和落潮之间所负载的能量称之为潮汐能;潮汐和风又形成了海洋波浪,从而产生波浪能;太阳照射在海洋的表面,使海洋的上部和底部形成温差,从而形成温差能。所有这些形式的海洋能都可以用来发电。

生物能:

第6篇:有关太阳的资料范文

古人认为彗星是不祥之兆,其实它不过是水冰和岩石组成的“脏雪球”―说白了,就是不能吃的冰激凌。在寒冷黑暗的太阳系,有大量这样的“冰激凌”。如果运气好的话,在大行星或者过路恒星的引力摄动下,它们会奔向内太阳系,在受到太阳的光和热之后,体内水冰以及其他易挥发物质被释放出来,形成漂亮的尾巴,即“彗尾”。

彗星非但不是不祥之兆,反而可能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直接因素。目前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大量彗星撞击地球,带来了生命之源――水,并进一步认为,和彗星一并来到地球上的,还有构成生命的原始物质,甚至生命本身。

彗星很小,不会有地质活动,加上长期待在太阳系的“冰冻室”里,因而很好地保存了太阳系早期的资料,尤其是那些可能和地球上生命的诞生有关的资料―所以,探测彗星可以帮助我们回答“我们从哪里来”这个困扰人类千年的大问题。

木星族彗星 年轻就是资本

在所有彗星中,天文学家最感兴趣的要数“木星族彗星”了。木星族彗星是指受到木星引力影响的彗星,距离太阳最远的也都在木星轨道附近,公转周期在20年以下。罗塞塔号所探测的“楚-格”彗星就是一颗木星族彗星。在撞击地球的彗星中,木星族彗星占90%以上,对地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人类目前实施过空间探测的彗星,除了哈雷彗星以外,全是木星族彗星。

由于木星族彗星距离太阳总是不太远,水冰及其他挥发性物质会消耗得很快,所以平均寿命一般不会超过一两千年―一两千年在天文学上简直连一瞬间都算不了!因此我们现在能观察到的木星族彗星,一般都是最近才从太阳系被“请”进来的,是“假一赔十”的“新鲜货”。

罗塞塔首尝“冰激凌”

以前的彗星探测器大多是“眼看手勿动”,仅是近距离飞掠;相对来说比较“出位”的星尘号(Stardust),也不过是捕捉了一些彗星喷发的小颗粒便返回地球;“深度撞击”号(Deep Impact)只是在彗星上炸了个大洞,充其量只能算是“闻了闻”这些“冰激凌”的味道。

罗塞塔号不仅将环绕彗星运行一年多,观察彗星接近太阳时“被撩起”的全过程,还将释放菲莱号登陆器,登陆彗星表面采样钻探,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要“尝尝”彗星的味道。

某些小行星 我的前世是彗星

木星族彗星还和目前天文学界一个大谜题有关:我们身边有多少近地小行星是那些耗尽了挥发物质的彗星核呢?因为这些小行星内部深处仍然可能埋有水冰,它们数量的多寡可以左右我们对地球历史的认识。天文学家们通过观测认为,B型和C型小行星中或许混有相当多的这些“死彗星”,甚至比例可能高达20%。不少小行星虽然看上去既没有彗发也没有彗尾,却运行在典型的木星族彗星轨道上,这或许可以为天文学家的论断提供佐证。

第7篇:有关太阳的资料范文

一、“新”的目标,着力于“放”,体现自主性

小学科学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发挥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如小学六年级科学《鸟类的共同特征》一课,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通过引导学生看教学资料片,观察标本、彩图等教具,思考、探究鸟适行的特点,在实验探究中学生相互讨论,分析阅读已有的资料,自己归纳总结并得出结论。同时要求学生课后去查找和阅读相关的资料,探究鸟适行的其他特点,不仅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有关鸟噱的实验活动中,学生大胆提问、质疑,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研究性课堂理念。

二、“新”的超越,着眼于“疑”,强化探索性

疑问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有疑惑就有探求,就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置惑营造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思考,并驱使他们通过实验等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五年级上册《影子》一课,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影子有什么特征?物体和影子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测出的物体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的两个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所有的影子的长度和物体长度顶点连结图相似。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太阳的位置的缘故。这样为“太阳的位置在斜线的延长线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大胆地预测和猜想,因为预测和猜想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如牛顿所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三、“新”的投入,立足于“做”,突出实践性

第8篇:有关太阳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兴趣;化静为动;具体;提高效率;探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064-01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在自然教学中,常用的仪器、标本、模型、挂图、实物、黑板、学具等,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常用的手段有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电视,以及多媒体电脑这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科技产物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教育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教学手段中采用了各种先进设备,具有效率高、效果好、范围大、规模大、生动形象的优势,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性。

1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接引导学生学习、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识、发展新能力的巨大动力。但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启动、发展起来的。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而多媒体教学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借助媒体,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感知的鲜明度;并且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进如何向能力的转化。例如《科学》三年级上册《我来造一张纸》这一课,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导学生亲自动手造一张纸,第二部分在学生有了亲身经历的基础上让他们了解古代及现代造纸技术。介绍古代及现代造纸技术时书上用了三幅图:第一、二幅图介绍古书记载的古代造纸过程,第三幅图为参观现代造纸厂。这些图片虽然介绍从古到今造纸技术的民展,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只有这些图片是不够的,这是因为一方面他们的综合能力差,另一方面是时间长了他们坐不住。那么如何才能保持他们长久的兴趣呢?传统的教学媒体是利用挂图和幻灯。这两种的缺点在于挂图和幻灯的画面都是静止的,不能长时间保持学生的兴趣。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效果会是不一样的。我利用多媒体先介绍古代造纸的工艺流程:造纸原料――沤、煮――漂洗――锉断切碎――舂捣――稀释成浆――加入纸药――抄、捞――压榨去水――分张――烘、晒干――整成纸捆。当介绍到现代造纸技术时,展示了现代动感强烈的造纸机器在不停的转动。这些画面出现在屏幕上,再配以优美的音乐及动听的解说,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情结极度亢奋,联想活跃,兴趣浓厚,了解了许多造纸的知识。在这一节课中充分、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自己造好一张纸奠定了基础。

2 运用多媒体,可化静为动

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例如:在学习《彩虹的秘密》一课的课前2分钟。可以播放有关彩虹的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身临其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3 运用多媒体,可将抽象变为具体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不好静,如果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努力发掘教材中适合于学生活动的一些因素,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讲《日食和月食》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虽然能听懂但却难以真正掌握,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我在上这课前找到有关日食和月食的影视资料,在课前几分钟进行播放,让学生来感知日食和月食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自然奥密的欲望,然后再把日食和月食形成的模拟过程课件演示给学生看,学生通过课件的演示,很快了解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关系。过后组织学生根据模拟课件和课本中的插图进行示范表演:将开着的灯光当太阳,让一个学生举着小球当月亮,另一个学生站着不动以头当地球。然后让举着小球的学生在灯泡与另一个学生之间转,当灯光、小球、与另一个学生的脸在同一直线上时,另一个学生说他看不见“太阳”。其它学生也从阴影中看到了这一点。通过示范情境的创设。学生为他们能真正掌握月食知识而高兴,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充满乐趣的事。从而对科学这门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 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

科学教学中,有很多自然现象或过程是很难在课堂上用语言讲清的,这些难点如何突破,课件的利用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比如《人体循环系统》、《人体神经系统》、《人体呼吸系统》、这一类课型,以及植物生长过程(《种子的萌发》、《光合作用》等科学现象,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对这些内容进行模拟。而多媒体课件能发挥计算机丰富的表现功能,能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官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从而克服人类感官的局限,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提高教育效率的功效。

我在教五年级科学“照相机和人的眼睛”一课,演示眼睛成像原理,当讲“看到近物,晶状体肌肉收缩、凸度变大,看远物晶状体肌肉舒张,凸度变小”这个难点时,使用“成像仪”就很难演示清楚,因此,我们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来演示晶状体的调节过程,让学生直观清楚地看到了人的眼睛看不同距离物体时肌肉、晶状体的变化过程,有效地弥补了实验不足。这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枯燥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多媒体还能适当地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出现一些练习题,起到复习巩固、加强记忆的作用。

5 运用多媒体,可将大自然带进教室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能力、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应把大自然带进教室,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如在教学《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一课中我就制作了一个有关相对运动的课件,前进中的车与车里的人和车外的树、山等,车内的人与车的运动是静止的,车内的人与车外的树和山是运动的。由此课件让学生来理解地球的自转。再用制作的模拟昼夜形成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了解到是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的变化。最后用制作的模拟地球公转的课件来理解四季的形成,使学生知道是地球在自己不停自转的同时又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7′,称为黄赤交角。如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当地球转到北极的地轴偏向太阳的时候,太阳的高度大,北半球就进入了夏天,当地球转到北极的地轴远离太阳的时候,太阳的高度小,北半球就进入了冬天。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自身在大自然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 运用多媒体,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

良好的探究习惯是指:正确使用器材、探究进行记录、思考等行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形成、矫正学生的探究习惯,已出见成效。如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实验报告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撰写实验报告的习惯。如利用电脑的掌声来鼓励实验习惯好的实验组,利用磁带播放科学小故事,为学生树立一个真正的探究习惯的榜样,利用CAI的直观性让学生判断习惯的有劣,从而培养学生好的探究习惯。如:《叶的光合作用》、《叶的蒸腾作用》、《食物的营养》等许多课的教学中,涉及的知识很多,教师并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全部讲授给学生,于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把与之有关的知识,图文并茂地一同输入电脑做成课件,教孩子怎样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读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供了资源。第二,设置信息课,让学生到电脑机房上网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并把自己认为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摘抄下来或者复制到校园论坛的“科学园地”中的相关位置。

第9篇:有关太阳的资料范文

一、财富式搜索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合适搜索引擎的选择

首先选择如百度等专业网络搜索引擎,他们的网页界面简洁,功能全面。在简洁网页中开展相关搜索操作,学生的注意力不会被其他网络信息分散。以百度为例,除了简洁的页面外,还有多个资源丰富的栏目,如百度百科、百度文库,小学科学课教学涉及的知识都在百度百科中可以查询到,而且还可以得到知识扩展、延伸,了解一些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信息。

(二)恰当关键词的设计

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是爆炸性的,如何准确查找到有关知识,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恰当设计好关键词。学生在广阔无垠的信息海洋里快速无误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避免学生面对太过庞大的信息而无所适从的尴尬,通过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

网络中除了有大量的知识信息之外,也有许多垃圾信息甚至是有害信息,虽然学校或者家庭可以借助一些安全软件对入口信息进行监测和过滤,建立绿色网络,但是任何软件都不是万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向学生讲述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帮助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能够抵制互联网的不良信息。

(四)加强信息筛选的指导

学生如何在搜索某主题内容中筛选出有效信息呢?一要选择准确的关键词,教师此时要作适当指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要多进行一些讨论,集思广益。二要选择正规网站提供的词条。三要靠学生多多上机操作,多动脑,积累经验,熟能生巧。

二、财富式搜索应用的一般模式

小学高年级科学探究课运用财富式搜索课程的设计,可以用学案的形式呈现,让学生通过网络调用。

(一)教学环节

1.主题的设定: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定好课堂教学的主题。

2.介绍搜索引擎: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一个或多个专业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

3.确定合适的关键词: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探究的主要问题提出几个适当的关键词,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确定符合要求的关键词。

4.记录搜索的结果:学生完成搜索后,及时记录有关信息的网站地址,同时对搜索的信息进行评价并将有效的信息记录下来。

5.形成学习报告: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搜索后,对收集到的有效信息进行解答并形成学习报告。

(二)主要学习形式

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并在全班分享搜索到的资料。

(三)教学实例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太阳系大家庭”一课,下分4个小主题。1.知道太阳系的构成,知道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2.明确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3.知道太阳的有关知识;4.了解太阳系中有关行星、彗星、小行星和流星的知识。

以主题1为例,学案如下:

主题:知道太阳系的构成,知道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

学习任务和方式: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关键词的设计、选用,讨论学习报告的内容、排版等,小组内4个人合作,在一节课内完成学习任务,并形成一份学习报告。

搜索引擎:;

关键词:太阳系;行星;行星;排列顺序等

你们组用过的对搜索相关知识帮助较大的关键词还有哪些?

记录搜索结果:

1.网页URL:(复制或粘贴到下面的横线上)

网站地址1:

网站地址2:

2.图片:保存在FTP公用文件夹中,分享给全班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