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山东邮政;农村业务;发展问题;对策
1.引言
邮政服务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公民基本通信权利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山东邮政自成立以来,按照国家和集团公司的要求,紧跟时展步伐,以改革为契机,将邮政体制改革不断推向深入。邮政企业是目前唯一拥有信息流、实物流和资金流“三流合一”的企业,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上具有独特优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信息交流、物品运递、资金融通的现代综合服务平台[1],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景下,山东邮政作为地方公益性企业负有巨大的企业社会责任,因此,在了解山东邮政整体发展状况的前提下对邮政农村业务发展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山东邮政近几年取得的成就
山东邮政作为地方的社会公益性企业,企业发展的目标是以办好民生实事、加强社会建设为目的,近两年山东邮政积极推进创新转型,大力实施邮政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将服务三农、服务民生、服务中小企业全面推向深入,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1)邮政互联网转型实现突破式创新。山东邮政积极开展发展机制和产业组织模式创新优化。在省公司建立运营集中管理中心,强化了现场监控、指挥调度、时限管理、业务处理、运行保障、客户服务集中管控,邮政作业管控水平和运营效率明显提升。以普惠商务、普惠金融、普惠生活为主体,探索建立了以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农村电商、社区O2O、共同配送、互联网金融为“四翼”的“一体四翼”运作模式。
(2)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成投产。省公司加大能力投入,对全省邮政自有网点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持续进行改善,目前,共购建营业网点25处;改造城市和农村网点379处;新增信报箱格口8万个,邮政报刊亭达到1110个。同时,建成40000家邮政便民服务站,开展了代办邮政、代收水电费、话费、代售火车和汽车票、飞机票等10余项便民服务,使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全新的邮政综合服务;实施“自邮一族”全面深化与道路交通、高速等行业的战略合作,拓宽业务新领域。
(3)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电子邮政。面对互联网、移动通信、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电子邮政顺应全球信息化大潮应运而生。山东邮政紧随时代潮流,率先发展电子邮政业务,目前,已在全省开展了代办电信、便民服务站、邮政短信、航空机票、自邮一族等业务,通过信息化服务全省经济发展[2]。
3.山东邮政农村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山东邮政农村业务现状
近年来,随着邮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山东邮政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目前农村业务已取得很大成就,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3.1.1积极推进“三农”服务站由单一物流配送平台向综合服务平台转变。自2008年开始山东邮政物流公司在全省范围内加快建设“三农”服务中心站。“三农”服务中心站是在原有“三农”服务站服务项目基础上加载其他更多服务种类而形成的。如向广大村民提供娱乐、教育等一系列的服务,使之成为邮政所的品牌塑造阵地和文化服务阵地。
3.1.2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满足农民需求。山东邮政把农业科技服务作为邮政服务的有力支撑点。各地邮政单位联合农业管理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和农业技术专家不断开展农村现场技术培训讲座、现场示范指导、电话网络咨询于一体的综合。定期病虫害预报、气象预报等信息,开办农业科技知识电话咨询和网络在线咨询服务等。
3.1.3形成连锁经营、科技服务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在起始阶段,山东邮政仅利用内部的农村支局网点代销农资产品和生活用品,规模小、业务经营单一,村级邮政和农民收益不大,随着山东邮政近十年的探索,目前已形成依托县(市)级邮政局、乡镇级邮政支局、村级邮政所为主体,以县(市)邮政局为监管单位,以乡镇直营店为经营管理中心和纽带,以“三农”服务中心站为农村服务区的连锁经营网络,形成邮政企业受益、农民增收、生产企业受益的“三赢”模式[3]。
3.2山东邮政农村业务存在的问题
3.2.1产品和服务功能单一。目前山东邮政农村业务主要停留在化肥、农药及小量日用品的储存、运输和配送上,不仅配送品种单一,而且相关的包装、再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相关售后服务功能较弱,致使业务经营产品单一、网络松散,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这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导致了作业过程的效率低下、成本过高。
3.2.2信息化水平不高。目前,我省绝大多数邮政“三农”服务站的购、销、存货全部采取纯手工方式进行,和现在各超市普遍采用联网电脑处理购、销、存货相比,信息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另外,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使得“三农”服务站的服务仅仅限于农忙时节,农闲时节基本处于歇业状态[4]。
3.2.3专业人力供给不足和培训机制缺失。山东邮政人才整体素质(特别是在县局和乡镇网点人才队伍)还不能适应邮政发展物流的需要,物流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更是严重不足,受过专业教育、精通邮政业务知识的人在员工总数中的比例偏低,高层次专业营销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种人才缺失情况严重影响了山东邮政农村业务的发展。
4.山东邮政农村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加快邮政便民超市建设,扩宽服务范围。
以“深化为民服务”为目标,按照“发挥优势、跨界合作、共助民生”的原则,多方式实施邮政便民服务建设,拓展邮政便民服务渠道。与大型商场企业联合,实行“邮政出场所、商场供货源”的便民超市业务,增加民政公共服务供给,一方面邮政和商场可以收益,另一方,农民可享受便利服务。完善农村基本服务机构,强化民生服务功能,共同助力民生事业发展。
4.2构建信息化桥梁,带动地方走出去
山东邮政可以利用自身四通八达的网络渠道及信息化优势加强对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拓展,增加农村基层网络基点,加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迎合农民的实际需要。邮政信息化服务要融入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提供以地方特色为主的市场营销方式,将地方特色通过网络信息化推广出去。
4.3加强人员培训、建设民生工程
邮政部门应加强对农村邮政人员的培训,转变经营理念,提高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改革管理措施,采用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并于薪酬挂钩,调动农村邮政人员的积极性。对不同业务实行差异化发展,特色业务抓优势、重点业务抓竞赛,将地方特色业务与重点业务做大、做强[5]。积极融入地方民生工程建设,利用邮政的品牌效应建立集“三农”服务站、助农取款点、便民服务站、村邮站于一体的农村邮政服务渠道,解决农村邮政服务不到位问题。(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饶欣,朱润齐.中国邮政快递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市场,武汉,2014,803,(40):26-27.
[2]李学平.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电子邮政[J].中国邮政,2014,03:25-27.
[3]范小荣.特色发展赋予农村邮政生命力[J].中国邮政,2012,2.
【关键词】农村 集体经济 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国的重点问题,在农村集体经济中首先要立足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其次是实现农村剩余价值的优化转型,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实现我国的小康社会目标。目前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三大问题:政府对集体经济的引导缺陷、农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根据具体的问题笔者提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几点建议: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加强农村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希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问题。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府对集体经济的引导缺陷
相关职能部门与各级政府所颁布的指导性文件比较少,对农业进行约束的措施没有一定的时效性与前瞻性,严重缺乏引导力度,导致农业输出工作的难度加大,在农村农民流动的盲目性以及随意性加大。此外,基础性建设比较差,而且自身力量也比较薄弱,以及基层输出单位的多头管理制度,无法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效作用。
(二)农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有限
外出务工人员一般都是文化程度比较高、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或者是有着健康体魄的年轻人,这就导致留在农村的人员以妇女、儿童以及老人居多,所以,养殖技术以及科学种植就很难推广,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农业发展没有后劲。其次,因为农村土地不能买卖与自由转让,也因为土地是农民的保障与归宿,因此,一般农民都不会将土地抛弃,而且继续开垦与种植。但是,这些农民通常都不会将主要财力、精力以及体力置于土地上,对于土地增收问题,他们并不在乎,因为土地收入最大化不是他们对土地予以经营的目标,而是当成对未来投资与占有的一种保障。因此,这就使农业出现空壳化现象。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
根据调查发现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只有24%的人员属于有组织输出,很多都是自发组织、亲邻相带以及零散外出,属于“地缘、血缘以及亲缘”自发带队输出。还有些农村劳动力基于准确信息的缺乏,再加上混乱的中介管理造成一些农民徒劳往返、盲目流动,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不完善的公共服务管理制度以及服务平台的严重缺乏,这些都会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化程度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
要想大力发展农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优先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稳定发展主导产品的粮食产业,如优质小米、专用大米和高蛋白大豆。按照国家对农产品的区域规划重点发展优势产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要重点提高品质,将生产目标定位以深加工原料为主。建设具有示范性的项目,如小麦高产攻关计划,玉米振兴计划等。种植技术要不断标准化,品种结构要调整优化,以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其次,各地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有效职能,根据我国的现有国情来不断调整发展策略,综合开发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内部的劳动容量可以得到扩大,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二)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民增收的基本前提就是深化改革各种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机制体制。一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税费的体制改革,让农民没有负担地去发展经济和生产,增加收入。国家曾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如“取消农业税,新兴农村合作社,新农保和粮食直补”等,都是为了让农民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优惠。二是为农民提供实用和先进的技术,使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三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农民在创业期间遇到的资金问题,政府可建立一系列的乡镇银行来解决农民资金问题,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四是配套深化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将补偿机制和生态公益林管护进一步完善。通过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尽力方便农民的生产,尽力让农民获得重要的生产资料,尽力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三)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
要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所谓农业产业化,其实就是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元化以及多形式的优化组合来主导农业产业,密切连接生产、流通以及加工等各个环节,最终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以及企业化管理。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够最大限度地有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同时对打破工农商业与城乡阻隔的差距非常有利,实现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保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四)加强农村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
首先,要对各类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教育培训制度,进一步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农村工作技能培训与输出的活动中。就农村工作技能培训的方式而言,将定点培训、订单培训、企业自主培训以及流动培训等进行有效结合,构建场地、设备、教材资源以及师资的共享与有效利用机制。对高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发展,对中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壮大,对初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提升,以此保证初中高三级队伍结构得以尽快形成。其次,要将市场和培训进行有效对接,同时坚持“技能促进就业,市场引导培训”的原则,全面实现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以及技能鉴定服务。
三、结束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代表着我国民生经济的具体发展现状,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进行一些全面的调控实现我国农村经济间的不断发展,将我国的国民经济大力的增长,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为我们的亿万农民创造发展生存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蒋光峰.浅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2(06).
[2]刘兴琼.关于新平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16).
[3]韩忻文.太原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0(01).
休闲农业不只是给城市居民带来放松,对于农村来说,能够更好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一种新兴的产业方式给广大农民,对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社会迅速发展的大前提下,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相比较于休闲农业的发源地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2长沙城效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起,长沙就开始发展休闲农业,现如今以及到了产业化发展阶段。长沙市包括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五个市辖区以及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长沙市依靠山水资源,很好地发展休闲农业,扩大了第三产业的队伍,也稳定了许多第一产业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以上表明,发展休闲农业,更加充分地开发了长沙的农村旅游资源,拓宽了经济发展道路。利用农村资源,给人们提供休闲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长沙是作为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休闲农业较其他的地区更加繁荣。长沙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为长沙市居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城效休闲农行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为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并且得到了可观的收入。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长沙市城效休闲农业的缺陷与解决方案
3.1长沙市休闲农业的缺陷
长沙市是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但由于过于迅速的发展,使得长沙市休闲农业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已开始限制休闲农业的发展。首先,很多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成本低、收益快的项目。认为经营休闲农业只需要很少的资金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在开发的时候通常都是投入很少的资金,从而导致休闲农业的质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次,就是在很多农庄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比较低,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没有更好的发展休闲农业,甚至有很多农庄装修的奢侈豪华,违背了休闲农业朴素的本质。另外,从业人员的水平较低,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工作人员,受教育水平不高。没有采用良好经营管理方式理念,不能管理好休闲农庄,对继续发展休闲农业也就没有推动作用。
3.2长沙市休闲农业整改缺陷的方案
首先,要对休闲农业的经营者的理念做出改变,使其正确认识休闲农业,遵循休闲农业发展本质,能够凸显出休闲农业本身特点;其次,需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人员素质教育,开发一个专门教授休闲农业经营教育部门,训练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从业人员工作能力,为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资源。引进其他休闲农业发展较为完善地区的管理理念以及发展模式,使长沙市的休闲农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07
1 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党加强对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的人力、财力多方面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是农村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做好现代农业的引导,提高农村经济收益。将现代先进农业耕种技术,提高农业种植产量,增加r业经济收益比重,实现农民经济增收;农村农业种植中结合可持续发挥的生态农业种植理论,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种植规划,并逐步引导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形成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循环式发展。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地势资源优越,充分结合我国当地的地理优势,促进当地农村经济收益增长,实施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洮南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对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为例,洮南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四季分明,在农业经济发展上具有地域优势。随着我国对农业种植经济的投入比重不断增加,洮南市的农业基本特征,实现农业种植逐步实现科技化、专业化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对当地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影响。主要归结为:当地农民的可持续农业意识较低,农村农业种植循环性低;农业种植绘画缺乏科学性,农业种植总综合利用率;当地农业发展的产销水平结构体系不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的循环性较差。从洮南市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持续可循环发展依旧任重道远[1]。
3 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
3.1 提高农民农业种植可持续发展意识
实现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循环发展,农民农业种植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当政府做好农业种植科学规划,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农业发展规划,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种植;提高农民可持续农业经济意识的引导。例如: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干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宣传,将大面积秸秆焚烧转变为秸秆能源利用,秸秆发酵产生气体作为农民生活能量供给来源,结合农业生活实例,提高农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利用意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洮南市农业经济实现持续循环综合发展。
3.2 加强农业种植生产的现代技术措施的应用
现代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加强农业种植生产的现代技术措施的应用,结合农业种植科学规划,将现代农业种植发展技术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农业种植技术的质量和种植速率,降低农村农业种植中的人力应用,缩小农民农业种植的经济成本。例如:洮南市政府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实现科学种植,大量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生产设备,当地农民种植中,做好对农村农业发展种植监督管理,聘请农业设备应用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技术设别指导,不仅大大提高了洮南市农业种植的速率,同时也促进当地把农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促进洮南市农村进行增长。
3.3 合理应用当地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综合发展
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合理应用当地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综合发展。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为例,洮南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地势辽阔,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结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充分应用平原地势开展农业规划种植,科学规划农业种植次数,提高农业产量;总额应用吉林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展林下经济,实现农业种植综合开发应用,东北地区资源综合应用,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循环发展。
3.4 逐步形成完善的农业发展产业链
现代农业发展也应当充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提高农村信息畅通度。形成农村农业种植产销平衡的生产模式。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为例,当地农民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农业销售市场探索,做好市场产销信息调查,农业资源综合应用,逐步形成产销配合一条龙的销售模式,实现当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2]。
4 结论
加强新农村建设,积极做好农业开发综合应用,促进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健康可持续发展措施,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严力蛟.中国生态农业[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2.035
对于我国经济建设而言,农业发展是最核心的经济基础,在农业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我国的发展现状而言,由于我国地域较为辽阔,水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是现阶段农业技术发展中重要的问题。虽然,在整个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农业设施的建设为整个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整个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制约性的因素。所以,在现阶段农田水利工程的建立过程中,应该逐渐认识到水利系统中存在的制约性因素,制定科学的解决措施,从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的现状
1.1 对农田水利建设服务的认识不到位
虽然在现阶段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工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很多管理人员对于相关的系统并没有充分认识。随着农村经济化的逐渐改革,我国水利工程中农业水费的收取逐渐从行政事业型收费转变成经济性的收费,因此,其原有的思维也逐渐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改革过程中,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进行了相关的规定,水利工程水费主要是根据管理权以及使用权进行个人利益的收取,而由政府来收取相关的费用是不合理的。人们对于这些观点的看法都逐渐忽视了资金内容的投入。与此同时,在水利工程内容建立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农业粮食的生产、地区防洪、抗旱等问题的分析,这些项目的出现都需要收取工程水费,因此,在现阶段水利工程的建立过程中,就应该逐渐优化基本的改革理念,从而为水利工程的建立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1.2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最核心性内容,但是,一些水利工程的建立却逐渐老化,甚至已经超出了使用的年限,而且,在一般情况下都应用于小型农场的水利工程建设,所以整个配套的效率相对较低。随着农业技术的逐渐发展,人口增多但是耕地却逐渐减少,要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性效率,就逐渐成为水利工程发展中十分困难的问题。因此,要想在根本上保证农业经济的逐渐发展,就应该提高农业技术的生产能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田的水利工程建设。在农业建筑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投入性内容的不同,就会使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应该逐渐优化农业建设的基本理念,从而为整个农业水利工程的建立提供充分保证。
2 优化农田水利建设服务的基本对策
2.1 强化农业水利服务的工程投入
在农业技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三农”目标的建立,为我国小康社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强化水利资源实现生态化的环境,最终受益的都是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的基本生活。对于国家以及地方政府而言,应该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念,按照基本的发展理论,依据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资金内容的投入的根本意义,为整个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充分的保证,同时也为农村经济树立科学的发展方向。
2.2 强化水利工程管理及服务的创新性水平
在现阶段农业技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逐渐强化组织内容的建立,实现专业化的农业技术运行,通过与群众管理内容的充分结合,应该建立科学化制度运行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也应该逐渐优化基本的市场运行机制,降低水利工程的成本运行,明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核心性内容,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明确水利工程管理的权利以及基本的义务。在强化水利工程管理内容建立的同时,应该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通过市场化、专业化水利工程发展理念的建立,强化工程维修养护的基本体系,而且,也应该不断改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强化专业人员的组建,优化基本的发展理念,从而为整个农业经济化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农业发展过程中,为了逐渐强化农业中水利工程的建设,就应该坚持以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充分考虑现代化科技的发展需求,建立合理性的发展理念,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展现农业技术的现展需求。与此同时,应该明确认识到农田水利的发展现状,组建专业化的水利工程队伍,强化工程维修的基本理念,在根本上保证农业事业建设的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莉.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
[2] 贾悦仙.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现存问题与对策探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1):183-184.
关键词: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6-0038-02
1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必要性
高台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现有灌溉面积3.77万hm2,其中农田灌溉面积3.17万hm2,林草地灌溉面积0.60万hm2。全县水资源总量(包括过境水)为15.73亿m3,其中允许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5.39亿m3(地表水4.07亿m3,地下水1.32亿m3),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4.38亿m3,人均拥有水资源量2 772 m3,可利用地表水资源人均占有量2 576 m3,平均10 785 m3/hm2。由于受黑河来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地域条件、调水、调蓄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表水水资源引用量逐年减少,生产、生活用水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地表水供水不足的情况下,大量提取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城市用水、农村人畜饮水也基本全部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的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地下水的供水比重不断提高。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对高台县生态环境影响严重。在农业灌溉用水上,由于水资源配置不科学,农业灌溉方式不合理等原因,农业用水利用率低、水分生产效率差,目前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使水的利用率在50 %以下,水资源缺乏已经成了制约高台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是探索实用高效农田节水灌溉途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生态恶化问题的必然选择,符合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更符合当今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全县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高台县节水灌溉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节水灌溉农业发展现状
高台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主要开展了水库、塘坝、渠系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和微喷灌以及平整土地、大畦改小畦等节水灌溉技术得到较快发展。截止2011年底,全县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5个(大型灌区1个,中型灌区4个),建成中小型水库19座,总库容5 072万m3;配套机井4 300眼。
2012年在全县8个乡(镇)135个村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32万hm2,占任务1.29万hm2的101.8 %。其中膜下滴灌累计面积达到302.47 hm2,占任务的113 %,主要在制种玉米、日光温室蔬菜、棉花、洋葱等作物上实施;落实垄膜沟灌12 173 hm2,占任务的101.4 %,主要在玉米、蔬菜、加工番茄、制种瓜菜、马铃薯等作物上实施;落实垄作沟灌686.07 hm2,占任务的103 %,主要在小麦、马铃薯上实施。建立高效农田节水示范点16个,示范面积达到0.13万hm2,落实各类农作物节水试验、示范43项(次)。
2.2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节水技术应用单一,综合效应发挥不够 高台县灌区普遍采用渠道衬砌防渗、大块改小畦、小畦浅灌、低压管道输水等工程节水措施,而对农艺节水措施的推广应用重视不够,渠系水利用率仍然较低,没有达到节水技术标准。现有的高新节水技术结构不尽合理,多适用于高产值的设施农业区,况且有的设施农业区配套的滴灌等节水设施没有得到很好应用,而适用于大田粮食作物的节水技术主要以垄膜沟灌、垄作沟灌为主,适用于经济作物的滴灌等技术由于资金等因素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尤其缺乏将各种节水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示范效果不明显,带动作用不强。
2.2.2 农民的节水意识不够 高水高产观念仍然存在,缺乏科学灌水意识,灌溉技术水平低。发展节水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农田节水新技术引进滞后,缺乏发展后劲。
3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优点
3.1 节水、增效
根据高台县多年试验示范情况,膜下滴灌技术相对于地面灌溉一般节水3 000 m3/hm2以上,节水率可达50 %左右,同时该技术集灌水、施肥于一体,节肥、节药率达20 %,增收3 000元/hm2左右。垄膜沟灌技术中,全膜沟播沟灌一般节水1 800~2 250 m3/hm2,增收1 500元/hm2左右;半膜垄作沟灌一般节水1 500 m3/hm2,增收1 200元/hm2左右。垄作沟灌技术一般节水900 m3/hm2,增收750元/hm2左右。平均节水约1 500 m3/hm2左右,增收约1 200元/hm2左右,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2 减轻农田水利建设的工作量
传统的地面沟灌、畦灌、自流漫灌,要大搞平整土地,增加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工作量,而在土地集中区、农场、荒漠区农田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可减轻水利建设的工作量,促进农业向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3 节省劳力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尤其是滴灌、喷灌等高新节水技术,可大大节省劳力,采用滴灌灌溉方便轻松,可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矛盾,使农民外出务工不受农田的约束。而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引进应用小麦玉米大型联合收割机、制种玉米去雄机、棉花采摘机、全覆膜播种施肥铺设滴灌一体机等先进机具,可大大节省劳力,实现农业机械化。
关键词:农村金融 发展现状 问题对策 未来趋势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呈现了新的特征。首先,从融资总量上看,融资需求规模扩大。由于务工收入和国家有关惠农政策的实施,当前单户传统农业、家庭承包型农业生产资金已趋于饱和。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技术的换代升级,当前农村资金需求总量仍然不断扩大。除去农民自筹和信用社贷款外,财政投入和农村积累远不能满足其需求。从现实情况看,农民缺乏可抵押、质押的物品来进行有效的融资。其次,从金融服务对象上看,不同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传统耕作方式的逐渐改变,用在纯农业的投入一般农民都能自己解决,而家庭规模经营和个体工商户资金需求量大,超出了小额信用贷款的范畴,但经营者又不能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对于乡镇企业和一些民营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经营风险大,加上信息不对称,其资金短缺问题非常突出。再次,从财政融资角度看,财政支农趋于弱化;从财政融资的历史角度和财政支农来看,一方面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另一方面由于乡镇财政供养人口过多,而地方财政收入有限。
经过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形成了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同时,各地涌现的民间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中外资的贷款公司等各种农村金融机构逐步产生和发展,灵活多样地发挥着作用。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等改革议程纷纷列上了各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表。但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是短期内就能消除的。
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撤并、重组,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
2.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发挥不充分。支持“三农”除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基本上只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其他政策性业务,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并没有有效运作起来,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乏力。
3.农村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足。当前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大多数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而且在运营中多靠政府扶持。支农力度不够,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活动等方面作用较少,对农户、个体工商户、涉农民营企业支持也有限。
4.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发放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额农户贷款对于急需脱贫致富的农民群众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农村金融机构却很难发放。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农民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务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小额农贷业务量超常,放贷成本高;三是清收手段脆弱,致使很难使用依法起诉、强制扣款、变卖资产等手段清收贷款;四是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弱,受社会、自然、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小额农贷风险很大。
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改革仍不彻底。
二、中国农村金融未来改革发展趋势
1.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主要力量,应当将农业银行定位于服务农业的专业银行。一是分拆机构,形成集团控股模式,巩固和稳定县域农业银行分支机构,以资本为纽带发挥系统优势,给予县级金融机构更大的自主权,扩大基层机构的信贷权限,增强其融资功能。二是明确要求其在农村吸收资金的60%用于发放农业贷款。三是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制定更加符合基层实际的信贷管理方案和信贷政策。四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农业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发展模式,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占比。
2.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一是经营农业保险基础较好的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二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出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四是继续引进经营农业险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在积极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农业政策性、专业性保险业务,建立覆盖农村的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辅相成的农村保险体系。
3.建立农村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完善担保体系。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建立担保基金补偿机制,增强担保公司资金实力,要在财政支出中按比例提取启动资金,建立市、县、乡多层次的信用担保机构,由财政、银行、企业、社会共同出资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大力发展企业间互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覆盖面,分散和化解风险的贷款信用担保体系。探索贷款抵押新方式,可以试行农村房屋、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方式,以缓解贷款抵押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颖.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创新与监管的法治对策[J].北华大学学报,2009(4):27-30.
[2]周正庆.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技术;推广;策略
1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现状分析
1.1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很多地区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模式,对现代化的农机重视程度依旧很低。很多农机推广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办公中,不仅仅是对工作热情不高,而且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也不甚了解,直接影响农机推广的效果。
1.2农业信息技术十分落后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很多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在推广农机时依旧很吃力,主要是因为推广受众情况比较复杂,还会受地域、文化、习惯、传统等因素的限制,技术推广常常受到阻碍。
1.3缺乏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
农业技术人员在从事农业实际生产中往往只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如种植技术、灌溉技术等。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仅要求从业人员要有一定的农业知识储备,还需要相当的沟通技巧和对市场精准把握的能力,而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并未涵盖这些内容,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2优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策略
2.1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多多组织与农机推广工作有关的宣传活动,大力组织合作社、种粮大户等从事农业生产一线人员开展农机讲座,定期对农机推广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掌握国内外市场信息和农机技术发展,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2.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应用信息技术对于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意义重大。可以利用互联网+、电商、新媒体和自媒体等渠道,组建多种数字化平台,定期提供最新农机信息和技术,确保信息流传的时效性,帮助广大农户及时有效地获取农业生产信息。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黑龙江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01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2
1 黑龙江省循环农业经济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我国是农业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但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获得高额的产出,不断地使用高水、高化肥;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总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农业灌溉水利用为30%,而化肥的使用量确高居世界榜首,达到了430亿千克。资源的环境友好型与经济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发展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近年来,我国已把发展循环农业提上日程,特别是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循环型农业体系,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做好监管,保证生产过程的清洁,使产业链实现循环发展,最终使循环生产中产生的废料能够合理利用。这些都为黑龙江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提供了条件。
1.2 研究目的
通过对循环农业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目前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现状,笔者发现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可再生资源被破坏,环境污染情况形势严峻,土地肥力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黑龙江省更要通过走农业循环经济这条道路来调节经济与环境资源这一矛盾,并通过循环农业经济来推动全省农业平稳发展。
1.3 研究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现状分析,分析黑龙江循环农业发展程度和阶段,为研究黑龙江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打好基础。首先,黑龙江省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能减少农业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其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观点、发展模式上的一场革命,要求放弃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从粗放经营到集约谋划、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的转变,凭借“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来综合利用和开拓资源,这些都会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增加农村就业并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最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就是对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模式的一次改革,深入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开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与旅游农业,体现其整体性特征,促进资源的高效和持续利用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 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模式
2.1 黑龙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比其他地区含量高。近50年来,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一直离不开黑土壤的利用,但是在利用黑土壤的同时,人们为了追求粮食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自身的肥力下降。自“十二五”以来,作物种植面积、化肥用量都在增加,但其增长率却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循环农业的发展,黑龙江省有关农业部门对农民进行“循环型”经济的宣传和教育培训,使农民能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时利用农业科技对废物进行处理,比如:用有机肥料代替农药化肥,从而降低肥料对土壤的破坏和污染。
2.2 农业产生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情况
2.2.1 各种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现状
农民在收获作物后,各种秸秆还可以回收,可以加工成优质的有机肥料、饲料和其他农业生产资料。在黑龙省秸秆综合利用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秸秆就地还田。黑龙江省作物秸秆资源非常丰富,玉米秸秆的总体数量逐年增加,玉米秸秆还田,使秸秆中的丰富有机物也可以进入土壤,增加黑土肥力,提高土地产量,同时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秸秆深加工成饲料。大多数农作物秸秆可以直接喂牲畜,也可以通过处理如破碎或微生物发酵来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第三,燃烧供热。大多数的黑龙江省农村秸秆用作柴火燃烧,这是一个传统的处理的模式。第四,转化为甲烷。将作物秸秆沼气发酵,产生的沼气液可以养鱼也可以用于农田灌溉,沼气还可以为农民提供能源的生活。黑龙江省应该大力建设沼气项目,开发利用沼气。用沼气代替煤来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能量,农民可以节省生产成本,因为沼气是通过作物秸秆和其他废物发酵得到的,价格低于煤气价格。此外,沼气是清洁能源,它通过甲烷燃烧排放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减少,沼气的广泛使用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从而保护原始生态景观。
2.2.2 家禽粪便的综合利用情况
大量的元素(如氮、磷、钾)和有机质存在于家禽粪便中,这些牲畜粪一般由农民收集后堆积在阳光下暴晒,使其干燥,从而便于存储。粪便经过这样的处理,虽然简单,但能最大保留肥力,有利于作物生长,还能保障农作物的质量。当前看来,年生产的家禽粪量黑龙江省是比较高的,牲畜粪便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如果通过一定的技术转化为有机肥料应用于作物,将大大减少化肥的使用。但随着黑龙江农业的扩张,大量的牲畜粪便等待处理,这种情况将给畜牧业扩张带来更为明显的影响。畜牧业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为了解决环境污染来源问题,通过创新技术,将废物处理成固体燃料,代替煤,为农村居民提供清洁能源。
2.3 黑龙江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2.3.1 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模式
废物多级利用模式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通过技术手段处理后再回收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包括农作物秸秆材料加工成饲料或沼气,牲畜和家禽的粪便降解成为有机肥料或者沼气,例如,黑龙江双城市杏山,通过使用废物资源转换技术使农作物秸秆得到综合利用,再如,通过让秸秆直接返田,利用土壤昆虫还田等技术手段形成有机肥料,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保持土壤养分平衡。通过作物秸秆厌氧发酵和二次发酵产生沼气,为农户生活提供清洁的能源。
2.3.2 农业生态园区模式
生态农业的主体是发展循环经济,在环保、节能、节省资源的状态下进行农业生产,有机组合成种植、养殖、加工等行业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公园。由于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也有大型畜牧业,农业生态区将与生产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效聚集,使企业之间的资源回收,或通过科技创新使废物成为其他企业生产加工的原材料,尽可能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生产废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个清洁、高效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 阻碍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原因
“十二五”以来,黑龙江省为了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力度,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发展绿色农业,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业能耗降低,农民增收,农业产值稳定增长。但由于黑龙江循环农业的意识淡薄,自然资源及废弃物利用率低,农业发展形式还没从根本上转变。
3.1 发展循环农业的意识淡薄
循环经济是新生的经济形态,把这种经济形态的思想运用于农业生产还没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黑龙江虽然也出现了循环农业产业,但大多是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撑下完成的,广大农民群众没有学习和开展循环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的意识障碍使循环农业不能顺利发展。
3.2 自然资源及废弃物利用率低
农业废弃物回收可以创造效益,但由于缺乏技术发明及推广,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很低,如秸秆回收利用率仅为40%,而且大部分的秸秆直接燃烧,导致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外,自由放养的牲畜的排泄物,农民没有回收,这就会导致农村环境的恶化、水的污染。传统农业资源利用率较低,没有形成一个封闭的链,缺乏标准化生产,难以适应农业的需求,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力较低。
4 黑龙江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4.1 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
政府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者和支持者,应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循环经济进行宣传。首先,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报纸和其他途径介绍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在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上,把农业循环试点园区成功的例子引入黑龙江省,让农民意识到农业循环经济带来的实惠。其次,扩大农业循环经济的效益传播,实现成本的节约,让人们体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好处,改变人们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理念,从而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4.2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引导
在这个阶段应大力完善法规体系,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规范合理使用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充分利用垃圾、废气,并加强执法和监督,以确保循环经济的良性运行。从实际出发,不断丰富、改善和更新现有的法律、法规、规则,并使其更接近国际惯例,符合现代环保的需要,提高保护标准。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通过素质教育与技能培训,创建一支强大、高素质的生态建设执法队伍,利用法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也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黑龙江省的政策体系,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总之,以农业生产作为重要支撑的黑龙江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黑龙江省现代化农业建设的目标。因此,应立足黑龙江省的基础优势,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4 中国农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郭铁民,王永龙.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2004(11).
[3]周颖,尹昌斌,张继承.循环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2(2).
[4]冯志俊.循环经济导论[J].经济研究资料,2005(6).
[5]黑龙江统计局.2012黑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6]MJ Dover,LM Talbot.To Feed the Earth:Agro-Eeolo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Washington,DC:World Resourees Institute,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