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

第1篇: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

一、加深对发展*地区特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一)发展特色农业是实施*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农业是*大开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农业是*农业开发的重点。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为发展*经济和缩小东*差距创造条件。

(二)发展特色农业是*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利用*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培育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可以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地区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发展特色农业是增加*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目前*地区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四)发展特色农业是保护*地区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特色农产品对于资源和生态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发展特色农业要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既能够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特色农产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进一步明确发展*地区特色农业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发展*地区特色农业,要因地制宜,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选择具有一定区域规模、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的特色农产品和产业,依靠科技,培育名牌,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高起点和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市场需求强的特色农产品。

──突出发展重点。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等方面因素,优先发展优势比较突出的产品。

──适度规模生产。要考虑特色农业生产条件的独特性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坚持在适宜区域进行生产,做到规模适度,确保产品特性。

──按产业化进行开发。要着眼于特色农产品整个产业的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形成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区。

──兼顾生态建设。要从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发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产品,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每个省区培育形成几个在国内、国际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点、知名度高的产品品牌和特色产业带区,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形成区域经济支柱,构建*地区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显著提高特色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突出抓好*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重点

(一)特色种植业产品。*地区特色种植业产品生产历史悠久,产品品质好,质量高,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逐步减少不具备资源优势、缺乏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为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生产腾出空间。抓住关键环节,重点解决影响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的主要问题,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优质胡麻、油葵等特色油料作物的生产,要注重品种改良和油脂加工技术改造。橡胶生产要立足现有植胶基础,通过新技术的采用、胶树品系改良和增加投入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生产成本。马铃薯生产要加强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化生产优势。杂粮、杂豆生产要抓好品种改良,形成合理生产规模,健全市场营销体系,拓宽市场渠道。蚕桑生产要加强基地建设,改良蚕种,提高品质。名贵中药材生产要加快药用植物的人工栽培,建设川贝、天麻、杜仲、枸杞、黄芪等生产基地,扶持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优质烟叶生产要突出特色,提高生产水平,改进加工工艺。

(二)特有园艺产品。*地区具有特殊的物种和气候资源优势,园艺产品品种繁多,特色突出,发展潜力大。这些产品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栽培技术,改造园艺产品的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要发挥鲜切花、球根花卉和花卉种子生产的优势,加快新品种引进、选育,加强加工、保鲜等设施建设。优质反季节蔬菜要实施精品战略,推行精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特色瓜果生产要实行原产地保护制度,适应市场对鲜食和加工专用品种的不同要求,调整品种结构,培育品牌,加强市场营销,提高园艺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草业和草地畜牧业。*地区草地资源丰富。草业和草地畜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天然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在牧区要推行草原划区轮牧,实行舍饲和半舍饲。在草原生态脆弱区和严重退化地区要实行禁牧和休牧制度,加快草原植被恢复,逐步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南方草山草坡资源,加强牧草种子基地、草原监理和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等建设,加快草业加工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引进,带动*草业发展。*地区是我国传统的优质牛羊肉、羊毛、羊绒及肉兔等其它草食家畜的主产区。要调整畜群结构,改良畜群品种,提高优质肉牛、肉羊比重,加快发展优质细毛羊,稳定发展绒山羊,改革传统的养殖方式,大力推行舍饲圈养,提高畜产品商品率。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秸秆养牛和特色畜禽类生产。要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草地畜牧业质量和效益。

(四)高效生态特种水产养殖业。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发展渔业生产具有较大潜力。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大水面资源和冷水性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湖泊、水库、山区河沟和溪流等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西北地区要结合沿黄河水域开发,改造低洼盐碱地,发展渔业生产。要推广普及健康养殖模式,发展稻田养鱼、养蟹等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重点发展冷水性鱼类等特种水产品生产,提高名特优新水产品产量的比重。不断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好良种培育、病害防治、饲料生产、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等工作。

(五)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农业附加值、带动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把*特色初级产品变为特色加工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着眼农村市场,注意开发周边国家市场;既要发展成规模的现代加工业,又要发展各种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传统技术生产。要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名牌产品,建立健全市场营销渠道和网络,形成以粮油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等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要立足于现有加工能力的技术改造,着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不能盲目铺新摊子。要把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与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布局,形成规模,更多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四、采取有利于*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特色农产品良种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发展特色农业,良种要先行。要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动物保护工程”等项目向*地区特色农业的倾斜力度,加强特色农产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开发步伐,推广更新一批适合*特点的优良品种。加强成套生产技术的推广,着力解决好特色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关键技术。要重点加强草地畜牧业的良种体系、防疫体系和冷链设施建设。针对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的特点,要推广耐旱农作物良种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西南地区季节性缺水和蓄水能力差的问题比较突出,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二)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是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要选择一批产业发展基础好的重点县市,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良种供应设施、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等建设。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创立一批特色品牌产品。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培训,推动标准入户。

(三)建立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垄断性,是保证特色农产品质量的前提。要尽快研究制定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区域划定、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等工作,实行依法保护,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保证质量和特色。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

(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载体。要落实国家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依托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特色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要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加大《草原法》执法力度,落实草地家庭承包,切实搞好草原建设和保护。采取工程、农艺、化学控制和生物技术等节水措施相结合,建立田间蓄水、抗旱保水、节灌补水和土壤培肥等节水技术体系,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注重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实施保护性耕作。积极推广沼气等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第2篇: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

一、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山西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推进特色农业全面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色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特色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明显提升。但整体而言,山西特色农业仍然存在产业化程度偏低、市场交易不规范、科技转化率不高等深层次问题。

1.产业化程度低。特色农业经营化水平高低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其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进程。一般来说,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越高,其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占有率越高。从整体经营水平看,现阶段山西省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尚不完善,和其他省份相比,经营水平低,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少,仅有25家。2015年列入“513”工程的省级龙头企业仅81家。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就很难起到同行业带动辐射作用,影响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2.市场交易不规范。目前,特色农业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厂商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往往会采取不正当手段,钻法律的“空子”。市场交易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准则和规范。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厂商为了尽快回笼资金,通过一些特卖促销活动以低价销售产品,不能保证特色农产品的优质新鲜。另外,由于消费者对商品真假辨别能力低,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使得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部分特色农产品定价过高,有的甚至形成市场垄断,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

3.农业科技转化率不高。从山西省公共财政投入中不难看出,山西省农业研发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1。在国家对各省份的财政投入中,对山西省的财政投入相对较少,其中科学技术的投入为62.06亿元,农业相关的投入仅为339.69亿元,在中部六省中最少。

二、制约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山西省特色农业面临的问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科技水平不高、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不通畅、政府相关政策措施制定不合理等。

1.科技创新能力和投入不足。特色农业是资源、劳动力、科技相结合的一种农业,它是一种高效农业。所以,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现阶段而言,山西省特色农业的科技支撑体系还不完善,特色农业科技支撑力量薄弱,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一方面,科技推广队伍不健全,高技术水平的科技人员偏少,非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高;另一方面,高新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农作物栽培技术比较短缺,许多现代化的生物科技、农业设施、信息技术等还未得到很好的应用。而且,农业科技转化率低,科技资源与经济建设结合不紧密。

2.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不通畅。山西省因地处大陆内部,交通不便和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成为山西省发展特色农业的制约因素。如表2可以看出,中部六省中山西省交通运输就业人数相对较少,且集中在铁路运输业,水运和航空就业人数较少。进一步说明山西省航空和水运发展缓慢,这就导致特色农产品新鲜度和保质期延长。从表3可以看出,2013年山西省运输线路总长度仅为143687.4公里,在中部六省中运输里程最短。其中,公路运输里程最长,为139343公里,但是在六省中排名最后。可见,身处内陆地区,交通不便利,对山西省对外运输特色农产品影响很大。另外,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条件不容乐观,许多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道路、运输设备、仓储设施、保鲜设备等硬件设施还很落后,现代化信息网络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特色农业的发展。市场信息不灵,信息收集、传递手段落后,时效性差使绝大多数农户不能及时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

3.劳动力素质偏低。随着农业产业技术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深入,要求农民对该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越来越高,文化程度的高低对特色农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山西省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劳动力大部分是体力型的,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如图1显示的是2013年山西省农村受教育程度。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总劳动人口的22.7%,初中文化程度占47.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8%。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农业高新技术的普及,使得劳动生产率低,而且农户自身生产意识薄弱、风险意识不强,阻碍了特色农业向科学化、现代化、集约化方向的发展。

4.特色农产品品牌意识薄弱。目前山西省虽然创建出水塔老陈醋、冠云平遥牛肉、沁州黄小米、古城纯牛奶、六味斋酱肉等一批农产品品牌,但是大多数农业企业品牌意识薄弱,不注重农产品和企业的品牌建设。在2014年农业部最新公布的全国1191家龙头企业名单中,山西省合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6家,仅占2.2%。这对于树立山西省特色农业品牌,提高知名度非常不利。5.政府相关政策措施制定不合理。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而政策因素往往是作为外部因素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政策因素同样影响特色农业的发展,往往政策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带动或抑制特色农业的发展。因此,山西省省委、省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以区域利益符合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鼓励政策,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相关的抑制政策能够有效地防止盲目开发农业资源。

三、加快发展山西省特色农业的对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加快山西省特色农业的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科技投入,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把农业做强、做优,增强市场竞争是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要加强具有山西省特色的优质杂粮的选择和栽培。根据山西省农业地域差异明显的特点,因地制宜培育适合各农业生态区的优质、高产新品种,重点研究具有特殊用途的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农产品结构要立足市场经济需求变化。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产品,提高绿色蔬菜种植产量。要研究制定鼓励优势品牌和高新技术农畜产品出口的具体政策,积极引导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民营加工型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2.培养壮大龙头企业,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程度。龙头企业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对提高产业化水平至关重要。所以,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增强山西特色经济的重要措施。首先,要把确实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作为重点“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做大做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其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和发展山西特色农产品的综合加工“龙头企业”集团,增强市场竞争力。最后,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和地方特色农业土特产品。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开发绿色食品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更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3.加强政府监督和扶持力度,促进山西特色农业发展。政府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制定农业政策、资金投入以及监督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具体而言,首先,政府要制定利于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为特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法律环境,对经营特色农产品的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和适当的税收减免或者降低税率。其次,要加强对特色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根据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省委、省政府应从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信息渠道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教育、农业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的加大投入,增加对农业灾害的补贴;同时,逐步建立完善农业科学体系,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保障农民根本利益。

4.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是发展特色农业的保障。省委、省政府应该在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据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短期培训等方式。对于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民来说,可以请专家进行专门的培训,政府给予一些补贴,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加快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进而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

第3篇: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山区;特色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039-02

在实施城乡统筹战略中,特色农业将作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保护资源、提高效益上发挥出重要作用。进一步调整山区特色农业经济结构,达到提质增效目的,是这一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山区特色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自然资源丰富

山区地貌复杂,气候多样,植被良好,环境优越,为优质特用粮和经济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经济动物繁衍生息提供了极为有利条件。通化山区方圆100万公顷的密林深处和沟谷河川就生有 1188种经济植物和177种经济动物,30万公顷的耕(园、林、草、滩)地上种(栽)有优质特用稻黍菽稷和药菜果菌等44种特产经济作物,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二)产品珍稀独特

特色农业利用山区特有的经济动植物资源为原材料所生产的“绿野优新特珍稀”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如新开河人参、通化葡萄酒、山野菜、林蛙油、高山红景天和草苁蓉等主产于通化山区的名贵特产品现已成为这一地区创利创汇、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拳头产品。

(三)技术含量较高

特色农业产品种类多,生产环境条件差异大,在技术和管理上较比普通粮食和大宗畜禽生产更加复杂。特别是参药低农残、“四位一体”温室等创新技术,更加规范严格,新颖先进。

(四)经济效益显著

特产品较比普通粮食和大宗畜产品的同比价值量大,经济效益高,是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山区各地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主要渠道,广泛开展参果鹿蛙、经济作物等特业生产,农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

山区特色农业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河流上游无度毁林垦荒和狩猎导致资源浪费、森林退化、水土流失、野生动植物锐减、后备资源匮乏。同时,又因其生产大多分散于闭塞的岭地沟谷林草滩地,交通通讯不便,限制了特业经济规模的延伸和扩大。加上市场条件简陋,贮运、保鲜(质)、营销设施不完备,吞吐集散功能弱,服务网络不完善,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不健全,信息不灵,影响了特产品的广泛经营和深度开发。

二、山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发展思路

山区特色农业在山区特定生态环境下以特定动植物资源为原材料进行生产加工,受市场行情和气候条件约束,年际和季节间变化起伏波动频率高,生产周期长,投入大,技术性强,增加了特色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艰巨性、持久性和复杂性。故应以培植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经济结构,建立产业基地,提高产品档次,增加经济效益为宗旨,实施长期的结构调整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主导,以效益为中心的调整原则。加快发育专业市场,扶持龙头企业,制定落实政策,将其结构调到最佳适宜状态,并产生巨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增长。

山区特色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应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产业化形成阶段。着力调整特色农业内部结构布局,建立特产种植养殖基地,封建生态经济沟,开展特产品精深加工,开拓市场,增加特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使资源浪费、生态失衡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特色农业内部结构趋向合理,种养加销比例分配协调平衡,形成产业化新格局。第二步,特色经济发展阶段。在实现产业化基础上,在山区农村的广阔区域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庭院经济、区域经济、绿优经济和龙型经济,使自然资源得到有效恢复,特色农业内部结构更加规范,形成以特色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山区高效农业新格局。第三步,步入现代化阶段。在形成特色经济新格局的基础上,加大特色产品增效力度,全面启动优质精品战略、科教兴农战略和效益驱动战略,达到资源雄厚、产业发达、市场繁荣、基地稳固、产品精新、购销两旺,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二)发展措施

1.调整特色农业生产。按照优质精品高效方向,稳步发展优质特用粮生产,适度有序地增加特产经济作物,满足市场对优质特用农产品的需求;大力发展棚膜经济,增加反季蔬菜和棚膜果品、花卉等花色品种的自给量,积极发展山野菜家植和食用菌生产,提高创利创汇能力;围绕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酿造型葡萄,适度发展食用果品,搞好品种改良,增加寒地果品面市量;努力压缩园参面积,稳定西洋参,积极发展优质低农残大支头参和林下野播参,适度发展中小药材,实行林药、果药、粮药间作,增加参药业效益。规模发展生猪、肉牛、禽蛋等常规畜禽品种,围地放养笨鸡、大鹅等城乡居民喜闻乐见的特有畜禽品种,大力发展雉鹿貂狐等特产经济动物,加快粗毛粮过腹转化;利用山川溪流,人工养殖虹鳟、细鳞等珍贵冷水鱼种,合理开发大小河塘、沼泽、湖泊,发展池塘养鱼和稻田养蟹,改善水质,提高水产业效益。

2.构造特色经济新结构。在生态经济上,实行林木开采休闲制度,恢复天然林,改造低质林,栽植经济林,保护和培育自然资源,维持山区“乔―灌―草”三元立体环链型植物群相结构与栖息于各层次的鸟兽虫蛙鱼各类资源相互依存、繁衍、增殖布局结构;大力封建生态经济沟,实行以养蛙为主,经济动植物种养加立体综合开发,保持生态平衡,增加封沟开发效益。在庭院经济上,利用庭院投资少,见效快,便于管理条件,发展田园式经济植物园、庭院式经济动物养殖场、家庭式特产品加工作坊等庭院立体经济网,增加群体效益。在区域经济上,根据各地域经济特点、风土人情、资源储备、生产水平、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着力开发某一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和产品;利用地缘优势,开发一至几个经济动植物骨干品种;在主要交通沿线兴办路边工厂、作坊、集市、商场,形成特产品产加销集散网络,增加区域效益。在龙型经济上,集中建立人参、果仁、果品、草编、木器、山野菜、林蛙油和鹿产品等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加紧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提高龙头企业对特产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的能力,利用山区丰富的有机物资和水土、气候资源,生产绿优山菜野果、低农残人参、绿色蔬菜等优质高效特产品,改善品质,提高档次,实现绿优新稀、优质优价、增值增效。

3.完善市场运营机制。发育特产品有型市场,通过对市场设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增设现代化市场营销、贮藏、运输、保鲜(质)设施,加快市场设施配套,满足市场运营需要;搞好市场信息情报搜集与传递,牢牢掌握市场动态,随时采取应变措施,保证市场有序运作;按照现代化标准,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大中型特业经济开发区,兴建水电路和围栏保护基础设施,搞好土木建筑和土地整修改良,为产业开发奠定基础,增添后劲;加快名特精新产(制)品的市场流通,扩大市场覆盖,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三、山区特色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

(一)加大产业投入

在特色农业的发展上,通过争取国家投资、引进外资、地方财政筹资支助、社会团体和部门捐资、个人出资、上市融资、募集社会闲散资金等途径,筹集资金,增加投入。特别是在资源培植、生态保护、基地建设、市场发育上,应统筹规划,合理调度资金,打破行业和区域界线,多渠道投资入股,加快基础建设和产业运作,提高投资回报率。

(二)搞好综合服务

在技术推广上,通过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等手段,广泛使用新品种、新技术,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经营管理上,采用先进的集约化手段,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产品开发上,集中研制开发更新换代产品,提高市场信誉度,实现有效增值。在社会化服务上,鼓励各地组建各种民间中介组织,扩大经纪人队伍,广泛开展信息咨询、便民供销、产品贩运等活动,促进产业运作和结构调整。

(三)落实扶持政策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对产业经济区内的土地,采用反租倒包、等量调换、异质差补等形式,进行必要的调整;严格执行国家税收政策,在特产品生产和交易中,实行统一管理,放开经营,活跃市场,为特色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宏观环境。

(四)加强组织管理

严格遵守客观经济规律,放手发动群众,自主参与产业运作和结构调整,杜绝强迫命令和“一刀切”,防止造成负面影响;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制定出台可行性方案和措施,指导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规范产业运作和结构调整中的生产经营行为,依法维护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达到预期调整目标,使山区特色农业有一个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智祥.走特色之路 兴铅山大业[J].中国农村经济,1997,(1):59-61.

[2]张久汉.优化产业结构 建设高效农业[J].中国农村经济,1997,(3):71-75.

[3]柴彭颐.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调整目标及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1997,(3):71-75.

[4]刘树枝.坚持走开发式脱贫之路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经济[J].农业经济问题,1997,(4):34-36.

[5]葛承群.发展特色农业的几个误区[J].农业经济问题,1998,(11):52-55.

[6]焦丽艳,胡雨村.江西省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系统研究――“一村一品”模式的定位与措施[J].现代农业,2007,(1):46-47.

第4篇: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

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生产方式或是生产成果,以及与它相关的生活文化等。其内容十分的丰富,它包含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生产资料和生产活动、农业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包括了山、水、田、林、人等自然存在,又由人类创造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形式和农副产品等。一般地,根据农业资源的地域属性不同,可以将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分为田园风光、牧场、、渔区和农家4类。

二、我国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农业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二)政策措施不到位。尽管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等等方面,还有待于出台并完善。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滞后或空白,严重制约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我国现阶段农业生态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四)服务设施落后,经营管理不规范。因为缺乏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让游客感觉是在花钱买罪受。农业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

三、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发挥农业、旅游产业协同效应农业旅游既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开发,其发展必须兼顾农业和旅游的发展规律。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旅游发展必须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做到“以农为本,以旅促农”,以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为核心,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学化,发展绿色食品和特色作物生产,既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又为城市居民提供城市绿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从而提高现代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

(二)重视农业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等现象,以及舍本逐末、过分放大农业休闲旅游功能而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等现象。因此,农业旅游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三)兼顾农村社会福利和农民素质提高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必须兼顾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及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提高。发展农业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拓展农业产业功能,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乡统筹,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促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的社区环境和福利水平。

第5篇: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

度,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探索出了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大有可为之路

为深入了解高原地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持高原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以更好地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去年底,云南曲靖银监分局深入辖内9个(县、市、区)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业局、林业局以及部分农业特色龙头企业和种养殖业农业大户开展调研。调研显示,边疆高原地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面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信贷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曲靖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紧紧抓住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有利机遇,不断调整信贷结构,持续加大对高原农业有效信贷投入力度。截至2013年末,支持高原农业贷款余额218.96亿元,占各项贷款的83.38%,比年初增加33.56亿元,增长18.1%;支持“粮食、烤烟、畜牧、果蔬、花卉、魔芋、蚕桑、中药材、水产、核桃”全市十大高原特色种养殖业贷款达43.49亿元,比年初增加14.52亿元,增长

50.12%。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扶持下,目前,曲靖市已建成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龙头企业达338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5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1295个;农产品出口1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粮食、畜产品、蔬菜、蚕桑、烤烟”产量均居云南省第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优质烟生产基地”“万寿菊种植加工基地”,西南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加工基地”和“油菜种植加工基地”,云南省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

主要措施及成效

出台政策措施夯实高原农业信贷支持基础。2013年,曲靖银监分局牵头促成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较好地促进了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有效破解了农村诚信问题。截至2013年末,全市已建立信用乡镇27个、信用村266个、信用组2400个,建立农户经济档案112万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77.07%;颁发农户贷款证98.95万个,占建档农户数的88.35%;核定小额信用贷款限额154.24万元,户均贷款达1.54万元。目前,已建成19个小康示范村和27个新村庄、新社区,实施10个“整乡推进”项目,整治村容村貌342个,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创新信贷模式破解高原“三农”担保难题。一是积极探索“三权”抵押贷款。辖内9个县(市、区)均成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服务中心,开展林木林地流转业务和评估业务。截至2013年末,“三权”抵押贷款余额达1.76亿元,比年初增加0.48亿元,增长37.79%。二是大力推广农户互保、企业联保贷款模式。2013年末,农户互保、企业联保贷款已达9104万元,比年初增加了2571万元,增长38.94%。三是全面探索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信用社”“商会+商户+农信社”贷款反担保模式,逐渐形成“公司化运作、标准化种植、基地化生产”的现代农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四是优化信贷流程,实施差异化服务。通过简化贷款手续,缩短信贷决策链条,制订专门审贷标准和流程,实施差异化服务,提高审批效率。2013年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达4195个,占辖内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42.51%。

加大对农业特色“示范县”的信贷倾斜,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紧紧抓住云南省推广首批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县机遇,对被列为农业特色示范县的陆良、罗平、宣威、沾益实施信贷倾斜,积极为四个示范县争取支农再贷款5.46亿元,增强了支农力度。截至2013年末,四个示范县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达94.94亿元,占各项贷款的87.96%,高出全市信用社农业贷款6.25个百分点。在曲靖市2012年表彰的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20个先进龙头企业和10个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四个示范县分别有11个企业和5个专业合作社获得表彰,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第6篇: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

1.1加强产业生态引领,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高原生态环境给人以良好印象,高原特色农产品给人一种生态优质的感觉,大理州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因此,在大理州应大力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产业,推进无公害生态农业建设,如高原蔬菜、马铃薯、茶叶、蚕桑、水果、荞麦等高原粮食产品,还有独龙牛、乌骨鸡、小耳朵猪等高原特色畜牧品种。对这些高原特色产品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加强高原地理标志工作建设,使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大理州云龙县,其最大优势是原生态。因此,可以大力挖掘云龙县具有原生态内涵的特色优势资源,通过生态化、市场化运作打造大栗树原生态绿茶、诺邓火腿、天灯乌骨鸡等原生态农业品牌,同时,云龙县依托国家林业重点项目,进一步优化核桃种植基地,云龙已成为6.67hm2以上核桃产业大县,据统计,2014年核桃产量为4.25万t,产值12.07亿元。这些原生态品牌不仅在本地受到欢迎,同时也热销省外。

1.2多措并举,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理州农业属于典型的山地农业,对于发展生态农业既有优势也有劣势。要扬长避短,采取多种措施,齐头并举,切实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大理州地理及气候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和实践“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农业产业模式,致力于生产有高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比如祥云县在推进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就进行了有益探索,大力发展优质蚕桑、烤烟、畜牧、林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取得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积极效果。第二,大理州生态环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要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倡导推广有机化肥和生物农药,尽可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避免农业生态环境被污染。要实实在在地把大理州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市场经济优势,有效推动“三农”发展。

1.3以生态农业为依托,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云南省山区具有相当丰富的景观资源、生物资源和人文资源,具备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的先天优势。当前,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已然发展成大多数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大理州作为云南典型的农业州,更是如此。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截至2013年底,大理州已经发展了农家乐172家、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园300个,特色客栈358家,总收入达36.5亿元。一方面,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土特产品,形成品牌优势,比如漾濞县的“漾宝”牌、“傻哥”牌核桃食品,南涧县的“土林”“无量山”茶叶品牌,都远近闻名;另一方面,丰富观光农业项目,建设综合性农业观光带。弥渡县的弥渡花灯表演、漾濞的核桃文化节、以及大理州的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观光农业旅游产品,都是比较好的例子。

2结语

第7篇: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延安市;农业现代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025-02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并已经初步形成了设施装备现代化,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农业发展局面。延安市r业现代化建设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即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以期找到有效解决措施,以减小这些问题对延安市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延安市农业现代化推进工作现状

我国开始推行农业现代化工作之后,延安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制定了《延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2011―2015)》,并于2011年10月11日正式启动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以农业现代化园区和基地建设为平台,以实现标准化生产、组织化方式、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为目标,重点发展优势特色、高效设施、生态循环和旱作节水农业,逐步实现延安市农业的现代化升级转型。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延安市共建立了6个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平台、122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市级和9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截至2015年年底,延安市粮食生产创造了十二年连续丰收的业绩,苹果种植面积位于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位,省级优质苹果基地完成了整个延安市的全覆盖,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国家级)工程项目完成了一期建设,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已初具成效。

二、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积极性不高,专业技术水平较差

延安市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甚至认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任务,与农业生产无关。部分农民在农业现代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态度较为消极、被动,不积极、不配合,甚至有意阻挠农业现代化的实施。农民农业专业基础知识水平较低,农业种植技术传统、落后,农民一般依靠多年积累的农作物种植经营进行农业生产,不会操作和维护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导致设备损坏较多、生产效率不高。

(二)资源环境问题影响较大

延安市农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农村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导致土壤、水等农业生产所必需的资源较为匮乏,农作物生存条件、生长环境较差。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的相关措施,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和缓解,但土壤肥力、水资源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农作物生长状况、产量、品质受环境影响较大。

(三)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落后

延安市农业生产管理方式传统、落后,虽在推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实施了部分管理方法的改进措施,但成效不十分明显。延安市的广大农民没有有效的途径去了解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方法和农副产品市场信息,对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的目的、意义不清楚、不了解,对管理方法的具体实施措施和效果就知之更少。延安市政府延安市大部分农村仍然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严重阻碍了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三、解决延安市农业现代化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农业现代化宣传教育

农业现代化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可以帮助延安市农民树立农业现代化理念,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提升农民专业技术水平,是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工作得以顺利推行的基础和保障。

1.延安市农民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因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打持久战的过程,农民在短期内无法见到很显著的成效,就逐步失去了建设之初所保持的积极性和热情。延安市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农业现代化宣传工作,坚定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心,才能始终保持主动性。延安市农业现代化的宣传工作不应只局限于张贴标语或宣传画等,过于单一、枯燥的宣传方式无法保持持久的效果。用农业现代化成功案例进行宣传教育可以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可以组织现场参观,或组织观看成功案例的介绍视频,让延安市广大农民认识到农业现代化不仅仅只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还是一项有利于提升农业产值和产量,且利国利民的有效措施,农民可以从中获得较大的收益。

2.延安市农民如果不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即使配备了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也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延安市各级政府部门应根据农民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教育培训,以提高农民的整体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教育培训内容应主要包括延安市农村使用的先进农业生产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技术、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方法等。面对延安市农民开展的专业技术教育培训应以提升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培训重点应以实操训练为主,理论知识培训为辅。培训结束时应开展实操考试以检验学习情况和培训效果。延安市农民只有自己具备了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才能在日常的农业生产中落实农业现代化的各项措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

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受当地资源和环境问题影响较大,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围绕延安市的实际情况开展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设施,找到能够适合延安市农业生产环境的作物和优化生产环境、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

1.延安市已形成了传统的特色农业,例如苹果、红枣、大豆等,特色农业之所以能成为特色,就说明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是能够适宜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延安市应以特色农业为开展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的平台,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遗传工程技术,对特色产品的适应性进行分析研究,找到能够适应延安市气候环境的原因,予以推广到其他农副产品上,以提升其他农作物应对气候环境的能力,达到提高产量、品质,降低农业生产投入的目的。同时,延安市还可以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一步改进特色农副产品的生物性能,以不断扩大特色农业的独特优势,使其产量更高、品质更好,为延安市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2.根据延安市的资源利用现状和环境污染问题,引进先进的农业设备设施和科学技术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农作物的生长、生存环境。以延安市水资源问题为例,目前,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已严重阻碍着延安市农业现代化的实施和推进。延安市各级政府应根据水资源储备状况和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引进先进的并且适宜当地农业生产使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例如农田滴灌技术、地膜保水技术和使用土壤抗旱保水剂等,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科技创新,找到更加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节水、保水措施和方案,进一步提高土壤的含水率和保水效果,全面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农业生产环境的优化,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果实品质,可以使更多的农作物适应延安市的气候环境,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具有延安市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是延安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改进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

魍场⒙浜蟮呐┮稻营管理方法会严重阻碍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工作的有效推进,妨碍延安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方法,才能满足延安市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

1.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农民自己的需求为导向,农民一般选择自己喜欢的农作物进行种植,或者根据去年农作物售卖情况选择售卖价格较高的农产品进行种植,容易造成农产品生产的扎堆种植,或因种植较少而供不应求。延安市应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现代化经营模式,聘请行业专家、学者对农副产品市场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并及时将市场分析结果告知农民,指导农民选择具有较大市场前景的农副产品进行种植、养殖。延安市各级政府部门可以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建立各层级的农业现代化信息公布平台,及时公布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让农民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产业调整和资源配备。信息公布平台还可以及时有关农业现代化的最新科学技术信息,为农民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方法提供技术支持。

2.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以单打独斗为主,农产品的种植、销售全由农民个人完成,产量、规模较小,风险抵御能力较弱,无法使用先进的产业化农业生产设备,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行困难。延安市农业生产只有以产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去运营,才能给先进的产业化农业生产技术的使用提供平台,促进农业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农业生产产业链。延安市可以以农村产业园建设为契机,以特色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农村产业链建设,形成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农业生产销售模式,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全面提高延安市农副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产业化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是延安市推行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采取的管理方法,是实现产业化农业生产的前提和基础。

四、结语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我国农业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率、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延安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推行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明显。但在延安市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农民积极性不高,专业技术水平较差;资源、环境问题对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产生较大影响;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落后。为减小这些问题对延安市农业发展的影响,可采取加强农业现代化宣传教育、加快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改进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等措施。

参考文献:

第8篇: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特色农业;综述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2

20世纪50年代,特色农业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兴起,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加入到特色农业的研究中,特色农业是相对常规农业而言的,是农业的一个特例。

一、特色农业的概述

特色农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并得到政府的广泛重视,国内许多学者也在不断探索特色农业的发展问题,由此而形成的理论探讨及实践对于我国特色农业的良好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

孔祥智(2003)首先总结特色农业的概念和特征,然后分析西部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包括物种资源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接着探讨了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背景、机遇、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发展特色农业的总体思路,认为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中药材开发、农产品加工业是西部应该重点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1]。

陈印军(2003)论述了特色农业的概念、特点及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资源环境优势,此外,还详细分析了影响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如粗放经营、品质退化、科技落后、生产趋同、信息网络建设落后与市场服务体系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大战略举措促进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2]。

杨祥禄(2003)针对四川特色农业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在分析其意义、条件、思路及目标的基础上,指出四川特色农业的主导方向应是特色茶叶产品、特色水果产品、“两高双低”优质油菜、特色中药材产品、特色蚕桑产品、特色蔬菜产品、特色名品杂粮等[3]。

陶性潜(2003)的分析是围绕贵州开展的,指出贵州特色农业的发展重点是中药材、野菜野果、杂粮杂豆、苦丁茶、辣椒等方面,还指出加强市场调查,实施名牌战略、加强资源调查,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搞好区域布局,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是当前贵州发展特色农业时需要关注的三个重要问题[4]。

张涛(2001)通过分析甘肃特色农业的发展优势,明确其发展格局,并强调在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六大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传统农业与特色农业的关系、特色农业与水资源的关系、特色农业与环境的关系、区际之间的关系及短期与长期的关系[5]。

吕火明(2002)对于特色农业的内涵、特征、类型、作用、原则、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阐述,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6]。

李强、程科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特色农业发展与产业进入障碍之间的关系,在分析产业进入障碍类型及各自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不同产业进入障碍类型下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7]。

曹国华、张祯祥认为市场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发展特色农业农民自主的经济行为,为避免市场盲目性,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培育市场体系,发展市场中介组织,促进生产和市场紧密衔接,建立风险防范和承担机制[8]。

刘晏良(2001)依据市场形势及发展机遇,以新疆为研究区域,通过综合分析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优势、必要性、总体思路、产业布局等方面,指出新疆应重点发展优质棉产业、特色林果园艺业、红色产业、中药材产业、特色经济小作物、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六大产业,并提出了促进新疆快速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9]。

周凌云[10](2005)总结了国际上著名的特色农业发展经验,如美国、新加坡等国的“观光农场”、德国有机食品、以色列的沙漠农业和节水农业、日本爱知县的“空中菜园”、“耕作社区”、“市民农园”等。

汤秀平认为,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龙头带动与基地建设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积极开发与科学管理的关系;三是正确处理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户自主发展的关系;四是正确处理广度开发与深度开发的关系;五是正确处理常规农业与发展特色农业的关系;六是正确处理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关系[11]。

吴敬秋认为,发展特色农业应突出区域、科技、市场、生态、规模五大特色[12]。张金云等[13] 分析了特色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及存在问题。熊添祥的研究重点是贫困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14],杨祥绿、陈彦研究了四川的特色农业[3],陈印军、杨瑞珍对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业进行了研究[2],而梁锦波等研究的是县域的特色农业[15]。

上述研究主要从宏观上对特色农业的内涵、优势、存在问题、发展思路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探讨,为我国发展特色农业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为特色农业发展指明方向。但关于特色农业发展的微观研究则非常薄弱,基本没有实证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二、特色农业内涵

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以色列节水灌溉、美国生物农场等特色农业的成功,使全世界广泛接受特色农业。我国对特色农业的探索和实践起步较晚,目前,关于特色农业的内涵,国内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都是围绕着区域性、独特性、产业化、规模性、资源性、市场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来定义的,请见表1。

综合以上的观点,应从七个方面定义特色农业的内涵:

首先,特色农业必须立足在区域优势的基础上,一方面根据农业区划,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另一方面特色农业要求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自然等条件并非能够满足所有地方,因而特色农业的地域性特征就更为突出。区域性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必要前提。

其次,特色农业所生产的产品应该是独特的,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并要求其产品在营养、口感、外观、健康等方面应是优质的,否则就没有市场竞争力,特色农业无法健康发展。

第三,特色农业必须具有规模效应。在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化经营,从而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特色农业的报酬递增规模经济。若不具备一定规模,其产品则无法进入市场,因为它只能是样品或展品。

第四,特色农业一个系统的农业产业工程,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市场型农业。

第五,特色农业必须具有高效性,其投资回报率应高于常规农业,否则,生产者就不愿意进行创新而从常规农业生产转入特色农业开发。此外,特色农业又是以质量和效益为标准的高效农业,其最大的特点是高投资、高风险、高效益。

第六,特色农业的可持续性强调以特色占有市场,并强调区域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和充分利用,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统一。

第七,特色农业必须与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相一致,因为社会需要和市场需要是衡量特色农业是否特色的重要标准。

总而言之,特色农业的内涵丰富,应从区域性、独特性、产业化、规模性、资源性、市场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予以综合把握。

参考文献:

[1]孔祥智,关伏新.特色农业:西部农业的优势选择和发展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2003,3:34-39.

[2]陈印军,杨瑞珍,等.西部地区特色农业优势、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1:21-24.

[3]杨祥禄,陈彦,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增强四川农产品市场竞争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1:11-15.

[4]陶性潜,许军.发展贵州特色农业大有可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1:8-10.

[5]张涛.甘肃省发展特色农业的几点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01.

[6]吕火明.论特色农业[J].社会科学研究,2002,3:27-30.

[7]李强,程科.产业进入障碍与发展特色农业[J].山西农经,2002(5):52-55.

[8]曹国华,张祯祥.发展特色农业中政府行为的若干问题[J].老区建设,1997(7):7-9.

[9]刘晏良.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对策[J].新疆农业科学,2001,38(3):111-116.

[10]周凌云.衡阳市特色农业的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2005,11.

[11]汤秀平.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处理好六个关系[J].农村发展论坛,1997(3):63-63.

[12]吴敬秋.发展特色农业应突出五个特色[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25(5):473-475.

[13]张金云,等.安徽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6):966-968.

[14]熊添祥.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问题初探[J].农村改革与发展,2002(5):29-30.

[15]梁锦波.发展新兴县特色农业的思路[J].广东经济,2003(3).

[16]王建农,邓祖龙,周凌荣.特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J].农业经济问题,1997(2).

[17].发展特色农业 促进山区经济增长[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Vol.17.No.1:24-25.

[18]陈东景,王晓峰,程国栋,薛玉琴.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初探——新疆农垦经济,2000(5).

[19]李金良,贺洪海.必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J].经济师,2000(5).

[20]郝广华,孙晓强.跨越式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与管理,2001(6).

[21]刘贞富,贺志强.特色农业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52-54.

[22]贾万志.发展区域特色农业[J].发展论坛,1997(2):31-33.

[23]徐琪.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探讨——以苏北地区为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12):73-78.

[24]郭光荣.特色农业:人才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作物研究,2001,15(1):12-14.

[25]颜合洪.特色农业的内涵、形成条件和发展对策[J].作物研究,2001,15(1):9-11.

[26]邹冬生.特色农业理论初探[J].作物研究,2001.

[27]柯建中.浅谈发展特色农业的六大关系[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9:6-7.

[28]张达珍.发展特色农业的几项技术措施[J].安徽农业,1998.

[29]葛承群.发展“特色农业”的几个认识误区.农业经济问题,1998.

[30]郭世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开发特色农业[J].黑河学刊,1997.

[31]叶永青.论特色农业产业化[J].农村发展论坛,1996.

[32]程炯.闽东南区域特色农业的生态学研究——以漳州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

[33]蔡运龙,BarrySmit.持续农业及其中国态势[J].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集[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194-206.

[34]章家恩.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六大支持系统[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

第9篇: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皋兰;休闲农业;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20-0008-02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题,利用农事活动、科技展示、自然环境、人文资源和农村生活等资源,满足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事体验需求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作为一种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可提高农业效益、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发展。皋兰县休闲农业发展重点以什川镇为代表,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农牧、旅游等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取得初步成效,探索出发展休闲农业的基本思路。本文重点就皋兰休闲农业发展经验、模式和突出特色进行探究。

1 发展优势

1.1 区位优势明显

皋兰地处兰州、白银和兰州新区三角辐射中心地带,是兰白核心经济区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关联带,也是兰州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境与省城兰州、铜城白银和兰州新区零距离接壤,县城距兰州35 km、白银29 km,距兰州新区30 km,是兰州1 h经济圈的重要节点。

1.2 内外交通便捷

皋兰居于西北交通枢纽地带,境内民航、铁路和国道、高速公路、省道、县乡道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具有“一河五线”(黄河、兰白高速、国道109线、中川高速、包兰铁路、兰渝铁路)的交通关联优势。水运便利,兰州至什川黄河游轮航线正常运营。

1.3 农耕文化深厚

铺压砂田、果树栽培、设施种植、高扬程提灌等农耕文化沉淀深厚。梨树栽培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百年古梨树苍劲古朴、春蓓绽雪、秋实累累,果树嫁接、“三膜一砂”等传统农耕技艺记载着皋兰农民秉承传统,科学种植的历史。

1.4 农业稳步发展

按照“服务城市、富裕农民、提升农业、发展农村”的原则和“抓龙头、育产业、带基地、创组织、建队伍、拓市场、增效益”的要求,抓住基地、园区和龙头企业3个关键环节,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着力推进高原夏菜、富硒白兰瓜、红砂洋芋等5个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和7个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1.5 开发进程加快

作为兰州乡村旅游的品牌景区,什川生态古镇是百里都市黄河风情旅游线的延伸段,旅游开发和品牌推介成效显著,荣获多项殊荣。西电高新农业示范园、九合万亩桃园规模和档次不断提高,县委、政府对休闲农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1.6 技术创新彰显

在县、镇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农户在瓜菜品种更新换代、温室种植换土倒茬等栽培技术上探索创新,使引种繁育、集约化育苗、茬口调整、配方施肥、标准化栽培等新技术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学用新技术的理念得到发展延伸。

2 主要差距

2.1 缺乏政策支持,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皋兰县休闲农业园区开发建设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投入渠道单一,政府在财政上缺乏实质性的扶持,发展动力贫乏。同时由于实施农业、承包土地、房产等不能抵押,融资困难,影响投入、影响发展。

2.2 缺乏整体规划,项目简单类同

休闲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建设项目简单效仿,粗放管理、粗放经营。缺乏统一的功能布局和规划,设点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服务项目单一、层次低,主要以喝茶、打牌、就餐为主,没有很好地结合本地的农业资源。

2.3 缺乏地方特色,建设水平不高

休闲农业规模小、设施简陋、内容单一,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缺少系统的、全面的、深层次的农耕文化内涵的挖掘,并且受农业季节性瓶颈制约而造成资源闲置,利用率不高,带动力弱。

2.4 缺乏经营理念,设施配套落后

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园区供水、农村供电、公路客运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正确指导等原因,有些休闲农业项目缺乏规划,道路、停车场、卫生厕所及其他必要的设施过于简陋。

2.5 缺乏管理人才,人员素质不高

一些休闲旅游农业的经营性项目,经营者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管理知识;服务人员以当地村民为主,多数未受过正规培训;经营者对服务人员的雇佣方面也不够规范,没有就业协议,服务人员的利益缺乏保障。

3 措施与对策

3.1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把发展休闲农业列入工作日程,统筹解决工作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措施。积极协调农业、科技、旅游、工商等部门,联合推进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要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建立起紧密的工作协调机制,共同承担组织推动、工作指导、服务协调、标准制定、典型推广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休闲农业的学习、宣传和推介,切实统一发展休闲农业的认识,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确保什川镇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3.2 坚持科学规划布局

从规划入手,紧紧把握市场需求,依托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筛选确立重点项目,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和功能布局,做到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有序发展。坚持在生态功能、科教功能和载体功能上下工夫。生态功能上要突出生态、安全特色,形成独特的生态度假平台;科教功能上,要不断打造以高原夏菜种植、设施栽培基地、万亩梨园等生产、科研、休闲观赏、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技术、品种展示平台;载体功能上,通过举办兰州白兰瓜节等系列瓜果采摘节,打造合作、宣传、交流、开发的平台。

3.3 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围绕解决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制定扶持政策,切实解决好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的用地、用电等各种问题,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在全社会营造产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引导和发动社会力量支持、维护、促进产业的发展。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项目,增添游客休闲娱乐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3.4 不断创新发展机制

休闲农业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项目开发,属于“接二连三”的产业,产业化发展是必经之路。在发展方式上,要坚持以市场引导、政府支持、农民自愿的原则,鼓励农民和城市工商资本发展休闲农业,农民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举办农家乐等小型企业,城市工商资本投资建设大型的休闲农庄、农业观光采摘园,引入农业科研、企业单位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

3.5 注重名牌产品培育

提高休闲农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关键是要打造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要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休闲旅游农业的产业基础,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通过培育乡村游、农家乐品牌,带动种养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休闲农业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品牌特色,开发休闲农业要在“特”字上做文章,牢固树立“民俗文化就是资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将特色休闲项目引入休闲旅游企业,开发个性化的休闲旅游产品,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进行有机融合,形成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产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