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首先,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与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密不可分。如何了解调查数据背后所隐含的规律,如何探求发现这些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是每一位中小学教师应该思考的。这里,我推荐戴维.S.穆尔著,郑惟厚翻译的《统计学的世界(第五版)》(中信出版社,2003年)和Gudmund R.I Versen 和Mary Gergen著,吴喜之、程博、柳林旭、仝莉萍等翻译的《统计学:基本概念和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2年)。这两本书作为统计学的普及教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我们逐渐明白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书中回避了纯数学式的描述,以风趣的语言、清晰直观和容易理解的实例阐述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统计学在各行各业的各个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过一个个真实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小故事,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统计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分析水平和思考能力。第二,强调学习应用统计学知识的重点在于思考,在于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比起套用统计学公式,学会运用统计学的思想来思考更能够训练思维,更有助于解决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这两本书立足于满足人们对统计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通过这两本书,我们可以了解统计领域的主要思想是如何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以及如何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通常会涉及许多数据信息,如学生考试结果的数据、学生每天花费在作业和活动上的时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等,采用统计学技术来了解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规律是指导与服务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次,中小学教师在掌握基本统计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应该学会使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日常教学和科研中的数据分析问题。正如大部分学习统计学的教师所敏锐地意识到的那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统计学的教学方法已经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计算机与教学环境的结合,尤其是界面越来越方便友好的办公软件和统计软件的使用,使得看似复杂和繁杂的工作变得易于操作,这也大大增强了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在了解应用统计知识的同时,我建议大家学会使用简单的、易操作的数据分析软件,以便促进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SPSS专业统计软件是当前最流行的数据分析工具之一,是主要应用于社会统计学领域的数据分析软件,具有友好的界面和菜单操作功能,非常易掌握。这里我向大家推荐骆方和我本人参与编著的《SPSS数据统计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本书并不力求面面俱到,并非要全面地介绍SPSS的各种功能和操作,而是有重点、系统地介绍常用功能,并且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怎样综合应用这些功能。此外,本书还对一般教学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需要用到的数据搜集、编码和录入等相关知识进行了介绍,以便全面提高读者的应用能力,确保读者通过学习可以独立完成数据分析工作。同时,本书还附有学习光盘、案例数据和电子教学资源,便于初学者练习和操作。另外,Office办公系统中的软件Excel也具有统计功能,借助Excel,我们不用在电脑上安装任何其他的专业软件,就可以轻松完成基本的数据分析。在这里再向大家推荐一本参考书,由梁烨、柏芳和李嫣怡编写的《Excel统计分析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本书精选了62个专业案例,以实验教程的形式讲解了如何以Excel为工具来解决各种统计分析问题。“即查即用,学以致用,实用够用”是此书的编写宗旨,同时配套的光盘资源和多媒体教学动画,也有助于全面提升读者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两本统计数据分析的软件教程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同时提供了一些热点问题的统计分析,这有助于提高读者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其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应用统计方法的动手能力。
统计是从信息和数据中找出规律性的信息,并做出判断和结论。每天的生活和工作都要求我们认真观察,善于思考。戴维.S.穆尔在《统计学的世界》一书中有个典故:许多统计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沃德是其中之一。他发明的一些统计方法,在战时被视为军事机密。沃德在被咨询飞机上什么部位的钢板需要加强时,画了飞机的轮廓,并且标出返航的战斗机上受敌军创伤的弹孔位置。资料积累了一段时间后,机身各部位几乎都被填满了。于是沃德建议,把剩下少数几个没有弹孔的位置加强,因为这些部位被击中的飞机都没有返航。这件事情会给你怎样的启示呢?掌握和应用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将有助于你更加睿智地做出决策。
参考文献:
[1]戴维.S.穆尔.统计学的世界(第五版)[M].郑惟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Gudmund R.I versen, Mary Gergen.统计学:基本概念和方法[M].吴喜之,程博,柳林旭,仝莉萍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2.
[3]骆方,刘红云,黄.SPSS数据统计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职统计学;实践教学
《统计学原理》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宏地、直观地、有条理地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统计学原理》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几个概念和原理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加大分析、判断力度,突出实用特色,注重统计工作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本质上创造了一种模拟实践的环境和过程,在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对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又称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经历或体验模拟的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1.以基本知识点为核心。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案例帮助学生掌握统计学课程中的要点和难点。基本的知识点是案例教学的支撑点,一个案例可能涉及到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因此,案例和知识点之间应该做到明确对应。例如高职《统计学原理》课程的讲授内容包括:统计数据的采集方法;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方法;统计数据的描述;时间序列分析法;相关与回归分析法;指数分析法;简单统计推算方法等。教师在编写和讲解具体案例时,应根据课程的章节与内容要求,紧密结合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重要知识点,提出问题,收集数据,使每一个案例尽可能包含本所章节所有知识点。
2.以现实环境为背景。
案例教学以现实环境为背景,案例多取材于现实问题,是实际存在或曾经发生过的典型事例,通过研究现实世界中群体现象数量表现出的内在规律,将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内化,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统计学原理和定理取材于丰富的现实世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真实而典型的素材分析研究和总结规律,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高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选取合适的统计案例
选取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统计案例应将统计理论知识融于具体实例之中,并且与课本知识点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构建案例教学的基础。首先,从教学功能的角度来看,案例教学适合内容比较复杂、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其次,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来看,案例要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脱离了教材内容,偏离了教学主题,就无法达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目的。同时,案例选择一定要有现实性和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活生生的案例,才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促使他们不断思考。例如对于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基本思想,可以选择控制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案例来讲解,从而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此外,统计学的案例教学中要明确问题,案例选取应当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性,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通过统计分析做出明确的判断。
(二)适当应用统计分析软件
在进行统计调查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大量的实际数据,适当地在高职统计案例教学中辅助以统计分析软件,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案例实践教学中,有很多可供选择的统计软件,比如Excel、SPPS、SAS等应用较广的统计软件。这些统计软件功能非常强大、普及程度很高、而且本身拥有完整的统计分析工具,如描述统计分析工具,方差分析工具,回归分析工具等,这些分析工具可以非常方便地对现有数据进行处理;另外,上述统计软件都带有很强的模拟工具。大多数概率统计公式都比较抽象,如果需要生动地展示其原理,就可以进行各种数据模拟和试验,可以处理和分析大量案例数据。
(三)强调学生的实践参与活动
应用性和实践性是高职统计学教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学生运用统计学中所学基本知识点,通过亲自搜集数据,亲自尝试编写案例,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案例,是案例教学达到良好效果的途径之一。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本地大型超市和电器商场进行大型的统计调查实践,通过搜集有关消费者数据和产品数据,对当地的消费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这些调查都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的设计、分发、回收和数据的汇总工作都由学生来完成,而教师负责指导和整体把关。教师则根据每个同学的兴趣,成立学习小组,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完成数据的整理工作和统计案例的编写。除了鼓励学生组织研究合作小组之外,还可以由任课教师牵头,组织大型的统计调查活动,就他们所感兴趣的现实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内容可以涉及校内和校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大学生网恋情况调查研究,大学贫困生生活现状调查等。
(四)注重与所学专业的交融
统计的出发点是收集数据,然后再科学的分析数据和整理数据。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统计学下了如下定义:“统计学是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与艺术”。这就是说,统计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艺术,要求从数据中挖掘出新的信息,而不是死记硬套现有的公式和定理。为了突出收集和分析数据的重要性,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展现给学生一系列的实际数据,比如一批电灯泡的寿命、某年级外语考试成绩等,让学生对数据有一个明确的感性认识,意识到统计是从数据出发的,先有数据,然后才有公式和定理。不同的数据具有不同的实际意义,弄清楚这些数据的分布规律和性质是统计的基本任务。(2)强调如何有效地收集数据是统计中的重要问题,通常是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抽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实例作抽样试验,比如从同一种型号的汽车中随机抽取5辆,测量每公里的耗油量;观察吞某类药物的病人的反应情况;调查部分学生的外语考试成绩;等等。(3)分析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核心,分析数据就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获取数据中关于总体的信息。通过构造各种不同的统计量,对所研究的总体进行推断,达到从部分认识全体的目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数据的结构、统计量的分布作动画演示,比如数据频率直方图、经验分布函数曲线、样本均值分布直方图等,从而提高学生对分析数据的兴趣。
二、结合实例强调统计方法的重要性
概率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方法别具一格,无论对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现代统计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实例强调统计方法的重要性,既能加深对于概率统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进行教学,比如统计学生中同生日的人数,随着统计人数的增加,至少有两人同生日这一事件的频率会接近于1,然后将这一结果与理论概率进行比较;统计吸烟与非吸烟人群中患肺癌的比例,检验吸烟与患肺癌是否存在某种依赖关系;观测一天中某人手机的呼唤次数,然后与泊松分布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统计某年级的外语考试成绩,根据数据进行正态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等等。(2)结合实例突出统计中的基本方法,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是进行统计推断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首先理解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依据,结合典型实例进行分析,比如通过估计湖中鱼的条数,使学生了解矩法和最大似然法的原理和步骤;通过检验自动包装机工作是否正常,使学生掌握假设检验的方法步骤。(3)结合实例系统介绍统计中的基本内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计方法的实用性和广泛性,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
三、从统计观点出发进行概率论的教学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87-02
随着对数据决策的重视,各行各业都急需大量的掌握数量分析方法的经济管理人才,这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必须适应新环境的变化进行教学改革。统计学作为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简述数量分析方法的重点课程和必修课程,则是改革的重点。目前,根据信息管理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不好学,难度过大,理论与实际脱节,对理论推倒无法理解。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都不太理想,所以统计学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统计学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课程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三多两难”,即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理解难,记忆难;二是高度抽象性,这就给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带来很大的难度,而现实的统计学教学却忽视了统计学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
1.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统计学教学,仍以教师理论讲述为主,以系统阐述学科理论为主导,以理论,公式推导为内容,偶尔列举个别例题对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辅助说明,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的突出特点是重概念、轻实践,重理论、轻方法。以教师为教课主体,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课上不愿听课,或者听课效果不明显,同时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法也不利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记住统计学的公式、概念、原理,由于统计学的三多两难,导致学生对知识点会在考试后基本忘完,达不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
2.不重实践的思想仍很严重
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和很多实质性学科的结合越来越多,越来越紧密,比如卫生统计学、军事统计学、管理统计学、经济统计学,如果教学中缺少了与专业相关的实践环节的支撑,教与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教师的热情和学生的兴趣也很难被有效调动起来;同时,目前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统计软件如SAS、SPSS、EXCEL的出现使得各种统计方法有了计算机的支持,统计工作者可以凭借统计软件直接对各类现实问题进行数据分析,而不必了解其中的公式。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得计算变得简便、准确,同时也使得效果变得生动、轻松,而现实是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足和学校计算机环境建设上的滞后,很多统计学在课上很少讲到统计软件的应用,也没有实验课来支撑统计软件的学习,导致统计软件在统计课程教学中应用远远不够,学生掌握的能力与现实脱节,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相差较远。
3.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单一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统计学考试,多年来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和平时成绩两个部分的综合。其中闭卷考试的考试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计算题等等,这种方式主要注重基本公式,基本理论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质量,但是这种考核方式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涉及较少,对于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很大的缺陷,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靠死记硬背学习统计,没有从本质上抓住统计学的知识精髓,没有形成灵活运用知识和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了有的学生考试分数很高,但是遇到实际问题却束手无策;而平时成绩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上课率和做作业的情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上课率,但是却无法保证学生的上课效率,导致了学生虽然人在这里,但实质上可能没听课或者做别的事,效果并不好。
二、信息管理专业统计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1.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以案例教学为主引导学生学习
结合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和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增加一些在经济管理分析中具有清晰应用前景的统计理论与方法,引入计算机的案例和学习内容,同时以精选的例题和案例来复原典型统计问题的情景,通常可以采用一是案例引导法,以现实问题的提出为起点,然后通过解决方案的设计,书面陈述解决过程和结果为线索组织教学,通过对案例中一些问题的引导、说明教学内容,使得案例与课程的基本原理融为一体。其中的案例要么结合当前经济管理实际,要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对统计知识的充分理解和即时应用能力。二是案例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主角,教师起的是引导的作用,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2.引入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不再仅限于记公式、背原理,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在学期之初,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比如大学生日常消费调查、信阳地区企业调查,要求学生在学完统计学课程后完成一份从问卷设计,问卷调查实施,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的调查报告,为了减少搭便车的情况,每组人数限制在2~3人以内,这样学生在开始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就会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来学习,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具体到某一部分内容,可以在学完某部分内容后向学生明确这部分内容可以做调查报告中的哪一部分工作,同时教师进行过程指导。这样就在任务的驱动下,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3.在教学中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实现统计教学与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训练,关注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的能力和对统计结果的解释能力,一方面,在上课阶段有意识的使用统计软件对问题进行分析求解,并解释结果;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利用统计软件来做课后习题和处理实践问题,提高学生自身的统计软件的动手能力。并建议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课时中,开设8~10个课时的实验教学,利用现在比较成熟的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SAS、EXCEL[3]等让学生亲自来处理各类经济管理问题的数据分析,一步步演示图表的做法和计算的过程,从中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比如均值、方差、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这样避免了枯燥的学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巩固了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培养了以定量分析为主的统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在课题教学环节,最好使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可以从展示大量原始数据开始,利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处理数据,可以方便快捷的生成统计图形图表,这样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使得教师增加课题信息量,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繁琐的公式推导和复杂的手工计算中解脱出来,可以演示较复杂的、篇幅较长的现实案例,并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清晰。
4.改革考核方式,完善考试内容
统计学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三个方面的能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了综合评价学生的三种能力,拟将考试成绩分为下面几个部分:一是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采用期末笔试形式,主要考核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原则和步骤,在出题时尽量结合实际问题去测试;二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出勤率、课堂表现(比如案例互动环节的讨论的积极性)和完成作业情况进行评定;三是实践成绩,占总成绩的40%,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调查报告,主要考核学生利用统计软件完成调查设计、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以调查报告的情况作为该项成绩的考核依据,另一个是上机测试,每次实验时结合统计学每一章节的内容,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上机操作,比如统计图表的绘制、统计指标的计算等,要求学生上交相关作业。
不管做哪一种改革措施,教师都在其中起着引导作用,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改革的效果是有着最直接的关系的,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实践知识都是直接影响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因此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一是要加强自身学习,改善知识结构,不断了解课程所属领域前沿动态,广泛涉猎,不断更新知识。二是多做研究、多做实践,不仅在专业上,而且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做研究,为了弥补实践经验不足,如可能则深入实际,到企业中进行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元欣.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84-85.
[2]宫春子.快乐统计教学方法探讨[J].统计教育,2008,(1).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的范畴已覆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是众多学科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专业英语课程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分析了统计学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和主要问题,结合几年来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了探索分析,最后得出专业英语应融入几门统计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而不是单单靠四十几个学时来单独完成的结论。
论文关键词:双语教学;统计学专业;专业英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的范畴已覆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是众多学科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而处在社会大环境中的统计专业学生要想获取最新的专业技术信息,必须对专业英语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软件涉及专业知识时能够运用自如,进而成长为学有所长,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一、我校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为了能够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和国外专业发展动向,本科生应该能够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并在专业领域具有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新形势对统计学专业大学生的要求不仅是能够阅读,也应该能写,能够进行语言交流。但是,通过近几年的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及学生反映等方面收集的信息表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实际能力与基本教学目标及实际应用仍有一定的差距。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日益融合,培养视野开阔、专业突出、外语过关的统计学专业人才成为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而我校统计学专业只在大三大四本科生中开设四十几个学时的专业英语课程,远远达不到专业培养的目标,为此,应拓宽这种受时间限制的课程设置模式,逐步推广双语教学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将专业英语贯穿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时时接受语言的影响,把汉语与英语,把英语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
如果汉语的专业课先行,后学相应的专业英语,学生感觉学之无味。但如果专业英语安排在专业课之前,学生又如听天书,或感觉深度不够。因此,有必要由传统的专业英语课程单独开课改为某些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
2.教材局限性
我校统计学专业是由应用数学学科发展起来的,学生系统学习的专业知识涉及基础数学、经济学以及概率论等多学科,知识覆盖面广,内容非常丰富,因此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概率统计为侧重,同时也需要涵盖高等数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多领域。各个学校专业培养的方向不同,所用教材也有相当的差异。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自己准备教材。但如果我们采取某些专业基础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就比这要容易得多。国外许多统计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原版的英文专业书籍,既有严谨的理论,又有富有时代气息的例子,这些对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都特别有帮助。
3.师资匮乏
统计学专业课程涉及基础数学、概率论、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和医学等诸多领域。因此教师如要能胜任专业英语的教学,不仅要求传统意义上的英语好,还要求有开阔的视野,宽广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够较好地引领学生顺利地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这就增加了专业英语教学的难度。但是对于一些学校刚刚引进的年轻博士们来说,对于自己专业方向上的英语是非常熟悉的。让他们从事双语教学也不是难事,但如果让他们上好大一统的统计学专业英语课却有相当的难度。
4.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
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不足,认为是无足轻重并且可以轻松过关的一门课程。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缺乏了解,认为是英语的后续。而如果把专业英语的教学融入到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中去,利于转变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认识,进而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服务。由于我国传统外语教学中“费时较多,成效较低”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进而反映在学生上就是学习效率低、英语应用能力差,这是双语教学中的最大困难。
我校统计学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迫切要求我们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从建设师资队伍、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改善考核方式几方面着手,对统计学双语教学进行初步尝试。
二、统计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建设
国家教育部已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双语教学是一个需要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教材)以及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的复杂过程。想要建设好双语教学,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内容设计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我们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两个模块。在基础知识模块中,划分为数学基础知识、经济学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基础知识三大板块,在应用知识模块,向学生介绍科技文献的写作规范、英语单词的构词方式以及国际交流的常见用语等,从而培养学生对专业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2.教材的选择
国内编写的统计学专业方面教材系统性强、叙述严谨、知识体系清晰、重视基本概念的介绍和理论知识的推导;而国外的优秀教材则具有许多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实例,另外注重最新的科研成果。许多经典的专业课程在国外一些著名教授的主页上都有相关课程的案例分析资料、授课PPT、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链接丰富而且更新速度快。因此,教材以国外专业英文经典论著为基础,结合国内的优秀教材,同时运用查阅网络、资源共享、集中交流等手段选取一些介绍专业前沿领域及发展动态的相关文献,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接触到学科前沿。英文经典让学生体会原版的表达方式及相应的语言氛围,相关文献让学生体会到科技文献严谨的写作规范和态度,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逐渐培养起一定的专业素养。贴近实际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到专业课的实际用途,而不是只感觉到空洞的理论。
3.师资建设
目前,我校统计学专业高学历师资还比较匮乏,当然如果想让一些教师去看某一方面的英语文献肯定不成问题,但要系统地用全英文讲授一门专业课程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引进一些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才或者给予比较有潜力的教师去国外做博士后的机会,在深化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可增加英语氛围的感染。
4.统计软件中的专业英语
统计软件比如SPSS、SAS和Stata中一些英文术语的命名规则。专业软件的菜单教学情景让学生学会如何安装英文版的专业软件,如何识别和使用英文版软件菜单。专业软件建模的情景教学,让学生掌握建模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术语,通过练习掌握使用英文版软件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专业软件后处理的情景教学,让学生掌握后处理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术语,通过练习掌握使用英文版软件进行后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
三、教学方法及方式的改革
整个教学环节需要教师策划,涉及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互动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完成具体细节需要学生参与。
1.树立新的教学思想
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在授课的内容上不同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而在语言运用上又与以前的专业课的讲授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能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学习,而应积极探索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程研讨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创造视觉的新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重视案例的分析
教学案例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生活,能唤起他们的热情去思考、去品味;能鼓励他们勇于实践,积极进取;能激发他们强烈的表现欲,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统计学在我们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其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学习这门课程是有用的,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去学习。
3.积极开展课程研讨、互动教学
积极与学生讨论课程的设置问题,多渠道获取学生对于教学的意见或者建议,从而尽快调整课程设置。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于他们意见的重视,从而才能更好地支持教学的开展。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多媒体、网络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给课堂提供大量的信息(如以图表方式给出文章脉络、介绍一些专业背景知识等),也可以利用图片、动画等带来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模拟实际应用场景(如专业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等)可以增强学生的现实感。另外注重引导学生上网搜索与学习相关的资源,从而调整部分学生只会利用网络打游戏而不会学习的不良习惯。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应改变过去单一的考试成绩加平时(作业及出勤)成绩的方式。要将考核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平时多一些小型测试,可分单元进行,以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考核方式也不仅仅是笔试,可以是对统计学专业知识的口头表达能力测试、翻译能力测试和对课堂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这样,不仅可以体现评分的公平、公正性,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督促学生学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调整教学进度和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统计学 教学 案例。
案例教学法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 其后运用于管理界, 它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这些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密切。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 在《统计学》授课中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 能得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统计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统计教学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基本要素。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核心,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统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是统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 因此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统计教学的目的。
统计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 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从而选择一个最优解决方案的过程。
与一般的课堂讨论不同, 案例教学是以现实中的实践问题和实际观测数据为依据, 以学生为主角, 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方法, 对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和论证, 选取最优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老师只起引导作用。统计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模拟统计实践的过程, 它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性、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效果不佳的缺点, 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创造能力的角度, 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 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 其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模式, 学生味同嚼蜡, 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 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使其不思进取缺乏新意。统计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中, 各抒己见。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一种信息的交流, 学生会积极思考, 相互启发、讨论, 他们会觉得这一学习过程很有趣, 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 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能有更直观、透彻的理解。
2.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传统讲授法是教给学生正确答案, 下结论的教学方法。统计案例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 例题的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 通过例题只是掌握和熟练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 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让学生了解了分析问题的思路, 要解决什么问题, 如何解决, 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 需要什么数据, 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 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 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作用。
在传统讲授法中, 教师的教色是讲解员, 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 教师的责任在于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很少。案例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者, 其角色是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 课前要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 课堂上组织案例讨论过程, 去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 最后要进行总结, 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 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 而是师生之间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 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三、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有很多自己的独到之处, 经过近百年的探索, 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显示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和强大生命力。
但全面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首先应编写出本专业特色的案例教材, 建立教学案例库。
教学案例应该本着“以用促学, 学以致用”的原则, 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每个案例都必须是真实事例, 并配有相应的数据库以供选择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为了使学生对案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还需对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数据的取得程序和方法、调查表的表式、样本点的分布、数据的含义以及案例的约束条件等作具体说明。
教学案例要突出“精”和“新”, 所谓“精”就是不求量多, 但求质高, 所谓“新”就是案例要与时进步, 具有时代特征。对此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体会: 如每逢年末, 组织学生适时地搜集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网络系统等公布的有关统计方面的主要资料和数据做与教学相关的新的案例, 学生在完成案例的编写过程中, 既锻炼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也提高学生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正是统计课的一个教学目的, 因此这项工作能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2. 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应和传统授课方法相结合。
案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 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 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 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 取得实效。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 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具有其独到之处, 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员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但在讲授中要注意理论部分力求少而精, 并注意启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使学员在系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它要求统计教师不仅要融会贯通统计理论和方法, 而且要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熟练的把握。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 教师起引导作用, 针对不同的统计教学案例, 教师只有事先亲自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 才能对学生使用哪些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建议, 并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得到的分析结果作出比较透明的比较和评价。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是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4. 实施统计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增加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是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 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的方式。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 人们的学习有1.0%是通过味觉, 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 11.0%是通过听觉, 83.0%是通过视觉取得的。因此在实施统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案例教学, 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统计图表, 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 与传统黑板加粉笔教学相比, 多媒体教学还能节约板书时间, 增大课堂信息量, 而且图文并茂、动感力强的课件又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闫晓波。 非统计专业统计课程的建设问题[j]. 北方经贸, 2002, (2):116~117.
关键词:高职高专;统计学原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考核
统计学原理是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计划72课时,4学分。统计学是关于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论科学,是一种运用图表和计算从数据中找出信息,并结合经验常识做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方法。统计方法既可用于研究宏观现象,也可用于研究微观现象。在现代社会,拥有信息就等于掌握了先机,拥有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就为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在高职高专学习阶段,掌握了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就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对将来就业求职、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教学中只有将抽象单调的统计理论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突出统计指标及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强化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三个层次的技能培训,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统计现象和统计规律,切实把握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真正掌握统计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全面提升科学素质。因此,实践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应该成为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
一、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统计学原理属于应用性学科,如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描述统计分析方法、推断统计分析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指数分析方法等都是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必备的知识。实际教学中,立足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和学科间的相互关系,本着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实践教学以技能培养为中心的原则,来组织安排各项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上,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强化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以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设计思想。
1.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按照“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上够用、适度”的要求,突出实践教学的专业针对性、内容实用性、技能操作性,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能力、数据整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软件的操作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组织和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并亲自实践,领会统计思想和方法在解决实际经济或管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3.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强调数据来源的真实可靠、统计方法的适用准确和统计结论的客观有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4.不断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案例,注重将就业需求与课程目标及时地融合在教学内容中。[2]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以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统计学原理课程为例,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课时安排如表1所示。[3]
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实行分阶段、层次化、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模式来进行组织实施。[4]具体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的单元化方式,即针对每一个统计方法,同步安排实际应用训练题目,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适时地完成学生能力的转化。这种组织方式,在课程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学习的基础上,保证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满足了专业教学的需要。通过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统计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另一种是项目研究的方式,即针对多种统计方法的结合运用,期末安排综合应用训练题目,以项目研究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体安排是,给定一系列相关的统计资料,不给出具体的要求,由学生自由选择分析角度,自主选择统计方法,自行确定分析报告题目。这种组织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强化了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从实际应用中提取素材,设计基于统计工作导向的实训项目,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2.案例教学与讨论
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历和经验,通过贴近实际应用的典型案例的讲解、演示、分析和讨论,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些理论在实际环境中是如何应用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5]
3.使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多媒体课件、操作演示、视频演示等手段,将原来抽象、复杂的概念和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用视频演示、图像和动画等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所学内容,不但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6]
4.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1)课内实践。按照教学进度,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实践,以实际应用训练题目为线索,在教师讲解和演示后,学生按照任务要求,独立或合作完成实践教学任务,集“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课外实践。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让学生走出教室,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强调课堂教学、课后自学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推动课外实践活动,特别是工学结合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的掌握和理解,了解如何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知识。
三、实践教学的考核
根据高职高专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实际应用技能培养的要求,针对课程应用性较强且计算量较大的特点,本课程考核采用实践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实践考核侧重计算和分析,主要检测学生利用Excel完成给定数据的整理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做出准确结论的能力,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侧重重要知识点的考核,主要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主要指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
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采用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的考核方法。这样,考核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阶段性检测,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平时参与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的态度和表现进行全程化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记分,占课程实践考核成绩的20%;二是基本技能与应用能力考核,采用开放式的方式,根据教学进度实行全程化考核,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绩以百分制记分,占课程实践考核成绩的60%;三是综合应用能力考核,组织学生成立项目研究小组,采用开放式的方式,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进行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记分,占课程实践考核成绩的20%。
四、实践教学的效果
1.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也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下理解了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相关和统计方法;通过课堂教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上机操作统计软件,不仅使应用训练图文并茂,增加了学科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大幅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能力以及统计软件操作技能;基于对问题解决过程与结果的跟踪、诊断和评价,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和操作示范,实现“一对一”教学,和支持“做中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其整体技能水平和科研能力也有明显提升。
2.专业续航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综合素质。学生主动利用统计方法解决专业课程学习中的计算问题,甚至运用到大作业、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的撰写,能熟练地使用相关的软件工具,得心应手地完成相关任务。由于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学生学习统计的热情越来越高,主动性越来越强。
3.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项目研究部分运用了任务驱动模式,将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任务,项目研究小组内部各个学生则采用分工协作,每个学生完成一个或几个任务,最终完成整个实践任务。通过这样的实训安排,非常便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沟通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4.改进了实践教学模式,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课程实践教学改变了以往“单一强化操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单一强化操作”与“综合应用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方法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部分,实现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实训内容由简单到综合符合教学规律,以“任务驱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学生在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中,能够熟练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教学效果得到印证。
参考文献:
[1] 魏龙,张国东,张蕾.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探析[J].职业时空,2010,(1):42-44.
[2] 许涤龙,周四军,李正辉.构建统计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J].统计教育,2006,(4):4-8.
[3] 张淑莲.应用统计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4] 李爱兰.《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及其实践探索[J].经济师,2004,(11):106-107.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统计学 教学 素质教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切可以概括为职业教育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而素质教育的特点一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二是要知识与技能、能力并重。社会经济统计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广,实际操作性强,教学过程便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因此,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在统计学教学中要注重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培养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合理知识结构,良好心理素质和交际协调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的高素质的复合型的人才群体 。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做到:
首先,“身教重于言传”,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提高素质的是教师本人。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作为学生的表率,教师不仅要有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积极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要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事业心,高尚的师德品行,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循循善诱的教学作风,为人师表,并在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中给予他们或直接明朗,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否则,单一的说教或仅凭教师专业水平都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难以实现教学目的。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就是学生的榜样。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面对的是新时期思想活跃,走向成熟的青年,就更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广博的交叉学科知识、系统的教育教学知识,善于并且能够准确表达这些知识,也应当能够熟练地运用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
其次,要加强并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教学形式,而在知识与能力两者关系中,知识虽然重要,但学了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能力,知识要转化为能力还要靠思索、靠实践。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中,虽然一再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但依然有许多教师的教学依然停留在单纯的知识传授上,满堂灌的教学,死记硬背的考试,实践环节缺乏,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虽然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却很欠缺,也做不到将知识“内化”为做人、做事的基本心理品质,进而能够按照社会的需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要不断改进教学,注意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统计学课程是高职高专财经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科目,是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立经济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和改进统计学的教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重视教师的备课、讲授和课后辅导三个环节
教师备课要首先学好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确定讲授的内容和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思想性、实践性,还要有趣味性。 统计学课程教学要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统计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经济或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本门课程的教学,主要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统计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为经济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信息;学生可在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未来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从事相关工作,奠定数量分析的基础。例如,教师在讲到“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时,有意识地列举出反映国民经济实力的基本指标,并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问题,又对他们进行了国情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看到我们国家的优势和差距,能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讲到“动态数列” 时,运用自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以来的各个时期国民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们在学习研究事物发展变化基本方法的同时,又看到了祖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日新月异的成绩;讲到“统计指数”时,结合我国股票价格指数、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等指数的编制以及运用情况加以介绍,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增加学习兴趣,进而更准确、牢固的把握知识,并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素质。课堂讲授要在力求语言准确、简练、深刻、生动、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板书工整美观的同时,随着课堂教学进程的深入,教师不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动脑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并采用启发式、比较式、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个人分析或与他人辩论,针对有关问题冷静、认真的思考从而获得对有关知识和问题的全面准确的理解,并找出解决的方法与途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从事实际经济工作所必须的表格设计、信息处理、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创造性决策等多种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注意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见解,重视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了“调查方案设计”之后,布置学生设计有关市场调查方案 ),此外,课堂教学之后的辅导要及时跟上,做到不遗留问题。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收到实效。
第二,重视实践教学,引进先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
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指出,要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努力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开展教育与行业对话,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统计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方法论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实际生活的千变万化和纷繁复杂,决定了统计教学不能只局限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布置一些与实际经济工作相关联的作业、思考题,搞些模拟实验等。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采用新一代学生更喜欢的、也更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方法。走“与统计实践相结合、与统计科研相结合、与统计软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
近年来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在做中学” 是高效的学习方法,它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师也不再按传统的教材体系来传授教学内容,而是按工作内容来确定学习领域,创设学习情景,组织教学。学生是在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接受教师设定的问题,利用各种手段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以此为目标进行主动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导演,退居幕后,只起到咨询和辅助的作用,学生是演员,在前台,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知道实际工作项目和流程,掌握具体要求,这样才能设计合理的情景,提出恰当的问题,适时进行调控,进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法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使得学习主体得以持续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重现与锻炼,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这是一种非常适合以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好方法。例如,结合“统计调查”一章的的教学,布置学生做“城市客运交通客流量调查”、“高校特困生基本情况调查”等,使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独立思考并组织实施各种调查,从调查表的设计,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汇总,到最终的分析和预测,完全由学生自己去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早日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实际工作有个感性的认识,也能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了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提前设计好情境,给予学生足够的咨询和辅导,对学生提交的调查报告教师应有细致的点评,不能放任不管。
第三,重视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特点,调整教学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许多由于当初考取的学校、专业不如意,在入学后对自己的未来产生迷茫、困惑等问题。另外,不同年级的学生又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低年级的学生仍带有一些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基本功较差,但比高年级的学生容易尊重和服从教师,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心里,因此,教师授课应当紧紧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内在逻辑性,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资料查阅和独立自学能力,使之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高年级的学生则比较自信,具有一定的学习基本功,独立性、自尊心都很强,对所学知识已有选择,对授课质量也能有评价,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发送足够的信息量,授课内容更要充实、拓宽,要联系实际,方法也应当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能将授课内容快速转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子系统。
第四,重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更新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学科特色非常显著,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应用性;既有归纳方法论,又有演绎方法论;既有较高的数学要求,又有较系统的应用学科背景要求;既讲究严密性,又强调灵活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统计课程教学应当以培养综合统计应用技能为主线,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企事业单位等相关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两大部分知识――统计基础知识(包括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问题,如统计调查方式、统计整理的方法等)和统计的基本分析方法知识(包括综合指标法、指数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抽样法等)。注意将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有机融合起来,并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各自特点,强调统计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努力形成“以方法应用为主,以方法原理为辅”的教学特色。培养学生通过对现象的量的分析判断,进行质的鉴别的能力。
第五,重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统计课程的的积极性,提高统计教学的效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计算机、投影仪、摄录机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的纷纷登场,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增添了许多生机。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确给统计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许多原本枯燥、乏味的统计概念、计算公式利用多媒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后,变得生动形象,有趣味,有助于使学生产生愉快积极的心态,便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另外,掌握先进运算手段是新时期对财经类人才的要求之一,在教学中还应当注意结合统计学的教学加强学生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如应用EXCEL,SPSS等软件的能力的培养。
综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而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方法论科学,统计学教师应当根据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统计学的学科特点,联系经济工作实际,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改进和提高教学,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为国家培养出经济建设急需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11月.
从价值论维度看,生命个体不仅是被动性概念,也是个自主性概念。受达尔文主义的环境选择和生存竞争概念的启发,康吉莱姆在把个体性理解为一种存在论关系范畴的同时,又赋予其价值论的意义。他指出:个体性概念和生命价值概念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一个生命体不能被归结为各种影响作用的交会地”,就是说,不能把生命体理解为一个纯然被动的概念。恰恰相反,“有机体所依赖的那个环境是被有机体自身所建构和组织起来的”。一个与其环境深度融合的生命体具有这样一种存在特性,即:它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赋予周围的事物以意义,而“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意义是对与某个需求相关的价值的评估”。这种评估意味着,有需求的存在者是在建构一个不可还原的价值论参照系。根据对生命个体性概念的这种价值论解释,康吉莱姆指出了现代生物学的一个基本缺陷:它试图将对意义的思考驱除出它自己的领域,使自己完全服从于物理化学的科学精神,将它自己的自主性拱手相让。实际上,生命价值在生物学中具有优先性,因此,对于以生命个体为研究对象的生物学来说,它首先应把生命体理解为一种意义的存在者,把它看作是价值秩序中的一种性状。换言之,生命个体以其自身为中心来组织它的周围环境。从认识论维度看,生命与概念不是对立的,而是同一的。康吉莱姆对生命个体性概念的第三种反思是从认识论上进行的:生命与概念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生命研究如何可能?为了解答这一问题,康吉莱姆把目光转向了西方哲学史———尽管他非常赞赏黑格尔的生命与概念具有同一性的思想,但他还是远溯到了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生命体的本性是“灵魂”,而灵魂“同时是生命的现实、实体和它的规定、逻各斯”。康吉莱姆认为,亚里士多德用作生命原则的灵魂概念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生命概念具有类同性。
按照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看法,生命具有“信息性”,生命本身就是信息,生命个体性可以被理解为“信息交换”。因此,现代分子生物学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命观都认识到了,所有的个体生命中都存在着一个逻各斯或概念。当然,康吉莱姆在这里只是以类比的方式表明了生命与概念之间具有同一性关系,而他对这种关系的证明,是通过吸收柏格森的有关思想来完成的。按照柏格森的观点,概念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诞生的,它本质上是一种用以扩展人类机体适应其环境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概念就是工具,换言之,概念认识是有用的。但与此同时,概念认识又是虚构的,它不能揭示生命的真实本质,只有直觉认识才能够使我们真正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就此而言,概念是与生命相对立的。另一方面,就有机体都可以同化它们体外的事物以用于摄入营养和维持生存来说,它们也完全可以被看作具有“概括”这种官能。在此基础上,康吉莱姆进一步指出,“并不是只有完善的有机体、肉眼可见的有机体才能够概括。所有的生命体,细胞、机体组织都可以概括。在任何层级上,生存都意味着选择和忽略。”由此来看,概念和生命就不是对立的,而是同一的。因此,如果说从环境中来吸取生存必需物是所有生命体的典型趋向,那么人类的抽象认识是对这种典型趋向的一种独特而重大的扩充。根据生物信息和认知信息之间所存在着这种同一性,康吉莱姆得出结论说,“生命即概念”,生命是意义和概念,概念在生命之中。
二、生命现象的深层特性:疾病、健康与差错
在阐明生命的本质是个体性这一核心旨趣之后,康吉莱姆接下来试图揭示生命现象的深层特性。而他对生命现象的探索,是在对现代医学中的“健康”、“疾病”、“差错”等基本概念的哲学反思中完成的。1.疾病疾病并非对“常态”的偏离,而是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所遭遇的痛苦。法国医学传统的一个根深蒂固的基本观念是,“健康即常态”。这里,所谓“常态”是指“理想常态”,也就是一种用以定义健康状态的“统计学的常态”。基于这一常态概念,法国医学对疾病和健康进行了界定。疾病被定义为一种对理想常态的偏离,它表现为“正常状态的量的变异”。就是说,病理现象被描述为一般生理现象在强度上的增大或减弱。在康吉莱姆看来,这是一种疾病的实证主义观念;然而,实际上,疾病不能被还原为一种生理参数的量的变异。他认为,这种量的变异无疑可以成为疾病的一种指标,但只有当它反映作为整体的有机体的偏离,反映一种量的变异时,它才能被认为是病理的。例如,根据与血糖含量相互作用的其他参数,血液里同样的葡萄糖含量对一个个体来说是病理的,但对另一个就不是。确定一种症状是否为病理的关键,在于“它在一个个体行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中所具有的内在关系”,脱离这种内在关系、孤立地谈论症状和疾病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说器官、组织、细胞有疾病,这种说法在医学上是不正确的,“对所有的生命体来说……疾病只是作为整体的机体组织的疾病”。而从机体组织这个整体来看,疾病其实是生命的消极价值的存在,而消极价值是整个生命价值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疾病是人类存在的一种独特性质。正因为如此,用以确定疾病状态的,就不是对规范和标准的偏离,而是病人所遭受的痛苦。病人的痛苦具有个体性,正如中国传统医学所表明的,医生所治疗的每一位病人都代表着一个不同的病例,他们都展现出了自己的特殊性。2.健康健康并不是“常态”的恢复或持续,而是生命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与创造。与上述关于疾病的哲学定义相适应,在康吉莱姆看来,健康也不是指恢复到由理想常态所定义的正常状态,相反,健康是指生命体经由容许自身变异的空间而对变化无常的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不应该被理解为“自我保存”,“自我保存不是生命的普遍特征,而是一个衰弱与退缩生命的特征。一个健康的个体能够面对风险。健康是创造性的,能够在剧变中存活并且创造。”
与此相应,痊愈,作为一个从疾病到健康的概念,也不应被理解为是恢复到先前理想健康的状态,而应理解为一种新的“个体常态”。痊愈不只是一种对先前正常状态的回归,它在本质上意味着一种新秩序的出现。3.差错差错,是生命的正常表现形式,是生命多样性的表征,是生命适应环境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思想史的“连续”。“差错”本来是一个病理学概念,但它一经诞生就立即引起了法国哲学家的注意。法国哲学界对于差错的把握主要有两条研究轴线,一条是科学认识论轴线,另一条是生命科学史轴线。但不管是哪一条研究轴线,都深受康吉莱姆差错观的影响,以至于福柯称康吉莱姆为“一位关于差错的哲学家”。那么,康吉莱姆的差错观究竟是什么呢?康吉莱姆首先提问道,假如某些生态学家或分子生物学家的观点是正确的,即:生命体早已被编程,生命是严格地按照既定程序来展开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来解释生命现象中的“差错”?生命科学家把“差错”归因于遗传错误,又将遗传错误归结为信息错误。与此不同,康吉莱姆认为,大量的错误是在对环境的错误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人类出了错误,是人类将自己置于错误的地点,与环境产生了错误的关系,以及在错误的地方接受了使自己生存、行动、繁荣的信息。然而,这是正常的。康吉莱姆坚信,为了生存,我们在出错后适应,这应当是生命的基本形式。生命的本质中已包含着出错的可能性,比如先天基因遗传缺陷。不过,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的可错性,正是生命的多样性的表现,它体现了生命打破旧规范的能力。基于这种理解,康吉莱姆指出,科学认识无非是对正确信息的“迫切探寻”。这种正确信息只能部分地在基因中发现。遗传密码为什么以及如何被激发而起作用?结果是什么?康吉莱姆认为,这些问题只能在生命的前后具体情形中被恰当地提出并给予解答。以差错之于生命的内在性为基础,康吉莱姆进一步提出,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是永远不完全在其位的生命体,是注定会“出差错”、必定有“差错”的生命体。概念,就是对这种偶然性的回应。而“一旦承认概念就是生命自身对于这种偶然事情的应答,那么我们就应当承认,差错乃是造成人类思想和思想史的根源所在。”
具体地说,真与假的对立,人们对此二者的赋值,以及不同的社会和同一社会中各种机构所产生的与这种对立相联系的权力效果,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对生命所固有的差错所做的延迟了的答复而已。如果说科学史是不连续的,也就是说,只能把科学史当作一系列的“修改”,那么“修改”实质上就是真与假的再分配。不幸的是,这种再分配永远不会把终极真理透显出来,因为在康吉莱姆这里,“差错”并不是某种真理的遗忘或延误,而是人类生命和物种之间所特有的维度。在康吉莱姆看来,生命在自身中包含着差错的可能性,因此在生命的日程表上真理即是错误,而真与假的剖分,以及人们赋予真理以价值,是生命所能发明的最奇特的生活方式。差错是生命史和人类历史所固有的持久的偶然之事,由这种差错观出发,康吉莱姆紧密地将生物学知识同他自己的独特的生物学史写法结合起来了。他拒绝像进化论者那样去“推导”生物学史,他所关注的是显示生命与生命认识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来追寻价值和规范的踪迹。
三、对生命科学的哲学反思
根据以上对生命本质和生命现象的哲学思考,康吉莱姆对包括生物学、医学在内的生命科学进行了哲学反思,试图为现代生命科学奠定新的哲学基础。对于生物学,康吉莱姆特别关注研究对象的建立和概念的形成。顾名思义,生命科学是“关于生命的知识”,但问题是:生命如何能够成为科学认识的对象?康吉莱姆对这个问题的思索包含如下几个要点:第一,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自在地就成为生物科学的研究对象,相反,它是被“假设”出来人为地成为生物科学的恰当对象的。通过对反应、畸形、畸形环境、细胞、内分泌和调节等概念的考察,康吉莱姆得出结论:生命概念实质上是从全部生命现象中抽离出生命体所特有的过程的产物。因此,生命与认识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冲突。第二,生命固然意味着调节和自动保存,生物学当然要去探索保证这些程序得以顺利运行的物理和化学机制,但是,另一方面,生命科学家不应忽视的是,这些机制同样显示出了生命的特殊性,例如疾病、畸形、怪胎、差错等。因此,生物学如果忽略了生命特殊性的具体表现,那么它就不可能真正地成为关于生命体的科学。实际上,人的理解力只有承认生命的独特性才能适用于生命,或者说,人的理解力只有在承认生命具有独特性的前提下才可能真正地认识生命。第三,生命科学作为“科学”,它要获取认知信息,就此而言它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然而生命科学是关于“生命”的科学,正是这一点使得生命科学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也决定了生命科学不可能更不应成为物理学、化学等其他自然科学的殖民地。针对生物学完全被物理学和化学的精神所笼罩的现实状况,康吉莱姆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对一种沉溺于物理化学科学的生物学没有什么好期待的,这种生物学被还原为或沦落为了那些科学的附庸”。言外之意,生命科学有着不同于物理和化学的独特的研究范式。第四,从总体上说,一种认识如何能够成为生物学的认识?康吉莱姆给出的答案是,由于生物学研究的是生存着的和倾向于生存的个体,即那些倾向于在一个给予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实现自己的能力的个体,生物学在根本上所要研究的,就不仅是那些可以纳入分析视野的作为部分的对象,更为重要的是,还有那些价值化环境的个体性全体。针对在生物学研究中大行其道的分析方法,康吉莱姆强调对于生命现象应该持一种整体论观点,其目的是要生物学研究恢复生命与认识之间的亲缘性。正因如此,生命科学需要以一种适当的方式来编写自身的历史并自觉地提出专属于自己的认识论和价值论问题。具体地说,生物学应当把自己理解为直接或间接地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紧张关系的一般方法。众所周知,现代医学常常称自己是一门“科学”,一门关于正常和病理的科学。针对现代医学的这种自我意识,康吉莱姆在其1943年撰写的博士论文《论正常与病理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存在关于正常和病理的科学?”在他看来,医学不是一种关于正常和病理的科学,现代医学中的“正常”和“病理”概念是有问题的。在现代医学中,这两个概念都是基于理想常态概念而建立起来的,所谓“正常”是指符合理想常态的状态,而所谓“病理”是指对理想状态的偏离。这两个概念的问题根源于理想常态,因为后者本身就是成问题的。理想常态是指一种统计学平均值、一种抽象物,它在现代医学中被认为是普遍适用于所有的具体个体,这就表明,它的最大问题恰恰在于它完全忽视了个体性。因此,如何基于个体性来重建正常和病理概念,是现代医学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他的生命个体性概念出发,康吉莱姆提出,如果现代医学是一种科学的话,那么它也应该是一种相当不同的科学。在他看来,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病理的,这个医学问题其实只是生命价值之本质这个一般问题的一种特殊情况。对所有的生命存在者来说,“常态只是自然选择所维持的一般偏离形式”。他强调了生命价值与个体变异性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把不规则和反常设想为影响个体的意外,而应看作是个体的实存自身,“生命体的各种形态不被看作是参照某种先定的真实类型的存在者,而更多地被视为一些机体组织,这些组织的有效性,即它们的价值,需要参照它们可能的生命的成功。”
针对理想常态,康吉莱姆提出了他自己的常态概念,即“个体常态”,以个体常态来替性常态。个体常态不是一种统计学平均值,不能以统计学的方式被定义,它是一种新的常态,即个体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新结构。康吉莱姆并不满足于仅仅提出关于现代医学的规范性观念,他还力图将这种观念建立在客观性的基础之上。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将现代医学和现代生物学沟通起来。这里,我们以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特例和变种的看法与现代医学中关于病态和常态的看法的类同性来说明这一点。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特例和变种的流行看法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它认为特例或变种因为偏离了理想常态因而是病态的,另一方面它又认为,如果变种或特例成功地存活下去的话,那么它就是正常的。这种矛盾迫使康吉莱姆去提问:一个偏离理想常态因而是异常的个体,例如一只无翅的果蝇或一位酷儿,究竟是有病的个体,还是生物学或生活方式的创新?康吉莱姆指出,如果我们放弃理想常态概念,而将生物学中的常态概念理解为生物构造、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那么生命形式的变异恰恰就是对剧变的环境的一种有弹性的、有成效的适应。相反,缺乏变异的即常态的生命形式有可能因生存条件的改变而走向灭绝。事实上,在生物界,随着生存条件的改变,新的生命形式取代旧的生命行为而成为常态是屡见不鲜的客观现象。同样,现代医学中所谓的“病态”,在一定条件下其实就是常态。在既定情境下,任何存活的生物都是常态的。既没有常态的环境,也没有哪种生物构造就其自身而言是常态的,而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界定了什么是常态。现代医学中所谓的“病态”其实只是指不符合已经得到确认的常规,其实这种“病态”也应该被理解为常态,即理解为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康吉莱姆的生命科学哲学以对包括生物学和医学在内的现代生命科学的反思为其出发点。现代生命科学家认为,动植物生存于其中的生物环境不过是由物理的、化学的和机械的种种自然法则所构成的体系而已,因此它在理论上具有不变性。不仅如此,就连有机体的生物构造本身也是不变的。在康吉莱姆看来,现代生命科学的这一不变性假设,以及以它为基础所构建起来的“理想常态”,其实都是抽象的产物,它的根本缺陷在于抹煞了生命的个体性。于是,康吉莱姆生命科学哲学的致思路径就是,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进而立足于生命的本真状态来切近地沉思生命本身。质言之,在康吉莱姆那里,所谓生命本质上是一种个体性。正是站在个体性的立场上,康吉莱姆达到了对生命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各门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在细胞、分子等水平上来更为精准地科学地认知生命,但是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生命只是一个科学问题。恰恰相反,在康吉莱姆看来,死亡、疾病、畸形、异常、差错等生命现象,有着价值论与政治的问题。正是由于无见于此,现代生命科学将“差错”错误地描述为某种“偏离形式”。实际上,被理解为“偏离形式”的“差错”本质上是生命个体相对于普遍整体而言的特殊性,从个体性立场来看,它恰恰是一种常态。在康吉莱姆看来,生命既是一种维持现状的防御性活动,更是一种创造新的斗争活动。这就表明:其一,生物的“常态”不可能是一个静态的、均衡的和凝固的概念,而只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二,生命活动有其价值属性,因此“常态”是一个价值论概念,而决不是像现代生命科学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纯粹的统计学意义上的概念。基于这种认识,康吉莱姆构建了其生命科学哲学的历史认识论,强调“生命即概念”,从价值维度重构了“正常”、“病理”等范畴,要求生命科学研究从“理想常态”转向“个体常态”,并且恢复生命与认识之间的亲缘性。可以说,康吉莱姆的生命科学哲学,对于我们重新思考医学、生物学等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并对它们的实际应用展开社会学和伦理学的考量,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作用。例如,如果我们把基因的变异看作是缺陷并进而梦想着去消除这种缺陷,那么很可能“在这个梦想的结尾,我们却发现了基因警察,他们披着基因科学的外衣……梦想找到绝对的药方,往往就意味着梦想找到比疾病本身更为恶劣的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