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和银行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网络时代;货币创造职能;商业银行;电子货币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商业银行是将于21世纪灭绝的一群恐龙”。的确,当今网络时代下,商业银行的部分传统业务的确是受到了一些冲击。但是,商业银行由于其特殊性,仍具有许多其他经济体难以替代的功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其依旧很难被淘汰。但是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网络金融的成长,的确对商业银行的传统职能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关于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职能
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职能,即信用创造职能,是商业银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最显著的特征。
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职能产生于其融资中介职能和支付中介职能基础之上。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自身业务的开展,创造各种信用工具,如支票、汇票、本票、信用卡等:另一方面,在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非现金结算制度下,商业银行可以用不断吸收的存款来发放贷款,然后贷款又可以转化为存款。如此循环往复,商业银行就可以创造出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从而扩大了社会的信用货币供应量。
二、背景:网络时代下的银行
网络金融是传统金融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金融形态。互联网发展重构了金融服务架构,变革着金融服务的途径、方式,正逐渐构建起了一种新的金融运行模式。随着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猛发展,网络金融也展开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传统银行也因此也面临着巨大变革。网上银行的卓越发展,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投资方式以及金融素养,并且也对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方式和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
有关数据显示。经过数年的发展,中国网上银行用户数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交易额由2003年的24.3万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49.3万亿元,增长率高达93.6%,用户数也达到了1900万左右。从2005年开始,网上银行步入快速发展期,2007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额规模实现爆发式增长,高达245.8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163.1%。2008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达到320.9万亿元,比07年增长30.6%。截至2008年底,全国个人网银客户已达1.48亿户,比年初大幅增加了52.81%。在2009年2月,中国网上银行用户覆盖率为33.9%。
三、网络时代下电子货币对银行货币创造职能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职能的效果,主要有其派生存款的创造能力决定。货币供给量等于基础货币量乘以货币乘数,其中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银行存款准备金之和,因而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职能效果主要受到法定准备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率、定期存款准备率等指标决定。考虑到互联网时代下对以上指标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本文主要分析电子货币对银行货币创造职能的影响。
(一)电子货币对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影响
法定准备率是指以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准备率的高低因银行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额等不同而有所区别。就目前来看,随着网络金融的不断发展,电子货币对现金和存款的取代作用越来越明显。由于电子货币具有高流动性的特点,存款替代型的电子货币转化为现金极为容易,因而不论电子货币替代的是现金还是存款实际上都与现金没有太大区别。中央银行若要想要对电子货币收取准备金,就必须要对电子货币的货币层次做出界定。电子货币的出现,模糊了货币界定的层次,加大了货币计量的难度,因而对于电子货币,法定准备率的确定是有相当难度的,并且也缺乏法律上的支持。
(二)电子货币对现金漏损率的影响
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指客户从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出现所谓的现金漏损。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
电子货币对现金漏损率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程度。就目前情况而言,电子货币还不能完全取代现金,市场上电子货币与现金同时流通,这样银行客户就会做出持有现金或持有电子货币的选择。这一选择会直接影响现金漏损率。如果客户支取现金,就会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可用于贷款和投资的金额也就相应地减少,由于可用于扩大贷款或投资资金的减少,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因此,现金漏损率的高低取决于银行客户对于现金的偏好程度,或者说,取决于电子货币对于现金的替代能力。
(三)电子货币对定期存款准备率的影响
存款至少可以大致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而中央银行对于这两种存款,通常分别规定不同的准备率。电子货币的具有较高流动性,并且对存款有一定程度上的替代性。然而,不管电子货币是代替活期存款还是定期存款,它在存款货币创造过程中的作用都是相似的。电子货币使M0、M1和M2之间的界线模糊,并且很难界定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区别,因而使得中央银行对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分别规定不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则失效。
四、总结
由于缺乏具体数据,模型并未完全成熟以及时间等因素限制,上述分析并不能得出一个关于网络时代(电子货币)对于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职能影响的具体结论,这是我非常遗憾的地方。不过就以上分析,我们仍可以很明显看出,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商业银行的传统职能的确是受到了不小的挑战和影响。商业银行这些职能若想要在网络时代中仍发挥如以前一样卓越的效果,将电子货币等网络时代的重要产物纳入银行的考虑范畴已是刻不容缓的事。
参考文献:
[1]殷孟波,曹廷贵,货币金融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被看作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就其本质而言,商业银行是提供服务的企业,货币或金融产品只是其提供服务的一种载体。但是,处于国家金融政策严厉管制下的商业银行区别与一般的服务企业,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提供的服务受基准利率限制,同质化现象突出,创新有限,易模仿。商业银行受其业务特殊性的限制,一直难以走出“盈利能力差”的困境。
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使商业银行生存环境更加恶化,突破“同质化”壁垒,创造自身核心价值,已成为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的唯一出路。而突破“同质化”壁垒,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推行差异化营销,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二、商业银行营销的差异化战略
(一)差异化营销含义
商业银行的差异化营销,是指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通过科学的市场细分,评估自身的实力和所处的具体市场环境,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内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提供不同的优质服务,采取不同的营销组合策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差异化营销有利于解决开放环境下顾客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和有限的银行内部资源能力之间的矛盾,符合市场发展趋势。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也曾对金融服务业的范式转变发表过自己的预测:“银行应被看作是具有柔性生产能力的车间,而不是提供标准服务的装配线。银行的中心是一个完整的客户数据库和产品利润数据库。银行将能识别用于任何客户的所有服务、有关这些服务的利润(或亏损)以及能为客户创造潜在利润的服务。”
(二)差异化营销基础
商业银行推行差异化营销,需要按照“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的原则,从银行内部资源能力、外部竞争、客户需求等多方面考虑,科学确定商业银行的目标市场,明确市场定位,从而实现商业银行差异化营销。
1.市场细分
针对商业银行“水少船多,网大无鱼”的问题,市场可以区分为更细小的市场、客户群体或区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目标市场。而银行服务市场细分变量的选择,应根据行业、企业、市场、消费者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而定,必须具有可衡量性、可占领性和效益性。具体来说,银行个人客户在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文化程度、业务特点、经营状况、风险大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他们对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故可依据上述变量将个人客户市场分割为具有不同特征客户的集合。
2.目标市场选择
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可从众多细分市场中选择与银行内部资源能力相匹配,并且能为银行带来良好获利机会的子市场,将其确定为银行的目标市场,重点针对目标市场需求投入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选择目标市场时需综合考虑自身实力、规模服务优势、软硬件水平、员工素质等各方面的因素,还要考虑同行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服务优势、公司实力等。目标市场的选择是否正确,关系到银行能否充分发挥自身资源能力优势,能否与竞争对手有所区别,能否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市场定位
建立科学的市场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客户群,实施相应的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因此,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和方法,而且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判定和选择相应的市场组合,才能作到银行营销的市场定位准确,从而达到营销的预期效果。
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市场竞争策略,对优质特大型客户宜采取集中性目标市场策略,对现有优质大中型客户宜采取差异性目标市场策略和防御性竞争策略,对新兴行业和新型企业优质客户宜采取拓展性竞争策略。
4.差异化营销深化
金融产品不享有专利权且易模仿,所以金融产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品牌和银行的形象上。作为无形资产的品牌创造以及与此密切相连的形象设计,将对一个银行的竞争能力产生长远的影响,形象和品牌是商业银行真正的灵魂。
树立商业银行品牌是一个整体概念和系统工程,要加大管理力度,一是不遗余力地塑造和提升核心品牌;二是注重品牌发展的科学规划;三是重视以品牌为中心的整合营销传播运作,使客户能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通过银行形象、金融产品特征、优质服务等形式,努力创造产品特色,以便自身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分开来,使用户建立起品牌偏好与忠诚,使客户在第一次购买时愿意试用,经常购买后由于转换的主观成本较高而很难放弃使用。在服务举措上,向良好的整体形象塑造发展,把CIS导入银行竞争,在经营、服务、形象上创造出自己的特色,这是我国银行品牌创造和形象设计的现实选择。
5.差异化营销内涵
银行的企业文化是差异化营销的内涵。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涉及三个层面:精神层(共同目标、价值观、企业精神、服务理念等),行为层(各种规章制度、经营活动等),物质层(银行形象识别系统)。银行在实施差异化营销过程中,应培育和发挥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注入营销活动中,有助于传递商业银行的差别优势,吸引和稳固目标客户群,从深层次树立目标客户对企业的认同。
三、结论
通过科学的市场细分,商业银行选择与银行资源价值相匹配且具有良好市场机会的目标市场,明确其市场定位,为银行实行差异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目标市场战略准确的基础上,银行可通过树立优质形象,提升品牌认同进一步深化其差异化战略,使客户建立品牌偏好与忠诚度。银行的企业文化是支撑差异化的软竞争力,银行要想实现持续的差异化,企业文化是根本。
值得注意的是,差异化营销策略是一个动态的营销过程,任何“差异”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银行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也会不断改变,昨天的差异化会变成今天的一般化。而且,竞争对手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任何银行的形象、风格、广告和服务营销策略都是很容易被那些实施跟进策略的银行模仿的,任何差异都不会一劳永逸,所以,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营销创新,寻求差异之路,用不断的创新去战胜对手的跟进策略,用创新的理念去指导营销实践以适应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1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万后芬,金融营销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陶怡,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营销的思考[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0)
关键词:品牌;营销;商业银行
前言
同零售业一样,我国商业银行已开始以品牌营销为卖点,展开了新的竞争。优秀的商业银行通常会用感性和理性有机统一的营销活动打造出高品质的品牌,从而使客户对其品牌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和强烈的购买欲望。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丰富多彩的金融品牌产品,在品牌营销上加强了品牌的塑造。并在产品品牌的推广及品牌领域方面掀起了较为强劲的营销攻势,如工商银行的“汇款直通车”、“理财金账户”,农业银行的“金钥匙”、“通汇宝”,中国银行的“中银理财”、“外汇宝”,建设银行的“乐当家”、“聚宝盆”等产品品牌。
一、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品牌营销战略的意义
品牌是制造商或经销商加在商品上的标志,一个深度品牌应该具备属性、利益、价值、用户、文化和个性,才能在当今市场上真正具有竞争实力。借用这个界定,金融品牌就是为金融产品而设计的名称、术语、符号或设计,其目的是用来辨认金融机构各自的产品或服务。金融品牌有两个内涵:一是指这个金融企业的整体形象;二是指金融产品品牌一旦在用户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声誉,会大大提高金融品牌的附加价值和金融机构的商誉。
商业银行的品牌建设势在必行,不仅仅因为一个优秀的品牌会在客户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忠诚度,会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强防御能力,也因为完善的金融品牌是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个性化的需要,可以维护银行信誉,提升客户忠诚度,更因为品牌已经成为银行和客户双方沟通和深入交往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商业银行顺应客户需求变化的需要,因此,实施品牌营销战略,促进商业银行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有效应对金融竞争国际化的需要,是保持商业银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产业相比,目前我国银行业总的来看是金融品牌较少,品牌质量不高,品牌意识弱,更没有国际著名的品牌。许多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研发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等在发掘品牌价值、宣传品牌形象、积累品牌资产等方面还严重缺乏经验,而公众对金融品牌的消费意识也非常弱,大部分老百姓存款或消费其他金融产品仍是强调就近、方便,到哪家银行都行,缺乏对金融品牌的追求。
1.银行产品定位雷同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银行复制的过程。金融产品也是一样,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大同小异,缺乏个性化特点。对消费者而言,金融机构只有来源的区别和大小的区别,没有好坏的明显区别。这就使得消费者往往只看重服务网点的方便性,忽略了金融品牌的差异。
2.品牌技术含量低
银行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银行形成品牌比较困难,银行品牌的形成,无论是在技术上、人才上、还是在法律上、市场实践上都有很高的要求。银行产品的无形性,使得银行不能像一般企业那样通过其产品给客户以视觉和感观上的冲击来形成其品牌效果。一家银行要形成独有的金融品牌,需要做大量的市场调查,掌握客户心理,又要在严格的行业监管约束下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进行复杂的风险控制,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品牌的技术含量低,模仿、抄袭、复制就成为普遍的现象。
3.缺乏品牌创新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创新法律环境比较好,商业银行有充分的自由根据市场需要创新产品和服务,而我国对商业银行的创新监管比较严,银行高管人员行政化色彩依然存在,银行缺少创新金融品牌的动力和压力,长期下去,银行形成了懈怠的心理,品牌创新受到阻碍。
4.品牌竞争观念比较淡薄
目前我国还缺乏形成银行品牌的市场竞争环境,资银行品牌竞争观念还比较淡漠,各家银行大多还是靠网点的扩张和降低融资条件来吸引客户,真正靠服务靠品牌来竞争的还不多见,因此,各行还没有真正形成育品牌的压力;另一方面,客户的金融意识还比较差,对银行品牌的识别能力、使用银行品牌产品的意识都还较弱,从而增加了银行实施品牌营销的困难。
5.缺乏统一的品牌管理和品牌保护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品牌建设投入很少,缺少品牌报效应,创造一个品牌所需的投入和能带来的回报都不是很清楚,在国外,有成熟的考核模型,中国现在还没有此外,利用法律手段保护品牌的意识也不强,相关法律也还短缺,产品仿制、侵权现象严重,品牌营销缺少必要法律环境。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品牌营销战略的设想
就品牌而言,品牌知名度可以通过广告迅速建立,然后通过长期不懈的投入、日积月累,在有效顾客群体中建立自己的市场形象,提供给客户满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才能带来金融品牌的美誉度,以及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才能提高品牌竞争力。品牌竞争力表现为品牌市场占有份额、新产品开发能力、国际化经营能力、服务质量推广沟通能力和文化感召力等。要创建具备这些能力的金融品牌,商业银行要学习借鉴外资银行的成功经验,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科学的产品设计和多年的市场运作的沉淀,实施品牌营销战略。
1.明确品牌定位,培养客户品牌忠诚
就像明确市场定位一样,商业银行要在客户心目中留下别具一格的银行形象,使自己成为某一细分市场中最佳的银行,提供最适合目标市场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也要明确品牌定位。定位的目的在于帮助客户了解竞争银行与竞争产品之间的真正差异,以便于客户清晰地辨认出他们最适宜的、能为其提供最大利益的金融服务品牌定位要有明确的诉求点,重要的品牌识别及其具有启发性的联想物是所有有效品牌创建的基础。例如“小红伞”是花旗银行的品牌标识。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地探讨和加强品牌识别,以产品或服务的实用性为诉求点使品牌的功能更有效、更显著,形成客户的品牌忠诚。
金融品牌的品牌忠诚主要体现在客户对该业务的高度信任和排他心理,让客户觉得只有这一品牌的金融产品让人放心、让人舒心、让人省心,这样就会树立金融机构的核心产品形象,为银行赢得竞争优势。目前,我国银行客户的金融意识还比较差,对银行品牌的识别能力、使用银行品牌产品的意识都还比较弱,商业银行要加强宣传,通过品牌营销,培养客户的品牌消费习惯,培养客户对自己品牌的忠诚,这也是现代市场营销的主要战略目标。
2.增强品牌经营意识,建立高效的品牌管理体系
品牌经营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商业银行要正确认识品牌的内涵,扭转过去金融业的“官商”作风,扭转金融企业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和粗放的经营思想。在经营理念上要坚持市场营销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适时研发推出市场适应性强的金融产品。银行要善于经营金融品牌,强化品牌管理,实施品牌延伸,利用品牌发展品牌,不断对品牌产品进行开发和改进,以低廉的经营成本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巩固品牌的地位,并借助强势品牌使新产品迅速打开市场,大大降低营销宣传成本,以取得理想的品牌战略效益。要善于从战略角度谋划,运筹好品牌的经营管理工作。要建立一套严格完整的品牌经营管理制度,明确各个职能部门职责,实行品牌组织化、系统化经营管理,一方面对原有服务产品进行创新,重新组合,以求更加适销对路。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发潜在市场,通过对客户的购买历史、人口特征、生活变化、消费需求的掌握不断改进产品或推出新的产品。
可借鉴花旗银行的经验,造就一批有拓展银行品牌市场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一个高效的品牌管理体系,即由某人或某个小组负责某品牌,让其他品牌管理小组迅速而自愿地接受并执行他人业已得到的实践经验。按照实际市场情况,设置客户品牌经理,进行品牌经理管理,给予品牌经理充分的认可和重视,品牌经理可以对决策层有影响力,每种产品类别都由一个品牌经理负责,负责该产品的研发、制造和营销,这样就把管理人员的知识资本量化为银行的无形资产,全方位为客户服务,为品牌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便利。
3.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实施完善的CIS策略
商业银行要十分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完善的企业形象可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带来客户的满意和忠诚。我国商业银行可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如兴办希望小学、建设敬老院、承诺并参与解决社区面临的重大问题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能够赢得公众的尊敬,强化品牌忠诚,并加强银行员工内部的交流,提高职员士气,赢得员工对银行营销和其他计划的支持。可借鉴花旗银行标准化模式的经验,实行统一的管理,不仅推行金融产品标准化,分行风格也实行统一化,卓越的企业形象能够极大地推进银行的发展,反过来又为银行形象注入新的生机和价值。
此外,可聘请知名的咨询机构进行企业形象的策划和宣传,通过有效实施CIS战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对内,通过组织、管理、教育、培训、福利分配等,做到制度严格化、服务规范化、操作标准化;对外,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文化活动等,充分利用标准字、标准色、标准广告、标准包装及标准服务等视觉标识,并通过印制精美的宣传资料、建立丰富多彩的网页、在各种媒体上不同形式的广告等,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的知名度,形成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和企业品牌。
4.加强品牌创新,增加品牌的科技和文化含量
好品牌需要创新。创立品牌产品的关键是它与其他产品的区别,主要在于服务和科技的含量,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市场开拓、业务创新与技术进步上下工夫。银行监管当局应从根本上改变监管理念,给商业银行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商业银行也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电子化建设,努力把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务处理上的运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品牌创新上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通过市场营销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对品牌进行改造,成立新产品开发专门机构,制定工作规则和操作规程,明确新产品开发的部门职责,加强新产品开发与推广的组织管理等等,使品牌保持活力和新鲜感,使自己尽力成为强势品牌。
要增加金融产品的“含金量”,还要重视金融品牌的文化含量,在金融产品设计、款式、市场营销和广告宣传等各个环节上都要增加文化投入,努力把金融文化注入到新产品的开发、营销等环节之中。这样才能将无形的文化价值化为有形的品牌价值,把文化财富转化成为企业竞争的资本,使金融产品在市场流通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5.实施品牌价值管理,科学制定品牌竞争策略
品牌价值是品牌独享的营销优势。从营销角度来看,品牌价值是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竞争优势地位。银行可以通过品牌价值管理估算出具体的财务价值,从而为银行的并购、融资和改善资产负债结构等财务活动提供量化的指标;银行也可以通过品牌价值管理,了解自身和竞争对手在客户心目中的竞争地位,分析品牌营销工作各环节的优势和不足,在科学的定量依据基础上制订品牌竞争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运用CMO品牌价值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研究分析工具(如动态市场细分技术、品牌定位发展技术、竞争顾客关系分析技术)为银行分析品牌营销工作各环节的优势和不足,进而通过这些科学的定量依据来制订各类有效而有竞争力的品牌营销策略。图1揭示了品牌价值管理系统的完整工作流程。
品牌建设投入资源是银行为创建品牌投入的各类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力、服务、分销等,银行根据特定的战略和策略分配组合这些资源,同时还要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营销这个品牌,包括对品牌各类营销策略和活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经过了这一过程,客户就会在品牌接触点(这些接触点包括银行产品、广告宣传、银行网点、服务人员等)对品牌发生直接或者间接的感受,在心目中形成各类品牌价值因素(例如品牌知名度、品牌满意度、品牌忠诚度、品牌个性、品牌差异化、品牌形象及更换品牌的成本等等)。这些品牌价值因素就构成了品牌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它决定了客户对品牌今后会产生的行为,比如减少购买或增加购买,更换品牌或不更换,开始尝试新品牌等等。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定价理论;定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052-02
绪论
价格是市场营销的关键要素之一,价格策略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成功的价格策略对于实现企业的赢利目标以及取得合理的市场占有率具有重要的作用,错误的定价策略将给企业带来销售下降、赢利收缩甚至企业倒闭等严重问题。国际上的大商业银行十分重视贷款定价,建立了有效的定价决策机制、良好的信息系统和科学的定价模型。相对而言,由于中国银行业的利率和服务价格长期受政府管制,商业银行本身几乎没有定价权,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价格管理方面十分薄弱,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软肋之一。
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是中国既定的金融政策,随着加入WTO后商业银行全面开放时间的到来,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必然是商业银行同业间的价格战进一步升级、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存贷款利差收缩。而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制定者,商业银行利率与市场利率相差甚微,因此寻找适合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模式是提高其在狭窄的、稍纵即逝的价格空间中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一、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主要模式
在商业银行贷款的实践中,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定价模式:成本加成模式、基准利率加点模式、客户利润分析模式。
(一)成本加成模式
这是一种从银行经营成本的角度衡量贷款的利率水平,是较为传统的定价模式。该模式认为,一笔贷款应包括以下四部分才有利可图。
(1)资金成本。银行为筹集贷款资金所发生的成本。(2)贷款费用。又称“非资金性操作成本”,指与贷款业务有关的人事费用、业务费用、折旧费用。(3)风险补偿费。即对每笔贷款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做出的必要补偿。(4)目标收益。为银行股东提供一定的资本收益率所必须的利润水平。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成本加成模式”下贷款保本利率及保利利率的计算公式:
贷款保本利率=资金成本+贷款费用+风险补偿费
贷款保利利率=资金成本+贷款费用+风险补偿费+目标收益
(二)基准利率加点模式
这是国际银行业广泛采用的一种定价模式,以市场所普遍接受的优惠利率或主导利率作为基础利率,在此基础上,加上根据客户的风险程度确定的风险加数或风险乘数,风险程度越大,其加数或乘数越大,反之亦然。计算公式为:
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点数)
一般来讲,基准利率是银行对信誉最好的顾客发放短期营运资金贷款征收的最低利率。它是为其他借款人确定贷款利率的基础。风险溢价主要考虑客户违约风险和期限风险。
(三)客户利润分析模式
这是一种“以银行和客户的整体关系为基础的贷款定价模式”。商业银行在与任何客户进行业务往来,都必须能够保证“有利可图”或至少不亏本。因此,银行在为每笔贷款定价时,应全面考虑客户与银行各种业务往来的总成本、总收入和银行的目标利润。
银行从某客户获得的总收入≥为该客户提供服务的总成本+该笔贷款所应实现的目标利润
(1)来源于客户的总收入。主要包括贷款的净利息收入、客户存款的投资收入、结算手续费收入和其他服务费收入。(2)为客户提供服务发生的总成本。主要包括资金成本、贷款费用、贷款的违约成本、客户存款的利息支出和账户管理成本。(3)目标利润。银行的放贷资金来自“资金库”,而“资金库”中的资金最终来源于“负债”和“产权资本股东权益”两个渠道。
二、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经营者的重视程度不够。过去由于中国实行利率管制,商业银行没有贷款定价权,因此也就不存在贷款定价的概念。即使今天,国有商业银行有了一定的贷款定价权,但是其经营者仍将注意力放在吸收存款和清收贷款上,对新发放贷款如何定价的问题考虑甚少。原因如下:首先,贷款定价方法的简单、僵化,导致各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品种、价格和服务基本相同、缺乏差别化,企业选择贷款银行也没有相应的差别化标准。其次,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收入还主要依靠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很小。
2.贷款定价的市场化尚不完善。当前中国对人民币贷款按国家宏观经济需要进行管理,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结合当时的资金供求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制定或调整,各商业银行必须按法定利率发放贷款,任何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利率的借贷行为均不受法律保护,其高息部分,任何单位及个人都有权拒付。
3.贷款定价没有体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定价原则。目前中国商业银行贷款的基准利率只与贷款的期限有关,无论客户是谁,不同贷款期限总是对应不同贷款基准利率,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虽然拥有了利率浮动权,但是在利率浮动方式上存在“一刀切”的简化做法,对借款人的资信、实力、效益、借款项目的风险以及与该行的合作关系等不加区分,而是简单化地对本行自行认定的大客户、关系客户的贷款利率一概不浮动,对其他企业一律按同一浮动水平实行浮动。一些高风险的贷款配置上低利率价格;低风险产品配置上高利率价格,必然会导致一些优质客户的流失。
4.贷款定价模式不具备针对性。尽管现今各档次的贷款利率的上限已经放开,但各家商业银行对这部分自却不知如何充分利用,对影响贷款定价的各类风险无法科学的量化,因此,还没有建立起适合自身的贷款定价模式,无法对每一笔贷款进行分别定价。
三、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现实选择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自逐步扩大, 选择适当的贷款定价模式对中国商业银行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中国具体情况,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以银行与客户的整体关系为出发点、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以贷款风险溢价为核心, 以实现银行的既定利润为目标的区别定价模式。
1.对不同的贷款采用区别定价方法。应混合运用“成本相加模式”、“基准利率加点模式”和“客户利润分析模式”,并区别对待。对业务往来较少,业务发展前景一般的客户贷款定价,采用以市场价格为参考,变动成本为下限,充分考虑客户风险的贷款定价方法;对大额贷款采用基准利率加点方法定价;对重要客户、优质客户和项目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的客户贷款则实行客户利润分析方法定价。
2.以银行与客户的整体关系为出发点。随着“以客户为中心”这一现代经营理念在中国商业银行界的确立,商业银行越来越强调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考察从同客户整体关系中得到的盈利, 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时要合理考虑其与客户之间的整体关系。具体地可采取在一般贷款利率基础上,确定一个浮动范围,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对于那些与本行往来密切、能带来净利润的客户给予贷款利率优惠,可在原利率基础上下浮一定比率;对于那些与本行往来关系较少、不能带来净利润的客户给予较高的贷款利率,可在原利率基础上上浮一定比率;在条件成熟时,对于少数优质大客户可试行运用客户利润分析模式来定价,将借款公司本身、它的附属公司、主要股东、高层管理人员都合并在一起。
3.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利率放开后,市场利率水平必然成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首要考虑因素。同业拆借利率是以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利率为基准,再根据社会资金的松紧程度和供求关系由拆借双方自由议定的,因此,人们常用同业拆借利率来反映市场上资金供求变化的情况。
4.以贷款风险溢价为核心。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是中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可参照西方商业银行通行的计算风险溢价的办法。贷款的风险溢价主要包括两部分:(1)长期贷款的期限风险溢价。即由于贷款的期限拉长,不确定的因素增多,导致贷款风险的加大,为此客户应支付的风险溢价。对于长期贷款的期限风险溢价,商业银行可根据历史经验或实证分析来确定。(2)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溢价。这部分风险溢价的设定比较困难,应把它作为整个贷款定价过程的核心内容来抓。
5.以实现银行的既定利润为目标。随着中国银行商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各商业银行的产权将更加明晰,责任也将更加明确,即:按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换官办银行的经营机制,使其经营行为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因此,根据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要求确定相应的既定利润,以获得合理的利润水平已成为商业银行从事贷款业务的内在动力,也是银行产权所有者的合理要求。具体可反映为银行资本必须从每笔贷款中应获得一定的最低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根据既定的股东目标收益率(资本目标收益率)进行分解,来确定每一笔贷款收益中所应包含的目标利润。
此外,为科学、完善地进行贷款定价,中国商业银行还应开发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数据运行系统,以测算出全行资金成本水平,从而为贷款定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应及时掌握市场利率的变化情况、利率实际浮动情况、客户对利率的敏感反映、同业间的利率执行水平,据以确定贷款执行利率水平,保证资金收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吴许军.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2007:158-169.
关键词:商业银行;服务;同质化;差异化;竞争优势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进驻,将与分业经营的中资银行同台竞争。不考虑资金实力、管理技术等因素,仅从服务功能范畴来看,中资商业银行已处于不利地位。在完全市场竞争假设的前提下,银行业是一个最具替代性的竞争行业,不但金融业内各类机构之间可以相互进入和替代,而且非金融机构也比较容易进入银行领域。今后,在中国银行金融业的竞争必然更加激烈。因此,商业银行如何提供服务,获取竞争优势十分必要。
一、银行服务功能的同质化
银行服务是一种或一系列行为,易被同行模仿,生命周期较短;在一定程度上是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的,顾客有一定程度的参与服务生产,并且顾客两极都是银行服务重点的服务流程[1,p101]。
银行服务同质性是指银行经营业务、满足的效用性质是相同的,许多信用工具和经营方式也是相同的[2]。功能同质性是银行业的一个重要属性,同质化则是对这种特性的趋同和加强。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和创新能力不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注重效率和效益,更缺乏一批高素质人才,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效率,造成了银行服务的同质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改革、金融开放的推进,按需求分设相应的专业银行已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立和外资银行的相继进入,中国银行业引入了竞争机制,银行体制和服务技术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与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还有很大差距。除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根本性制度还需进一步改革外,银行服务功能的同质化、同质性问题甚为突出。国内银行的具体产品、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市场定位和策略等基本类同,使中国银行业的服务功能存在严重缺陷,服务功能的同质化制约了银行的竞争力。银行同质化是银行低水平竞争的表现,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银行的需求,不能很好发挥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不利于培养核心竞争力和形成与发挥竞争优势[2]。
Bodie和 Merton提出的金融功能观点,被认为是对传统机构观的突破。该理论强调发挥金融机构的基本服务功能,而不重视机构的区别;认为机构随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变化,而金融功能具有同质性和稳定性,主张以功能观点对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和重组[3,p24]。但是它隐含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的银行,其服务功能具有同质性(homogeneous)的理论假设。银行的比较竞争优势要求在适合自己与对手竞争的业务领域,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为客户提供满意的金融服务,至于这种服务是由哪国银行,甚至由哪类金融机构提供都没有什么重要区别。
当前中国银行的业务仍停留在经营存贷款、支付、结算等传统业务以获取存贷款利差作为利润主要来源阶段,而在发达国家,银行利润主要来自中间业务。如1980年美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为22.0%,到1996年就上升至39%。1997年美洲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4%,花旗银行为51.8%,大通银行为52.7%。1994年至1998年间,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其总收入中的比重在6.7—9.6%之间,仅占美国银行业1990年平均水平的22.66%[4]。中间业务是最能体现银行服务职能,适合实行差异化经营的业务。
二、我国银行服务差异化战略的提出
最早提出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构想的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5, p33-38],将差异化战略于银行业的是Broecker[6],Villas和Schmidt研究了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差异化对银行竞争的作用机制[7]。而在我国,银行的差异化服务理念尚未完全形成,差异化战略更无从谈起,研究这一问题更具现实意义。
1、从关系银行业务到价格银行业务,催生银行服务的差异化竞争战略。银行间的竞争取胜最终要靠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来保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从关系银行业务到价格银行业务的转变表明了这一发展趋势。传统的银行业务大批量生产导致产品和服务同质化,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任何银行要取得比较竞争优势,不是要加强同质性,而是要克服同质性[2]。采用差异化的竞争战略,从规模定制到针对每个客户具体情况提供更加符合客户个性要求的差异化服务。
随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银行金融业市场竞争加剧、买方市场形成,客户尤其是优质客户成了银行服务的主动挑选者,迫使银行降低服务价格,缩小银行存贷利差。银行必须通过集约经营方式大力削减成本,以低成本支持低价格,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竞争优势。而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是避免过度竞争的重要对策之一。
2、银行服务的基本层次决定了其差异化经营战略的设计方向。银行服务基本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服务、便利、支持[1,p104]。核心服务是银行提供给顾客的核心利益,也是银行得以存在的原因,基本上是存贷款等服务。便利是为了方便核心服务的使用和消费,包括信用卡、ATM服务、网点设置、转账业务、异地取款、网上银行、住房按揭、业务等。支持是用来提高银行服务价值或者与其他竞争对手服务区别开来的服务,基本上包括查账、投资咨询、财务管理、发行债券、严格保密、服务态度、服务效率及服务环境等。通过在基本服务中添加新的以扩大服务供给或作为原服务产品的一部分,并以此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目的就是使银行服务实现差异化。银行的核心服务功能各大银行都具备,并无差异化可言,但是便利和支持能够进行不断创新,形成服务特色,保持竞争优势。
3、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宏观环境,迫使商业银行实行差异化战略。从全球金融市场来看,竞争日益严峻,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上遭到了非银行金融机构替代和国内外同行的挑战。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缩小,从而不得不扩大业务范围,推出以收费为主的各类中间业务。同时,伴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金融风险不断增强,为规避和降低风险,寻找新的增长点,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开始由过去的风险较高的资产业务优先增长转移到风险低的非资产业务优先增长。对国内银行来说,一方面,由于利率官定、利率无差别、客户融资渠道多元化,使国内商业银行在传统存贷款业务上的竞争很难有所突破;另一方面,随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中外资银行将在同一平台上竞争,中资商业银行首先被冲击的就是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国际结算以及与商务有关的中间业务。这就为银行差异化战略的实施界定了方向:中间业务。
银行服务差异化经营,主旨是大力提升银行服务质量和服务档次,使该银行更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而赢得市场和客户。银行间竞争既有价格因素,又有服务因素。在假定价格水平大致相同的条件下,银行的比较优势主要取决于信誉、产品、方式和技术等方面高于其他银行的明显特色。银行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不但要与其他银行区别开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差异化提高银行对客户和社会金融服务的质量。三、实施银行服务差异化战略,塑造其竞争优势
银行体制是以国有银行占绝对统治地位,而国有银行运行的是以国家所有为前提的委托制度,即银行资产全部归国家所有,经营者由国家任命,并接受国家委托,国家组织经营活动,风险由国家承担,利税上交国家。这种“产权不明晰、主体虚化、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银行体制造成了委托人和人的“双缺位”。“委托人缺位”导致监督效率低下和内部人控制,“人缺位”导致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低下。结果使国有银行缺乏与市场相应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淡漠。在新背景下,加快中国银行业的制度建设,同时,运用银行再造策略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按照市场化、信息化、核心化和稳健化的要求,对中国银行服务功能进行调整、完善和升级,克服银行功能同质化倾向,实施银行服务差异化战略,建立和发挥中国银行的比较竞争优势。具体举措如下:
1、让客户满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是银行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核心。最大限度的满足优质客户的需要是实行差异化服务的基本出发点。从这一点来说,银行如果能让顾客主动地融人到金融服务中来,并参与银行的一系列服务,就是银行实施差异化服务的前提和关键。银行确定目标客户群,根据客户需求做出一整套符合客户实际利益、最能满足其服务要求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并以这种全程式、合作化、互动型和差异化的服务,创造自己的经营特色、产品特色和服务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最大的竞争优势,是其他竞争对手所难以照搬和模仿的。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银行如巴克莱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都非常重视对客户群的细分,通过经营规模、商业信誉等指标将客户划分成不同的信用等级,不同级别的客户享受不同的服务。这样既有利于银行对客户的管理,又可以使银行集中资源,为优质核心客户提供最周到的服务和最优惠的条件。
2、以客户为中心,通过银行再造,塑造竞争优势。国外银行实行差异化服务主要是通过服务层次的差异化,建立重点客户分级管理制度,对客户在经营资源投入及管理方式上采取不同的差别服务。银行差异化服务最重要的是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客户群,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突破原来以银行为中心的传统,建立一种全新经营模式和竞争策略。以客户为中心,对客户实行差别服务,让客户满意成为银行服务的核心,把让客户满意的思想融于企业文化之中。这需要通过银行再造技术来实现。
银行再造是再造于银行业所衍生出的理论,是国际银行业在金融时代、信息化浪潮中寻求银行管理新模式的具有革命性的实践[8]。它是商业银行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客户为目标,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从根本上对银行的经营理念、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重新设计,以使成本、质量、客户满意度和服务反应模式上大幅度改善并有所突破,并从根本上重新思考银行文化,扬弃过去那种按职能分工,然后组合经营的管理办法,使银行集中核心能力,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银行再造是追求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的一场全面彻底的改革,其重点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金融风险,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9]。
3、培育银行服务的核心功能,发挥比较竞争优势。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金融信息处理技术日新月异和资本市场逐步规范的形势下,中国银行业的服务功能必须扩大。与外资银行竞争,中资银行最大优势是本土优势和国内网络优势。这两个方面是任何外国跨国银行所无法比拟的。中资银行的弱项是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比较落后,资金实力弱和资产质量较差。与外资银行竞争,中资银行很难获得绝对竞争优势,而只能是比较竞争优势。因此,中国银行的竞争策略应以培育核心服务功能、营造比较竞争优势为目标。比较优势策略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原则,各家银行可以通过资产重组,调整股权结构,引入先进管理技术、战略联盟和其他多种合作方式培育核心功能。利用与专业公司的合作,银行将低附加值的、标准化的银行业务外包,将一些非银行核心功能部门,如后勤,保卫,研发、项目评估、审计等部门从银行分离出去,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加快网络银行的建设,发展银行业务,加快商业银行网络服务系统与客户网络系统的联网,建立统一的客户服务中心,集中、专业地处理银行后台业务,为前台业务提供高质、快捷的服务,加快银行服务功能升级。这样可以集中精力培养银行的核心服务功能,在与外国银行的竞争中赢得比较竞争优势。
另外,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易于消费者识别的服务品牌,加快引进、培养和用好人才,提高中国银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是从根本上解决银行同质化、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四、简短结语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同质性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了严重制约中资银行市场竞争的因素之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银行突破同质性,实施差异化战略,从传统、单一的银行产品到现代日益多样化的规模定制,再到更加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市场定位
1村镇银行在监管层与学者眼中的定位
根据银监会的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服务定位和宗旨是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实行“小额、分散”和商业可持续原则,存贷款业务不能超出县域经济区域。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既要坚持服务“三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要坚持商业存在原则,达到资本保值升值的目的。村镇银行只要在坚持信贷标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原则下,审慎经营、科学管理,合理运用定价机制,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首批提出试点的村镇有6个,仪陇县金城镇是其中之一。仪陇是国家贫困县,全县幅员面积1767平方公里,人口10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2万人。当地银行业机构原有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其中邮储机构不发放贷款,农行县支行的信贷审批权限比较有限,农村信用社和农发行是该县信贷增量投入的主要力量。截至2007年3月,该县各项存款余额47.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9亿元,县域存贷44.37%。因此在仪陇建立一家村镇银行和一家贷款公司比较符合当地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从数据上似乎也可以证明村镇银行目前的改革试点是成功的:惠民村镇银行开业9个月时间,截至2007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36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708万元,其中对97户中小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16笔、850万元,贷款余额520万元;对91户农户累计发放贷款95笔共210万元,贷款余额188万元;实现收入21.1万元。
在对村镇银行的介绍中还不可避免的谈到村镇银行区别于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地方,从银监局的报告中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募集资本的开放性。村镇银行可引入本(外)地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自然人资本。四川仪陇村镇银行引入的就是南充市商业银行以及四川本地的其他几家企业。二是服务的社区性,村镇银行不得跨社区办理存贷款业务,可有效满足当地金融服务需求。三是由良好银行发起,有利于将成熟的业务产品推广到农村。南充市商业银行是全国第一家引进外资的二级城市商业银行,四川仪陇村镇银行现在的人员引入和业务管理基本都是依据南充市商业银行进行的。四是法人治理相对健全,业务流程相对清晰,经营机制相对灵活。在四川仪陇村镇银行成立后的几个月时间内完成了对24.5万农户计29亿元的统一授信。
2村镇银行在农户眼中的定位
在经营者与农户眼中,与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市场三大机构的区别才是村镇银行发展的基本落脚点。
2.1与中国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区别
2.1.1与中国农业银行的比较
“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的优势就是全国的网点以及规范的服务”,这是金城镇居民的话。农行全国联网系统优势使在外打工的当地农民有了最快捷、安全的方式将其资金进行异地划转,所以农业银行总是门庭若市,而居民也为排队长龙而苦恼。村镇银行的进入在短期内似乎也无法改善这种局面。由于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于本土,所以其资金划转在跨行跨地区方面只能通过南充市商业银行和兴业银行的系统进行。而且目前在当地只有一家营业网点,虽然计划实施自助服务柜台,但很多农户根本无法使用。所以,无论是从村镇银行还是从农户个人的时间以及成本方面来看,村镇银行的存款获取是没有优势的。即从存款业务来讲,村镇银行需要把握好尺度才能在当地长期发展下去,农民也才能从中得到切实的益处。
2.1.2与农业发展银行的比较
在四川仪陇村镇银行的贷款中,也有令人深思的地方。其中的贷款创新点在各媒体中都有报道,比如当地的獭兔养殖——但是这种看似新颖的贷款模式却是在政府的带领之下进行的——这让人看到的是一家政策性银行的做法。作为一家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企业,村镇银行依靠了很多的政策扶持,但其盈利模式是什么?风险又由谁来承担?从这点上看,村镇银行的组织资本构架与其盈利模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冲突,现在靠政策扶持,将来又怎么办?如果仅仅是依靠政策的话,村镇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的区别何在?
2.2与农村信用社的比较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第一次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产物,那么就首先来分析下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区别。在农村信用社主任的眼中,僵化的体制以及落后的人员素质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村镇银行由于成立的资本的开发性从本质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清的还有更现实的问题——外来性。虽然南充市商业银行是一家优质的当地银行,但通过我们的实地调查了解到:它对于金城镇这样的农村来说是水土不服的——至少在短期来看。首先,南充市商业银行是一家典型的城市商业银行,其优质的业绩来自于其在二级城市的投融资经验,而对于山区农民的金融需求而言,外来经营管理理念和外进人才是无法适应当地状况的。其次,从本地获取金融人才而言,很现实的方法是从农村信用社“挖人”。但是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员工在当地的高工资地位待遇以及长期的客户关系网络等等原因让已经在改进的农村信用社“放人”几乎不可能!这样看来,本来的人才优势则有可能成为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瓶颈”。
同时,在农户眼中农信社是给予过他们贷款支持的。不仅是村镇银行,早在2005年开始,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就已经对所有农户实行了授信,村镇银行的授信“不过是再走一遍别人走过的路而已”。虽然在银行中了解到村镇银行的授信额度有所提高(小额信贷),但对于只需要对农业生产提供金融帮助的农户来说,村镇银行需要的是创新,而不是额度的提高。村镇银行的良好思路也在于此:比如,在农业保险方面,南充市商业银行的投资方之一——德国安联保险公司在此方面有着一整套的国际经验。村镇银行需要做的就是在此基础上在当地进行实践——这是农村信用社无法比拟的优势。
3总结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正处于尝试阶段,在调查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索改革的目的所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而良好的金融服务。所以,村镇银行的发展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在摸索中勇于创新、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农村经济中逐渐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优势与作用!
参考文献
我觉得,中小银行的直销银行要想取得成功,至少需要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一是正确理解直销银行的概念。目前,我们的直销银行更多偏重于直销,作为商业银行产品的一个销售渠道,卖一点理财,利率高一点的存款产品。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直销银行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有什么区别,这些功能又有哪些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不能实现的呢?而且,还要再做一个APP,手机银行、直销银行、其他社交类APP,一家银行就有三个至四个APP,每个客户的手机会有多少空间留给你呢?所谓直销银行,核心是银行,是一个全功能银行,要具备存贷汇等银行的基本功能。只不过运营方式和传统银行有区别,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实体网点,通过互联网渠道实现直销直营。
二是要实现独立运营独立核算。直销银行的核心优势就是成本优势和便利性优势。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直销银行完全没有实体网点(即使有也很少),不需要配置大量的人力资源,可以节约大量物理网点所需的运营成本以及人力成本。因此,直销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更高的存款利率和更低的贷款利率,在比传统的有物理网点的银行较低的利差水平上实现盈利。这也是直销银行最初能够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可是,目前大多数中小银行直销银行的设置模式都是作为总行的一个下设部门,无论是资产端还是负债端都不具备独立定价的权限和能力,更无法实现独立核算,这样怎么能够体现直销银行的成本优势呢?因此,独立法人应该是直销银行未来发展的方向,即使无法成为独立法人,直销银行至少也应该采取独立运营的模式,独立经营,独立核算。
三是投入。既然直销银行的核心是银行,无论是母行体内孵化还是体外新设,都要按照新设并运营一家银行砜剂俊D壳埃我国新设一家民营银行的最低资本金要求是20亿元;即使按照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要求,申请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最低注册资本也要1亿元人民币。可是,目前很多中小银行直销银行的现状基本是“七八条枪”,每年投入几百万元甚至更少。比照目前已经开业的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他们都是典型的直销银行,背靠强大的互联网平台,开业两年多,也只做到几百亿元的资产规模,尤其吸收存款也是困难重重。那么,目前众多中小银行的直销银行如何取得成功呢?
关键词:统计测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分析
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损失类型来看,由内部欺诈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损失占比最高,约占全部操作风险损失的68.05%,其次为外部欺诈,占比约为22.99%。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在当前操作风险控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还存在较大的缺陷,业务开拓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定缺乏同步性,因此很容易引发业务操作风险。从业务类型上来看,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所产生的操作风险频率较高,其风险事件发生频率高达32.75%。相关调查显示,商业银行的支付与清算业务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其风险损失以及发生的频率均远远高于其他业务部门,从原因上来看,这主要与商业银行发展历史较短,产品和业务内容缺乏创新有关。
二、统计测量法基本原理与思路
统计测量法是一种基于计量统计学的现代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统计测量法不再仅仅依赖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而是将计量统计学和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相结合,对银行业务流程中的操作风险按照其风险级别和发生频率等进行系统管理和控制。在传统的采用高级计量法对银行操作风险进行控制过程中,往往会存在银行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和建模要求无法正确匹配的问题,因此对银行风险损失的计量无法和高频低损事件的管理有机结合,因此,传统的高级计量法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管理中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统计测量法够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商业银行在业务操作过程中事件发生的概率,因此能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进行详细分类与定性,判断哪些为高频低损风险事件,哪些为无损失事件,并对其发生概率进行统计计算,实现统计测量的目的。根据统计测量的结果,对相关信息进行总结归纳,从中分析得出导致银行操作风险的因素及其分布规律,每种因素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损失及其发生概率。最后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针对样本数据进行测试、分析和评价,确定银行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风险点。
三、统计测量法在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中的具体实施
(一)合理划分和梳理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在统计测量法具体实施之前首先应该对商业银行的具体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定义,明确各个部门、各个产品条线以及各个业务板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要区分经营机构和管理机构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的划分和梳理是实施统计测量法的基础和前提,应遵循由上而下、层层分解的原则合理划分其业务流程,明确管理流程、监督评价流程以及系统支持保障流程,必要的情况下对每一个流程中的具体环节再进行细分,最终形成比较详细的银行业务流程图。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和风险等级评估。管理和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首先要对银行操作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对其风险损失进行评估,明确操作风险的成因以及影响因素。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是构建银行操作风险测量体系的关键环节。首先,风险识别与评估人员应结合已有的操作风险经验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以银行经济效益为中心对操作风险的影响因素和潜在的隐患进行综合分析。
(三)制定详细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测量计划。在风险统计测量具体实施之前应形成详细完备的操作风险测量计划,其中包括统计测量的整体计划以及具体的设计抽样方案等等。在制定整体统计测量计划时应充分参考操作风险的评估以及等级,结合相关操作经验形成对银行操作风险的全面覆盖,对操作风险隐患和风险点进行全面分析,尤其是高频风险区域应制定具体的检查计划。与此同时,风险测量的抽样设计方案必须根据具体控制风险点的性质制定针对性较强的统一的科学的设计方案,以保障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统计测量法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和控制中具有一定优势,能够全面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对提高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以及降低操作风险发生概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宁夏银行 城市商行 经营模式 SWOT分析
传统意义上,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承担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国外的结算、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发行、兑付以及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度调整,城市商业银行也需要不断调整经营模式和业务范畴,不断探寻适合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宁夏银行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
目前,国内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银行群体。从整体状况看,其发展情况良莠不齐,既有少数如上海银行等已跻身全球500强的优秀银行,也有如宁夏银行等发展状况一般的银行。宁夏银行具有国内大部分城市银行的典型特点,本文选择以宁夏银行作为典例,运用SWOT模型,对宁夏银行发展状况进行系统评估,以期为其他银行提供参考。
(一)优势与机遇
1、经营机制灵活
宁夏银行作为新兴企业,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相比,具有“小”、“灵”、“快”的特点,其经营机制相对灵活,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内部命令一元化,执行力强,能快速协调银行内部的所有资源,不受国家直接管理的体制影响,成本及综合风险相对较低,同时对市场反应敏锐,行为灵活,反应速度较快,企业变革阻力相对较小。
2、团队凝聚力较高
宁夏银行作为规模相对较小的商业银行,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个人在工作中的贡献容易被识别,因而便于银行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不像国有银行那样在庞大的阶层化组织内容易产生怠惰与无效率的情况。可以说,规模较小的银行在经营决策和人员激励上与国有银行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工作团队凝聚力较高,工作效率、效益水平也较高。
3、国家鼓励政策较多
近年来,国家为了鼓励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比如《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等等,对地方银行金融机构的准入、中小微企业融资等给予了诸多优惠与扶持。
(二)劣势与威胁
1、市场竞争力较弱
从市场格局上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存款、贷款占据了市场80%左右的份额,国内银行业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国有商业银行拥有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具备强大的零售银行业务的能力,截至2015年末,国有商业银行在全国的网点布局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庞大的市场占有率是宁夏银行等地方城市商业银行不可比拟的。
2、银行资本金不足
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作为后盾,有补充资本金的机制,国家在特定条件下可以通过国债来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而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就没有这一强大后盾,只能通过私募扩股、留存收益、股东以部分红利转注等渠道补充资本金。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资本金偏少,限制了业务的拓展,而增资扩股渠道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了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困难,发展速度缓慢。
3、资产信用水平有限
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水平极为有限。以宁夏银行为例,2011年底该行的总资产还不足同期工商银行的千分之一。同时,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一般发展时间较短,行业影响力较弱,信用水平较低,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完全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不具备这个条件。
4、处理不良资产能力较弱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可将自身的不良资产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而中小商业银行则没有这个条件。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统计,截至2002年9月30日,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共处置不良资产2323亿元。此外,不良资产比例较大、银行软硬件系统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二、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选择
从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的经验和历程来看,主要有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两种模式。
(一)分业经营
分业经营是指由法律限定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互相分离。分业经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分离,第二个层次是指金融业中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子行业的分离,第三个层次是指银行、证券和保险各子行业内部有关业务的进一步分离。通常所说的分业经营是指第二个层次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分离,有时特指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分离。实行分业经营的金融制度被称作分离银行制度或专业银行制度。
分业经营的优点,是可以区别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的风险,分别采取有效政策切断二者之间风险传递的链条;证券业和商业银行的专业化经营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专业化分工和监管效率。分业经营的缺点,是分业经营行业之间存在障碍,会使得金融机构效率降低、利润降低。
(二)混业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