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和教育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内涵
广义上的道德教育是一种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等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它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四个方面组成的,这些教育活动是一个有机体,统一地存在于广义的道德教育中。政治教育培养政治素质,它解决与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有关的问题;思想教育培养思想素质,它解决与思想认识和思想工作方法有关的问题;伦理道德教育培养伦理道德素质,它解决与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有关的问题。当前所说的道德教育的内涵就是这三种教育的总和。它尤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社会为本的德育活动,即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人。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内涵有本质的不同,它是一种培养个人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防治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的德育话动。具体而言,心理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其心理过程正常、健康发展,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减少和预防心理疾病的教育活动,它解决的是心理素质上的问题。心理教育的这一概念,概括了心育、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以及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和普及性的心理知识教育等。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只关注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忽视了与学生身心发展更为密切的心理教育部分。因此,心理教育的提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差异
第一,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产生的渊源不同。自古就有以德治国的说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道德教育源远流长。道德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也正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心理学相对于德育而言,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当人们分析各类社会现象,发现许多问题无法从既定的道德标准中找到原因并作出合理的解释时,便开始关注个体的心理现象,从而开始了对个体心理的研究,提出了心理教育的概念。笔者认为,心理教育是道德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内容不同。道德教育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领域和道德生活中的是非、善恶以及如何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问题;而心理教育要解决的是提高心理素质、发挥心理潜能以及维护心理健康的问题。道德教育针对的是政治方向、思想倾向和道德价值观念的问题,解决人的社会倾向问题;而心理教育主要是帮助受教育者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潜能,使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学校、家庭和社会。相对来说,心理教育解决的是育人任务中基础层次的问题。
第三,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采用的方法不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行为准则和标准的道德规范。所以,道德教育常用灌输和树立榜样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既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个体没有任何自由发挥和自主判断的空间。榜样式的教育方法通常通过榜样的事迹促发人们深藏在内心的道德情感,从而促使人们以榜样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使受教育者的道德觉悟得到提高。榜样式的教育方法比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更易于被受教育者接受,且教育效果更为明显。进行道德教育的这两种方法,属于被动式教育。而心理教育常通常采用倾听、讨论、鼓励、辅导等方法开展教育工作。这些方法都属于互动的、主动式的教育方式。心理问题源于个体的内心,表现于个体的语言、行为,要做好心理教育,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个体的心理,只有通过倾听、讨论、观察,才能对个体的心理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通过讨论、鼓励、辅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对个体进行心理教育。由于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方法存在主动式与被动式的差异,因此笔者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道德教育可以采用面对群体集中教育的方式,而对于心理教育则更适合采用面对个体单独教育的方式。第四,推进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动力不同。
从上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方法上的主动式与被动式的差异中不难看出,推进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动力是不同的。道德教育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它是一些道德规范和要求,往往要求被了解、被接受;而心理教育的动力则是来自于内部的、自身的需求,它是主动的、积极的。第五,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对个体发展阶段性要求的程度不同。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虽然也需要针对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内容的道德教育,但不同阶段的道德教育内容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必须针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内容的心理教育,这样心理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说,心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阶段性要求程度高于道德教育。
三、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联系
第一,道德教育离不开心理教育。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质之上的。没有良好的心理教育、受教育者没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道德教育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或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心理教育到位了,道德教育才会易于被受教育者接受,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受教育者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是非面前辨清方向,明确目标,经受考验,从而使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所以说,道德教育离不开心理教育。
第二,道德教育为心理教育明确了教育方向。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有差异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心理教育也必须同不同时期的道德教育相适应。在不同时期道德教育过程中凸显的心理问题,也正是心理教育需要首先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脱离了道德教育的心理教育是没有目的和意义的。所以说,道德教育离不开心理教育,同时,道德教育又为心理教育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关系 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学校管理和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思想教育的根本诉求。由于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具有新的特点,新时期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践行教育十分必要,也成为面临复杂环境下的一种应然,将二者有效嫁接和融合,对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和效度具有重要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的教育与管理。在新时期学校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引领师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趋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设定的国家目标、社会目标及个人目标所折射出的价值取向,表明的是对三个层次应遵循及持之以恒进取的方向,在价值认知上有着明确而精准的导向。在现代教育的新时期,学校教育与管理主要是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环境教育等要素。对教育学生坚定学生基本的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信仰,对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正确认识和良好心态以及作为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校常规教育的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以基本的价值需求为起点,以价值传递为过程,以价值实现为目标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教育范畴划定了边界,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确切的价值依据和价值引领。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德育内容的一致性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性与超越性统一的维度实现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即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不断提升与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而为民族品格、民族精神的塑造源源不断地输血,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倡导相对应。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坚持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已随时代进步正逐步走上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兼收并蓄社会和个人价值结合起来的指向一致。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内容既体现党的意志、国家准则等稳定性内容,又有随时代变化和教育对象变化而增添新内容,彰显了意识形态领域所应保持的一贯性和持续性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稳定度体现的是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性,同时又是我党顺应时代潮流而作出的调整性思想理念,以其内容来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了时代性和稳定性的统一。[1]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德育目标一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个字勾勒出了我国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所要遵循并实现的网状目标,其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层级目标不谋而合。一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认同。学校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梳理我国发展历史,正视我国社会发展现实,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坚定其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想信念,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所展望的愿景一致;二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社会认同。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在于促进学生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素养和社会心态,并深刻认识到自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平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准则、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保障,并身体力行去维护和践行;三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公民认同。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塑造政治合格、社会认同、爱岗敬业、道德高尚的公民,要使学生把爱国作为道德约束,把敬业作为道德追求,把诚信作为道德底线,把友善作为道德要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性变化和各种负能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诉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描述了经济、政治、精神和社会的理想状态,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追求。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熟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了解我国现实中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可能发展的方向,分清主流和支流,不断增强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与信仰,切实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辨别能力,并将个人的命运与发展与国家、民族的进步相结合,以明确肩负的历史重任,在完成国家大业、民族伟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学校教育的关键诉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具有普世价值和全球视野的价值观,已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目标和主流趋势。但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多元、价值冲撞和矛盾杂陈的信息时代,受各种外在环境的负面影响是深刻的,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炫富心理作祟与仇富心理滋生、怀旧心理泛化与弱势心态萌生、焦虑情绪的纠缠与倦怠心态的困扰,对“体制内”的盲目迷恋与对政府公信力的非理性质疑等不良社会心态。[2]需要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引导他们正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学会分析与辨认偏颇或错误的社会价值观,抵御各种消极价值观的诱惑。
3.“爱国、诚信、敬业、友善”是学校教育基本诉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的集中体现和概括,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社会群体,内在要求其必须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先锋和模范。但当前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冲动爱国、诚信缺失、校园暴力、冷漠心理等现象还很普遍,与其应有的学生群体性特征严重不符。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观念统领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理想和基本的道德品质,正确认识个人道德素养的提升对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支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开放与包容的体系,有着鲜明的思想深邃性和与时俱进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旗帜鲜明的政治态度和树立高尚的社会理想,张扬理想抱负,融入创新创业大潮,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优质文化的涵养下,成为国家和社会所期待的中流砥柱和优秀群体。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路径
1.掌握融合教育方法的逻辑起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尤其是在渗透到学校的德育体系之中,必须要注重方式方法的运用,要从现实的变化了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要求出发,从传统的灌输式为主的方法向侧重主体建构的民主方法转变,要从僵硬的单一整齐的方法向关注人文关怀的丰富多元的方法体系转变。要抛却习惯性的对于受教育者的阶层属性、教育背景、年龄结构等缺乏必要的研究与分析,缺乏对受教育者作为具有独立人性和自我思考、分辨能力的鲜活个体的认知、用威权主义和居高临下的说教的传统教育模式,尝试运用主体建构的民主方法,用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理念,推动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中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为其提供足够的平台和载体,这样才更加符合学生群体的实际和现代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要求。
2.构建整体和分层教育结合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性和分层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要用“整体教育+分层教育”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方法,一方面,要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阵地,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各种宣传媒介等将其融入到教育的日常工作中,为学生共同思想价值的形成提供充足的营养。另一方面,要在指导思想一元化和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有机协调中,尊重各种差异,兼容并蓄地区分学生的不同群体、不同个体,实施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分层教育。具体包括一是因势施教,紧跟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势,以政策出台、重大历史事件纪念、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发生等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国情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二是因群施教,需要加强对学生群体性特征的分析与研判,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对学生不同群体进行科学、客观的摸底与分析,掌握他们基本的类型和发展的特定规律,实施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教育;三是因人施教,细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拓展其内涵和外延,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内容与指标,从而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实施专项辅导和跟踪性培养,建构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性规律的各类平台,促进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深层次沟通,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3]
3.把握融入教育整体过程的规律
学校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整体过程包括教育者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是时间过程、空间过程和思维过程的有机统一。从施教过程看,主要是根据学生在不同期间的成长变化,不同领域思想观念对其影响的程度及其可能会呈现的行为方式等,确定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开展分阶段教育。在小学和初中学生主要是实施适应性的法律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侧重其行为规范的培养,正确的成才观念和理想信念的培养,对社会的认知及较强的使命感;在中学的高级阶段,可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侧重其创新教育和实践体验教育,提升其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进行成长规划教育,侧重其成长反思和职业价值观教育,增强其对自我的认知能力和未来职业的基本素质需求;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可结合就业创业培训,侧重其职业适应性、社会生存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职业适应性教育,培养他们报效国家、回赠社会、感恩教育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从受教育过程看,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中的感知、内化、外化和固化,通过研究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实现理论向感知的转变,并以雄辩的事实和客观的描述促进其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标准,在其内心实现稳定的认同感和逐渐生长的自觉意识,并通过一定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外化为具体的实际行为,并逐渐固化为学生的持续、稳定的自觉行动。
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方向,也是新时期的时代要求。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中,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践行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主旋律,让学生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兴国.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教育评论,2011(4).
[2] 路强.思想政治教育论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东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2015(1).
首先需要解放孩子们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说话中解放出来。为构筑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之真,
长期以来我们教育中的一个公式是:教育=不许××,这必然使鲜活生动的教书育人变得机械和冷冰冰,使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越拉越大。而且“不许”是带有训斥味道的字眼,不知会引起多少学生的逆反心理。从本质上看,“不许”就是无视学生的人权,漠视学生的需要。学生连说话的自由也被剥夺了,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呢?学生最想展露能力的需要也被抹杀了,他能与老师和谐相处吗?因此,作为教师应大胆地转变观念,努力把教育变成“允许的教育”,要允许学生讲,允许学生问,也允许学生做,教师去引导学生怎么讲、问、做。试想一下,在这样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中讲行师生交往,学生有一个自由、宽松、愉悦、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能不和谐、不真实吗?教师解放学生的嘴,不只是尊重学生,且教师自己也得到了学生的尊重、信任。
其次在情感方面真诚地和中小学生站在一条战线上,乃构建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之善。
学生犯点错误是难免的,因为他们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行为上、能力上都处于不稳定、不成熟时期,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犯了错,老师为什么不能多给学生一点真诚、情感方面的宽容和同情呢?须知惩罚是教育,而宽容和同情又何尝不是教育。事实上。在教育中,“宽容+同情”比惩罚更有收获。教师宽容学生的过失,在情感方面和学生站在一条战线上,甚至自责是自己教育得不够才导致学生犯错,“有意”为学生的过失保密,免其自尊心受损,可能会使学生刻骨铭心。教师善待学生,应该多一些“换位意识”,善解学生的心意,与学生同忧乐,共休戚,就会与学生心心相印,产生共鸣。实践证明。教师的宽容和善解人意常常能赢得学生的真心爱戴。
第三以疏导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去,使他们能在有益人生的方向去活动,去学习,去成人。
陶行知先生在《我之学校观》一文中说:“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好比是学生的精神。办学如治水,我们必须以导河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去,使他们能在有益人生的事上去活动。”我们应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解放学生的创造力。教会学生寻找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让学生“按着个性自由发展”,不仅如此,教师与学生必须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合,形成师生关系和谐之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从解放学生的空间,宣导学生的精神,引导学生去创造这三个方面融恰师生关系。
解放学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有对精神自由与美好理想的追求,都有成功的期待,都会不断地寻求自身发展的空间,他们需要实践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教师在教育中解放学生的精神空间,并进一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指出发展的方向,并在关键时刻成为给予指导的“导师”,困难之际成为热心的“支持者”和“帮助者”、那么就会引起学生对于教育自觉地需要、自动地追求。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英语环境;教育观念;基础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少儿英语教育在家庭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家长过于追求学习结果往往忽视了对孩子自身情况的考虑,缺乏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同时,缺少正确的教学方式,降低了孩子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
一、少儿的英语学习特征
儿童早期的成长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时期,从生理和心理上都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阶段。这一期间儿童对语言相对敏感,接受和模仿能力都较强、思维也比较活跃,对语言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儿童由于心智尚不成熟,所以其心理是既简单又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可塑性很强,很容易在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对英语产生兴趣,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心理负担较小,他们敢于开口说英语,相比成年人而言他们更加勇敢,没有害羞、胆怯等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扰等,这些都是儿童心理对英语学习的积极影响。但同时,儿童的心理特点也存在一些不良因素,比如儿童的自控能力很差;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被分散注意力,可以投入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缺乏独立学习能力,不能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等,这些心理因素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二、少儿英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长过于追求教学结果
如今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有些家长甚至有些急功近利,希望孩子能够尽快的掌握更多的知识,往往忽视了对孩子自身情况的考虑。现代科学已经不断向我们证明,教育要符合少儿的智力发育规律,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大脑发育情况进行家庭教育。在我国,普遍存在家长的教育过于好高骛远的情况,看到其他的孩子口语能力强、英语单词掌握的多,就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的孩子,这样就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对孩子英语的学习也是十分不利的。英语的学习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确定学习内容,比如侧重于词汇、听力、口语等方面,但是,在家庭教育的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家长往往盲目跟风,不能根据孩子具体的学习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尤其在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家长的英语教育完全围绕着学校的考试进行,忽视了对孩子兴趣和学习状况的考虑,由于现在的家长都十分重视成绩,导致英语的学习成绩成为了家长炫耀的资本,长期如此就会导致孩子逐渐丧失英语学习兴趣。
2、教育方式不正确
英语的学习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在学校中学习英语之外,在家庭中家长的正确教育也对孩子的英语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一味的灌输孩子英语知识,这样会造成少儿对英语学习的恐惧,严重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打击了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作为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学习英语,通过游戏娱乐的方式教会孩子英语知识,发散孩子的思维开发智力,使得少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英语知识,同时,快乐的学习环境不仅让孩子更快的接受新知识,也加深了孩子对英文知识的印象,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
三、如何正确在家庭教育中开展少儿英语教育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占有很大的分量。家庭之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对英语的教育和学习,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英语成为了一大重要内容。作为家长要摒弃从前陈旧的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不要把孩子当成向他人炫耀成绩的工具,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孩子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水平。
2、提高家长的文化水平
新时代的教育方式与从前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变化,在对少儿的教育中我们也要不断更新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水平。尤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作为孩子的家长要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就目前来看,大多数的父母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并不到位,这对孩子的学习也是十分不利的,少儿在英语学习的初步阶段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指引,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通过进行相关的英语游戏学习英语知识。
3、为少儿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
英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要重视对口语能力的培养。作为家长在家庭之中要尽量多的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比如用英语和孩子进行简单的交流、在墙面上张贴英语画报、陪孩子看英文动画片、一起学习英语光盘等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孩子接触英语和练习英语。
四、结束语
对少儿的英语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对英语的学习。作为家长做好对少儿的英语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积极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等,这对孩子以后的相关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少儿的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开发少儿智力等,为儿童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贺义辉.少儿英语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37-41+48.
[2]陈新宇,荣隆徽.少儿英语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42-45.
[3]郑野,王方.少儿英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02:112.[
4]杨晓斌.营造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少儿英语学习[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02:121-125.
1、珊瑚礁和鱼的关系是共生关系。
2、珊瑚礁是石珊瑚目的动物形成的一种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大到影响其周围环境的物理和生态条件。
3、在深海和浅海中均有珊瑚礁存在,它们是成千上万的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的骨骼在数百年至数千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其中包括蠕虫、软体动物、海绵、棘皮动物和甲壳动物,此外珊瑚礁还是大洋带的鱼类的幼鱼生长地。
4、珊瑚鱼泛指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珊瑚礁周围和近海海岸的鱼类,比如老虎斑、杉斑、苏眉等石斑鱼和鲈鱼。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家庭;学校;教育
在当今世界,教育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更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手段。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就得必须依靠人才,对此“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说明了这一点,而人才的培养就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用于家庭消费的收入、家庭的种族、民族和文化背景、家庭结构、个体家庭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之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就出现了一些相应的问题,甚至一些家庭开始对孩子进行完全封闭式的家庭教育,也曾经轰动一时,因此,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系问题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
1 家庭教育
1.1 家庭教育的内容
家庭教育简称为家教,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既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聘请专门的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对应的英语单词是Home education,family education,teaching education。
家庭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制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以追溯到胎儿期,如胎教),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1.2 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能够影响到子女的个人发展,在孩子入学前家庭教育是孩子开展接受教育的最早阶段,到了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1.3 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一个人除天性外,他的成长是与他所处的环境和后天的培养分不开的,其环境的影响最具有造就人和教育人的作用,人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工作环境中,得到发展和开拓性的教育,使良好的环境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家庭环境是孩子生活成长的都有乐园,这个乐园是由其父母共同创建、共同担负教育子女的第一所学校,因此,父母也就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他们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 学校教育
2.1 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教育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在这种社会生活的形式里。凡是能够最有效地培养儿童。分享人类所继承下来的财富,以及为了社会目的而进行的运用自己的能力的一切手段,都被集中在这里,学校教育主要开设了语文、英语、数学、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科目。
2.2 学校的作用
(1)学校教育为人们进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2)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一环,学校本身也在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
2.3 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乐园,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奠基石,学校教育影响着学生的分析和判断等思维能力的养成,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学生成材的前提条件也是才能为国家提供 源源不断的动力的源泉。
2.4 学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1)仍然存在“好老师”和“好学生”的错误批判标准的陈旧观念。(2)师生之间存在问题时大多数只是单方面的互动。(3)主观的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和“环学生”。(4)随意的指责与批评学生。(5)教师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愿意聆听学生的原因。(6)不及时的看出或对待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如个人隐私中的青春期等问题。
2.5 对学校教育的建议
(1)打破“好老师”和“好学生”的批判标准。(2)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3)教师应该用真称的心唤起学生的信任感。(4)帮助学生确立“问题归属感意识”――教师聆听的价值所在。(5)开展换位思考的同理心的游戏活动。(6)不要随便的把学生相互比较。(7)表扬要尽量公平、一致,不能太廉价或过度。
3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在进行学校教育的同时辅助以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知识结合起来,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把教育办得更好!
4 小结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互辅助的,他们的目标都是为了使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和成材为国家和为社会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而使自己成为有用的、用价值的人才。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而言,本篇文章就是基于此目的出发,将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系起来和将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进行相关的建议,最终,回归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本质,即教育问题上来。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中图分类号】G522.68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3-0114-01
教育是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的高级活动,它的实施者是人,教育对象是人,评价者也是人,因此,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也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师生关系更是在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尤其在小学时期,学生对教师更是唯命是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逐渐增强,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的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使教师权威的形象逐渐被打破,特别是在中学校园,传统教师的角色已受到严重的挑战。因此,要加强和改进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师生关系的模式,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和谐师生关系。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宗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其目的来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其达到社会所需求的方向和层次的活动。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轻学生各种心灵负担,减少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拥有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他们将来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作为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和谐的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才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构建以教师为主导的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一定的师生关系,是由相应的教育关系所决定的,其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在师生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一)提高师德修养,增强人文关怀。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高尚的师德和职业道德是“以德育人”的基本保证。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在《学者的使命》一书中指出:提高整个人类道德风尚是每个人的最终目标,学者的责任就是永远树立这个目标,┉┉所以,他应该成为时代道德最好的人,代表他的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所以,教师的师德修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意义重大。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和身体的阶段,思想、知识、心理等方面日趋变化的时期,潜藏在教师言行之中的高尚人格形象,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同时,教师应增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满腔热情地去热爱每一个学生,真诚地去关注每一个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和存在的缺陷,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才能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思想情感基础。
(二)强化服务意识,促进学生发展。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因此,教育必须努力创造一个最有利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空间,所以教育不应该是学生完全按照学校和教师预设的标准发展、预设的道路前进,不断满足学校和老师的要求,而应是学校和老师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不断地去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的任务应是要了解学生到底有哪些需求,哪些需求是适合学生发展的,哪些需求是不适合学生发展的。如何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乐趣,感到满意并获得发展。对学生不适当的和暂时不能满足的需求进行引导、解释,使学生自觉调整自己的需求,并让学生在调整过程中明白道理,从而获得发展。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必须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基础。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适时地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示,人格逐渐健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思想认识,增进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健康水平对教育的有效性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这既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更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保持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教师“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干不寻常业绩”,从而推动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康、持续、稳定的开展。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现状分析
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并不是平等或者是通过分清主次关系来对待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的教学,而是要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二者逐渐融为一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整合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常见,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中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现状,主要存在有以下整合误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
首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与缺陷就是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以及学生主体性的认识缺失。当前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的主体性过于重视,从而容易造成对于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忽视,在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旁观作用,没有更好的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和作用。或者是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将自己作为教学的主体,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这也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缺陷,对于教学改革的提升与发展都有极大的不利影响。
其次,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缺陷和误区主要表现为整合教学中,过于注重对于学生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没有实现教学改革中对于学生全面培养与发展的要求和目标,从而导致教学改革的不彻底,使得教学实际与现代教育理念不相符。
再次,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由于对于网络资源以及技术手段的过于依赖,使得教学开展中对于其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忽视,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整合误区和缺陷。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语文学科本身是一门知识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与学科领域比较宽泛,因此教学中可以进行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也就比较丰富,而在教学实际中,由于一些教师过多的依赖网络工具进行教学资源的获取,忽视了传统教学资源的作用地位,使得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中出现了上述误区和缺陷。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有效措施
结合上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误区和问题,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真正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与进步,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切入。
首先,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优势,进行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激发。信息技术本身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工具与手段,能够实现文字以及图像、音频、图形等多媒体为一体,并且在教学中能够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逼真教学情境创设等,对于渲染课堂教学的氛围,创新教学视野,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与趣味性等都有积极作用和意义。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望庐山瀑布》一文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在向学生展示庐山风景与秀美风光之后,以庐山瀑布为主,切入到课文的讲解与学习中,从而实现对于文中作者情感的理解与认识,帮助实现课文的学习理解与掌握运用,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其次,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注意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对于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引导后,实现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知识面比较宽泛,对于那些与生活实际以及时代距离比较远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在对于抽象或者是复杂的内容进行展示与理解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理解与学习掌握,对于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知识应用都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再次,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注意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在加强学生课外延伸同时,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与阅读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最后,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还应注意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开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学生本身的生活范围与知识接触面比较小,因此,语文写作的教学开展比较困难,而网络资源的内容丰富并且范围宽泛,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以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
三、结束语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个性教育 就业教育 融合
高职院校的教育要以适应社会发展为主旨,要开展以人为本的个性教育和以创新为基点的就业教育,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统一于高职教育体系之中。
一、个性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1 基本要求的融合性。个性教育要求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因材施教,保证学生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就业教育是指从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包括技术指导教育和思想观念教育。从基本要求来看,二者存在很大的关联性。首先,个性教育的目的是在教育观指导下,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通过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其个性品质得到自主和谐发展。而就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各种创新性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增强其就业核心竞争力。这样,将学生个体的特长发展和职业发展潜力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使其具有更强的职业竞争力。
2 教学思想的融合性。个性品质,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体心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既包含先天的成分又包含后天的因素,但后天的培养更为重要。个性教育要根据学生的气质、爱好等方面的特长进行专业培养,其培养目标要与就业方向保持一致。教学思想的融合就是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技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特长的专项培养使学生专业技能和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则要在技能培养过程中融人情感意志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自律自省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荣辱观。
3 教学方式的融合性。为了更好地实现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必须将个性化教育融入各种教学方式之中。首先,要进行教学活动方式的个性化处理,例如:有些学生特别擅长交往,就应该利用课内外活动培养他们的交际特长,这种特长对于销售、组织等工作特别有利。其次,要进行知识传授的个性化处理,在课堂上传授文化知识时也要考虑到就业问题和个性化问题,将专业知识、就业技能及个人特长教育融于课堂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总之,把学生规范的学习生活与就业个性化教学有机结合是高职教育的主旋律。
二、个性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的对策
1 树立融合性教育理念。个性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融合要求教师具备融合意识,不但具备自己本学科的相关知识,还要掌握个性教育和就业教育的相关知识,以便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随时渗透个性教育和就业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与时俱进的职业观与择业观,使每个学生尽快进入具有个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角色。例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意识养成过程中的有效做法是:首先,传递给教师个性教育和创新就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其次,进行教学工作调研,针对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处理;第三,将教材和课程进行整合,校方及时调整就业教育和个性教育的融合机制,并通过校方的活动将创新教育手段和个性化教育理念融合起来;最后,在意识融合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分析,并适当调整已设计的教育方式。总之,个性化教育与创新化教育的教育意识融合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坚定教学目标,将创新化的就业指导和“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作为高职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
2 整合教学设施。整合教学设施是指为开展教学实践提供的一系列软硬件设施的统称,包括教室、操场、网络、电视、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视频教学等等,还包括课程、教材资源、教学设备等等。(1)个性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的平台应有更多的信息公布设施。学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有助于师生间的广泛交流,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思想教育和个性发展指导。信息平台要依靠网络建设,具体通过论坛建设、个人信息库建设等实现教育目的。(2)教育平台要及时进行更新调整。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跨学科攻读学位的越来越多,为了发展个性教育必须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降低跨学科学习的门槛,并转变传统的固定学科、学系不能变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