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范文

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

第1篇: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中兽医;兽医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S85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7-0017-01

中兽医治病最重要的一点是辨证施治,是针对患畜不同的病情用药的,中兽医使用的药材都是纯天然物,卫生环保,毒副作相对较小,而且质量稳定,价格也较低。其次,中兽医治病机理其实是帮助患畜重建体内的平衡,最终使其阴阳得以平衡,身体自然就有能力抵抗外邪,疾病也就被战胜了;西兽医则是通过引入外援来治病,表面上症状是缓解了,但是疾病还是要动物自身积聚起能量去克服。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西兽医,西兽医的治病贡献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中兽医在应用中确实有它的一些独到之处。如西医在临床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容易使细菌进化,也就是细菌产生抗药性,而中医的一些中药如牛黄解毒丸等却一直沿用至今,究其原因是因为它由几种或几十种甚至更多的药物组成,它们分君、臣、佐、使,协同作战,帮助动物身体重建平衡,其某些作用机理至今无法解释,有着西医无法替代的作用。下面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简要谈谈中兽医在动物疫病防治中的应用,旨在与同行交流。

1补虚方面的应用举例

有一头半岁幼牛,雄性,采食基本正常,经常拉稀,每天拉5~6次,曾用过先锋霉素、磺胺、庆大霉素、氟哌酸等药,也用过液体疗法,虽有好转,但时好时坏,十分顽固,始终未能根治。畜主要求中医治疗,经查该牛体温38.5℃,呼吸28次/min,脉搏75次/min,心跳无力,倦怠,精神不振,粪便稀软不恶臭,诊断为脾虚不运、湿邪内蕴,施以四君子汤+平胃散加减化裁,即党参60g、白术50g、茯苓50g、苍术36g、厚朴30g、木香20g、砂仁25g、陈皮30g、柴胡36g、炮姜30g、金樱子40g、灶心土100g(布包先煎)、甘草20g。党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苍术入中焦能燥湿健脾,厚朴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诸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更好。炮姜与灶心土温中驱寒,柴胡升阳举陷,治疗久泻不止。木香、砂仁行气止痛,金樱子涩肠止泻。以上药物三剂水煎加食盐趁热拌少量碎草料饲喂,用后症状有明显改善,再用3剂而达到痊愈。

2止血方面的应用举例

2015年夏秋季,一头45kg左右的架子猪下午鼻子突然出血,其他兽医曾用过肾上腺素纱布条塞鼻,肌注止血敏注射液,直到晚上还是无效。当晚畜主请求前往诊治,经查该猪鼻子出血呈点滴状,口渴喜饮,舌苔红黄,脉数,尿黄。辨证施治,血热妄行,应该清热凉血止血为重点。用生石膏80g(打碎先煎)、黄芩40g、生地40g、赤芍40g、侧柏叶36g、仙鹤草40g、小蓟40g、藕节40g、车前子36g(布包先煎)、甘草20g三剂水煎代替饮用水服。这里强调是用生石膏打碎先煎,不能用熟石膏;车前子必须布包,以免浮在水面而不能煎出有效成分,石膏清热泻火、黄芩清热解毒止血,生地凉血滋阴,赤芍清热凉血,侧柏叶、小蓟凉血止血,仙鹤草、藕节收敛止血,车前子清热利尿,使热从尿出,甘草调和诸药与缓和药性。第三天询问畜主,畜主答一剂而愈,剩余2剂都没用。

3治疗鸡球虫病的应用举例

青蒿、常山、白头翁、黄芪、仙鹤草、柴胡,地榆、黄柏按4∶4∶3∶3∶3∶3∶2∶2的比例制成粉,若预防用药则按1.0%的比例添加于饲料中饲喂,若治疗用药则按1.5%的比例添加于饲料中饲喂。青蒿性苦、寒,抗疟疾、抗菌、抗寄生虫;常山杀虫;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黄芪利水消肿、提高免疫力;仙鹤草长于止血,无论什么部位,无论病情是寒是热,是虚是实,均可应用;柴胡在方中可升阳举陷,发挥治疗久泻不止之功。协同作用具有驱虫、杀虫、止血、止泻等功效。

大多数中药是天然植物,主要成分为生物碱、甙类、挥发油、树脂类、有机酸、色素、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不同于抗生素、化学制剂、激素,对动物生理机能无明显损伤和毒副作用,且这些中草药绝大部分自然界量大又非常容易找到,成本低廉,加工制作简单,可以做成粉剂或汤剂,若中西药联合用药或穿梭用药,在保证高效抗球虫指数的前提下,既可以增强中药的药效,又大大减少西药的用量,防治鸡球虫病见效快,并且能防止抗药性的产生。中医理论“寄生虫遇酸则伏”,改变了球虫的生活环境,再通过有益微生物的占位、繁殖、拮抗来抑制球虫的生长,进而达到了防治球虫的目的。

此外,中兽医还在治疗病毒类疾病、泌尿系统结石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如玉屏风散有抑制流感病毒、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黄芪对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对免疫机能低下者促进,对免疫机能高者抑制。西医的抗病毒药物比较有名的就是达菲,其基本原理都是从生物学的抑制病毒的DNA复制的角度着手的,在理论上确实有用。但是病毒的变异速度快于抑制病毒药物的研发速度,即能有效治疗病毒I型的,对病毒II型效果就很差,所以对付病毒病,最终还是要靠自身免疫力,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大枣、灵芝等中草药即能提高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从而抑制病毒。

第2篇: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 慢性疾病;持续有效

[中图分类号] R2-0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1(2008)11(c)-165-04

The ample and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persistent effectiveness in treating chronic diseases

LI Chao-yuan

(Pingdingshan No.2 Hospital of Henan Province, Pingdingshan467000,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no any systematic explorision on stability of therapeutic effect. Lightened by the upper idea, the concept of persistent effectiveness is advanced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comparing it with chronic diseases and active immunine and analyzing them,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persistent effectiveness is feasible. The ample and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it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is: in the indirect acting alignment, there are multiple feedback circulations, at least one of them can export effect of treatment.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s; Persistent effectiveness

每当谈起中医学的学术核心,人们总是对脏腑经络、阴阳五行、证的动物模型研究等问题津津乐道。“治病求本”是中医治则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原则,追寻治病求本中包含的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构建中西医融会贯通的现代化未来医学体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中医追求治本是为了实现对疾病完美、彻底的治疗,那么疾病要治疗到什么程度、什么深度才算是完美彻底呢?可以说,治疗的最高目标是追求不再需要治疗,如果某种治疗达到了各种疾病标志消失,又不需要保持疗效的维持治疗的话,这种治疗就体现了治病求本的精神。于是我们得到了一个关于治病求本的等价陈述:持续有效――治疗措施实施一段时间,完成疗程停止治疗后,所用药物在体内消失后,所取得的疗效仍然稳定存在,进而持续有效,无须维持治疗。

1疾病的慢性化与持续有效的必要条件

并不是所有的病因都会引起慢性疾病,那么,满足什么条件的病因才会引起慢性疾病呢?

病因的作用是通过病因作用于人体后与人体的基本生命单位群(可以是细胞群、菌群、病毒群等的任何组合)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它们的信息输出而实现的。直接与病因作用的生命基本单位群,在病因作用下信息输出发生变化,又可进一步作用于机体的生命基本单位群,产生新的信息输出变化,并继续作用于生命基本单位群,如此反复,产生一系列新陈代谢变化,这个过程按是否存在反馈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如图1、图2所示。

图中Ⅰ、Ⅱ、Ⅲ、M、N分别表示先后不同时间的生命基本单位群,其中M、N为正整数,N>M。第Ⅰ级信息输出1为病因的各种直接作用的集合,第Ⅱ级信息输出2、第Ⅲ级信息输出3、第N级信息输出n等信息输出均为病因引起的不同阶段的各种间接作用的集合。必须说明,每一级间接作用都包括多种具体的信息输出,但图中已省略,仅仅将第N级信息输出以n1,n2,n3…形式显示。因作图的困难,可将图中的n1=m-1理解为n1与m-1中的某一个具体信息输出相同,而不是与m-1级的信息输出集合相同。

图1所示的无反馈模式中,如果病因是可以清除的因素(包括一过性环境致病因素和治疗性病因清除),那么,一旦病因消除,疾病就会按照其固有的自然演变规律,在历经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后,自然痊愈。这样的疾病必然是且只能是自限性疾病,决不会成为慢性疾病;如果病因是不可清除、持续存在的,那么,疾病将长期迁延不愈,但这种迁延不愈,并不是病因持续有效,而是患者不断地、反复地重新患上同一种疾病。这种类型的慢性疾病与本文讨论的持续有效无关。

图2所示的有反馈模式中,只有在病因所引起的一系列间接作用中,有一个具体的间接作用,与病程演变较早期的某一间接作用相同(图2中的n1=m-1), 才可在病因所引起的间接作用间建立反馈循环,这时,无论病因是否能被消除,疾病都可能会在间接作用反馈循环的中介下持续存在,迁延不愈,形成慢性疾病。

可见,疾病慢性化的必要条件是:在病因引起的间接作用序列中,至少存在一个反馈循环。关于在慢性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存在恶性循环,已经成为共识。

对于主动免疫,抗原作用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在经历一系列免疫识别与应答后,最终产生针对抗原空间结构构型的抗体,正是这些抗体发挥着清除抗原的免疫效应作用,但是,这些抗体对免疫识别来说,也是免疫识别机制所不能识别的非自身抗原,作为“抗原”,这些抗体作用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在经历一系列免疫识别与应答后,最终会产生针对抗体可变区独特型空间结构构型的抗抗体,这些抗抗体被称为抗独特型抗体,它们的空间构型正好模拟了抗原决定簇的空间构型,并作为内源性的物质,起着储存抗原特性的作用。抗独特型抗体再进一步作为“抗原”,继续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抗抗体,并且抗抗抗体与抗体是完全一致、一样的。某些免疫记忆正是存在于免疫细胞-抗体-免疫细胞-抗独特型抗体-免疫细胞-抗体……的循环之中的[1,2]。可见,主动免疫持续有效的必要条件是:只有在抗原所引起的一系列免疫应答中存在至少一个间接作用循环,才有可能实现主动免疫的持续有效。当然,某些免疫记忆是依托于长寿命的免疫细胞的,但超循环理论告诉我们,细胞本身就是某种特殊的超循环[3],与上面的分析并不矛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实现持续有效的必要条件是:在治疗措施引起的间接作用序列中,至少存在一个能输出治疗作用的反馈循环。也就是说,只有在治疗措施所引起的一系列间接作用中,至少存在一个反馈循环,并且治疗作用是循环或循环后的间接作用,才有可能实现持续有效,见图3。

在当今的医学基础研究中,人们对治疗措施间接作用的研究是极其有限的,并且没有人意识到正是在间接作用中存在着人们梦寐以求的“治病除根”、“治病求本”的理想,这使得对间接作用的研究缺乏足够的动力。另外,由于间接作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用当今医学科研的分析还原方法进行研究时,必然面对无从下手、难辨主次的尴尬局面,这使对间接作用的研究一直处于被束之高阁的状态。尽管人们目前使用的药物有几千种之多,但在药理学中,找不到多少种药物的治疗作用是通过间接作用体现的。其次,由于每进一级的间接作用,都是前一级间接作用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越往后的间接作用,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越大,这种差异往往被当前做学问必合之于统计重复性的传统诘难,而让研究者不愿涉足对治疗措施间接作用系列的研究。遗憾的是,正是在这种一次一次的相互作用中,人体自身在治疗中的积极作用才得以体现,人们的裹足不前,使西医学研究群体都患上了“近视散光症”,对人体在疾病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几乎总是视而不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每当人们谈起中西医结合的时候,普遍认为在两者之间,一下子实现大块大面的整体融会是不现实的,先找到一些便于结合的点状的小问题进行结合,然后再以点带面,实现两者的全面结合才是可行的,但人们总是被难以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所困扰,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基本问题,中西医结合很可能并不是难以找到理想的结合点,而是所有的结合点都遇到了同样的困难,而人们目前尚未清楚地意识到这个共同的困难是什么。通过以上的讨论,笔者认为这个困难就是:人们对间接作用认识的不足、尴尬、统计诘难,我们不妨称这个困难为“间接作用壁垒”。

2 持续有效的充分条件

如果治疗措施在新陈代谢中诱导出能输出治疗作用的反馈循环,就有可能实现持续有效,这是实现持续有效的必要条件,但仅仅诱导出这样的反馈循环,还不是达到持续有效的充分条件。那么,实现持续有效的充分条件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要从反馈的基本类型谈起。

反馈在系统控制中是极其重要的控制方式,并且主要以闭环方式实现,持续有效的反馈循环就是一种闭环控制的具体方式,其模式图见图4。

尽管具体的反馈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基本类型只有两种:正反馈与负反馈。①正反馈:由图4可知,输出治疗作用的新陈代谢环节2,除了受反馈循环的影响外,还要受到体内外环境各种各样随机干扰的影响,这些影响必然使环节2的输出产生相应的变化,表现为输出值偏离了原来的输出,这些变化通过环节3…… 1途径,最终产生作用于环节2的反馈信号,如果反馈信号加大了环节2信息输出的偏离幅度,就叫正反馈。在正反馈情况下,由于反馈的结果是使整个反馈循环的偏离幅度被放大,无论最初受到的来自体内外的干扰多么小,这种持续放大最终都会将偏离放大得超出机体的可耐受限度,导致整个反馈循环瓦解,同时也使持续有效不复存在。②负反馈:如果反馈信号减小了环节2信息输出的变化幅度,就叫负反馈。只要经历足够长的时间,负反馈总是能够消灭干扰的影响,将环节2的输出最终推回原本的状态。可见,实现持续有效的必备条件是,所诱导出的反馈循环必须是负反馈的。

还应对来自体内的各种随机影响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影响作为对输出治疗作用反馈循环的信息输入,既可加强反馈循环,也可削弱反馈循环,前者有利于反馈循环的长期存在,后者迟早引导反馈循环消失,因此,反馈循环的形成只是持续有效的必要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对反馈循环只有一过性影响的因素不具有持续性,可以不考虑,只有持续存在的影响才必须考虑。既然是一种持续存在,其影响来源也与持续有效一样,必须来自机体内其他的反馈循环,只有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反馈循环之间相互支持时,才能使它们都更稳定地持续存在,真正实现持续有效。可见,实现持续有效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治疗措施必须在体内诱导出相互支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以负反馈为主的反馈循环,并且其中至少有一个反馈循环输出治疗作用。从理论上讲,相互支持的循环越多,所取得的疗效越稳定,持续时间越长;所有参与相互支持的反馈循环对持续有效来说,都是等价的、同样重要的,仅仅对取得疗效来说,输出治疗作用的反馈循环才略显突出。

3 持续有效的实例

例1,在图3中,当治疗作用为治疗措施的直接作用,且n=0时,治疗作用是直接作用,也是持续有效的。由于n=0,反馈循环长度为零,从信息储存方式角度讲,反馈循环长度为零的信息存储只能是静态存储,通俗地讲只能是结构改造。基因治疗对DNA结构的修改,抗生素对敏感细菌的清除,外科手术对机体结构的改造等就属于这类持续有效。

例2,当n=m时,反馈循环的长度为1,如图5所示,其特征为某级信息输出中至少有一项与药物本身的作用相同,从构效关系方面考虑,最大的可能是直接作用的某信息载体就是药物本身。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反馈性自分泌都具有这种特征,这些分泌物若作为药物使用,只要给药途径恰当,易于取得持续性疗效。抗癌免疫疗法中有一种方法是将白细胞介素2(IL-2)注射入肿瘤引流区域的淋巴结内,这些外源性IL-2在活化淋巴细胞时,刺激淋巴细胞分泌内源性IL-2。外源性IL-2消失之后,内源性IL-2所维系的反馈循环可持续存在相当长时间,进而持续地活化大量淋巴细胞,产生较长期的疗效。由于只有1节的循环长度过短,与其他循环耦联的机会很少,因此,这种情况大多数只能实现短期的持续有效,较难达到长期的持续有效。

n取其他值时,可以得到更丰富的结果,n值越大,取得真正持续有效的可能性越大,但目前还不易找到实际应用的持续有效的例子,麻醉镇痛药的成瘾性可作为一例,但其持续存在的不是治疗作用,而是副作用(成瘾性)罢了。主动免疫也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主动免疫中,疫苗作用于人体,通过一系列间接作用的中介,最后在体内诱导出一种特殊的持续有效反馈循环群――特异免疫的记忆细胞和(或)抗独特型抗体免疫调节网络。近年备受医界关注的RNA干扰,也是典型的含有反馈循环的持续有效技术[4]。

需注意的是,例1的结构改造本身就能使产生的新结构持续存在下去,例2则只能诱导出反馈循环的治疗措施,也只能产生短期的持续有效,要实现真正的持续有效,还需建立更稳定的信息储存单位,即相互支持的多个反馈循环。

必须强调的是,现代药理学既往研究的药理作用,大多数都是药物作用于机体代谢的某个靶点,药物的作用是点式的,并且在大多数药物的药理作用中,根本就不存在间接作用循环。在持续有效中,药物是作用于机体代谢的某个靶循环群。药物作用靶都是以物质代谢循环为基本单位的。当药物所作用靶循环的循环节缩短为≤1时,被作用的靶循环退化为靶点。因此,现代药理学是持续有效药理循环循环节最少、复杂性最小的一个子课题。当循环节缩短为1时,循环之间相互耦联、相互支持的机会大为减小,因此,那些不能引起结构激变的现代西药几乎都不是持续有效的。对于那些不能诱导间接作用循环的药物,根本就谈不上持续有效。

4 慢性疾病的稳定性

如果将持续有效的治疗措施替换成病因,则我们立刻就能得到疾病慢性化的充分条件:病因只要能在体内诱导出相互支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以负反馈为主的反馈循环,并且其中至少有一个反馈循环输出症状和体征,在病因去除后,疾病就将持续稳定存在。相互支持的反馈循环越多,疾病的稳定性越强,越难治愈。必须指出,在病因诱导出的反馈循环中,真正的核心循环可能并不输出任何症状和体征,输出症状和体征的反馈循环,可以是核心循环诱导出的下级循环。

当今的西医之所以难以治愈大多数慢性疾病,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西医的病理学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对症状和体征来龙去脉的探索上。这种探索方式必然得到这样的因果关系链:症状和体征是由新陈代谢异常事件A引起的,事件A是由异常新陈代谢事件B引起的,B又是由事件C引起的……通常情况下,最终的原因会被追踪至某基因的变异,如果幸运的话,可能会在新陈代谢中发现输出症状和体征的反馈循环(人们常称其为病理性的恶性循环)。对这种研究思路来说,支持输出症状体征反馈循环的其他循环是“正常”的,因为我们也不知道它们在无疾病人群中的存在比例,无法认定它们是不正常的,它们也不产生症状和体征,因此,是不必针对它们进行任何治疗干预的。此时,即使我们有办法降低恶性循环的活动水平,由于其他的所谓“正常”循环的支持,完全阻断恶性循环将十分困难。如果输出症状和体征的反馈循环是病因诱导出的核心反馈循环进一步诱导的下级循环,那么,这种研究思路会毫不犹豫地把慢性疾病的核心循环作为“正常”来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我们找到了病理性的恶性循环,并且有办法完全阻断恶性循环,一旦停止治疗,慢性疾病的核心循环又会重新诱导出输出症状和体征的反馈循环,导致疾病反复发作而不能被彻底治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 从持续有效的角度重新审视中药复方

在任何一个体现治病求本精神的中药复方中,都存在着许多化学成分,如果按照这些成分对取得治疗效果是否有贡献进行评价,可将所有的成分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治疗效果无关的成分,即无效成分;另一类是对取得治疗效果有贡献的成分,即有效成分。其中,有效成分又包含以下三类:①能有效地阻断慢性疾病病理循环的症状和体征输出,这些成分如果被分离纯化后应用,能够在实验中观察到治疗效果,具有对症治疗的作用,但对治本无贡献。②能诱导输出治疗作用的反馈循环,对治本有贡献,并且分离纯化后应用,能够在实验中观察到治疗作用,只是疗效的稳定性较差。③能够诱导出支持输出治疗作用反馈循环的其他反馈循环,因为它们在稳定输出治疗作用的反馈循环中必不可少,对治本有极其重要的贡献,但由于它们诱导的循环不输出治疗作用,分离纯化后使用,将观察不到治疗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方法对这些成分的评价为:

评价的第一步是通过各种极具深奥技术含量的手段,尽量将中药复方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假设这一步能够达到将所有的化学成分完全彻底分离纯化的理想程度,并且最后获得的每一种纯净物的收获量都足够第二步的评价使用,于是得到了一系列的纯净的中药成分单体。

评价的第二步是将每一种纯净中药成分单体分别应用于实验动物或人体,观察动物或人体在每一种单体的作用下都出现了哪些变化。

评价的第三步是根据所出现的变化是否合乎治疗目的,将各个中药成分单体划分为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两类。

与治疗效果无关的成分将被归入无效成分。能够诱导出支持输出治疗作用反馈循环的其他反馈循环的成分,由于它们诱导的循环不输出治疗作用,将观察不到治疗作用,进而被归入无效成分。

能有效阻断慢性疾病病理循环症状体征输出的成分,能够在实验中观察到治疗效果,能诱导输出治疗作用反馈循环的成分,也能够在实验中观察到治疗作用,二者将被归入有效成分。

这种药理研究方法所认定的有效成分,只包含对症治疗的成分和诱导输出治疗作用反馈循环的成分,由于在持续有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些能够诱导出支持输出治疗作用反馈循环的其他反馈循环的成分,都被认定为无效成分,这样的方法筛选出的有效成分已经丧失了中医的治病求本精神。在中药复方中,不同的有效成分可诱导不同的靶循环,满足实现持续有效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将各个有效单体提纯使用,将丧失诱导大多数循环的能力,进而无法建立许多循环相互支持的局面,失去稳定的持续有效性。

以上分析虽然更多倾向于“对中医治病求本进行解析”,但也不失为对现代西医治疗效果稳定性问题的尝试性有益探讨。如果用更明晰的一句话概括本文的讨论,则可认为本文仅仅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用治疗措施修改人体的信息储存。鉴于生命中的信息储存有三种基本方式,对三种信息储存方式及其相互作用的讨论[5,6],会得到更加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Hoffman GW. A theory of regulation and self-nonself discrimination in an immune network [J]. Eur J Immunol,1975,5:638.

[2]Sulzer B, van Hemmen L, Ncumann A U, et al. Memory in idiotypic networks due to competition between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J].Bull Math Biol,1993,55:1133.

[3]M・艾根,P・舒斯特尔(著). 沈小峰,曾国屏(译).超循环理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4]Nishikura K. A short primer on RNAi:RNA-directed RNA polymerase acts as a key catalyet[J]. Cell, 2001,107(4):415-418.

[5]李潮源.信息储存的三种基本方式[J].中国新医药,2004,3(1):75.

[6]李潮源.三种信息储存方式的相互关系[J].中国新医药,2004,3(10):60.

第3篇: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范文

1基本观点

《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内经》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2]。

1.1“形神合一”观形神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内经》一方面认为形为神之本。“形体不敝,精神不散”[3],即神必须依附于形体才能存在,且其功能也只有在身体健康时才能正常发挥,这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另一方面认为神为形之主。神本于形,同时也反作用于形。“精神内伤,身必败亡”[4];“得神者昌,失神者亡”[5],说明“神”可以直接影响“形”,决定“形”的存亡。正因为神为形之主,所以神在病因、治疗、防病、养生方面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伤神则恐惧自失,破 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6]。心困恐惧和思虑太过而伤及所藏之神,神伤则会时时恐惧,不能自主,久而大肉削瘦,毛皮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冬季。《内经》中提到的“神”,一般指精神活动,是“心”的功能,主宰着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由此精神对形体的反作用是明显的。但是否“死于冬”,笔者认为其科学性还需探讨。

1.2“天人相应”观《内经》将人的身体视为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强调人的生理现象的变化与自然界变化一般原理的一致性。“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7]。是说一个人的生存与天地二气的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所迷惑。这说明无论是治病还是养生,都离不开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形神合一”观与“天人相应”观所体现出来的是整体观,把人与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等置于整体联系之中,并将其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各个环节,对今天的医学临床实践仍有启发意义。当代医学模式正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过渡,继承和发扬《内经》的整体观,不仅对医学,而且对人类认识的发展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医学心理思想

《内经》指出心理活动不是虚构的而是由人体产生的。它认为心理活动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8]。并主张脏腑还是情绪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内经》以脏腑作为心理器官是不科学的。但《内经》把心理活动植于脏腑形体之上,同灵魂学说相比较有历史进步意义。

2.1病因及诊断方面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引发疾病,并将这一类病因集中概括为情感病因。《内经》对此作了广泛的论述,指出情感失调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内因。《内经》认为感情活动与五脏一一对应。五脏所属的情感活动一旦过激,就会引起相应脏腑的病变,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现代心身医学研究表明,一些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是人们长期处于节奏快速,应激频繁的状态之中,心理压力过大,情绪适应不良导致的,这正是与《内经》的关于情感与五脏关系的论述有相通之处。另外,情感刺激的强度不同,致病的结果也不同,指出“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可以致疾病急起,甚至死亡。类似病例比较突出的就是《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喜乐异常,使他突然得了癫狂。而对渐进性的精神刺激对身体的伤害也有明确的论述,如“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9]。可见,渐进性的精神刺激所致疾病多、起病缓慢、病程长、治疗难。

《内经》对情感致病的机理有所认识,指出情感除直接损伤脏腑外,还通过气机引起其他身心病变。如“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灵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10]。虽然《内经》对情感致病机理的认识与现代身心医学观点有些出入,但不能苛求。

2.2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内经》十分重视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医患关系,明确指出“病为本,工为标”[11],认为病人为本,医生为标,医生应当根据病人的身心特点,去辨证施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会促进和提高疗效。说明《内经》关于医患关系的论述是富有科学性的。

2.3几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内经》也十分重视心理因素,如望诊、问诊、切诊等,通过询问病人(心理等),观察病人的精神、气色等来帮助诊治疾病。《内经》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12]即诊治疾病时,应尽量做到对病因、病史及相关情况细致了解掌握,才能有助于准确诊断治疗疾病。

2.3.1语言疏导法《内经》重视语言疏导,“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呼?”[13],它从人“恶死而乐生”的本能出发,告诉患者不遵医嘱的危险,讲明遵从医嘱的好处,诱导患者创造治愈疾病所需要的条件。着重通过医生的说服教育转变患者对医治疾病的态度和认识,取得患者的配合,以提高疗效。这也是现代心理治疗应遵守的原则。

2.3.2情感相胜法《内经》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14],说明用一种情感去纠正相应的情感,可以调节情感过激引起的病变。从《续名医类案・郁证》记载:韩世良在治疗一个“思母成疾”的女患者时,暗中让女巫告诉患者,她母亲在阴间准备报复克命之仇,患者大怒,“我因母病,母反害我,我何思之!”事例虽极端,但患者“病果愈”。这是“怒胜思”的成功病例。

2.3.3移精变气法《内经》记载:“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15],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用一种“祝由”的方法,病就可以治愈。祝由是对疾病求助于“神”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患者祝说疾病的由来,用以改变病人的精神状态。“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16]。疾病是可以用精神疗法控制的,事先了解疾病的病因,可适当选用“祝由”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2.3.4针灸刺疗法《内经》指出,“神有余者写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元中其大经,神气乃平”[17],神有余就刺其小络使之出血,不要深刺,以免伤大经,这样神气才能平和。可见,针灸具有平复患者心理

状态的作用,现代临床实践证明,针灸仍是治疗心理疾病的常用方法。

3对养生学的贡献

《内经》从整体观及“防未病”思想出发,指出应“不治已病治未病”,注重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统一,强调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养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8]。对外在的“虚邪贼风”,应及时回避,对内应保持气血阴阳的平衡,做到“恬淡虚无”,正气充足则疾病不会发生,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3.1少私寡欲《内经》认为欲望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19],指出欲望无穷,最终会影响健康,所以养生的方法就是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20],即要意志安闲,少有欲望,心境安定,没有恐惧,现代身心医学证明,适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少私寡欲”,以求心理达到平衡,则会有利于身体健康。

3.2锻炼形体《内经》从“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出发,认为形与神有机相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21],指出养神与养形可相结合,通过动形可以怡神。

3.3须应调神其基本原理就是适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升降沉浮,保持自身的阴阳平衡,达到健康目的。“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22]。强调根据春夏秋冬之寒热温凉的变化适应“生气”、“长气”、“收气”、“藏气”,而进行调养。并且“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23],一日之内阳气亦有所变化,如同顺应四季变化养生一样,也应顺“一日四时”进行养生。这就与现代人体存在“生物钟”的认识不谋而合。顺时调神也是“天人相应”的观点延伸。《内经》的上述养生心理思想含有积极预防的意义,对今天倡导的全民健身运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是对养生学的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内容简介[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

[2]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6.

[3]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6.

[4]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80.

[5]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5.

[6]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重印):205.

[7]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8.

[8]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6.

[9]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6.

[10]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M].太原:山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0.

[11]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太原:山西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9.1重印):26.

[12]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M].太原:山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81.

[13]黄帝内经・灵枢・师传第二十九[M].太原:山西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9:241.

[14]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M].太原:山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3.

[15]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M].太原:山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5.

[16]黄帝内经・灵枢・贼风篇第五十八[M].太原:山西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9:273.

[17]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M].太原:山西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9:98.

[18]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M].太原:山西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9:5.

[19]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M].太原:山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6.

[20]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M].太原:山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25.

[21]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M].太原:山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5.

[22]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M].太原:山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