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

第1篇: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出发,对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几点建议,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个人理财业务;现状;问题;发展建议

根据2005年9月出台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为“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具有个性化、组合化、综合化的特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日益活跃,银行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个人理财业务成为内外资商业银行争夺市场的重要阵地。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一、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一)个人理财产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股份制商业银行仍为发行主力

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产品发行总量明显提速,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19176款,较2010年上涨幅度为71.40%;产品发行规模为16.49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幅度高达1.34倍。无论是产品发行数量还是产品发行规模,其同比增速均大幅超过2009年和2010年。

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占据个人理财市场主导地位,国有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6529款,市场占比由2010年的35.18%降至34.05%。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全年产品发行数量为7344款,市场占比达到了38.30%。城市商业银行异军突起,市场份额由2010年的15.88%上升至2011年的20.89%,产品发行数量超4000款i。

(二)理财产品短期化趋势明显,超短期产品受到限制

1个月以下期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因其高流动性和高收益性而备受追捧。2008年这类产品发行量占理财市场的比例为10.64%,2009年为17.56%,2010年继续上升为23.74%,而2011年这个比例更是高达30.28%,虽然银监会为规范银行理财市场的健康运行,防止商业银行变相高息揽存,于2011年9月底,明确提出了要对“利用短期产品进行监管套利行为”进行限制,致使第四季度超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一路下滑,但当月发行的1个月至3个月期产品占比接近60%,其中32天至45天期产品占比更是高达30%。可见,在政策监管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期限只是避开了1个月以下期限的监管红线,发行的理财产品仍然为短期性质。

(三)非保本型产品成为理财产品市场主流

2011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是主要风险收益类型,该类型产品发行共计11246款,市场占比达到了58.65%,较2010年上升了3.33个百分点。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数量为2817款,市场占比近15%,而保证收益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则出现回落。从各类风险收益特征产品市场占比的变化形势可以看出,浮动收益类型产品越来越广泛,固定收益类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则呈萎缩趋势。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了一定的发展,各银行也普遍认识到开展该项业务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的银龙管理体制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限制,我国个人理财业务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经营理念有待提高

由于在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之初,被当作扩大银行存款规模、提升业务模式和实现转型的手段,单纯的依赖产品导向的发展模式,至今仍未能成功的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性发展模式。错误的经营理念使得个人理财业务难以正常发展。

首先,忽视以客户为中心致使本应合作双赢的银行客户关系可能转变为竞争性的零和游戏,双方博弈陷入囚徒困境。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顾客户的投资需求,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给客户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其次,错误的经营理念造成银行间及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陷入过度和无序竞争, 一味追求占有市场份额,不利于产品和服务创新,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

第三,产品导向的经营理念使得客户定位不明确,市场细分不严格。在产品导向理念下,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难免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难以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营销过程是根据产品的特点寻求合适的客户,这是很难完全匹配的。

(二)监管不足和政策限制

首先,监管标准不统一,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都通过信托原理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理财业务,仅仅是理财的主体不同,产品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不同的监管主体针对各金融机构推出了不同的监管标准,造成了金融机构间不公平竞争。

第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资金管理不规范,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机制不完善,部分银行沉溺在理财资金挪用的现象。目前,商业银行通常对出售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没有设置专门科目进行管理,只是在储蓄存款科目反映,资金实际用途难以监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

第三,多数银行的组织架构呈现出“大总行、大分行、小部门”的特点,理财部门也承袭了该特点,但“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组织结构仍未彻底改变,存贷、中间、证券等业务部分割。

第2篇: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四板市场 银行 会员机构

一、发展四板市场的重要性

“四板市场”又叫区域性股权市场,是地方政府主导的,主要为地方性企业提供私募证券业务的场所,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基础。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即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四板。四板相当于资本市场的小学,作为沪深交易所、新三板的预备板,主要为中小微企业服务。

2012年以来,四板市场发展迅猛。根据深交所提供的报告可知,截止到2015年12月底,我国一共35家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和展示企业数量超过4.18万家,超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挂牌上市企业数量的总和;累计为各类企业融资4331.56亿元,其中私募债备案发行金额约700亿元,已接近同期深交所私募债的发行规模。

尽管发展时间尚短,但是四板市场已经逐步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板市场服务着数量最多、最需要政府和国有企业支持的中小微企。四板市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已经逐步体现,尤其在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解决“两多两难”等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二、商业银行对四板市场发展的作用

四板市场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之一是建立了结构多元的会员中介机构体系。大部分四板市场通过中介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而不是直接服务于中小微企业。这些中介机构大部分拥有相对健全的业务规范体系和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队伍,为四板市场的产品设计、产品推广、售后服务等做出了重要贡献。银行作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是四板市场的会员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积极探索四板市场挂牌及托管企业的私募债融资、股权质押融资、投联贷等各类金融创新业务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银行作为四板市场的会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银行会员具有丰富的企业资源

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初创企业,都必须和银行打交道。银行在为企业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同时,掌握了大量的企业信息,这一点是其他任何机构都无法媲美的。就像北京的一个普通的支行,其企业客户信息就可能有近50万家。但是,银行的传统业务只能满足中小微企业的结算和小额贷款需求,并不能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挂牌、股权融资、路演培训等其他服务。因此,银行也有需求与四板市场一起盘活现有中小微企业,给这些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这不仅能够让银行获取更多的收益,还能够提升这些企业的粘性。

(二)银行会员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

这点优势一方面体现在资金量上,即银行通过存款和各种理财产品,已经聚集了大量社会资金;另一方面体现在吸引资金的能力上,即银行广阔的销售渠道和强大的销售实力。四板市场的一些理财产品,比如私募债,极其需要银行会员的参与,因为银行不仅可以作为私募债的承销商,还可以作为私募债券的投资人。银行作为承销商和投资人,可以很大程度上确保私募债券能够成功发行,因为一方面银行能够根据销售情况自己购买一部分债券,另一方面,银行无论作为承销商还是投资人,都能够让其他投资人产生较强的信任感。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银行等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会员单位,在2015年为北京四板市场承销了3支私募债,募集金额总计2.5亿元。

(三)银行会员具有专业的资质和经验

银行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的金融知识和技能,整体素质比较高。大部分银行的工作人员,都是比较优秀的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比如北京的银行,即使是支行,也有不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院校的毕业生。良好的教育背景,加上银行的成熟的培训体系,使得银行的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服务意识,深谙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能够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三、调动银行参与四板市场业务积极性的措施

四板市场应该调动银行会员参与到四板市场中的积极性,将银行会员的优势转化为四板市场的优势。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就以在这方面采取了四方面的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就此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

第一,通过制度设计,允许和鼓励银行成为北京股权交易中心的推荐机构会员,为银行会员提供了开展传统业务之外的新平台。通过四板市场这一平台,银行会员可以为其中小微企业客户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除了传统存贷款等业务,银行可以推荐企业展示挂牌,通过四板市场进行宣传,提升企业形象;还可以推荐发行私募债券,帮助企业以更灵活的方式获得融资。

第二,与银行会员合作开发设计创新型产品,满足企业、银行、政府、投资人等多方需求,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目前,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与各家银行会员在私募债券、股权质押贷款、风险备偿金增信贷款、股权认购贷款等多款创新产品上开展合作。以推荐发行私募债券为例,银行满足了企业融资需求,又不占用贷款额度指标,还能对接理财资金;以银行的内部风控取代外部评级,简省了中间环节,降低了债券发行成本;企业获得了债权融资,资金使用更加灵活,还能享受政府贴息支持,真正实现了共赢。

第三,北京四板市场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委托商业银行提供存管服务。目前已基本完成与工行、建行和北京银行的协议签订、系统对接等工作。这项工作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四板市场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业银行获得新的资金来源。

第四,四板市场虽然是个新兴事物,还没有形成规模,但是对银行会员而言,这一平台可以成为其实现业务转变的试验田。通过参与到北京股权交易中心的各项业务中来,银行会员可以实现从传统的存贷业务向投行业务发展,从表内业务(“发起-持有”)向中间和表外业务(“发起-分销”)转变,从专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扩展。

参考文献

[1]孙小勇.区域资本市场发展创新规律的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4).

[2]侯睿.国内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规范发展研究[J].西南金融,2013(10).

第3篇: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金融改革推进了我国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一是外币理财产品成为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开端。2004年初,中国银行和光大银行率先集合零售客户的小额外币资金,运用于国际金融市场,构造对私外币理财产品,可视为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真正开端。二是利率市场化及汇率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加快了人民币理财产品发展。2004年,国内商业银行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高于储蓄存款利率的有利条件,纷纷推出了各自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目前,国内人民币理财产品规模迅速扩张,成为理财主导市场。三是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制度(QDII)的推出,加快了双币理财产品的发展。2005年,由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大幅回落至同期限储蓄利率以下,使得人民币债券型理财产品失去发行基础。在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困难的背景下,各商业银行陆续发行了联结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双币理财产品。随着2006年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制度(QDII)的推出,双币理财产品开始迅速发展。

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具有一定的规模。外资银行背靠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综合经营平台和长期运作理财业务的经验,其理财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明显高于中资银行。中资银行则着重于产品的发行规模和市场扩张,包括代销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目前,由中资银行发行的产品数量已占到总体产品的近90%。

由低风险投资领域逐步向高风险领域拓展。早期,各家商业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以投资于货币市场上的各类债券以及有担保或可回购的信托产品为主,主要特点是保障客户本金并且收益固定。2006年以来,随着国家金融政策的不断调整,投资渠道逐步拓宽,与汇率、利率、商品、股票指数、一篮子股票相关联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应运而生,使理财产品种类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

国内理财产品市场发展时间短,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2005年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额是2000亿元,2006年是4000亿元,2007年则突破了1万亿元,其中信贷资产类、股票类产品占据了主导地位。2007年,理财产品所联结的基础资产分类数据显示,信贷类产品占32.17%,股票类产品占24.58%,二者合计达56.75%。

风险分析

银信合作的理财业务,应高度关注交叉风险。信贷类产品和打新股产品的大量出现离不开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的合作。然而,在发展银信合作的理财业务模式时也应警惕银信交叉风险:包括在理财资金设立信托方式中,商业银行利用信托混业经营平台规避监管的风险行为;在理财资金购买信托产品方式中,信托业务风险向银行理财资金转嫁带来的声誉风险;以及在信托资金购买银行信贷资产发行理财产品方式中,银行信用风险的转嫁对信托资金进而对理财资金及其收益兑付造成的风险。此外,在国内部分银行已有信托公司入股的情况下,银信合作下的理财业务伴随着更为复杂、隐蔽的关联交易。

外资银行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的市场风险增大。国内的结构型产品包括股票类、汇率类、商品类产品,其中股票类结构型产品占据主导地位。与信贷类和打新股这两类产品不同,股票类结构型产品以外资银行为主,由于中资银行难以直接参与到境外衍生品市场以及产品设计能力不足等因素,其发行的产品大多是购自外资银行。从基础资产的进一步分类看,股票类结构型产品联接的股票、股票组合、股票指数、基金等主要来自包括美国市场、日本市场、欧洲市场等在内的全球市场,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振荡加剧,结构型产品的市场风险凸显。

结构型产品的真正风险――银行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发行结构型理财产品需关注两大操作风险:一是内部流程问题导致的产品设计缺陷,或用于产品测试的数据信息和质量发生偏差,或未经充分测试的错误定价;二是因为不透明的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风险提示,以及不恰当的营销行为,即“将产品卖给了不该卖的人”。

发展建议

加大理财产品创新力度,避免重复性产品。尽管2007年商业银行本、外币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已超过3000余只,但存在相当部分的重复性产品。一方面,由于中资银行发行的结构型产品多是购自外资银行,这种格局进一步制约了中资银行的产品创新;另一方面,过度依赖打新股等产品获得市场效益的竞争策略本身具有相当的同质性和不可持续性,不利于形成银行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商业银行应在内部机制和人才储备等方面为加速创新做好准备,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在体制上加强对银行理财业务创新的引导和促进。

科学设计产品,确保风险与收益的基本均衡。由于目前较为复杂的结构型产品基本上是中资银行购买自外资银行,因此作为这类理财产品直接销售方的中资商业银行应立足客户和市场,先对产品进行修改、测试和完善,科学预测预期收益率。同时,商业银行也应按照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研究开发理财产品,科学设计产品风险结构与收益结构,确保风险与收益的基本均衡。要制定并严格执行风险控制措施,一旦市场发生不利变化,应及时按规定或约定终止产品运作,保护投资者利益。

第4篇: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一、我国银行业监管演变

我国银行业由银监会监管。银监会在2007年引入了巴塞尔协议,并逐步进行完善,建立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银行监管体系。在此之前,199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首次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做出了不得低于8%的规定。2004年银监会公布并开始实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强调资本监管在银行监管中的核心地位,并要求2007年1月1日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标。金融危机爆发后,银监会逐步提高了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和资本充足率状况得到较为显著的改善。

2010年下半年以来,银监会开始统筹规划新监管标准实施工作,在吸收了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和学术界的意见基础上,提出完善银行业审慎监管制度、健全银行业风险处置安排的一整套方案。新协议公布后,银监会于去年4月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列出了新标准实施的时间表。在新协议实施中,银监会对不同系统重要程度的银行实施差异化监管,以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根据安排,新标准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规定系统重要性银行应于2013年底前达标;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部门将设定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盈利能力较强、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少的银行应在2016年底前达标;个别盈利能力较低、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多的银行应在2018年底前达标。

二、巴塞尔协议Ⅲ监管框架的变化

新协议按照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并重、资本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并行、长期影响与短期效应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确立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新标杆。具体来讲:

(1)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和监管资本的损失吸收能力。资本监管一直在巴塞尔委员会监管框架中占据主导地位,也是本轮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这要求银行建立留存超额资本和与信贷过快增长挂钩的反周期超额资本。

(2)扩大风险覆盖范围,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避免银行受到内在脆弱性因素的影响。杠杆率监管指标的提出,为银行体系的杠杆经营设置了风险底线,缓释了去杠杆化行为可能对金融体系和金融稳定带来的负面冲击。

(3)缓解亲周期性和提高逆周期超额资本,逆周期资本缓冲操作国际监管指引。巴塞尔委员会引入了调整资本缓冲范围的体制,当有信号显示信贷增长超出正常范围时,资本保护机制开始运转,以实现更广泛的宏观审慎目标。

(4)强化风险管理实践。金融危机以来,巴塞尔委员会了一系列与风险管理相关的监管原则、指引和稳健做法。

(5)建立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增强银行体系维护流动性的能力。为此,巴塞尔委员会引入了两个流动性监管量化指标,即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这两个指标的提出,能够进一步增加银行维护流动性的能力。

(6)确定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过渡期。鉴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为防止过快引入新的标准对经济复苏造成不利影响,巴塞尔委员会设定了一个有区别的过渡时间。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影响

在长期监管实践中,相关部门不断改进创新监管工具和方法,监管有效性不断提升。新协议颁布后,在借鉴国际监管改革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实践,银监会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确立了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的新标杆,新的监管标准对银行监管在下面几个方面产生了影响。

第一,从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来看,新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是有限的。巴塞尔协议Ⅲ要求2013年初开始执行新的资本监管标准,2018年年底达标;国内新监管标准自2012年初开始实施,要求2016年底达标。银监会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2%, 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1%,拨备覆盖率达217.7%,我国281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因此,新协议对我国银行监管影响不大。

第二,新协议提出的流动性监管指标,有利于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增加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水平、减少融资期限错配、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同时促进我国商业银行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升流动性风险控制和管理的精细化水平,降低流动性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负面冲击。新标准的引入,有助于银监会引导我国银行业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推动银行构建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和检测指标体系。

第三,经营杠杆率将不断降低,有利于提高了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稳定性。根据新协议规定的核心资本的比例标准, 在银行业全面实施该协议后, 将使经营杠杆倍数降低至15 倍左右,这无疑会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新协议更加强调对资本的计量,银行为了满足要求就必须提供储备资金以防范潜在的风险,将迫使银行加快转变经营方式,由粗放式发展向的精细化经营方式转变,提高经营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巴塞尔协议[M]. 3版.中国金融出版社.

[2]巴曙松,王璟怡,王茜.流动性风险监管:巴塞尔协议Ⅲ下的新挑战[J].中国金融,2011(01).

[3]王婧,王光明.从巴塞尔协议Ⅲ看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新规[J].新财经,2011(04).

第5篇: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负债业务

一、负债业务现状

(一)负债总量增速下降

从量上讲,2010年底银行业本外币负债总额为88.4万亿元,同去年比增加14.1万亿元,增幅19%,较去年下降7.8%。由此显示增速的确下降了不少。具体分类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43.02万亿元,上升13.5%;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14.05万亿元,增幅25.2%;城市商业银行7.4万亿元,增长38.5%;其他类金融机构负债总额24万亿元,增长20.6%。下面从几个角度进一步分析:

1.从季节上来看,一季度受惯性影响增幅仍然较大,但之后便有明显的下降。从机构类型来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仍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但比列在下降,为2.3%。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升0.8%,城市商业银行上升1.1%,其他类金融机构上升0.3%。可以看出,城市商业银行增速最为明显。

2.就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来看,其负债总额达到60.1万亿元,增加17.34%,增速下降9.26%,占总的比重为68%。其中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增长14.96%,下降9.96%;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增长24.48%,下降7.07%;城市商业银行上升44.94%,增速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4.43%。

一系列数据进一步证实前面的分析,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降低,中国货币和财政政策逐渐由宽松回到适度,更进一步的,通胀压力的上升使得回收流动性更加迫切,与此同时,政府调控房价,更是进一步控制房地产信贷,这降低了货币乘数,使得存款也降低了。至于仍然为增长趋势,这一点更是必须的,毕竟中国经济仍在增长,人们收入总体在上升。到了2011年,这种趋势仍存在,但随着通胀压力的降低以及更重要的,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央行于近期决定,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与此同时,自同日起:(1)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2)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一三年半来的首次降息必然更加减少人们的存款倾向。使得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负债业务压力进一步上升。

(二)总体讲公司类存款增速高于个人存款

具体数据为2010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公司类存款余额27.73万亿元,同比增长19.38%,比上年下降l2.57%,个人存款增长率为12.89%,比上年下降6.32%,公司类存款增长率比个人存款增长率高6.49%。其中,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公司类存款增长率16.93%,比上年下降l2.45%,个人存款增长率为l2.23%,比上年下降5.59%,公司类存款增长率比个人存款增长率多增4.70%。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类存款增长26.05%,比上年下降11.73%,个人存款增长率为18.08%,比上年下降11.82%,公司类存款比个人存款多增7.97%。城市商业银行公司类存款增长24.2%,比上年下降23.08%,个人存款增长率为31.26%,比上年下降3.65%,公司类存款比个人存款增长率低7.06%。

分析数据得到,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存款增速高于个人,但城市商业银行的状况是相反的。这体现了城市商业银行吸收公司类存款方面的不稳定性。而就公司类存款的增长量来讲,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增长率最低,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最高,显示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势头良好,吸引更多的公司将存款储蓄在那里。

不过,就如此横向比较三类银行,自然是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势头最好,而城市商业银行波动较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剧中。若纵向比较各银行自身发展状况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6家上市银行来看,公司类存款占客户存款比例为54.87%,上升0.98%。其中,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为49.91%,上升0.77%;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72.25%,上升0.33%;城市商业银行为77.43%,下降2.25%。由此分析,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个人存款比例高于公司类,这很容易解释,毕竟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网点遍布全国各个大中小城市,其他银行的营业点分布还没有达到如此规模。但其公司类存款增速则是最高的,显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吸收企业存款方面仍有着相当的能力。而纵向数据依旧显示出城市商业银行的不稳定性。

2010年的公司类存款增速高于个人存款,显示出以往宽松的经济政策依然在发挥效力,各类机构和企业的流动性仍旧充足,同时,经济增长背景下的业绩利润增长也是公司类存款上升的动力,相比之下,广大个人的储蓄则增速不如企业。

11年和12年的公司类存款增长势头随着宽松货币政策的回稳应该会进一步下降,但仍会高于个人类存款增速。由此我联想到一个也许于此现象相关的话题――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个提法自然是西方经济学界的提法,他们认为虽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可是国有控股企业(包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有典型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特征,撇开意识形态的问题,只谈论经济问题的话,企业类存款上升显示企业流动性以及业绩的提高,而国企则是企业中的龙头老大,那么相对总体个人存款的增速来说,企业存款增速的高绝对数是否体现了进来人们热议的国进民退问题?即国有企业利用垄断获得大量的利润,而老百姓却并没有得到过多的利益反而在通胀等问题面前无招架之势,进而使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日益不均。若此因素或多或少的解释了公司类存款增速高于个人存款,则这一现象应当得到我们的重视,政府,学者以及更多的民众应该去关注和想出缓解的方法。

二、个人建议

第6篇: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金融脱媒;投资银行业务;机遇;挑战;对策

近年来,金融脱媒愈演愈烈,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居民储蓄分流,企业融资渠道的多样化等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挑战,也给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带来了机遇。为了应对挑战,商业银行积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利润增长点,进行业务转型、做好向混业经营过渡的准备。发展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开辟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的商业银行与世界接轨的重要一步。

一、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影响

本文所指的金融脱媒是狭义涵义,指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资金盈余者和短缺者而形成的资产负债关系。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影响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也有机遇。

1.金融脱媒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1)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及盈利能力的影响

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两大传统业务,而负债业务因银行信用中介的性质成为其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业务。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负债的成本和结构的变化所导致的银行资金的定价水平。此外,以贷款为主的资产业务是银行实现利润的重要方式,在赚取收益同时聚集着大量的风险。资产负债业务所产生的利差是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在商业银行的利润构成中占有重大比例。

(2)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商业银行因其业务的特殊性,高风险贯穿了其经营的始终。金融脱媒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有流动性风险、信贷风险以及利率风险。

其中,在金融脱媒的影响下,存款与贷款期限不匹配、存贷比降低等问题出现,商业银行必须用短期的资产负担长期的负债,大大加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金融脱媒造成的逆向选择是造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因,金融脱媒提供了多种融资渠道,在低成本的驱使下,业绩优良的大企业会通过主板市场上市在资本市场上获取资金。在金融脱媒对融资进行分流后,剩余的需要通过银行来筹措资金的企业往往是一些经营能力不强,风险较高,资信程度不高的企业,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整体的信用水平下降。商业银行承担的信贷风险大大增大。

2.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1)推动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近年来商业银行展开积极的创新和转型以应对金融脱媒加剧带来的挑战。商业银行开创了许多创新型的理财产品,如电子商务,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等来满足客户对高质量金融服务的要求。此外,商业银行还开展了证券抵押贷款等业务来满足企业对流动性的要求。商业银行的服务愈发完善,证券种类也愈发丰富,积极推陈出新来面对挑战。

(2)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有资金,不直接承担风险,接受客户的委托为客户办理业务以获得利差收入或服务费的业务。包括基金、证券和资金产品的买卖,收取服务费的咨询顾问,理财服务。在应对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冲击的时候,中间业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能缓解金融脱媒的压力。

(3)推动企业大额存款业务、同业存款的发展

商业银行为应对金融脱媒做出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借以进入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弥补传统银行业务的利润流失。中国的各大商业银行都开始积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如短期企业融资证券的承销、企业上市顾问、政府与机构投资顾问、融资顾问、资产证券化。各大商业银行的竞争重点也开始像投资银行业务转移。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对策建议

1.明确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定位

我国的商业银行是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尽管现在各大行都已经实现了上市,但是仍然受到行政干预,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同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如政策、科技环境和法律的相对落后,也会导致我国无法如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大规模的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加快资产管理和证券化业务的创新和推广。

为满足客户的资金保值、增值需求,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其自身拥有的客户资源,以及丰富的项目判断,风险识别经验为投资者们推荐投资项目。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联动其它的业务部门以及其他的市场资源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产品解决方案。资产管理业务包括投资银行理财业务、私募理财产品、信托产品,此外还有衍生的资产管理服务等。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2.调整客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商业银行的争夺重点一直为大型的国企和央企,随着国家政策的发展,对中小企业的金融配套服务也开始重视了起来,中小企业对投行的业务的需求也大量增长。大部分国企央企的改制上市工作已经完成,业务的发展空间有限,而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商业银行应进行差异化调整,调整客户的结构,大力推进对中、小客户的挖掘和培养,降低对大客户的依赖程度。

3.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金融脱媒的出现,使商业银行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和改革。商业银行自身也体验着金融脱媒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资本市场融资工具。同时,金融脱媒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风险,商业银行传统的粗放型风险管理模式会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一套投行业务创新的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投行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控体系。

第7篇: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财务风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008

[中图分类号]F83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01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次发生的经济危机让众多的企业家和学者认识到经济危机对企业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济重创性。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在实践中,企业往往重视的是如何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忽略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面临经济危机,企业所表现出来的脆弱性让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不可忽视的因素日益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治理结构的不同因素分别扮演着不同角色。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公司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也不断提高。

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增强的案例,我们应该反思:在商业银行体系中,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是否也有影响。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市场中金融产品也变得日益丰富,金融产品的不断更新,导致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增加。金融机构的竞争日益激烈,银行为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不得不去涉足一些新的领域,导致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不断增加,也迫切需要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进而增强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抵御能力。

2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企业中合理完善的治理结构对增强公司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样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对财务风险防范能力有很大影响。本文主要从治理结构的构成因素来分析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治理结构的构成因素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本文主要分析董事会规模、股权集中度和高管人员薪酬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董事会规模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国外学者对此研究众多,但结论多不一致。有些学者认为董事会规模对财务风险有影响,部分学者则认为二者无明显相关性。目前国内学者研究的结论也有些不同。潘佐郑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证明董事会规模和风险指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股权集中度对财务风险的影响。股权集中度反应股权在前几位股东的股权集中情况,它是衡量银行发展稳定与否的重要指标。潘佐郑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证明股权集中度与财务风险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高管人员薪酬对财务风险的影响。从激励理论的角度出发,对高管人员进行薪酬激励,不仅肯定了高管人员的工作价值,还可激发高管人员的工作激情和创新精神。然而,过多的薪酬激励并未对高管人员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薪酬激励过少,可能降低高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管人员可能较少地尝试风险高的项目,银行面临的财务风险相对小;薪酬激励增多,可大大提高了高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了给银行创造更大价值,高管人员也会敢于尝试风险较高的项目,但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

3 鉴于治理结构角度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的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对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有一定影响,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从某一方面也说明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尚不完善。为此,商业银行银行应继续完善治理结构,进一步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本文基于治理结构完善角度下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能力防范的建议如下。

合理完善董事会。从管理实践得知,董事会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就需摆脱内部人的控制。具体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避免董事会成员和高管人员的交叉任职情况;董事会下设机构,有审计委员会等。下设机构将成为董事会决策的重要参谋机构,这样可以提高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水平。

优化股权结构。股权集中与否,本身并不能作为判断公司股权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有效的股权结构应具有如下特征:不仅能提高银行的市场绩效,还能保障银行绩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调节非股权结构因素,保障商业银行战略的实施。从商业银行治理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出发,优化银行股权结构,实行分散式股权结构,实现银行治理良性循环,增强银行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根据激励理论,我们分析出,过多或过少的薪酬激励对高管人员都不会产生恰当的激励作用。针对高管人员的薪酬激励这一问题,要求商业银行的薪酬绩效团队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秉承严谨的态度,多方考量影响绩效的因素。建立合理的薪酬绩效激励体系,对高管人员的激励恰到好处,将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

4 结 语

潘佐郑等人通过选取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财务风险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尽管效果不是很明显,但也给出了进行商业银行风险能力防范方面的建议,我们又找到了另一个突破口来增强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合理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机构,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增强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友谊.从公司治理视角分析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2).

[2]张孝堂.公司治理与财务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11(30).

第8篇: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竞争力 共同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日趋强烈,外资商业银行纷纷登陆中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商业银行如同一般性的企业一样,面临着如何立足于市场,如何能在市场中发展壮大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使其抓住激烈竞争所带来的机遇,迎接挑战,成为当前我国银行业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意义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地位。当前,中国正面临着银行业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国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永远屹立于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中。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资本配置率,助推我国金融业向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快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本运营效率,提升银行业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调整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国内、国外学术界关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本文主要是借鉴王朝军等人提出的银行竞争力指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有效提高其竞争力给予若干建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王朝军等学者针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了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本文就每项指标选取相应变量进行度量,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经行实证分析。针对市场能力指标,选取存贷比率进行刻画;针对流动能力指标,选取流动性比率进行刻画;针对盈利能力指标,选取净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率及利息收付率进行刻画;针对经营能力指标,选取资本充足率进行刻画;针对安全能力指标,选取不良贷款率进行刻画。

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大型商业银行,即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以及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进行分析研究。相关数据来源于2008年、2009年中国金融年鉴及各银行年报,显示如下:

(1)市场能力指标。就本文选取的四家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大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率较中小商业银行相比较低。归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单设的政策型银行的作用突显,四大国有银行的经营性业务与政策型业务逐渐分离所致。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率具有逐年增加的势头。

(2)流动能力指标。大型商业银行较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其流动性比率较低,但差距逐年缩小。四大国有银行及交通银行,规模相对较大,调剂资金头寸的能力较强,同时具有较高的国家信用作保障,相应地可保持较低的流动性比率。整体看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能力逐年增加。

(3)盈利能力指标。大型商业银行的净资产利润率、人均净利润和利息收付率指标较中小商业银行偏低。主要是由于四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的成果并未完全发挥出来,但其盈利能力的发展态势已日趋明朗,与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差距逐渐减少。整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4)经营能力指标。大型商业银行较中小型商业银行而言,其资本充足率较高。并且,两者的均值都未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数值。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抵御风险能力日趋增强,经营稳健性逐渐体现。就整个商业银行而言,其经营能力逐日提高。

(5)安全能力指标。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降低的较快,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加快了其对不良资产的消化。然而,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较中小商业银行而言,较为偏高,表明其资本金水平和抗风险能力较弱。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逐年降低,表明其安全能力正逐渐完善提高。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在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及国有商业银行改制的推动下,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已日趋提高。但要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中生存与发展,还需在以下方面有所完善。

完善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调整,培育四大国有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同时,积极促进各类型、各规模的银行进行合作,充分发挥各行的比较优势,实现多赢。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关注员工自身发展需求,营造保持员工积极稳定工作的环境;改革旧式薪酬分配制度,优化现有分配方式。

深入挖掘商业银行的潜在竞争力,通过人才培养、技术提升、业务创新、改革管理体制等方式,培育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殷雷.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2.

[2]单莉.商业银行规模与竞争力关系研究――兼论加入WTO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东北师范大学.2006.

[3]王刚.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选择问题研究.生产力研究,No.1.2011.

第9篇: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因子分析法 指标体系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大部分成果仅限于定性分析或者简单的定量分析,尤其是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估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

我国国内目前对银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也基本限于定性分析。范国惠雯(2003年)通过对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的考察,指出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何昌(2005年)利用实际银行信贷供给增长率和实际银行信贷需求增长率之间的比较来衡量银行业发展是否有经济竞争力的支撑,进而评价银行发展的可持续性。卫娴(2008年)则直接利用商业银行效率评价方法中的经济指标分析法来分析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从抽象到具体,从定性到定量,在理论上已经有一定的突破和发展,但对共的定量研究方面无法相对准确地反映我国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倒此笔者以中国15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将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做一个初步评估。

二、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一)数据的选择

可持续发展系统相对结构复杂,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内容及特点,笔者以资源、能力和资源整台能力为标准,选取我国15家上市银行截止于2009年12月31日的数据,其数据全来自于各上市银行公布的年报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的指标为:资产总额、总负债、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平均总资产回报率、成本收入比、每股净资产、不良贷款比率、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损失准备对贷款总额的比率、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

(二)实证分析

由相关系数矩阵表可以看出,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因此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等强相关性,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估非常有必要进行因子分析,对其变量采取降维和消除相关性的处理。

通过变量共同度测算表可以看出,从反映的15个变量的三个因子共同度可以看出,其中有9个变量共同度在0.8以上,它们都很好地被三个因子解释,其余6个变量受特殊因子的影响,没有很好地被解释。从碎石图可以看出因子1与因子2,因子2与因子3之间的特征值之差值比较大,而其余因子之间的差值均比较小,可以初步得出提取3个因子将能概况指标体系的绝大部分信息。

所选样本因子提炼出的第一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为8.623,占去了方差的57.488%,基于过程内定取特征值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笔者提取前三个因子,三个因子的特征值共占去方差87.879%。那么其他12个因子解释的方差不到15%,因此可以说明前三个因子包含了原始指标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F1中系数绝对值的主要有X1,X2,X3,X4,X5,X6,X7.而这七个变量主要概括反应银行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配置,F2主要由X8,X9,X14,X15确定,F3主要曲XIO,xll,X12,X13确定。最后模型得出最终因子评分结果,各得分状况则显示出了各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结论及建议

从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其中综合水平大于零的商业银行仅有4家,中国工商银行综合水平得分1.57,位居全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首位。我国商业银行如今普遍存在的问题仍然是规模小、资产质量参差不齐等。

结合银行业发展与改革的前景,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我国商业银行应保持适度规模。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因子涌盖了可持续发展水平57.49%的信息,故各商业银行应结合我国经济方式转变与银行业改革发展进程,制定切实可行的规模发展战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打下基础。而且在规模化扩张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朝着国际化的大银行努力,积极探索混业经营的可能性。

第二,鼓励我国优秀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由资本结构因子可以看出,其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贡献率为20.52%。改善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尤其是补充资本充足水平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商业银行可以积极采用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方式,充分吸纳社会资金,形成良性资本补充机制。

第三,加强风险管理,改善资产质量。对于经营风险的商业银行来说,加强风险管理是保证其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同时也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改善不良资产比例,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参考文献

[1]范惠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动力[J]西安金融,2003,(10):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