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的基本使命范文

教育的基本使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的基本使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的基本使命

第1篇:教育的基本使命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

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又称现场急救,是心肺复苏术的初始急救技术,是指由专业或非专业人员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危重病人进行现场徒手抢救的技术,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既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笔者在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成效。

一、教学对象

我校2010级护理中专二年级学生60名,年龄16~17周岁,均为女生,已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学习。为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小班教学,将学生编成2个教学班,每班30名学生,教学内容及方法一样。

二、教学方法

(一)课前准备。

1.组建团队。笔者采用抽签法将学生进行分组。具体方法是发给学生每人一支小木棒,在木棒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然后装进预先准备的袋子里面,混合均匀后,用抽签方式决定分组。由教师抽出第一支小木棒,被抽中的学生作为第一组的第一位成员,再由该学生抽出第二支小木棒作为本组的第二位成员,以此类推,每一次均由被抽中的学生来抽出小木棒,用这种方法来抽出自己的组员,每6人一组,分成5小组,每小组各选一位组长。

2.学生学案设计。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学案,学案主要内容包括临床案例、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及思考题、学生自主练习指引、知识拓展五部分。临床案例主要围绕教学内容及临床实际创设心脏骤停情景,根据岗位需求和教学目标提出5项工作任务,分别是:任务1――判断意识、呼救;任务2――开放气道和判断呼吸;任务3――人工呼吸;任务4――胸外心脏按压;任务5――判断抢救效果。思考题主要根据此病例信息提出最可能出现的情况,且涵盖每项工作任务相关理论的知识要点。

3.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每位学生根据学案提出的问题去查阅资料,查阅资料的方法可按自己的学习习惯,如查阅书籍、通过网络搜索资料或观看视频等。两天后,组长召集组员集中讨论,每个学生报告自己准备的内容,组员之间进行交流分享意见,然后制定出完成任务的计划和方法。讨论过程中当学生遇到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学生进行互助式课程学习。

4.临床见习。按照授课计划,在第三学期开学初,安排学生带着思考题到本校的附属医院进行为期一周的外科临床见习(包括心肺复苏)。

5.学生自主训练。授课前半周,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在夜自修期间开放实验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安置复苏、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训练。

(二)课堂教学。

1.角色扮演法引入案例。课前布置学生根据案例分担角色,上课时将案例以小品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兴趣。

2.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排序。笔者在课前将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的操作步骤分解为八个步骤,然后将每个步骤分别写在8张小纸条上,以同样的方法将5项工作任务的知识点分解后制作小纸条。在引入案例后,将打乱的小纸条和2张A4纸发给每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把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的操作步骤排列顺序后贴在A4纸上面,将5项工作任务的知识点分类后粘贴在另一张A4纸上面,每小组再派一名代表解释分类排序的结果和依据,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3.体验完成5项工作任务。该项活动是本次课的核心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5项工作任务,条件允许时请1~2名专业教师帮忙带教,教师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以便及时了解各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各小组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可分为四步:第一步,小组讨论,主要内容为完成该项学习任务要掌握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第二步,实施操作,小组成员轮流扮演现场救护者,并在心肺复苏模型上实施操作;第三步,评价反馈,包括三个方面,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评价反馈在小组成员实施操作后进行,评价标准由教师课前制定;第四步,小组推选一位成员进行操作,再次评价纠正。

4.成果展示。用投骰子的方法随机抽取1至2个小组展示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的全过程,然后进行评价反馈。

三、思考

(一)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不断提高项目研究能力,包括课程设计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同时教师还需具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能根据学生项目活动的进展情况灵活应变及时调整,能合理处理一些偶发事件。

(二)教师要注重积极、多样化的评价形式。

评价是项目教学法中的关键步骤之一。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有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不仅可以对自己获得的成果进行分析以加深印象,还可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主动弥补。组评价能让学生分享其他同学是如何完成任务,在方法上与自己有什么不同,以集思广益,开拓思路。教师评价则应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以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情感和思维方式,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项目教学法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应用项目教学方法,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隐含在5项工作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明确任务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在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根据任务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教学全过程,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

(四)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组建学习团队,将单独学习变为合作学习。通过模拟真实的临床场景,让学生合作完成工作任务,使学生体会到在临床工作中协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第2篇:教育的基本使命范文

论文摘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实效,要重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思政”课青年教师在基本功训练中,思想上要明确学科性质与特点,增强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感,自觉塑造良好教学气质;教学实践中要明确教学宗旨,确定科学的教学方法,也要处理好传统技能与现代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

活跃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第一线的青年教师是“思政”课教学队伍的新生力量,他们往往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热爱教育事业,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思想认识模糊,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忽视教学基本功训练、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与实效。重视“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根据“思政”课学科特点,探讨青年教师基本功训练的基本内容,不仅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维护“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地位的必然要求。

基本功指从事某种工作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学基本功则应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就教学基本知识而言,教学基本功应当包括对所教课程的学科性质、学科教学宗旨与教学方法的认知;就教学技能而言,教学基本功则应当包括对各种教学环节的处理和对教学手段的应用。正是基于对这些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教师实现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教学过程。根据青年教师基本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首先要明确对自身学科性质的认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明确对课程教学宗旨的认知,确定科学的教学方法;第三,明确对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认知,掌握现代教学技能与手段。

一、明确“思政”课学科性质与特点,增强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感,自觉塑造良好教学气质

明确“思政”课学科性质与特点,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是青年教师基本功训练的思想保证,是青年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技能和水平的内在动力,决定青年教师教学的基本态度和气质。

高校“思政”课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因此,就学科性质与特点而言,“思政”课既具有严谨的理论性、知识性,又具有严肃的思想导向性,是知识性与思想导向性的统一。相应地,“思政”课教师就既是理论体系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担任“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在价值多元和多样化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中,“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

青年教师增强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思想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清并克服当前在教育中存在的实利主义倾向的影响。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影响,当代教育在培养的目标上也有实利趋向,较少关注人自身发展,是背离了教育本质的。当代社会精神道德危机的蔓延,种种社会问题的滋生不能不说与当前教育目标的这种实利性偏向有密切关系。唯经济至上、唯科学至上的教育观正受到社会普遍的反思与批评。马克思说:“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自身”,人自身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宗旨,而其中个体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始终应当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广大的“思政”课青年教师在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中,要自觉克服不良思想的影响,认清自身承载的时代使命与责任,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在国家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增强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感,青年教师还要在思想上自觉塑造符合学科性质与特征的教学气质。教学气质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经历中逐步形成的,是教师个体人格魅力的表现。实践表明,教师个体的教学气质常常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大学生常常会因为欣赏任课教师的教学气质而喜欢上“思政”课。一位拥有优秀教学气质的“思政”课教师既应当具有丰富广博的专业知识与智慧,擅于应用各种教学技能与手段,也应当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胸怀远大理想,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关爱,擅于与学生沟通,具有亲和力,并能始终保持积极健康、乐观自信的教学情绪。青年教师秉持高度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犷在教学基本功训练中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对塑造自身良好的教学气质形成自觉的认知,并予以实践。

二、明确教学宗旨,确定科学的教学方法

正确的学科意识和高度的职业使命感将推动青年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具体的教学实践是青年教师展示教学基本功的阵地。在教学实践中,青年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指导思想,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明确教学宗旨,确定科学的教学方法。

1.明确教学宗旨和任务,注重“求真”品质和反思精神的培养

明确教学宗旨和任务才能确定教学的方法以及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丰富,涵盖面广,但始终是以培养学生对理论真理的兴趣和信仰作为最高宗旨的。无论是基本理论本身,还是理论的创立者及其继承发展者,都展现出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求真”精神。在教学中注重把知识本身蕴含的“求真”品质和精神传达给大学生,理论和思想才能真正进人大学生的头脑,令大学生信服。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教导我们:“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求真”也是教育本身的宗旨所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尤其要注重以合理的方式向大学生传授理论所蕴含的真理品质,用理论的知识与方法,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探讨人生真谛。

“求真”的品质总是和反思的精神相伴随。高校“思政”课与一般知识性课程不同,它所具有的突出的思想教育性和行为导向性特征决定了它是一门现实感很强的课程。这要求青年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带着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可能遭遇到的困惑和疑问去教学,增强教学的现实感、生活感,以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感;另一方面要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其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所谓“学而不思则阁,思而不学则殆”,知识的学习和品质的培养都要伴随主体自身自觉的反思,才能深化内心,并转化到行为中。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样性的社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提升其运用理论分析同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反思精神,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健康成长。

2.发挥课堂多极主体性特征,以开放性视域开展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现代教育主导的教育理念,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潜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具体来说,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思考。具体到“思政”课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注意向学生讲清“问题产生的背景”、“问题的性质”以及“怎么解决问题”等内容,拓展问题视野。所谓“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调查显示,现代大学生越来越强调自己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那种孤立的、单向的、单一的注人式教学方式很不满意。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不是孤立个体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而强调个体认知是一个与他人、社会共同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认知主体因而具有“多极性”,而与“孤立”、“单级”的个体相对。在这一理论基础上,课堂教学实践过程就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等要素共同参与教学对话与沟通的过程,学生与教师共同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积极的参与者,通过多层面的交流、沟通、互动,主动获取知识,得到思想的教育和提升。“思政”课教师只有将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与培养置于这样一个立体开放、交互式的教学视域下进行,面向生活来设计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多角度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建构一种开放的、互动的教学关系,才能更符合学生主体的认知规律,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从这个角度来说,青年教师在教学基本功训练中,要从思想上有意识地将启发式教学置于开放性的视域中进行,这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性要求。

三、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技能,熟练应用现代教学基本手段

“教学是教育者机敏处事的能力,是教师的实践经验,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是教学基本功的基本内容。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传统意义上一个好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学基本功中教学技能的内容也发生了一定的革新。除了书写能力、表达能力外,今天青年教师在教学中显然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新的技术和手段,如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互动课堂的开展能力,等等。联系到调查中发现的青年教师在教学技能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应当注意处理好传统教学技能与现代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技能与手段。

1.处理好传统讲授法与现代教学手段应用的关系,推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的运用

传统讲授法的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往往被理解为“满堂灌”,这是一种片面理解。所谓“满堂灌”是指教师课堂中教学方式单一,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却不注意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教学方式。传统讲授法不应当简单地被看作就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知识的传授中,教师“精彩地讲授”和学生“认真地听讲”仍是教与学中最基本的模式。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精彩地讲授”是欢迎的,排斥的只是枯燥单一的讲授方式,而不是讲授法本身。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运用,并不意味着放弃和排斥传统的讲授法。实际上,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方法不仅包含传统讲授法,而且应当被理解为对传统讲授法的发展。讲授法有利于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它在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就“思政”课的思想导向性而言,要让的理论与信念扎实地进人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也还必须做到“以理服人”。只有积极应用的理论与方法对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进行深人浅出地分析、讲解,展现理论与方法的先进性与真理性,才能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理论的信仰,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实践。因此,“思政”课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自身讲授技能的训练与提升。

2.处理好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关系,重视传统黑板板书的作用

随着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直观性和趣味性明显增强。但是,因此忽视甚至否定传统黑板板书的运用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往往是一个流水式的单向过程,不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对教学的重点、难点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而传统黑板板书可以克服多媒体课件的这些不足。黑板正板书可以展示课堂内容的整体框架和重难点,而副板书往往可以起到提高学生注意力、强调教学内容的作用。而当教师通过板书对学生一些好的想法进行及时地记录和展示时,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与热情也会迅速被激发。概而言之,传统板书和现代多媒体课件展示各有优缺点,青年教师应当扬长避短,结合使用两种教学手段,重视黑板这一传统教学工具的运用。

3.把握好新型课堂师生关系,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第3篇:教育的基本使命范文

[关键词] 现代大学 图书馆使命 实现方略

图书馆作为现代大学的重要机构,在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生成现代大学文化的过程中,担负着极为重要和极其艰巨的新使命。既要立足国情,紧跟现代大学教育创新实践的发展,探索新形势下我国大学发展规律和新特点,不断拓展自身职能作用,修正发展定位,为学校的教育创新和全面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同时,又要揭示高校图书馆在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整合学校图书资源、凝聚学校科研成果,开创大学图书工作新局面。

一、现代大学图书馆使命渲染

在现代大学全面发展中,图书馆的使命是应多层次、多方位、多目标的,除了具有一般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外,还负有现代大学发展要求所赋予的特殊使命,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大众,在大经济、大教育和大科研的框架内,对原有的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和运行模式进行重新整合,生成与现代大学教育创新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机能。

1.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服务器。图书馆应是现代大学多样化人才培养的的服务器。当前,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标准的多样化人才,是现代大学的基本价值和主体职能。多样化人才培养使现代大学出现了多样化学生群体,在校内,不再是整齐划一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还包括成人教育、高职教育、高教自考等等不同类型教育的学生群体。然而,由于不同学生群体不但在综合素质、社会经历、职业年龄等方面存有差异,而且有着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需求,这些学习目标与学习需求,必然要求图书馆这个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部门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方面承担着更为重要责任与使命,强烈要求大学图书馆对原有的服务理念、服务模式进行革命性变革,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学校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进行科学定位,建立一个目标明确、资料丰富、信息宽广的引导平台,成为现代大学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高端服务器。

2.现代大学科研创新的推进器。科研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发展基础和立身之本,而为科研创新提供科研导向和学术导航正成为现代大学图书馆的重要使命。现代大学科研创新实质上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的互动过程,以时代的标准和宽阔的视野对学校以往的科研成果进行理性梳理与哲学归纳,去粗取精,提练焦点、集合亮色,巩固和提升已有的科研成果,再用现代思维和世界视角,在“扬弃”的层面上,发扬光大“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格物致知”的求知精神、“求真务实”的实验精神,在跌宕起伏科研发展历程中凝练优势与特色,进而取得原创性成果和实质性进展,生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科研生态。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是大学科研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3.现代大学文化生态的变频器。图书馆作为大学校本文化传承与积淀的特殊平台,通过对学校历史和现有的文献、文物、图片、图书资源的收集、整理、传播,承担起沉淀与光大优良校风、生成与弘扬传统校本精神,对接与延续名师文化、萌芽与涌动文化新思潮的使命与责任,为当代大学文化建设和发展变频加压,提供不竭的物质动力和精神源泉。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养,光靠现有的课堂灌输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外,把图书馆建成所有大学成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精神园地,以卓有成效的图书与信息资源服务,让所有大学成员都可以在这里汲取丰富的科学文化营养,不断丰满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思想道德水准,进而形成新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文化知识体系,成为激励他们自觉自律投入大学文化建设的精神力量。

二、影响大学图书馆使命的几个因素

现代大学图书馆有着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并轨的社会背景,要完成时展所赋予的新使命更显得任重而道远,不仅要直面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矛盾,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老问题、新老矛盾的交织对高校图书馆现实使命有着重大的负面影响:

1.科学化管理体制缺失。我国许多大学的图书馆现行的管理体制与实现使命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学图书馆“一体化”管理机构缺位或职能虚化。管理结构不合理、管理制度建设滞后、社会化融投入机制缺失,学校、有关部室、各教学院系对图书馆工作的组织领导出现断裂或阻隔,对学校图书馆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的执行出现偏差,一些图书馆工作中的重大实际问题难以协调解决。二是大学图书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滞后或内容陈旧。制度体系建设是大学图书馆馆建设和实现使命的基础与前提,制度建设应是图书馆使命、任务、目标的规范和固化,光凭一时的热情和冲动是不能完成使命的,即使取得了某些成效或成果,如果没有长效和科学的制度建设和制度保障,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不能得到巩固和推广。

2.现代化服务手段缺位。拥有现代化的服务与管理手段是现代大学图书馆完成使命的物质保障。目前我国不少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迟缓,服务与管理还是以纸质和经验为主,不能把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优良传统、先进经验、成果成就,特别是馆藏的丰富历史文献与自产文献,包括孤本、善本历史文献资料和现代学报、学位论文、教师或科研人员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作品进行组织、收藏的同时进行数字化,大大限制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层次和水平。二是图书服务与管理手段落后。我国大学图书馆整体上看,只能单一的服务手段和方式去覆盖不同类型读者群体的需求,这必然产生服务与需求间的落差与矛盾。

3.可持续发展资源匮乏。可持续发展是大学图书馆完成使命的主要途径。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没有必要的经济基础的支撑和市场化的资源调节机制,就意味着发展活力的窒息和原动力枯竭。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所需资源和经费几乎完全依赖政府和学校拨款,在资源融投资、经费管理、资源更新等诸多方面,缺乏主动权和自。另一方面,大学高校图书馆目前的收益分配方式不甚科学合理,有悖于在市场化和社会化条件下服务的基本规律。目前,几乎所有大学图书馆的分配都沿续计划经济的分配方式,全部上交学校,图书馆除了行政办公费用外,可用于发展的基金几乎没有。

三、现代大学图书馆使命的实现方略

现代大学图书馆要实现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紧紧抓住21世纪前期我国大学全面推进教育创新的难得机遇,制定符合国情、省情、校情,具有自身优势和自身特色的发展方略,以“三个建设”为重点,对图书馆工作进行高效创新和变革。

1.建立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化的管理体系是大学图书馆实现使命的组织基础。科学化的管理体制是大学图书馆在把握现代大学教育改革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为强大动力,在“试”中探索前进,在“闯”中开辟新路,突破陈旧落后的管理体制的创新举措。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职能、管理方式上,都有全新的内函和外延。其基本表现形式是:一是建立科学化的管理组织机构,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有关部室负责人、各教学院系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的“学校图书工作领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学校图书馆改革和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协调解决图书馆工作中的重大实际问题,为图书馆工作的和谐、科学、快速发展奠定组织基础。二是建立科学化的管理制度体系。要充分体现管理制度的校本特色,对过去自身行之有效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改进与创新,以多层面的制度建设发挥制度建设在图书馆机制创新中的保障作用,真正改变实际工作中制度建设与发展实践相脱节的状况。

第4篇:教育的基本使命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责任感和使命感;措施;人才培养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对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极力追求的环境中,有的教师逐渐脱离了为人师表的轨道。因此,在新时期,学校要切实有效地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大责任,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身正为范,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着力于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概述

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指教师内化国家、社会对自身的外在要求,将其在自己身上积淀,从而形成的一种道德义务,这种道德义务是巩固而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教师做好了自身的本职工作,就在一定程度上将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出来。我们从教师的义务中引申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师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当前,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总体要求就是:作为教师,负有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使命。为了使这一责任和使命顺利完成,我们应该在严格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切实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对党的教育方针进行全面贯彻,对国家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严格遵守,对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认真执行,使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得到切实完成。

(2)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和使命。首先,我们应该在国家宪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同时对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进行有效维护,对各种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的不良现象进行有效预防和抵制。通过这种途径促进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显著提升,从而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法律素质。其次,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指导下,积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显著提升。再次,将科学文化技术知识详细教给学生,并督促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熟练掌握,使其更好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最后,主动关心爱护学生,给予他们的人格以充分重视,同时积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有效克服心理障碍,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

二、新时期增强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阻碍因素

(1)教师地位的尴尬性。国家充分肯定和认可了教师的崇高地位,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普遍得到人们的尊敬与爱戴。但是,在有些地区,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时常出现。据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职业排行及就业选择很少倾向于教师及教育行业,一些社会人士有时似乎并不十分青睐教育行业。

(2)教师使命的模糊性。教育可以提升人的素质,可以提高综合国力。近年来,教育占国民经济总产值支出的比重越来越高,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都给予教育充分重视。但是,在经济浪潮的席卷下,一些人心中淡化了责任与使命,越来越看重功利,有的教师也不例外。特别是随着一些公务员收入的逐年增加和地位的不断攀升,有的教师从教育行业转到政府行业,有的教师的心态更加浮躁,不专心于教育事业,影响了优秀人才的培养。

三、新时期增强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措施

(1)教师方面。①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人格和情操,能够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得到体现和反映。教师要想对教育活动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地处理和协调,就必须培养自身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书育人、促进民族素质的显著提升是教师的职业使命,教师作为人类文化和文明的传播者,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艰巨使命,是值得人们尊重的。②教师应身正为范。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理所当然地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责任与使命。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以身作则,切实规范自身的言行,身正为范,从而使学生学习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具有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在日复一日的教育生涯中逐渐向前发展。从某种意义来说,一个国家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世界观和修养的高低,青少年的心灵受到教师人格的决定性影响。在教育事业中,教育者良好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学校方面。①学校应为教师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创造平台。1)鼓励骨干教师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并加大教研力度。学校应该将自身的条件充分利用起来,同时设法将自身不具备的条件创造出来,以为教师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创造良好的进修平台。一方面,应该鼓励骨干教师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运用师徒结对、以老带新的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大力培养,要求骨干教师对自己所带的青年教师进行认真帮扶,给予其全方位地关心和帮助,从而使青年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好地成长起来。另一方面,加大教研力度。在对备课组长进行选派的过程中,着重将该职位放在备课组长身上,让其用不同的形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听课、研讨、座谈等,从而使教研的长效性和时效性得到切实保证。2)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并积极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创设条件,对教师进行积极鼓励,让其尽可能多地参加有针对性地培训。选派教师赶赴外校培训学习,学习完后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从而实现培训辐射的目的。定期选派教师外出参观考察,从而有效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出台优惠措施,对教师进行积极引导和鼓励,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比如,进修、参加学历教育等。②学校应建立严格的教育责任机制。学校应该从教师的需要出发,对教师进行多层次教育,改变过去假大空的教育工作现象,从教师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实际出发,从学习到生活、从管理到服务等将全方位的教育责任机制建立起来,从而对教师责任感进行有效培养。

总之,教师是振兴教育的希望,而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希望,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师是振兴民族的希望。社会和学校只有努力将具有较高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培养出来,才能极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当今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并在日常工作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加培训、进修学习、认真总结自身工作经验和教训、积极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从而促进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等自身素质的显著提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龚乐进.素质教育下的教师道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丘国中,钟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

代企业教育,2008(4).

[3]戴田,李萍.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湖南

工程学院学报,2009(2).

[4]张斌,蹇兴东.责任心的培育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基点

[J].教育探索,2008(2).

[5]伍栖.高校教师责任心的持续性对教学的影响[J].辽宁教育行

政学院学报,2009(2).

第5篇:教育的基本使命范文

谈谈人民教师的初心是什么

作为工作在教师岗位上的普通党员,如何铭记初心、实践初心、实现初心,是我们参加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我觉得:一个党员教师的初心就是:教好书,育好人。要尽心尽职地教孩子们,踏踏实实地做教育。教育教育,要以育人为本,育人应该是我们教师永恒不变的初心。

只有时时不忘教育初心,方得育人始终。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师是学生的路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烙印。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必须坚守理想信念,提高道德修养,丰富专业知识,牢记育人使命,在教育这条点亮他人希望与智慧之灯的光明坦途上,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好自己的育人工作。

教学是为人师者的基本功,教师要努力学习并掌握相关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体系、扎实的专业技能、有较强的专业评价和教育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要加紧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我们要力争用诚心去感化每一个学生,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坚持用爱心、耐心来做学生的工作,开启学生的心灵,相信他们都能在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茁壮成长起来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争做新时代的深受学生欢迎的合格教师。

第6篇:教育的基本使命范文

一、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一)学生基础差,给武术教学加大了难度

武术是一项系统性、延伸性较强的体育项目,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本功。特别是对于武术套路的学习,学生首先会遇到三个问题:一是动作数量多,每一套不同的套路都由数十个动作组成;二是运动方向往返折叠、左旋右转、路线复杂;三是要求有较高的机体协调能力。这需要学生在学习武术之前已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武术专项素质及武术基本套路演练能力等多方面基础。

(二)教学内容陈旧,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陈旧,难度偏高,结构单一,缺乏吸引力,是影响学校武术深入开展的又一主要因素。现行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主要是初级长拳、太极拳、初级剑等),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实际想要学习的内容。学校武术的教学应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习武兴趣为目标,而不应单纯以掌握套路动作数量的多少为教学目标。由于现行的武术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技能性套路教学为主,加上武术套路的动作数量多,而且练习起来运动方向与路线也复杂多变,这种包括大量套路的内容使得学生普遍感到学习难度偏高、不易掌握,从而逐渐降低学习热情,直到最终完全失去兴趣。另外,在过多追求套路内容教学的同时,也忽略了武术基本攻防技术与健身养性等方面的教学。导致学生觉得既难学又不实用,还缺乏娱乐性。综上所述,我认为现行的教学内容已不能迎合现代学生的需求,激发不起学生进行武术锻炼的兴趣。

(三)领导重视不够,体育教师缺乏热情和敬业精神

学校领导忽视学校武术教学的发展和普及,分析其中缘由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由于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武术在我国现行《体育教学大纲》中不占重要位置。武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与其它体育项目相比偏少,而且武术不是体育锻炼达标项目。据初步统计适用于本科生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基本教学内容中的项目总共有7672个练习动作,而武术动作只有89个,占1.16%;大纲规定的所有基本教学时数为910学时,而其中武术教学时数为112学时,只占12.3%。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对武术认识不足,缺乏了解,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没有发挥应有的主观能动性,只是被动实施教学任务,缺乏钻研、敬业和创新精神。也是不利于学校武术教学发展的一个因素。

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少,因此,解决的办法应该是多方面齐头并进。

二、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出路与希望

(一)坚守文化教育理念

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强调坚守文化教育理念,并非把知识教育排斥在外。相反,在文化教育中,知识教育不再是机械、教条、刻板地切断文化命脉的教育,而是在知识教育中渗透了富于文化内涵、浓厚文化气息、深邃文化精神的新型知识教育。坚守文化教育理念,可以从根本上打破了学校武术教育所面临的瓶颈。坚守文化教育理念赋予了学校武术教育新的发展空间,而不只是停留在狭隘的知识理论当中。由此,学校武术教育不仅使学生练习了形而下的技术层面,而且掌握了形而上的文化层面。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优化武术课堂教学内容,我认为应该从武术基本功、武术套路、拳种三者展开论述。首先从武术基本功来讲,紧扣武术技术精要,去选择一些能够发挥个性的武术基本功,这些基本功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民间拳言:“太极如摸鱼、形意如捉虾、八卦如推磨”等,这些带有特色的基本功和动作结构,都可以为武术课堂提供素材。选择武术基本功应强化武术的内功(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身发力)。

(三)拓展武术传承

“历史在流动,如何看传承”。武术教育先注重技术层面,进一步可通过肢体运动来感悟技术背后的文化。中国武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质,只有靠长期的潜移默化才能“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对于学校来讲,不管是从“传承民族文化”,还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层面来定位,武术教育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拓展课外武术传承,才能充分发挥武术的文化资源。

如何实现呢?我认为以下两点是可行的。一,成立校园武术社团。武术社可为课堂教学以外提供活动空间。二,建立武术网络信息库。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不夸大、不虚构的现实手段,加大对武术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高校学生的理解。

(四)实现学校与民间对接

第7篇:教育的基本使命范文

做了老师并不是很长的时间,但是,我似乎开始学会向其他人索求。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似乎一直在向他人索要着什么。向书本索要教学内容,向教参索要教学活动,向网络索要教学点子,向学生索要教学成绩。很多情况下,觉得自己似乎开始模糊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觉得成功的教育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成功灌输到孩子们的头脑中,觉得一名成功的教师就是学生考试获得好成绩。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加拿大着名教育学者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所着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我才开始反思,我一直在向外界索取我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因素,我是不是应该回过头问一问自己,你自己是否有做一名好教师所应该拥有的特质?如果没有,我该如何去自我培养?如果有,我又该如和正确去运用呢?

在本书中,Max提出了一个良好的教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即“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探求世界奥秘的激情,坚定的道德观,对世界的某种观察力,面对危机时刻乐观向上,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这洋洋洒洒一百五十多个字,仅仅只是一个良好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说实话,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几乎都有点泄气的感觉了。怎么做一名好教师是这么难的一件事情啊!那还不如做一名教书匠呢!但细细的再读一遍这些要求,忽然又发现,这写因素似乎确实是一个也剔除不得的。要做一名好教师确实需要我们去挖掘我们身上的这些特质,然后让它们更好的帮助我们成为一名良好的教师。

我把上述的基本素质分成三类。及道德层面的素质,能力层面的素质和性格层面的素质。

道德层面

在上述提到的因素中,“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坚定的道德观”这些都是与我们本身的职业道德相关。试问,一个没有职业使命感,不能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当成使命的教师,一个不喜欢孩子,对耗子没有责任感,在学生的道德感养成阶段不能给予学生正确引导的教师,如何能成为一名好教师?正如杜威曾经说过:教育者从长远来看发展一种指向于儿童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伴随着对儿童生活经验的重要性及其教育学意义的不断反思,远比去获得一套外在的行为技能要重要得多,因为这些行为技能只能短期地“改善学校的管理机制······但(仅此而已),不能使人成为一名灵魂生命的教师,鼓舞者和领路人。”所以,相对于一直追求的各种教学技能,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我们在道德层面上对于我们这份职业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能力层面

在能力层面,我觉得也是分两方面而讲,一方面当然就是技能方面。这包括“智慧的成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对世界的某种观察力”在这一方面的能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磨练,方能自如运用。只有上课时给孩子们正确阐述的文章、观点方能拥有阐释的智力,只有真正研究的学生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理论,方能拥有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而能力的另个方面,例如“自我批评的开放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则更多的是对于我们心理方面的要求。而如果本省缺乏这种心理素质,则更多地要求我们自己不断的自我要求,已达到这些“开放性,敏感性和果断性”。

性格层面

第8篇:教育的基本使命范文

Wang Fachen

(Zhuhai College of Jilin University,Zhuhai 519041,China)

摘要:教育是一种社会制度,其基础是教育伦理。教育制度改革的基础是教育伦理改善,即确立教育活动主体间理性的心理及行为秩序。教育伦理体现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教育伦理观及价值观,具体表现为教育者基于人格与职业的尊严要求获得来自受教育者的挚诚尊重,受教育者则基于人格尊严及受教育权利而要求教育者具备优良的师德修养。现实中,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尊重教育”在伦理实践中有片面和偏执的倾向,对师德的内涵亦缺乏统一的界定及理性的建构。

Abstract: Education is a kind of social system, and its basis is education ethics. Education reform is based on improving ethics education, namely establishing ration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order among educational activities. Education ethics are embodied in the educated ethics value and sense of worth of educator and the receiver who are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d its specific performance is that the educators get the sincere respect from receiver based on the request of the dignity and personality and the receiver require the educator have good ethics cultivation based on human dignity and the right to education. In reality, as a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respect education" has one-sided and paranoid tendencies in the ethical practice, and is also lack of unified definition and rational construction to the meaning of morality.

关键词:教育 伦理 师德

Key words: education;ethics;ethics of teacher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84-01

1尊重教育的歧误

倡扬尊重教育,显然是相对于尊重教育的缺失而言的,而且该理念的初衷也周延了师生的双向尊重,但在实践中却流于功利性的偏执。正如“素质教育”之初的偏执,原本理性的尊重教育理念被功利化的实践所扭曲,它往往被片面地理解为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的忍耐与宽容,其“尊重”的片面性实际上已超出理性的限度,实为纵不应纵者,宽不应宽者,助长了学生潜意识中与教师对立的异化情绪,也孵化着学生受教于师等同于商品交换的功利意识。现实中,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品味有明升暗降之忧,师道尊严的伦理氛围消解殆尽。这绝非伦理意义上真正平等理想的实现,只是试图以直观的所谓平等甚至换位,以求得因社会流俗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嬗变而异化了的师生关系的缓和与趋“善”。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只能使已异化了的师生关系更加模糊和功利化。界限的模糊导致无序,无序又致功能紊乱,而教与学之功能区界的根本宗旨是知识与文明的传承,这种传承之序一旦紊乱变质,崩坏的将不是教师的薄面,而是知识与文明的尊严与权威。师道尊严绝非老掉牙的灰色伦理,师道尊严在本质上不是对人的敬畏,而是对人类的智慧、文明与良知的敬畏,教师本是智与德的化身,应该是尊重的本在,此为永恒伦理。重提师道尊严,或有复古之嫌,但吾崇之不讳。在史上一系列文化革命中,自以为破旧即可立新,实则所破之“旧”不旧,所立之“新”不新,合理的文化内核被无端抛弃,悖谬的价值观奉为圭臬,正所谓“礼崩乐坏”。今之中国处于社会转型之中,价值与伦理秩序亦在重构,应该澄清对传统伦理的曲解,鞯敉骷佑诖统伦理之上的灰色面纱。伦理本非灰色,它是人文理性的精髓。人类是伦理的人类,社会是伦理的社会,每个公民的伦理第一课应在学校上好,学生社会化的第一步即为学习“尊重”,此为人文精神之精髓。尊重教育可倡,但其实践不可片面和功利,否则贻害非浅,于国民教育不利。

2师德刍议

“师道尊严”之尊严,源于教师的智与德。尤其是师德,潜隐而根性,关乎育人的成败,关乎教育的成败,关乎国民人品与人格的端正与健全。现实与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民族综合素质的竞争,民族素质构成中最基本的是智能因素,而最重要的则是“德”的因素。我们往往将德育的实施诉诸约束与规范,即教化地要求学生遵守既有的道德规范,或向社会公认的道德楷模学习,然而却忽略了教师的道德力量与道德责任,或者说现实中教师群体的整体道德示范能力与导向力尚待提高,实施道德教育的方略有待探索,尤为迫切的是明确师德的内涵,强化师德理念,以期在教学与教育实践中形成实际的德育教育能力。这是每个教师的终身课业。

无论是传统的抑或现代的,师德概念的内涵是相通的,即师德包括教师对职业的认知、教师的职业良知及教师的敬业精神。上述每个方面皆具相对独立性,彼此亦相互渗透和衔接,构成有机整体,即师德的框架。

2.1 教师的职业认知即教师在从教之始,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与把握。职业认知绝非无足轻重,它先在地决定着教师个体教育生涯的成败。教师毕竟是肩负特殊社会使命、要求有严谨的职业操守的特殊职业,其特殊性即在于它是育人的事业,因而其成败决不止于教师个人事业的成败,更关系到一代人的是否成才成器,这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也是教师职业的根本。对教师职业的塑人之能必须有明确的认知,必须知晓其责任的重要与特殊,必须清楚教师职业的使命性――国家与民族的使命。明确这种使命感并非为了获取荣誉感,只是为了体悟肩负的压力。明确了使命懂得了压力,自然会提升职业的基点,开阔职业的视界,从而会有一种负重前行于辽阔天地间的旷达与乐观。获得这种达观的心境便获得了执着教业的厚固底蕴与不渝信念。

2.2 教师的职业良知良知,亦即良心。教师的职业良知应包含爱、责、正。爱即爱心与博爱,是智爱与严爱,绝非溺爱。责即责任心,是对学生学业进步严格负责的态度,是对学生心灵成长的悉心呵护与向善的谆谆引导。正即公正,公平、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和保护每个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的实现。爱、责、正是内在统一的,爱之深,责之切,秉其正。

第9篇:教育的基本使命范文

一、正人先正己,从我做起

2007年我带的班级进行《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诵读。当时正是我人生比较困顿的时候,班级很乱,生活也不如意。我带着种种人生的迷茫和困惑,2007年暑假去安徽庐江教育文化中心参加为期5天的《幸福人生讲座》培训班。短短的几天学习,我找到了做人的根本和解决问题的钥匙。四个字“正己化人”。正人先正己,教儿教女先教己,管这管那不如管自己。所以在回家的火车上,我就下定决心,为了自己的人生幸福,从我做起!从我的家庭做起!

“人不学,不知道啊”。通过学习,我才知道,通向人生幸福的道是什么道。又学到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于是我开始时时反观内省,事事查找自己的问题。

2007年9月开学后,在学校我见到操场、班级有垃圾我就捡起来放到垃圾箱。当时,我在看《士兵突击》,许三多说:“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我想捡垃圾就是有意义的事,对的事就要坚持做!一段时间后,没等我去捡,学生就抢在我前面捡垃圾了,有些天,我下了校车,在回办公室的路上,基本上没有垃圾可捡。“日行一善”,在班级我就建议我的学生在学校捡垃圾,在家出门时,把家里的垃圾袋随手带出来。后来我发现我们学校很多老师都是这么做的,我只是其中的一个。

原来我一直认为这活就不该,我也不想干,可现在我见到垃圾不捡我心里都过意不去。

二、正人先正己,从我的家庭做起

在子女教育中我奉行一句话,三层意思:身体强壮,心理健全,人格高尚并有良好的融入社会的能力。人生的每一步都会经受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包容自已,包容别人,更应包容失败。挫不败、折不断才是有用之人。我的理解是不要去帮助孩子避免挫折和失败,从小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良的后果也应由孩子自己承担,作为家长可以提供咨询,但不能参与决断。人必须在反复的挫折和失败中才能走向坚定和勇敢,才会有应对失败后的冷静分析和再次奋起。

“至要莫如教子”。同时,我开始专心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培养我大侄和我女儿身上,几年多来基本上我们不看电视,我也很少逛街,我专门陪孩子看书学习,经过我们的共同学习和努力,我大侄子考上了延边二中,在一些人眼里这就是一个奇迹。

几年来,我基本上是在外吃饭的时候少了,回家的时间早了,家庭矛盾少了,家庭成员关系和谐多了。

三、正人正己,实现教育的根本

教育的根本是什么?这可能会有众说纷纭的结论,我的理解是一句话,教育要造就一个有用的人。

“人不学,不知道”!不是孩子不好,是我们没教啊!每节课我在带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一个做人的道理,免得他们走弯路。例如,上下车和司机师傅打招呼,“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这学期的主题,同时我还带给学生们一些身体健康理念。学生很受教。

我在想,作为教师到底要教学生什么,学生要学习什么?我发现“教”是孝和文组成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明的是孝道啊!学生学什么?学“生”!学什么“生”呢?学生学的是“生活的常识,生存的技能,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