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农业现状及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机遇和优势
1.1 政策机遇良好
2010年5月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为农业发展,特别是生态循环农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2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生态循环农业以生态安全、食品安全为前提,以沼气为纽带,将设施农业、畜禽养殖等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废弃资源的再利用,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农业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生态循环农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3 农业资源区位优势明显
奇台县气候条件独特,光热水土等生态资源丰富,拥有宜农土地200万(667m2),农作物年种植面积在163万(667m2)。适宜生产优质小麦、玉米、啤酒大麦、裸仁南瓜、打瓜、豌豆、糖料甜菜、油葵、高淀粉土豆、各类杂粮、辣椒等各类蔬菜。粮草充裕,畜禽养殖规模大,年内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310万头(只),出栏牲畜206.7万头(只),家禽1100万(羽),是做大做强生态循环农业的天然宝库。此外,奇台县距首府乌鲁木齐仅200公里,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区位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优势。
2 奇台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现状
奇台县现有户用沼气池6734座,完成“改池、改圈、改厕”配套建设4200户,建成生态温室3000座,生态家园生态循环经济示范村5个,温室沼气生态示范户260个,2010年将新增700户。主要推行“畜-沼-菜”庭院经济模式和“禽-沼-菜”种养小区模式,使沼气、标准化养殖小区、无公害基地和沼气“四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加快,为畜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如金奇万头猪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和奇台县鑫源种猪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项目已基本完工,建设总容积为1600 m3,每座大中型沼气池年产沼气21.5万m3,可为300户农民供应清洁能源,年节约煤炭585 t,年产沼液1.4万t、年产沼渣661 t。通过加工转化,使畜禽粪便得到集中处理。奇台县秸秆还田量为872 t,堆肥量为9.1 t,秸秆青贮量达到14万t,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44万(667m2),农作物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80万(667m2),以上措施的实施,减少了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了不合理使用,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2.2 存在的问题
2.2.1 思想认识不够.技术体系还有待完善
目前,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到位,还不了解生态循环农业的实际意义,因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意识和愿望不够强烈。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体系尚不健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能涵盖“生态”、“循环”全部内容的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
2.2.2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据2008年开展的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现今种植业污染主要有农用地膜、化肥和农药。地膜年用量13.7 t.残留量1.95 t;农田化肥年使用量462 t,使用量仍然偏高;养殖业污染表现在农村人畜粪便的处理方面不到位,部分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影响了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
2.2.3 秸秆循环利用率有待提高
奇台县是农业大县,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年秸秆产量为24.6万t,因各种原因,部分作物秸秆被焚烧、随意丢弃,造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用作其他方面的有163.1 t,因此。秸秆循环再利用空间比较大。
3 奇台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3.1 制定发展规划,理顺发展思路
按照奇台县委提出的“生态立县,农业稳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思路,以培育和发展生态农产品为着力点,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优质的水源和无工业“三废”污染等条件,高标准、规范化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和环境协调发展。
3.2 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和技术培训。营造发展氛围
采取新闻媒体、农业信息网、农技110、发放资料等方式,深入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生态安全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和意义,引导群众树立生态安全和资源再利用的观念,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和支持循环农业发展,营造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3 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完善技术体系
结合奇台县气候地理条件和农业生产实际,重点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方面下功夫,研究总结利于本县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合理利用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将秸秆还田、生态沼气工程、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生产等诸多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农业固体废弃物堆肥无害化处理技术、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中的施肥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整合集成一套完善的技术体系,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3.4 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结合牧民定居工程,继续推行“畜-沼-菜”庭院经济模式,一次性规划,让牧民长久受益;结合日光温室生产基地和畜禽养殖小区的发展,推行“畜禽-沼-菜”种养小区模式,这两种模式都要以沼气清洁能源利用为突破口,建立健全沼气建后服务体系,提升沼气池运行水平和质量,发挥其联结畜禽养殖、温室蔬菜种植的作用,促进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生产沼气、沼液和沼渣,解决农户炊事照明用能需求,清洁、卫生、无害化的沼液、沼渣用作农作物肥料,保证农产品品质,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此外,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探索并推行“农作物种植一畜禽养殖一畜产品精深加工一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模式、“畜禽养殖一粪便一沼气一有机肥一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生态循环链、“农作物秸秆一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等多种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本增效。
3.5 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生态农业品牌
把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落脚点放在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环节,创造满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外部环境,建设重点生产基地,严格按照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规程操作,推行生物防治技术、农业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及机械防治技术,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使农产品达到生产标准。加强农产品产、加、销各个环节中质量安全监管,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和生产基地认证,开展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确保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郑州市;都市农业;甜糯玉米;前景
为推进都市区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满足都市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农副产品消费和休闲食品需求,郑州市根据本市实际,提出建设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的项目。鲜食甜、糯玉米的品质优良、生长期短、适应性广、丰产性好、经济价值高、市场销路好,在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中实行鲜食甜、糯玉米产业化开发是切实可行的。发展鲜食甜、糯玉米前景广阔。
1鲜食玉米产业现状
1.1研究现状
育种方面,河南省鲜食玉米育种起步较晚,育种单位不多,审定品种较少,主要品种是河南省农科院选育的郑糯、郑甜系列。加工技术方面,河南省的鲜食玉米加工技术研究起步晚,所做研究少,大多从国外或外省引进。栽培技术方面,2000年以前主要是从外省引进糯玉米品种并试种,2000年以后主要是对本省郑糯、郑甜系列玉米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
1.2发展现状
河南省地处中原,全省范围都适宜种植鲜食玉米。河南省鲜食玉米的种植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面积不大,零星分布。鲜食玉米销售主要方式:农户主要以鲜穗销售为主;“公司+农户”主要以产后加工为主。河南省鲜食玉米产后加工主要以速冻保鲜为主,产品为速冻玉米穗和甜玉米粒罐头。
1.3市场现状
近年来我国鲜食玉米市场发育良好,鲜食玉米市场价格保持在相对高位。河南省鲜食玉米市场主要以饭店、超市、快餐店、菜市场为主,消费群体主要为城市居民,而广大农民对鲜食玉米的认识比较少,消费水平低。总体而言,河南省鲜食玉米消费市场还处在开发初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甜糯玉米育种基础,但是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利润空间小。目前河南省甜玉米的种植面积还不到1万hm2。糯玉米种植面积更小,只有个别农户零星种植。甜玉米加工企业只有双汇、科迪等,且加工规模较小。另外河南省的鲜食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对于产后保鲜、籽粒速冻、罐头加工等技术研究较少,加工技术大多靠从国外和其他省引进。河南在鲜食玉米的市场开发上也比较落后,产品单一,渠道有限,市场占有率不高,缺乏专用品牌品种,质量监测体系滞后,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3发展对策
3.1加强研究,丰富品种
优良鲜食玉米品种是鲜食玉米产业化的基础。目前河南省育成的鲜食玉米品种呈多样化,其中糯玉米有白糯和黄糯,甜玉米品种有普甜、超甜和加甜等。2005年审定的糯玉米品种郑黄糯1号,适合做籽粒深加工,能生产罐头和速冻籽粒等多种深加工产品。2003年审定的郑超甜2号,抗性好,而且加工品质优良。随着我省甜糯玉米品种审定的增多,将越来越有利于河南省甜糯玉米加工业发展。目前,河南省培育的鲜食玉米品种与国内外优良品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应加大对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的扶持力度,以加快产量高、品质优、穗型齐品种的培育。另外,密植甜糯玉米也是今后育种的方向。鲜食玉米密植不仅可以增加穗数,提高产量,也可以获取较高群体生物产量以作青贮用发展畜牧业。
3.2合理规划,规模种植
甜糯玉米由于受隐性基因控制,种植时需要隔离,小规模种植体现不出其效益,要大区连片,形成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订单式”种植。近年来,河南省的甜糯玉米种植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种植规模,并加强对农户的农技培训和指导工作,严把种植质量关,促进甜玉米种植向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据推算,农户每种植667m2甜玉米,产鲜穗约3000个,产值1200~1500元,扣除生产成本600元,可获利600~900元[1]。
3.3强化管理,科学种植
一是要严格隔离。甜糯玉米不同于普通玉米,其受隐性基因控制,只有当该隐性基因表现为纯合时,才能表现出甜玉米的特性。因此,在种植甜玉米时,要与普通玉米严格隔离,防止与普通玉米串粉,发生花粉直感现象,降低甜糯玉米品质。二是要精准播种。甜糯玉米播种时要做到:保证种子质量高、整地精细、适当浅播。三是要合理施肥。甜糯玉米主要是以鲜穗和加工玉米籽为主,所以应推广无公害规范化栽培,多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病虫害防治要以生物防制为主,收穗1周内不打农药,确保生产出的玉米有良好的食用风味和贮藏品质[1]。
3.4完善标准,安全质优
甜糯玉米生产相对集中,主要在加工公司的基地和大中城市近郊,以便于对其进行品质监测。要重视甜糯玉米的田间检测和产后检测。一是大力推广无公害甜糯玉米生产栽培技术,按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技术要求,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生长激素、重金属等残留,确保甜糯玉米安全优质。二是加强甜糯玉米鲜穗的质量监测管理,严把产品质量关,实现从生产到餐桌全程监测。三是加快质量认证步伐,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按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的五统一模式,加快我省无公害甜糯玉米生产基地建设,打造绿色食品品牌。
3.5精深加工,提高收益
3.5.1提高保鲜加工、深加工技术水平
甜糯玉米采收期比较集中,要发展壮大甜糯玉米产业,必须掌握相应的甜糯玉米收后保鲜技术。甜糯玉米深加工主要指对籽粒的加工,主要产品有甜糯玉米罐头和速冻玉米粒。通过加工转化,拉伸产业链条,解决甜糯玉米鲜穗的季节性生产过剩,减轻市场压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河南省甜糯玉米特色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目前河南省的甜糯玉米深加工水平较低,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3.5.2加大秸秆饲料的加工技术研究
鲜食甜糯玉米收获后,秸秆的还处在生长旺期,其营养含量十分高,是极其优良的饲料,可将鲜食甜糯玉米部分效益转换成秸秆养殖业增收。通过“公司+基地”的形式,增加甜糯玉米的产业链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环境污染。
3.6培育市场,发展物流
市场流通方面,一要加快培育辐射带动力强的甜糯玉米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实行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进鲜食玉米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产业化生产水平。二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获取信息,开拓市场。三要做好物流市场的开发和建设,为甜糯玉米的集散、交易、转运提供良好的条件。
4前景分析
4.1用途广阔
鲜食玉米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是集果、蔬、饲于一体的新型经济型玉米。甜玉米胚乳中含有较多的糖分,是普通玉米的5~10倍。甜玉米营养价值高于普通玉米,赖氨酸含量是普通玉米的2倍,籽粒中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脂肪都高于普通玉米,并含多种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可制成谷物饮料、玉米火腿肠、玉米罐头、玉米真空油炸籽粒,既易消化吸收又营养健康。玉米鲜食有预防癌症病变、防治便秘、防治肥胖病、健脑提神、降血压降血脂等多种医疗保健功效[2]。甜玉米中亚油酸和纤维素等对人体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软化血管,防治冠心病的作用[3]。玉米花粉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的功效[4]。此外,糯玉米中的淀粉具有较高的粘性和吸水性,其凝胶透明度高而且稳定,是造纸、纺织、酿酒、建筑等工业的重要原料[5]。鲜食玉米的秸秆和穗轴可作为燃料,苞叶可编织成坐垫、地毯等工艺品。玉米秸秆还可以生产食用菌[6]。鲜食玉米茎叶可作为牲畜的优质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鲜食玉米产出效益是普通玉米的2~3倍,采摘后的青秸粗蛋白含量是普通玉米的1~2倍,是奶牛理想的饲料[3]。甜、糯玉米集食用、蔬用、药用、饲用等性能于一身,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4.2符合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种粮比较效益下降,传统的种植业面临巨大的冲击,这就给鲜食玉米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鲜食玉米作为新型农作物种类,其经济价值比水稻、大豆等高6~25倍,在国内外有巨大市场。同时,种植鲜食玉米新品种投资小,风险小,效益高,适合规模化种植。此外,鲜食玉米的栽培技术与普通玉米基本相同,容易推广。发展鲜食玉米生产,在优质的基础上实现高产,分期收获陆续上市,并通过旺季加工或速冻保鲜待淡季供应市场,实现周年供应,既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又缓解了大宗农产品过剩的压力。
4.3郑州市发展甜糯玉米产业的优势
郑州地处中华腹地,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接黄淮平原,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并各具特色。在郑州发展甜糯玉米产业有明显的优势。
4.3.1条件优越
郑州市地理和气候条件十分优越,非常适宜甜糯种植玉米。与此同时,郑州是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航空、信息兼具的综合通通讯枢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讯条件,使郑州成为发展甜糯玉米的理想基地。
4.3.2市场巨大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畜牧养殖大省,郑州是其省会,甜糯鲜食玉米和副产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的多元化已成为主流趋势,同时鲜穗、籽粒加工产品可以销往南方或出口国外,鲜食甜糯玉米将会有很大的消费市场。
4.3.3劳力丰富
甜糯玉米在我国主要以食用鲜穗为主,发展甜糯玉米生产和加工将是我国玉米产业新的增长点。甜糯玉米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城市,劳动力资源丰富、低廉,有较强价格优势,因此,郑州有进行甜糯玉米生产加工得天独厚的优势。
4.4郑州市甜糯玉米产业化前景
甜糯玉米的产业化包括甜糯玉米科研、繁育、生产、加工、秸秆利用等各个环节,且每个环节紧密相联缺一不可,任何一环节的脱节都会使整个产业链条收益受损。总而言之,郑州市要发展鲜食玉米产业必须做到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才能使郑州市甜糯玉米健康、有序发展。郑州市发展甜糯玉米产业可以走加工型玉米产业化新路子,首先培育鲜穗消费市场,再以市场牵龙头企业,龙头带动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形式推动甜糯玉米产业的发展。龙头企业为甜糯玉米品种及系列产品的发展做好规划,组建零售市场网络,进而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可以和专业批发市场直接对接,降低风险。其次是对甜糯玉米进行初加工和深加工,只有完成甜玉米的加工转化,才能最终实现甜糯玉米的产业化。甜糯玉米鲜穗收获后植株可以饲养奶牛,奶牛生产基地和甜糯玉米生产基地可签定秸秆回收协定,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给农民带来了增收,还能有效地保护环境。此外,还可以开辟玉米采摘园。种植绿色鲜食玉米,开辟玉米采摘园,能吸引城里人现场采摘,观赏农村田园风光,体验劳动乐趣,品尝真正的土特产,由此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郑州市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市场优势、价格优势、劳动力优势、政策优势,这为其发展甜糯玉米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育、繁、推、产、加、销各方为了共同利益组成有机整体,齐力助推郑州市甜糯玉米产业化发展。由此可见,郑州市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产出高、效益大,鲜食玉米产业将成为郑州新兴绿色产业。
5结论与讨论
河南省甜糯玉米起步较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育种滞后,种植规模小,利润空间小,加工企业少,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市场开发能力差,品牌效应不强,没有畅通的市场渠道,缺乏专用品牌品种。质量监测体系滞后,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隐患。要解决上述问题,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加强甜糯玉米育种研究;二是合理规划,规模种植;三是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四是推进甜玉米标准化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五是提高河南省甜糯玉米的产后加工水平;六是提升甜糯玉米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郑州市发展鲜食玉米产业必须做到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才能使郑州市甜糯玉米健康、有序发展。郑州市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市场优势、价格优势、劳动力优势、政策优势,这为其发展甜糯玉米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郑州市的甜糯玉米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若在发展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将会使郑州市甜糯玉米产业更加有序健康。一是政府应出面整合当地资源,淘汰生产条件落后的企业,消除恶性竞争,协调各方利益;二是政府进一步给予产地加工企业优惠政策,对吸纳劳动力较多和对农民增收有贡献的加工企业进行鼓励,给予贷款优惠支持;三是尽快制定鲜食玉米收获后加工工艺、技术和厂房等技术规范行业标准,从多方面保证鲜食玉米产品的安全和质量,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必须适时调整行业政策,特别是对优良品种要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特优品种成果转化,推动鲜食玉米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俊恒.河南省鲜食甜、糯玉米的发展现状与对策[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2]杨若明,李玉田.玉米鲜食的功效和鲜食玉米的研究开发[J].北京农业科学,1997,15(5):40-42.
[3]于锦梅,徐福海.我国鲜食玉米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241-242.
[4]许新新,詹勇.玉米资源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5):53-54.
[5]张功礼,柳金山,陈志性,等.关于优质专用玉米发展前景的思考[J].种子科技,2000(3):144.
在这个新世纪,生物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影响着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学习生物学不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为接受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形成科学的理念,为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只是机械性地记住教师传授给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与时俱进的学习力。所谓的“学习力”就是指能通过创新思维进行独立思考,从而真正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变革、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据笔者观察,目前的农村初中生物课教学中普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对生物学科的师资配置不合理,有的任课教师根本没有学习过系统专业的生物学知识,面对图文并茂的教材也只能照本宣科,无法灵活地驾驭教材,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兴趣更是无从谈起。二是初中生物课程作为等级科考试科目,教师让学生在考前做模拟卷,死记硬背考点以应付考试。笔者曾对考生做过的模拟试卷和近几年的初中生物学业会考试卷进行分析,发现内容大同小异,学生完全为考而学。基于这两点,学生对生物学科只是停留于表面上的识记,无法领略生物学特有的学科魅力。农村初中毕业生中学业成绩偏差的学生是中职学校的主要生源,因此,升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不仅生物学基础知识极度欠缺,对生物学的学习也失去信心和兴趣。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是导致中职学生学习力弱的根本原因。基于此,需结合中职学校的学生特点,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探索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心理效应,增强学生自信以提升学习力。
1.心理暗示效应,肯定学生。
暗示心理学理论认为利用暗示手段可以使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高度协调,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动机,从而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暗示,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创造让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实施暗示教学,当然恰到好处的赞许性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年岁末笔者组织学生雕刻水培漳州水仙花球,首先组织观看《漳州水仙花雕刻技术》录像,沉浸于《漳州女》曼妙的音乐中,了解水仙栽培历史及水养方法,观摩名家雕刻技法,欣赏各种水仙造型,领略省花的魅力。教师现场示范雕刻方法,强调雕刻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细节及注意事项。因种球形状各异,学生的雕刻无奇不有。经过近一个月的浸养水培、细心呵护,最后用千姿百态的学生作品在教室走廊上办个水仙花展。雕工虽笨拙,造型虽简单,但无一不是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创作,吸引了很多老师、同学的眼球。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肯定,很多学生表示来年还要再尝试雕刻水培水仙球。“一定会比今年漂亮。”学生的自信溢于言表。在整个实践体验过程中,没有简单的说教,只有学生对“美”的期待、教师的赞许和同学的欣赏等无声的暗示。
2.皮格玛利翁效应,赏识学生。
“皮格玛利翁效应”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我们对学生充满期待,肯定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对他们进行鼓舞、启迪,学生自然情绪高涨,学习劲头足,兴趣也更加浓厚。例如,在教学《植物的激素调节》这样一个抽象的课题时,引导学生从网站上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的广泛应用。因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俯拾皆是,学生交流起来没有难度且展示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笔者向学生展示近几年从事漳州水仙矮化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组织一个探究实验《不同浓度多效唑对漳州水仙的矮化效果测定》,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学生的进步,逐步引导学生解决困难,得出结论。虽然教材中并没有这部分内容,但因结论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严谨探究获得的,这种成就感,加上老师的充分肯定,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无比快乐和喜悦。
古人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学中我们常常要对学生进行言语评价。对学生抱有期待,经常鼓励,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中职学生因学业不良,很少受到公正的评价。很多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没有拿过一张奖状,他们特别渴望能得到肯定和认可。生物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对于基础的要求不是非常高。只要学生有所进步,教师就应多多表扬,不要以为学生不需要。
二、培养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望以提升学习力。
学生学习力弱,好比庄稼不自主吸收水肥,必须根据作物生长习性测土施肥,科学管理。我们要改变现状,首先必须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不过多地强调学生的原因,摒弃对这些学生的错误认知,明白学习力弱不等于弱智。事实上,很多学生在中职学校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开发潜能,最终成为社会生活中出色的一员。因为兴趣是学习力中最充沛、最快乐、最轻松、最美好、最活泼的品质,兴趣是学习必备的条件,它能让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变成活泼有趣的东西。
笔者根据中职学生学情,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1.降低学习门槛,学有所得。
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师如何将这些知识传递到学生的手中呢?心理学中有种说法,称为“登门槛效应”,当一个人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往往愿意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更容易顺利地登到高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中职学生的接受水平,使授课内容难度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重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层层递进地教学,降低学生学习的门槛,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学生学有所得,自然有兴趣去学。例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入门实验,对一个初中阶段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讲,没什么难度,无非是利用初中阶段所学的基本实验技能探索新知识。很多中职学生根本不懂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更不懂如何规范制作临时装片。我们应分化难度,先利用一节课时间手把手地“补课”,先复习巩固显微镜的用法,学会制作装片,然后组织学生完成当前的教学内容。又如,《生态工程》这一章有两节:《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细研教材,发现内容过于冗杂,学生难以接受。反复推敲整合,选定一个专题《我国的生态农业》。但是“生态农业”有关内容在教材中仅有零星分散的两句文字,只谈到“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生态工程最早和最生动的一种模式”。经过大量收集资料,结合个人实践经验,我专门印发了题为《我国的生态农业》的参考资料,供学生学习,拓宽知识面。在课堂教学中,就当前被热切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在我国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引发了学生的极大热情。继而,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研读有关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领悟其用于指导我国的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事例源于生活,原理引自教材,经重组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机活力,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学内容生活化,学有所用。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和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职学习更是为就业做准备的,对技能素质的要求更高,忙着传授脱离实践、纯粹理论的知识是无意义的,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善于选用有实践意义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充实课堂,让授课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相适应。如《生物技术实践》这样的选修教材,绝大多数普高学校忙于应对高考,没时间也没条件开设,但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这样的课程却大有裨益。《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酶的研究与应用》、《DNA和蛋白质技术》、《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无不彰显生物科学在生产实践中的非凡魅力。哪怕教材中个别专题设备要求较高,没办法开展实际操作,可是不能忽略它“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少来自乡镇,有一定的生产生活经验。《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节教材中谈及中国荷斯坦牛的选育,结合地方保护品种白眉山羊的生长现状及民间的消费习惯,与学生一同探讨既适应本地环境、生长速度快又能迎合消费需求的优良品种该如何选育。让教材理论真正应用于生活,缩小教材与生活的距离。
3.创新教学方法,生动新颖。
新课程理念已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提倡紧跟时代潮流,创新教学方法。各类电视节目、教学录像、多媒体网络等给教学带来了极大便利,单靠一根粉笔、一本教科书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如在谈到“远离白色瘟疫,将戒毒进行到底”的知识时,“”是十分敏感的话题。虽然课文只用一个版面简单介绍,学生却显得兴趣盎然,提了很多问题。这时就可以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探索与发现》系列片扩展知识,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宜采用小组合作、发现探究的方法来教学,条件允许时,还可以安排社会实践、实地考察,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促进学生学习。例如,学习生长素的作用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想办法催熟,并让他们把催熟的过程记录下来到班上分享。结果学生不但分享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搜集了各种农业知识,长了一番见识。带学生参观笔者的实验鸽场和中蜂基地,通过实地观察观赏鸽的家系性状变化及良种蜂王的选育过程,真切体会遗传与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一大早备好枸橼酸钠及相关仪器,让学生亲自去家禽屠宰场索要鸡血或鸽血,既节省了经费,又体验到了知识探究过程的艰辛和乐趣。
关键词 观光农业;现状;中长期规划;问题;对策;江苏新沂;丘陵山区
中图分类号 F592.7;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06-02
观光农业是一种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一项长期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政策,以其特有的魅力和综合配套能力,已广泛被农村广大农民所接受,理应在观光农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1]。新沂市丘陵山区总面积4.53万hm2,占全市总面积的28%。自1997年实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共治理丘陵岗地5 333.33 hm2,占全市丘陵山区面积的11.7%,对改善山区经济面貌,提高丘陵山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也为发展丘陵山区观光农业夯实了基础。
新沂市依托现有的资源条件进行合理的定位和科学的规划,结合国家对山区的整体开发,努力打造生态牌、旅游牌。截至目前,这一规划和发展已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意义重大而深远。
1 新沂市丘陵山区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新沂市地处苏北平原,交通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京沪、连霍、宿新高速,249省道、徐连公路、京杭大运河等穿境而过。古马陵山脉贯穿南北绵延逾400 km,植被覆盖率达87%,有逾1.33万hm2的骆马湖水面,休闲农业资源丰富,发展观光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更好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好的效益,将潜在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促进农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更好地发展当地服务业,近几年来提出在做好“一山(马陵山)一水(骆马湖)一古镇(窑湾镇)”旅游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发展丘陵山区观光农业,取得了初步成效。
1.1 山区观光农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新沂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和徐州市丘陵山区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按照高起点规划、大规模开发、强产业带动、多部门联动的原则,积极整合山区开发功能,有效加强丘陵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山区规模高效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显著提升了丘陵山区高效、旅游观光、生态农业水平。目前,通过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资金逾7 59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007万元,自筹资金4 195万元,吸引“三资”1 300万元以上。通过开发资金的投入,共开挖土方263万m3,修建拦水坝30座、揭盖井10座、蓄水池8座,新建各种规格桥、涵、闸488座,新铺砂石路45 km。栽植各类苗木逾300万株,其中,栽植果树苗逾130万株,栽植景观树170万株。同时,新沂市委、市政府又围绕马陵山4A级风景区新修了6 m宽的水泥路逾20 km,为丘陵山区旅游观光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目前,马陵山林场、棋盘镇、马陵山镇、唐店镇、新店镇项目区和马陵山4A级风景区连成一体,相互贯通。项目区内无公害桃、梨、板粟、黑莓、特色蔬菜等果蔬品种齐全,桃花、梨花盛开时节桃园、梨园自成一景,采收季节游人进园采果。5月初,香花、槐花飘香,游客络绎不绝,观光农业已初具规模。
1.2 观光农业特色明显
近年来,马陵山4A级风景区,在重点做好景区景观质量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提升景区整体旅游品位和内涵,先后投入逾5 000万元对景区进行开发和保护,使景区景观质量不断得到提升,景区游览品位不断增强,山水风光、休闲旅游更加突出。基本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旅游、观光、休闲景区。据了解,随着马陵山国家级旅游区的创建成功,马陵山的知名度得到迅速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地观光客慕名而来。在旅游旺季日接待量突破1万人,带动了新沂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依托马陵山风景区的优势,紧靠风景区的丘陵山区观光农业采摘园也受到游客的青睐。目前以地方特色农产品为媒,由地方各级政府搭建平台的各类农业观光节庆活动不断涌现,如马陵山镇的梨花节、马陵山的民间特色小吃节、邵店镇的板粟节等。这些各具特色的庆典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参与,对于本地区的农产品推介,吸引各类资金合作开发,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3 特色农业大量涌现
新沂市农业综合开发经过多年支持山区观光农业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特征比较明显、生命力较强的特色农业。高流镇把花木产业作为重点培植的首要产业,初步形成了产销一体的花木产业链,建成花木科技示范园5个,花圃园20个;马陵山林场依托风景区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鲜果采摘园,林果业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态势[1],建成以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采摘园3个;踢球山林场依托开发资金的扶持做大做强干鲜果基地逾200 hm2,建成了无公害鲜桃采摘园2个,杂果采摘园1个。
2 新沂市观光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一是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新沂市坚持农业开发与旅游观光相结合,高标准高起点地科学统筹规划。多次聘请专家召开论证会,实地考察科学规划。二是多方并举、齐头并进,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东方花厅文化城由4个园区组成,分别是“马陵山金土地生态园”“花厅风情园”“东方影视城”“东方养生园”,总投资规模150亿元人民币。目前,投资6.5亿元的金土地生态园一期已竣工并投入运营。投资55亿元的花厅风情园正在建设中。窑湾古镇的建设和修缮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三是突出特色。已投入运营的金土地生态园是目前苏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生态园,集生态观光、餐饮、会展、住宿为一体,日接待游客近1 000人,吸纳和拉动相关就业2 200余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花厅风情园依托原花厅新文化遗址进行拓展和发掘,主要是革命主题教育、大型娱乐等旅游项目建设。
3 存在的问题
新沂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刚刚起步,其旅游产品的经营方式还不成熟,发展模式还不够丰富,仍存在不少问题。
3.1 规划起点低,定位不明
新沂市10余家休闲观光企业的旅游园,大部分都是投资者自行设计,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认证。由于对建设休闲观光园没有正确的定位,建园内容仅停留在特色时鲜水果、花卉种植、水产养殖、烧烤等上,缺少对全面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挖掘。
3.2 规模小,品位不高
全市缺少功能齐全、档次高、服务好的观光园区。因缺乏宣传,在社会上知名度小、影响小,从而导致游客数量少,经济效益有限。
3.3 特色不明显
新沂市观光园游玩项目比较单一,旅游项目大同小异,服务内容缺乏特色和风味,吸引力不强。
3.4 宏观管理无序,投入偏少
目前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投资者自身缺乏发展规划能力,存在随意投资决策、盲目开发现象。政府除少量的项目资金扶持外,其余投入极少,对景区的发展、壮大影响力、推动力很小。
4 发展对策
4.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与科学规划相结合
以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为主线,以农业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及农村文化习俗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2]。结合实际,重点围绕以踢球山林场为中心,建成踢球山生态、旅游、采摘、观光旅游圈;以农业综合开发支持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为主,打造瓜菜精品观光农业区;以马陵山丘陵山区开发项目为平台,整合资源,积极创建国家级森林公园,着力打造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力争实现观光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拉动消费,促进城市与丘陵山区之间生产要素的互动,积极拓展丘陵山区开发功能,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3],提升马陵山旅游“山水”品牌。把马陵山打造成为集旅游、生态、观光、休闲和餐饮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
4.2 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以丘陵山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为契机,有重点的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到有发展前景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上,同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强化农业招商引资的力度[4]。政府也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景区。
4.3 突出功能开发
农业综合开发支持观光农业发展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突出文化功能,展现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挖掘乡土风情的文化积淀;突出生态功能,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辅以园林绿化,结合发展特色农业、田园景观、生态保护区、植物园等;突出科教功能,突出“农”味科普教育,展示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展现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突出载体功能,以现有的各类农事节庆、节会为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推动经济发展[5]。
5 结语
生态观光旅游是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和壮大在新沂市的传统农业中走出了一条新路,“一山一湖一古镇”的发展思路和正确区位定位得到专家的肯定。新沂市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结合农业的开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目前成效显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发展势头和前景十分光明。
6 参考文献
[1] 王浩.农业观光园规划与经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98-104.
[2] 高旺盛.中国区域农业协调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88-96.
[3] 骆高远.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6-79.
关键词:广西高峰林场;林下经济;现状调查;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149-2
林下经济是近几年在农业生产领域涌现出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近几年来,随着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已成为一种解决林农就业、促进林农增收的有效途径。
广西国有高峰林场是全国首批十佳林场、中国纤维板行业百强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林场经营总面积135万亩,森林蓄积量38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6.5%。2012年造林19万亩,木材生产61万立方米,人造板产量53万立方米,实现总产值25亿元,综合实力在全区林业系统中排名第一,在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1 高峰林场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
高峰林场作为广西的大型国有林场及重点林区,发展林下经济在资源优势、自然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等方面都十分明显,用以开发林下经济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前景非常广阔。
1.1 森林资源丰富
高峰林场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有林面积达100万亩,其中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达到40多万亩,加上地处亚热带和南亚热带,雨热同季,资源充沛,生物多样性丰富,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足够的建设空间。
1.2 林区紧邻城市边沿
高峰林场经营的林地中,有28万亩紧邻南宁市城市边沿,发展林下种植、林下生态养殖等各类林下经济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3 交通便捷
高峰林场在地理位置上东与市场购买力巨大的广东、港、澳相邻,南接地缘战略重要的东盟国家,林场林区内道路四通八达,路网分布广、密度大,林区内包括社会公路、林区便道等在内总长度已达到3000公里,分场各主要道路已基本实现水泥硬化,出行极为便利。
2 高峰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高峰林场紧跟广西林业发展改革步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根据林场下属各个分场不同的区位优势及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开发林下经济不同模式,实现林地的长短效益,增加林地的附加值。目前,林场已发展林下经济3800多亩,年产值1370万元,涉及职工360多户近600人,仅林下经济一项,职工年均纯收入8400多元。林下经济产业初具规模,形式多样。
2.1 林下养殖
在林下养殖方面,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和林阴空间,发展畜牧业、渔业,走绿色环保的特色养殖之路,目前采用的主要有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渔模式等。其中:林禽模式有830亩,养殖品种为鸡、鸭、鸽等,年饲养量14万只,主要分布在二塘分场、银岭分场、平甫分场、界牌分场等靠近南宁市区、交通便利的分场。林畜模式有300余亩,养殖品种为猪、牛、羊等,年饲养量5000头(只),主要分布在银岭分场、平甫分场、二塘分场。林渔模式有1300多亩,年养殖产量100吨,分布在场内下属12个分场。
2.2 林下产品加工
在林下产品加工方面,利用林区小气候优势,发展竹笋加工业。通过种植笋材两用竹,将采收回的新鲜竹笋直接销售或进一步加工后销售,增加产品附加值。目前种植的笋材两用竹品种主要为八渡竹、吊丝球竹、麻竹等,种植面积1200亩,年加工竹笋600吨,主要集中在银岭分场。
2.3 森林休闲旅游
在森林旅游方面,利用林场优越的生态环境及靠近首府南宁市交通便利等优势,建立休闲山庄,发展短途旅游,吸引南宁市民通过自驾游等方式前往林区山庄进行形式多样的休闲娱乐一日游。目前已建的森林休闲山庄有4个,涉及林地面积200亩,主要分布在银岭分场、长客分场、界牌分场。
3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1 规模小
林下养殖缺少饲养大户,存栏量不大,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3.2 市场化程度低
由于市场信息来源缺乏准确权威,职工在种养品种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产品的销售大多只能坐等经销商上门收购或市场零售,效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3.3 管理水平低
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在养殖方面,大多数职工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3.4 资金不足
由于职工自营经济林地本身正处在投入期阶段,职工缺乏外来资金的扶持,无法扩大种养规模,缺乏发展后劲。
4 下步发展重点和方向
根据广西区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积极做好市场调研、宣传发动,引导、帮助职工发展林下经济,解决职工就业,增加收入。在“十二五”期内,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加快高峰林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建设步伐。
4.1 紧跟市场需求步伐,选育乡土珍贵树种优质苗木
近几年来,广西正全面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村屯绿化工程,大力推广乡土珍贵树种、绿化苗木种植。十二五期间,广西计划新造珍贵树种面积150万亩以上,高峰林场乡土珍贵树种面积也要达到2万亩以上,而苗木的缺乏则制约了广西加快发展珍贵树种种植的步伐,可见,培育优良珍贵树种苗木潜力巨大。在充分利用高峰林场自身林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林场积极引导职工,在林间空隙、职工自营经济林地上规划培育乡土珍贵树种苗木、绿化苗木等1000亩,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年产苗量可达到800万株以上,既可满足林场自身的苗木需求,还能为社会提供大量优质珍贵树种苗木,为广西顺利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提供保障。既解决了职工就业问题,又增加了职工收入。
4.2 与知名企业合作,科学引进“公司+农户”生态养殖模式
利用林场生态环境及交通便利等优势,引进一些大型的养殖公司或农产品加工公司,共同合作建立“公司+农户”生态养殖模式,形成养鱼、养鸡、养鸭等多种养殖的规模化经营。广西华兴集团有限公司是广西政府招商引资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年屠宰肉鸭5000多万羽,是国内较大规模的专业肉鸭屠宰加工基地。该公司屠宰加工车间紧靠高峰林场,目前,林场已与该公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依托林场良好的林下环境优势和地理优势,同时借助华兴集团先进的现代养殖技术优势、雄厚的资金优势和强大的市场优势,共同投资开发林下水鸭旱养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基地的建设,既可做大做强林场的林下经济产业,又能很好地解决职工缺乏技术、资金不足等问题,还能确保产品的销售,发展前景可期。
4.3 精心培育与规划,打造南宁市城北山脉森林生态特色游
南宁市东面和北面有约10万亩的连片山脉属高峰林场经营的林地,现林地上生长着马尾松、杉木、红锥、灰木莲、降香黄檀、八角、玉桂等各式各样的林木,林下植被繁密,生物多样性丰富,林区内铺设有多条水泥道路,可谓林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为充分利用好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发挥森林生态功能,可对部分林相逐步进行适当改造,重新规划成珍贵树种、水源林、观赏林、大径材林、生态景观林和科普示范林等多个园区,增建若干个特色森林休闲山庄,每个分场开发出一条或多条森林绿色生态一日游线路,吸引游客到林区游玩,发展并打造南宁市城北山脉森林生态特色旅游,为广西旅游开辟一条生态的、绿色的特色之旅。
4.4 全方位积极配合,全力做好林下经济服务工作
在确保职工管护好自营经济林地相关工作任务的前提下,林场积极引导职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技术方面,组织相关专家到场给职工进行科技讲座、技术培训等,为职工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在资金方面,积极为职工申请小额农业贷款,解决职工资金不足的问题。在产销服务方面,及时提供市场信息,让职工在第一时间了解更多的市场信息,帮助职工最大限度地避开市场风险,使林下经济种(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
参考文献
[1] 何鹏力,等.宁夏林下经济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宁夏林业通讯杂志,2012年第01期.
关键词:农村沼气;现状;优势
重庆是个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的新兴直辖市,山区和丘陵面积占辖区面积的93%,农村人口占70%以上。重庆市加快农村沼气发展,既是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需要,也是三峡库区保障水体安全的需要,带动了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和环境综合治理,彰显出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通过介绍重庆农村沼气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农村沼气的优势分析,对重庆市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提供参考。
1 发展现状
1.1 农村户用沼气池稳步发展
重庆农村沼气发展建设已经突破农村能源建设的范畴,成为改善农村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内容,得到了较快发展。截止2009年底重庆累计已建设沼气池108万口,农户入户率达到15%。重庆市农村沼气建设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农村户用沼气的推广初具规模。
1.2 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开始起步
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畜禽养殖场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已经开始起步,一些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已经开始建成运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底已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约200余处。
1.3 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得到初步发展
养殖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养殖模式出现了多样化,在养殖业较为集中的区县出现了养殖小区、养殖合作社的模式,同时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也得到了发展,到2009年底建成运行的小型沼气工程约有700余处。在永川、壁山、大足、酉阳、彭水、黔江、梁平、开县等养殖业比较集中的区县调研发现,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工程结构均为传统的砖混地下池,有些则是几个户用型沼气池并联而成;主要以养殖大户、小规模养殖场为依托,养殖规模为年出栏生猪50~1500头不等,入池原料主要以畜禽粪便污水为主,秸秆使用较少。
2 存在问题
2.1 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发展滞后
部分干部群众对沼气新技术缺乏了解,认识不够深入全面,没有从促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看待,造成各地发展不平衡,少数乡镇还有部分沼气空白村存在,发展较为滞后,适宜农户入户率仅26.15%,与国内其他省市尚有差距。
2.2 区域发展不平衡,规模较小
重庆市40个区县中,由于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发展速度等各不相同,导致全市农村沼气建设不仅规模较小,而且发展极不平衡。经济较发达且养殖较为集中的地区农村沼气发展较好,适宜农户入户率普遍高于重庆市的平均水平26.15%;而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规模数量都较小,没有达到重庆市的平均水平。
2.3 建池技术落后单一,综合利用不足
重庆市现有的沼气池多为传统的水压式砖混沼气池,农民建池多由当地未经培训的建筑工和自己进行施工,施工难度大,建池周期较长,但建池质量较低,存在建池材料浪费、建池成本高等问题。且传统沼气池使用管理不方便,池内易结壳,出料清渣较为困难,冬季缺乏增温保温措施,产气不稳定,不能高效发挥作用。目前农村沼气建设用途比较单一,与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结合不够,主要用于生活燃料及照明,由于技术、生活习惯、认识等原因,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率比较低,综合效益未能完全体现。
2.4 原料单一,户用沼气池使用率不高
由于沼气发酵工艺技术的限制以及现有传统水压式沼气池结构特点,农村户用沼气池普遍采用人畜粪便为发酵原料。原料过于单一,极易造成原料不足。而另一方面,秸秆资源作为农业种植生产的产物,在农村产生量大且集中,但秸秆作为原料入池发酵工艺技术相对复杂,入池前需要进行切段、拌添加剂、堆沤等预处理措施,易结壳,农户较少采用秸秆发酵制沼气,秸秆利用多为直接燃烧,造成秸秆资源浪费极大,利用率低下。重庆是个劳务输出大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人员多为老年人和儿童,从事家庭养殖逐渐减少,农户畜禽存栏量有限,产生的人畜粪便减少,造成沼气发酵入池原料减少,原料来源不稳定,沼气池正常使用运行率不高,使用率仅为78.1%。出现建池容易、使用困难的局面。
2.5 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滞后,工程工艺技术落后
尽管重庆户用沼气发展速度较快,但大中型沼气工程起步较晚,数量较少,与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水平不相匹配,且多数采用传统的地下砖混结构或隧道式,工程工艺技术明显落后,存在着居住分散与集中供气的矛盾、现有先进的沼气工程技术装备的高昂成本与重庆地区经济承受能力低的矛盾。产生的沼渣、沼液处理利用粗放简单甚至直接排放到邻近的河沟,缺乏综合高效利用的技术和措施,从而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而已建成的沼气工程运行效果良莠不齐,有的基本能够正常运行;有的在冬季运行效果较差,缺乏冬季管理的技术措施;有的由于管理技术人员素质水平不高,沼气工程建成后管理不到位,以致废弃闲置。
2.6 科技支撑体系尚为薄弱
重庆市的沼气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但还落后于农村沼气快速发展的形势,对沼气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科研投入明显不足,经费短缺,科研力量分散,科技推广与技术培训力度不够,技工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沼气新技术的科技示范基地,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缺乏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集成推广、成果中试转化的农村沼气科技创新的载体。
3 农村沼气发展优势分析
3.1 沼气发酵原料丰富多样,沼气发展空间巨大
3.1.1 畜禽粪便资源丰富
养殖业是重庆农业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重庆是农业部确定的生猪、山羊、肉牛优势产区。2008年全市存栏生猪1 566.47万头,出栏生猪1898 67万头;牛存栏103.61万头,出栏41.02万头;山羊存栏126.07万只,出栏149.61万只;家禽存栏9966.92万只,出栏16363.71万只;兔存栏937.64万只,出栏2170.28万只,全市畜禽养殖产生固体废物约8570万吨,畜禽粪便资源丰富。而目前重庆市413万户适宜发展沼气的农户中仅发展了108万户沼气池,沼气发展存在巨大的空间。
3.1.2 秸秆原料丰富
重庆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主要生产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油料等农作物,每年产生各种农作物秸秆约1200万吨左右。而目前秸秆的主要利用方式仍是以直接燃烧为主,利用方式粗放且效率低下。随着秸秆制取沼气技术的不断成熟,丰富的秸秆资源可为农村沼气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原料,使不从事养殖的农户,也能建设沼气 池:同时农村沼气的发展可为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提供一个很好的出路,减少农作物秸秆的二次污染。
3.1.3 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丰富
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包括柑橘皮渣、稻壳、玉米芯、甘蔗渣、花生壳等,多来源于粮食加工厂、食品加工厂、制糖厂和酿酒厂等,数量巨大,产地相对集中,易于收集处理。重庆是国家农业部规划的柑橘优势产区,近几年的柑橘产量都达到了1 00万吨以上。柑橘鲜食和加工下脚料的皮渣数量约占柑橘产量的20%,而果汁加工,更将产生约50%的果渣,因此每年集中产生的果渣果皮超过20万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是一种较好的厌氧发酵原料,以之为发酵原料生产沼气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能源化、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拓宽了沼气发展前景。
3.2 气候条件优越
重庆位于我国西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7~19℃,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日照总时数1000~1400h,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温润多阴、雨热同季,适合沼气发酵,农户可以常年使用沼气。即使冬季要增温、保温,管理运行也要方便得多。而与北方相比,沼气冬季安全越冬,周年产气稳定的问题较容易解决。
3.3 农村用能结构的改善要求发展农村沼气
重庆地区农村能源消费主要以柴薪+秸秆+煤的混合型结构为主,其中柴薪、秸秆等生物质能直接燃烧的所占比例大,全市农村平均达到80%以上,沼气、秸秆气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过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用能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化,降低柴薪、秸秆的直接燃烧,并不断提高沼气、秸秆气等生物质能源的使用比例,这将对农村沼气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4 农村经济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沼气建设需求增大
近年来,随着重庆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近几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2008年达到了4126元,比2007年增长17.6%。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增强了农民的投资能力,农民有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能够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以及农村生态环境条件的沼气建设中来,促使农村沼气建设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本文主要通过对目前国内现存的现代农业示范园进行分析,进而对其现状进行评价,从中找出其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劣势危机,借鉴了三个国内发展较好的示范园,总结其发展经验,为未来农业示范园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农业示范园;综合评价
第一章 引言
现代化农业的高水平高层次发展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现代农业示范园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形态,它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和转变,而现代农业示范园应该如何发展也逐渐成为了热门话题。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发展利用自然资源条件,融合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培养发展新型农民,把农户与经营管理部门有机的结合,将成为连接农民与市场的纽带,重新进行资源整合,提高整体的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最终达到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己经有数年头,近年来发展迅速,全国各地正积极建立一批大规模高水平的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发展高产、高效、高标准的农业总体要求为目标,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现代农业示范园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带动了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成为农业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力量,发展前景广阔。现代农业示范园是一种能适应农业农村新经济形势的现代化园区,也是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对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有巨大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评价国内几大重点农业示范园,对示范园未来发展有巨大借鉴作用。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本章主要从四个角度对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相关文献进行概括叙述。
首先概念研究:杨其长(2009)认为:只有把技术与资金相互结合,集技术教育、生产、示范、特色种植品种和休闲观光旅游等方式为一体,运行产业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的新模式,并且将农民、农村和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才是现代农业示范园。蒋和平(2008)认为: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含义是指以现代农业基础工程为主,融合高科技的多功能园区。
其次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功能与类型的研究:徐胜(2010)认为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功能主要是生产加工、聚集、培训教育、研究、示范带动、扩散、保护生态和旅游观光等。裴大顺(2011)突出展现了现代农业示范园有生产、倡导绿色、教育培训、旅游观光、科技示范、龙头带动的功能。
以及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林伟坪(2009)认为,农业示范园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在于改革创新,而其中核心在于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完善企业产权和管理制度,推进农业产业体系的完善,以产业化带动现代化的发展,建设示范园农民保障机制,促进示范园社会模式的转型,提高示范园职工的收入水平,以此带动示范园向创新型示范园转变。方丽槐(2010)认为:农业示范园的资源和优势即为土地,有效阻止违法使用示范园土地关键是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土地确权,保证土地使用的合法权益。而制约示范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投入不足,他提出不能仅仅依靠公共财政和补贴,而要突出示范园投资主体地位,研究市场运行的投入机制,提供平台以吸引多元化资金投入,提高示范园基础建设。唐英(2013)提出现代农业示范园要改善配套政策,例如建立风险保障基金和农业保险,保证自然灾害预测预防工作,共同完善风险保障机制。
最后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模式的研究:隋凤富(2011)指出了一些发展我国农业示范园准则,包括国家带头、企业参加、中介辅助、农民盈利等方式,通过这些准则的管理模式也大不相同,主要分为科研技术模式、现代农业公司模式、多方联合发展模式、经济推广发展模式以及农村联合运作模式。李清泉(2013)提出了新型院村共同建设的农业示范园形式,同时提出分析实际状况发展示范园的特色,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园区农业的看点和亮点,同时开拓示范园的服务功能,把教育培养与观光旅游等成分加入进去;并注意全区布局,在规模和产业链上加大投入力度。石雨鑫(2013)通过不同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构建的不同金融保障融资模型,找出了农村金融和农业科技创新相结合所需要的方式和所需要的金融环境,他提出只有通过保障、融资、担保等推进农村金融系统的全面升级,打造一条科技融资的“绿色通道”,就能组成一个多元的综合金融平台系统。
第三章 国内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经验借鉴
3.1陕西省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位于杨凌市西北部,总面积8.3万亩,耕地面积占6.5万亩,道路及其他占地面积2万余亩。示范园遵循以人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借鉴吸纳了国内外农业领域的高科技成果。示范园的设计规划标准始终贯穿于标注化、生态化、示范化等国际标准,建设了独具特色的“一轴、一心、八园”格局。目前,形成了以奶蔬果花菌、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的产业,已经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模板,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达到了国内一流的示范效应。这主要得益于:示范园基础设施齐全,政府对基础建设资金不断增加;示范园始终把金融服务放在首要地位,并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道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3.1.1政府对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增加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投资来源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示范园的基础设施的财政和金融支持上,一方面政府从规划开始到目前基本建成,在财政上不断加大对示范园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示范园内企业发展,满足其资金需求。首先,示范区管委设立了用于示范园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金来源于财政收入,并且资金完全用于扶持进入示范园企业的生产和流通。其次,鼓励专项资金的设立,对于国家的科研项目,采取优先支持的方案。最后,示范园内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农村合作社及经济组织,因生产申请的贷款都可以由示范园进行担保。如果有规模较大的项目,可以通过入股、担保、补助以及租赁等多种形式进行支持。
3.1.2示范园重视金融服务
一是为了加大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园区实现“一轴八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服务,示范园规定:对投资额较大的项目,由示范园出面对金融机构协调,组成银团贷款,从而为实现大规模的融资便利。二是积极为重点项目争取银行贷款,促进了示范园内以奶畜、果林、蔬菜、花卉、加工、观光旅游和优质良种为主的产业链的形成。三是示范园支持小额贷款的金融力度,积极协调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为示范园内的农户做好贷款工作,从而提高了示范园职工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通过鼓励引导通过多种形式促进示范园的推广作用。四是不断加大担保对示范园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入园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创新能力。支持示范园内发展担保互助金,鼓励企业发展信用保证业务,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五是通过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公司、产业引导基金帮助企业引进战略投资人,扶持示范园企业发展。
3.1.3着重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开展以绿色种植为主导,采用国际化标准,布局分工明确,建设现代化温室大棚,并推广滴灌、无土栽培等高科技技术,大力发展特色无公害、反季节的瓜果和蔬菜,逐步发展成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有机绿色品种基地。通过种植区与养殖区的合理布局配制,同时以沼气池为纽带,实现农业生产的有机生态循环,达到农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桓台县和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始终注重生态循环农业,形成“畜―沼―棚―菜”等标准化有机产业链,实现作物品种、技术、水肥管理、采收上市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广泛推广国际、国内先进的无土栽培、滴灌和微灌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和手段。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形成了我国西部半干旱地区农作物发展的示范基地。
3.2 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
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坐落在寿光市洛城街道,占地1万亩,是一处集培训、科普、种苗、示范、科技、繁育等多能功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每年,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都会举办蔬菜博览会,逐步成立了蔬菜研究中心,举办了蔬菜科研研讨会,逐渐掌握了世界各地的先进农业技术,并及时最新农业信息,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共享。这主要得益于: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财政上的大力支持。
3.2.1各级政府大力扶持
寿光当地政府为示范园的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并从用地、用电、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优惠政策,各级财政扶持资金投入8.3亿元,占总投资的60.12%。其中中央投入15亿元财政资金,对科技、科研等项目进行了大力扶持;另外,中央财政在项目方面也给予扶持,科技、科研项目投入约1500万元,寿光市财政投资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科研科技项目的人才引进等;大型企业集团、龙头企业也在其中残月,出资参与示范园建设;科研单位、专业院校等也参与其建设,从中拿到了应有的股份,也为示范园提供了科学技术的有力保障。寿光市政府对寿光示范园提供了很多便利,例如:优惠的信贷扶持政策,这样更多的企业会入园发展,对于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提供了保障。对于示范园内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面临的资金问题,按条件给予贴息贷款,并鼓励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带动示范园的长久化发展。
3.2.2重视示范园的发展规划
做好规划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基础,首先准确定位:寿光农业示范园围绕绿色农业这一总体目标定位,功能定位是集科研、引进、生态、旅游、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综合型绿色生态园模式。不仅可满足城市市民旅游休闲所需,又可以充分利用寿光蔬菜的产业优势,带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其次是高起点规划示范园的建设,向全国发出竞标申请,把产业规划当成重中之重,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立足于示范园长远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反复推敲论证,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效合一;最后,突出特色,寿光是国内知名的蔬菜集散地、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示范园紧紧把蔬菜作为主题,利用蔬菜产业优势,打造蔬菜品牌,全方位展立体化发展蔬菜品种以及种植技术,大力发展以蔬菜为主题的特色农业。
3.3浙江省长岗示范园
浙江省长岗示范园主要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把国内外市场作为主要市场,将现代农业与生态循环农业相融合,提高标准化生产与科技技术含量,迅速形成了高效的经营管理格局,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长岗示范园始终坚持用科技带动农业的模式,实行品牌化发展,这种模式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增加收入为目标,统一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1用科技带动农业
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特色的种植产品就是蓝莓,大力发展主流的特色农业,建设蓝莓种植展示区、科研区,便于集中示范蓝莓种植技术,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农业合作,这样可以提高长岗示范园种植产品的农业附加值,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进行指导,现场调配蓝莓饮料,委托加工后打入市场试销。为了扩大技术辐射层面,示范园专门为农户制定了配套的方案,配备专业科技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不仅提高了示范园及周边地区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达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为止,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先后举办技术培训30余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等1000余人,发放技术材料4000余册,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户种植蓝莓的能力。
3.3.2实行品牌化生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乎品牌效应,所以品牌也是带动示范园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首先,按标准操作加工农业产品,积极申请国家及相关部门的认证证书,是老百姓放心安心,现己获得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蓝莓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其次,大力开展自主创建品牌的工作,向工商局申请并注册商标,获取食品安全认证证书;最后,通过各种形式各个方面宣传长岗农业示范园,例如:举办蓝莓采摘节、举行蓝莓采摘仪式、蓝莓文化艺术展示、蓝莓鲜果采摘等一系列活动,提高了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知名度。
3.4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经验总结
通过三个典型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经验借鉴,分别是陕西省杨凌农业示范园,其主要做法是大力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农业;重视示范园内部的金融服务,开通各种有利于示范园的金融政策,降低贷款标准;政府支持对示范园的基础建设,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主要做法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靠科技技术转化成果,依托科研机构;各级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不仅有政策上的支持,更有资金上的帮助;重视示范园初期及后期的规划性发展。浙江省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其主要做法是利用区情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农业、采取措施提高示范能力、实行品牌化生产等,已经形成集生产、科研、加工、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多产业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本文选取的这三个示范园有一些共同的做法,同时每个示范区都有值得借鉴学习的独特优势,通过总结发现成功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在发展现代农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做法,总结起来归结为利用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品牌效应;支持并鼓励科技人才的发展,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因此我国现代农业示范园,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成功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有利于示范园的长久发展。(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其长.中国设施农业研究现状及发展战略[D].中国农业大学,2009.
[2] 徐胜.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及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
[3] 裴大顺.浅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功能[J].农业科技通讯,2011,05:23-24.
[4] 林伟坪.创新―现代示范农场建设的灵魂[J].中国农垦,2009,12:5-7.
(1青海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青海互助810500;2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西宁810016)
摘要:将蚕豆‘青海13 号’有效地整合到青海旱作农业系统,并配套地膜覆盖种植技术提高旱作农业系统蚕豆的综合生产能力,对有效扩大青海蚕豆种植区域具有重要意义。在旱作农业区通过地膜覆盖和裸地种植2 个处理分析了地膜覆盖种植对‘青海13 号’蚕豆的增产作用。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后明显改善了耕作层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平均土壤温度提高了2.4℃,土壤湿度提高了14.1%,有利于旱作农业区蚕豆的出苗,促进了蚕豆生长发育,生育进程提前了约1 周;同时,地膜覆盖种植蚕豆后,株高、干物质积累明显提高,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增加了148.14%。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分别提高了121.7%、87.4%、90.4%,从而使‘青海13 号’蚕豆在地膜覆盖种植后产量增加了23.55%。
关键词 :蚕豆;地膜覆盖;增产效应
中图分类号:S31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441
0 引言
蚕豆是青海省重要的粮经兼用的商品作物,主要集中在灌溉农业区,种植面积稳定在2.67×104hm2,年产量达7.0×104~8.0×104 t,是青海省区域农民增收的优势作物之一,年种植效益达4000 万元以上。然而,青海省农业区70%分布于旱作区,这些区域作物种植结构单一,常年种植小麦、马铃薯、油菜等,多年出现连作,土壤结构和肥力越来越差,农作物持续增产的潜力较小。随着青海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蚕豆多元化产业发展对蚕豆需求的增加,蚕豆的优势区域逐步由灌溉农业区向雨养型旱作农业区拓展和延伸[1]。地膜覆盖是一项重要的农业增产技术,日本是应用地膜覆盖技术最早的国家,开始研究于1948年,中国地膜覆盖技术研究开始于1978 年,但覆盖面积和应用作物种类非常迅速。已广泛应用于旱作农业区蔬菜、粮食、油菜、果木等领域的高产栽培[2-3],同时,开展了不同作物地膜覆盖后的水温效应、水分生态效应和增产效应的相关研究,地膜覆盖具有保墒增温、抗旱和促进生长、提高光合效率,从而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4-21],同时具有改善品质[10]和抗病虫作用[11,21]。袁祖培等[17]研究了辽宁地区地膜覆盖对不同蚕豆品种的增产效应。陈安茹[18]研究了四川甘孜地区不同蚕豆品种的地膜覆盖增产效应、杨和团等[19]和杨家贵等[20]分别研究了云南保山地区透心绿品种的地膜覆盖增产效果和抗病性,均表明地膜覆盖对蚕豆的增产效果明显,且具有一定的抗病性。刘效瑞[21]从栽培技术的角度通过品种、密度、施肥等因素研究优化了蚕豆地膜覆盖的高产配套技术。雷发林等[22]从生产的角度总结了旱作农业区蚕豆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技术作为旱作农业区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青海旱作农业区蚕豆地膜覆盖技术的增产效果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从增产效果角度分析青海旱作农业区的‘青海13号’蚕豆地膜覆盖增产效应。旨在通过地膜覆盖技术对青海旱作农业区主栽蚕豆品种‘青海13号’的增产效应分析,为在青海省旱作农业区推广‘青海13号’蚕豆地膜覆盖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研究田间试验于2012 年在青海省互助县林川乡尕寺加村进行。海拔2650 m,年平均气温3~4℃,年降雨量395 mm。
1.2 试验材料
选用早熟耐旱小粒蚕豆品种‘青海13 号’。‘青海13 号’是2009 年12 月10 日通过青海省第7 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粮饲兼用型蚕豆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籽粒小、白脐、成熟早、耐旱等特征,适于在青海省海拔2500~2900 m的山旱地种植。
1.3 试验方法
试验设地膜覆盖和裸地种植2 个处理。采用对比法,不设重复,种植密度为22.5 万株/hm2,小区面积666.67 m2。于2012 年4 月20 日播种前人工覆膜,于2012 年4 月20 日人工点播,田间管理与旱作农业区蚕豆的栽培技术相同。于不同的生育阶段田间按“Z”字型取点利用土壤水分速测仪测定土壤20 cm的温度和湿度,求平均值。成熟后,随机取30 株对株高、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等性状进行观测,取平均值。统计小区实际产量,并折合为标准单位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
地膜覆盖后对蚕豆种植土壤的温度和湿度的影响,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地膜覆盖后对旱作农业区蚕豆生长的土壤温度和湿度有所改善,但在蚕豆生长的不同时期因大气温度和自然降水的变化影响,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变化不一,蚕豆生长前期即6 月22 日以前,大气温度还比较低时,蚕豆株体较小,田间蚕豆植株没有封行,田间裸露面积较大时,地膜覆盖后具有明显的增温作用,5 月22 日至6 月22 日平均增温2.5℃,随着气温快速回升和田间的遮荫,地膜覆盖与裸地种植的土壤温度没有显著差异。而地膜覆盖后的土壤湿度一直高于裸地种植,整个生育期平均湿度提高了14.1%,尤其在苗期增温保墒效果,更有利于蚕豆出苗,为培育壮苗奠定了基础。
2.2 地膜覆盖对‘青海13号’蚕豆的生长发育影响
2.2.1 地膜覆盖对‘青海13 号’生育期的影响覆膜种植后提高了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有利于促进‘青海13 号’蚕豆的生长发育,出苗提前了9 天,开花期提前10天,成熟期提前了7 天,整个生育期提前了7 天。
2.2.2 地膜覆盖对‘青海13号’株高的影响‘青海13号’蚕豆的株高动态见表2。从表2 可以看出,地膜覆盖后‘青海13号’蚕豆的生长加快,苗期株高增加了4.90 cm,进入开花期株高明显加快,株高增加了15.3 cm,提高了45.0%,进入生长后期地膜覆盖后对株高的增加相对一致。
2.2.3 地膜覆盖对‘青海13 号’干物质的影响‘青海13号’蚕豆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分析见图1。从图1 可以看出,地膜覆盖后‘青海13 号’蚕豆的生长加快,苗期干物质积累较少,平均单株增加了0.71 g/株,进入开花期干物质积累明显加快,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增加了2.45 g/株,分别提高了45.00%和65.33%,进入生长后期随着种子形成地膜覆盖后的干物质积累明显高于对照,平均单株净增加65.67g/株,较对照提高了148.14%,为创造蚕豆高产奠定了物质基础。
2.2.4 地膜覆盖对‘青海13 号’蚕豆产量的影响地膜覆盖后有利于促进生长发育,分枝数和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所增加。从表3 看出,平均单株有效分枝数增加了0.6 个,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分别增加了121.7%、87.4%、90.4%,从而使‘青海13号’蚕豆在地膜覆盖种植后产量增加了23.55%。
3 结论
3.1 地膜覆盖有利于改良青海旱作农业区土壤水温条件
地膜覆盖后可以改良旱作农业区的土壤温湿度,在蚕豆生长前期即播种到结荚期对土壤增效效果较明显,有利于蚕豆提前出苗,培育壮苗;在蚕豆全生育期均具有提墒保墒作用,均有利于蚕豆的生长发育。
3.2 地膜覆盖后对旱作农业区蚕豆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在青海旱作农业区蚕豆地膜覆盖后,促进了‘青海13 号’蚕豆的生长发育,有利于植株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接近成熟期‘青海13 号’蚕豆在覆盖地膜种植与裸地种植的的干物质分别为110.0 和45.33 g,覆膜后能提高142.7%;对‘青海13 号’蚕豆的产量构成因素有明显提高,其中单株荚数、粒重和百粒重以及单株产量分别提高了121.7%、87.4%、4.7%和90.3%,覆膜较对照的平均产量提高了23.5%。
3.3 地膜覆盖后可以有效扩大青海蚕豆种植区域地膜覆盖具有增产保墒、促进蚕豆生长发育,提高蚕豆产量,对于青海蚕豆生产优势区域向旱作农业区或半干旱农业区转移提供了技术保障,通过地膜覆盖技术可有效地将青海蚕豆种植区域扩大到极度干旱地区和高海拔冷凉地区。
4 讨论
4.1 关于地膜覆盖的水、热效应
地膜覆盖明显改善了土壤耕作层的温度和湿度[4-8,24]。笔者研究表明,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与大气温度和蚕豆田间遮蔽情况有关,大气温度低、田间裸露面积较大时,对地温增效更加明显。张德奇等[2-3]研究也表明,地膜覆盖改善了土壤的水、热状况,影响了土壤微生物活动和酶活性,并有利于土壤养分地有效利用。白丽婷等[6]认为,地膜覆盖不仅具有保墒作用,而且提高了小麦水分的利用率。
4.2 地膜覆盖对农作物的增产作用
笔者研究表明地膜覆盖对‘青海13 号’蚕豆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与袁祖培、陈安茹、杨和团和杨家贵等[17-20]通过地膜覆盖对蚕豆增产效应的结果一致,同时,也认为不同蚕豆品种的增产效果具有显著差异。马树庆等[23]通过东北地区玉米地膜覆盖增温增产效应的地域性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地膜覆盖的增温增产具有地域性差异,有些地区基本无增收作用,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要因地制宜。青海农业具有立体特点,为了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在蚕豆生产的中应用,要进一步摸清其地域性。
4.3 地膜覆盖对蚕豆生产的增效问题
毕继业等[25]研究表明,地膜覆盖对农作物增产的正效应小于地膜残留对农作物减产的负效应或增产不增收。蚕豆是青海的商品化优势作物,市场需求量大,平均价格在5000.0 元/t 左右,实践表明,在青海旱作农业区蚕豆地膜覆盖的增产幅度在20%~100%,因此,地膜覆盖不仅能保障蚕豆的供给需求,同时,也能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玉皎.青海蚕豆生产育种现状及综合潜势分析与预测[J].青海农林科技,2008(2):37-40.
[2] 中国农用塑粮应用技术学会.新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 张德奇,廖允成,贾志宽.旱区地膜覆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1):208-213.
[4] 张德奇,廖允成,贾志宽,等.宁南旱区谷子地膜覆盖的土壤水温效应[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0):2069-2075.
[5] 梁美英,卜玉山,李伟,等.不同地膜与覆盖方式土壤水温与作物增产效应[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5):426-431.
[6] 白丽婷,海江波,韩清芳,等.不同地膜覆盖对渭北旱塬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4):135-139.
[7] 王俊,李凤民,宋秋华,等.地膜覆盖对土壤水温和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2):205-210.
[8] 董孔军,杨天育,何继红,等.西北旱作区不同地膜覆盖种植方式对谷子生长发育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31(1):36-40.
[9] 张晓红,李玉华,王慧新,等.风沙半干旱区地膜覆盖技术对花生产量与光合特性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4):4-5,10.
[10] 韦威旭,韦民政,覃维治,等.地膜覆盖对木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及淀粉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9):8939-8940,8943.
[11] 张升龙,白拴.林地膜覆盖技术在小麦吸浆虫防治中的作用机制初探[J].甘肃农业,2004(8).
[12] 张永涛,汤天明,李增印,等.地膜覆盖的水分生理生态效应[J].水土保持研究,2001,8(3):45-47.
[13] 温晓霞,韩思明.旱作小麦地膜覆盖生态效应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2):92-95.
[15] 张淑芳.小麦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0.
[16] 张红,侯艳华.地膜覆盖栽培对促进增产增收作用的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09(7):29-30.
[17] 袁祖培,谢甫绨.不同类型蚕豆品种地膜覆盖效应[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6,27(4):274-277.
[18] 陈安茹.蚕豆不同品种的地膜覆盖效应[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3):4-5,9.
[19] 杨和团,杨家贵.保山透心绿蚕豆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研究初报[J].云南农业科技,2005(2):17.
[20] 杨家贵,杨和团,尹开庆,等.透心绿蚕豆地膜覆盖技术的控病增产效果分析[J].作物杂志,2009(6):81-82.
[21] 刘效瑞.旱农区地膜覆盖蚕豆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18(2):40-46.
[22] 雷发林,郭兴莲,张宪.旱地蚕豆覆盖高产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14(3):143.
[23] 马树庆,王琪,郭建平,等.东北地区玉米地膜覆盖增温增产效应的地域变化规律[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8):66-71.
一、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能耗现状及趋势
1、外商投资企业相对集中在制造业
(1)外资集中在相对耗能高的制造业
从能源消耗情况看,中国三大产业能源消费比重近十多年基本保持不变,第一产业基本保持在11%,第二产业基本保持在64%,第三产业基本保持在25%左右。现实表明,生产性能源消费具有产业集中倾向,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就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工业。1980年以来,工业能源消费一直占全部能源消费量的68%以上。由上文可知,就外资的产业分布来看,外资流向制造业占63%的比重,基本结论是,针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外商投资投向了相对高耗能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
(2)六大高耗能产业的比例并不高,但是趋势在上升
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建材和化工等六大高耗能产业是耗能和节能的重点行业。虽然外资在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有变化,但是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建材和化工等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持续增加,2005年六大高耗能外资占我国利用外资比例的11.28%,占制造业外资17.9%的比例。也就是说,外商直接投资于制造业的接近20%的比例是分布于高耗能产业的。有些高耗能行业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例如,投资钢铁行业的外资增速为470.29%,投资有色金属行业的外资增速为608.34%,电力行业的增速为28.47%,其他石化和造纸行业呈现负增长,说明这些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有待于加强,结构有待于调整。
2、投资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外资来源相对集中
六大高耗能行业的投资来源地主要为香港、韩国、美国、欧盟和日本。
石油和化工行业主要来自香港、韩国、美国。2005年来华投资石油和石化行业的有中国香港(33.23%)、韩国(10.29%)、美国(9.55%)、日本(6.55%)、英属维尔京群岛(5.82%)、中国台湾(4-77%)等国家和地区。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占本行业外资的81.53%。2005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外资分布地区主要是江苏(35%),山东、广东和辽宁为12%、11%和11%。
电力行业主要来自香港、维尔京群岛、美国。2005年来华投资电力行业的有中国香港(45.17%)、英属维尔京群岛(22.30%)、美国(8.26%)、英国(623%)、加拿大(4.14%)、法国(3.06%)等约27个国家和地区。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资金占外资总额的95.36%,2005年电力行业的外资分布较为分散。
造纸行业主要来自香港、美国、台湾。2005年来华投资造纸行业的香港(30%)、美国(9%)、韩国(7%)、中国台湾(8%)、日本(6%)等约2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占外资总额的94.79%。造纸行业外资集中于浙江、江苏和山东等省市。
钢铁行业主要来自香港、欧盟、韩国。2005年来华投资钢铁行业的有香港(44.5%)、欧盟(26.5%)、韩国(13.1%)、美国(4.2%)等11个国家和地区。钢铁行业外资集中分布于江苏、湖南、广东、山东、湖北等省市。
有色金属行业主要来自中国香港、维尔京群岛、日本。2005年中国香港(43%)、英属维尔京群岛(19%)、日本(9%)、美国(7%)等34个国家和地区,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占该行业外资额的92.42%。此行业外资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北、山东、北京等省市。
3、外资进入高耗能产业的趋势明显
(1)重化工业等资本与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行业,成为外资进入的新热点
一般而言,钢铁、石油化工等行业,企业经济规模大,资本与技术密集度高,外资通常不会轻易进入。近年来,外国投资者逐渐开始在华投资这些行业。外资进入重化工业,既有新建投资的项目,也有并购项目。之所以外资开始进入我国重化工业,一是因为外资对我国未来长期经济发展前景与投资环境信心进一步增强,这种项目动辄投资额达到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没有长期的信心是不会来投资的。二是我国进入了重化工业化阶段,下游产业对重化工业产生较强的引致需求,重化工业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三是我国并购等法律环境的进一步完善。伴随直接投资而来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和企业的高能耗产业转移。统计显示,外商直接投资于污染型企业主要分布在橡胶、塑料、印染、制革、电镀、造纸、制鞋、电池等行业,资金来源主要是韩国、美国、日本、欧洲的一些国家及港澳台地区。
(2)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吸收外资在增加
自然资源导向型外资,继服务业之后成为全球外资新的增长点。许多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吸收外资大幅度增加,反映出世界能源和初级产品需求旺盛,价格上升。能源问题已成为许多国家极为关注的经济安全问题。截至2005年底,中国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共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为1797个,合同外资金额为70.2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2.42亿美元。2005年,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合同利用外资8.8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7亿美元。主要来源于中国香港(30%)、英国(20%)、美国(10%)、韩国(9%)加拿大(7%)和日本(4%)等。分布较为分散,山西、山东、辽宁、内蒙、广西占有较大比例。
(3)高耗能产业成为新一轮我国产业地区转移的重点
中部地区在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对接、加快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吸引东部地区投资包括东部地区外商再投资方面,呈现良好势头,但是项目主要分布在有比较优势的加工制造业、煤炭、电力、钢铁等行业。可见资源类及高耗能产业成为新一轮我国产业地区转移的重点。
4、外资企业抢占节能行业
中国“十一五”末要实现万元GDP能耗减少20%的目标,引得国外知名节能服务公司争相进入中国节能市场,正演变成新一轮投资热潮。一些外资捷足先登,带着资金和技术来华争相分享庞大的节能市场“蛋糕”。一些世界500强企业对中国节能降耗、发展绿色GDP有浓厚兴趣,并表示要增资中国。例如,号称“节能先锋”的ABB,其电力和自动化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正加大对中国投资;港资也纷纷涌入,香港能源服务企业也带着资金和技术大举人粤招商。节能降耗减污(P2E2)融资模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当成熟。能源服务公司通过签定节能成效合约,安排项目融资,开始为耗能企业提供全面节能服务。耗能企业在节能产生收益后,按事先约定的比例分成给能源服务公司便可。从P2E2融资模式广受欢迎可见,节能降耗已成为外资投入的一大热点。
二、在节能原则下对外资结构进行调整
1、外资流向仍在可控制范围之内,是可以引导和调节的
根据上文分析,目前有63%的外资投向制造业,有12%的外资投向高耗能产业。但由于我国处于重化工阶段,外资有加大投向钢铁、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的趋势,但节能战略也引导了节能领域成为新的外资热点。可见,政策对外资的导向作用明显,外资流向仍然在我国的可控制范围之内。
2、制定节能原则下的战略目标
根据《气候公约》要求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采取减排措施。我国将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针对服务业比重较低,重工业特别是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依然偏快的现状,外资调整要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近20年内,第三产业比重虽然会逐步提高,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外资结构调整可以先行一步。因此,要调整外资更多投向第三产业,减少向第二产业投资;要禁止或限制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化工、煤炭、造纸、食品等行业的外资投入;并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3、禁止外资进入高耗能的重化工产业
(1)关注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耗能行业投资。根据《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推进节能降耗工作,重点抓好冶金、煤炭、电力、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因此,可以把高能耗产业列为限制类或者禁止类外商投资领域。对来自香港、美国、韩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制造业项目要予以特别关注。
(2)针对六大高耗能产业的调整
①调整石油和化工行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可以将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列为限制和禁止类。在停止加工贸易、控制出口数量方面继续设限,要严格控制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成品油,继续对汽、煤、柴油的出口数量进行限制。②针对电力行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调整。与电力行业有关的所有条例或规定都应对外商投资予以限制。③针对造纸行业。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将过去鼓励类产业改变为限制类产业。④针对钢铁行业。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对今后钢铁工业利用外资政策继续调整。不再单独建设新的钢铁联合企业、独立炼铁厂、炼钢厂,不提倡建设独立轧钢厂,不再大幅度扩大钢铁生产能力。⑤针对有色金属行业。对有色金属鼓励类要减少,禁止类要增加。
(3)设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加强各种监督
引导促进外资投入资源耗费少、环境污染小、要素利用率高的新型工业化产业,设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加强各种监督。内容可以包括:①资源耗费指标,鼓励节约土地的外资项目,建立企业耗水、耗能的技术档案,引导外资企业在技术上领先。②环境污染指标。如设定每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应的GDP指标。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形成强大社会需求,拉动环保产业发展。③工业效率指标。发挥外资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需求创新方面的先导作用,通过引导其投入减少污染、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提高各种投入要素的报酬来帮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④要特别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严格新建外商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批制度。
4、引导外资进入节能领域
进一步加强规划指导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项目,促进资源节约型产业项目发展,淘汰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加快发展商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带动农业发展。
从环境保护角度制定鼓励、限制、严格限制、禁止外商直接投资的领域与项目,鼓励外商向环保产业、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技术、开发生态农业、林业、旅游业:处置和利用国内危险废物以及对国内高污染产业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改造等领域投资,要对严重污染环境、目前无有效治理措施的项目工艺和设备,严格禁止引进,对可能造成环境严重污染或治理困难的项目要限制引进,对国内需要而又缺少配套技术治理污染的项目,要严格要求外商的政策服务。
扩大在节能降耗领域的国际合作。继续引进吸收高能效、低排放的设备、技术,借鉴国际节能减排政策机制、管理法规和经验,鼓励和引导外商在高能效产品制造、节能设备与技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煤技术等领域投资。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向中国转移。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及各国在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多层次、多方式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5、引导外资进入服务业
中国服务业外资比重低,利用外资有潜力。目前服务业外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传统的商业服务业,因此应当完善体制政策环境引导外资投入。具体包括:①完善产业准入政策。通过制定不同行业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新批工业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均按新的准人标准予以审批。已批项目也要按新的标准要求提出达标的时间表,并对此承诺负有经济责任。中央政府只指导性的各行业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性指标体系应下放到省市区一级去制定。②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应体现新的政策目标。③打破一些服务行业的行政垄断。除了金融、商务服务、物流、信息服务业等要继续按原定时间表逐步开放,其他一些服务领域,如教育(包括技术职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则需要打破行政垄断,引进多元投资主体。④新兴产业创造市场需求。一些服务业得不到发展与缺乏市场需求有关。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造市场需求的过程。采用工业环保设施要通过法制手段使之成为生产消费,城市废弃物的处理也要逐步用市场化办法加以解决。有了合理的能源消费政策和限制浪费措施,新能源产业及其服务业就会应运而生。
6、利用外资要注意能源安全
随着中国能源政策的逐渐松动,外资进入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增长迅速。事实上,外资在开采煤炭过程中普遍是一种掠夺性的不计后果的开采。鉴于矿产资源开发已经触及我国的能源安全,让外资进入矿产资源开采要格外慎重,否则将危及能源安全。中海油收购美国一家石油公司而被认为触及了美国的能源利益和能源安全,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