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交媒体特征范文

社交媒体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交媒体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交媒体特征

第1篇:社交媒体特征范文

关键词:社交媒体;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后现代主义

冯羲才最初引用的一组资料突显了传统村落逐渐消失的现状:“中国2000年有370万个村庄;2010年,这一数据已经下降到了260万,这意味着每天大约有300个村庄在消失。”[1]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下,人们热衷于追求即时满足感的快餐式文化,大大压缩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空间。而许多传统村落也在追随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显现出文化淡化的特征,如村落语言、村落仪式、村落艺术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消退,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失忆”危机,因此,借助媒介重构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迫在眉睫。技术变革促进了媒介记忆形态的演进,也使人类的记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口语媒介到印刷媒介再到电子媒介,人们对媒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并使用媒介储存和记忆过去,媒介成为个体记忆的延展,成为集体记忆的承载者——即传统村落集体记忆的构建与重构是迫切需要媒介的。社交媒体是重构传统村落集体记忆最适用的媒介,如今人人都是“媒体人”,社交媒体自带的“去中心化”特征使众多的独立媒体人制作出有关四川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影像,所以使用社交媒体讲述村落故事对集体记忆的重构作用在当下是无可取代的。再把视野转向当今我国乡村,一个个“媒介化”的村落悄然而起,基于社交媒体下的四川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影像也逐渐显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因此,本文将基于社交媒体之下,探究四川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影像的构建,并分析其“颠覆传统”“去中心化”“戏仿性”“拼贴性”等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以及其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显现的原因。

1社交媒体下四川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影像的构建

1.1社交媒体的特征决定了四川传统村落集体记忆以影像为主要媒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传统村落到哪里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普及,电脑、手机上下载的各种社交媒体软件成为村落个体传媒使用的主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对村庄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传统的乡村社会或少数民族聚居地作为一种独特稳定的传播区,具有其独特的文化语境和区域特点,但在媒体的介入下,其固有的传播语境发生了变化,并对当地的社会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段优秀的影像是创作者对历史、人文、生活的独特理解与综合表现,影像记录能够使历史景象鲜活再现,相比于静态图片的呈现,影像侧重记录时间的流动性,交代事件发生的过程,能够更为真实地展现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村民的生活状态,也能够更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动态的记录和保存[2]。例如,非遗纪录片《神性的天空》讲述了被尊为能够连接生死与神灵的“通灵者”,为羌族文化的宣传助力不少;《神性的天空》取景地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导演通84THEFILM影视过纪实的拍摄手法将风光旖旎的岷江山水、源远流长的释比文化展露无遗,影片中随处可见的羌族特色服饰、仪式歌舞等与羌寨的青山绿水相呼应,全片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和羌族文化特色。此外,与更加深度、专业的长视频(故事片、纪录片等)构建不同,短视频更适应社交媒体的传播语态及观众碎片化、视频化的阅读体验,互动性、草根性及娱乐性都更强,由此决定了社交媒体构建村落集体记忆以影像为主要媒介。形态各异的影像担负着叙述真实、唤醒集体记忆的历史使命,也是表达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社交媒体的特性更决定了影像是其构建传统村落集体记忆的主要媒介,用影像讲述村落故事不仅是建构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与文化品格。

1.2社交媒体中四川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影像构建的主要内容

抖音所属的字节跳动公司曾一组抖音县域景点数据报告,在前100个热门县域景点中,四川省以11个景点成为县域景点热度最高的省份[3]。位于川西大邑县的新场古镇就通过抖音以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对当地村落中独具川西特色的风景建筑、农副产品、传统美食和人物风俗等进行全方位的介绍,每天在其社交媒体平台观看点赞的网友数以万计。再以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爆红的四川甘孜20岁藏族小伙丁真为例,因为意外出现在一名摄影师不到十秒的视频镜头里,伴随着甘孜理塘的蓝天草地和原生态纯真的笑脸吸引了万千网友,不仅入选2020年十大旅游事件,各省市文旅部门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也纷纷加入制造话题。丁真在社交媒体上的爆红,促使甘孜当地的旅游经济显著提升,其日常生活的短视频,如赛马、放牛等也在社交媒体中广泛传播,几乎引发了全网记忆的建构。社交媒体中,四川传统村落集体记忆构建的内容主要为村落的自然风光、传统美食、民间工艺、生活碎片等[4],这部分内容往往轻松直白,娱乐性强,不需要很强的专业背景即可理解,拍摄时也比较容易取材,因此受到社交媒体传播者和受众的偏爱。

2基于社交媒体下四川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影像的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体现

步入工业社会后,人们将科学技术视为珍宝,其在逐渐显现出问题的同时也引发人们进行思考,因此,以批判为主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由此诞生。回顾哈桑的理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即是颠覆现代社会已有的体系,对抗现代性并建立理性的秩序[5]。简单来说,后现代主义是对一切现有规则的打破和对新的风格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后期,不断掀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促使无数电影研究者投入其研究过程,后现代主义与电影艺术相融合[6],因而“颠覆”则成了后现代主义影像的核心思想。这种影像以反传统的立场对传统电影进行深度思考,打破了传统电影的拍摄习惯,拼贴等千奇百怪的艺术技巧与手段,带给观众的是“自我意识强烈”“无序”“浪漫”的一部部反传统影像[7]。哈桑曾把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归纳为不确定的内在性,在后现代主义影像中,个性化、自由化、去中心化、矛盾多元化、颠覆性、拼贴性等美学特征也体现在影像的题材选择、叙事手段和表现形式等方面[8]。

2.1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意味着放弃了对中心权威性、同一性和确定性的强调,对“主流”的概念发出了挑战,倡导多元性和差异性。任何事物都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也就更看重人的个性化与自由化,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人们拥有了话语权,人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如今的社交媒体大多应用“中心化的媒体和分散的媒体”模式,除了传统的、中心化的传播媒体外,社交媒介自然具有一种去中心化的特征,每个人都能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人。过去中心化的主流媒体更多表达主流意识形态下的村落集体记忆影像,如《中国古村落》《了不起的村落》等,主流媒体对于传统题材的选择更有利于观众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国家自信,但在如今社交媒体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影像题材已经突破主流媒体传统题材的限制,它们不仅保留了主流媒体的价值观,更显现出“颠覆传统”的特征,出现了“边缘化”的题材,如“四川矮人村”——全村男女身高只有80厘米。除此之外,“四川长寿村”“神秘的东方古堡”等“边缘化”题材的影像也以猎奇的角度引发关注,其影片内容不再遵循主流文化,而是将镜头瞄准了各村落的奇异事件,选题上颠覆了传统文化价值观,但却有不少外地旅客因此引发好奇心走进四川一座座的“神秘”村落。由此可见,“边缘化”题材的出现不是偶然,是顺应当今社交媒体发展趋势的结果。因社交媒体“去中心化”的特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人”,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人[9],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化”的美学特征也让更多四川传统村落的人民群众勇敢发声,有关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影像也逐渐个性化、多元化。媒体人有关村落的一个个影像记录,为人们构建了一个深刻完整的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影像。

2.2戏仿性

“戏仿”希腊原文为“摹仿的歌者”,在后现代主义文本中体现为对社会现实、神话历史文本等的一种荒诞滑稽的模仿,从而达到旧意义充分解构的效果。影像中的戏仿,是对文学、过去影像、社会事实等的一种“特殊的再现”,在经过改编后,影像夸张、荒诞、滑稽的风格引发观众思考。在四川省理县杂谷脑河畔桃坪乡的传统村落桃坪羌寨中拍摄的影片《杀生》,改编自陈铁军的中篇小说《儿戏杀人》,影片讲述了一群人如何联手杀死了一个“不合规矩”之人的故事。影片不仅有小说故事片段的别样再现,更将桃坪羌寨的羌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片段特殊再现,整部影片充斥着荒诞悬疑和黑色喜剧的元素,也折射出各种乌合之众的民族集体心理和潜藏的人性心思及人性的复杂,甚是耐人寻味。除了后现代主义“戏仿性”美学特征的体现,《杀生》的选题也是“去中心化”“颠覆传统”的体现,通过荒诞喜剧的戏仿性改编,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影像以一种别样深刻的方式留在观众心中[10]。影片《杀生》在腾讯、优酷等长视频类社交媒体平台播出后,在讨论区引发了热烈讨论,观众都对桃坪羌寨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堡”充满探索欲望。

2.3拼贴性

传统影像的叙事手法多遵循线性叙事,而现代社交媒体多以碎片化叙事的微小视频为主,以“微小叙事”取代“宏大叙事”。村民将不同场景拍摄的影像以拼贴的形式。“拼贴”原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一种创作技巧,指将无序的片段随意拼贴为一个整体的手法。这些零散的片段是大众熟知的,但拼贴出的整体却有一种陌生化的效果,给大众带来一种异化的审美体验[11]。后来,“拼贴”手法也常出现在后现代主义影像中,将毫无联系甚至混乱的影像片段拼贴成一个完整的影像,往往能表达出作者不同的意图感想,引发观众别样的思考。所以以用户自制短视频为核心竞争力的短视频类社交媒体,在近年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抖音、快手等头部平台的日活跃用户均已超过3亿,其拍摄制作流程简单、成本低廉,每个短视频在15~30秒,符合现代社会快餐化的生活需求,社交属性极强。例如,近日走红的“四川理塘小伙丁真”的视频在微博、抖音等多类社交媒体平台上播放,引发网友关注视频的主要表现形式都是对丁真日常生活零散片段的拼贴。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拼贴性”的表现形式已运用到大多数的四川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影像的重构中,这些看似无序的碎片影像却能给观众拼贴出一幅完整的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图。

3结语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一个个独立“媒体人”出现了,现今已与传统的主流媒体形成了并存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带来的流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容量限制,“用户生成内容(UCG)”模式应运而生——用户原创内容。当今社会的媒体内容是主流媒体生产和用户生产相辅相成的,因此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的显现顺应了社交媒体发展的趋势,即社交媒体“UCG”模式的发展趋势,而社交媒体也为传统村落集体记忆的建构与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着眼于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后现代主义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世界观的怀疑。自文艺复兴开始,人本位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对以神为本产生怀疑,甚至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由此看来,在传统文化传承历史长河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和保留是并存的,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的显现和人们对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的保留,以及对我国传统村落集体记忆的构建是相得益彰的。社交媒体自带的“去中心化”特征使众多的独立媒体人制作出有关四川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影像,之后通过“戏仿”、拼贴等手法将碎片化的影像展现给观众,观众心中由此拼贴出一幅完整的传统村落集体记忆图。

参考文献:

[1]郑宇彤.乡村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手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39.

[2]郑荣.关于乡土中国视域下我国纪录片创作的嬗变[J].新闻研究导刊,2016(8):228.

[3]何顺民,曹文泉.媒介场景视角下政务短视频的传播[J].青年记者,2020(2):35-36.

[4]宫承波,田园.短视频火爆背后的大众视觉消费转向[J].新闻论坛,2018(1):12-14.

[5]郭瑶.浅谈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D].保定:河北大学,2016:20.

[6]蓝凡.后现代电影的“后式”风格[J].艺术百家,2014(4):108-120.

[7]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50-56.

[8]程青松.国外后现代电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101-110.

[9]刘雅菲.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20(23):163-164.

[10]李展.黑《杀生》脸谱化人物形象的塑造[J].电影文学,2016(15):52-54.

第2篇:社交媒体特征范文

关键词:社会媒体;营销;泛娱乐

一、社交媒体的概念与发展起源

(一)社交媒体的定义和特征

关于社交媒体的定义和特征,传播学者安东尼•梅菲尔德认为其有以下几个特征:公开、交流、参与、对话、社区化、连通性。另外,迈克尔•亨莱因和安德烈•开普勒认为社会媒介是一系列基于Web2.0的技术和思想的网络应用,它允许用户创建和传达自己的内容(UGC)。也有学者认为,社交媒体也叫互动媒体。

(二)社交媒体的发展阶段

社交媒体最早起源于BBS论坛,注册成为用户之后就可以在符合论坛相关规定的条件下自主消息,也可围绕相关内容与论坛的其他成员展开讨论、交流。在互联网的市场上,有需求就会有开发。紧接着,人人网等社交平台出现,标志社交媒体进入第二阶段;而社交媒体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便是“微传播”。“两微一端”的发展带来的是“碎片化”表达。

二、社交媒体营销下泛娱乐化趋势涌现

(一)国内社交媒体营销现状

不难发现,所有中国现有的社交媒体几乎都可以从国外找到原型,从国外的Twitter到国内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从国外的Youtube到国内的优酷、土豆,从国外的Wikipedia到国内的百度百科,还有各种位置服务、消费评论等等,这些媒体都为大众提供了大量互动交流的平台。目前,国内社交媒体的营销现状不容乐观,很多用户开始对各种植入广告产生抵触情绪,很多门户网站负责人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吸引用户点开链接,以此达到网络营销的目的。因此,在此背景下,社交媒体营销开始呈现泛娱乐化趋势。

(二)适度世俗化到泛娱乐化的变化

信息爆炸时代,媒介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受众注意力被分散,人们的媒介生活呈现明显的碎片化趋势,无序的媒介生态最终导致了媒体适度世俗化到泛娱乐化的转变。如此一来,互联网的新闻传播与新闻事实渐行渐远,而只是热衷于炒作所谓的“卖点”。近年来,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的资讯纷繁复杂,每一个市场竞争的参与者都使出浑身解数不断创新自身的营销策略,以求在恶性竞争中不被淘汰。然而媒体从业者的素质参差不齐,激烈的行业竞争便推动大部分媒体走向“泛娱乐化”的低俗传播模式。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科技的更新换代,受众已经由完全被动接受者变为掌握传播主动权的消费者。社交媒体的评论、转发、点赞、打赏等功能是人们充分表达自我观点的新手段,而媒介泛娱乐化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也满足了较多消费者的表达和参与需求。

三、如何有效应对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倾向

现如今,当我们打开社交媒体,看到的更多是营销、卖点、故事,事实、公益、理性却越来越少见,所以更应该想想如何有效应对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倾向,如何规避不良风气,使之坚守最基本的媒介专业主义底线。

(一)加强社交媒体法律监管

1.完善网络信息管理的法律。针对泛娱乐化现象,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但对于社交媒体信息供给泛娱乐化的具体规定目前还存在漏洞。对此,首先应界定清楚哪些内容是不可娱乐的,防止媒体钻法律的空子;其次,出台相关社交媒体泛娱乐化法律法规的管理细则,加强对社交媒体信息的监管。只有在法律上加强监管,才能对媒体起到震慑作用,从而缓解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倾向。2.强化社交媒体法律法规的管理力度。法律的实施效果在于强有力的执行力,对于国家制定的网络信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关执法部门必须严格执法。首先,执法部门必须严厉制止社交媒体打球的行为。同时为了避免因社交媒体钻法律空子而出现“灰色文化”泛滥,相关执法部门必须加大惩处力度,重视这种不健康的泛娱乐化现象对大众思想的侵蚀。

(二)提高社交媒体专业化

1.加强融媒体优势资源整合。融媒体是以发展为首要前提,把单一媒体的竞争力转化为多媒体竞争力,如此一来实现了资源通融。因此,在如今的融媒体时代,只有创新才能保证生命力,唯有更新换代,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可以有效避免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操作,不再致力于发掘新闻信息里的消费和调侃因素,而是专注于补充其他媒体由于技术限制无法接触或挖掘的事实层面,使新闻内容本身更加丰富。2.增强媒介专业化。专业化一定是未来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随着分众化传播的加剧,社交媒体传播时的重复化将得到有效的克服,这样一来,高效利用媒介资源使新闻的公共性、客观性得到保证,从而使泛娱乐化传播趋势失去它的必要性。同时,专业化也是为了将媒介自身独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更好地发挥新闻对公共生活的影响作用,体现其公益属性。随着媒介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发挥教育大众、引导价值的作用才是我国的媒体今后发展的趋势;而受众只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影响媒体不断改善自身的问题来适应新环境的需求,所以可以说受众和媒介是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

参考文献:

[1]李宝玲.实施社交媒体营销拓展网络营销渠道[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1):13-14.

第3篇:社交媒体特征范文

关键词:社交媒体;高校体育教育;变革路径

1社交媒体及其传播特征

社交媒体(SocialMedia)是一个随着媒介技术发展而提出的概念,最早出现是在2007年。目前,社交媒体没有统一概念,通过学界对社交媒体的多种版本定义,本文认为社交媒体是一种允许人们原创、分享、评论信息内容的网站技术和工具平台。现阶段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Facebook、Twitter、Youtube、QQ、微信、微博、博客、播客、人人网、陌陌、时光谱、SNS、论坛等社交网站和即时通讯载体。相对传统媒体来说,社交媒体有独有的传播特征:①无缝隙融合虚拟时空和现实时空[1]。②去中心化趋势明显,创造和消费活动融合传播[2]。

2社交媒体对高校体育教育变革的影响

2.1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体育教育内容相对浅显,运动技能提升效果不明显。由于高校体育教育考虑到学生整体身体素质,设置课程主要是基础入门为主,故课程时间往往较短,合班上课多,内容难以深入,学生一般不会重复选修一门体育课,这些客观因素导致高校体育教育难以兼顾深度和广度。第二,体育教育手段较为单一,自主学习方式缺乏多样性。高校体育教育传统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一般是实行“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传统方式,学生依赖于老师。同时,由于学生自主学习受限于体育技能的学习规律,大学生难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和创新。

2.2社交媒体对高校体育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一,丰富大学生对体育教育内容的视野。目前,大学生日常接触的主要媒体形态是社交媒体,他们通过各种形态的社交媒体,接触到许多“高、新、奇”的体育运动项目,比如瑜伽、肚皮舞、跑酷、平板撑、轮滑和登山等新型的体育项目类型,丰富了大学生对体育教育内容的认知范畴。第二,拓展大学生的学习空间。传统的体育教育的空间一般是在田径运动场和体育馆。而社交媒体涵盖的广泛网络学习资源,无疑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大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利用社交媒体查阅各种相关教学视频,达到反复学习和完善技能的目的。第三,颠覆传统体育教育方式。在社交媒体中,每一个受众即每一个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他们之间是一种双向性的信息传播模式,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重视书本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师生通过社交媒体的平台,不再拘泥教学角色和位置,双方之间可以开展深入交流,丰富了教学形式和内容,实现了“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交流。

2.3社交媒体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消极影响

第一,社交媒体弱化了体育教育的真实性。体育教育强调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手把手传授的真实教学情境,教学老师可以按照学生的行为特征和学习效果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较为零距离地和全方位地观察以及模仿教师的肢体动作。社交媒体虽然具有学习平台多样化和学习内容丰富性等优势,但是不能为大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师生之间亲身互动难以实现。第二,社交媒体忽略了体育教育的规律性。传统教学中,体育教育遵循着一定的学习规律,体育教师根据自我掌握的体育教育理论,遵循体育教育的技能形成规律,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教学活动,促使大学生开展合理科学的运动技能。作为社交媒体上承载的教学资料,虽然可以教会大学生基本技能,但是无法帮助大学生把握和控制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3高校体育教育的变革路径

(1)社会层面:

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交网络环境传播体育教育文化内涵。社交媒体是一种全社会覆盖的具有亲和力的文化传播媒介,它具有双向互动和平等开放等媒体优势,因此受到高校广大学生的认可和运用。但是对于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来说,对社交媒体中展现的体育教育项目缺乏理性思考,有时甚至接受了不健康的体育教育视频材料而误入歧途。这就需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优势,建设良好的社交网络环境,为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正确认知提供条件。一是政府部门要大力发展社交媒体相关网络技术,提高网络安全防护功能,防止网络病毒和不健康产品的入侵,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二是制定社交媒体使用文明制度。社会要制定出社交媒体文明使用的规章制度,以此促使网络社会秩序和个体网络自由能协调发展。

(2)高校层面:

搭建弘扬体育教育精神内涵的校园公共社交媒体。高校是开展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主体。作为高校,应该充分运用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搭建弘扬体育教育精神内涵的校园公共社交媒体,根据体育教育类型进行分类规整,以大学生所广泛接受的生动活泼语言来推进校园公共社交媒体的建设,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教育文化理念。一方面是建立宣传高校体育教育的微信公众号等公众平台。另一方面是高校要组建专门的技术人员和宣传策划人员保证公众平台的良好运营,组建专门的公众平台管理团队,科学准确和巧妙灵活地表现体育教育文化,使大学生在接受公众平台传递的信息时领会体育教育的精髓;另外,需嫁接社交媒体和校园传统媒体。

(3)教师层面:

顺应社交媒体发展态势,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教学教育工作。社交媒体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它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高校教师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体传播者,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教学教育工作。一是高校教师要提高体育教育的理论素养,熟知社交媒体的优势、传播特点和使用规律,能够熟练且灵活地使用社交网络平台开展对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活动;二是高校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广泛使用和熟悉的社交媒体网络环境中,充分发挥社交平台交互性较强的优势,倾听学生发自内心的心声,收集学生的相关意见,创新高校体育教育方法和手段,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践行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和本质。

(4)学生层面:

培养自我驾驭社交媒体的媒介素养。一是要设置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尊重人的主体性价值,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能动意识,让大学生主动学习如何运用社交媒体进行体育教育,加强体育锻炼;二是融合社交媒体和校园媒体创造体育教育的良好实践环境。高校应充分融合社交媒体和校园媒体,鼓励学生通过这些媒介形态积极参与体育教育之中,提高他们信息传播和公共参与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社交媒体特征范文

P键词:新媒体;社交行为;文化交流;价值取向

基金项目: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新媒体社交平台对社交行为的影响及趋势研究”(湘教通:2016-283)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分析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6日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成熟,传统的人际交往正在发生改变,新媒体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社交媒介,而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调查问卷和现阶段国民社交情况,探究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间的相互影响,就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规范人们的价值观培养阵地和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衡量的一般标准。价值观就是人们由心中发出对世界上存在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个社会阶段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是社会行为模式。

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一个人的价值,不仅要体现在金钱或财富的创造上,也要体现在他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上;不仅要看他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要看他创造的社会效益;不仅要看他对经济的贡献,也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价值观可分为理性价值观、美的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经济性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等。

(二)价值取向差异分析。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影响着价值取向。主流文化价值观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受其影响的人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现实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独立是自我实现的最有效手段,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和合精神,受其影响的人注重和谐,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三)新媒体对价值取向的影响。新媒体呈现出线上线下融合、网络成为现实的延伸、虚拟与现实并存互融、共生互补的发展趋势。新媒体不再只是处在虚拟的层面,它已经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交往关系,重构社会的话语体系、组织模式,产生出新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理解认知系统,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构建的方式和强度。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能够更便捷地获取社会上的各种信息,思想得到解放,随着视野的扩展,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身边事物,价值取向也开始发生转变,加上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人们对物欲的需求更加强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人们往往用过度的物质消费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功利主义观念渗透到精神生产当中。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交流

(一)多元文化与文化认知。随着人类社会日益复杂、信息流通发达、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多元文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特定时代下社会的巨大变化。在信息高速流通的当今社会,人们之间交流的距离日渐缩短,这就导致了移民文化的产生,某个国家或民族的新移民的到来往往会对原有存在的社会产生冲击,导致社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原有平衡被打破,经过长期的冲突和融合,新的一轮又形成,如此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多元文化也相应产生。

人用自己的思想去分析、研究得出体会、感知,记录下来变成了文明,同一思维模式下,文化通常体现出民族的、地域的或特定人群的特点。认知的本质即是人们对来自外在世界的刺激做出选择、评估与组织内在的过程,文化不仅提供了解释认知的基础,而且引导人们选择与归纳认知的对象,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即是对已有文明做出选择的过程。影响文化认知的因素有很多:年龄、社会角色、价值取向、、教育、地域环境等。

(二)文化传播中的冲突与包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各种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相互接触会产生相互竞争和对抗状况,这便是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价值取向冲突、政治文化冲突、冲突。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化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俞思念的《文化与宽容》一文中指出“文化的本质与源流,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宽容性,文化的宽容是文化的跃迁”,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除了冲突,还会相互包容,文化的冲突与包容是相对的,这两个过程均带来了文化的变革与新文化的产生。

(三)新媒体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新媒体社交环境下,人类社会开启了全球交往的新篇章,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冲突的范围也被扩大,无论是在空间地域上还是内容上,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交往和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文化的冲突也开始由地方上升到全球,由个别内容扩展到文化的各个领域。新媒体环境下,文化冲突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被增加,随着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广泛接触和交流,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征明显地凸现出来,激发了各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对民族文化特殊性的诉求。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发生着猛烈的碰撞,由此引起文化上的冲突,而随着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冲突的发生将更具有经常性和普遍性,在强度上也更加深刻和尖锐。全球化跨越了地域和国界界限,极大地扩展了各国文化交往的空间。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行为

(一)社交心理及行为的具体表现。健全的社交心理可归纳为平等心理、真诚心理和认同心理。平等心理的人注重自身修养、谦虚待人、尊重他人、严格要求自己、待人宽容。真诚心理的人待人真诚,不因权利地位私欲而变得虚伪和残忍。认同心理的人在社交中利用彼此相似之,从而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这类人善于消除隔阂、融和气氛。然而,人在后天受诸种社会因素影响,容易铸成畸形的社交心理,称之为“妨碍社交的不健全的社交心理”。比如骄傲嫉妒心理、自卑冷漠心理、自私自利心理等。骄傲嫉妒心理的人非常自负且心胸狭窄,看不起别人,又不许别人超过他,唯我独尊,容不得别人说个不字。自卑冷漠心理的人不追求自身价值,时时看不起自己,对周围人事态度冷漠,他们适应能力差、悲观厌世、遭受挫折不易振作。自私自利心理的特点是一切从我出发,为一己之私可以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这种人为了达到自己目的,会采用各种欺骗手段。

(二)社交行为策略。人们在社交过程中应该时刻本着真诚、善良的心,社交活动是一种互惠,任何交往都不能只为自己不顾他人,我们要坚决摈弃社交中的极端利己主义。在社交生活中,我们应该在朋友孤独时解除他们的寂寞,失志时给予帮助和支持、被误会时给予理解和同情、成功时给予认同和肯定等等。社交双方在交往时应处于同一心态,对某人某事某物有共同的认识和情感倾向,那就很容易靠拢、融洽。如果情绪相互感染,达到比较强烈的程度,就会产生共鸣。因此,要想获得良好的社交结果,一定要找到能产生“共鸣”的话题来交谈。

(三)新媒体环境下社交行为特征。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经过高频次的互动交流,原本关系为弱连接型(现实社交中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好友发展成为了强连接型(联络频繁关系密切)的好友。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对象具有易得性,新媒体社交平台可以通过通讯录自主选择好友的添加或者不添加,也可以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和关注点,而结成好友关系。

四、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联动模型

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应当考察新媒体环境下社交过程的知识要素,而新媒体社交平台是人们进行社交的重要渠道,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是社交过程中会涉及的两个方面,为如何正确进行社交提供重要思路。本文考虑新媒体环境对人们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以及社交行为的影响所持的基本假设是:新媒体环境直接影响人们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同时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这三者之间也在相互影响,进而影响新媒体环境。具体来说,新媒体对三者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同时,三者也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新媒体环境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社交行为的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一)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对社交行为的作用机理。新媒体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对社会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以及行为方式均产生显著影响,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们交往的社会媒介系统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促使人们构建新的社交环境。新媒体利用新的平台把传统大众媒体的各种类型综合起来,实现复合型且无边界的传播。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群体的多样化以及新媒体环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点,社会各方面信息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得以全方面的传播,包括正负面信息的互动性传播,人们的思想心理、价值观念也因此发生改变。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一旦形成便具有稳定性。而价值取向是介于价值观念和行为之间的中间环节,价值取向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价值取向对社交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交思想以及社交行为本身两个方面,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体现人的社交思想,一个人价值取向是否正面决定了他在社交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是否合理,人们将自己的社交思想传递给他人,影响他人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对价值的判断,实现价值取向的传递和交流,从而形成一个以社交行为为纽带的价值取向的传递链。

(二)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交流对社交行为的影响脉络。文化交流可以通过直接沟通、间接传递信息等多种方式来传达信息和交流,比较常见的有通过传统交流方式(如面对面式的交谈沟通、报纸、电视、书本等传统媒体工具)来快速直接地进行文化交流,还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文化交流通过社交平台的方式潜移默化影响人的社交行为。新媒体的发展带来大量的亚文化影响,比较显著的便是不假思索的“快餐文化”。“快餐文化”是一种只求速度不求内涵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新媒体与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快餐文化”更是演变成一种时尚并且冲击着传统文化。在现代快节奏社会中,“快餐文化”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快餐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也是新媒体社交与传统社交的碰撞,通俗小说与流行音乐等的风行、正统文学作品的低落,人们的社交行为变得华而不实,归根结底,新媒体社交环境下的文化交流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了其社交行为。

(三)社交行为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分析。社交行为、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是两两相互影响的,社交行为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外在体现,在社交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语言文字等沟通交流的方式将信息传达给社交的另一方,其中信息的传达就是人价值观的表达。社交行为深受文化交流的影响,文化由于受各种地域等多种非人力因素和人为因素,如人本身的个性气质等所影响,以多元化形式呈现出来,文化可以通过人可触碰的任何物体赋予其特定的含义来影响人的认知,人的社交行为很多时候是人对事物认知的一种阐述和内心价值体系的表达,从而文化多元化的特质直接影响社交行为。

五、结论

本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可通过价值衡量一般标准以及价值取向差异,分析了解新媒体环境对价值取向的影响,通过将多元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在新媒体出现前后的情况对比,得出新媒体环境对文化交流的影响,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社交心理以及行为的变化得出社交行为的特征,综合以上分析得出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分析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总结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篇:社交媒体特征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 媒介环境 社交行为

一、青少年社会交往媒介的网络化

数百年来传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信息技术革命,使现代媒介环境呈现出信息全球化、信息海量化、媒介网络化、形式视觉化和交流分离化的传播特征。日新月异的传播媒介和无穷无尽的信息传达,空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在这一的媒介环境下,青少年的交往方式和生活环境势必会走入一个全新的社会交往空间。

青少年时期是人身体发育的高峰期,该时期的青少年具有半儿童、半成人、半优质、半成熟的特殊心理特征。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速度滞后于生理发展速度,生理、心理水平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容易引起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逐渐从“自我中心”向“去自我中心”转变,呈现出心理:上“断乳”症状:他们开始尝试脱离家庭自己去适应并改造世界;与父母、家庭渐行渐远,而希望从社会和同辈处获得帮助;越来越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越来越强烈的寻求“自尊”与别人对他们的“尊重”。

通常意义上来讲,媒介环境不仅可以满足青少年的认知需求、情感需求和舒解压力需求,而且可以满足个人整合需求和社会整合需求。社会交往是青少年社会整合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尤为重要。青少年的社会交往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青少年群体内交往和青少年群体外交往。他们通常是在校内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环境下进行的。文化环境是青少年社会环境的重要方面,是指由人创造的、非自然提供的、社会性的人所接触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总体环境。文化环境中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是媒介环境,即社会中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媒介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环境,而当下的青少年已然完全生活在这一媒介环境中,并时时刻刻在改变着自己的社会交往方式。

二、社交网络媒介的发展状况及技术特征

(一)社交网络的发展状况

“社交网络”,是网络与社交的合称,也可称“社会化网络”是 “社会化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的简称,它是致力于建立接近现实社会交往的互联网应用和服务的系统。这些服务往往是为了建立网际社会关系,但这种解释还不能完全覆盖那些社会化网站(SNS网站)的功能,因为社会化网络已经渗透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简单的说,这种网络使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交主页并成为一个信息的主体,根据“六度分隔理论”与“150定律”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人,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一般人可以维持稳定社交关系人数的最大值为150。稍微计算一下就可以发现,通过6个人可建立的人际关系网络人数便是150的6次方,即11390625000000。这个数字远超过人类历史上所有人数之和,我们可以通过朋友的朋友认识想认识的任何一个人。我们目前接触的许多网站都属于SNS性质的网站,如人人网、开心网、新浪微博、QQ空间、QQ校友、51、淘江湖等等,它们提供了交友、游戏、资源共享等种种乐趣。到2009年2月,中国网络社区(SNS网站)月度业务用户规模已达1.632亿人,较2008年1月1.188亿用户,增长了41.7%。另外,SNS业务还渐 向传统网络领域如搜索引擎、通讯软件、下载网站等延伸,可见互联网的SNS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二)SNS社交网络的技术特征

第一,SNS大多采用实名注册,使网络环境的真实感进一步增强。实名制注册是SNS社交网络最新的特征,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和传统网络相比使人更有安全感;第二,SNS采用“一对多”的网际传播模式,适应现代生活快节奏的需要。在SNS中,每个注册者都充当了一个传播中心,这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第三,打破了传统的网络社交沟通模式,使资源共享更加快捷方便。与传统QQ、MSN不同,国内的SNS网站最初是针对青年人群体设计的,因此更符合年轻人们的需要;第四,应用功能丰富多彩,进一步满足各个阶层用户的多样性需求;第五,针对目前人们对手机终端的依赖,大多数SNS社交网站开发出手机终端服务功能,用户可以用手机连接互联网直接登录SNS网站,操作自己的主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用户登录 网站的时空限制,满足了不同用户对SNS的使用习惯 。

三、网络媒介的社会交往特征

第一,开放性和自主性。网络作为一种交流的媒介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个参与者只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就可以参与进来,平等自主地利用网络进行自由交流。第二,间接性和虚拟性。网络社会交往具有虚拟性,交往主体之间的沟通是通过网络技术作为中间环节的。这种方式消 解了物质空间障碍,使社会交往范围扩大了。第三,动态性和偶然性。网络社交不受时空的拘束,使人际交往变得自由灵活的同时,也决定了交流场所的多样化和多变性,这体现出网络社交的瞬时性、动态性。这一方面增强了人们对缘分的体验,但又让网络社交中的人际关系变得不那么让人放心,也许今天聊的很开心,明天就会成为陌生人。

总而言之,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是渴望交流的,网络社会关系是改变了传统意义中的社会关系如血缘关系、职业关 系、地域关系等而建立起来的新型人际关系。在这里,交往主体的思维方式和交往行为都出现了新的特点,与现实社会交往呈现出了较大的区别。

参考文献:

[1]王亮.SNS社交网络发展现状及趋势[J].现代电信科技,2009(6):9-13

[2][英]巴雷特.赛博族状态―因特网的文化、政治和经济[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1998:7

作者简介:

第6篇:社交媒体特征范文

“腾讯社会化营销平台的上线,是腾讯社会化变革最主要的动作,是广告产品全面向社交化升级的最重要环节。”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网络媒体业务系统总裁刘胜义接受采访时说到,“整个腾讯的社交变革,包括有网络媒体、广告产品、和腾讯营销方法论三大块的全面升级。”

据了解,腾讯网络媒体变革战略已全面启动,腾讯社会化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内部融合也随之展开,通过对旗下腾讯网、腾讯视频、腾讯微博、QQ空间等平台的社交化改造以及平台融合,进而增强了腾讯的社交价值,提升了腾讯网络媒体在社会化营销领域的实效。

目前,腾讯微博与QQ空间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融合,完成后将形成全网最大最活跃的社交网络。各媒体产品也将在战略指导下进行升级,比如:腾讯网将着力于向社交集成、产品智能、资讯交互三个方向发展,腾讯微博将朝着展现智能化、内容简约化等方向发展,腾讯视频则将朝着移动化和社会化发展。

腾讯网络媒体变革的第二步是推出社会化营销平台,这是广告产品全面向社交化升级后的聚合平台。目前已有精准广告系统投入了使用,初步在多个社交平台展开投放,更多的社会化营销广告产品会在后续推出。

除此之外,腾讯社会化营销平台的上线后,腾讯的营销资源将对广告主开放,重点着力于平台、工具和数据三个维度的开放。QQ空间的开放平台和微博的微空间,目前都已经开始为第三方提供开放式的自主营销服务,Discuz等平台覆盖的众多社区,也将建立起广泛的社交广告联盟。

最后,腾讯网络媒体变革将带来营销方法论的提升,新的方法论是基于社交化、人性化和便携化的思考,将会在4月下旬出炉。升级后的腾讯智慧营销方法论将以影响人的内心和价值观为核心的营销3.0时代为背景,体现了互联网眼球经济向互动经济演进。

在营销3.0时代,“消费者”被还原成“整体的人”、“丰富的人”,而不是以前简单的“目标人群”,“交换”与“交易”被提升成“互动”与“共鸣”,营销的价值主张从“功能与情感的差异化”被深化至“精神与价值观的相应”。品牌借助腾讯社会化营销平台,彼此间形成沟通与互融,也就真正的形成了“以人为本”的营销。毫无疑问,腾讯网络媒体的社交化变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让网媒的用户服务及互联网营销,变得更加的人性化。

数据显示,2011年Facebook营收达37.1亿美元,净利润达10亿美元。其中80%的营收来自于广告。而腾讯目前90%的营收来自于用户的付费,从Facebook在全球取得的成功,可以预见腾讯历经社会化变革后的光明前景。腾讯在国内拥有数量最多的社交用户,在社会化营销方面拥有巨大能量可以释放,并有望籍此让广告主从中获得更多营销价值。中国的社交广告才初见端倪,很多广告主对社交广告及社会化营销的价值还处在认知阶段,腾讯率先引发的这场变革风暴,将让更多营销人认识到“社会化营销”的实效。(来源:天极网)

第7篇:社交媒体特征范文

〔关键词〕高校;社交媒体;功能需求;KANO模型;PU平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3.010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3-0061-07

〔Abstract〕Social media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college students life.In this situation,the campus social network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campus life is gradually applied among the students.The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students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social network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paper took Pocket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the paper consulted relevant literature about social media and functional requirements,used the KANO model,summarizes the quality attributes of each function of Pocket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of college students,analyzed the function requirements according to everything kind of quality attributes,and finally made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campus social network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university;social media;functional requirements;KANO model;pocket university

社交媒体在高校学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现有社交媒体较好的实现了高校师生在社交、交流等方面的需求,但未能有效满足高校学生在校园中发生的学习、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真实活动的个性化需求。在这一形势下,围绕校园生活开发的各类社会化媒体应用平台不断出现,也逐渐在学生中得到应用,如MOOC、各高校的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掌上图书馆、超级课程表、Timeet等。这些平台是社会化媒体在校园的拓展,围绕校园学习、生活功能开展,充分整合校园生活中的线上与线下资源,构成了Web20环境下的高校校园社交媒体。高校校园社交媒体以校园实名制为基础,依托校园内固定社交关系,充分利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带来的数据优势,整合学校教学、科研、文化生活和社会服务相关信息资源[1],借助社交媒体的特性与元素实现校园内社交、知识分享、交流与协作、校园活动管理等。

从使用现状看,校园社交媒体在高校学生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较之微信、微博还相差甚远,有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对于社交媒体的应用多是取决于社交媒体的功能是否与其需求匹配[2],同时,高校校园社交媒体的使用对象具有同质性,其需求较之广泛社交媒体的用户具有更高相似性。因而本文认为,提高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平台使用率的前提是需要其系统功能与功能质量均满足用户需求或能提高用户满意度。从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看,为了改进设计,提高使用率,需要深入了解和分析用户对高校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需求状况。本文以江苏省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Pocket University(简称PU平台)为例,引入KANO模型来研究分析用户的功能需求,明确用户对高校社交媒体平台的潜在期望和满意度,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平台设计者、管理者了解用户的功能需求及各功能需求的重要度,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平台设计与改进,来提高用户的使用率及其满意度,同时也可为高校的校园新媒体推广提供新思路。

1 研究综述

11 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平台研究现状

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平台正逐步得到应用,有研究围绕学习教育以及某一具体校园服务方面开展,如学习型的开放社交平台的研究[3];校园服务则多是图书馆服务或社交媒体在校园的拓展性探讨[4-5]。但无论是现有校园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现状还是学者理论研究角度,整合校园学习生活的社交平台的研究目前还较少。此外,更多研究是从系统开发、平台设计视角开展的,如有学者从基于电子校务平台数据的关系挖掘、具有校园特色的应用组件设计、支持社交和协作的关系模型设计、隐私保护这四个方面考虑来设计高校校园社交网络[6],也有研究者针对其中的具体技术实现进行探讨。在校园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设计方面,较多研究者忽略了用户需求的重要性,虽然当前社会化媒体的研究已意识到“用户为中心”,从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的影响因素、动机等角度开展了一定的研究[7-8],对于揭示用户的功能需求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校园社交媒体平台的设计研究鲜见从学生的功能需求角度开展的研究。

12 KANO模型及其研究现状

KANO模型是用来描述产品质量与消费者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根据产品客观表现与客户主观感知之间的关系,将产品质量特性分为必备质量、期望质量、魅力质量、无差异质量和逆向质量5类[9]。质量类别的划分主要通过KANO问卷调查的方式,依据KANO评价表[9]进行判别。

KANO模型已被众多学者广泛应用到网站设计、电子商务、模型拓展、产品(服务)质量研究、用户体验等方面。Tontini[10]尝试把KANO模型、质量功能配置相结合,研究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重要度,从而改进设计提高用户满意度。有学者基于KANO模型在二维问卷设计、重要度评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11-13],改进服务质量要素分类、顾客需求评判方法,以减少结论的主观性;KANO模型还被广泛应用于划分产品的质量维度,以了解消费者对产品各个属性的需求情况,并以此指导产品设计改进与新产品开发[14-15]。在用户体验方面,朱庆华等[16]从用户感知体验的角度对LBS各质量要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估。与本文相关的网站设计方面的研究,Kuo[17]对网络社区服务进行质量维度及其要素的分类,了解用户需求,Zhang等[18]研究了用户对不同网站的质量要素的评价及需求差异,用于指导网站设计。

文献分析发现,KANO模型可用来研究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重要度、用户对产品各属性的需求情况以及识别和区分用户需求,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而本文需要从高校学生的角度对校园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需求进行识别,同时,有学者借助KANO模型分析网站用户需求,指导网站设计,为本文研究方法的选取提供了理论依据,笔者认为,本文可借鉴KANO模型开展需求分析,评判功能重要性与质量,指导平台功能优化,进而提高用户满意度。

2 基于KANO模型的功能需求分类

21 研究对象

江苏省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Pocket University(简称PU平台,又叫口袋校园),是由江苏省致力开发、推广的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平台,是一个集信息交互、校园社交、生活服务、校园活动开展、学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交媒体平台。该平台于2013年5月份开始分批逐步在江苏省高校推广,目前已推广至全省所有高校。在该平台上,江苏省各高校学生采用实名制以所在高校学号注册,注册后可在个人主页上分享自己的信息,会获得所在高校的各类学习、校园活动、生活方面的信息资讯,可与本校同学开展交流,在平台上可完成对该高校所开展的各类校园活动的、签到、管理等活动,整体来看,PU平台具备了高校校园社交媒体的基本特征。目前,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平台以工具型社交媒体为主,侧重于某一方面的校园服务,如图书馆、学习、课程管理等,但功能综合性、与校园环境的融合是其发展趋势,PU平台无论是从功能特性,使用方式,以及使用范围等角度看,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PU平台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分析以研究用户的功能需求。

22 功能的获取与分类

为了能够对PU平台的功能进行较全面的识别与分类,首先采用访谈的形式来获取用户对功能使用的认知及需求。笔者邀请了20名PU平台用户开展访谈,访谈围绕用户的使用频率、使用动机、功能认知及建议四方面进行,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使用频率较低,有部分学生因班级工作或学生会活动管理有较高使用率;从使用功能看,活动签到是使用比例最高的功能,访谈中有7人表示对其余功能不了解且从未使用;建议增加的功能均是与校园生活相关的生活服务类或学习类功能。根据访谈结果及笔者对PU平台功能调研,最终梳理出PU平台所包含的25项功能以及访谈结果建议增加的7项功能(由于篇幅所限,具体功能见表5、表7功能释义所示)。

从现有校园APP的设计应用与研究结论看,功能设定主要可以归纳为校园资讯、信息查询、生活服务、本地交友4类[19]。结合文献[19-22],笔者从用户实际接触和使用的角度来对功能进行识别,将上文梳理出的PU平台现有的25项功能与新增的7项功能归类为社交、活动管理、搜索、生活服务、学生信息管理、人机交互、平台维护、信息资源共享8个方面。(归类结果见表5、表7)

2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231 问卷的设计

本文依据PU平台实际调研与访谈结果设计问卷,问卷包括3个部分:用户基本信息、功能重要性感知、功能KANO问卷。用户基本信息主要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学历、职位、学校等)以及PU平台的基本使用情况;功能重要性感知是用户对PU平台现有的25项功能的重要性判断,每个功能都有5个选项供选择,分别是“很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功能KANO问卷是对PU平台现有及建议增加的功能的提问,在PU平台“具备”和“不具备”的两种假设情形下,由用户对此进行评价,每个功能都有5个选项供选择,分别是“不喜欢”、“可以接受”、“无所谓”、“理所当然”、“喜欢”。

232 数据收集

本次问卷发放对象为江苏省高校中使用PU平台的学生,问卷在“问卷星”网站发放,并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已使用PU平台的高校学生发送问卷链接邀请其填写。本次调查问卷共收回342份,人工删除无效问卷83份,剩余259份问卷被纳入数据分析的范围内,有效样本率为7573%,其基本信息以及行为特征如表1所示。

根据对样本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发现,样本在性别、地区、教育程度、专业各方面具有一定的比例;同时,从样本行为特征来看,样本每周使用频率涉及各个层次,使用原因及使用功能多样,因此,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典型性,符合统计分析的需求。3 数据分析

31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借助SPSS软件对问卷的32个测量项目进行信度效度分析。得到如表2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信度与效度,本研究每个变量的各问项间具有相当程度的内部一致性,因此问卷数据满足分析要求。

32 功能的需求归类

由于在访谈中获得了用户建议增加的功能,需要对该功能是否需要及需求的程度进行区分,因此借助KANO二维质量要素归类方法,从具备或不具备某项功能的角度对其进行需求识别,本文采用Matzler和Hinterhuber的改进的KANO质量要素归类方法[23]进行质量要素归类,质量要素归类对照表如表3所示。

首先,在问卷结果统计的基础上,按照二维质量要素归类表对建议增加的每个质量要素的具体特性进行归类;其次,统计每个质量要素在不同质量属性归类里的隶属度,其中隶属度=Zi/样本数(Zi代表第i个功能的每个质量属性[A、I、O、M、R、M]的数量),占比例最高的质量属性即判定为该要素的最终二维质量属性的类别。结果如表4所示。

考虑到用户对PU平台现有的不同功能的使用以及重要性认知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本文采用相关学者[14,24]对Kano问卷答案数值化及加权处理的方法,从重要性和正反向问题两方面对功能进行需求分类。针对任何一个功能,所有用户对反向问题和正向问题的平均值表示为公式(1)、(2):

从上可以看出,PU平台本身所具有的25项功能中大多数为无差异质量(18项),少量为必备质量(6项),只有1项为一维质量。另外,在本文建议增加的7项功能中有2项为无差异质量,5项为魅力质量。在本文中,无差异质量是指质量中不好也不坏的方面,它们不会影响用户的满意或不满意感;必备质量是指一种产品或服务的基本特性,是顾客认为必须具备或理所当然的功能;一维质量是指顾客的满意度与此需求的实现程度成正比;魅力质量是指充分时,能够引起顾客满意,不充分时也不会引起不满[25]。数据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于目前PU平台的大多数功能持无所谓态度,需求程度不强。

33 结果讨论

331 结果分析

针对上文分析所得的结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和讨论。

(1)从用户的行为特征来看,PU平台的使用率极低,只有15%的用户每周会使用4次以上,193%的学生每周使用1~3次。可能是由于高校在推广PU平台时侧重于活动管理的使用,大多学生因学校要求而被动使用PU平台,从侧面也可看出PU平台还处于发展初期,用户处于浅层次使用阶段,使用习惯和用户黏性并未形成,具有巨大的开拓潜力和空间。从使用功能及其行为来看,使用比例较高的3个功能是活动签到、看通知与查询课程培训,分别为456%、174%与69%,比例较高的3个行为是应学校要求的活动签到、主动参加活动以及娱乐,分别为452%、58%与5%,两者中活动签到的比例十分相近,约样本的一半,而其余功能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小,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活动签到这个功能的使用较广,应用较为成熟,而其他功能由于各种限制,例如因现有多种社交平台的存在等,未形成自身特色,因而用户使用率低。以上行为特征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上文对PU平台功能质量归类的结果。

(2)KANO的功能归类结果表明,用户认为PU平台的大部分功能都是无差异的质量,即用户对于这类功能的需求属于可有可无。具体分析被判别为无差异需求的几项功能,发现这些功能主要涉及如下几类:社交、活动管理、生活服务以及搜索功能。对于社交功能不再被用户迫切需要的原因可能是像QQ、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社交的主流平台,并且以该功能为主要特征的“校内网”早已被中国高校学生所使用,而PU平台推广时间短,使用群体有限,因而对平台的社交功能需求较小。关于活动管理功能,或许因为是样本中大三、大四、研究生的比例占了559%,而他们由于毕业、考研等原因,对于活动功能使用需求不大。本文认为,生活服务功能(网购、地图导航、旅游服务等)不被重视的原因与社交功能类似,生活中各类服务平台与实体的存在,尤其是生活服务类O2O的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方式较之PU平台的功能更为完善与人性化,使得该功能归为无差异质量。此外,搜索功能之所以被忽视,可能是其搜索功能不能如百度、谷歌等专业搜索引擎提供多途径检索,同时又不具备社会化搜索的特性,只能通过匹配查找简单搜索活动、部落,进而导致PU平台中的活动管理这一重要功能的作用无法发挥;同时,结合用户使用行为数据发现,只有58%的用户会主动找活动参加来丰富课余生活,因此该平台搜索功能的限制可能也降低了用户需求。在建议增设的功能中,与教务处系统对接以及与QQ绑定被归为无差异质量,这两项是目前较多社交媒体平台具有的功能,因此也不具备优势而使用户对其需求持无所谓态度。

(3)平台维护、人机交互、修改账号信息以及评论、转发、点赞这些功能是用户需求认知中的必备功能,即认为是PU平台必不可少的功能,若没有这些功能,会降低PU平台用户的满意度。本文认为,前3个功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PU平台的易用性与有用性的特性,TAM模型认为有用性和易用性共同决定了用户的行为意图,而行为意向决定了用户是否会实际使用[26],即是说这些功能决定了用户是否会使用PU平台,因此这些功能成为用户需求中的必备功能;而评论、转发、点赞功能是目前各类社交平台用户之间互动的基本元素,因此也被PU用户诉诸为必备功能。

(4)根据活动的报名与签到情况提供学生的实践学分、活动积分与诚信度这一功能是一维质量,是用户期望获得满足的需求,若这个需求不被满足将会引起用户的失望。在访谈及PU平台调研时发现,因为该功能是直接与活动挂钩的,有用户参加活动的动机之一就是是通过签到增加学分,从而增加获得奖学金的机会,或是防止德育分不够;此外诚信度还能展现自我的品质,用户认为能获得成就感及社会认同感。因此,本文认为,如该功能的功效减弱,一方面会降低用户满意度;另一方面,PU平台的使用比例也会减少。

此外,建议增加的功能中被判定为魅力质量的功能共有5个,主要分为如下两类:一类是与校园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服务类功能,如充值饭卡、圈网费等;另一类功能是与学习相关的一些功能,如信息资源的共享。可能是生活服务类功能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如充值饭卡与圈网费时,无论人工服务或自助圈存机服务,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而若可以在PU平台上操作完成,可以节省用户许多精力与时间。被归为魅力质量的学习功能,表明了校园中对于学习讯息、资源共享,以及非正式学习形式及资源的需求,如获取非正式的学习讯息、加入一些兴趣交流小组获得相关资源共享、协作等。因此,这部分需求如被及时满足将帮助PU平台提供竞争优势。

332 建议

综上,根据PU平台功能需求的KANO模型,主要围绕归类为必备质量、一维质量与魅力质量的功能项的优化与维护,同时兼顾无差异质量功能的改进。具体开展时,应根据KANO的功能需求归类,在平台优化时遵循必备质量>一维质量>魅力质量>无差异质量的基本顺序对产品功能进行再设计,同时需要围绕学生需求对具体功能项有针对性的二次开发。

各项功能基于用户需求被归类为不同质量维度,表达了目前高校学生对相应功能需求的程度,必备质量功能必须存留并进一步优化,对于归为一维质量的功能项,需要提高其使用满意度,同时应考虑增加、完善魅力质量功能以提高PU平台的吸引力。对于被归为无差异质量的功能,可根据校园社交媒体的用途进行删减,同时也可考虑对这些无差异质量功能进行改进。对于无差异质量社交功能,不能仅仅照搬现有社交平台上的功能,应该基于校园这个特性开发出方便学生使用的社交功能,如学生可以在PU平台上寻找或联系到学校的其他校友等;对于无差异质量搜索功能,可以加强其搜索功能,比如提供多途径的活动、通知、用户查询功能,也可将搜索功能与信息推送功能以及个性定制功能相结合以尽可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对于无差异质量中的活动管理功能,可以设立激励机制,如参加活动可以抽奖获得流量、礼品等礼物,促使用户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增加用户黏性;对于无差异质量生活服务功能,可以从日常生活开展,增加校园生活中所需的功能,如校园圈存等,通过功能改进实现有效的使用行为激励,使这些功能逐渐转变为用户需求中的必备质量或一维质量或魅力质量等功能项,提高用户满意度。总之,进一步开发、完善与优化这些功能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学生对于PU平台的满意度与使用诉求。

4 结 语

本文以江苏省高校校园服务平台――PU平台为例,以KANO模型为基础,借助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功能需求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以PU平台为例的高校校园社交媒体虽然提供了多样化的功能,涵盖了活动管理、社交、生活服务、导航、学生信息管理、人机交互及平台维护等方面,但可能多数功能与高校校园的特性或真实环境的紧密性结合不够,仅是照搬了现有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导致高校学生对大部分功能的需求感不强。其中,用户对于社交、活动管理、生活服务以及搜索功能这类社交媒体常见的功能需求感不强,属于无差异质量;对于主要体现为有用性和易用性特征的功能存在着基本需求,属于必备质量;而对于与校园生活相关的生活服务类与学习类的功能体现出一定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属于魅力质量;最后,提供学生的实践学分、活动积分与诚信度的功能属于一维质量。

研究结论对于把握用户需求并进行功能设计改进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本文认为,在有资金和技术条件的前提下,优先关注必备质量;然后完善一维质量;同时也可为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开发前文所提的新功能(魅力质量),同时思考无差异质量功能的改进渠道,设计合适的用户辅助方法帮助用户发现和使用相关的功能,设计激励机制促进用户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以期最有效地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或降低用户的不满意程度,进而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与使用,真正发挥校园社交媒体的校园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周国健,刘璐,邵攸悠.高校校园社交网络系统实现设计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0):51.

[2]齐宁,王雅静,袁海萍.大学生使用SNS网站的心理需求分析――以人人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1,(11):151-154.

[3]Chao JT,Parker KR,Fontana A.Developing an interactive social media 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J].Issues in Information Scienc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1,8(1):323-334.

[4]Nicholasa D,Watkinsona A,Rowlandsa I,et al.Social media,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role of university librarie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1,37(5):373-375.

[5]Elaine T,Matthew A.Designing social media into university learning:technology of collaboration or collaboration for technology?[J].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2011,48(3):151-163.

[6]杜,赵灿,付小龙.高校校园社交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99-102.

[7]Cheung C MK.,Chiu PY,Lee MKO..Online social networks:Why do students use facebook?[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1,27(4):1337-1343.

[8]Sánchez RA,Cortijo V,Javedc U.Students perceptions of Facebook for academic purposes[J].Computers & Education,2014,70(1):138-149.

[9]KANO N,Seraku N,Takahashi F,et al.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J].The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1984,41(2):39-48.

[10]Tontini G.Integrating the Kano Model and QFD for Designing New Products[J].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2007,18(5):599-612.

[11]Meng Q,Zhou N,Tian J,et al.Analysis of Logistics Service Attributes Based on Quantitative Kano Model:A Case Study of Express Delivering Industries in China[J].Journal of 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11,4(1):42-51.

[12]孟庆良,蒋秀军.基于定量化KANO模型的顾客需求最终重要度确定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2,(6):32-35.

[13]Lee YC,Huang SY,A new fuzzy concept approach for Kanos model[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3):4479-4484.

[14]Xu Q,Jiao RJ Yang X,et al.An Analytical KANO Model for Customer Need Analysis[J].Design Studies,2009,30(1):87-110.

[15]唐中君,龙玉玲.基于KANO模型的个性化需求获取方法研究[J].软科学,2012,26(2):127-131.

[16]朱庆华,孙霄凌,曹银美.用户感知视角下的移动位置服务质量要素研究[J].情报杂志,2014,(5):175-182.

[17]Kuo Y F.Integrating Kanos Model into Web-community Service Quality[J].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2004,15(7):925-939.

[18]Zhang P,Dran GM.User Expectations and Rankings of Quality Factors in Different Web Site Dom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2,6(2):9-33.

[19]孙净宇,李澈,张震,等.高校校园APP发展现状初探[J].中国传媒科技,2014,(6):84-85.

[20]王星.社交媒体平台的属性及其功用[J].中国信息安全,2014,(7):88-89.

[21]宫文飞,丁满,蒋燕.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人机交互的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06,35(5):41-43.

[22]张海洋.浅析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4):155.

[23]Matzler K,Hinterhuber HH.How to mak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 more successful by integrating KANOs model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to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J].Technovation,1998,18(1):25-38.

[24]Berger C,Blauth R,Boger D,et al.Kanos Method for Understanding Customer-defined Quality[J].Center for Qualit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3,2(4):3-36.

第8篇:社交媒体特征范文

讯:摘要:我们经常认为社交媒体主要盛行于西方国家,但自上周我的亚洲和东欧之行后发现,它已经走向全球化,且在不同地方,它的平台、商业模式和前景也有很大不同。

虽然以西方为主导的社交媒体在过去四年获得了很大发展,但它最近在亚洲的兴起更加引人关注。然而,就像MySpace、Facebook、Twitter以及正在起步的Pinterest(目前正呈指数发展)的发展轨迹一样,一旦用户数接近于实际的极限值,该社交媒体的发展将变得非常缓慢,而这一现象目前在亚洲尤其明显。

/zt/mtyx/) 该报告从各方面深入剖析社会化媒体营销进行全面调研与分析,包括:社会化媒体营销概述、发展现状、特征、趋势、社会化媒体工具、社会化电子商务、SoLoMo模式下的投资机会等等。现此报告征订活动已经开始!

第9篇:社交媒体特征范文

〔关键词〕社交媒体;政府社交媒体;韩国政府;政府公共关系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2.028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2-0157-06

〔Abstract〕In recent years,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have started to apply social media,the social influence is growing.The South Korea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have started to apply various social media tools actively since 2009,which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ublic services effectively,increase the government transparency and citizens satisfaction with government.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motivation,policies and measure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and effects of social media applications of South Korean government.Based on this,the paper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for social media applications of Chinese government.

〔Key words〕social media;social media in the government;south korean government;governmental public relations

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基于Web20基础之上的社交网站、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各种社交媒体(Social Media)迅速风靡全球。社交媒体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政府治理等多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并对政府的治理模式和公共服务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日益认识到社交媒体的重要性,美国、韩国、中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泰国等多个国家的政府部门纷纷开始应用社交媒体。

韩国政府部门对社交媒体的应用起步较早,2010年韩国中央政府的40个政府部门就开通了Twitter账户[1],其中26个政府部门还开通了Me2Day账户。目前韩国政府的社交媒体发展正处于应用转型期。良好的网络环境,较高的网民自律意识以及较为完善的网络监督制度,为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奠定了基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政府也开始应用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社交媒体,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在应用的广度、深度及作用发挥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政府部门需要利用社交媒体推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逐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政府透明度。韩国是世界上网络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首个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国家。同时,韩国与中国同属于亚洲文化圈,文化背景高度相似。因此,分析并借鉴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吸取韩国的经验,更快速地找到有效采纳社交媒体的方法和途径。本文第二部分将对与政府部门社交媒体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第三部分分析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动机和相关政策;第四部分介绍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具体举措;第五部分对韩国政府部门成功应用社交媒体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对中国政府的启示。

1文献综述

本文对社交媒体的内涵、政府部门社交媒体应用、韩国政府部门社交媒体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梳理。首先,社交媒体一词由“Social Media”翻译而来,也有学者译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学者们对社交媒体的界定主要是从社交媒体平台类型以及平台上用户关系建立的角度进行的。例如:《What is Social Media》一书的作者Mayfield(2007)认为,社交媒体是伴随着各种社交软件的开发逐渐普及的,在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的基础上增加对话、合作和建立社会关系等。Hansen,Shneiderman和Smith(2011)⑸缃幻教宥ㄒ逦一系列支持用户之间进行社会互动的在线交流工具[2]。Khan,Yoon和Park(2012)对社交媒体的定义较为全面,他们认为社交媒体包括来自互联网的一系列技术和系统,目前已被广泛用于维护社会和职业的关系(例如Facebook和LinkedIn),促进知识共享(例如Wikipedia和Blog),达成共识(例如Twitter),以及通过信息文本、音频文件、视频或图像等形式进行信息交流[3]。

其次,针对政府部门社交媒体应用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概念界定、应用动机、应用的风险和优势、应用策略等方面。JIgnacio,Rodrigo和JRamon(2013)将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定义为通过采纳一组技术来促进政府部门与公民和其他组织间的互动参与[4]。Park(2011)等人总结出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有利于培养公民参政意识、推进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的结论[5]。Gohar,Bobby和Sang(2014)通过对韩国政府部门中的289名员工进行调查,探究了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风险和优势,研究发现二者均明显影响了政府部门员工应用社交媒体的意愿和满意度[6]。至于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策略,Mergel(2010)将其分为推出策略、拉进策略和联网策略3类[7]。其中推出策略主要服务于公民,将社交媒体作为现有沟通渠道的补充;拉进策略指运用社交媒体将公民吸引到政府其他的机构网站或博客中;联网策略则指将社交媒体作为直接与公民进行交流的方式,积极促进公民参与到政治进程中来。推出、拉进策略是以内容为导向的,仅仅促进单向交流,而联网策略则以行为为导向,注重促进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双向互动。

随着韩国政府部门开始尝试采纳社交媒体,韩国学术界也逐步重视对该领域的研究,并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2年,第八届网络计量学、信息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国际会议暨第十三届科学合作网络大会在韩国首尔召开,会上韩国学者Khan,Yoon和Park探讨了社交媒体在公共部门中的应用状况,并且对韩国和美国政府应用社交媒体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后,一些学者开始对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特点、策略和效果等进行探讨。例如:Chung,Seong和Han(2014)通过分析韩国政府部门应用Me2day的情况来探讨韩国政府和公民之间开展网络互动的特点和结构[8];Myongho,Sam和Sunghun(2013)对韩、美两国政府是如何应用社交媒体的进行了比较分析[9];Gohar(2014)等人将Twitter网络策略分为G2C和G2G两类,来探讨韩国中央政府的Twitter应用策略和效果,结果发现政府部门的Twitter网络策略并不一定能提高公众参与政府社交媒体活动的积极性,但它在加强G2G的关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10]。

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日益关注社交媒体在政府部门中的应用研究,研究对象以我国政府部门常用的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为主,主要分析这两大社交媒体的应用特点、功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部分学者对韩国的社交媒体应用进行了研究,例如:车今善(2015)对中韩SNS平台及使用动机进行了比较[11];赵在九和娜(2013)对韩国政府、企业、大众的媒体社交现况及特征进行了分析[12]。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尚未有学者对韩国政府部门的社交媒体应用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开拓性。

2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动机和政策

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主要动机在于社交媒体的独特优势、韩国“政府30时代”计划以及韩国良好的网络环境等因素,近年来韩国政府部门积极探索多种策略来更好地应用社交媒体,同时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社交媒体政策和风险管理政策,为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

21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动机

211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参与性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开展工作

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社交媒体可以为大众提供更广泛的意见表达空间,同时使得用户之间的联系加强,便于大众实时交换意见和分享信息。当政府部门采纳社交媒体后,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沟通就从间接沟通变成了直接联系。公民可以直接向政府表达观点和意见,而不需要中间机构的帮助,极大地促进了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培养了公众的积极参政意识。此外,在政策制定和政策决策的阶段上,政府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从公民那里获得大量的想法和建议,以完善政策内容;公民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向政府提供信息,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为随后的政策实施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212韩国“政府30时代”计划要求韩国政府积极采纳社交媒体

2013年6月,韩国政府了“政府30时代”计划,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将政府拥有的信息在国民提出要求之前进行公开,重点在于公共信息的开放与共享、政府与国民的沟通和合作。随着“政府30时代”计划的实施,韩国政府将向国民公开和共享更多涉及国计民生的信息和数据,从以往“政府提供”模式逐渐转变为“以每个人为中心”模式,最终建立“开放与共享的政府”。因此,韩国政府部门积极采纳社交媒体可以进一步推进“政府30时代”计划的开展,通过采纳多种社交媒体与公众进行交流互动,促进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增加政府的透明度以及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213良好的网络环境,较高的网民自律意识以及较为完善的网络监督制度,为韩国政府部门采纳社交媒体奠定了基础

通过制定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韩国率先实行了网络实名制,这使得韩国成为了网络安全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并树立起了网民的责任和自律意识。另外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7月,韩国已有821%的家庭连有互联网,784%的国民已有3年以上(包括3年)的网龄,并且852%的国民每天至少使用1次互联网[13]。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服务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都促使韩国政府更多地采纳社交媒体,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

22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政策保障

为了推进信息化的发展,韩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同时为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提供了有利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通过文献搜集与网络查询,获得了与韩国信息化相关的主要政策,详情见表1。表1韩国信息化相关政策概览

分类政策名称互联网振兴网络多媒体广播事业法信息通讯产业振兴法信息保护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保护法案关于促进信息和通信网络利用与信息保护法电子签名法信息化促进基本法电子政府法信息保护产业振兴法个人信息保护关于建立信息系统安全与保护个人信息隐私的条例个人信息保护法其他通信秘密保护法数字内容管理条例缩小数字鸿沟条例

政府部门在应用社交媒体的同时必须注意如何安全利用这些技术,并意识到其中的潜在风险,例如意外安全漏洞、T工透露个人信息和计算机安全问题等。避免这些风险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和实施社交媒体政策。Han和Cho等人(2011)将韩国政府实施的社交媒体政策内容概括为8点:遵守相关法规;牢记发帖所处的网络环境;当涉及与政府相关的问题时,向通信部门进行咨询;在政府以外的网站发帖时,否认发帖内容代表个人的意见;身处高管职位的工作人员要学会考虑别人的意见;不透露任何敏感信息;在社交网络中谨记公职人员的身份;关注服务对象的需要、自身的工作责任以及政府的宗旨。

避免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潜在风险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Han和Cho等人(2011)对韩国政府制定的SNS风险管理指南进行了总结:第一,不要删除已的帖子,这种行为可能会引起猜疑;第二,按照组织的风险管理指导方针使用SNS;第三,在部门主管的指导下创建SNS消息;第四,尽量避免使用不恰当的信息、资源或者语句;第五,了解自身所在组织的重要资源;第六,用积极的态度回答问题;第七,向员工提前告知将在新闻媒体上公布的社交媒体上的内容;第八,谨慎对待在SNS上的内容,因为它们可能会被新闻媒体引用;第九,分享一些人性化的故事;第十,当别人产生误解时要举出证据进行辩护。

3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举措

从2010年开始,韩国大部分政府部门已经积极采纳各种社交媒体工具,具体情况见表2。例如:韩国保健福祉部、行政安全部和知识经济部等17个政府部门都在使用Twitter和Facebook。除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之外,韩国政府部门还应用了Me2day、Scribd、Flicker和Blog等社交媒体工具,并且将它们划分为两类:一类是Twitter、Me2day、Flicker和YouTube等以传递信息为中心的社交媒体工具,主要用来政府的政策或方针;另一类是Facebook,Yozm和Cyworld等,主要用于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韩国政府针对社交媒体的应用特别颁布了四项评价标准,分别是信息的开放性、信息的及时性、信息的交互性和信息的可控性,并根据这四项评价标准对应用的多种社交媒体工具进行了排序。其中Twitter和Me2day在信息的开放性和信息的及时性方面表现的较好,这些工具允S用户之间“互粉”,而Facebook的信息交互性最好,例如评论或者点赞等功能,有助于在朋友之间建立共识。随着韩国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推广使用社交媒体,韩国本土的社交媒体软件也开始逐渐兴起,包括KakaoTalk、Kakaostory、BAND、Line等,并迅速占领了较大份额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表2韩国政府部门社交媒体使用基本情况

韩国政府部门TwitterFacebookMe2dayBlogYozmYouTubeTstory总统府总理室企划财政部教育科技部外交通商部统一部法务部国防部农林水产食品部知识经济部保健福祉部环境部劳动部女性家族部国土海洋部行政安全部资料来源:Myongho Yi,Sam Gyun Oh,Sunghun Kim(2013)由于各政府部门的具体职能不同,有些韩国政府部门只采纳一种社交媒体工具,有些则采纳多种形式的。例如,韩国的企划财政部通过应用Twitter和Facebook提供了一个问答服务,使得晦涩难懂的经济概念和相关法律条款变得通俗易懂。农林水产食品部和保健福祉部则主要使用Twitter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一种快速即时的互动。韩国的大部分政府部门还设置了推特管理者来专门管理推特信息的与回复,以更好地使用推特。Gohar(2014)等人通过对2011年1月份至8月份期间韩国政府部门的推特应用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设有推特管理者的政府部门账号拥有的粉丝数量是那些没有推特管理者的两倍。以韩国的农林水产食品部(Ministry for Food,Agriculture,Forestry and Fisheries)和农村振兴厅(Rural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为例,前者的部长积极推动利用社交媒体加强与公众的交流,要求所有员工来监控、参与和回复部门的推特账户,其账号粉丝数为52 496,在所有部门的粉丝数量上排名第一;与之相比,农村振兴厅就没有安排相应的人员去管理它的推特账户,因此其账号粉丝数仅有1 229,在所有部门中排名倒数第二[14]。

此外,韩国的国家资讯社会局(NIA)的相关资料显示了韩国民众在使用社交媒体方面存在的数字鸿沟,处于贫困线以下的民众仅占比194%,而在贫困线以上的则超过50%[15]。为了最小化这种数字鸿沟,韩国政府已经颁布了五项策略,分别是:加强信息利用;加强信息政策集成;开展关于信息生产、使用和共享的信息文化项目;加强信息治理;加强信息化的国际合作。同时韩国政府还开展了信息网络村庄(INVIL)项目来减少数字鸿沟的影响,该项目建立在曾经被排除在信息网络之外的农业,渔业和山区,通过创建信息网络环境来缩小数字鸿沟。

4韩国政府部门社交媒体应用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部门也开始应用政务微博、政务微信、论坛、RSS订阅等社交媒体,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政府社交媒体的应用形式相对单一;网络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民意表达和政府互动的欠缺等。此外,互联网行业的准入限制、政府内部忽视协作和交流等因素也阻碍了政府部门更充分地应用社交媒体。要进一步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增加政府透明度,必须重视和完善社交媒体的应用。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有益的启示。

41建立多元化的政府社交媒体平台

韩国政府应用的社交媒体种类多样,除Twitter和Me2Day之外,还有Facebook、Scribd、YouTube、Flicker和Blog等。另外韩国政府在门户网站的导航上还专门设置了“Social Media”栏目。通过首页的链接,可以快速链接到各政府部门的社交媒体平台上。但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应用的社交媒体以微博、微信为主,运用形式相对单一,内容主要是单向地政策信息,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较少。为此,应建立多元化的政府社交媒体平台,通过采纳不同的社交媒体工具,来实现多平台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惠及更多的用户,同时也更有利于广大民众获取政府信息以及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

42建立中国政府社交媒体评价制度

韩国政府部门根据信息的开放性、信息的及时性、信息的交互性和信息的可控性这4项评价标准,结合各种不同社交媒体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来有针对性的使用社交媒体,最大化的发挥了政府社交媒体的作用。我国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建立中国政府社交媒体评价制度,对政府社交媒体的使用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具体可以从政府社交媒体内容、政府社交媒体与公众的互动性、政府社交媒体实际解决的问题等其他方面来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价,以此来更好地促进政府社交媒体的持续健康发展。

43设置管理者专门运营政府社交媒体

为了更好地使用推特,韩国政府部门设置了推特管理者来专门管理推特信息的与回复,对韩国政府部门的推特应用数据的分析结果也显示,设有管理者的政府部门账号拥有的粉丝数量是那些没有管理者的两倍。可见,设置管理者可以更好地提高公众关注度和参与度。因此,要把中国公众对政府社交媒体偶尔的关注变成经常的关注,可考虑设置专门的管理者来进行政府社交媒体的运营,做好消息的与回复、转发评论、与公众进行互动等工作。同时,由于政府社交媒体管理者传达的是政府的声音,代表着政府的形象,所以设置的管理者不仅要精通社交媒体的操作和使用方法,还必须具有把握政策和社会舆情的能力。

44根据不同群体的特性采纳社交媒体

除了Me2Day之外,韩国政府部门使用广受年轻人欢迎的Podcast,受职业群体青睐的Twitter以及受政客喜爱的Cyworld,即韩国政府部门在采纳社交媒体方面遵循了不同群体的爱好特性,以此来更好地与公民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为了与公民进行更恰当、更长期的互动,我国政府也可考虑根据不同群体的特性来采纳不同的社交媒体。例如,针对高校学生群体,可以采纳语言灵活性和娱乐性较高的社交媒体,来加强政府社交媒体对高校学生群体的吸引力,让他们把关注时成一种习惯;对于大多将政府社交媒体作为一个实用性工具的职业群体,则需要以报道公众关心的内容为主,增强实时新闻的跟进,并运用准确的语言对新闻事实进行描述,以此提高政府社交媒体在职业群体当中的权威性。

45促进政府社交媒体的全民参与

与韩国相比,我国在数字鸿沟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地^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存在显著的"数字鸿沟"。在整个网民群体中,使用政府社交媒体工具的还是少数,“数字鸿沟”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政府社交媒体的推广使用,服务受众范围也很有限。因此,要重点关注被排除在信息网络之外的地区和人群,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缩小数字鸿沟,具体可以从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众使用新信息通讯技术的能力等方面做起,以此来促进政府社交媒体的全民参与。

参考文献

[1]Seong Eun Cho,Han Woo Park.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innovative use of the Internet:The case of the Twitter activity of South Koreas Ministry for Food,Agriculture,Forestry and Fisheries[J].Scientometrics,2012,90:9-23.

[2]Hansen,D.,Shneiderman,B.,& Smith,MA..Analyzing social media networks with NodeXL:Insights from a connected world[J].Burlington,MA:Morgan Kauffman,2011:284.

[3]Khan,GF.,Yoon,HY.,Park,HW..“Social media use in public sector: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Korean & US Government”,presented at the ATHS Panel during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ometrics,Informatics and Scientometrics & 13th COLLNET Meeting,23-26 October,Seoul,2010.

[4]JIgnacio Criado,Rodrigo Sandoval-Almazan,J.Ramon Gil-Garcia.Government innovation through social media[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3,(30):319-326.

[5]PARK June,CHOI Hong,PARK Sung-Min.Social Medias Impact on Policy Making[J].SERI Quarterly,2011,(4):125-129.

[6]Gohar Feroz Khan,Bobby Swar and Sang Kon Lee.Social Media Risks and Benefits:A Public Sector Perspective[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14:1-22.

[7]Mergel,I.Government 20 revisited:social media strategies in the public sector[J].American Societ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0,(33):7-10.

[8]Chung Joo Chung,Seong Eun Cho,Han Woo Park.SNS use by the Korean government:a case of Me2Day[J].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4,(24):25-41.

[9]Myongho Yi,Sam Gyun Oh,Sunghun parison of social media use for the US.and the Korean government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3,(30):310-317.

[10]Gohar Feroz Khan,Ho Young Yoon,Jiyoung Kim,Han Woo Park.From e-government to social government:Twitter use by Koreas central government[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4,(38):95-113.

[11]车今善.中韩SNS平台及使用动机比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3-38.

[12]赵在九,娜.韩国媒体社交的现况及特征[J].新闻战线,2013,(3):24-26.

[13]Nation Information Society Agency:2013 National Informatization White Paper(Republic of Korea)[EB/OL].

[14]Gohar Feroz Khan,Ho Young Yoon,Jiyoung Kim,Han Woo Park.From e-government to social government:Twitter use by Koreas central government[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4,(38):105-106.

[15]Myongho Yi,Sam Gyun Oh,Sunghun parison of social media use for the US.and the Korean government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3,(30):314.

[16]Se Jung Park,Yon Soo Lim,Steven Sams,Sang Me Nam ,Han Woo worked Politics on Cyworld:The Text and Sentiment of Korean Political Profiles[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11,(29):288-299.

[17]Chulmo Koo,Namho Chung,Dan JKim.How do social media transform politics?The role of a podcast,‘Naneun Ggomsuda’in South Korea[J].Information Development,2014:1-14.

[18]英{斯・默格尔,郑思斯,袁嘉祺,等.公共部门的社交媒体策略[J].中国行政管理,2012,(7):128.

[19]刘济群.国外社交媒体影响力研究述评――进展与启示[J].现代情报,2016,(3):158-166,177.

[20]吴云,胡广伟.政务社交媒体研究进展[J].电子政务,2013,(5):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