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的发展变化范文

农村的发展变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的发展变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的发展变化

第1篇:农村的发展变化范文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新思路

(一)树立支农支牧新理念,坚持“三个取向”

一是坚持“三农三牧”取向。按照为“三农三牧”服务的经营方向,努力改进服务方式,逐步完善服务功能,将农村信用社办成“农牧民的银行、农村牧区的银行及零售银行”,切实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服务水平。二是坚持市场化取向。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只要农牧民需要什么样的信贷服务,就要研发创新什么样的信贷服务工具和相关措施,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三是坚持“双效”取向。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争创最大社会效益的同时,控制信贷风险,实现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效益和支持效益,达到农村信用社、农牧民互惠双赢。

(二)确立信贷新投向,实现“三个转变”

当前的信贷支农支牧要从支持传统“小”农牧业向支持现代“大”农牧业转变。首先,深化支农支牧内涵,拓展支农支牧的领域和外延。其次,从支持传统农牧民向支持现代农牧民转变,重点支持创新型、科技型新农民和新牧民,提高农产品、畜产品的高科技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农牧民增收。再次,从支持传统的农村牧区向支持新农村新牧区转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牧区的生产力,启动农村牧区消费市场,当好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坚强金融后盾。

(三)转变支农支牧新策略,突出支持“三化”

在支农支牧工作中,重点支持“三化”,即农牧业产业化、农村牧区城镇化、农牧民现代化,以“三化”为载体,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二、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新举措

(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帮助农牧民增加收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农牧民的增收是基础和关键。一是“多予”。就是要积极扩大“三农三牧”贷款的总量。农村信用社要努力扩大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增加对“三农三牧”的投入,确保每年新增“三农三牧”贷款的比例,不断扩大贷款的覆盖面,充分满足农牧民合理的资金需求,不要让“贷款难、难贷款”的现象再次出现。二是“少取”。就是切实减轻农牧民的负担。减负即增收。对用于“三农三牧”的贷款,特别是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一定要控制利率浮动的幅度,不宜将信贷价格走高,尽可能给农牧民以利率优惠,减轻农牧民利息负担,做到让利于农牧民,反哺于农牧民。三是“放活”,根据农村牧区农牧民的实际,灵活放贷,方便农牧民贷款。要灵活确定“三农三牧”贷款的对象、额度、期限,不宜搞一刀切,尽可能满足农村牧区不同层次客户的贷款需求。要采取灵活多样的信贷经营方式,方便农牧民贷款。要加强“三农三牧”贷款风险控制,确保“三农三牧”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促进“三农三牧”贷款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二)放大小额农贷支农支牧效应,促进农牧民共同富裕

千方百计做好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按照调查建档,初评公示、审查定级、授信颁证、凭证放贷、按时年检的流程,规范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应尽可能满足信用农牧户的信用需求,逐步扩大农牧户信用等级评定面,持证农牧户在授信额度内贷款满足率100%。与此同时,对不符合小额农贷条件但想通过诚实劳动脱贫的农牧户,农村信用社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财政资金支持,采取“财政贴息、信用社贷款、农牧户用钱”的方式,发放财政贴息小额农贷,释放支农支牧效应,帮助更多的农牧民脱贫致富,从而达到农牧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深入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培育文明乡风民风

要科学设计信用指标评价体系,在农村牧区认真开展信用户、信用村(嘎查)、信用乡(苏木)镇及信用社区的评选活动,实行“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信贷准则,并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对文明信用户给予信贷支持,对失信户予以信贷制裁;大力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培育有素质、讲诚信的新型农牧民。

(四)实施惠农服务“一本通”工程

第2篇:农村的发展变化范文

一、现代中国农业出现的问题

1.种植单一,结构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

大多数农村以粮食作物为主,仍以原来旧式的生产方式为主,工业化为辅,而且收入徘徊不前,农民失去了活力,积极性不高。因此更多的农村青壮年甘愿入城打工,将农业作为第二收入。改革开放初期,市场迅速活跃,物价不稳定,差距大,而近几年粮食价格逐渐稳定,但农业成本却仍不断提高,单纯依靠家庭的努力无法改变现状。城市生活成本很高,同时农村的生活成本也在几倍地增长,相对于城市的收入而言,农民的收入杯水车薪,从而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农民缺乏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知识来源有限,机械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导致作物产量有限,一方面使得土地资源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导致土地的污染,使土地失去肥力。

2.守土观念浓厚,缺乏大胆创新

中国历经了两千多年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小农观念。再加上宗族观念的影响,这种守土观念非常浓厚,更有很多人认为上学还不如不上,直接在家种地就可以挣钱。即使再贫穷也不愿丢掉这几亩土地。当然,种地本身相比较其他行业而言确实比较稳定,能维持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但是一味地依赖于土地,而使农村经济缺少了活力和发展的动力,这也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制约工业发展

由于这种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农民的收入虽相比较之前有很大进步,但是经济实力仍然有限,能够购买一套机械化的设备还是有很大困难的。因此这种经营方式严重制约了农民的购买能力,不利于农村机械化的推广。同时也会导致工业发展缺少一个增长的因素,从而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协调发展。

二、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

1.国家积极出台有关政策在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为此,中央和地方应该制定和实施有关政策,比如,加大对农村资金的投放力度,有侧重地调整经济结构;促成农村人才流动,最大限度地引导人才支援农村建设,带去先进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以提高农村整体的生产水平;调整投资结构,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促使农村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完善农村的服务设施,使农村的人口分布更加集中等等。

2.由分散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过渡

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方式,国家采取惠民政策促使农民分布更加集中,采取农场式的管理方法,妥善安排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采取由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逐步推进的办法,逐步形成集约化管理,以保证农村的稳定。

3.工农业有机结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使工业配合农村的结构调整,及时为农村机械化的实施做好服务,同时也可以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以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这样也可以减少城市的人口压力,以及资源分配带来的矛盾。国家应积极采取政策促使城市人口流动向农村转移,逐渐使人口分布更加平衡合理,同时也可缓解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

第3篇:农村的发展变化范文

【关键词】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特点;问题;措施

农村的发展变化使得农村的各种基础设施和工程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农村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决定了其饮用水质量相对较差,因此为了保证农村居民的用水安全和用水健康,就必须重视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以下就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一.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特点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是农民抗御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物质保障条件。是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特点:(1)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是公益设施,服务对象是农村低收入群体,投资回报率较低,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补助经费给予扶持;(2)具有一定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饮水安全工程受地形、水资源等地理条件限制,多数具有垄断性,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3)地位重要,需要高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离不开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饮水安全工程。(4)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遍及各乡村,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极强的事业,需要广大农民的参与。

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产权不够明确的问题。由于农村的经济形式决定了在供水的过程中采用的是集体饮用水的处理办法,也就是说一些饮用水的安全工程存在着公益性,因为投资的单位大部分是政府部门,这种情况下产权应该归属于国家。但是,为了更加方便农村居民的用水,一些地区对饮用水安全工程进行改造和私建,因此也就容易导致了产权问题的变更和不明确,这样不仅不利于对安全工程的管理,也容易导致其他问题的产生。

2、运行管理资金短缺的问题。饮水安全工程建后运行管理需要资金支撑但有相当数量的村级分散式供水工程及部分小规模集中供水工程经营收入偏低、运行成本偏高导致财务收支难以平衡水费的收取.尚不能彻底解决工程的运行费用。

3、群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农村饮用水的直接受益者是农村居民,但是由于一些居民观念的限制,对于饮用水的安全工程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关联性并没有明确的认识,这样也就容易导致在实际的安全工程的管理过程中,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没有自觉参与,因为体制和观念的问题使得这些居民认为管理工程是国家和政府的工作,并没有足够的自觉参与意识。

4、工程维修和管理的问题。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绿色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还是比较深入的,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项目在这个方面还不够完善,也就是说工程的维修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循环和协调还不够合理,导致了在实际的运行中受到了影响。

三、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的措施

1、合理确定工程规模。饮水安全工程规模的确定要结合区域实际科学考察,是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根据水利部的《村镇饮水安全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工程规模的定量要根据当地实际用水需求列项,按最高日用水量进行计算。而其中的饮水安全列项应包括居民生活用水量、公共建筑用水量、饲养畜禽用水量、企业用水量、消防用水量、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管网漏失水量和其他未预见用水量。规划还明确指出:在确定饮水安全规模之前,应综合考虑现状用水量、用水条件及其设计年限内的发展变化、水源条件、制水成本、已有饮水安全能力、当地用水定额标准和类似工程的饮水安全情况。 要充分考虑居民的饮水安全现状、规划区内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口分布状况、用水需求、区域水资源分布条件、自然条件、饮水安全现状等各项因素,综合分析,统筹规划。要与当地的总体规划相协调,以近期为主,同时要具备长远目标与打算,兼顾远期发展,以便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2、建立健全工程管理制度。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因为其存在的专业性,使得整个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有很大一部分干部或者是管理人员并没有管理的技术水平,更有一些干部强行干预工程的管理等。在此方面,应该把工程管理的位置让给那些真正懂得管理的人,这样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应该尽快完善收费制度。现在有很多农民对于水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农民还在饮用井水或者其它地表水,导致工程的水费收取成为了困难。因此必须每用水户安装水表,加强收缴水费的管理制度,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最后,对饮水安全工程进行村民参与式管理,具体表现在:对于大型的工程给予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对于村落下小型的工程应由村民参与共同管理,以便在条件成熟以后向大型饮水安全工程融合。

3、优化工程排水系统。当前农村的生活污水不能得到良好的处理,随意排放,严重影响了农村水资源的安全,污染较为严重。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正视生活污水的排放问题,饮水安全不能仅仅局限在给农民提供高质量的饮用水上,还应该在农村污水排放上下工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应该做到饮水安全排水一体化,完善过程中应借鉴城市和相关资料的排水内容,研究相关的技术和具体建设方案,建立一个符合自身要求的农村排水系统。

4、科学选取工程方式。在集中饮水安全工程模式下,供水规模较大,其成本相比分散饮水安全来讲总体要低,净化装置更为高级,水量和水质也能有稳定的保障;但不可否认的是,用户输水管网的建设耗费成本、人力、物力,前期投入较大。在分散饮水安全模式下,供水规模较低,人均投入工程成本要更高,净化设备难以配齐,水质水量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在突发的旱季,一些分散供水户会因为水源的限制而导致储水设备干涸,断水的情况时有发生。要提高工程的规划管理,就要促进供水模式的合理搭配。参考水利部的《村镇饮水安全工程技术规范》,在水源水量充沛,在地形、管理、投资效益比、制水成本等条件适宜时,应优先选择适度规模的联片集中饮水安全工程。

5、加强污染水源治理。对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受污染的治理:一是加强治理。像化肥厂、化工厂等大型有限公司污水处理设备老化的,必须限期更新污水处理设备,使排放的废水达到国家要求标准:污染严重的小型乡镇企业,必须强制关停并转产;政府要加强监督,同时征收污水处理费,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二是采用先进的成井工艺技术,合理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打井利用地下水,必须经过主管部门审批控制,施工要选择有资质的专业打井队,采取先进施工技术和水源保护措施,确保深层水不受破坏。

结束语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饮水工程建设对农村的发展有其重要意义。需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使当地农村饮水工程的可持续性得到发展,从而为农村的全面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颜营营.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熊绿枝.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问题的探讨[J].湖南水利水电,2010

第4篇:农村的发展变化范文

今天我们在xx镇xx村举行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启动大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宜都市工商局党组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我局工作的xx镇党委领导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参加今天启动大会的农民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作为经济领域的维权卫士,我们如何支持、服务“三农”工作,开拓新思路,推出新举措,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下面我先就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讲几点意见,稍后,镇领导还将作重要指示,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

一、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九亿人口的农村是最大的消费市场。亿万农民是我们执政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群众基础。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工作,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是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树立农村诚信经营理念,提高农村消费者的维权能力,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造一个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的市场环境,就等于给农民消费者提供了安全放心的消费平台,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稳定和谐提供了基础。开展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农村市场主体规范经营行为,提高农民消费者消费素质和维权能力。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的内容就是要围绕服务“三农”,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要求,帮助农村经营者树立“文明经营,诚信第一”的新形象,帮助农民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维权意识,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和科学的消费知识。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是切实保护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市场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假冒伪劣产品仍大量存在,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仍然屡见不鲜,特别是广大农村市场。在农村,我国农民消费群体还处于消费市场的弱势地位,由于农村经营户守法经营意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缺失,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消费观念、消费技能诸多方面存在不足,农民群众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无法得以维护的严峻状况更让人感受到切肤之痛。不树立守法经营、安全消费意识,就不可能培养出诚信的、理性的、成熟的农村经营户和消费者,同时也极大地制约着全村经济的发展。

今天,我们和xx村开展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就是要通过动员大家共同参与,进一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努力培育一批诚实信用、依法经营的市场主体,规范农村市场经营秩序,推动农村诚信建设,实现“经营主体准入规范无违法,经销商品货正源清无假劣,诚实守信公平交易无欺诈,市场环境和谐文明无违诺”的“四无”目标,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共创守法经营消费安全示范村活动是工商部门履行职责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使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环境日趋复杂,诚信问题已成为困扰消费者的严重问题之一,极大影响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目前,农村市场主体仍然不甚规范,违法经营行为时有发生。xx村共有市场主体56户,其中合法市场主体43户,(含个体经营户37户,企业6家);无照经营13户,占全村市场主体的23%。这就需要我们共同营造一个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督促经营者在市场活动中以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基本的商业道德标准和根本的行为准则,切实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全面、充分履行与消费者的约定义务,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市场监督机制,真正实现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的“零风险”。

第5篇:农村的发展变化范文

路内是最杰出的70后小说家之一,以“追随三部曲”(《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而驰名文坛,他的作品擅长描写发生在小城的事件和人物的群像,来表现小城市20世纪70到90年代的众生相。他的新作《慈悲》也不例外,这部作品以疏朗和深邃的格局,展现了作家深刻的思考和悲悯的情怀,同时也用极为内敛和简洁的描写,为读者生动刻画了一代工人的起伏命运。 这部作品涉及的人物形象比较多。除了主要人物水生外,作品还描写了水生的父母、叔婶、岳父母、妻子玉生、弟弟云生、师兄根生,苯酚厂的书记、厂长以及同事,水生的女儿复生、徒弟林福先,还有水生老家的表哥土根及其一家人的起起伏伏,可谓人物众多,头绪难理。本文采用抽样分析的方式,分别从师父辈、水生辈、复生辈抽出一到三个人物进行论述,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在文本叙述中的作用。

一、师父辈的温情和荒诞

师父辈的人物在《慈悲》中包括水生的父母、叔婶、师傅、师母以及苯酚厂的书记、第一任厂长和车间主任李铁牛等。

水生十二岁跟着逃荒的父母投靠城里的叔叔,自此,水生的父母与弟弟生死不知。水生的叔叔抚养水生长大,他二十岁进入苯酚厂工作。水生在苯酚厂遇到了好心的师傅,师傅说:“我带你去领劳动皮鞋,普通学徒只能领一双,我帮你领两双,一双上班穿,一双下班穿。”师傅还帮助水生领取支撑生活的补助,并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份知遇之恩对从小受苦受难的水生来说真是雪中送炭。水生四十年后还对师傅给自己I皮鞋的事念念不忘,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足以温暖世道人心,给读者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尤其和后来社会上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师傅是路内在《慈悲》中塑造的比较丰满和成功的人物形象,他是水生在世俗社会里的一个精神偶像,也是老一辈工人形象的一个典型代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种世俗社会中的温度正是以路内为代表的70后作家所乐于表达的。

《慈悲》中,还有一种耐人寻味的对比,第一任厂长和车间主任李铁牛之间的对比。他们俩都扎姘头,厂长是白孔雀,李铁牛是汪兴妹。宿小东借着厂长之手以乱搞男女关系、生活腐化为名除掉了李铁牛,自己却一步步高升,最后成为厂长。而第一任厂长与白孔雀之间的男女关系被说成是革命需要,这种对比性的叙事值得人们深思。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社会这些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权字大于天,这让读者阅读文本时有一种刺骨的悲凉。贺绍俊先生曾说:“荒诞感可以说是时代留给70年代出生作家的印记。”同样的事,不同的结局,这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对比,可以很明显地让读者感受到时代给以路内为代表的这一批作家留下了多么大的一笔可供批判的遗产。

二、水生辈的不同选择

水生辈的人物比较多,除水生外,还有玉生、土根、根生,厂长宿小东,以及比他们稍大的汪兴妹等。

水生是一个遇到困难勇于面对、毫不退缩,对人热情、对爱情专一的人物形象。他在厂里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并且继承了师傅的古道热肠,帮助车间的人申请补助。在新的时代里,他能抓住机遇,与同车间的邓思贤在外面接私活,不仅使自己在下岗大潮中没有被波及,反而使自己的生活富裕,活得风生水起。这个人物形象是路内把他掌握到有关父辈的素材加以融合而创造出来的,这些素材包括路内父亲为工厂同事要补助的经历、他舅舅退休以后的生活等,这是路内贡献给当代文坛的一份礼物。水生和余华《活着》中的富贵一样,会永远活在读者的心目中。水生的妻子玉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母亲和妻子,对自己的养女疼爱有加、对丈夫关怀备至,因为不能生育埋没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嫁给了不嫌弃自己的水生,婚后他们的生活平平淡淡,很符合上一辈父母的爱情,可以说也是一个典型形象。她在文本中的另一个贡献是提供了这部长篇小说的题目:《慈悲》。玉生在庙里拜送子观音时,口中会默念“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路内写到这里,才想到了这样一个内涵既广又贴切的题目。水生和玉生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挣扎着活了下来。最后,玉生得以善终,水生的生活越过越好。他们正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慈悲》封腰上的那句“只要活着,终会有好事发生”的践行者。

小说还有另一条线,以根生、汪兴妹为代表,他们都是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物形象。根生上吊、汪兴妹投水,都以自杀了结了自己的一生,一直在荒诞困苦中生活着,没有真正过一天好日子,这种悲剧性的人生更应该引起人们的警醒。

三、复生辈的桥梁作用

复生辈的人物出现得比较少,除了复生、林福先外,还有比他们年龄稍大一点的广口瓶、长颈鹿等。

复生是水生和玉生领养的,她是水生乡下表哥土根家五个孩子中的第四个孩子。复生天生的兔唇,土根因为家里穷,没办法给孩子医病,就把复生卖给了水生夫妇。复生刻苦努力,最后考上了大学,在深圳找到了工作。因为复生的关系,读者才可以清晰地看到《慈悲》中的另外一条线――这几十年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一度比较富裕,到后来农村的凋敝。复生的亲生父母一度穷到了卖女儿的地步,等水生因为下岗潮的波及和玉生的病交不出复生的学费时,不得不向已经富裕的土根求助,这是农村一度比较富裕的铁证,符合中国这几十年来农村的发展史。到小说结尾的时候,土根的生意越做越差,以致于破产,让读者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凋敝农村。路内安排复生有农村和城市两个家,使读者在读到农村这一条线时才不感到突兀,才会觉得这一切都合情合理,才使路内的写作有了厚度,使上述的一切看起来具有可信度。复生就是一座桥,她是《慈悲》中农村和城市发展史两条线索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形象。

第6篇:农村的发展变化范文

文章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学生对以思维为支柱的现实生活进行想象加工,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作文时必须具备观察力、思维想象力、表达力。这三种能力在文章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就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所在,也是艺术所在。

农村学生做过稻田插秧、田间除草、农地种菜、喂鸡放牛等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也常到田间河畔去观看蓝天碧水、朝霞夕阳、麦田老农等场面,参加游泳、跳绳等课余活动……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注意这些生活,细心体会劳动的乐趣呢?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好文章的基础。第一步,让学生观察静物。如,树木花草、教室、学校,要求学生抓住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如,写《我的学校》时,可引导学生以某一固定点(教学楼)为中心,按方位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一件一件说清楚。如,“我的学校在一座大山脚下,绿树环绕着校园,一座18间教室的教学楼耸立在校园中间。教学楼前是一个椭圆形的大操场,操场上立着一根醒目的旗杆,直向天空,五星红旗在天空中迎风飘扬;教学楼后面……”这样经过几次训练,学生就会有目的性地掌握静物观察的顺序和重点。第二步,让学生观察动态变化。如,颜色、大小、形状的发展变化。如,写《深秋》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树木、天气的变化,然后写在本子上:“一阵冷风吹来,树叶沙沙直响,几片树叶飘飘悠悠掉下地来。再往地上一看,啊!昨天刚扫的校园路上,今天又飘落了许多树叶……”或者再指导学生把它与其他树进行对比。“……只有校园中的松树、柏树不怕寒冷,还那么绿,屹立在严寒之中……”这样学生便初步掌握了动态物的观察法,做到了有重点、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最后一步,让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动作。在观察人物的外貌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征,选班上一位有明显特征的学生当模特,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进行描写,然后念给学生听,进行评价,看谁写得好。或者做猜谜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校内一名教师或班上一名学生进行具体描绘,写好之后上台念,让其他学生猜他写的是谁。在写人物动作时,也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动作,按一定顺序写,选用恰当的动词。如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在黑板上写字的动作,或者观察人割草、煮饭等动作再进行描写。

学生有了观察材料,仅仅是表象的认识,还要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精心构思,通过思维过程的艺术加工和处理,使之具有典型性、生动性,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农村的学生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受大自然的熏陶,其生活是多彩的,由此会引起许多美的联想:看到含苞欲放的花朵想到祖国怀抱中成长的少年儿童;看到工人培育树苗想到教师培育人才;看到风吹橘树摇曳,想到海上波涛汹涌;听到春天早晨的鸟鸣声、微风吹拂声,想到一首美妙动听的晨曲;看到校园中迎风招展的红旗,心中肃然起敬,它是千百万革命先烈用鲜血染成的,它激励着我们为祖国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想象力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可缺的一环,在农村进行想象训练时,可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听各种鸟鸣声或者讲美妙动听的故事,不讲出结尾,而是引导学生想象。

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作文教学的归宿,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书面语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思维清晰,有足够的词汇及句式并能恰当地运用,表达才会流畅、生动。表达能力的训练可通过课堂上的提问、朗读、背诵、复述等方式进行,还可以让学生读课外读物,摘抄优美词句篇章,积累词汇等。农村学生常常用方言代替普通话,为避免这一点,可以开展讲标准普通话比赛、普通话知识竞赛。平时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对话,举办故事会、辩论会等。引导学生观察捕捉特点,摄入信息,这样学生的感知活动材料积累得越多,说的欲望就越强烈。

命题、指导、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的四步骤。命题,要考虑到学生已经经历过这种观察活动,具有深刻的印象。指导,是以学生想象力为核心的指导。批改,是看学生能否把这些活动现象表达出来。最后,教师要把学生在以上三步骤中做得不够或有特长的地方在讲评中指点出来。按作文课的步骤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第7篇:农村的发展变化范文

关键词:贾平凹;乡土;叙事特色

土地、农民历来是很多作家写作的源头,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中,更是涌现了一大批乡土作家,他们或者生长于农村,或者以知青的身份长时间活动于农村,农村经历浇灌了他们的文学之路,他们以深情的笔触描写乡村生活,既现实又颇有诗意。贾平凹作为乡土作家中的代表之一,故乡是他创作作品的灵感的来源,他对故土抱有一种深切的惦念,故乡的四季风景、故乡人们的生活状态,被他以虚实结合的方式书写于作品中,朴素、生动、自然,给人一种质朴平淡的美感。本文将以贾平凹的作品为出发点,论述作家在写作中的乡土叙事特色,探究作家在长久的乡土写作过程中所坚持的叙事主旨和审美追求。

一、对故土家园的守望叙事

对故土的盛赞一直是乡土作家写作的出发点,对乡村这片土地的喜爱、对这一地域的风土人情的展示、对故乡不变的守望,一直是乡土作家最为核心的文学追求,贾平凹也如此。他对他生长的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甚至这一地域的自然景观、民风民俗、社会形态等都极为熟悉,他对生活于这里的老百姓的生活形态也是十分了解,他热爱这里的一切。所以,在他的写作中,不仅是人民,家乡的溪水、牲畜、群山、土地、月光,都成为他的思念以及写作对象。所以,他总是以饱满的情感来书写这一地域的人情世态,在他的小说《远山野情》,《鸡窝洼的人家》等作品中,都有着对故乡的深切的描写和赞美,抒情与缅怀深蕴于字里行间,揭示了这里人们纯洁、善良的人性本质,这美好的心灵和当地青山秀水融为一体,是作家对这片热土的盛赞和敬仰,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作家对乡土家园的执着守望,是他在都市生活中发自内心的对回归乡土的热烈愿望。

二、对民风民俗的包容叙事

民风民俗是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之一,同时也反应了这个地方生活的人们的相处和睦友好状态,一些民风民俗甚至在经过历史的洗礼之后成为当地人们约定俗成的节庆。在贾平凹的作品中,民风民俗丰富而多姿,集中体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形态。不仅涉及到婚丧嫁娶等我们喜闻乐见的风俗习惯,还有涉及到看风水、巫术、祭祀礼仪、看面相手相算命等,那些外人很难理解的歌谣、俚语也进入他的作品中。民风民俗也包蕴着一个地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存状态。我们不能说所有的民风民俗都是符合当代人的价值观的,例如《黑氏》中就有画符念咒以辟邪在现代人眼中是落后迷信的做法,贾平凹将在作品中,将民风民俗与当地人民的物质、精神、受教育程度等做了很好的切合,这样,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站在客观的角度理解这些民风民俗与当地社会的关系。阅读他的文学作品,仿佛在看一幅盛载所有世间百态的历史画卷一般,让人惊叹于作家写作的强大包容性。

三、乡村变化中的叙事转变

小说作品要想打动人,当然离不开一系列起承转合的情节铺排,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以故事情节的推进让小说不断往前发展也是主要的方法。当然,人物的行动是情节发展的核心因素,同时,情节的不断推进发展也让人物的个性特征越来越明显。贾平凹的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是生活于乡土的人们,自然以他们的生活形态为取材出发点,颇具戏剧性的也许就是吵架、闲聊这些事件了。在贾平凹的小说《满月儿》、《鸡窝洼的人家》、《浮躁》到后来的《土门》等作品中,都以农村在发展变化中的情节来构建小说的,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城市文明和乡土文明不断碰撞,人们的生活状态暗含了深刻的文化形态。作家立足社会现实,将生活的这片土地的世迁和人们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改编纳入写作范围,既揭示了这些人物的精神、情感状态,又完整的表达了作者至高的美学追求,于平淡中体现出平凡生活的滋味。

第8篇:农村的发展变化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法制教育

农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环境本身就比较差,这些学生的父母们通常法律知识匮乏、意识淡薄,如果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充分的进行法律方面教育,那么将有深远的意义。数学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形成了庞大的抽象体系,在低级社会时期也有数学活动,但这种活动主要是服务于当时的贸易和生活的需要,这种数学和当时的社会状态一样是相当初级的,发展的空间比较狭窄。后来随着社会的分工更加精细,出现了一群人独立于繁重的体力活动,专门服务于商贸从而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为此数学源于社会经贸的发展和人力的独立的研究空间。所以,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应该更多地加强数学的抽象思维形象化,尤其是通过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将会取得明显的效果。数学离不开社会生活,农村的生活更离不开法制教育,为此数学和法制结合对学生自己做到学以致用和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巨大的意义。

一、农村学生对法制普及的特殊要求

农村的法制宣传本身就比较薄弱,尤其是父辈们由于自身知识比较匮乏,很多侵权和伤害事情都以躲让和“小事化了”态度解决,这些人的救助和救济渠道也非常狭窄。为此作为老师若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不时地进行法制教育和法制宣传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数学这种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中和现实活动紧密联系来开展法制教育对,对农村的留守儿童,大多完不成小学学业的学生来说是极其需要的。今天是个法治社会,许多方面的法律法规都比较完善,社会发展变化也非常快,对于那些早早辍学的农村学生来说繁重的体力劳动迫使他们很难有比较基础的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加强法制普及和法制宣传非常必要的。据不完全统计,在未成年的犯罪中,那些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和被胁迫、被怂恿、引诱的农村出生的人占很大的比例,有相当一部人仅仅因为一点很小的事或者可以通过正常的维权就可以化解的事情却因为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而酿成大错。为此一个学生首先要成长成合格的遵纪守法的人,之后你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才能帮助你并且为社会服务,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家庭有用的人。

二、数学老师对法律知识的自身要求

作为老师要想在抽象的数学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融汇不同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那么自身的素养和专业知识应该有一定的具备。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那么你要有一桶水才行。法制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有巨大的意义,现在小学生的身心发育远远超过我们这代人,看到和接触的不良社会风气和各种违法乱纪的事也相当多。学好知识前应该首先做好人,其中最起码的就是做一个有分辨能力和远离罪恶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好知识,所以在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应该加强法制的宣传教育。对于一个农村基层的小学数学教师,针对普遍的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泛滥,完不成小学教育的学生明显增多的现象,在那些短短几年的课堂学习中应该不时的加强法制的教育,这些尤其对农村的小孩意义很大。首先作为老师自己就应该有意识地做好普法工作,尤其是提高自身的法律知识,你自己只有系统的学习了相关知识后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另外法律本身就是个庞杂和多端的实用性极强的知识,由于我国的法制建设过程比较短,很多的东西都是东拼西凑、照搬别国的而来的,同时我国原有的落后政治体制所形成的人治大于法治的深厚环境下,人们对于法治的生疏和不信任,为此这些都是现实的阻力。老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法律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数学的教育教学活动。

三、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开展法制教育

在不耽误在教学任务下,尽量以鲜活的例子教育学生和引导学生。众所周知,单单的法律条文就连一个正常人都未必耐着性子反复地听,更何况对于一个小学生。况且法律知识本身就是高度浓缩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更强,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以适应学生年龄段的发展和对事物的理解力来引导和教育他们。最好以学生的周围环境和可能出现的事情纠纷来重点讲解,因为人们一般首先都是最关心的就是和自己最接近的例子,比如学生在上学放学过程中碰到的意外伤害,首先因教育学生应该结伴而行,另外应该教育他们运到这些事情后不要怕,应知道拨打最基本的号码向老师、家人求助或者拨打110、120等等。尤其注意不要和坏人争执,应该冷静的记住一些标志的东西。当然能都运用数学知识是最好的。

四、多种形式的数学形式和法制教育相结合

通过各种图片、视频和黑板报将强数学与法制的紧密联系,比如对数字和图形的记忆,这样有利于在交通事故中对判断红绿灯的秒数计算和车牌号码的记忆有利于事故的还原,还有对速度的计算和常识的理解也能判断出这些事故的起因或者预测的结果,这样将加强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又如数学中一斤棉花和一斤铁那个重,从而引导学生注重实践和动手比较的习惯,同样也有利于对枯燥的法律运用于实际的过程。交通法制的宣传既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加强学习数学的能力。还可以把图片和视频交叉运用,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社会的法制展览,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将极大地融合数学和法制的教育,起到双管齐下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图形和公式的抽象学习过程中,能引用一些适合农村学生发展迫切需要的法制教育不仅对数学的学习本身有很大的帮助,尤其对大多数现实中的许多即将离开教育,早早进城务工的孩子们来说意义重大。当然,法律和数学的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 这些校园的教育将对他们将来进一步面对人生的选择有重要的启蒙作用,作为每一位小学数学老师都应该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成为既专多能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农村的发展变化范文

乡镇文化站是国家设立的最基层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在新形式下,乡镇文化站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但也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费困扰。各个乡镇文化站的业务经费普遍不足,有的每站3000元财政经费经费得不到足额划拨,有的被长期拖欠,其中足额发放、部分发放和全部拖欠约各占三分之一。

二是文化设施缺乏。大多数的文化站设施设备十分简陋和落后,大部分的站址场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只好租赁或借用公产房,有的面临被收回或拍卖,名存实亡。

三是由于工资不保证,生活待遇极低,导致有的专业干部人在心不在,影响工作。

四是文化站受乡镇政府和县文化部门的双重管理,致使有的专业干部“专职不专”,经常疲于应付乡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耽误业务开展,有时还造成管理上的诸多不便。

五是某些领导对发展农村文化工作缺乏正确认识,他们总认为经济指标才是硬的,文化建设没有指标,是“软”的,因此没有把文化建设列入议事日程。

六是个别文化站专业干部素质较低,责任心不强,缺乏上进心和活力,工作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以上的种种问题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当前深入进行的改革开放,其实质就是新旧两种观念、两种体制的转型磨合,在这个转型阶段,如何探索、制定出新的对策是支撑农村文化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对农村文化的发展现状,只有抓住总纲才是最关键的。当前,我们国家已进入“以法治国”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机遇,把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重大的、根本性的问题,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做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章可循。而且,只有立法才能确保文化发展战略列入当地党委政府的整体工作规划,才能使文化建设成果真正成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一项主要内容。这对某些乡镇领导只抓经济,忽视文化,只顾求安稳、守摊子,缺乏应有的工作主动性和开拓性的现象,无疑能产生相当大的触动。

当前的农村文化,要确立其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地位,能够发挥自身作用,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端正认识,统一思想。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们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十五大精神和“三个代表”上来,下大力气把乡镇文化站抓好,逐步做好站址、人员、经费、活动四落实,逐步完善县、乡(镇)、村三级文化网络,决不能把文化站视为包袱,简单地将它推向市场办实体,而要变文化站的自我行为为政府行为,积极扶持,统筹安排,齐抓共管,改变旧貌。

二是要从有利于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的实际出发,把乡镇文化站由乡镇和文化主管部门双重管理变为由县文化主管部门单独管理。

三是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件建设是基础,如果连站址都没有,还能奢谈什么文化工作。因此,各乡镇应千方百计筹集资金,逐步把文化站用房建起来。已有站址的乡镇,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文化用房,拆迁回建也应严格执行国务院和文化部的有关政策规定。

四是要加强培训工作,提高专业干部素质,保证队伍稳定。首先,专业干部要克服干劲不足、消极怠工的现象,在遵循社会效益第一位的前提下,要放手去搞好以文补文的创收活动,弥补经费不中,提高福利待遇。其次,专业干部要有计划地进行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一改目前文化艺术人才断层的局面。第三,有关部门和领导要重视并落实专业干部的工资待遇,逐步理顺人事、编制、职称、工资等方面的关系,消除后顾之忧,稳定队伍。

五是县文化部门的领导干部应深入基层,指导乡镇文化站开展工作。文化馆、图书馆要积极创造条件,克服经费不足等困难,发挥文化业务部门的辅导职能,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六是通过大力宣传,在社会上形成重视先进文化建设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