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灾害应对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建议;山东阳信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15-02
农业生产是在自然气候环境下所产生的社会与自然的生产过程,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部分都与自然天气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伴随着我国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在生产这一过程中,因为天气异常或者由于天气变化所导致的农作物产量减产等行为,称之为农业气象灾害。当前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很多,由于这些农业气象灾害不仅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还给农民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分析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重要,只有充分掌握有关农业生产当地的气候变化,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控制,更好地防灾减灾。
众所周知,农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同时需补充营养,但是这些条件的前提需要明确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现如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活动的变化,致使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全球气候急速变暖,再加之一些极端天气的出现,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致使农业减产甚至颗粒不收。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更需要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和气象服务工作,同时根据不同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御,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实现防灾减灾的目标,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高气象工作的服务水平。
1 阳信县气象灾害概况
根据近30年阳信县气象灾害记录资料分析,阳信县境内经常发生的自然气象灾害有干旱、涝灾、暴雨、冰雹、大风、干热风、连阴雨、霜冻、低温等。其中旱、涝灾害是阳信县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常频繁交替发生。有历史记录资料以来,1986―2015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出现概率43.3%,干旱平均6.0年一遇;洪涝每3.0年一次,是气象灾害中导致农业生产损失最大的灾害,且旱灾明显少于涝灾。2010年8月阳信县境内出现连续暴雨天气,累计平均降雨量321.5 mm,全县9个乡镇全部受灾,农田大面积积水,排水困难,内涝严重。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因抗灾能力差,倒塌严重。据统计,全县农田受灾面积34 680 hm2,绝产面积6 759 hm2;损坏房屋6 395间,倒塌房屋5 855间;转移人员7 488人;受灾人口136 000人;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7 530万元。
大风冰雹灾害是影响阳信县农业生产的第二大气象灾害。大风多发生于春季,其次为夏季,夏季大风多伴有雷雨冰雹发生。冰雹一般多出现在4―7月,且以6月最多。1986―2015年大风冰雹灾害发生几率为36.7%,在自然灾害中仅次于洪涝。
2 阳信县主要气象灾害
2.1 干旱灾害
干旱是指降雨量少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使农作物处于缺水的状态下,无法正常地生长。这种现象存在的时间越长,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越大,会出现减产和绝收的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农作物死亡,给农民的经济损失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阳信县干旱发生类型主要分为春旱、夏旱、秋旱、秋冬连旱等,其中以夏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最为严重,春旱和秋冬连旱影响时间最长。
2.2 洪涝灾害
涝灾是影响阳信县农业生产的最主要自然灾害,这一灾害主要可以分成洪灾、湿灾以及涝灾3种类型。引发洪涝灾害的原因众多,造成阳信县涝灾发生的最常见、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强降水,尤其是夏季短时强降水和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根据阳信县土壤结构和地理环境,短时强降水或持续性强降水一旦达到暴雨或以上量级,受影响农田中会出现大量积水,若积水无法及时排出,会造成局部或大范围农田发生内涝,致使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2.3 大风冰雹灾害
大风冰雹灾害是灾害性天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旱涝灾害更具影响范围广、局地性强、时间短、突发生明显等特点。由于天气系统的不稳定,在大气中形成强对流天气,经过大气的动力和热力共同作用的因素影响,加剧了风雹天气的产生。大风冰雹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较为严重,出现时会对农作物的枝叶、茎秆和果实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且不利恢复,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阳信县大范围种植梨树,鸭梨生产在农业经济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大风冰雹灾害性天气的出现往往致使鸭梨大范围落果、果实受损,影响鸭梨品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1-2]。
3 防御措施
3.1 干旱灾害的预防措施
对于干旱的预防,气象部门应该做好中长期气候趋势的预测分析工作,加强对天气系统变化的监测,及时做好预警,给农民提供完善的农业生产建议。根据天气形势的发展,适时开展人工降雨(雪)作业,为农作物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水分供给。另外,还应该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通过推广节水灌溉的形式,加强植被建设,对预防农作物旱情发展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3-4]。
3.2 暴雨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
暴雨洪涝灾害是夏季发生频率最高的气象灾害之一,具有范围广、强度大等特点。预防暴雨灾害,一是要早预报、早预防,气象部门根据天气形势的发展及早做出预报,各部门及时做好准备,为提前防御打下基础。二是要做好天气跟踪服务,一旦县域内降水量接近或达到暴雨,气象部门应及时暴雨预警信号,并密切监视天气过程势态发展,第一时间为领导决策和农民防灾提供可靠的气象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充分掌握,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三是要相关部门做好防洪工程建设和防洪防御机制,加强对农田内部水的排涝工作,注重排涝设施的维护,降低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4 建议
4.1 构建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由于农业生产和气象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政府相关单位要重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统一部署,协调各个部门,联合协作,共同防御气象灾害,建立科学有效的防御体系。对气象灾害的发生能够做好提前的预案,进行有组织的防御、指挥。另外,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在气象灾害发生时进行预防,做好监测工作,以便提前做好防范,在多部门的通力配合下,把气象灾害的破坏降低到最低。
4.2 掌握气象规律,调整农业布局
造成气象灾害的原因主要与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相关,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在预防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方面对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进行了解。气象工作人员要根据气象变化做好监测,及时对灾害发生进行测报,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灾害预警。在农业生产过程要进行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增强抗灾减灾的能力,保障农业高效和优质生产。
4.3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首先,对农业生产中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大力宣传,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明确在农业生产中气象灾害产生的原因与破坏力,明确预防灾害的重要性,在遇到气象灾害时,也能够快速合理地进行响应,达到预防灾害的效果;其次,增强气象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并提高防灾意识,增加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减少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农业损失,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总效益。
4.4 建立农业灾害保险与补贴机制
由政府主导,并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农业灾害保险的机制工作,联合商业保险及其他社会力量加入,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统一协调,建立保险新模式,避免农业生产过程中因为气象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因地制宜建立新型补贴模式,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稳定农业发展。
4.5 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造成气象灾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环境的变化,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有效地开发土地资源,并利用我国水资源,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同时加强环境治理工作,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统筹安排农业生产活动,避免因人类活动而导致环境出现改变甚至恶化情况的产生,尽量避免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气象灾害。
5 结语
总而言之,需要认识气象灾害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并将科研和气象业务结合,同时依照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对相关农业气象工作展开相应的分析,从而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气象服务。另外,建立气象服务管理体系,做好对于突发事故或者重大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农业生产本身会受到气象变化影响,所以需要加强气象灾害工作的监测和预测,重视农业生产中因为气象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增强预防气象灾害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作物受灾情况的发生,保障作物的增产增收,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6 参考文献
[1] 于璐,蒋慧亮,王春华,等.浅析气象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农技服务,2016(3):156.
[2] 李建朝.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6(4):296.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水稻生产;预防对策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保证水稻产量的稳定增长对保证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黑龙江省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稻谷生产基地,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商品粳稻就产自于黑龙江省。但是在该省水稻生产的过程中冷害、洪涝和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事件频频出现,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低温冷害造成的损失尤其惨重。低温冷害虽然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有所减缓,但是整体上来讲,依然对黑龙江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农业气象灾害对水稻生产影响
温度、降水和辐射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黑龙江省日照条件较好,在其水稻种植生产过程中,往往是由于温度与降水出现变化,导致农业气象灾害发生,从而对水稻的产量与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根据对黑龙江省的1980-2014年的逐日平均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以及降水等25个气象站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主要灾种受害面积(hm2)与灾害损失量的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发现在黑龙江省水稻种植中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中,主要包括低温冷害、洪涝、旱灾,其中低温冷害是最主要的灾害。随着近年来黑龙江省内开始逐渐推广旱育稀植技术,有效的降低了水稻种植生产中低温冷害的影响。但是在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与人们滥用水源等问题,导致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旱灾发生的概率上升,为了控制这一农业气象灾害的蔓延与影响,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
二、针对极端的农业气候灾害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恶劣的农业气候对黑龙江的水稻产量与水稻质量有严重的影响,为了能够尽量减少对黑龙江水稻产量与质量的影响,就需要针对极端的农业气候灾害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具体如下:
(一)根据气候积温区域划分,选取合适的品种
黑龙江省南北跨跨越了10个纬度,因此,在水稻产区中的无霜期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在黑龙江省种植的水稻,基本上都是对温度比较敏感的早熟品种,通常适宜种植的范围较窄。某一品种在无霜期较短或积温较低的地区种植,就很有可能因为温度不足,而导致其生长期延迟、延长;在无霜期较长或积温较高的地区,则可能导致其生长期变短,容易出现早穗现象。这两种现象都对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就需要根据气候积温区域划分,培育和选取合适的品种进行种植。
(二)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黑龙江省水稻在其生产中是否能够有效的解决春旱问题,从而有效的扩大种植面积,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黑龙江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在春季,降水较少,农业灌溉集中来源于冰雪融水。在传统的生产中,通过打井灌溉种稻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水稻种植需要。且在往年的种植中,由于春季江河水位较低,造成大面积的稻田干旱,在一些旱情严重的地区甚至出现无水泡田,不能及时插秧和插秧后长期缺水的现象。因此,为了能够尽量减少干旱是对黑龙江水稻产量的影响,就要不断加强其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在其江河上增建水库和塘坝,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江河水的控制。在夏季降水较多的季节能够及时蓄水,这样在春季等农业用水高峰期,就可以保证充足的用水,减少水稻干旱面积,并能有效的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三)加强对抗灾抢收的生产指导原则的践行
虽然随着近年来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中,使用的栽培技术等有了一定的改进与创新,水稻种植的田间管理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因为黑龙江身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是典型的高纬度寒冷地区,其一年的热量不足,而且在不同的年间其积温也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就导致低温冷害与早霜等气象灾害的发生,且洪涝灾害也出现逐步加重的趋势。自2000年起,2001年出现严重的春旱,2002年则出现了大面积的障碍型冷害,2005出现严重的倒伏……气象灾害导致水稻出现严重减产的现象,这也说明在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与生产中,人们仍需要不断加强抗害防灾意识。黑龙江省的农业部门以及相关的指挥人员需要能够将“促早熟和防御低温冷害”,作为其抗灾抢收工作的核心,能够对当年的水稻种植、生产中的气象情况进行预测,并能针对可能出现的气象农业灾害,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尽量减少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同时,也要加强对水稻品种的研制与培育,提高水稻品种的抗病、抗灾性。
结束语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综合气象监测网络。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旅游、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加强合作。构建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气象灾害立体监测体系,着力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大力推广运用先进的预报预警技术,重点加雨、大雾、雷电、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的短时临近预报,全面提高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和趋势预测,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二、全面落实各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三)切实抓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认真做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气象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深入查找在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隐患和薄弱环节,并及时整改到位。
(四)依法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发展改革、水利、农业、林业、国土、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
(五)抓紧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各县市区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抓紧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六)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江河堤防、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工程设施的防灾抗灾作用。气象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竣工验收,并加强检测、监督和管理。暴雨、山洪、滑坡等灾害易发地区,要科学制订防洪、防渍涝、防滑坡等工程建设标准,提高综合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七)加强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农业、林业、生态旅游、地质灾害、电力、交通、城镇环境、重点工程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等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
三、努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八)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县市区要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要求。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不断完善相关应急预案。经常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
(九)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完善多部门相互配合、资源互补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体系。及时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和电信部门要及时播发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并根据需要及时增播、插播重要灾害性天气警报。人员密集场所、关键街区、主要建筑物、公交设施上布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建立村级气象灾害预警传播网,组建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
(十)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
(十一)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灾害性天气警报后。根据需要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主动予以应对。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科学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并及时上报灾情。认真落实减灾救灾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十二)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重点抓好烟叶、高山蔬菜、柑橘等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增雨防雹作业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四、切实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建设
(十三)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灾害易发地区要延伸到村、社区、学校和企业。进一步完善气象、公安、民政、国土、建设、铁道、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环保、民航、安全监管、林业、旅游等部门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真正形成防灾减灾的工作合力。
摘 要:设施农业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有合适的温度、充足水分和养分供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各种灾害性天气频发,严重威胁设施农业生产。本文结合安阳市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分析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几点预防措施,以期提升设施农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气象灾害;设施农业;影响;对策;安阳市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06
引言
设施农业大都是以日光塑料大棚为主,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已经逐渐成为北方地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安阳市设施农业面积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大面积棚海规模。由于近年来气候的不断变化,我国大部分地区也开始频繁出现各种灾害性天气,并且发生种类较多,影响范围广,对设施农业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因此分析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气象灾害种类和特点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山区,东部为平原,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复杂多变,气象灾害频繁出现,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市GDP的4%左右。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各种灾害性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等,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霜冻、雷暴、冰雹、连阴雨等。
安阳市近50a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平均气温上升明显,冬春季气温上升显著,而夏季趋于降温,出现了“暖冬”、“春热”、“凉夏”现象。年平均降水量呈小幅增加趋势,但时空分布不均,春、秋季降水量减少,夏季降水量显著增加,极易引发旱涝灾害。2008年秋季到2009年冬季安阳市降水量较少,比常年同期偏少近9成,全市农业受旱面积严重。2016年7月19日,安出现特大暴雨,城区降雨量高达280mm,截止20日6时,林州、安阳县共计20个乡镇受灾,农作物受灾0.607万hm2,直接损失3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损失8000万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对全市设施农业安全生产、经济安全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
2 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影响
2.1 冰雹
安阳市每年因冰雹造成的灾害损失巨大,降雹天气对局部地区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冰雹天气往往伴随有大风、强降水,可造成机械性破坏,掀翻大棚草帘、棉毡等,刮坏砸烂大棚薄膜,严重的冰雹大风天气会使设施农业遭到巨大破坏,使得棚内蔬菜的枝叶、茎秆和果实受到损害,出现损叶、折杆而减产;蔬菜开花坐果时期,很容易出现落花落果现象,影响蔬菜产量和质量;蔬菜收获期,蔬菜会被冰雹砸烂、砸坏,在夏季高温天气条件下极易出现腐烂,造成严重损失。
2.2 低温冻害
在农作物生育期内气温低于作物所需的临界温度会使农作物受冻。安阳市出现低温冻害的概率较大,对设施农业造成的危害也较为严重。低温冻害温度急剧下降,棚内温度也会大幅降低,出现不同程度的冷害或者冻害,轻则会使设施农业减产,重则作物死亡,甚至大面积绝收。
2.3 连阴雨
安阳市以秋季连阴雨为主,其次是春末夏初连阴雨。持续连阴雨天气会造成光照和热量严重不足,农作物植株很难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植株体内养分消耗很难得到补充,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延缓农作物生长。若连阴雨天气持续时间较长,阴雨寡照会造成棚内温度急剧下降,一旦棚内气温低于蔬菜正常生长温度下限,就容易出现冷害或冻害。连阴雨天气还会阻碍棚内正常通风,棚内有毒气体集聚,再加上棚内的相对湿度较大,极易引发各种病虫害。
2.4 大风
大风天气很容易使设施农业出现机械性损伤,会使温室内大棚草帘或毛毡被刮起或掀翻,损坏大棚薄膜,大风形成的高速气流会加快热量传输,使气温下降,不利于棚内蔬菜生长,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
3 预防气象灾害对策
3.1 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
安阳气象部门要不断优化气象监测业务系统,充分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做好天气预报预测和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升灾害性天气精细化、时效性和精准化水平。借助于各类预警信息系统,做好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工作。
3.2 提升防灾减灾意识
加大设施农业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充分认识了解气象灾害原因、影响和发生规律及防御对策,及时有效采取应对措施,提升对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最大限度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增强设施农业经济效益。
3.3 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
加强设施农业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合理调整设施农业种植结构,选种抗逆性较强作物品种,主动规避不利天气条件对其的影响。应对设施管理知识加强学习,针对各类不利气象条件的管理措施定期进行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苗克红,刘慧琴,高佳欣.灾害性天气对设施农业的影响极其防御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6(9).
关键词 设施蔬菜;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河北黄骅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39-02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 of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and Its Defensive Measures in Facilities Vegetables Production of Huanghua
LIU Jin-yu 1,2 SUN Ai-liang 3 DONG Hang-yu 4
(1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Nanjing Jiangsu 210044; 2 Cangzhou Municipal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Hebei Province; 3 Huanghua Municipal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Hebei Province; 4 Meteorological Science Insititute of Hebei Province)
Abstrct According to the phenophase and management features of facility vegetable in Huanghua of Hebei Province,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investigation,the meteorological data of wind,temptrature and fog from 1990 to 2012 were analyzed,and the changing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wind,cool,fog and continuous rain were found out,which were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facilities vegetables production of Huanghua. On this basis,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defence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facility vegetable;meteorological disaster;defensive measure;Huanghua Hebei
黄骅市位于河北省东部,濒临渤海,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黄骅市近年来设施农业发展很快,目前已拥有蔬菜(含瓜果类)播种面积5 254 hm2[1],其中设施类达1 100 hm2,共有各类温室、拱棚超过1.8万座,年产各类瓜果、蔬菜12万t,是京津地区重要的蔬菜供应地,也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在种植制度方面,春秋棚占85%以上,其他则相对较少,占15%左右。但是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发现,大风、强降温、寡照、雪灾等各类气象灾害发生较多,每年都给设施蔬菜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很多农业气象专家对当地的气象灾害特点进行了研究探索,杨再强[2]、陈永川[3]、魏瑞江[4]等对影响当地设施蔬菜生产的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黎贞发[5]等对当地设施种植业气象灾害进行了风险分析,这些都对发展当地设施农业做出了贡献。该文针对黄骅市制约设施蔬菜发展的气象灾害的发生特点进行研究,找出了防御这些灾害的具体措施,对促进黄骅市设施蔬菜乃至设施农业的良性发展意义重大。
1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所用黄骅市1990—2012年大风、温度、能见度、天气现象等气象资料,来源于河北省黄骅市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其他资料来源于黄骅市统计局。采用对比分析法,对黄骅市设施蔬菜生长的主要季节(10月至翌年3月)内的多年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明确这些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和特点。
2 主要气象灾害
2.1 大风
大风灾害是冬季、春季对设施蔬菜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如果防御不当,轻者刮飞、刮破棚膜和草苫,重者将整个设施彻底毁坏,使棚内蔬菜突然遭受冷害和冻害,造成巨大损失,严重者造成绝产。统计黄骅市1990—2012年(10月至翌年3月)大风次数(图1)发现,大风次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出现次数最多的年份是1996年和2001年,分别为8次和9次,2004—2008年则连续5年大风次数为0。在月度分布表中,23年间以3月出现次数为最多(共34次),其次是2月和11月,分别为17次和11次,其余月份均在10次以内(表1)。
2.2 强降温
大幅度的降温,会使设施内的温度降到适宜温度以下,造成发育缓慢,生长期延长,发生冷害和冻害,轻者减产,重者绝收。按照强降温的统计标准[6],以日最低气温≤5 ℃,且该日最低气温24 h内下降≥8 ℃或者48 h内下降≥10 ℃作为一次强降温过程进行统计(表2),发现1990—2012年共发生强降温14次,平均每年发生0.6次,从年际分布来看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14次强降温过程中20世纪90年代共发生9次,2000—2012年则仅发生5次,从年内分布来看1月发生较多,其次为12月,此时黄骅市主打设施蔬菜品种正好处于开花结果期,短期内强烈降温,造成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及时根据天气预警信息采取增温措施,加强管理,对丰产丰收、趋利避害十分重要。
2.3 极端最低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是决定设施整体布局[7]、结构及种植品种的重要参考指标,极端最低气温的高低,持续时间的长短对设施内蔬菜生产及管理措施影响极大[8]。管理不及时,措施跟不上,将造成严重冷害和冻害,造成减产绝产。
由图2 可以看出,1990年以来,黄骅市年最低气温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对发展设施蔬菜生产有利。其中,23年间极端最低温度值为-18.2 ℃,出现在1990年2月1日,其余大部分年份在-16.0~-10.0 ℃变动,占78%,-10 ℃的年份占9%。根据年极端最低温度变化情况,及时改善设施的管理措施。
2.4 寡照
连续的寡照天气过程,一方面使植株得不到光照,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养分消耗得不到补偿[9],长势缓慢,同时由于较长时间得不到太阳辐射也会使棚室内的温度不能回升,持续下降,当低于蔬菜所需温度下限时,就会产生冷害或冻害;另一方面,除直接造成危害外,还会因通风换气不良,有毒气体不断积聚,相对湿度大而产生气害,促进灰霉病、菌核病等一些低温病害发生流行[10],加重损害。造成寡照农业气象灾害的天气过程主要有大雾和连阴(雨、雪)天。
2.4.1 大雾。按照有效能见度小于1 000 m的标准[11],统计黄骅市1990—2012年历年(10月至翌年3月)大雾天气过程出现日数(图3),可以看出,大雾日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且斜率较高(达-0.445 7),这种变化趋势,对设施蔬菜的生产也是很有利的。另外,通过对年内出现时间进行统计发现(表2),在设施蔬菜生长季节内,以12月出现次数最多为93次,月内平均每年出现4~5次,其次为11月和1月,分别为66次和52次。
2.4.2 连阴天。按照魏瑞江[12]对寡照天气的确定标准,以连续3 d无日照,或4 d中有3 d无日照,且另外1 d日照时数≤3 h为轻度寡照灾害;以连续4~7 d无日照或连续7 d日照时数≤3 h为中度的寡照灾害;以>7 d无日照,或连续10 d以上日照时数≤3 h为重度的寡照灾害。统计黄骅市1990—2012年寡照灾害的发生情况(表4)可以看出,除10月和翌年3月相对较少外,其余月份均出现次数较多,重度寡照灾害以12月较多,平均每年0.2次,轻度灾害除3月较少外,其余月份出现次数相差不大,平均每年发生2~3次。从年度分布来看,进入2000年以后,各种程度的寡照灾害发生次数有增多的趋势,这与近年来黄骅境内大量引进化工企业有关。正常情况下,连续阴天寡照天气都伴随着强降温天气过程,对设施蔬菜的生长影响极大。
2.5 大雪
大雪对设施蔬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3]:一是对大棚的破坏作用,积雪堆积在大棚上面,将棚室压塌压坏;二是遮挡作用,使进入棚室的光照严重不足,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进而影响蔬菜的正常生长,使发育期推迟,易诱发各种病虫害的发生。由表5可以看出,黄骅市降雪主要出现在11月至翌年3月,占92.4%,其余月份占7.6%,这其中又以12月至翌年2月为多。以降水量>1 mm的统计标准,对1990—2012年降雪次数进行统计(图4),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降雪次数有增加趋势。
3 结论与防御措施
3.1 结论
近年来,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黄骅市冬季平均气温也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影响黄骅市设施蔬菜主要生长季的气象灾害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极端最低气温呈缓慢升高的趋势,对发展设施蔬菜有利,但每年的波动性较大,多数在-18.0~-10.0 ℃波动;强降温天气过程发生次数呈减少的趋势,但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由于黄骅市现有设施加温设备相对落后,每次强降温过程都会对黄骅市设施蔬菜生产造成一定损失;大风、大雾天气过程发生次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寡照天气现象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大雪天气过程有增加的趋势。
3.2 防御措施
3.2.1 建立预警措施。这是进行预防和规避各类气象灾害的前提条件,只有预警措施建立的好,在各种气象灾害将要到来之前,及时将这些信息传达到设施蔬菜管理者手中,才能有效地、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类防御措施[14]。近年来,黄骅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投入力度很大,气象预警大喇叭、显示屏、手机短信等都广泛应用,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工作非常重要,同时各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的建设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2.2 增加设施投入,提高设施抵御各种气象灾害的能力。目前,黄骅市各种设施蔬菜生产的硬件投入还相对较低[15],以春秋棚居多,因此抵御各种气象灾害的能力也普遍较低,补光措施、加温设施等还相对落后,遇到寡照、强降温天气到来时,防御措施非常有限,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3.2.3 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对设施管理知识的学习,定期召开针对各类不利气象条件的管理措施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对灾后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可以明显减轻灾害损失,同时加强与植保部门、农技推广部门和各乡镇蔬菜管理部门的联系,发挥部门联合作用,将损失降到最低。
3.2.4 调整种植结构与品种。使种植结构更加合理,更加适合黄骅市的气候特点,主动规避各类不利天气条件的影响。例如,针对寡照天气增多的趋势,可以增加短日照蔬菜品种或绿叶蔬菜的种植面积,或者增加各类食用菌的种植等。
4 参考文献
[1] 黄骅市统计局.2012年黄骅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M].黄骅:黄骅市统计局,2013:1-10.
[2] 杨再强,黄玉娟,朱静.江苏省设施农业寡照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43(2):64-69.
[3] 陈永川,曹艳,朱冰雨,等.吐鲁番市设施农业的气象灾害特征及应对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052-8053.
[4] 魏瑞江,李春强,康西言.河北省日光温室低温寡照灾害风险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8,17(3):56-62.
[5] 黎贞发,李春.天津市设施种植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及对策[J].天津农林科技,2012(4):32-33.
[6] 河北省气象局.河北省天气预报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7:40.
[7] 白青,张亚红,傅理.极端低温条件下日光温室保温性能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11):154-160.
[8] 徐凤霞,王琪珍.低温寡照对温室大棚蔬菜的影响及其防御对策讨论[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15-16.
[9] 夏卫国.温室大棚蔬菜气候灾害防御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152.
[10] 赵培宝,任爱芝,秦永红.灾害性天气对日光温室蔬菜的危害及应对措施[J].农村科技开发,2003,26(3):17.
[11]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38.
[12] 魏瑞江.日光温室低温寡照灾害指标[J].气象科技,2003,31(1):50-53.
[13] 王步兴,李英梅,陈志杰,等.冬春日光温室蔬菜常见自然灾害及其应对策略[J].西北园艺,2011(3):6-7.
1农作物受灾情况
1.1玉米受灾面积2533.3hm2,占全市播种面积1.5%以上,屯留县和沁县均达到1000hm2以上,受灾品种为潞玉36、强盛51、大丰30、盛玉366等。由于目前玉米幼苗正值二叶期到三叶期,有10%~15%的幼苗生长点受冻,影响植株正常生长,需抓紧时间补种。每667m2约需种子款65元,共计247万余元。
1.2蔬菜受冻露地蔬菜均处在定植缓苗期,生长点受冻基本无经济价值,主要品种有黄瓜、茄子、青椒、萝卜等。春秋大棚棚膜被大风吹破或卷起,蔬菜受冻,生长停滞或减缓,导致少部分绝收,大多数蔬菜推迟上市,预计价格下跌,影响产量、产值。主要品种有西葫芦、黄瓜、番茄、茄子等。
1.3水果此次灾害涉及水果的全部树种,以杏、李、樱桃、葡萄、果桑最为严重。杏、李、樱桃等小杂果正处于果实膨大期,生长迅速,耐低温能力差;杏、李等小杂果果实被薄冰包裹,次日冰融化后果实变软发黑,随后脱落。而苹果、梨正值初果期,幼果受冻面约50%左右,对树体也有影响,但受灾相对较轻。沁县桑果产业在此次灾害性天气中严重受挫达133.4hm2,果桑嫩叶受冻、发黑、变干,直接影响了春蚕饲养量。
2灾情分析
2.1气候原因此次冻害主要影响因素是霜冻。也就是“倒春寒”。2013年4月20日前后大雪导致果树花芽受冻、脱落、多数品种绝收。长子县6-7级“龙口风”,移动大棚被卷,并伴有冻害。因此,在4月底至5月初气温出现不稳定变化,骤升骤降,是作物受灾的直接原因。
2.2人为因素在气候变化的不可逆转作用下,人为因素也会对经济效益带来间接影响。比如疏于管理,预测预报不及时,栽培模式不当等,都会对全年的生产产生很大影响。
2.3其他方面灾情发生后,补救方法、措施、农业保险不到位,包括灾情统计、经济补偿机制、农业保险的申报与理赔程序繁琐复杂也是一个重要制约的因素。
3应对措施
通过分析灾害产生的原因,可以从预测预报防冻技术,生产精细管理、救灾抗灾机制等几个方面入手加以应对,降低农民、生产者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3.1技术措施
3.1.1果树冻害由于外界气温降至0℃以下,破坏了植物细胞结构,从而使作物失去活力。灾害发生后,根据冻害发生程度,建议采取以下几项技术,尽量弥补灾害造成的损失。(1)在受害严重的果园套种蔬菜、花生等低矮作物,增加果农收入途径。(2)对受冻害的果树及时喷施赤霉素、细胞激动素、天达2116等植物生长调节剂。(3)果树受到冻害后应及时增加营养,采取地面追肥和树上喷施微肥的办法,促进果树和幼果生长发育。(4)加强对果树病虫害的防治,提高果树生命力。
3.1.2玉米、露地蔬菜等大田作物对于玉米、露地蔬菜等大田作物受冻严重的,一方面可以补种,虽然种植时间略有推迟,上市时间推后,但经济损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换其他作物品种,选用生育期短,能及时上市,不误农时的品种,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另外,春秋大棚蔬菜冻害的技术措施主要有:及时用新棚膜覆盖,提高棚内温度;选用抗逆性强,抗寒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
3.1.3关注天气预报,气候变化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在大田作物和果园释放烟雾驱霜去冻,提前做好防霜工作。在气温下降到植株忍受极点时可以采取加盖覆盖物或点燃酒精灯等临时辅助加温措施,棚内释放烟雾剂、补光升温等方法。升高棚内温度3~4℃,可有效抵御寒流侵袭。
3.2建立健全灾害补偿机制自然灾害发生后,有关部门要及时深入一线查看、统计,一方面鼓励农户采取自救措施,另一方面通过补偿机制,对农户按照灾害程度给予如种子、农膜、肥料等生产资料补助,或资金方面的补贴,以提高农户抗灾信心和生产积极性。
3.3推广农业保险农业保险在长治市“雷声大雨点小”,仍处在起步阶段,多数县(市区)仍属空白。应由地方政府牵头协调,实现金融机构与农户、基地、园区直接对接,把农业保险制度真正落实到实处。保险机构建立健全透明的理赔制度让参保者吃上定心丸,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另外,金融机构应简化贷款程序,降低贷款门槛,让受灾农户顺利实现生产自救。
一、把握灾害趋势。根据气象分析预测,**年我市风雹雷电灾害较常年偏重,4月份发生的频率呈快速上升趋势。
(一)大风灾害。发生强度和范围偏大,主要集中在7、8月份,其次集中在5、6月份。4月份大风天气频率高于常年,有1—2次区域性大风天气过程出现,渝东北、渝东南部分地区将出现破坏性较大强风。
(二)冰雹灾害。主要出现在4、5月份。4月份局部地区将发生冰雹,出现在4月下旬的可能性较大,发生区域主要在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
(三)雷电灾害。4月上旬中期、中旬中后期和下旬后期分别有一次明显的雷阵雨天气发生,渝东北、渝东南部分地区将出现破坏性较大的强雷暴天气。5月、6月上中旬,雷电天气一般,但强度较大。7—8月雷电天气较多,雷电强度较大。9月雷电天气次数略有减少。10月以后发生雷电天气较少。
二、统一思想认识。从全球范围看,气候变暖的结果,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极端气候事件增加。从去年发生的风雹雷电灾害看,全市发生了三次较大范围的风雹灾害和两次雷电灾害,337.2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0人、伤病1.4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16.6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7.34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4.28亿元,分别占全年各类灾害损失总数的9%和8.5%。从会商结果看,今年风雹雷电灾害发生趋势不容乐观,防灾救灾任务较为繁重。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救大灾”的思想,切实落实防雷防雹的各项应对措施,抓好应急处置工作。
三、做好监测预警。要加快风雹雷电监测预警工程建设,配齐配强监测预警技术力量,建立健全气象监测预警网络;要加强科技研究力度,着力分析和研究风雹雷电灾害长期的变化规律,努力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度和时效性;要积极开发灾害影响评估的技术方法,对可能发生的风雹雷电灾害进行预评估。
四、加强联动协作。气象、救灾、农业、烟草等部门和单位要加强沟通与联系,使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资源共享。市气象部门要及时将风雹雷电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向市政府救灾办、市农业局、市烟草公司等相关部门和单位通报,以便充分做好防灾救灾准备。市气象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搞好物资、技术的调配,对分析预测可能发生风雹雷电的区域要重点防范。对风雹重点地区(尤其是烟叶主产区县)可适当增加高炮布点密度,购置高炮的费用由有关区县人民政府和市烟草公司共同承担。
关键词 农业项目;气象服务;方案;流程;重庆丰都
中图分类号 S1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275-02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指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单位、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等指挥安排特色农业生产,合理开发气候资源,防御农业气象灾害提供的专业气象服务。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逐步由产量型向效益型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各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威胁和危害越来越大,特色农业对专业气象服务的依赖更加强烈,凸显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越来越重要。
各地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进展不一,江苏、福建、山东、浙江、广西等沿海发达地区开展比较早,也比较普遍,有的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江苏省进行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初探[1],苏州市开展了茶叶和蟹虾特色气象服务[2],福建省南平市开展了葡萄特色气象服务[3],广西桂林开展了特色效益农业气象服务[4]。在重庆市范围内,北碚的花卉专业气象服务[5]和潼南蔬菜专业气象服务具有鲜明的特色。但是,各地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内容、方案、流程都存在差异和不足,不像常规农业气象服务有比较标准的内容和流程。因此,在总结常规农业气象服务的方案和流程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方案和流程,为今后全面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提供参考依据。这也是解决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之一。
1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方案
1.1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方案的思路
在丰都县烤烟特色气象服务过程中,发现烤烟从播种育苗到采烤、储存、运输等环节,都需要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应对措施等气象服务产品。烟草公司、烤烟专业合作社、种烟大户、烟农都离不开气象服务。同时,烤烟生产对气象灾害十分敏感,烟农把握对气象灾害信息的监控和利用并趋利避害有利于烤烟增产。烤烟从播种到采收再到烟叶储存等环节,对气象灾害敏感性不同,提供的气象信息和应对的措施也不同,这就要求为整个生产周期制定专业气象服务方案,使得烤烟特色气象服务更加科学规范、具体量化。
在特色肉牛气象服务过程中,不仅要针对肉牛生产提供专业气象服务,还要针对牧草生长提供专业气象服务,在每个时段牛和牧草遭遇的天气情况的不同,它们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也不一致,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有区别,这也说明制定特色肉牛气象服务方案的必要性。
同理,开展蔬菜、水果、畜禽、渔业、中药材、花卉、蚕桑等项目的特色气象服务,也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气象服务方案,而且各个方案大同小异,可以借鉴参考。由于农业生产一般以年为周期,因此选择周年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方案,便于服务人员每年有条不紊地实施方案,从而收到最佳的气象服务效果,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2 烤烟产业周年气象服务方案
结合笔者15年烤烟生产专业专题气象服务经验,综合提炼出丰都县烤烟产业周年气象服务方案(表1),可供烤烟产区的气象台站参考,也适宜为蔬菜、水果、中药材、花卉、蚕桑等特色农业提供气象服务借鉴。
1.3 肉牛产业周年气象服务方案
从2009年至今,在丰都肉牛特色气象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肉牛产业的气象服务经验。通过对畜牧专家、肉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牛大户的走访和沟通,了解其对气象服务和气象产品的需求,也清楚气象灾害对肉牛及牧草生长的影响,这是制定肉牛产业气象服务方案的依据。由此,制定了丰都县肉牛产业周年气象服务方案(表2)。此服务方案对牲畜养殖、家禽养殖、渔业养殖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2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流程
依据丰都县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内容、方式,结合部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的需求,梳理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流程(图1),有助于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更加规范、精细、高效。
3 结语
当前,各地推广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目的是面对基层服务群众,同时,特色农业项目离不开气象服务的支撑。因此,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具备旺盛的生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气象服务理念,把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深入、更精细,让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鉴于特色农业项目较多,开展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还有不足之处。因此,要续继探索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建立更科学、更规范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方案和流程,完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库,推广县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进一步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 参考文献
[1] 张旭辉,商兆堂,蒯志敏,等.江苏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0):13332-13333.
[2] 王俊,蒯志敏,张霞琴,等.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实践和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355-356.
[3] 沈长华,张洁薇,祁敏,等.闽北葡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实践与启示[J].福建气象,2012(2):53-55.
关键词:课程改革;五学课堂模式;目标导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教”与“学”关系的认识,也越来越取得较一致、清晰的认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
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
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地理学科的教师要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及“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注重“学生为主,教师为导”。近年来,各地课堂组织模式多样化,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东庐中学“讲学稿”、重庆、河北、江苏地区“五步式”等。我县教育工作者在学习他人课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县实际,通过教学实践并总结了“五学课堂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五学课堂模式”为我们教学提供了易于理解的理论基础,也易于在实际教学中操作与
引导教学过程。
我县的“五学课堂模式”就是高效课堂模式之一。课堂的高效,核心就是追求学生学的高效,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在展示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作为教师,要善于学习先进经验,将“不教而教,大教立心”的教育智慧贯穿于实际的课堂教学。
五学课堂结构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目标导学―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
比学―检测评学”,是课堂主要且必须的五个环节,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正确关系。五学模式强调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然,打造课堂的高效,教师的“导”是关键,“导”的质量决定“学”的质量。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置身于所展示的情境问题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如何适当运用“五学课堂模式”进行有效教学呢?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的的内容是否有的放矢、可操作、科学等,都是教师必须斟酌的内容。目标定向后,教师心中有程序,教学过程就有了重点,组织学生活动过程中就有了安排,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课堂的教学目标就能有效达成。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目标导学”这一环节,对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其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有较好成效。下面列举一些较适用的目标内容,为课堂的目标导学提供参考。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因为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各地区或国家的学习,实际上是“温故”过程,教师没必要“满堂灌”,因为学生基本能看懂、学懂,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目标。涉及国家与地区的内容,我们教师可以把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都
按“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经济(农业与工业)”“城市”“交通”等方面的目标进行导学,让学生有条理、有目标地进行学习、思考,并适时进行答疑、解惑,让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起到引领作用。比如:复习“美国”这一节时,可按“五学课堂模式”理论,设置“目标导学”,并要求学生按内容要求,完成目标:①美国的位置范围;②美国的地形特点;③美国的气候分布及原因;④美国主要的河湖;⑤美国自然带分布特征;⑥经济(农业带与工业区);⑦主要城市;⑧交通;⑨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根据自己程度选择其中的几个目标进行学习讨论,并在课堂上能按
目标内容列表写出或说出,教师适当地纠正与鼓励,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教育理念,教师更多是起“导”的作用。课堂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注意捕捉闪光点,使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目标在课堂的师生合作中得以解决。每一单元还可进行总结,再度认识各区域的差别与联系,整体性如此相近、差异性又如此明显,学习中大多有章可循,这种带有一定套路的目标,看似呆板,但因各区域实际内容不同,可选择不同数量的项目目标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比较、总结等。课堂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大选择性与灵活性,从而提高了地理课堂的学习兴趣及分析、归纳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
同样,在复习选修教材《自然灾害》教学中,课堂的温故过程一定要有所创新,可打破教材编写束缚,把教材第二章对各种灾害定义分别分解到第三章中国自然灾害中,大胆把教材教学按“五学模式”中的“目标导学”作用,归纳成“五个目标”进行导学,将各类自然灾害重新编排顺序,整合内容与项目,可按“目标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避免教师的包办讲解。可将教材内容分为:
目标1:“某一自然灾害的定义是什么?”
目标2:“分布特征(或发生的季节)?”
目标3:“成因有哪些?”
目标4:“对人类社会影响(危害)如何?”
目标5:“采取哪些防御措施?”
――按这五大“目标”,分别分析四大灾害类型(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中。按这种“目标”项目去导学,让学生充分享受导学带来的探究过程的实效性、规律性,为引领课堂其他环节的充分完成起了关键作用。这样,学生在心中有了目标,就能充分发挥主体“学”的作用,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体现。
教师对洪水、寒潮、干旱等各自然灾害还可按不同区域设计出“目标导学”,让学生依据“目标导学”完成任务。如:
旱灾:
目标1:华北地区旱灾的成因、季节、影响、防御措施
目标2:长江中下游地区旱灾的成因、季节、影响、防御措施
目标3:华南地区旱灾的成因、季节、影响、防御措施
目标4:云贵高原地区旱灾的成因、季节、影响、防御措施
目标5:西北地区地区旱灾的成因、季节、影响、防御措施
*挑战目标如:北非热带草原地区旱灾的成因、季节、影响、防御措施
寒潮:
目标1:东北、华北等地发生寒潮次数频繁的原因、对当地的影响、应对措施?
目标2:四川盆地发生寒潮次数多还是少、原因?
目标3:青藏高原发生寒潮次数多还是少、原因?
目标4:云贵高原发生寒潮次数多还是少、原因?
目标5:海南及台湾等地不易发生寒潮的原因?
*挑战目标:如,美国中部平原发生的原因、对当地的影响、应对措施?
洪涝:
目标1: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生洪涝的季节及原因、应对措施等
目标2:黄河山东境内发生洪涝的季节及原因、应对措施等
目标3: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发生的季节及原因、应对措施等
*挑战目标:如,意大利波河下游地区洪涝发生的季节及原因、措施等
可让学生通过探究、疑问、交流、总结、展示等环节,教师再进行适当的总结。如,洪水按成因主要分为: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暴水洪水,并重点考虑致灾因子中的自然及人文因子,自然因子主要考虑自然各要素等,从而让课堂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教学复习中,有关“自然带、雪线”的知识,也可自行设计目标进行导学:
目标1:天山山脉自然带及雪线分布
目标2:阿尔其山自然带及雪线分布
目标3: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及雪线分布
目标4:喜马拉雅山(珠峰)自然带及雪线分布
*挑战目标:南、北坡;阳、阴坡;迎风、背风坡;陡、缓坡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