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劳动教育活动范文

大学劳动教育活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劳动教育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劳动教育活动

第1篇:大学劳动教育活动范文

[关键词]少先队活动课程;劳动意识;劳动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03-02[作者简介]谢兆萍(1979-),女,江苏江都人,本科,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教师,小学一级。

在参加“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对少先队员们作重要讲话:“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你们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当前,少先队组织要指导队员认真学习贯彻在“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并通过引导队员参加力所能及的校园、家庭和社区劳动实践体验,使队员从小懂得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培养队员热爱劳动、勇于创造、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果实的优良品质,增强队员的身体素质,提高队员的劳动能力。

一、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目标看,注重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习惯的养成相结合

少先队活动课的目标明确提出:从培养合格建设者的角度,引导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劳动意识,锻炼强健体魄。在此基础上培养队员树立劳动的光荣感,把劳动内化为队员自己的意识,并形成习惯。

在少先队活动课程中,教师可带领队员认识科学家王选、袁隆平、吴孟超,劳动模范许振超、包起帆、徐虎,优秀公仆任长霞、丁晓兵等,让队员知道他们就是劳动者中的佼佼者,他们都是劳动光荣的典范。使队员了解:没有劳动,就没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教师要让队员树立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来了解社会、学好本领、将来去改造社会的劳动意识。

少先队活动要与家庭教育活动相结合,教师要督促队员形成劳动习惯。家庭教育活动中可引导队员去体验父母生活的艰辛,了解父母的职业特点。辅导员要引导队员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做亲身体验,并交流畅谈体验的酸甜苦辣,为他们养成劳动习惯创造条件,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习惯还要体验生活,在体验中感悟。少先队组织应定期举办自理能力测试、劳动能手竞赛、“今天我当家”等少先队活动,为队员搭建平台,让队员参与劳动实践,并结合隆重的颁章仪式,增强劳动的荣誉感,潜移默化地加速劳动习惯的形成。

二、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内容看,注重校内劳动技能的培养和校外劳动实践的锻炼相结合

(一)校内课程设置,全方位注重劳动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少先队活动课”,进行主题鲜明的专项劳动教育,同时注意“劳动与技术”课程与“少先队活动课”的整合,比如结合六年级“劳动与技术”课程中“西红柿炒鸡蛋”一课,开展“最美小厨师”比赛活动。

教师可结合晨会课,对队员在校期间每天的值日工作进行评比:教室窗明几净、地面一尘不染、黑板干净整洁,以此评比“最佳值日生”;教室的电灯及时开关、黑板前的投影仪用完就关闭、饮水机的电源线每天放学后就拔离插座,以此评比“最佳节能员”;及时为“植物角”的小花小草浇水、松土、晒太阳,以此评比“最佳小园丁”。

教师、辅导员还可充分利用少先队阵地,对劳动技能的形成推波助澜;利用橱窗校园“劳动之星”,培养队员劳动的荣誉感;利用广播台介绍劳动经验,如洗红领巾的要领、刷运动鞋的技巧、系鞋带的方法等,让更多队员掌握劳动技能。

(二)校外实践锻炼丰富多样,多渠道拓宽队员劳动视野

学校可以大队为单位,开展集中活动,带领队员走出课堂,组建红领巾小记者团、雏鹰假日小队等,开展专项劳动实践活动,走进工厂、农村、城市社区,走访亲友、邻里、家长,与身边的党团员等劳动模范结对,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如走进田间看农民伯伯收割稻谷,并帮他们拾稻穗、搬粮食,体会“粒粒皆辛苦”。走进工厂,进入车间,看工人在生产线上工作,并体验他们的工作岗位,了解爸爸妈妈挣钱的不易。走到红绿灯路口,看警察叔叔指挥交通,并戴上志愿者的标志,挥舞小旗指挥人行道上的行人遵守交通规则,体会交规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三、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时间看,注重队员年龄特点的劳动与节日时效体验活动相结合

(一)关注队员年龄特征,开展恰当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

教师指导队员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时,要结合各个年龄段队员的特征,有效开展各项活动。低年级队员以简单操作劳动为主,中年级队员以劳动技能培养为主,而高年级队员则更多的是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体会辛苦,更懂得感恩与回报。如在自理劳动方面,低年级学生能自己刷牙、洗手帕等,中年级学生能自己梳头、洗澡、洗小件衣服等。在自我服务方面,低年级学生要学会铺床、叠被等,中年级学生要学会洗餐具、茶具等。专项竞赛活动同样如此,洗红领巾比赛、系鞋带比赛适合放在低年级中举行,而包饺子比赛、蛋炒饭比赛则适合放在高年级进行。

(二)抓住节日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

每一个重大节日开展的活动都能给队员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结合节日活动开展的专项实践体验活动,既增强了队员的劳动技能,又提高了队员的劳动意识。如“3月5日学雷锋”时教师可带领队员走上街头,拾捡路边杂物、铲除墙壁“牛皮癣”、清扫道路垃圾等;母亲节当天,队员们在家为妈妈炒一盘菜,给妈妈梳梳头,帮妈妈洗洗脚,再抱一抱妈妈,在劳动中培养队员感恩之情;春节来临之际,队员们走进社区,为社区的爷爷奶奶写春联,送祝福;重阳节时,走进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擦窗户,拖拖地,再帮老爷爷老奶奶捶捶背。通过这些活动,队员们总能受到精神的洗礼。

“劳动光荣,创造伟大”,这是党的十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劳动者人生价值的实践成果最充分的肯定。少先队员只有今天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将来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游园.少先队社区教育活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8).

[2] 詹小娇.小学少先队组织工作现状调查与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6).

第2篇:大学劳动教育活动范文

现象的研析与思考

现象之一:有些家长怕苦了孩子,经常主动代替孩子参加学校劳动,有的甚至就连最简单的值日也甘愿亲手代劳。

现象之二:一群孩子在学校食堂里随意糟蹋饭菜,班主任发现制止后,立即以“一粒粮食是怎么来的”为题,对全班2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答卷中,只有2名同学知道粮食是农民伯伯从地里种出来的,仅占全班学生总数的10%。其余学生有的回答是从粮店或超市买来的,有的甚至荒唐地说是汽车送来的。

现象之三:一名学生在父母的“特别”呵护下,顺利地完成了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升入大学后,由于父母不能陪读,经常因生活中的琐事影响学习,最后被迫退学。

上面列举的现象,有的虽说只是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的“特例”或“个案”,但它也从不同侧面暴露了当前学生劳动教育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还应该从学生所处的家庭客观环境与特殊地位中去分析思考。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在校学生已不是单纯的独生子女,有的已经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在一个家庭中,往往是几代人围着一个“太阳”转。他们不仅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甚至对家长的服务感到“不及时”“不到位”都:要发脾气。在他们的思维中没有劳动的概念,更谈不上对劳动的认识以及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多孩子好逸恶劳,讲究吃穿,经不起挫折。从表面上看是这些孩子幼稚无知,但在实际上,劳动教育的缺失已影响到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到他们全面、科学和终生发展。

实施以劳动认识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教学操作。

针对目前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现状,学校教育应充分发挥对社会和家庭不利影响的抑制作用,紧紧抓住当前小学部分学科综合改革的有利契机,认真按改革的思路和要求,深入挖掘和整合学科资源,把劳动认识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全面、准确地融入《品德与社会》和《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去,编制出适合本校并具有当地特点的校本课程。同时,坚持劳动认识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以更加开放的形式和方法实施好以下的操作。

对学生进行劳动意义认识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没有普天下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就没有现在的学习环境和幸福生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在小学中、低年级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父母每天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并以《父母为我的每一天》为题,要求学生口述父母每天为自己辛勤付出的事例。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师可以以一件普通学习用品或生活必需品是怎么来的为题,和同学一起走访当地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在走访过程中,要求学生详细具体地记录出这些产品的生产、加工等过程。教师把这些材料收集整理后,放在教室图书角内供全体学生学习、交流。

对学生进行劳动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认识劳动在人类进化和发展进步中的作用。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下列问题为内容,组织指导学生以各种形式广泛收集资料。一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二是劳动在人类进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三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对于学生收集的资料,教师可以组织召开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在班级墙报办一期《劳动教育》专题;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在校园网上学习和交流。

对学生进行劳动者光荣的教育。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感受到劳动者的伟大和光荣。开展这方面内容教学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对当地劳动模范、对当地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调查走访上,特别是对本地、本校先进模范教师的调查专访上,大力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质,使教育内容更具有现实性、鲜活化的特征。

在使学生对劳动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应积极组织开展好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锻炼活动。古人说:“凡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由此看来,实践锻炼是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1)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实践锻炼。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学习阶段,详细具体地列出自我服务性劳动的项目、内容和完成标准,组织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单项考核和验收,还可以组织这方面的有激励性的竞赛等,进一步提高教育活动的水平与效果。

第3篇:大学劳动教育活动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校;学生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quality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 and high leve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schools and students

Keywords: quality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 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讲,凡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活动都是素质教育。学校的素质教育主要指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其涵义是学校为完成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任务而进行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 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设计出一个阶段特征明显、连续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结果,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质量标准,是实施素质教育、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评价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素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全面发展在中小学生成长阶段的具体化,是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目标。

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理论性、技术性都非常强的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工程。在目前,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提出的要求,结合各个特定的地区的实际进行。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在目标水平的把握上,要坚持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性与现实社会条件下人的具体发展的可能性的统一;在发展的内容上,既要重视先天潜能的开发,更要重视后天素质的开发,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还必须坚持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这个总目标。在构建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时,必须坚持全面性,即必须包括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各个方面,同时必须注意各个方面素质的相互协调、和谐统一,以保证每个学生个体的整体最佳发展。

身体素质:较强的体质,健康的身体。包括健康卫生概况、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四项二级指标。健康卫生概况除一般健康要求外,还包括体育与卫生知识、锻炼身体的方法、健身和卫生习惯等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保证,也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身体素质是整个素质结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个性。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健康人格五项二级指标。健康人格是指为预防人们在高科技、高竞争、高速度的现代社会中易患的各种心理疾病,而必须打好的早年心理素质基础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和发展人的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

智能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能力。包括语文、数学、社会(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政治)、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劳动等二级指标。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的挑战的必备素质,是他们将来获得谋生手殷和发

第4篇:大学劳动教育活动范文

实施素质教育是祖国教育事业的必由之路。通过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学习,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践和研究,我的观点是素质教育应从心理素质教育开始。

首先,心理素质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心理、人格思维、言行提供引导,矫正和预防。在进行教育教学的工作中研究、调查发现,由于学生心理素质较低,而学习能力及其他素质都比较好,导至因心理因素一项荒废了一个青年。例如:我镇有个张姓学生,是女生。她的父母都有比较理想的工作,因而家庭条件优越。自他出生以来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事事顺心如意,逐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态。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居同年级学生之首,加之老师对他的关心、爱护,使他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读完初中并以令人满意的成绩考入我省当时算是比较有名的大专院校。刚入学的一段时间,由于心情愉悦,一些日常小事并没有引起她太大的烦恼,可几周以后,当心情趋于平静,便发现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太多的不如意,先是食宿问题,他觉得吃的不如在家吃得合口味,宿舍八个人一间,上下铺不方便,总是别扭得很(因为在家时,自己有一个闺房)。最让她不能容忍的是同学间的相处,学习成绩超越自己的他心里不平衡,遇事大家不能随她的心愿,有人与之相争,有人指责她的“骄横”,她原有的“独尊”地位,被看似同学的我行我素所淹没。使她课余时间每想到此事便心情烦躁,独自哭泣。第一次回家便将“苦衷”述于父母,寻求庇护,而父母此时已是爱莫能助,只有好言安慰,并做思想工作,使她大失所望,就这样第一次的求助无功而返。此后,该同学心理压力日益剧增,她觉得父母无用,同学都在和她作对,冷落她。孤独委屈、愤恨的心情达到了极点,不能自拔,终酿成入学不到一年而患“精神分裂症”,稍不如意就哭闹不止,无法继续上学。

如果,她家里生活条件差些,如果父母从她懂事以来就着手进行正常的心理教育、挫折锻炼,而不是娇惯、溺爱;如果从小学到初中老师能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培养;如果……,几年后的她将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为建设祖国出力。

其次,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小学教育担负着艰巨的任务。必须有实用的心理素质教材,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计划,督促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通过日常各学科的可当教学的主渠道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利用学校少先队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只有深入浅出、坚持不懈的进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他们心理素质日益提高,美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素质教育获得成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说,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心理素质教育开始。

第5篇:大学劳动教育活动范文

20xx感恩母亲节活动总结范文一我校从5月2---5月13日在学生中开展了 “感恩母亲”主题教育活动。我校以活动为载体,遵循德育生活化的教育规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去引导学生懂得感恩。让学生从感受最深的身边人、身边事开始,学会感激父母,感激父母给予的生命、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再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深入引导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让学生对感恩真正做到知行统一。本次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让学生明感恩知感恩。

为了统一认识,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利用国旗下讲话向全体学生宣读“感恩母亲的倡议书”,向全体学生发出了“感谢母亲”的号召。同时,各班主任积极召开了动员会,组织好学生阅读倡议书,讲解活动意义,使广大学生知道什么叫感恩,明白知恩、感恩、报恩是人生美德,是中华美德的重要内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古今仁人志士的至理名言。青少年,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做到有恩必报。负恩知愧,把自己培养成为建立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好少年。

此外,为了使感恩教育更深入孩子们的内心,学校各班举行了“感恩母亲”的主题班队会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动员、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为我校感恩教育活动的高质量地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感恩实践活动,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现在的学生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宠爱集于一身,尽享荣华富贵,而全然不理解父母的辛劳,对父母的爱不领情,不道谢,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家人无私付出认为是天经地义……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在“感恩教育活动”中根据德育生活化的原则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认识,对感恩做到知行统一:

1、开展“我为母亲做些事,我对母亲说知心话”活动: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学校号召学生们积极为母亲多做事,对母亲多说知心话,回到家里,要懂得为母亲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中高年级的同学,要尝试参与“帮母亲做饭洗衣”等。活动中,全校学生全都认真去完成了“我为母亲做些事,我对母亲说知心话”这个环节的活动内容,并按学校统一要求对自己的活动过程进行了记录。通过这个环节的活动,学生们用自身的经历体验了母亲的艰辛和不易,也让学生更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而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优良表现,也让父母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2、为母亲制作一张感恩卡和发一条短信:在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中,让学生在母亲节当天亲手为母亲制作一张感恩卡,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通过感恩卡写给母亲,感激父母赐予的生命、感激父母养育之恩、感谢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并在母亲节当天亲手交到母亲手中。同时,各班主任还指导学生在母亲节当天利用家校通系统将“在母亲节最想对妈妈说的一句话”以短信的形式发到自己母亲的手机上。让每个学生母亲在“母亲节”当天都洋溢在浓浓感恩之情的氛围中。

此外,学校少先队大队部还在校园里展出了学生们制作的优美感恩卡,让全体学生都分享了各自的这份感恩情怀,同时也将我校的感恩教育活动推向一个。

3、开展“妈妈我爱您”的活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感受母爱的伟大,我们开展了1-3年级以“我和妈妈”为题画一幅画, 4-6年级以“妈妈,我爱您”为标题的感谢信,送给妈妈。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呵护是多么地不容易,更加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

三、拓展感恩教育体系,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延伸。

我们在这次的感恩教育月活动中,除了使我们的学生更懂得去感激父母爱以外。我们还对感恩教育体系进行拓展,将感恩教育跟环保教育、劳动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延伸。

我们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在世上,应该感激的东西有很多,要常怀感恩之心。除了感激生你养你的父母之外,还要懂得去感激我们的国家、感激这个社会、感激自己的学校。也更应该要感激教给自己知识,提高自己修养的老师。甚至还要感激苦难逆境,是它们教会了自己坚强。感谢曾帮助过自己的人,他们用暖暖的心灯让自己发现生命是如此丰厚而富有。此外,还要感谢肯接受自己帮助的人,是他们用淡淡的柔弱让自己可以把这份良善续延……

同时,我们的学生明白到:自己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就要懂得感谢大自然。因为,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劳动是人类生存的保障,因此,在热爱大自然,爱护生存环境的同时,更要热爱劳动,感激劳动人民。通过这些拓展和延伸,使我们的学生对感恩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感恩的思想觉悟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20xx感恩母亲节活动总结范文二今年5月13日是母亲节,我们学校借此机会在学生中开展了一次“报恩父母,奋发图强”的系列教育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下面是我们的活动总结:

一、字里行间表真情。开展了给妈妈写一封信的活动,教育学生牢记父母恩情,感谢父母的辛劳养育,表达自己的成长之意。评出24封情真意切的信件。

二、亲手制作献祝福。学生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制作贺卡,融入浓浓深情。在活动中,教育学生懂得感恩。

三、亲情档案藏心底。要求每个孩子制作亲情档案,了解家人的生日、爱好、特殊的日子等,把爱家人的心化为具体的行动。孩子们在活动中才发现,自己的生日等重要的日子和自己的饮食习惯、喜好等,父母很了解,可自己却不了解自己的父母,在对比中深化孩子的爱心、孝心、感恩心。

四、自立计划促成长。每个孩子写出自己的自立计划,从学习、生活等方面给自己定出目标,迈出坚实的成长步伐。评出优秀自立计划24份。

五、化为行动共和谐。要求孩子们为妈妈或社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并记录经过,写下感想。在做的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体会到小区清洁工人的辛劳,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共评出24个爱心小天使。

这次活动不仅营造了孩子们共同“感恩母亲,体验亲情,传承美德”的良好氛围,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增强了爱家、爱父母、爱生活的感情。

20xx感恩母亲节活动总结范文三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一种文明,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责任。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为了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开展了以“知恩懂理”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

我特意做了充分准备。

1.利用周一晨会时间对学生发出感恩活动倡议,对全体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每一个学生真正体会父母辛苦,培养学生的感激之心。

2.读感恩谚语和关于赞美母爱的文章,进一步使全体学生认识母爱伟大、至高无上,激发学生的感激之情。

3.布置感恩作业。要求学生:察、听、想、做、写。观察母亲或长辈从早到晚做了哪些家务。听妈妈、长辈讲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艰辛。想一想妈妈和长辈们都为你做过什么?哪些事情令你难忘?令你感动?平时你又是如何对待妈妈和长辈的?有没有尊敬他们?是否为他们做过家务?

在“三.八”妇女节这天,可以为妈妈、长辈们说一句暖心、感恩的话语;给他们一个小小的拥抱;为他们捶一次肩、洗一回脚;给他们亲手做一张贺卡;帮他们分担点家务等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孝敬之情。给妈妈、长辈、老师写一封信,抒发自己对他们的爱。还可以把感恩活动的体会和收获写下来,让大家看到孩子们一点一滴的成长。

4.开展“最佳孝星”活动

让各位学生讲述他们的感恩事迹,展示相关资料,评出2名“最佳孝星”。

第6篇:大学劳动教育活动范文

1家庭教育中性教育严重缺失

“性”一直以来都是家长对孩子难以启齿的话题,因此造成性教育成为家庭教育内容中的一大缺失。2007年《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当今家庭教育中性教育严重缺失。例如:家长在回答“碰到性骚扰该怎么办”的问题时,有54.0%的家长回答没讲过;在回答“青春期生理变化怎么应对”的问题时,有41.6%的家长回答没讲过。儿童出现青春期生理变化,往往“不知怎么办”、“父母不在身边,感觉无助”。感到“心里害怕”的比例,女生高出男生10个百分点。

2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投入令人担忧

2005年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中心随机调查了吉林省长春市年龄为313岁的儿童的父母共360人,结果发现:父亲对儿童的投入不足,尤其在与母亲投入的相比之下,更显薄弱。在小学儿童组,有9%的父亲回答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为0,.%父亲每天最多只有1小时的时间能陪伴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生活方面,在对“你经常去学校开家长会吗?”的回答中,15名学龄前儿童的父亲中,7.%表示从来没有过,5.6%表示很少去。

二、《爱弥儿》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

1让孩子在自然民主的环境中成长

卢梭提倡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成长,在自然中获得发展。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考虑孩子的真情实感,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然民主的环境,让其得到学习和锻炼。家长应当鼓励孩子真正的走出去,孩子只有亲自去实践,亲自去体会才能拥有最真实、最纯净的感受。在自然环境中,要让孩子的触觉、视觉、听觉都获得发展,孩子亲近自然才能拓宽视野,才能更加真切的领悟生命的真谛。在社会环境中,要让孩子逐步学会与人相处,不要过多掺杂家长的意志,让孩子自己体会其中的人情冷暖、酸甜苦辣,每一次与人接触都会成为孩子一笔宝贵的财富。

2点燃孩子的智慧之光

在《爱弥儿》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孩子的智力培养,重点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掌握知识的能力。孩子的智慧就像一支亟待点燃的蜡烛,需要家长去点亮,去呵护。作为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发展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潜能,不要只看重孩子一时的“辉煌战绩”。其次,配合学校教育、密切与老师的联系,掌握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家校合作是提高孩子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对孩子发生作用的桥梁。另外,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作比较,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孩子学习的动机。

3塑造孩子的良好品德

卢梭认为应该使青年的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并防止产生妒忌、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欲念。孩子如果在道德上出现偏差,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成人、成才之路,对孩子实施正确的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塑造孩子良好的品德,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家长要正确的选择爱孩子的方式,不能一味的溺爱孩子,严慈相济,理智施爱,奖惩得当,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其二,家长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这一地位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家长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效仿的对象,因此父母在家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做出榜样。其三,家长应适时让孩子接触道德境界高的人或事,有助于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荀子•劝学》中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孩子能否在良好的道德氛围中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发展。

4让孩子学会自理,学会自立

家庭教育中,劳动是不可缺少的,孩子只有学会劳动才能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家长认识到劳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在劳动中,孩子能够实现手脑并用,将思维与行动相统一,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家长不要将劳动只视为一种体力劳动,而要看到劳动在孩子成长中双重影响。另外,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劳动环境,要有意识的为孩子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劳动环境,既能符合孩子所能承受的劳动负荷使其得到锻炼,又能让孩子获得情感体验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

5要加强家庭教育中的性教育

冲动是青春期的特征,卢梭十分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他主张对青少年性成熟时期以适当的性道德和性知识的教育,使青少年对“性”的自然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能够行为“端正”。在家庭教育中进行性教育,家长首先要掌握有关性教育的知识,注意教育的方式,分阶段对孩子进行教育。另外,家长应正视性教育,要积极主动的向孩子传授有关性教育的知识,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孩子在成长中的问题,帮助其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性道德。

6父亲的责任不能推卸

卢梭说“我相信,我可以这样预先断定,即:做父亲的人在认识到一个好教师的整个价值的时候,他将毅然决定不用任何教师;因为,他为了找到这样一个教师而花费的力量,将比他自己做教师花费的力量多得多。”在《爱弥儿》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个位置是无可替代的。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父亲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关于青少年家庭环境的研究发现,父亲的文化水平往往影响家庭文化氛围。父亲的文化程度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亲子关系。

三、结语

第7篇:大学劳动教育活动范文

啃老族的任性、娇气、骄傲自大、孤僻、冷漠等特征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及计划生育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孩子成为几代人的希望,于是无论是从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父母都对孩子关爱倍加。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父母会倾其所有照顾孩子,于是孩子在“捧着”、“抱着”、“举着”、“背着”、“顶着”的“五着”下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但是,父母在把他们养的白白胖胖、健健壮壮的同时,却忽视了他们心灵的健康成长。孩子想要什么,父母马上帮他们得到;学习遇到了困难,父母马上帮其找家教,报培训班,而不是让他们自己试着解决;和同学关系出现了矛盾,父母马上找其家长,不是让孩子自己去协调。这样孩子逐渐缺少了独立性。结果就出现了小学生不会剥鸡蛋,中学生不会削苹果,大学生不会洗衣服的现象,进而出现了抱怨父母没能耐、不能给自己找到一份满意工作的现象。

长期以来,中国人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的影响,重智力轻能力,以分数论英雄,有学历崇拜的心理,孩子的学习成绩成为家长之间谈论的主题,相互攀比,无形之中这种思想会影响到孩子,于是在孩子大学毕业找工作时,孩子会与其同龄人相比,相对较差的工作他们不会去做,觉得丢面子。再就是家长教育孩子时常会说:“你要好好学习,不然就只能拉大粪扫大街了。”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本身都有职业歧视的观念,这种言传身教,孩子长大后自然也会有这种思想,尽管我们经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于是一些孩子大学毕业后情愿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干也不去工作。为人父母者思考的应是如何去爱、去关心。笔者认为家长应从以下角度做出改变。

1.变家长中心为孩子中心。在啃老族的家庭中,家长为孩子安排好一切,无论是生活起居还是专业学习,看上去是以孩子为中心,实则以家长为中心,虽然是围着孩子团团转,但是为孩子包办一切,替孩子代劳恰恰体现了家长的能力,而孩子什么都不会做。人从出生时弱不禁风的小生物到慢慢进入社会,需要一些心理功能的发展,而这些功能对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上的适应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应该让孩子亲自去经历、去成长,这就必须要变以父母为中心的抚养为以孩子为中心的抚养。

2.注重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在生活中加强挫折教育,遇到困难首先让孩子自己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其自立、自强、自信和责任感的品质;与同学闹矛盾时,首先让孩子自己解决而不是父母领着自己的孩子找对方家长评理,让孩子从点滴小事中学到与人沟通、人际交往的技巧。这样,孩子在日后走入社会时不会因为一两次工作受挫而气馁,不会怨天尤人,不会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而频繁换工作。

3.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适合孩子的兴趣,都要支持孩子去做,所以父母要转变职业歧视和学历歧视的观念,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提高自身素质。

二、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大学毕业生中的啃老族也希望去工作,但他们要么是嫌苦嫌累,要么是觉得枯燥乏味而不去工作,而招聘单位也需要人才,但因这些大学毕业生缺乏相应能力而无法被聘,之所以出现这个局面,和我国长期以来的“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无关系。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这样一种奇怪现象:高考升学从娃娃抓起,无论中学还是小学,以考试为中心,“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背什么”,那些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全部被删除,于是学校被异化成了训练考试熟练工的“工厂”,学生只会考试,缺乏实践操作能力。教育者早已意识到这种应试教育的弊端,并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理论虽好,但实施起来却非常难,如有的地方规定,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不得超过多长时间,每学期考试不得超过多少次,期末考试成绩不得排名等,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结果在应试教育这类车辆被叫停的过程中,有些车已刹车,但由于惯性还在行驶,有些车本已停下,但看到其他车辆还在加速行驶,或由于乘客有意见而又重新踩上油门,所以就出现了“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现象,所以,学生接受完基础教育也就成了考试熟练工。

啃老族的存在和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无关系,高校扩招使得我国的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学生毕业前本应学得一技之长,但由于我国大学基本上都是严进宽出的模式,学生持有“六十分万岁,少一分有罪,多一分有愧”的观念;教材内容陈旧,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存在较大差距;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弱化,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差;缺乏劳动教育,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希望到省会、沿海城市做白领、公务员,而不愿在中小城市工作;学校只强调“大楼”“大气”,而忽略了“大师”的引进;教学方法多是填鸭式的满堂灌等。

正如有些研究者所提出的,应从教育和考试两个方面做出改变[2],如教育方面,首先应改革高中教育,丰富高中生的课程,实施学分制,修满学分即可参加高考,提供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学生习得基础性知识的同时又可掌握实用性知识,而后者可以为学生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帮助。进行“狼”的教育,培养个性张扬、敢于挑战、不断超越的人而不是温文尔雅、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其次是高等教育的改革,进一步明确界定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不同职能和学校体制,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办学能力和质量,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另外高校的课程设置也应作出改革,加强劳动教育,删除过时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考试内容与方式,实施学分制,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切实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切实开展心理健康工作,调整毕业生心态,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为在校生和毕业生参加技能培训方面提供方便。与此同时,考试方面也要做出改革,高考时,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应分开进行,无论是试题内容还是考试时间都应不同,职业院校的试题应倾向于检测学生的职业倾向,弱化选拔功能。

三、对社区教育的启示

啃老族离开学校回到家,要让他们重新走向社会肯定离不开社区的帮助,社区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并不是很理想,许多地区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多为松散型结构,主要以老年教育、青少年教育、幼儿教育和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为主流,没有系统的社区教育规划和项目安排,尤其是农村开展较差,许多地方的农村还谈不上社区教育[3]。为了不让啃老族继续赖在家里,需要健全社区教育的功能。

1.社区教育应加设职业培训的功能。建立“啃老族”动态档案,对“啃老族”免费进行技能培训,促进其就业观念和技能的改变,从而进行再就业。与此同时,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社区教育的投资。

第8篇:大学劳动教育活动范文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旨在培养与造就一代具有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别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新人。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是美学的主要内容。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审美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所谓审美教育,就是以美学理论教育为中心的审美理想、情趣和素养的教育实践。审美教育实践,包括美学理论教育、艺术鉴赏教育、审美教育、情感陶冶教育,等等。其中,以美学理论为指导的情感、体验、感悟的教育尤其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的情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审美教育的结果。在美学史上,美学家特别关注情感教育。在他们看来,审美教育就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感情教育。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在他看来,人们之所以提倡美育,在于使人类能在音乐、照片、图画、文学里找回他们遗失了的情感。在先生之后,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也竭力主张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认为美感教育的功能,在于修身养性,等等。人们一旦进入了这个审美领域,情感就会得到净化,精神就会得到升华,情操就会得到光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教育可以说是审美教育的本质所在。审美教育是审美与教育的辩证统一。在审美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们既可以获取美的享受,获取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又可以得到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审美是美育的前提,教育是美育的归宿。而审美教育的目的,乃是通过完成审美教育任务而达到的。审美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审美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2.大学体育文化教育亟需重视审美教育

谈到体育与美育,学者们都主张体育与美育相结合,希望在教学中做到体育与德、智相结合,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我国教育学家先生继承了我国古代体育与美育相结合的传统教育思想,把体育与美育都列为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强调德、智、体、美四育并重比较完整地论述了体育与美育的相互联系[。体育审美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追求的就是让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现代教育中体育绝对不是单纯的身体教育,它是多层面的教育,即与身体有关的生理教育、社会适应能力、精神状态等。在体育教育的过程既要正确地引用审美因素,又要注重学生的精神享受,使其身心和谐发展,将其培养成有较高审美素质的人。审美教育是大学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1审美教育能使大学生感受生活、感悟生命

人类所面对的世界是客观的世界,我们生存的世界是社会和人群。我们对于这两个世界的认识是运用了不同的认知体系:世界—认识—记忆—思考—知识—考试—改造;生活—感受—体验—情感—艺术—欣赏—生存。以前我们的教育比较少地关注学生们内心的真实体验,而今我们教育的目标是:使人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获得生命的意义和具有幸福感的生活。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应围绕这个目的,体育教育、体育文化教育也是如此。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除了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肯定,我们还非常渴望寻求我们生活的意义,我们缺乏在生活中去感受、体验我们认知的客观世界和社会人群,缺乏在情感中凝聚感悟,用艺术的眼光欣赏我们生存的世界,寻求人生的意义和幸福感是当代人新的追求和共识。人只要正常地活着,没有感觉能力是不可能的。但是,感觉能力退化,人们变得粗俗、简单,甚至麻木,人类感受和体验的能力正在退化。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话和网络提供了人们交流和表达的无限可能,现代交通几乎消灭了空间的隔阂。所以,离别变得可以轻描淡写,我们就不再稀罕“思念”,但我们每天端坐在视频前,与外界在没有表情、没有肢体动作、没有眼神的交流、没有真实的环境和氛围的关联中,我们的感受能力渐渐变得迟钝,感受空间渐渐变得狭窄,就算“物质极大地丰富了”,没有感受能力,作为“感觉”的幸福又从何而来?人类未来的福祉,是建立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人类能够得到幸福的外部条件;人类未来的幸福,必须建立在人人都能感受幸福,都有能力“感受”的基础之上,这是内因,内因才是关键。而唯一专职用来激发、保持、丰富人们感受能力的东西就是艺术、审美。审美依赖的是心灵的敏锐、情感的丰富和充沛的想象力,而僵化的知识往往可以掩盖和扼杀敏感性和想象力,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培养出来的是具有丰富知识却不知人间烟火和人情冷暖的人才,只能培养出具有专门技能但却没有创新精神的“劳动工具”。所以,当前通过艺术欣赏和审美教育,为学生们提供丰富情感体验场所、经历,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已经成为大学人文索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大学体育文化中审美活动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非常需要学生个体亲自参与、体验、感悟的教育教学活动。大学的体育文化的审美教学课程的开设,能为大学生们提供参与、体验、感悟生活,追寻幸福生活和意义的重要途径和舞台。

2.2审美教育能使大学生感知真、善、美

审美教育与智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但是,二者并不是没有关联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智力心理结构各自都不是封闭的。美育与智育间存在着必然的双向互补的关系。正是这样一种双向互补关系,才使美育能够感知、学习,体会真、善、美。

(1)审美教育对象本身的认知价值。

审美教育借助于一定的审美对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审美对象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也具有认识价值。可见,美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同时,它的外在形式所包含的内涵,在一定范围内跟知识具有同样深刻的认识价值。至于美丽的大自然,则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具有这种双重价值,因为它既是艺术和审美的对象又是自然科学认识的对象。对于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有利于增进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理解。而对于自然艺术认识和审美把握,也有助于更加直接而明确地把握客观真理,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

(2)审美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智力创造活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探求科学真理和创造发明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方面,它表现为灵感、顿悟、直觉、想象等。科学研究主要是一种逻辑活动,依赖于人的逻辑思维作用。而非逻辑思维就是灵感、顿悟、直觉和想象等。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或发明,科学家往往经过长期的冥思苦想而没有所获,而在一个偶然的时刻却灵光闪现,获得了突破,这已为许多科学事例所证实。事实上,科学活动中的直觉,跟审美直觉有某种相通之处,即都是在感性直观中通过想象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领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培根认为审美直觉对于科学具有方法论意义。创造思维能力中的最主要成分是想象力。这里,如果说灵感、顿悟、直觉(包括审美直觉),对于科学创造有重要意义的话,那么想象力意义则在于它是创造活动中的智力因素,是贯穿于整个创造过程最活跃的角色。这是因为,想象力是人类思维创造性的主要标志。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失去了创造力,爱因斯坦之所以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不仅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且是因为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3审美教育能激发人的探索精神

对生活的兴趣是人们热爱生活的前提。一个对某项事物毫无兴趣和感情的人,就不可能对它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兴趣、爱好是人们追求科学真理的原动力。审美教育就是这种精神动力的源泉之一。世界是美丽的,有许多生动、富有灵性的东西,对于那些未知领域的神奇魅力,人们总是愿意花费精力去探求的。

2.4审美教育是实现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

人格是个体的内在心理机制和心理素质的整体组合。知识、意志、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基本的要素。而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以及智力结构、自理结构和情感结构等稳定的心理机制,则是构成“自成统一”的人格心理的基础。人格完善是一个过程,而且要求全面发展。人格就是由知识、智能、道德、意志、情感、审美力等内在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在这种系统结构中,人的全部本质特征,都是人格系统结构中不可分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审美教育在于完善人格,而完善人格则又是由知识、情感、意志品质组成的整体结构,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

3.总结

第9篇:大学劳动教育活动范文

关键词:美丑不分;以奇为美:奇装异服;好逸恶劳

一、前言

美育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教育家都曾给予较高的评价。建国初期的教育-给美育以适当的地位,在教育目的、对象中规定了明确的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也很重视,对培养青少年一代具有文明的精神面貌,起了重要作用,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50年代的东北地区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尚。尤其在农村,素不相识者路过村屯,主动供饭供水、留宿。儿童们远接近送,有如对待亲友一般,流氓、歹徒、打仗现象几乎绝迹。后来,在实践上虽然还注意美育的实施,但在理论上却受到了冷遇。全面发展只提智、德、体,把美育给取消了。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在时,美育竟成了封、资、修的黑货,造成了谈美色变的局面。结果出现了部分青少年美丑不分,是非不明,以丑为美,以奇为美的怪现象,既扭曲了灵魂,也污染了社会风气。中学里的学生,正处于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阶段,思想的可塑性很大,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只通过政治课和班主任去教导、去影响,还远远不够,必须人人重视。

如果大家对美育有了正确的认识,效果就会很快地体现出来。通过教学活动、文体活动及讲座、周末文娱活动来进行引导和教育,便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尤其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有所抬头的现今阶段,一些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不健康思想和习惯又有所蔓延。近几年的文学艺术作品,尤其电影、电视节目和歌曲,很多地方起了反面作用。使部分学生追求奇装异服,过分地修饰打扮自己,甚至花费很长时间去化妆,如同要上台演出的演员,有的装扮得你都分辨不出是男生还是女生。当然,随着生括水平的不断提高,穿着新颖入时,或轻描淡写地简单装扮一下是无可厚非的。

由于学校错误地执行了双休制,每周少上了六节课,教学时数和内容大力削减。大部分学生精力从学习上转移了。精力充沛又早熟的青年人,由于没有学习压力,便开始吃喝玩乐,成夜上网甚至早恋。严重地影响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在数量上。中学生、大学生多了、在质量上差了。一代不如一代,走了下坡路。这和近几年没有充分重视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充分重视政治思想工作,学校管理不严、不细是有着直接关系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就容易向错误的方面发展。疏导和堵塞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走惯正大光明道路的人对阴暗潮湿的路是不感兴趣的。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知错立改,闻过则喜是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掩盖错失,闻过则怒是素质低劣的无耻小人。这是需要通过素质教育解决的问题,和美育关系不大。

一、美育的任务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美育是必须重视的。当然,要想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还必须了解美育的具体任务,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

(一)通过审美教育,给学生以初步的美学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要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指导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进行评价,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掌握识别是非的标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不能以为西方的什么都好,外来的东西都好,新鲜事物不一定都是好的,要善于鉴别。对于文学艺术作品要指导学生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去分析,看它是否能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给人以鼓舞和激励,看它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行为。对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否有利。对于自然美的欣赏,要引导学生受到感情陶冶,并激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决心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把祖国的锦绣河山装扮得更加壮美,对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表示钦佩,对人民的劳动成果能够珍惜。

(二)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挥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另一个重要任务。为此,就要使学生具有绘画、唱歌、舞蹈等各种文艺活动的基本技能和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美,抒发感情的能力。还要组织学生美化环境、绿化校园,绿化祖国,整理内务,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符合美的要求。这里要求教育者要以说服教育为主,以规章制度为辅。

(三)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高尚情操主要指培养学生心胸开阔、朝气蓬勃、心地纯洁、思想健康、爱憎分明、见义勇为。对美好的事物和现象具有满意和愉快的情感。对于坏人和坏事敢于抵制和斗争,对于同学间的困难则积极给予帮助解决。文明行为习惯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行为上要有礼貌,谦逊大方。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道德,注意环境卫生,抵制与批判一切歪风邪气和陈规陋习。

二、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通过艺术学科进行美育

1、音乐。除正常教学之外,必须在课余时间组织他们学唱一些健康有益,旋律纯正的歌曲,对于港、台及部分流行歌曲要有所鉴别,不能迎和部分思想意识不健康的学生心理,任其发展,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能丧失原则立场,社会上的一些流行歌曲不应该流入学校,更不能给以扩散的市场。比如文艺汇演和晚会节目,必须把住关,不能让精神污染的毒素侵入圣洁的校园。学生和社会青年不同,他们应该学唱校园歌曲、革命歌曲和有爱国主义教育及素质教育内容的健康歌曲。那些哭又不像哭、笑又不像笑的狼哭鬼嚎的怪腔怪调,千万不要传入学生耳里。

2、美术。除正常课堂教学之外,也可以通过课余爱好者的指导,或创造条件搞竞赛、画展,引导他们的兴趣,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尤其党团干部,要有较强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当然,这些活动不能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只是丰富校园生活内容,活跃校园空气,解除疲劳枯燥、进行美育的一个途径,处于从属地位。

3、语文。除上好语文课外,要结台当代青年的特点,诱导他们学书法,学写诗歌,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优秀语言文字的艺术性,使文学爱好者产生兴趣,把剩余的精力放在学有专长上。

4、体育。体育课在学校显得十分重要,但却不容易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人把体育课看成可有可无的一种体育活动。有的教具不全,有的场地不够,致使体育课处于不正规状态,这是不许可的。因为体育课一方面能培训体育活动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有的学生离校后可能当工人,没有一个强壮的体格是难以胜任工作的。有的上大学,没有好的体力就难以坚持正常学习。另外,通过体育锻炼,还可以锻炼毅力,使人顽强、勤快、反应灵敏,增强纪律观念、整体观念和时间观念。而现在学校的学生正好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他们之中有一部分是智力差一点,但更主要的是毅力不强,怕苦怕累,不刻苦努力学习,本来可以考入大专、大学,但却进入了社会。这部分人不但大脑懒惰,四肢更是懒惰,早晨不愿意起床,早、问操不愿意做,贪吃贪睡。这当然有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家庭生活富裕和对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腐蚀了一部分青年的意志,好逸恶劳、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惯比较严重。“黎明即起,洒扫庭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一代人身上不能丧失掉。通过体育锻炼和劳动锻炼也可以把劳动人民的良好习惯继承下来。体育锻炼不但可以使人的体形美好,也可以观赏到体育项目、造型美,并从而陶冶心灵美。

(二)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可以适当搞春游、郊游、夏令营等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心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长途跋涉还可以锻炼体力,训练足力,锻炼毅力。

(三)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美育

1、组织各种文艺活动小组,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前提下,把学生的充沛精力引导到各种类型的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来。当然,要防止课余活动的随意性。制止有害无益的各种活动。时时、事事、处处防止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滋生和蔓延。

2、观看戏剧和电影,自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以来,个别文艺部门突出了商业利润观点。部分地偏离了为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向,而陷入了为资产阶级服务,为人民币服务的泥坑。对于戏剧、电影要经过鉴别后方可让学生观看。对于执行双休制的学校,要求多留作业,要各类业余爱好小组集体搞活动,没有时间去看电视,离电视机远点,少受毒害!有些书刊、杂志、画报,简直不堪入目。有如电影电视中的“危险镜头”一样,对青少年不会起到好的作用,无怪马老喊出“闭眼吧”的时代最强音。我们不能助纣为虐,误人子弟,我们的责任是教育而不是教唆。

3、搞好第二课堂教育活动,通过革命纪念日、清明祭扫烈士墓、校庆、迎新年、毕业典礼等活动。要有目的、有意义,不能单纯为了玩乐。尤其对文艺活动的内容,必须严格审查,不能随意胡来。筑堤艰难,摧毁容易。不及时进行浇灌,禾苗就不会茁壮成长,而杂草就会自行蔓延,真空地带是没有的。你不占领,它就会占领,这是两种思想、两个阶级争夺的前沿阵地,寸土必争,寸步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