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家的发明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读了科学家的故事,我知道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熠熠闪光的人物,其中最灿烂最耀眼的是科学家。这本书讲述了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的动人故事,记录了他们为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
这些科学家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锲而不舍的努力研究,细心观察,历经种种磨难,最后获得成功。比如电视的发明者贝尔德,从小身体就不好,但他克服困难,刻苦学习,考入大学,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实验,最终将人的形象搬上屏幕,为人们的学习、娱乐做出很大贡献。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就爱观察思考,总是不停地问各种问题,有了答案,他就亲自验证。爱迪生的一生,是在不断创造发明中度过的。他的一生,竟有1000多项发明。列如,发明留声机、碳丝灯泡、电车、有声电影、电话机、发电机、电动机……宇宙之谜的探索者霍金,小时很爱动脑筋,做作业时,最不喜欢别人在旁提示,无论多难的题,他都要独立去完成。有一次老师留了13道相当难的习题让同学们去做,有几个人费了好大劲才做出一道,多数人都泄气了,而霍金一口气做出了10道,还感到非常遗憾。霍金这种不怕困难、独立学习、爱动脑筋的好品质,我很感动。还有勤勉敬业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思想超越时代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能工巧匠的祖师鲁班;还有令人敬仰的全才张衡;外科的祖师华佗……
读了《科学家的故事》不但学到了知识,还使我深受教育和鼓舞,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家从小爱学习、爱读书,对科学都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科学,献身科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遇到困难,从不退缩,总能坚持不懈,直到成功为止。我要向科学家们学习,从小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将来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学习科学家遇到困难时,不退缩,要认真思考,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有成就的科学家都不是在父母的威逼下苦读出来的,他们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和悟性。童年常常是一生中决定去向的时期。只有从小爱科学,方能长大攀高峰。
六年级:吴雨彤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渗透 科学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含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它除了发挥自身的学科功能外,还将成为各种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说到科技教育,很多老师都认为那是科学老师的任务。只要你通读小学语文教材,就不难发现,在语文教材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涵着科学教育方面的素材,涉及生物、化学、天文等科学领域。这些科学教育内容既是渐进的,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构成了科技教育的启蒙体系。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语文学科的教学与科技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含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科技教育的感染和影响。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我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元素
语文教材为我们的科技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许多课文中都蕴藏着科学道理:《狼和鹿》告诉人们不能破坏生态的平衡,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古诗《题西林壁》强调冷静客观地进行调查分析,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揠苗助长》告诉人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就会把事情办糟等。通过这些蕴含哲理的课文的教学,学生受到了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行动,正确认识、看待客观世界。在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如介绍环保方面知的《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美丽的丹顶鹤》、《云雀的心愿》等,介绍现代科技方面知识的《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奇妙的克隆》等,介绍文物方面知识的《莫高窟》等,介绍科学家的故事的《诺贝尔》、《装满昆虫的衣袋》等。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不难看到科学家们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敢于实践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献身精神。这一切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起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愫。这些知识,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加厚了学生的科学文化底蕴。语文教材中的这类课文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科学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利用课堂,适时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学生每天都要在课堂上学习各种知识,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主渠道,运用得当,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师应当适时适度地挖掘课文中的科技基础知识。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探奇心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寓科技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1.了解科技知识,激发兴趣。
如《夜晚的实验》一课讲的是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的实验,终于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这一实验结果促使人们对超声波进行研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事实上,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就产生了一门新兴的科学――仿生学。在学习完课文后,教师设疑,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人们还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蜻蜓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复眼相机;从鱼鳔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从鸟儿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接着再请学生们想一想,自己从什么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觉得可以发明出什么?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大胆想象,学生兴趣盎然。尽管有的设想显得幼稚可笑,但闪耀着学生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2.感受人物的魅力,培养科学精神。
人的情感因素十分重要,常常主宰着学业和事业的成败。科学情感更是―切科学行为之源,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科学情感的培养。在教学科学家的故事的文章时,我就是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把握科学家的精神实质和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让科学家们成为他们的榜样和偶像,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例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夜晚的实验》这些课文时,我就提出“你敬佩他吗?为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斯帕拉捷强烈的好奇心,以及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这些都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使学生的心中涌动着对科学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课后,让学生收集科学家的故事,利用班会时间举行“科学家的故事”演讲比赛。由此,学生明白了浓厚的兴趣加上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自己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三、课外阅读,延伸渗透
根据当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取向及年龄特征的状况,引导小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汲取科学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们必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多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他们养成关注科学的习惯。
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有时间的保证。
我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课文需要去学校的图书室挑选一些科普书籍,在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中,引导学生阅读,并且细化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及时抽检阅读效果。
2.通过电视、网络,开阔视野,接受信息。
虽然已经有了转基因技术,但却不能克隆科学家们那独立性的思维,思维是独一无二的,科学家们也碰到了一个大难题——怎样才能让科学家们的思维永远活下去?
科学家们整日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研究。
有一天,一位科学家在喝下午茶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小不到这一摔,竟让他看见了一副令他永生难忘的图景!
一只蚂蚁濒临死去,另一只蚂蚁心急如焚,吃掉了另一只蚂蚁的触角,另一只蚂蚁立即倒地,科学家很诧异,忙叫别的科学家也来观看。更令他们诧异的是,被吃掉触角的蚂蚁竟奇又迹般地活了,但是,总感觉活过来的蚂蚁仿佛是脱胎换骨了般。
科学家们看完了后,不禁惊叹:“太令人疑惑了,一只蚂蚁吃掉了另一只蚂蚁的触角就奇迹般的活了,这是为什么?”其他科学家也思考了许久,但仍不得而知。
但因为那一次的“触角”事件,科学家们也因此收到了很大的启发,立即开始着手实验。
人们先尝试着将爱因斯坦的头发接上电流,加上新和成的转化液,竟得到了一种乳白色的减酸性液体,经过科学家们的调查发现,这种液体是代表爱因思坦心情的液体,将它植入体内,人们发现这种心情使人乐观,自信。科学家们顷刻间悟懂了一个道理:只有每天笑对生活,笑对他人,笑对自己,那么,哪怕再难的事情也难不倒自己,而爱因斯坦就是掌握了这个道理,才会有如此成就。但是,人们虽然有了这个心情,可凡事有利必有弊,它有时会使人心情极度亢奋,人们又花了一段时间,才制造出抵制亢奋的药水。
在好心情的帮助下,科学家们更加勤奋,乐观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再次从身边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中观察到了许多特点。从爱因斯坦身上取出基因,与代表爱因斯坦心情的氨酸气体融合,制造出了前所未有的一种光合产物。这一制造,果真造出了爱因斯坦的思维。科学家们植入这种新基因基因后,思维一下子顺畅极了。
这项发明伸手人们喜爱。人们大肆使用基因。自闭的人自信了;懒惰的人勤奋了;平常总是冷冷淡淡的人一下子热情了许多……
近年来,幼师学生绝大多数物理基础差,很多学生对物理充满了恐惧,学习物理不自觉、不主动、作业不能独立完成,对物理毫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物理有了直接或间接兴趣,才能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浓厚的物理兴趣,不仅要求我们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现象、问题与教材、课堂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有助于帮助自己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还须把物理学史引入到物理教学中,把物理理论发现建立的过程,物理发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用生动的事例展现给学生。并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和物理学的未解之谜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如讲《重核的裂变》时,首先介绍原子弹就是利用核裂变的原理工作的,接着介绍原子弹的产生来自曼哈顿计划:一批遭到德国法西斯迫害的犹太科学家逃到美国,说出了希特勒正在研制圆周弹的秘密。美国召集各国许多优秀科学家,决定先于德国研制出原子弹,两年后成功完成。为了削弱苏联在战胜日本的作用,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给两座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迫使日本不得不无条件投降。大部分原子弹研制的创议者又成了反核战争的积极分子,原子弹之父--哦本海默本人则辞去了职务,去进行宇宙线的纯科学研究。学生在听这段物理学史的时候,全都全神贯注,激起了兴趣,为后面重核裂变原理做了很好的铺垫。在介绍百慕大的神秘时,很多学生下课后还意犹未尽,说还想听,再上一节课吧。还有一些物理学家的生平等,教学中,适当的做一些必要的历史回顾,能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课堂教学效果也事半功倍。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和品德
物理教学的基本任务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非智力因素。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家的故事,提炼物理学家的精神,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个科学家的出身、生活经历可能不同,但他们的思想品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科学有浓厚持久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具有坚毅不拔的毅力和镜而不舍的精神,还有自身的闪光品质。物理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科学家的故事,可对学生进行意志和品德教育^如学《万有引力》时,引入大科学家牛顿的故事:从不居功自傲在生命快要结束时,向世人说了这样二句话:“我不知世人是怎样看我,但是我自己看来,我只是象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一会儿找到一颗特别光滑的卵石,一会儿发现一只异常美丽的贝壳。就这样使自己娱乐、消遣;而与此同时,真理的大海在我眼前还未被认识、被发现。”“如果我所见的要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肩膀上的缘故。“他的谦逊的精神谁能比及?被誉为电磁学的带路人——法拉第,一生中得到的荣誉不计其数,但他从不喜形于色,拿出来弦耀,人们不解地问,他憨然一笑,答道:“我不能说这些荣誉不珍贵,不过我从来不是为了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的。”法拉第鄙视金钱、地位和权势,他谦虚,朴实、安于清贫,把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还有一些物理学家勇于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科学事业。如介绍地心说和日心说时,引入布鲁诺为了坚持日心说被天主教会诱骗、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的故事;“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也因为坚持曰心说被罗马教皇终身监禁。还有一些科学家不怕失败,愈挫愈勇,如发明大王爱迪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对电灯的研究取得突破;法拉第在10年的探索中,遭遇了许多次失败,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伦琴经历了许多次失败,最终发现了X射线,卢瑟福发现了原子的核式结构等。他们虽然经历了很多次失败,但仍银而不舍,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执着追求的精神能够感染和教育着学生们。
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唤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国是文明古国,在物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如先秦时期的《墨经》主要成就在力学与光学方面。汉代王充的《论衡》是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在唐代,《玄真子》中记叙了人造虹的简单实验:“背日喷水”。这些在当时都是遥遥领先的。指南针、地球仪、船闹、石拱桥、火箭等都是我国最先发明的。1900年前就发明了水力发电机;2400年前就有小孔成像的记载。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如学反冲运动时介绍我国航天发展的历史,介绍钱学森的故事;介绍神州系列的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等。物理课堂教学中生动的史料讲述能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实践,我以为,语文学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 渗透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世界
其实,打开语文书,不难发现,几乎每册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含着科学教育方面的素材。
《问银河》一文向低年级的小朋友渗透了宇宙星空的简单知识;《奇妙的电脑》一课属于科普知识小品文,让学生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的有关常识;《克隆之谜》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神奇的克隆知识;《海洋――21世纪的希望》告诉我们海洋是个聚宝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密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让学生明白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相似之处,被称为“孪生兄弟”,并理解矿物中的水分是如何分离,形成湖泊和海洋的;《云雀的心愿》以童话的形式介绍了森林是个大水库,是个空调器;练习中的《二十四节气歌》,以诗歌的形式了解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个节气,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有初步的了解;通过《风级歌》的学习,能让学生对不同级别的风而伴随出现的现象有初步的了解;《夜晚的实验》通过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研究蝙蝠飞行的奥秘,介绍了超声波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认识了一门新兴的科学――仿生学。
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教材向学生渗透一些科学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让学生初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二、 激发科学兴趣,引导学生热爱世界
科学研究贵在有疑,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语文教学中也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银河》一课,通过创设有趣的画面,使学生有了直观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星空的无限遐想,调动学生探索星空奥秘的欲望。文章学完后,我又让学生带动作唱着《闪烁的小星星》展开想像,向他们还想问银河哪些问题呀?让他们的想象插上翅膀,学生创造出极富童真、童趣的诗句,如:你那里有没有长城?有没有黄河?有没有恐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教学《夜晚的实验》一文时,在学生认识到“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这一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后,我并未丢手,而是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人们摹仿哪些生物的特点,发明了哪些东西?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路被打开,兴致高涨,他们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了许多的知识。如根据蜻蜓,发明和制造了直升飞机;鲁班从植物的叶子得到启示,发明了锯;人们从鱼得到启示发明了船;从鱼鳔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拓展了想像的空间,激起了主动创新、积极尝试的欲望。紧接着,笔者及时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诱导,启发学生思考:你会根据哪些生物给你留下的深刻启示创造、发明出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东西来呢?在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学生思维活跃,创新的火花频频闪现。孩子们的想法虽说天真,但又充满智慧,无不显示着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神奇的创新力。
紧接着本单元的教材中安排了一次习作《有趣的实验》,鼓励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录,然后将实验的经过、结果写下来。教学中,我请科学老师配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做了一次《水中的蜡烛》的实验,所有的学生都兴奋不已,由于准备充分,实验非常成功。因为有了鲜活的素材,学生的文章也写得有趣。周末时,趁热打铁,鼓励他们回去自己观察,动手实践,进一步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热爱世界。
《第一朵杏花》中,一年前,竺可桢爷爷问孩子第一朵杏花什么时候开放的,孩子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学习课文时,可以借机考考同学们,你们平时注意吗,校园里的第一朵桃花、第一朵茶花、第一朵迎春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并让他们组成观察小组,以竞赛的形式鼓励学生去观察自然,热爱自然。
此外,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如举办科学故事会、科技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到科技馆、动物园、植物园、展览会去参观,并组织学生讨论、座谈,在板报、宣传栏开辟“科普园地”,更好地宣传科技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像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渐渐地,科学的种子就像春雨一样潜入孩子的心田。
三、 培养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探索世界
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科学精神是从事科学活动的灵魂。从小培养他们勤学好问的品质,客观求实、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至关重要,这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不同的课文来进行。
如教学《问银河》一文,侧重培养喜爱思考、主动发问的良好学习品质。教学《第一朵杏花》一文,引导学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我提出了“是什么把法布尔引进科学的殿堂的”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才把法布尔引进科学殿堂的。《夜晚的实验》中引导学生思考,街道上散步的难道仅仅是斯帕拉捷一个人吗?为什么别人没有思考这个问题呢?让学生知道科学家得善于观察,能发现寻常中的不寻常,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不断探索,坚持不懈,才会实验成功,才会有了不起的发现。《轮椅上的霍金》中霍金顽强的意志和忘我的工作精神让学生敬佩不已。《诺贝尔》中的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研究炸药,多次受伤,仍不放弃的毅力令人折服。
这些都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生的心中涌动着对科学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课后,让学生收集科学家的故事,利用班会时间举行“科学家的故事”故事会等。由此,学生也明白了浓厚的兴趣加上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自己的理想是一定能实现的。
吃透教材,挖掘科技因素,在学生心田里播下科学的种子,培养他们科学素养,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文本资源,渗透科学教育,放飞梦想。
打开语文书,不难发现,在语文教材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涵着科学教育方面的素材,涉及到物理、生物、化学、天文等科学领域。这些科学教育内容既是渐进的,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他们构成了科技教育的启蒙体系。我们要充分利用文本,从多角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科技因素,将科技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1、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科学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是产生热情和激情的源泉。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无不是从兴趣起步,步入科学的殿堂的。
语文教材为科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介绍新发明的《果园机器人》《电脑住宅》;介绍现代科技知识《人造发光植物》《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归纳起来简直就是一本科学的百科全书,为语文教学进行科学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在教学《月球之谜》《电脑住宅》这类课文时,我有针对性的结合课文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广袤的宇宙、神秘的月球、新奇的建筑……把课本上静态的内容生动化,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挖掘文本,提升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古今中外的著名科学家有十几位,每位科学家的成长道路都是不断战胜挫折,不懈追求的奋斗之路,他们热爱科学,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辛勤耕耘,勇于献身:《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的伽利略在教会的压迫下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爱迪生不怕困难和危险,顽强进行发明创造;《做风车的故事》中的牛顿面对嘲笑仍刻苦钻研;《一定要争气》中的童第周身处逆境却发奋学习;李时珍历尽千辛万苦编写《本草纲目》;地质学家李四光研究起石头常常忘记一切等等。教学这些文章时,我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去体会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把握科学家的精神实质和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让科学家们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偶像。
3、提炼教材,渗透科技知识,形成科学观念。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蕴藏着科学道理:《画杨桃》中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蛇与庄稼》告诉人们面对事物之间复杂的联系,应仔细研究,把握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古诗《题西林壁》强调冷静客观地进行调查分析,全面正确的认识事物;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要人们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揠苗助长》告诉人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就会把事情办糟等等。只要教师善于捕捉科技因素,提炼教材内容就可以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二、利用语文活动资源,渗透科学教育,放飞梦想。
语文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语文竞赛多种多样,它不受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限制,它为开展科技教育创设了一个自由而宽松的环境,以各类语文竞赛活动作为渗透科技教育的补充,也为学生的科技潜力提供了“冒尖”的机会和条件。
1、拓展课堂教学,开展小制作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我教学《一次科技活动》后,开展一次“有趣的小制作”活动,让学生人人动手制作一件科技小作品,如航模、船模、风筝等,举办一次班级小制作比赛,通过科技制作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捕捉科技灵感,学写科技文章。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神话中的奔月、补天,插上翅膀飞翔,脚踏风火轮穿行等等,现在几乎都已成为现实。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展开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科学非常需要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蝙蝠和雷达》时,我引导学生查阅人类在仿生学上取得的成就:人们从鱼得到启示发明了船;从鱼鳔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从鸟儿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指导写作文《我想发明……》,有的学生写想发明变温衣服,有的写要发明情绪控制仪……其中学生高豪的《智能垃圾箱》,黄行知的《情绪控制仪》参加建阳市第一届科学小论文比赛获一等奖,尽管有的学生设想显得可笑,却也闪耀着学生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3、收集资料大比拼,争当科学小博士。
“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课标要求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教学《火烧云》这篇写景的散文,我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火烧云的资料。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查找后学生对火烧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知道了火烧云又叫赤霞,也明白了火烧云形成的条件和变化的原因。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积累信息的方法,有效地渗透了科学教育。
桌上的水是我倒的——说的没错。
水里加了白砂糖——你终于肯尝一下了。
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结果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看见水壶冒的烟把盖子顶起来而发明了蒸汽机;安藤百福看见油炸小吃而发明了方便面。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不要以为他们很伟大,其实他们不过是转了一个角度观察而已。因为常人被苹果砸先叫“好痛!”接着大咬一口;看见水壶冒烟第一反应是水开了;看见油炸小吃会买一个当早餐。这就是区别,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知道转到另一边看,我们之所以没成为伟人是因为我们看一样东西连头都不转一下就高谈阔论起来。
曾经有一位着名的生物学家。当别人问他是如何成功时,他说:“小时候我趴在地上对爸爸说‘这里有只奇怪的小毛虫’,爸爸说:‘你好烦呀!’其实那是一个新物种,只是爸爸视角不对,哪能像我一样钻进桌子下来看呢?”
在场的人都沉默了,因为他们也不会钻进桌子下面去看。
换个角度天地宽。
我们做一件事时常常一味的干下去,殊不知坚持与发现是并存的。曾有一个科学家的仪器在无意间对准了一颗脉冲星,仪器迅速发出了强烈的信号,科学家以为出故障了,于是狠狠的踢了仪器一脚,信号消失了,这位科学家也与第一个发现脉冲星的人失之交臂。后来发现脉冲星的苏珊及她的老师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哪怕那个科学家随手抄起傍边的望远镜也能成为发现脉冲星第一人。可惜,这位科学家竟在常人的思维里栽了大跟头。由此可见思维的灵活是多么的重要。
我在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发现自己的电脑总打不开,怎么都修不好,就在她他准备请人来修时,六岁的儿子从桌子底下钻过来,说“爸爸,平常插头总是在插座上,今天怎么放在一边呢?”
光滑?玻璃球?
万能博士眼神呆滞了一小会,沉思着,接着就和大家说起一个故事。
正想开口,顺手拿了一下茶杯,这才发现茶杯已空茶水已凉,招呼机器人再沏一壶好茶来。
虑空老茶叶,放入一泡新茶,冲入滚烫的开水,白白的淡雾袅袅升起,一阵扑鼻的清香涌入鼻孔,满客厅散发着如茉莉似玫瑰的浅香。
茶是个好东西,润喉清肺,提神健脑,养目疗心。
茶叶一般产自温和湿润的南方,那里气候宜人,青山绿水,河道密布,老天爷也特别眷顾那里,风调雨顺,时不时淅淅沥沥地下些雨,斜风细雨满山遍野地下,滋润着山林、原野、花草、果蔬,也滋润着拾阶而上的一道道茶园。老天爷眷顾下的茶叶,慢慢茁壮地伸出嫩芽来,绿得透明清爽精神。这样子的茶叶精制而成的茶,才会茶香绵长茶汤鲜艳。
可惜,这种好东西已经越来越少了。现在的南方,也已经变得闷热难当,河水下降,河道变窄,青山成了荒漠,绿水变得浑浊,风不调了雨不顺了,没了斜风细雨,没了宜人气候,难得长出一点茶叶,却又是又老又黄的,泡出来的茶水,黑而泛腻,好似浮着一层暗亮色的薄薄浮油。
你们现在喝的,清香宜人的茶水,还是我苦心冷藏了好几年的茶叶。
博士述说着。
好了,还是讲讲故事吧。
这故事,是我们哈马依发生的真实故事。
十多二十几年前吧,我们哈马依有好几个很有号召力的科学家,各有各的本事,在科技界也算是呼风唤雨的人物。有一个叫王启东,擅长于发明各种各样的武器、飞行器、以及各种工具。有一个叫史德分,却擅长于将别人的成果再进行研究,将那成果发展得更好更强更精,但,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史德分道德不是很好,常常将别人的成果占为己有,当作自己的杰作。曾经,也有人劝说史德分,要他好好研究自己的东西,凭他自己的水平,一定会做得更好。可是,听他走得很近的人说,史德分在背后倒是大骂劝说他的那人,说总有一天,要把那人要把和他作对的人,弄到家破人亡,成为他的奴隶。虽说这只是听说,但,苍蝇是不叮无缝的蛋的。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水晶博士。水晶博士是这个科学家的一个外号,因为他提出过一个很令人震惊的课题,要发明一种水晶球,让地球能够变得更有魅力,使地球湿润的地方不至于太潮湿,让干旱的地方不至于太过干旱。而且,水晶博士还真动手开始了研究。可是,当他的发明正有起色,大家正翘首盼望着瞧一瞧他的科技成果之时,水晶博士却离奇地失踪了,他的住所被一把大火烧了个精光,他的发明他的手稿他的所有科研成果,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将水晶博士的整个住所,翻了个底朝天,竟没发现他的尸首,连同他的妻子一起消失的无影无踪。水晶博士的真名,叫上官天雄。
达・芬奇把蛋画了成百上千遍之后成了一个伟大的画家,画出了《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这样的杰作。大人们总是喜欢以这样的故事提点小孩:只要坚持不懈地画几年蛋,总会有结果的。
实际上,大家都没有想过,达・芬奇为什么要画蛋。有人查遍了达・芬奇的传记资料,都找不到任何与画蛋有关的信息。
而《世界上最大的蛋糕》讲了达・芬奇的另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达・芬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吃货。吃着早饭时,他想:“中午吃什么呢?”画着画儿时,他想:“画完吃什么呢?”就连去厕所的时候都在想,“上完厕所吃什么呢?”之,他的脑子里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吃。
和今天的许多吃货一样,达・芬奇特别喜欢在厨房里捣鼓。他觉得捣蒜这件事太麻烦,要是有个捣蒜的工具就太好啦。有多想偷懒,就有多少好主意。于是,达・芬奇制作出很多工具,用来捣蒜、拔鸭毛、磨胡椒粉、剁肉……他的厨房简直就是一个工具主义者的天堂。
达・芬奇一生都在不断地写笔记,他的左右手都能写字作画,因此笔记里不少是用左手写成的反书――后人需拿镜子才能破解。《达・芬奇笔记》里,藏着达・芬奇的各种好点子,充斥着“不可遏制的好奇心”和“极其活跃的想象力”。比如,画中的美人是源于模特的长相还是画家的手艺?猫在瓶瓶罐罐上跳舞会是怎样的景象?最后的晚餐是怎么吃的?大自然是否也给叶子安排了自己的法则?广场上什么必不可少?达・芬奇发明的飞机,能飞起来吗?
达・芬奇小时候懒散,不爱上学,没有长性,长大后做事也经常半途而废,但他一辈子从没有停止寻找一种感觉,那就是对不可知事物既害怕又渴望研究的兴致。
当不喜欢计算的达・芬奇需要做一个木工用具的时候,他就会很快学习相应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并马上成为一名卓越的学者。那么,还有什么能比有兴趣探索未知更重要的事呢?安静地做喜欢做的事,比什么都重要。
达・芬奇没有上过很棒的名校,却成为画家、作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数学家、生物学家、植物学家、解剖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对他的评价是:“世界上没有比他更伟大的人了!”
这是一个比画蛋更有意义的故事。我看到一种轻松的人生,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让别人闭嘴吧。达・芬奇不仅是伟大的画家,也是了不起的厨师,还是一个很棒的发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