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项目发展范文

农业项目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项目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项目发展

第1篇:农业项目发展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进一步强化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农业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学先进,赶先进,立足南通,进位争先,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化、规模化、高效化、外向化和集约化,不断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的非农化,不断开展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二、发展目标

推进粮油稳定发展和蔬菜优质化,20*年全县优质粮食播种面积110万亩,粮食产量50万吨;双低油菜播栽面积10万亩以上,总产2万吨;蔬菜设施栽培面积3.8万亩。

推进蚕桑生产标准化和畜禽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全县桑园面积15万亩,蚕茧产量1.8万吨;生猪饲养量110万头,其中三元杂交商品猪占60%以上;家禽饲养量4500万羽,出栏2100万羽,产禽蛋20万吨;山羊饲养量78万只,出栏43万只;水产品养殖面积16.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2万吨。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建设,20*年全县新(扩)建投资额超100万的现代农业园区160个,投资额超2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50个。

推进“三资”开发农业,20*年全县吸引“三资”开发农业投资总额5亿元,其中县外民资1亿元,新批注册外资额2000万美元,注册外资到账额500万美元。

推进农村剩余劳力转移,20*年全县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万人,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中份额达80%以上。

推进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建设,20*年全县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3个以上,品牌农产品超市销售额2亿元。

推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增长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达6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5%。

三、工作重点

1、充分利用挖掘资源潜力,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资源是决定项目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条件,按照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和挖掘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建立和培育十大特色产业,即:优质稻米、弱筋小麦、双低油菜、蚕桑、家禽、家畜、水产、蔬菜、海洋特色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

在保证粮食安全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建立优质稻米、弱筋小麦、“双低油菜”三大产业的优质高产示范基地。20*年,全县在河北里下河地区建立20万亩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在河东、河南地区建设20万亩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和10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推广种植弱筋小麦“宁麦9号”、“扬麦13号”;油菜推广“秦油7号”;玉米大力推广种植“苏玉19”;水稻推广抗条纹叶枯病的“扬粳9538”,淘汰抗病性差的“武育粳3号”。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产业配套的发展思路,全力提升蚕桑主导产业。加大桑园基础建设投入力度,大力组织实施桑园更新改造和填平补齐新扩工程,加快老桑更新步伐,着力消除水旱互包,在河北里下河适度发展新扩成片桑园,稳定桑园面积15万亩。大力推广蚕桑新品种、小蚕饲育自动加温补湿器,小蚕共育率90%以上、方格簇使用率95%以上。实施桑园合理套夹种,提高夹种指数,提高桑园综合经济效益。

大力培育家禽、家畜产业,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稳步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规模蛋鸡养殖场良种普

及率达100%,二元母猪存栏提高10%,三元商品瘦肉猪出栏提高8%,食草动物肉鹅、羊子等存栏提高20%以上。同时围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规范畜禽生产环节,强化产品质量监控,扩大市场份额,全县经认证的无公害畜禽产品占生产总量的70%以上。大力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档次,20*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增加1~1.5万亩,发展设施栽培面积确保3.8万亩,力争4万亩。充分利用河道沟塘,大力培育水产养殖产业,20*年全县河豚养殖450万尾、鳗鱼养殖3000万尾、鲟鱼养殖20万尾、双季虾养殖2000亩以及6万多亩的“四大家鱼”的养殖。大力培育海洋特色产业,开发利用浅海滩涂发展紫菜、贝类养殖,全年海水养殖面积10万亩,其中紫菜养殖2.5万亩,贝类养殖7.5万亩。开发深度加工,着力提高紫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培育绿色生态产业,围绕改善优化投资和人居环境,建设绿色生态林业产业,进一步加强城镇绿化,完善绿色通道,实施镇村绿化示范工程。全县成片造林3000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0万亩,四旁植树50万株。

2、以招商引资为切入点,强化项目农业建设载体资金是发展项目农业的基础,要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积聚和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猛攻农业招商引资,投资项目农业建设。突出优势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鼓励引导投资者增资扩股,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连带扩散效益。

一是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围绕产业特色、区域优势,集聚各类资源,整合生产要素,限制休闲观光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其中20*年全县建立各类生产示范区90个,即粮油业建成万亩无公害优质弱筋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万亩无公害优质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千亩无公害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蚕桑业建成万亩蚕桑标准化示范区2个、千亩丰产桑园示范区5个、百亩优质高产高效桑园示范方50个;畜牧业建成禽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无公害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示范小区5个、新建标准化万羽鸡场5个,标准化千头猪场5个,标准化百只羊场5个;水产业建成无公害优质水产养殖示范区5个。

二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和技术改造,实施品牌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20*年全县要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各1家、县级龙头企业5家,全县年销售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6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5%。严禁发展简易大米加工企业,重点培育四种类型的龙头企业。

(1)催生一批劳动密集型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围绕蚕桑、畜禽两大支柱产业,鼓励投资者兴办农产品深度加工企业,鼓励现有企业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

(2)培大一批有科技创新开发能力的成长型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和引导中洋集团、家惠油脂公司、康德生物制品公司等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抓好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

第2篇:农业项目发展范文

一、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

2011年8月4日中国绿色经济网报道,我国大部分省市处于‘高碳’发展水平。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选取了社会经济资源基础、能源消费、碳排放、碳吸收能力、低碳产业发展等指标,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现状进行评价,并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得出了低碳区、相对低碳区、相对高碳区和高碳区4种类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我省为相对高碳区。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基于绿色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我省发展的必然选择。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确定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政产学研项目中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也已经开始向绿色和低碳经济的商业模式转型,从理念和技术上给项目的运行增添了绿色的光彩。绿色农业经济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要以节约资源、增强环境承载能力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政产学研”项目为载体,服务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

为进一步扩大农业高职院校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三农”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农业高职院校在理念更新、技术创新、人才储备上的优势,我院围绕营口市委、市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振兴”,保持本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谋求与营口市展开全面农业生产合作,达成了以“政产学研”为载体的共建项目对接协议,参与“政产学研”共建项目涉及4大类25个小项,涵盖了种植、养殖、果品、检测、生态等方面,直接参与教师45人。

1.新农村生态村共建项目

在盖州市二台乡牌坊店村、盖州市徐屯镇龙湾村、鲅鱼圈区红旗镇达营村、大石桥市旗口镇后会村、大石桥市建一镇黄丫口村和盖州市西海办事处红旗村6个新农村建设中,针对每村的主导农业项目进行规划部署,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苹果生产、生姜种植、葡萄生产、水稻生产、林地经济和海产品养殖项目。发现在整村主导项目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上不符合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的生产过程,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共同研发绿色生产的关键技术。

2.新品种、新技术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共建项目

结合当地经济效益较好,技术较成熟的农业生产项目,配备科技人员,参与项目生产,借此将绿色农业经济理念导入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去,同时共同研发生产环节中的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包括设施晚红关键技术研究(九垄地)、无公害黄瓜生产(老边区柳树镇)、大棚蔬菜生产(开发区安平村)、水稻生产综合指导(大石桥后会村)、种鹅养殖示范基地(营口市老边区)5个主要的生产项目。同时加快学院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的生产力转化。如新选引的玉米、高粱、苹果等品种得到了快速的生产中试和应用。突出环境保护设计理念、保温效果好、建造成本低的内保温组装式温室大棚新技术,取消了传统大棚的硬式墙体、立柱、草苫、棉被和土木建筑,无建筑污染,不破坏耕地,充分体现了绿色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此项技术除在本地区外,在全国多个省份也得到了推广应用。北方日光温室梨高效生产技术,在研究梨促成栽培的技术中,无意间发现梨在温室中促成栽培过程中病虫害危害很轻,果实生长期间的农药用量只需露地生产的1/5,生产过程与绿色农业经济要求不谋而合,此项技术也正在示范应用中。

3.科技人员挂职,开展科技共建

派驻老边区柳树镇和大石桥市博洛铺镇各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挂职副镇长,出席镇两委班子的工作会议,参与镇农业工作的开展运行,规划镇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结合镇农业优势项目和农村整体居住生产环境良性发展,将绿色农业经济理念导入政府工作状态中,是政府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利和责任,挂职人员有义务为此付出多方努力,不仅要发现镇内可解决的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也要发掘学院及社会上更有价值的人才、技术和合作途径。例如在柳树镇太平山村和东岗村首先实施的秸秆气化站试点项目,在太平山村、东大村、东岗村和西岗村首次实施的1200座农村改厕项目,都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集中连片的进行效果更为明显,能源利用可再生化,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科技人员挂职融入了农村社会发展的整体思路,在挂职单位的认可和支持下,从而更广泛、更全面、更有的放矢的使得政产学研‘四轮驱动’又‘四轮齐动’,更好的推动了农业高职院校服务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4.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偿委托检验检测

包括农业投入品执法委托检测(化肥微生物肥料添加剂,农药、兽药、饲料,农作物种子例行鉴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农产品认证及质量检验、环境监测(土壤、水质、大气)。这些项目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服务性较强,合作弹性较强。

三、实践“政产学研”项目的认识与体会

1.“政产学研”角色分析与定位

政府搭台推动产业界研发经费向科研院所流动。政府的高度重视与适当干预及政策手段的运用对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搭台主要体现在:改善企业环境、制度建设、有效干预与适当调控、信息、中介服务等。其中利用这些职能建立绿色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是政产学研合作更为成功的前提保障之一。2011年2月2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经济报告》。报告称,从现在起至2050年,每年将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2%投资于10个主要经济部门,便可推动全球向低碳绿色经济转型。因此协调经费到位与经费使用规范有序,是政府搭台的关键职责之一。产业实体为主体。产业实体包括企业、合作社、有主导产业的村镇、龙头企业联动的农户等。产业实体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要求、产业发展瓶颈、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最终需要产业实体来明确并提出。例如:生产污水处理问题,应该首先由产业来提出,而并非社会代为提出,即便不能恩泽四方也应该做到自扫门前雪。再如资源化(或者叫循环利用),应该是产业节约成本,形成良性循环的技术思考和技术措施,是产业实体发展的内心追求,是产业增值的良方,如何再依赖社会呢?因此,企业是研究开发的主体。必须一方面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实力,组建技术创新开发中心;另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科研机制并使其发挥作用,优化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的配置,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学研是主导。农业高职院校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核心与主导的作用。农业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高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养成,而且更重视如何将知识转让给经济部门和其他社会部门,尤其是产业实体。近几年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省农委、省教育厅的高度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农民培训班、农村技术员培训班、涉农企业领导培训班以及农业中职校长教师培训班等等;向企业陆续推出了玉米新品种、新型内保温温室等实用技术;同时制定完善了双师型教师培养体制,定期与产业实体进行人员互派交流;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政产学研便为其一。在这些活动中,将新理念、社会发展新潮流传播开来,起到了当前推动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政产学研”合作,产学联动是推进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

2.“政产学研”项目为绿色农业经济服务的自觉性、积极性、持续性和长效性有待提高“政产学研”

项目开展并非一帆风顺,需要从政策制定、企业筛选、人员配备上作出不断调整;绿色低碳、可持续、资源化循环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产业实体与社会的无上追求;学院雄厚的科研力量有待发掘。这些因素如何自觉、积极、持续、长效结合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21世纪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政产学研”项目开展作为农业高职院校服务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最应从人力资源上做到自觉、积极、持续、长效。“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是培养农业高职院校服务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所需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向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形势,中国的产业向价值链的上端转移,产业价值链的转移在如今时代必然要有绿色低碳的色彩。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5大素质:扎实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格、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政产学研”合作是政府政策引导、知识资源和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本资源、技术资源及其人力资源的全面合作。因此,通过政府、学界、产业和科技界的合作,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工程经验训练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所需,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所需。应加强和完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农业高职院校服务绿色农业经济的自觉性、积极性、持续性和长效性。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政产学研”联盟的创建,有利于农业高职院校服务绿色农业经济的持久性和长效性。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的中间组织,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具有网络化特征的空间产业组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农业属于基础产业,也是相对弱势产业,选择地方政府主导型的政产学研联盟较为客观实际。政府担当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决策者和协调者,同时也是主要的投资者,协调集群内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组织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

第3篇:农业项目发展范文

一、基本情况

云南省农业厅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围绕产业,合理布局,认真组织实施。先后下发了《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农业厅关于下达2014年中央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资金的通知》(云财农[2014]119号)、《云南省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和《云南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南省2014~云南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技术指导手册与验收办法的通知》(云农办企[2014]136号)。2014年云南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紧紧围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选择全省果蔬大县8个州(市)的11个县市(区)布局实施,重点以苹果、葡萄、石榴、芒果、大宗蔬菜等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贮藏保鲜的组装式冷藏库设施为主,新建果蔬组装式冷藏库404座,新增贮藏保鲜容量16.6万立方米,新增单次果蔬贮藏保鲜能力3.5万吨,比上年增加5000余吨贮藏能力,共涉及受益农户144户、受益合作社60家。

二、主要成效

1.建设质量普遍提高,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工艺

在农业部技术要求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情,制定2014年云南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技术指导手册,将工程项目细分成产品管理,分别详细要求,让老百姓读得明白,懂得如何建好设施,让项目管理人员知晓在监督检查中检查验收哪些项次,所以2014年建设的设施质量普遍提高,尤其体现在保温性能和设备安全性上。有些农户和农民合作社不满足现有设施利用的现状,在提高冷库利用率下功夫,积极探索新技术,达到一库多用目的;有些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在贮藏保鲜工艺上做文章,探索新工艺流程,保鲜品质好,设备运行更节能。

2.减少损失、促进增收效果明显

通过项目实施,改变了原先落后的现状,不仅减少了农产品产后损失,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而且在稳定价格调节市场供给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以大理宾川县为例,项目实施三年来,共补助建设组装式冷库241座,库容达8万立方米。其中,85%的冷库用于葡萄打冷,每年可完成葡萄打冷约20万吨,实现产值12.8亿元,预冷收入2000万元;15%的冷库用于蔬菜保鲜储藏,错开高峰销售时期约3~6个月,销售价格平均提升3~5倍,实现增值约2000万元。

红河蒙自市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实施,可新增储藏能力5000吨,按储藏石榴计算,减损率按20%计算,可减损1000吨,每吨按4000元计算,可增效400万元,通过储藏石榴,利用春节前上市销售,每吨可获得纯收益1500元,全市64座组装式冷藏库可为农户、合作社产生750万元的经济效益,两项共增效1150万元,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曲靖麒麟区通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建设,新增葡萄、果蔬冷藏能力4000吨以上,大幅减小葡萄、蔬菜等农产品的产后损失,挽回葡萄产量损失400吨左右,减少葡萄产值损失460万元,年可新增经济效益300万元。

曲靖沾益县项目建成后,据初步估算,年可新增蔬菜、水果、花卉冷藏(保鲜)1100吨(批/次)以上,预计实现加工产值324.5万元(按均价增2.95元/公斤计)。

昭通昭阳区今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实施完后,2014年苹果在上年的基础上至少减损4910吨,实现错季销售果蔬约4500吨,增加收入900万元。

玉溪新平县通过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直接带动农户从2013年的3000多户到目前的8000多户,面积从6800多亩增加到目前的2万多亩,蔬菜产后损失率从18%左右降低至8%左右,相当于每年增加3200吨的产量,农民减损增收960万元。间接带动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总产蔬菜2.6亿公斤,产值3.24亿元,出口创汇1200多万元,增加了农户、合作社的收入。

3.助推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通过项目实施建设,示范带动产供销协调发展,错开成熟销售旺季,避免了高峰期价格波动,实现“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促进云南省水果、蔬菜、花卉等高原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延伸了产业链条,带动了包装、冷藏、运输及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呈现出“一业兴带百业旺”的良好局面,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项目示范建设成效显著,带动更多农户形成“建设施、促增收、兴产业”的良好发展氛围,为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4.“民生、民心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农民要致富要发展需要三方面支持:国家农业政策、先进的技术推广、各级政府的重视,该项目满足以上三方面要求,为农民办大事、好事,是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各地群众对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高度认可,叫好声一片,称赞产地初加工项目是一项真正惠及民生的

“民心”工程。项目的实施,为云南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后处理的利用率水平,解决农产品初加工落后的局面,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三、主要做法

1.大布局,做大项目规模

云南是一个低纬度的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温差大,高山峡谷间,江河湖泊纵横,造就了多样的地形地貌和立体的气候特征,素有“植物王国”之称,在农业上显现出“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云南是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冬早蔬菜和供港蔬菜生产的主要省区之一。项目实施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布局,以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突出果蔬保鲜,将果蔬贮藏保鲜组装式冷库建设作为专项惠民工程抓好、抓实,做大了农产品初加工补助项目,2014年安排的11个项目实施县都是云南省特色果蔬大县,切实发挥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作用。

2.广宣传,扩大项目影响

项目实施县(区)农业局组织技术人员分赴各乡镇,广泛深入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掌握农民建库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印发技术宣传资料上千份,使广大农户基本掌握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及建库的基本要求,做好项目建设政策讲解,全力做好项目宣传,让拟建户对项目建设政策和实施相关要求清楚明白。

3.强化培训,优化项目服务

为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和项目建设质量,强化培训优化服务是实施好初加工项目的重要环节。由云南省厅组织专家先后赴11个项目实施县举办农户与专业合作社培训班,做到一县一期,对各州(市)、县项目负责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项目实施的乡镇领导、技术人员、经办人员、农户、专业合作社等有关人员计1000余人进行了业务培训。宣讲政策和管理要求在2014年的项目实施中要把好“三关”:政策关、进度关、验收关;做到“三个到位”:政策宣传到位、培训指导到位、监督检查到位。聘请项目专家讲解了项目设施的建设技术要求及建造过程中注意事项。11月下旬由省厅组织专家对项目实施县就设施建好后如何使用好、维护好以及安全操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专题培训,与农户进行交流沟通,答疑解惑。各项目实施县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帮助农户和专业合作社解决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4.及时回访,跟踪项目进度

2014年云南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大致分为部署阶段、培训阶段、建设阶段、验收总结阶段四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都提出了具体要求,省农业厅安排专人,对项目实施县(区)项目实施进度进行电话跟踪,并要求项目实施县(区)每月上报项目实施进度,及时做好奖补设施信息录入工作,确保规范运作,按时按质完成。通过电话对项目受益农户、合作社,进行了回访调查核实,做到100%电话回访。

5.严格程序,规范项目操作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申请审核审批公示―施工―验收―公示―兑付奖补资金的程序进行,且每一环节、每一步骤均制定了明确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要求,切实做到“先建后补、两次公示、规范管理、阳光操作”,有效杜绝了未核先报、未批先补、少批多补、旧库新补等现象的发生,确保了项目实施公平公正。为充分体现项目实施的普惠性,对实施区域的项目农户每户补助新建冷藏库数量不超过2座,每个专业合作社补助新建冷藏库数量不超过5座,以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国家的惠民政策。同时,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项目奖补资金专款专用。云南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折不扣的执行好政策,把好事办好,造福于民,每个过程都要有资料和痕迹记录备查,让项目阳光规范操作。

6.突出重点,抓好项目实施

云南省农业厅将项目进行了合理布局,以省高原特色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坚持在重点主产县(区)、乡(镇)村建设,向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倾斜,推进集中连片建设模式。有条件的项目实施县在实施过程中以“离园区近、离交易物流中心近、离交通主干道近、离电源近”的“几近”原则,将项目实施设施集中在一个地点建设,如物流园区、农产品交易中心,农产品集散地等,集中建设附属设施,减少人力资源和交通运输成本,降低土地使用压力,更能实现“产加销”的协调发展,方便生产,有效降低管理和使用成本,方便群众,增加农民收入,增强项目集聚效应,扩大社会影响。

7.明确责任,落实项目到位

在项目实施方案中,明确了省、州(市)、县

(市、区)各级农业、财政部门的工作职责,省农业厅与项目实施县签订了目标责任书,项目实施县与承担项目建设的乡镇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状,将目的任务进行分解,层层落实。县农业局干部实行包点联户制,纳入年终考核内容。项目实施县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联动、项目农户主动”的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局、财政局、监察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的项目实施领导组及办公室,专门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日常关联等工作。县农业、财政、纪检监察、审计、金融等部门及各项目乡镇党委、政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宣传发动、审核审批、组织实施、检查验收、资金兑付等工作。

8.统一办法,严格项目验收

为规范项目验收程序和标准,切实做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验收工作,确保项目质量,达到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当年见效的目标。省农业厅首次对全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验收工作进行了规范和统一,下发《云南省2014年云南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验收办法》通知,规范了验收组织、验收时间、验收对象、验收内容、验收标准、验收程序、验收方法、验收结论、验收总结、验收纪律等十项内容。项目验收过程中强调规范档案材料、设施安全措施事项。

第4篇:农业项目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模式借鉴;乌鲁木齐市芦草沟乡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133-0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基础力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农业农村宏观调控和微观服务,创新农业和农村经营机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近几年,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各地都在积极推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协会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依法健康发展,“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福一方群众”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芦草沟乡根据辖区的自身特点建立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辖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芦草沟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 现状

芦草沟乡2001―2005年间拥有7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包括1个养猪协会,1个奶业协会,2个牛羊育肥养殖协会,3个种植协会。2007年,由于行政区划调整,芦草沟乡辖区中有3个村被划入水磨沟区,芦草沟乡拥有的7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有2个育肥牛羊协会,1个奶业协会和1个种植协会,共4个协会随着行政辖区的划分也归入了水磨沟区,仅存的3个协会又由于人员文化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匮乏、经验不足、制度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等诸多因素,到目前基本上处在瘫停状态,并没有发挥出专业合作组织应有的功能。

(二)特点

一是规模速度处在初级阶段。全乡2001―2005年只拥有7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仅存的3个协会也处在瘫停状态,数量少且发展缓慢,没有发挥出协会的作用。二是产业领域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主要集中在瓜果、蔬菜等特色种植领域,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领域分布较少。三是利益连接不紧密。利益连接方式处在技术合作、信息合作而多没有发展成较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四是服务水平处在初级阶段。处在向社员单纯提供技术、信息和购销服务的阶段,而没有延伸到储运、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

二、 存在的问题

根据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来看,芦草沟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中,认识上存在偏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已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发展的无形障碍。村领导干部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重视不够,缺乏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了解。一些人思想观念更新慢,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缺乏了解,看不到其发展的前景,对政府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也没有精心组织引导,致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农民群众认识上的偏差,主要将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视为走形式,缺乏领导和参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思想基础。

(二)发展规模小、质量高的不多

目前的合作经济组织一般只能带动和辐射本社或本村范围内的部分农户,能够发挥区域性带动作用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较少。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资金不足,公共积累少,制约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大多还只是在种植、养殖、传统收购销售,产前产后常规服务的层面,涉及现代物流、精深加工方面的少,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发挥。

(三)管理不规范,组织化程度不高

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实施有效的民主管理和规范运作。一方面,组织与入社农户之间多是技术、信息咨询联系,利益联系不紧密,出现“空壳问题”;另一方面,存在规章制度不规范、组织机构不健全的问题,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执行机构。

(四)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

农产品市场竞争不仅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也是产品形象的竞争。因此,商标、品牌、包装、信誉等有形和无形资产都显得十分重要。但是,芦草沟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甚至没有注册商标,更谈不上市场知名度,因而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受到负面影响。

(五)农民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但有的农民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模糊,怀疑加入后的收益,所以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主要模式借鉴

(一)新疆疆外主要成功模式

疆外一些省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发展内容丰富。主要模式有:

1. 能人依托型

这是“能人牵头,农户参与”的模式,在“能人”效应下建立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有较强的自发性和独立性。这种模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大都规模比较小,运作不规范,往往由能人一手包办,有的甚至连章程也没有,主要依靠能人的个人权威来维系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关系。还有,产权往往比较模糊,能人个人的财产与合作组织的公共财产所属往往不很清晰。

2.农民专业协会

如山东青州市弥河镇食用菌协会,它是农民在自愿基础上组成的非企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为社员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和销售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该协会于1999年成立,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千家万户,积极为食用菌业提前、产中、产后等系列化服务。

3.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依托型

由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把一部分专业农户组织起来,开展服务,促进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一种运作模式。它与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不矛盾,反而成为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组织依托。这种模式多出现在“一村一品”发展较好的地区,但其产权不太清晰,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专业合作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村委会班子与合作经济组织班子之间的关系,成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

4.基层农技部门依托型

这是在当地农技服务站等涉农服务部门的牵头下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一种运作模式。依托基层农技部门,利用其技术、服务等优势组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约占浙江省总数的30%,是主要的运作模式之一。农技部门利用其信息、技术及设施的优势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形成一种多方共赢的结果。对农技部门来说,不仅使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有了保证,而且推动了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在农民中重新获得了地位。

5.运销型合作社

如宁津县刘营优生猪运销型合作社,它是针对农民卖难问题,围绕搞活农产品流通,确保农产品产得出、卖得掉、卖个好价格而建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1999年由6名生猪运销户发起成立。现有生猪运销大户50多户,社员400多人,300多辆车,固定资产80万元,年外销生猪10万头,盈利140万元。

6.公司依托型

以从事农产品加工或销售等业务为主的公司为依托,吸收相关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是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实行“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的运作模式。这类模式在浙江省约占10%,也是很重要的运作模式。

(二)新疆疆内主要成功模式

新疆经过农村改革30年的探索与实践,新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2009年上半年,全区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近2 000个。主要成功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1.能人领办型

由种养殖大户或经营能手牵头,积极吸纳农户参加。在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件尚不成熟的地区,以从事农产品购销为主,形成“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这种的模式因为组织便利而被大量采用。同时,这种模式为进一步成立专业合作社提供了资金、管理、技术等基础。能人领办型直接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例如,昌吉市铁牛农机合作社由13名农机能手自发组织,自2007年成立以来主要开展跨区农机作业服务,与周边农场及种植大户签订作业订单上万亩。

2.“支部+协会”型和村干部引领型

由村党支部或村干部牵头,利用外部资金或威信优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阜康市黄土梁惠农经济合作社就是由党支部牵头组织,合作社下设贮藏保鲜、棉花、大白菜、奶牛、大米、牛羊育肥6个分会。还有如玛纳斯兰州湾镇金土豆合作社,就是由村干部引领58户农户组建,生产早熟土豆形成规模并连续几年出口到哈萨克斯坦,带动了农民增收。

3.技术人员领办型

由技术人员牵头,以提供技术服务为核心组建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如吉木萨尔县大有乡金土地合作社,合作社依靠自身技术优势并通过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向社员提供服务,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发挥很好的作用。再比如玛纳斯县头工乡绿藤葡萄专业合作社由头工乡农技站技术人员和农户联合组建,带动了这个乡葡萄规模化生产。

4.龙头企业依托型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由农民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这种模式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常采用的一种形式。如依托工业番茄加工龙头企业、甜菜制糖龙头企业、葡萄酒龙头加工企业、奶制品加工龙头企业组建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订单跟企业形成联合与合作关系。如泰昆集团与呼图壁县大丰镇联合兴办的养鸡合作社,采取农户入股,鸡由公司统一饲养,农户通过从公司分红获利;或由泰昆集团提供鸡苗、防疫、养殖技术指导、销售等服务,农户通过提供饲养劳动获利。

5.基地带动型

以一定区域的农产品基地为基础,以技术、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为纽带,形成“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运作形式。如且末县、若羌县形成的红枣产业带,焉耆盆地的工业番茄、葡萄、打瓜、色素辣椒等经济作物产业带,发展了香梨、工业番茄、红枣、打瓜、色素辣椒、无公害蔬菜等专业协会,同时,结合现代畜牧业发展,在库尔勒、焉耆、和静等地建立了奶牛养殖协会。昌吉市围绕红色产业抓大农业,番茄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成为新疆主要的番茄种植基地,并有中粮屯河、新中基、新疆昌通等多家番茄加工企业。昌吉市番茄协会顺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番茄种植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会员已由最初的49人发展到930多人,辐射带动了4个乡镇、5 000多户农民增收。

6.股份合作联合型

引入股份合作机制,由农户、合作组织和企业自愿联合,按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是近年出现的以股金为主,以土地、厂房设备、技术为补充的自愿合作与联合组建的合作经济组织,其中有一些从开始入股登记注册即为法人经济实体。如塔城丰农玉米合作社,开始以每股50元入股,资金20万起家,经过两年的运营,形成了250户社员、200万元固定资产、300万元流动资金的规模,2008年购销玉米等农产品2.5万吨。

需要说明的是,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中,政府、企业、科研、大户等主体在市场这个前提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模式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如2009年3月成立的塔城市汇丰农作物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有自治区小麦育种基地和塔城地区丰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两个集体会员。科研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同时加入,使该合作社形成“科研+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所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模式必将随着实践经验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呈现出更多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形式。

四、芦草沟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本模式选择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可仿效性,其特殊性决定了它的选择性。结合芦草沟乡实际情况,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采用以下的发展模式:

模式一:目前,有优势产业但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的,可以采取“政府组织模式”。这类模式就是“政府+协会+农户”的模式,要求政府围绕优势产业组建协会,开发优势资源,培植新产业,使潜在的优势变成市场竞争优势。从芦草沟乡实际情况出发,“低起点、高着眼”,采取“两步走模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先由政府参与,调动各方力量办协会,然后再引导协会向专业合作社发展。这符合芦草沟乡当前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

模式二:未来,形成产业集群。农产品出现卖难的,可以采取“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及“农民自办型”等发展模式。这类模式要求政府积极引导经纪人、企业、党政干部兴办协会或市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开拓市场,以便获取各种市场信息,降低交易费用,避免恶性竞争,提高农户的谈判能力,用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实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政府要做好裁判,确保经纪人、公司与会员的利益不受损害,促进协会的健康成长。

五、芦草沟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策

(一) 加强组织领导

芦草沟乡成立发展农村经济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具体事宜,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组织保障。职能部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要求,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来抓。要努力营造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二)加强宣传教育

采取各种方式向农民群众宣传国家、自治区对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介绍外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验,向农民讲清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是民建、民管、民受益的群众组织,目的是让农民按照自愿的原则组织起来,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大力宣传形成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激发农民群众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三)提高农民素质,加强技能培训

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必须在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工作的同时,夯实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对合作社的培训辅导,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辅导制度。通过举办各种农业知识培训班,传授农业技术和技能,重点辅导农业合作社的运营和管理知识,以提高合作社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的素质,促进合作社提升整体素质。通过合作社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培养有文化、有技术、善合作、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典型示范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先抓典型。开展试点示范,然后在巩固试点成果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某行业的成功模式,再逐步推开,稳步地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典型示范、总结推广,使广大农民亲自体验或亲自看到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好处,从而调动更多的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也使政府部门领导在实践中掌握了如何指导合作组织发展的经验,然后再去指导实践。从实际出发,选择和确定相应的示范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示范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体系。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积极争取自治区、米东新区财政支持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为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治区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经费(2009年9月起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2 000万元),重点扶持开展工作较好的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择优扶持成为自治区级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各地州和县市财政每年也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本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的项目,只要符合专项资金投向的,各级财政部门应优先立项。安排一定数量的支农周转金和信贷资金,用以扶持符合政府产业政策的新技术引进、教育培训等。

二是积极争取税收优惠政策。凡是国家规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享受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都要帮助争取政策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向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收入,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凡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其销售属于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范围内的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兴办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销售农产品,按13%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对收购的免税农产品原料,可凭税务机关批准使用的收购凭证,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三是帮助落实金融信贷扶持政策。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金融机构,要积极研究制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简化审批手续,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季节性、临时性所需资金,提供各种类型的低息贷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配建服务场所和农产品经营网点、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销设备。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自有资产抵押或社员联保的形式办理贷款手续。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如实行“小额信贷”,并且给予财政贴息,农业产业化等贴息资金要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倾斜。

四是落实用地用水用电和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等政策。根据国家政策。农民合作社发展需要的用地应依法优先优惠从快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养殖基地、发展花卉苗木所需用地,在不改变农用地用途的情况下,可依法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租赁、入股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予以解决。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所需用地涉及农用地转用的,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优先安排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农民合作社从初加工、贮藏保鲜应按农业生产水价电价标准执行。对农民合作社整车并合法装载自产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在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的“绿色通道”上通行,在原有车型收费标准的基础上降一型征收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通行费,对农民合作社的产品认证、商标注册等实行补贴奖励等优惠政策。通过对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扶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优惠政策的细化及有效落实,为芦草沟乡农民合作社建设发展开绿灯,创造宽松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 唐志强.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57.

[2] 黄俐晔.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模式的实证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7,(3):83.

[3] 贺小林,武国航.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09,(2):45-49.

[4] 姜明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来自云南省的调查[J].江苏农业经济,2006,(12):67.

第5篇:农业项目发展范文

关键词:项目管理;农业项目;农业经济

前言

随着我国对农业重视程度的增加,农业的资金投入也不断增加,许多大型的农业项目发展起来,规模逐渐加大,而其中的项目管理在农业经济中体现频繁。在农业中使用项目管理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能够促进农业项目的发展和完善。但是,在现阶段的农业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对问题的处理的解决,能够提升农业项目的管理效率。

1加强农业项目管理工作的建议

1.1提高对农业项目管理的重视程度

农业项目管理的有效开展非常的重要,为了保证其开展的有效性,应该对其进行理性和客观的认识,尤其是重视农业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在各个方面加强建设,如加强制度的建设,加强对综合人才的培养等,不断为其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为农业项目管理的开展提供保证。加强对项目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科研成果的巩固,利用管理理论结合实战经验进行农业管理工作。

1.2加强对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

在进行农业项目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非常的重要,尤其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能够直接影响管理的效率,所以,应该加强对高素质管理人员的培养,基于此,应该利用有效的途径进行,如加强对农业项目管理人员的资质认定。由于资质认定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因此,通过资质认定能够对管理人员的水平进行评价和判断。但是应该加强资质认定制度的建设,应该结合我国的发展情况和农业经济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我国的农业发展有自身的特点,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符合自身发展的资质认定机制,而且需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不断提高农业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1.3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为后来的发展提供基础

重视项目的前期工作,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适合的农业发展项目,同时对国家的农业政策和农业发展导向进行研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在制定相应的计划之后,相关的专家进行验证,不断加强其合理性。另外,对项目的申报立项程序进行严格的审查。此外,还应该加强对项目可行性报考的编制工作,同时注意编制的质量。

1.4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对农业项目的管理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在农业经济领域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其为农业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相应的保证。在进行农业项目管理中,需要涉及大量的数据,应该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建立相应的数据中心为制定政策提供保证,不断促进农业管理向着科学话的方向发展。

2农业项目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

2.1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深,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因此农业项目管理工作,能够缓解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压力,促使农民增收,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2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顺利进行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是实现农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农业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项目管理工作能够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2.3能够完善市场机制建设

农业项目管理工作能够推动市场机制的建设,健全农业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规范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理论支持。

3结语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对农业项目管理工作也开始逐渐重视。本文主要分析的问题包括农业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相应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之后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解决。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项目管理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加强对农业项目的管理和建设,不断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袁华丽.浅谈加强农业项目资金管理[J].青海农技推广,2013(3).

[2]杨肖蕾,韩建民.当前农业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2013(19).

[3]唐晓贞.浅谈如何加强农业项目的财务管理[J].山西财税,2011(11).

[4]薛晨霞,戴晖,姜永平,等.关于完善基层农业科研机构项目管理机制的探讨——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6个农区所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7(5):1-2.

第6篇:农业项目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审计重点

现阶段国家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力度不断加强,国家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投资,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的提高,实现了农民增收。因此,做好r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审计,对规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展开讨论。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的主要目的

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规范项目资金筹集、管理,加强对资金的监管,使财政资金有效使用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上,揭示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加强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和运行能力,切实发挥项目建设效益,达到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的目标。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的重点

1.项目管理方面

(1)项目立项审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重点关注土地治理项目是否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确定开局,规划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发展项目扶持是否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状况,确定重点扶持的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关注开发规划制定、项目库建立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情况。审查有无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和立项;是否按照规划下达计划和分配资金,并具体、明确地落实到项目实施单位,是否存在同一项目多头申报资金、套取资金的问题。

(2)项目实施程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当推行项目法人制、土地治理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招投标制、政府采购、工程监理、资金和项目公示等制度,产业化发展项目实行资金和项目公示制。审计中应关注项目是否实行项目法人制,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招投标,是否按照设计进行项目建设,是否按照建设合同、监理合同实施项目,是否按项目申报、实施和竣工验收三个阶段对资金和项目进行公示,是否造成损失浪费,是否达到项目建设的目标等。

(3)项目任务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调整或终止。审计中应关注项目是否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实施方案)完成各项设施建设,各项设施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和规模,竣工验收项目是否按规定办理竣工工程资产登记移交。项目实施有无擅自调整项目建设内容、建设地点和建设期限等问题。土地项目竣工后有无及时编制项目竣工决算,积极组织项目验收。

2.项目资金

(1)资金筹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别承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支出责任。审计应重点关注中央财政资金是否及时足额拨付,地方财政资金是否按照批复的计划筹集,地方各级财政投入资金是否列入同级政府年度预算。

(2)资金管理。各级财政用于经国家、省级批准备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由项目实施单位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手续办理报账。审计中应重点关注项目资金是否按照有关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制度,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资金支付是否实行县级报账制,是否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审查财政部门有无将项目资金安排用于其他方面的情况。

(3)资金使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资金投入以土地治理项目为重点,因此审计中应重点关注土地治理项目资金。主要检查项目实施单位是否严格按照主管部门批准的项目计划和有关规定使用财政资金,有无挤占挪用和超范围、超标准使用财政资金;项目实施单位的报账支出有无以虚假工程、虚假业务和其他项目支出骗取财政资金;项目管理部门是否按规定提取和使用管理费,前期工作费是否超过规定的额度;该项目结余资金处理是否合规、有效。专账核算、资金安排、资金使用是否规范有效,报账资料是否真实、合规。

3.项目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审计中应重点关注各级地方是否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以实现农业增产;是否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业、林业、水利措施综合配套,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是否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状况,确定重点扶持的优势农产品产业,该产业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有无产生积极作用,是否存在利用产业化项目套取财政补助而无明显社会效益的问题。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主要思路

1.跳出账本重效益。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审计,除了对资金管理使用进行审计监督外,更应该注重资金投资的效益,通过广泛的调查了解,真正掌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益,以及项目实施之后的维护和运行情况,查找不足、促进完善是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的意义所在。

第7篇:农业项目发展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

中国的农业资源丰富,不仅包括农业资源,还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诸如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乡村文化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源开发、整合、规划,使得农业资源特色化发展,以此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旅游项目,以其浓郁乡村气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但是,要确保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探索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以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促进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理念缺乏创新性

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如果在研究的层面上发展缺乏广度,且深度不够,就要会导致农业产业的定位低而无法突出特色。大众化的产业发展就必然导致农业资源无法充分开发。现代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就是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打造休闲农业项目,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如果在打造乡村旅游项目的时候没有对所具备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以明确定位,就会导致乡村旅游项目着眼于短期效应而不注重长期利益,使得乡村旅游小型化发展,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难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

要将农村资源打造为旅游资源,就要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目前农村所具备的资源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所以,在休闲旅游项目中,多是对现有的自然农业资源进行旅游化发展,但是,乡村旅游要产业化发展,就要配套设施齐备,而现行的乡村旅游存在着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工作人员多是农村当地的农民,他们没有从事旅游工作的专业素质,无论是在服务技术水平上,还是服务观念上都不具备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这就使得乡村旅游难以标准化发展。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项目模式单一

农村地区在政府的引导下才能够更好地产业化发展。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发挥着监督职能,特别是农村旅游发展,政府就要实施监督管理,以使得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但是目前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着脱管的问题,一方面旅游经营活动没有规范化、秩序化,游客的权力也无法得到保护,另一方面,旅游项目模式单一而缺乏创新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乡村旅游市场没有深层次开发,使得休闲农业发展受到制约。特别是多数的旅游项目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而没有对农业资源从旅游规划的角度进行整合,缺乏了创新性的旅游项目就难以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有所扩展,也因此而使得旅游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问题的有效对策

1.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科学规划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对农村的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就会导致资源浪费,而且没有创造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要以休闲旅游为指导思想,对农村的资源科学规划,做到乡村旅游项目规划要因地制宜,做到布局合理。这就需要在乡村旅游管理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对各项农业资源都要优化配置,以将农业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休闲农业,就是要保持农业生态,且要促进农业休闲化发展,使得农业生态化、市场化,促进乡村旅游科学化发展,所以,对于乡村旅游项目要深入研究,做好科学论证工作,从长远的角度将管理经营模式建立起来,以使乡村旅游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

2.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强化基础建设

休闲农业就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乡村旅游项目要规模化发展,就需要当地的政府对农村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对公共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并将相应的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乡村旅游项目在政府的主导下市场化方向发展,就是要提高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争取更多的投资。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到旅游项目中,而且还可以对社会力量起到引导作用。政府参与其中,就可以将基础建设平台建立起来,出台相应的政策旅游项目多元化发展,从而使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运行中所遭遇的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3.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品牌化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除了要将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还要注重当地文化的有效应用,以使得旅游产品具有文化内涵。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重对农村的原始资源予以保护,对地域文化要从保护的角度求发展,以使得当地的文化传承下去,同时还使得旅游产品充满生机和活力。注重农村地方文化旅游的优势还在于,突出地方文化,实施旅游差异化发展,从而发挥旅游品牌效应。旅游差异化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就要将农村的自然资源与当地的文化充分结合,实现旅游产品的精品化,以提高行业市场优势。在农村自然资源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的同时,还要注重重点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得当地的特色资源被开发出来,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政府所发挥的作用是加大乡村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对当地农村资源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开局,以在保留原始资源的情况下将当地的经济带动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农业已经打破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向现代农业过渡。所谓的现代农业,就是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中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项目越来越得到重视。在保护农村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并注重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实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以使得乡村旅游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创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鲁阳,冯成骁,杨唇.“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70―72.

[2]耿红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主导作用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2012(04):50―53.

第8篇:农业项目发展范文

关键词:旅游观光农业 发展思路 项目模式 对策建议

旅游观光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它不仅具有生产性的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被誉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以北京为例,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收入已达到农业总收入的30%以上。黑龙江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最佳结合,既符合本省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世界生态旅游发展的大趋势。

国内外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旅游观光农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步发展并形成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规模较大的5种模式:观光农园,即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供游客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模式;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合为一体;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的农业经营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省的自然生态教室等;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阶段及问题

发展阶段

根据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过程,舒伯阳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萌芽阶段,属自发式,旅游主题不明确,仅作为休闲调剂,投资与经营主体是个人或小群体,市场供求关系模糊,以个人需求为导向;初级经营阶段,仍属自发式,有一定的旅游主题和活动安排,中小旅行社也主动参与经营,市场以短期赢利为目的,并以产品为导向;成熟的经营阶段,属开发式,有明确的主题和系列活动策划,投资与经营主体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市场以长期投资收益为目的,以项目投资为导向。据此判断,目前我国旅游观光农业已发展到成熟的经营阶段。

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起步较晚。近几年,在哈尔滨等大中型中心城市郊区出现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绿色农业实践基地”、“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形式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此外,还有部分个人或集体参与投资经营的“风情园”、“农家乐”等项目,但是从其投资与经营主体、开发规模、功能等方面分析,并以舒伯阳的旅游观光农业三阶段论来判断,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正处于从初级经营向成熟经营过渡的阶段。

目前,黑龙江很多地区投入运营、在建或者拟建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较多,按其内容不同,可分为5种类型:综合农科知识类:如黑龙江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哈尔滨的“绿山川”生态园、二龙山现代高效农业科技成果展览园等;瓜果品尝类:如密山市绿色观光农业走廊等;民俗生态类:如大庆胜利民族风情园等;花卉养植类:如鸡西润丰绿色园区等;种养殖产业类:如大庆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牡丹江大湾农业科技园区等。其中,60%以上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都是属于综合类型,即集农业、科普、观光、餐饮、经贸等于一体,进行农、林、果、牧、渔等立体综合开发。

存在问题

从目前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现状来看,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但是并没有摆脱目前旅游观光农业普遍存在的规模小、品牌不突出、配套设施不齐全、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尤其以下列三大问题较为突出:

规模较小,而且地域分布不平衡。根据国外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当旅游观光农业区半径大于29.5公里的区域(面积)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而黑龙江的项目绝大多数小于这个数字,因此项目主要集中于经济较繁荣、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附近,尤其以哈尔滨和大庆一线较多,而资源相对丰富的中部、北部地区较少。随着其它地区经济的崛起和山区脱贫,其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目前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景点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或非旅游企业投资兴建和管理。政府缺乏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很多项目又缺少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使一些地方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主题开发重复、雷同或近似,景区缺少总体布局规划,往往同一景区中各个旅游景点不相协调。这给今后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埋下了隐患,同时,造成后期农业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困难,更难以进行深度开发。

项目的市场定位、建设主题定位不够准确,缺少鲜明的北方农业特色和传统的文化基础。许多项目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评估审查,投资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或单纯模仿别人的模式,并没有将种、养品种的新、奇、特和传统文化底蕴做实、做强、做大,是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的直接原因。此外,有的地方没把旅游观光农业看作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的收入来维持园区的发展,而客源的组织又以当地散客和学生为主,与旅游组织联系不紧密,许多参观学习都是免费接待,因此,很多的旅游项目入不敷出、举步维艰。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

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发展的基本思路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应以超前的眼光,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应从发展大旅游的角度来实现黑龙江特色鲜明、种类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旅游观光农业产业链的拉伸;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提高综合效益;应以农业为核心,以生产为本,走特色品牌、精品项目之路;应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人力资源建设为保障,稳健地发展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既为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黑龙江的支柱产业做出贡献,也为黑龙江省的农业现代化起到长足的推进、示范作用。

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项目模式

根据黑龙江省农业结构的特点和区域优势资源,并借鉴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其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发展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农业主题公园 农业主题公园是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以大农业或农业的某一领域为题材,把农业生产场所、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建设项目。在功能上,可建立粮油、果品、花卉等专业性农业公园;在利用方式上,可将作物的观赏、采摘、制品及其有关的文艺活动、节庆活动等融为一体,提高其经营效益,丰富游览乐趣。

农业生产基地 有先进生产水平的、有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本身隐含着较高的观光游览价值,广阔的田野、大群的牲畜、食品的生产流程等,都是看点。例如密山的绿色观光农业走廊就是属于这种类型,50万亩的“走廊”上,建有白瓜生产基地、西红柿示范区、绿色水稻示范区、果园示范区等。这种项目的旅游服从于生产、服务于生活,利用现有的生产项目开展旅游,并利用旅游客流对企业的形象、产品、理念等进行宣传推广,相得益彰。

农业科技示范区 农业科技示范区是一个集科研、开发、创新、示范四个方面主体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综合大学科。在示范区自身的科研、生产设施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并把农业科技普及工作溶汇到游览中去,是现阶段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主要模式之一。例如哈尔滨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不仅担负着“设施绿色蔬菜生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研任务,还被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和市教委联合确定为“哈尔滨市青少年绿色农业实践基地”。

农家游或农家乐 这类项目的形式主要表现为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园等形式,主要是私人或者集体投资兴建的。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园区。最经典的农家游是城市人到农村去与农民“三同”――同吃农家饭、同住农民屋、同干农业活。这种就简、就古的旅游项目对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游客具有特殊的吸引力,特别是深受那些在“”期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五・七”干校的“老学员”的欢迎。

特色农业基地 黑龙江特色农业的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地方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等。发展这类项目的核心在于凸显产业的渊源、产业的发展、产业的知识等,或者是特色黑土地人文、特色的景观地貌、特色的农业环境等。例如大庆龙凤的大农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有我国东北三省最大的43型温室生产基地,专业生产反季水果、蔬菜等。

项目发展的政策及措施建议

在大力推进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实行政府扶持、企业经营、专家指导、农民参加的运行机制,四者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增强项目生存与发展的活力,要重点解决当前发展中的实际存在的问题。关于具体政策和措施,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做好项目的空间布局和时间布局;预测趋势、立足特色,做好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规划,按照省、市、县三级建设一批代表地区特色的精品项目,克服旅游成长发育期的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推行旅游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等措施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的旅游观光农业企业。

项目的投资和经营主体应该加强旅游观光农业园区的统一规划,正确实行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和时间定位,注重都市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城市化规划相结合,国际先进理念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农产品的季节性生产与全年观光经营相结合。

项目应该突出产业化,立足特色,增强内涵,打造强势的产业品牌和精品项目。旅游观光农业要突出观光农业特色和农村生活风貌,丰富农业文化内涵;切忌建造过多的人文景观,使环境和设施过于人工化、商业化;切忌盲目追求大投资、大规模、高档次和高消费,要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力求实效。

通过人才培养、培训和科技进步,发挥黑龙江省旅游业后发优势,推动旅游观光农业向成熟阶段发展。通过与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高校和培训机构等进行产、学、研或其他合作方式,全面加强旅游科教、培养多层次人才,对项目进行科学的论证、规划、建设和管理,同时,学习和探索国内外旅游产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并应用现代IT技术实现行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

2.郑业鲁等.广东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和项目规划原则探讨[J].软科学,2002

第9篇:农业项目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1

一、当前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1.什么是休闲农业旅游

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题,在农村自然环境中,利用农村生活项目等农业资源来增进人们对农业的体验的一种休闲旅游形式叫做休闲农业旅游。这是一种以增进农业体验为目的的适应人们观光、休闲的新型旅游形式。休闲农业旅游在国外发展较早。欧洲在60年代就已出现了休闲农业观光旅游,意大利“国家农业旅游协会”旨在指导城市居民去农村拾趣,体验乡野气息。亚洲日本休闲农业始于70年代,近些年得到大规模发展。在我国,休闲农业旅游起步较晚,直到80年代才出现发展苗头,近几年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出现了较好的局面,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

2.当前国内休闲农业旅游的几种发展模式

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借鉴国外发展模式再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下,逐渐形成的发展模式中比较有典型意义的有如下几种模式。

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早期这种发展模式在我国可通俗的认为是农家乐,所谓农家乐,指的是在农家吃饭,在农家住宿,帮农家干活,享农家娱乐,买农家特产品。现在模式逐渐发展成由农民提供或出租耕地,让游客参与耕作、种植、经营,游客作为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体验耕作的乐趣、享受收获的喜悦。经过最初发展阶段的摸索,如今项目日趋成熟,获得大部分有充足时间、有劳作能力消费群体的钟爱。

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旅游模式。这种模式的消费群体定位在境内外热爱文化探秘、人文资源的旅游爱好者们,模式的发展以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载体,或以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为主题,依托于一些区域的特色村落开展的一种深度体验型休闲旅游项目。随着国际旅游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旅游者走进国内,而我国人文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国内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旅游模式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观光果园采摘型休闲农业旅游模式。模式以绿色自然景观和人工田园风光为载体,主要利用农业生产的过程、农业生产的成果销售来获取收益。

二、当前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

当前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出现了对城市近郊闲置土地实行集中土地租赁,经过开发后,按小面积进行二次租赁给农务参与型消费者,以此来获得经济效益的项目。这是一种新型的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目前基于这种形式的现实版“开心农场”项目日益兴起。

所谓现实版“开心农场”指的是消费者利用租赁来的小面积土地进行种植或者养殖来达到休闲、锻炼、旅游的目的,在劳作中亲近大自然、感受生活的乐趣。通过现有的资料分析与走访河北省内的一些“开心农场”项目,分析出项目具有两大典型模式特征。第一个是项目的经营位置多位于城市的近郊,租用的是城市近郊的空余农业用地,大面积租用后进行总体规划调整,再分区域按面积收取租赁、服务费用,以此为项目盈利手段。二是主要消费者层次清晰,定位准确,消费者多为时间充裕的、有劳作能力的中老年人。种植方式精耕细作,且多是人工耕种的传统农业种植方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管理上存在着先发展后监督的观念。发展至今积累了很多的问题。首先,国家没有统一的行业发展规范,缺乏可以依据的相关规定,各地基于自身建立的规范规定良莠不齐,缺乏整体性,产业横向品牌发展较难。其次,农场转型发展存在限制,因为国家规定不得随意更改土地使用性质。最后,有些农场模式单一,对消费者吸引力有限,无法持续发展。

三、现实版“开心农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国内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诸多开心农场项目,经营规模、经营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消费者对于行业的评价比较极端,产业前景堪忧。经过分析模式发展中涌现的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缺陷,要做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引导支持。

1.政府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要进一步的强化

“开心农场”的盛行是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体现了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的转变。城市居民越来越多的愿意去亲近大自然,去自然中休闲娱乐,追求健康的休闲方式。政府主导作用一是体现在政策的支持、资金的优惠,二是体现在监管方面。尤其是政策的支持方面,需要一定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要给予这些开发经营农场主们充足的信心和支持,让他们敢于发展、敢于扩大规模,促使这种新型发展模式逐步走入正轨。

2.农场主给予技术支持,加强服务观念

农场要配备相关的专业技术员给予承包户种植技术支持,大部分承包户缺乏种植技术和方法,要培养其自信,以免积极性受打击。加强服务观念,结合自身项目实际情况,落实好服务措施。比如位于交通不便郊区,农场可以在市区定点定时班车集中接送。相关休息娱乐、现摘现做餐饮服务也应该配备齐全。

3.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构建有品牌、有特色的现代化农场

比如目前北方开心农场项目在冬季便无法经营,利用率不高,可以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来提高利用率,冬季新建温室就是解决的方法之一。扩展思路,温室还可以应用于种植观赏花卉等等,使农场的经营项目深度化,构建出自身品牌、自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