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特色范文

传统文化的特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的特色

第1篇:传统文化的特色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体验;特色街区;业态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8087

在我国城市林立的街区中,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无疑是其中引人注目的部分,也是人们到访一个城市、了解一个城市本土文化的最直观的窗口。

一、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的基本特征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俗称城市老街,是具有文化体验价值、有历史感的城市传统街区。通常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承载城市历史文化

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往往富含深厚的人文底蕴。如北京琉璃厂肇始于辽金时期的海王村,元、明时因曾在此开设官窑烧制御用琉璃瓦件,故得名“琉璃厂”。清康乾年间,逐渐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更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契机,成就了老北京第一文化街。成都锦里再现古巴蜀民风民俗和三国蜀汉文化,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从承载城市历史文化的角度看,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可以说是一个城市传统的文化地标。

(二)遗存历史文化风貌

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通常有明显的城市建筑文化遗存,展示了浓厚的城市文化肌理。北方的胡同和四合院、南方的里弄与青砖黛瓦粉墙、江南小镇的前街后河与G乃声声,以及中华古建筑的组群布局、九曲回廊、飞檐斗拱、砖雕泥塑等,都凝固在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中,形成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一部分。如成都的宽窄巷,既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北京的烟袋斜街,其地形就宛如一只烟袋,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通往银锭桥,活像烟袋锅儿,而斜街细长的街道则是挑起烟袋的烟袋杆儿。

(三)具有原生商业文化

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通常具有原生商业文化。历史上传统的商业文化不是生硬营造出来的,而是因需而生,顺势而为,逐渐“生长”起来的,城市原生商业文化往往传承数百年,集聚了老字号、老特产、老口味等城市商业文化的精华,造就了城市街区中不可替代的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以北京前门大街为例,历史上这条商业街至少面临三次发展契机,随之促进其繁荣兴旺:一是明嘉靖以后,为了解决进京应试举子的住宿问题,在前门大街两厢建立了各地会馆,大量举人消费促使前门大街趋于繁华;二是受益于清初“旗民分城居住”的政策,汉族官员后商民皆住于京师外城,客观上促进外城商业兴旺,而与皇城毗邻的前门大街成为外城商业繁荣的标志;三是清末前门火车站的建设,使前门大街成为北京与各省联系的交通枢纽,也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城市商业中心的地位。

(四)商、旅、文融合发展

当前我国各地的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普遍具有商、旅、文融合发展的特征,商业在旅游中,旅游在文化中,以文兴商,以旅游促消费。以北京南锣鼓巷为例,据我们2015年对该街区的调研,游客是南锣鼓巷消费的主力,该街区外地游客占到访者比例的80%,人们到访南锣鼓巷目的排位前三项分别是观光旅游(429%)、休闲度假(344%)和人文体验(251%)。如图1所示。

图1消费者到访南锣鼓巷的目的

二、部分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业态结构不够合理由上所述,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作为城市街区色鲜明、不可替代的部分,尽管富含大量商业内容,但其发展的灵魂是“文化”。若偏废其文化内涵而一味执念于商业消费,就偏离了文化体验的主题,这也是近年人们对此类街区过度商业化质疑之所在。

根据我们对此类街区的调研显示,街区发展中普遍存在业态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仍以南锣鼓巷为例,对该街区店铺业态结构的调研显示,其现有业态结构存在两方面明显的不合理性。

一是购物类业态比例过大,购物、餐饮、休闲类业态比例结构不合理。南锣鼓巷现有店铺中购物类业态占比最高,约占63%;其次是餐饮类业态,约占31%;休闲娱乐类业态比例不足6%。显然购物比例过大而休闲娱乐比例严重不足,与游客希望实现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及人文体验的到访目的相距甚远。如图2所示。

二是非体验类业态比例过高,现有业态店铺的文化体验度明显不足。调研显示,南锣鼓巷现有购物业态经营包括服装服饰、食品、日用品等8类,其中服装服饰类店铺比例最高,达39%;其次是工艺品类店铺,占比35%,两类总和达74%。尽管在购物类业态中也有部分具有较突出的文化元素,受到游客的喜爱,如“创可贴8”“京扇子”“TEAHOUSE茶屋”等,但总体上存在同质化现象,文化体验度不高。现有餐饮类业态中,小吃业态呈独大局面。对南锣鼓巷72家餐饮类店铺的分析显示,小吃类店铺比例最高,占比62%(45家);其次是酒吧类店铺,占比17%(12家);再次是特色餐厅,17%(12家),另有3家咖啡馆,占比4%。根据《南锣鼓巷文化休闲街》标准(北京市东城区地方标准),该街区定位为“以胡同四合院为肌理、历史文化为底蕴、安怡静雅环境为特色的文化休闲街”,显然,同质化业态及店铺的存在,与文化休闲街的定位不符,而大量小吃类店铺丛生,对街区环境存在干扰,“安怡静雅”无从谈起。如图3所示。

图2南锣鼓巷店铺经营行业占比情况

图3南锣鼓巷餐饮类店铺业态分布情况

三、业态转型与优化是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发展升级的基础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介绍。

(一)案例借鉴

在我国各城市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发展中不乏成功案例,如成都宽窄巷、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北京南新仓等。其中南京1912定位为“昔日总统府邸,今朝城市客厅”,以集中式的休闲娱乐业态搭载民国风格建筑,其业态结构以休闲娱乐为主(占比4898%),以餐饮(咖啡店、主题餐厅)为辅(占比3265%),其次是服务(含商务办公,占比1224%),零售比例压缩至612%,更多的体验类业态使这个街区文化体验度更高,使文化体验得以穿行在历史中,也使该街区本身成为南京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如图4所示。图4南京1912业态比例结构

资料来源:苏纶场,吴门印象商业研究

成都宽窄巷以“成都生活精神”为线索,通过业态规划、业种配比、功能分区等,将特色餐饮、宅门酒店、展览展示、茶馆戏馆等体验性业态,蜀锦、蜀绣、竹编、漆器等具有四川地域风情的艺术和技艺与老成都的民俗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并结合“宽”“窄”“井”三条老街及建筑群落,形成“成都城市怀旧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实现了“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的发展定位。如下表所示。

成都宽窄巷功能定位及业态结构街道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功能定位“闲生活”区

以旅游休闲为主题“慢生活”区

以品牌商业为主题“新生活”区

以年轻时尚为主题业态类别以精品酒店、私房餐饮、特色民俗餐饮、特色休闲茶馆、特色休闲酒馆、特色客栈、特色会所、SPA为主题的情景消费游憩区打造成以各国西餐、各地品牌餐饮、轻便餐饮、精品饰品、艺术休闲、特色文化主题店为主的精致生活品位区以酒吧、夜店、甜品店、婚庆、小型特色零售、轻便餐饮、创意时尚为主题的时尚动感娱乐区

北京南新仓文化休闲街的兴起,不仅因其将600年皇家粮仓改造为现代文化休闲街区的特色,也得益于其在白先勇先生主导下,自2007年以来,将厅堂版昆曲《牡丹亭》引入南新仓,在皇家粮仓的古拙空间唱响明代传奇名剧的悲欢离合。名人、名曲、名剧与古仓文化相依存,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体验业态,成为南新仓的一大文化品牌,也体现了特色街区的发展主题:“新的在旧的中,时尚在历史中。”

上海新天地占地三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六万平方米,以中西合璧、新旧结合的海派文化为基调,将上海特有的传统石库门旧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群融为一体,创建既具传统风貌,又具现代化功能设施的聚会场所,提供餐饮、零售、娱乐、文化及服务式公寓等设施,露天茶座及酒吧、广场表演和步行街等特色,令项目倍添新意。

从各成功案例可见,在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发展中,文化是灵魂和精髓所在,特色街区的文化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传承立基,创新出彩,传承+创新,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体验文化、感知文化,以文化带动消费,此类街区才有恒久的发展生命力。

(二)发展路径

对于当前业态结构存在明显不合理的传统文化街区,建议其以文化为魂,实现业态结构的转型与优化。我们认为,业态转型与优化是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发展升级的基础。业态转型与优化,首要任务是要破除特色街就是购物街或餐饮街的概念,要打破商业概念,将街区业态格局由以商业为主向文化主题转型,强化文化主题类业态占比。所谓文化主题类业态,指具有文化概念、主题化方向、休闲体验度高的业态,它可能是茶馆、酒店、作坊、画廊,也可能是私家会所、实验剧场,可能是一家以黑胶唱片为销售内容的音像店,也可能是一家出售后现代风格产品的概念店。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1文化创意类主题业态

文化创意强调文化生成的原创性,此类业态包括艺术家设计室、手工作坊、传媒工作室、广告艺术工作室、视觉艺术开发工作室、旅游纪念品及商务礼品定制、设计室等。

2文化体验类主题业态

文化体验强调文化消费过程的体验性,此类业态包括有主题概念的精品酒店、咖啡馆、茶吧、休闲书吧、酒吧、精品客栈、个性民宿、名人名家艺术馆、画廊、古玩艺术品鉴赏与交易中心、艺术表演场所、博物馆、艺术品鉴赏讲习与推广场所等。我国部分特色街利用街区资源进行区域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与活态展示,如杨柳青的年画制作室,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体验类主题业态。

3文化消费类主题业态

其外延较前两类更广,通常具有特色文化元素,能以文化带动消费的业态都可作为文化消费类主题业态。如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老字号餐饮店、地域名优特产店,具有文化魅力的特色餐厅,独特创意的自有品牌店铺,艺术品、创意礼品、旅游纪念品店铺等。

如前所述南锣鼓巷,针对其现有业态结构,建议其可考虑从以下角度加以调整:一是可采取置换、替代、退出等方式降低非文化主题类业态比例,特别是对于产权不清、无照经营、违规经营的店铺应坚决调整,置换出的面积用以优先引进文化主题类业态;二是大幅降低购物比例,逐步调整现有购物业态中缺乏文化主题元素的同质化部分,购物类业态比例不应超过街区业态比例的40%,且存留的购物消费相关业态也应该是具有多种文化元素、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三是大幅降低小吃类业态比例,调整出的面积可以考虑引进原生地老字号餐饮店,特色轻奢休闲餐饮店,风格各异的咖啡厅、茶吧等休闲餐饮店;四是鼓励发展文化创意类主题业态,可考虑将艺术家原创工作室、非遗大师工作室等文化创意类业态移入街区两侧胡同中,使主街与两侧胡同形成动、静互补,让街区文化能够沉淀下来;五是积极发展文化体验类业态,南锣鼓巷街区原生的官府文化、名人名家文化、市井民俗文化等均可作为文化体验的基础。如中央戏剧学院位于南锣鼓巷街区东棉花胡同39号,南锣鼓巷文化体验类主题业态的发展完全可以搭载中戏浓厚的戏剧文化氛围,将戏剧文化渗入街区文化肌理,创造新的业态体验。

参考文献:

[1]韩凝春,胡昕北京特色商业街发展述论[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6)

[2]吕怡琦历史街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及驱动力――以北京南锣鼓巷为例[J].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4(24)

第2篇:传统文化的特色范文

关键词:文化传承;传统商业街;传统特色;分析与塑造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deepening of the process, the soci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rapid development, modern commercial construction also welcomed their spring. Traditional commercial street and thus has become a kind of promote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tinuation of historical context, shape the image of the city features the important means.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and the related with type field research business.

Keywords: cultural inheritance; Traditional commercial street; The traditional features; Analy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中图分类号: F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人们的心目当中,传统商业街不仅仅只是建筑形式与现代城市商业街不同,在文化内涵及商业特色方面也能够唤醒人们对传统商业文化的记忆。富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气味飘香的传统小吃,抑扬顿挫的特色叫卖声、吆喝声,琳琅满目的各色商品都蕴含着我国传统商业街的形象特征和传统的文化精髓。传统商业街也因此被认为城市中最有活力的街区。

然而,为实现上述传统商业街传统特色的街道空间和繁荣商业场景,仅仅依靠表面层次上的设计(例如:沿街建筑的修缮和更新,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是不够的。它需要从维护商业街空间形态、保护街区的建筑特色、延续街区的人文特征等方面入手,因此笔者认为传统商业街传统特色营造的设计要素应由三个层面构成即街区的空间形态、建筑形式和文化活动。

1.空间形态

传统商业街大多是由历史建筑、历史遗存、历史遗址空间以及传统的街巷、院落空间所构成的,因此保留着传统的商业街空间尺度的特征。亲切的街道环境,舒适宜人的建筑空间,古色古香的商业购物环境,热闹的商业气氛。这正是传统商业街区的魅力所在。

当然传统商业街也有着“先天不足”所造成的“后天缺陷”的客观问题:首先,街道空间尺度相对于现今人流量大、集散度高的客流状况来讲,显得狭小拥挤。其次,街区商业建筑内部环境相对于通畅明亮、舒适便捷的现代化的购物环境来讲,显得落后过时。因此,如何对传统商业街街道空间进行改造调整,使它既适合现代商业功能又能延续街区传统特色则显得至关重要。

1.1街道的长度

历史街区商业步行街的长度是步行街空间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基本上决定了步行街的规模。商业步行街的长度是一个涉及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复杂问题,而且还受生活习惯和街道环境条件的影响,步行距离和步行时间过长会使人感到疲劳,失去逛街的兴趣;太短又会降低商业街的经济效益且更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商业步行街的长度一般在400一1000米为宜,例如日本的步行街平均长度是540米,美国的是670米。由于我国传统商业街大多是在历史街道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诸如国内的各著名传统商业街一样,其街道长度大多都在500米以内,这是个很适合人步行的距离。当然有特殊的超过500米的,则在改扩建的时候采用分段处理的方法,以减轻人们购物逛街时的疲劳感。

1.2街道空间尺度

空间尺度是一个与比例相关,体现人与建筑空间环境的概念,所谓尺度即建筑的大小与人体大小的相对关系,良好的空间尺度是街道空间环境的基础。协调的尺度关系是创造和谐的空间环境必不可少的条件,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对商业街宽度与沿街商业街建筑高度的比例之后,认为宽高比等于1时,商业街空间尺度最为宜人。

我国传统商业街街道两侧建筑多以两层为主,局部三层,街宽多为6米左右,街道高宽比以l:0.8一l:2(如图1)。这种空间尺度给人的感觉是狭窄、亲切和易于活动。这样,既满足了商业活动的需求,又不至于造成拥挤之感,营造了一种轻松舒适的购物环境。

1.3街道空间格局

传统商业街通常是简单明了的横向线型空间,同时也存在着纵向的传统街巷、院落空间,空间序列的组织可以采用分段处理的方法,在传统商业街街道空间格局方面笔者总结为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环节。

入口空间

传统商业街不是孤立于这个城市当中,它是城市这个整体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传统空间必须要和现代的城市空间对话,因此在传统商业街设计的时候,必然会选择一个过渡空间巧妙而又含蓄的和周围其他城市空间相联系,将传统商业街的空间尺度感受传递给现代、高效、大尺度的城市空间,因此,在这里入口空间便承担了这个举足轻重的门户角色。

首先入口空间作为商业街在城市中的标志性空间,具有门户和形象特色展示的作用,同样也是人们感知传统特色的重要元素,其次,商业街的入口空间作为人流导向的疏散和集中的作用,在城市交通中,作用不容小觑。

2、节点空间

传统商业街中的景观节点,也是传统特色塑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在规划设计时可以结合沿街两侧的商业建筑的进退关系做一些人群驻足的浏览空间,一可以解决人们在浏览过程中因街道过长而产生的单调乏味的空间感受,二可以给行人提供一些休息驻足的空间,三可以提供民俗文化活动举行的场所,四也更符合现代城市的购物环境。

1.4其他因素

传统商业街设计时,不仅仅只关注传统特色的塑造,同时要注意交通、疏散、消防等问题的妥善解决,才能够保证商业街自身功能机制的正常运转。

在传统商业街传统氛围的塑造,维护原有的空间特色固然是重要的,但也并不是原封不动的,同样要关注现代人群的消费心理需求和空间使用的习惯,要对空间适时的改造,细细的品味,琢磨。

2.建筑形式

不同的地域文化塑造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在商业街传统特色上,最能体现的就是其特色的建筑形式和建筑肌理,因此建筑风格的个性化是每条商业街设计所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因而,在各地传统商业街的设计时,大多以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形式为依据来塑造商业街的传统特色。

2.1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建筑的保护对于维护商业街固有品质以及建构城镇形象特色具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历史遗留的东西才能让我们真正了解到城市的历史和过去,感受到城市的文化和魅力。正如一个老人脸上岁月留下的痕迹一样,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针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采用主要的思想方法是守旧修旧的传统思想,即使在历史修复和整治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保护其反映原有历史的建筑面貌,包括色彩肌理、立面材料、及富有特色的细节等。

2.2新建建筑设计

已故美国著名规划师凯文・林奇曾经在《What time is this place》中说过,“我们生活在有时间印记的场所,……每一个地点,不但要延续过去,也应展望、连接未来。”任何一个历史的存在,都面临着现在和将来的挑战。给历史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给现在一个什么样的态度,给将来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都是设计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1] 邓慧.《历史街区商业化进程中体验设计的要素分析》[D].北京:清华大学,2004][1]

1.传统再现、完全复古

新建建筑延续历史街区建筑的传统风貌,采用完全仿古的作法,再现当年热闹繁华的商业街景。这是一种稳妥保守的作法。它既尊重了历史街区的传统文脉,又是一种相对快捷的处理办法。目前大多数历史街区商业步行街的建筑设计都采用的是这种办法。

2.提取特色、延续风貌

传统建筑元素符号的提取与重构是延续商业街传统特色和传统建筑风貌的重要方式,从而使新建建筑与传统商业街历史遗留建筑保持神似,这样既可体现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能够唤醒人们对传统记忆的回忆。

3.新旧对比、形成反差

在传统商业街区,根据现代城市需要,会规划建设全新建筑形式、立面材质、不同风格的现代建筑,从而突显社会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同样新的建筑形式也赋予了传统商业街新的时代精神,既能够体现出历史建筑的岁月沧桑,同时也能够体现现代建筑的时尚。对于建筑设计手法而言,对比其实同样也是一种协调。上海新天地新旧建筑对比。

3.民俗文化活动

传统商业街不仅是一个环境优美的购物场所,更是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一个社会交往、文化传统塑造的信息空间。对于传统商业街区传统特色的表现,体现在“人、建筑、环境、文化”等几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民俗文化活动的融入烘托了商业街区传统文化的环境氛围,创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传统文化空间场所。

3.1传统的民俗风情

对于传统商业街区的旅游者而言,购物早已不是他们内心的唯一需求,为了能够更好的吸引各地游客,传统商业街区常把最具有代表其历史文化的民俗活动开发出来,挖掘其文化艺术内涵,并且赋予新的表现形式。如具有代表性的当地特色小吃、民俗工艺、传统服饰等等,既还原了历史场景,也为商业街传统特色的塑造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吸引了游客,也增加了地方收入。

传统民俗风情活动

人们愿意到历史街区里的商业步行街进行购物,除了对有特色建筑所营造的历史环境的向往之外,更对那些有着传统民俗风味的表演和手工艺展示感兴趣。这些生动的“说唱表演”将人们的思绪带到久远的时代,比那些“沉默”的建筑、设施更有影响力。

具有历史意义的事物

在营造传统商业街传统特色时,可以保留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历史事物。它们是街道的历史文化的沉淀,反映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

街头小品

传统商业街街头小品的设计,关系到人们在商业街中购物的观赏性与趣味性,同时也是提升商业街传统特色氛围的重要途径,人们在购物之余,还可以欣赏具有传统地域特色的街头小品。

3.2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具有传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是烘托传统商业街传统文化特色、挖掘商业街传统特色的文化内涵的的重要方式,这些商业活动可以让人们了解商业街的历史、过去,给人们带来最直观的传统氛围感受。

商业活动

在传统商业街的街道中出现商业活动,这是商业街建设最直接的目的。带有民俗风情味的商业活动无疑对逛街的购物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节庆活动

我们的民族有着众多的悠久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国庆等等。有着民族文化背景的传统商业街理所应当成为上演这些节庆活动的场所。在这里一方面可以使游客增进对传统商业街的认识和提高商业街自身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激发游客的游览兴趣。

4.小结:

传统商业街传统特色的营造不仅仅取决于单幢的建筑物,它需要独特的外部空间环境,舒适的空间尺度关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分析上述实例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总结,提出传统商业街体现传统特色的三要素:街道的空间形态,建筑的形式及街区的民俗活动,并对其逐一进行分析论述。具体地说,传统商业街传统特色营造需要有近人的空间尺度,延续原有历史风貌的特色建筑,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只有实现“人、商业、建筑、传统文化”几者能动的交替,相互作用,才能最终实现步行街特色的营造,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王景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4

2. 柯林罗,弗瑞德科特著,童明译,拼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 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5. 路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 李其荣编著,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7. 阮仪三,刘浩.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战略思想及理论探索[J].规划师,1999,15(1),47-53

第3篇:传统文化的特色范文

[关键词]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集群;生成模式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8-0115-04

景德镇具有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和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是景德镇经济发展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风生水起,再加上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科学规划,各种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迅速集聚并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指日可待。

一、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它是一种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和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的总称,它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指在文化创意和产业领域中,由众多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化创意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包括研究机构),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的并在一定区域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组织体系。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指以陶瓷资源为载体,通过一系列创意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价值的增值等相关产业在一定区域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组织体系。

二、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分析

(一)丰富的陶瓷文化遗存提供文化基础

自古以来,景德镇以瓷为业,积淀了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一是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制瓷技艺。如中秋烧太平窑、拜祭风火仙师的传统,大量的民间故事、瓷坊歌谣,手工制瓷技艺和传统窑炉作坊建造技艺等。二是文物古迹众多且保存完好。景德镇现有地面陶瓷遗迹30多处,其中高岭古矿遗址、珠山御窑厂遗址、湖田民窑遗址和古窑遗址等,都属于精品级文化资源,这些陶瓷文化遗存展示了完整的古代瓷业文明体系,具有持久的传承陶瓷文明的社会价值,是千年瓷都深厚陶瓷文化底蕴的载体,为陶瓷创意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文化基础。

(二)多层次的陶瓷艺术人才提供创意源泉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陶瓷工业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还有无数的民间陶瓷艺术工作室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多层次的陶瓷艺术大军。目前,景德镇有包括王锡良、张松茂和秦锡麟等在内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3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7位,还有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49人和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26人,上千名具有高级职称的陶瓷艺术专业人才以及近万名陶瓷艺术专业工作者,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创意源泉(见图-1)。

(三)数个创意文化陶瓷基地提供框架雏形

景德镇近年来形成了数个陶瓷创意文化基地,为陶瓷创意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框架雏形。景德镇南郊三宝国际陶艺村,环境优雅,吸引着自世界各地的陶艺家们来这里创作、交流;在景德镇东郊明清园,景德镇雕塑瓷厂改制后,外来企业乐天陶社等大批创意实体入驻,国内外陶瓷艺术界人士也聚集到此,使这里成为创意陶瓷的大市场。2009年10月21日,“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这里正式揭牌成立,成为陶瓷雕塑与创意文化产业结合的成功范例。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创意中心于2010年6月在景德镇西郊龙塘村正式动工,该中心着意打造以吸引500位国内、国际大师工作室为主的全国乃至全球陶瓷艺术创意产业基地,形成陶瓷创作、设计、生产、装饰、包装、销售、旅游和服务等一条龙的创意产业园。这些陶瓷创意文化基地的形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节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一个稳固的框架雏形(见图-2)。

(四)现有的陶瓷创意项目提供发展思路启示

近年来,景德镇出现了一批陶瓷文化创意产品,如景德镇的瓷乐、“法蓝瓷”、“哈哈尼”、陶瓷文化旅游,这些新创意的产生及成功发展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思路启示。以瓷乐为例,它就可以成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的一种具体产业形态加以完善,做大做强,从生产、培训、演出多方面进行服务,既可以满足个人收藏爱好、业余表演,又可以进行专业演奏;创意陶瓷“哈哈尼”,颜色鲜艳、天然环保,更重要的是它使陶瓷艺术创作从此不再是陶瓷艺术大师的专利,而是人人都可以创作陶瓷作品,以它为中心可以发展陶吧、“哈哈尼”陶艺培训和作品会展等创意产业形态;创意陶瓷“法蓝瓷”产品精彩别致、绚丽多姿,是艺术与实用的完美结合,广受欢迎;陶瓷民俗风情游、陶瓷工业流程游、陶瓷古迹寻踪游和陶瓷珍品鉴赏游等旅游线路,使游客在旅游中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珠山官窑文化研究院”已成为富有特色的陶瓷文化展示基地和影视拍摄基地……这些俨然已经成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五)日渐完善的产业促进政策提供良好环境

景德镇抓住国际、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遇、依托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把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规划为战略新兴产业,并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制定初步的政策导向,完善和优化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内外部环境。市政府正逐步建设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如重新规划建设“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并完善了文化商贸配套工程;恢复建设“景德镇民窑遗址博物馆”;建设“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用以展示景德镇历史及当代各大产瓷区的陶瓷;把具有欧洲建筑风格的老汽车站改建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建立和扶持一批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等。景德镇市政府还将完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专项贷款,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适当向文化产业倾斜;建立健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健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监督体系,这些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政策,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一般生成模式

(一)市场主导型

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特点为:文化企业是创意经济的主体,创意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也由企业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政府不对文化企业的内部事务进行干预,而是为微观生产主体的正常生产经营创造外部条件,即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以法律为依据,不存在行政性的直接干预,而是主要从整体设计、产业政策指导和强化财政、金融调控等方面加强宏观指导和公共服务;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限制文化产业垄断,保护竞争。

(二)政府主导型

以日韩国家为代表,特点是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大力发挥市场机制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干预的重要手段就是运用宏观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具体有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创意市场组织结构。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中居于核心地位,成为事实上的决策者,企业的职工有权对劳动条件、生产计划、新技术引进和公司住宅等福利措施具有与经营者进行协议、共同决策的权利;大中小企业和平共处,创意产业内亦是如此;中介机构活跃,充当文化和市场高度融合的桥梁。二是形成合理的市场动力机制,保证企业和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三是制定严密的宏观经济计划。四是运用产业政策调控。政府控制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园区,形成全国文化产业链,旨在优化资源配置,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提升研发生产能力和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为了保障计划的落实,政府推行一系列干预产业的政策,并通过健全法律法规的配套措施来保证产业合理化政策目标的实现。

四、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生成模式

根据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笔者认为,集群的生成模式应属市场主导型。从目前来看,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基本从自发起步,依靠当地景德镇法蓝瓷实业有限公司、环球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精英带动,逐渐形成各种陶瓷文化产业雏形。随着这些产业发展壮大,新的创意文化产业被带动发展。由于受当前世界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在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下,景德镇地方政府部门正在给予适当扶持,不断培育和发展其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见图-3)。

(一)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自发产生并发展

瓷乐、法蓝瓷、哈哈尼、陶瓷文化旅游和陶瓷文化展览等陶瓷文化创意产品最初是在创意人才的苦心钻研下自发产生的,由于从业人员不断地创新,再加上旺盛市场需求的拉动,这些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他们不仅为本企业创造了可观的利润,还大大的提高了传统陶瓷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带动了其他创意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活跃了文化产业经济。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初步彰显出巨大的能量。

(二)政府重视宏观整体设计和产业政策指导

景德镇市政府目前正注重从政策上推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体措施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政府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和生产经营等有关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对创意文化产品,从研发、制作、销售到出口,实施全方位的系统性扶持。第二,规划创意产业蓝图,倡导创意产业的概念,培养市民创意生活与创意环境,发掘陶瓷文化对经济层面的影响力。第三,建议民间广泛合作,以伙伴关系解决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对创意产业提供补救对策,如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文化产品输出,提供从业者教育和训练等。第四,重点扶持陶瓷文化旅游、陶瓷文化影视、陶瓷艺术展览、陶瓷人才培训和陶瓷艺术设计等产业,在引导产业发展中重视建立创意市场竞争体系,强调产业链的形成和集聚效应的发挥,已经初步形成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群。

(三)强化财政、金融调控,为创意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多为中小型企业,甚至是以个人工作室的方式存在。资金是中小型创意企业创办与发展的关键。在面临国内创业环境中的金融及投资问题时,政府协同金融界合作帮助他们融资,并倡导有潜力的民间投资者为他们提供资助,逐步建立强大的创意工业财务支持系统。

(四)重视对创意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

这几年,景德镇市政府主导建设了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景德镇民窑遗址博物馆和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以及改建老汽车站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建立和扶持三宝国际陶艺村、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创意中心等一批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这些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旨在为各种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平台,当然也将促进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

(五)重视创意园区建设,创建陶瓷文化企业孵化基地

第4篇:传统文化的特色范文

在各国文化不断交织与共同发展的今天,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发展与传承是每一个国人的使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拓展与传承,最为直接的方法便是将其与现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使其充分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来,从而营造良好的中国特色社会文化氛围。中国特色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会给设计本身带来较为可观的商业与审美回报。因此,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文化传播与设计的表现效果都具有推动作用。

二、现代视觉传达传达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应用分析

1.现代视觉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借鉴应以设计为主体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应用不是传统文化代表性事物简单的重复利用,也不是仅仅表现于对传统事物的重现,而是应该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设计中来,以设计为主体展开对传统文化的传达。在经济发展极为迅速的今天,设计者们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对设计的元素进行深究,使自身的设计重点不仅仅表现在商品经济的需求上,还应表现出设计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2.传统文化视觉表达过程中应考虑文化的象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时,应对文化的象征意义进行更深层次的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设计者在设计应用时,可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类,将文化内容的运用与当地的风俗文化结合起来,使其更符合当地的设计特色,从而能够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中国传统文化源于中华民族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是通过人民不断的社会劳动下来的。因此在设计时,还应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充分利用文化的象征意义。

3.应注意现代化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程度在现代化设计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利用层次,应该充分考虑现代化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程度。一项设计,如果与中国传统文化偏离较远,则无法充分表达中国特色,与传统文化氛围营造的理念相悖;如果在设计中,过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生搬硬套,则会使设计显得生硬,缺乏技术含量,反而无法起到美学与文化传播效果。

三、结语

第5篇:传统文化的特色范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价值 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390-01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的积极因素。[1]它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具有发展的连续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点,包含了传统文化精神,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勇于奉献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都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精神。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特点加以传承与发展,使其在当今社会体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全新文化价值体系。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民族特色

一个民族,要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一种思想,要与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沟通思想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心灵,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桥梁。来到中国后,与中国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从而指导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涵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中国民族特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对理论和实践有着推动作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阐述,使其能够指导中国社会发展。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中国的民族性特色和最本初的文化基因,能够对“中国特色”做出最真切的解读和阐释。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使得主导价值观中的许多内容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导致主导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之间存在差异性,从而引发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形式下,文化多样化发展,为谋划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处,就需要建立一个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自然”等思想,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群众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古圣贤的思想充分融合,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实现定位在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的关爱和奉献上,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文化基因。[2]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各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平与发展是全世界倡导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方协调,共同努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倡导民主、自由、平等,“四海之内皆兄弟”、“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平思想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也影响着与中国友好的各个国家。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人类和平,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民间传承

民间传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行业传承等方式在进行延续。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手段的不断进步,一些年轻人对古老的民间文化失去了兴趣,导致一些传承无法得以延续;民间传承人在传承的过程中,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往往造成一些传承消失;同时,受经济利益驱使,一些民间文化活动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发生了走样、变形。因此,国家应该采取措施完善民间传承方式,保护民间传承,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3]

2.学校教育传承

学校教育是最基本教育,影响着每一个人。目前我国的学习教育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所做的还不够充分,对于传统文化知识涉及不多,应该充分发挥好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强化学校在传承中的阵地作用,针对不同教育层面,选择不同的传承内容和方式,开展文化传承工作,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每个人心中,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文化事业发展。

3.文化场馆传承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是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主要阵地,对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群众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较为普遍,各文化场馆也逐步增加服务范围,开展各类的读者活动,为群众提供多姿多彩的读者服务,发挥其文化传承的作用。然而,文化场馆目前在国内的覆盖面还不是很广泛,一些地区的文化场馆建设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政府应该建立文化类、艺术类、自然类、民俗学和人类学等多类型的公共文化场馆,满足不同人群需要。同时,增加设施设备投入,完善各项方针政策,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场馆建设之中,提高文化传承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其深刻的精神实质,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要将此项工作做实、做细,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更完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左康华,朱林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理论探讨,学术研究,2013(1).

[2]熊正良.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求是网,2014.10.17.

第6篇:传统文化的特色范文

摘要: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能否具有独特性,不仅需要技术的先进性和功能的创新性,它还需要体现本民族的传统特色。现代设计只有突出它的本土性和个性特色,艺术设计作品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本文主要就艺术设计中民族特色的传承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关键词:艺术设计 民族特色 传统文化 传承

[中图分类号]:J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175-01

世界是多元化的,更是丰富多彩的,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有各自的意识观、行为模式、生活情趣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着独特的偏向。创意如果从民族文化着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各个民族都有其鲜明的文化特质,这一文化特质最能吸引观众。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艺术,而创意则是艺术设计的灵魂。艺术设计的目的就在于把产品信息高度提炼,植入公众所能够认知的文化氛围之中。把一种新的创意手法培植于传统民族文化的根基上,可在日新月异的国际环境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多元化,随着各种新文化、新思潮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人们诸多固有的价值观、审美观也趋于改变。同样,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也越来越远离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诚然,西方文化思潮有其特有的超前性,西方现代标志设计也有着独特的前沿思想,但这并不代表现代艺术设计就是将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摒弃,一味的照搬照抄西方文化只会使我们沦丧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传统元素既能让世界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加深入地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又能使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能够立足本国,走向世界。

当然,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传承,并不是一味地沉溺于审美的情感体验,我们所期望的中国现代设计是在理性的思考下借助西学之风铸造民族文化传统,培育中国现代设计的生命力,发掘和提炼民间艺术的精华,使其成为中国现代设计的源泉。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有许多相似之处,就现代社会与现代意识而言,传统艺术启迪了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为艺术家们拓展了一个更为自由、更可纵横驰骋的空间。我们现在提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化的艺术产业,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应该从传统艺术元素入手,寻找艺术语言并把这些丰富的元素加以提炼综合,进行一系列的再创作和整合。只有这样,中国的艺术设计才能从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元素中汲取营养,并将这些传统的艺术元素很好的运用到艺术创作之中。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今天,艺术设计能否具有独特性,不仅需要技术的先进性和功能的创新性,它还需要体现本民族的传统特色。现代设计只有突出它的本土性和个性特色,才能在国际艺术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开始注重在设计中运用民族特色元素,中国传统文化也在艺术设计中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的魅力,这更加说明现代艺术设计对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是难以割舍的。设计工作者已经深刻体会到――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与现代设计最终融合并共同发展,这才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今天,由于多元文化的大融合,各种文化体裁之间的界限正在慢慢消失,艺术设计工作者应将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本土文化精髓加以消化,创造性的而不是怀旧式的将传统元素赋予新的生命,利用这些形式为现代艺术设计服务,方能设计出高质量、高品牌的艺术作品。

五千年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给现代艺术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创作动力,同时也给我们的艺术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我们不能单纯的认为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民族特色的传统因素就是因循守旧、墨守陈规。不可否认,现代艺术设计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期,各种各样的设计思维大量涌入。设计作品更加新颖、独特,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民族特色就要被遗忘、被丢弃,就要失去其存在的意义。相反,我们要将民族特色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之中,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这样不仅能够突出民族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而且能够使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真正达到国际化标准。

第7篇:传统文化的特色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是深刻的遗产瑰宝,它对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更是通过其独特的影响力推进了我国环境设计的发展。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来说,使重点建筑以及环境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更好体现出了设计作品所具备的艺术美。对于设计师来说,纳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充分反映我国的文化特点以及其艺术之美。

1现代环境艺术与中华传统元素的相关概述

环境艺术的设计称为基于真实环境的艺术设计概念。它所涉及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于其设计的作品能够和环境之间成功达到整合和相对的和谐,在作品中融入了实际环境,如光影和空间的具体结构。譬如在对城市进行相应规划和设计又或者是对房屋室内设计以及花园景观设计中,都需要与环境艺术设计有密切相关的联系。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时,需要巧妙地将现代文化发展的概念融入其中,从而能够进一步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为中国本身是一个历史悠久和具有深厚文化遗产的国家,因此这种文化底蕴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我们的日常衣食住行中,特别是在各种古老的建筑物中,它们的花园设计中充满着相应的文化底蕴。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可以更像一个意向,通过某种载体进行情感上的传达,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像传统建筑中的传统文化一样,那些瓷制作品以及书法绘画都是充满了传统的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要素融入现代的环境设计中,能够很好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中所代表的深厚文化进行展现,同时不断弘扬它所具备的优秀文化[1]。

2传统中国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环境设计的相关意义

2.1增强作品的活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合作,推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各国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也是彼此碰撞与融合。出于让我们国家的文化能够在世界的文化中熠熠生辉的原因,我们需要积极向其他国家优秀文化进行学习,与此同时,还需要充分挖掘我国民族文化的本质,并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2]。在这之中,就需要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作品能够肩负起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设计师要想在自己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成功展现作品中的民族文化,需要尽可能全面探索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巧妙合理融入自身的设计,让作品可以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2.2给予作品含蓄美感

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充满了含蓄的美感,尤其是儒学十分地推崇这种美感。因此,设计师在对于环境进行相关设计的时候,需要尽可能挖掘出它所具备的含蓄美的特点,并让其能够巧妙合理融入自身的作品,丰富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并尽可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促进人们能够创造一种良好的意境,充分感受它所具备的无限的含蓄美的魅力。

2.3提高作品的吸引力

因为现代环境艺术作品是现代文化元素和传统文化元素的完美结合。因此需要设计师能够注意和重视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纳入现代环境艺术作品,以此增加环境设计所带来的感染力度。除此之外,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这就需要设计师在进行相关设计的时候,尽最大可能将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天人合一”融入设计作品,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好地保护环境,同时也尽最大可能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让环境设计作品能够更加具有感染力。

3在现代环境设计中融入国家传统元素的相关策略

3.1传统和现代元素的巧妙融合

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设计师的首要任务便是在将现代文化元素处理好之外,将传统文化元素所具备的内涵进行充分的挖掘,从而能够让自己设计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很好融入传统的文化元素。正因如此,想要成功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需要加强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认知了解,更好地去发掘只在传统文化元素中才具备的美,让其融入现代环境设计,展现出非凡的魅力。例如我国上海地区的金茂大厦,就是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环境设计,充分展现出对于传统元素的转化和相应的巧妙结合,挖掘出深藏在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元素——古典塔形结构。设计师将该结构很好地应用到了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中,但并没有盲目放大塔形,而是根据力学与美学角度一起进行考虑,让中国塔形的美学比例和建筑比例进行了相互吻合。设计师更是将传统的密檐式塔作为一种构思的灵感,紧接着对密檐式塔细部和韵律以及轮廓线等各个方面展开高度上的概括,与此同时,也是巧妙应用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构造方式,将中国的传统建筑的精神意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3.2加强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

创新是一种无限的推动力,可促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因此,设计策划者应该提高自己的创新感,大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纳入设计,通过新方法的运用,让传统文化恢复其强大的生命力,并进行具有强烈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环境设计,增强其作品的吸引力,加强其感染度。与此同时它还体现了不断的创新精神,并不断突出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所在。推进了环境艺术和设计的发展,更好帮助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积极反映当代艺术设计的重要价值。

3.3地域特征融入设计

随着现代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不断凸显,在进行景观的植物设计上就需要不断创新观念,以结合当地气候特点文化进行景观植物的选择,进而为人类提供更高质量的风景,满足现代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在风景的特色设计上,需要将配置设计的重点内涵融入植物的设计,设计人员需要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植物设计结合起来,在中国的文化发展的过程,需要将文化因素融入环境设计,进而使得风景的设计特点能够更加凸显当地的文化特色,彰显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特征。其次,为了更好地提高自然植物的利用率,就需要对其进行艺术改造,以让其凸显当地文化特色的同时,降低对原本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建设更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同时将不同层次的风景区域进行划分,使不同片区分出主次,实现对立意的更好表达,进而使得风景配置设计的效果能够更好地得到凸显。

3.4传统色彩的应用

环境设计色彩的合理运用将对参观者产生不同的视觉以及心理影响,因而在环境设计风格中需要更加强调对色彩的合理运用。在考虑色彩的运用时主要考虑三个方面。首先需要了解色彩的对比,任何一个环境设计在色彩设计之前都要考虑环境设计色彩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色彩之间产生的连锁反应。当色彩的色相与彩度相似时,就需要有明显的明暗度对比,而色相与明暗度相似时要有彩度的对比,彩度和明暗度相似时要有色相的对比。也就是说彩度、色相和明暗度如果有两项相同另一项就要形成鲜明的对比,否则就会融合成同一色彩。中国红、黄色、青花蓝、玉脂白等都是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色彩,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的配合实现喜庆、和谐氛围的构建,进而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其次是材质的差异,色彩最终都要作用在环境设计材料上,而不同材料的特性也会不同。比如有些材料表面光滑而有些材料表面粗糙,这时就要根据材料的特性选取色彩,可以对表面粗糙的材料选取一些暗度较重的色调,可以体现出材料的悠久感,进而使得环境设计更具优雅性,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例如将传统色彩元素中黑色匹配白色和灰色进行墙面、小桥、栈道等附属结构的装饰,可以将传统古色古香的空间环境氛围表现出来,进而使得传统文化的特色得到展现。

3.5传统符号的应用

传统符号也是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最为常见的主要有繁体字、民族特色文化符号以及动物图案等,因而在风景环境设计的运用中,可以将传统符号融入墙面、地面以及门面等内容设计,使得传统文化符号能够为环境设计渲染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例如在丽江大研安缦风景的设计实际上将传统符号融入风景设计,并将云南当地的美妙布料和精湛的工艺在墙面上展现出来,同时展现纳西的刺绣以及东巴花卉禽鸟木雕,这种精美的工艺将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3.6古典植物的配景

在环境设计风格中更加注重通过植物景观进行传统文化内涵的表达,通常情况下在环境设计中通过将中国古典植物与现代的灯饰结合起来,由此营造古典的环境氛围,同时由于植物景观以绿色基调为主,因而为了更好地提高环境设计室内空间的层次性,就需要通过远、中、近层次对植物景观的摆放进行优化设计,进而构建一种虚实结合的环境设计景观。现代化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使得环境设计风格得到了优化,由此更好地满足现代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以及物质需求。例如,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可以水生植物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将观景平台与水生植物进行有效连接,使得环境设计更加具有完整性,更利于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内涵。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精粹所在。这也是一名设计者所流露出的对于传统文化深层情感的自然表达。除此之外,两者的完美结合也是一致地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需要使用创造性思维来重建和重组传统文化元素的载体——现代环境,旨在满足人们的现代美观心理,又使其能够同时具备传统文化特色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促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律清歆.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农家参谋,2020(6):234-234.

第8篇:传统文化的特色范文

近年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利用与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新的问题越发凸显,如生境消失、规划缺乏、设施落后、篡改开发、后继无人、认识不够等,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七个缺乏:

1、认识上缺乏自信

布依族是黔南人口最多的民族,布依族风情在黔南具有典型性。但长期以来弥漫着一种错误的倾向:“布依族文化比不上黔西南,苗族文化比不上黔东南”、“布依族传统文化氛围不浓厚、特色不突出,没有传承与保护的意义”。把保护、开发的重点放到了水族、毛南族或瑶族上,往往对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轻描淡写,“开会多,操作少”、“说起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等现象比较突出。这种文化自卑心理严重地阻滞了黔南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2、保护上缺乏规划

布依族传统文化根植于民间,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近年来由于文化在旅游业中地位的凸显,各级部门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定位不明确、目标不清晰、措施不具体、职责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为发展旅游业,各县(市)及各乡镇八仙过海、各自为阵、单打独斗、遍地开花,缺乏统一的规划引领。一些经过包装的布依族村寨呈现出现代砖混结构与传统民居混杂的状况;住房私搭乱建。许多宝贵的文化资源在无序的开发、打造中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

3、传承上缺乏环境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迅猛发展。随着国家富民政策的实施,布依族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改变了布依族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与此同时,布依族文化事象赖以延续的自然生境与社会生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很多地区春节举行的山歌会、浪哨等传统的民俗活动项目因环境的变化而消失;民族服饰因费工费时无人愿意制作;传统婚俗被现代婚礼被取代;会说布依话的人逐渐减少;特别是一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使布依族民居面貌面目全非。在新农村建设及城镇化进程中,由于缺乏“文化兴州”的战略思想,缺少应有的保护对策与措施,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没有得到认同,致使独特的民用建筑及其他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由于开发而不复存在,修建起来的建筑物大都盲目地模仿了现代城市的构造,缺少自己的民族特色。

4、展现上缺乏载体

黔南是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族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丰富多姿。但由于文化生境的消失,现今丰富多彩的布依族传统文化现象由于物质载体的改变而褪色或消亡,传统文化氛围淡化。在黔南各县(市)除民族节会外均很难看到人们穿着布依族传统服饰的身影;布依族“干栏”式民居被小洋房、小别墅取代;骑马接新娘仪式换成了面包车、小轿车迎接。由于缺乏有力的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和资源整合,旅游部门在旅游规划及项目建设中只重视景区自然景观的开发及打造,而忽视了与文化的融合,所建景区缺乏本地区的民族特色,可供旅游者欣赏、参与、体验的项目不多。每年虽举办了较多的节庆活动,貌似红红火火、轰轰烈烈,但规模小、档次低、分散、杂乱等问题比较突出;即便是在拳头产品好花红发源地毛家苑乡辉油寨,可供游客欣赏的仅是号称“中华第一堂屋”的一栋民宅。许多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因缺乏展现的载体而黯然失色。

5、打造上缺乏专业

黔南民族村寨的文化生态资源极其脆弱,在一些民族村寨的发展中,过度商业化和民族文化失真等现象突出。一些淳朴的民族村落,经过旅游部门的包装与渲染,失去了原貌,充满了商业气息与铜臭味,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质朴和民族风格。加上旅游者眼中“求奇”似乎比“求真”更重要,在他们的要求下,一些民俗活动逐渐失去原有之义。同时由于一些部门领导不是文化专业出身,对文化的经济价值、旅游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不够,对布依族传统文化更是缺乏了解和认识,因而在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及布依族民族村寨打造等方面出现了庸俗化、盲目市场化导向,浅表地迎合游客,将侗族民居、腰鼓甚至是现代舞等其他民族或具有现代气息的文化平移至布依族民族村寨,这种东施效颦的做法不仅打折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而且歪曲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真貌,进而影响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结果旅游资源不仅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反而造成资金浪费,更严重的是破坏了旅游生态和人文环境。

6、后继上缺乏传人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布依族地区的青壮年陆续外出打工,在外出打工、学习与交流中,与外界文化发生了广泛的联系。

由于许多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价值认识不够,总觉得“民族的都是落后的”,产生了文化自卑感,片面地追求“现代化”[4],不愿对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进行学习,即使是一些掌握绝技的民间艺人的子女,也因民族文化瑰宝没能体现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放弃学习。在学校教育中,大多注重的是科学文化教育,对民族文化、民间技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民族文化没有得到较好的传承,许多民族艺术瑰宝随着老艺人的去世而消失。同时一些文化部门工作不到位,许多民间口碑文献没有得到应有的收集、整理、挖掘,因而出现了无法抢救的现象。

7、资金上缺乏投入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保护开发利用布依族传统文化的投入,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投入到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上的经费严重缺乏。如一位从事民族工作的人员称:“民委的经费都是3、4、5工程”,即3、4、5万。许多传承保护项目因经费缺乏而无法进行,即使进行也是“豆腐块”、“补疤式”项目。一些建设项目由于后续资金不到位出现了某民族村寨半边瓦房半边砖混结构混杂的格局,阻碍了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系统性、长期性与协调性,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工作更是无法实施。

二、对黔南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1、成立布依族民间传统文化抢救、保护职能机构,全面规划、指导、实施布依族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

布依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开发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在政府的主导与引领下进行。为实现布依族传统文化科学、有序开发,政府应成立“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委员会”或“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办公室”等专门职能机构,全面规划、指导、实施布依族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组织相关部门、专家组成调查组对黔南地区布依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摸清底子,在此基础上凝炼出布依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抽象、概括布依族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代表,策划、开依族传统文化旅游产品,为旅游局、乡政府等职能部门打造民族村寨或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提升民族村寨的特色氛围和文化底蕴。研究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对具有特色的内容,赋予它时代的生命,大力发展、大力开发,使之产生经济效益。同时,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应加强立法,走法制化、科学化的道路,在开发、利用前应进行科学论证,对经过专家论证的规划、开发方案应一以贯之地实施,不因时间的流逝和领导的变更而改变。

2、深度打造《好花红》、《甲金》等一批民族文化品牌,展现布依族文化魅力

目前,《好花红》作为布依族民歌代表以优美的旋律唱响了北京,走向了世界。但歌词内容较为单调,不能全面反映布依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在深度上、广度上都存在较大的开发空间。而黔东南台江姊妹节中一首《欢迎您到台江来》以丰富的内容、优美的旋律渲染了会场气氛,触动了来宾心灵,引起了与会者心灵的共鸣,把现场气氛推向。应参考此成功做法,请州内外文化专家、词曲专家对《好花红》进行深度加工,努力将之打造成为黔南及贵州的“州歌”乃至“省歌”。甲金是布依族传说中一个足智多谋的人物,类似于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中的阿凡提,许多故事展现了甲金与地主老财斗智斗勇。应对这一寓智于乐的人物故事进行开发,通过编印少儿读物及趣味故事册子、舞台艺术展现等形式表现甲金机智人物形象,以展现布依族民间文学的魅力。

3、在小七孔、掌布等重点景区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实现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双赢

纵观黔南,一方面,布依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但因展现载体缺乏无法再现生机。另一方面布依族地区虽有小七孔、掌布等重量级景区,但旅游经济效益却不甚明显。原因是这些景区只有优美的自然风光,缺乏文化元素,自然景观单一,许多地方的景点大同小异,很难让旅客长时间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是最好的风景,只有与特定民族密切关联的民族文化才是最有吸引力的景观。纵观黔南各景点,均缺少一台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来展现布依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云南大理洱海游中,坐船时间过长难免会让游客感觉枯燥无聊,这时极富地方民族特色的白族“三道茶”转瞬间让游客兴趣盎然,除了洱海及周边岛屿优美的自然景观让游客记忆颇深外,“三道茶”更是成为了其中的亮点。因此应在小七孔、掌布景区附近农家乐区域,打造一台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彰显包括布依族在内的黔南民族风情,将布依族八音弹唱,杨忠培老人“鼻孔吹双箫”、“双唢呐冒烟”等民间绝技,木叶吹歌,布依族古文字,漆树染等印染工艺,作坊造纸术等,通过艺术表演形式展现给各方游客,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深切感受黔南民族文化风采,实现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双向互动。荔波虽曾打造过“荔波荡漾”,但由于规模过于庞大、演职人员太多而无法进行市场化操作。而大理“三道茶”演职人员不过十来人。因此,民族风情表演规模不宜过大,演职人员应求少而精,尽可能做到吹、拉、弹、唱、跳全能表演,让游客进得来、有看头、留得住。

4、重点打造“好花红民族村”等民族村寨,夯实布依族传统文化展现载体

惠水好花红乡辉油寨是《好花红》的发源地,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涟江绕寨而过,景色优美,风光秀丽。但在辉油寨能成为游客看点的文化产品仅是一栋民宅,与作为布依族拳头文化产品《好花红》发源地是极不相称的。因此要较好地宣传、打造好布依族传统文化,重点首先是打造“好花红民族村”,值得庆幸的是辉油寨涟江两岸现仍是一片农田,完全处在未开发状态,给“好花红民族村”的打造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将辉油寨涟江两岸修建成布依族“干栏”式或惠水一带传统的布依族民居,统一修建为木结构楼房,通过招商引资、政府补贴等方式吸引外商、周边农民到这里创业,将布依族传统文化与涟江景观结合起来,在旅游旺季、法定假日、贵宾接待等时段的各种活动中进行布依族风情表演,将旅游中吃、穿、用、住、玩、赏等几大要素结合起来,做到有展现的点、有可观赏的景、有美味的特色食品、有原生态的特色民居、有可玩的特色项目,以之为窗口和亮点,推动黔南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做大布依族传统文化蛋糕。

5、建立布依族传统文化博物馆

基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布依族人的生活方式也随之产生变化,伴之而来的必然是传统文化的消失。要让后人了解、传统的布依族文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布依族传统文化博物馆。在黔南首府都匀可分别修建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族、瑶族等相对独立的博物馆,博物馆之间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博物馆群,既提升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又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感受民族文化魅力的天地,让步入现代社会的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又可领略传统文化的风采。都匀石板街逢年过节举行的布依族婚礼就是一个展现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好举措,吸引了包括都匀人在内的人们的眼球,对传承、弘扬布依族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6、将布依族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建筑中,实现现代生活与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

作为黔南布信族苗族自治州首府的都匀,弘扬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对做大旅游蛋糕、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都匀素有“高原桥城”之称,可在桥上大做文章。可将布依族的风雨桥、牙舟陶、石板房等民族文化因子分别移植于每一座桥上,构建“牙舟陶文化”、“石文化”等彰显布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特色桥梁,使游客既欣赏了剑江河优美自然风光,又领略到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从而实现人与建筑、环境、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另外,民族地区的城市雕塑应充分体现自己的民族特色。都匀市及荔波、罗甸等县(市)应将刺藜花、甲金等布依族文化符号代表,作为自己的象征和标志。除此之外,在都匀某个片区内修建具有相应规模的“民族文化广场”,将传统的民族建筑风格融入其中,使整个城市的建筑实现现代都市化与民族文化的和谐统一。政府在打造“都匀城市综合体”时应充分考虑民族文化元素的高度融合,在即将开发的剑江河西岸修建“黔南民族文化风情街”、“黔南民族文化风情园”,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族等民族各具特色的建筑、服饰、民间工艺品等展现于其中,凸显黔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7、对布依族传统文化传承人进行活态保护

第9篇:传统文化的特色范文

关键词:传统;现代;服饰元素;服装设计

我国传统服饰是丰富的元素宝库,现代的服装追求时尚但并不代表将传统服饰元素融入到现代的服装设计中是不可取的,相反,将传统服饰元素与时代特色和西方风格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将会形成惊艳世界的独特服装美感。只有将自身的传统文化坚持到底才不会将自身的民族文化在时代的潮流下遗失。近年来,可看到富含我国传统服饰元素融合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但是这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要不断完善。

一、我国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状况

1、传统服饰设计理念淡化

现代服饰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受到世界文化的冲击,服装设计中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中越来越淡化出人们的视线。相对于亚洲周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效率,我国还存在一定差距,例如日本、韩国在服装中传统元素的利用效果都高于我国,现代我国传统服饰元素利用率较高的基本局限于旗袍、汉服、唐装类,然而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服饰文化却没有充分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服饰元素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多的是在人们的传统文化观念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不够重视,传统服装设计理念也将不断淡化。对传统服饰元素的重视在另一方面来看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尊重,对传统服饰元素的赞同也是体现人民的名族精神认同感。

2、现代服装设计创新能力缺乏

我国服装行业在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许多知名品牌应运而生,设计人才不断涌现,服装设计也在不断与世界接轨。我国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民族特色在不断消失,盲目的追求“西方化”使得我国特色文化在不断淡化,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设计师跟风世界设计风格,对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了解不足导致国内属于我国自身的设计大师的缺失,设计能力的缺乏。更多的设计师对我国历史和文化认识不到位局限于近代历史,造成了设计元素不能充分成为设计师的专业能力,设计生搬硬套,缺乏新意难以吸引消费者视线。

3、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不足

现代社会中不断涌现出一些富有创造力的服装设计师,将我国传统服装设计元素融和到现代服饰中,但是大多数的服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不足,停留在表面,没有将传统服饰文化精神很好的体现出来同时也没有将本民族的的文化特色凸显。往往将传统的服饰元素运用不到位,现代时尚相结合时没有很好融合,显得服装僵硬无法体现传统精髓。我国服饰行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着广阔的前景,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服饰元素有效地融合到现代潮流中形成有我国特色的服装是现代我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一大有效途径。

二、传统服饰元素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意义

将传统服饰元素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是文化传播的必然途径之一,应该将传统服饰文化的探究更加深入,在我国较大的社会背景下结合时代特色,发展有我国特色的服装设计。传统服饰元素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有利于我国服装特色化,形成民族特色同时传播我国文化,人民也对祖国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有利于我国新一代的设计设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

三、我国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营造文化氛围

在现代服装学院的教学中已经将传统服饰元素的学习加以相当的重视,加强学生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生步入社会之前就有一定的传统服饰知识储备,同时让学生参与一些规模性的传统服装设计大赛,可以让学生在比赛中进步,同时相互交流传统文化元素的利用可以有效加强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学生可以将传统服饰元素精髓提取出来,深入了解我国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现在的艺术院校相对于其他院校在历史文化知识上的相对薄弱,这就需要学校对服装设计的学生加强历史文化的系统性学习,促进学生对基础性知识和内涵的理解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和文化感情。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服饰重视,注重学生对传统服饰工艺的学习,对汉族服饰特色了解和少数民族服饰的认识。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内容,例如《我国文化史》、《我国服装史》、《我国艺术史》等相关科目,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2、提高设计师专业素养

设计师本身掌握的文化知识是设计师设计创新能力的基础,文化内涵越深厚,了解种类越丰富越有利于设计师服装的设计能力的提高,文化涵养提升的同时设计师的素养也要不断增强。服装设计不仅是文化与精神的融合也是服装语言的阐述,设计师在服装设计的同时不能很好地调动自身文化储备将会是设计师致命的缺陷,服装设计也并不是简单地将色彩,图案与材料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将传统文化精神与设计师的血液灵魂相融合,在设计时将自身对传统文化和服饰的感悟体会结合到设计中去,让世人看到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设计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对文化知识的理解,静心探索,努力学习我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服装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3、融合设计风格提高品牌意识

现代化的服装设计多种多样的服装出现在人们眼前,想要在世界潮流中立稳脚跟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和独特的设计风格。品牌的重要性在这个鱼目混杂的社会中是不言而喻的,有品牌才会有消费者信赖。我国服饰要想向世界发展就必须做出世界级的品牌服装,将服装文化与我国精神相结合形成具有我国风格的服装,在增强我国服装行业竞争力的同时将“我国风”刮向世界。

四、结语

对传统服装元素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把握是现代服装设计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只有设计有我国特色的服装才会在全球化经济的今天有足够的竞争力。我国的服装要想走向世界也必须将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在西方化的服饰中保留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同时将其发扬光大。

作者:杨冠南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国际)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元风,李迎军编著.现代服装艺术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7.

[2]李玉婷.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服饰元素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