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特点范文

传统文化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特点

第1篇:传统文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文化应用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在近200多年以来在文化艺术方面几乎停滞不前以至于与整个时代有很大的差距。而由于近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方面的需求却是空前的。在我们设计发展的初期只能是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这是发展的必然阶段。

在当代社会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科技水平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而中国作为一个自强不息的大国在各个方面都不甘落后于人,在艺术设计领域尤其需要新的创新和突破,这不仅仅是民族自尊心的作用,最重要的还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不是落后和过时,它像流水一样,是民族自身演变的过程。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同样她的传统文化也是最复杂和深厚的。地域的广博造成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悠久的历史又促成了其文化的兼容性。这些纷繁、复杂、厚重的传统文化才是我国艺术设计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目前很多文艺工作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反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造成中国目前现状(主要指对目前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不满意)的主要罪魁祸首就是“儒家”思想,认为正是其造就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和“羊”的精神。这一观点在去年最流行的小说《狼图腾》中得到了较完整的阐述和论证。我完全赞同他们的观点,5000年的封建文化曾使中国在300多年前就站在世界之巅(中国在乾隆年间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整个生产总值的一半还多)。但又恰恰是这种最为完善统治制度阻碍了中国近代的发展。但我们同样应该认识到“农耕文化”被“狼文化”取代,“野蛮人”打败“文明人”其实不仅仅在中国历史上是定理,而应该说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在全世界的人类历史上都是这样: “希腊人”赶走“爱琴海人”(特洛伊被希腊人摧毁);“罗马人”取代“希腊人”,“英国人”打败了“西班牙人”,而最终“日不落帝国”的霸权又拱手让给“山姆大叔”,历史从来都是这样,但是谁又能说希腊文明应该抛弃呢?“罗马神话”恰恰是全面抄袭了“希腊神话”,就象“宙斯”和“朱庇特”的关系。就是现在谁会认为英国人在文化艺术上的成就逊于美利坚国。“胜则为王败则寇”仅仅是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而艺术上却恰恰相反。如果将成吉思汗与赵佶在艺术领域上的成就进行比较,宋徽宗虽是亡国之君但其在书画方面的造诣是一代天骄骑着“汗血宝马”都追不上的。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就象殖民地文化的最大好处是当地人的外语(入侵民族的语言)基础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样,中国长期的腐化和奢靡的封建社会生活习气恰恰成了滋生民族传统文化的温床。可以概括的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其涉及面十分广博,艺术设计工作者应从中吸取相应的文化元素将之融汇贯通加以利用,其实“古为今用”在当今中国艺术设计领域里比“洋为中用”还管用。

二、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直接应用---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载体,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慎重的选取相应的图案或符号,发挥其原有的图形信息。但这种直接使用在使用时应注意使用环境和材质。这种使用实际上最为简单和实用,初学者往往愿意使用但一定要注意在组合上不能是简单的堆砌,而要注意其融合。否则直接罗列和附着会给人一种突兀或牵强附会之感。这方面的成功作品中以大连金石滩的“万福鼎”最为典型。该鼎高5.6米(代表中华56个民族),宽4.8米(代表四面八方),其四面由8888个小福字组成。寓意深远的数字构成与应运而生的吉祥个数,囊括了其能够祈福呈祥的所有含义。

扩展使用---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其实这是一种转化。这需要设计者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和很高的艺术修养。例如中国书法的精髓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汉字书法的构成不外乎章法、线条和结构,同样好的景观作品不外乎追求自然、和谐和超凡脱俗,其布局的合理与正确是最重要的,这一点设计者可以吸取书法中布局的特点,但其各部分组成和功能模块的架构也是相当的重要,好的作品“随形就势”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尽量减少人工的斧琢痕迹是优秀设计师的追求。让人们在隐藏的技巧中看出艺术的智慧来,这才是最为出色的作品。

第2篇:传统文化特点范文

Abstract: The so-called legal culture, is refers to a nationality the legal values which forms in the legal system development, it is instructing a country government by law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nd through legal activities and so on legislation, judicature displays. The article then attempted through to our country ancient times the traditional power and the law relations analysis, explained our country tradition law culture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关键词:法律传统文化君权礼法融合民权

key words: Law traditional culture monarchial power etiquette fusion civil rights

作者简介:于乐平(1988-),男,汉族,江苏常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07级本科生。

一、 君权至上-法自君出

君权与法的关系是传统古代法律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演变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是移权与法,其标志是春秋战国时期以郑国子产,邓析等为代表的“铸刑鼎”事件。第二阶段是通过一系列非制定法的限制来使 “人君与天下功法”已形成一种氛围,中国君权与法的关系不断趋向平衡。在明清时期,君力完全超与法律之上,法律已经完全成为君权的工具。由此可以看出,君权与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处在一种相互制约与斗争的过程,虽然有过君权与法平衡的时期,但法律从未超越于君权之上,它只是君权治理的一种工具罢了。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法自君出,君权至上的法律文化价值指引。

二、 维护族权,男尊女卑-礼法融合

家庭组织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家族中权利与法的关系更是整个社会关系的基础。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概括其两个特点。第一是族权至上,第二是男尊女卑。在唐朝,结婚的目的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首先要考虑的是家族的利益,且夫妻双方之间处处不平等。在家族成员犯罪时,必须做到“亲亲相隐”即亲属之间相互隐瞒犯罪行为,是合乎父子之亲,夫妇之道的,可以不追究法律责任。因此,家族权利是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而古代有名的“五服制罪”,更是“同罪异罚”原则在家族范围内的体现。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法律儒家化,礼法融合的结果。

礼法融合是中华法系最突出的特征,礼法融合就是指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融为一体,法律的评价标准与道德评价标准趋向一致。我国传统上是一个注重血缘亲族的社会,从周公制礼的“亲亲”“尊尊”,便可看出我国的传统社会一直追求一种上下尊卑,家族内部有序和谐的一种目的与原则。其次,礼法融合更是与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所相适应的,家族关系的存在,生产力的保存,是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我国儒家思想的法律化,更是礼法融合的最有力推动因素。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是法律文化领域礼法融合的开始。而儒家强调“天人合一”突出的法自君出以及《唐律疏议》中的“德礼为正教之本,刑罚为正教之用”正是对法律道德化的深刻解说。由此可见,正是礼法融合的不断发展,与儒家法律化的价值观指引,才促进了传统社会中家族权利的至上原则。

三、 民权无力-义务本位,公权主导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民权与法律的关系,是法律关系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在我国古代,百姓是很少愿为自己的权利作斗争的,最突出的表现便是“无讼”的普遍化。所谓的无讼,就是所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讼法律来解决问题,而是利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协调矛盾。人民法律意识淡薄,宁可相信个人之间的协商与谈判,也很少愿意通过诉讼程序而上告官府。其次,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对于公民权利的保护是很少的,而是通过严酷的刑罚来肆虐民权,如“醢”、“弃灰之法”等法外酷刑的创立与实施。深入分析,我们便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另一个特点,义务本位与公权主导。

在我国古代的市民社会中,调整矛盾最多靠的是道德手段,然而“道德调整的意义在于要求个人对他人、个人对社会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这种义务的履行并不以行为人取得某种权利为前提条件。”因此,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人们权利观念的缺失,而对于法律更多的了解是一种义务的履行。民权就根本没有了发展的空间与动力。人们的心中很少就存在权利意识,更多的只是一种对于人伦道德的遵守,对法律的恐惧。其次,我国传统上就是一个公权为主,私权匮乏的社会。我国传统是个宗法制国家,国家操纵一切政治权利并掌握主要社会活动的话语权。因此,民间力量的生存空间极度萎缩,甚至经常受到打压和毁灭性摧残。并且我国传统社会中缺乏家族控制之外的个人在国家面前的独立与平等,缺乏民间对国家持续状态的经济压力,片面强调政府德行自治,缺乏政府理性形成的外部制衡力量,以致到最后公权与私权是极度不平衡的。

至此,通过对于君权,家族权利,民权与传统法律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以下特点,法自君出、礼法融合、义务本位、公权主导。而在我国的法制现代化建设中,也只有“以史为镜”,立足传统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乾.《中国古代权力与法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传统文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传统文化;塑造

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表达了人们的理想与信仰。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沉积,留存在建筑中,与人们的生活融合。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现代园林景观恰如其分的展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人们逐渐被园林景观塑造的传统文化所影响,并将这种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

一、传统文化

文化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与物质财富的综合。狭义的文化是指形态意识产生的精神财富,主要包含信仰、宗教、民俗习惯、文学思想、艺术情操、科学技术等。传统文化则是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逐渐形成的物质体制和精神实体文化意识,是相较于外来文化与当代文化来说的,属于狭义的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在文化风俗、思想道德、技术心志等各个方面都具备独特的风格,尤其是传统文化具有的淳朴宁静、自然淡雅的审美观念,和谐顺畅、自然共处的自然观念,以及多样形式、充分生机的形象艺术,都要求我们对其进行研究与传承。

二、现代园林景观与传统文化的关联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文化节点,它利用文化基因对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园林景观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创造开发具有地方人文特点的现代园林景观是当今时代的需求。将传统文化转变为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精神,并且对其赋予新的园林景观内涵是设计者肩负的神圣使命。现代园林景观以真实的传统地域文化作为依托,其主要目标就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并且向世人充分展示,将现代园林景观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创造城市科学发展的新观念。

三、现代园林景观对传统文化的需求

园林设计具体是指对街道、庭院、广场、公元、河岸、桥梁等全部的生活区域、工商业和娱乐区域等一系列的外界空间以及独立性质的室外空间建筑实施的环境园林设计,通过园林景观文化意义能够看出,园林景观充当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调和剂,园林景观设计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充分估计视觉形象、大众心理、绿化生态及精神要求、传统文化是精神需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园林景观层次的关键内容。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将会重新展示历史的光芒,能够使人们追忆美好的回忆,更加突显园林景观的唯一性,提高了园林景观的档次。

四、现代园林景观塑造传统文化的方式

(一)正视传统文化

城市是一个逐渐传承、有序前进的历史过程,只有按照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才能具有根基。园林景观设计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一个文化艺术领域,凭借一定的设计理念作为创造精神价值的原则。大部分人普遍认为传统就代表着旧观念、老思想。这样无疑令我们对传统的理解和研究仅停留在一些东西的表象上。总体来说传统主要是文化方面的表现。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都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园林景观设计也是这样。实际上,传统文化一直在我们身边,例如我们延续着一些很难舍弃的民族风俗习惯,因此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不可能与传统文化分离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更应当塑造传统文化意识,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展示与继承传统文化

现代园林景观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体现。能够借助于公园绿地、道路、雕塑、行道树等多种物体,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利用他们能够将传统文化大量呈现在大众面前,使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工程建设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而是释放深厚历史地域文化。

1.公园绿地

现代园林景观中城市绿地是重要的部分,通过斑块的形式在城市整体生态体系中散步。在园林景观规划时,以城市的传统文化作为题眼,将无形抽象的传统文化进行形象化,进一步从不同方面显示传统文化。联系公园绿地的需求功能,根据突显的文化主题、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点的重要思想,应用碑文、栏杆、雕塑等一系列能够利用的载体硬件,将与城市传统文化相关的事件、传说以及典故进行固化,彰显其浓厚的文化气息,使人们在娱乐休闲的时候,不自觉的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了解。

2.道路绿地

在城市绿地体系中道路绿地发挥了关键的生态廊道的作用,同时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展示特起着关键作用。为了能够彰显城市的现代园林景观特点,发扬传统文化,可以应用各类载体硬件充分体现城市传统文化特点。例如对古老城区中道路格局框架尽量保护,恢复使用历史名字,保持方正古城的空间布局,尽可能保护历史留下的老胡同等,特别是那些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路名要尽可能的继续使用,将传统历史文化凭借地名的形式实施固化,充分利用乡土,将道路绿地的生态效益发挥到最大,使得现代园林景观能够更好的塑造传统文化意识。

3.公共设施

在人们平常生活中公共设施随处可见,并且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马路灯、垃圾桶、座椅、花台等。这些公共设施不仅使城市绿地凭借其自身的使用价值为人们使用和服务,同时还能利用它们具有的装饰造型作为园林景观的组成部分,成功塑造城市的传统文化。例如马路灯具有变化各异的造型,观赏装饰性很强,其布局情况能够充分体现出城市的传统文化,可以按照不同地区园林景观的特点,布置协调且不同款式的灯具。

(三)利用色彩图案塑造传统文化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象征包含了很多的图案,例如中国结、窗花、祥云、金乌等,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利用这些传统的图案塑造传统文化意识,不仅仅具有深刻的寓意,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有效延续了本土文化,同时还能塑造独特的园林景观形象,使我们进一步与世界的交流。例如在墙壁、栏杆、道路等位置利用手绘或石刻的方法塑造祥云和龙凤呈祥的图案,能够充分体现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或者利用植物设计出十二生肖的各种图案,让人们欣赏的同时体会传统文化留下的印迹,这都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塑造。现代园林景观的色彩是表情定位景观的重要元素,最能够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包括:红、黄、白、灰等。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这些色彩,能够准确营造园林景观的表情。红色和黄色能够塑造喜庆、祥和的气氛。例如在设计路灯时应用大红色的灯笼,在节假日的气氛中能够突出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在景观建筑中采用灰色,能够更加彰显景观特有的典雅与宁静,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传统文化的标志性色彩成功向人们传递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结束语

整体来说,园林景观的布置风格和意境等方面都能够有效塑造传统文化意识。我们具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不断寻找传统文化和审美精髓,发扬传统文化,力争实现古为今用。纵观历史发展过程,园林景观设计始终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属于具备了浓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典型表达形式,对于世界园林景观的发展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篇:传统文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点;价值;人格构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些优秀的文化不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而且对于人格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一个健康的人格对于个人以及社会都有着重要影响,在当今社会,人格的构建对于国家的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文化和人格构建。

1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中国文化经历了不同的朝代,然后又在每一个朝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文化发展的延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朝代具备了各自的文化特点,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但是每一个朝代的文化均是在前朝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在传承和更新过程中,既有选择性的传承,同时也有自然性的传承,这就保证了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和发展性,正是在这种延续性和发展性的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发展;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单一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身体力行,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每一项文学均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此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以汉族人民为主体并融合多民族的文化特色,这些都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方方面面;第三,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同在,在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既有精华的存在,同时也有糟粕的存在,所以需要进行有效的甄别,比如在传统文化中为国为民就是一种精华,但是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封建迷信就是一种糟粕,在当今这个社会,烧香拜佛、看风水、占卜算命等封建迷信思想大范围的存在,同时在封建社会传承下来的一些奴性思想也是一种糟粕,奴性思想的存在,使得人和人之间有了等级的区分,将人人为地划分为三六九等,这与社会主义社会人人平等的思想是不一致的。[1]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大可以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可以到日常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现无处不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百善孝为先”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在现代社会,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多,大多数子女在成家后过着独立的生活,与父母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只有少部分子女愿意留在父母身边恪守孝道,这些少数在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影响下以实际行动在尽孝道,当然有一部分在中国传统孝文化影响下没有收到熏陶的人,不仅没有尽到做子女的孝道,而且还随意地打骂父母、嫌弃父母,有的地方出现了老人有四五个儿子,但是却无人赡养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对于现代和谐社会的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国家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3 传统文化对人格构建重要性

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作为人的特质,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有机结合统一体,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是人类的自我认知能力体现,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人格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并在文化因素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而从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方面,人格构建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比较明显。

4 传统文化下的人格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有太多的内容,而这些方方方面面的内容对于人格的构建均有着重要影响,人格是不同个体之间心理特征的综合体,人格的构建会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发生改变,其中影响人格构建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文化因素,不同的家庭文化会塑造出不同的人格特性,并在不断发展中产生差异,中国文化中勤劳勇敢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大部分中国人的人格中都具备了勤劳勇敢的特性。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这些的基础都输人格的构建,只有构建了健全的人格,做好了修身,才能进一步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传统的文化对于现代同样有着现实意义。在构建人格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去熏陶影响人格的形成。[2]

5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给人类留下来许多宝贵的文化,这些文化对于现代社会人格的构建、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构建的人格才会更加健全。

参考文献:

[1] 邓华琼.文化与人格――儒释道文化下的中国人[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5):9-12.

第5篇:传统文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一、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时期,是一个人最初接受正规、系统教育的开始,为一个人后续的教育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夯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反之,基础知识不扎实容易导致学生在后续的教育上跟不上老师的步伐,进而丧失信心和学习的乐趣,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所以小学阶段的教育应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当今社会,由于市场竞争力激烈,家长往往会忽视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而重视那些能够带来特殊效益的能力培养,结果造成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了解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一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对于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从小开始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且由于处于该阶段的小学生可塑性较强、学习能力极佳,传统文化教育达到的效果更加显著;另一方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广泛,与上课教学活动开展相比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所以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加有利。

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其他国家的文化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方式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人过洋节等就是文化渗透的现实表现。积极吸收其他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本应是件好事,但对于身心依旧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判别能力较弱,容易盲目崇拜其他国家的传统或习俗,进而不理会本国传统文化。在小学时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让学生从小开始接触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在实际生活中逐渐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乐趣和激情,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e极作用。

2、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年龄较小,身心依旧处于发展的状态,对于外界知识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极佳的学习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小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社会上的相关消息,但由于辨别能力较弱,往往会导致有害知识进入到小学生的知识系统中,慢慢的养成一些恶性,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关注生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等习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往往会对社会上的事务有着较为正确的认知,传统文化教育在该活动过程中的渗透更加有利于学生三观的培养,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辨别能力,进而养成一系列较好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三、如何更好的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不少学校逐渐意识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缺失,慢慢重视起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但部分学校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一是,部分学校管理者自身水平有限,不清楚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虽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制定不出具体的实施措施;二是,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显得过于形式化,不能达到传统文化教育预期的效果;三是,教师对该项工作的开展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1、制定合理详细的计划

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并非一件易事,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弱,传统文化的学习具备一定难度,所以小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为了更好的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应积极查阅相关资料,找到综合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两者之间能够自然连接的知识点,并制定好相应的较为合理且详细的计划,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也更加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2、重视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

学校应首先重视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鼓励全校师生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激发教师参与该项工作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3、利用现代化手段,让传统文化教育生动有趣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学校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但往往过于生涩难懂,学生无法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应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声音、视频及图片等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4、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形式可以多样化,不存在过多的局限性,所以为了更好的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借助于丰富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通过不同的情境,结合自身的接触、感知等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5、传统文化教育应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小学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年龄段,对于社会的认知较少,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接受直观的事物等特点,为了更好的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应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等制定相应的计划。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教育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小学生所处的阶段,身心依旧处于发展状态,学习力强,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但由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加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等方面有限,所以应结合实际情况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等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第6篇:传统文化特点范文

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运用到现代设计工作中去,是存在其深刻的原因的。具体来讲可以将其归结为:传统文化在造型特征方面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并且在很多领域都具备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这与现代设计的个性化,艺术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具体来讲,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学特征可以从如下角度来探析:其一,从传统文化造型特征的角度入手,我国传统历史时期的传统图形,都集中体现出艺术造型方面的特点,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国传统瓷器为例,在自然事物母体的基础上,将东西方传统纹样附着其上,充分展现出中国民族特色造型;其二,从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角度来看,无论是传统文化中的图形,还是传统文化中的装饰,或者是传统文化的文字,都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比如,比如君权神授思维等,都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象征载体;其三,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角度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深深的烙印在古代艺术作品上,而古代艺术作品中对于人精神和道德的追求,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精神世界和文化素养。

二、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跨领域的。无论是在园林设计中的对称,还是在室内空间布置的色彩图案选择,或者是平面网页设计中的图示布局,都有可能运用到传统文化元素。详细来讲,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探析:

1.从现代设计民族性塑造展现的角度来看为了能够满足现代人审美情趣,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元素,是当前设计师普遍的理念。简单来讲,就是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意义的传统文化图形图案,实现再次造型设计,以更加浅显的展现出其民族性的特点。比如我国唐装服饰上的龙纹刺绣或者其他绣花,都集中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在服装上的效能,由此塑造和展现出来的服装民族性,也是当前唐装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可以彰显出现代设计作品的民族性,这不仅仅提升了设计作品的文化价值,还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在现代设计民族性塑造和展现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现对于意境表达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进行设计创新的时候,要以特殊的手段去进行处理,以保证能够找到传统文化的神韵和精华,以此为切入点去开展设计,既保证了传统形式美感,也能够展现其民族性的特点。

2.从现代设计情感性追求满足的角度来看随着消费者需求朝着个性化和价值化方向发展,人们的购买设计产品的动机更多的是从情感因素上去考量,这也符合传统美学情理统一的理念。这里的情,是指具备一种真挚的情感;理,是指礼仪。本着现代设计情感性追求满足的目的,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也应该注重传统文化因素的利用。具体来讲,积极关注以下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其一,树立人文关怀设计理念,在展现设计作品实用性的同时,充分体现出人性关怀,使得消费者感受到设计作品的情感。其二,充分考量消费者行为习惯,心理状态和环境变化因素,保证其展现出更多的传统文化创意,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其三,注重产品颜色,造型,材料创新设计,适当的将感情元素融入其中,使得产品的意义得以不断升级,这也是实现设计产品附加值提升的重要思路。

3.从现代设计可持续理念体现的角度来看人与宇宙万物之间的和谐统一,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源泉。从美学角度来讲,要求对于自然描绘的时候融入人的品格,情操,使得其成为人性的载体,这也充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共存共荣。现代设计可持续理念就是这样去要求的:其一,树立设计绿色观念,使用环保性材料,在创意设计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工艺,以保证尽可能的缩减成本;其二,坚持天人合一的传统设计理念,处理好设计创新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人,产品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其三,树立可持续设计理念,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充分考量其再利用性,保证在进行初次利用之后,可以再次将其纳入到实际的设计实践中去,以实现实际设计成本的降低。

三、结束语

第7篇:传统文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医学人才;身心健康;传统文化教育

近年来,五年制高职教育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五年制办学过程中,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比较而言,德育工作相对滞后。而医学生的职业特点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这就要求他们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人之心。

一、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特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着“以个人为中心”,严重缺失“心中有他人”的仁爱意识,大部分学生养尊处优,学会了坦然索取,而不去关心他人、体贴他人,严重形成了“得到”理所当然,“付出”岂有此理的心理倾向,学生的“精神家园”日渐封闭,有的甚至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寻找自我,怯于、难于融入社会,真正意义上的仁爱意识更是难以说起。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知而不行。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对规章制度记得很牢,考试不成问题,但是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落实到平时行动中去;有些学生帮助别人只是以获取奖励为目的,未能真正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和意义;有些学生在学校是好学生,尊敬老师,善待同学,而在家里却不尊重长辈,不关爱兄弟姐妹;有些学生“严以律人,宽以待己”。这些现象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形成虚伪和懒散等不良品德的主要原因。

二是缺乏博爱精神。学生做事缺乏责任心,关心自己多,关心他人和社会少,对集体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热情,愿意关爱自己喜欢的熟人,不太愿意帮助陌生人,认同弱势群体需要同情和帮助,但却很难实际去帮助别人,同时也意识不到父母长辈、老师邻居等也需要关心和帮助。

三是施爱方式单调,不善于帮助别人。助人方式的单调导致他们施爱快乐体验单调贫乏,大多数人是当别人在物质上有困难时去给予帮助,而没有认识到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中的帮助、精神上或行为上的相互鼓励都是关爱的方式。

职业学生的以上这些特点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等多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方法,其中也有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思想、活动的教育,但基本都停留在育人的某一阶段的某些单项活动,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育人机制,也没有系统地将儒学中的精华提炼升华。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等特点。而儒学文化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儒家学说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在儒家学说中“仁”和“爱”并用,形成了仁爱思想体系。关于儒学文化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有些研究甚至比较深入,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我们发现,现阶段的儒学文化教育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多是针对本科院校及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学生,没有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研究;二是没有构建有效的教育操作模式,没有将儒学文化教育与创建和谐校园相结合,也就是缺乏整体观。五年制高职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而言有着特殊性,如入学年龄小、心理和生理发育快、心理发育落后与生理发育、青春期表现突出、学习内在动力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弱、缺乏自信或是自信心过度膨胀、对社会不良现象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等特点。如何对于五年制高职这一特殊时期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他们的“仁爱”意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对五年制高职医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意义

(1)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儒学文化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及合理成分,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崇高亲情;“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不屈不挠精神;“仁者爱人”的高尚品德;“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功业抱负;“神农尝百草”的献身精神等与中医药的“济世救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有机融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五年制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为培养“仁爱” 医学生提供理论依据。

(2)提高医学生素养。学生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受益者,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因而加强学生的儒学思想教育和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善良心、同情心和感恩心,引导学生把仁爱之心付诸于实际生活中,养成健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改变目前五年制高职学校中德育工作相对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3)建设和谐社会。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廖世承认为,品行是品德和品格,是人在与外界发生作用时,稳定地支配着人的行为和态度的那种内在精神。对医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学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好品质,培养积极的高尚情感,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人道主义精神,从而为人民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之,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是我国在悠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作为现代的医学院校是继承、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仁爱”医学生,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军.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与教育管理方法[J].黑龙江

教育学院学报,2011(18).

[2]沈晴.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J].教育探索,

2008(2).

[3]黎小冰.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改革[J].牡丹江师

范学院学报,2010(6)

第8篇:传统文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家”文化 作用

[中图分类号]D6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080-01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追溯台湾文化的本源,一大批作家、诗人对于大陆的眷恋清晰可见,“乡愁诗人”余光中的诗字字可表思乡之情;作家郁化清的作品亦可读出念家心切。这与中国传统“家”文化是分不开的,“家”文化在解决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家”文化的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是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无价瑰宝。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分支文化多种多样,“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典型代表,“家”文化之所以经久不息流传于今,与其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家”文化特点有三:其一为固定性,家文化就其整体性而言,对文化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认为:“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①不同的生产方式为不同的文化奠定了发展基础,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其生产方式相适应,逐渐形成形态各异的文化和文明。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我国早期人民依恋土地,世世代代在土地上耕作繁衍,形成我国传统“家”文化特有的固定性。其二为包容性,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栖息的地方,对于家的情节是十分稳定的,对于家庭成员的包容,也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中所少见的,文化形成的包容注定了家文化自身的包容性特点。其三为依存性,众所周知,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以黄河流域的文化为主体,逐渐与其他地域文化相融合,其他地域文化渗入黄河流域文化的历史过程。在相互融合过程中,形成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家文化,集成各区域文化共同点,形成独特的依存性,使其他各区域、各类型传统文化得以共同生长。

二、台湾地域文化特点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台湾研究25年精粹》中,有一段这样写:“明末莆田周婴撰写的《东番记》是台湾早期历史,特别是台湾原住民历史的最重要文献之一。”②台湾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特点并与大陆文化共同。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其一:同根同源,这一特点的出现主要源于台湾文化的发祥渊源。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外来侵略文化的浸染,台湾文化显现出其特有形态。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台湾区域文化的影响始终是主要方面。其二:多元补充,这与台湾被日本割据时期具有极大关系。“日本割占台湾50年,推行同化政策,在思想文化方面影响甚为深远。日据时期,殖民当局在思想文化方面最激烈的举措当推‘皇民化’政策。”③这一特点,对如今的两岸关系来说,也不无“后遗症”。

三、“家”文化在解决中的作用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台湾地域文化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才使得家文化在解决中能够发挥作用。那么,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传统“家”文化是两岸文化认同的桥梁和纽带。“乡愁诗人”余光中在他的诗中多次表达对于家乡的眷恋、对于祖国母亲的思念,文人墨客的话语中透露出的感情,正是“家”的传承和发展。其二,“家”文化扩宽两岸沟通交流路径。由于同根同源的文化脉络,两岸之间沟通交流的渠道得以开阔,文化上的交流属于软性沟通的方式方法,更易于两岸人民在精神领域进行沟通和交流。其三,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快速推进。,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通过“家”文化的融合与作用,和平统一的进程必将加快。

两岸之间存在天然的文化渊源,台湾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两岸人民拥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强大的民族精神,这是两岸人民密不可分的重要原因。在促进祖国统一、和平解决过程中,文化认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只是统一时间上早晚的问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个趋势。”④在这一形势下,两岸关系一定会更加融洽和谐。

注释:

①本书编写组.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95页.

②③李祖基.台湾研究25年精粹-历史篇.九州出版社,2005年6月,第33页,第228页.

④彭莉主编.台湾研究新跨越・两岸观察.九州出版社,2010年6月,第38页.

【参考文献】

第9篇:传统文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设计教育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当代设计和设计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部分设计师没有重视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随着日本、韩国设计的影响,我国的设计师也开始探索在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当下,我国设计师对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的方式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就目前而言,大都比较重视对传统纹饰、颜色的借鉴。但这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形成我国独有的设计风格。

一、传统文化元素的资料性价值

当下,我国高校设计教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在高校设计专业中,最基础的一门课程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但是该课程在课程安排上只占很小的比例。有的高校只安排了六十几节课时,甚至有的仅有三十几节课时。高校设计专业开展的专业历史追溯工作,大都讲述传统纹饰、民族色彩以及器物造型等内容。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给现代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艺术精华,对现今我国的产品设计和包装设计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有益的参考价值。当下,我国高校设计教育一直强调资料的重要性,很多教师也强调历史实物和文献对当今设计所带来的作用,但是,只是强调对历史实物的模仿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设计教育应该加强纹饰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在高校设计教育中,对设计理论的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分析和研究传统文化的能力。我国现代设计理论研究主要涉及西方艺术理论体系、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近年来的设计实践探讨。虽然一些固有思维会对学科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但是,几千年文化积淀下的精华可以为现代设计提供思想的源泉,我们应该对这一方面进行积极挖掘。设计相对于绘画和雕塑而言,虽有着相同的欣赏特点,但设计不仅需要美观性,更注重实用性。中国设计拥有自己的特殊体系,如年画、皮影、泥塑、窗花等,都是民间艺术的代表。我国高校设计教育应该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探索新的设计理念,这样不但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能让设计理论系统得到丰富和完善。

二、文化全息和设计泛化

综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和西方文化注重分析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大都是一体的、可以触类旁通的。高校设计教育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并运用到设计中,就需要对中国文化特点进行深入了解。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需要以全息论为基础,将各种知识的有机联合作为研究基础。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有些学者将这种观念分成三个层次:个体和社会之间、人的内心和身体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都需要和谐共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较为繁杂,但在繁杂的表象下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对这些文化进行分析,才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具有复杂性,要想从中挖掘设计思想,就需要高校设计教育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基础上,将切合自身的理论系统构建出来。当代高校设计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传统文化这个基础,激发学生的潜力。各大高校广泛设立设计专业,泛化的设计概念和逐渐扩大的设计行业是最主要的原因。传统的技术行业随着不断发展,逐渐重视设计的思想性。而逐渐扩大的设计行业则体现出受众人群的泛化,泛化的基础是历史积淀的影响。虽然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面对的是某个或多个群体,但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学生应该重点学习各类设计理念。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需要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对于广泛的知识背景也要关注。当下的社会需求和高校的设计教育存在一定矛盾,教师应该努力找出症结,解决存在的问题。

结语

当下,高校设计教育应重视传统文化的应用,不仅仅是积累设计资料,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对整体设计思维的把握,有利于学生迈向设计分析的最前端,在探索中实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鲁,魏杨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艺术教育,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