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1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摇臂摄像技术;应用技巧

【中图分类号】 J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83-1

随着电视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 节目制作手段也在推陈出新,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节目制作需求,摄像摇臂作为专用拍摄辅助设备,开始广泛用于新闻、运动会、电视教材等拍摄中。与传统拍摄手法相较而言,其结构紧凑,性能优越,并可以和轨道等相关设备配套应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具有灵活的拍摄位置、角度变化及丰富的镜头语言等方面。这里我们以西安中元生产的摄像摇臂系统为例,就其在军事教学片中的拍摄应用技术进行分析。

一、摄像摇臂系统的性能分析

摄像摇臂可分为电影用摇臂和电视用摇臂两大类。电视用摇臂又有大小之分。在使用过程中,其结构简单、拆装便捷、机动灵活,可在演播室使用,又可以在广场、野外等环境下拍摄。通常情况下,摇臂是由重型三脚架、移动车、臂杆、电控系统、控制手柄、对讲系统以及配重等部分组成。在安装和使用时要做到熟练拆装、调试,精心维护。这样才可能拍摄到动感强烈、角度独到、高空俯仰镜头。摄像摇臂在影视拍摄中角色重要。而且也能提高工作效率,为节目的合成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可以说,在现代电视节目制作中, 摇臂已经越来越成为一部好作品所不可缺少的摄制工具。

二、摄像摇臂技术在军事教学片中的应用及分析

军事教学片的拍摄,应本着“紧贴军队建设、紧贴军事斗争”的原则,从突出军队信息化建设、军事斗争、军事传统文化特色等方面入手,在制作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在制作风格上要特色鲜明。笔者根据这些年参与制作部队反恐演习中分队教学片的拍摄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合理使用摇臂拍摄。

(一)突出镜头的运动美。军事教学片的拍摄需要精心设计、构思。尤其在运用摇臂系统时,所拍摄的镜头要力求体现出画面的动静结合之美。动时要动感十足。

1.敏锐的感觉。摇臂摄像技术在军事教学片中的使用要求往往比较高。这就对摇臂操作人员敏锐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敏锐性可以包括对音乐节奏的感觉,也包括对拍摄节奏的敏锐性,或者是拍摄中对所要表现人物动作的敏锐观感。

2.运动的尺度。在实际拍摄中,摄像摇臂系统可以在360 度内任意旋转,在一定的范围内任意进行收缩和伸展,从不同角度拍摄出最完美的画面。摄像摇臂系统可以实现和强化室内人物的中近景及面部特写等,而且能够轻松表现出室外画面的气势和纵深。尤其在表现镜头及组接的动时,要恰到好处地把握好度,使镜头的动感十足。

(二)强调镜头的节奏美。

近年来,摇臂摄像技术得以广泛运用,尤其是军事教学片中展现出军人精神状态的行进方阵,狙击手精湛的技艺,高速行驶的车队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学会理解编导意图。摇臂摄像人员在熟练掌握设备的基础上,要领会编导的意图,明白编辑后期工作的思路。而后才能切实从符合军事训练的规律出发。

2.运用摇臂镜头点缀。众所周知,摇臂多用于表现大场景和连续性比较强的镜头。当插入在需要表现的段落之中时,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其在镜头、编辑手法以及音乐的节奏感方面得以加强。但如果全片都使用摇臂镜头,就会适得其反,起到另种效果。军事教学片也是如此。我们知道,军事教学片中经常会有分队攀登、搜索、小组障碍等节奏感的场面,作为摇臂摄像人员应熟知这些运动的特性和轨迹,这样才能把不同运动条件下的军事动作生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三)表现镜头的和谐美。摄像摇臂镜头动感强,角度广泛,可以轻易实现高空俯仰的拍摄。但如何要使这些出彩的镜头表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却是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长镜头运用.长镜头在军事教学片中是比较常用的拍摄手法。与此同时,运用摄像摇臂长镜头拍摄,还可以巧妙实现画面的自然转接过渡。

2.移动拍摄。移动拍摄也是指在运用摄像摇臂跟踪拍摄移动被体。在军事教学片中,移动拍摄给人的感觉比较舒缓,平稳。作为一种表现艺术手段,它具有情感概括的宽泛性。可以帮助和促进观众对整片认识的再度深化,从而使整部片子具有更加完美的补充性形象设计。

3.思维方式.在运用摄像摇臂技术进行拍摄时,要善于化一般的形象思维为电视的蒙太奇思维,剔除不必要表现的,强化需要突出的,精心选择富有造型表现力的过程和动作。同时,一定要有编辑意识,拍摄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个(组)镜头连接所产生出来的效果,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想象。这样就为营造军事教学片和谐之美创造了条件。因此,电视教材的感染性与具体生动的美及其由美激发出的人的愉悦感及思维方式有着一定的关联。

4.巧妙运用空镜头。如果在一部教学片只是出现训练镜头,使人感觉有些呆板和生硬,如果我们在运用摄像摇臂进行拍摄时,还可以加入一些似乎无特定表现意义的云彩、树木、道路等空镜场面。在编辑时放在适当的位置可以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

因此,军事教学片的和谐美与具体生动的美及其由美激发出的人的愉悦感有关。科学研究证明,人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

第2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毕业论文(设计)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15

Applied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Teaching Reform

ZHAO Zhenkuan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The writing ability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abili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t pres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the thesis (design) writing, propose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working ability 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strategy of thesis (design) guidance course.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本科毕业生进行四年学习与实践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本科毕业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项综合考察,同时又是培养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从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出现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严重下滑的客观事实。笔者多年来一直在从事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在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了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最后,采取适合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市场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需要。

1 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不端问题经常出现,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也有的学生找人论文;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这些做法,论文(设计)指导老师都很难左右。有些情况可以通过论文检验出来,有些则很难查出。但是,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会败坏了学术风气,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了应该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二是,选题问题:有些学生所选题目陈旧过时,有些题目范围过大或过小不利于论文写作,或者学生所选题目的写作可行性较差。学生思想惰性强,所选题目陈旧过时,远离时代,缺乏现实应用价值。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选题新颖,要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尤其是对于以往反复研究过的题目,要从新的视角挖掘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重要意义,而是挑选以前学长写过的题目来写,认为可以照着别人的写法来模仿完成。

也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大题目会有的可写,也容易写够字数。实际上,题目过大,在写作过程中难以驾驭和把握。当然,还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小题目会容易写具体,但是所选题目过小,在写作过程中只能写一些具体操作流程,无法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选题要确定合理的范围,学生尽量选择与学过的课程相关,写作熟悉一些的内容,能够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再者就是所选题目是否具备写作的可行性问题,由于一些学生缺少写作经验,在选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内涵及外延,以及自己是否能够搜集到足够的论据及写作素材,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过程出现无法继续或中途更换论文题目的问题。

三是,论文(设计)出现逻辑结构不合理及写作不规范问题。从历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稿件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逻辑上出现前后矛盾、条理不清、缺乏科学的论证方法、研究方法不规范、创新点不明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甚至于影响学生能否顺利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2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生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由于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对学术不端现象的后果强调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毕业了忙于找工作或毕业实习,对论文(设计)写作不够重视,应付了事;还有一些学生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或是请人完成应付交差。这些做法都形成了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出现的学术不端问题,最终影响到学生能否如期毕业。

二是,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够,学生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导致出现选题偏差。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由于课时量问题,没有足够强调学生与指导教师对选题沟通的重要性,更没有进行足够的选题指导实践训练;同时,在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实践中,指导教师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上,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方向重视不够。开题并进入初稿写作过程以后,才发现要么由于指导老师的专业背景和学生论文方向差距较大而无力指导,要么学生选题问题较大而无法继续写作。

三是,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导致对学生写作帮助不大。由于学校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不能够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论文与设计的写作区别、论文(设计)的写作要求、写作规范,以及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的写作要点以及定量、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等内容。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论文逻辑结构问题及写作不规范等问题。

3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要进入各行业从事具体工作岗位的实践活动,因而高校对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学生应具备的从业能力应包括: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及责任感;较高水平的分析能力;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创造和学习能力等等。①可以看到,严格的毕业生论文(设计)写作训练能够起到综合训练和提升学生未来从业能力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应建立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四是,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

首先,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②应用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既是检验本科生综合运用本学科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一项培养学生逻辑写作能力的实践教学过程。因此,必须强调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该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实习实践并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来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及后续写作。

必须坚决杜绝学生采取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如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请人完成应付交差等行为。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学校处理过的学术不端案例来教育学生,使其对学术不端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做法对学业以及将来职业发展的巨大危害性。

第二,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分论文与设计的不同标准和要求,明确论文(设计)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按各学院按专业建立各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授课导师组,采用竞争机制选择授课教师,使得论文(设计)课程中师生能够就讲解的案例做到专业上的充分沟通,使学生接受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写作训练,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应以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否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为评价标准。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方面强调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达到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最好强调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反复沟通,结合学生实习实践背景,在老师研究方向范围内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合理性,又能够使得指导教师能够有效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之中结合学生实习实践经验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专题讲解来讲授撰写论文(设计)过程,要在教学目标中重点讲授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选用适合的研究方法,如何掌控好写作进度,如何做好写作过程中的师生沟通,怎样避免学术不端的做法等方面。 授课过程中要明确论文(设计)指导授课教师职责,依照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要求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一步骤内容分解到每课时的教学任务中,包括:论文(设计)选题、拟定论文(设计)提纲、开题报告、文献使用、研究方法选用、初稿要求、论文修改、及论文(设计)修改要求、定稿要求及学术写作规范等内容。

授课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遵守学校要求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进度,即从选定导师、确定选题、列出写作提纲、完成开题报告、再到初稿写作、论文修改、定稿等这样一个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授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指导经验,向学生强调论文(设计)写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需要与指导老师主动沟通的要点以及没有做好这些沟通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以确保整个论文(设计)的高质量完成。

第四,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讲解,让学生结成小组共同进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论文(设计)的综合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及创新精神。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等进行查找和使用期刊等文献,学会文献综述写作,培养学生结合专业实践背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从业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必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尤其要遵循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即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最终,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训练,提高应用型本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实践人才。

注释

① 王均平.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业能力的选择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3(5):72-75.

第3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MS-Office高级应用;必要性;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6-1276-02

Thoughts on the Necessity to Offer Courses of MS-Office Advanced Applications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

ZHOU Xian-chun

(Sanya University, Sanya 5702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informatization of daily jobs, office automation has become a basic skill of graduates should have. The course of Advanced Application for MS-Office Software, suitable for all students needs in the future. Case teaching Methodology is the most suitable method for this course. Teachers should choose strong practicability, challenging projects,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 MS-Office Advanced Applications; Necessity; Case teaching Methodology

当前,随着日常办公的自动化、无纸化,信息处理能力已经是衡量一个合格员工的基本指标。在这种社会需求下,毕业生唯有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就能获得招聘公司、单位培训成本,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因此,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走向社会为目标,应尽可能开设学生学得会,带得走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MS-Office高级应用”是一门计算机软件应用类课程,简单易学,应用广泛,无论企业公司、事业单位,都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1 课程设立的必要性

1997年,教育部在《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即155号文件)中提出:“在目前大学教育中,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继续给予高度重视,并结合各专业课程的需求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

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来进一步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若干建议,确立了“4领域3层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只是结构的总体构架,构建了“1+X”的课程设置方案,并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第一门课程。

1.1 Office基础应用太简单

近年来,全国各个高等院校均设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强调从零起点教学,知识过于基础,而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有的大一新生在中小学阶段早已经学过了大部分内容,剩余的内容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习需要,当然就不用说满足将来他们进入社会以后的要求了。

1.2 编程能力的培养不符合文科生的特点

经过中学几年的非理性思维的培养,大部分文科生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抽象思维不强,难以接受特别抽象概念,可以说听到数学就感到恐惧,而只要涉及编程就必然就涉及数学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选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类或数据库编程类内容学习,使他们达到能够使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写程序,可以从事计算机程序的编制能力,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事实上是不仅没有达到培养目标,反而造成学生对这些课程没有兴趣,上课打瞌睡、玩手机,更有甚者,经常逃课,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也抹杀了学习的学习天性,深究其原因,大部分学生数学底子薄,没有理性思维习惯,从教学角度上说起点太高,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理论严重脱离了现实,出现了上述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在MS-Office高级应用中也有大量的抽象概念,但是比较基础的,重要的是可以与前面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衔接,大部分学生能够听的懂、学的会、带得走。例如WORD中的模板、域、引用,分节,表格的内外边框,表格中的计算公式;EXCEL 图表中的相对、绝对引用、行列系列、分类汇总、数据清单,已经各类函数;PPT中母版、动画、主题等概念,文科生往往难以理解,可以通过增加实践课时、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践来加强理解,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只有他们处于主导地位,才能达到培养的目标,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能力。

1.3 社会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在办公领域应用的广泛和深入,必然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高级功能,不仅能够高效、规范处理越来越多的办公文档,而且能应用办公软件整合、分析、并充分利用数据信息。现实情况是,虽然MS-Office的使用者众多,但真正能满足上述办公要求的人很少。而社会需求又十分迫切,且需要量大,因此有必要在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继续学习MS-Office高级应用。

1.4 计算思维培养的需要

当前,计算思维是 一个非常受关注的涉及计算机科学本质问题和未来教育走向的基础性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的 Seymour Papert 教授在 1996 年提出的[1]。

我国教育部高教司在2012年设立了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2013年5月18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深圳对计算思维进行了深入讨论,发表《计算思维教学改革宣言》,吹响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号角。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是简单的传授给他们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当然更不是把计算机仅仅作为他们的专业的辅助工具,更多是要通过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为载体,加强实践学习,在传授他们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他们今后工作的需求。

2 课程知识体系的设立

在多数企事业单位中,基本信息处理工作通常包括:长文档编辑和排版,表格制作,查询、统计和分析数据,海报的制作,产品推广、宣传演示文稿的制作。因此,知识点应该包括:Word中的邮件合并、引用、多文档、审阅等; Excel要求掌握数据透视图(表)、分类汇总、排序筛选、合并计算、模拟分析和运算、宏等PowerPoint中的母版制作、Smartart图、放映设置等根据素材,综合应用制作Word,Excel,PPT文档能力。如果要鼓励学生通过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还需要给学生讲授二级公共基础知识。

3 教学方法的选取

根据社会的需求和”MS-Office高级应用”课程本身特点,笔者认为该课程最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2]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培养目标,以案例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3.1 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

以前,传授知识,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填鸭式、应试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不是来源于兴趣,而是来源于考试的压力,他们为了考试而学,有的大学生居然提出六十分万岁的口号,他们学习的过程是痛苦而又无奈,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引起学生的兴趣,需要选择好的案例,需要选择与学生生活、与社会环境、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案例,要选择激起学生兴趣的案例,这与老师自身的素质有关,需要老师不断地与外界交流,不停地学习,汲取新的知识,从而保证自己所选的案例是符合学生的口味、教学的内容。

3.2 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大学生的自制力差,学习容易情绪化;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习积极性高,对于内容枯燥的东西的学习反应冷淡,可喜的是学生普遍对实践性的内容要比理论性的内容感兴趣;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改变过去一直习以为常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当然,刚刚开始实施时需要积极引导,尽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主动参加整个案例教学过程,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向学生传递新的知识,同时,有意识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潜意识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随着教学过程的进一步深入,可以对案例的知识点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拓展,逐渐形成他们在学习中占主动地位。改变教学方法,刚刚开始时,学生有点不适应,但是只要坚持,保证正确的方向,一定就会取得好的效果。

3.3 有利于增加师生互动

以往教学,老师只要课前对教材很熟悉,认真备课,讲课时表达清晰、逻辑性强,板书清晰、字迹工整,课后认真批改作业 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 如果讲课幽默风趣和深入浅出,就算是一个好教师。可是,这种授课方式,老师是主导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的过程,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而案例教学法则不同,教师讲述课前准备好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参与讨论,研究案例,会采用各种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讨论中心不偏离主题,而又不冷场,掌控全程,控制节奏,从而获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

1 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生逻辑思维培养

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即“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OLO分类理论是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Biggs和Collis在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的发展阶段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用于检测学生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该理论强调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质性分析,并根据该反应水平分析其对问题的深层理解。该理论的评价等级及各等级所代表的学生学习结果的思维水平如表1所示。

在表1所示的SOLO层级水平的5个结构中,从前结构到多点结构是学习结果量变的过程,而多点结构到关联结构,再到拓展抽象结构则是质变的过程。新课改以来,SOLO分类评价理论已被应用于许多学科试题的编制和评价中,作为对学习结果的质性评价。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学教育者尝试将SOLO分类评价理论应用于教学设计中,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但用在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上的实践研究仍较少。

实际上,SOLO层级水平的逐级递进与高中生思维结构水平的发展相适应。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的整体编排来看,高中生在进入必修二遗传版块的学习时,需要得到更多有针对性的逻辑思维训练才能深化和提高其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因此,教师若能寻找出具体教学任务中的各SOLO层级的具体学习特征,并将其应用于特定的教学设计中,则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深层次思维。

2 教学案例――“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将SOLO分类评价理论应用到“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对孟德尔假说的理解从量变到质变,过程如下: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探讨遗传因子分离、配子随机结合与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的关系。因此,笔者先结合实验目的找出各SOLO层级所对应的具体学习要求,如表2所示。

然后,教师将表2的内容应用到教学流程设计中,此过程的关键是设计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结构的层次递进的问题串,如图1所示。教师在课堂上则可将与SOLO层级对应学习特征应用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反馈评价中,以便于灵活地根据不同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水平,及时调整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2.1 课前实验准备

以同桌2名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准备2个不同颜色(红、蓝)的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在蓝色小桶内放置2种不同(黄、紫)颜色的小球,分别代表D、d两种配子,其中每种各60颗。在红色小桶内同样放置黄、紫2种颜色的小球,但红桶内的小球比蓝桶内的小球大,并且红桶内每种小球的数量为30颗。以上设计是为了还原自然界雌雄配子数量比例的实际情况,避免学生产生雌雄配子的比例是1∶1这一错误概念。

2.2 课堂教学过程

2.2.1 教师说明实验流程,学生进行小组实验

实验开始前,学生处于前结构水平,因此需由教师介绍实验目的、材料用具,给出具体操作步骤:从2个桶中随机抓取小球50次,并按要求记录数据。在介绍材料的过程中,教师提出图1中的问题1,以此帮助学生从前结构到单一结构水平的过渡。2个桶内小球的数量及大小的不同在此暂不作说明,留给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去观察发现。

2.2.2 学生小组讨论并进行误差分析

学生实验结束后,在Excel表格中输入各组的数据,统计出各组的性状分离比。接下来,教师则提出问题2,要求学生对比各小组实验结果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误差分析。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笔者收集到不同学生对误差产生原因的看法,分别是:① 两个桶内的小球数量不一样;② 每一次抓完球放回去没有摇匀,导致抓取过程没有做到随机;③ 实验次数不够。

讨论结束后,对于第一个观点,教师及时作出说明,即两桶内小球的数量比例及大小不同的设计符合自然界中雌雄配子的实际情况,为之后学习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留下铺垫,并及时将学生的关注焦点引回每个桶内两种颜色的小球是1∶1上。

在此基础上,教师就第二个观点对学生进行追问,发现学生并没有抓住误差原因的本质,即实验过程应保证每个桶内每种小球被抽取的概率是相等的。学生仍停留在实验操作不当等表面原因,无法将其与孟德尔假说联系起来。

而对于第三种观点,教师对部分学生进一步提出2个问题:① 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原因的?② 你认为实验次数要多少次才能得到3∶1的性状分离比?结果发现学生认为实验次数不够多,这是由于学生根据思维定势认为实验都需要重复多次,另外还根据课本对实验操作的描述,认为100次才能得到3∶1的性状分离比。这说明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本次性状分离比的出现实际上是统计学中的概率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学生尽管能找到实验误差出现的原因,但对问题的本质缺乏理性的思考,也无法联系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思维结构处于多点结构。

2.2.3 误差产生原因的梳理和总结

为突破该实验的教学难点,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3,巩固加深学生对杂合子产生不同类型配子的比例为1∶1的理解,并指出“正是因为实验过程中有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所以才需重复多次”以此帮助学生实现思维从散乱的多点结构提升到具有整体意义的关联结构。

教师同时用问题4反问学生:但本次实验已重复了50次,为什么仍然认为实验次数不够多?以往有做过哪些实验是需要重复50次的?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部分学生思考之后给出的答案是:在做抛硬币的试验时才需像本次实验一样重复这么多次。此时教师指出本次模拟实验和抛硬币的实验有着相同的性质,都需要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才能找出自然规律,因此实验次数要尽可能多。

第5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课堂设计 课件制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61-01

1 引言

所谓课程设计是指教师对所教授的一门课程的总体设计,即教学设计;课堂即课堂的教学设计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对一堂课内容或一次授课单元内容的设计。

随着现代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成为普遍的教学手段。而且,在许多地方和院校,是否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成为评定教师业绩的一项指标。还有些地方的教育系统,将有无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即多媒体教育教学来衡量和评价学校是否达标的一项指标。由此可见,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显得重要起来。

多媒体课件教学也不例外,也需要我们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的策划和组织。不过,多媒体电子课件不能是备课教案的电子文档,笔者在长时间内的接触和调查中发现,许多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内容太多,这说明了制作者不理解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课件的本质作用,把书面教案搬到屏幕上的结果。

因此,笔者就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问题谈个人观点。

2 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

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就是该课程教师的备课教案。教师在开课前需要精心组织、准备所授课程的教案。它包括:整个课程的内容组织,课时分配,教学日历,教学用具、实验,参考资料等等,这些设计是针对一门课程在一个教学周期内所完成任务的组织安排。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与黑板教学的组织是有区别的。这些区别不在课程内容上,而是在备课内容的组织与教案的结构以及手段的应用方面。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既要有电子课件,还要有书面备课文档。电子课件与书面教案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电子课件是教学内容在学生面前的展示部分;而书面教案是教师授课的教学思路。许多人这些方面做的不好,只有电子课件,没有书面笔记是不应该。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组织应当是在板书教学的内容基础上,要考虑学科内容中要使用哪些多媒体技术元素,如图片、动画、视频等的选材,怎样表现更好、更合适;哪些内容战事给学生,哪些不用展示等的结构安排。

在屏幕上的内容仅应出现备课教案的板书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论是书面还是电子文档的备课教案还是需要的,教学的总体设计是不能省略的,而且必须有。

3 多媒体课件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本次教学时间内应讲授的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理论与公式的组织、推证,例题与相应的衔接、安排,板书内容等。

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多媒体课件的设计。针对某一次课或某一单元的设计要能够体现多媒体的优越性,这些优越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就是说,多媒体课件的课堂教学设计,应当加入现代技术的设计元素。例如,在什么位置加入图片、视频更为有效;何时展现这些图片、视频;一幅插图或图解考虑怎样的动画演示能够更好地配合内容的推进;公式推导、例题讲解如何与动画配合以展现教学内容进程等等,这些都是多媒体课件设计中与板书面、板图设计的区别,应当着重考虑的内容。

目前用于制作多媒体的软件很多。不论采用何种软件设计多媒体课件,都要记住根本的一点:它是用于教学的。一个好的课件设计就是一次成功的课堂组织,它会给教学带来好的效果,否则将起到相反作用。一旦作为蓝本的教材确定之后,课件的内容首先要遵从教材内容;再就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版式设计与背景应用

许多制作课件用的软件都有许多版式和背景供用户选择使用。用于课堂教学的版式和背景不能太复杂,最好使用空白版式样。根据多年的经验和同行的交流,得出是素色版式为好,笔者推崇白底黑字为最佳。这种版式对于空间比较大的教室不仅屏幕效果好,对老化的投影仪带来的影响比较小;而且对于使用扫描的图片效果最为理想,如果背景为其他颜色,插图犹如补订。

不要采用过于“花色”的背景版式。它会喧宾夺主,影响主题内容,而且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3.2 文字的字体格式应用

课件中大部分是汉字和英文文字,从教学效果来说汉字采用“宋体”、英文使用“Times New Roman”为最好。因为我们的课本中基本上采用的是这两种字体。正文字体大小要适中、统一,过大、过小都影响效果。一个版面不要使用文字过多,如果内容多,可以分几个版面表现。否则将显得“拥挤不堪”。

3.3 动态效果的设计

板书教学中,文字在黑板上由教师逐字逐句手写出来的。在教师板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文字的出现或教师边写边述,或中断板书内容来强调、解释其中内容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利于教学效果的产生。在多媒体课件中也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做法是将一段需要表达的内容分开表现、分步出现。不要一版文字同时出现,而是一个内容或一段内容分开有层次、有顺序地展现。教师就可以利用其产生的间隙来做同样的工作。

课件中使用的动画效果一定要有讲究。首先,出现速度要适中;其次,尽量模仿手写动作效果。切忌,文字、图片飞来飞去,旋转、蹦跳等都不可取,这些动态效果一是容易产生烦躁感;二是学生会在听课过程中去猜测下一个内容将会是什么动作,从哪出来等,从而干扰学生的注意力。

3.4 插图、动画片段的使用

插图、动画、视频片段的使用是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色,尤其是在工科教学中,它的使用是任何方法、手段都不能相比的。

课件中的插图多数来源于照片和扫描图片,这些元素最重要的是讲究质量和清晰度。它们在版面中的大小和位置设计是有考究的,要注意图与文字在版面中的比例大小,也要讲求美观。如果简单图形,如例题中需要表达题目演化过程的插图,最好能够用制作软件自身的绘图工具制作。它虽然制作比较繁琐,但效果特别理想。

图片、动画、视频使用要得当。不要使用过量的这些方面,过多使用这些元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

第6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

一、微课教学的应用背景分析

1.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颠覆传统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导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更好地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新颖度,将自己教学的某些内容进行视频录制,然后通过网络发送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其实已经屡见不鲜,因此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这样不仅可以共享教学资源,还可以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所以微课教学在该阶段的应用势在必行。

2.微课教学与社会技术发展相适应

在特定的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三年级,学生对于简单的数学知识已经有了基本了解,同时对于一些较难的数学知识又不够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微课教学,可以将教师的一些教学设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微视频的模式传递给需要的学生,然后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这些知识,并通过网络回传给对应的教师,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对于教师而言,数学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效果也会更加及时有效。另外,面对“互联网+”这种理念,社会对这种观念的热捧和极度关注导致了具体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微课教学的模式很好地弥补了这些缺陷。例如,在讲解乘除法的运算规则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去讲解,一是每一堂课的教学时间过长;二是教学的方式和有效性受到限制;三是教学的重难点很难凸显出来。

总体来看,微课教学的普及应用是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并且具有与新课标要求相匹配的对应支撑条件的。因此在具体的应用基础下需要对具体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区域进行针对性划分,并且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微课教学方案和模式,这样微课教学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微课教学的应用方法

1.对教学内容和重难点进行细致划分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微课视频的录制首先需要对该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重难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这对于教师而言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开展微课教学时,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基本的了解。比如,在讲解四位数乘除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多位数的乘除法的进位规则进行重点讲解,另外,可以在视频中强调乘法口诀表的重要性,这样的微课视频录制能很好地将学生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展现出来,而且对于教师而言,这样的教学设计也能保证较高的教学效率,因为简单的微视频学生可以存放到移动设备中,基本不受地域和时间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是十分有效的。可以想象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视频的录制需要对应相应的教学重点,比如在对百分比的讲解中,由于百分比的作用主要是衡量某一定量的数据的变化,因此在微课的录制上,教师可以对百分比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做出重点讲解,因此微课视频的录制必须要围绕这个知识点的核心要素以及应用范围进行打造。另外,对于学生而言,小学数学知识的特定要求,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不同程度和不同阶段的知识内容进行细致划分,同时在进行微课教学时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甄别的筛选,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效率得到提升,而且可以很好地根据该阶段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出相应的调整,而这种及时的调整是传统教学所不能代替的,因为微课教学主要是利用灵活多变的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方式和时空情况进行创新。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对于小学生而言,微课教学需要学生在观看教师的微课视频时对这些视频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细致分析,同时在特定阶段下,学生还需要发表对微课视频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的看法,以便教师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因此在微课教学的大背景下,学生需要对一些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分析,并且能够对知识的延伸性和拓展性有基本的认识,另外,微课教学一般都是展示一些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温习已学到的知识内容,还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该阶段的数学知识的掌握,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例如,题目:一个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中灌满了水,将水倒入一个长方体的容器中,长方体长4分米,宽3分米,求这个长方体中水的高度是多少分米?老师在微课中绘制图形间转化的画面,方便学生理解和自主学习。学生能否具有主动获取相应数学知识的意识并且形成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是微课教学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总体来看,微课教学的应用对于小学教学是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的,不仅如此,在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影响下,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发展,并且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对教育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第7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几何概型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103-01

1 教学设计目标

1.1 知识技能

(1)初步体会几何概型及其基本特点;(2)会求简单的几何概型的概率问题。

1.2 过程方法

(1)用类比的方法学习新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分析能力;(2)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的过程,探求正确应用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几何概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意识。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几何概型,将求未知量的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求概率的问题。

难点:将求未知量的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求概率的问题,准确确定几何区域D和与事件A对应的区域d,并求出它们的测度。

3 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事件、概率的含义、古典概型的特点、古典概型的计算公式之后,已经对概率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进行几何概型的学习,可以通过与古典概型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辨析两种概型的区别与联系,可以达到学习几何概型的目的。

本节课是新教材人教B版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的第一课,它位于古典概型之后,概率应用之前,我认为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为了体现和古典概型的区别和联系,在比较中巩固这两种概型;二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种简单可行的概率求法,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对学生的摸底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特别容易和古典概型相混淆,把几何概型的“无限性”误认为古典概型的“有限性”。我认为在讲解新课之前,重点是区分清楚两者之间的概念和特征,要在几何概型的特征和概念的理解上下功夫。

4 教学过程

4.1 知识回顾

问1:计算随机事件概率的方法有哪些?问2:古典概型的特征是什么?问3:如何计算古典概型的概率?

4.2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取一根长度为3 m的绳子,拉直后在任意位置剪断,那么剪得两段的长都不小于1 m的概率有多大?

设计意图:在绳子的任意位置剪都是可能的,所以基本事件是无限的,通过该实例让学生区别古典概型的基本事件是有限的。向学生引入新的概率模型。

(2)在500 ml的水中有一个草履虫,现从中随机取出2 ml水样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则发现草履虫的概率。

设计意图:

(1)以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2)以此为铺垫,通过具体问题情境引入课题;(3)简单直观,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规律。

问题提出后,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很容易回答:“由面积比计算出概率为1/2。”

师提问:

学生思考,回答。

师提问:

学生思考,回答。

4.3 概念深化

(1)几何概型的概念;(2)几何概型的基本特点;(3)几何概型的概率;(4)说明:①区域D内随机取点是指:该点落在区域内任何一处都是等可能的,落在任何部分的可能性大小只与该部分的测度成正比而与其形状位置无关;②其中“测度”的意义依D确定,当D分别是线段,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时,相应的“测度”分别是长度,面积和体积。

设计目的:通过对比、归纳将新的知识建构到旧的知识系统,完成知识的延伸。

4.4 典型例题

例1:有一杯1升的水,其中含有1个细菌,用一个小杯从这杯水中取出0.1升,求小杯水中含有这个细菌的概率。

例2:在(0,1)中随机取一个数,该数小于0.8的概率。

变式引申:在(0,1)中随机取两个数,两数之和小于0.8的概率。

设计目的:

(1)分别从三个测度―― 体积、长度、面积来体现几何概型的求解方式;(2)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的过程,探求正确应用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解决问题的方法。

归纳总结:

根据以上的解法和分析,我们把此类疑难问题的解决总结为以下四步:

(1)构设变量;(2)集合表示;(3)作出区域;(4)计算求解。

4.5 当堂检测

4.6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教师指导)

4.7 课后作业:练习册

4.8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类比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明确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异同。在问题启发的教学方式的下,以问题串的形式开启学生思维之门。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五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通过与古典概型对比,产生矛盾,促使学生迫切想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3)分解难度,将抽象的概念“解剖”,易于理解;(4)问题设置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有层次、有目标地解决各个难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5)本节课中所体现的类比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将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所帮助。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问题设置得过于紧密,教师的发问频率比较大,使得学生思维发挥的空间不够。如何设计有效地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使得课堂效果更明显,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还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以上就是我对《几何概型》这节课的设计,欢迎各位专家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8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过程 设计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教学过程本质是一种认识过程;其二,这种认识又不用于一般认识或其它形式的认识,有其特殊性。它是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接受人类间接经验和知识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前,教师为了使学生能掌握教学大纲及教材规定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必须精心制定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编制教材教法程序,适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科学组织和设计。在教学教程中,按照拟订的设计方案,随时结合现状修正方案并将之实施。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是辩证的统一。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换句话说,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是辩证的统一。 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效益。 数学学科由于学科的特点,按照大纲要求,在教学中,要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重要的思想方法,还必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数学能力和体现各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处理好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

由于同一个内容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说明不同的教学设计一定有不同的考虑,会实现不同的目的。

教师在备课时,一般容易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考虑如何掌握所教教学内容为主,对深层次的教学目的考虑不周或不去考虑,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经验只停留在知识内容或方法上,而忽视能力和素质要求,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淡化了过程。 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

我们知道,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好坏,关键在于备课,可以说教学的过程是从备课开始的,因此抓好备课这个起始环节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地、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真正把好备课关。

当前的问题是有些老师对备课还重视不够,个别老师的教案是使用多年不变,有的老师只备例题和习题,没有能力培养的意识,也有的老师将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纳入教学轨道,但经验不足,训练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开展研究和讨论。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要素

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关系,又要突出能力的地位和作用。为此,我们认为教学过程设计的主导思想是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这是教学改革的方向。

要研究课题特点。

教学内容是进行能力训练的素材和载体,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培养不同的能力,在其功能上会有所差别,例如立体几何有关内容,在培养和训练空间想象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其它问题无法相比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为突出能力培养,一定要从教学的内容出发,研究教材内容与有关能力的关系,充分发挥某节教材内容对培养某项能力的特殊功能,使能力培养落在实处。我们认为任何一段教学内容,任何一种课型都能起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关键在于挖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要考虑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阶段与主要步骤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在总结旧有的教学经验,吸收的西方赫尔巴特,杜威和苏联的一些教学法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存在多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体现着一定的教学理论,具有它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一般已明确不论采用何种结构模式归纳起来教学过程都大致经历五个基本步骤与环节:(1)诱导学生动机;(2)讲解领会新知识;(3)巩固新知识;(4)应用新知识;(5)检查教学效果。当然,具体到某一节课,它就可能只是把构成上述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步骤,或这一步骤的某一方面要求到为重点。但若从该节课的本身来看,也同样能具备上述过程的各个步骤。

要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虽然每个教师都接触到,但各人理解的含义不尽一致,广义上说,教学方法也可指完成教学目的和内容所采取的一切手段,途径和教学原则,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某一具体知识环节的教学任务所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方式,从教学活动方式的本质看,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议论法,自学读书法,练习法,它们有其各自的特点,教学中具体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一般要依据教学目的,教材要求,课型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考虑。 教学内容是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第9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分式;数学本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3-0029-03

【作者简介】徐丹阳,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中学(浙江温州,325000)学科组长,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浙江省骨干高级访问学者、名师工作室指导师,浙江省教育厅课程分析教材编写成员,温州市首届名师,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研究生导师。

分式与整式是两种不同的代数式,“分式”一课的有效教学需要做到三点:一是突显分式与整式的区别,突出分式的本质,让学生观察到分式的特征,得出分式的概念;二是以自然、简洁、明了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从分数到分式的一次螺旋式上升,感受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三是让学生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分式有意义的条件。为此,应当根据学生需要,通过设计目的性明确的简约有效的问题情境,达成教学目标。

一、概念引入

创设两个教学游戏,引出分式的概念。

【游戏1】①写一个代数式满足:当x=1时,代数式的值为2。②写一个代数式满足:当x=1时,代数式的值为2;并且,当x=2时,代数式的值为1。③写一个代数式满足:当x=1时,代数式的值为2;并且,当x=2时,代数式的值为1;当x=3时,代数式的值为。

对于①,许多学生会想到是2x或x+1。对于②,学生一般会思考一会儿,思维在整式范围内转悠,兴奋地得出3-x,也会有少量学生发现,此时就可以进入下一个游戏。如果没有出现分式,就继续第三个问题。

【游戏2】当x=-3,-1,2,0…时,抢答求x+1,2x,3-x,的值。

学生将x的值代入以上四个代数式求值,在兴奋抢答中,纷纷掉入圈套,大量出现当x=0时=0的错误。但很快会有“识货”的孩子“发现真理”而兴奋宣布:不对!分母是零!无意义!由此引入分式的概念:两个整式相除,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像这样的代数式就叫分式。这类式子的特征是字母的某些取值使代数式无意义,原因在于分母含字母,取某值时,会出现值是零的情况。

【设计意图】综观当下的诸多教材,对于“分式”一课均采用取材于生活实际,即列举大量分式实例,通过列表达式的形式引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这种做法固然是合乎大多数教师的口味,但对于初一学生,却没有什么吸引力。而我上面的设计从培养函数意识的角度,让学生在初步感受对应关系中,亲自组建整式,并在整式不够用时,让分式自然地脱颖而出。更可贵的是,教师完全把发现的过程交由学生,让学生一起来思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挥,这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与平常的列举大量分式实例引入分式相比,同样是获取不同代数式,但效果大不一样。一方面,这样简约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游戏挑战心理,不断升级的难度激起学生克服困难的极大热情,而每一次的成果又能促使其对下一轮挑战抱有更大的热情。而平常的列举式引入,是一种零散的平淡无奇的无目的的工作。另一方面,从结果上看,列举大量分式实例引入,尽管学生眼前是许多分式,但与学生已有经验并无关联。而本设计由字母与代数式数对的取值不同,引起代数式表达式的变化,让学生看到分式奇妙一角,紧接而来的代数式求值,让学生清晰地走进整式与分式的分水岭――存在一个x的值使得代数式无意义!打破原有的“给定字母值必有代数式值可求”的经验,这正是“分式与整式”本质的区别,也是最需要学生领悟的逻辑关系处。

笔者特别注重教学引入环节的教学设计,认为课堂教学的引入需要考虑下列三个方面:1.如何引导学生思考;2.思考什么内容;3.从何入手。本节课的教学将培养学生的函数意识作为教学的起点和核心点,设计求值游戏以学定教。唤起学生由直觉思维走向自觉思考,简约不简单。学生思维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是享受数学美的过程,通过深入思考,唤起了学生自觉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入“为什么代数式无意义”的探讨。我们知道研究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以上精心设计的“引入环节”,所激发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整节课分式的学习效益和效率。

二、概念理解

加深学生对分式概念的理解,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类比分数和分式,进而体会分式的意义;二是让学生将分式纳入已有的多项式、单项式、整式、代数式等知识结构中。

探究活动1:已知老师原地起跳,3秒钟跳的高度为46厘米,t秒钟跳的高度为59厘米,5秒钟跳的高度为h厘米,①求老师跳高的平均速度;②若t=4,h=75,那么老师跳了m秒,会跳多高呢?

根据上述条件,对于问题①,学生会很自然地列出代数式;;,此时不应当满足于此,而应让学生辨别哪些是分式,以此巩固分式的概念。对于问题②,学生会发现每个分数都近似于15,即老师的平均速度约为15厘米每秒,m秒跳的高度是15m厘米。所以,老师的平均速度可以表示为分式:。这里要提醒学生一个重要的结论:分式比分数更具有一般性。

探究活动2:合作讨论多项式、单项式、整式、代数式和分式的结构关系。引导学生画出如下的关系图。

【设计意图】由于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所以其性质与运算是完全类似的。因此,我们的设计十分注重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思维方法的应用。如:在分式的探索过程中,采用了观察、类比的方法,通过观察、猜想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分式的概念,分式表达式也是通过抽象、概括获得的。这样,既渗透了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合理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时,形成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

经历本环节后,学生能感受分式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清楚分式源于分数,又比分数更具有一般性。紧接着的任务是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掌握分式成立的条件。

三、掌握新知

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已经突出了分式的特点,下面设计5道例题来研究分式成立的条件。

例1:下列的式子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例2:请在括号内添加一个代数式,使得原式成为分式。

例3:成立有条件吗?

例4:对于分式,(1)当x取什么值时,分式有意义?(2)当x取什么值时,分式的值为零?

例5:巩固练习(1)当x 时,分式有意义;

(2)当x 时,分式有意义;

(3)当b 时,分式有意义;

(4)当x 时,分式有意义;

(5)当x、y满足关系 时,分式有意义;

(6)当x= 时,分式的值等于0。

特别声明:在本文中,若没有特别说明,分式的字母取值都不使分母为零。

【设计意图】例1目的是初步让学生学会从形式上判断分式。例2则紧抓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共性与异性,回归概念,揭示分式的本质属性。例3是对上面两个例题的解后反思与总结。例4强调当分子等于0且分母不等于0时分式的值为0。例5通过变换问题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巩固提高

至此,分式的基本知识就教学完毕了,下面需要设计例题巩固知识。对于例题的设计可以开放条件和结论让学生进行仿写。例如:对于分式,可设计的问题有:①当x取不同值时,对应分式的值是多少?②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是1?仿照于此,可以让学生就分式提出问题。

分式最终是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的模型,为了体现这一点,还应当设计应用题通过实际问题来巩固分式意义。

例如,甲乙两人从一条公路的某处出发,同向而行,已知甲每小时行a千米,乙每小时行b千米(a>b)。如果乙提前1小时出发,那么甲追上乙需要多少时间?若取a=b,此时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以上练习巩固针对性强,通过仿写来开放条件和结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为运用分式概念提供范例,其解法体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通性通法,蕴含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能做到高效练习。

本课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函数意识,凸显教学的最本质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分式与整式的本质区别中突围。在给出分式的概念时,通过观察、归纳,抓住分式的实质,总结出整式与分式的异同,通过设计含有矛盾冲突的问题,突出数学问题的本质,得出分式的概念,讲清楚学生观察到的分式特征;在知识归纳与方法提升方面,旨在养成有效的思维习惯,不断实践,给所有学生以表达的机会,学会总结提炼,这些都是本课的亮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索,其目的是让学生自然地、自觉地把分式新知纳入到原来的知识体系中,完善认知结构。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思考、抽象、预测、推理、反思等过程,逐步达到对分式概念的意会、感悟,并能积累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经验,将这些经验迁移运用到后续的数学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