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研究背景范文

传统文化的研究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研究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的研究背景

第1篇:传统文化的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交往;茶文化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逐渐走向世界。一方面,以孔子学院、中外文化年等形式为基础的沟通渠道进一步完善,中国文化交往进入空前发展时期。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国家知道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的传播途径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为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经济发展迅速,政治文化等各项生活要素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愿意了解中国文化。

2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背景与方向分析

教育是育人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与知识掌握的重要阶段。以往在接触世界教育时,更多的了解到的是以英语文化为核心欧美发达地区文化,中国的汉语文化事实上缺乏一定的影响力,属于东亚地区的区域性语言。在以往,对汉语这门语言来说,无论是其传播地区,还是掌握人群,实际上都较为有限。教育是一种以文化为核心的意识影响,了解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是语言,无论是听,还是看,都需要用语言做保障。同时随着语言交往范围的逐渐扩大和语言体系化的不断成熟,文化的魅力和认同感也进一步明显。事实上,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语言是保障,但经济沟通才是重点。只有国家强大了,发展了,才会有地区和国家愿意去了解你的文化。如果你自身经济发展落后,基本没有对外沟通和交往,那么文化交往基本上就没有开展的土壤和先天要素。正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社会发展不断成熟,使得中国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在这一背景下,汉语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作用更加明显。随着我国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如今对外沟通、文化交往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考量。我国逐渐完善对外文化交往的渠道和途径,无论是文化年建设,还是向全球多个国家开设孔子学院,加大留学生选派及交往人数,完善留学服务政策,丰富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等等,都是国家针对汉语教育发展趋势所作出的重要举措。从其发展方向来看,在未来,汉语教育的国际化、复合化程度将进一步明显。而这一过程也将是让世界各地区了解和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过程。同样正是汉语国际教育日益成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更有保障和基础。这就为我们丰富普及中国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内容、完善茶文化研究体系提供了重要帮助。

3以茶文化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基于二者融合点分析

茶文化并不是一种独立于传统文化的文化元素,其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中对做人、处事的相关要求和规范,对人们掌握道德、礼仪规范的客观约束等等,实际上都在茶文化中有所涉及。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其落脚点只能是文化内容的宣贯与传播,通过充分发挥汉语的工具性指导作用,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而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选择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实际上是可行。

3.1文化缩影———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反映,也是一个地区几千年传承发展的宝贵继承。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也是唯一一个文化传承未出现断层的国家和地区。在今天,随着文化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要想将我国传统文化有效、体系化的成功推出,需要我们选择有效的切入点进行推广和宣传。而在这一背景下,茶文化就可以充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被有效传播。究其实质,则是因为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茶文化是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了解的内容。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成熟发展,如今通过茶文化,就能从客观上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整体内容。

3.2核心涵盖———茶文化有效融入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之所以说茶文化可以代表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点都在茶文化中得到一一体现。我国是礼仪大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我国是礼仪典范,无论是客人,还是亲属,以及各种事物的处理规范都做了相应的要求。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谦让、静心,也在茶文化中被良好继承和成熟应用。同时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对个人的要求与约束,包括个人性格、喜好、正确的处事方式,如何做人与做事等等,这些都在茶文化中有具体的体现。茶文化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念,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正是茶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核心涵盖,恰恰说明了因为茶文化融入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通过推广茶文化,可以很好阐述中国传统文化。

3.3实质一致———两者都是中国文明的集中反映

实质一致,是评判两个内容是否一样的重要标准。对于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茶文化能否代替传统文化,其依据和前提就是两者的实质与根本是否一致。在文化交往高度开放的今天,想要向全世界推广传统文化,就必须选择能够集中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之反映,也是能够代表中国精髓的重要元素。而茶文化也是如此,茶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重要集合,是不断发展的中国文化的见证。正是二者都是中国文明的集中反映,才使得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可以以茶文化为传播的接入点。通过充分融入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背景,在传播茶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发展。

4结合汉语国际教育背景有效实施茶文化研究的思路分析

文化是其他地区和人们了解该地区风俗、风情面貌的基础,也是展示一个地区形象的窗口。通过文化展现,能让人们对该地区形成相应的直观了解。如今,随着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不断成熟,传播茶文化,推广传统文化的机遇日趋完善,这也使得我们需要充分结合时展的客观变化,调整传播形式,丰富茶文化研究思路。通过变革茶文化的认知方式、认知思维,从而实现对茶文化的深度研究。

4.1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构建茶文化传播的新高度

所谓开放的思维,实质上讲的就是任何文化都是可以相互融合、互相贯通的。要打破传统的旧观念和封闭思维。我们必须清楚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文化之间的隔阂与界限逐渐模糊,文化的融合与互通可能逐渐明显。所谓开放的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理论认知基础和前提,也是处理茶文化传播的基本思维。随着汉语国际教育日益成熟,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核心,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也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实质,想要达到茶文化传播的新高度,就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思维来看待这一文化传播与沟通过程,实现文化的融合发展,通过汉语国际教育这一渠道,为茶文化的“国际化”打下坚定基础。

4.2以中外结合的方法———构建茶文化研究的新渠道

事实上,中国的茶叶很早以前就已经先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地区,曾经一度,茶叶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为我国贸易顺差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随着茶叶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事实上,在国外,也形成了相应的茶文化,而这也应该属于茶文化的一部分。此外,如今孔子学院这一汉语教学渠道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可以在本国家、本地区了解中国文化。而人们在接触中国茶文化的同时,也必然会形成相应的理论认知和体系化感受。而这些认知也属于研究茶文化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研究茶文化时,必须融入这一新渠道,通过将中外研究思路相结合,实现对茶文化研究渠道的有效延展。

4.3以互动、沟通的形式———构建茶文化研究交往的新思维

任何文化都不是单纯的讲解,却不接受反馈的过程。讲解与反馈,互动、沟通才是文化交往、沟通发展的重要桥梁。一直以来,我们在进行文化传播时,由于语言沟通存在一定障碍和困难,使得整个交往过程并不彻底,但随着文化沟通进程不断加快,想要发展自身文化,加深文化研究理解,就必须重视其他人和地区对该文化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文化沟通的不断深化,实现茶文化研究的升华与发展。

4.4以长远、前瞻的战略思维———构建茶文化推广的新格局

茶文化的研究与推广要充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特点,通过充分融合,实现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想要做好茶文化的推广与发展,就需要我们树立长远发展思维,超前布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使得我们在进行文化继承和推广发展过程中,必须以“超前量”的思维来对外自身发展。只有超前布局、提前谋划,才能为茶文化成功推广奠定坚实基础。而梳理长远前瞻的战略思维,也是在文化沟通交往程度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客观要求。而这正是时展的必然所在。

5结语

随着文化沟通与交往形式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当前已经进入国际化文化沟通、交流时代,而汉语的国际教育也成为趋势和方向。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的传播,就需要我们在对茶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汉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潮流,实现其传播与推广。而深度研究茶文化,也需要对国外茶文化的内容进行了解。正是语言沟通障碍的有效解决,实现了茶文化交往的创新与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新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林海.汉语国际教育与茶文化传播[J].传播科学,2012,8(15):36-39

[2]范存智.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思路[J].文化论坛,2013,4(7):44-49

第2篇:传统文化的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92-03

前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如在《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一文中从积极与消极的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姜明,文格西则着重从消极的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并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策略;朱晋元从儒家、道家、佛家等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角度论述了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有关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还有很多此不在赘述,这些研究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按照佛教的理论“事物依因缘而生,依因缘而灭。事物的产生并不依仗于一个因缘,而是依仗于众多的因缘,其中直接的因缘或许是可以计数的,而间接的因缘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探察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因此,本研究的进行是另辟溪径,运用系统学理论,把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到一个系统中进行论述,进而从另一个侧面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以充实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建设。

1 研究路径

要弄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就要把二者放入一个逻辑结构中,把二者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放入一个系统中进行分析,从繁琐复杂的点滴信息中理出一个线路来,进而进行论述,得出研究结果。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基础,是关于某一事物思维的起点,是进行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要进行这样的研究,首先必须对核心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也即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是民族传统体育?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是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了哪些影响?

2 核心概念的厘定

2.1 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由于学者们的研究视角、研究目的、研究动机、研究方向不同,所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总有一些特别关键的点是所有的研究学者都没有、也不能丢弃和省略的部分。首先,在时间意义上来讲,一般是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1840年以前。中国处于地理上的封闭状态,其文化形态一直处于天朝上国的民族情怀之中;其次,是指中国社会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农耕经济。中国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与文化的发展脉络,决定了中国社会自夏商以来直到近代都是以田亩农桑为主的小农经济体系;再次,中国的社会制度是以伦理宗法观念为主的皇权氏族承袭制度,中国人的国家观念是大一统的帝国思想。商朝后期诸侯争霸,列国纷争,又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经过几百年的起起落落最后由秦朝统一了中国,确立了中国的大统一国家观念,秦朝以法家的严密律令管理人民,最终秦朝传二世而亡,最后由刘邦统一中国,中国社会进入到了汉氏王朝,刘氏以儒家的伦理宗法观念结合法家的律令来管理国家,被称为外儒内法思想,经过汉朝四百年大一统国家观念的强化,与稳定的社会制度,从此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和宗法观念;最后,在具体的文化上,中国文化在它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道家、佛家思想为主体,以法、兵、阴阳等家为互补的传统文化形态,其中,儒、道、佛常被称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这样我们基本上可以给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基本的定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1840年以前的、以中原地域为核心,包括流传至现今及历史中国版图上的所有的中国文化,主要是以儒、道、佛思想为主流,以兵、法、阴阳等家为互补,包括伦理观念、道德价值、人生理想、文学艺术、生活习惯、科学技术等等包罗万象的非自然内容。

2.2 民族传统体育

同理,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学者们的研究视角、研究目的、研究动机、研究方向不同所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可以肯定学者们给予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但是观念的立体性、时间、空间的不同性,总能发现民族传统体育的不同特征,进而给予不同的概念,赋予它不一样的价值和特性。

第3篇:传统文化的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 音乐教学 传承 传统文化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很严重,尽管政府以及社会人士群策群力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但大量的民间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教育内容,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解作品和传授技巧。如何在音乐教育中,渗透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传统文化渗透于美育之中,使学生不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之美,自觉地加入到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教学课题。

一、音乐教学的特殊性

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学中,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时,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要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种类,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都是通过音乐的语言而流露和反映出来。音乐与其他同类艺术相比,有许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不仅用听觉,有时它还通过全身的感觉来感受音乐。比如,对于节拍、节奏和力度等,就不仅仅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同时音乐又是一种表情艺术。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视觉形象的造型艺术或文字艺术的规律来要求和理解音乐的内容。音乐作为学校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学科,它是加强美育的主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干渠道,同时也是辅德、益智、健体、促劳的重要课程,它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古代传统社会中,人们用歌记载历史,于是各民族便有了专门的叙事歌;人类起源歌、万物起源歌;人们用歌沟通人神两界、跨越时空,于是有了祭祀歌、鬼歌;有了各种各样的礼俗歌。可以说,在更深的层次上,唱歌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普遍手段。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从音乐本身和文化背景方面整体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现代人对于我们自身文化的关心远远不够,大量的民间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中国传统文化生存的空间日益狭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国人几千年所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都受到强烈冲击,使国人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如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尽量消解这种危机,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寓传统文化于音乐教育之中,自觉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教育内容,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解作品和传授技巧。如何在音乐教育中,渗透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音乐教学当中,分析作品时要将作品中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内涵,要将作品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而成的,给学生一个清晰的作品创作背景,在作品背后更多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的讲解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本身,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教学中渗透 。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应更深入的讲解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端午节的来历,为何在端午这一天中国人有吃粽子,同时南方要赛龙舟的习俗活动,南北习俗文化为何存在差异,等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不仅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塑造美的形象,更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深刻领会作品中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他们民族的自豪感。在民歌的作品中,比如,《长城谣》最能体现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运用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民族无比热爱之情,自觉地将古代传统文化融汇在表演当中,使音乐教学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师成为普及文化的传播者。在音乐教学中应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的同时,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与之相辅相成,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获得美的教育。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人是精神财富的重要载体,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言传身教、口耳相传是重要的传承方式之一,教师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保护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人类社会相伴而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国家的精神财富,更是世界的、人类的精神财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人类文化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在此背景之下,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重视。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复旦大学出版社.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第4篇:传统文化的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传统元素;平面设计;水墨艺术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中,对传承历史和文化具有推动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平面设计的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购买需求,而是上升到艺术欣赏与品味打造的层面。因此,平面设计要更加注重审美特征,从而满足现代人越来越高的审美需求。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将创新的设计模式和理念代入平面设计中,借助平面设计的展示作用,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一、中华传统文化及其主要元素

(一)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信仰、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具有地域独特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绘画、音乐、书法等都带有独特的中华文明标签。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入人心。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步更是推动着海外各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国际上也愈发赞叹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种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设计师的灵感源泉。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元素

彰显民族风格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数不胜数,包括建筑风格元素,如紫禁城、长城、敦煌、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等;服饰风格元素,如丝绸面料、唐装、旗袍、中山装等;文化风格元素,如国画、脸谱、京剧、印章等。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大到一条中国特色的街路、一个广场,小到建筑墙上的中国结,路边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都代表着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例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水墨艺术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元素,中国的水墨丹青艺术不仅代表着古人的艺术欣赏和审美,更体现出中国人传统思想中的处世哲学──宁静、悠远。

二、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应用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

(一)提升设计审美

现代平面设计起源于西方。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直到近代,平面设计才逐渐在我国出现。相对于传统艺术设计,现代平面设计更加讲究人性化,也更加追求个性化。但是,由于西方文化“先入为主”的传入,我国早期现代平面设计完全追求西方审美理念,一味照搬、模仿西方平面设计,忽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关注,现代平面设计也不再一味地追求单一的西式审美观念,而是更多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作为设计的一部分,打造出更多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产品。在这样的前提下,设计师要提升自己的审美需求,思考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平面设计中,打造出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作品。

(二)体现民族特性

民族特性不仅要体现在人们的口头传承上,更要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内容丰富,在现代设计中,这些元素被广泛应用在细节设计上,加深人们的印象。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设计师可以借助网络,让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更好地深入人心,促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融入与品牌相匹配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更好地帮助品牌实现展示效果。

三、水墨艺术的特征与运用

(一)色彩

中国水墨画的色彩不像西方颜料那样坚持冷热色调的界限,它很容易使用。设计师可以将水墨颜料的颜色应用于平面设计中,强调物体的固有颜色,以达到墨迹与对象之间关系的平衡。富有水墨艺术特征的作品大多较为随性,设计师利用墨色的浓、淡体现远、近、高、低等立体化的视觉效果。例如,宋代擅长画竹的画家文同通过水墨的浓和淡表现竹子的生长情况以及湖面和视角的变化,作品可谓“活灵活现”。

(二)虚实

中国水墨画的构图有多点透视的特点,绘画及构图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式,画家在作品中通常会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中国水墨画最有特点的构图技巧是画面虚实的处理。这里的虚实主要靠墨的浓淡实现,可以说,中国水墨画中的虚实与油画、版画等西方艺术形式的区别很大,这种虚实大部分时候可以被看成另一种形式的“墨”。处理虚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衬托“墨”色。例如,吴冠中的代表作品《舟》通过虚实构建广阔的画面,留白部分占据了2/3,代表着广袤的江面,除了带给画面很强的背景感,也给观众一定的代入感和无限的遐想空间。

四、水墨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一)水墨艺术元素在logo设计的应用

logo是品牌视觉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整个VI系统的走向和设计思路。设计师可以通过加入水墨艺术元素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例如,山西省大同市的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主题定位是“天下大同”,设计主题采用手写字体设计,中间采用印章的图形设计方式,将“天下大同”的字样清晰地表达出来,进一步点明了设计主旨。从整体上来看,圆形是整个作品的主要设计元素,一方面体现出趣味性,另一方面曲线较为圆润,没有棱角,因此视觉效果较为舒适,避免了锋利割裂感的出现。

(二)水墨艺术元素在海报中的应用

在现代传统媒体中,海报是较为常用也是效果比较突出的设计形式。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海报可以有效并直观地让消费者获取信息,达到广告效果的最大化。中国水墨画一直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经典,因此,在海报设计中,设计师只需利用非常简单的随机搭配组合,就能够创造出特殊的效果。例如,《魔兽世界》曾经出品过的一版人物海报采用的就是水墨风格,来自未来的战士、冰冷的弓箭、强烈的战斗意识都通过古典水墨风格展示了出来,完全没有冲淡现代感。模糊的背景与醒目的人物形象、风格化的字体形成的聚类元素以及径向构图,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人物身上。设计师又利用大面积的粗糙笔画将观赏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海报内部信息上。这种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不仅可以吸引国内玩家,而且可以体现年轻人的酷,创造出一种神秘、引人入胜的感觉。

五、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平面设计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中华传统文化的加入可以将创新的设计模式和理念带入平面设计中,实现平面设计的创新性发展。同时,借助平面设计的展示作用,人们也能够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进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郭炳晨.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文化产业,2021(12):45-46.

[2]黄玄.国潮视域下传统文化元素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绿色包装,2021(4):42-46.

[3]郝金波.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明日风尚,2021(8):110-111.

[4]李嘉斌,刘晓阳.传统文化元素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4):78-79.

[5]乔宇,尹建伟.基于设计艺术学视角的传统文化应用研究[J].美术观察,2021(4):78.

[6]范瑞芳.中国水墨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21,42(8):280-283.

第5篇:传统文化的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视觉符号;解构;重构

作为视觉艺术的消费者,在阅读图形符号方面我们已经变得非常老道,我们用不着有意识地“用力"就能了获这些图形符号的意义。因此,对艺术家和设计师来说,通晓意义形成和传达的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文字、图像这些视觉要素来引导读者达到这些意义的所在就显得非常重要。其实,人们的欲求和自我认知都被周遭的图形、图像等不断打磨和通过察看一系列非正式形态的传达设计作品借由各种正统载体和途径传递出去的效果,我们将要探索基于图形表达方式和所在场景的不同,图形意义的表达可以达到的程度。与此同时,我们也尝试解释像涂鸦这类非正式形态的传达设计的意图,并且将以上这些内容和作品的阅读方式进行比较。

一、传统文化符号学来源

传统符号学来源于中国传统“符号释梦法”。例如,一名男性梦到他和某位女演员打网球,表示他和他的太太或恋人之间有了口角,让他觉得再相处下去,痛苦比快乐更多。我们的祖先和古巴比伦人,古埃及人、古印度人一样,传播着他们那个时代的有关梦的知识,有些一直流传至今。虽然后来的研究者对这些代代相传的释梦法进行过研究一犹太人的释梦受到阿默里,阿姆拉姆和洛格等人的重视和研究;德莱克撤尔,舒沃兹和传教士芬克德基研究了阿拉伯释梦方法的细节;米尔拉和爱阿亚研究了日本人的释梦;赛珂克研究了中国人的释梦,耐哥雷思研究了印度人的释梦(见弗洛伊德《梦的释义》,这些人的研究结果,笔者目前无法查到)——但我国古代(包括现代)对梦作理论上的系统研究,却似乎很少。然而,这种相沿成习的释梦法(即后来称之为“符号释梦法”者)却早在先秦以来的各种史籍和文艺作品中(包括口头文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其中,《三国演义》甲曹操梦见“三马同槽”并对其进行解释,恐!怕是这种符号释梦法的典型体现。在我国古代对梦的解释中,比较常见的是”鬼神托梦”。

二、传统文化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显现

1、传统文化符号的思路来源

如何从传统中获取灵感,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给了我们一条很好的思路“我们的立足之处,是过去与未来的夹缝之间。创造力的获得,并不是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在我们的身后,或许也一样隐藏着创造的源泉。”“也许未来就在前面,但当我们转身,一样会看见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雄厚的资源,只有能够在这两者间从容穿行,才能够真正具有创造力。”“在面对历史的时候,如果不把眼睛眯起来,慢慢眺望,就会容易在某~个局部中迷失,失去看到整体的机会,更谈不上抓住它的本质了。”在回望传统文化时,先从整体上去把握它的精神,进而面对它的本质。

2、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文化迅速崛起,这不仅使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受到了巨大冲击,也使一向备受尊敬的高雅文化、精英文化受到了有力挑战,对此,不少具有使命感的人文学和艺术家都表示了深切的关注,而所谓人文精神的大讨论正建立在这样的传统文化的背景上。与一些对消费文化不屑—顾的人不同,为了深入揭示无节制的物欲对人的异化以及工业化对人类天性的侵蚀,现代设计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一方面从现实生活与传统文化中选取了许多图像。按理说,现代设计是完全可以沿着他设计的艺术方案继续探索下去的,人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现代设计作品会在以往的基础上达到更佳效果,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而后又改变了既有想法,转而以新的艺术方案进行创作,这使现代设计的创作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通过对来自各方面信息的反馈,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首先,在现代设计中观念表达得还不够明确,在艺术表现上也不够简洁有力,常常以文字与图像相互阐释,所以显得既直白又缺乏智慧:其次,在现代设计的图式上仍是对西方超现实主义的借鉴,这不仅不利于现代设计的自身特点,也不利于突出作品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我看来,当现代设计师在创作方案时,他们的出发点就不是要一批注重纯粹审美效果的现代设计,所谓优美的艺术境界远不是他们的追求。正如现代设计师们自己说,他们的现代设计的作品是理性大于感性,放在这里强调现代设计的独立欣赏性是不太合适的。恰恰相反,从让观众专注于传统文化观念的出发,强调的就是反趣味化、反设计风格化。我觉得传统文化中的现代设计应用的这种想法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设计是不谋而合。

3、传统文化符号的演变与发展

艺术、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中国传统图案、图形源远流长,现代设计从根本上离不开传统图案的滋养,只有充分继承传统精髓的文化才能形成有持久生命力的新生文化。优秀的东西总是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东西,而传统中有着大量的经过长时期的自然选择所保留下来的最具有价值和最有竞争力的东西,因此我们总是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在很多时候,习俗或传统仍然能够使人们产生共鸣,有时也能创造不寻常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在当今这样的全球化背景之下,来审视全球化的现象,来看待自身的文化、传统,思考如何利用全球性技术平台为设计所用,为市场服务,同时将中国文化光大并传播到地球村各个角落。

三、视觉符号在平面设计中解构与重构研究

品牌名称和品牌商品的国际性语言以及微软、星巴克和麦当劳在全球各地的延伸都证明了全球化的力量。品牌是当代文化前景的标志,苹果(apple)、可口可乐(Coca—Cola)、耐克(Nike)、古琦(GUCCi)和麦当劳(MCD0naId)呈现为商品趋同的国际性语言的图标或象征。在地球村里所有的公路上、商场和游乐园里,购物、饮食和娱乐,都是被同样包装成产品,全球化现象表明市场力量正影响着其他的文化惯例。但就文化来说,我们有理由相信,世界平坦化进程不会必然导致各种文化的同化。实际上,与其说平坦世界中的竞争平台能同化各种文化,不如说其导致世界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创造出多样化之潜能更为强大。“平坦世界的竞争平台就像是制作比萨时的面饼。它允许各种文化根据自己的爱好调节口味,这种状况将越来越平常。”

四、结语

第6篇:传统文化的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汉语言;继承与发展

一、引言

汉语言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渗透其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并包容、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先进文化的精髓。汉语言主要以人们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的形式存在,即口语与书面语,前者灵活性强,不具有具体的形式。后者包括小说、散文、史记、传记等形式,以及独有的格律诗、词、曲、赋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存在,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本文将会以现代汉语言文学为例,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汉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来探讨现代汉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二、汉语言的发展历程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经过多次历史演变发展至今,成为通用语言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其发展历程如下表:

三、汲取文化精髓,传承文化经典

随着社会的发展的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现代汉语言发展至今,也吸收和改良了本民族以外的文化,尤其在现代汉语言文学作品上体现比较明显。但是更多的创作者还是选择取传统文化之精华继续传承了下来,成就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经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现代汉语言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1、思想中国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往往渗透在现代汉语言文学作品中。例如,现代汉语言文学就深受科学民主思想的影响,再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积极革新,在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新诗、杂文等形式上又建立了现代小说、话剧、文学报告等文学体裁。2、文化民俗我国民俗文化博大精深,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和传承形成了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产物。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对民俗文化的描述,作者将民俗文化融入作品,可以借用具体民俗来表现地域特点或特定的时代背景,也可以将某一地域的人文素养呈现给读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语言特点汉语丰富、灵活,具体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表现问文学句式、句型的多样,包括长句和断句,整句和散句等,现代汉语言文学中虽然有所改良,但是依然有很多作品采用传统句式与现代句式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增加作品的可读性。

四、创新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明

改革开放的实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现代汉语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和创新,出现了外来语言的增多、新词的大量出现、网络用语的传播等现象。在现代汉语言文学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形式现代汉语言文学是具有时代特点的历史产物,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现代汉语言文学在文学形式上进行了革新,除了传统的诗、词、赋、曲、史记、传记等还建立了现代小说、话剧、报告文学的形式。2、文学语言现代汉语言文学作品语言更加丰富,它既包括日常语言也包括艺术语言,既包括常规语言也包括变异语言,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新词热词也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方言也成为地域特色被应用于其中。此外,现代汉语言文学作品也对抒情方式、叙述方式、议论方式等进行了自我创新。可以说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文学语言更加丰富。3、文学作品风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创作者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每个人在语言风格上都独具特色,通过语言的运用和句式的变化可以大体判断作者是谁,或者是哪一流派,例如鲁迅的文学作品语言使用都极其质朴,鲜有新颖的词语。五、结束语汉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重要载体。其发展至今,依然富有生机的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有创新和发展,二者缺一不可。在信息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保持和提高自己的文学热情,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颖慧.现代汉语对《诗经》重言的继承与发展[J].人文研究,2010(04).

第7篇:传统文化的研究背景范文

中医是我国古代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与疾病和自然做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引用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首次对中医药文化进行的阐释,即“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中包含的追求道法自然的思想境界,以及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道德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价值观方面的追求,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

二、中医药文化对促进立德树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立德树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对立德这样描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由此可以看出立德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医院校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将中医药传统文化自觉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工作实践当中,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践成效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利用中医药文化促进立德树人工作在中医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医药院校承担着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重任,文化育人重在内化于心,贵在外化于形,传统中医药文化包罗万象,蕴含了丰富的思想精华和育人理念,将中医药文化运用在日常的育人工作中,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古代对医德的论述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充分发挥丰富的中医经典医籍对于培养中医学生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坚定学习中医信念、巩固其专业思想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甘肃中医学院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中医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甘肃中医学院在长期教学工作中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将中医药文化纳入立德树人工作体系之中,发挥文化陶冶人、感染人、培育人的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1.以系列中医药文化课程为核心,构建立德树人的人文基础。

通过梳理学校开设课程,笔者发现,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构建中医药文化课程群为核心,构筑了立德树人的人文基础,主要从学习中医必备的3个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中医专业背景,以中医文化课程群为核心,培养深厚的中医药人才文化素养。通过不断建设,形成了以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药文化3门课程为核心,由20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它们分设中国医学史系列课程、专业能力拓展系列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等,见表1~表3。中医药文化系列课程突出了中医特色,加强了对于经典医籍的学习,不断加深学生的中医文化积淀,丰富学养和人文精神,筑牢文化基础,课程群的建设,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夯基础、着长远的作用,成为中医药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人文基础。

2.以中医药文化研究为重点,打造立德树人的新领地。

学校建有敦煌医学馆,馆中陈列有敦煌遗书中的医药文献、敦煌壁画中的医学内容以及敦煌医学的近现代研究成果,突出了古丝绸之路地域特色,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敦煌医学与转化实验室,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等一系列研究机构,学校将敦煌医学研究的学术优势和特色转化为教学优势和“以文化人的”独特优势,对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提升专业素养,树立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坚定信念起到了积极作用。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三板块”分方案项目成立甘肃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已经开展了传统文化与中医相关性研究、中医文化传播研究、中医药行业文化建设研究、中医药文化保护与相关法律研究等。学校坚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让科研成果进课堂,把高水平的中医药文化研究融入到立德树人工作中来,这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立德树人的视野,有效提升了立德树人的层次,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新的文化高地。

3.以学校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治学思想和成长经验为基础,丰富立德树人的内涵。

甘肃中医学院历来重视中医文化传承,将老一辈专家、中医名家的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作为学校极为重要的特色文化发扬光大。在学校发展历史中,涌现出了一批名老中医,如西北针王郑魁山、真气运行学创始人李少波,以及于己百、黄正良、席与民、王文春、杨廉德、王德林、周信有、张士卿、王道坤等医学名家,他们有高尚的医德、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医术,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20世纪80年代学校制作了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教学录像片,2013年对这批教学录像片进行了重新数字化和抢救性保护工作,为学生学习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提供了宝贵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了更好地传承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的治学思想和诊疗经验,学校设立了14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和1个甘肃省名中医工作站,通过收集整理、挖掘研究、总结继承、发扬创新、推广应用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一步加强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与创新,这些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为中医学子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启迪和精神指引,进一步丰富了立德树人的内涵,在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4.以各类文化展馆为立德树人营造浓厚中医文化氛围。

学校建有中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国医学史馆、中药标本馆等一系列文化展馆和古籍文献室,这些展馆在塑造大学精神、繁荣校园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营造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给学生提供了感知中医药文化的平台。

四、总结

第8篇:传统文化的研究背景范文

如果能够把具有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融合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就能在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挖掘传统文化内在的教育价值,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就能培养出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人文素质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也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淡漠甚至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据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2005年韩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称,由18名专家组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审查委员团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审查委员会,并在江陵端午祭等64个申报遗产中选定43个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据悉,“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宣布制度是在认识到无形遗产在人类历史上所占价值和保存必要性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实行的制度。此次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宣布无形遗产名单。

通过这篇报道可知,如果我们再不重视传统文化,那么其将与我们渐行渐远。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这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进行文化导向,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2014年开首,民进上海市委在上海两会上提交了一份题为《在本市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的提案。提案建议上海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逐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案认为,在中小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育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心,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这也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

虽然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实践事例较多,但找不到多少可用于该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而且关于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可借鉴的学习资料较少,也没有关于此类问题的系统研究及阐述。每一条新路都是经过不断探索尝试走出来的,这也给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研究和实践空间。

二、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提出,实现民族复兴是最伟大中国梦。冯骥才先生说:“我们在呼唤着民族的复兴,我觉得文化的复兴首当其冲。”要实现最伟大的中国梦,首先就要复兴中国文化,而要复兴中国文化,首当其冲的就是要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育应从娃娃抓起。”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了解她、亲近她。只有把中国传统文化请进学科教学的课堂,才能使青少年更加深入地了解她,使传承和发扬成为可能。

三、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究条件和目标

1.探究的条件

首先,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其次,我们可以利用身边历史遗迹所挖掘出来的深厚文化底蕴为学科教学实践提供珍贵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每一个角落发挥育人功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感染学生学知、明礼。比如,学校可以精心摘选经典古训来装点教室,为学生营设一种墨香盈袖的环境,诠释国学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古代圣贤的精神引领。另外,教师的引领作用也很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能结合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把相关知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热爱教育科研,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关注学生的变化,善于反思。

2.探究的目标

首先,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悠久璀璨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性情,以达到“童蒙养正、少年养志”的目标。

其次,促使教师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传统文化渗透在本学科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思考研究,改善教学行为,加深自身的传统文化功底,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

四、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施方法

1.利用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热爱和发扬国学经典

课堂导入是教学环节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有一个好的开头,会把学生的思维深深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集动画、图像、声音、文字等为一体的教学情境来引入课题,使学习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有趣,进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Photoshop水墨画中国风》这一节课中,教师在教学引入时播放央视“相信品牌的力量”水墨动画视频,以让人惊叹的绝美无比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滤镜的兴趣。

2.通过设置课堂实践任务让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并参与制作相关作品

实例1:《声音的获取与处理》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讲音频的采集与加工,音频采集部分学生很容易掌握,难点是音频信息的合成部分。通过分析可做如下教学设计:

首先是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一段教师自己制作的带有古典音乐背景的诗歌朗诵,尽量做得完美一点,让学生感受到古典音乐的优美。教师要预先准备多首古典音乐及诗歌,以避免课堂上上网寻找各种背景音乐而浪费时间。

其次是课堂实践任务的安排,主要有以下环节:(1)播放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自己做的音频文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介绍制作音频文件的软件界面,导入中国古典音乐背景,请大家推荐一位学生上台朗诵,并用大屏幕展示操作过程。朗诵完成后试听音乐,然后对合成的音频做一些简单的修改及调整,最后保存。(3)教师提供素材,学生自己录制。(4)上传文件,供大家互相评价交流。(5)让学生推荐3件优秀的作品,教师把它们挂到学校的网站上。这样学生有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本节课的亮点就在于在课堂实践任务中融入了中国古典音乐及诗歌,让学生从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悟诗情,陶冶心灵,升华情感,从而达到塑造健全人格的教学目的。

实例2:《用PS蒙版制作中国风海报》

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以中国传统文化某一小点为主题,通过制作中国风海报的任务,让学生得到充分浸染、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下也可以很时尚,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为达到某个目标而牵强地设置实践任务,这需要我们对每一堂课的内容做详细分析,客观地认识和研究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问题,想办法,创设与本节课内容相适宜的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任务。

3.通过主题活动让传统文化“无处不在”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有几个主题活动是让学生以某一主题制作电子杂志、网站作品。在布置这些活动时,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制作以传统文化为背景或主题的作品。

主题活动一:制作以“融入经典感受古人意境”为主题的诗歌赏析美文杂志,领会经典意义,明白做人的道理,于无形中修身立德。

主题活动二:制作“南京―六朝古都”为主题的网站来展示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南京历史文化及历史古迹,有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9篇:传统文化的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蒙古族图案 当代陶艺创作 民族特征

蒙古族图案是传统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任何时候,民族艺术特别是少数民族艺术都会对当地的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艺术创作是最好的媒介之一,同时也是艺术创作者肩负的责任所在。

一、蒙古族图案概述

图案,蒙语统称为“贺乌嘎拉吉”。美好的幻想、艺术的夸张及对生活的真实描写,是蒙古族图案的主要特征。因为盘羊的犄角卷曲好看,所以一般类似犄角形卷曲纹样称为“乌嘎拉吉”,而其他类型纹样称为“贺”,随着日用工艺品和图案艺术的发展,人们把一切器物的造型设计和各种纹样都称为图案。所以,图案就是一切器物的造型和一切器物的装饰的平面设计图。①蒙古族图案作为一种“资源”的存在,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这种确认不仅是出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而且关系到人文精神的构建。作为研究蒙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资源特性与价值也越来越被人所关注,并不断地从诸多方面进行阐述。在陶艺创作中,恰是要对蒙古族“乡土情结”赋予新的内涵与美学思考。借鉴蒙古族图案,势必是想要表达其所代表的民族特征以及彰显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根本特质和内在的规定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挖掘蒙古族图案这一传统文化的审美文化资源,将其运用于当代陶艺创作的目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蒙古族图案在当代陶艺中的借鉴

当代陶艺是以陶瓷材料为媒材,以当代艺术或主流美术的美学和创作观念为元素的一种以雕塑形式为主体的新颖艺术。它不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而是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情感的宣泄、个性的体现和观念的展示。作为传统文化,蒙古族图案元素出现在很多艺术作品中,但是能够真正理解、运用这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其民族性,乃至其蕴含的深刻民族精神的艺术家却不多。在创作中,基于艺术家所处地区、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思考与认知意识等方面的原因,包括对民族艺术、民族美学在内的民族文化,在广泛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往往较易产生各式各样的文化落差。如何正确地借鉴、继承和发扬蒙古族图案元素这一传统文化,如何在以陶瓷为媒介的当代陶艺创作中更好地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当代陶艺创作一定要挖掘民族本身的形式语言和创作思路。只有回归到当代生活和民族文化的现实中,才能有真正富有民族特征的作品问世。内蒙古大学教授宋生贵在《“和而不同”的生命机制――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思考》中指出,对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少数民族艺术不光是相适的,而且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样必然可以突破地域、语言等方面的局限,在激活和保持本民族艺术个性特质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实现民族艺术在文化生命意义上的有效增值。②近期,在内蒙古地区的陶艺创作中,有很多展现民族性的作品,一些是具有继承与创造的,也有一些并非真正的传承,只是古董式的印刻,没有体现出内蒙古地区民族性的根源所在。像徐悲鸿画的马,用水墨画的技法,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加之对在逆境中不气馁、不屈服的民族性的把握,才画出了他的骏马形象,正因为这一形象根植于民族原型,所以才能获得观者,尤其是那个时期的中国人的广泛认同。③

蒙古族图案在陶艺中的运用会使作品具有极强的装饰感,在审视一件作品时,要从探寻装饰艺术这一传统文化思想的发生与发展介入,思考其本质、特征的形成脉络。蒙古族图案是蒙古族文化的本源与精髓,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与内容丰富了人类的视觉文化,对内蒙古地区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日本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说过:“真正的创造,并不是对传统的否定,相反,是在肯定传统的基础上去谋求健康的发展,使传统的精神得到更深的活用。”④

三、地域文化对创作者的影响

民族性与艺术创作有源与流的关系,艺术家的创作需要深刻理解本土文化的内涵、实质,熟悉民俗艺术、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种族、语言、特定人群等。内蒙古是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有鲜明的北方民俗文化及民俗符号,这些原始生态艺术不具有普遍性和鲜明的时代性,但民族特征明确,值得探索和研究。然而继承和发扬一定是取精华、弃糟粕,尽管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与体系不是恒定的,但并不是所有作品只要贴上蒙古族图案的标签就能展现民族精神,就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品在表达新颖的现实思想时不能牵强附会,艺术作品的和谐应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敬畏。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从一而终地把握作品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契合与统一。要在表达个人内心时注重自我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对艺术符号进行再创造。

蒙古族图案是游牧民族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艺术创作影响深远。然而,任何借鉴与模仿都需要创作者发自内心的探寻、思考、斟酌与审视。任何接受的前提都应该是包容、大度的,艺术创作也是同样的道理。优秀艺术作品的产生需要有传统文化的深度,也要有不断创造的广度,才会有民族精神的实质注入。

注释:

①阿木尔巴图.蒙古族美术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②宋生贵.“和而不同”的生命机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思考[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4(1).

③王峰.浅谈现代陶艺中的中国传统文化[J].科学之友(B版),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