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的文化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前言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文化,文化程度的深浅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历史悠久。但也因为每个国家创造出的不同文化,形成了现在这个多变的世界,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国际间交流的方式、表达的语言以及生活方式等都有了质的改变。就现如今的英美两国来说,它们是不同的国度,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说着不同的语言,这些都是因为历史发展轨道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时期经历的改革与运动都可以改变这个国家前行的道路。
关键词:
英美文化;文学评论;文化差异
所谓的英美文学评论,就是指通过有关的文学理论和历史背景对文学名著进行研究,研究它的写作背景、人物介绍、语言表达水平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文学的内容主要是以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为背景进行的文学创作,也是这个国家这段时期最有效的证明。但由于每个国家文化形成的不同,导致不同国家对文学的评价也就各不相同。本文主要分析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和有关问题。
一、英美文学特点分析及其发展历史
英国文化在英国的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从开始的时期到文艺复兴,在经历过历史改革后发展到了现如今的现代化主义。[1]在这其中最重要的转折就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文化由最初的写实渐渐地变成了充满憧憬的现代化风格,并带有英国的历史特点。所以,英国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都是根据英国的历史发展轨迹来进行描写与刻画的。美国文化一共出现过三次改革:第一次是在19世纪前期出现的民族文化;第二次是美国经由第一次世纪大战和第二次世纪大战后为国际带来的影响;第三次是美国文化的文字发生了结构上的改变,女权思想的建立与新历史主义的发展。并且在开发美国这片富饶土地的过程中,国民在理念上逐渐形成了一种“有效、有用,并且有利就是真理”的相关思想。这些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也是美国发展历史最有力的证明。英国文学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每段时期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文学出现了多样化的改变,美国文学就是建立在英国文学的基础之上的,但外来文学对它产生了影响发生了改变。一开始美国只是在模仿外来的文化,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到了19世纪以后,才摆脱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文学理念,走向自由、平等、独立的道路。而英美文化评论就是一种应用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理解,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轨迹的研究,更好地分析与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和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2]
二、国内外对英美文化研究的状况
在世界文学作品当中,英美文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于英美文化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并且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创作者。现阶段国外对于英美文学的研究主要针对于单一作品的历史背景、人物刻画特点、理论研究以及文字风格研究,对文学作品评论的相关研究直到20世纪开始才出现,并且文学评论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英美文学研究的重要环节。而我国在英美文学评论方面的分析研究还仅仅只是起始阶段,20世纪以前我国几乎很少出现英美文学评论展开的研究,20世纪以后才逐渐出现对英美文学评论的深入研究。
三、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对英美文学方面的评论研究加快了英美两国在文学作品上的发展,为英美文化评论的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由此可见,英美文学和英美文学评论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也是评论体系的重要组成。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反映文学作品的故事背景、表达形式、文字风格以及中心思想等,相关的评论可以有效地提升人们在阅读以及欣赏方面的实际水平,同时也极大地推进了整个英美文学的进步发展。对于英美文学评论方面的研究与一般的作品分析和研究有着较大的区别,英美文学评论的对象就是英语作品,而英美文学评论又是建立在文学作品研究基础之上的。英美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文学作品评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英美文学评论更注重作品所具有的文学艺术以及延伸思考上的相关问题。
(一)英美语言文化所具有的差异对相关英美文学评论方面的影响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在发音、语法、词汇运用以及表达方式上都有很多的不同。像在发音上,英式英语讲究是的字正腔圆,发音要准确,很少有连续的现象,而美式英语的连续现象很多,美国人讲究的是能省则省、能连则连的原则;还有就是在用词表达上,有时同一事物用的词语是不同的,有时要表达的同一意思用的句子却是不同的,比如在日常的打招呼上,英国人会用“Howareyou”,而美国人就会用简单的“Hi”来代替。[3]而有关的英国文学评论中,一部分学者出于对传统语言的尊敬,评论中的语言大都很传统。而美式英语由于受到来自后期历史发展上的影响,其语言相较于英式英语来说更具创新、更加叛逆、具有独特的思想,自然在文学评论方面也会比英国更加自由,更加大胆。
(二)文化历史上的差异对相关英美文学评论所产生的影响英国文化历史相较于美国来说更加悠久一些,并且带有非常强烈的人道主义,在相关的英国文学作品评论中就有体现,像莎士比亚是英国著名的演员和剧作家,一生共写了37部剧本,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都带有明显的人道主义。但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英国一部分有关评论方面的学者开始质疑人道主义。而对美国来讲,其是一个非常年轻并富有活力的国家,没有沉重的传统来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相较于英国来说,其文学评论显得更加自由活跃,更具创造能力和个性化。主要表现为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学评价是宽松的、自由的,拥有自己的个性。例如马克•吐温的代表作《费恩历险记》,这部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的历史,但却没有当时社会背景下有关黑人奴隶制的描写,有的研究学者认为这种文学表达方式是对黑人奴隶制的一种讽刺,还有的学者认为只是一种欺骗。由此不难看出,美国的研究学者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空间和个性。[1]
(三)民族文化上的差异对相关英美文化评价方面的影响在历史中,英国曾被法国侵占,所以英国文化以及思考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法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且逐渐形成了英国人特有的绅士风度,在言谈举止间都非常的礼貌,这种特质延伸到文学评论当中就显得中规中矩。而美国是一个发展历史较短的国家,拥有很大的创新空间。由于美国在发展的过程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美国人民性格最大的特点就是提倡民主与平等,这是因为美国人民在处于殖民地期间,为了想要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建立起合作关系以保障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就解释了美国人为何不仅一直以世界警察自居,还去干涉其他国家的社会发展问题,这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还有美国人的性格特点。所以美国文学评论大都是提倡自由和民族的观念,还具有一定独特性和创造力,不拘于常理。
(四)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对相关英美文学评论方面的影响在发展之中,英国文化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相交叉状态,而在进行文学评论时,始终摆脱不掉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在的文学评论,尽管也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但在这其中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的。就现在的情形来看,需要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上进行改良,扬长避短,创造出新的评论道路。而美国方面的文学评论虽然在前期深受英国文化的影响,但在后期随着时间的改变,美国文学评论摆脱了传统的束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体系,拥有自己的文学特点。美国文化的发展成了多元化格局,同时具备多种文学写作形式和文化特点,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四、研究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化评论影响的目的和意义英语是目前世界流通最广泛的一门语言,使用的国家和人们都占有一定的数量,自从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文化就逐渐走到了现实主义阶段,这个时期就更好地反映了社会环境、文化发展、历史等问题。[4]美国文化和英国文化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在19世纪末期美国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风格。英美文学的发展也伴随着英美文学评论的发展,并且英美文学评论在发展中深受英美文化的影响,研究英美文学评论对了解英美文化差异和英美文化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四、结语
英美文学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致使文学产生不同的变化,导致两国学者对文学的相关理解和评论也有所不同。英美两国在各自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在文学载体、历史发展和文化理解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不同的历史发展导致英美文学评论也不相同,而英美两国的文化也有相同的地方,需要两国文学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相辅相成,这样有利于英美文化的蓬勃发展,更正确、合理地得出英美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有关问题。
[参考文献]
[1]樊雅桢.浅析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5(07).
[2]王姝,李昕.论述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中国外资,2014(04).
[3]高雨菲.浅析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鸭绿江(下半月),2015(05).
【关键词】 电影;《世界是平的》;印美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著名的《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写道:“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用了六天时间创世,在第七天休息。而使世界变平当然用了更长的时间,它是十项重大事件―政治、技术创新、以及公司全球化事件……协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在这次过程中,我们一天也不得休息”(2006:50)。正因为这些事件的发生,今天的世界与昨天的世界已有本质的不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信息的共享,以及全球产品和服务供应链的形成,使全球人类的命运因此更加息息相关,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然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势必导致文化冲突、文化休克、文化适应等等现象,进而影响人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理解。因此,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人们所重视的学科,尤其是在跨国公司中,成为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一环。
《世界是平的》以导演在尼泊尔和印度的旅行经验为灵感,将全球最火热的话题“外包”与爱情、文化等主题结合,整个影片贯穿着印美的文化差异。虽然他们语言相通,但是文化差异却相差甚远。在影片中主要的文化差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权利距离高和权利距离低、人和自然的关系:外控和内控。
二、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陈晓萍(2009:34)提到Hofstede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定义为“人们关心群体成员和群体目标(集体主义)或者自己和个人目标的程度(个人主义)”。她的研究发现,美国人在个体主义上得分为91,而印度却只有48。其实,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也就是贾玉新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所提到的群体取向和个人主义取向。他指出(1997:61),注重群体取向的人们“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在必要时可以忽略,可以牺牲”。在做事情的时候,会考虑到别人怎么看,怎么说。言行不一致,表里不一,万事以和为贵。这种取向也就导致印度人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然而,美国人追求个人享受,崇尚自由。他们各做其事,各展其才,总是以“我”为中心。如果打开英文字典看看合成词中有多少词是以self为前缀的就可以看出“个人”在美国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是何等重要(以self为前缀的合成词要超过100多个,如:self-control,self-esteem,self-confidence,self-reliance,self-dependence,self-denial,self-respect,)等等。
电影中的陶德刚到阿吉姨家时,阿吉姨出于关心谈到陶德的个人问题:工资是多少?结婚了没有?有没有女朋友啊?为什么不结婚啊? 这些问题在美国人看来是自己的隐私,别人无权谈到这些。在谈到家人时,陶德又说自己与家人不在一块住,虽然有时也会想念他们,并且住的也不是很远,但很少和家人见面。这让主管普洛和家人无法理解。在印度,人们对家庭非常重视,大部分的人际交往也限于家族之内。家人之间互相照顾,甚至同一家族之间也非常密切,一家人发生什么事通常没有多久大家都知道了。陶德作为普洛的上司吃住都得到了阿吉姨的照顾,帮他洗衣服,熨内裤,这些在美国是让人无法想象的。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美国人,早早离开家人独立生活,好像他们和家人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一样。
三、权利距离高和权利距离低
权利距离是Hofstede 提出的文化价值取向模式中的一种。权利距离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对权利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高的国家,社会层级分明,上司与下属的权利和义务分明,而且下属服从上司是当然之事。上司是对的,只因为他是上司,而不是因为他是一个能提供正确答案的专家。下属做事,只因为上司要他如此这般地做,而不是因为下属认为应当怎么做。这些都是权利距离高的特色。接受程度低的国家和民族,人和人之间比较平等,不注重僵化的礼节、头衔、地位、性别与年龄的差异,并不是行事顺序的标准,权利距离小。(2009:35)在印度,彼此之间的称呼都比较正式,尤其是对长辈和职务高的人士。所以,无论是阿吉姨还是普洛,都尊称陶德为 “陶德先生”,尽管陶德让他们直呼其名。在工作场所,印度人的等级观念严重,决策一定是由管理层来做,低下的员工一般都惟命是从,对顶头上司非常尊敬,而且正式。还有,晚辈对长辈极其尊敬。大部分婚姻都是父母做主,很少有自由恋爱结婚的。亚莎在她四岁时,就遵照父母已经定婚了。这让陶德无法相信。还有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阿吉姨家有好多仆人,这让人想到印度的种姓制度,它有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种姓的划分,很像对社会群体的职业划分,只是种姓的划分是按出生而定,自进入这个社会就没法改变自己的种姓。
四、人和自然的关系:外控和内控
冯・特姆彭纳斯 (Fons Trompenaars)和查尔斯・汉普顿-特纳 (Charles Hampden-Turner)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一般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人类应该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意志来控制自然;另一种则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员,应该服从自然的法则指南和力量。他们把前一种态度称为 “内部控制论”,这种文化中的人经常对环境持对抗态度,冲突和抵制是信念的表征,在环境失控或多变时感到不安。后一种态度称为“外部控制论”,这种文化中的人愿意妥协保持和平,和谐,而且他们对自然的变化没有不适应。(1997:179)这两种不同的态度的形成或多或少与他们的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我们所知,印度教徒相信他们今生的处境是基于他们前生的行为。如果他们之前有恶行,那他们就会在今生经历很大的苦难。一个印度教徒的目标是从这个循环的律法逃出来,不必再投胎。从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印度是一个宗教气息浓郁的国家。阿吉姨家的毁灭女神伽梨的画像和湿婆林迦的庙宇,办公室的神像,尤其是在电影中的牛的出现,相当迷信。
其实牛被印度教教徒视为“圣兽”,印度教徒认为,牛既是繁殖后代的象征,又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保证。印度教不准吃牛肉,印度虽有养牛业,但只能提供牛奶、黄油及牛粪作燃料,喝牛奶是允许的。因此,在印度的一些城市、乡村里,老牛、病牛、残牛比比皆是,牛可以到处自由游荡,神圣不可侵犯。印度人举办了许多“圣牛养老院”,将那些年迈体弱,不能自己觅食的老牛收养起来,一直到老死。牛是神物,尤其是白牛,牛在大街上走车都要让开,结局是自然老死。
此外,稍微对印度有所了解的人,在和印度人握手的时候都不会伸出左手,因为这一使命只能用右手来行使。普通印度人吃饭的时候是用手抓。他们习惯把菜和米饭和在一起揉成团,然后送进嘴里。印度人的宗教观念讲究循环,更多地看到来生,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印度人的左右手也有这种循环传承的意味。既然右手管了食物的进入,那么左手就必须对食物的出来作出交待。电影中陶德刚到阿吉姨家进餐时,用左手抓饭吃,这让在场的其他人感到诧异。对于善于运用刀叉的美国人来说,左右手没什么讲究。正是这个宗教气息浓郁的国家,使人们能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并且有认命的倾向。
基督教认为,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违逆上帝出于爱的命令,偷吃禁果,想要脱离造物主而获得自己的智慧,从此与上帝的生命源头隔绝,致使罪恶与魔鬼缠身,而病痛与死亡则为必然的结局。后世人皆为两人后裔,生而难免犯同样的罪,走上灭亡之路。人生的希望在于信奉耶稣基督为主,因他在十字架上的赎罪,并他在三日后从死里复活,使悔改相信他的人一切的罪皆得赦免,并得到能胜过魔鬼与死亡的永远生命。贾玉新认为正是西方人对“原罪”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为赎罪而不屈不挠的征服自然,改造自我从而得到神力,达到神人合一。(1997:60)因此,在美国,很少有人认为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或者由神秘的不可知因素造成;他们认为人类主宰自然。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并不是天命,而是由于自己的懒惰和缺乏斗争精神所致,顺从命运的人受到人们的唾弃。在美国有句彦语说:“上帝帮助自助者”。
五、结语
通过这部影片,不仅使我们认识到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更让我们深刻地了解到印度的文化特点及印美的文化差异。当然,除了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权利距离高和权利距离低以及外控和内控文化维度上的差异,还有其他方面的差异。随着全球化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的不断发展和碰撞,将会出现更多的冲击和冲突,因此,跨文化交际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不仅要了解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更应该学会去适应不同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就像影片中的美国人陶德渐渐适应了印度的文化,觉得生活也不再那么艰难,慢慢地喜欢上了当地的饮食、文化、朋友、同事。当然,影片中的适应期非常短暂,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的,或许我们得花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去学会适应不同的文化,并从中找出更好的方法去适应不同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Fons TrompenaarsCharles H. T. Riding the Waves of Culture [M].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1997.
[2] Thomas L. Friedman. The World Is Flat [M]. Oversea Publishing House,2006.
[3] 陈晓萍.跨文化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郁龙余.印度文化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其范围包括:民间表演艺术(如我县的药发木偶、布袋戏、提线木偶、龙凤狮子灯、八宝灯、马灯、龙灯、民歌等);民间造型艺术(如竹编、竹雕、制陶、制鼓、木雕、木偶雕刻、木拱廊桥建造工艺等);民间风俗(如百家宴、斗牛、迎神、吊九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就是“民族民间文化”中口传心授的部分。近几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日趋重视。20__年初,开始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__年8月我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__年10月),成为较早加入公约的国家之一;20__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__年?月经国务院审批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有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榜上有名,我县的药发木偶是其中之一);20__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被国家列入文化立法十年规划重点项目。20__年12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我省从20__年起就开始了民族民间资源的保护工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普查的意义
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是我县人民保持对祖先的记忆和历史延续性的独特展现,形象地体现了我县人民的内在精神,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特点,是我县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生态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资源和文化资产,挖掘、保护好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丰富我县的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打造我县的旅游品牌,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好事。
随着社会经济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县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民间艺术在濒临绝境、不少民间技艺正在消亡、一些民俗节庆礼仪逐渐被淡忘、民间艺人年事已高……为此,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和普查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二、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现状
在前期的民间民族资源普查中,按“三不漏”(不漏村镇、不漏种类、不漏线索)要求,我们收集到了民间造型艺术8项(药发木偶、布袋戏、提线木偶、龙凤狮子灯、八宝灯、马灯、龙灯、民歌等)、民间表演艺术7项(如竹编、竹雕、制陶、制鼓、木雕、木偶雕刻、木拱廊桥建造工艺等)、民间风俗5项(如百家宴、畲族三月三对歌、斗牛、迎神、吊九楼等)。其中药发木偶已进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省有项入围、全市项)。
我市和省里将分别于五月、六月对全市各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进行验收。在十月份温州市艺术节上,我县还要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根据省的要求,普查成果需要有实物、文字资料、图片、音乐录音、曲谱记载、过程摄像等。许多民间工艺需要通过重新制作、排练、表演才能进行录音、摄像。同时,按新的要求还要对录音、摄像进行后期制作,并把普查成果制作成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而我们现在的普查还只停留在纸质文本上,不论是资料收集还是后期制作,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三、现阶段普查工作的要求
1、深化认识,抓住机遇,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能不能把我县有限却独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存下来,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意义深远。恰逢文化大省、文化大市建设的契机,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不能被列入省、市级及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能得到省市多大的支持力度,文章版权归文秘站网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关键就要看我们这次的普查及后期制作。我们这次的普查工作开展的如何,将影响我县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所以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及广播电视台、各乡镇要充分认识这次普查的意义,要有紧迫感。
2、部门积极配合、突出重点做好普查工作。
这次普查不仅需要广大民间艺术工作者的支持与参与,同时离不开各部门的
积极配合。乡镇要有专人负责,为普查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与服务。广播电视台要安排专人专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录像及后期制作。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要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按时保质完成普查任务,迎接省市的验收。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普查工作
(一)正确定位,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普查工作的积极性。
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就是“民族民间文化”中口传心授的部分。近几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日趋重视。今年初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有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榜上有名,我县的药发木偶是其中之一。我县地处偏僻山区,与外界交流较少,这些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却使我们祖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具有我们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并得以保存下来。我们平时熟视无睹、觉得极原始的一些民间民族艺术,在整个文化大背景下却可能是独具特色的奇葩。所以,我们要增强信心,正确定位,通过这次普查,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我们的文化,重视我们的文化,宣传宏扬我们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资源和文化资产,挖掘、保护好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丰富我县的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打造我县的旅游品牌,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好事,具有现实意义。
(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增强使命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随着随着经济
建设步伐的加快,文化一体化的趋势,生活方式的改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也越来越急。我县的文化生态也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民间艺术在濒临绝境、不少民间技艺正在消亡、一些民俗节庆礼仪逐渐被淡忘、而民间艺人都年事已高……为此,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和普查工作已经刻不容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县的地方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与保护生态的多样性一样重要。能不能把我县有限却独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存下来,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挖掘、保护我们先辈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责无旁贷。(三)了解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现状,强化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们收集到了民间造型艺术7项(药发木偶、布袋戏、提线木偶、龙凤狮子灯、八宝灯、马灯、龙灯等)、民间表演艺术7项(如竹编、竹雕、制陶、制鼓、木雕、木偶雕刻、木拱廊桥建造工艺等)、民间风俗5项(如百家宴、畲族三月三对歌、斗牛、迎神、吊九楼等)。其中药发木偶已进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省有项入围、全市5项)。应该说前期的工作,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我市和我省将分别于五月、六月对各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进行验收。普查成果要参加十月温州市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根据省验收工作的要求,普查成果需要有实物、文字资料、图片、音乐录音、曲谱记载、过程摄像等。许多民间工艺需要通过重新制作、排练、表演才能进行录音、摄像。同时,按新的要求还要对录音、摄像进行后期制作,并把普查成果制作成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而我们现在的普查还只停留在纸质文本上,不论是资料收集还是后期制作,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不能被列入省、市级及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能得到省市多大的支持力度,关键就要看我们这次的普查及后期制作。我们这次的普查工作开展的如何,将影响我县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我们要抓住文化大省、文化大市建设的契机,认真做好普查工作,争取省市对我们泰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更大的经费支持。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所以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及广播电视台、各乡镇要充分认识这次普查的意义,要有紧迫感。
(四)积极配合,齐心协力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关键词】校园亚文化;大学生;价值观
一、校园亚文化的概念
文化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它复杂多变,精彩纷呈。大学生亚文化是指高校大学生所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大学生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和其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总和与概括。它是社会主流文化在大学校园里面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同时它也具有自己本身独立的完整的形态,它可以是大学生校园和小部分社会生活的缩影,也可以是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文化的独有理解。它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引导和辐射,又不完全遵循于主流文化,但是也不与社会主流文化形成对抗,但它却有可能影响主流文化,甚至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大学生校园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
本文采取了调查问卷形式,辅之以文献研究和参与观察。调查地点选在了江苏大学,问卷共发放300份,收回284份。回收率94.7%,基本符合研究的要求。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础,结合部分的文献资料,从现状及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引导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一)涂鸦文化
涂鸦文化指的是校园中见诸于课桌、墙壁、厕所的随手书写、涂抹的文字图画。在收回的调查问卷中,绝大多数人在校园中见到过各种各样的涂鸦,主要集中在教室的课桌、墙壁,厕所墙壁、地面和课本上。经过分析调查,可以将涂鸦内容分为以下几类:随感而发、教师点评、人生顿悟、新闻热评、爱情寻觅交友、作弊内容。“涂鸦文化”内容复杂,多数格调低下,粗俗不洁,文化含量不高,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校园主流文化格格不入,作用十分消极。
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您有没有在校园中进行过涂鸦这一问题,有将近五分之四的学生承认自己也进行过类似的涂鸦活动,这说明大学校园的涂鸦是无处不在的。在我们设置的对于涂鸦原因的问题,选打发时间和看见别人也这样做的占了大多数,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也承认自己进行过类似的涂鸦活动。部分学生进行涂鸦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看到曾有人已写过,所以觉得就跟着写,认为再写一点也是无可厚非的。另一个是觉得上课很无聊,或者感觉压抑,通过这个方式在宣泄自己的情绪,打发时间。
而同学们随意留下的这些涂鸦给其他同学的校园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伤害。一是在公共课桌上胡乱涂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和自律意识淡薄。二是上届学生不良行为对后来新生起了负面的教化作用,以至 “涂鸦文化”届届相传,成为难以根除的陋习。三是“涂鸦文化” 的制作占用了大量的上课时间,大大影响了听课效果。四是格调低下的信息传播,成了大量的精神垃圾,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容易冲抵正面教育的深度。
(二)群体文化
随着大学生心理、生理的逐渐成熟,他们的情绪情感也日益丰富,渴望独立和更多的内心体验。同时,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使大学生经常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不愿意把真实的思想情绪轻易地向他人吐露,另一方面内心深处又有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
调查问卷中问到当你情绪低落或遇到困难时,你是否会找同学倾诉时,有32%的人选择了想,但是没有去找,有45.7%的人选择了想,但是没有可以倾诉的人,有17.2%的人选择了会,仅仅只有5.1%的人选择了不会,由此说明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之中与群体的联系并不紧密,绝大多数都是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显示了当代大学生的相对封闭性,然而这种封闭究竟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行为方式还是一种被动的人际疏离带来的无奈,抑或是信任的缺失,还有待于更深入地分析。但是,无论如何,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中,大学生群体个体化趋势比较明显。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强化,然而同时伴随着的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漠。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感,信任危机也在逐步加深,大学校园之中也存在着此类现象。大学生是一个群体,每个人的个性都有所不同,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尊重差异,尊重不同的价值观,欣赏独特性,用心倾听不同的声音,做到基本的宽容,。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他们不愿意与群体进行交流,但又十分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认同,这些都导致了他们内心的逐渐扭曲,直至最后的犯罪。同时,大学校园也没有做到积极发现和引导这些同学加强与他人的交流,走出自己的世界,这是学校没有尽到的责任与义务。
作为大学校园亚文化的组成部分的群体文化,更多的体现的是大学校园的生活和日常交往,现代大学生的群体意识与观念并不是那么的深刻,当群体的利益与自身的利益相冲突时,如果自身的利益不是那么重要,那么必然选择的是群体利益。很多当代大学生对于群体文化的理解并不是那么透彻,他们的群体观念已经逐渐淡漠,有时候群体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形式。责任,已不再具有群体意义和道德评判,转而呈现出一种个体性――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都转化为对于自我的责任。大学生群体自觉将责任与前途等同起来,将义务与道德私有化。从一种潜意识里的责任承担到一种潜意识里的理性选择,此时的群体已经被他们所忽略,他们选择了对于自己最有利的一方面。
(三)信息文化
当今社会在强大的信息技术背景下,计算机、电子产品等媒质使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由于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传递的信息是未加整合的,信息传递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接受的信息文化参差不齐,良莠共存。大学生全方位接触着各种信息文化所渗透的价值观念,其原有的主流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在信息文化的侵蚀下会产生动摇。信息文化的过度泛滥,会弱化主流文化的权藏,使主文化价值观的传递受到阻碍。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接触信息的来源不外乎以下几个途径:短信、影视、网络。在调查中通过数据分析对比,我们还发现当上网看到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时,同学们大部分不管真伪会进行转发或者发表言论,全然不顾消息的真假。有些同学虽然没有对消息进行转发,但是私底下会与同学分享或交流,却也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了虚假信息,只有极少数的同学会在进行一系列操作之前分析和查询消息的真假。然而,对于这些的真伪我们不可能逐一辨别,我们能做只是尽量做好自己,不去传播这些信息,只是浏览就好。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传播只是一部分,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导致的网络上的信息稂莠不齐也是我们所不能避免的,就算我们不去传播,网络媒体也会传播。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师生应共同面对来自网络的低俗文化的挑战。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大对网络文化和信息的检查。
(四)流行语文化
所谓流行语文化是指某一时期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某种语汇的文化现象。 同时,流行语也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当前的生活学习的状态以及社会、学校生活所映射的心理和情绪。流行语现象是当代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大学生为主要载体的大学校园流行语更是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一些流行语,而知道这些流行语的途径也主要是通过网络这一平台,通过网络知道和了解一些流行语的比例占到了93.7%,这一比例相比2008年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有了一个明显的较大幅度的增长。72%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使用流行语,27%的学生会使用流行语但并不经常使用,在使用流行语的学生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人对于流行语的使用和风行抱有积极正面的看法。校园流行语文化形成的原因我们在这里可以稍做一些探究,根据调查研究我分析出这样一些原因,首先,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时代,文化冲突不断,文化之间相互碰撞,思想相互渗透,这些都为流行语文化的产生提供一定的社会条件。其次,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自由的平台。再次,高校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大学生亚文化的健康发展,相对容易导致不良校园亚文化的滋生。最后,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追求自我价值,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增强,他们极力追求自我,张扬个性。
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盛行一方面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张扬个性的新风气,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对流行语兼收并蓄的同时却缺乏鉴别能力,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对于流行语在大学校园盛行的现象,我们认为应当理性地看待,既不能武断压制,又不能放任不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我们应该把校园流行语当作语言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在不超出控制的范围内要尊重这一独特的校园文化,同时要尽量避免低级和粗俗。
三、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信息化和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赋予了校园亚文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问。大学生是现代技术的受用群体,享受着信息技术给生活学习带来的便利。但在某些方面,全社会的日益信息化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树立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大学亚文化本质上是与校园文化的偏离,这种偏离又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因而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能不受个体价值取向的影响并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重要影响。正面来讲,大学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为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可以感悟不同价值理念的碰撞、冲突,为大学生增强创造力提供了可能,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总是从自身的亚文化背景出发对主文化进行体认和领悟,因而极易产生错误的解读进而妨碍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影响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同时大学生处于身心逐渐成熟的阶段,可塑性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使大学生难以辨别真伪及良莠,自觉和不自觉地、主动或被动的接受着健康或者不健康的内容,使得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受到信息文化的冲击,给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形成带来了困难,极易被不良亚文化所改变。所以大学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也具有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
(一)导致青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来说,文化冲突与矛盾会使他们思想易产生焦虑,而这种焦虑程度越深,他们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就越强,最后导致对主流文化的怀疑和反对,对西方的价值文明产生盲目的崇拜,而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渐趋淡薄。
(二)易造成青年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意识弱化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亚文化的冲击下与主流文化充满着失调和对立,而大学生文化意识层面上更多的是对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依附,由此造成价值观念上依附与超越传统与现代的纷争。社会价值观也难以保持统一,以至于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重标准并存的局面,道德的判断力因此下降甚至丧失。
(三)会诱导大学生形成犯罪人格
大学生自身的特性导致其行为具有自发性、狂热性、冲动性,并通过反叛来寄托对未来的强烈期望,因此大学生的反叛行为总被认为是对现存社会规范的背叛,于是,亚文化群体就成为大学生摆脱权威束缚,寻求支持和认同的避难所。
四、建议
面对校园亚文化发展的迅猛态势,我们应以积极的姿态来面对,充分认识到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更新教育理念,规范和引导校园亚文化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所收回的调查问卷中,期待学校有所作为的和认为大学生自身应有所提高的占据80%,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和培养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努力弘扬主流文化
大力弘扬校园主流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和层次,通过增强校园主流文化的吸引力来实现对校园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发挥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样既能引导积极健康的亚文化形态逐渐向主流文化转化,也能使不良亚文化或亚文化的消极方面得到引导或消除。
(二)加强对校园亚文化的正向引导,努力创建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和谐的外部环境
校园亚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时代的产物。在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不能片面的看待校园亚文化,对其一味的压制或漠视,而应该积极的加以应对和引导,努力发掘校园亚文化的积极因素。一方面,对于那些适合社会和时展要求的,同时又能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校园亚文化,我们要大力弘扬。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校园亚文化主流方向的引导,将校园主流文化贯穿到亚文化中去,使大学生自觉地选择和接受积极、健康的亚文化内容。如对网络亚文化,我们可以通过道德教育,或者建立班级QQ群、开通个人微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与主流文化产生共鸣,进而实现对网络亚文化的转化。总之,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思想去看待校园亚文化的存在,使之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
大学生作为高校校园亚文化的创造群体,他们的认知水平、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必然影响校园亚文化的建设的效果,从而直接影响到高校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和实效。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教育主体性”的重要意义,有针对性的教育大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和道德水平。还可以开展一些爱国主题的时事政治活动、各类鉴赏活动等来加强大学生的法制和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文化选择能力,使他们能够抵制不良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可以设立自我教育管理的一些组织,通过定期举办论坛或沙龙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水平。
(四)社会各方面努力净化大众传媒环境
在市场经济社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许多的大众传媒抛弃了社会责任,大量传播不良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是成为一些大学生创造校园不良亚文化的来源。因此我们要多管齐下,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净化大众传媒环境,给高校乃至全社会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环境。比如将加强媒体自身的约束机制和社会大众对其监管作用相结合,及时发现并清理不健康的内容,使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 曹殿朕.大学生“亚文化”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8(4).
[2] 华洁芸.大学校园亚文化剖析[J].镇江高专学报,2006, 19(3).
[3] 张帆,沈旭.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新动向――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校园亚文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6(3).
[4] 马秀春.大学校园流行语研究现状述评[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19(2).
[5] 张志连.校园流行语与文化[J].南昌高专学报,2008(4).
[6] 袁文伟.大学亚文化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13(14).
关键词:茶文化视角;家庭教育;有效性;思路研究
自唐朝开始,饮茶逐渐成为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在这一背景下,饮茶与社会生活相融合,并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通过对茶文化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而且这些优秀的文化理念能够对人们具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当前教育体系日益成熟,如今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机制上的作用和价值日益突出,尤其是家庭教育对人行为习惯上的影响更是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环节。因此,在开展家庭教育时,如果想要确保其教学有效性,就需要结合茶文化的具体内涵,通过有效融入,从而实现其应有价值和意义。
1茶文化体系的内涵分析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从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茶叶种植和应用的相关记载。而我国茶文化在形成和推广过程中,贵族阶级和文人士族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而尤其是在唐朝时期,随着饮茶习惯逐渐成为社会大众习惯,茶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融合日益加剧,整个茶文化体系更加成熟。可以说,茶文化体系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此,想要体系化认知传统文化,就必须从茶文化切入,通过了解茶文化体系的内涵,才能对传统文化形成广泛认知,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首先,茶文化体系内涵中丰富阐述了整个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理念。无论是茶道,还是茶礼,其中都有着丰富完善的价值观。比如在饮茶的过程,需要静心等待,需要用心品尝,而这一过程正是礼仪规范推动的结果。尤其是在茶道中,其倡导的是尊重,因此,认知茶文化,就是继承其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其次,茶文化体系中还有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和意义。茶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资源,其中更是融入了丰富教育理念的文化体系,茶文化体系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因此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积累,如今茶文化已经形成了体系全面、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比如在茶文化中向我们阐述了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和理解来对待复杂问题,同时也在教育和引导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性看待人生中各种问题之间的转化,因此茶文化体系中的教育价值,也能够使其更容易被融入到当前整个教育活动中。最后,茶文化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行为引导和规范,可以说是茶文化体系中所独有的价值内涵,随着我们对茶文化体系认识日益成熟,如今我们在整个茶文化体系内可以看到其中存在正确的行为模式示范,因此其能够对我们当前所从事的活动提供有效指引。随着当前社会活动日益成熟,如今需要通过合理的文化内容阐述与展现,从而实现对茶文化的有效传承。
2当前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日益突出。通过开展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识理论水平,同时也能发挥和实现教育的重要目的和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完善教育体系就成为当前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目前仍然缺乏应用的重视,因此其价值和作用并不到位。其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当前家庭教育体系缺乏完善的教学素材,事实上,当前家庭教育开展过程中,更多只是通过言传身教,并没有合理完善的素材。随着当前人们接触素材的途径日益完善,家长想要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就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切入。但是目前无论是家长的知识水平,还是教学技能,都缺乏应有的素材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切入极为必要。此外,目前家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合理有效示范和引导。目前一些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时,其更多使用的是理论和普通说教,其效果不仅不理想,甚至很难实现其应有价值。因此,只有选择融入合适的要素,才能实现其应有教学效果。对于家庭教育活动来说,如果能够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那么势必能够优化和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家庭教育应有价值。最后,家庭教育活动中,更重要的是缺乏对正确理念的界定和认知。比如说,孩子应该形成什么样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等等。因此,合适的教育载体就极为必要。但是目前整个家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理念界定,所以很多家长和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理念才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结合茶文化的具体内容,通过完善融入,从而实现整个家庭教育的具体目标。
3当前家庭教育活动的具体要求分析
在我们对家庭教育的作用和价值认知日益全面的今天,想要有效培养孩子健康成长,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需要从教育的初期开始,而家庭教育就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需要实现以下要求:首先,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需要注重文化元素的完善融入。文化是一种内涵,是一种实质性影响。当儿童具备相应文化基础时,其才能发挥自身多样素质和能力。而融入文化元素,就需要有好的文化元素,茶文化无疑是其中重要的教育素材。通过讲解和阐述茶文化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和喜欢传统文化内容,从而为学生成长奠定重要帮助。其次,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应该将整个教育过程与行为理念引导体系化结合。家庭教育不同于常规教育活动,其中更需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更为丰富完善的素质理念。因此,合适的理念内涵极为重要。传统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核心,所以完善的茶文化内容可以为整个家庭教育活动开展奠定重要基础和帮助。以往家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时,其使用的方法是说教式教育,因此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各种应有的行为理念缺乏必要认知。所以,当前家庭教育活动开展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元素予以切入,从而实现家庭教育的基础教育作用。最后,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需要将教育活动细化为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才教育等体系化融合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因此在家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探索将孩子知识和素质以及整体技能培养体系化融合,通过选择合适的切入因素,从而实现家庭教育的价值。以往家庭教育开展过程中,往往只是关注和在意孩子的知识学习,这种较为片面的教育观念,就使得教育活动存在较大偏差。茶文化体系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内容,其中不仅包含了相应的教学元素,同时也有着相应理论内涵。因此,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必然能够实现茶文化应用价值,同时也达到了家庭教育的理想目标。
4基于茶文化视角的家庭教育有效性思路分析
从当前整个教育活动开展状况看,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同时也是影响孩子终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但是通过对目前家庭教育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我们对整个家庭教育的价值和作用认识并不到位。而茶文化体系的丰富度和完善度,使得我们可以体系化应用传统茶文化内容,改善家庭教育活动形式,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首先,选择合适的茶文化素材融入到家庭教育体系当中。茶文化中包含内容元素很多,如果将其笼统的融入到整个家庭教育体系中,那么不仅很难发挥茶文化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同时更很难实现家庭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茶文化素材,通过具体融入,从而实现两者互促共进的目的。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实现其教育目标的关键在于教育过程与人才培养具体要求相匹配。因此,合适的茶文化素材极为必要。其次,在将茶文化内容融入到家庭教育活动中,需要注重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全面结合。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要结合孩子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具体需要,通过学生基本素养的全面培养,通过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基本潜能的有效发挥。因此,要将茶文化的具体内容融入到整个学生教学活动中。我国茶文化体系内容丰富、全面,因此,要将茶文化与学生全面培养体系化结合起来,从而为孩子成长提供重要帮助。最后,家庭是社会活动的基础元素,而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环节,通过对中西方家庭教育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家庭教育活动并不成熟,其关键原因就在于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完善的教育素材。我国是茶文化大国,而茶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能够给予孩子更多成长上的引导和帮助,而茶文化的示范作用,也必然会使得孩子寻找到正确的方向,并有效引导。通过正确理念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从而实现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普洱茶文化;和谐;云南;博物馆;价值
彩云之南――云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它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主要l源地。在这里,数十个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孕育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中国茶文化。在这里,普洱茶文化独树一帜,是云南茶文化的重要标志,因为它已经上升到了生命哲学义理的高度,将普世和谐之美散播到世界各处。
1 普洱茶文化背景下的和谐世界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4700年前的神农时代,所以它的文化底蕴深厚,能够代表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与人生观。从狭义角度讲,茶文化代表了人类的精神财富,中国人讲究茶的人文文化与茶艺精神,为其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因此茶文化也见证了中国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文明发展形式。普洱茶文化就代表了云南各民族人民在发现、种植、利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饮用茶这一系列生产生活过程,这足以证明茶文化已经存在于云南地方文化、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艺术的血液流淌中,成为澜沧江流域千年以来的文化及精神文明载体,象征着民族文化孕育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传承景象。所以可以将普洱茶文化视为是云南人民的精神寄托,它已经深入骨髓,成为地方建设和谐的基本象征。
在2002年的第七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就谈到“如果这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促进人与人间的关系,那就是茶。因为茶香甘醇,带给人悠远意境,它象征着中庸与和平。”中庸与和平也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因此中国人借助茶文化与世界互动交流,这是再好不过的媒介了。当然也要看到,在当下物欲横流、人类通过科技力量征服掌控自然的巨大支配欲望释放背景下,现代文明所创造得更多物质内容也正在蚕食人们的原始思想,它所生成的各种异己力量也正在不断摧残着人们的心灵,导致了人的异化。在这种危机背景下,人类急需找回人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交互共融思路,解决内外危机交集所带来的矛盾发展现状,为人类未来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基础。在中国,澜沧江流域下的云南民族文化就希望以普洱茶文化为核心,寻求茶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融合,在该片土壤中生根发芽并结出硕果,为和谐世界创造打下良好基础,可以将其视为是一种民族意识、气质与品格的水融,这里不但包含了云南各个民族的传统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反映了当代人的人生信仰与思想境界,这与国家的科学发展观理念相互统一一致。
客观来讲,普洱茶文化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是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而且这一价值也在日益凸显。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人在现代化科学技术、信息文化及喧嚣城市氛围中生活,它违背了人类与自然本应一体的和谐生态本质,所以现如今更多人开始不自觉的寻求再次亲近自然本源与文化生态的机会,寻求那种与自然相融的和谐性空间,所以普洱茶正起到了此作用,它在文化价值上对应契合了现代人的现实发展需求,蕴含了更多和谐自然、质朴简约的人文精神,从侧面促进了人们社会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有效发展。当然,中国也依靠普洱茶文化实现了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经贸往来,这对于人类发展,创建和谐世界是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的[1]。
2 普洱茶文化的和谐价值
普洱茶的文化和谐价值体现在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普洱茶拥有千百年文化底蕴,惠泽天下众生,无论是皇权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曾经得到其润泽。现如今,普洱茶更是人们之间互通友谊,表达真情的“和谐饮品”,所以普洱茶这种从人类个体发展人性、人文交际的和谐功能价值是其它文化产物所不能取代的,它为人们所带来的是风清正气、民心和谐的社会风气,也非常利于营造出那种振作向上、洗心涤厌的和谐氛围,这对人与社会之间的长久交流是非常利好的。
普洱茶是宝贵的世界茶文化自然遗产,它被人们称之为活着的世界茶树基因库,这就说明人类已经将其视为是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最好沟通纽带,强调它的原始自然价值,包括它为人类所带来的有益特性。我国作为普洱茶的重要起源中心与原产地,希望借助普洱茶的推广来带动国家环保生态产品的全面普及,也倡导现代化农业生产要走绿色路线,为人类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如此背景下,普洱茶就象征了健康与财富,人们对它深怀感恩之心,将其视作大自然的慷慨恩赐,将普洱茶树供奉为神灵并虔诚守护。现如今,在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少数民族人民依然还保留着祭祀茶祖、茶神与茶魂树的古老习俗,他们将其视为是对古老祖先的精心守护与崇拜[2]。
3 普洱茶文化的社会和谐价值体现
2016年7月~9月期间,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普洱岁月、茶马春秋――普洱茶马文化风情展》,这一主题活动展示了从我国清代到民国时期近300件茶马文化实物与珍贵图片,特别是以普洱茶“茗香随风”为主题的中国普洱茶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展示更吸引了各方注目,它将普洱茶从古至今的千年文化都展示在人们眼前,强调云南普洱作为世界茶源、茶马古道的重要标记,是中华民族一笔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里,普洱茶文化也与公众生活紧密相连,进入平民百姓视野,鼓励人们以茶示礼、以茶会友,展示了它之于国际、之于社会、之于人民的和谐之美[3]。
总结:品茗普洱茶文化,温润心灵,共建和谐人文社会,这也是普洱茶文化之于人类发展建设的重要功能。现如今,中国也在通过建设云南“绿色经济强省”与“民族文化大省”来丰富茶马古道内容,向世界普及普洱茶文化,希望通过普洱茶文化所承载的悠久历史与和谐文化精髓来构建强大的文化联谊体系,使普洱茶文化成为天下人的共同精神文明财富,将它的和谐价值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陆云.论普洱茶文化的“和谐”之美[J].大理学院学报,2013(8):59-62.
[2]王平盛,刘本英,成浩等.论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地位[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2):533-536.
“茶叶”,就物质方面来说,饮茶有保健的作用,能生津解渴,对身体的益处早已被世 人所肯定。因此,茶叶才能和咖啡、可可成为世界上的三大饮料。然而,这世界三大饮料之 中,唯独茶叶深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底蕴。所以饮茶的意义不仅在它生津、解渴、有益健康的 物质功能,更因为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散发出来的精神价值,在饮茶过程中所带来的平和心 境、愉悦心情和充实的精神滋养。因此,喝茶不只是喝它的香、甘、韵味,还要喝它的文 化内涵,享受它的精神文明。于是,在茶叶的活动中发展出“茶技”、“茶艺”、“茶道” ,而陶融成“茶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也是相得益彰的结果。
今天,一个成功的茶叶经营者,不能只是拥有经营理论,认真做茶叶的买卖就可以,他 还必须要有茶叶的知识、茶具的概念、茶艺文化的涵养,举凡“选茗艺茶”、“鉴泉评水” 、“烹茶技术”、“茶具搭配”、“环境营造”、“茶艺体统”等等相关的知识,都需要俱 备有专业的修养。因此,成功的“茶叶”经营者,不是“茶叶”的经营者,而应该是“茶业 ”的经营者。
茶业的经营范围,包含着两大内容,一是茶叶经济;二是茶艺文化。因此,完整的茶业 必须是茶叶和茶艺文化同时经营才能成就事业。只有茶业才能带动茶叶经济的价值,也就是 说把茶叶赋予文化的诠释,才是茶业经营的茶叶的价值,茶叶高贵的经济价值也只有在茶业 的经营中才能彰显出来。所以,茶叶经济的发展是茶叶的生产销售和茶艺文化的推广,两方 一起进行的结果,这也才是茶业发展的方向。茶叶经济活动如果没有茶艺文化的参与将是跛 脚的经济,是原始的经济,只是农产品买卖的经济,很难能发展成现代的经济。如果,茶叶 经济只是单纯的茶叶买卖,在二千年前就形成了,它的经济价值就是茶叶生产者将制造完成 的茶叶交由商家贩售,它的售价是生产成本加上合理利润,一般是达到以货易货的功能,满 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欲望而已。它的经济价值是:成本+利润(五分之三成本)=售价,这 种价值的算法一直是茶叶买卖的合理售价。但,当茶叶经济等于茶业时,那茶叶的价值就是 有相乘相加的效果了,它的价值计算是:成本+合理的利润+茶艺文化成本加减2,这时候的 茶叶已经不是一般的农产品茶叶了,它是艺术的农产品茶叶,它是结合文化、休闲、保健、 生理需要和精神满足的产品。而茶艺文化的成本,一般是这样定的:2倍的茶叶进货成本=茶 艺文化成本。
因此,谈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至少具有四种地位:
一、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四种地位
(一)、继承优良传统的地位
茶文化是传统的优美文化,而文化需要靠经济活动才能发展成优美的文化传承下来;另一方 面,茶叶经济也需要靠茶文化的支撑,才能有机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灿 烂多彩,在唐朝陆羽所着的《茶经》上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 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2)
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王褒的《僮约》记载了“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规条。可 见,二千年前就有茶叶经济活动。隋、唐以降,饮茶风尚更广为流行,陆羽《茶经》提升了 茶俗的文化层次,奠定茶文化发展的基础,也因此,陆羽被称为“茶神”,在茶叶经济活动 中成为行业的守护神。同时代的封演在《封氏闻见记》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 效,并煎茶制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 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茶文化的蓬勃发展 ,饮茶之风大为盛行,必然引发茶叶经济活动的广阔活跃。
宋、元、明、清,以至于现在。由于,茶文化的代代相继传承,茶叶经济活动才能历久 不衰;属于茶文化的茶道、茶艺、茶技的光芒万丈,照耀着茶叶经济活动灿烂辉煌。
(二)、实现广而告之的地位
茶叶经济活动不仅在于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所做的交易行为,更在于人们心灵的满足而 遂行茶叶买卖的活动。因此,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人们对于茶艺文化的活动往往抱有更高的 兴趣,从唐、宋以来的斗茶比赛、茶歌、茶舞、茶诗、茶文等等文化活动,在在都吸引了人 们对茶的好感和遐想,这无非是茶文化广而告之地引导人们接近茶、喜爱茶的最好弘扬和宣 传。近年来,各地所举办的“茶文化节”、“茶文化学术研讨会”、“茶博览会”、“名茶 评比会”、“茶王赛”、“茶艺电视大赛”等等,岂不是为茶叶经济活动热身吗?岂不是为 茶叶经济的活动广而告之吗?如果茶叶经济活动没有茶文化参与,是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的,也不容易把茶叶经济活动做大,不容易做出效益的。茶文化是为茶叶经济作先锋,茶叶 经济是为茶文化收战果的最好写照和最佳拍档,两者互相影响,茶叶经济为茶文化提供经济 基础,茶文化则是茶叶经济的最好广告。
(三)、诠释茶叶价值的地位
茶叶经济活动中,茶文化对茶叶的诠释可提升茶叶的价值。茶文化借着赋予茶叶优 美动人的商品名称,透过高雅的茶叶冲泡品饮技艺,举办茶叶大赛,授予种种头衔,如:金 质奖、银质奖、茶王等等荣誉称号。以茶文化来诠释茶叶,得到文化诠释的茶叶在经济活动 中,必然引起人们的注意,增加人们的兴趣和信任,茶叶的价值就从原有物质性的价值上, 提升到具有文化、精神意义的价值上,那它的价格必然可以增加到二倍以上,茶叶的经济效 益立刻就反映出来,所以,茶叶最后的真正价值是由茶文化诠释出来。经过成功的茶业经营 者概算出来,订定茶叶的价格是有一定的公式,茶叶售价应该是:售价=生产者成本+3/5生 产成本+2倍的生产成本正负2。明确的说法:茶叶零售价格=进货价格+3/5进货价格+茶文化 价格(2倍进货价格+-2)。
(四)、代表先进文化的地位
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 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把茶文化发展和茶叶市场经济统一起来,进一 步的明确了先进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茶叶经济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也 唯有把推动先进茶文化的前进同茶叶经济发展全部结合起来,保证茶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健康 发展,才能创造性的推进茶叶经济活动的效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文明建设中日益精 致和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也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社会中的茶叶经营活动,提供与时具 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两个作用
至于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具体效果,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茶叶经济 活动中有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活动,有声有色的演出,虽然有最传统的,但也可以有最现代的 舞台,歌舞、戏曲、民俗、杂技、茶艺、茶技操演等等多种形式的、多种样貌的表演,这些 茶艺文化都能和茶叶经济相结合。在这些茶艺文化的表演中,不仅满足人们视觉、听觉、嗅 觉、味觉的欲望,也能在活动中以茶会友,增长智识。因此,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具 有二方面的发挥:
(一)、发挥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相辅相成的作用。近年以来,各地纷纷举办各项有关茶叶经济的活动,举凡是“茶叶博览会”、“茶叶展销会”、“茶叶节”、“名茶比赛”等等,无不加入茶文化的项目,如茶叶博览会,势必配合茶业论坛或茶文化研讨会;茶叶节或名茶比赛也要有茶文化的活动才能吸引人们。更有喧宾夺主以茶文化做为主角,茶叶经济活动为配角的活动,例如举办十多年的“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轮流在各地举行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等等。也有各地方主办的,例如:云南昆明、西双版纳、思茅。四川雅安。广西桂林、横县。贵州贵阳。福建厦门、安溪、福安。广东广州。浙江杭州、新昌。江西庐山、婺源。安徽芜湖。湖南常德。河北赵县。河南信阳。山东济南。山西五台山。陕西西安。北京市。重庆市。上海市。天津市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以地方性的形式办,也有以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方式举办,10多年来,经济效益明显的发挥出来。不但,中国如此,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台等地区,也是如此。这些有关茶的活动,无不以茶文化搭台、茶经济唱戏,一搭一唱的演出,一场比一场的演得起劲,一地比一地办得规模大,活动内容都包含茶艺、茶道表演,茶歌、茶舞演唱;至于茶诗、茶文吟诵和茶书法、茶对联,茶技、茶术,纷纷出笼的内容,也逐渐扩大,应有尽有,茶叶经济就藉此竞相展开积极的活动,各茶厂、茶叶公司、茶庄、茶行所安排的摊位拥挤,商务洽谈、零售叫卖,有关茶的周边商品也不落人后,茶壶、茶桌、根雕、茶器、挂饰、茶叶包装、保健茶等等琳琅满目,全国各地、甚至国际人士都来展场、各取所需。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相辅相成的活动,造就了今天茶叶经济活动的蓬勃发展,开拓了茶叶市场的新天地。
(二)、发挥了“以茶会友,广交天下”,茶人一家,不分你我他的作用。“茶是和平的饮料”,茶能净化心灵,美化人生,善化社会,文化世界,以茶结缘,广交天下朋友,茶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化解鸿沟,促进和谐与了解,把平淡的世俗生活提升到具有美感、价值感和充实感的高雅生活上。而茶可入道,这种以茶为生活的方向,为生活的道路的观念,把茶导入为生活的一部分,“茶是社会的君子”、“茶是良师益友”,在茶人互相鼓励、交流的影响下,让生活中有茶,可以广结善缘,结交高人、雅士的风气,促使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不一定是为了买茶而来的朋友,往往超过经营茶叶的人。因而,茶叶经济能在公平、和乐、充满人情味的氛围中进行活动。
三、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三个代表意义
茶文化本来是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古老并不表示停留在久远的年代里,它可以运用各种媒体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可以让广阔的大众分享茶文化的美,透过茶叶经济活动,将茶文化的美延伸到每一天的生活中,传播到每一个家庭里。
文化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唯有与时代紧密结合前进的文化才是灿烂的、恒久传承的文化。理所当然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要应用到古老的传统文化发展上,这才是正确的方向,也是必须要走的道路。因此,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具有三个意义,也就是三个代表的意义。
(一)、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心在东方,而东方文化的精华是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发达的时代也是代表着中华文化辉煌的时代,中华文化辉煌的时候,世界文化就灿烂。因此,茶文化的发展是人民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龙头,引导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茶文化发展带动人民生活的方式和素养无论有形、无形方面的丰富和提升。于是,茶文化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茶文化也就是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为生活,生活为生产。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生活的发展,茶叶是古老的产业也是传统的产业,在农业社会时期,茶叶的生产力已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了。之后,制茶工业的出现,也是社会工业化的代表之一,制茶工业是产业工业化的先导。早期的生产力靠大量的劳动力来提升,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技术是取得大量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生产继续发展的结果,资本的集中控制了技术,有资本就有了技术,技术密集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时至今日,技术密集已经不再是生产力发展的唯一法宝;而是需要靠知识密集来赢得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物科技逐渐应用在茶叶生产上,这是很实际的项目。文化和产业相辅相成,茶业的生产力推动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发展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三)、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长久以来,广大人民的开门七件事,即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一直是广大人民生活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所在,即使进入小康社会的阶段,广大人民重视的生活品味,也是离不开“琴棋书画诗酒茶”。广大人民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始终都离不开茶文化,也就是说茶文化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必须根据这三个代表才不会走偏锋,茶业发展才可恢宏,才可大可久的继续传承发展下去。茶艺文化的推动,以引导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使命;制茶工业的发展要以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要求;茶叶的市场流通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想。茶文化与茶叶经济是一体的两面的关系,期许我们中华茶人都能做到这三个代表的要求,为中华茶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开拓中华茶业更为辉煌的成果。
四、结论
中华茶文化之所以能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的茶叶经济之所以能历久不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不论谈“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及意义”;还是说“茶叶经济在茶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及意义”,都离不开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谈茶文化不能没有茶叶经济,谈茶叶经济不能不说茶文化,茶文化与茶叶经济相提并论是中国茶业的特色,也是茶业发展的不二法门。お
注释: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教育;思想教育;应用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提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以及“四个服务”要求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积极探索“多元化”教育模式,应当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茶文化作为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以及能够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文化体系,茶文化中的“理敬清融”理念,能够与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以及价值观塑造。尽管当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思想教育与茶文化的结合,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仍然没有对其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运用的也不够到位,还存在一些误区,因而必须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将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茶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其意为在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学、茶艺等。茶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并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中国茶文化发展形成过程中不难发现其蕴藏了大量丰富的教育素材,深入发掘其教育功能效果显著。从古至今诸多文人雅士将品茶作为体悟人生和励志的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茶文化,由于其具有很多思想性,因而能够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当前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将茶文化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更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能够提升学生思想境界。茶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在全世界都具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茶文化已经形成了洒脱、宽容、仁爱等一系列文化体系和文化内涵,因而其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引导价值。从这一点来看,茶文化可以与大学生思想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茶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用来开展思想教育,比如“茶艺、茶德”可以用来教育学生提升自身的修养以及培养自身的能力,特别是“理敬清融”文化,能够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因而一定要重视茶文化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价值,通过有效的结合,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二是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当前很多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已经是一个普遍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比较薄弱,这与“德才兼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大学生心灵十分脆弱,因而一定要加强对他们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将茶文化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能够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茶文化“和敬融礼”的精神,使大学生能够对此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能够解决大学生的一系列困扰和困惑。茶文化还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使大学生通过茶文化让自己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对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能够使大学生的人生观得到升华、世界观得到改进,这必然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三是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是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就需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在思想教育方面,要在这方面下更大功夫。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茶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属于“集大成”的文化,可以说属于中华民族的财富,对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比如“茶道、茶礼、茶德”蕴含是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也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修养,更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为人处事上,都会使学生变得成熟,同时也会提升自身的承受能力,而不再是“玻璃娃娃”。
2茶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一些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方面,已经对茶文化进行了一些研究,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说明茶文化在促进思想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引起重视。一是重视不足。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尽管一些学校已经开始运用茶文化,而且也有目的的开展了一些课程,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还没有将运用茶文化作为重中之重,只是开展了一些渗透的工作,因而效果并不理想。还有个别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方面,虽然认为茶文化具有很强的作用,但在教育教学方面,却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的问题,这样的思路根本不可以将茶文化更有效的应用于思想教育当中,而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效果也不可能理想。二是缺乏融合。从当前一些高校的运用情况看,尽管已经将茶文化纳入到思想教育当中,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融合度相对较低,同样会制约运用的效果。比如从茶文化来看,不仅包括简单的茶事活动,而且还有很多的延伸以及文化活动,比如茶戏剧、茶故事、茶诗等等,这些都能够运用到思想教育当中,但当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没有与思想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特别是很多教师本身对茶文化的理解就不够深入、也不够到位,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时也根本不可能起到很好的融合效果,这一点一定要引起重视,教师一定首先要深入了解、体会和理解茶文化,进而进行融合教学。三是实践较少。当前一些高校在运用茶文化的过程中,实践内容相对较少,更多的是一些“理论说教”,但与茶文化相关的一些实践活动少之又少,这就无法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茶文化的内涵,而只能是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行合一”的目标根本无法体现。众所周知,对于茶文化来说,既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应当多开发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实践项目,并且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教育、引导以及服务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茶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有效运用的对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按照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来看,在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应当将茶文化作为重要的内容和模式,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解决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运用茶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提高重视程度。对于高校来说,要想使其文化的作用得到发挥,首先必须高度重视茶文化的运用,要鼓励、支持、引导,这样才能起到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方面,一定要将茶文化纳入到思想教育体系当中,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茶文化“集大成”的重要优势,积极探索运用茶文化开展思想教育的有效模式。高校应当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比如可以建立“茶文化学堂”,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直接、更加具体、更加深入的接触茶文化。而是要真真切切的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入手,积极引导教师学习茶文化、运用茶文化。二是强化相互融合。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方面,要想使茶文化更好的运用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融合”这篇文章,否则根本不可能起到效果。要想使茶文化更好的融合于思想教育当中,一定要对茶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找出茶文化当中能够与思想教育相融合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茶文化的作用得到发挥。比如教师在运用茶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茶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找出茶文化当中的“现代气息”,并与之有效结合,进而融入到思想教育当中,这需要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自己就要成为“茶道、茶艺、茶德”的“高手”,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思想教育,才能让学生信服。三是加大实践教育。“知行合一”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运用茶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践教育。在这方面,高校一定要为教师开展茶文化实践教学开辟渠道,应当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比如可以多与茶艺馆进行合作,一方面可以对茶艺馆进行宣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茶艺馆开展一些实践教育,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茶文化的生活气息,而不只是简单的说教。要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内容的拓展,高校以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茶文化社团”,既有利于宣传茶文化,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在“茶文化社团”中进行实践锻炼,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茶文化论坛、茶文化相关方面的比赛活动,更应当开展一些庆典,这样能够使学生参与其中,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通过对高校思想教育如何更好的运用茶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由于茶文化属于传统文化,而且还具有“集大成”的特点和优势,因而能够更好的应用于思想教育,特别是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具有重要价值。必须下力气解决,特别是要在提高重视程度、强化相互融合、加大实践教育等方面下功夫,使茶文化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使其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模式,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取得新的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2]李瑞.中国礼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教育导刊,2013(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