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设计的定义范文

建筑设计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设计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设计的定义

第1篇:建筑设计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 通信铁塔;已有建筑物;加建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移动通信事业的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基站都需建设在繁华的市区内, 对于移动通信, 信号传输都是直线传播的, 中间如果有阻挡, 会令信号严重衰减, 而城市中的建筑物高度越来越大, 这就要求天线的支撑物越来越高, 必须超越其周围建筑物的高度, 但是在城区已很难找到一块空旷的地面用来建造作为天线支撑物的铁塔。于是在已有建筑物的屋顶上加建通信铁塔, 利用建筑物的高度, 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较好方法。

在屋顶上架设通信铁塔, 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均有明显的优势, 主要有以下方面:

⑴降低基础造价。由于屋顶上铁塔高度低于地面塔, 因此在风荷载、 地震荷载的作用下, 产生的塔脚内力明显小于地面塔, 相应地可大幅降低基础造价, 且屋顶上的铁塔可充分利用塔下建筑物的自身重量, 从而满足铁塔的抗拔要求。

⑵ 节约钢材用量。铁塔随着高度增大, 其钢材用量将大幅增加, 以一座 40m高的地面塔为例, 其重量约为 14~ 15t, 而相同条件下一座 20m高的加建在建筑物上的 20m铁塔的重量仅为 5~ 6t。⑷ 减小结构位移变形。 地面塔属柔性高耸钢结构, 塔顶位移变形相对较大, 而屋顶铁塔的下部建筑物通常采用刚度较大的框架或框剪结构, 且屋顶铁塔本身的高度也不大, 因此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塔顶位移变形将明显减小, 可确保通信质量。

⑶节约建筑用地。常规的地面铁塔塔脚根开尺寸(即基础间距离)约为铁塔高度的 1 6~1 /8, 再考虑基础尺寸、 与原有建筑物的距离限制等因素, 征地面积往往在 100m2以上, 而在已有建筑物上加建铁塔就不需要进行征地。

2 屋顶加建铁塔的可行性判断

屋顶加建铁塔结构近年已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应用, 根据 GB 50010- 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 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 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 同时考虑到移动通信铁塔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在进行这类结构设计时, 必须谨慎对待、 综合考虑和科学分析, 对于此类加建工程, 在设计前期必须先进行最关键的可行性判断。

目前这类结构的初步可行性判断大多采用传统经验法即工程技术专家的经验判断, 主要以目视观察及定值法验算的形式进行评价。此法的优点是程序少、 成本低, 对于较易鉴定的建筑物(如结构刚度大、 实际使用荷载较小)的工程是可行的。但对于重要的建筑物则应采用集体鉴定法, 即利用现代检测手段和测试技术, 运用数学和数理统计理论, 经鉴定组集体鉴定。

传统经验法的流程主要有以下步骤:

⑴ 初步调查。

①包括: 收集并审阅拟建铁塔建筑物的原设计图纸和竣工图, 历次维修、 加固以及改造图纸, 以及工程地质报告, 事故处理报告, 竣工验收文件和检查、 观察记录等;②了解当时的施工条件和质量检测结果, 尤其需注意设计修改情况、 钢筋或水泥的代换情况以及是否出现施工问题等; ③通过图纸了解建筑物使用功能, 各楼层的设计恒、 活载标准值, 基础形式, 梁、 板、 柱的配筋情况等。

⑵ 现场查勘。可行性的判断绝对不能仅靠已有图纸上的信息, 还应进行现场观测, 将图纸与建筑物实物进行核对、 检查和分析, 获取必要的原始数据。许多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可能有部分改动但并未反映在图纸上, 使用过程中其功能也可能发生较大变化。

通过现场观察, 还可以了解到建筑物的使用环境、 楼面活荷载情况是否与设计要求相一致。现场查勘应特别注意观察梁、 板、 柱、 墙体等是否出现裂缝, 判断是否属于结构性裂缝, 并分析其成因, 从而对建筑物的现状作出客观判断, 尤其应注意观察建筑物有无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

⑶ 依据经验分析加以必要的定值验算, 对建筑物加建铁塔的可行性进行初步判断。仅凭设计人员的经验判断可行, 而实际操作不可行, 就会给后续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如果不经过必要的科学论证而轻易否定, 也会给建设单位选址带来较大的困难。

定值验算的具体步骤如下:

①通过初步调查和现场查勘获取的资料, 重新建立原建筑物的三维空间结构模型, 将原设计确定的各种荷载施加在计算模型上, 同时将通信铁塔各种最不利组合的塔脚力以附加荷载的形式作用在建筑物相应的结构构件上。

② 通过专业软件建立通信铁塔的三维空间结构模型, 计算铁塔在风荷载、 地震荷载及活荷载等作用下对建筑物所施加的拉力、 压力、 剪力和弯矩, 建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物与铁塔间的动力作用。

③ 在初步判断可行后,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考虑铁塔与已有建筑物的连接、 锚固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确保能将铁塔荷载安全地传递给结构主要构件。

④通过计算分析考虑了铁塔附加荷载的模型,验算建筑物的主要结构构件(如基础、 梁、 柱、 墙等)的尺寸、 配筋等是否仍可满足要求, 同时也须验算结构各种主要构件的变形是否超过了规范要求。

3 屋顶铁塔的布置原则

通过加建铁塔在屋顶平面的合理布置, 可使铁塔对塔下建筑物的影响减至最小, 具体原则如下

⑴ 尽量不将铁塔布置在建筑物的角柱、 边柱上,而宜设置在中柱上。

⑵ 拟加建通信铁塔的建筑物, 其结构平面应尽量均匀对称,铁塔在建筑物的平面位置也应尽量对称布置, 铁塔质量中心应尽量接近建筑物抗侧力结构的刚度中心,以避免建筑物在地震时发生扭转效应。

⑶ 如现场条件允许, 则应尽量扩大铁塔的根开。铁塔在塔高相同的情况下, 塔脚根开距离越大则塔脚的作用力越小。根据经验, 加大铁塔的根开, 虽然腹杆用料稍多, 但整个塔的材料则增加不多, 对减少塔脚的力有很多好处, 也便于将力传给更多的柱子。

⑷ 铁塔的形状应与建筑物的结构布置相互协调, 且使铁塔的塔脚力尽量传递给更多的柱子, 以免过于集中的塔脚力使建筑物的部分柱子产生过大的轴向压力与变形。

⑸ 如建筑物的结构刚度较差, 在加建铁塔的水平力作用下顶点位移可能过大, 可在铁塔下的结构平面内, 局部增加剪力墙或钢支撑, 以增大此部位的结构刚度。

4 地震荷载计算分析

在地震灾区, 通信是抢险救灾的必要手段, 因此通信铁塔要求比一般建(构)筑物具有更强的抗震能力。建筑物上加建铁塔的地震力计算与独立铁塔的计算有所不同, 它不仅与铁塔的自身性能有关, 而且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关, 历次地震震害标明, 地震作用下屋顶上的铁塔地震反应强烈, 即使在主体结构无震害或震害很轻的情况下, 铁塔也会发生较严重的破坏, 产生显著的“ 鞭梢效应” , 因此应对铁塔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作出必要的验算。

由于铁塔属于柔性的高耸结构, 在进行建筑物顶的铁塔抗震设计时, 不可采用类似于屋顶楼梯间、天面水箱的计算方法, 简单地将铁塔视为突出屋面的一个质点, 再乘以一个地震效应增大系数。根据 GB 50011- 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的相关规定, 对于屋面上加建的铁塔, 抗震设计时应采用楼面反应谱计算方法。采用第二代楼面谱计算, 可综合考虑铁塔与建筑物的质量比、 谐振、 阻尼比不同性等因素, 反映出铁塔与建筑物的相互动力作用, 从而较为准确地计算出屋顶铁塔的地震效应。采用此法时, 铁塔受到的水平地震作用力可按下式计算:F=g h b sG ⑵式中: F 为沿最不利方向作用于铁塔的水平地震力标准值; g为铁塔结构功能系数, 反映铁塔的重要性;h 为铁塔结构类别系数, 反映铁塔的动力特性对地震反应的影响; b s 为铁塔的楼面反应谱值, 取决于设防烈度、 场地条件、 铁塔与建筑物之间的周期比、 质量比和阻尼, 以及铁塔在建筑物的支撑位置、 数量和连接性质等; G为铁塔的重力。

5 风荷载计算分析

铁塔属于高耸结构, 受风荷载作用的影响很大,因而产生的塔脚作用力对建筑物的影响也大。 而建筑物由于风力作用, 反作用于铁塔的影响则较小, 因此铁塔本身风荷载计算可以按照规范独立计算, 然后将塔脚力按风荷载的形式作用于建筑物的顶部, 再对建筑物进行复核。

铁塔本身应采用专门的三维结构计算软件, 通过建立空间半刚接半铰接结构体系模型进行计算。根据 GB 50009- 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的规定,作用于铁塔构件表面的风荷载标准值按下式计算:w k =b zmmsw 0式中: w k为风荷载标准值( kN m2) ; b z为高度 z处的风振系数, 对于屋顶铁塔可取建筑物总高度; ms为铁塔构件的风荷载体形系数; w 0 为当地的基本风压值( kN m2)。根据规范的相关规定, 当铁塔的基本自振周期T1>0.25s 时, 风振系数 b z 将在 1.0 以上, 因此在进行建筑物上加建铁塔设计时, 应采取各种措施尽量控制铁塔的基本自振周期 T1≤0.25s, 以避免在风荷载的作用下产生风振现象。 若将铁塔结构简化为一悬臂结构, 则其基本自振周期可简化为 T1=2p , m k若想减小铁塔的自振周期, 可采用 2 种方法, 一是减少铁塔上天线平台的数量, 即相当于减小了上式中的 m值; 二是增大铁塔塔脚的根开, 即相当于增大了上式中的 k。

通过地震荷载计算, 并与风荷载、 活荷载等计算结果进行组合, 对塔身的各构件进行应力及变形的复核, 确保塔顶的位移变形不超过相关规范的限值要求, 并获取塔脚处的集中力, 可用于进行铁塔基础的设计。

6 结语

在设计阶段应采取合理布置通信铁塔在建筑物平面的位置、 优化铁塔塔身结构等措施, 尽量减小铁塔在风荷载、 地震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塔脚力, 也可在塔脚设计时采取一些耗能减震措施, 从而减小对已有建筑物的影响。在已有建筑物顶上加建通信铁塔, 由于通信铁塔在使用功能上的重要性, 在方案可行性判断阶段必须谨慎分析和科学验算, 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安全。对于铁塔—建筑物结合体这种相对特殊的结构体系, 在铁塔抗震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已有建筑物对通信铁塔造成的地震效应放大作用, 从而准确计算铁塔的地震反应。

参 考 文 献

[ 1]赵西安. 带塔楼高层建筑在地震时的动力反应[ J] . 建筑结构学报, 1987( 4)

[ 2] 何益斌. 高层框架结构加设铁塔后抗震性能分析[ J] .特种结构, 1999( 1)

[ 3] 陈道政. 高楼顶钢结构塔楼的简化计算及设计建议[ J] .特种结构, 2004( 2)

第2篇:建筑设计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素描 独立院校 建筑素描教学

一、素描内容定位分析

素描是视觉艺术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古往今来素描的原则只有一个――造型,而且是用单色造型,故称素描。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几百年来成为画家认识自然、研究自然、表现自然之起源。素描基础教学改革的目的也将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素描手段实现其设计表现的能力,“通过素描,认识自然,发现设计”,使学生从一种“自然”无意识的状态进入有意识的专业设计训练状态,最终实现从素描中认识设计的目的。

(一)明暗素描。

明暗素描适宜于立体地表现光线照射下物象的形体结构、物体各种不同的质感和色度、物象的空间距离感等等,使画面形象更加具体,有较强的视觉效果。在早期的绘画中,就有人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这种手段。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这种手段的成熟,形成了明暗造型的科学法则。这时期的三杰:达,芬奇、米开郎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的研究实践把前人的经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结构素描。

结构素描又称“形体素描”。这种素描的特点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不施明暗,没有光影变化,而强调突出物象的结构特征。它除了画出看得见的外观物象,还画出了看不见的内在连贯的结构以及看不见的外部轮廓。结构素描是设计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的基础。结构素描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准确的描绘能力,结构的分析能力和塑造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眼(观察)、心(理解)、手(表现)的协调能力,通过素描认识自然,发现设计能力。

(三)设计素描。

以比例尺度、透视规律、三维空间观念以及形体的内部结构剖析等方面为重点,训练绘制设计预想图的能力,是表达设计意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基本上适用于一切立体设计专业(如产品设计、造型、雕塑等)画面以透视和结构剖析的准确性为主要目的。设计素描则采用的是设计思维加形象思维。也就是说设计素描较一般的绘画素描在思维方式与成分上要显得更丰富多彩,更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

二、独立院校特点

独立学院是新形式下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界定,其人才培养定位是按照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针对专门从事基础理论原始创新的学术型人才而言的,有着不同的层次和类型,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以创新素质为特征的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

教育产业化所带来的影响。毋庸置疑,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内,高等美术院校产业化的道路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但是要注意到,扩大招生规模,直接的结果就是考生将不都再是百里挑一的“天之娇子”,我们不得不降格以求。生源的专业水准整体呈下降趋势,招生人数成倍增加,给基础课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课时少了,学生底子差了,且参差不齐,怎样保证教学水平的提高?怎样培养这些人才是独立学院发展中必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了解世界上现有的素描教学体系及素描流派。近年来美术院校生源在专业水准上呈普遍下滑之势。

三、建筑素描课程制定定位

素描虽然是公共基础课,但由于各专业的设计性质与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而制定,课时也应按专业需要来安排。

把设计素描的设计充分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充实了教学的内容,从形式和内容上都为设计素描课的革新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和设计创意,丰富艺术设计领域,建立完善的现代素描教学体系,使设计素描的“设计性”更好的发挥桥梁的作用,推动设计意识的发展与创新。

素描教学基本可分为两大块,一块为注重基础造型能力训练的基础素描,包括明暗素描和结构素描;另一块为侧重创意设计思维训练的素描,简称设计素描。根据我们独立院校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的基础差,底子薄的特点,我们首先必须做好基础素描的教学工作,重点提高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这门学科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在素描教学中应该着重强化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者应该把握好在教学过程中三种素描教学模式的课时量的安排和协调,在注重创意设计思维训练,以设计素描为主要教学模式的同时,打好基础,做好明暗素描和结构素描的课时安排和教学工作,在素描教学的初期阶段,仍然按常规要求作画,即解决构图、透视、空间、明暗、质感、形体结构等基本造型问题,再现自然。但中后期阶段的素描教学应处处考虑与艺术设计接轨,使素描基础教学真正为设计服务。

素描虽然是公共基础课,但由于各专业的设计性质与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而制定,课时也应按专业需要来安排。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和设计创意,丰富艺术设计领域,建立完善的现代素描教学体系,使设计素描的“设计性”更好的发挥桥梁的作用,推动设计意识的发展与创新。

第3篇:建筑设计的定义范文

摘要:一些相关类型的住宅在现行防火规范中的要求很明确,但关于它们的术语定义却不尽完全,本文通过对《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简称《建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简称《高规》),《住宅建筑规范》(简称《住建规》)《住宅设计规范》(简称《住规》)相关条文的对比,以及长期设计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出这些住宅的区分方法和消防设计要点,并为今后的设计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防火规范居住建筑单元式住宅塔式式住宅通廊式住宅楼梯间防烟前室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行规范中关于住宅的定义是明确的,分类是根据住宅的层数来划分,见《民用建筑设计通则》3.1.2.1:“住宅建筑按层数分类:一层至三层为低层住宅,四层至六层为多层住宅,七层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十层及十层以上为高层住宅;”,然而各类规范中又出现了大量的其他术语如: 单元式住宅,塔式住宅,通廊式住宅等,在《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5条文说明3中还出现了“点式住宅”的术语,前三种形式在规范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在防火规范中的要求也很明确,“点式住宅”虽出现不多,但在日常设计中却常提到。规范在它们自身定义上不是十分明了,似乎这应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然而随着设计工作的日趋深入,设计人员对这些术语的的理解也存在了较大差异。比如一些设计人员认为,单元式住宅就是一梯两户,否则就是塔式,这种说法显然不够正确。还有就是认为只有一个单元的住宅就是塔式,否则为单元式,这也不尽然。另外通廊式住宅和点式住宅更是模糊不清了,他们之间的界限又在哪里呢?对于设计者来说这些似乎应该是在学校学习时就应该知道的,但现在要准确地给出定义还真是没有权威的理论依据。

二、规范中有关术语的定义:

遍查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中,有三处定义与此相关:

1、住宅单元

《住建规》的定义:2.0.3 住宅单元 residential building unit

由多套住宅组成的建筑部分,该部分内的住户可通过共用楼梯和安全出口进行疏散。2、单元式高层住宅

《住规》的定义:2.0.20 单元式高层住宅 tall building of apartment由多个住宅单元组合而成,每单元均设有楼梯、电梯的高层住宅。

3、塔式高层住宅

《住规》的定义:2.0.21 塔式高层住宅 apartment of tower building以共用楼梯、电梯为核心布置多套住房的高层住宅。

三、防火规范要求:

《建规》《高规》关于住宅部分的防火规定相对于其他公共建筑来说要复杂一些,但要点都是一样的,在设计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出入口数量的确定

2.楼梯间形式的确定

3.是否设消防电梯

4.防火门和前室问题

表1 住宅建筑防火设计要点

四、遗留问题

以上论述较为全面的概括了各类住宅防火设计的要点,应该说规范在楼梯间的设置上对单元式住宅的要求较宽,其理由应是建筑各单元可以通过屋顶联通,在紧急情况下多了一处逃生的通道。但是规范并没有对相邻的住宅单元的层数差提出要求,如果相邻的住宅单元层数差大于两层时,较高单元的顶层无法借用相邻单元的疏散楼梯逃生,那么这种情况是否应套用有关塔式住宅的规定,或者通过设置室外爬梯、消防软梯等方法来确保这一逃生渠道。总之,防火规范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一次到位,这需要广大技术工作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不断提升和完善防火设计理论。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第4篇:建筑设计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 智能建筑;系统;智能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5-0043-02

1 智能建筑

1.1 智能建筑的定义

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由山洞,逐步发展为茅草屋,石筑房屋等等。人类的生活方式也由群居演变为分阶级等级居住。各种用途的建筑物也在逐步发展。社会的进步也演化出不同风格的建筑方向。量变的积累,引发质变。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进步,智能建筑设计的出现是必然的。智能建筑是建筑的一个质的飞跃。它将建筑的定义提高了一个层面。

对于智能建筑的定义,各集团,研究中心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美国智能建筑研究中心提出:智能建筑是通过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最优化组合,为人们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具有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国际智能工程学会说:建筑设计包含了可提响应的功能,用户对建筑物的适应性,及信息技术的灵活能动性。智能建筑是系统的综合,安全,有效,舒适,节能,使用功能强,充分利用投资,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满足用户实现高效率的需要。

我国从2006年12月29日并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原《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同时废止。该标准对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统,不同类型的办公建筑,交通建筑等提出具体设计要求。同时也重新审定了智能建筑的定义: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1.2 智能建筑系统设计

1.2.1 智能化集成系统(IIS)

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将不同功能的智能化系统联系成一个整体,最后形成具有信息汇集、资源共享等综合功能的系统。

1.2.2 信息设施系统(ITSI)

为确保建筑物与外部信息通信网的互联及信息畅通,对语音、数据、图像和多媒体等各类信息予以接收、交换、传输、存储、检索和显示等进行综合处理的多种类信息设备系统加以组合,提供实现建筑物业务及管理等应用功能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1.2.3 信息化应用系统(ITAs)

以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和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等为基础,为满足建筑物各类业务和管理功能的多种类信息设备与应用软件而组合的系统。

1.2.4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

顾名思义,是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和公共安全系统等实施综合管理的系统。

1.2.5 公共安全系统(PSS)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维护公共安全,以及时应对社会的各类突发危险事件而构建的技术防范系统或保障体系。

1.2.6 机房工程(EEEP)

为提供智能化系统的设备和装置等安装条件,以确保各系统安全、稳定和可靠地运行与维护的建筑环境而实施的综合工程。

2 智能化设计原则及实例

智能建筑开始于80年代,其鼻祖是坐落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城市广场”(CITY PLACE)。它是由一座金融大厦改造成的。随后,英法等发达国家开始注重设计发展智能化建筑。根据相关材料介绍,目前美国的智能建筑占新建筑的70%,日本的智能建筑占新建筑的60%。我国智能建筑所占比重较少,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是也取得了较显赫的成绩。

2.1 智能化设计原则

智能化建筑代表了建筑一个新的层面,首先它必须有创新设计意识。不断的创新才会有发展。逆流而上不进则退。其次,智能化建筑要体现实用性以及人的中心地位。智能化建筑主要是为人们营造一个和谐稳定,便利,低耗能的环境。智能化建筑一旦脱离实际,一味地追求高端、华丽,将失去原本服务人民的基本意义。再者,智能化设计应当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安全防控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智能化建筑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2.2 智能化建筑设计要点

2.2.1空间多样化设计

为适应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建筑设计需要向多层面发展,由平面设计延伸至三维甚至四维设计。

2.2.2节能性设计

低耗能是智能化建筑的应具备的显著特点。比如,汇丰银行于2006年在墨西哥城金融和酒店区的中心设立了新的总部,该办公楼获得了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建筑评级体系认证。这一荣誉的获得要归功于大楼先进的照明技术和控制系统。办公楼层均采用开放式设计。采光自然。同时配备专门设计的M51光学系统和T8 4100 K灯管,照明光感令人感到舒适。每个照明灯具都可以单独控制,并且此套照明设备可以根据光线的强弱,来调节亮度,节省了大量的能源。减少了灯光污染。

2.2.3系统设计

智能建筑由多个系统优化组成。每个系统都可发挥其最大优势。例如,烟台市银贸大厦是一座集办公、商场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建筑面积1 500m3。大厦智能化系统包括楼宇自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停车管理系统,紧急广播/背景音响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多功能会议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为了达到高要求的智能化系统水平,设计师们在设计上严格按照智能大厦3A系统的集成模式对整个大厦进行智能化设计。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将各个子系统联系在一起。并使各子系统达到最优化利用。

2.2.4灵活性设计

智能化建筑是高端信息技术的产物,其基础仍是建筑设计。应将信息系统的线路相对集中,隐蔽,营造一个更宽阔的空间,减少压抑感,为人们营造舒适的环境。适当的加高层高可以方便日后的升级改造等工程。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实例的列举指出,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并深化各种智能化系统,提高建筑的智能化设计水平,学习各国的先进智能化建筑设计方法,为人们营造一个和谐,稳定,高效率,低耗能的工作及居住环境,并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与激情。这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社会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同时也响应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参考文献

[1]崔芳丽.智能建筑设计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2]刘雨.浅谈智能建筑设计[J].华章,2010(9).

第5篇:建筑设计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虚拟现实 可视化设计 参数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1)12-0075-03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based on Parametric Design

Meng Hui1 Ting He1 RAO Jin-tong2 Xiahou Jiang-bin3

1.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Xiamen Huixia Vocational College,Xiamen 361005,China

2.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Xiamen Univ., Xiamen 361005, China

3.School of Software, Xiamen Univ., Xiamen 361005,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 the Virtual Reality is applied more widely. VRML is the 3-Dimension language based on web, the representative of Web3D. In this arcticle, the VRML is applied in the design practice of Parrot-Conch Concert Hall of Xiamen Wuyuan Gulf, through the Parametric Design and the Object-Orientation Programming. The application proved that VR has become th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architectural visual design, and improved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design at the same time.

KeyWord:Virtual Reality;Visual Design;Parametric Design;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二维图形绘制、三维建模、动画到现在的虚拟现实,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和建筑表现方法,尤其是建筑表现,已经从静态表现、路径动画、实时漫游到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特别是在VR中如果增加对方案模型的编辑功能,就可以实现在一个虚拟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建筑设计[1]。本文就是一个虚拟现实技术与参数化设计技术相结合,在建筑方案设计中的成功实践,它提高了建筑方案的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细致而准确地实现了建筑师的方案构想。

1、VRML与参数化设计

虚拟现实是最近几年来国内外科技界关注的一热点,其发展也是日新月异。VR技术具有I3(沉浸、交互、想象)特征,其中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 )是Web3D的代表、Web3D技术的标准,它是用于建构基于WWW的多人交互式虚拟实境(VR)语言,描述的是交互的三维空间信息。

VRML本身不具有通信功能,通过其脚本(Script) 的编程可以支持网络通信,使得VRML节点能够通过网络接收数据并能实时地进行场景渲染[2]。VRML语言通过使用原型(PROTO/EXTERPROTO)的定义扩充用户的对象,具有一定的扩充性;通过路由和脚本编程可以实现以所见即所得的用户界面来构建虚拟场景,既方便了用户操作又提高了工作效率。[3]

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是CAD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提出的课题,它不仅可使CAD系统具有交互式绘图功能,还具有自动绘图的功能。目前它是CAD技术应用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的、且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利用参数化设计手段开发的专用产品设计系统,可使设计人员从大量繁重而琐碎的绘图工作中解脱出来,可以大大提高设计速度,并减少信息的存储量。

2、“鹦鹉螺”音乐厅

如果说厦门是闽南金三角的皇冠,那么五缘湾就是皇冠上最夺目的明珠。五缘湾是正逐渐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海市宵灯、帆影归航、渔家晚歌、畲情余韵、檐影映水……一幅幅充满意境的画面出现在市民面前。五缘湾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将是其中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它要求总体造型体现滨海建筑特点和地方文化个性,并考虑结合与厦门地域及海洋有关的生物(如白鹭、白海豚、贝壳等)或其它具象征意义的形态进行设计,在众多的设计中“鹦鹉螺”造型的音乐厅设计方案脱颖而出,效果图见图1。(图片资料来源于厦门中元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3、“鹦鹉螺”的参数化方程

“鹦鹉螺”造型音乐厅的建筑设计关键之一就是它的几何造型,如何定义一个参数化的几何造型方程,能够准确地表达建筑师的设计构想成为本工程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它决定了建筑的外观造型设计,另一方面它也决定了它的结构设计。通过研究建筑师的方案构想,与实际“鹦鹉螺”之间的关系,我们把它的造型构成分为两部分(见图2的左、右部分):

首先确定海螺的外轮廓,以一个双曲螺线(Hyperbolic Spiral)作为蓝本。双曲螺线又称倒数螺线,表示极径与极角成反比的点的轨迹,其特征有三:(1)有一条平行于极轴的渐近线;(2)是阿基米德螺线(方程:r=cθ)的倒数;(3)曲线出发于极点。相应的极坐标方程为: rθ= c,其中c为实数,其渐近直线方程为y=c;

显然转换为直角坐标方程为:x=(r/θ)cosθ, y=(r/θ)sinθ;

按照建筑师的设想,实际希望建造一个变形的鹦鹉螺形建筑,我们对双曲螺线按照实际需要进行调整,确定螺心为坐标原点O,XZ轴为θ=0时的截面,从而定义外轮廓方程的分段函数为:

其次沿着双曲螺线的截面确定为变形的椭圆形,长轴定义为极径r的1/2,短轴根据设计进行调整,并加以一定的系数产生变形,使得表面更加光滑,方程为:

并根据建筑师设计的要求,对入口螺口帽檐线外廓方程设计了一个方程:

建筑师从审美角度,要求鹦鹉螺还要从水平放置进行两次旋转,先绕Y轴旋转-α,再绕X轴旋转鹦α,方程如下:

绕x轴转:

绕y轴转:

4、虚拟展示系统的构建

结合前面鹦鹉螺的参数化分析结果,利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构造参数化的虚拟现实系统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1)参数化的输入界面:我们考虑通过HTML页面来完成参数的输入和信息的输出;其中参数包括:模型的参数,如双曲螺线的参数Ri,ρi等;模型显示的相关属性参数,如模型显示的分割数surfTab1、surfTab2,显示的材质颜色、透明度等,图3。

(2)参数化的模型生成系统:通过VRML的脚本编程,结合输入的参数,进行模型三维数据的生成;

(3)模型渲染模块:由浏览器插件BS Contact X3d/ VRML V7.0来显示生成的模型。

(4)信息查询模块:通过VRML的感应器,捕捉模型的表面数据,传递给HTML页面显示模型的相关数据。

结合数据流程和控制流程,虚拟现实展示系统架构图见图3。

4.1 参数化输入界面

VRML是Web3D的杰出代表,因而可以通过HTML页面来设计系统的用户界面,也是作为基于Web3D的系统界面首选。网页上的所有元素都是一个对象,都具有相关的属性,可以通过脚本语言JavaScript来访问它们,主要通过HTMLDocument 定义的一个名为 getElementById() 的方法,可以快速地取得网页上参数输入框内的内容。

HTML对VRML的数据访问机制是主动访问,可以随时地通过VRML提供的API:setEventIn()、getEventOut()来存取VRML场景内任意节点的任意域。因此,HTML可以把网页上输入的参数值及时地传递给VRML,并直接激发VRML相应的入事件,从而生成对应的参数化模型。

方法:valu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nput_name”);

Document.getElementById(“bsContact”).setEventIn(nodeName,fieldname,valu);

其中input_name是网页上参数输入域的ID;bsContact是ActiveX渲染插件在HTML中的ID,而nodeName、fieldName分别代表VRML中的节点名和域名。

4.2 参数化模型生成设计

VRML是通过路由器(Route)来完成节点之间事件传递,也就是说通过路由在两个节点之间进行值的传递,传送值的节点定义一个出事件(eventOut),接收值的节点定义一个入事件(eventIn),具体方法为:Route node_out.eventOut To node_in.eventIn。

另一方面,VRML节点通过定义脚本节点(Script),可以对入事件进行处理,并把计算结果通过出事件传递出去。在脚本节点中,可以为每个入事件定义一个同名函数,进行事件处理,对每一个出事件定义一个同名变量,只要对它进行赋值,就相当于引发了一个出事件。在脚本中还有一个特殊函数initialize(),在建立脚本时对脚本中相关的域值进行初始化。

本系统中,设立了一个生成参数化模型的脚本节点 createHall,它定义了一个入事件eventIn MFString paraStr,它负责接收HTML页面传进来的参数列表。根据参数化定义的要求和工程的需要,我们定义如下参数列表和创建模型的脚本节点(表1):

参数化的鹦鹉螺根据双曲螺线的等分角(π/surfTab1),一段段地生成,每一段都是两个椭圆线(夹角为π/surfTab1)生成一个网格面,椭圆则是按等分角(π/surfTab2)进行等分,形成三角化的表面模型(见图4示意),它在VRML中通过Shape结点的IndexFaceSet来生成。IndexFaceSet是VRML中最重要的模型节点,几乎能表示所有的几何模型,其它建模软件中建成的模型导成wrl文件时,都是用它来表述的。

4.3 信息查询模块

VRML为了获取模型的相关信息,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感应器来生成入事件,然后进行相应的处理,本系统主要是获取鼠标在模型上移动和点击时的坐标。我们使用了触摸感应器touchSeneor,并采用了触摸感应器的hitPoint_changed事件、和touchTime事件,并通过他们的组合实时地从模型上获取点坐标的信息。获取的信息要最终显示在HTML的用户界面上,因此我们通过VrmlScript的Browser对象方法loadURL()发送OnEvent事件给HTML用户界面:

Browser.LoadURL(“OnEvent(Type,Info1,Info2,…..)”,””),其中Type表示信息的类型,Info1,Info2,…表示对象属性的信息。

相应地在HTML页面设立一个信息接收中心:,与VRML的信息发送命令相对应,根据接收的信息进行处理,显示返回的点坐标信息。

5、结语

通过设计一个参数化的虚拟展示系统,可以快速地帮助建筑师,确定建筑模型的参数。在本工程实践中,主要是确定“鹦鹉螺”的造型参数,其中系统截面如图5。根据不同的参数我们得出几个典型的模型(见图6),通过比较,其中最右边的模型与建筑师的设计相符合,从而快速地确定了“鹦鹉螺”的几何模型参数,从而加快了建筑师的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为下一步的结构设计奠定了基础。

这项技术成功地利用仿生建筑空间内在的几何规律,形成数学模型,通过数字化编程,利用网络的三维语言,生动、形象地把拟建建筑的形体展现在设计师面前,这是以往二维图纸、3D模型都无法做到的。该方法的简单、快捷、直观是它又一项显著优势,可以断言,基于参数化设计的虚拟现实技术必将在未来的建筑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等等各种模型设计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建成,卫兆骥,王诂著.数字化建筑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庞辽军,李慧贤,王力,王育民.基于Java的VRML网络通信功能的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7,33(11):47-49.

[3]冯桂珍,池建斌,王晨,王大鸣.VRML模型创建工具中可视化交互操作的设计和实现[J]. 系统仿真学报,2006,18(2):387-390.

通讯作者:饶金通。

第6篇:建筑设计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生活; 绿色住宅; 建筑设计

【 abstract 】 the green house concept was born since, standard understand undergoes several changes, nowadays the rise of low carbon life can also affect the definition of green building, this asked how to through the building design method of the green house become a real low carbo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 keywords 】 low carbon life; green house;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在加速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低碳生活时代已然来临。“低碳生活”通俗理解为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即是低能量、低消耗、低支出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绿色住宅是基于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原则和资源高效利用原则而设计建造的一种能使住宅内外物质能源系统良性循环,无废、无污、能源实现一定程度自给的新型住宅模式。绿色住宅提倡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极好的响应了低碳生活的理念。

1.绿色住宅设计理念

根据国内绿色建筑定义,其设计理念体现在:

一“节”,包含了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外加环保和减少环境污染。二“减”,强调减少排放的固体、气体、液体等环境污染;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绿色住宅就是要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平衡,平衡是绿色设计的核心,既要实现纵向平衡又要横向平衡。

纵向平衡针对于具有全寿命周期的项目,要求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建设至拆除的全过程,而不是仅停留在将房子建成的那个阶段。

横向平衡中,绿色住宅建筑设计关于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与环保实际上受制于功能、造价、形式以及经济、气候、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我们不可能把所有设想都可以做到最好,尽可能实现各因素的平衡,以尽量使综合成本、环境、功能等方面达到整体效果。

2建筑设计原则

由于绿色住宅建筑设计要实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目标,这使绿色住宅带有多目标、多层次综合集成的性质,设计中采用的技术和策略也非常众多。 住宅建筑设计适宜技术是绿色建筑的共识 绿色住宅建筑设计首先应该是好的建筑,它应该负担得起、维持得起,而并不一定是高科技和高成本的,绿色建筑的理念正越来越向“采用被动技术和适宜技术”回归,绿色建筑不一定是昂贵的高端建筑。 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跨越多个不同的气候带,并且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技术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结合国情特别是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筑是重要原则。

3.低碳生活时代下的绿色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3.1朝向设计与日照控制

建筑朝向布局应有利于获得自然通风和日照,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最优朝向,建筑朝向应控制在南偏东15°或南偏西15°的范围内。

绿色建筑要保证室内外日照、采光、通风符合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即日照标准不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规定。当有4个及4个以上居住空间时,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要求。

3.2通风控制

自然通风是具有节能、改善室温舒适性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的优点,是人类长期用来调节室内环境的手段。绿色建筑博客 G/U V9y c自然通风在实现原理上有利用风压、热压、风压与热压相结合以及机械辅助通风等几种形式,是综合利用室内外条件来实现的。如根据建筑周围环境、建筑布局、建筑构造、太阳辐射、气候、室内热源等,来组织和诱导自然通风。在建筑构造上,通过中庭、双层幕墙、风塔、门窗、屋顶等构件的优化设计,来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

3.3窗墙比优化

控制“窗墙比”,在满足通风、采光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由窗而流失的热量,降低窗对围护结构热性能带来的影响;如住宅设计形成了高大、阴暗的内庭,可利用反光板将室外光线引入到内庭底部以降低由人工照明所带来的能耗。

3.4建筑面宽与进深:

住宅保持合适的面宽与进深有助于自然采光以充分享受日照,有助于降低空调等工具的使用,达到降耗的目的。每户住宅的建筑面宽直接关系到其迎风面的大小,建筑面宽越大其迎风面就会越宽,越有利于自然换气。而建筑进深则关系到建筑的自然采光及气流在室内的流通。一般来说,建筑进深越窄,则空气在建筑内部流通的的距离就会越短,空气受到的阻碍就会越少,建筑内部可受到日照的面积就会越大。建筑的面宽和进深也同时受到用地形状,内部空间设计等因素的制约,在满足使用及法规要求前提下,应尽可能的加大建筑面宽,缩短建筑进深。

3.5体形系数

体形系数:在建筑物各部分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窗墙面积比不变条件下,热量指标随体形系数成直线上升。低层和少单元住宅对节能不利。设置供热的建筑物的体形应减少表面积,对于大多数多层板式住宅建筑,当层数达到6层,单元数达到4个以上,体型系数控制在0.30以下不难做到,中高层、高层住宅建筑更能做到。对于超过0.30的采限加强屋顶和外墙保温做法,以便将建筑物耗量指标控制在规定的水平。

3.6保温与隔热

为改善墙体保温性能,可采取的措施有:用导热系数小的轻质保温材料来砌筑墙体,如加气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等预制板或砌块墙体;对于承重墙体在外部复合保温层,保温层常用到聚苯板、再生聚苯板、珍珠岩等。隔热性能可通过在墙体外表面粘贴或涂抹对太阳辐射热吸收率低的材料,如石灰粉刷、浅色面砖等来实现。屋面保温隔热使用干铺焦渣、水泥蛭石、膨胀珍珠岩、聚苯板等效果较好。

3.7太阳能系统应用

太阳能是不需要耗费成本的清洁能源,它对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有重大意义,使用方式有三种:利用太阳光作为照明,太阳能加热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白天应尽量利用太阳能作为室内照明能源。根据建筑结构,可利用阳光天井来实现建筑内部的照明。满足家庭热水需要的太阳能加热装置。

4.结语

总体来看,低碳生活的主张与我国目前对绿色住宅的定义是吻合的,建筑设计中就是要结合这些要求综合考虑较多的使用“被动技术”,尽可能的减少各类消耗,努力实现零排放,才能达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 刘勇. 住宅小区绿色建筑设计运用.绿色建筑,2011年04

2. 王若竹;钱永梅;王雪飞.绿色住宅建筑中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设计技术研究建筑技术开发,2010年第12期

第7篇:建筑设计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

一.室内设计的定义和演化

我国的《辞海》把室内设计定义为:“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功能、技术、艺术的综合设计。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生产或生活)、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技术手段和造型艺术、人体工程学等知识,创造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以满足使用和审美要求。”

我国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则把室内设计定义为:“建筑设计的组成部分,旨在创造合理、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以满足使用和审美的要求。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平面设计和空间组织、围护结构内表面(墙面、地面、顶棚、门和窗等)的处理,自然光和照明的运用以及室内家具、灯具、陈设的选型和布置。此外还有植物、摆设和用具等的配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室内的使用性质、技术手段、经济能力、环境特点等相关标准,设计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

室内设计是与建筑同步产生的,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鱼和水,息息相关又相辅相成。室内设计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但他的演化过程与建筑史、美术史、艺术史、家具史等学科密切相关。无论是中国传统室内设计还是西方室内设计,都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完善的,螺旋上升式的发展过程。

室内设计的演化与两大因素有关:其一是地理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其二是文化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技术和风俗习惯等。以中国传统室内设计为例,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文化多文明且封建集权的国家,地大物博且内向闭塞,经济上重农抑商,思想上独尊儒术,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大方向,即带有农耕色彩、儒家色彩的鲜明地方性和民族性。

二.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不同点

从广义上讲,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都属于建筑学的范畴,它们之间是不可能完全分离的。有的学者认为:“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是建筑设计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座好的建筑物,必须包含着内、外空间设计的两个基本内容。”尽管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有很多相似点,例如它们都要考虑造型上的形式美,使用上的功能美,使用者的审美,同时它们同样受到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制约,但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的。

其一,建筑设计是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更加强调综合性。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更少的劳动力、更少的投资、更少的时间来实现上述各种要求。然而,室内设计仅仅是对某一具体的空间环境进行处理,通过内部空间造型、室内照明、色彩、装饰等营造一种空间氛围。由此可见,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关注重点是不同的,在统筹性和综合性上也是大相径庭的。

其二,建筑设计是室内设计的前提条件,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延续,是建筑设计生活化的再深入。两者按工作阶段划分以建筑工程的构架完成为界限,之前为建筑设计,之后是室内设计。很多时候建筑可以存在很久甚至是几百年,可是室内设计会随着功能的转变,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新,赋予建筑物不一样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

其三,室内设计所涵盖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延展出去。当前室内设计的具体内容主要有:空间设计、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室内陈设与家具设计、室内物理环境设计四大部分。然而室内设计的对象并不总是局限在建筑物内部,诸如飞机、轮船等的内舱空间设计,也带有强烈的室内设计特征,也属于室内设计范畴。

三.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内在联系

虽然建筑设计是室内设计的前提,但是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内在联系始终设计的整个过程中。

首先,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和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做好通盘的设想,也就是说,在建筑设计的前期工作阶段,考虑室内设计的定位是必须的,否则,有时为了弥补原有建筑设计的缺陷,或是为了新的功能的需要,对现有建筑的再改造就会造成很多无谓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的浪费。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同时进行,相辅相成,才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其次,建筑师创造的是建筑物的总体时空关系,而室内设计师创造的是建筑物内部的具体时空关系,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同时,建筑师必须要对室内设计有深刻的了解,在建筑物的方案构思阶段要对建成后的内部空间效果作出充分考虑,为今后室内设计师的创作提供条件。同样,室内设计师也要充分了解建筑师的创作意图,运用各种手段,创造出理想的内部环境。

再次,室内设计所遵循的技术标准,大都是建筑设计的技术标准,比如说是建筑设计规范、消防规范、卫生标准等等。对于室内设计的初学者来说,掌握好房屋建筑学的知识尤为重要,比如房子是如何建起来的,它由哪些元素构成,其结构要求是什么等。建筑设计中的设计规范、标准以及一些有关形式美的法则以及建筑物理的基本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

最后,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都是遵循整体的设计思想指导,在呈现大的设计宗旨的时候进行相互协调和同步完善,一件优秀的建筑作品离不开成功的室内设计,诠释空间营造氛围成功的室内设计能够为建筑设计增添光彩。这就要求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把握住大方针,开拓思维,通过对内部空间的再创造,营造出与建筑和外部环境相协调且充满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空间氛围,使建筑物具有自身的特质的同时也体现出室内设计的个性。

四.结语

对于建筑物而言,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就像是人的躯体和内脏,无论少了哪部分,他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建筑设计的结构、表皮、内部划分空间等,都是为室内设计提供更多可能性而存在的必要条件。室内设计的空间氛围、功能布局、装饰装潢都是为完善建筑设计的整体性提供的充分条件。室内设计使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学者都认为:室内是“建筑的灵魂,是人与环境的联系,是人类艺术与物质文明的结合。”

1895年美国妇女联合组织的“室内设计协会”是“室内设计”一词最早的来源。现代室内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发展成独立的专业。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室内设计方兴未艾。展望未来,室内设计仍将处于开放的端头,它的变化将与建筑设计及其他艺术门类中的变化思潮同步发展,无论是美学、哲学、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物理学等等,它都将与整个社会的变化相和谐,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和谐,与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相和谐。

参考文献:

[1]高祥生.室内建筑师辞典[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5

第8篇:建筑设计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现代建筑 建筑设计 发展

一、建筑形式的发展方向

( 一)建筑设计将向智能建筑发展

智能建筑是把现代的高新技术――智能型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智能保安、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在一起,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优化组合,使人获得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建筑空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对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智能建筑正顺应了这一趋势。在智能建筑里,人们可以获得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办公条件。温度、湿度、照度可以自动调节,能尽量利用自然界的光、冷、热、大气等, 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创造更有人性的生存环境。人们可以通过国际直拨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声音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等手段,获得全球性情报、信息,以空前的高速度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商贸活动。

1991年开始,我国开始引进智能建筑。但由于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不足、电气施工图设计不完善等原因,已建成的智能建筑中智能设备大部分不能正常运行。目前,我国政府专门成立了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 该委员会作为建设部勘筹设计司的顾问、参谋、助手,协助设计师开展工作,其中一项任务是协助政府制定有关标准、规范和行业法规。

现在国内智能建筑选用的设备大部分都从国外进口。由于敏感元件、执行机构、阀门与变送器等没有形成配套开发与生产,给国产楼自动化系统( B A S )的推广及应用造成较大影响。但近几年来,我国计算机系统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提高的速度也非常快,完全可以满足一些中小型智能化建筑的使用要求,造价比国外同类系统低很多。相信随着相应智能化建筑设计规范及标准的制定,智能化建筑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国人的视野。

( 二)建筑设计将向生态建筑发展

生态建筑的设计是指建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建筑样式,即要求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需要,使建筑物不仅有效地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生态建筑强调资源和环境,强调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要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大致归纳起来,生态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基本目标有:第一,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第二,把环境直接和建筑的污染降到最低;第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第四, 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第五,使建筑功能质量目标统一;第六,使建筑生态、经济取得平衡。

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在考虑材料再利用,新能源开发等很多问题上都不应该停留在单体建筑这个尺度上,应该把它放到整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内通盘考虑。也可以把生态建筑认为是一个技术的集成体。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能源优化问题、污水处理问题、太阳能的采用和处理问题等,并不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需要建筑师和各个专业的工程师共同合作。从技术层面来讲,首先规划选址要合理,减少环境污染,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能源消耗,采用太阳能、风能等等。从过程上来讲,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实现建筑防晒,自然采光照明等,这是生态建筑采用的基本技术策略。

二、建筑设计过程的变化

(一)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建筑属于城市,建筑设计自然也要服从于城市规划。但目前建筑师所设计的仅仅是一个个建筑单体(群体、组团可视为更大单体),很难与城市规划相协调。经过现代建筑运动后,建筑设计从“国际化”走向“多元化”,一些人重新倡导“环境设计”,并以“行为――心理研究”成果作为理论支撑。可实际操作起来,能准许建筑师参与设计的,就只有红线以内的道路、绿化、铺地。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建筑师从“城市整体”人手设计建筑、环境是很难的。于是,有些学者提出“块域设计”,用来补充建筑师职能的不足。

“块域设计”可以定义为,由建筑师设计向扩展,对于同建筑单体或组群及其环境相关的体块与地域所进行的综合设计。这个定义包容多方面的内涵。

1.“块域设计”的“块域”不等同于城市规划或设计中的“区域”和“地段”:(1)“块域”是由建筑设计任务引起,以所设计的建筑为核心,兼顾城市整体或局部的要求;而“区域”仅从城市整体出发,无核心或只能自设核心(核心可以是“建筑”,但非建筑设计意义上的建筑)。(2)“块域”的范围是没有规定的,取决于所依附建筑设计对象的重要程度或规模;而“区域”范围较为明确,尺度由其自身的性质来划定等级。

2.“块域设计”的“设计”也有别于另外两种(城市、建筑)设计。定义中所谓“综合设计”意指:(1)内容丰富,即设计同时涵盖功能、空间、交通、环境、文脉、心理、行为等等;另外,就是面、体、线、点大范围结合。(2)形式独特,时间操作可以“红线”划界,界内是建筑设计;界外是“块域设计”,究其实质多数只能是做“概念设计”。“概念”并是非虚无空洞的,其现实的价值在于,培养建筑师能够借以真正地树立从城市角度设计建筑的意识,并表现为实际操作及方案成果,有了这个手头而非口头的成果,才能真正做到“替规划部门帮帮忙,出这个主意”,且为由概念的“块域设计”转入实施的城市设计提供前期工作基础。我们相信“块域设计”理论的建立必将打通从城市群到建筑室内的系列作业渠道,实现城市规划师、城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以及室内设计师之间的大联合。

(二)建筑设计将会考虑使用者的意见

城市是属于居民的,包括城市中的建筑、道路以及广场、绿化、公园等。这些事物的形成和发展应该顺应居民的意愿,而不应该由建筑师、规划师、园艺师等所遵从的风格和流派决定,当然更不是由某个政府部门的意志决定的。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实现将某些建设项目的信息(包括项目内容、有可能的投标过程以及方案的评选等方面的资料等)共享,这种作法的目的是使一些得不到有效设计,或者仅仅是按照原有建设习惯而根本不予重新设想的项目能够得到志愿者(使用者)的合理建议。

设计的过程也是设计者与使用者进行交流(甚至是面对面)的过程,实施方案的评选工作也应该有使用者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这种意义上讲,使用者参与建筑设计也是一种现代的具有人文意义的生活方式。

三、建筑设计风格的发展

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重、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建筑处在一个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民长期的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发掘有益的元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

第9篇:建筑设计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生态建筑;生态住宅;技术策略

1.生态建筑概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所谓“健康”就是指人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据此定义,“健康住宅”不仅仅是住宅+绿化+社区医疗保健,还指在生态环境、生活卫生、立体绿化、自然景观、噪音降低、建筑和装饰材料、空气流通等方面,都必须以人的健康为根本。

1.1生态住宅定义

健康住宅又称“生态住宅”,生态住宅居住区的总体布局、生态住宅建筑单体的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和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

1.2生态住宅原则

生态住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来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亏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住宅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为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努力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生态住宅的特征是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

1.3生态住宅的技术策略

1.3、1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的基础  生态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体的舒适性,例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此外还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态住宅既要保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居住功能——安全性和私密性,又要满足邻里交往、人与自然环境交融等要求。健康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即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住宅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固体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1.3.2追求高效是生态住宅的核心内容  所谓高效,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

1.3-3追求美观是生态住宅与大自然和谐的完美境界  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也同时体现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态住宅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生态住宅应立足于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两大课题结合起来,所关注的不仅包括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2.生态住宅设计理论

目前,世界各国新型的生态住宅可谓方兴未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发展生态建筑在我国也必然是大势所趋。作为国家的重要产业,城镇住宅建设必将快速发展。所以,如果不抓住时机,及时把“生态理念”引入到住宅设计中,解决住宅节能和住区环境保护问题,将会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生态住宅设计,指的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生态”绝非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一种对环境无害而又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标志。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极其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游憩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等。简单来说,其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住区物理环境(声、光、热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b智能化住区,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

c节省土地,节约能源,做好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

3.设计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从上述思路出发,要实现住宅设计生态化,需综合考虑3个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区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细部处理。如维护结构材料选择、保温方式、门窗形式等)、建筑物内的环境控制系统设计。本文将从住区风环境、自然通风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日照遮阳与采光外围护结构布置、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等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几个方面,分别阐述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3.1住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规划师和建筑师已经认识到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设计重点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仅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保持室内自然通风。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要获得良好的住区风环境,了解小区内气流流动情况,是建筑师在设计初期所必须做到的。

3.2自然通风

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风是最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节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与三维空间布置等,都对自然通风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充分考虑这一影响而进行建筑设计能有效地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而且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