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1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案例一:师资短缺,左右为难

某校为了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将地方戏曲剧种吕剧引入了课堂。但是由于缺少专业的吕剧教师,只能由学校的音乐教师和外聘的民间艺人任教。孩子们倒是对这种与众不同的学习内容非常喜欢。可是音乐教师却叫苦不迭,本来课时量就不大,现在又凭空增加了很多,而且还要现学现卖,况且这种戏曲唱腔的学习也非易事。再就是外聘的民间艺人来学校任教,学校要支付一定的薪酬。如果由学生来承担,就违反上级某些收费规定;如果由学校来负担,这确实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去留之间,左右为难。

思考:有位校长说:“我们也想开设一些地方传统文化课程,但没有教师和教材,我们也无从下手。”的确,师资问题是制约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瓶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学校要主动和社会上的一些文化团体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一些传统文化名家或者非遗文化传承人来学校授课,以保证教学质量;其次,学校要深入挖掘本校的教师资源,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与培训,逐步培养出一批校内的传统文化教师,以满足教学需求;最后,上级政府或者财政部门要给予学校对外合作与教师培训以必要的资金支持,让学校有更多的底气和能力将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引入校园。另外,相邻的学校也可以通过抱团合作开展活动,通过优势师资的校际走教方式,实现师资的互补和资源的共享。

案例二:盲目引入,追风逐利

一次培训会上,朋友谈起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话题,朋友对他们学校的做法满腹怨言。前几年盛行经典古诗文进课堂,他们学校就轰轰烈烈地搞《三字经》《弟子规》……后来,周边的很多学校又开始搞起了书法、戏剧什么的,于是,他们学校也不甘示弱地让学生学起了围棋;而今又开始酝酿着如何将中华武术引入课堂了。还不止如此,每换一种“文化特色”,学校都邀请各级领导到校“指导工作”,并且大会小会地宣传学生获得了什么等级奖励,学校打造了什么文化品牌,传承和发扬了什么优秀文化……

思考:传统文化进课堂不是搞噱头,更不是作秀。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应按照教育规律办事,科学规划、统一安排,让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融合起来。”首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们选择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易于学生接受和学习。其次,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地方特色文化是地域发展历史的缩影,选择这样的文化内容有根基,有资源,有氛围,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拓展。最后,要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不管选择哪种文化内容,其最终目标依然是育人。能够培育学生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完善学生道德修养的文化内容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当然,传统文化进课堂贵在坚持,切莫朝令夕改,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案例三:操作随意,有形无实

在一次县域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某校长介绍说他们学校打造了“太极拳进课堂”的特色课程,在各年级都开设了太极拳课,学生人人喜欢太极拳,人人会打太极拳。现场参观环节,该校确实随处可见有关太极拳的知识图片,学生也做了精彩的表演。但是在问及学校有没有专门的太极拳课程教材、有没有各年级段的教学工作计划、有没有指导学校太极拳课程实施的总体方案等问题时,答案却都是否定的。所谓的“太极拳进课堂”,无非是体育教师学了套太极拳招式,然后学生照着学了学做了做而已。

思考:既然是传统文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也一定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核,如果我们的工作有形无实,花拳绣腿,根本无法实现主席所提出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的目标。作为学校,首先要结合传统文化的内容,按照学段或者年级段进行科学划分和设置,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建立一套比较系统的教学流程。其次,要明确各年级传统文化教学的目标计划,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要有整体规划和阶段目标,构建一套较为完备的目标体系。最后,要定期邀请相关名家或学者(而非领导)对学校的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进行论证和指导,以保证我们的教学工作向着定位更准确和方式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案例四:评价滞后,关注度低

某校在学生各阶段的学业水平测评中,都把“传统文化”这门地方课程定为开卷甚至是“免测”科目。本地中小学使用这一套必修的山东省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材。这套教材涵盖了国学经典、风土人情、民谣谚语等各方面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说对于学生了解家乡历史,增强爱国情感,提升人文修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虽是必修课程,可很多学校实行的却是“自修”甚至是“免修”,由于其不参与上级对学校以及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考察,因此,这门课程一直未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与认可。

思考: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作为学校来讲,首先,要给予传统文化课程以高度关注,开足课时,建立健全专门的课程研究团队,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其次,要尝试和建立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传统文化学习水平;最后,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业务培训、专业赛课、评先树优、职称晋升等方面,要给予传统文化课程以同样的关注,以不断提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2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高中美术 地方资源开发 教学设计

我们倡导教师充分显示条件开发教学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完成美术课堂的教学目标。在高中美术课堂中,地方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它为高中美术课堂提供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资源,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地方特色和地方的优秀传统,在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同时又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1]我们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对地方资源的开发需要将地方资源与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完美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下快速实现教学目的。

一、课程资源开发内涵

美术课堂的课程资源开发是西方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概念,旨在通过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之中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使得学习过程能够顺利进行,教学目的能够完全实现。

我国教育部规定的对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以继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通过教师在高中美术课堂上的文化背景讲解、事物欣赏、模仿创作等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背景、蕴含的丰富韵味等,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传统文化,从而了解传统文化,喜欢传统文化,最后做到自觉传播传统文化。通过充分地将地方资源与高中美术课堂相结合,最后实现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审美能力的目的,促使学生美育水平的提高。[2]

二、高中美术教学中地方资源开发的意义

高中美术教学中地方资源开发的意义重大,需要我们对此进行一一梳理,希望能够借此提高高中美术教学中地方资源的开发程度,加大地方资源的比例。

1.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地方资源开发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能够丰富高中美术课堂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高中教学中各个学科都加强了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课堂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在美术课堂中,由于课件制作难度较高,要求较大等,所以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较少,使得高中课堂美术课堂难免流于枯燥。我们通过对地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给同学们讲述传统地方资源例如西北民间油画等背后蕴含的人文知识,精妙之处等,充分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美术课堂的效率。

2.传播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美育水平

高中美术课堂应该注重让学生对于美术作品多加欣赏,并且提高高中美术欣赏课堂的基础知识,让同学们能够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充分提高自己的美术修养。我们通过将地方资源例如民间画等,开发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当中,使得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到地方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课堂中,我们通过让同学们欣赏经典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具体讲述传统美术作品例如民族服饰等的制作方法等让学生理解古人的智慧和伟大,同时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美术的创造之中。[3]最后,让同学们对自己领略到的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自我加工创造,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促进特色课程建设,完善学校课程结构

我们提倡通过开发地方资源来丰富高中美术课堂的内容,通过将地方资源与高中美术课堂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新的,即符合高中美术课堂发展又带有地方传统特色的美术教学道路。我们通过将高中美术课堂与传统的地方文化的发展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设出一门充满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学科先进知识的课程,并且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课程,从而实现学校课程结构的优化。使得学校课程从以往的死板、不重视人文知识、不注重传统中解脱出来,开创出一条新的以人为本的教学道路。

三、将地方资源融入到高中美术课堂中的教学设计原则

1.需要以传统文化为重点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占重要地位,我们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提高学生的美育水平。例如在对华山壁画进行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理解华山壁画背后的故事,创作的难度以及创作的意境。让同学们充分地感受到古人的伟大,并且能够充分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传统表达手法的独到之处,使得学生都能够热爱传统文化,自主传播传统文化。

2.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对地方资源进行开发并且将其融入到高中美术课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资源的纳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兴趣的推动下完成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任务。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手段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提升。首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方传统文化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通过教师讲解传统文化作品背后的人文知识来让同学们充分了解传统文化。最后,通过同学们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作品的制作中来实现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继承和发展。[4]

小结

综上所述,地方资源的开发对于高中美术教学的提升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需要在高中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对传统地方资源的开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地方传统文化充分融入进去,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带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最后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大幅提高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英] 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第3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创举,是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源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一、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实施好保护传承工程。

传统文化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其内容中既有精华的部分,也有糟粕的部分;既有时代性、阶级性的一面,也有超越时代的、具有文明共性的一面,对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我们所说的继承和弘扬,自然是传统文化中独特且优秀的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而不是丧失合理性、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糟粕。继承和发扬的对象只能是“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要学习中华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经验,“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我们要积极挖掘、整理和发扬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史前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治沙精神等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整理中卫历史文化、民间故事、人文精神的典籍,谋划项目,争取资金,实施长城、大麦地岩画、黄河古渡等遗迹的保护工程;用好平台,创意展示,做好羊皮筏子制作、蒿子面、剪纸、刺绣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工作。

二、创作优秀作品,引领继承和发扬,。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就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文艺节目,能真正的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能触及人的灵魂,是人民最好的精神食粮。像《山海情》《花儿三部曲》《丝路情中卫村长有话说》等等优秀剧目、方言广播剧,要多创作,还要利用好媒体、网络、活动等平台弘扬出去,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人们在辞旧迎新、慎终追远、缅怀先贤、阖家团圆、孝老敬老中弘扬文明新风。

三、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活动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群众性神文明建设源源不绝的精神源泉,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开展好优秀文化进基层活动,可以有效的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一是组织编印或发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本》。该书应深入浅出地阐述为人、做事、求学、交友、接物等方面应有的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教育大家与人交往要以“诚”为贵,行为规范要以“礼”为先,家庭伦理要以“孝”为首,待人之心要以“仁”为本,让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忠、孝、诚、仁、信等理念在全体市民中扎根、生长、开花、结果。

二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以“感恩、励志、修德”为主题,在校园里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以“学经典、品人生、提素质”为主题,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在全市党政机关、窗口单位中开展“做文明公仆、创礼仪机关”活动。广泛开展促进公共文明志愿服务、便民服务等各类文明礼仪践行活动。在广大机关干部中开展读一本好书、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讲文明、知礼仪、团结友善的传统美德,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

四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组织文化工作者,通过送书籍、搞培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市民在公共交往中乐于助人,大兴互助之风;孝老敬老,大兴孝敬之风。

五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农村。以促进农村文明为目标,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广泛开展“传统美德进农户”活动。围绕传统文化中的“仁”、“孝”,突出孝贤文化和感恩文化,开设文明礼仪和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普及文明礼仪常识、中华传统美德知识,营造知恩图报、奉献社会的良好氛围。

第4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一、传统文化利用网络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已进入网络传播时代,从网络媒体的兴起,到自媒体的发达,网络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传播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如何规范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提高民众对文化糟粕的辨别能力,都是中华文化在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

西方国家在网络文化传播技术上的优先权,导致了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网络文化传播发展的差距和不平等性,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毁灭害,甚至有一些人主张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在于抛弃过去。“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这种利用互联网实施的文化侵害是极其危险的,它危机民族文化的独立与自存,甚至有可能动摇民族、。国家的根基。”作为拥有几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只有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传承和发展,才能让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需要

我国传统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不断的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传统文化要变成有生命力的文化,必须在包容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相结合。主席多次指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不但要与现代文化相适应,更要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我们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梳理传统文化资源,综合运用大众传媒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三)弥补网络文化发展缺陷的需要

网络文化构建于网络虚拟传播技术之上,由于网络具有开放、共享、个性化、隐匿性等传播特点,网络上自由化思想时有泛滥,不良信息充斥网络空间,一些人利用网络的传播特点作掩护,不负责任地编造、歪曲信息,攻击他人,甚至利用网络进行舆论、价值观渗透和文化入侵。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在引进西方网络文化传播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腐朽低俗的思想和观念。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是有利于弥补当前网络文化发展缺陷的。传统文化秉承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本位的思想,民族精神的感召力,往往形成对文化危机的自觉抵制,可以更好地提升国民自信心和凝聚力。

二、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传播途径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立足网络这个大平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是时代的需要。利用网络可以扩大传统文化的受众群体,加快传统文化的传播速度,使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展现出中国特色。

(一)利用网站进行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的网上传播,归根结底是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并且与现代精神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网站是网络文化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种工具,我们可以建立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站。例如:中国孔子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将孔子、儒学和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目前网络盛行的BBS、博客、社区论坛等都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把传统文化的公益广告植入网络视频中、建立传统文化网络专题栏目等手段,生动形象的向大众传播展示传统文化。例如,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一些节目都通过网络进行传播。

(二)建立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数据库进行传播

网络时代,信息资源是传统文化传播最重要的因素。国家级的传统文化数据库有三个主要方面: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数据库、中国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省、市级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可通过网络与国家级传统文化数据库互联,用现代信息技术表现出来,以信息形态进入当代知识创新w系,使之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体和平台。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数据库也可以成为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三)通过网络游戏进行传播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人们对网络的认识也不断提高,网络已经充斥在我们生活里的每一个角落。网络游戏作为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通过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引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新宠。网络游戏与传统文化娱乐产品相比具有许多无法比拟的优势,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使其传播更迅速,更便捷,交流更容易。一个成功优秀的网络游戏,必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其游戏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是围绕游戏的文化主线构建的。网游的开发需要丰富的素材,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比辉煌灿烂的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正是中国网游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我们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网络游戏中,利用网络游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去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价值。

(四)借助手机新媒体进行传播

第5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在现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外来文化的不断引入,导致大多数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丧失了兴趣。进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甚至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进一步地被侵蚀。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爱国主义传统文化进行教育教学,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文化,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一、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传统文化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

中华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民族立足的根本。在悠远的历史中,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叹为观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进程中,历经着战乱、历史的更替。因此,历史中就有学者认为,中国与其说是政治上的实体,还不如说是文明的实体。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一直接受着外来的文化思想的熏陶,最早的是佛教,但是也没有将中国人变为印度人,在学习西方科学的时候,更不没有将中国人变为欧洲人。进而,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相通,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的基础。

2.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表现为是对自己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虽然爱国主义讲的是政治范畴中的,但是根据文化层次中来看,爱国主义是一种思想上的信念。它是巩固自己对于祖国之间的一种深厚感情。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对于爱国主义是有据可考的,它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力量,深深扎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让中华民族的儿女不断向前,勇敢拼搏。

在传统文化古代圣人贤士中,都表达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无论是林则徐还是屈原、文天祥、范仲淹、岳飞等,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宽容、海纳百川的思想对学生起到了带领前进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二、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

1.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文化

在对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学习时,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中,在进行教学计划的时候,将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结合到教学过程中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学习到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比如,在学习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选取《满江红》《离骚》等相关传统文化的教材,并对上面的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作者的满腔爱国之情;或者多在报纸上、书籍上找寻相关的爱国主义文化,再或者利用现代技术,在网络上观看林则徐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进一步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文化。

2.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与现有学科相互融合,展现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同现有学科相互融合,进行有效教学,并要树立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的教学理念。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办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或者国画等;抑或是开展一些汉服表演、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或者利用典故进行教学,等等。经过丰富的课程融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展现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增强了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3.以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为导向拓展教学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宣扬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导向,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进行拓展,让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本。比如,在闽南这个地方,进行地方文化的学习,学唱闽南地方的歌谣,学习优秀的文化故事等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学中,进化自身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建立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让学生去感受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爱国主义的传承。

总之,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在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所以,我们必须学好爱国主义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各类的历史资料和文化底蕴,进一步地增强自身的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刘萍,曹志超.论高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J].艺海,2014(12).

第6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1.活动内容:

A:组织班级同学参观温州博物馆,在温州博物馆中学习、领悟、感受温州的历史、书画、陶瓷以及工艺等。

B:组织班级同学在温州博物馆附近、温州大学城展开对温州传统文化的调查,了解温州人以及来温求学的学子们对温州传统文化的认知,此外,希望在调查过程中同样加深对其他地域文化的了解。

C:组织班级同学开展总结,谈谈对本次团日活动的收获。

2.活动意义:

以弘扬“五四”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通过组织开展班级“温传——走进温州 面向传统文化”团日活动,继承“五四”精神,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大力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洗礼,在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提升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想,努力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贡献。

3.活动主题:“温传”——走进温州 面向传统文化

4.活动时间:XX年5月6日

5.活动地点:温州博物馆

简介:温州博物馆是一所综合性地方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原址在江心屿。XX年,位于世纪广场西侧的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新馆总投资1.6亿元,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展区总面积1XX平方米。设历史馆、书画馆、陶瓷馆、自然馆、工艺馆、临展馆、王维新铜版画馆七个专题陈列。其中王维新铜版画馆展出著名铜版画家王维新先生捐赠的个人作品及其收藏的铜版画珍品共百余件。

二、活动流程

1.活动准备阶段

①通过班级微信平台、微博展开对本次活动的宣传,调动同学参与活动的热情,加深同学们对本次团日活动目的的了解。

②将班级同学分组,并选举产生队长,每组同学分配具体工作,为最后班级讨论做准备。

③准备“温传”调查问卷,分配摄影工作,调查去温州博物馆的公交路线。

2.活动举办阶段

①参观温州博物馆

第7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辅导员 现代意识 工作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精神内涵。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大学生群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理应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然而当前的高等教育往往注重学生的专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认同感,未能充分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灵魂工程师,承担着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塑造民族精神的使命,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性、有品德和有灵魂的优秀青年。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辅导员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教育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高校辅导员虽然试图贯彻此项精神,通过第二课堂及学生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非技术层面问题。首先,一些辅导员所在的高校未能从政治高度全面认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和现实性,也就不能在机制建设和系统分工等多个层面给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机会和便利;其次,一些辅导员开展相关学生活动仍只停留在简单宣传阶段,致使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不高;再次,在发展思路和开展路径上,一些辅导员依然延续以前的风格,主要通过灌输相关知识、翻新活动主题及扩大活动规模等方式适应文件要求,活动路径单一,缺乏整体性和规划性,无法实现依托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转化。这些问题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效果,也偏离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弘扬的初衷和预期。诚然,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担绝非辅导员一己之力能承担,但在高校转变思想及保障传播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的现代意识和工作路径扩展已然成为突破问题的重要着力点。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辅导员的现代意识提升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重要群体,高校辅导员应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观念,培养现代意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1.传统文化拥护意识

做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应从意识层面上认同并拥护中华传统文化。目前,高校辅导员多为“80后”、“90后”,受其思想及生活的某种局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未必深刻透彻。因此,辅导员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深信不疑,在各种社会思潮前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到其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价值、道德及精神引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要积极主动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掌握其历史渊源、政治背景、价值理念及时代价值,努力提高自身的研究兴趣,争做传统文化的研习者和传播者;三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武装自己,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辅导员要以身作则地向学生传递中华文化蕴含的精神能量,展现中国声音内在的思想动力,全力以赴立德树人。

2.现代媒介运用意识

在媒介融合时代,信息传播的效果往往取决于传播途径和媒介运用,是一种传播者和受众双向互动的交流关系。面对每天接收海量信息的大学生群体,辅导员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转变简单的说教式宣传观念,具备传播意识,善于综合运用现代媒介,融合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方式实现传播目标。大众传播方面,辅导员要有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平台深耕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营造文化氛围意识;人际传播方面,辅导员要有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精髓、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时代主旋律意识;组织传播方面,要有抓好团学干部和班委队伍,使其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自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最终打破多种传播形态自成一家的局面,建立起以大众传播内容深耕、人际传播深入讨论、群体传播强烈互动的综合叉传播网络②。

3.文化内涵挖掘意识

《纲要》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诱惑力,中国传统文化既包罗万象,又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传承和延续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慢慢积累、慢慢沉淀的过程。因此,辅导员在发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不能墨守成规又不能过分夸大,而要本着追本溯源的态度,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传播内容应包括古典诗词、文学名著、书法、绘画及音乐艺术等,提高第一课堂讲授、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及学生课外活动的效果,着力打造精品校园活动和王牌社团,依靠活动的文化特质提升学生认知,实现态度转变和价值认同,真正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涵化思想的作用。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辅导员的工作路径拓展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氛围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隐性和显性两个层面。隐性文化源于历史形成,而显性文化则靠人为打造。作为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的重要角色,辅导员要从可塑的显性校园文化着手,将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境化”氛围,让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于其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一方面,可通过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知悉校史、校训、校徽、校风、校园建筑及人文景观所折射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并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宣传栏、黑板报等传统宣传方式,结合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系统的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接受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积极打造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精品项目,引导学生成立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协会或社团,通过学生团体组织形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2.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自身工作实际开展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宣传教育活动是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特点,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突破:第一,倡导以民族传统礼仪教育为主题的日常行为规范活动。我国是礼仪之邦,注重内在德行的修养,引导学生争做遵守“静、敬、净、竞”的华夏人有助于培养学生端庄得体、文明礼貌的言行举止;第二,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的历史纪念日等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主题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精神;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文艺活动,让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如国学经典诵读、传统手工技艺展、民族舞蹈晚会、书法大赛、传统文化讲座等,都是很好的活动形式;第四,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感受文化大家的风采,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推荐或组织学生学习相关国学经典,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论语》等。通过学习报告、读书笔记、学习心得交流等让学生了解民族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等,从而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3.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检验和内化,高校辅导员要积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途径,可依托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假期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专长服丈缁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另一方面,可以号召学生开展“家乡故事”、“民俗民风”等假期调研,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弘扬爱国爱家精神及民族精神。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建立民间传统文化调研小组和拯救小组,针对民间传统文化存续现状展开社会调研,以视频采集、访谈记录、照片留存等方式反映现况和问题,并在学校组织相关展示和交流活动,达到以学生和现实的视角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进而产生共鸣。同时可以整合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和情感认同③。

4.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直接反映。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功利主义倾向,个人职业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要求相背离”④。在国家大力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应积极调整创业指导思路,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作用,用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首先,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创新创业理想,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同国家、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社会发展尚待完善的区域去就业创业;其次,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情操要求学生。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良道德传统,也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职业品质,辅导员要注重用中华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的准则引导学生,加强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诚信道德建设⑤;第三,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让学生遵守爱岗敬业、自强进取的职业操守,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志存高远、吃苦耐劳,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注释: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②朱尉.高校辅导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现代意识与职业能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8).

③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4-2.

第8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1、努力挖掘传统知识元素,精选相关内容

要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特别是《文化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要让学生感悟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讲到《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文化的发展》时,笔者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了针灸、京剧和书法的魅力。笔者向学生介绍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刺激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性,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已经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并在他国开花结果,繁衍出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到如今为止,针灸已经传播世界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针灸能治疗很多病情,还可以用于美容、减肥。笔者还引导学生在网上搜索一些京剧、书法的知识,学生们都被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深深吸引、折服。当然,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仅存在于《文化生活》中,其它模块当中也有许多传统文化元素,特别是在《哲学生活》中有许多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在学习《哲学生活》时,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了五行学说和《易经》的一些基本内容。

2、以多元化途径营造教学氛围,创设学习情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出现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往往是作为支撑性知识,用来论证和说明问题。教师要深入探讨、精心设计,采用灵活的方法以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教学时限内既不喧宾夺主,又能生动而鲜明地突出重难点。对于人文色彩浓郁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例如,我国的传统建筑,教师可以准备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北京故宫、华北地区的四合院、苏州园林以及岭南地区的干阑(如吊脚楼)等,从中体会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关于风俗民情,诸如民族服饰文化,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相关民族服装实物展示或让学生穿戴好模拟表演,使教学更生动,在活跃的气氛中理解各民族的文化意识和民族性格。

3、构建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机制,搭建互动平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丰富,具有广阔的外延,教师要善于让学生走出思想政治课课堂,利用互联网搜集或参与社会实践调查,发掘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与地方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教师也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一些相关的报告、讲座、参观或旅游,注意寻找切入点,针对一些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激励他们大胆阐释自己的观点,甚至提出有价值的见解。还可以组织学生竞赛、社团宣传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探究中提高人文素养,培养探索精神,从而转化为一种文化能力和人生智慧。

二、结语

第9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 乡村历史记忆工程 相互融合发展

党的十以来,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持,是我们最浓厚的文化软实力”、“对传统文化要挖掘阐发、保护弘扬、传播推广、整合发展”、“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文化遗产”、“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等论断,精辟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指明了加强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一脉,必须深入挖掘、研究和宣传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建设文化强市、促进云浮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云浮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落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部署,并结合自身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出台了《关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随着时展,博物馆应该与乡村历史记忆工程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乡村资源共享。

一、关于云浮市乡村历史记忆工程

面对城乡建设中一些地方忽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致使大量乡村传统文化遭受毁坏、走向消亡的现状。2014年,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红勇在"乡村记忆工程"新闻会上表示,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文化传承要求部署的重要举措,能够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

十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决策、新部署。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深刻阐释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和任务,把文化传承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他强调,提高城镇建设水平,"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2014年云浮市委市政府在配合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确定从2014年起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并通过政府民生实事的方式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作,继续深入发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探索“乡村记忆工程”建设的新途径和方式方法,打造“一村一品牌”的乡村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展(演) 示馆或社区、名人展示馆、家训展示馆、村史展示馆、乡村生态博物馆等。通过整合盘活一批古寺庙(堂)等古建筑资源,实施文化遗产保育工程,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全力提升历史文化资源的品位,并且把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农村、立足基层,以建设“乡村记忆工程”为抓手,创建了10个乡村历史文化展示馆,实行优秀传统文化进农村、社区、校园。2015年中,我市充分利用市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已建成10个乡村历史文化展示馆并对外开放,提升城镇村落文化内涵,彰显云浮民俗文化魅力。

二、博物馆和乡村历史记忆工程

(一)博物馆和乡村历史记忆工程的关系

云浮市在探索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新机制,把文物保护展示宣传教育重点向农村转移。云浮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特别是古建筑占比例较大,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工作, 用两年时间,全市共创建10个乡村历史文化展示馆。乡村历史记忆工程是根据当地现状概括、历史沿革、风土人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按照‘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精心设计、稳步推进’的原则建立起来,与当地博物馆、文化馆等现有设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等相结合。乡村历史工程更能体现文化遗产融乡村传统、地方非遗特色于一体。

云浮市博物馆是一所地方特色的博物馆,于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是集展览、研究、保护、收藏于一体的“公益性”机构,肩负着保护云浮本土特色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承云浮地方特色文化。

云浮市博物馆作为传播、承载、分享云浮特色地域文化的载体,融入乡村历史记忆工程也能使博物馆文化得以更好的充实、提升和树立品牌,提高自身影响力。云浮市博物馆应该抓住乡村历史记忆工程的丰富地方资源机会,更好挖掘和宣传地方特色文化,把已建成10个乡村历史文化展示馆融合到地方文化的板块中,聚成既有地方人文文化特色,又有地方独特亮点的博物馆氛围中,方能发挥地级市博物馆优势,发展地方文化。

(二)博物馆和乡村历史记忆工程资源融合,进一步宣传及丰富本地特色文化内容

云浮市博物馆通过陈列展览,揭示云浮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宣传石艺文化、南江文化、禅宗六祖文化三大文化品牌,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参观展览,了解云浮历史沿革来历和发展及地方特色文化。通过自主举办及引进各类中高档次展览、讲座、文博活动等,不断丰富资源。博物馆不仅是文物收藏单位,也是文物研究机构。博物馆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和乡村历史记忆工程相融合,通过各类陈列展览,进一步挖掘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向市民展示及传播展览的信息、精神,达到宣传教化、文物传承及保护意识的作用。

博物馆充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用具、节庆风俗、生活遗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行收集整理工作,并采用雕塑、实物、口述、图片、影视等多种形式,制作一系列结合本土特色的专题展览,展示乡俗民情。通过深入调动全民参与热情,让乡村记忆工程成为当地市民的民生工程,造福当地百姓。通过相互资源融合,展示地方博物馆特色文化品牌,提高博物馆影响力,在群众树立较好的印象。

(三)融入乡村历史记忆工程实现博物馆藏品的“活”化利用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博物馆根据自己的功能,为了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目的,征集保存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这些见证物的质量、数量、特色将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业务开展水平和社会效益水平,同时,它们是衡量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及其存在价值的主要指数,是博物馆价值的源泉,也是博物馆存在的物质基础,云浮市博物馆通过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基本摸清馆藏文物,充分利用馆藏文物解决乡村历史记忆工程中实物匮乏,文物资源不丰富、无力收购等问题。博物馆应与乡村历史记忆工程相互合作发展,也是馆藏文物“活”化利用起来。早期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类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用具、生活器物、生活遗物、节庆风俗云浮石艺、面塑艺术、手指画、罗定鱼腐制作、剪纸等一系列具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列在乡村历史记忆工程中,融乡村传统、更显地方非遗特色于一体。通过展览、活动把乡村历史记忆工程所在的地域文物成为博物馆收藏研究的对象并成为博物馆的藏品来源之一,并把文化遗物转化成乡村历史记忆工程的历史藏品源泉,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努力打造成本地特色文化,提高了市民对乡村历史记忆工程的欣赏水平,增强了市民自X参观的意识。

(四)立足于乡村历史记忆工程,擦亮博物馆地方特色品牌

博物馆应不断进行探讨,在做好免费开放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扩大乡村历史记忆工程的教育功能作用,坚持面向群众,深入农村,把博物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近年活化利用的成果、经验、典型例子与社会群众共享。充分利用结合现有的藏品、展览、技术等资源,让社会资金、人才、技术、服务等优质资源回流农村。通过举办丰富的展览及其它多样的文化活动,引进专题流动展览,同时进一步丰富了市博物馆的专题展览内容,提高了陈列展示的档次,使博物馆与乡村历史记忆工程相融合,不仅让乡村历史记忆工程“活起来”,更能擦亮博物馆地方特品牌,推进博物馆提档升级。

结语

总而言之,继续深入发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探索“乡村记忆工程”建设的新途径和方式方法,打造“一村一品牌”的乡村历史文化、村史展示馆等。整合资源,实施文化遗产保育工程,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使每个村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村民们一定也不想让子孙后代,回过头只看到这些濒危、倒塌的村庄。建村史馆留存、收集历史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古村的今天,就是明日的回忆。如何激发村民保护古村的积极性,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让古村遗韵不断,当下更需努力。同时,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乡村历史记忆工程与利用新途径,保障民众分享和参与乡村历史记忆工程的权利,指导和支持城乡群众成立区域内一般自治组织,参与乡村历史记忆工程保护管理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吴齐强.人民日报.2015-04-1212版. 人民网,htt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