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鼓励和支持我国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自201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来,陆续出台的一些文件都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预示着我国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当前我国高校主要呈现出以下两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即:“学科导向型”模式和“实践导向型”模式。而在“双轨并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构建“课内课外双轨并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双轨并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
(一)“双轨并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内涵
“双轨并行”指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课内、课外培养同时进行的培养模式。理工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的是在理工类高校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基本内涵,以课内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课外教育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为主要载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本目标,培养学生未来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人格、意识、思维、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二)“双轨并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内容
“双轨并行”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分为课内创新创业教育和课外创新创业教育。课内创新创业教育,主要运用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管理等方面,设置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使学生在走入职场后,掌握创新创业所应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课外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开展各种相关的教育讲座,举办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和竞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得课内、课外的创新创业教育相整合,教育内容互相渗透,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双轨并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特点
1.系统化
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不仅表现为其再创性,而且要将头脑中的创意和想法变为现实。创业是将创新的过程系统化和行业化,再开创出新的事业,这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而“双轨并行”创新创业教育就要求从课内外活动着手,将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化地融汇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了切合当今国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加强调要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如何生存和处事,并要在工作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拥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而“双轨并行”创新创业教育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3.一体化
“双轨并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体化”指的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内校外教育一体化、教育教学一体化、就业创业教育一体化。只有一体化的保障,专业化的追求才能成为现实。尤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而言,更需要齐抓共管、多方参与、形成合力的一体化教育格局。
二、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双轨并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理解,结合我国高校目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笔者对高校的学生、专任教师、教辅管理人员等与创新创业教育息息相关的人群,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成为主流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它没有明确的专业定位,学科教育地位被边缘化,有些包含在技术经济学科之内,有些包含在企业管理学科之内。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被很多人看成是企业家速成培养教育,主要培养所谓的“学生老板”,类似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根本满足不了当今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对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同时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系统,非常零碎,缺乏作为一门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大多数只是通过“就业指导” “职业规划”之类的系列讲座??现,并且讲座也没有科学系统的规划与完整固定的安排。
(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能力不足
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要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首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可是在现实中,我国高校的教师大多是从事各个专业领域研究的专家,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但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却难以适应需求。并且,大多数教师都没有受到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如何能为学生传授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验、指导学生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不能科学全面地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意义和价值,一些人认为在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不大。他们或者认为有能力创新、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是极少数人,或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怎么开公司、怎么当老板赚钱。第二,注重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培养。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基本保障,只有具备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促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非常不完善,不仅缺乏配套的实践课程,还缺乏实践基地平台等。目前主要借助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可是很多同学并无参加的能力和途径,致使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无推广实现的可能性。
(五)课内课外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一体化
课内课外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双轨并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两者之间没有一体化,势必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校内校外教育之间的联动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封闭环境之中,创新创业教育产学合作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与企业资金技术、生产实践之间的有机融合还没有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第二,就业创业教育之间的协同性不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就业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创业教育要与就业教育协同推进。但是目前在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用就业教育替代和消解创业教育,另一个极端是创业教育脱离就业教育,这是我们要努力克服的。第三,教育教学之间的衔接性不强。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实践体系都还不够完善,课内外活动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还缺少整体的规划,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未能互相促进,专项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很好地融合。
三、“双轨并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注重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只有具备了创新创业意识,才能推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长效发展。所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上来,注重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和价值的全方位理解,同时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强化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大力宣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真正将想法和概念转变为创新创业行为。
(二)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
由于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地位的边缘化,使得各个高校在具体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过程中,无法按照一致的标准来执行,从而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所以,应该积极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进一步明确化。建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并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与专业学科教育进一步相结合。
(三)丰富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本文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分为课内创新创业教育和课外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内容的课内创新创业教育,其开展效果直接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情况。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实施课内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依托和基础,要充分重视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然而,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为课程内容的设置比较单一,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融合多学科内容,从而科学地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所以,当务之急是需要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其中,并且注重将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当中,从而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越发完善和丰富。
(四)配置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高的师资力量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其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从数量上来说,要配置数量充足的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从事创新创业的指导、服务、协调和管理工作。从硬件设施的配置上来说,需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创新创业洽谈室、信息查询室、指导服务办公室等等。从质量上来说,要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定、项目经费、实践时间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另外,还可以积极从社会各界引进和聘请有创新创业经验和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学和研究工作,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人才之间的交流,不断提升其理论和实践能力。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引导专兼职教师积极开展理论、案例研究。强化政府、企业、高校的合作,完善创新创业咨询指导、教育研究、服务实践、评估交流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的优秀成果大力推广。
(五)拓展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除了加强课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更要开阔视野,从加强课外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管理等方面入手,特别是拓展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平台。从校内服务平台来说,要将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与校外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校内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与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教学等环节紧密融合。同时,还要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场地、资金、设备等各种硬件设施上提供扶持,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拓更加宽广的服务平台。
(六)课内课外并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就要将课内课外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充分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价值,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文化知?R的同时,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从而真切地感受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当前有效的课外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载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科研计划训练等为载体的科技竞赛类活动;第二,以创新创业教育讲座、创业沙龙活动、创业技能大赛等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三,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组织起来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群体等等。通过这些平台和载体,能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关键词:信息化;煤炭;设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13-01
引言
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企业产品销售、企业生产、服务等领域的内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是各个企业把世界先进的管理思想融入自己的企业,以更好的提升企业管理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随着煤矿企业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一些新的应用模式和应用方法应运而生,尤其是在如何构建数字化矿山这一方面,各个厂家各显神通,都提出了独立的解决方案,虽然各个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大家的方式方法也有所差异,但是总的指导思想是一样的,那就是在生产中,要与生产过程结合,与设备管理一致。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们经过研究,在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企业信息化的系统规划
在项目初期着手进行矿业公司的信息化规划工作,并在整个实施过程中,领导高层密切关注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建立了以公司主管领导为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吸引了一些工作在一线的有经验的员工加入,公司的各个部门大力配合,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们做好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可以说,信息系统是一整套的数字化表现方式,只有充分考虑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严格按照一定的操作规程,考虑到系统的扩展性和兼容性,做好整体规划工作。为了做好数字化矿山的建设,我们制定了三年的发展规划,并在执行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下几点原则:一是与管理挂钩,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二是在业务拓展中增加信息技术的应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三是注重信息网络的构建,增加集成性建设。
二、信息化实施重点
如何在煤矿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当前比较紧迫的话题,也是我国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样的问题在生成型的企业当中尤其突出,很多信息化得尝试看起来都很智能,成本不菲,但是却不能融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当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的成立,标志着政府部门开始在公司信息化和市场化转型方面开展普遍性的服务,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就是在生产型领域在更广泛的方向开展信息化推广,企业生成本身与信息化的结合有限,可以把重点放在企业管理方面。
1.抓好流程再造,做好规范化管理
规范管理和工作标准是信息化实施的首要工作,所以,我们首先要对业务模式和流程进行梳理,对不合理的进行梳理总结,通过流程再造,建立与业务相匹配的流程,将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将工作标准贯彻到位,只有管理的信息化,才可能实现全程的信息化。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矿业公司对物资管理和设备管理等进行认真梳理,物资管理业务流程重新梳理整理相关的条目,设备管理流程重新进行梳理整理,同时,可以积极开展网上办公和无纸化办公,在日常工作中的管理和业务进行整理,对文件收发和通知、联络等进行简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2.信息高度集成,实现资源共享
各个业务系统之间要建立密切的联系,互相之间留好接口,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用信息的共享带动业务数据的传输效率。我们通过实行信息化管理,加速了矿业公司的集成,实现了财务管理和物资管理的互联共通,入库、出库等日常物资流动与财务系统实现同步,可以自动生成库存和成本信息;财务管理也可以通过网络与物资管理进行互通,在结算中的实际付款可以在物资管理中迅速得到体现,从而实现对合同付款的管理。
基建管理也与财务系统建立了直接联系,实现了集成化管理方式。概预算管理、合同管理和投资完成,相关信息就会马上反馈到财务系统上,从而完成竣工结算迅速完成,而卡车调度系统与设备管理系统建立联系,调度系统发生故障就会以故障工单的形式及时传输到设备管理系统,为我们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公司的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质保障。
我们要实现信息化全面集成,就不能把眼光停留在数据存储和共享等简单的层面,还要向深层次的应用进行拓展。通过采用先进的认证技术和手段,可以实现单点登陆,门户系统登陆之后,马上可以对其他业务系统进行访问。同时,系统还会对其他待办事项进行集成,统一处理,并对未完成的业务集中提醒,减少了流转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公司高速高效运转。
3.创新管理方式,为决策提供支持
信息化的实施过程就是进行加强管理的过程,通过流程再造实现信息共享,建立高效企业团队。在矿业公司的信息化过程中,通过系统可以轻松的获悉煤炭生产情况,车辆运转情况和财务管理情况,并在各个环节都有创新性的措施。比如,财务管理采用了实际成本加计提的方式充实到日利润模型;设备管理中采用工单的先进方式,实现了与卡车调度系统的成功对接,设备发生故障,马上可以发现故障的发生点和责任心,相关信息一目了然,为管理人员正确及时的做出决策提供了依据。
三、结语
总之,在整个信息化集成体系中,Oracle的BIEE工具的跨异质异地数据库的功能强大,可以为公司数据展现提供重要的平台,通过合理的建模与展现,公司所有相关数据迅速实现高效集成,公司管理人员只需要登陆到BIEE系统,马上就可以获悉企业管理各个方面的情况,提高了公司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樊澜,赵玉珍.试论山西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
[2]井健.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6(12).
[3]李彩暄.试论信息化对增强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J].煤矿现代化,2005(04).
[4]韩佳睿.浅析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煤炭经济研究,2009(07).
关键词:部校共建;新闻教育;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2-2-0071-02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广东省委宣传部与暨南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院务委员会的指导下,在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实战性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本文结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部校共建”的具体做法,从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角度,探究“部校共建”背景下新闻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强化国情观念,树立正确的新闻观
新闻建构现实世界,维护社会秩序等功能决定了新闻工作的重要性、专业性和全面性。好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新闻观,把握好舆论导向,还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素养。中国的新闻事业有较为长久的接受外来新闻传播理论的传统,从20世纪初中国开始出现新闻研究和新闻教育,再到改革开放后传播学引入中国。国外,尤其是美国的新闻传播研究对国内新闻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传播学的迅速发展还将新闻学的理论基础问题突显出来,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质疑。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部校共建”中,开设了《国情教育专题讲座》,通过强化学生的国情观念,从而加深对新闻观的认识。在省委宣传部和部校共建机构的协调下,由广东省人大、省政协、省纪委、省统战部、省发改委、省公安厅、省科技厅等省直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学生授课,通过社会各领域情况的呈现,让学生对国家现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与此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更多地从学校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国的认识,深化自己的新闻观。比如,为纪念中国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5月至6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南方日报社共同策划了“抗战中的海外赤子”大型专题报道,派出8名学生与记者一道,分赴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地,对当地曾经参加过抗战的华侨及其后代进行了采访。其后,所采写的专题分10期在《南方日报》上发表,并被全球40多家华文媒体转载,获得阅评的表扬。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自身的采写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采访这种形式,更深入地了解了抗战的历史,强化了爱国主义的思想。
此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还在暑假组织学生分赴林芝市巴谊区、墨脱县等地进行采访调研,总结广东省第七批工作队的创新发展的经验等等。
通过国情讲座以及社会实践,学生有了更真实和深刻了解中国社会现状的机会。在采访和调研中,他们以自身的经历将新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与记者和老师的互动中,使自己正确的新闻观念的形成有了坚实的土壤。
二、打通与业界联系,提升融合发展能力
新闻学界和业界是什么关系?原本清晰的分工在近年来的讨论、质疑和迷茫中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2015年9月,新浪网副总编沈亚川在一场学术会议上就直接指出,新闻学界没有在媒体记者们受到压力的时候给予声援,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对媒体具体报道操作层面的挑剔,直言对学界的不满,引发学界和业界的关系之辩。还有近年来媒介融合背景下,一方面大量传统媒体衰落甚至倒闭,另一方面如何融合发展并没有很清晰的方向,以至于对新闻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产生不少质疑。
类似的关系之辩,具体到新闻教育问题上,依然存在。虽然高等教育安排学生实习时间,要求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已基本成为普遍认同的做法,但如何将学界和业界真正打通,让理论和实践真正结合,让学生实践取得更好的实效,仍然是一个有待继续深入探索的问题。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部校共建”中,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新闻学子:贴近实际,拓宽实践平台
与新闻媒体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是较为普遍的打通与业界联系的方法,优质实习基地的建设能够为学生实习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但实践效果好坏,则可能由于实习媒体、实习时间、实习指导老师的差别,而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由学校老师和业界记者共同参与的实践能在一定程度上弥合这个缺陷。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通过与报社开展重大主题的联合采访活动,给学生创造机会接触重大题材,并通过这种专门的活动提供更好的实习、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成长,提升业务能力。2015年12月13日至17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与《羊城晚报》合作,组成“一带一路”联合采访团赴印度尼西亚开展为期五天的采访活动,期间,通过走访雅加达、泗水和万隆等地的政府部门、企业商会、高校研究所等,报道了中国和印尼之间的经贸往来、人文交流以及历史渊源等议题,探寻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如何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除此之外,为适应当前学生不同的就业需求,拓宽实习渠道,2015年还先后与南方电网传媒有限公司、广州铁路集团有限电视台等单位建立校外实践协议。
(二)新闻教师:从教学和科研上与业界打通联系
新闻教育如何与业界不脱节?高校新闻课堂的教学情况至关重要。作为学生学习期间最主要的地方,课堂教学这一基础环节影响着学生的后续发展。一直备受质疑的“没当过一天记者却在教新闻采写”等问题正逐步在一些学校发生改变。“部校共建”给高校师资的优化提供了契机,然而如何进一步打通联系,激发“合作”“互动”“融合”的效果,则需要多管齐下,全方位着力。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通过落实媒体与教师双向挂职,让媒体的编辑、记者能将业界动态带进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结合实践的范本,另一方,高校教师到媒体挂职,从学界视角提升业务实践,进而回归教学,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贴近性。与此同时,教师承担省委宣传部等单位的科研项目,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打通联系,比如承担广东省委宣传部重大委托课题“广东省报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等。
(三)新闻学院:服务社会,提升影响力
理论与实践融合,不仅是新闻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发挥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落脚点。正如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慎海雄所说:“新闻学院的学术研究要管用,能为全省新闻宣传工作提供智力支持”。这是对新闻学院服务社会的效果提出了期待。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依托广州市舆情与社会管理人文社科重点基地,积极发挥新闻传播学科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发挥高校智库的社会服务功能,不仅坚持编写《广东舆情动态》和《舆情观察》,还积极根据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需求,撰写舆情报告。2015年7月以来,每月承办“广州新观察”圆桌会议,通过热点话题探讨,推动广州市的建设和发展,比如“大数据与政府治理创新”、“互联网+与产业升级”、“创新‘文化’生态:新常态下的城市发展”等。
三、制度保障,培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内生基因
新闻学院的理论探索和人才教育功能,以及新闻业界的实践功能,这两个功能并举和互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培育新闻人才,促进新闻业的繁荣发展。未来是不断变化的,传统的单向的知识教育不足以给予学生与发展中的社会沟通的能力,对于新闻学院的理论创新亦是如此,离不开与新闻传播业界的沟通。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才会缩短,理论先行,指导实践才有更多的可能。正如暨南大学校长胡军所说,新闻教育要“瞄准目标,贴地飞行”。理论与实践就要实现融合。
关键词:法学理论;法学实践
一直以来,我国法律教学过于倾向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造成法律教育和法律职业相脱节。应该认识到,法律理论教学与实践密不可分,应从教学形式、教学评价、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以培养一批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
一、当前法律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现状
(一)实践教学重视度不足。
目前法律教学中多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多是法律基本原理概念等内容,而教学过程则是“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接收”,教学方法仍以“灌输”为主,考核则采取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另外,在法律教学中,缺乏基本的服务于实践教学的法律职业道德、法律职业技能及法律方法论等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应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与实际需要相符的实践式教学。
(二)实践组织不合理。
当前法律理论教学中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统筹规划,造成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例如在模拟法庭教学中,主要适用于具有一定法学实践经验、法律知识储备以及审判能力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如果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始参与模拟法庭,而他们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很难获得良好效果;另外,有些模拟法庭的组织多按照事先排练的模式开展,只是表演形式,严重挫伤学生积极性。还有些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而此时毕业生正面临毕业论文的压力,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最后只是实习单位盖章了事,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三)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评价与激励体制。
在法律理论教学中,对教学大纲及教学规划有明确反映,对撰写教案也提出明确要求,并通过一定激励方式促进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方案等。而相关教育部门也以进行教学检查、召开教师交流会、网络测评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但是针对实践教学来说,却缺乏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而由于实践教学需要教师的亲临指导,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应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中,但是学校并没有将此纳入教学评价与考核的范畴内,更缺乏相应激励机制,所以很多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动力。另外,对于学生来说,也缺乏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再加上没有强制的学分要求与奖惩机制,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四)实践教学投入力度不足。
当前法律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资金和人力两方面。一般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经费投入实践教学,如果需要校外调查、旁听、咨询或者参与法律援助活动,学生只能临时报告校方批款,而更多时候需要学生单方面承担费用,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实践兴趣。另外,实践教学对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提出了全新要求,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理论功底,也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同时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全面性的指导与评价,这就要求加大师资的投入与培训力度,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学队伍。
二、法学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实践
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法学教育离不开法律实践,不能只是单一地在课堂讲授教材理论知识。推行实践性教学是一种法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较好的教学模式,建立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法学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
(一)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是法学教育的改革方。
纵观各高校的法学教育,普遍的模式是注重课堂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教与学相脱节,教学的侧重点在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较少关注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也没有重视学生法律实践经验的交流和培养。法律的价值在于实践,缺少实践环节的法学教育,难以培养出合格的法律人才。由于目前高校法学院师资水平还难以支撑实践性教学,绝大多数法学教师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多是高校一毕业又走进高校从事法学教学,不具备司法实务经验,而且也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法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法学教学需要司法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缺少这一条件,实践性教学的郊果将大打折扣。要提高法学教育特别是实践性教学的成效,就需要对现行法学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加强与司法实务界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实践性教学,重视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使一些优秀法律实务人士走近学生,走进课堂,在学生课外开展一系列法律实践活动,重视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二)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促进实践性教学.单一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导致教与学脱节。尤其是法学,理论深奥难懂,法条多如牛毛。有限的教材内容,学生多能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作为学生而言,不愿意单向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他们更愿意主动式的学习,更愿意接受司法实践经验和技能的知识内容。在课堂教学之外,有必要举行和开展审判观摩、辩论技巧、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司法交流、法律咨询和案例讨论等实践性法律教学活动。通过组织校外法律界人士开展相关法律实践活动,让他们接近学生,开展系列讲座,把自己的司法实务经验传授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增加学生必要的法律实践经验知识。例如,经常邀请公、检、法相关专家及律师、企业法律顾问为学生开展相应法律实践活动,加强教师与法律实务人员的联系,提供机会让学生与法律实务工作者的交流。同时,教师也因常与法律实务人员交流,可以弥补自身法律实务知识的不足,提升教学质量。
2.有利于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学的兴趣兴。趣对学习好法律很重要。法学理论,多是枯燥无味,如果初学者一开始始就接受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被动接受深奥的法学理论知识,多数学生难以适应。如果创造条件和机会,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法律实践活动,使学生能与更多的法律实务人员交流,有机会学习优秀法律工作者的成功办案经验,能较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法学的兴趣。成功的法律人士,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实务经验,对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课堂教学之外,加强学生与外界的交流,重视学生开展相应法律实践活动,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增加学好法律的动力。这需要研究加强法学教育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充分认识到法律实践交流的重要性。学习法律重在实践,没有法律实践教学等相关环节,难以培养出合格的法律人才。组织和开展相应的法律实践交流活动,能碰撞出学生思考与探索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和交际口才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本文引入了医学教育中广泛采用的PBL模式,探讨了其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并深入分析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用PBL模式的不同环节教师所应扮演的不同角色:在创新创业理论学习环节,教师是引导者;在创新创业实践探索环节,教师是组织者;在创新创业问题提出环节,教师是合作者;在创新创业问题解决环节,教师是学习者。
关键字
PBL;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教师角色
现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就业问题逐渐凸显,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解决人才供求矛盾。欧美高校先于我国半个多世纪便开展了创业教育,如1953年纽约大学便开设了由彼得•德鲁克教授主讲的“创业与革新”课程。[1]纵观我国高校目前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我们应深刻认识到,虽然它们在形式上丰富多样,包括教师讲授、师生互动、案例讨论、角色模拟、基地见习、组织大赛等,但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专业理论教育、技能教育,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过程的特殊性,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整合度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
1PBL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
相关学者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开创性精神和实践能力。[3]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应该是关注过程胜于关注结果的教育,也应该是学生充分参与其中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所强调的内涵与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的医学教育特点非常相近。[4]当时医学教育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鼓励和支持学习者积极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发展人际沟通等综合素养,改变学习者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者知识和技能形成过程,发展学习者综合素养。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创“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这一教学模式以病例形式呈现问题,学生的学习不是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而是围绕问题展开,学生以导师辅导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和研究,最终通过学生合作确定病例的解释、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PBL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PBL的这些特点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非常契合。我们在具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上述PBL实施模型,按照“创新创业理论学习——创新创业实践探索———创新创业问题提出———创新创业问题解决”这一环环相扣的过程,将PBL理论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使其指导创新创业教学。不同于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用PBL模式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应做出相应转变。
2创新创业理论学习环节:教师是引导者
应用PBL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生首先要具有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和专业理论基础,这是应用PBL模式的首要环节,也是高校日后顺利通过PBL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高校传统的理论课教学目标定位于理论的掌握,包括理论知识的深度、广度,理论知识的结构是否完整、体系是否完善。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一方面是理论的权威拥有者,具有远超学生的大量理论知识,为“传道授业解惑”提供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是理论的传授者,他们通过探索、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手段,以实现理论知识的复制与转移,使得他们的传授对象———学生能够和他们一样,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5]这种传统的理论教学一旦“遭遇”创新创业教育,就会暴露自身的弊端,教师的“理论权威”与“理论传授者”两大角色也显得“捉襟见肘”。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特点和要求,教师的角色应从根本上做出转变。首先,教师应放下个人所谓的“理论权威”定位,因为在PBL模式中,教师拥有知识,但并不是权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在探索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其次,教师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论传授者。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实践,单纯的理论传授对于复杂而多元的实践过程来讲功效甚微。因而,在应用PBL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初始环节,我们高校中的教师,更多的是要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3创新创业实践探索环节:教师是组织者
组织者这一角色首先要完成对学生的合理分组,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创新创业实践的顺利开展。对学生进行分组要遵循差异兼顾、优势互补的原则。首先,要了解学生们的整体特点、个体认知结构差异、个体能力差异,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根据学生各方面的优势、短板情况,合理匹配各个小组的成员,以保证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取长补短、协作顺畅。此外,在PBL模式下,教师作为组织者,还需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材、实践交流过程、小组合作过程等进行精心组织,因为PBL模式要求学生的小组实践活动是相对自由的、分散的、自主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帮助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创新创业环境及融洽的实践气氛,及时组织各学习小组之间的汇报和交流;另一方面,鉴于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及各小组表现水平存在差异,容易导致各组的管理和活动质量有较大的不同,在小组中学生还会发生各种意见分歧和情绪波动等,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学生的组织协调工作。
4创新创业问题提出环节:教师是合作者
在PBL模式中,能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是教学效果良好的重要保证,也是应用PBL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权威者、讲授者角色,对于学生准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所阻碍的。在应用PBL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在创新创业实践的问题提出环节,教师更适宜于扮演合作者的角色。“合作”在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在PBL模式中,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这样的领域,教师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对着同样的未知,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赋予的主导地位,扮演学生的伙伴,与他们一起深入创新创业实践,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共同承担责任的关系,教师应当力求成为一个愿意合作、善于合作的人,成为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密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成为同行的合作者。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每名教师独当一面,独立负责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几乎不需要与其他教师合作来完成。然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这一形式将要被颠覆。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很难做到独立去指导每个小组、每个学生,他们需要积极与同行合作,发挥每名教师的优势,分工协作地与学生共同发现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创新创业问题解决环节:教师是学习者
在PBL模式中,经过理论积累、实践探索、问题提出这三个环节,最后便是关键的问题解决环节。问题解决环节以前面三个环节为基础,这一环节的完成度体现了整个PBL教学过程的有效性。那么,在这一关键环节中,作为教师应如何与学生共同来完成创新创业问题的解决呢?与高校中传统的教学内容相比,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更强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应用了PBL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如何?是否扎扎实实地深入到实践当中?提出了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讲,都有可能是全新的领域,因而教师也经常会遇到以自己现有的知识与能力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为了能够与学生共同实现问题的解决,就要求教师从“教学者”变成“学习者”。因为教师想要具备多学科的、丰富的、渊博的知识,就必须不断学习,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知识储备相对宽泛的要求。[6]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者,首先要做到更新观念,不应再把自己看作是知识的代言人,要努力站在与学生平等的高度;其次要努力拓宽自己的专业领域,既要成为所从事领域的一名理论专家,也要成为专业领域的实践能手;第三要具备完善的创新创业知识,包括创新基础知识、创业过程、创业团队管理、创业战略、创业营销、创业风险等内容。
作者:张诚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努力[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2-1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8-39.
[3]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想思考[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2(10):15.
【关键词】陕西 技术应用型大学 创业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本课题属于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创业型人才培养规律及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SGH140878。
陕西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陕西14所应用技术型院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开展了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积极组织在校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通过赛事和竞技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各个高校对于创新创意教育体系和方案不一样,但是陕西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也存在以下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陕西14所应用技术型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都有一定的实际行动,但是个别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没有紧密结合专业教育,与社会实际生产和实践需要脱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没有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创新创业教学团队有待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缺乏,缺乏相关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政策等。
2.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不大
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和发展方向,陕西14所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创新创业项目数量上呈现大幅度增长,但是质量上有待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最终难以转化为社会项目,带动就业,辐射地方经济发展的项目比较少。
3.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不明显
各个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同质化,开展的方式大同小异,达成的效果也差不多,没有根据自己学校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结合学生的资质等培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也差不多雷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不明显。
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强大
各个高校创新创业教师主要来自于本校专业课教师,创新创业意识比较单薄,能力相对欠缺,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教学方式方法老套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指导工作不到位。
5.创新创业配套措施尚待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配套的措施,完善服务体系,陕西14所应用技术型院校完全有配套措施去帮助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项目的很少,不少高校仅仅在形式上重视,而缺乏配套服务措施。
陕西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理论体系
陕西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体系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
(1)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专业优化。陕西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是地方院校面对转型后发展定位。随着互联网+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产生大量的新兴产业、新技术、新工艺,陕西本科院校应该注重培养满足经济发展的专业型、技能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改变传统专业,增设市场需求的新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专业优化。比如电子商务专业,契合互联网+的国家战略,既注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技能,也要注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建设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团队。陕西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应该重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成立全校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理论教师队伍;发掘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校友会的组织作用,集合社会创业人士,建立创新创业专家指导机制,全方位建设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团队。
(3)确定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体系。为了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构建理论、实践、技能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实践技能,提升创新创业人才的适用性和时效性。
(4)创新创业知识普遍适用。创新创业知识普遍适用,必须明确人才培养思路,重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本文认为,陕西各所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必修课程,进行创业基础启蒙;在专业教育中融会创新创业教育,在部分专业实施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市场分析,创新创业可能性比较大的专业,针对性培养,比如将商学、财经类专业或者技术工程类专业人才组成创业团队,构建以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知识体系。
(5)创新理论教学方法与手段。陕西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应该定位于解决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的问题,改变传统的纯讲授法教学,邀请各方专业专家、创业成功的校友作创新创业讲座;对于基础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开展数字化教学系统设计;针对创新创业开展主题演讲活动或者竞技大赛;经常性地组织课程设计和教学示范,比如“创业计划”、“创业、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创业者与创业团队”、“创业资源”、“新企业开办”等课程,聘请行业内外精英创业人才进行讲课;鼓励大学生对于创业话题进行对话和开讲。
2.实践体系
陕西省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构建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本文认为,主要从创业课程体系、创业实训中心、创业体验中心、创客中心实施保障等方面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具体见图1;主要方法体现在编写创业教育教材、建立创业实践中心、创业服务、校企合作、构建创业体验系统。
(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与领导。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在于理念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和领导,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实现,达成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本文认为,陕西每一所应用技术型高校应该在就业中心下设专业性的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管理与协调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落实各个二级学院对于创新创业管理工作,通过目标管理、绩效监控,促成二级学院管理;建立创业中心或者创业孵化站或者创业工作室,充分发挥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标杆作用,在这些组织结构优化,通过项目模式,创意项目组+企业实践组,指引学生创新创业。
(2)实践教学的内容确定。陕西应用技术型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基于各类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全面构建新兴产业创新创业能力拓展体系,从而确定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创业基础启蒙,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兴趣、树立创业导向;通过创业专业训练,培养企业管理的多方面能力;通过经营协同,培养多岗位的协同合作能力,通过产生创业实体,培养综合分析、判断、决策能力和提升战略视野。
(3)定期举办创新创业策划和技能大赛。陕西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既需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各个级别的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
(4)鼓励师生共创公司。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激励政策与制度,鼓励师生共同创业,成立新兴产业创新创业实践团队,组建创新创业研究团队、实训团队、实践团队、竞技团队,因此产生更多的校内创业组织,以致延伸至社会,具体思路见图2。
(5)注重实践教学体验环境系统建设。陕西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加强创业体验系统建设,注重本校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建设创业实验室、沙盘展示区、创业工作室、创业孵化室、创业驿站、虚拟创业体验大厅、创业管理站等。
总之,陕西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应该响应国家“互联网+”的发展战略,契合社会发展需求,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确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思路,全面构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行业发展的应用技术型、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子凤:《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年第1期。
[2]曹扬、邹云龙:《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辨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3]谢慧明:《我国创业政策比较研究及国外创业政策的启示》,《经营与管理》2013年第3期。
[4]高宏、柏蕾蕾:《大学生创业及其创业教育浅析》,《上海管理科学》2012年第6期。
一、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内涵分析
高等院校应当以国家大力推行“双一流”建设、“十三五”规划等战略为重要契机,着眼社会行业特色,坚持自身优势学科专业,以职业院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目标,把创新创业融进教育全过程,深入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知行合一”的创新型人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职业院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模式。当前,全国职业院校正在修订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方案,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理念,通过优化完善学科课程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教育大环境、大氛围,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等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推进实现创新创业的融合互动,不断增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将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对其创业精神能力的培养过程,初步形成具有科学技术创新特色的创业创新教育实践机制,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突出科学思维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不断强化职业院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奠定其创新创业的基础;培育善良品德和坚强意志,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素质。所谓创业创新教育(“双创”教育),是指以实现职业院校毕业生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科学设置创业创新的理论实践课程,培养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创业创新精神(包括意识、思维、情感、人格方面),开发提高他们的创业创新素质能力,激发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进取心、事业心和开拓精神,使其具备从事创业创新实践活动的知识技能和精神,能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识,具备新思想,使用新方法。创业创新教育是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社会需要“人才”,个人需要“发展”,“双创”教育发展应满足社会与个人发展的终极需要,应符合“生命化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发展需要。
二、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功能定位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时代主题,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创新教育已成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而积极开展职业院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教育,激励和动员职业院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是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高等院校应调整办学定位目标,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推动创业创新教育平台建设,力求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高职院校需要革新院校、教师乃至全社会的育人观,发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潜能素养,努力形成社会气候和人文环境。这既是寻求问题导向和预设价值的过程,也是不断生成新的价值观、新的理念和新的路径的过程;既是现代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断提升自我能力与价值的过程,也是变革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及其毕业生创业创新思想观念过程,更是包括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技能培训等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过程。以开创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及其毕业生创业创新为契机,促进高等院校和企业等社会组织机构的互动发展和形成能动发展的有效模式,使高等院校和企业等社会组织机构获益并形成全社会获益的成功模式和思想气候。对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及其毕业生创业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对深化新课程改革、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也是变革和寻求关于解决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及其毕业生创业创新问题的可操作的途径与方法的理论尝试和实践探索。自党的十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职业院校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应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人力资本积累,而应是适应“创新驱动”模式的新世纪创业创新人才。因此,为了增强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创新的竞争力,积极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和实践技能培养,引导高等院校毕业生做好职业目标定位,科学制定生涯规划,全面提升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通过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育教学、社会锻炼活动等,加强培养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创新责任意识、合作奉献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加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三、推进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创新教育实践的机制思考
一、新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也逐渐认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纷纷走上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道路,但因种种因素的制约,目前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虽然国家在大力提倡创新创业,应用型本科院校也顺应形势,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由于我国普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启蒙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对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很大的误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业余教育,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任务是接受学习。因此,高等学校师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倍感陌生,不知从何处着手,使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学校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即使有些高校响应号召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教育,然而由于受限于薄弱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成功的创新创业经验,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质量仅仅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创新程度低,创业成果与专业知识相对比较少。整体上,对于新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主要形式以课堂教授、专题讲座等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不受学生欢迎,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偏向于政府各类政策、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和案例分享等,学生缺乏体验式的学习环节。
2.缺乏平台,创新创业体系不够完善。新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由于政策扶持力度、体制、学院重视程度等原因导致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建设方面投入不足,缺乏政府方面的指导扶持,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示范基地难度增大或者建设起来利用率很低;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由于体系不够完善,校企合作方式不够灵活,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只能接收到理论知识,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实际需要,更无法吸引大型企业的关注和支持,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无法对接。
3.起点低,起步晚。新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的前身大多是高职高专,本科办学时间不长,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体系以及文化内涵与公办本科院校相比不具优势。因此,相比于国内一些重点大学,新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不仅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基础落后,而且大部分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较完善的政府政策保障,企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也不大,缺乏政策制度的保障和资金的投入,使得新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发展也比较缓慢。
4.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不足。我国目前受传统观念影响,创新创业型的导师本身就不是很多,新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这方面就更是缺乏。近几年,我国新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迎接本科办学、学士学位授予、本科教学等各种评估,大量招聘具有高职称高学历人才。但具有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基本都是高校出身,没有在政府、企业等部门的经历和锻炼,对于企业的经营运作与实际管理基本没有发言权,缺乏真正的投资与创业经验,知识结构也比较难以符合理论和实践的全方位要求,根本没有指导高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新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1.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形式和内容多样化。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这三项目前较为公认的职能。对于人才的培养应该以满足国家、社会、企业等主体的需要为目的,现在处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作为应用型高校就应该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宣传,转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接受学习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全面塑造与培养全校师生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高等学校还应积极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个主体合作,注重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修订符合时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提倡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全方位覆盖到学生的专业课程中,进行专业引领,在学生低年级时就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发展定位,有目标地寻找创新创业方向,为就业创业打基础,从而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同时将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技能技能竞赛等纳入学分考核体系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举办具有高水平的新与创业活动,改变教师与学生传统的教学与求学观念,积极参加各类高质量的创新与创业活动,努力塑造与培养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
2.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拥有一支理论功底过硬、实践经验丰富和创新创业理念先进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合格创新创业人才的前提。新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教师长期从事理论研究,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属于典型的“三无人员”,即“没理论、没经验、没想法”。在这类院校建立合理的创业师资力量迫在眉睫。新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应在创新创业师资建设这块加大投入,积极与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单位合作,聘请具有高学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加入到创业导师队伍中来。首先可以带动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现代化和市场化;其次可以利用他们的实践经验来带动民办院校的实践课程架构更加合理;再其次可以培训现有的理论层次的专任教师发展庞大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由于目前的就业形势很难吸引创业导师到高校担任专任教师,可以采取聘请企业行业的创业导师做为兼职教师承担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创新创业课程作为过渡期。也可以定期组织开展高校教师校内外培训、访学、进修等活动,促使高校教师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加强创新创业的实践学习。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搭建学生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实用为基础的教育,其核心是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提升创新能力。基于此,新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应充分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包括地方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以创带创。一方面,完善校内第二课堂创业内容,搭建各种服务平台,建立创业基地、孵化中心,模拟经营市场,创办各种学生创业协会和社团,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企业――学校――学生协同创新机制,助推学生参与到真实企业的创新创业领域,并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园区的优势资源,也包括其它特色资源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26-04
让年轻人充满激情充满希望地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带给更多人就业岗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责任,是培养大批专业方面的高技术人才;目标责任,是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核心责任,是服务行业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的进步、文化的进步、各个方面的进步都需要专业知识丰富的人才和能够知行合一的高技术人才。随着国际国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的缺口也越来越大。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新经济:超越假设》,创业、创新、信息以及通信技术和人力资本,是未来市场竞争力增强以及财富增长的驱动力,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趋势。同样,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现代高职院校办学新领域,而且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现代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要接受传统的理论和技能教育,还应拥有“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即创新创业能力。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是在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时代背景下实施的,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影响下,学校对其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跨专业创业实训体系构建、创客联盟建设等,完善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学生创业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分析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的偏差及误区
不论在社会或学校生活中,大多数人认为通过创新创业,就能够解决就业压力,就能够使更多的人拥有就业岗位。但是,他们却没有注重创新创业的基础培养。因为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进取精神、进步的动力是要从年轻时就要培养。当然,如果是从小时候培养会更好。大多数学校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对创新的认知并不全面,他们常常简单地认为创新只是科技发明方面。这除了老师们自身缺乏创造能力外,还有就是没有认真了解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创新必须源自实践,这不仅要让学生经常去企业工厂生产线或设计室了解创新的技术,还要鼓励他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还要多研读相关方面的专业书箱。然而,在很多人看来,创新似乎成为一种习惯,甚至片面地认为可以采用强制性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有待提高
鼓励创新创业,支持创新创业已形成社会共识。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针对创新创业制订了相关标准,出台了创业福利。教育部门也在尽全力落实创业理念教学模式,以及对年轻人创业的帮助。然而这些具体的方案似乎很少落实于学校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们对此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反响。好的政策,也必须要全面落实执行,才能有更快更好更稳的发展。这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比如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所在地区比较落后,无论是在师资方面,还是学校办学模式方面,都比大城市落后。虽然有政府部门的支持,但是没有得到学校相应的重视。学校的老师们也对此睁只眼闭只眼,因此这里的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非常低下,他们也没有创业的激情。形不成大片的气氛,学生们对此就没有兴趣。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比较小
近几年,由于社会的竞争力越来越大,已经有小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设计了一些创业课程,用来提高学生们以后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创业社交能力,也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从前年起,在行政职能部门对创新的重视下,各学校也在争相开设创新创业的课程,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校园跟社会往往不是同样性质,所以开展这样的课程,无疑是提前教会学生们了解生存适应之道。学校要尽可能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上去,要加大投资力度,毕竟物质是决定精神文明的基础。想方设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的影响力和荣誉感,以便形成更大的教育环境。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的老师,这对学校来说是个难题。目前高职院校的老师大都对创新创业没有清晰的概念,更对创新创业必备的公司管理经营知识与技能一窍不通,很少或没有进行过这样的专业培训,又缺乏自习精神,而且学校也缺乏关于此方面的专业书籍,资源缺少,虽然有些培训课程,也根本没有核心的主诣,没有能够切实运用到实践上的理论。学生如果连这方面的知识都无法接触,何谈产生兴趣,因而对创新创业缺乏兴趣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乏力
实践是验证所有理论的唯一通道。社会是个大培?学校,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比如我们如果要学会开车,仅仅开设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人开车上路,以练习人的开车反应习惯。学校的理论课程,缺乏的就是可以让人实践的基地。这也是所有创新创业教育最困难的一点。需要学校去解决这个问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不可只让学生们纸上谈兵,今后走向社会面对现实而手足无措[1]。
三、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有效策略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涌现的新业态、新模式、新领域,超前于高职院校现有的育人模式与规章制度。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高职教育者应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未来发展态势,颠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因材施教,精准发力。
(一)转变教育理念,开展育人模式改革
1.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理论是指导行动的方向盘,就像是方向盘在控制着汽车的行驶方向。高职院校要对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立基本完备的创业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在校生教育的必修环节,从理论出发教会学生创业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激发学生的希望和热情,提升创业兴趣,让他们更多地去了解社会的运作规律、经济的运作规律及各方面有关的知识,夯实创业基础。用实践教学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让他们将实践过程当成提升自己进步的阶梯,从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自信心,找到自我价值所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积累创新创业的经验,锻炼出适应新形势就业创业应有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2]。
2.重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模式、升级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应重新构建并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们对其产生情绪上的喜爱,在理性的认识加上情绪的热爱,就会点燃起他们内心的激情。更新教学模式,将机制课程的文化理论进行不断实践,得出最好的理论来作为规则。建立学校的智囊团,这不但要求专业知识人才、师资、或优秀的学生、或从企业邀请来的专业顾问、或最前沿最新的专业知识,经过讨论后制订核心教程。多引进世界信息较为前沿的书籍让学生们阅读并用来讨论,以巩固和积累学生们的心得。比如:要在领导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物理学、心理学等方面要大量引进。同时,也要邀请有关的专业人员,不定期地对学生们进行心理上的激励,使他们明白在创业中所遇到的困难是正常的,给他们的心理打气。要以提高综合能力为主,以理性科学的方式指导学生,重点突出实践的重要性。传统理论加现实实践,从而得到更进步的创新,让学生发现他们的创新天赋。
3.创客空间营造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鼓励学生创新创业,通过营造积极向上富有激情的创新创业文化气氛来引导更多学生加入创新创业队伍。大学生创新创业工程应纳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建设工程。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如定期举行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交流研习营、创客论坛,邀请知名创业校友和社会企业家做客学校,定期举行优秀学生的评估,加大对成功创业和成功案例的励志故事宣传,让学生们从中看到自己也能够创业创新成功的希望;在继续推动原有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基础上,?M织发动参与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创业创新大赛,形成多赛事并进局面。
(二)组建多类型师资力量协同育人
1.教师是人才培养的最关键的一环。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聘请有真正专业知识的教师,同时对缺乏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培养。为教师提供加入到国内或国际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学习先进的方法与经验,提升创新创业教师教学水平和指导能力[3]。
2.通过邀请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学者、创业成功的知名校友等担任兼职教师和创业导师讲授课程,内容可涵盖创新创业事迹、经验,与创业相关的企业管理知识、法律法规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和创业模拟实践操作等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
3.在“互联网+”时代下,引进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为学生进行系统培训,使学生掌握能力培养、团队组建、公司注册、市场分析、资金规划、创业准备等各方面专业知识。
(三)整合优质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着重从实践环节着手,学校可整合多方优势资源,构建优质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将就业创业结合起来,释放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益”。
1.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尽力去争取上级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以便构建可以使学生们实践的创业创新基地,利用资金支持在学校附近或学校内部建立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先进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可以租赁创业园用来实践,利用科技先进的企业公司,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前沿的知识,这对学生来讲是不可多得的条件。实行合理的奖罚制度,以便让学生们争先创新,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认识到可能或必定会遇到的挫折风险,让他们学会经济运用和创新思考,以及在自身诚信道德和法律意识合作意识等方面,要给他们更多的冒险的精神激励和关怀。
2.铸就坚实的创新创业平台,成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会,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最基本的资金支持。基金会应本着“引导、扶持、鼓励和培育”原则,可通过接受捐赠资金,资助大学生实施创业项目。资助对象可包括在校生和应往届毕业生。
3.学校应适时组建创业学院或提升原有创业学院规模,完善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学生提供指导。创业学院应是一个融合校内外资源的共享平台,学院应广泛和社会各界联系,与优质企业开展合作,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开发课程,企业亲自参与课程教育,从各个人才培养环节严格把关。学生可在企业特别是创业初期的企业实习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和创业能力。在教师、业界导师和行业精英的共同指导下,实现跨学科的创新研究。
4.举办创新创业精英班,建立联动协同机制,从教学、课程、创业场地和设备、创业资金等多方面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条件,把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等具体政策措施;制定一对一帮扶制度,为毕业生配备指导教师。
(四)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联盟
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应联合各界资源,成立创新创业教育联盟,集合“产、学、研”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共同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规律,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和方法,协同共享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充分体现联盟的平台效应和资源优势。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4]。
(五)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保障创新创业教育顺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