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统计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学生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基础信息分析的基础来源。并且学籍管理系统的主要对象是众多的学校,建立本系统的目的是能够方便地实现学校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高校学生学籍是指学生经高考录取后,按规定的时间报到注册并经过入学复核后取得的合法资格。本系统主要的功能是对一个学校的所有学生整个学籍的查询、修改、添加和删除。它包括对学生入学资格审核,报到注册,课程成绩考核,学籍异动处理,毕业资格审核,学籍学历证书电子注册,教师分布任课管理等,关系到学生学习资格、学习状态及学习结果的认定和教师的查看认可情况,具有很强的策动性。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各高校学生基数急速增加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传统的依赖人力管理的学生学籍管理也随之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即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又浪费了财力,并且由于人工管理存在着大量的不可控因素,造成了学籍管理工作的不规范、学籍管理手段的落后、学籍档案材料内容的空泛,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和众多损失。为解决各高校现阶段学籍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笔者认为各高校必须以教育部电子注册要求的内容为导向,以学籍学历管理网络平台为蓝本,结合自身情况购买或自行开发“学籍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必须达到与学籍学历信息平台所要求的电子注册数据兼容、减少整理数据的工作量。第二,可以实现网络查询与修改,能够建立学生动态的电子学籍档案。第三,应具备校、院两级版本,实现数据共享,分散工作强度,达到集散合理、强化数据准确度。
学籍管理系统的后台数据库是学生的信息,教学信息的数据来源。前台的各种作最终影响到的都是后台的数据库系统。本系统应尽可能全的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真实情况,记录学生的思想、学业、体质、纪律等方面的自然情况和历史演变过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教学类档案归档范围所列学生学籍档案内容有:反映学生入学基本情况的新生入学登记表、学生学籍卡片、学生成绩总册、在校学生名册、学生学籍变更材料(升级、留级、休学、转学、复学、退学等)、学生奖励材料(奖学金、优秀学生、先进班级等)、学生处分材料。笔者认为这些都应归入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中,也是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得基本组成部分,是电子注册工作的依据。
建立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做好学籍管理管的需要。本系统主要输入学生的个人信息,每人一条记录,每个输入的字段都可以作为查询检索的入口,通过检索就能直接在计算机或网上调阅学生的在校信息,从而能核实、确认在校学生或毕业证书的真伪,便于对学籍信息统计,保证学籍异动处理的及时、准确。提高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由于本系统牵涉到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姓名、学号、生日、成绩、系部、班级管理等,因此应实现系统的准确化、自动化、规范化,实现作业的迅速性。
学籍管理系统设置应有权限控制部分,它所面向的作群主要应分三类:第一类为一般用户,他们只具有查询的功能,只能实现查询数据库中记录的权限。第二类为录入/修改人员,他们具有对数据库的记录进行修改、添加和删除的权限。第三类为管理人员,他们除了有以上两类用户所具有的功能以外,还有对帐号进行维护的功能等。对此系统应有以下功能::①查询在校学生成绩及基本信息情况。以便于为学校领导和老师提供学生成绩及基本信息的统计数据。②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及成绩查询。以便于社会各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证书真假的检验及对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审核。③对学籍异动及学生奖惩情况的查询。通过学籍管理工作的维护,保证对学生在校期间档案信息的准确、完整。并在学生毕业后将每个学生的学籍档案输出转交档案管理部门保管。从而达到能够进行系部设置、专业设置、班级设置,对每学期录入学生进行课程安排,每学期分数表、个人总成绩进行总结,并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对数据库中各表进行增加记录、删除记录、修改记录、查询记录、查询记录、浏览记录等。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自主学习;主动参与
在互联时代下的今天,学习越来越社会化,新的学习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引入使得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自主学习”作为主体性教育的基础,已逐渐深入各学科教育领域.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能力的形成,渗透了许多自主学习的因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众多专业的基础类必修课程之一,在高等教育这个水平上倡导自学这门课程,是为学习专业课程和储备数学知识奠定基础.因此,从当前的教育实际出发,分析和研究影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自主学习的因素,构建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策略尤其重要.
一、什么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它是建立在学生自己“想学,会学,坚持学”的基础之上的.国内外对自主学习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自主学习思想的提出,自主学习的实验以及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较多研究,出现了11项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的教学实验,并把相关的教学实验结果以理论形式总结了出来.此外我国的心理学者在借鉴国外自主学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一些自主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至此,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进入了系统化阶段.
二、目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自主学习的现状
尽管目前国内的自主学习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对象多为中小学生,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较少;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单一;研究内容多侧重于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体系既来源于自然世界,又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的积累有关.但是,在学生的长期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和数学知识结构自身的复杂性与延伸性,往往使得学生对自主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自主学习意识淡薄,自主学习能力急待提高.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目前学生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自主学习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自主学习水平整体一般
以课程代码为04183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为例,该门课程考核的知识点共34个,又分为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层次.对于前期微积分课程基础较好的同学而言,自主学习该门课程中的大数定理与数理统计内容也较困难,总体自主学习水平一般.
(二)女同学自主学习水平的宽度和深度均高于男同学
女同学在自主学习的目标、方法与学习管理上都比男同学较好,女同学认真仔细的性格特征能使她们更快地适应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也能较好地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管理.
(三)随着多媒体工具的介入,自主学水平急待提升
到了大学阶段,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学生们更趋向于选择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幕课与微课的出现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方法、策略都有待提高.
三、改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自主学习策略
综上可知,影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自主学习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已有的数学必备知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已掌握的数学学习方法与技能、具体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等等.
由此,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自主学习提出一些建议:
(一)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目的在于构建学生主体,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实施多种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景等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指导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数学是高度概括抽象的理论科学,在其中使用了大量形式化、符号化的语言,因此数学自主学习更需要讲方法和策略.分层次学习法,专题学习法,小组探讨研究法等学习方法的指导,能进一步提升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提倡学生采用多种类移动在线学习方式,全面辅助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下的今天,知识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作为更容易对新生事物产生兴趣并接受它的新时代大学生,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可合理采用微课、慕课等学习方式,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四)建立适当的学习效果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入进行
评价模式的建立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科学的评价与及时的反馈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自主学习的推动剂.在实施中,要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个体与全面相结合的原则,重视个体差异,注重鼓励性评价.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实现自主学习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3.3加大“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体育舞蹈,休闲体育,行为模式
1前言
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方针指引下,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我国社区、广场和舞厅利用体育舞蹈健身的群众日益增多。体育舞蹈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怀化市地处湘西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属于我国中等三线城市,市民消费水平处于中下水平。但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念也随之有了较大改变,休闲意识已逐步深入到我国各中级城市居民生活当中。体育舞蹈以其清晰、明快的节奏,动感音乐的配合,对健身的促进作用,也浸润入像怀化这类中等城市的居民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部分。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参与体育舞蹈休闲行为的怀化市民。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性质,发放回收认真严谨地设计了《怀化市参与体育舞蹈人群行为模式的调查表,并通过复测的方法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信度为(87.8%)。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788份,回收率98.5%。其中有效问卷786份人文历史论文,有效率98.25%。在有效问卷中,男235份,占29.9%,女551,占70.1%。以上数据均符合本次调查的要求。具体调查结果见结果与分析图表论文格式模板。
2.2.2文献资料法
通过我院图书馆、各类网站查阅与体育舞蹈人群行为模式的相关资料
2.2.3访谈法
通过与不同区域、性别、年龄的体育舞蹈参与者进行交流,了解他(她)们在参与体育舞蹈的状况。
2.2.4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调查问卷各个具体项目运用EXCEL等软件统计分析,并对调查所得的指标进行数据分析。
2.2.5逻辑分析法
对所得数据,运用体育心理学、体育统计学、体育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进行研究,总结目前怀化市参与体育舞蹈的人群行为模式。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舞蹈休闲行为主体的人群特征
体育舞蹈休闲行为主体的人群特征主要是指行为主体的性别、生活形态等等。人群特征反映在人口统计变量上,涵盖教育、职业、年龄、性别等。
3.1.1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形态、机能和素质上存在着差异的原因而形成了社会心理差别,因此在兴趣爱好、并由生理的差异和社会文化传统的行为方式等方面表现显著的不同。体育休闲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因此在项目选择上,由于性别差异导致的生理等差异,男性一般选择强度较大、竞技成分较高的项目;女性则相反,由此表现出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体育舞蹈正是这样一种强度小、竞技成分低的休闲活动,所以女性多采用体育舞蹈活动作为休闲手段,男性选择则相对少。调查表明,怀化市体育舞蹈休闲人群在性别方面有如下特点:
表1 怀化市参与体育舞蹈人群的性别比例表
调查人数
占总调查人数比例
男性
235
29.9%
女性
论文关键词:护理专业,大学生,手机使用,影响因素
1 方法
1.1 调查方法
该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某高校护理学院的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该学院在校生主要为2013级至2015级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考虑到调查的可实施性和样本的代表性,该次调查从该学院的每个年级中均随机抽取一个班级进调查,共纳入研究对象251人。
1.2 统计方法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筛检,对无效问卷进行校正后逐一录入。使用SPSS19.0软件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χ2检验,规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
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小时以下、3~5小时、5小时以上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70(27.9%)、83(33.1%)、98(39.0%)。
2.2 上课使用手机的目的
护理专业的大学生课使用手机的目的分别为聊天、看时间、刷朋友圈或微博等、看视频或直播以及其他,其人数及比例分别是64(25.5%)、58(23.1%)、55(21.9%)、18(7.2%)、56(22.3%)。
2.3 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的影响因素
通过统计学检验发现,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生源地、每周体育锻炼次数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而与性别、年级、月平均花费、是否获得过奖学金、是否挂科等其它因素未存在关联。(见表1)
3 讨论
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小时以下的仅为27.9%,可见大部分护理专业大学生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到了手机上。另外,该研究还对护理专业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目的进行了调查,小学德育论文发现大部分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是为了聊天、刷朋友圈或微博等与学习完全无关的活动。众所周知,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一般都比较繁重[4],因此,这一不容乐观的校园现象很有可能会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应当引起高校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发现生源地为城镇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小时和3~5小时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来自农村地区的同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大学校园中会比城镇学生更有可能远离亲人,也就更易感受到陌生的环境与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压力,由此而来的不适应和孤独等状态[5]可能是导致他们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到手机中的原因。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周体育锻炼次数越少,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5小时者所占的比例越高,这一结果与胡吴进等[6]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其他研究者[7]也得出相似结论:手机依赖与体育锻炼相关,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明显改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缓解学习与生活压力,良好的体育锻炼兴趣与主动性可以有效避免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现象,防止他们过度沉迷于手机娱乐等活动中。该调查还发现,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5小时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学生干部。这也从另一角度体现了担任学生干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将精力投入到学生干部工作中,而不是将业余时间过多地投入到手机娱乐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当重点关注护理专业大学生中来自农村地区的同学,同时加强体育锻炼的宣教工作以鼓励更多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采取灵活的学生干部换届措施鼓励更多地学生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除此之外,还可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8],以尽力减少护理专业大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现象。
参考文献
[1] 吴含,金天星,王斐然,等.某医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对学习状况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4,31(1):57-60.
[2] 姜庆佳,孙楠,金刚.90后大学生手机媒体依赖心理的实证研究[J].科技资讯,2015(14):192.
【关键词】
心理亚健康;大学生 ;体育锻炼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ercise on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under mental subhealth. XIE Dongbei,ZHONGFU-you,PE Department of Gannan Normal college,Gannan,Jiangxi 341000,china
To investgate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under mental subhealth state.Methods The method to screen people who was under the state of mental subhealth established by Liu Huanhuan was employed in this research.Took exercise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as intervening methods.The effect were evaluated by sleeping quality,anxiety and depression grade(SAS、SDS and PSQI psychological scale are used).Results Sleeping quality,anxiety and depression grade of the subhealthy students are improved obviousl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four and eight weeks(P
【Key words】
Mental subhealth;Undergraduate students;Physical training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加之经济、就业压力等现实压力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这可以从近年新闻媒体的各种相关报导中得到印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亚健康也和亚健康关系密切。刘欢欢等人则把心理亚健康定义为是“一种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未达到CCMD-Ⅲ等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但同样会给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还可诱发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的状态”并建立了心理亚健康的有效筛选方法。
而早发现,早治疗对于任何疾病都是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心理疾病也是如此。本研究以体育锻炼和心理辅导为干预手段,观察八周的体育锻炼对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不良心理状态的改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以刘欢欢[1]等人建立的心理亚健康诊断方法为工具对来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的大学生筛选(共有五个高校参于)。具体方法是“以康奈尔医学指数(CMI)进行调查,根据量表所附神经症识别图对人群心理状况进行识别分类(健康、准健康、准神经症、神经症),识别落入准神经症区域且不良心理状况持续2周或以上时间者,定义为心理亚健康。” 在半年中选取67名符合心理亚健康诊断标准的大学生。分为心理辅导组和心理辅导+体育锻炼组。40名平时无运动习惯、心理测评正常的大学生作为正常对照组。
心理辅导组只接受学校固定心理辅导老师的针对性心理辅导,每周1次,共8周;心理辅导+体育锻炼组除了心理辅导外,每周至少运动3次。正常对照组不参加心理辅导,运动要求同心理辅导+体育锻炼组。在第4周未和第8周未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2组学生进行焦虑、抑郁和睡眠状态观测。
为了让学生能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则是:不指定运动项目,主要是根据个人兴趣来选择;1周至少锻炼3次以上,2次运动的间隔不超过2 d,每次不少于20 min;逐渐增加运动量。每周通过E-mail或电话联系一次学生了解情况,中间允许退出。从最后的统计结果分析,男生和女生有较大的差别,女生选慢跑的最多,男生则以球类运动为多。
2 结果
2.1 参加实验学生的一般情况 各组学生均筛选自五所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平均年龄(20±0.89)岁。其中男生总数为65名,女生总数为42名。107名初选者中参加完整个实验的人数为73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34人。男生中途退出较女生多。
2.2 实验前各组SAS、SDS、PSQI的检测比较(表1) 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运动+心理辅导组、心理辅导组在实验前SAS、SDS、PSQI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运动+心理辅导组SAS、SDS、PSQI在实验干预前后的变化(表2) 本组坚持完整实验的共有19人。从实验的情况看,和运动前相比,第四周时睡眠质量的改善最为明显(P
2.4 实验4周后各组SAS、SDS、PSQI的检测比较(表3) 实验四周后,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运动+心理辅导组和心理辅导组的SAS、SDS、PSQI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实验四周后各组SAS、SDS、PSQI的检测比较(表4) 实验八周后,不但运动+心理辅导组和心理辅导组与正常
对照组之间SAS、SDS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不难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应存在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存在,几十亿人群的心理状态不可能非此即彼,心理亚健康的概念的提出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3]。本研究筛查出67名符合诊断标准的心理亚健康大学生,但坚持完整实验过程的只有42名。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不重视心理健康;二是回避,内心深处不愿接受心理亚健康的诊断结果。由此可见,在大学生当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的预防意识任重道远。
放松、生物反馈等不同的干预手段对改善心理亚健康状态都有良好的作用[1,4,5]。运动作为干预手段具有简便,易行,可选择项目多,且具有综合性的健身效应等特点。从本试验结果看,分别用于测评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的SAS、SDS和PSQI得分,心理亚健康大学生均显著高于心理正常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辅导的手段对提高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大学生的的睡眠质量、改善其抑郁和焦虑状态效果明显,短时间内(四周时测评)睡眠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心理辅导也有降低SAS、SDS和PSQI分值的作用,但效果不如体育锻炼+运动。这种差异在第八周时表现更为明显。
因为考虑到不同个体兴趣的差异,为尽可能让参于实验的学生能坚持完整个实验,没有对运动的项目作统一的规定。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考虑不同运动项目的作用差异,为制定心理亚健康的运动处方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欢欢,张小远,周志涛.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筛查及评价.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06,22(6):647-649.
[2] 刘欢欢.广东医科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筛查及生物反馈干预研究.第一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 谢东北,林玲.心理亚健康-概念的廓清和诊断标准的选择.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9.
一、民族的确小学体育科研的现状
(一)小学体育教师缺乏对体育科研工作的认识。有调查发现,85%以上的体育教师对体育科研的基本任务、要求等不够明确,主要表现在:
1、科研意识薄弱,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80%的教师认为:小学教师无需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工作,只满足于上好体育课,带好训练,对科研工作缺乏自觉性和紧迫感。
2、科研素质薄弱。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薄弱,主要存在问题表现在:
(1)对体育科研工作的程序不解,不知如何结合教学训练工作进行科研,如何进行科研设计缺乏必要的了解,只知道写总结性的文章。
(2)科研前的准备工作不足,选题不精或不切实际,思路不开阔,缺少创新。大多数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论文属于总结性或经验、心得之类的文章,缺乏系统研究和理论深度。调查表明:民族地区95%的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论文属经验、心得、总结性的文章。
(3)由于缺乏逻辑推理和假设论证,不少体育论文缺乏严密性和可靠性。
(4)对如何进行科研课题设计和撰写论文缺乏必要的了解,以及对体育数理统计方法的掌握应用存在畏难情绪。
(二)民族地区小学受条件限制,制约了学校体育科研的开展。一是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造成体育科研活动无法开展。二是小学体育教师自身科研能力不高,对科研工作力不从心。三是体育师资与财力紧张,无法让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到体育科研中去。四是普遍观念不够重视,认为小学体育科研可有可无,无关紧要,因此,既无正确的导向和有力的保障,也无必要的管理措施和要求。
(三)科研流于形式,做不到实处。
(四)科研方法、方式单一。
二、民族地区小学开展体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体育科研能力是体育教师必要的基本能力。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教师的自身发展。随着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小学体育教育贯彻教育部关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为指导思想方针下,全国的小学体育教育将面临迅速发展的局面。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全面推行新课标,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民族地区全体小学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跨世纪质量、师资队伍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三、开展民族地区小学体育科研工作的方法与对策
(一)加强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科研的认识
体育科研工作旨在发动全体体育教师解决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参与科研和教研工作就被动、盲从。广泛地组织与开展学校体育科研工作,对全面深入地了解、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各种矛盾和规律,更好地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加速和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不断地提高教学、训练质量,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对自身的学识增长,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事业心、责任感的增强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完善而严格的体育科研制度
各地方(各县)要建立体育教研员(组)的管理机制,由地方教研员(组)监督,各镇、场分管体育的主任负责本镇场的科研选题(结合实际,切实解决教学与训练的选项范围),然后落实到各中小学的体育组具体实施,形成“县一级体育教研组(员)―――各镇场的分管体育的负责人―――学校―――体育组―――体育教师”的五级科研体系。制定完善的激励措施,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列为考核、晋级、评优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奖惩措施,积极鼓励体育教师多出科研成果。体育教师人数少,或较薄弱的学校,由邻近的学校相互联系,加强人力、物力,加强科研的实力。
(三)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素质
学校体育科研工作要最终落实到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训练质量上。实践表明,科研活动、教研活动的开展,不论是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还是教师的科研、教研意识都有较大的提高。因此,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继续管理,通过体育科研、教研活动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基础薄弱,科研意识较差的特点,县一级以上的部门应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工作,编写适合其运用的科研方法教程,统计学软件和资料汇编。并采用短时间轮流训练的形式,使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在科研能力方面得到实质性培训,结合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特点,培训工作主要着眼于科研技能与方法的掌握。“授之以渔”,而不是全书本的知识传授,使培训工作更具实效性。另外,体育教师还要加强自学能力,通过自学,不断掌握本学科和相关边沿学科的最新动态,拓展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第三,组织一些学样研究活动,有计划地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总结经验、交流心得,结合教学、训练工作开展学校体育的讨论活动,提高教师的素质。
【关键词】忻州市;摔跤活动;现状;对策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忻州市的体育运动场、人民公园、日月广场、古钟公园、街心公园五个休闲活动场所的300名居民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本人根据论文需求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忻州市摔跤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放的形式是直接对忻州市五个休闲活动场所的居民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8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回收率96%,有效率93.75%。
1.2.2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充分利用忻州师院电子阅览室、中国知网及谷歌搜索等网络工具查阅相关的书籍和学术论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3 数理统计法。利用统计学原理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整理,获取有关信息,并对统计整理后数据进行客观分析得到结论。
2.结果与分析
2.1 现状
2.1.1 摔跤活动的文化底蕴。忻州市有着悠久的摔跤历史,距今约有800多年。忻州地处雁门关和太原之间,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战争年代人民亦兵亦民。在这种残酷的生存环境下,决定了老百姓都必须强身健体来保卫自己的家园。摔跤被作为一种拳术划入武术的范畴,由武术与健身结合,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励忻州人民拼搏向上顽强斗争勇往直前的精神。
2.1.2 广泛的摔跤群众基础。在这里,看摔跤的最佳季节是秋天,正如当地农谚讲的“立了秋,挂锄头,唱戏挠羊放牲口”,可见,摔跤在忻州已经形成一种风俗习惯,是居民所热衷的一种运动方式。在忻州地区,特别是在农村,一年内举办多次摔跤比赛,这为摔跤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1.3 忻州市居民参加摔跤活动的场所
调查表明,参加摔跤活动的居民在公园的比例较大,占31.11%;而在收费运动场馆参加的人数较少,仅占10%。
2.1.4 忻州市居民参加摔跤活动的动机(见表2)
调查表明,居民参加摔跤活动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健身和娱乐,共占62.22%。
2.1.5 忻州市居民参加摔跤活动的频率(见表3)
调查表明,每周至少活动2―3次的人数仅有17.41%,而非常少不定期的达到30.74%。
2.1.6 影响忻州市居民参加摔跤活动的因素
调查表明,影响参加摔跤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性别,占37.41%,受年龄影响的因素最少,占11.85%。
2.2 存在的问题
2.2.1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改变居民的关注度,后备人才逐年匮乏
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的余暇时间越来越多。“玩”的花样也千变万化;现在孩子的课业越来越重,面对太多的升学压力和各种才艺班,使他们的活动时间大大减少;为了赚取更多的生活费,农村很多年轻的男女外出打工,这样直接导致参与摔跤活动的居民大大减少,也导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逐年匮乏。
3.结语
摔跤活动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一种增进健康的方式,也是一种扣人心弦的竞赛项目。目前,它的开展状况大不如前,应加大对它的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兴趣,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做准备;开展摔跤文化节,让更多的人了解;让摔跤走进高校,走体教结合之路。才能使使传统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5-117.
[2] 刘卫军.摔跤[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1-7.
[3] 郝牡清,郝志伟.山西忻州传统“挠羊赛”发展战略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1):78.
关键词 篮球运动员 运动素质 检查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Evaluation Method of Basketball Athletes' Athletic Quality
CHANG Wenhao
(College of Postgraduate,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Basketball is a sports which emphasize confrontation,speed and complex action skill, the athletes' movement quality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athletic ability. This reach aims to introduce the appraisal method of the athletic quality. Use expert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to select typical index of athletic quality. Then develop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both single athletic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athletic quality, so that the coach can evaluate all kinds of athletic quality, and promote scientific physical training.
Key words basketball player; athletic ability; method of evaluation
0 引言
当今篮球比赛是在高水平上,作风、身体、技术、战术、心理和智力等因素的全面对抗,并日益激烈。客观上要求运动员应具有良好的运动素质、扎实的基本技术和稳定优异的心理特征,以适应频繁激烈的比赛。而运动素质是竞技能力其它方面的基础,在篮球训练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
在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中,检查评价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水平是运动训练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运动素质方面评价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意义是在实际训练中,对篮球运动员的运动素质进行定量的检查和评定,适时地对运动员的现实状态进行诊断,与目标状态进行对比,找出偏差,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实施这种训练方法的关键就是对篮球运动员的运动素质进行测量和评定。
1 篮球运动员运动素质测量的步骤
1.1 选择有代表性的测试指标
可以利用文献资料的方法选择出代表篮球运动员各项运动素质的指标。一般认为,篮球运动员所需要的运动素质见表1:
1.2 指标的经验筛选
将以上50项测试项目作为被选对象,以专家问卷的形式,请篮球训练的专家依据测试项目在该项素质中的代表性程度高低,选出他们认为比较敏感的测试项目。作为进一步测试指标。经过简单的统计和专家评判一致性的标准,选出几个测试用的测试项目(以下以10个测试项目为例)。
1.3 实施测试
按照统计学的要求,必须对总体内的篮球运动员最少50名篮球运动员,运用经验筛选出的测试项目对他们进行测试。并对其中的10名左右的样本在1~2周的时间内以同样的方法测试2次,用于对测试的信度的检验。
1.4 指标的统计学筛选
以篮球训练专家对样本的运动训练水平的主观评定为因变量,以测试的10个测试项目为自变量,对测试的10个项目进行逐步回归。进一步筛选出有代表性的测试指标。(以下以回归的结果为S1、ST1、E1、A1、R1、SP1六个项目为例说明),并根据方程的标准回归系数计算出各入选指标的权重W1、W2、W3、W4、W5、W6。
1.5 对测量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1.5.1 信度检验
测量的可靠性是指在同等条件下,对同一批受试者重复测量时,测量结果的一致程度。本文采用了测量―再测量的方法,对所有测试项目的稳定可靠性进行了检验。具体方法是在两周内对样本内10名队员,以同样的方法对他们测试了两次,包含了所有施测的10个项目,然后对两次测试的成绩进行检验,用代表前后两次测试之间一致性的相关系数的大小及其显著水平(P是否小于0.05)来衡量。因此,我们假定10项施测指标的测试是可靠的。
1.5.2 效度检验
在体育研究中,有效性检验的核心内容是内容效度的检验。内容的有效性是指所选择测量内容反映总体属性的准确性程度。判断测试方法能否有效地代表或反映拟测总体的特征和内容,仅从数学角度分析还不够全面,有必要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分析测试方法与拟测总体特征之间的逻辑符合程度。由于总体特征是由反映该特征各种拟测成分组成。因此,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进行逻辑分析就是要分析整体的拟测成分与测试项目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另外,还可以采用专家问卷形式,请多位篮球方面的专家对所选的6个典型指标的内容效度进行评定。
2 篮球运动员运动素质评定标准的制定方法
2.1 运动素质各项标准百分换算表的制作
标准百分换算表实际上是利用离差法的原理制订的一种评分标准。因为它将均数分值定为50分,这就去掉了负分的现象,与人们的心理习惯一致,使用也就更方便。按照“正态曲线下面积分布的规律”理论, 2.5包括了98.76%的总频数,故此,我们把两级分数定在该范围内。根据给定公式:=50+()/0或T=50+()/0,以平均数为基准,0.1个标准差为间距,编制程序,分别计算出各项目各分数段的对应成绩并进行有序排列,制成测试指标值与标准百分换算表查表时,先分别在各栏内找到对应测试项目的原始成绩值。那么该行标准百分栏内的值即为该成绩的标准分,如遇到原始成绩与其标准分不对应,而处在一个区间时,则按该区间下限赋分。这样就得到了5项运动素质的标准分数。
2.2 运动素质综合分数的计算
由于多指标综合评价,在对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时,有时需要根据每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加权,即给出不同指标的权重系数。本文所指6项运动素质对鉴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显然不同,故选用加权方法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因此运动素质训练水平总的得分就是在以上各单因素得分的基础上,按照各单因素对运动训练水平的不同权重合并。
2.3 运动素质单项及综合训练水平评价标准的制定
我们知道在体育科研中,测量不是目的,而只是为分析问题采集信息的过程,评价才能最终确定信息的价值。为了便于检查和了解运动员各项训练水平总体(相对)优劣和均衡程度,本文根据测量学有关评价的理论分别制定了以下评价标准。
2.3.1 运动素质单项评价标准的制定
单项和综合评价标准是依据正态分布的理论,各单项测试成绩标准分的均数为基准值,标准差为离散距把靠近均数周围占总体50%的频数定为中等水平,高于中等水平占总体25%的频数(即+0.68S以上)定为上等水平,把低于中等水平占总体25%的频数(即0.68S以下)定为下等水平,进行等级区间划分制定而成的。使用时,将九个单项的标准分值与评价标准对照,分值落入的区间,即为该运动员该单项成绩所在的等级区间。
2.3.2 运动素质各项发展均衡程度评价标准的制定
在对篮球运动员训练时,全面发展其运动素质,对运动员的进一步提高非常重要,当代优秀选手运动素质结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整体运动素质全面、均衡地发展,为了使教练员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时,能及时有效地发现运动员运动素质中某些方面的弱点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可以计算运动素质训练水平发展均衡程度。
发展均衡程度评价标准的制定是以个体极差相对于集体极差均数的分布位置为依据,采用极差法,将测试总体中运动素质各项指标标准分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求出极差,计算极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然后按离差法原理,将平均数周围占总频数50%的频数定为基本均衡,低于平均数占总体25%的频数定为均衡(即0.68S以下的数),高于均数占总体25%的频数定为不均衡(即+0.68S以上的数)。如果评价过程中发现某运动员运动素质发展不均衡,那么从理论上来讲,要想继续提高,首先应致力于解决其薄弱环节,而对其它反映其运动素质特点较好的方面则可花较少的时间。
进行本项评价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帮助教练员找出运动员运动素质的长处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安排以后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体育学院教材编审委员会.篮球运动高级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2] 过家兴等.运动训练学.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3] DAVID RHOPKINS.“Using Skill Tests to Identify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tul Basketball Performance”RESEARCH QUARTERLY 1979 Vol 50. No.3,P381-387
[4] 赵忠鸣.对我国优秀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主导身体素质的测定及研究.北京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81.
[5] 董志权.我国男子篮球甲级队运动员基础技术训练水平的检查评定. 北京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82.
[6] 成惜今.我国青年女篮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检查评定及训练重点问题的研究. 北京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