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机构市场前景范文

医疗机构市场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机构市场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机构市场前景

第1篇:医疗机构市场前景范文

浙江省医疗器械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09

[摘要] 医疗器械是基本医疗机构的必备硬件设备,直接象征此医疗机构的医疗和技术水平,不仅关系到所在地方群众的身体诊疗状况和社会效益,而且直接影响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仍占有范围较广阔的市场,并且从长期方向看存在良好市场前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逐渐扩大和拓展,其水平逐渐趋向先进化,并且与国际水平接轨。但是市场模式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必然出现相关不足和问题,本文主要以浙江医疗器械市场为代表,分析我国整体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其市场状况。

[

关键词 ] 医疗器械;市场;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b)-0192-02

医疗器械是所有医疗机构的诊疗必备方法,并且随着诊疗要求的日益增高,而不断更新和发展,我国医疗器械的生产水平也逐渐从单纯模仿发展至主动创新,增加医疗器械的先进程度。我国医疗器械的生产以及销售模式向发达国家跟踪借鉴,并且根据我国基本情况而演变成为适合中国市场的发展模式,产品品种丰富多样,形成多个聚集区,其中浙江市场为聚集之一[1]。为进一步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拓宽市场前景,应不断分析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了解其市场状况,不应忽视医疗器械产业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本文以浙江医疗器械市场为代表,分析我国整体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其市场状况,报道如下。

1 医疗器械产业介绍和重要意义

医疗器械所涉及范围和理解各国之间存有一定差异,普遍认为其是一种工业产品群,由各型产品聚合成医疗器械产业。医疗器械具有多种特点,多设立在卫生机构用于医疗保健活动,其产品类型复杂,所涉及技术范围较广,对人身安全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自身作用对人体达到一定预期效果或者辅助效果。我国医疗器械的生产以医用电子工业、机电工业、精密仪器工业、材料工业等几个部分组成。

医疗器械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柱,致使医疗器械产业具有重大意义,不仅体现在其对卫生产业的经济效益上,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对人类贡献的社会效益方面。医疗器械重要性存在于多种方面,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够从分子生物学方向、生化物理或者化学角度微观分析病因,从根本机理角度诊断和治疗疾病。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器械辅助作用下,提升工作效率和准确率,增加一定工作时间内的诊疗病人数量,增加卫生机构的经济效益。医务工作者对医疗器械产生依赖性是必然趋势。为突出医疗器械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浙江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平均每病床占用专用设备金额进行评估和整合,2010年平均34589元,比2009年增加25.3%[2]。同时,对浙江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行调查,近10年死亡率明显降低,市民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均与医疗器械有一定关系。

2 浙江市场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2.1 现状分析

浙江市场医疗器械产业从历年发展形势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从无到有,再从小型发展扩大,最终发展成为产业,培育多家骨干企业。浙江市场也逐渐发展为重点生产区域。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逐渐扩大,其构成包括原系统的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本省的科研等从业人员逐渐扩大,每年开发新产品数量递增。目前,已有上万个规格的医疗器械产品,并且已经开始更新换代,生产一大批高科技品种,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逐年增加。

根据作者调查,截止到2013年底浙江省共有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92家,其中有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5家,无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51家,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19家,职工总人数260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500多人。第二类企业602家,第三类企业224家,共826家,职工总数为490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500多人,其中杭州和宁波合计510家,占全省企业数的61.7%。

目前,全省第二、三类企业涉及的产品品种主要集中在口腔科材料、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医用高分子材料制品、医用光学内窥镜设备、手术室和急救室设备、病房护理设备、临床检验分析仪器及体外诊断试剂等七大类产品。其中有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01家,无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33家,体外诊断试剂企业85家。

经调查和分析,浙江市场医疗器械市场存有一定特点,浙江市场医疗器械产业存在多层次化,主要受医疗机构层次化影响,从省市区医院到地方疗养院,各层次卫生机构医疗水平不同,造成其所需医疗器械水平不同,形成多种层次和档次。医疗器械市场中以医院,尤其省市级医院对医疗器械的需求最全面,多需求高档诊断治疗器械,不过此类医院所占比例较小。因此,不同档次的医疗器械所涉及的医疗机构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决定医疗器械市场的层次化。再者,经现状分析,由于医疗器械工业基础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整体水平较薄弱,因此常规医疗器械,尤其中低档次医疗器械占医疗器械大部分比例,可达90%以上[3]。但是其整体结构存在一定合理性,因为现有手术器械较齐全,基本能够满足和符合手术操作需求,即使精密器械的生产水平较低,但是临床所需要的诊治器械以及保健器械基本均有生产,并且逐渐依据临床患者需求得到更新换代。但是为满足医疗器械市场动态平衡变化,应不断扩大和调整整体结构,使其更符合医院装备标准和需求。

对浙江市场医疗器械市场进行分析,还存在的一种现状,表现在生产集中化较弱,程度较低。首先对于一次性产品的生产规模较小,勉强满足相关需求。其次,如MRI等医疗器械生产家较少,多需从国外进口,市场份额较少。为将省内医疗器械工业发展扩大,浙江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以及政府对其在医疗器械开发方面抓紧培育,不断促进医疗器械设备销售收入,推进全国医疗器械整体水平。因此,应充分发挥医疗器械设备发展潜力,将其推进高速发展阶段。

2.2 存在问题

医疗器械设备发展同时,仍然存有多种不足,影响医疗器械市场发展和正常运转,主要因素体现在:①医疗器械设备技术水平较差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医疗器械设备,尤其是精密仪器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综合多种技术含量,复杂和综合化。不仅浙江产业,甚至全国水平均较低,器械生产水平较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有将近20年差距。产业结构中,以低水平基础器械为主,占据主要市场,并且存有明显重复化,缺乏创新等设计,使市场整体水平发生滞留[4]。过度依赖进口产品也是器械市场结构中的显著现状和问题,据2007年调查研究中心对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专项调查显示,约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CT市场、80%的中高档检测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所占据。国外医疗器械市场过度瓜分沿海浙江等城市器械市场。国产率较低,难于发展,而医疗机构采用进口机器,也加重了患者看病负担,增加看病难、看病贵的发生可能性,对多方面造成不良影响。②人才不足 医疗器械产业和生产机构中缺乏创新性人才,致使企业处于仿制和改进水平,不能进一步满足和符合市场需求。由上可知,截止到2013年底浙江省共有392家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其中351家无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5家有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9家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职工总人数可达26000人多,而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仅有3500多人。第二类企业602家,第三类企业224家,共826家,职工总数为可达49000多人,而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仅占8500多人,由此,国内对于医疗器械设计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尚不能完全满足,主要受教育体系以及人才培育体系的整体影响,因此缺乏相关专业性人才,并且造成人才流失。③资金短缺 医疗器械的研发,尤其是精密度较高器械的研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医疗器械市场上大多数被国外品牌所占据,而一台进口CT的价格从200万元至数千万元不等,价格昂贵,由此资金不足可明显增加器械开发难度,使生产水平出现滞留状况。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额为12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4.56%。其中31个品种进口额达到亿美元规模,但是由于市场结构中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本身资金投入能力有限,资金需求的长期持续性需要外界力量的支持。但是银行等地方获取资金存在一定困难,增加了投资风险,加重医疗器械研制开发的困难性。另外,缺乏力度较强的监督的法律也是影响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3 市场状况以及发展前景

经2010年对中国浙江医疗器械市场容量进行调查,容量水平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8%,但是其与药品比例仍然较小,因此,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和前景具有广阔的范畴。医疗器械的需求水平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而不断扩大,人工关节、血管支架、牙种植体年需求量逐渐增大,现存的医疗器械生产水平尚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国家政府加大关注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力度,实施相关政策, 2006年和2007年分别出台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生物产业发展 “十一五” 规划》[5],将重点领域设在群众健康方面,将攻克大型医疗器械, 推进自主创新水平,加快和促进新型企业发展。到近三年的《“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中,已经将多种高端医疗设备研究化为医疗设备领域重点开发对象,为中高端产品的研制打下一定后备力量,培育多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扶持相关企业的开展。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医疗器械产业逐渐受到国家重视,并且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领域。

为支持医药卫生事业,政府在资金方面加大投入,降低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难度。但从浙江省内相关资金投入分析,2011年省内医疗卫生支出较2006年增加23%,已经达到100多亿。并且为相应国内新医改实施,医疗体系在省内广泛增加,卫生体系得到全面覆盖,增加地方医疗机构中医疗器械的需求量[6]。以上政策均使医疗器械产业存在良好的发展前景,从而增加吸引力度,吸引投资企业的加入和联盟,促进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至2011年,单纯浙江医疗器械市场中,医疗器械行业融资案例数新增4例,投资机构加大对医疗器械投资的兴趣,一定程度上解决医疗器械产业资金问题,加大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步伐[7-8]。

政府提倡的医疗改革增大了政府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支持,很大程度上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提供一定机遇。使卫生事业对医疗器械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要求愈加严格。为规范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技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装备水平 ,应大力引进优秀创新型人才,扩大医疗器械企业规模,形成良性循环,以自主创新为原则,打造新型化医疗器械产业,提升整体研发水平,避免低水平器械的大量重复化,增加中高端器械的研发力量,降低高端器械的进口数量,从整体增加我国医疗器械的国际竞争水平和力度。

[

参考文献]

[1] 杨涵,王晓炜,刘洪伟,等. 从深圳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情况看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监管[J].中国药业, 2012,21(2):7-8.

[2] 李军.提高陕西省医疗器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J].中国药业, 2010,19(4):9-10.

[3] 曾蓓.关于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分析[J].医学信息, 2013,(11):542-544.

[4] 欧阳昭连,池慧,杨国忠 . 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力专利因素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0,16(2):34-35.

[5] 吴郦媛.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探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1):45-46.

[6] 李玉衡.医疗器械产业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原国家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吴祈耀教授谈医疗器械产业现状与未来[J]. 首都医药, 2010,(17):365-366.

[7] 余元骏 .国产医疗器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3,(10):145-146.

第2篇:医疗机构市场前景范文

医疗旅游(Medical Tourism)是以医疗护理、康复与休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世界旅游组织定义)。狭义的医疗旅游是在具备一定的旅游保健、疾病防治、急救护理、康复、美容、疗养等知识的前提下,为提供旅游者亲近自然的机会和环境,倡导旅游者参与健康时尚旅游活动,让旅游者开阔眼界、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广义的医疗旅游是指健康旅游,即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理念,强调通过旅游发展,在满足旅游者身心健康需求的同时,促进旅游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改善和居民身心健康。本文所指医疗旅游即是广义的医疗旅游概念。

国际医疗旅游是指人们由于常住地的医疗服务不够完善或者太昂贵,被异地(尤其是异国)价格低廉、具有特色的医疗、保健、旅游等服务所吸引,到异地接受医疗护理、疾病治疗、保健等医疗服务与度假、娱乐等旅游服务的过程。国际医疗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保健方式,它寓休闲于治病,寓治病于休闲。将医疗、美容、健身、娱乐、休闲度假融合为一个整体,是国际医疗旅游最显著的特点。国际医疗旅游为病人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外在环境,并能帮助病人营造愉悦的心境,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身体的康复,而身体的康复又能促使精神面貌的好转,二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1.国际医疗旅游是最高价值的健康产业。医疗旅游是越来越重要的战略产业,是全球外包服务业价值链条中最高价值产业的领域,近年来在各产业中异军突起。医疗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以美国为例,为了获得廉价医疗服务,2010年到境外参加医疗旅游人数将增至600万人,且其目的地多为亚洲国家。据预测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医疗旅游已经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产业之一,越来越多国家都把医疗旅游作为一种高产出的旅游项目予以扶持和发展。例如印度、泰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国际医疗旅游的发展。

2.有利于提升北京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可以促进北京医疗机构升级为国际办医水平,创造健康事业发展的优良环境,为患者或公众提供安全、可靠和可信的国际化水准的医疗照顾;其次,创新医患之间合作、和谐、信任、安全和保障的氛围、制度和体系,倡导就医文明,彻底改善医生的执业和服务环境;最后,通过国际医疗旅游可以催生国际认证体系下的国际医院(或医院国际部)和国际医生,提高北京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医疗旅游的国际经验

国际医疗旅游的兴起使医疗业出现全球化的趋势。以往到国外看病的大多是寻求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的欠发达国家的高收入者,如今国际医疗旅游是以发达国家居民到发展中国家寻求收费低廉、质量上乘的医疗服务为主的反向就医。欧美等发达国家是国际医疗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则成为国际医疗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世界主要地区开展国际医疗旅游经验如下:

1.亚洲:亚洲目前正成为全球“国际医疗旅游中心”。国际医疗旅游每年为亚洲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东南亚更是国际医疗旅游的中心之心。早在20世纪70年代,泰国就以独特的变性手术成为了国际医疗旅游的首选地。随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等国的国际医疗也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印度成为了全球最受青睐的医疗旅游目的地。2003年印度接待国外求医游客有15万人次,且这个人数每年大约递增15%。2004年马来西亚的国际医疗旅游者从2000年的7万多人增至10万多人。泰国仅Bumrungrad医院每年接待的100万人中,就有近一半是外国病人。

2.欧洲:欧洲的国际医疗旅游的发展备受关注,瑞士、德国、匈牙利、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国都是有名的国际医疗旅游接待中心。最近几年,欧盟大力投资国际医疗旅游,用于发展旅游业近7800万欧元,很大部分用于医疗保健旅游,欧盟成员国的很多社会保障机构还为国民支付匈牙利温泉医疗的费用。

3.中东:中东国家具备高质量医疗旅游优势。擅长治疗女性不孕不育的约旦是中东医疗旅游最主要的目的地;沙特阿拉伯随着朝圣旅游的旺季,以美容、牙科为主的医疗旅游也兴盛起来;但在医疗技术与成本上领先中东的是伊朗,一个心脏搭桥术在美国、土耳其需$1.8万、英国要$4万、在伊朗仅需$1万;而迪拜、黎巴嫩等正由国际医疗旅游的主要客源地,向医疗旅游目的地转变。中东虽无东南亚医疗收费低廉的优势,但他们坚持“以质取胜”,如迪拜修建卫生保健城,引进了大批德国一流医生。

4.拉美:目前拉美医疗旅游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整形美容方面,如阿根廷和巴西。它们收费低廉(不到美国的一半),吸引了众多美国人前往整形美容,使得加勒比海沿岸国家虽然距离美国很近,却只能努力发展特色医疗专科以增加吸引力,如古巴的皮肤专科。此外,南非的整形美容也在世界医疗旅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北京市国际医疗旅游SWOT战略分析

SWOT分析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及威胁等列举出来,并将其相互匹配,从而获得决策性结论。该法有助于决策者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最多机会处,同时找到劣势,结合和参考竞争对手状况,得到自己差异化发展战略。北京市国际医疗旅游SWOT战略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一、优势(Strength)

1.医疗旅游成本低廉。价格差异是现代医疗旅游发展最大的魅力,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北京医疗旅游价格相对低廉,具有价格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物价水平、药品价格、旅游价格等方面。平均价格甚至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

2.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拥有丰富且优质的天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发掘成医疗保健旅游资源的潜力,是开展医疗旅游理想地区之一。

医疗技术水平较高。北京市具备丰富的优质医疗技术资源,医疗硬件设备完善,医疗技术先进,可以提供具备世界领先水平的手术和治疗服务。目前国际医疗旅游需求可分为“治”为主和“疗”为主两大类。这些项目北京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3.中医疗养传统优势。传统中医独具特色,在疾病预防、养生康复及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的治疗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近些年中国中医在海外的影响也不断增强。

4.国际化程度高、辐射面广阔。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世界上具有广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对国际医疗旅游者具有较强吸引力。

二、劣势(Weakness)

1.观念和服务较为滞后。北京市的医疗旅游尚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医疗机构医疗旅游观念亦较滞后,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尚存在一定差距,缺乏竞争力。

2.语言沟通尚存障碍。中国医疗机构无语言优势,国内医院即使是大型医院内无语言交流障碍的医护人员过少,加至双方在行为心理、思维方式等中外文化方面的差异,容易致使信息交流不便,影响医疗旅游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及安全感,不利于医疗旅游的开展。

3.医疗机构国际认证滞后。医疗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考察其医疗服务质量及效果,JCI认证作为各国医疗服务国际认证与国际医疗服务形象的评价标准,已经被广为接受。而中国国内许多大型综合医院尚未得到世界医疗界认可,国内仅有五家医院通过JCI认证(北京市1家),不利于医疗旅游的发展。

4.医疗旅游管理不规范、相关法令和政策不完善,使医疗旅游者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而这一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医疗旅游的声誉及其可持续发展。

三、机会(Opportunity)

1.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中国的医疗旅游产业还没真正兴起,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国内的中产阶层会更加关注健康,另一方面国外的游客前往中国的愿望与日俱增,北京市健康旅游的优势也会日显突出。

2.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北京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奥运会的召开使世界各国居民对北京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这对加快发展北京国际医疗旅游是很好的机会。

3.世界城市建设。北京既是中国的首都,又是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城市,国际交流与合作频繁,这是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最佳机会。

四、威胁(Threat)

1.竞争环境激烈:亚洲目前正成为全球“国际医疗旅游中心”,周边国家和地区医疗旅游蓬勃发展,例如印度、泰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等国际医疗旅游发展已经呈现领先优势,对北京具有一定的威胁。

2.国内顾客外流:在发达国家到处可以看到中国富贵人士住在医院临近的别墅等待就医、手术、康复。在瑞士的医院就有不少中国人在接受昂贵的美容手术。新兴和发展中的其它亚洲邻国或地区,如台湾、新加坡、印度和泰国等国际医院也加大了对我国患者的吸引,使中国成为其健康医疗旅游者最大增长国家。

五、战略选择

北京市国际医疗旅游SWOT分析矩阵图如图1所示:

结果分析,北京市国际医疗旅游应采取SO战略,充分发挥杠杆效应,通过北京的内部优势撬动外部机会,大力发展国际医疗旅游,促进健康产业、医疗服务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政策建议

1.建立北京国际医疗旅游管理体制。建立卫生系统与旅游系统协调机制,在北京市卫生局和旅游局分设国际医疗旅游处,在北京市医院协会设国际医疗旅游专业委员会。旅游部门与医疗机构要相互协调,及时化解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实现医疗业与旅游业的对接与联动以实现共同发展。

2.构建北京国际医疗旅游管理机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北京市医疗旅游市场进行规范,从准入体系、评价体系、监管体系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例如要严格审查医疗旅游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规范各旅游点的服务收费标准等,促进北京国际医疗旅游市场有序发展。

3.积极进行大型医疗机构试点。选择一、二家医疗技术水平高、医疗服务与设施精良的医院(包括有实力的民办医疗机构),开展国际医疗旅游服务的试点和探索。引导试点医院设置国际医疗旅游服务项目及相关流程,逐步开展国际医疗旅游服务项目。在注意防止公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被国际医疗旅游服务所侵占的同时,探索构建有能力承担国际医疗旅游服务的高端医疗园区和医疗团队。这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战略课题。有必要认真、系统地进行研究。

4.规范国际医疗旅游服务流程。据海外医疗与旅游机构的实践,在医疗旅游的前期,游客与医疗服务机构一般通过英特网或者医疗旅游服务中介公司进行联系。首先,医疗服务机构面向外界有关特色医疗项目,病人了解这些医疗信息以后,向医院介绍自己的病情与要求,医院据此做出科学的分析并拟定特殊的治疗与旅游方案,若病人同意医院给出的方案,医院或中介机构就办理预订机票、办理签证等手续,然后病人直接飞往目的地接收全程治疗和旅游服务,最后,医疗旅游者身体康复,并且享受旅游服务以后返回常住地。可参考规范北京国际医疗旅游服务流程,并可因地制宜进行优化。

5.加强国际医疗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加强两方面的人才建设:一方面是国际医疗旅游管理人才,从国际医疗旅游主管部门(卫生局、旅游局)、医疗机构选送部分人员赴国际旅游开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系统学习和培训,更新观念,提高管理能力。二是国际医疗旅游服务人才,对医疗机构、旅游部门相关服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和语言培训,为国际医疗旅游服务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6.创建北京特色中医保健国际医疗旅游品牌。目前国际医疗旅游竞争较为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北京可以充分发挥医疗技术水平优势,尤其是要创建中医保健国际医疗旅游品牌,建设一批集医治康复、养生保健、观光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中医保健旅游点,积极开拓中、高档医疗保健旅游市场,形成北京独具特色的医疗旅游品牌,吸引更多国外旅游者的目光,形成中医保健的文化潮流。

第3篇:医疗机构市场前景范文

高端市场:“洋货”独步天下

在我国的医疗市场,可以说,高档医疗设备基本上是“洋货”独步天下。

据统计,我国每年都要花费数亿美元的外汇从国外进口大量医疗设备,国内有近70%的医疗器械市场已被发达国家公司瓜分,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通用医疗集团、德国西门子公司和荷兰飞利浦公司手里。以放射诊疗设备为例,CT是美国通用医疗集团的占优,核磁共振成像装置主要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把持,血管造影设备则大多使用的是荷兰飞利浦公司的产品。

纵观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省市一级的三级医院除了一些常规消耗性产品外,其他医疗器械是“洋货统治的世界”;即使是县区级的二级医院,也有三分之二的医疗器械采用进口货;只是在乡镇、街道一级的一级医院才多用国产货。

有关专家认为,造成医疗器械高端市场“洋货”一统天下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国内一些医疗机构迷信国外产品;二是国产医疗器械自身有着不可否认的薄弱环节。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新品开发滞后、行业分工合作不尽合理,在与国外产品竞争中只能“俯首称臣”。

低端市场:市场空间诱人

据了解,今后我国将把建设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医改的“重头戏”。2007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突出抓好医疗卫生工作。着眼于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主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三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药品生产流通秩序。”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未来五年,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将有长足发展。到2010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达2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央筹集约70%,其余部分由地方配套。

实际上,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从2004年就已起步。业内人士透露,当年中央投资10亿元用于试点,2005年又投资30亿元以扩大试点工作,但这些资金基本上用于房屋基建。从2007年起,中央财政开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卫生院的设备更新和添置。在未来五年中,近200亿元的农村卫生投入主要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及东部贫困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其中包括县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县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而乡镇卫生院则成为支持重点。

那么,如今我国乡镇卫生院的情况如何呢?在我国的四万多家乡镇卫生院中,仅有三分之一医疗设备情况较好,而其余三分之二情况差强人意,个别卫生院还处于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老三件”当家的状态,这些医院急需改变目前医疗设备窘迫的处境。这些问题将在“十一五”期间得到解决与改善。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置的提升,将催化医疗器械低端市场的蓬勃兴起。这对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

中外企业:“贴身肉搏”难免

毫无疑问,医疗器械高端市场国内企业尽显尴尬之态。在中端市场,跨国医疗器械巨头则早已虎视眈眈,与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争夺市场。

由于价格等方面的优势,国内医疗器械低端市场长期以来基本上是国内本土企业的天下。然而,随着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扩容,过去在医疗器械低端市场可以“睡太平觉”的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如今也不能高枕无忧了。在第56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秋季博览会(医博会)暨第三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展览会上,美国通用医疗集团渠道销售总经理胡海说:“随着中国医改速度的加快,我们早早做好了加大对中低端市场覆盖力度的准备。今后国内外厂家不免会来一场贴身肉搏战。”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权威人士认为:“以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集中在大中城市,这种失衡不但造成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也制约了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空间。如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必然会促进医疗器械的采购,九亿农村人口需求足以反映该市场潜力巨大。国家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众多医疗器械企业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更看到了发展契机。”

有鉴于此,跨国巨头纷纷把目光瞄准中国的医疗器械低端市场。早在2004年6月,荷兰飞利浦公司就与我国东软集团合资成立了一家医疗设备研发与生产机构――东软飞利浦医疗设备系统有限公司。该合资公司生产出的医疗器械,今后主要销往中国的西部地区或农村市场,而这也将成为飞利浦医疗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此外,美国通用公司亦表明将加大2007年在中国医疗设备的采购量,从2006年的17亿美元上升到22亿美元。持同样观点的还有爱默生,采购的品种也从原来的低科技、低风险产品向高价值产品方面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中国作为他们的采购基地,进一步促进了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

很显然,跨国巨头并不满足于中国医疗器械高端市场的霸主地位,还想蚕食中低端市场,进而全面瓜分我国的医疗器械市场。

当然,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并不会轻易让出长期以来在低端市场经营的“大本营”。更何况,很多国内企业往往不考虑太多的盈利因素,而从薄利多销的方面着想,以形成多份额、广覆盖的优势。同时,一些嗅觉敏锐的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也看到了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即将扩容而蕴藏着的潜在市场,正在为迎接新的挑战作准备。

面对医疗器械低端市场中外企业难免开展的“贴身肉搏”,有关专家提出:

第4篇:医疗机构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 养生养老地产 五指山市

总体思路:五指山作为海南的“绿色之肺”,它独特的热带雨林气候和超高的空气含氧量在中国绝无仅有,是中国最适宜养老养生的地方,开发养老地产是必然选择。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五指山的立市之本,故要坚持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形成保护与开发相融合的开发观念。五指山市“九山半水半分田”,可用的土地资源有限,故而应严格控制土地开发,以高端旅游养生养老地产为主要发展方向。在发展高端旅游养生养老地产的同时,带动其它配套项目,如医疗、交通、文体等方面的发展,最终促进五指山市养老地产的全面发展,推动五指山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基本原则:一是统一规划布局,五指山市政府应在海南省养老产业的策划与布局的背景下,在实际考察、广泛征求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根据五指山地域特色进行养老地产的统一策划与布局,并出台相关的政策和行业规范,严格把控养老地产的开发质量,督促行业的有序发展,最终推动养老地产的合理开发与产品创新。二是注重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养老地产的同时更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严格、执行性高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确保五指山市养老地产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养老地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以医疗、文体、交通设施等产业的配套为依撑,因此必须促进养老产业链上的各部分产业共同发展,相互融合,为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目标定位:将五指山建成集休闲养老、旅游观光为一体,面向中国甚至世界的老龄人的高端旅游养生养老地产区。把高端养老产业打造成为五指山的名片。

发展策略:五指山市特殊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决定了养老地产的发展应因地制宜。

(1) 完善公共交通建设,走“旅游+养老”路线

五指山优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处国际旅游岛的区位优势,让海南的养老地产自然带上了旅游的功能属性。据调查显示,2013年,40%以上的老年人有出游的愿望和能力,那么2.2亿老年人中应该有超过8800万老年人有旅游的愿望和能力,可见中国银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五指山市应抓住这一机遇,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旅游项目,并将其与养老地产的发展相结合,例如参与五指山市开发的养老项目的老年人可以免费参加专门针对老年人开发的旅游项目。走“旅游+养老”路线,必然要求五指山市要完善旅游业配套设施和服务,尤其是要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输安全。故应加快海南“田”字形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五指山市的运输效率。此外,老年人体力差,需要更为舒适安全的交通工具,建议五指山市开发专为银发旅游群体提供的旅游大巴或者公交专线。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五指山市还可以将目光投向全世界其它发展“旅游+养老”产业的区域,以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形成特定的网络。老年人只要购买或参加一个地方的养老地产项目,就可以以居住权交换或者其它方式获得该网络中其它成员的养老项目一定时间的免费参与权,从而吸引更多的老年人来五指山。

“旅游+养老”并非简单的旅游产业和养老产业同时发展,而是在各自发展的同时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两个新兴热门产业的结合发展必将带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建议五指山市将该发展模式作为重点努力的方向。

(2) 加强医疗保障设施建设,发展五指山特色“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养老地产的发展少不了医疗保障的配套,但海南省总体医疗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养老地产对医疗保障设施的需求。目前,五指山市的主要医疗机构是位于五指山市区的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和301总医院海南分院,但这两所医疗机构并没有针对老年人治疗、疗养的专门项目。据悉五指山绿洲岛项目将建起一万平方米的疗养院,全方位为社区居民提供高品质养生与医疗保健服务,然而此项目仍在建设中,运营效果尚待考究。

为了更好地发展养老地产,政府应鼓励医疗养生项目的开发,对于此类项目达到一定标准即可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从而刺激五指山市医疗水平的提高。另外,五指山市的热带雨林资源丰富,是大量的重要药材生长地,老年人大多都信奉中医的疗养功能,因此五指山市可以开发关于中医疗养的项目,一方面加强医疗保障,另一方面更是走出具有五指山特色的“医养结合”式养老地产模式。

(3) 创新融资方式,保障五指山市养老地产的持续运营

养老地产,具有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长、运营要求高的特点,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足够的耐心,开发企业很难做到持久运营,大多数都会选择以卖物业为主的短期持有方式,然而,长投资、长回报的特点决定了服务才是养老地产的核心和最终的盈利来源。资金压力大、无法长期运营成了阻碍五指山市养老地产发展的一大障碍。

为保障资金来源,就要求开发企业能“开源”,通过创新融资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养老地产的开发中,从而解决资金问题。例如可以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开展养老地产的“众筹”。海南三亚玫瑰谷与淘宝众筹、周大生共同发起的“爱情地标”众筹项目,就创造了27万人参与的世界纪录,成为国内旅游界首个“众筹”成功的项目。养老地产市场前景广阔,如果参照“爱情地标”众筹项目的运行模式进行养老地产“众筹”,必会吸引到大批的投资者,资金问题引刃而解。通过融资方式的创新,来保障五指山市养老地产走以“服务为核心”的持续运营路线,必将推动养老地产项目在五指山市“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晓峰.老年福利:发展养老服务业蹄疾步稳[J].社会福利,2015,01:18-20.

[2]开彦,曾远明.中国养老产业的困境与出路[J].城市建筑,2015,01:15-17.

第5篇:医疗机构市场前景范文

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857.7万人,占总人口的17.9%,老龄化、高龄化程度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到4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户籍老年人口将达到1186万人,占总人口的24.2%。积极应对老年人养老需求现实而迫切,养老的有效载体和实现形式很大程度上在于住宅,因此,如何依托老年住宅更有效地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政府与全社会极为关注的焦点。

二、老年住宅定义及分类

(一)老年住宅的定义

《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将老年住宅定义为:老年人居住建筑是指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基本内容的居住场所。

(二)老年住宅的分类及特点

根据用地性质、开发运营主体不同,可将老年住宅分为以下四类:养老机构、老年公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地产。其中养老机构指由政府部门开发运营的养老院、托老所等,不适宜商业化运营,老年公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及养老地产比较适宜于社会资本进入。因此,本文将老年公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与养老地产作为研究重点。

1.老年公寓。通过划拨方式取得福利或医卫慈用地,集中建造适老建筑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医疗护理、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服务机构。销售对象限定为60岁以上老年群体,针对中低收入人群。

2.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在社区内嵌入的养老服务机构,白天为社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膳食供应、日常生活照料、保健康复、文体娱乐等服务。

3.养老地产。在公开招拍挂获取土地的前提下,由房地产开发企业、保险企业或其他相关企业推出的,整合了房地产开发、商业地产运营、养老服务和金融创新等属性的老年居住建筑,是养老服务结合地产开发的一种复合地产形式。销售对象包含将老人群与已老人群,产品客户群定位为中高端老年群体。

三、浙江省老年住宅需求分析

2013年5月至8月,浙江省老龄办、浙江省统计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浙江省老龄产业发展研究调查,调查以全省为总体,按照多阶段、分层、整群、概率比例的方法,分县、乡、村三级进行抽样,在25个县(市、区)中,抽取50个村(社区、居委会),共计对6051个60岁以上具有抽中村户籍的老年常住人口进行入户调查。抽样调查显示,81.3%选择家庭养老,8.2%选择老年公寓,5.7%选择养老地产,2%选择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8%选择其他。

浙江是国内较早步入老龄化的省份之一。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老龄人口数量已达857.69万人。其中,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达572.69万人。据预测,在现行生育政策下,到2040年,浙江省老龄人口比重将达到40%。根据2012年浙江省未来人口发展态势研究数据显示,到2014年浙江省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947.23万人,结合抽样调查数据进行静态预测,2014年770万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77.67万人选择老年公寓,53.99万人选择养老地产,18.94万人选择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因此,老年住宅商业化运营的市场前景较为明朗。

四、“多主体”参与老年住宅商业化运营体系构建

(一)房地产企业

当前住宅市场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严厉调控,房地产企业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我国房价经历了连续几年的连续暴涨之后,中央采取限购、限贷等措施,投资投机需求得到有效抑制,成交量大量萎缩,房地产业正在经历一次大的调整。毫无疑问,房地产企业在传统住宅地产市场上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这种背景下,开发新的竞争业态,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是房地产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房地产企业转型的必由之路。

(二)保险企业

与房地产企业境况类似的还有保险企业。《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的账面余额,不高于本公司上季度末总资产的10%,且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仅限于商业不动产、办公不动产,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养老、医疗、汽车服务等不动产及自用性不动产 。截至2011年1月底,保险行业资产总额达到50811亿元,可推断,至少有5000亿元保险资金有机会进入房地产市场。从绿城、万科、远洋、保利等本土开发商,到Columbia Pacific、Related Cos.和Fortress Investment Group等海外地产公司,乃至平安、泰康等保险公司,借鉴美国或欧洲模式,或单独或联手在全国各地建造老年公寓这一现状就可见养老地产被当作一个特殊业态门类,已成为诸多房地产企业与险资企业的新型利润增长点。

(三)民营医疗机构

相对于房地产企业、保险企业,民营医疗机构投资养老机构具有更多方位的优势。首先,人力资源优势。民营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都是取得专业资格证的专业医生及护士,这就使得失能、半失能老人能够得到更及时、专业的照料。其次,医疗资源丰厚。民营医疗机构投资养老机构的突出特点是医养结合,在配备全面的医疗设备与系统的康复护理计划方面都有较强的优势。

(四)国外养老机构

吸引国外养老机构进驻我国养老产业不仅能够弥补资金缺口,更重要的是带来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与运作模式,同时,国外完善的养老服务技术和从业标准更是我国养老产业亟需规范与学习的。尽管目前国内的外资养老机构较少,服务价位较高,但其的存在有助于国内养老从业企业学习其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服务理念,更为老年人提供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住宅服务产品。

五、“多层次”构建老年住宅商业化运营体系构建

(一)完善家庭养老社区服务

调研发现,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提供膳食、家电维修、洗衣服与日常清洁几个方面。所以,可以采取社会力量依托社区的模式,为家庭养老的老年人配置老年食堂与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可包含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内容。

(二)老年公寓实行“公建民营”

老年公寓的用地由政府无偿划拨,基础设施由政府建设,运营权到期后归政府所有。运营机构由政府公开招标选择,社会力量、社会团体、社会服务组织都有资格投标,政府对运营机构资质、服务标准、服务团队水平、定价标准等因素进行综合打分,选定运营机构。运营机构以场地租赁的方式取得经营权,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市场化运作。但是政府应依据合同约定对经营机构拥有监督、检查与质询权。由于此类老年公寓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质,因此,针对人群应为中低收入群体,且政府应对入住人群进行资格审核。

(三)民营医疗康复机构引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由于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大多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在需要基本生活照料的同时更需要医疗康复护理。目前,多民营医疗康复机构在老年人康复护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备完善的医疗设备、专业化的医护人员以及系统化的康复护理方案等优势。在具体实施上,可以依托政府政策引导、无偿提供用房用地、民营医疗机构出资共建的方式。受众群体应为中低端收入老年群体,对部分特困老人可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优惠政策。

(四)养老地产纯市场化运作

随着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支稳定增长。目前,我国城市42.8%的老年人有存款,预计到2030年退休金将达到7.3万亿元。收入的增长及养老观念的变化,使得很多有支付能力的老年人期待有较优越的养老产品和服务,有更多元、更丰富的养老选择。养老地产定位于高端客户群体,主要由房地产企业、保险企业以及外资养老机构投资建设运营,全部建设销售过程采用纯市场化运作,政府主要负责对从业人员资格、服务用房功能等内容进行监督。养老地产有助于满足人们日益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可被看作我国老年住宅的有益补充。

六、结语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解决养老问题越来越依托社会资本的引入,同时社会资本进入老龄产业也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养老选择。多社会主体投资老年住宅,对老年住宅分层次进行商业化运营的模式完善了我国老龄产业,但同时该模式的顺利实施也需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资质良好,经验丰富的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共同推动老年住宅商业化的健康发展。

第6篇:医疗机构市场前景范文

一、上海市社会事业投融资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随着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社会事业若干领域的产业发展进程日益加快。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体制改革力度加大,设施面貌显著改善,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格局。

教育领域。通过改革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运用“政府优惠政策、学校提供土地、企业投资建设、学生缴费还贷”的机制,新建一大批学生公寓等后勤设施,加快推进了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到目前为止,上海运用新机制共建成学生公寓150万平方米以上,总投入近20亿元。与此同时,吸纳社会各界投入资金约35亿元,新建民办高校18所,有效解决了高校扩招的瓶颈问题。

文化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探索“政府政策优惠扶持、政府引导与资源置换结合、贷款融资推动、土地开发带动、节庆盛会拉动”等多种融资方式,促进文化设施的建设,加快了文化事业的产业发展。到目前为止,上海文化设施的投入达到200亿元,其中,大部分资金是通过资产置换、社会募集和企业自筹等方式筹集,政府直接投入约占全部的10%左右。

体育领域。适应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发展竞技体育的要求,通过发行体育彩票,探索俱乐部、企业主办等经营形式,积极筹措和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发展各类体育项目。到目前为止,全市体育产业资产规模约200亿元左右。

卫生领域。通过组建申康公司,将政府拨付市级卫生事业的增量资金改为投资,逐步建立了市级卫生事业多元投入的新机制。“十五”期间,上海市政府安排投入20多亿元,可带动多元投入30多亿元。同时,在国家政策框架内,探索社会资本进入卫生领域的新路。目前,全市经卫生部批准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达到13所,其中医院6所,床位数436张,门诊部7所。民办医疗机构101所,其中医院31所,床位数2428张,门诊部70所。

但上海社会事业投融资体制尚存在与市场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主要表现在:

(1)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事业领域,高度集中和行政干预的管理体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政府包办、管办不分的现象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现行预算和管理体制还不能适应市场化的需要。

(2)准入机制有待完善。社会事业的不少领域,既有意识形态和公共物品属性,又有市场竞争和商品价值属性。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既有社会效益,又有潜在经济效益的产业。然而,由于部门利益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社会资本进入社会事业仍然有许多限制。

(3)资产意识和市场意识较差。在近些年的改革过程中,事业单位的改革有些滞后,这导致一些事业单位对改革的市场化趋向认识不足,主动性不够,在经营过程中,资产产权关系不明,资产安全、保值意识淡薄,自身缺乏竞争机制,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二、深化社会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是: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动力,营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投融资环境,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投资的积极性: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切入点,提高投资效率、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实现投融资观念、思路和方法的创新。

从财政投入角度看,对社会事业的投入要根据项目特性、范畴和投入产出,改变简单的政府财政拨款模式,实行“拨改投”改革,优化财政性、政策性投入方式,通过补贴或补偿机制的改革,运用政策杠杆,吸引多元投资。具体来看:

一要充分借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经验。上海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是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开始的,主要经验有三个方面:一是调整了财政的拨款方式,原来是项目需多少资金就全额拨给,后来是集中给一个口子,成立投资公司;二是授权经营,确立了国有资产运行体系;三是打破行业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借鉴了这些方面的一些经验,今后还要继续借鉴这方面的经验。

二要强化市场意识。要转变对于社会事业投入的固有观念,根据公共物品的属性、范畴和涉及产业的情况进行分类,将资源分配从按计划分配转化为在政府指导下通过市场机制实行配置,从无偿或不计成本供给转化为部分按成本或准成本回收补偿,从完全依赖财政投入、政府包办转化为运用市场机制谋求发展。除了卫生事业中的基本医疗服务、教育事业的义务教育等必须由政府负主要责任、由政府直接掌握外,其他都可探索作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来发展。

三要改革和创新社会事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有关社会事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切实转变职能,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经营机构、市场实施全行业管理,实现从“办事业”到“管事业”。政府做好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公共产品,市场能够做好的事情则由市场来发挥作用。政府对社会事业的投入,要明晰产权,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四要分类管理,突出重点。教育事业,要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办学的新体制,在保证政府基础性投入的情况下,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共同投入的新格局。在高等教育甚至在高中阶段等非义务教育上,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体现“体制内做强、体制外做大;公共财政做强、市场资金做大”原则,把公共财政部分资金主要用于争创一流、建设重点特色高校,引导社会资金主要用于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普及化。卫生事业,要加快推进“拨改投”改革,进一步做实申康公司,组建若干医疗集团,实行资产运作和集团化管理,用好增量,激活存量,挖掘潜量,形成医院集团法人治理结构、成本核算体系和社会多元投资的新局面。同时,要削低准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积极参与,特别是在高档医疗市场方面的参与。根据上海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状况,对一部分二级乙类医院等进行转制。文化体育事业,要不断完善相关经济政策,形成有利于文化体育产业健康发展新环境。

三、推进社会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操作性建议

1、在改革范围上,选择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以及市场赢利前景看好的竞争性社会事业行业(项目)先行先试,并在取得经验基础上逐步向面上推开。一般而言,建议优先进行的行业或项目,可以包括教育领域中的高职教育、成人继续教育、高等教育等,卫生领域中的特需医疗、社区卫生、特色门诊、特大型医疗设备购置等,文化领域中的出版、广播电视等,体育领域中竞技体育场馆及设施运营、赛事运作等,以及民政领域的殡葬行业等。

2、在改革推进顺序安排上,实行先增量改革,后存量改革,以增量带动存量盘活。建议先将市级财力对社会事业领域的新增部分拨款转为投资,并要对上述投资提出明确的回报要求,至少是达到部分按成本或准成本回收补偿、保本(保值)要求,赢利性好的项目则还要提出增值和阶段性持股及退出的要求。对于市级财力历年投入所形成的存量资产的改革,由于实际上已经沉淀在系统各条块中、资产的清算与价值评估难度大且权属划分不清等缘故,现阶段还较难推开。将来可探索集团化管理等新的运营模式,积极实施存量资源的盘整。

3、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建议先单体项目,后整体项目。单体项目诸如大楼、场馆或设施建设等,由于不涉及存量资产部分、权属关系简单、清算与价值评估便利,因而可以先行推开。至于整体项目,诸如医院、学校等,由于涉及多个单体项目、赢利性和非赢利性项目的划分、增量资产和存量资产的划分、多个投资主体的划分等,实施起来难度较大,现阶段还难以推开,具体实现方式有待于不断创新。

4、在投资主体的选择上,建议先地方投资主体,后中央投资主体。社会事业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势必要涉及到不同投资主体的利益调整问题,其中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中央和地方两个投资主体的权益划分。因此,从管辖权及操作难易角度来看,地方投资主体应先行一步,待取得成功后再推广到中央投资主体。

第7篇:医疗机构市场前景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07)06―0245―02

药物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药物在防治疾病中的效果一费用关系,考察一个疾病防治方案和一项医疗政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合理用药、药品监督管理和新药研究提供决策依据,并从整个社会来考虑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医药费用的控制,是一门新型的评价药物利用的边缘性应用学科。

目前药物经济学已被很多国家用于控制药品费用的各个领域。其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制药企业、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患者。而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用的范围还比较窄,各主体参与程度不高。本文重点讨论如何推动我国药物经济学向更深远的方向发展。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制药企业

制药企业在药物经济学研究方面,应开展药物分析、市场调查分析及成本效果分析,开发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药品,制定合理的药品价格等。这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一般企业客观上很难主动地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

有的企业对药品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等经济学研究,往往是为了证明某药在某方面的优势,以便能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或进入医疗保险报销药品范围。某些制药企业聘请专业人员为本企业做成本效果等分析,其目的是以此提高自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些评估往往良莠不齐,假设不公平,借研究结果诋毁同类其他药品,以此作为药品的促销手段,其结果的可靠性存在问题较多。这样的话制药企业就不可能真正成为药物经济学研究和应用的主要推动力。

1.2 医疗机构

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某方案或服务项目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明确方案或项目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发挥其对实践的具体指导作用,解决实际问题。然而,部分医院的研究并不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展开,更多的是为了职称晋升,为发表文章而研究,因而其研究的目的不是很明确,立题的着眼点也不高,研究的结论自然也没有很大的实际指导意义。目前国家对很多医院的投入较少,有些医院甚至要自负盈亏,在这样的环境下再谈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无异于纸上谈兵。国家投入偏少,医院要解决其职工的工资发放、病房改造、医疗设备更新等问题,势必注重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增加医院的收入,减少支出,造成以药养医的局面,医院很难真正去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

1.3 医疗保险机构

目前,我国在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筛选和药品定价方面很少采用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我国医疗保险支付政策的制定受制于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筛选原则主要考虑药品的价格。国内尚未设立药物经济学研究机构,也无专门的人员从事药物经济学研究工作,对研发和仿制的药品缺乏药物经济学评估。所以在医疗保险的筹资方式和水平没有得到完善的情况下,让医疗保险机构应用药物经济学筛选药物是不切实际的。

1.4 患者

患者是药物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最大需求方,但是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广泛的需求并不等于存在有效的供给。一方面社会公众对药物经济学的了解甚少,患者与医生存在一种委托关系,双方信息不对称,患者很难要求医生提供各种治疗方案的药物经济学评价。另一方面,从患者角度讲,药物经济学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的性质,首先,它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任何人增加对这些商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其次,具备非排他性,即无法排除一些人“不支付便消费”。所以药物经济学应用在医疗服务的市场上不属于私人物品,市场机制不能起作用。在这种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只能是政府估量推进药物经济学应用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决定是否应该大力推广。

2 政府作为基本推动力应采取的措施

以上的分析表明,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制药企业、医疗机构、医疗保险机构、患者都不能成为推动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应用的基本动力。这个重任只能由政府管理部门来承担,运用其强制力,制订与药物经济学研究相适应的研究指南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规,建立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心,注重人才培养,加大宣传,这样才能促进药物经济学健康地发展。

2.1 制订与药物经济学研究相适应的准则、规章制度和法规

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在影响制药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直接影响患者的利益,研究成果的准确与否源于研究本身是否规范。因此,药物经济学研究准则的制定应集卫生行政部门人员、经济学家、公共卫生专家以及临床医生的共识,其内容应涉及对研究单位、机构、人员的要求和规定,研究的组织实施以及样本数和成本测算方法等,并且制定一套与药物经济学研究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法规。只有这样,制药企业才能从整体、从社会的角度出发,真正从合理利用药物资源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狭隘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只有在统一标准指导下,才能得出科学、公正、合理的研究结论,指导合理用药。

2.2 注重人才培养,壮大研究队伍

全国有几十家医学院、药学院,所设专业繁多,但大多数院校未设立药物经济学专业,在数万教职员工中从事药物经济学研究的也寥寥无几,即使个别院校设有药物经济学专业,但其专业内容与实际运用间还存在不小的距离,人才奇缺、方法落后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国家应该积极扶持药物经济学学科的建设,加大对药物经济学方面人才培养的力度。

2.3 加大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宣传

通过各种形式向医生和患者宣传基本药物的概念,并使公众及时获取简明的、最新的药物信息,以促进有效、安全和经济的处方调配、指导性的合理药价费用信息及药品价格的动态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只有加大宣传,才能激发起对药品经济性的强大社会需求,才会促使药物经济学不断地被应用于药品政策,全面、深入地指导实践。

2.4 对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支持

药物经济学研究可能影响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社会将从这样的研究工作中受益。药物经济学研究者作为研究信息的提供者,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受到方法论、研究手段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更可能因研究项目、研究资金的缺乏而不能取得突破。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推动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的责任,为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创造必要的条件。

2.5 对制药企业的激励措施

国家应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来扶持企业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如将具有合格药物经济学资料的药品优先列入医保目录,对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费等。同时,在使用制药企业的研究结果时应严格审查、谨慎处置。

2.6 增加对医疗机构的投入

国家应该增加对医院的投入,使其走出以药养医的误区。这样医院才能真正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从而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

2.7 医疗保险

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国家和社会将逐步提高民众的医疗保障水平,国家社保部门和商业保险公司要承担起支付更广大人群医药费用的责任。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引导和鼓励保险机构在制定价格支付政策时,要求药品生产商提供有关药品的成本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和维持生命成本分析等事实证明资料。也就是说,药品要列入医疗保险机构的支付目录,药品生产商须向医疗保险机构提供该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资料。

第8篇:医疗机构市场前景范文

指导思想是“移动”

医疗物联网的生命在于“物”和“网”。“物”就是对象,就是医生、患者、机械等;“网”就是流程,医疗的物联网概念,并不只是说看得见的物理的网络,这个网络必须提升到基于标准的流程。“联”就是信息交流,对象是可感知的、可互动的、可控制的。可见,医疗物联网的运行已经突破空间,覆盖了整个医院的工作。

业界认为,普及医疗物联网指导思想是移动,需要移动计算,需要智能识别。而移动医疗核心是管理观念的转变,从业务系统转向对象管理。在医疗行业最重要的对象就是患者,围绕患者的是医生、护士、药品、器械,所有跟患者有关的系统。如果把这些系统有序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管理规范进行有序的管理,得到的基本的效果是所有的对象都是有序地进行,在控制下进行运作,这样医院物联网系统的正确运行就有了物质上的保障。

令业界关注的是,我国在嵌入式硬软件研发领域已取得重要进展,而嵌入式技术作为智能终端的关键技术,将在医疗物联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实践证实,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构建“电子医疗”体系,实现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进而降低公众的医疗成本。还可以对采供血机构的血液进行自动识别和跟踪治理,对医疗废物进行电子监管,对问题药品实现快速跟踪和定位。

实现医卫资源的整合和结构优化

物联网技术在药品管理和用药环节的应用过程将发挥巨大作用。韩国政府决定,在2015年之前,国家50%的药物将配备使用RFID技术来改善库存控制并减少错误处方的数量。政府官员一直考虑将RFID技术作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认为RFID技术也将使制药公司节省约16亿美元,同时可找到不够标准的药物。

统计数字显示,美国医疗事故排在死亡原因的第五位,国外药物不良事件为所有非手术医疗疏失之首位。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将药品名称、品种、产地、批次及生产、加工、运输、存储、销售等环节的信息,都存于RFID标签中,当出现问题时,可以追溯全过程。同时还可以把信息传送到公共数据库中,患者或医院可以将标签的内容和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对比,从而有效地识别假冒药品。另外,在用药过程中加入防误机制,包括处方开立、调剂、护理给药、患者用药、药效追踪、药品库存管理、药品供货商进货、保存期限及保存环境条件等。

从目前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来看,随着近年来医疗卫生社区化、保健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如果通过射频仪器等相关终端设备在家庭中进行体征信息的实时跟踪与监控,通过有效的物联网运作过程,可以实现医院对患者或者是亚健康患者的实时诊断与健康提醒,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控制病患的发生与发展,这一点对于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而言,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我国行医改和医疗信息化的成功进展为医疗物联网的普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新医改的推动下,医疗信息化成为继金融、电信等行业之后,国内增长最快的应用市场之一。据统计,2009年我国医疗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约为90亿元,同比增速达20%。预计2010年,这一规模将达到120多亿元,增速将超过30%。全国各地医疗信息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医疗物联网的实现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只有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共享服务,实现医卫资源的整合和结构优化,才能使医疗物联网的普及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效和加快普及医疗物联网,关键的是医疗信息的共享。所谓医疗信息共享,就是以前以医院为单位的封闭的医疗诊断信息通过网络实现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共享,从而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医疗信息共享包括医院各个科室之间、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医疗保险、卫生行政部门等多个层面。

普及医疗物联网的精华,在于它的全对象、全功能、全空间、全过程的管理,不管采用什么系统,都可以对这些对象进行管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应用都体现在对象管理。在医疗中最大的基地就是医院,如果医院能够按照这种模式进行整体,对医疗质量和安全都会有显著的提升。

人性化医患关怀

“物联网”时代的医疗场景大多发生在人们的家中――医疗系统借助简单实用的家用医疗传感设备,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的生理指标进行监测,相关数据就可以实时上传给工作繁忙的子女和家庭医生,无论子女们和家庭医生身在何处,只要系统网络相连,子女们和家庭医生就可根据实际数据情况随时联络,以便对病患中的老人进行及时救助,并实时更新相关人的电子健康档案。对于一般的病症,医生可通过远程视频,远程操作智能机器进行干预,省去了患者往返于医疗机构在路途上所花费的时间,人们的生命也得以更长的延续。对于危重的病症,患者在家或者在赶往医疗机构的路上,就已经得到了相应的服务――医疗机构已根据接收到的患者体征数据做好一切接收患者的准备,患者到达时可直接进入诊治阶段。

江苏省政府决定,将运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信息管理系统等形式,建立和完善机构养老管理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按照计划,将建造智慧养老模式下的老年公寓,采用电脑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手段,在地板和家电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

物联网无所不在的时代,人们的临终关怀也更加趋于智能化、人性化,人们可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随时知道病床上患者的情况,减少“没能见到最后一面”的遗憾。对于那些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亲自在家照顾幼儿的家长,“物联网”可以让他们更安心的工作,不必担心幼儿在家是否饿了、是否冷了、是否尿床,或者是否发烧了,因为“物联网”会根据幼儿的需求实时做出应答――及时喂奶、及时盖被、及时更换床垫,实时测量体温并把信息传给家长做出决断。也就是说,在计算机屏幕的一角,工作中的人可以随时监测发生在家中的一切情况,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成功的实践

在普及应用物联网领域已经取得可喜成绩的无锡市,其医药卫生系统正在积极探索物联网的应用。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利用医院现有的HIS、LIS等系统和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患者、器械及药品的管理,用于实现对RFID标签携带者跟踪定位,对其位置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存储、查询、预警,主要由标签维护、权限认证、实时监控与显示、数据查询、数据统计等功能模块组成。在患者医疗过程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可对患者就诊流程、患者身份、患者定位、患者诊疗、患者查询、母婴对应和危急预警等进行管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患者健康管理,既是RFID技术在诊疗过程中应用的起点,又是患者健康管理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应用的新平台。诊疗过程中的检查、诊断、治疗以及治疗完成后的随访,物联网技术都可以大显身手,特别是在改善就医流程、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等用方面都可能会彻底颠覆现有的医疗模式,在普及医疗物联网的基础上打造全新的医患管理和临床康复体系。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在巡床时利用轻便小巧的移动数据终端扫描患者的腕带,即可获知该患者入院后的所有给药、治疗、医嘱、病情等各类实时信息,再扫描输液的药品,即可获取患者用药的准确时间。以前对全病区的患者测体温需要近一个小时的时间,现在通过实时扫描录入,可将时间缩短至20~25分钟内。而在收费环节,通过医院内的无线局域网,所有收费项目自动记录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9篇:医疗机构市场前景范文

急救车在移动过程中,车上的X光片机同时开启。几乎就在车载X光片机拍照的同时,远在8公里之外的医院就已经收到了X光片机传回来的数据报告,医生们根据数据报告一边通过视频指挥急救车上的医生进行急救,一边商议下一步的诊断计划……

跟以前只有等病人被送到医院后医生才能诊断相比,上述创新为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而要实现这一结果,前提是要实现高清视频的稳定传输。在2013 GSMA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现场,中国移动首次将 4G移动通信技术纳入急救医疗体系,开启了移动医疗领域的新纪元。

看见未来

X光片机同步传输只是移动医疗最基本的功能。

83岁的Sigrid Gorn正坐在客厅的椅子上,看着手腕上的血压读取器对着电视屏幕说:“好,看到了。”

电视机屏幕里则是面带微笑的Malte Cornils,这位计算机专家正在德国柏林的查瑞特医院远程医疗中心与Gorn视频通话。

“一切正常。”Cornils告诉Gorn,“我已经收到你的血压和脉搏测量值了。”

这是在波茨坦开展的老年人辅助系统实境测试,Gorn便是其中的一位参与者。此次为期50天的试验将测试“环境辅助生活”(AAL)项目研发的部分技术。AAL是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拨款扶持的科研项目。

电信创新实验室的健康研究与创新总监Michael Balasch说:“项目首要目标是打破孤立解决方案的模式,构建标准化的AAL平台,另外则是通过推出开放标准系统,确保老年人能够用上价格适中的AAL和远程医疗解决方案。”

以上是西门子公司在其《未来之窗》杂志中为人们描绘的一个情景。而这并不只是设想,它已经成为了现实。

科技正驱动着人类创造更好的医疗服务,移动医疗就是趋势之一。

移动医疗,是指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如移动电话、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例如,通过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信息和医疗服务等。2007年该概念首次提出,2009年被公众接受,之后发展迅猛。

移动健康时代

“移动医疗的市场范围很大,有低端也有高端。”在美国加州健康科技集团总经理李瑞看来,移动医疗有商机,大家会关注这个领域。不过每个商家关注的领域不同,例如有的人只是提供检测,有的人则提供老年服务,不同年龄层的医疗需求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模式去满足不同的需求。

杏树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软件开发的机构,其创始人张遇升介绍了目前移动医疗的情况。

2011年,张遇升选择回国创业,杏树林就此诞生,公司旨在为中国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临床信息服务。主要产品“医学文献”和“医口袋”,是专门为医务人员量身打造的免费智能手机应用,为医生提供个性化的文献和参考资料,包括药典、检验、医学计算等。

移动医疗主要包括医院、医药公司等医疗服务相关组织;医生、营养师、健身教练等服务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员;以及求医问诊的患者、及对医疗健康信息有需求的普通消费者等三类用户。

不同用户市场,均有相应的移动医疗模式。

例如,Vocera公司针对医院提供可供在医生和护士佩戴的移动设备,随时发送、接受信息,通话并设置提醒,取代了以往在医院里使用的BP机;而Zeo公司则主要以普通患者为目标客户的公司,其主要的产品是通过一个可佩戴的硬件来监测心率、饮食、运动、睡眠等生理参数。

具体来说,Zeo提供一个腕带和头贴通过蓝牙和手机或其他设备来记录晚上的睡眠周期。用户通过监测的得分变化和该指标的平均值相比较,以对自己的睡眠有一个量化的了解。这也支持了Zeo对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睡眠指导。

而在中国,2000年成立的医药生命科学专业网站丁香园也在涉足移动医疗领域。

丁香园旗下产品众多,主要包括帮助医生提供文献检索资料、求职信息、分享病历等的“丁香客”,以及帮助医生提高医药处方准确性和安全性的“用药助手”。

“以医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模式很有想象空间,因为这有可能会吸引到药厂的关注。丁香园之外,杏树林、睿医等新兴企业都在服务医生这个专业群体。”一家大型社交网站的运营经理李力表示。

而针对普通消费者推出可穿戴设备的天津九安公司在未来则更为看好物联网和大数据,即将所有的数据电子化,对一个用户的整个行为进行追踪。该公司自主研发的iHealth(智能血压计、智能血糖仪等)被称为在移动平台方面的最具潜力的创新性产品。《纽约时报》曾盛赞iHealth是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四个最酷的产品之一,其也被业界认为开启了移动健康时代。

超百亿元的“蛋糕”

移动医疗,带来的不仅仅是医疗上的便捷,还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像我们之前没有淘宝而现在有电商一样,在移动互联时代,医疗市场也必将会有移动医疗的市场空间。”李瑞认为,一个产业的市场很好,一定是因为有需求的存在。现在的医疗市场就像大家吃大锅饭,机会非常多。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达到125.3亿元。

此外,中国在卫生事业方面的“十二五”规划,给移动医疗市场带来利好。例如在基层医疗领域培训15万名全科医生,城乡居民电子健康病历建档率达到全国人口的75%以上。

艾媒认为,在未来5年,中国医务人员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将接近100%,医患沟通平台将较为完善,中国也将逐步建成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城市或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为移动医疗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这一切都表明,移动医疗市场正在迎来春天。

“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很大成长空间而又处于变革期间的医疗产业来说,机会多多,哪怕一个细分的领域出来,都是一个很大的体量。”李力说。

探寻盈利模式

尽管瞄向了更为长远的市场前景,但由于医疗行业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人们对于就医观念的难以改变,先行试水移动医疗的企业势必需要先经过一段艰难的开创之路。

“2012年国内移动医疗处于起步阶段,各企业正积极布局,探索各种运作方式,不过盈利模式尚未清晰。”艾媒咨询表示。

例如,春雨掌上医生系统,该公司的产品是针对普通消费者提供“自查+问诊”的轻问诊的工具类APP,也就是说,该公司主要希望解决用户在有身体疾病症状的时候能随时、随地地利用手机做诊前咨询。

除了能够用其查找附近的医院、药店等,产品还包含免费以及收费提问。

但目前该公司的付费用户并不多,而医生的费用则由春雨支付,盈利模式并不清晰,无论是用户还是医生都处于市场培育阶段。

移动医疗的先行者――“好大夫在线”平台同样也在耐心寻找盈利模式。“通过互联网提高效率来解决医疗资源紧缺问题,将是‘好大夫在线’未来盈利的方向。”该网站创始人王航行曾对媒体表示。

目前“好大夫在线”平台共有30万名医生,其中有5万名活跃医生,以免费解答患者问题来积攒用户群体。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好大夫在线”从最初的网站留言回答进阶到付费回答,可能是1对1或者1对2模式,这取决于用户的付费情况。但这种付费一般都比较低。他认为,“好大夫在线”的盈利模式难题实质并不在于付费低,而是手段,“医生给患者看病,一定要看病历资料,否则没有办法判断病情。”

加州健康科技集团旗下的“好医友”同样也是网络远程会诊服务平台,它提供的另一种操作模式:医生和患者在这个平台上有直接接触的机会,并可在医生端查看用户病历,从而给出咨询和判断。

“我们是基于客户端去传送相关信息,而非基于医院端,医院端是基于医院内部的网络,而且在开放方面也面临很多限制。”李瑞说,通过平台,患者可以享用目前中美乃至全球最优秀的医疗资源,安全上传、云端存储病历资料和健康信息供医生研究参考,并直接同国内外知名医疗专家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体验可信、专业、优质的医疗相关服务。这不仅对接了国外的医疗资源,而且同样也给国内的医疗资源提供了出口渠道。

用户付费,医生或者医疗机构进行收费,而“好医友”平台则在中间收取一定比例的平台费用。根据医生端不同级别的情况,收取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我们会提供给医生和患者进一步的服务,例如病历的压缩和管理,给予患者不同的医生推荐等等。”李瑞说,对“好医友”来说,目前推广的难度在于现在中国使用网络的经验远比美国低,年龄大的人对于网络使用会有恐惧心理。

监管风险难题待解

除盈利模式问题,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还面临很多医疗行业本身的特殊性。

例如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贵等问题突出,医改尚未到位。 大部分公立医院信息系统开放度低、标准化低、数据共享能力欠缺。新兴的移动医疗领域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等都是移动医疗行业的实际困难。

此外,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需要稳定和安全,也正是移动互联网的软肋。 而目前的移动医疗类APP并未给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带来很好的消费体验。

根据艾媒咨询报告显示, 2012年中国手机用户对移动医疗认知度非常低,仅有8.6%的用户了解移动医疗,77.1%的用户完全没听说过移动医疗。报告分析认为,目前移动医疗APP实际应用融入中国手机用户的生活尚需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