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一类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以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二、初中英语中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在初中英语中,单词的读音、意思、词性,课文的句子,章节,语法知识等都属于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可分为理解、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在英语课的教学中要从这三个阶段出发,设计好教学过程。在理解阶段,教师要善于将要学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释新的知识,将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中去。比如教学生单词时,单词的词性是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这时可以将新单词和过去学过的同样词性的单词进行比较,进行意义的联系,比如找反义词,近义词,同义词等,这样就加深了理解,同时也进行了保持的练习,学生也就比较容易掌握和记忆了,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对已经学过的陈述性知识又进行了提取。陈述性知识在很多时候是比较枯燥的,也是容易遗忘的,如果我们能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这种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那么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也会变得容易。
三、初中英语中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在初中英语中,有很多知识是要求学生会操作的,比如用习惯句型造句,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形成等等,这些操作性的知识就属于程序性知识。这些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不一样,他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记住什么,但是却要求学生会操作,比如there be这种结构,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要学生记住there be结构的特点和形式,而是要学生会用there be这种结构去描述事物的状态,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学生说不出there be结构的特点,但是看到一个事物它能够用there be结构来描述。示范式教学是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往往在观察和模仿中掌握一个操作序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一些程序性知识要设计成可示范的教学。变式的设计也是一种重要的策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的运用,而实际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真正掌握程序性知识就必须在不同的变化条件下去思考和运用,比如在学习一些意思相同或者相近的词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模拟在不同场合下使用这些词汇的情景,让他们体会不同情景下不同词语的使用效果。
四、要善于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转化来进行教学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程序性知识形成的过程,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则是程序性知识高度压缩,从分析思维上升到直觉思维的过程。
1、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首先是从陈述性知识开始的,第一阶段,要求学习者知道某一规则并能陈述该规则。换句话说,是学习者了解自己将要掌握的规则并能将其陈述出来的过程。比如,在英语句型、语法的教学中,我们应当把规则介绍给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己找出规则,当学生能够自己描述某种句型或语法的规则时,表明他们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学习。比如名词单复数变化的教学中,我们先要把词尾加-s、-es、词尾变形加-s等几种不同变化的规则告诉学生,或者给一些典型例子让学生去寻找和总结规则。第二阶段,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比如,在名词单复数变化教学中,在学生知道基本规则后应当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当学生能顺利的完成练习则表明规则已经开始支配学生的行为,规则开始向办事的技能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结合变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对程序性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学生对规则的运用不熟练,常常需要出声或不出声地背诵规则以便提醒自己正确的运算顺序。第三阶段,是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表现为规则不必挂在嘴边,而是高度内化,自如地指导人的操作。
【关键词】教育;转变;民主、和谐;创新;评价
新课改是对传统教育教学从方式到观念的一次彻底性的革命,所以我们在进行新课改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全新的理念和敢于超越的信念,既要有开放的意识又要有虔诚的情怀,以务实的态度抛弃各种功利思想的存在。
教育发展历来有两个生长点,一是理论上的提高,二是实践的突破。我觉得自身素质的提高贵在从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中来。当然,理论的获得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学习。
一、生命教育和做人教育(公民教育)统领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全局
新的教育观不再把人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至上目标,标志着对忽视生命个体现象的彻底杜绝,使基础教育回归到原本的状态。我校教育的主题是“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指导学生光大生命”。依托这一主题,我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在班级管理中利用主题班、团会,对学生进行辅导,很好地落实这一主题。热爱生命不仅是热爱物质生命,更应该热爱生命的各种表现形式,如亲情、友情、责任、人生意义等。教学民主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教学形式的多姿多彩是对学生生命的滋润。“只有指导学生不断的让生命光大,才会激起对生命的热爱!”这是我一直信奉的教育准则。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教学的一次蜕变
传统课堂教学,是压抑生命的空间,我们提倡自主、提倡创新,试想一个在青少年起就习惯于被动接受、毫无个人主张和见解的人,怎么能产生创新思维?怎么能具备足够的自信呢?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在培养创新意识和形成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我以推进合作学习为切入点,增强学生民主意识和培养参与习惯,几年来我围绕自学――互助式学习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了三次全校规模的论坛讲座。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改变了过去教师是权威,是表演者的地位,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导演,在有限的45分钟里导演一幕幕精彩剧目。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围绕三维目标,为学生设置了预习题,着重强调三个方面,从知识目标学生学会了吗?从能力目标看学生会学了吗?从情感目标看学生学得有情趣吗?真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失去向上的动力和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要分析透学情。只有了解学生的生活、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为此,我经常走访学生、发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学生学习内容成为判断新课改深入程度的首要标准。从现在课程目标看,学生的学习内容已经成为课改关注的焦点。学习的宗旨目标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科内容与以往学科内容相比,就是更多的来源于生活,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提出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空间。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我从学生实际状况出发,以生活体验的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正,对教材进行处理,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合理地进行学科整合,布置一些可操作性的、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学校为此给我们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和经费。学生需要的就是我应该要做的,因此,我的教学内容及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囊括了教材、学生、生活、需要等多种要素。
五、学会学习,树立全新理念,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勇于创新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带动一切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学校为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尽管学校的经费紧张,但学校仍然给我们提供了各种校内培训、外出学习的机会。我非常感恩于学校为我们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展示的平台,进而恩泽于学生。教师读书俱乐部、教师语言艺术研究小组、班主任论坛、教学叙事、党员讲坛等这些学习型组织我从不错过每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六、建立阳光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成长
新一轮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为此,我制定《数学学科学生综合素质阳光评价表》,该考评表包括学科学习、综合能力,强调多元评价,重视过程性,综合性评价,关注广泛性差异,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通过实施阳光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自信,激励学生成长,促进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主要观点、创新与突破之处是关注学生的不同起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新一轮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杜乃达.对初中数学课改中转变教学观念的探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9)
为了破除学段制教育的弊端,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连续性需要,近年来北京市逐步发展起来一批一贯制学校。北京市京源学校成立于1996年,是一所较早的中小幼一体的15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利用一贯制优势,进行了中小幼一体化的育人模式构建,在育人目标、课程构建、保障系统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一体化的育人目标
京源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而工作”,育人目标是“培养有能力担当社会责任和创造幸福人生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围绕理念和目标,结合各学段学生的特点和教育实际,逐步形成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幼儿园以培养良好习惯和道德情感教育为主,帮助幼儿具备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健康、快乐、自信、友爱的好儿童;小学以行为习惯养成为重点,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开展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的教育,培养能自理、懂礼貌、爱学习、爱集体的好少年;初中以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教育为主,建立国家和公民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守纪律、会学习、有理想、爱祖国的中学生;高中生以理想信念、自律自立、服务人民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教育为主要内容,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能力担当社会责任和创造幸福人生的高素质人才。
一体化的育人目标为学校一体化的课程建设体系建设设置了坐标,指明了方向。
一体化的课程建设
京源总结出了一体化课程建设需要遵循的三原则:即关注“全人”,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宽广、深厚、坚实的基础,德才兼备,人文与科学素养并重;关注“差异”,以丰富的课程满足不同发展潜质学生的选择性需要,以特色课程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关注“衔接”,发挥一体化优势,体现各学段相互衔接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学校从德育、阅读、科学实验、美术特长培养、学习能力培养、身心健康与生涯发展7个领域进行了中小幼一体化课程建设,初步形成了“纵向有效衔接,横向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
1.一体化的阅读课程
京源建构了中小幼相互衔接的阅读课程,逐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和鉴赏创造能力,加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幼儿园让孩子接触叙事、写景,以语音、词汇、人物、事件、景色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体会诗化语言的韵律感、节奏感和美感,课程主要有童谣和古诗;小学通过阅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其阅读能力,让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心灵,阅读课程分为古诗、国学、美文和名著欣赏4部分。初中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拓展其阅读视野,提高其阅读和鉴赏文言文以及国内外经典名著的能力,课程分为古诗、古文和名著三部分。古诗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阅读量平均每学期达到40首;古文节选《朱子家训》《世说新语》《论语》《孟子》等章节,提高学生对古代思想文化的理解;名著的阅读量和范围比小学大大增强,分为“童年的故事”“走向少年”“人类的朋友”“说不尽的战争”等9个主题。高中主要增加学生在中国诗歌、散文方面的阅读量,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认识,培养其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课程分为诗歌、古代散文和中国文化经典3部分。诗歌部分加强了对新诗的阅读,从形式、韵律、意象和情境4个角度学习冯至、闻一多、戴望舒、郑愁予等现代名家的诗篇;古文主要学习《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
2.一体化科学素养培养课程――京源学生要做的450个科学实验和活动
学校系统设计与整合了一系列科学问题、科学实验和科学活动,初步构建了中小幼一体的科学素养培养特色课程体系,旨在保护学生好奇心和“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根据3―6岁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围绕气、水、声、热、电、力、光、土、动物、植物等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设计了“为什么可乐会冒泡”“面条会着火吗”“带电的报纸”“蝌蚪的尾巴哪去了”“为什么秋天树叶会掉下来”等450个科学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和理解世界,成为探索者,体验科学的乐趣,认识到科学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
对于9―18岁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并最终以抽象思维为主,学校以能量、变化形式、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演化六大自然科学的主题构建小学、中学科学实验活动内容。以能量主题为例,小学四年级学“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初中一年级学“植物的光合作用”,高中一年级学“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课程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梯度。
3.一体化生涯规划课程――京源学生必修的40堂生涯规划课
京源立足本校学生需求,构建了中小幼一体化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将生涯概念整合在个体由幼儿园到高中的学习历程中,包括生涯认识、生涯探索、生涯规划和生涯准备4个模块。
在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生涯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基于舒伯生涯理论,依据个体3-18岁依次经历生涯幻想期、兴趣期、能力期、试探期的特点,京源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框架、评价标准等内容。
在学校的一体化生涯教育课程体系中,《京源学生必修的40堂生涯规课》最为经典。课程包括:幼儿园的角色游戏,如“娃娃家”“职业体验”“我们生活的世界”等,让孩子获得初步的职业感知体验,培养对职业的兴趣和对劳动的热爱,初步了解常见的职业类型和工作内容;小学主要是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观察认识社会职业,并对自己有初步了解,课程有“走进比如世界”“走进父母单位”“认为自我的金钥匙”等;初中主要是进一步加深对自我和人生的认识,培养核心品质,课程有“我的自画像”“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时间管理”“竞争与合作”“领导力培养”等;高中是生涯教育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学生明晰自己的未来发展和职业定位,初步完成生涯规划,需要学生对自己的特点和能力要有准确把握,进行职业实践,形成自己的生涯规划书,具体的课程有“兴趣、能力探索”“体验招聘会”“学生公司”“我的生涯规划书”等。
京源的一体化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关注个体生命发展,帮助学生获得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有目标地学习和生活,为其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体化的保障体系
为了保证学校中小幼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持续推进,京源从组织机构、人力资源、教育科研、资源资金、政策领导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保障。
组织机构保障:成立学校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中小幼主管校长担任副组长,定期开展研讨会、交流会、阶段性总结会和汇报会。
人力资源保障:学校聘请特级教师王能智老师和北师大鲍传友教授为学校顾问,努力培养一支与一体化建设相适应的“双肩挑 两胜任”教师队伍,实施京源学校教师培养的10项工程,加强教师培训,初高中教师执行六年大循环制度,建立了中小学大教研机制,初中数学、体育、美术学科部分教师到小学高年级兼课,探索小初衔接经验。
教育科研保障:学校教科研工作紧紧围绕一体化教育模式展开,将学校的重点项目转化为课题研究,多个课题已在市区级立项,课题《整合资源构建构建中小幼一体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资源资金保障:学校设立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学校特色建设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