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肖天认为,“作为搞竞技体育的人,作为运动员来说,参加奥运会你不得金牌你来干什么?”肖天还认为,质疑竞技体育抢占社会体育资源,就好像质疑大学之于教育、交响乐团之于文艺一样。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不能对立地看待这个问题。
人所皆知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或共生共长的关系。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该在从国民收入拿出的投资中各占多大的份额才是一种不是对立且为双赢的局面,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答案。
从媒体断断续续透露的情况来看,中国对竞技体育的投入远远大于群众体育的投入。为了反驳此前中国一块奥运金牌投入7亿元人民币的说法,中国国家体育局的官员称,国家每年对体育的投资为8.8亿元。以此平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共获51枚金牌,每枚金牌的投入不到1570万元。但是,批评者认为,奥运会是4年一次,因此国民收入的投入不是8.8亿元产出51枚金牌,而是35.2亿元产出51枚金牌,因此平均每枚金牌成本不是1570万元,而至少是6900万元。
这些数字让公众基本上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投入中所占的比例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事实证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这两条腿,一条腿极粗,一条腿极细;一条腿极长,一条腿极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和一条腿强一条腿弱的结果便是,只能以力量弱的腿为支点,进行圆周运动,无法达到理想的彼岸——国民身体素质强壮和健康长寿。
1.竞技体育带动体育产业发展
竞技体育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区域竞技体育的发达与否,对于该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竞技体育的娱乐性、观赏性以及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极大的吸引着大众目光,报纸和传媒对于体育的所有宣传和报道内容,90%以上都会涉及竞技体育。因而,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用品、体育彩票等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江苏省竞技体育近几年一直保持强势,在国内各省份中一直排在第一阵营。江苏体育产业发展虽然起步很晚,但是近几年随着竞技体育的强势崛起,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较为迅猛。2006年9月,江苏制定《江苏体育产业振兴计划纲要》(2006~2010年),着重强调了竞技体育在带动江苏省体育产业其他各组成要素发展的重要性。该纲要提出整合竞赛资源、培育市场主体和开发赛事经济,为江苏的健身娱乐业、体育培训业、体育用品也、体育中介业、场馆服务业和体育彩票业创造活跃的市场氛围。
2.体育产业反哺竞技体育
体育产业涵盖了竞技体育,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体育产业氛围浓厚与否,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将对本区域的竞技体育产生长足的影响。体育产业市场的繁荣,将会培育良好的群众体育土壤,群众体育是体育消费市场的主体,不论是体育用品类的实物型消费还是购买门票观看竞技体育比赛的观赏型消费,群众体育在体育产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育产业的繁荣也会直接的带动体育中介业和体育彩票业的活跃,体育产业各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反哺竞技体育发展。江苏作为体育大省,这些年体育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体育彩票收入实现全国“七连冠”,截至2012年12月31日,江苏体彩年销量达到161.81亿元,增幅达14.17%,同年体育彩票对江苏省竞技体育资金投入、群众体育以及其他社会公益资金投入均达到历史峰值。近几年,江苏居民体育消费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特别是体育用品,最近几年的增幅都达到20%以上。江苏已经连多年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处于国内领先的位置,大赛的举办更是活跃了体育消费、观赏、体育用品制造、体育广告等产业市场,为江苏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市场空间。
二、江苏省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间的传导机制
1.竞技体育通过传媒传导发挥其效力
传媒是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活动。媒介传播具有速度快、传播面广的特点,随着科技进步,新的传媒方式不断涌现,如社交网络、微博、在线视频、微信等,这些新的传媒方式不断丰富和拓宽传媒渠道,使得竞技体育的影响力不断放大。江苏省近些年举办的体育赛事一直排在全国的前列,2005年举办的十运会,江苏竞技体育军团金牌总数位列第一,江苏民众通过各种媒介收看、收听或者参与十运会,他们为江苏取得优异成绩感到自豪,为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拼搏进取精神所感染,同时也被竞技体育展现的美感及比赛结果未知性所征服。江苏竞技体育军团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的山东十一运会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江苏人最钟爱的竞技体育项目是击剑、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和花泳,这些项目多年来在全国处于几乎难以动摇的领先位置。这些项目里很多都在江苏省群众体育中开展的较为成熟,市场化程度很高,每当江苏在这些竞技体育项目中斩金夺银都会带动这些市场化长度深的项目发展出现一个小。江苏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同步协调发展正是由于媒介的宣传和渲染。竞技体育的美感、体育的健康理念和娱乐休闲功能以及竞技竞赛中运动员展现的个人魅力通过各种传媒渗入江苏民众生活,推动江苏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最终推动江苏体育产业的和谐发展。
2.传媒产生激励效应过程
随着传媒手段的多样化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媒体在传播体育信息中虽然仍占有很大比重,但是新生媒体在传播体育信息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群众由以往单纯的体育信息受体逐渐的转变为信息受体和传播者双重角色。如微信、微博、网络、IPTV等等,民众通过网络渠道,尤其是“自媒体”快速浏览体育信息并将其实时分享出去,这些媒介对体育信息呈现逐级放大效应。2012年,江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万美元,群众收入水平较高,智能手机普及率较高,这为竞技体育信息快速传达、分享提供了条件。竞技体育向体育产业传导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媒介传播体育信息,并对体育信息受众产生激励效应的过程。江苏竞技体育的每一次飞跃都会给江苏体育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体育用品业会随着群众体育消费的快速增长而得到发展,体育中介及体育广告收入也会随着江苏竞技体育的兴盛而走向繁荣。截止2003年底,江苏省各种体育产业活动单位达4400多家(不含个体户),全省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74亿元,较2002年增长18.17%。到2011年,体育产业对江苏省GDP贡献率达到了0.82%,其中体育用品消费和体育彩票销售取得较好成绩,彩票销售连续7年领先全国,2012年江苏体彩年销量更是达到了161.81亿元。江苏体育彩票销售佳绩的诞生不仅和江苏体育彩票运作的方式有关,这和媒介宣传所产生的激励效应有一定的关系。江苏体育用品每一次销售高峰期及体育培训市场的活跃都都是伴随着江苏竞技体育的腾飞,江苏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媒介的扩大效应产生的激励效应不断促使江苏体育事业的发展。
3.激励机制促使信息受众产生动机
“激励机制”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竞技体育通过媒介向体育信息受众施加影响,响应是指以特定的激励与相伴而生的动机作为前提条件下将产生的最终结果。荧屏竞技是人们了解竞技体育最主要的渠道,人们在观看竞技体育的同时,竞技体育的独特性与功能对受众参加体育健身及消费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江苏群众体育的发展近些年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这和江苏竞技体育的强势发展有着重要联系。江苏举办的所有重大竞技体育比赛都离不开群众体育的参与,如竞技体育赛事的开幕式一般都有较多的群众体育健身展示。江苏举办的竞技体育赛事向广大群众传递积极的信息,同时也使得相关体育机构产生积极动机,根据信息受众对竞技体育刺激信息所表现动机情况,可以分为高积极动机和低积极动机。2002年江苏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35%,2007年达到45%,2010年已经达到50%以上。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全国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江苏省男子列全国第一,女子第二,综合指数居全国第二。2007年,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10.8万人,其中国家级、二级、三级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均位列全国第一。据不完全统计,到2011年底,江苏省开展城乡全民健身活动9000余项次,参加人次约3500余万。2006年5月,江苏省组建体育用品协会组织,截止2010年底,该协会会员达到200余家。江苏体育产业各组分要素取得的成就无不和江苏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相关,竞技体育借助媒介的宣传所产生的激励效应,不断促使江苏体育产业的发展。
4.动机刺激体育产业各要素发展
竞技体育通过各种媒介在群众及相关机构中宣传体育的魅力及价值,信息受众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及对体育的理解所产生动机强弱不同,但是动机的产生就会促使体育健身业体育用品业、体育场馆业、体育中介业及体育彩票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联动的。体育健身业的发展必然带动体育用品业和体育场馆业的发展,体育中介业的发展一样会带动体育场馆业及体育消费的发展,而体育彩票会随着社会大众对体育的关注度增强而得到更好发展。因而,在动机的促使下,体育产业各要素紧密联系,协同发展竞技体育对体育信息受众产生高积极动机和低积极动机,这些动机的产生都会促使江苏体育产业的发展。2005年江苏成功举办十运会,实现了6亿元总收入、4亿元净收入的资源开发业绩,创下全运会资源开发的新记录,这次赛事被誉为市场化程度高、资源整合程度高、维权保障程度高的“三高特征”。江苏体育产业在竞技体育的辐射带动下,较好实施了体育产业振兴计划,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建立起竞赛表演、健身休闲、技术培训、中介咨询四大门类的体育市场体系。全民体育健身服务、体育旅游、体育培训和体育器材、服装以及场馆开发开放等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逐年增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江苏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支持和经费保障。江苏体育彩票业连续7年全国第一;近5年来,江苏省共组织国际比赛136项次、全国比赛385项次、省级体育赛事137项次,承办数量及荣获全国最佳赛区、优秀赛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体育用品业截止2010年底,江苏省体育用品制造单位2500余家,创造产值120多亿元,体育用品销售单位近3000家,体育用品制造、销售单位总数居全国前列。到2010年江苏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0.82%,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1.6%,体育产业就业人数也达到了38万人。
三、结语
关键词:民间争霸“谁是球王”开展意义
1.“谁是球王”为人们搭建舞台
乒乓球、羽毛球运动在奥运会中,我国处在优势的地位,属于我国优势项目之一。这两项运动在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中普及,在竞技体育中提高,从而促进乒乓球、羽毛球的发展。“谁是球王”走进全国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和中国台湾地区。全国南北方共六大赛区,体协两区。现在人们喜爱乒乓球、羽毛球运动者较多,比赛分为海选、大区赛及全国总决赛三个阶段。在各省、区、市海选赛的基础上,进行大区赛。大区赛有东北、华北、西北、华南、华东、西南等赛区。“谁是球王”自开播以来,因其“接地气、贴民心、冠军梦”,广受民间乒乓球、羽毛球爱好者的拥护与好评。在第二季中国雪铁龙羽毛球民间争霸赛中,华东赛区老年无差别组福建选手苏仁和在赛后感慨:“谁是球王为业余选手搭建了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让我们像专业运动员一样站在聚光灯下表演。既展示了选手风采,也传播了乒乓球、羽毛球快乐的魅力”。
2.“谁是球王”开展的意义
2.1发展潜能,挖掘人才
“谁是球王”这个节目,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打法。只要是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的爱好者均可以报名参加比赛。通过各种选拔到最后的总决赛,发展、挖掘参赛者们潜在的能力。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在民间有很多乒乓球、羽毛球的高手。可能他们没过硬的专业技术,可能他们没有正规的训练时间,可能他们没有良好的运动环境,但是,他们有一个不怕跌倒的决心,他们有一个对运动热爱的热心。也许是因为环境的因素、社会因素的原因导致运
动爱好者们无法能更好的,更深的去接触一项运动。可是他们骨子里的热爱,将是他们成功的关键,也是展现自己的一面。让自己的潜能发挥的更好,让自己能像竞技运动员一样,在舞台上展示自我,实现“冠军梦”。
2.2增进友谊,交流技艺
“谁是球王”这个节目,主要是以比赛为主,通过比赛的形式去争夺冠军。在赛场上的比赛的时间是有限的,与对手都发挥出自己最佳的状态。在赛后,不仅仅与对手交流球技,还会与其他选手坐在一起进行切磋。在交流的同时认识了一些新的朋友。孙辉是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的一名矿工,常年在地下600m的矿井作业。他代表煤炭体协参加了东北赛区的比赛,结识了来自石油体协的球友,煤炭、石油两大体协由此建立了乒乓交流平台,相互切磋球技,增进友谊。在2014年3月份,在杭州举办的羽毛球民间争霸赛华东赛区决赛,陆立莺和洪宇坤比赛前从未在一起进行过配合,但是经过他们的努力两人在第二次配合中顺利夺冠。比赛后,他们不约而同的说,认识朋友,享受这项运动,才是最大的收获和快乐。竞技比赛仅仅是其中的一面,这项比赛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生活交流、以球会友的健康快乐的体验平台。民间赛事的精彩不仅仅在比赛之内,更在比赛之外,在享受运动的同时,也享受这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2.3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谁是球王”这个节目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让参赛者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比赛中交流技艺,增进友谊。最根本的是想通过这项运动去让更多的人去接触乒乓球、羽毛球运动。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国球”,让更多的人在乒乓球、羽毛球运动中得到锻炼,解除烦恼,释放压力,获得快乐,增强体质。让更多的人改变自己的现状,改变生活观念。
2.4促进全民健身,区域发展
乒乓球、羽毛球是属于隔网运动项目,可以制作简易的运动器材进行运动。乒乓球在家中的桌子上也可以进行攻打,像羽毛球这项可以在天气无风、晴朗的时候随时在外边进行运动。“谁是球王”这项运动的开展,引起了全国人民对运动的热潮,很多人因为自己家乡的人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也掀起了他们对体育的热爱,也许他们体育资源匮乏,他们自己在当地制作简易的体育器材,进行运动,不管是年长年少的人他们都会去从事运动,带动了当地人的体育思想。普及提高了群众体育的发展,丰富了人们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3.有力推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竞技体育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本部分。竞技体育的娱乐性、观赏性及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极大的吸引大众的目光,报纸和传播的宣传,90%以上都会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传播信息速度快,传播面广,可通过微信、微博、腾讯等进行传播。“谁是球王”之所以异常火爆,究其缘由,电视转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体育产业市场的繁荣,将会培育良好的群众体育土壤,群众体育是体育消费的主体,不论是体育用品上的实物性消费还是购买门票观看竞技体育比赛的观赏性消费,群众体育在体育产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谁是球王”这项运动的开展活跃了体育消费、观赏、体育用品的制造、体育广告等体育市场。有利于推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4.结语
作为一个“为百姓打造梦想的舞台、健身的平台和展示的平台”,“谁是球王”一直不断激励人们去实现梦想,一起诠释“冠军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正能量。“谁是球王”取得巨大社会影响力,李挺表示,中央电视台通过“谁是球王”这一大型体育电视真人秀节目。旨在打造自主的、原创的品牌节目,并塑造榜样,推动群众体育生活,向社会传递正能量,鼓励和帮助普通人去实现梦想。媒介的传播,对体育赛事的开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项运动的开展深入民心,从群众体育出发,为群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舞台,为群众圆了自己的梦想。
参考文献:
“作为一名群众体育工作者,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好,尽可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群众体育中来,是我多年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这是省体育局群体处主任科员蔡琳多年来对自己工作的解读。
走进蔡琳的办公室,各式各样的材料都摆放得整整齐齐。“因为每年都有很多群体活动项目的申报审核材料需要统一整理、汇总,所以我会把它们归好类,组织起来也不容易有遗漏。我们的工作关系到老百姓能否享受更多更好的群众体育活动,能否用上更多的体育设施,因此必须把每一项工作都做细致。”
“在群体处工作的九年,我有幸见证了浙江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蔡琳深有感触地说,“尤其是一直被认为是群众体育工作短板的农村体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体育强县、强镇创建的带动、小康体育村和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的覆盖,大大加快了体育设施建设的步伐,提升了农村地区的生活品味。”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动”起来,浙江全民健身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探索创新。每年片区联动健身活动县级参与率达100%,受众面达数百万人次,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蔡琳告诉记者,“为了使每年的活动都有新意,还会主动邀请其他部门共同主办,群策群力,并且每年选择不同的县(市、区)作为承办单位,不断扩大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面,吸引更多群众加入进来。”如今的浙江,每日清晨、傍晚,在各大公园、广场上都能看见锻炼的老人、青年和孩子;节假日、双休日,各大羽毛球馆、网球馆几乎都是爆满;各式各样的健身房、瑜伽馆也成为越来越多时尚白领的选择。
“群众体育工作不仅仅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更是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健康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抓手。本届辽宁全运会就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浙江全体群众体育体战线工作者将继续更加关注老百姓的健身需求,通过完善体育健身设施、组织群众方便参与的活动,广泛动员和吸引广大群众投入到体育健身行列,让浙江人民在参与运动中充分享受体育的魅力、健身的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质水平和幸福指数。”蔡琳说。(本报记者 奚源)
摘 要 合理设计群众体育的组织机构,处理好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是群众体育能否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南昌市现行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鼓励社会参与、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并对南昌市未来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群众体育 管理 体制 改革
一、前言
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是群众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群众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是在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大环境规范下而产生和发展的。它直接受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约束,同时又根据它自身的特殊性而有所侧重和改变。江西省南昌市地处我国中部,经济相对落后和地理环境条件较差,群众体育发展缓慢。加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没有得到改观,基层群众体育主要由政府组织实施,社会化程度不高。这种体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体育发展的要求,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和文化需要。对江西省南昌市基层群众体育管理现状进行研究,探索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中部地区群众体育管理的新路子和新模式,为推进我国体育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二、江西省南昌市现行群众体育管理体制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是群众体育政府管理最高职能部门,具有研究、拟订群众体育工作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职责,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监督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开展国民体质检测;指导和推动学校体育、农村体育、城市体育以及社会体育发展的职能。江西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受国家体育总局在业务上的指导,同时受江西省各级人民政府在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行政领导。近年来,随着江西省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江西省政府机构改革中,一些县(市)体委已与教育和卫生部门合并,但仍然设置专人负责体育工作。如南昌市体育行政机构中都设置了主管群众体育的专门机构,并配备了一定的专、兼职群众体育干部。在政府其他部门中,南昌市政府有些部门(如卫生部、民政部等)还设有体育管理部门负责本系统的体育工作,它们属于政府非专门管理系统。
另外,在政府管理体系之外,还有社会性的群众体育管理体系,他们是由体育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组成。南昌市现有群众体育社会组织主要由南昌市的各种人群体育协会、南昌市行业体育协会、南昌市的各单项运动协会和公益性组织和经营性组织五类。
南昌市的人群体育协会是为了满足不同人口群体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需要而设立的体育社会组织,如南昌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南昌市农民体育协会等。某些社会组织虽然不是专门的体育组织,但它们下设体育部门,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都设有体育机构,负责组织职工、青年和妇女的体育活动,这些社会组织归为其他社会组织类。
南昌市行业体育协会是由南昌市行业体育工作的主管部门,也是中华全国体育总局的团体成员。
南昌市单项运动协会是为促进某一项目的发展而设立的社会团体。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团体成员,南昌市单项运动协会具有宣传和推动本项目群众体育的发展,促进体育社会化,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的职责。
南昌市公益性群众体育基层组织是由具有共同体育兴趣和体育目的的人们自愿组织起来的松散的区域性体育组织,是社区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
近年来,南昌市的各种经营性体育组织不断涌现,成为体育社会化、产业化有效的实现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方便。
三、南昌市群众体育发展现状调查
调查显示,南昌市各群众体育开展活动主要是利用辖区内大学城或附近中小学的体育场地设施,其次是广场、公园、辖区内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以及其他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这样的基础设施分布较为零散,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是零零散散。与此同时,现有的体育设施由于受到管理体制和人们健身观念原因,利用率明显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但是单从群众体育场地的绝对数量和面积来看,场地设施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附近居民日常健身需求。调查显示,居民日常健身受到长时间的影响,主要是相关设施的管理和维护费用较高,得不到政府足够的资金保障,这是制约建设和开放体育场地的主要因素。
南昌市群众体育运行机制不健全,筹资渠道不稳定,这是南昌市群众体育发展受限的最主要的困难。经过比较分析,目前,南昌市群众体育经费主要靠政府机构和体育机构及辖区单位出资,拨款数额明显低于经济发达地区。群众自己出资和组织活动收入的比率也明显低于经济发达地区,所以,在开展群众体育的资金来源上,南昌市所辖的单位出资的比率远远高于发达地区,社会赞助的比例也略高于经济发达地区,但是绝对数量存在很大的差距。这说明目前南昌市群众体育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简单,主要依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不利于南昌市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
四、南昌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突出社会体育组织作用,弱化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经办”职能
南昌市体育行政部门从“办体育”向“管体育”转变,发挥领导、协调和服务的作用,弱化了微观管理职能,并逐步开始走向宏观管理,并突出社会体育组织作用,实质上就是要使处于从政府机构管理的体育行政部门让权于社会体育组织,使自己处于半官方的体育组织状态。
(二)加强群众体育社会化管理
南昌市更应该突出的是实现群众体育社会化管理,设立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培训与规划制度,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积极倡导健身娱乐体育,鼓励社会体育消费,在政策上对体育娱乐给予扶持并逐步将福利型群众体育改造成消费型体育。
(三)培育体育市场,转变成公益性与经营性体育消费兼而有之
要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需要培育更多的体育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重点是积极兴建适合并方便群众活动的小型多样的体育场地与发挥现有体育场馆作用,采用公益性与经营性体育消费兼而有之的方式方法以吸引群众的体育消费。
五、南昌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群众体育人本化管理
在南昌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中,特别是南昌市政府在对非赢利的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上还没有充分贯彻“人本化”的管理理念,没有深入了解老百姓究竟喜欢什么,没有针对社区体育、乡镇体育和农村体育的不同特点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而只是凭主观想象或把片面的考察就当作整体现象来对待,体制建立上难免片面和不切实际。随着社会法制化、民主化的不断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必然体现在群众体育的管理体制上面。
(二)群众体育现代化管理
南昌市体育的现代化不仅包括南昌市现代体育运动,也包括南昌市体育产业化、体育的高科技及体育管理的现代化。南昌市体育管理体制的现代化是体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首先,南昌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的现代化要求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出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的制度和规范,最终带动南昌市体育事业向前发展。其次,探索和建立南昌市现代化的群众管理体制,就是摒弃南昌市政府独家办体育的体制,真正建立政府、社会甚至企业共同办体育的格局。
(三)群众体育系统化管理
随着南昌市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未来南昌市的群众体育组织系统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南昌市政府将对非经营性群众体育组织给予大力的政策扶持,对于南昌市经营型的体育组织的发展及壮大,南昌市政府只是起到宏观调控和政策性把握的作用,这就打破了原来南昌市政府包办一切的局面。
(四)群众体育法制化管理
在南昌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实施中,尤其注意应该树立“以法治体”的观念,使一切事情在操作上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南昌市体育队伍的法律素质。要增强南昌市体育干部的法制观念和贯彻执行体育法的自觉性,提高依法行政、以法治体的水平;广泛开展体育法的宣传,创造良好的体育法制环境;加快配套立法,建立健全南昌市体育法规体系;推进南昌市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法规;落实南昌市“全民健身计划”,保障公民体育权利。
参考文献:
[1] 常勃.我国中小城市群众体育发展失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1).
[2] 夏宇.浅谈后奥运会时代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
摘要竞技体育在体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特殊国情之下,竞技体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体育的水平发展,所以竞技体育需要得到广泛的发展,以及更好的使我们去认识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才能制定更好的方案去发展竞技体育。
关键词竞技体育队员选拔发展前景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体育也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生活之中,在中国我们经常能看见我国的运动健儿在世界的比赛上为国家争得荣誉,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也提升了中国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竞技体育也称之为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主要有几个特点:一、充分调动运动员的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二、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和竞争性;三、参加者必须拥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四、按照国际统一的比赛规则进行比赛。竞技体育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娱乐性,在队员进行比赛的同时,也带给观众一种娱乐的享受,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都拥有不一样的传统运动,其发展也由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而定,当人们观赏竞技体育的同时也能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从而提升国家整体的体育水平。目前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主要发展依靠的是国家整体体育规划,未来中国的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主要建立在竞技体育本质上的,满足社会体育的需求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要更好的使竞技体育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相互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良好的发展效果。在我国目前的竞技体育发展情况上来看,首先得是制定正确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向,而且必须保持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竞技体育将来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以及挑战。
目前我国的运动员大多都是从小进入体校,然后通过不断地比赛训练,获得好的名次而升入省队,有机会代表省队参加全国性比赛获得好的名次,再选入国家队,这一条路是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最为现实的路,但是这样的方式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的产生。我们都知道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运动员的辛勤付出和教练员的细心指导,我国目前的体制就是要从小练起,运动的选材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关,选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后这名运动员能否达到预期的成绩水准,是否能是运动员达到自身的要求目标,通过一些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现在许多体校里的孩子都有一种思维,就是只要我以后拿了冠军,工作也就有了,名誉也就有了,教练的思想就是竞技体育只要求成绩,最后训练的成果全是按照成绩的好坏来进行判断,但是这种思想在现在的社会发展中已经逐渐的被淘汰,为什么呢?我们常常能在电视里看见某某世界冠军因找不到工作而沿街乞讨,或者某某世界冠军因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转而卖掉自己的金牌,这种现象的产生在我国绝对不是个案,而是普遍存在的,产生这种问题的出现就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体制所造成的,当一个孩子应该在读小学,每天进行正常的文化课学习,为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好基础时,体校的孩子每天就是训练,比赛,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正常的文化课学习,有的也只是象征的一周上2节课,但是2节课的含金量能有多少呢?一名体校的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就已经落后于广大的普通孩子了,然后当体校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大,有一些成绩优秀的可以转入高一级别队伍继续运动生涯,但是有些孩子却面临下队的残酷事实,当这些已经初中或者高中年龄的孩子面临退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还基本停留在小学阶段,完全没办法适应初中或者高中的生活,这个问题就摆在了他们面前。进入高级别队伍最后同样也是面临一个退役下队的时候,国家在对于运动员退役后会发放几万元的安置费,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个除了会体育运动技能而没有其他生活技能的人在这个社会是没有办法立足的,所以就会产生退役运动员无路可走的地步,这也是从一个侧面讽刺了我国目前的竞技体育发展的成果,当金字塔尖的冠军风光的时候,他们身后却是一群群退役运动员找不到工作,没有生存技能的现实,虽然竞技体育是很残酷,但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办法去解决这个竞技体育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也会为以后的体育发展埋下很大的隐患。
我国在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在若干年前一度忽视了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了解体育运动能带给人们的好处,所以也愿意加入到体育运动的行列中来,但是我国目前的群众体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体育健身人群的发展要求,这也是我国之前只发展竞技体育而忽视群众体育发展的后果,近几年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力度,大力修建了许多群众体育设施,给群众尽量创造比较舒适的运动场所,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地方,因为只有发展好了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才能使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整体提高。
所以,根据以上的研究,我自己提出几点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建议:第一要转变唯金牌论的思想体制,竞技体育虽然是以成绩的好坏去判断训练的成果,但是我们现在应该更注重的是对一名优秀运动员的培养,优秀的运动员不仅是要在运动技能上达到高超的水平,在品德,道德,以及综合能力上同样要比较优秀,只有这样的运动员才是符合当今21世纪发展的要求。第二对青少年的培养以及运动的选材要科学化,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争取与学校进行体教结合模式的结合,使运动员在不影响自身学业的情况下也能更好的进行运动技术训练,这不仅能使运动员有更多的选择,为以后提供更多的出路,体教结合模式还可以促进学校体育的更好发展,整体提升学校的体育文化水平,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第三加大对退役运动员的职业培训,使退役后的运动员能掌握生存的技能,为找到好的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开办退役运动员的交流班,使他们能更好的去融入到大社会中,为国家更好的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体育水平真正得以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体育 市场经济 关系研究
一、体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体育属于第三产业的界定,为我国现代体育和市场经济开辟了联手共进,同步发展的新领域与新途径,二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市场经济有着旺盛的开发欲望和拓展及竞争需求,而体育具有激烈竞争和强劲的招来功能及广告效应。两者内在特质的一致性和各自优势的互补性,形成了如影随形不可分离。随着市场体制和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随着体育与经济越来越密切地相互介入、渗透、结缘,体育与市场经济必然形成一个“你中有我,物质有你,难分彼此,浑然一体”的全新境界。
二、体育的市场经济
1.体育的经济价值。体育本身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作为一种产业大有潜力,体育已经成为各国国民经济中颇有前途的产业部门。如日本体育产业产值在本国十大产业中排名第六;美国体育产业总值超过了实力雄厚的石油工业、汽车制造业和航空业。我国社会集资举办的全国性比赛次数在逐年上升。竞技体育商业化与全民健身、休闲、娱乐体育的不断发展,使得体育需求与消费日益增多,从而促进了我国体育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近年来我国体育特别是体育用品市场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已发展到500多家,其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还有一定出口能力。
2.体育走向市场经济,则是社会和企业的巨大财富。任何一种达到相当规模的体育比赛都是非常出色的广告载体,这是因为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会吸引大量观众,现场的广告宣传信息,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为企业产品打开了良好的销路。更有甚者的是通讯卫星网络的出现,使电视转播效果更佳。因此,在奥运会的各项收入中出售电视转播权是其中最高的一项。例如:23届洛杉矶奥运会,24届汉城奥运会,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其价码分别为:2.2 亿、3.7亿和5.5亿美元。尽管如此高昂的转播费,但聪明的体育投资者,仍然通过竞争投资于体育比赛,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3.建立社会主义体育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是顽固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计划经济下的传统观念和运行机制,已经是日益阻碍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显示出很大的滞后性。建立了体育市场经济就可以进行合理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和整体效应,更好地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从而全面提高体育工作的效益和效率。
从经济体育的角度讲,要尽快实现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在各重大国际体育比赛中,创更多的纪录、夺更多的金牌,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增加全民族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竞技体育从发展的眼光讲,一定要尽快走上社会化、产业化、职业化、和商业化的道路。从社会中获取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才资源,努力开拓和培育体育市场,挖掘竞技体育的表演、观赏和宣传媒介载体等竞技价值。开展有偿训练、咨询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经营体育彩票、广告和电视转播,成立体育基金会等。实行经营与社会福利并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方针,将竞技体育推向社会、推向市场、使运动员、教练员对社会的贡献和自身的劳动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从群体体育角度讲,每个人都应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投身到《全民健身计划》中去。它将为市场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身体健康、体制强壮的劳动生产力大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消费观念和体育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购买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此,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群众体育消费市场,建立群众办的管理体制和群众体育自我投资的运行机制。同时各地要建立群众体育管理人员培训中心,搞好健康咨询服务和健身娱乐市场,使群众体育的消费市场更好地运行起来。
三、建议
1.转变观念,实行体制改革。体育既然是产业,就要按现代企业体制建立和运作。实行政事、政企、政群分开,体育行政机构要加强社会管理职能,建立产业管理部门,使体育走向社会,进入市场。
2.解放思想,走企业化道路。体育部门特别是基层单位要走企业化道路,它们对运动场馆和器材设施等国有资产拥有使用权和管理权,并要承担使这些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的义务。它们应是独立核算单位,有掌握人、财、物的权利,并具有法人资格,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
3.“科技兴体”。建立科研和训练联合机制,科研为运动队提供有偿服务,使体育科技从公益型走向经营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需求、参与竞争,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技训练效果,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业余体育训练;认知;全民健身
1、家长对体育锻炼价值的理解
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为基本目标,同时也为竞技体育发现人才,输送人才,而业余体育训练则不仅可以带动大众体育的发展,而且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综合实力和竞技水平,同时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从而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为大众提供健康的精神享受,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体育锻炼是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最积极、有效的办法。它能促进青年、少年、儿童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能使中壮年人保持旺盛的精力,能使老年人延年益寿。体育锻炼还能防治疾病,加快康复。体育锻炼不仅具有健身的作用,还可以调节情绪、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和愉悦精神。在家庭影响诸因素中,对中小学生参加业余体育训练影响最大的是父母,在这些影响因素里,父母对子女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态度和父母支持子女将来当专业竞技选手的态度;其次是父母孩提时代喜欢体育运动的程度;再次是父母现在参与体育的态度和父母的运动竞技水平;最后是父母的体育价值观。在将父母对子女参与体育的态度作为中介变量的情况下,影响中介变量的其他家庭因素是父母现在参与体育的态度、体育价值观。父母以往的体育情感倾向对子女参加体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运动竞技水平,作为一种技艺和实践的结晶,也影响着子女对体育的直接和间接参与。
家长对每年投资在体育锻炼上的费用直接影响到家长对于体育锻炼的认知情况,家长对于用在体育锻炼上的费用也直接关系着他们对于子女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态度。家长每年投入体育经费多的在支持学生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比例中就大,他们自身就对体育锻炼充满兴趣,对子女的体育特长就比较重视,他们对竞技体育的支持态度直接影响到子女,只要子女愿意参加训练,他们就会全力支持。相反,家长对每年投资在体育锻炼上的费用少的,他们对于体育训练的目的只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这样简单,他们没有把子女的体育特长作为专门目的来看待,不会特意去花费太多的经费去培养。
2、家长对体育锻炼价值的理解
体育锻炼是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最积极、有效的办法。它能促进青年、少年、儿童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能使中壮年人保持旺盛的精力,能使老年人延年益寿。体育锻炼还能防治疾病,加快康复。体育锻炼不仅具有健身的作用,还可以调节情绪、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和愉悦精神。
在对义乌市家长对每年投资在体育锻炼上的费用上的调查结果可知,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有98%的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这一选项;有86%的义乌市家长“体育锻炼能促进生长发育”这一选项;有85%的家长“体育锻炼可以防病治病”这一选项。这三个选项分别排在前三位,说明学生家长对体育锻炼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价值理解非常深刻,得到家长的一致认可。
有78%的义乌市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能培养优良品格”这一选项;有65%的义乌市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增强竞争意识”这一选项;有62%的义乌市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学会团结合作”这一选项。这三个选项分别排在爱第四、第五和第六位,说明,义乌市大部分学生家长已经意识到体育锻炼能人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培养人的竞争合作意识和优良品质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53%的义乌市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使人健美”这一选项;有47%的义乌市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调节生活余暇”这一选项;有39%的义乌市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令人头脑单纯”这一选项;有35%的义乌市家长选择了“体育锻炼体育使人变得粗野”这一选项,这四个选项分别排在后四位。这四个选项是从心理层面去调查家长对体育锻炼价值的理解,从调查结果可知,部分家长还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调节身心状态、愉悦身心的价值。
由此可见,家长对体育功能的认知程度还是较高的,特别是家长对体育娱乐功能的认可,不仅有助于对体育的宣传,而且可以带动整个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全民健身的推广。同时,也可以通过强调娱乐形式的少儿体育活动来引发少儿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使其主动、持久的去参加体育健身和业余训练。我们也应该注意家长对体育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存在着一定的顾虑,这可能会在家长对子女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态度上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
3、家长对业余体育训练的认知情况
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为基本目标,同时也为竞技体育发现人才,输送人才,而业余体育训练则不仅可以带动大众体育的发展,而且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综合实力和竞技水平,同时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从而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为大众提供健康的精神享受,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在对义乌市家长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程度”调查结果可知,有53%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非常好;有41%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很好;有4%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一般;还有2%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不好。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情况很好,对近些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取得的成绩给予很高的认可。
在对义乌市家长对“我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竞技体育影响”调查结果可知,有64%的学生家长认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竞技体育影响非常大;有31%的学生家长认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竞技体育影响很大;有5%的学生家长认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竞技体育影响一般。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家长认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竞技体育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二者属于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在对义乌市家长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如何”调查结果可知,有12%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非常好;有19%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很好;有46%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一般;有23%的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不好。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家长认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后背人才培养状况表示忧虑和担心。
在对义乌市家长对“体育工作者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调查结果可知,有35%的学生家长认为体育工作者得到社会的非常认可;有20%的学生家长认为社会很认可体育工作者;有30%的学生家长认为体育工作者得到社会的一般认可;有15%的学生家长认为体育工作者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体育工作的社会环境还很复杂,认可与不认可体育工作的家长比例大体相当。
在对义乌市家长对“体育锻炼和竞技体育二者关系”调查结果可知,有75%的学生家长认为体育锻炼和竞技体育训练都能增强身体素质;62%生家长认为二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34%的学生家长认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竞技体育训练损害身体健康;有29%的学生家长认为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家长对体育锻炼和竞技体育训练二者的关系比较混淆,大部分家长认为体育锻炼与竞技体育训练是同一性质的内容。
关键词:体育体制;改革;困境;发展;理念;模式
1当代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困境剖析
1.1体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体育受“金牌至上”锦标主义的驱使,在高度行业化集权经营的传统体制下,优质的体育资源更多地被倾注到高层次竞技项目中,背离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体育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1传统体制已经不符合时展与进步的要求
1)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以市场经济的理念来观察,运动员的培养方式、竞技体育的项目设置、赛事的举办方式、运动员来源与出路、奖惩制度等方面均未能按市场规律取向行事。也不应将个人功利性极强的“精英竞技”作为公共产品纳入公共管理体系,精英竞技中充斥着“假球、虚报年龄、黑哨”等诸多诚信缺失行为。
2)缺乏可持续发展基础
传统体制仍停留在人的工具本位上,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退役后生活保障缺乏有效解决手段。短视青少年体育发展,造成了青少年体质长期不断下降和体育后备人才短缺,动摇了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长期执行的“金牌战略”将大量优质的体育资源集中在顶层,周而复始的短期行为销蚀了竞技体育的基础[1]。
1.1.2传统体制迟滞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
1)竞技体育热门项目鲜有突破
随着国际体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传统的体制已很难跟上世界体育发展的步伐。从北京、伦敦奥运会已经不难看出,传统体制下田径、“三大球”等项目仍没有较大突破,少数项目距世界最高水平的差距逐渐拉大,长此以往,我国体育在世界的影响力仍将难以改观[2]。
2)群众体育开展依然薄弱
长期以来,对公共体育服务不够重视,体育组织体系建立、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科学健身指导等诸多方面与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体育人口比例偏低,群众体质健康问题、群众体育开展经费投入低等问题长期并存。
3)学校体育开展不容乐观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然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却连续多年下降,学生的体育精神缺失及健康理念落后,大中小学体育教育缺乏有效衔接,新的体育测试标准不升反降等现象更值得我们深思。
1.1.3传统体制偏重竞技体育导致体育发展失衡
1)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
传统体制倾力于体育的政治和外交等非本质功能,将各种有效资源投向有望取得显著效果的竞技体育,导致用来保障公共体育服务体育的资源相对减少,目前我国体制远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体育文化多样化的需求。
2)地区间体育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区域结构的不均衡,造成各地区间的人均体育消费、设施建设、体育人口比例、竞技水平、人均体育经费、重视程度及体育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差距明显。
3)各体育门类、项目之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体育战略目标的错位以及奥运任务的压力,在所有体育活动中人为地突出竞技体育,在竞技体育中人为地突出奥运项目,在奥运项目中又人为地突出有望夺牌的项目[3],所有这些日益加大了优势项目与劣势项目以及奥运与非奥项目之间的差距。
1.2体育体制改革的阻力
改革的进程取决于动力、阻力的较量以及相关利益集团的博弈,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阻力既有遗留下来的旧观念,更有既得利益体的阻挠、理论认识分歧以及体育发展的惯性[4]。
1.2.1陈旧观念
计划经济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手段在体育系统中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形成巨大的抵触力量。“举国体制”在竞技体育上曾经取得的辉煌成绩,必然也成为抵制改革的一个借口。
1.2.2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
在寻求最大化利益的改革进程中,各个利益集团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从而对改革起到不同的影响。在前期不成型的改革中,部分利用制度真空和不正当手段获得巨大利益的既得利益者,为进一步获取利益,更愿意保持当前不规范的制度机制,进而反对和抵制改革。
1.2.3理论认识分歧
就竞技体育体制而言,当前理论认识上还存在着多种不同见解,虽然“举国体制仍然受一些政府官员和运动员大力支持”,但现实中我们不可忽视金牌光芒后的阴影。对体育资源的配置、责权利的分配、政府职能如何转变,竞技体育如何实现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等理论问题的探讨悬而未决,极大限制了中国体育体制的改革进程。
1.2.4体育发展的惯性
尽管传统体制存在种种弊端,但“举国体制”还是短期内获得金牌的有力武器,而地方政府和人民对金牌的热情未见明显消退,所以,明知其中的问题与不足,仍会贪恋现有体制,迟滞体育体制的改革的步伐。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体育学界对于进行体育体制改革的方式和程度莫衷一是,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有的体制已经不能满足时展要求,不能适应我国体育强国战略进程,为了促进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与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也只有克服种种阻力,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才能得以实现。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2012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曾经说过:“目前中国体育的转型依然面临诸多问题,改革是唯一的出路。”[5]
2体育体制改革的动力
2.1中国体育发展的需求必然成为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力
2.1.1体育与社会其他领域协调发展的需求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体育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密不可分的,体育的发展必然要与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协调一致。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体育发展也必须做到以人为本,破除体育体制、机制的种种弊端,促进体育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管理体制、产业经营、职业化建设、赛事举办都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体育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必然要参与到如火如荼的文化体制改革当中。
2.1.2中国体育融入世界体育的需求
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中,现代竞技体育的表现受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体育合作与融合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出路。一方面,竞技体育已经成为和平年代提高国际影响力、树立国家形象、与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随着职业体育的全球化发展,中国体育要融入世界体育之中,并获得更好的发展,必然要在原有体育体制上进行深入的调整与变革。
2.1.3体育行政体制改革的需求
体育行政机构是体育体制的基础,体育行政机构的改革和局部调整,增强了体育体制从外部汲取资源的能力,为体育体制的变革提供了内在动力。体育体制的基本功能体现在体育行政的管理职能上,而体育行政职能的转变调整了体育体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必将推动整个体育体制的变革。
2.2中国体育改革的外部动力
2.2.1政治环境
我国历来的体育体制与政治密不可分,作为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部分,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迎合与顺应政府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与潮流。
2.2.2经济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确立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体育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这也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加注重维护自身体育权利,能够理性对待体育成绩,逐步接受商业体育、娱乐体育和休闲体育等观念和模式,广大民众新的体育价值观,必将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影响到改革措施。
2.2.3文化环境
多元、开放、内涵丰富的系统文化环境为体育体制改革在物质、制度和精神方面创造了条件。在物质层面,各类体育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体育服务的竞争、体育文化的传播早已打破国界限制,为中国体育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体育接轨,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制度层面上,为适应多元化的体育发展趋势,就要借鉴国际先进的体育管理经验,建立公平、高效、民主的体育体制。在精神层面,更要充分挖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将之发扬光大,所有这些都将有力地促进中国体育体制的改革。
3当代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策略选择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要求体育体制与时俱进,脱胎于计划经济的举国体制在统管现阶段的全国体育早已不合时宜。而体育的国际化使得当前国际体育中的职业化、商业化的浪潮猛烈地冲击着举国体制,中国的体育要屹立于国际体育之林,就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体育要同国际接轨。
3.1体育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
3.1.1政府主导扶助
通过制定科学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竞赛制度、发展规划,由国家体育行政机构宏观上对竞技体育的各项规定进行整体把控;主持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指导职业体育,支持院校体育工作开展,扶助弱势项目,组织开展体育竞赛和群众体育活动。
3.1.2社会运营管理
微观上主要由社会各级体育部门、各类体育团体和社会化体育市场承担运营管理责任,建立以自我协调管理为主的市场化社会运营和管理模式,彻底实行管办分离。
3.1.3夯实院校基础
切实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和体育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通过“优秀运动队院校化”带动院校体育发展,将院校建成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人才培养的基地。在此基础上,实现院校体育、职业体育和高层次竞技体育的有效对接,形成院校-俱乐部-高层次竞赛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模式。
3.1.4发展职业体育
从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职业体育的行业法规、制度,明确职业体育体制的基本构成、运行机制。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以俱乐部为主体、竞赛为杠杆、相关产业为支撑,国家单项运动协会全面负责的职业化体系。以职业竞技体育带动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推进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3.1.5社会广泛参与
本着“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在加强全民健身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群众性多元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工作。加大体育文化传播力度,普及和推广科学健康的健身知识与健康理念,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体系建设,构建覆盖面广的社会化群众体育网络,与时俱进的推进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建设工作。与此同时,倡导“休闲体育、娱乐体育、体育旅游”等新理念,并组织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有效开展,使体育真正成为民众生活方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1.6发挥体育产业的引擎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体育产业格局的完善、结构的优化、市场秩序的规范、区域间体育产业的协调、产业规模的壮大等多方面,可以借鉴经济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在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体系,促进体育与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进而带动和支持弱势项目以及群众体育发展。
3.2体育体制改革实现路径
3.2.1切实转变体育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注重体育的公益性质,使广大民众能够得益于体育体制改革的良性发展;不断深化对体育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充分发挥体育的经济、教育、健身和娱乐功能,使体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转变金牌至上的政绩观,把体育事业发展重心放在全民健身、提高人民群众体质上,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为体育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基础。
3.2.2调整和完善现有体育体制
通过对现有体制的改革创新,转变传统自上而下的行政垂直协调体制,促进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中介机构的实体化进程,彻底实行“管办分离”,建立政府与社会、市场互补,形成具有宏观调控能力的社会自我协调机制的体育发展模式。
3.2.3大力发展体教结合
广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是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必然选择,而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基础,所以,逐步将“优秀运动队院校化”,建立起符合各类高校自身传统和优势的运动队伍,并为高等院校在招生、训练、学习、管理保障及竞赛体制上进行配套改革。在此基础上,逐步将业余体校也逐步纳入国民教育系统,探索高校竞技体育新的发展模式。在各大中院校普遍建立学校体育的督导制度、学生健康监测制度和体育考试评价制度,推动后备人才的培养,努力将院校建成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人才培养的基地,从而促进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良性结合与可持续发展。
3.2.4继续深化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
对于优势竞技项目,政府需保持固定投入;对于具有一定职业化基础的(三大球等项目),则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完全交给市场和社会,并鼓励和支持企业、社团参与其中,对于政府出资的体育公共服务则实行公开透明的招标。
4结语
世界体育全球化、多样化、职业化、娱乐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不可动摇,我们必须直视现有体育体制的种种弊端,权衡改革的动力与阻力,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机,全面、深入地进行体育体制改革,这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提高民族体质健康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以时代精神考量中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J].体育与科学,2013,34(1):19-20.
[2]孙亮亮.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路径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22(5):136-139.
[3]党会侠.由和谐发展反思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J].体育科技,2013,34(2):17-19.
[4]张新萍.中国体育改革的动力与阻力[J].体育学刊,2006,1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