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产业发展策略范文

乡村产业发展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产业发展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产业发展策略

第1篇:乡村产业发展策略范文

关键词:城乡产业;影响因素;影响机制

中图分类号:F2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内涵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关系都要经历三个阶段:乡村支援城市;城乡独立发展;城市与乡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即城乡一体化。目前,我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进入了城乡关系的第二阶段。刚刚闭幕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又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是指把城市产业和乡村产业作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理构建和延伸城乡产业链,形成城乡产业合力,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产业一体化是城乡经济利益导向下,城乡的相互依赖和竞争关系,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

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不仅要考虑城乡总量发展,还要考虑到城乡主体的差异性问题,即将城市和乡村各自作为产业发展的主体,综合考虑城市和乡村各自资源本底条件、技术知识结构、城乡各自产业体系、城乡政策、要素流动机制等之间的关系。

(1)资源本底差异——城乡各自产业基础。“城”和“乡”拥有各自独特且不同的资源本底。城乡各自的自然、地理、经济、文化等资源本底的差异,导致城乡产业背景的不一致。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各自的特质将会相互碰撞。为了达到交互环境的适应,城乡各自的产业发展必须依赖于各自的资源禀赋,发展不同的产业部门,进行分工和合作,建立起互促、互补、互利的城乡产业格局,强化交互行为,形成开发型的互动网络。

(2)技术知识条件——城乡产业发展动力。产业技术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增加,标志着产业演进方向。城乡产业技术知识的复杂性演进使得城乡产业互动形式、方式更加多元化,从而导致城乡关系不断变化。当城乡技术知识处于同样的较低水平时,城乡产业都将陷入恶性发展的状态。当一方技术知识先进时,技术知识先进的产业发展将快于落后区域,且技术知识差异越大,区域产业发展差距也将加大。当城乡技术知识处于同样先进的水平时,城乡产业将进入良性互动状态。

(3)完备产业体系——城乡产业互动发展支撑。城市和乡村产业进行对接,紧密联系,互动互利,达到共赢是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意义所在。完备的城乡产业体系实际上是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细化而引起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的不断加深。城乡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某一单一产业在某一环节的发展,往往需要上下游产业部门、专业性外部服务业以及产业配套设施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主导产业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支配力量,而关联产业可以为主导产业提供市场需求、经营信心和外部效应等方面的保险性,提高主导产业企业的存活率。并且能够依据外在环境的变化采取灵活适当的组织形式,以更好地实现对主体产业发展中不确定性的控制。产业随着其规模经济效应和学习效应的发生,所提品(服务)的成本不断下降,产品(服务)质量逐渐提高,将极大地推动主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完备的城乡产业体系将是城乡产业互动的重要支撑与保障。

(4)政府宏观调控——城乡产业发展的外部作用力。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除了资源本底、技术知识条件、要素流动机制、产业体系完备性等因素的影响外,政府在城乡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orter(1985)将政府在产业互动发展中的角色界定为制定竞争规范,保证区域市场处于活泼的竞争状态。作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外部主作用力,政府应制定合理的城乡产业发展政策,把握好城乡产业发展重点,提供有助于城乡产业良性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府应及时调整和修改不合理、过时的产业政策,配合以经济政策、法律政策共同促进城乡产业良性发展。

政府还通过调节城市产业和乡村产业在产业环境、技术结构、消费需求以及产业利益主体等方面的不同作用力,间接的影响城乡产业发展。

(5)要素流动机制-城乡产业发展的通道。城乡产业发展的联系通道在于产业要素的双向高效流动。要素流动性是一个持续动态发展过程,要素流动性关系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效率。若城乡之间缺乏一个统一的机制来维系其整体的运行,即城乡产业处于一个相对封闭各自为政的状态,则意味着阻断了产业要素在城乡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途径。要素如果是单向流动,收益方产业将会不断发展,另一方则相对萎缩。从城乡经济发展角度来讲的话,城乡之间要素流动越顺畅,城乡间交往越密切,城乡产业间关系越紧密,城乡经济发展越好。

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推进策略

(1)加强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城乡产业联系

城乡之间由于资源本底的差异,造成资源优势上的主导产业类型不同,由此应该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思想的指引下,大力促进城乡产业之间的流通,形成呈现资源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2)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进产业政策创新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重点解决城乡产业发展中制度供给主体的制度供给能力和发展创新激励问题。建立以城带乡的发展长效机制,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城乡产业通道建设,

(3)促进城乡产业集聚发展,优化城乡产业结构

城乡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通过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培育紧密的产业链条,优化城乡产业结构。通过加强产业的纵深化发展和互补性融合,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和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深度。

小结

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其本质是城市与乡村在发挥各自禀赋优势基础上,完成相互间的产业对接,促使城市与乡村产业间交易增加、产业链条拉长或增粗、城乡产业间辅助功能关系的形成,甚至是新兴产业的出现与扩散。但针对具体城市与具体乡村,应详细了解该城市与乡村在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产业背景、产业结构等方面相关性与差异。按市场化的方式推动相互间互动及进化,最终达到城乡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石忆邵.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回眸与评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3,(1):49-54.

[2] 孙成军.转型期的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 曾菊新,祝影.论城乡关联发展与文化整合[J].人文地理,2002,17(4):7-11.

[5] 周叔莲,郭克莎.中国地区城乡经济关系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

[6] 任迎伟,胡国平.城乡统筹中产业互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8):65-75.

[7]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第2篇:乡村产业发展策略范文

[关键词] 智慧旅游理念;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B

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的逐渐普遍及信息技术手段的逐渐应用,旅游行业为适应智慧旅游理念,强化自身旅游发展能力,已经在其内部逐渐完成了旅游信息化的转变和建设。乡村旅游是近几年旅游行业中一项热门的旅游项目,也是缓解我国旅游行业低谷的一丝清泉。在当前智慧旅游理念下,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何去何从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智慧旅游理念及旅游信息化发展

智慧旅游理念主要是指利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便携式终端旅游设施,从而主动的感知旅游资源、旅游活动和旅游经济等信息的一种旅游理念,通常也被称之为智能旅游理念。智慧旅游理念下要求我国旅游行业逐渐完成其信息化发展模式,从而提高其在旅游市场环境中的市场竞争能力。旅游信息化发展主要是指旅游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云端,建立“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模式。旅游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也为我国旅游经济的提升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期。乡村旅游行业在其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开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周边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将部分信息内容以网络信息的形式实施信息公布;第二阶段,形成期。随着电脑的普遍应用,我国社会直接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形成带动了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了乡村旅游的跨城市发展;第三阶段,发展期。云计算、移动终端技术以及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的推行,信息化技术手段在酒店、旅行社、景区等范围内已经开始广泛开始流行,乡村旅游信息化全面实现了乡村旅游景区化发展模式;第四阶段,成熟期。截止到今天“互联网+”模式和智慧旅游理念的形成将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发展带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建立了以村镇为中心的乡村现代化景区。

三、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旅游网站的信息化发展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旅游网站的建立。传统的旅游网站中主要是以国家级旅游景区为宣传内容,建立景区专门的网站。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发展,以乡村旅游景点为主的乡村旅游网站已经成为旅游网站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网站建立的过程中以各大搜索引擎为基础,建立检索网页,在网页内部以市级单位为核心创建该地区直辖范围内各大乡村旅游景点,并且对下属各个景点的基本信息和特色旅游实施网络介绍和宣传。个别先进的乡村已经与携程、途牛等大型旅游网站建立了旅游路线计划宣传的活动,实现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二)旅游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旅游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在智慧旅游理念下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景区内部管理系统。例如,乡村旅游中已经逐渐开始使用电子门票、区域内文化自主保护电子系统、信息化环境监测系统等内容。我国乡村旅游管理信息化发展中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逐渐开始实施卫星遥感定位系统和LED信息系统,从而保障乡村旅游的安全性和新颖性。此外,我国以三坊七巷等35家乡村旅游景区为首的“身份证入园管理模式”已经投入乡村旅游管理信息化发展建设中。

(三)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

当前我国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在智慧旅游理念的影响下开始逐渐推广区域旅游信息化设施的建设。例如,针对乡村景区内的各个景点设定自助景点门票售票机,在景区内引进自动贩卖零售和饮用水设施,实现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降低景区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浪费。此外,我国《关于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乡村信息网络工程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实现了我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

四、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网站宣传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旅游事业迅速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型的旅游形式,在开发后赢得了广大游客的青睐。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企业家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开发,这些经营者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自身的知识和素养有很大的关联。由于乡村旅游经营者受到投资成本的影响,在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经营时,未认清“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宣传时,仍旧采用传统广告的形式,这样就很难引起更多网络群体的关注。此外,一些地方自行建立的乡村旅游行业网站,受地域的影响受众群体较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具有广泛的传播性,产生这样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经营者对网站宣传重视程度不足造成的。

(二)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

新世纪以来,信息传播的速度在逐渐上升,这样的发展环境使人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旅游领域中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能提升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为乡村旅游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在很多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的意识中,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较少,这样的意识很难实现对旅游产业进行科学的管理。而实际上,在旅游产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中,信息和数据存在相互重叠的现象,并且相对独立,未能形成信息数据共享的体系。此外,旅游企业中的工作人员未经过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培训,这就导致了乡村旅游产业中信息化管理的水平相对较低。

(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旅游行业经营和管理的模式逐渐呈现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乡村旅游产业为了适应当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应逐渐对自身的产业实施信息化建设。但是在实施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很多的不足。在一些乡村旅游的景点中,虽然计算机和上网设备能够正常使用,但是其中只有少数的旅游企业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这些少数的网站在实际运行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功能未能充分的发挥,所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时,产生的影响力较小。目前国内很多乡村旅游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仍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五、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策略分析

(一)加强网站建设和网站宣传

乡村旅游提供智能化的旅游服务是旅游产业向智慧旅游升级的重要表现,这不仅能提高对游客的服务质量,同时还能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因此,在今后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应加强自身网站建设和网站宣传的工作。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在于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对自身的旅游信息进行宣传,与较热的公共服务网站进行合作,使游客在公共服务网站上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预定,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服务的顺利链接,以此来提升乡村旅游产业信息化的服务质量。

(二)提升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

乡村旅游企业经营者多为当地的农民企业家,为了有效的提升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首先要提升经营者对信息化建设的意识。而智慧旅游建设作为旅游信息化的升级模式,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注重旅游公共服务和管理服务的有效链接,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来建设智慧旅游模式,能够实现对社会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因此,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者应充分把握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规律,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保障机制,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全面建设乡村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

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这些基础设施主要包含了数据库、物联网和无线的网络通信技术等。其中标准化的数据库是智慧旅游景点建设的基础条件。数据库中收集了海量来自政府和游客的信息,这能为乡村旅游产业制定新的发展策略提供可靠的数据。因此,应注重对数据库的建立。另外,物联网实现物物连接主要依靠射频识别技术,为了实现智能旅游景区的建设,应注重对物联网各个环节的配置。随着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手持电子智能终端的游客可以随时介入无线网络中,能对旅游体验进行实时的分享。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应强化对无线网络通信的建设,从而为游客提供智能化的旅游服务。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智慧旅游理念实质内容是为游客打造智能化的乡村旅游服务。智能化旅游服务主要是将目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产业建设中,例如,云计算技术、海量数据库、物联网、无线网网络通信技术等,但是在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建设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智能化的建设。

[参 考 文 献]

[1]张凌云,黎j,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66-73

[2]黄忠伟.广西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4(3):143-144

[3]郭华.信息化背景下川东地区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7):58-59

[4]陈颖杰.海南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6):117-119

第3篇:乡村产业发展策略范文

关键词:秦岭;民俗体育文化;旅游

体育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以休闲、娱乐、健身和提高人文素养为主要目的,以观看、欣赏和参与各种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旅行游览活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赋予了秦岭北麓乡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发展丰富的资源。西安秦岭北麓观光农业园的开发,民间文化活动和农事活动、健身活动、民间文艺等融入到农家乐进行开发,露营地的开发,休闲产业带的开发等一系列民俗体育文化旅游项目正在蓬勃发展。

1西安秦岭北麓乡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发展的有利因素

1.1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西安秦岭北麓指从秦岭主梁向北至山下平原到距西安市区南20公里的地带,其东西方向贯穿蓝田县、长安区、户县和周至县,共有汤峪、库峪等41峪和朱雀森林公园、太平森林公园、秦岭国家植物园等多处国家及省市级森林公园、景区、景点等。这些都为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1.2民俗体育文化历史悠久

西安秦岭北麓地处陕西关中地区,耍社火、扭秧歌、跑旱船、陕西红拳、庙会等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如,位于秦岭北麓中部周至县境内的楼观台,是中国道教发源地,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楼观台庙会都有“集贤鼓乐”行乐、迎宾民俗表演、比武招亲、殿镇锣鼓芯子方阵、大玉木偶、牛斗虎、民俗趣演大巡游等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让观众领略最古老、最传统、最具关中地域特色的民间闹春习俗。

1.3城市居民闲暇时间增多,体育消费意识增强

我国法定节假日制度的实施为城市居民参加体育休闲提供了更多机会,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也在近年来不断加强,顺应此环境,西安市委、市政府不断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规划旅游项目如:终南山地质博物馆,南五台佛光文化保护区,朱雀冰晶顶旅游步道项目,秦岭野生动物园周边景区环境整体改造等。

1.4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保障

结合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实际,省政府作出了“利用秦岭山地资源优势,推动陕西体育产业发展”的决定。西安市政府审议通过的《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3—2020)提出立足“一核引领,三心提升,三带拓展”的格局。“一核”指西安主城区,“三带”就分别包括:秦岭山地休闲体验带、渭水生态休憩景观带、渭北历史文化体验带;《大秦岭西安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11-2030)》、《大秦岭西安市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提出了“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纲,以实现城乡统筹为领,以促进区域发展为重,以适宜人居旅游为本”的原则。

2西安秦岭北麓乡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2.1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规模效应不强

受到秦岭山地乡村的规模、交通、自然地理环境等条件,以及资源的配置整合、产业的融合度等现实问题制约,民俗文化旅游的市场发展缺乏竞争力,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表现为品牌民俗文化旅游村落数量较少;一般性民俗文化村落受条件限制同质化严重,恶性竞争激烈。

2.2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传承受阻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展,大量秦岭山区青壮年人口涌入城市务工,一些民俗工艺、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加之市场化利益驱动,一些具有文化特征的资源、活动出现了商品化特征,失去了民俗文化内涵,有的甚至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过度开发,阻碍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2.3民俗体育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民俗体育文化旅游是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融合产业,其发展需要懂得体育经营管理、体育产业政策、体育文化内涵等方面知识的专业复合人才。目前我国体育文化旅游专业人才供给不足。

2.4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秦岭北麓地区的翠华山登山节、太白山旅游登山节、大秦岭文化旅游节等重要赛事和节事开发才处于初级阶段,宣传力度不够,很难吸引游客。民俗文化融入体育产业的步伐有待提升。

3西安秦岭北麓乡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民俗文化体育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体育消费者的喜爱,政府、企业、秦岭山地当地民众应该齐心协力营造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政府部门应该在现有基础上细化相关政策,加强政策的可行性。企业应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扩大知名度。未来秦岭北麓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应着力打造与特色农业相结合的区域民俗文化旅游品牌示范区、观光带、产业园等。同时,应该加强生态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并不断培养体育文化旅游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24-31,51.

[2]邱春婷.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陕西民间手艺品的旅游市场价值探析[J].价值工程,2012,(2):312-313.

第4篇:乡村产业发展策略范文

关键词:水生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S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3)18-0027-03

柳州市地处广西中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长冬短、雨热同季,年总降雨量1 345~1 940 mm,光、温、水气候资源丰富。柳州水资源较为丰富,比较适合水生蔬菜的生长,绝大多数的水生蔬菜都能在柳州种植,到2013年,柳州水生蔬菜种植面积达 7 000 hm2以上,目前较大种植面积的有莲藕、慈姑、芋头、蕹菜、荸荠等。柳州各县的水生蔬菜基本按照规模生产的方向发展,比如,柳江县主要是双季莲藕和慈姑、鹿寨和融安县主要是荸荠、柳城主要是芋头、市郊附近主要是蕹菜等速生叶菜等。

1 柳州水生蔬菜的基本情况

1.1 柳州水生蔬菜发展历程

柳州有种植芋头、蕹菜等水生蔬菜的历史传统,但莲藕、荸荠、慈姑等在柳州规模种植的时间并不长,其种植基本起于20世纪80年代。例如莲藕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在柳州仅有少量零星种植,面积不超过,此时期,莲藕种植技术水平低,产量也不高。产品主要靠藕农自行拉到当地集市及附近集市销售。

1.2 柳州市水生蔬菜资源分布

2 水生蔬菜产业化开况

2.1 柳州市水生蔬菜发展技术成果回顾

①在全国率先研究、推广莲藕一年两季栽培即“双季莲藕”技术,并获科技成果进步奖。

②引进推广了鄂莲4号、鄂莲5号等早熟优良品种,并对当地品种进行了提纯复壮、系统选育,并通过审定和注册了“百朋玉藕”。

③创造性地研究、示范、推广“藕―灯―蛙(鳅、鸭)―有机肥―藕―生物农药”等生态栽培模式。

④“桂乐莲藕”产品通过绿色产品认证。

⑥通过选用早熟品种,合理安排种植等技术措施,实现莲藕“一年三季栽培”。

⑦成立了莲藕协会与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经纪人与运输队伍,基本健全了生产、销售与服务网络体系。

⑧“百朋玉藕”远销吉林、四川、广东、福建、湖北、湖南等省,出口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出口率24%左右。莲藕已成柳州市水生蔬菜和柳江县百朋镇主要支柱产业。

⑨百朋是全国有名的“双季莲藕”之乡,“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十大魅力乡村”、“柳州市十大最美丽乡村”。已列入柳州市十大农业旅游工程,成为全市开发休闲农业的示范窗口。

⑩示范应用农产品生产源头质量安全追溯预警等水生蔬菜安全生产管理新技术。

2.2 柳州水生蔬菜品牌创建与发展

①2002年,依托龙头企业开始创新莲藕品牌经营模式,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把柳江县莲藕产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在龙头企业的参与下,注册了“桂乐莲藕”商标,产品于2004年和2006年先后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绿色莲藕产品荣获了2006年度广西区优质农产品称号。

②2008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第六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通知》(国标委农轻[2008]9号)将柳江县双季莲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正式列为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③柳江县百朋镇是全国有名的“双季莲藕”之乡,2009年列入农业部第一批蔬菜标准园创建项目,2010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授予柳江县百朋镇“广西双季莲藕之乡”称号。

④位于柳江县百朋镇万亩莲藕中心区的下伦屯以莲藕生产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十大魅力乡村”、“广西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柳州市文明村屯”和“柳州市十大美丽乡村”。

⑤2012年6月,为进一步挖掘百朋玉藕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农业休闲旅游品牌,提升柳江县玉藕之乡的旅游文化品位,在下伦屯成功举办了首届柳江百朋玉藕文化旅游节,柳江县莲藕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3 水生蔬菜生产、管理技术探索

3.1 以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发展

对本地水生蔬菜品种进行选育,培育地方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对本地培育品种及引进品种进行大规模扩繁 ,向农民提供优质种苗,改变目前直接将二季莲藕留作春藕的耕种习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及产值。

3.2 应用水生蔬菜质量安全监控系统实现安全保障

利用柳州市建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平台,建立柳州市水生蔬菜质量安全监控系统。通过在生产者、管理部门间建立并使用该系统,实现从种到收全程质量安全信息的记录监控,水生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预警。

3.3 探索栽培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收益

探索莲藕+慈姑、莲藕+青蛙、莲藕+泥鳅等栽培模式,通过应用不同品种实现莲藕多季栽培模式,提早和延迟柳州莲藕采收上市时间,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出。

3.4 开发水生蔬菜新产品延长产业收益链条

开发香睡莲花、叶柄、花梗等系列菜产品及花茶系列产品;改变莲藕单一产品局面,开发花莲藕带、藕芽等鲜食产品及深加工藕汁、藕糖等产品;利用荷叶开发系列荷叶茶,延长产业收益链条,提高附加值。

3.5 发展水生蔬菜产业为观光农业

利用荷叶、荷花、睡莲花的观赏价值,在生产基地建设休闲观光设施,实现该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水生蔬菜系列旅游食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4 柳州市水生蔬菜发展规划

4.1 总体规划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水生蔬菜(主要莲藕)整个产业链来通盘考虑,以产业化的思路来重新谋划以莲藕为主的水生蔬菜产业发展,紧紧抓住“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集成高新技术开展莲藕等水生蔬菜良种繁育、标准化基地建设、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专业市场营销、旅游观光路子,做大做强做优水生蔬菜产业。

4.2 主要策略

引进新品种,调整水生蔬菜品种结构;开展多季栽培与立体生态栽培技术研究,制定相关地方标准。在柳北区建设水生蔬菜设施立体种养(藕―鳅、鳝―莲等)生态科技示范园区。依托浙江大学,开展水生蔬菜产品加工等采后处理研究与技术储备,开发藕带(鞭)、藕芽等鲜食产品及深加工产品(藕面、藕片、藕汁、藕糖),以提高附加值。建立标准化水生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创建产品品牌、延长产业链。建立水生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视频监控与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在柳江县建立以莲藕(早熟藕、藕带、子莲、花莲)为主,以睡莲、慈姑、菱角、茭白等为辅的水生蔬菜旅游观光园区。

第5篇:乡村产业发展策略范文

1.1乡村振兴战略

以农民为主体,对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优先权和相关保障,实现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发展,因地制宜地解决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1.2公共政策

管理公共事务的相关公共部门为了解决某些社会公共难题,指导有关机构或个人的行动,在部门公职人员和公民的广泛参与下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准则,是国家为了管控社会活动、维持社会秩序,实施的行为策略。

1.3市场失灵理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较强的作用,但市场存在失灵的情况,尽管具有基础性调节作用,但是无法最大化实现资源配置效率。而政府适时地参与市场运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问题。政府不仅要解决市场失灵中的资源配置问题,也要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1.4政府规制理论

政府规制指的是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行为条例等,使用具有广泛约束性的公共权力对组织和个人等主体进行限制和调控。根据规制性质可以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经济性规制主要是行业限制,社会性规制主要是通过设立社会生活相应标准、收取社会各行业各种费用等途径,制定针对经济活动的各项外部性政策。

2乡村振兴方面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

2.1土地政策

在乡村振兴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制定政策的相关部门在设计土地资源优化方案时,在实施方案细节上没有考虑到实施地农村具体的适用性,导致制定出来的部分土地资源优化方案缺乏匹配实用价值。另外,农村部分地区土地状况差异较大,个别地区土地质量较差,土地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或多或少的整治,致使农民使用土地前需要投入一定的整治成本,而政府在这方面缺乏相应的土地成本补贴政策。

2.2农村财政政策

部分农村地区财政补贴政策普惠力度不够。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的种类繁多,但农作物补贴多集中于少部分作物种类,且各农耕地区或多或少存在补贴实施覆盖面不全的情况,补贴所带来的种植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外,由于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有些地区没有考虑农村实际需要,缺乏有针对性的支农财政机构,因此农业的各个生产环节得不到高效有力的财政支持,阻碍了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3产业政策

在贫困地区建立支柱产业能够拉动就业并带来长期收益,但产业鲜明的地区多数经济水平并不低,不在扶贫范围之内,而贫困县往往缺乏特色产业,当地相关政府部门缺乏落实针对贫困地区的产业帮扶政策的有效机制,致使贫困地区想脱贫却难以寻找经济增长点,部分地区的扶贫人员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3完善乡村振兴方面公共政策的建议

3.1完善土地政策

对各地区的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评估,对农村土地的使用进行合理化配置,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对各地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实现土地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以土地可持续发展利用为原则,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土地的合理化配置。加强农村地区的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质量改善。部分地区土地的类型混杂,参差不齐,利用土地的产出效率不高。对于这种情况,积极进行相关的设施建设和改造,对林地、乡间道路、农业水利进行改造改善,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对于质量较差的土地以及整改后依然出产率不高的土地对使用人进行一定的补贴。

3.2完善农村财政政策

在财政补贴方面,应当建立有侧重的财政补贴政策。评估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收益情况,明确未来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对侧重的农业产业实施倾向性的财政补贴政策。分析不同地区的产业龙头状况,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对各地区进行实地分析,建立财政长效机制。依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方向,出台针对农村贫困地区小型农业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需要资金支持的小农企业,资质符合标准并审核通过的进行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于农业高新技术研发的中小型企业进行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实施宽松的贷款政策并对相关机构进行一定的补贴。在财政机构的配置方面,成立专门制定乡村产业财政政策的机构,对于性质相近、用途相仿的财政补贴资金进行统筹合并发放,避免出现交叉多次方法或者推诿发放的情况,最大化地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

3.3产业政策

在产业政策方面,各地发展情况不同,应根据当地土壤情况、劳动力情况、技术水平、产业优势等因地制宜发展手工业、现代农业或者乡村旅游业等产业,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循序渐进地使各地的农业生产模式由分散性转变为集约型,形成规模化效益。另外,对于贫困地区的绿色无公害产品给予相关的补助,并根据情况鼓励贫困人员加强与本地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的交流联系,可以是自身情况以资金、劳动力或者流转土地的形式入股,促使贫困地区人员成为赚薪金、得股金、收租金的“三金”人员。在产业政策配套方面,政府部门应当根据不同地区产业发展的侧重点,了解发展相关产业所紧缺的资源和基础设施缺陷,为当地的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发展贫困地区水电、交通、“厕所革命”、污水处理系统、住宿餐饮等公共服务设施。

第6篇:乡村产业发展策略范文

1 战略引领

制定并实施政府主导、品牌提升、持续发展、示范带动、融合一体发展的战略。

1.1 政府主导战略 加强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一是统筹规划,在统筹乡村发展规划中,强化农村旅游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二是统筹建设,强化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统筹协调服务,在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中,对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清洁环保实行统筹规划和解决。

1.2 品牌提升战略 充分利用国际旅游岛建设契机,打好保亭“玉林秘境、黎苗风情”品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规范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旅游的乡土特色、调整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入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田园观光、农业生产体验、瓜菜采摘、农家旅馆、特色餐饮、垂钓捕捞等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农乐乐”形象。

1.3 可持续发展战略 注重环境保护,避免不当开发、过度开发。加强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1.4 融合开发及一体化产业发展战略 以乡村度假促进新时期旅游开发,使特色化、品牌化、规范化、规模化的乡村度假成为乡村旅游主体形式――农家乐(农乐乐)的主要特征。紧密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在耕种-田管-收获-销售-餐饮服务的产业链各环节实现协调发展。

2 统筹规划

2.1 确定发展方向与目标 ①发展方向。贯彻“要培育农家乐、体现保亭农民增收的特色”的精神,以休闲度假为发展方向,编制乡村旅游有关规划,切合做好休闲度假型农家乐。②确立农家乐发展目标。一是树立保亭旅游形象;二是满足游客休闲度假需求;三是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推介保亭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

2.2 总体布局 结合保亭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及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保亭乡村旅游发展布局设计为“一圈、两带、五群落”的空间结构。①一圈。以保亭县城和七仙岭为核心形成环城乡村旅游圈,以山野黎城和雨林温泉秘境为背景。②两带。沿保亭南北交通主干线和东西交通干线形成的乡村旅游度假带,分别是224国道海榆中线(保亭境内)的山水黎乡乡村旅游带、保亭-陵水305省道田园休闲乡村旅游带。③五群落。围绕毛感乡、六弓乡、南林乡、加茂镇、八村的特色资源与产业形成乡村旅游点,组成五大乡村旅游群落。毛感群落建成山乡雨林特色休闲区,以特色山野环境为吸引物;六弓乡建成热带乡村低碳生活旅游区,以低碳乡村、国际绿都为吸引物;南林乡以热带山地乡村为背景,建设热带山水田园休闲区,以热带山水田园为吸引物;加茂镇以微缩丘陵雨林为背景,建设热带丘陵山野田园休闲区;八村以山野田园为背景,建设山野田园秘境休闲区。

2.3 创建特色 ①建设要素。外观(民族地域)、内在布局;菜品,礼仪、歌舞服饰、图腾、工具;卫生条件;人员健康;污水垃圾处理。②主题特色。建筑风格特色,有自然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民族文化特色;饮食特色应有县域绿色食品和黎苗饭菜的特点;自然特色应有自然生态和农家生产生活和黎苗文化的场景展现;娱乐特点,应有体验感受地域生态文化、黎苗文化的歌舞礼仪。具体体现在七大特色:餐饮特色、民族特色、民俗特色、格调特色、环境特色、农味特色、娱乐特色。

2.4 分类建设 结合保亭的乡村旅游资源,确定发展以下几种特色类型。①休闲品食型:让游客吃的是有地方特色农家风味餐,住的是农家房舍,玩的是乡村民间文艺节目,买的是农家的风味土特产品及手工艺品等。以响水镇的周道为代表。②民俗村型:以次生型模拟村落承载黎苗民俗文化,是把黎苗文化生活现状以模拟的形式,保存、重建加以展示,重点发展。以三道镇什进村的布隆赛为代表。③风光田园型:田园风光,是广袤田垄与峰林山峦相连、田秀山青、山环水绕、河映山村的美妙景色。以毛岸的缘真雨林为代表。④果木园林型:果木园林类型以果木园林旅游为主,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大面积种植果木经济林,在不同季节推出踏青、赏花、采果等不同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以响水镇的丽水农庄为代表。⑤观光农场型:以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等为主要形态,创造休闲度假环境、回避喧闹,提供家庭式度假、朋友聚会的空间。以加茂镇的隆宾为代表。

2.5 分类扶持 对已建成的乡村旅游经营机构(农乐乐),在提出申请后,经过县政府成立的发展领导小组审批同意,按照类别和水平的不同,享受县政府给予的数额不等的专项基金扶持。

3 全面落实

3.1 成立专门组织机构 保亭县政府成立发展农家乐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亲自担任,成员由各行政部门领导,领导小组四条职责,审批、定策、指导、督办。

成立县农家乐发展研究会,挂靠在旅游协会,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成立保亭县农乐乐协会,由旅游协会负责指导,承担协调、发展、自律、监督的职能。

3.2 评星定级 编制《保亭农乐乐评星定级标准》,邀请专家进行评定,树立典型,带动发展。

3.3 辅助编制农乐乐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邀请行业专家,制定农乐乐经营机构的发展策略,分析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农乐乐)的资源,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竞争策略等。

4 收效

4.1 精准定位,形成合力 农乐乐作为现代农业、农村资源与现代旅游业相融合的乡村旅游的一种业态,是保亭县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旅助农,以旅促农,通过发展农乐乐乡村旅游和特色风情村镇建设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2 以服务“三农”为导向,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乐乐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就业门路。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保亭县种养殖业的繁荣发展,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人均收入大幅提升。

4.3 完善农乐乐产品体系 结合保亭优良的生态环境、特色瓜果蔬菜、优质畜禽及水产养殖等产业,结合保亭山地山区、天然氧吧等自然资源,准确定位,正确引导,开发多种多样的旅游形式。

4.4 加强行业监管与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组织农乐乐业主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50多人“走出去”,学习借鉴农家乐发达地区的经验。对农乐乐经营业主、农乐乐服务员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强化行业监管和指导,营造农乐乐发展的良好氛围。制定规则规范了农乐乐的管理。

4.5 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农乐乐促农增收长效机制 保亭县在农乐乐发展的基础上,建设更加高档次的农乐乐,满足游客的需要。连续几年每年投入500万元扶持农乐乐发展,从单纯的饮食向休闲度假深度旅游发展,探索生态农村、旅游农业、文化农民的“旅农相融”发展模式。着力构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不断强化、乡村旅游的科技产品不断优化、乡村旅游的产业不断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居民长效增收的有效机制。

第7篇:乡村产业发展策略范文

【关键词】南沱镇;文化保护与利用;旅游

当前,在区域经济竞相发展、梯度发展边界趋向模糊的态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南沱镇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三峡移民背景,不仅造就了底蕴厚实的南沱文化,而且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加强保护、开发、利用,加大文化推动力,促进旅游业持久兴旺,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打造南沱经济特色板块的重要内容。

一、地方文化对乡村旅游的促进关系

于12月30日下午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让乡村旅游活起来,首先我们要从乡村旅游要素来分析,在乡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生产生活、民俗文化等乡村旅游构成来看,文化具有鲜活性、多样性,对其它的相对固定的乡村旅游要素具有补充性,可相得益彰。文旅整合、融合,可赋予乡村旅游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注入生机与活力。

二、南沱镇文旅现状

(一)宏观态势。党的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重庆市委作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确定到2020年建成长江上游文化中心的宏伟目标,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时,经济发展将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生活性文化消费需求将大幅增长,南沱镇文旅发展将获得更多的宏观支持和优越政策。

(二)微观态势。南沱镇民风淳朴,人力资源充沛、民间资本活跃、交通基础完善、文化底蕴丰富,有着底蕴深厚的川江古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移民街景、历史悠久的龙舟文化,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镇境内江面开阔,气势恢宏;江心岛屿点缀、半岛簇拥景致渐次分布。其壮观美景三峡库区罕有。

(三)瓶颈制约。南沱的文化对丰富旅游资源、调整旅游结构、优化旅游产业布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不容忽视、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一是意识缺乏。对文化与旅游的属性位置认识不足,没有全面系统的文旅融合方案,基本上处于自发性状态,未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二是开发乏力。虽然南沱镇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但在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上,缺乏创意、技术、资金、管理和体制等要素的支撑,缺乏体制机制创新,开发力度远远不够。三是人才匮乏。文化产业人才数量匮乏、总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大多数文化经营者属“半路出家”,缺乏较高素质和能力的领军型、创业型文化旅游产业创意人才,综合型高层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严重不足。

三、对策建议

(一)制定产业规划,明晰发展思路。制定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规划是基础性工作。镇政府在研究制定“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时,要把两大产业融合作为重点之一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对产业融合目标、重点、结构、布局等作出规划说明,描绘出近期和中长期文化产业发展蓝图。

(二)深化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主体。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改变管理方式,理顺政府与文化、旅游企业单位的关系,真正实现从微观向宏观、从直接向间接、从传统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的转变,把政府文化、旅游管理职能切实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三)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着力推进区域布局优化,以重大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项目带动战略为抓手,引进和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引导性的以文促旅项目,促进区域产业的布局科学和结构合理。着力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充分挖掘南沱旅游资源,运用现代科技和营销手段,打造一批原创文化品牌,实施品牌延伸策略,在拓展产业链的同时,加强对衍生产品的管理,维护旅游品牌核心价值。

(四)引导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文化、旅游产业兼容公益性和商业性两大特征,政府有责任拿出一定的财力投资建设。同时要高度重视文旅整合产业融资平台的建设。可出台南沱镇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相整合的若干政策意见,在财政、税收、投融资、市场准入、城镇建设、土地使用、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如对文化与旅游融合产业涉及到的地方税种,在职权范围内予以税收优惠,新办企业的所得税3年内免征或减免营业税等。

(五)实施人才工程,加强队伍建设。文化与旅游融合产业要靠文化人才去策划和运作。要重视实施人才兴业工程,培养一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操盘手”。建立灵活多样的市场化收入分配方式,实行适合文化、旅游产业特点的薪酬政策、奖励政策,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人才的最大效应。结合南沱实际,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培养一批文化、旅游产业相促进的管理、保护、设计、开发、等文化人才,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政策”,通过项目合作以及签约、兼职、聘请等形式引进一批懂科技、善创意的文化旅游相融合的创新人才、策划人才及高层次管理运作人才等,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重大文化旅游融合品牌。

四、结语

通过辩晰地方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文化对乡村旅游具有较强的促进关系,对行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而且在宏观、微观上都具备了良好条件,在查看不足的基础上,也可以看出文化促进旅游的重要性,可从制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培育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实施人才工程上予以破解。

参考文献

[1] http:///politics/2013-12/31/c_118788013.htm[EB/OL].

[2] 王钦鸿.山东省民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6,137(7).

[3] 万先进,邱映贵.乡村旅游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6 (11).

第8篇:乡村产业发展策略范文

政和县遂应茶场的叶功园先生出生于锦屏,祖辈一直以茶为生,在当地制茶的人中算得上文化人。他曾经通过三年的函授学习,获得了福建农林大学乡村管理的大专文凭,甚至还无师自通地提出了“乡村文化营销”的概念。在锦屏采访期间,叶先生禁不住给我们背诵起了那些赞美遂应和锦屏的诗歌,例如:“古泉喷薄秋愈响,山势空闬昼不开。一壑惟今藏胜概,三生畴昔记曾来……”

在政和,和叶功园先生一样执著于制茶和卖茶的人不在少数。正如张义平站长所说,在政和,涉茶农户达百分之七十,而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振政和茶产业往日辉煌的也大有人在。

近年来,在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的形式下,政和的茶产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全县有茶园10万亩,茶企145家,年产量1万吨,产值达4.6亿元。“政和工夫”、“政和白茶”被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注册证明商标,政和被评为“中国白茶之乡”,茶产业已成为政和县的主导产业之一。

然而,和整个福建茶产业目前摧枯拉朽的发展态势不同的是,政和的茶产业这些年来似乎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尴尬境地。长期以来,白茶和红茶一直都是政和最具有传统优势和历史声望的茶类,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曾经辉煌的政和人已经被远远地甩在了同行们的身后。先说白茶,政和白茶和福鼎白茶是福建境内最著名的两大白茶品类,但是,目前在全国范围的市场中,政和白茶的名气远不如福鼎白茶更响亮。另外,作为闽红三大工夫红茶之一的“政和工夫”,目前也远不如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更有名,更不用说和百公里之外的红茶新品“金骏眉”抗衡了。

在政和采访时,当地的一位商家说:我十分感谢福鼎人民。

为什么?福鼎白茶一直是我们政和白茶最大的竞争对手啊,您怎么还会感谢他们呢?

那没关系,因为福鼎人把“白茶”两个字给推了出去。不管政和白茶还是福鼎白茶,都是白茶,大不了我们政和白茶被人当福鼎白茶买回去嘛。

如果说,政和人在白茶的推广上还有那么几许豁达和庆幸,可是在自己的优势茶品政和工夫上,却感到了几许无奈。一个简单的例子,每年到产茶旺季,有大批的茶商会聚集在遂应一带的乡村里,他们是到此收购以当地最早的那批芽头精制而成的高档红茶,而这些红茶和桐木关一带生产的红茶精品“金骏眉”相比,几乎没有任何差别。所以,这批由政和的灵山秀水孕育而成的高端红茶,这批由政和人精心制作的精品里的精品,往往会被人拿到市场上,以“金骏眉”的面目出现。

茶是好茶,就如政和的山水不会辜负政和茶人一样,政和的茶品也不会辜负任何一个茶客。但是,因为品牌意识的淡漠,政和的高端红茶往往只能沦为那些强势茶品的替身,而作为替身的政和茶,怎么可能要得了明星一样的高价呢?对于辛苦一春的政和茶人来说,这多少有失公平。

政和茶何时才能走出替身的阴影?政和人是否应该安心于目前的产业现状,匍匐在白茶和金骏眉的大旗之下,做一世稳稳当当的生意?如果政和茶业想重塑897年前的辉煌,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另外,曾经的茶叶豪门有必要另辟蹊径,有必要花巨大的代价重新打造一款新的茶叶品类么?

在政和采访的那段时间里,和我们一起思考的,还是政和本地人。在他们自己的眼里,政和茶产业发展的瓶颈不外以下几个:

1.资金问题。政和在闽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据介绍,也就是在最近几年,政和县的财政收入也才刚刚突破一亿元的大关。如何让一个财政收入刚刚过亿的县拿出大笔的资金投向茶产业?如果邻近的武夷山能拿出两亿元和张艺谋一起联手推出印象大红袍,那么政和人可有这个底气?

2.产业策划能力不足。其实,策划就是策反,是一个将一地产业进行规划和梳理,引入正途的方式。只有充分的调研之后,对一地的产业发展进行方向性的引导,才能让产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发展,避免走很多的弯路。对于政和人来说,茶产业既古老又前卫。古老的是,它们曾经创造了那个年代的辉煌,前卫的是,现代茶产业脱离了茶马互市和北苑贡茶的体制之后,在市场上的流通和发展,其实和古代的茶产业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而现代茶产业的重塑和打造,其实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没有纵向的参考,只有横向的比较,政和人只能从那些产业发展比较先进的地区引进新的产品定位措施和产业规划策略。在这一点上,政和人显然还需要很多外来力量的介入。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也听到许多关于政和人和外来策划机构合作的往事。例如前几年,政和人曾经热情地接待了一个来自北京的策划公司,在该公司给政和人出具的漏洞百出、错字连篇的产业策划书上,前期投入的资金要7000万元之多。对于政和来说,这个数字,显然不现实。政和人需要的是真正贴近产业现状,真正从政和人自己角度出发的策划和纲领性指导。

3.政和茶业向外展示力度不够。这几年,政和茶企在政和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也参加过许多在外地召开的茶业博览会。例如每年召开的厦门茶业博览会和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是政和人必定参加的展会。但是,在这些展会上,政和的展馆面积和展示层次上,都无法和其他地区相比,而外界对政和茶业的关注显然也不能和别的地区相比。例如,邻近的福鼎市在推广白茶的过程中,曾经以飞艇的形式招摇第一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也曾经别出心裁地制作全世界最大的白茶茶饼引起新闻的关注。这些新奇而特有的方式背后,是福鼎人民推广自己茶产业的强烈愿望。和福鼎人民比起来,政和人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创意对外展示。

第9篇:乡村产业发展策略范文

关键词:城际连接带;圈层

一、沈阳与铁岭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沈阳与铁岭两市经济发展现状

沈阳市的各项经济指标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中心城市相比都相距甚远。与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相比,沈阳市领先于哈尔滨和长春,但位居于大连之后。

铁岭在沈阳经济区的经济格局中,如表1-2所示,铁岭市经济规模小、人均生产总值位于8城市倒数第二,仅高于阜新,城镇化水平为沈阳经济区8城市最低。

由上表可知,铁岭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农业的发展情况在区内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生产总值和产业密度与沈阳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与两市行政辖区内几近相同的土地面积极不相称。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上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产加销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尚未形成。

(2)两市第二产业发展水平

各城市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其发展水平,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可以反映出各城市第二产业发展的规模,第二产业密度又反映了沈铁两市区域内的空间差异。

从两市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可以看出,沈有明显的发展优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均在1000亿元以上;铁岭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与沈阳的差距甚大。从两市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可以看出,铁岭市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第二产业依赖程度仍然较大。

(3)两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选择第三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所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第三产业产业的地均密度来分析两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差异。

从上表分析可知,沈阳第三产业优势明显,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从两市第三产业所占生产总值比重上看,沈阳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基础,而铁岭的第三产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沈铁城际连接带产业空间布局原则

城乡空间格局及土地利用模式应与城镇产业发展相适应,产业发展战略引导城乡空间布局。除按照“一产划圈层、二产进园区、三产分功能”的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分布特征,结合不同类产业的特性及其对区域环境的要求,从沈抚连接带及沈阳、铁岭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形成各据特色、分工明确的产业集群布局。

(2)集约利用的原则

土地资源是地区发展建设的资本,沈铁城际连接带自然植被良好,城市建设用地愈显珍贵。沈铁连接带的建设应切实置换、整合既有用地,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效益;按照土地级差原则,结合产业自身的特性,合理落实产业布局。

(3)完善综合的原则

相关产业布局在相近地点,强化产业内部有机联系,以便于形成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特别是轻重工业的上游产业、配套产业、支撑产业等,并在空间布局上相互衔接。

(4)有效调控的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在产业布局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把分散的产业整合到统一协调的布局框架中去,提高产业的空间集聚度,增强产业间协调配套能力。

三、沈铁城际连接带产业空间布局策略

针对沈铁两城市产业状况及城际连接带各新城三次产业发展战略、产业的特点以及对于空间布局的要求进行分析研究。按照“一产划圈层、二产进园区、三产分功能”等原则,产业向优势区域布局,形成了“一圈、三片区、两轴带”的产业布局一体化体系。

1.一农业圈

依托农业优势产业,推进特色农业园区及专业市场建设,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布局的有机结合。现代农业主要集中在蒲河、辉山地区和各个新城的地区,形成了一个圈层。

2.三工业片区

为推进工业聚集发展,以开发区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资源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围绕主导产业提高配套能力及水平促进协作配套企业的本地化,形成主导产业为主、配套企业为辅的产业集群,形成特色工业,推进产业分片区发展。

沈铁城际连接带在各大产业实现空间上的优化布局和区域功能上的整合可以如下定位:专用车生产、改装车为支柱产业主要扎根于腰堡新城;汽车零配件业以清水台为基地建设产业园,以此承接产业链的上、下游转移项目;光电信息产业链则以蒲河新城道义开发区和虎石台开发区为龙头,建设电子产业园区;逐步把企业的总部或者营销、研发中心迁往沈阳,而沈阳将逐渐把企业的加工基地或者连锁店向连接带区域过渡。如此,一个产业“双迁”模式将在大区域内出现。这种互动双赢的融城模式,有助于促进沈阳与铁岭垂直分工,避免和减少水平竞争而带来的过度竞争,进而优化沈阳与铁岭的分工并拓展各产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程度。

3.两旅游发展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