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最基本的常识范文

中医最基本的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最基本的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最基本的常识

第1篇:中医最基本的常识范文

心病不是心脏病

中医的心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神明,主血脉,主汗,开窍于舌等;而西医的心指,心血管系统的动力器官,并具内分泌功能。

心在五脏中较为特殊,从字的结构看,肝、脾、肺、肾,全都有肉月旁,只有心是没有肉月旁的,所以说明“心”是不同于其他脏腑的,它既包括肉体上的心,也包括脑主神明的脑。中国成语里面很多的与“心”相关的成语――心心相印,心有灵犀,心神不宁,心怀鬼胎,这里的“心”都不是指西医的“Heart”,而是指大脑里面的思维。

为什么说“大动肝火”?

中医里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并与筋、目密切相关。而西医的肝是指liver,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器官,并扮演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等角色。

中医肝主疏泄的的意思可以这样举例,肝会让你体内的气儿非常顺,另外,还帮助脾胃消化,肝不好,吃饭就不行,生气着急,就更不爱吃饭了。另外,人的情绪和肝脏也有关系,如果疏泄功能不好,情绪不好,中医就叫肝郁。第二个功能,肝主藏血,这一点和西医的肝有点接近。从情绪上来讲,肝对应的是怒,所以人们才会说“大动肝火”。

脾为后天之源

中医讲脾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并与四肢、肌肉密切相关。而西医中脾则是一个大的淋巴结。

中医中,脾的第一个功能是主运化,什么是运化?打个比方,我认为就是物流,通过食道把人吃的好东西运送到全身各地,这就叫脾主运化,包括水液,水液的成分运不上去,眼睛会干。脾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统血,什么叫统血?就是血液在血管里面流着,脾抓住血不让它往外流。一个人经常出血有多种原因,其中一种原因就是脾虚,由于脾虚导致的出血用其他方法治疗就不行。

中医的“肺”不是两片

中医的肺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并与鼻窍、皮肤密切相关。

中医的肺,第一个功能,肺主气,管呼吸。主气有两方面的意义,一个是主呼吸之气,一个是主一身之气,全身的气由肺管理。第二个功能,宣发肃降,类似于全身之气的物流,但是有一个要说的是肺主皮毛,人体的皮肤,包括你的汗毛,都归肺来管理。感冒,中医叫外感,西医叫上感,西医认为是由上呼吸道进来的细菌,而中医认为是由皮肤而来的。

为什么男女都需要“藏精”?

第2篇:中医最基本的常识范文

 

1 资料来源

 

从“读秀中文学术搜索”[2]中下载 1958 至 2012 年出版的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等含有非症状信息的 24 部着作[3 -26].以问诊信息、临床意义、参考文献为字段名建立非症状信息数据库,获得 1260 条记录。例如,问诊信息: 房劳过度; 临床意义: 伤及肾阴; 参考文献:张伯臾。 中医内科学 [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03 -104.

 

2 方法

 

2. 1 名词术语的规范

 

1) 问诊信息的规范:

 

( 1) 拆分不同性质的问诊信息。如将嗜酒厚味拆分为饮酒过度和嗜食肥甘,将饥饱劳倦拆分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 2)合并内涵相同但表述不同的问诊信息。如将贪食生冷瓜果、过食生冷、过食寒凉、恣食生冷、进食生冷之物合并为过食生冷。 ( 3) 剔除没有特异性临床意义的问诊信息。如在 “经期起居不慎宜易感外邪”中,“起居不慎”是易感外邪的原因, “经期”没有特异性诊断意义。

 

2) 临床意义的规范:

 

( 1) 合并内涵相同但名称不同的信息。如 “肺痨”与 “肺结核”是来自中、西医学的同一种疾病,合并为 “肺痨”. ( 2) 合并内涵重叠的临床意义。

 

如将 “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卧伤气”并入 “劳倦过度易患诸虚劳损”.

 

2. 2 非症状信息的确认原则

 

1) 符合非症状信息的定义。2) 生活常识不作为非症状信息。如长期暴露低温环境易致冻伤,近亲婚配易致胎儿患先天疾病,跌仆易致筋伤骨折。3) 中医基础理论不作为非症状信息。如根据五味归属五脏的理论获得的 “偏食甘者易伤脾,偏食苦者易伤心,偏食酸者易伤肝,偏食咸者易伤肾,偏食辛者易伤肺”.4) 西医知识不作为非症状信息。如血吸虫病易致肝脾肿大,肝功能不全患者慎用肝毒性药物。

 

3 结果

 

根据非症状信息的内容不同,将其分为与患者相关和与疾病相关两类。

 

3. 1 与患者相关类非症状信息

 

1) 性别: 男性易患遗精、滑精、阳痿、、肿痛等疾病; 女性易患瘿、经带胎产、乳房等疾病。

 

2) 年龄: 小儿易患高热、遗尿、惊风、麻痹、鹅口疮、白喉、疳证、痄腮、麻疹; 老人易患骨折、疝气、脱肛、胸痹。小儿用药宜中病即止; 老人用药宜力缓久服。

 

3) 地域: 西北高原地区易患燥寒、脱疽、冻伤、瘿病; 东南沿海地区易患泄泻、臌胀、疟疾、风寒湿痹、毒蛇咬伤; 山区或远离海岸地区易患瘿病、大骨节病; 蚕桑区易患钩虫病 ( 桑叶黄) .北方惯用麻黄、桂枝; 南方常用桑叶、、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

 

4) 婚育: 不洁易患性病; 房劳过度易伤肾精; 孕妇嗜食寒凉易致难产; 孕妇嗜食辛辣易致胎黄; 孕妇劳力过度、跌仆损伤、七情内伤易致胎漏、胎动不安、滑堕; 孕妇过度安逸或产时过度紧张易致难产; 临盆过早、产程过长、产后劳动过早易致气虚下陷; 孕妇体弱或早产易致胎儿肾精亏虚。

 

5) 体质: 素体健壮易患实证,素体虚弱易患虚证,喜凉恶热易患热证,喜热恶凉易患寒证,素体肥胖易患气虚痰湿,素体消瘦易患阴虚内热,素体多汗易患紫白癜风。6) 职业: 矿工易患风湿痹证、尘肺,纺织工人易患尘肺,印刷排版工人易患尘肺、铅中毒,长期站立工作者易发臁疮,水中作业者易患风寒湿痹,高温环境作业常见燥热病,体力劳动者易伤筋骨,脑力劳动者易伤心血。

 

3. 2 疾病相关类非症状信息

 

1) 饮食: 饮食不洁易中毒或致寄生虫病,饮食不节易伤脾胃,过食生冷易生寒湿,过食辛辣易生燥热,恣食肥甘多生痰湿,饮酒过度易致湿热。

 

2) 劳逸: 好逸恶劳易致脾虚湿盛或气滞血瘀; 劳倦过度易患诸虚劳损。

 

3) 情志: 过喜易致心气涣散,过怒易致肝气上逆或肝郁化火,过度忧思易致脾气郁结,过悲易致肺气耗散,过恐易致肾气不固,受惊易致心气不定,精神刺激易致失眠或癫狂,性格内向易患抑郁、焦虑。

 

4) 生活起居: 生活富裕多痰湿壅盛,生活艰苦多气血不足,坐卧当风易伤风感冒,冒雨涉水、贪凉露宿、坐卧湿地、久着湿衣易患寒湿痹痛。

 

5) 病史: 有传染病患者接触史易患相应传染病,如肺痨、白喉、麻疹、水痘、顿咳; 有致敏原接触史易患相应过敏性疾病,如花粉、绒毛、漆器引起的鼻炎、哮喘、漆疮; 有寄生虫污染物接触史易患寄生虫病,如含有钩蚴的泥土、血吸虫寄生的田螺。

 

6) 发病季节: 春季易患鼽衄、风温、麻疹、流行性脑膜炎、腮腺炎,夏季易患泄泻、暑病、痢疾、霍乱、疰夏,秋季易患哮喘、疟疾、肺燥,冬季易患感冒、咳嗽、哮喘、皲裂; 春季慎用辛温,夏季宜解暑化湿,秋季宜养阴润燥,冬季慎用寒凉。

 

7) 病程病势: 起病急多属外感,起病缓多属内伤,病程短多属表证、实证,病程长多属里证、虚证,新病多实证、热证,久病多肾虚、血瘀。

 

8) 加重因素: 劳累加重多气血两虚,情志郁怒加重多肝郁气滞,受凉加重多虚寒,饮食肥甘加重多痰湿。

 

4 讨论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察疾病的四种方法,但不是属于同一层次的四种诊法,因为通过望、闻、切诊可直接获取患者的体征,通过问诊不仅能获得患者感知的症状,而且还能获得有临床意义但不属于症状、体征的其他信息,这便是本文提出的非症状信息。本文梳理了含有非症状信息的 24 部着作,发现了性别、年龄、地域、婚育、体质、职业 6 类患者相关非症状信息 34 条,和饮食、劳逸、情志、生活起居、病史、发病季节、病程病势、加重因素 8 类疾病相关非症状信息 41 条,共计 75 条非症状信息。在这 75 条非症状信息中,性别、年龄、地域、婚育、职业、病史、发病季节 7 类非症状信息常提示好发疾病; 体质、饮食、劳逸、情志、生活起居、病程病势、加重因素 7 类非症状信息常提示好发证候; 年龄、地域、发病季节 3 类非症状信息能指导临床用药。

 

概言之,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不仅要重视症状、体征,还要重视非症状信息,将非症状信息同症状、体征结合,才能使中医诊断和遣方用药更加完备。

 

参考文献

 

[1]王天芳,李洪娟 . 关于改进中医诊断学“问诊”内容与方法的思考[J]. 中医教育,2004,23( 1) : 52-54.

 

[2]洪跃 . 读秀学术搜索系统述评[J]. 新世纪图书馆,2010( 3) : 76-78.

第3篇:中医最基本的常识范文

关键词:尿石症;饮食预防;复发率

中图分类号:R256.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1-0083-02

尿路结石发病率及复发率尽管与诸多因素相关,但饮食结构改变是促使尿路结石发生、发展和复发的可控因素,笔者长期从事尿路结石的防治研究工作,多年来曾编印《尿路结石常识问答》3万余册,免费赠送给患者,旨在让患者通过学习,提高对自己所患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加强防治工作,力争提高治愈率及降低复发率,然而受文化程度及患者本人对疾病的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患者接受尿路结石健康教育的程度不尽相同,为了探索患者掌握与尿路结石相关的知识程度(尤其是饮食预防知识)与复发率之间的关系,笔者对525例患者进行跟踪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25例观察病例系曾在大理州中医医院治愈满1~3 a,平均26个月的上尿路结石患者(当时经B超或/和X线平片确诊),其中男372例,女153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13岁;小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428例,文盲半文盲97例。上述病例于2009~2010年间反回医院免费B超复查。并对每个病例进行问卷试调查。

2 调查方法及结果

2.1 调查方法 事先编制好饮食预防尿路结石的是非问题10道,每道题分值10分,共计100分。做错或弃做不得分,但也不扣分,无阅读能力的患者,由他人询问代做,要求患者切忌猜答。

问题如下:①尿路结石的复发与饮食结构有关吗?②多饮水能预防结石复发吗?③发生于不同个体的尿路结石成分相同吗?④草酸盐结石是最常见的结石吗?⑤少食肉食能预防上尿路结石吗?⑥多食钠盐能预防结石吗?⑦多食富含柠檬酸的水果能预防草酸盐结石吗?⑧夜间补水更能预防结石吗?⑨多食酸性食物能预防磷酸盐结石吗?⑩你认识菠菜与草酸盐结石间的关系吗?

2.2 调查结果 525例患者当场作答,得分情况统计见表1。

4 讨论

饮食预防尿路结石的复发是当今人类预防尿路结石的可控因素之一,尤其是根据结石成份的分析,指导患者有目的的预防复发,更具有针对性,效果更佳,然而,由于患者文化程度差参不齐,掌握饮食预防结石复发相关的知识程度不一样,以及患者对尿路结石的复发预防重视程度不同,调查对象群体复发率大不一样,本组研究资料表明rs=-0.845,P

本组资料表明:调查对象得分在40分的群体,总数为113例,复发46例,复发率为40.7%,远高于平均复发率(28.8%)。研究发现该群体中,文盲人数35例,年龄在50岁以上的63例。相较于其他组,不论是文盲比例及年老者比例均较大。文盲群体受教育程度低,基础教育的不足使其忽视饮食结构,饮食过分偏重喜好,忽视饮食对尿石症复发的重要意义,故复发率偏高。同时,本组调查对象年龄偏大。随着年龄增大,泌尿系统功能呈下降趋势,容易导致结石复发,这也是该组复发率偏高的原因之一。

降低尿路结石复发率任重道远,在新形势下提出了新的预防课题。①饮食预防教育应立足长远,必须有针对性地扎实有效推进,而不能重形式,轻过程及结果,基层医院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则更需要耐心细致、循序渐进地教育他们最基本的饮食预防知识。如多喝水,少食蛋白食盐,多食高钙饮食及富含枸缘酸盐的食物,如柑橘、葡萄、柚等。如果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采用理发的办法检测分析患者结石成分,根据结石成分,有的放矢地进行预防。②改变饮食结构,养成终身饮食预防的好习惯。③建立尿路结石患者健康档案,定期进行B超复查,一旦结石复发也可在较小阶段发现,适应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便能产生很好的效果。④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增强防治疾病意识刻不容缓。

综上所述,饮食与尿石症关系密切,饮食预防教育预防上尿路结石的复发,具有科学、实用、可行三统一的特点,应当积极推广。

第4篇:中医最基本的常识范文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5期,分享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特点,接下来的重点就是通过什么途径或渠道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什么具体的方式方法。这就是下面要讲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专门列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具体如下: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建立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教育部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

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开展心理辅导必须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

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由上可见,新修订的《纲要》在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等许多地方体现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和精神,比如“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跟踪”,也为探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提供了良好基础。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主要在于:主张途径与方法虽然通常都可以用来表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严谨来看,二者还是有着本质的差异。途径指路径,即如何到达目的地,偏重于宏观层面,路线性、方向性较强,具有战略性,比如,到达某一目的地,选用陆路、水路还是空中路线,即便是选定陆路交通,也还有不同路线,这些就是途径问题,决定着方向和路线。方法指办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偏重于微观层面,操作性、针对性较强,具有战术性,比如,选定陆路交通路径后,用什么交通工具,如何操作交通工具,这些就是方法问题,决定着难易和成效。可见,途径如果出了问题,带来的后果多为全局性的、根本性的,这就是通常说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方法如果出了问题带来的后果多为局部性的、枝节性的,这就是通常说的事倍功半。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扶正祛邪。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是“从问题出发-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化解问题”,这样的路径最终最大成效也就是解决问题,相当于生病后的康复,至多也就是达到无病状态,但并不能向提高体质体能和免疫力这一高水平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借鉴传统中医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精华,从正面入手,先扶正,再祛邪,并且通过扶正达到祛邪目的。

扶正是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扶正衍生出扶正固本,即扶助正气,巩固根本,调节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强身健体,中医的扶正固本就是西医的增强免疫力。固本又衍生出固本培元,“本”指“事情的根本、根源”,“元”也就是“元气”“元神”,合起来意思是“巩固根本,培养元神”。元气,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促使机体气血流畅,消除代谢产物,使脏腑、气血恢复和维护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动态平稳。所以说,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体质就强健而少病。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传统医学思想精华,将“扶正”的起点界定为“正心”,即《大学》里所讲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将“扶正”的内涵概括为“培元”,即培养中华民族的“根本”“元神”,这就是《易经》上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这句话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天道的运行是最健朗的,君子通过顺应这种规律(遵循天道),使自己变得强壮,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刚健有椋生生不息。大地吸收阳光滋润万物,君子应增厚美德,以身作则,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包容。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体也应像天体运行那样气血昼夜流行不息,则生命健而有力,不生疾患。引申为“人或国家、组织的生命力”。

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有祛除体内邪恶和邪气两种意思。后者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祛邪”,主要是预防和矫治因“不正”而导致的心理偏差,即心理问题。

如何扶正祛邪呢?最关键的是进一步找到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的路径。这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倡导的多元智能路径。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人至少具有九项智能,包括: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存在智能。通过多元智能,优化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都能在自身优势方面得到最优的发展;优化新知的表现形式,比如:语文智能――故事,空间智能――多媒体,音乐智能――歌曲,动觉智能――肢体语言/表演,等等;优化教学活动形式,比如:观察、合作学习、演讲、计算、推理、演剧、绘画、歌谣、反思等等;优化评价效果,多元评价,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建立自信,提高兴趣和成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或智能组合优势,如果每个人都能找到和善用自己的优势智能,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最佳发挥,因此每个人都能预防和化解各种心理问题,抵御各种干扰,克服各种障碍,成为最优的自己。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实质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具体实现方式方法、策略技巧。在明确了基本途径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沿着这条途径,选择交通工具,事半功倍地到达目的地,这就是方式方法。主要有:专题培训、学科渗透、家校合作、文化浸泡、个别辅导、网络技术。

1.专题培训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面向全体,全员参与。这是预防和发展、挖潜的最好途径,面向全体包括所有教师、学生和家长,通过普及型通识专题培训,传授和体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常识和技能。具体可以专门开设幸福课,也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团队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开展。可根据需要选择专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2.学科渗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全方位全过程。因此,学科渗透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科渗透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实质性渗透,也叫功能性渗透,即教师通过提高教学艺术性,减负增效,使学生感到上课轻松、快乐而又富有成效,使每节课变成幸福体验和享受,这样的课堂本身就具有了预防和矫治心理问题的功能。二是形式性渗透,指学科教学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组织形式上的融合,课堂体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常识和技巧。三是内容性渗透,指充分发挥学科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和成分,在学习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收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实质性渗透法,重在减负增效;形式性渗透法,重在借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形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性渗透法,重在挖掘课程内容里所包含的积极心理成分或元素,突显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比如,实质性渗透,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至关重要。我们推荐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Keller教授创立的ARCS动机模式。即课堂教学组织四大环节:Attention(A:引起注意)――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刺激学生的好奇心。Relevance(R:切身相关)――内容与学生切身相关,目标与学生向往密切相连,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Confidence(C:建立信心)――帮助学生建立能够成功的信心,相信自己有掌握完成的能力。Satisfaction(S:感到满足)――学生能因成就而得到内在和外在的鼓励和报偿。每个环节又有若干具体的方法策略。

3.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教育者与家长(和社区)共同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包括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和与社区合作等多种实践类型。通过动员家长潜能,使家长、学生和教师形成合力。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叠加影响。

家校合作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这里介绍一个基本的家校契约法,这是美国行为主义控制派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是一份具体的、书面的协定。它规定了其中一方或多方在特定的情境中确切的行为方式以及具体的奖励和惩罚。在家校合作中,签约人一般是学生、家长和班主任三方,各方作出承诺并承担责任。家校契约具有导向功能、预防功能、监督功能、教育功能、平等功能,总之具有使人行为向善的功能。

拟定和签订家校心理行为契约,第一,要明确预期行为,即明确陈述合同当事人彼此的责任,并对责任的完成情况提出详细要求。第二,要确定测量预期行为的办法,即要规定用什么标准和办法测量和评价预期行为,预期的行为应当易于观察。第三,要明确执行的起始与终结时间。第四,要明确契约管理者,即确定负责实施这些条款的人。第五,要确定强化和惩罚的条款。

4.文化浸泡

文化浸泡主要指通过学校文化的耳濡目染,让师生获得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分为显性浸泡和隐性浸泡。学校文化既包括了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等显性的要素,也包括了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隐性的要素。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通过学校文化,对学生心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显性文化浸泡包括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校园场地布置、建筑物、楼道、教室的各种文化艺术设计、宣传栏、文字、图片以及校园活动仪式,如升旗、入团(队)宣誓、运动会入场等等;隐性文化浸泡包括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都彰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和元素,“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

5.个别辅导

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个别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

根据个体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常见的有:门诊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专栏咨询等。还可以根据辅导内容设计辅导方法,比如: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等,每一种辅导又各有具体的方法。

6.网络技术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网络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测评、咨询、电子档案跟踪、质量监控等,尤其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定制私人方案,实现因材施教。

第5篇:中医最基本的常识范文

关键词:高校游泳课;心理健康;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31-02

一、初步学习期间的心理特点

这些初步学习者,他们都处于一种向青年过渡的一个重要时刻,也是个人内心的心理思想变化最快的一个时期。在这个人生的阶段,最大的变化体现在思想方式上、慢慢走向更熟。可以说,在这个阶段的运动员,他们的精力旺盛,体力足够承受,但是也存在弊端,那就是能力水平比较偏低,在这些初步学习的运动员中还存在这个矛盾问题: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相互产生。也正是因为这些实质上存在矛盾,所以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的方向。所以,我们要说,教练员一定要重视这些内在的问题,根据运动员不同的心理特征,制订实际的游泳训练任务。采取科学的、合理的办法,培养学生更好的心理素质。

二、游泳训练同运动员心理发展的问题

之所以有一些运动员、参与者对游泳训练抱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那是因为游泳训练这一项目是在一定的场所、器械和规格的限制下所进行的提高技艺,发展体质,增进友谊的积极性活动,游泳训练作为我们人类中一种机体运动,同样给我们带来的是愉、运动之后的享受感,很多时候,通过集体训练,赛场的竞争,又能给我们带来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因此,游泳训练这一项目在我们未来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人际关系中培养了良好的适应能力,经常从事游泳训练不仅仅陶冶了我们的情操,而且更好地完善了自我的形象;这不得不说对我们大学生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想要达到以上的效果,单凭训练是不够的,要想学生发自内心地增进心理健康,就要求教练员有效结合知识引导学生。在精心组织的训练活动中才能体现,但是,如在游泳的训练期间,没有注重起大学生的心理的教育,结果还可能损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发现更好的训练途径促进运动员心理健康发展

我们不难看出来,水上运动跟陆地运动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水上运动,就要给运动员安排不同方面的刺激跟挑战,每一次尝试,每一点变化都可能会引起大学生心理的冲突、甚至失败挫折感,长期下来,这样的不良影响会占据运动员思想的大部分,这也就直接的威胁到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所以,除此训练以外,我们需要把标准的心理健康常识有效渗透到运动员们的日常生活和训练中,时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保持他们正常的社交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综合而言,为了让运动员们的心理更健康,笔者认为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特别是初步时期,要给他们树立起一定的目标,要求运动员从初步学习时期,就要听从教练员的正确指导,养成有抱负、有思想的新一代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远大的理想目标,这样长久以来,就会产生心理的巨大动力,今后遇到各种困难、运动员就会自我调节、克服,并且处处都会严格要求自己,扎扎实实提高自己的技能,当一个运动员有了这样的素质跟能力以后,接下来他就要一步步走向自己的赛场,接近目标。显然,教练员应在训练中做到理论与技能的结合,帮助运动员们逐步确立正确的动机,保持良好的训练心理状态,然后积极鼓励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的热情。同时,也要教育运动员端正学习的态度和训练动机,这样,可以发展他们的训练、比赛动机,做到积极的内心动机。

2.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

作为教练员,在日常的训练中,切忌使一个运动员产生自卑感;相反,给表现良好,成绩优秀的运动员特殊的鼓励;应避免加以评论与蔑视,而应该细心的注意每个运动员的基础,然后一一做出合适自身的指导。因运动员的能力的不同,分别给予量身定做的帮助,使之既有自我观念,又有对外部条件,特别是紧张比赛和训练条件的适应能力,长时间下来,对挫折的承受力变得越来越强,渐渐地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想稳定在社会中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以后的成长,人际关系作为必经之路,时时刻刻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改变着自己的活动;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进相互了解,情感交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增加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帮助建立自我的形象和增强安全感。而且也有助于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相反,人际交往的关系不协调,就会导致情绪的紧张,抑郁或者怪癖,造成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

如何让运动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关心别人的需要,尽可能帮助别人满足其合理的需要,做到平易直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认真聆听别人,不在外人面前夸耀自己,对人要有礼貌。而且,当其他的运动员取得优秀成绩的时候,要给予鼓励和赞扬,对那些因缺点、挫折失败的运动员,给予善意的帮助。

4.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

情绪,作为我们心理的核心部位,对我们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调节,怎么更好地控制情绪,对一名游泳训练员来说至关重要。科学早就证明: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的训练,对人的身体大有好处,不仅仅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还能使人精神抖擞,而一味悲观、伤心愤怒的人,对身体自然是不利的。长期积累下去,还会引起很多疾病。那么,作为我们运动员更要比常人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处理问题,在解决问题上不做情绪的俘虏;这也是作为一名运动员最基本的心理素质。教练员在训练中要教育运动员对正常的情绪可以选择适当的发泄,或者教练员可以选择转移集中力这一办法,使得运动员一点点地缓解情绪,特别是失败的运动员,在长久付出艰辛努力之后的失败,是最痛苦的,教练员应该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安慰,减少对失败的愤怒情绪,也可以选择幽默风趣的方式帮助运动员排除情绪。总之,教练员要做到察言观色,针对运动员的情况对症下药。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

5.如何在游泳训练之后做到适当的休息和放松

紧张的训练之后,运动员如何做到放松身心呢?首先教练员要注重起来,也要注重训练的间歇,适当的时候可以以其他运动项目缓和一下紧张的身体。

心理自我调节训练是帮助运动员进行心理与身体放松的好方法。慢慢地缓解训练带给运动员的紧张、刺激、心理压力;应使运动员学会适当休息与放松。

(1)听听音乐:专家证明,慢慢的、静静音乐可以放松心情,使人宁静,无论是哪种音乐,只要能让你高兴就可以采取。

(2)学会按摩:按摩这一活动也是解除压力的最实际方法之一,但是不要过多、过于劳累。

(3)瑜伽练习:这是一项镇静方法,什么都不想,一个人静静享受所有的时间。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如果不留些时间给自己,运动员将会使自己显得紧张、烦躁和焦虑所安,相对地也会影响到成绩。以上的方法都可以调节运动员的心理,对心理健康有意义。

6.建议给运动员提供良好的环境

(1)观察高校体育游泳训练的的特点,另外还要求对学校的教练员和医务工作人员等进行全面的心理教育知识跟卫生知识的教育,让工作人员认识到身心健康是与好的心态紧密相连的。教育运动员的前提必须把工作人员的工作做好。

(2)学校应该重视体育课程,多开展丰富的游泳活动,充分体现游泳项目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学校可以组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针对一些女生,她们在异性面前,往往又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又有较羞怯的矛盾心理,特别是面对她们同班的男生,教练员应该帮助女同学消除羞怯的心理障碍,激发他们在异性面前自我表现的心理动机,加速正确动作自动化的进程,以此提高她们练习的积极性。

(4)针对体育竞赛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校体育活动组织应把体育竞赛视为一种业余体育文化,有意识地去安排它,并及时配以赛前班级动员、组织观看、赛后总结讲座等。

(5)高校可以试着去成立一些类似“学生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老师,来专门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对专业人员也要有一定的要求,最好把精神医学专家与教育工作者相结合起来,制订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找出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因和外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如可以通过墙报、报刊、广播电视等身边的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促进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发展,是游泳业余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培养队员竞技运动能力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运动员们把心理素质水平与运动技术同步发展。游泳训练对初步学习游泳的运动员的教育有着很大的意义,因为人的身体、体能一旦到成年后,技能也会都会随着时间的推迟逐步降下来,但唯有心理能力会一生不变,反正时间越长,心理素质越来越好。所以把游泳训练当做最基本的教育手段是切实可行的。

作为天之骄子,走向一名合格的游泳运动员,心理健康更是成就学业、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全面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才能与二十一世纪这个竞争激烈的接轨时代,才能在其中搏击翱翔,走向成熟,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张艳,等.浅谈游泳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

[2]袁志刚.浅谈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1).

[3]龙茂枝,等.游泳教学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6,(12).

[4]金波.论少年儿童游泳运动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消除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6).

第6篇:中医最基本的常识范文

【关键词】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人文关怀;医患沟通;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411-02

和谐医患关系:简单讲是指以医生为中心的群体(医方)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患方)在医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协调匀称的相互关系。通俗一点就是指在医学活动的过程中医生与病人之间接成的和睦、融洽、相互理解信任的一种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政府的责任意识、人们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以及医方对利益的追求等等诸多因素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增多,是人们广泛关心的敏感话题。根据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不同于医院的特点,我院重点在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对建立良好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谐医患关系、满足社区居民健康需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医患关系原因及分析

1.1 缺少人文关怀的思想意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收费比较低、提供的无偿服务多、经费补偿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临收不抵支与资金缺乏的困境,这必然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中心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和自身利益的需要, 在医疗过程中往往会注重追求经济效益,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却没有同步跟上,患者得不到尊重、关心,导致了医患关系紧张不可忽视的因素,就容易使医患矛盾日益加剧。

1.2 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太合理。2009年我院社康办资料显示:①我院5家社康健康服务中心81 人中,卫生技术人员 78 人占 96.3%、临床和中医医师 21人占 25.9%、护理23人占 28.4%、其他34人占 42%、公共卫生人员 3人占 3.7%。②学历职称。学大专以上占35.8%,中专以下占64.2%,学历整体上是低的;职称高级占8.6%、中级占18.5%、初级以下职称人员所占比例最大(72.8%)。由此可见,根据《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绩效评估操作手册》:“每1万服务人口配2名门诊全科医生,每个中心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执业医师,医护比例为1∶1”来看,公共卫生人员比例低、医护比例失调、其他专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大,显然社康中心整体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太合理,如果医务人员治不好病,解决不了患者的问题,影响了诊疗水平,那么医患关系就很难达到和谐。

1.3 医患沟通不够。中心医护人员工作量增大,客观上使诊治及交流时间缩短,医患沟通不够。有的医护人员忽视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不注意与患者沟通的形式、内容、技巧和效果。有统计资料表明: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

1.4 对中心医生缺乏信任和理解。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仍属于较初级阶段,居民认可的医生,是集中在公立大医院里。据了解目前社区健康中心的医生组成:①是效益差的经济落后的地区的医生;②下马企业医院的医生;③退休医生;④向往大城市生活的基层医生。居民不认识,缺乏信任,同时,中心医生人员流动大,人员稳定性低,医生在中心执业时间不长,居民刚信任,医生就走人;而有些患者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特殊性和医学的无奈,很容易因为对治疗效果的不满意而产生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感。

2 讨论

对医疗机构来说,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首先要眼睛向内,正视并克服自身的不足,因为在医患关系中,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起到主导作用[2]。以我们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工作特性为出发点,做到“以病人为中心”,转变服务理念,多给病人一些人文关爱,多与病人进行一些沟通,增强互相理解与互相信任,来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2.1 抓服务质量来提高人文素质。浓郁的医院文化氛围使患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容易取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有利于医患关系的优化[3]。中心采用坚持“以人为本、小事做起、注重细节、主动沟通”原则,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做细做好,实行自我管理。具体做法一是建立医疗费用阳光制度,执行收费打出处方收费清单的工作制度,使患者“明明白白看病,实实惠惠付费”;二是规范医疗行为,做到“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忧病人之所忧”,设导医等有效措施,消除患者就诊过程交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二长一短”现象;三是学习编印《规范文明礼貌用语手册》,注意医务人员的礼仪形象,正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相向六月寒”。在工作中事实证明,文明礼貌用语是建立良好沟通的开端。患者对热情、真诚、可信的医务人员充满尊敬和信任,而往往讨厌不尊重人、骄傲、冷酷的医务人员。四是坚持开展“假如我是病人,我需要什么?”的活动。假如我是病人,我希望有一个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希望有简明方便快捷的就医程序;希望得到医术好、责任心强的医务人员来对待;希望能得到廉价、优质、高效的服务;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医患沟通渠道,当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再茫然不知所措。中心从希望出发点着手,一是从病人一踏进中心起,就实行首问负责制,病人或家属不论问到谁,都要向病人解释清楚,或者把病人带到能够解决问题的地方;二是每月对医患沟通技巧方面进行考核管理(在门诊登记日志中设“沟通技巧”评分栏,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项),从而加强中心医务人员服务沟通意识与技能的培养;三是通过医疗服务信息在大厅张贴公示,让病人对诊疗程序、检查项目、收费标准、药品价格、服务承诺等项目清楚明白,心中有数。四是在社区内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义诊和老年人免费体验的公益活动,使社区居民感到的却是体贴周到的服务。如草埔西社康中心发生1例18月小孩“接种进口水痘疫苗”后1周出现“水痘”反应,其家长到我中心一定要退款。我们说不符合退款条件。家长着急了,这可是300多块钱呢,呼喝着说:“打防疫针无效,你们就要给我退款?”怎么办?是破例为小孩退款还是坚持规定而任由家长吵闹呢?中心主任有礼貌地把家长请进办公室,耐心地解释到:一是根据水痘疾病接种知情告知书中的备注2、3说明,注射后有发生水痘也是正常的和不符合退款条件时间。二是我们主动帮家长联系到生产商与区防疫站,根据小孩的现状,确认了“接种进口水痘疫苗”是有效性的和注射后有发生水痘也是正常的。家长这才放心离去。可见病人需要的不正是这种人性化的服务关怀吗?

2.2 医德医风是医学与社会、医生与患者的“剂”。 围绕“病人至上,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的医疗理念,紧跟以需求为导向、以优胜劣汰为本质特征的市场规律变化,转变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思想,改进服务手段,以优质的服务为基础,以提高医疗质量为核心,以赢得足够的市场份额为目标,实现医患双方的双赢[4]。中心强化医德医风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诚信敬业、文明行医”的工作方针,视患者为亲人,不能只关心疾病和技术,而忽视患者情感,尊重病人的需求,发挥病人积极参与治疗的主动性,通过人性化服务不断增进病人对医院的理解和信任,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基础。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3名(每季度召开社会监督员座谈会)、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执行医德医风红黄牌制度的综合措施,对监督中心的医德医风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2.3 医患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措施。 医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医务工作者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才能使患者积极地支持、配合诊疗工作,才能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造福于患者[2]。“医患关系和谐,互相信任,心情愉快,则药到病除;医患关系紧张,横眉立目,互相指责,则病上加病[5]。”一是通过 以“一掌握、两个多、三个心”的工作准则。一个掌握,就是要求医务人员掌握病人的心理情况;两个多,就是多听病人的询问,多向病人介绍病情、治疗效果、用药和检查目的;三个心(爱心、耐心、同情心),就是要用“三心”视病人如亲人[6]。从而提高医患沟通意识和能力,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和纠纷,增强病人对中心的信任度和对医务人员的理解。二是采用多种多样方式进行医患沟通。如开通热线电话、开设医疗服务文明窗口、举办公益活动等,取信于民,从而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2.4 以实际行动培育医患信任理念。 医患关系是医疗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人际关系的核心。中心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居民的原则,积极为社区居民进行义诊活动,一是提供免费体温测量、血压和胸肺听诊;二是指导常见慢性病的用药、普及疾病防疫常识和发放健教的宣传资料,提高对治病防病的正确认识;三对行动不便和年龄大的患者,免费上门巡诊访视活动,增强对患者的责任感。从而改善医患双方的交流,增强了互相理解与培养互相信任的理念。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伴随社会的发展、医务人员素质的提高、患者认知度的不断提升等多方面共同促进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树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道德新理念,最终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

参考文献

[1] 徐州.南京市居民医疗需求与利用分析及其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影响[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08

[2] 高强.解决医患矛盾关键在医方.人民日报,2005年11月3日(13版).

[3] 张建波.医疗机构如何认识和面对举证责任倒置.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2;74(6):22-23

[4] 陈善勇.医疗服务营销策略.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94

第7篇:中医最基本的常识范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作者简介:余仙平(1967-),女,江西进贤人,江西中医学院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与咨询;陈四光(1979-),男,江苏泗阳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理论心理学、学校心理学;郭斯萍(1964-)男,江西万载人,广州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心理学、中国心理学史;余琳(1954-),女,江西进贤人,江西中医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36-03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任。如果大学生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缺乏必要的心理耐挫力和心理承受力,那么就不太可能成功地应对时代的挑战,更不可能担负起历史重任。因此,为了胜任时代对人才的诸多要求,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我国各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目前,全国各大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从总体上来看,由于种种因素限制,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课程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完善,课程设置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模式、课程效果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在认识上还存在着纷争,理解各有不同,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本文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特点、课程模式、课程评价及课程教学时数等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为有效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提供参考。

一、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定位不够明确和妥当,阻碍了课程的发展。心理学课程可以分为心理学专业教育的心理课程和普通学校基础教育的心理学实践课程。两者对象不同、教学目的不同,因而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心理学专业教育课程的对象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教学的目的是为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普通学校基础教育的心理学课程是针对非心理学专业学生,侧重点在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矫治各种心理障碍,解决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上的众多问题,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完善以及潜能开发,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指导性的一门课程。上述两类心理学课程虽然关系密切,但学科性质不同。心理学专业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心理学科体系。这个学科体系的学科性质是指心理学这一学科群的学科性质。它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这门学科知识,要求理论体系的完整和深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心理学诸多课程为依据,但是体现在教学中的不是这些课程的直接结论和形态,而是经过处理了的比较浅显的通俗的生活化的阐释和形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把心理学各门课程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引入教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和承受能力,情绪自我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塑造健全的个性,正确的认知能力,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目前很多高校混淆了两类课程的性质,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作心理学专业课程来讲授,抹杀了两者的界线,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很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目标,从而阻碍了课程的发展。

(二)学科本位课程模式不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科本位课程模式的理念是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该课程模式具有三大特征:学问化(即考虑学术性)、专门性(反对学科的综合性)和结构化(即重视学习每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学科本位论课程模式决定了课程内容是:人们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心理学学科的系统知识。不同年龄学生、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相同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心理学学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因此整个课程内容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技能发展和培养。

我们说这种课程模式不适合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是因为:

1.传统学科课程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习各种心理学知识,成为该专业的“专门”人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为最终目的,所以课程教学不仅仅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关注其技能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能否促进心理认知的发展、能否提升心理品质和矫治心理问题。

2.传统学科课程是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目的,以间接经验为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基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设计和运作的,以体验为主要形式,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通过体验来获得感悟。

长期以来,以学科本位为特征的课程思想一直占据主体和核心地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体系化,没有把发展完美人格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学科本位课程教育模式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实施,所以说学科本位课程模式不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三)评价理念单一,不能适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价一直以来就是该门课程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也是一个难点。课程教学的效果评价对课程的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目标和评价方式都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实施和课程目标的实现。用考试这种通用的常规的定量方法来评价,是难以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因为考试只能体现学生掌握心理学学科知识的程度,而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知识,了解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并不等同于心理健康水平有多高,心理素质有多么好,这两者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所以用考试这种定量的方法不能真实反映与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效果。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时数偏少。据我们调查,全国绝大部分高校根据教育部的部署,普遍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名称各不相同,课程也设置为必修课、选修课或公共课,但都是为期一个学期。我们认为仅这一学期的课程远远不能达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以及满足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需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存在着教学时数偏少、教学内容多的问题。一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多不超过32学时,绝大部分高校都是18个学时。但教学内容很多,包括心理学知识概论、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保健、新生心理适应、情绪与情感、意志品质、挫折应对、学习心理、恋爱婚姻、择业就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常识等内容组成。教学内容这么多,18个学时远远不够。我们也知道心理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必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更何况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过程中,可塑性强,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而不能错过。

二、有效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和思考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其独特性

在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特殊类型的学科,它与其他自然学科的性质有所不同。它不像传统学科课程,由教师向学生传授课程的理论知识来达到课程目标,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协助学生释放人生发展中遇到的困惑与烦恼,提高适应能力、提高抗挫折承受力和自我管理情绪调节能力,挖掘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品质全面协调发展,为终身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一种新型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程具有与其他课程的不同特点:

1.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通过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切身感悟来实现的,在体验中感悟中获得积极的、愉快的心理情感,对与之交汇的学习生活事件做出积极的解释,并由此发展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心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个性发展和人格培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而这种人格特质正是课程要求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追求的目标,是着眼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与泛化,这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功能,这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

2.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的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特有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有交往、友情、合作、尊重和被尊重、以及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愿望需求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涵盖协调人际关系、学会承受各种挫折、形成自我观念等等,这些内容就是个体社会化进程中所必须面对的:在各种冲突中学会妥协和顺应、合作与竞争,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调适的过程就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两个独特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性质不同于其他学科。只有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准确理解和把握,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进而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遵循“学生本位”的活动性课程模式

学生本位课程模式又称人本主义课程模式,其主要教育思想就是人本主义思想,主要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学习和活动的中心位置,重点强调学生的主动意识、实践意识和参与意识,学生至始至终是以主体活动者的身份出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势所在。

学生本位论课程模式强调通过体验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学内容较少考虑到学科性。教师应非常明确课程的目标是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并据此建立相应的目标结构,这意味着课程中必须提供丰富的自我实现的机会,通过给予学习者探索机会来达成目标实现。

因此,学生本位课程应该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轻松自由、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让学生能够自我实现,体验成功。教师应该为此积极努力创造有利的条件,不断激发学生在成功中获得感悟。

1.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门课程能否为学生接受,在相当大程度上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生活经验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似性联系来认同和接受它。那种空洞的、泛泛而谈的与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无关联的说教,是不可能对学生的心理触动产生实际的影响。因此,注重体验式教学,应贯穿在整个课程过程中,让大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并用自己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理解、感受、建构,从而生成其对事物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从而促进学生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和发展。[1]

2.课程应以活动为载体。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发生发展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人与环境互相作用的活动过程中实现的。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识发生理论的主要观点都认为:活动是一切认识和心理产生的源泉。认识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的结果。人的意识和个性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又通过活动表现出来。他们的这些观点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取活动的形式做出了说明。因此,活动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把活动作为课程实现的最基本的实践形式之一,通过亲身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学生得以获得真实的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反思。然后,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认知、行为和情感重新构建,进而建立新的自我概念,提升自我认同和价值感,不断内化那些经过在活动中相互作用而培植建立起来的理念,最终达成人格和谐发展的目标。一般来说,活动组织得越是成功,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就越真实,提升心理健康的作用就越明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将体验作为心理品质建构的桥梁,关键是因为只有它才能激发学生心理品质的内化机制,促成学生心灵的成长。体验指向的不应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核心,通过借助活动来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有丰富学生内在的心路历程并使学生在情感上和思维上产生切身的情绪与情感体验,学生的心理才有可能得到调节和影响,进而实现转变或改善,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发展。体验性活动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营造安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无条件接纳,缩短教师学生间的心理距离,达到教与学心理相容。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凸显“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理念

传统的课程评价重视的是学科预定目标和计划的完成程度,评价的最重要方式在本质上是以考试或测验的方式进行,测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情况。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书面考试这种常规的形式来评价是难以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心理健康水平的。受课程目标定位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生活、工作环境中承受挫折、承受失败,并保持自信品质,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积极心态,不断进取,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所以它更加强调质性评价、动态性评价、情境性评价。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对学生心灵的一门课程,其考核方式与其他课程一定要有所区别,它不应只是知识考查,更应注重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灵感悟。[2]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要防止学科化倾向,不能象传统学科一样按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那样来考试,而应凸显“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理念。这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是一个动态性多维度评估体系。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前提,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淡化同学之间的评比,协助学生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在比较中客观地评价自己、了解自己。这种评价没有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标准,是把人的心灵成长、人格发展完美作为评价目标,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经验体验,进而能有效进行自我调节,是一种“促进性”、“开放性”而非“竞争性”的评价。这就要求老师不对学生言行进行干涉,不对学生独特个性进行武断评议,使学生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敞开心扉自由展现自己,自由参与活动,尽情释放,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四年全过程

我国高校学生的年龄一般介于18、19岁至22、23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正处于少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此时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成熟,心理发展正走向成熟,呈现既有别于少年儿童又有别于成年的独特心理发展特点。我们要抓住转型时期这个关键时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以后的人生发展扫清障碍。高校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我们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又要有认真、执著的奉献精神。

我们认为大学四年不同的年级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大一课程重点在于心理调适、自我管理、学习方法适应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大二、大三着重于心理素质拓展,重点在于学习成才、情绪调节、交友恋爱方面。大四重点在于职业心理学教育,求职择业方面做好生涯规划。

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栋梁的摇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和必要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疑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我们只有不断努力不断改进,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才能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得更好,更富有实效。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人格要求,也才能完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使命。

参考文献:

第8篇:中医最基本的常识范文

……

还记得《药丸时代》的陈先生吗?是的,我们要谈的,就是药丸族。

案例

我们身边的“药丸族”

桃子,是个年龄偏小的“药丸族”,今年九岁。桃子成为“药丸族”是不自觉的,因为那些“药丸”保健品是她妈妈要求她吃的。“早在三年前,我六岁的时候,就开始给吃了。”当时,桃子的妈妈认为桃子很挑食,蔬菜水果都不大爱吃,怕她营养跟不上,于是就采取吃营养片,补充营养的方式,来令自己心安。桃子现在每天早上的食谱是:一杯碳酸钙果水,一粒维生素D,一杯豆奶,一个鸡蛋。晚上再服用一支补铁的口服液,一粒微量元素补充片。除此之外,有时桃子的妈妈还会给桃子吃一些补钙锌和维生素的咀嚼片。

起初,学校里吃“药丸”的人很少,桃子常常被同学们取笑为“药丸小妹”。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吃起“药丸”,就再没人取笑她了。

刘小姐是某广告公司的员工,身高1.66米、体重118斤,看起来挺匀称,但从4月初开始,她就每天以各种维生素等药丸,配成“减肥餐”代替正餐服用。刘小姐说,“每天除了早饭正常吃外,中午只吃一片维生素C、一粒深海鱼肝油和一粒左旋肉碱胶囊,再配上一个苹果作为主食。”而刘小姐的晚餐与中午相比,品种稍显丰富:一粒维生素E、一片葡萄籽片再加一片左旋肉碱和膳食纤维片。“总之这些药丸的属性就是减肥、美容和养颜。”刘小姐说自己一个月下来已经瘦了5斤,她说,对于这种维生素餐,每月大约需要花上600余元。

3.小程是某药业公司的销售经理,他是药丸族中的男士,已结婚生子,有房有车。因为,他本来就是学医学专业的再加上现在的工作也是搞医药的,对各种药品都非常熟悉,就更加方便了。由于平时跑销售在原因,那些出于应酬而多吃的高能量、高热量,及身体里无法排出的毒素,他都是通过吃药丸来解决。这在他看来,是个科学的解决方式。

4.已经退休的李大爷,除了按时服用女儿定期给他买来的脑白金之外,最近,还吃上了儿子专门从国外给他买回来的进口维生素药丸。“没办法啊,现在老了,身体吸收能力变慢了,怕营养跟不上,只有靠这些药丸来补充了。”为此,女儿还细心地为他准备了一个装药丸的盒子,按服用时间和类别给他一一归类区别,免得李大爷服用时发生错误。

5. 居住在成都南门某高端住宅小区的张女士,是个家庭主妇,丈夫生意做得很好,家庭条件不错。他们没有小孩。30岁左右的时候,她就开始服用一些维生素调理身体,为怀小孩做准备,虽然后来用了各种办法都没有怀上,但她服用的营养素越来越多,从维生素、钙片到深海鱼油、胶原蛋白、葡萄籽等流行的美容产品,此外,固元膏、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等中药保健药品她也长年服用。她现在的想法是,保养好身体和容貌,以防老公嫌弃有外遇……(此部分根据排版需要,如版面饱满,可不要)

丢掉身上的那个药盒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吃、住、行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却越来越怀疑了。总是担心,自己会不会亚健康了?三高了?营养不良了?

药丸族的担心

如今,害怕营养缺乏的人越来越多,身体一点小小的不适,都可能让人焦虑、恐惧……很多上班族,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都放着蛋白粉等营养药,以便随时服用;老年人更是热衷于购买各种保健品,补钙的、安神的、预防心血管病的,应有尽有;甚至不少中小学生的书桌上,除了厚厚的学习资料外,也摆着家长买来的维生素片、健脑营养品……

今年28岁的软件工程师汤女士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是“药丸族”的一员,她每天都将要吃的药丸分格放在小盒子里,按次取量。“以前,我并不知道食物的烧法和配料法都是很有讲究的。有些食物煮熟了吃能保持更多营养,有些菜用铝锅烧就很容易分解毒素,而好些食物同时吃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每天忙于工作的我,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来注意这些禁忌。有时,甚至被搞得晕头转向,缩手缩脚,还总是担心发胖。再加上平时因为工作的原因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平时不运动……我又不能容忍对自己的健康采取放任发展的态度。于是最后,只好选择了每天以药丸为主食。这样的生活,我才觉得安全。”

其实,问题恰恰就在这“安全”二字上。

药丸里能找到安全感吗?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很多女性选择服用巴比妥酸来令心灵平静,驱散日常生活带来的无聊和疲惫之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大量家庭主妇服用安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数百万女性服用苯异丙胺减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选择服用百忧解这样的抗抑郁药……过去半个世纪中,很多女性已习惯用药物来对抗生活的压力,寻求可以寄生的安全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英、中等多国联合开展的“膳食与健康的合作调查项目”发现动物性食品、脂肪摄食得越少,癌、心脏病和其他慢性病的发病率明显越低,而当时中国人心脏病的风险只有欧美人的5%。但到了2012年,全国健康普查结果显示,城市中每六人中就有一人受到“三高”的危害。

科技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又从人们那里取走了什么?

一方面,人们一直在证明自己的力量和伟大,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是精致、舒适与安逸。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把健康当成一种奢侈,他们可以发明一种72小时不睡觉的药丸。从“不夜神”到“夜鹰”,从连续40个小时不睡觉到连续72小时不困倦……但却改变不了自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快速的工作节奏、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隐私的日趋曝光化,使得人们的安全感极度缺失。在心理失衡的状态下,找个外物来做平衡补救是很正常的。

因为,他们宁愿相信电影《药丸时代》里,那些令人心想事成的科幻故事:当脑子晕晕沉沉时吃个“清醒药丸”就可以立马清醒;当心情烦躁了吃一丸“好心情”,便觉得似有无数曼妙精灵围着自己打转;当样子狼狈不堪时吃个“好气质”,立刻气宇轩昂,迷倒芸芸众生……也不愿意去正视自己为何会没有安全感,这一事实。

今年年初,在美国女性中流行的“女超人药丸Adderall”能帮助女性提高注意力和智力功能,治疗睡眠障碍和注意力缺失多动症。来自英国曼彻斯特24岁的女性艾莉森认为,服用Adderall能帮助自己对抗金融工作中的压力。一片小小的药丸能让她连续三小时专心工作,思维更为清晰流畅。

神奇药丸里真的能寻得安全感吗?能让艾莉森成为“女强人”?也能防止张女士的老公有外遇吗?

答案是否定的。

安全感,是自己给的,只有自己才知道真正需要什么。

药丸,真的能带来健康吗?

天天吞服大量药丸,就真的能带来健康吗?

维生素依赖症

大家都知道,维生素C是最容易缺乏的维生素,因为它对保存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光线、温度、储存和烹调方法都会造成维生素C的破坏或流失。因此,当感觉皮肤干燥、心情郁闷、容易疲劳时,很多人都会吃维生素C。

而对于每天办公都必须要用电脑的人来说,服用维生素A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对眼睛有好处。

再加上电视里天天都在狂轰滥炸似的向人们灌输,你们需要“补钙”、“补血”、“补锌”、“排铅”……一些人的心理防线渐渐失守,怀疑自己缺这缺那。他们开始觉得随着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重视一下他们的身体了。于是,他们开始购买各种保健品药丸,以确保“三十年前拿身体去挣钱,三十年后拿钱去换身体”的事,不在他们的身上出现。

这个时候的他们,不是经过专业的检查,根据身体需要合理摄取营养,而是根据广告商的配方盲目进补。

那么,像维生素药丸、微量元素药丸这些元老级药丸,真的能给我们带来健康吗?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科研人员早在多年前就曾发现,健康成年人服用多种维生素制剂不仅起不到健身防病的作用,反而可能对身体有害,甚至致癌。

而一个正常的、健康的成年人,其每日所需营养可以全部来于自然食物。只要不挑食,一日三餐肥瘦肉、鸡蛋、牛奶、豆类、蔬菜、水果、米饭、馒头均衡摄取,一般不会出现营养缺乏问题,根本不需要其他营养保健品。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科研人员通过对部分重症患者的观察发现:过量服用维生素E可能使死亡率增加4%,过量服用β胡萝卜素可能使死亡率增加7%,过量服用维生素A可能使死亡率增加16%。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除非身体急需,一般不建议特意补充,因为这些脂溶性维生素一旦过量,会在身体内形成蓄积,甚至造成中毒。

如果每天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就会形成对该物质的依赖,一旦停用,可能出现“反跳性”的坏血病,也就是上文所提及的“维生素依赖症”现象。

身体需要OR心理需要

盲目服用药丸,并不能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健康,反而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而这些负面的影响后果,有些是我们短时间正确认识之后,可以改善的。而有些却会为我们的身体带来长期的伤害,久久不能驱散。

就正如,现在市场上销售的蛋白粉类保健品很多,而真正缺乏蛋白质的人并不多。盲目吃蛋白粉,可能造成骨质疏松、弯腰驼背。因为蛋白质摄入增加时,代谢也相应增加了,蛋白质的代谢同时伴随钙的代谢,这样,人体钙质的流失就增加了。因为蛋白粉代谢的含氮废物由肾脏排泄,无形中又增加了肾脏的负担。

其实,人们服用营养补充剂,说到底心理依赖更多于身体需要,更多的效果是心理暗示。暗示越强烈,似乎感觉效果越好、越长久。事实上,如果不服用营养补充剂,而通过暗示选用其他食物,效果一样很好。

对于目前一些人青睐食用药丸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不少专家认为,不能因为某种营养素的功能强大,就将其当做补品,以为仅仅吃营养素就足够了,更应将精力放在每天食用各种不同的蔬菜和水果上。

事实上,人体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机体,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低估了人体的智慧,高估了我们自己的知识。

身体需要的不是灵丹妙药,而是我们正确的去认识它,使用它。

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先丢掉身上的那个药丸盒吧!

心理学家说

中国人民爱吃药

范国平心理学硕士 副编审 赢未来杂志 主编

中国是一个制药大国,也是一个吃药大国。中国人吃药比较积极主动,有病吃,没病也要吃,有病没病一顿三片:有人吃药补肾,有人吃药补脑,有人吃药以求长生不老。所以,吃药、多吃药、吃好药、吃药好几乎成了中国人民的共识。这种共识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及文化因素,也有认知及心理因素。

吃药也为竞争

中国人竞争意识很强,从产房到火葬场,一辈子都在争,比拼奶粉、比拼父母、比拼车的排量、房的大小,最后比拼葬礼的排场及墓地的豪华程度;不仅俗人拼,和尚拼级别、寺庙拼香火……然而,与强烈及弥散的竞争意识相比,大多数人又普遍自信心缺失,总是希望自己能更白、更富、更美,更高、更强、更大。当现状与强烈的动机发生碰撞时,人就会变得焦虑不安。为了降低焦虑水平,他们会格外留意能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任何信息。五花八门的功能类药物直接戳中这些的内在诉求。哪个家长会嫌自家的娃聪明过头?于是能促进大脑小脑更好发育的药出现了;女人对美的追求永无止境,即便“国民女神”范冰冰都希望自己能美得更上一层楼,于是美白的、丰胸的、瘦腿的、嫩肤的……各种各样的需求被开发了出来;这个社会,没有几个人真正活得不耐烦的,各种延年益寿类灵丹妙药于是有了持久而广泛的市场……无病吃药,实际上是迎合自身的欲望,这种欲望,有些是内生的,更多是被商业力量勾引出来的,有些则是裸的道德绑架。例如,商家反复传播:爱父母、就给他们补钙、补铁、补锌……你要是忽视这些,一定会心虚得要命。

吃药也要自我催眠

中国人与中国文化一样,充满了各种自相矛盾。例如,“是药三分毒”这几乎是妇孺皆知的真理,但很多人却又相信,他选择的这款补药是纯天然的、绝对无毒无害、十分可爱。于是,他们认为,吃肯定比不吃好,即便无效,对身体也无害;而如果有效,那回报就大发了,普通的大饼脸吃成了潮流的韩式锥子脸,人见人爱、车见车载,那是多少女人梦寐以求的效果?贵的比便宜的好,洋的比土的好,因为“便宜没好货”,“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所以很多人会选贵的、进口的,哪怕标注的成分完全一样。

当然,很多人会说,吃补药真的有用。有一个小故事。一个女人失眠,起初,他认为是床的原因,果断换了床;无效后,她认为是房子的原因,于是坚决主张换了房子;还是无效,她开始怀疑是不是丈夫的原因。丈夫慌了,担心妻子是不是准备换他了。于是到处求医问药,但就是检查不出妻子哪里出了问题。妻子对星座很迷恋,于是在征得她的同意后,丈夫花重金从香港聘请了一位星座大师。这位大师还懂民间医学,专治各种致病原因不明的疑难杂症。后来,大师悉心指点了一番,比如,让她睡前用温水泡脚30分钟、喝200毫升热牛奶、听催眠歌曲,此外,大师给她专配了一个疗程的特效催眠药物,还再三强调,这完全是根据她的星座特点与失眠症状炮制的,绝对有效。当然,收费不菲,单这副药就要一万元,还不包括大师的差旅费。

大师的水平的确了得,三天后就起效果了,尤其是服下大师专配的特效药后。当然,丈夫永远不会告诉她,这位大师是他请一个广东客户扮演的。这个客户平时爱好星座,但根本不懂医术,专配的特效药,其实就是普通的维生素丸。但为什么有效,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期待效应。她深信高人的水平及那副专配的特效药,并非常乐意听从其指点。实际上,绝大多数非治疗性药物,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心理因素。

理性的“药”更应吃

明星都吃了,而且效果很好,你瞧李湘,“唰”的几下就瘦下来了,人家吃了有效,我为什么不可以?要是没效果,这药能卖到天价?很多人就这样被套了进去。

前两天一朋友来办公室话家常,得知她婆婆每天吃8种保健品…… 俺的个乖乖,整个当饭吃呢 。很难想象,每天吃8种是什么概念……各位,大家开动脑筋想想,一天8种保健品,加上一日三餐饮食,真把自己当生化实验室了,可是怎么个消耗法啊?

中国人民爱吃药,实际上最需要吃的,是能提升理性的药、自信的药。

TIPS 看看你是哪级药丸族?

入门级药丸族

每天都给自己吃些维生素之类的药品,这些人认为吃药只是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功能,是保持健康的一种手段,当然不吃也认为无所谓的。他们根本就不会减少任何饮食,反倒是吃了药,觉得自己补充了足够的微量元素,大鱼大肉的根本就不能少。吃药的种类非常少,一般在一两种的样子,只限于健康块和美容块。

吃药种类:

吃药次数:

中毒指数:

初级药丸族

在吃药的理论知识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可以讲出为什么吃药,身体在怎样的状态下吃什么药等知识。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正常地饮食,只是在吃饭时比较注意营养搭配,有些东西要少吃等,比较讲究饮食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这些人一般有自己多年的习惯,一般情况下每天不会忘了吃药。

吃药种类:

吃药次数:

中毒指数:

中级药丸族

对人体在医学的角度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可以说是半专业的营养学专家了。他们已经用药代替了一部分的饮食,只吃很少的饭。这些人的标志是每个人都有一个随身携带的能量转化表,他们根据这些表来计算自己一天所需的能量,吃相当的能量块来代替部分的不良饮食。并根据自己当天的饮食所代谢出来的毒素等对人体有害的副产品,来吃相当的排毒的药品。

吃药种类:

吃药次数:

中毒指数:

高极药丸族

对人体医学有很深的研究,他们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论,他们认为人体是由多种基本元素所构成的,食物的摄取也是通过人体自身的消化系统来转化成这些基本元素的,既然这样直接摄入这些基本元素应该是比吃饭更简单有效的方式。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已经用吃药的方式来取代吃饭了,他们只吃很少的食物,他们将吃饭当成辅助,而吃药是维持生命的主要手段。

吃药种类:

吃药次数:

中毒指数:

营养学家说

合理补充营养 你需要科学素养

杨咏涛 四川省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 四川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

本文案例中那些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补充各种药丸、补充剂、含片、汤料……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药丸族”,归根结底是为我们的身体补充营养,使我们的肌肤、毛发等身体的每个部分更加健康。那么,从营养学的专业角度看,这样的补充真的营养吗?

科学素养,科学素养

“今年1月1日起,卫生部颁发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正式施行,规定强制标注的食品外包装上必须有营养标签,这则规定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包括你们提到的注重身体健康的‘药丸族’”。采访甫一开始,杨咏涛主任就抛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科学素养”:“不管是以往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还是刚才提到的‘营养标签’,其本质都指向我们大众所应该具有科学素养,通过‘膳食指南’、通过‘营养标签’,建立一个最基本的饮食营养观念:多样、均衡”。

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在看食品营养标签时,首先要明白营养标签中标出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等指标对身体而言意味着什么,不同的食品各种营养素含量不同,了解了这些指标所代表的意义,他才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选择食品。比如想要控制体重的人,那就应该对比不同食品中脂肪和能量的含量,选择偏低的那个;对孩子、老人和孕产妇来说,由于机体抵抗力较弱,因而蛋白质含量略偏高为好;而高血压患者,为了防止血压升高,要尽量选择低钠的食品;糖尿病病人则要选低糖或无糖食品。

“回到保健品和‘药丸族’,我们首先需要追问的就是他们的科学素养。”语气平和的杨主任,却用词犀利,“他们服用何种保健品,服用多少保健品,采用何种服用方式,是口口相传的结果,是商家营销的结果,还是基于自己的身体状况科学选择的结果?”

多样均衡就是营养

任何生命,不管动物植物,都必然涉及营养的问题。什么是营养呢?现代营养学来源于西方观念,营养学是根据不同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分布情况,告诉人们如何理智地选择并摄取能满足生理需要的营养素,使机体处于最健康状态的一门科学。从案例中看,大多“药丸族”是针对各种营养素来补充的。营养素指的是食物中能够获得的满足人们生理和生活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某些营养素是必需的,因为它们不能被机体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按传统方法分为六大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非必需营养素则是指机体能自身合成的营养素。

“需要问的问题是,‘药丸族’凭什么认为他们吃的保健品就能成为营养?”杨咏涛主任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朋友,老是觉得他缺锌缺铁缺钙缺维生素,总之,别人说缺什么会有什么症状,他就对号入座,认为自己什么症状都有,因此觉得自己啥都缺。后来医生给他开了药,告诉他这个药是万能药,他缺的都能补上。过了不久,他觉得身体越来越好了,以前的各种症状都没有了,就认为是万能药把缺的营养全都补进去了,所以啥都不缺了。那么医生给他开的万能药是什么药呢?实际上只是一种胶囊,里面装的是面粉。

“这是心理暗示,许多‘药丸族’都有这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的食品,没有哪一种食物能够包含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素,譬如几乎被传为神话的螺旋藻,实际上也不可能包含所有营养素。当然,世界上也没有最坏的食品,杨主任总结说,“只有最坏的生活习惯”。

补充保健品必经专业指导

“将保健品作为维持生命健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杨主任强调。

维持人体正常生存和运转的营养从哪里来?大部分应该从饮食中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给大家提供了合理膳食的建议,包括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三餐分配合理,零食适当;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饮酒应限量;吃新鲜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但是确实有一部分人群,由于疾病、遗传以及其他特殊原因,需要额外补充各种营养素,这时应遵循如下原则:缺啥补啥,专业指导下进行。缺啥需要通过体格测量、实验室检测、临床检查以及膳食调查等方面来综合判断;做出结论后怎么补,同样需要根据医生建议来进行。此外,在服药过程中应该注意定期复查,一旦缺的东西已经不缺了,就不应该再补了。“千万不要一吃吃到底,经年累月常年吃,吃出问题的不少啊”。

营养素过量危害大

俗话说“过犹不及”,营养学也是如此,营养讲究的是合理均衡,再好的补品也不能多吃。

长期服用维生素药丸,不注意控制服用量的话,不仅达不到促进机体健康的目的,反而会由于吃得过多影响了身体健康。比如,短期内大量服用维生素A会出现恶心呕吐、眩晕、头痛等中毒症状,长期服用过多会导致脱发、肌肉僵硬、皮肤瘙痒、骨痛等,孕妇服用过多还可能会导致流产和胎儿出生缺陷。 维生素C吃多了易引起恶心、腹泻、甚至出现白细胞杀菌能力降低、红细胞破坏的现象,以及形成肾和膀胱结石。大量服用维生素E可能抑制生长,干扰甲状腺功能和血液凝固,还可出现视觉模糊、头痛和极度疲乏等中毒症状。

人体每天从食物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不是孤立的,它们必须相互之间比例适宜,搭配合理才能够最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任何营养素摄入比例过高都会造成不良后果。例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是为我们身体提供能量的主要营养素,各自供能比必须要适宜才能维持机体健康:蛋白质主要用于维持机体生理代谢功能,因此用于供能的比例不宜过多,避免浪费;而脂肪的比例也不宜过高,避免产生过多酮体引起酮症酸中毒,因此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约占55~65%,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2~15%。

此外,营养素之间还有相互竞争的问题,如果单一的某种营养素多了,就意味着某些营养素将被“排挤”。比如,长期过多地补锌,会使体内的维生素C和铁的含量减少,抑制铁的吸收和利用,容易引起或加重缺铁性贫血。缺钙的宝宝补锌过头,还可能降低机体抵抗力而感染其他疾病。

居民膳食指南膳食宝塔

膳食宝塔共分五层

第一层(最底层):谷类、薯类及杂豆250~400克,水1200毫升。谷类包括大米、小米、玉米、高粱等制品,薯类则如红薯(地瓜)、马铃薯(土豆),杂豆指除大豆以外的干豆类,如红小豆、绿豆、芸豆等。

第二层:蔬菜类300~500克,水果类200~400克。蔬菜为我们提供的营养素主要是维生素C、维生素B2、胡萝卜素、膳食纤维,还包括一定量的矿物质如钾、钙、镁等。水果主要为我们提供维生素 C、胡萝卜素、有机酸、部分矿物质等。但蔬菜和水果两者是不可替代的,由于水果可生食,减少了很多营养素的损失。另外水果中的有机酸还有促进消化的作用。其实在蔬菜及水果中含大量抗癌物质及一些未被我们人类发现的活性成分,因此多吃蔬菜水果可有效地防治癌症的发生。

第三层:畜禽肉类50~75克、鱼虾类50~100克、蛋类25~50克。

第四层:奶类及奶制品300克、大豆及坚果30~50克。奶类300克,相当于一袋奶,250毫升。每天推荐量1~2袋,再多不宜。豆类要常食。40克大豆相当于80克豆腐干、120克北豆腐、240克南豆腐、650克豆浆。坚果可健脑,适量食用还对心脑血管疾病很有裨益,但因油脂高,不宜多食。

第五层(顶层):油25~30克、盐6克。在计算盐的摄入量时,特别要注意不要忽略了酱油、咸菜、味精等高钠食品,及含钠的加工食品等。

养生专家说

养生:先做膏、丸、散、剂减法

Q:我们采访中发现,不论男女、老少,大家对保健品非常热衷,好像吃保健品已经成了一种潮流,这是怎么回事呢?

A:

马烈光:从天下第一粥,天下第一酒,还有各种名膏方、丸药、散、剂、代代相传,说明中华民族在养生及保健品方面有深厚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现代社会因为物质条件丰富,加上生活压力大,亚健康人群变多等因素,使得保健品成为大家餐前饭后的重要补充。

刘焕兰:根据相关调查资料,国人由于饮食不当,一方面营养过剩,由此导致那么多富贵病出来;另一方面又缺乏营养,主要是缺乏优质蛋白、维生素、微量元素,再加上饮食过于精细,所以又缺乏纤维素。这些问题造成,现代人普遍亚健康,所以,从保养生命质量的角度,40岁左右的人,以及有病的人,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选用一些保健品、抗衰老产品等,有助于健康和防衰延年。

Q:从中医养生的角度,吃保健品有什么讲究?

A:

马烈光:

明朝内府大御医龚廷贤《寿事保元》有句话说得很好啊,“养身之本,凡事有节;人之寿夭,在乎调摄”,正如英国豪厄尔所说,“适可而止是最大的财富”。具体到保健品的选择上,应当树立“三因思选”、“三因思用”的观念。因人,指的是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状态选择;因时,指的是根据季节、气温、时令选择;因地,主要指选择保健品时要考虑环境因素。“三因思选”、“三因思用”告诉我们: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林辰:服用保健品应该遵循如下基本思路:根据人、时、地的差别正确选择合适的保健品,在服用保健品的过程中适可而止,一定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服用。我举一个例子,我曾经有一个病人,因为脱发严重,有人给了他一个生发养发的偏方,李先生吃了半年后,发现全身发黄,并经常感觉恶心,有一天起床后突然昏倒。到我这里后发现,他的黄疸超过正常范围很多,考虑到他没有病毒性肝炎的指标,诊断为药物性肝病。他怎么就成药物性肝病了呢?原来他的偏方中含有何首乌,何首乌确实能治疗须发早白,但也有肝毒性,长期服用就导致了药物性肝炎。

Q:

“冬吃固元膏,夏吃地黄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保健常识”,认为冬天该大补阳气,夏天应滋养阴虚,由此看来,固元膏和地黄丸是不是保健品领域的“万金油”,能够一方多用、一方常用?

A:

刘长喜:

“冬吃固元膏,夏吃地黄丸”,不是“保健常识”,是错误认识,

固元膏和地黄丸,或者其他任何膏、丸、散、剂都绝对不可能成为万能的滋补品,不可能谁都可以用,谁都能产生正面效果。固元膏适宜气血亏虚的中青年女性、肾阴阳两亏、肝血不足的老年人,以及体质差的人群食用。但是,内有实热、痰热、湿热或因气滞生病者,不宜服用固元膏。湿阻中满、便溏或泄泻者,阴虚火旺、痰热咳嗽者,内有郁火及外感未清者均忌服固元膏。在患有感冒、咳嗽、腹泻等病或月经来潮时,应停服固元膏,待病愈或经停后再继续服用。

此外,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也不宜服用固元膏;而孩子尚在生长发育期,也不宜服用;由于固元膏有活血之功效,可能会引起宫缩,导致流产,孕妇身体状况良好的话最好也不用随便服用滋补保健品。

地黄丸是滋阴的名药,主要用于治疗肝肾阴虚。对于阳虚的人,常吃地黄丸会使得阳虚加重,不仅没达到滋补目的,反而可能致病,阳虚的人应该吃的是金匮肾气丸。

刘焕兰:所以我们说,养生一定要学一些基本的知识,正确地理解各种保健品的补、泻、调、和功能,该补的补,该调的调,该泻的泻,在此之前,我建议先把药箱清零,找到专业人士,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选用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