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体育的功能范文

简述体育的功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体育的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体育的功能

第1篇:简述体育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建筑技术 智能化 发展 问题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6-0149-01

由于人类对建筑方面的要求愈来愈高,再加上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建筑技术正凭借着其舒适、安全、领先、便捷的特征逐步迈向一个运用十分广泛的新时代。正因为智能化楼宇建筑技术的使用者众多,运用广泛,因此在建筑技术领域内,该项技术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变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1 当前我国智能化技术的运用情况

我国的智能化技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沿海等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建筑施工是其主要应用领域,如今该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比较领先的。20世纪90年代初建设成功的北京发展大厦当前已被我国认定成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应用的最初模型,而我国大陆第一座智能化的商务大厦则是建于1993年的广东国际大厦。伴着技术的持续发展与提升,我国智能化建筑数量日趋增多,比方说现在建成的超过180m的建筑均具备相对健全的智能化功能。依照相关统计数据,智能化建筑技术的运用主要反映于行政机构、金融业、医院以及商业等公共建筑中。

2 目前智能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智能化楼宇建筑内大部分涵盖了电梯控制系统、出入控制系统、hvac系统以及消防等多样系统与设备。此类系统与设备的供应商通常都不同,且其在提供上述系统与设备过程中大部分仅会重视自己供应的设备的运用情况,却不会综合考虑其所供应的设备、系统同别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性。为使得多样系统之间能够实现直接的互联与通信,设施管理人员要对多个系统界面进行操作,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影响设备管理效应的发挥。除此之外,此类子系统的封闭性会较大地影响到在改造与扩建过程中对产品的选择性,使得设备选型按性价比挑选供应商与产品变成了不可能,就算是系统部署之后,也无法确保修配件供应商进行修配,再加上后期设备的维护费用昂贵,使用产品不便捷,这无疑会增加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各个子系统无法直接支持互动,使操作变得更加复杂,举个例子,火灾发生后,火灾报警系统要变换风门的位置,把风扇关掉,这就是系统间的互动作用;对用户而言,其务必要面临不一样的用户界面来对不同的子系统进行管理,使生产率大幅降低,加大了管理人员的使用学习负担。

3 以一般项目中弱电系统工程监理为例简单阐述下列几大常见问题

因弱电系统系统有着很高的智能化要求以及严格的技术要求,其大部分设备是进口器件、牵扯到很多种器件、材料与设备种别,再加上时常在前期设计阶段出现对设备规格、型号、材料的确定不健全、不精确等缘由,故要认真地进行检验抽查。国家针对弱电安装工程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与规范要求,其规定:施工队伍应具备熟练掌握并运用弱电安装的能力。然而,因为工程项目的管理与个体性问题,在部分易忽略与比较隐蔽的问题不能处理到位,甚至还会出现监督、管理失去控制的局面。通常来说,一般项目中弱电系统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对弱电系统的设备机柜安装要求不够重视,如机柜要求安装得牢固、平稳,应依据施工图的防震要求加固;接线端子的标志当清晰、完备;在安装过程中,ups电源柜应先考虑到板、梁的承重荷载;为了方便检修与安装,机柜背面墙之间的距离应超过0.8m;机柜要接地。

3.2 在弱电施工时,施工单位岁重视各子系统的使用功能,但却将观感验收忽略掉了。如:当弱电井放入控制箱后,未把控制箱中的接线放整齐;未按照一定顺序将室内各子系统的信息面板排列好,没有以计算机打印好标识等。

3.3 穿过楼层桥梁时,未进行封堵或以防火泥封堵。

3.4 消防探测器、弱电到梁边、墙壁的水平距离不足半米。

3.5施工单位易忽略将拥有国家级检测报告的浪涌吸收装置装设在主机房专用配电箱中的低压配电母线上。

3.6 强、弱电线缆交叉或者平行敷设时,存在间距不

0.3m的情况。

3.7 室外埋进地下的弱电配管依据规范应采用钢管敷设,而非pvc管敷设。

3.8 主机房中均压环未按规定安设2个接地点,同时,主机房中吊顶内龙骨、地板支架以及墙面龙骨均未和接地网相连。

3.9 通信线和其他弱电线交叉或平行敷设过程中有间距不足0.1m的情况。

3.10 主机房中活动地板下方的低压电路未采用铜芯屏蔽电缆或者铜芯屏蔽导线,信号线与电源线之间相距不远,更有甚者存在并排敷设的情况。

3.11 弱电线缆没有平直地布放,出现了打圈、扭绞等现象,部分线缆深圳因外力的影响而受到损伤与挤压。

4 解决上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4.1 确定弱电工程的工程界面,为系统集成打下良好的铺垫。事实上,智能化技术就是设计多部门、多学科、多专业的系统性工程,其本身就要求把所有相关科学技术联接成一个统一完整的体系,加快工种间的交流与协调。做好大量接口与界面问题。对于强弱电专业而言,务必要进行有效沟通交流,明晰自己的系统需求,然后再具体地划定界面。

4.2 需进行全程化监理。与别的分部工程不同的是,智能化弱电系统工程的质量务必要在建设时一次性满足所有的规定要求,故在监理过程中要树立并增强全面质量管理观念。但是,由于弱电工程中有大量隐蔽性强的工程存在,使得整体完工后返工与检查、纠正的难度增加,因此务必要及时追踪,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刻修正。

5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智能化技术的实际施工情况所作的简单剖析,但是在未来,智能化技术发展过程中也许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怎样实现智能化技术的长远发展并将其更好地运用到建筑当中变成了社会各界极为重视的课题之一。

5.1 政府积极鼓励并高度重视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的发展,对其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且在资金、科学研究以及政策等上给予智能化技术以支持、引导。不管是在智能建筑设计研讨会上,还是在上海市指引智能建筑文件《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无不彰显出政府对智能化建筑技术领域的竭力支持与高度重视。

5.2 限制我国智能化楼宇建筑技术的发展的问题

5.2.1 与传统的技术领域不同的是,智能化建筑技术属于新兴的高新技术,但其技术的发展尚未健全与城市,还有待于提升。虽然是如此,此项技术依旧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状态中。

5.2.2 技术协调理顺是制约当前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的一大问题,同时它也是智能化建筑建设时确保技术发展质量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既要协调好智能化各大专业子系统,又得协调好工程项目的立项、施工、方案、监理、设计、物管以及验收全程,并统筹兼顾,协调好技术资质管理。

5.2.3 要想实现产业化,推动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是必要前提。当前,我国智能建筑市场当中依旧是以具备国外技术系统产品设备为主。

5.2.4 如今我国极力发展的智能化技术并非是一种设备单一、技术单一的产品,其是多技术、多学科、多专业综合应用的总体反映。

5.2.5 智能化建筑牵扯的学科与专业多样,是交叉学科系统工程。目前,智能化建筑的问题中以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建筑设计相互分离最为突出。

参考文献

[1] 孙小春,许伟,赵瑞林.楼宇建筑智能化系统及其造价确定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2006.

[2] 卢卫.现代智能化建筑的节能技术应用[j].科技资讯,2009.

第2篇:简述体育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岗位工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43-02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在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然而,从近几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与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应用人才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企业高薪聘请不到所需要的人才,感叹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大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专业对口率不高。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与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也有较明显差距。因此,必须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出发,分析、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采取“三针对”的思路,充分征求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对涉及的技术领域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广东省就业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根据一系列调查分析结果设定专业方向,根据多媒体企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分解工作过程,确定核心能力,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岗位工作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基础能力、从业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构建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首先必须从职业分析的角度出发,对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相关层次人才所应担负的职责、任务进行具体描述,以此确定专业应满足的具体要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涉及面广,针对市场调研的情况,我们选定了图形图像制作、网页制作、多媒体开发三个模块,培养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规划、开发与创作、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平面设计制作等相关市场亟需的多媒体领域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本专业选定的三个模块中,图形图像制作模块属于传统领域,就业市场平稳。该模块偏重于艺术设计。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审美观及较好的创意设计能力,毕业后可在广告公司从事VI设计、装帧设计、招贴设计等工作。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模块的就业市场比较稳定,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即前台的页面设计和后台的动态编码技术。在页面设计部分与平面制作没有本质区别,在编码技术方面比较偏重计算机技术,学生毕业后可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网页设计及网站规划与建设等工作。多媒体开发模块的市场需求呈上升趋势,该模块是对多媒体素材的制作与合成,属于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比较平衡的模块。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多媒体软件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策划、设计及制作。

分解工作过程,确定核心课程

本专业应按岗位任职要求,通过分解岗位归纳出相应的教学知识点,确定核心课程;采用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以及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训练等方式,以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评价标准,培养各岗位核心工作能力。

1.按照图形图像制作师职业标准,通过分解岗位工作能力,确定以《数字摄影及图像处理》、《广告创意与策划》、《商业简报制作》为专业核心课程,采用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以及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训练等方式,以获取图形图像制作师职业资格证书为评价标准,使学生掌握图形图像制作软件和编辑软件,具有一定的广告创意与策划能力,能进行图形图像制作。培养图形图像制作师的课程结构框架如图2所示。

2.按照国家网页制作师职业标准,通过分解岗位工作能力,确定以《二维动画设计》、《网站规划与网页设计》、《Web技术及应用》等为专业核心课程,采用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以及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训练等方式,以获取网页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为评价标准,使学生熟悉网站架设,了解网页设计构件,既具备网站前台设计技能,又具备网站后台数据库设计和程序开发能力,既能从事有关网络程序设计、动画设计、图形图像处理、页面设计及美化等相关工作,又具备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创业的能力。培养网页设计师的课程结构框架如图3所示。

3.按照国家多媒体制作师职业标准,通过分解岗位工作能力,确定以《数字影音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多媒体项目开发管理》等为专业核心课程,采用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训练等方式,以获取多媒体制作师职业资格证书为评价标准,使学生熟悉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制作软件,具有开发或制作多媒体软件产品的能力,能从事电子出版、光盘制作、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媒体软件的设计和制作。培养多媒体制作师的课程结构框架如图4所示。

构建阶梯递进型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引入岗位职业标准,根据专业的特点,由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四大课程模块组成,构建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将凸显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并鲜明地表现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和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的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体现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可直接参加相关认证考试,并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作为检验标准。同时,根据平面制作、网面制作、多媒体制作职业技能存在某些共性和能力要求由低到高的特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阶梯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5所示。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要紧密结合行业的发展和高职院校改革方向,不断地修改、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赵京丹.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9):22-23.

[2]黄宝玲.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整合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4):43-46.

[3]郑丹青.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19(1):119-121.

[4]汪清明.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9(17):20-21.

[5]卢镜.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层次模块”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3):97-98.

[6]陈正东.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思考[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8(5):73-74.

[7]徐晓敏.面向企业需求的高校信息管理专业ERP课程体系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4(1):124-126.

第3篇:简述体育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节能降耗;城建施工;具体应用

一、节能降耗技术及其重要性

节能降耗是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要求,遏制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增长就是节能降耗工作的主要内容;城建工程作为高耗能行业也是节能降耗控制的重點行业。

1.节能降耗的含义。城建工程的节能降耗就是利用最少的能源来完成工程的建设工作,具体来说,现代的城建节能降耗就是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居住舒适的前提下,对建设所需资源进行科学高效的配置来提升资源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也就是在城建工程设计规划阶段、现场施工建设阶段以及后期的使用阶段都能实现节能降耗,可以利用具有隔热保温能力的新型围护材料、能效高的采暖空调设备等来对建筑物的运作管理进行强化,高效的利用可再生资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多使用可再生资源来降低热水供应、供热、空调制热制冷和照明等的能源消耗。节能降耗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能耗,通过对节能降耗技术的研究和对新节能技术的应用来实现城建工程的节能,实现城建工程建设的低能耗。

2.节能降耗的重要意义。实现城建节能降耗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节能降耗可以有效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降低环境污染,通过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以缓解能源不足的现状,节能降耗技术也可以提高对能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缓和能源不足的矛盾。此外,发展节能降耗对扩大内需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所以必须加大对节能降耗的重视和投入力度,构建友好节约型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城建工程的节能降耗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节能降耗也是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必经之路。

二、节能降耗技术在城建工程的具体应用

1.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分析。太阳能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节能降耗技术。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是现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资源。因为太阳能取之不尽,具有非常丰富的蕴含量,也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在在城建节能降耗领域太阳能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太阳能节能降耗技术就是利用太阳能电板将太阳辐射转化为电能,然后用于建筑物用电供电功能的发挥;加强对太阳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可以有效的降低人们日常的能源消耗,可以推动城建工程资源利用的效率的提高,也有助于城建工程施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对于城建工程的节能降耗建设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2.绿色节能降耗技术的应用分析。在进行节能降耗设计时,工程设计人员应该增加对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尽量用可再生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来进行城建工程的施工,可以有效的降低能源的消耗量。绿色节能降耗技术主要偏重于城建工程的节能设计上,就是充分采用清洁能源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以此来实现城建工程建设的节能降耗。在应用绿色节能降耗技术时首先需要对城建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样才能明确具体哪些地方使用清洁能源、哪些地方不能使用,从而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效率,以此来促进节能降耗工程的综合效益。一般情况下建筑物是可以通过科学的节能设计实现清洁能源的高效应用的,这样也可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标。首先要对建筑物的朝向进行设计,要充分利用太阳能清洁能源就要保证建筑朝向可以摄取足够的太阳能,所以建筑朝向要以太阳照射面为主要参考依据,另外还可以保证建筑物的温度和湿度,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另外还需要对建筑进行布局设计,要保证建筑物的通风性,对周围环境进行充分的改善和利用来提升建筑物的居住质量。

3.热泵技术的应用分析。热泵技术是新发展的节能降耗技术,在城建工程建设节能中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要对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从而提升城建工程的建设质量和节能性。热泵节能降耗技术就是应用热泵原理,也就是通过对低品位的热能资源进行较少高品位电能输入,使其转变成高品位热能资源的技术,热泵节能降耗技术主要包括空气热泵技术和水源热泵技术两种,这两种热泵技术都是利用热泵原理对建筑物室内进行供热和供冷,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减少室内制冷制热空调的使用,从而减少使用空调而造成的能源损耗,以此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4.墙体保温技术的应用分析。墙体保温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节能降耗技术,主要通过墙体保温设计来提高建筑物的居住质量,有效的提高城建工程的节能效果。墙体保温系统是墙体保温技术的核心环节,在城建施工中一般将墙体的保温层设置在墙体内侧或外侧;将保温层设置在墙体外侧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的减小使用的面积,从这来说是可以节省能源消耗的;但是这种方式在处理不当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墙体保温层渗水、脱落、开裂和耐久性降低等质量问题的出现,直接就会影响建筑物保温层功能的发挥;将保温层设置在墙体内侧的情况下,其技术上的施工比较容易,施工也相对比较简单,造价也要低于设置在外侧,但是这种方法的保温效果比较差。墙体保温技术所采取的工艺主要有喷涂、干挂、抹灰、黏贴以及复合等;墙体保温技术的外保温体系主要有挂板式、保温砌块式、黏结固定方式薄抹灰以及机械固定方式四种,应对不同的施工方式和施工材料必须采用不同的施工措施,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墙体保温技术。

三、结论与建议

城建工程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消耗产业,在城建工程施工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如果不对其进行降耗技术研究不仅会造成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还会对施工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城建工程施工中应用节能降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现在来看节能降耗技术应用的效果并不好,所以还需要对节能降耗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振钢.试论节能降耗技术在城建施工中的应用[J].房地产导刊,2014(9):223-224.

[2]余晓东.节能降耗技术在城建施工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137-138.

[3]张雷.分析节能降耗技术在城建施工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0):1091.

第4篇:简述体育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36-02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2004年教育部批准的高职专业之一,由于起步较晚,且开设该专业的学校不多,各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别,有的偏重电气方向,有的偏重机械方向,有的偏重管理方向,由此导致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有较大差别,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由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规范,与智能建筑迅速发展对楼宇智能化系统设计、安装调试与系统运行维护新职业专门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如何培养现代智能建筑行业的技术人才成为各校、各专业面临的问题。

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楼宇智能化技术属于高新技术,是现代工业与信息技术的高度结晶,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节点,是进入“数字时代”的新兴产物。随着我国城市数字化、建筑智能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规划、建设、管理及服务的理念急需更新,运用科学、整体、系统的思维营造现代智能化的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智能楼宇新职业人才的需求。

智能建筑在我国已成为建筑市场的大趋势,也是建筑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类建筑(楼、馆、场等)的智能化工程投资,约占工程总投资的5%~8%,有的已高达10%。目前国内智能楼宇从业人员数量巨大,已达到约100万人。但是,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未经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很低,高级工不足2.4%,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足0.3%。今后10年,建筑智能化在我国将迅速发展,从业人员将增至200万,其中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需求比例在40%左右,即50万人,其中中、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比例大约将占60%,即30万人,需要年均培养3万人以上。在楼宇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个缺口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楼宇智能化涉及专业多,配套产品和技术繁杂,产品更新换代迅速,而且是楼宇和住宅建设中的新亮点,对从业人员要求很高。由于楼宇智能化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人才难觅,特别是专业人才稀缺已经成为突出问题。

专业培养目标

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是集现代通讯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于一体的综合行业,所涉及的知识面广,要在三年时间内对所需知识进行系统学习,时间显然不够,因此,对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极其重要。

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文件的相关要求,我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定位为:培养掌握楼宇智能控制技术和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调试、维护、工程组织实施等能力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岗位(群) 在对智能建筑行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我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群)分布,具体如表1所示。

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包括电子、通信、计算机、机电等相关专业的内容,是一个交叉学科,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为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时必须做到:以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根据高职“双证书”培养要求,引入“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标准,按照标准等级对应设置专业主干课程,使课程体系满足“课证一体”的特点;采取“行动导向”方法设置课程,即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的构建彰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

课程体系构建 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职业素质与道德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核心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工作过程和内容广泛了解、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智能建筑行业主要工作岗位、所涵盖的技术与管理知识以及对高职毕业生的具体岗位能力要求确定学习内容,按照课程开发与岗位能力需求相结合原则,构建培养“一个基础+四种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1.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开发。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参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于2007年的《关于颁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的通知》中职业核心能力体系的7个模块,即与人交流、数字运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训测评标准,设置了《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以满足“职业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

2.专业基础能力课程的开发。为满足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设置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建筑识图与制图》、《建筑电气CAD》、《电子技能实训》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识读与绘制建筑电气工程图、识读电路及仪器仪表使用的技能。

3.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开发。为满足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安防工程安装与调试》、《消防工程安装与调试》、《综合布线施工》、《计算机网络规划与实施》、《楼宇自控系统维护》等核心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典型工程安装、调试与维护能力。

4.专业综合能力课程的开发。为使学生掌握与楼宇智能化专业相近的一些相关知识,设置了《物业管理》、《安装工程预算》、《楼宇专业英语》、《专业综合实践》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在管理、招投标文件撰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5.职业拓展能力课程的开发。为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设置了《系统集成》、《楼宇安装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系统升级与改造》等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

在以上能力模块的课程设置中,要充分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细化实验、实训、实习的安排,落实项目、时间、课时、教学场所,使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从校内到校外,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有机衔接,保证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课程实施的保障

师资保障 目前在本科院校中还没有与楼宇智能化相关的专业,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主要来自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子、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等专业。为适应该专业的教学需求,必须采取“外聘内培”的方式培养教师,与企业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一是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使专兼结构更加合理;二是加强专任教师的培养力度,采取进修培训、假期企业实践、假期校内实训室轮训等方式,培养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实践条件保障 为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加强校内外实践条件的建设。对校内实训室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实训项目的实操性,最好与企业合作建设基于工程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实训室。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考虑企业的规模,在保证基地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具有教学化功能的紧密型实训基地,校企双方签订协议,利益共享,通过引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案例以及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结合行业、区域及院校自身情况,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培养以能力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技术人才,开创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蔡长韬,朱维兵,周利平,等.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3]韩承江,刘峥.高职自动化专业职业活动导向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6(32).

[4]葛君山.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

第5篇:简述体育的功能范文

体育建筑功能性强、技术含量高,对空间氛围的经营和建筑形象的塑造有很强的制约,既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也是一门有赖于高科技支撑的现代技术。邹德侬教授在其专著《中国现代建筑史》(2001年5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书中,专门对共和国的体育建筑史作了简述。1949年,旧中国留下的体育设施极其可怜,仅有2855个体育场地,量少质差,到1995年末统计,全国已拥有各类体育场地61.5万个,是1949年的210多倍。建国之初,体育设施的主体是露天篮、排球场和简易运动场,几乎占到全部体育设施的85%以上。而如今,设备现代化已成为高品质体育场馆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对于体育建筑的现代化演进,《中国现代建筑史》一书将其归纳为“功能的演进、技术的发展、艺术的升华”三大方面。带着这些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我们采用列表的形式,记录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体育建筑设计上的足迹。这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也是为了反思并探寻如何能够继续保持历史荣耀,在艺术上、功能上、技术上做出新创生的作品来,女口祟能这样才是我们回味这些历程的真正价值。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五十三年来,完成各类建筑1.2亿平方米,这其中的体育建筑就有一百多项,大到为举办第一届全运会兴建的、荣膺国庆十周年十大工程、第十一届亚运会主会场可容八万人的北京工人体育场;小到当年凡经过长安街就可看到坐席和比赛的西单、东单体育场;最早建设的北京体育馆;各级体委的比赛与训练场馆;大、中学校的体育馆;举行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有大跨度悬索屋盖的工人体育馆;能在盛夏举行冰上比赛的首都体育馆;更有第十一届亚运会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它们在传统与现代、建筑与环境诸方面的结合,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北京院在国内一些城市也设计了许多的体育建筑。太原、郑州、烟台、厦门、海南……,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有十九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中心;此外北京院还为发展中国家援建设计了摩洛哥拉巴特体育中心;马里3.26体育场;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体育馆;多哥体育场等工程,为中国赢得了声誉。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的奥林匹克场馆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们又立下了功劳。

限于篇幅,本短文有未尽之处,但相信从下面的图表及部分历史照片中读者可感受到时代的脚步与中国体育建筑前进的旋律。(本文执笔:金磊、左东明)

鸣谢为本统计工作做出贡献的:周治良、傅义通、张德沛、熊明、马国馨、梁永兴、李金芳、王颂、李沉等。

见上表序号115

见上表序号117

见上表序号62

见上表序号21

见上表序号136

见上表序号73

见上表序号18

见上表序号60

见上表序号12

见上表序号38

见上表序号93

见上表序号92

见上表序号135

见上表序号87

见上表序号88

见上表序号75

见上表序号95

见上表序号50

见上表序号89

见上表序号86

第6篇:简述体育的功能范文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体育健康与安全教育试题

课程代码:0928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小学体育的本质功能是

A.德育功能 B.教育功能

C.美育功能 D.健身功能

2.安排一堂体育课的运动量应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A.均匀安排 B.逐渐增大

C.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 D.逐渐减小

3.根据新体育课程标准的规定,即每学期l8周为例,小学二年级一学期的总授课时数是

A.144学时 B.108学时

C.72学时 D.54学时

4.世界卫生组织定义青春期年龄为

A.10~20岁 B.12~l8岁

C.15~20岁 D.10~18岁

5.体育教学原则中,组织体育活动必须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教材

内容和方法的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兴趣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6.布卢姆认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作用是

A.评价教师 B.评价学生

C.评价教学 D.改进教学

7.小学生进行柔韧练习时,为避免骨骼的弯曲、变形,应采用的活动形式是

A.被动练习 B.主动练习

C.动力练习 D.抗阻练习

8.为有效保证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小学课时体育教学目标必须是

A.抽象的 B.具体的

C.宏观的 D.客观的

9.在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中应充分考虑可操作性特点的是

A.学年体育教学计划 B.学期体育教学计划

C.单元体育教学计划 D.课时体育教学计划

10.学生体育教学实习进行教学实践的核心环节是

A.上课 B.备课

C.分析课 D.评课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小学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的特点是

A.教学进度的核心 B.关联性

C.季候性 D.微观性?

E.多样性

12.小学体育目标从横向看可划分的领域目标包括

A.情感 B.技能

C.运动参与 D.社会行动

E.认知

13.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

A.合理膳食 B.戒烟戒酒

C.适量运动 D.心理平衡

E.减轻体重

14.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的特点包括

A.思想性特点 B.师范性特点

C.理论性特点 D.实践性特点

E.基础性特点

15.小学体育管理方法常用的有

A.行政管理法 B.目标管理法

C.调控管理法 D.专家管理法

E.检查评估法

16.对小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评价的方法有

A.教师评价 B.学生自评

C.专家评价 D.家长评价

E.学生互评

17.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编集可以有三种逻辑

A.按照体育教学内容自身的逻辑来编集

B.根据场地器材条件进行编集

C.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组织教材

D.根据教学目的进行编集

E.按照运动项目进行编集

18.小学生的心理主要包括学生的

A.认识 B.情感

C.意志 D.个性

E.兴趣

19.下列哪些属于小学体育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 B.全面性原则

C.兴趣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E.从实际出发原则

20.小学体育教师的身体心理素养主要包括

A.良好的身体素质 B.健康的体魄

C.良好的音乐素养 D.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E.良好的人际关系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学校体育的目标应统一于__________的指导思想下,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是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

22.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能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点和__________。

23.体育的本质属性就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的__________。

24.运动动机是激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其最重要的成分是__________。

25.小学体育教师的岗位职责包括__________两个方面。

26.实现儿童少年合理营养的主要手段是__________。

27.对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促进体育教师提高__________的重要手段。

28.体育教学内容是构成体育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主要条件,通常集中体现在国家颁布的__________中。

29.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__________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30.体育教学中的练习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__________四种。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小学生健康教育

32.身体机能

33.体育教学方法

34.体育课堂管理

35.休闲体育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6.小学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7.小学体育理论教学内容选择的范围是什么?

38.简述制定小学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9.在发展学生身体时练习内容的安排要注意哪些问题?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0.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加以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41.教师在上课时发现学生的一些不恰当行为,应如何处理?

七、综合应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2.结合教学实际,分析比较新课标与旧大纲中小学体育教学目的任务的异同。

43.案例分析

第7篇:简述体育的功能范文

6.2.为什么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6.3.简述意象的孕育。

6.4.怎样理解意象生产的双重的涵义?

6.5.怎样理解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6.6.艺术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6.7.艺术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是什么?

6.8.简述艺术形态的划分的几种标准。

6.9.谈谈对于艺术接受的核心的理解。

7.1.简述席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

7.2.简述分析审美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

7.3.简述美育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7.4.美育的功能是什么?

参考答案

6.1.为什么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答: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每一个实在的艺术品都由意象世界构成。虽然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但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如果一件东西不能够提供意象,或者不能转化为意象,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在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的本质体现于意象世界,从存在方式说,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之中。

6.2.为什么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答: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或者说,是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综合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意象实际上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而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接受者在欣赏的时候,是以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他在观照艺术品中所凝定的意象世界时,并非被动地照本全收,而是在感受、体验的同时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这才是接受主体所欣赏的真正的审美对象。所以说,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意识中,没有主体,意象是不可能存在的,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6.3.简述意象的孕育。答:意象产生的开端始于意象的孕育。它首先是艺术家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家主观同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生交互关系、交互作用而生成的。它必然是以主客体的相遇开始的,而这种相遇是一种因感动、感应而引起内在情感激荡的关系。除了感动之外,主体还需要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即一种_要排除杂念,集中精神;二要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的状态,使日常“自我”暂时退隐、消失,以虚空的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当主体与世界相遇时,在特定的条件下,还会引发艺术家的创作冲动。艺术意象产生是主体与客体的特殊联接,当两者相撞时,艺术家便沉浸在一种非功利、非认识的审美状态中,通过主体与客体、意与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的反复碰撞,不断渗透,相互交融,酝酿出艺术的意象,如孕妇十月怀胎,艺术意象在不断孕育中逐步形成。而当艺术家的意象孕育成熟,其自身就有加以表达的内在趋向,这时就进入了艺术意象的生产阶段。

6.4.怎样理解意象生产的双重的涵义?答:艺术生产具有双重的涵义:它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即事物的从无到有,存在的由隐到显,同时又有工艺制作、生产的意思,而这两种意义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1)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2)意识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3)意识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是不可能实现的。(4)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

6.5.怎样理解天才是客观存在的?答:天才是客观存在的,天才的形成是与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两个方面合力的结果。阿勃拉姆斯曾经把天才分为“自然天才”和造就的天才。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6.6.艺术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答: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它不同于日常的逻辑思维能力,它可以超越抽象概念、判断、推理,超越正常的逻辑时空,以艺术的感悟主旨为归,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逻辑,来追忆、引发、整合心理意象。需要强调的是,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重要的是将其融会和整合。这种融合的基础就是艺术想象中基本的主体感悟主旨。

6.7.艺术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是什么?答:在艺术家准备表达、操作时,心中意象并不一定已非常清晰、完善,正是靠着表达和操作运动,艺术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艺术操作与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在一定意义上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它是艺术技巧运动的物态化和凝定。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的符号中,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技巧的关。因此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艺术家在对艺术真谛的体味与投入中,运用熟练的技巧,在审美状态中所创造出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的统一,是艺术的意义凝聚于“有意味的形式”。

6.8.简述艺术形态的划分的几种标准。答:第一种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方法:第二种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例如莱辛的分类方法:第三种是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6.9.谈谈对于艺术接受的核心的理解。答:艺术接受本质上仍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接受者所欣赏的仍然是艺术意象,但是必须借助于符号形式。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的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因为艺术符号的特殊性,它对其意义的表达只能通过象征与暗示,所以艺术接受者就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原始意象。而是根据符号的暗示引导重建意象,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的接受是个阶段性的过程,其中阶段性的变化,指的是接受者随着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这个过程可以分成观、品、悟三个阶段。

7.1.简述席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答: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2)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3)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7.2.简述分析审美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答:(1)对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2)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所谓直接效果,主要是指通过审美教育,在个体身上所产生的陶情怡性、意志感发、心灵愉悦等直接的成果效应。所谓间接效果,则是指通过审美教育直接效果的不断积累,从而导致个体心理结构的重大变化以至形成完美人性的终极性的成果效应。(3)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独特性的原则。所谓独特性,就是指审美教育不同于智育、德育、体育等其他教育形式所独具的本质属性,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确定审美教育内涵的根本依据。

第8篇:简述体育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坚守;选择;体育教学;人文;科学理性;合理性;问责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4-0105-04

本文将以人文理性和科学理性作为理论依据,从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内”和“外”来简述。从“内”即高教体制内的角度,多为“坚守”;从“外”即体制外的社会公平和效率的角度,有“选择”的可能。中国现有的体育教育机制与体制具有“坚守”的合法性,但合法性背后的社会功能在下降,导致其“坚守”的合理性不断地受到“外部”质疑。翻阅体育教学论文,多从体制“内”的角度来论述,集中关注于怎样上好课,鲜有人从“外”或者“内外”兼顾的角度来论述。作者以“内”部的洞察力和“外”部的批判力,对现有体育教学机制和体制的“坚守”作“内外”质疑,并探讨“选择”的可能,意向在高等教育控制与学科自治之间进行协调。

英国作为现代体育发源地,其高校并没有设置体育课。而美国高校则具有自,“5,000人以下的高校,70%把体育课作为必修,20,000人以上的高校,要求必修的比例不到30%,10,000人以上的学校,要求选修的比例约占60%。总体上,美国高校有63%开设体育必修课程,31%开设体育选修课程,6%不设置体育课程[1]”。日本曾经有部分高校设置体育理论和实践课,后于1990年取消,韩国于1995年也取消了高校体育课。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高校自治与学术自由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条件。目前,中国尚未具备类似的高等教育大环境。不过,全国各级人大与政协都意识到高等教育存在问题,正在不断寻求解决途径。大学教育作为社会发展主要动力之一,其教育问题不仅关系本民族的发展,还涉及到世界各民族的竞争及人类发展等一系列社会责任。本文站在社会公平和效率的立场,担当社会发展的责任,探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坚守”与“选择”,对体育教学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从理论上辨析体育教学的走向,以避免过于“坚守”而错过改革时机,也防止过激的“选择”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

1 “坚守”与“选择”的背景

“坚守”是旧大学体制的产物:自建国初期,体育教学体系形成以来,相应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模式一直是历史轨迹的延续,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动。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主要以军国民体育思想作指导。于改革开放初始阶段,体育教学恢复了以前的模式。20世纪90年代,体育教学项目开始多样化。踏入21世纪,体育教学项目及其手段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从整个发展轨迹来看,其变革动力来源于体系内部,而不是外部社会,具体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有所变化,但仍然是前苏联体育教学模式的延续。

“选择”是源于人文与科学理性下的高校自治和学术自由。在现代化进程中,公民逐渐成为社会的责任主体。一般来说,大学求发展,就要不断地做出调整,以适应公民社会发展的动力要求。从学校发展的层面来说是高校自治,从具体的个人治学来说是学术自由。而高校教学自治在传统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选择”,也是在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之间寻找空间。高校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机器的一个“小部件”,自主空间不大,其社会功能性不断下降。从现代大学教育规律看,高等教育是在人文主义和科学理性的指导之下进行运作,随之,高校教学的自治空间越来越大。在学术自由的背景之下,做学问从追求人类文明的本质规律,远离预定向的工具性。

2 问题的提出

“坚守”是在坚持传统。纵观中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发展,并没有清晰的理论体系作指导,而是一种习惯与经验的延续。高校体育教学到底是延续历史的使命,还是应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或者现有的使命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反过来说,如果说确实有意义,其真正的价值如何?到底是“坚守”还是“选择”?

从公平的立场来评判“内”和“外”,是否延续历史轨迹,也就是对“坚守”的质疑。高校体育教学传统曾因60年前的政治需要而生,然而,目前的政治体系是否还需要这一元素?即使“选择”的动力来自社会,而不是来自教育系统内部,若外部压力仅停留在表象,内部的张力仍会超过外部的压力,体育教学发展方向依然会趋于“坚守”。反过来,难道从前苏联的轨迹转出,就可以转入到欧美的教学体系?几十年以后,会不会仍然是历史的又一次重演?这些都应谨慎考量。如果这样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什么?中国高校体育教学到底是应该“坚守”还是“选择”,或另有蹊径,值得研究。从理论上判断,体育教学的走向需满足人文与科学下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3 高校体育教学走向的辨析

3.1 体育教学的理论框架

在人文理性和科学理性之下,以形而上为主,兼顾形而下进行分析。“理性既不仅仅是科学的,也不是靠科学来证立的。有科学理性,也有人文理性[2]”。中国体育教学可以说是计划教育,其教学效果有如计划经济,设计的蓝图是完美的,但是,将其最终效果结合人文和科学理性分析,实际价值则不然。

3.1.1 人文理性下的体育教学

第9篇:简述体育的功能范文

做法一:客观地估计考生考试能力,初定出一个期望值。

依据考生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迅速帮助考生调整节奏,制订出一个较全面系统的学习计划(备考计划),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对考生的考试能力作个客观的估计,初定出一个期望值。将备考40多天的时间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以10天为限。第一阶段是确定备考计划,建立新的学习规律。专业考试返校后,考生结束了大强度的体能训练,从时间上讲,学习的时间多了,学习得到了保证,但体能消耗少了,还有诸多不适应感。为能尽快适应新的学习规律和生活习惯,事实上确实需要我们做教师的继续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建立新的学习规律和生活习惯,确保他们有信心、有能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备考学习过程中去,挖掘自身的最大潜能,好好学习,迎接高考。第二阶段是特别关注模拟考试训练。重模拟考试训练过程,淡化其考试结果(分数、名次)。要求将模拟考试训练的试题多看看,需要记忆的部分再去“过一遍”,对难题、怪题可以放一放,不要一头扎进题海中去做大量的题目。在自己相对薄弱的学科上要多花点时间(做巧安排),在自己强项的功课上就挤出点时间让给薄弱学科,其目的就是求心态稳定,章程不乱,多方位激活学习的兴奋点,从自己的“闪亮点”去鼓励自己,发现自己。第三阶段是回归课本,查漏补缺。体育高考生平时在训练上花费的时间较其他同学多,相对而言平时读书、做练习的时间就自然少些,其文化成绩也就相应差些。教育考生敢于面对现实,文化成绩差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就像我们在考100米时一样,认定终点,敢于去拼搏、去争取、去冲刺,最终的目的就一定能达到。坚决杜绝厌学、怕学、懒散等现象的出现,使自己的备考计划落实在行动上,紧紧和班级的整体备考计划配套起来。回归课本,课本是我们临考前的最好朋友。一切的基本得分都是从课本中来。抓住基础知识,就是抓住了得分点。我们在考生的备考阶段多次和班主任、科任教师联系,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思想动态,使考生真正体会到老师在背后有力地将他们往前推,给他们信心,给他们力量。第四阶段是备考、参考、送考一体化,考出好成绩。在备考阶段主要以谈话的形式进行,谈考生的现在,谈考生的未来。多听他们的自身分析和改进方法,去实施备考计划。参考是紧紧抓住模拟考试训练的机会,读好试题,解好试题,填涂好答题卡,复查好试题,提高考试能力。送考是我们必须在考生到达考点前到达,哪怕一个微笑,一个轻轻的点头,或一个“OK”的挥手示意,都会给考生增添无穷的信心和力量,让他们满怀信心,走进考场。在整个备考、参考、送考过程中,对考生的智力发挥,情绪变化,体力支配都是特别地关注,小到起床饮食习惯,大到整个学习过程,把脉一切,服务在先,一切为了高考。

做法二:以谈话的方式,积极备战高考。

在备考阶段,笔者主要采用谈话的方式,和考生一道备战高考,向考生讲清高考是向自己极限的一次冲击,和体育专业考试一样是难度的考试,是速度的考试,是力量的考试,是灵敏的考试,是心理的考试,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目标的一次重要机会。老师当年获得成功,也是和他们现在一样去努力、去拼搏而奋斗来的,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紧张而短暂的备考阶段,不可能像平时训练那样有时间,有机会去交谈、畅谈。我们总是利用课间休息和吃饭的时间去进行个别或召集体育高考组考生作简短的3-5分钟的谈话,做到谈话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建议、有措施,与高考无关的话题决不涉及;同时给他们一个讲话的机会,才能听到他们的心声,也才能达到师生谈话的融洽性。注重他们的心理变化,体育高考生普遍都有好动的特点,一下子让他们坐下来专心致志地去学习,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要求考生分秒必争,就像体育专业考试一样去拼搏。备战高考,就像不会飞的蜘蛛,把网制得精巧而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