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1篇: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目前,在近1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文盲率为0.6%,小学文化程度占17.4%,初中文化程度占64.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7.4%。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受水资源短缺、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收、机电灌溉率不高。农民出售农产品多以原粮、活畜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少,附价值很低。

3、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水平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初期的耕地极大的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进一步出台推进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力度,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4、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的专业组织,服务内容涉及销售、信息、科技、物资、加工、劳务、金融、经营决策、政策和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全市各类行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整体规模小、服务形式单一,特别是信息、金融、经营决策和法律服务等方面更为缺乏。如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项目可研、决策咨询及相关的农业担保、保险等系列服务,以及提供法律咨询、契约公证、合同仲裁等服务还较欠缺。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建议措施

1、加强农民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二是积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特别是资金支持,解决经费短缺问题,争取做到各级财政及有关部门能把农民工转移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三是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整体效果。

2、完善基层自治机制,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基层治理要由“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转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政府、金融、政策的支持,使之迅速壮大成长,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进一步推广和探索龙头企业联系农民的机制,种养殖户和企业要形成利益联合体,逐步实现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让农民分享到产后各环节的利润,使龙头企业壮大与农民增收实现互动。

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竞争优势

3.1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的发展要求,加快主导产业基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果蔬、药材、食用菌和林下经济等优质特色农业,发展水产养殖业及貂、鹿、林蛙等特色高效养殖业;加大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增强龙头企业加工创税和对基地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产品和主要畜产品由初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利用全市良好资源和基础,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打造绿色、有机农业,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农业生产流程,产、加、销一体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

第2篇: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品牌农业;定位;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51-01

1 品牌农业生产的组织、品牌、技术定位

1.1 生产组织定位

在稳定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组织引导农户联合起来进入市场,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大米行业,把种植业、收购、贮藏、加工等集中化、企业化、规范化,实施全程标准化经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民间、民营、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沟通信息、监管生产及加工质量、平衡各方面经济利益、协调与环境中各种关系的重任。龙头企业牵头,银行、交通、运输、工商、税务、农残检测、技术监督、生产资料等部门制定各种章程和品牌的标准。

1.2 优质品牌定位

优质从狭义上讲,主要是品种自身所具有的优质特性或是优质品种培育出来的品牌。从广义上讲,除产品特性外,优质食品还包括营养品质、卫生标准和加工包装及灌溉用水等自然条件,起决定作用的是选择和栽培优质品种。

1.3 生产技术定位

真正的优质大米,除特殊的地理环境、土壤气候及灌溉用水等自然条件外,还包括营养品质、卫生标准和加工包装问题[2-3]。另一个起决定作用的是选择优质品种、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栽培技术和加工包装技术。因此,生产技术的定位要把为人类生存提供粮食,过渡到为人们的健康提供营养的基础上,向市场提供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2 品牌农业存在的问题

品牌农业是指通过相关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取得商标的注册权,具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和消费者的忠诚度,拥有较强的市场销售能力以及较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农业。目前品牌农业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品牌意识不强,缺乏竞争优势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部分虽已具备一定名气的农产品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这种有名无牌的现象影响了产品的销售和价格的形成,同时也制约着规模的扩大。产品缺乏统一的品牌、统一的包装和统一的质量标准,造成其价格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场销售也完全受控于他人,从而难以形成产地市场的价格。

2.2 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市场开拓宣传不利

开发和产业化工作没有开展理顺,虽然也具备了一定规模且品质好,但规模还小,只能自给有余,外销不足,流通不畅,经济效益不高。由于广告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开拓也不到位,使有些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虽质量优良,但没有销量,品牌的效应没有发挥出来。

2.3 技术含量偏低,转化增值能力弱

品牌农业应包含的标准化、科学化、人性化以及绿色无公害、健康安全等现代经营理念尚未完全确立,品牌多,精品少,一些品牌规模小或产量少,使品牌农业的技术含量仅仅处在较低的水平[4]。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少,规模小,转化增值能力很低,不仅使得品牌农业多局限在农产品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发展,长此以往,品牌农业支撑将显得很脆弱。

3 加快品牌农业发展的建议

3.1 树立品牌意识

积极培育农业品牌,树立注册品牌思想,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由注重生产向生产流通并重转变,由注重速度向速度效益转变,由注重行政命令向引导示范转变,真正跳出农业抓农业,以举办科技大集、发放光盘等形式抓产品的宣传,通过市场的开拓来开创自己的品牌,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真正实现培育品牌,兴起产业,发展经济,使农民增收致富[5]。

3.2 发挥品牌效应

发展品牌农业,开拓市场是关键。依靠优特开拓市场,依靠品牌占领市场,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可从国内外引进推广名优品种。同时要注意树立全局观念,做到一种产品,一个品牌,避免农产品注册商标过多过乱,从而实现共同开拓市场、合力占领市场、发挥品牌规模效应的目的。在创新品牌的同时把已有的牌子推出去,逐渐做到让市场接受,让消费者喜爱。消费者满意,产品就有市场,才能成为名牌产品,产生品牌效应,使农民增收致富,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 建设生产示范基地

基地建设是品牌农业发展的基础以及优质农产品生产的核心,因此必须加大基地建设力度,实现种植区域化、加工产业化的合理布局。应根据要求和规模,加快结构调整,突出地方特色,加快培育和建设有龙头企业带动的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以“面向市场、技术依托、重点突破、形成产业、综合发展”的工作思路,争取依托市场创品牌,围绕品牌创特色,形成特色基地。要根据每个农作物制定的标准化进行研制和生产,提升产业组织化、品牌化水平,依靠典型引路,率先示范,辐射周边地区,以拉动经济增长。

3.4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品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品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对生产的发展和前景也至关重要。发展品牌农业就是要把技术进步摆到特别突出的位置,推广科教兴农,创造名牌产品,提高品牌农业的科技含量。在稳定农业科技队伍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推广新体系。

3.5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是品牌农业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机对接的纽带,是有效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支撑与保证,同时也是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组织形式。发展品牌农业,振兴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要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加强政策扶持,积极发展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的龙头企业[6]。凡是有市场、有前景,对农业的发展有带动力的企业就给予支持,使其更好地走下去,促进品牌农业的发展。

3.6 政府保驾护航

品牌农业的发展是在一个稳定的社会和生产环境中逐渐壮大的。首先是农民对土地承包的稳定性,科技部门向农民提供技术的连续性,企业订单收购的可靠性,银行提供贷款的及时性,生产资料供应的防伪性等核心问题,需要政府有硬件规范环境,为品牌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4 参考文献

[1] 孙强,张三元,张俊国,等.中国绿色食品的特色及其开发战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1(3):360-361,365.

[2] 张朝辉.浅谈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监管[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27):80.

[3] 韩俊,罗丹,谢扬.对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建议[J].科学决策,2005(5):19-21.

[4] 倪桃香.浅析有机水稻的发展前景[J].上海农业科技,2011(3):26,33.

第3篇: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也有中央宏观上的政策作指导,但各地在如何进行调整的具体措施上却产生了问题。有的地方不知从何下手,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有的地方盲目仿效别人的做法,致使地区间产业、产品结构产生了新的趋同。这次农业结构调整不同于以往,它不仅涉及农业本身,而且涉及整个国民经济,对其要求更高,因而难度更大。

2农民增收难度加大。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困难不少。一是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股份合作组织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过慢,农民的组织化、有序化程度太低,新形势下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不相适应的矛盾难以解决。二是现在数量矛盾已缓解,品种与质量的矛盾加大,为此就要调整产业结构,但这需要较长过程。

3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难觅。首先,由于资源约束和农业发展缓慢,农业本身难以吸纳更多劳动力;其次,近些年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再次,农民进城的门槛仍然过高。表现为户籍制度等限制政策过多、城市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农民进城成本太高、小城镇建设滞后等。

二、解决的措施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其决定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

2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第4篇: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沛县安国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江苏 沛县 221616)

摘 要:我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很高,如果要对农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做相应的调整,就需要对我国的农村社会结构有所了解。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寻找我国农村社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农村社会结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农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238-02

1 引言

我国农村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还初步形成了金融体系,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非常有好处。但是,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阻碍。这些阻碍主要需要从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入手分析,找到问题所在并及时解决。除此之外,我国农村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其一,某些发达地区,其周边的城市趋于城市化。其二,部分发达和一些中部地区的农业发展趋于产业化。其三,大多贫困地区的农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原则发展。其四,大部分中西部地区有竞争力的劳动力输出并且保留少部分的劳动力在本土发展农业。

2 我国农村社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农村社会结构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县、乡、村与农户的关系问题。

在计划体制时期,我国产生了很多不利于农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即忽略农民利益的价值取向。很明显,忽略了农民的利益,就打击了农民们的积极性,对农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但是这一点仍然还没有得到改善,还是由县、乡、村干部的行为方式,来对农业的发展进行管理。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将土地还给农民,让农民们对土地保有自主权,不随意回收或是调动,这样才能够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农民能够热衷于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业的发展。在经过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型之后,政府不应当参与对农业经济的直接计划指令以及调节工作,这样的人为管理反而会使得农业生产资源出现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应当是让市场来配置农业生产资源。

针对县、乡、村与农户的关系问题,解决方式就是要让农民能够获得自主支配其农业生产资源的权力。那么就要从削弱县、乡、村干部的直接调节权力,使得农民们能够不听从县、乡、村干部的干预,将权力制衡关系调整好,保障农户的自主支配权,保障其最基本的权益。

3 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

3.1 强化农村金融支持,合理选择农村金融模式

我国农村目前存在基本的金融体系,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还应该强化自身的金融支持,谋求更大的发展。按照目前国际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农村经济的现状,发展微小型的金融机构,并且着重发展适合“三农”特点的富有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是费用必要的,可以健全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也可以以更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方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脚步,提升其发展水平。

3.2 解决农村生产和土地问题,保证农村经济安全发展

为了加快本国的经济发展,使得国家在世界上能够立足,很多国家都更加看重工业产业,这其中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很多发展中国家。不可否认,工业的发展的确可以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并且速度很快,但是每一个国家也应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合理发展。很多发展中国家急于追求经济效益,征用了很多农民的土地,建造工业园区发展工业。一方面,农业的发展被削弱,各行业发展不均衡。另一方面,农民们的土地被征用,并且得不到政府的补贴,会大大削弱农民们耕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

3.3 做好区域经济规划,突出重点领域发展

总体来讲,我国农业的发展依然不是解决温饱问题了,而是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状态。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也就是我国农业加大了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但是在总量经济中,我国农业的比重在逐渐地下降,目前居于GDP的10%左右,并且农村人口也在随之下降,目前为我国人口的1/3左右。在我国城市,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可以让很多农村公民工作,这些就业机会为农村经济趋于集约化提供了机会。农村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首先就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才能够真正得到发展。对于夯实农村的经济基础,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建设新农村,更新旧的发展观念。其二,改善以县和乡为基础的农村公共服务。其三,大力修复农村生态环境,对污染进行治理,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3.4 解决农村现实问题,维护农民整体利益

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农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从而他们有足够的积极性进行耕作。所以只有做到维护好农民的整体利益,并且切实解决农村中的问题,农民们才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发展农业,使得我国的农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4 农村社会结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农业社会中,主要存在三种关系。第一,是县、镇政府和村两委会以及农户之间的关系;二是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以及农户之间的关系;三是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之间的关系。

4.1 县、镇政府和村两委会以及农户之间的关系

第一类关系,即县、镇政府和村两委会以及农户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农村社会关系的重要部分,这类关系的情况直接关系到当地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加以重视。当这三者的关系处理得当时,将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的效果,对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管理也非常有利。但是一旦这三者的关系处理不当,将会适得其反,将会为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

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在于,在整个经济结构中,主体不是县、镇政府,而是各农户。县、镇政府可以在整体的发展中起到引导的作用,但绝不是主导力量。而农户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源时,才是真正做到了“主导”。只有农户在这三者中处于主导地位时,此三者的关系才是较好的状态。一旦农户的权力被县、镇政府所剥夺和替代,其自主权变少,那么三者的关系将较差。

4.2 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以及农户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关系,即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以及农户之间的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逐渐发展为新型农村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政府鼓励发展的关系。当公司和农户以及公司、基地和农户订单农业的出现,以及多种新型农业经济组织方式依次出现,反映了农户们的新期许,即农户们希望可以共同面对市场压力。

4.3 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之间的关系

第三种关系,即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农业技术的支持。而很多农业技术人员目前仍然处于闲置状态,甚至转行。与此同时,却有很多农户在迫切等待农业技术人员的帮助。这种状况就会使得技术资源被浪费,同时农户却由于缺乏专业技术而无法提升农业生产力,最终导致农户种植结构不能合理地调整,并且所种植的产品产量不高。而这一切最终将会影响到农户的收入。由此可见,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甚至会导致社会冲突。所以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首先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其次是农业技术的投入。当然,政府加大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并没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考虑让农户与农业技术人员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三种关系的分析中,我们得知,在一个区域中,农村社会结构的状况会影响到此区域中的农业经济资源的配置,即对土地、资金、人力和技术的配置。同时,对农业生产也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最终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以上三种关系都可以达到“好”的状态,那么该地区的农业经济资源配置将得到很大的改善,也有利于规模化、产业化的形成,有利于健康的产业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宏.在农村社会结构变革中需要认真考量的关键问题[J].农 村工作通讯,2012,(15):127-128.

第5篇: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中国1994年了《中国21世纪议程—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建立可持续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对农业可持续进行了规范与引导。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依托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以持续增长的土地产出率、土壤肥力为目标,同时兼顾保护自然资源,将保护与开发并进,走现代化经营方式,走集约化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农村的共同富裕。

即墨市全市土地总面积1780km2,耕地面积74104hm2,人均占有耕地0.07hm2,建成区面积42.65km2,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2011年,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4.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农村合作组织342个,参与农村合作组织的户数达到2.8万户[1]。即墨市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应看到在快速发展带来的系列问题,环境破坏、空气的污染、资源的浪费等等。因此,在新形势下发展可持续农业变得刻不容缓。

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在18世纪前后就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目前已经变成全球性的目标,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并称为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在农业上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产高效的农业格局。不仅考虑到当代人的利益,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主旨。

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是概念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3个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生产持续性,即保证农产品稳定供给,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的能力;经济持续,即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其生活质量的能力,主要体现于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工业化程度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生态可持续性,即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开发、保护、改善资源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整个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前提,没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常规式的现代农业就会陷入困境之中。

2 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2.1 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

全市农机化投入资金4600万元,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0.4万kw;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87%,机耕作业面积11.5万hm2,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10.8万hm2、9.3万hm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6万hm2,增长1.1%,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为77%;地膜覆盖面积2.1万hm2,下降2%。农用拖拉机3.9万台,增长2.4%;农用运输车1.4万辆,增长3.8%;全年化肥施用量12.8万t,增长1%;农村用电量7.1亿kw.h,下降2.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农村合作组织342个,参与农村合作组织的户数达到2.8万户[7]。

2.2 农村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农村建设小康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众多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农业劳动者。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要把提高农民素质的工作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国务院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农民作为科学素质提高的重点人群之一,并明确由农业部与中国科协共同牵头组织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农业部要围绕《纲要》精神,加强与中国科协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搭建工作平台,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组织实施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行了大面积的培训与提高,使得农村现有的劳动力明显提高。例如喷灌技术滴管技术大棚技术都能在农村很好的实施说明农民素质已经很好的提升上来了。

3 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业资源浪费,农村土地流失严重

近年来,即墨市农业环境污染状况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品质,造成农田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化肥、农药、农膜等污染,这些污染不

仅影响农业生产环境,也造成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科学有效地开发、保护、利用农业资源是21世纪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农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土壤肥力下降;在土地因为自然原因导致的流失之外还有部分是因为大量的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在原始开垦土地的过程是以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为代价的。

3.2 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低

即墨市80%的人生活在农村,经营方式以手工劳动为主。科技贡献率低,科技在农业增产中贡献份额只有40%,这主要是由于即墨市的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低、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与经济水平低、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差所致。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农民从事种植业的收入不能增加,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还很普遍。虽然国家采取了敞开收购粮食和实行保护价格等措施,遏制了粮食市场价格的下跌,但农民从粮食增产中得到的纯收入增加不多。

3.3 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即墨市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连年下跌。在告别短缺之后,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随着温饱问题解决,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在家庭总消费支出中所占份额稳定下降,这表明农业增长开始面临需求约束。目前即墨市各地都在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或种果树或种蔬菜,一窝蜂追逐利润高的行业,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比如在山地可以种植果树,但是在盐碱地种果树是不可能存活的。农林牧渔发展不全面,农业产值33.4亿元、林业产值0.4亿元、牧业产值21.3亿元、渔业产值30.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7亿元。

4 促进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协调人口与农业资源的关系

尽管农村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工作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破性进展,但人口问题远未“终结”,谋求人口与社会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是我国漫长的乡村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极为艰巨的优先关注事项。

为了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高度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基本国策。国务院在《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也进一步强调,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重要的战略位置上。这一切无疑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未来方向

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搞好农村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人口与环境资源矛盾由来已久,要解决这个矛盾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得不到控制环境与资源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落实不到实处。

4.2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就是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即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农业生产和经营,并实施全过程标准化运营。因此,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牛鼻子”。农业产业化通过合理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把千家万户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结起来,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为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让农民分享到二、三产业的利润,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3 合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及发展模式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合适的经济结构应该充分考虑到即墨市各县镇的实际情况,像鳌山卫镇有自己的特色经济粉条就应该合理保持与发展,同时可以考虑发展副业。在现在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选择合理的经济结构是需要充分考证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加深对结构调整重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深

次矛盾的有效途径,是促进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立足青岛市实际,在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上下功夫。

4.4 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农民从根本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可,真正接受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宣传和倡导。提供外部支持,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向农民提供优良品种,改进栽培和饲养方式,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推行节水型农业、生态型农业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农业生产方式。让农民切身体会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他们大有好处,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鲍贯洛. 关于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 灌溉排水, 2005(03).

[2] 胡涛, 陈同斌.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3] 胡皓.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4] 贲克平. 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探讨[j]. 农村发展论丛, 2007(01):14-16.

[5] 蔡昉. 区域比较优势与农业持续增长的源泉[j]. 中国农村经济, 2009(11):40-45.

[6] 蔡运龙. smit b.持续农业及其中国态势[j]. 地理学报, 2009,50(02):97-105.

[7] 常平生. 农牧结合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m].中国农学会.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10:246-248.

第6篇: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字】:农村林业;突出问题;现状分析;有效措施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近几年来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也成为我国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大量的实践证实,发展农村林业是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农村林业的发展对改变农村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经济转型上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农村林业发展给农村发展带来良好形势的同时,也存在突出性的问题。

1 农村林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

1.1 农村林业各地区发展比例失调现象严重

据调查统计,我国森林总面积2.08亿公顷,而森林覆盖率却只达到了21.63%,远低于全球的31%的平均水平。[1]而在农村林业发展中,天然林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人工林所占的比重。从各区域的发展情况上看,部分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广,其密度远高于国家相应标准。但部分地区总体覆盖面积却远远不足,水土流失严重,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由此可见,我国农村林业发展极度不平衡。此外,我国森林总资源储备的不足、林木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衡、偷伐乱伐等现象的发生,对农村林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严重的制约作用。

1.2 农村林业发展中资源没有实现优化配置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农村林业发展仍需依靠政府指导,常常不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林业种植凸显盲目性。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有限,只考虑眼前的经济效益,不顾及林业的长远发展,只是根据某一时期市场需求的特点开展种植,往往选择种植品种过于单一,对整个林业结构缺乏针对性的调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不良影响,进而造成农民利益损失,降低种植积极性。

1.3 农村林业发展没有科学合理化的管理体制

就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农村林业管理体制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管理的强制性上,缺少宏观调控以及综合性协调;农村林业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运行的经费相对较少,各部门在政策落实以及工作完善上缺少执行力,严重影响农村林业的发展;[2]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林业在技术上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更没有系统的技术指导与培训,林农只能跟着感觉走,自己动手求发展。

1.4 农村林业发展没有建立系统的规章制度

在我国林业相关政策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章制度,即使形成了制度也是不符合我国农村林业发展的。例如,在林业税上,林业税不仅品种纷繁复杂且对于林农来说税负很重,并伴随着不规范的收税现象,在税费使用上仍存在不透明;退耕还林政策落实的不彻底,有的并没有落实,有的地区甚至在享受着政策的好处却还没有种树。另外,由于农村生活比较闭塞,再加上管理部门对于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大,农民知之甚少,使得农村林没有增进反倒减少现象的出现。

1.5 农村林业发展服务化意识不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很多行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与全球化,更注重行业的服务意识。而农村的林业发展却距离这两方面很远,更不用提服务意识了。农村林业的经营,主要老当地的自产自销的经营策略,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生产,对于林业深层次的加工更是远远落后与时代的发展,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发展更是举步维艰,可持续发展更难以实现。林农本身的服务意识就弱,再加上政府没有大力度的投入与指导,使农村林业的大规模发展陷入僵局。

2 农村林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林业绿化覆盖率未能达到相应标准

就当前农村林业种植水平来看,种植覆盖效果不够明显,未能达到相应的标准。耕地、林牧场退化以及沙化趋势控制效果较差,部分地区仍旧水土流失严重,没有从根本改变粮食以及其他生产成本过高情况。[3]近几年的沙化以及荒漠化数据显示,控制力不足,控制效果有限,荒漠化的趋势并未得到良好改善。其主要原因还在农村林业发展过于缓慢,而水土流失的速度要远比建设的快很多。所以,在改变生态上没有太过明显的成效。

2.2 耕地与林木用地矛盾被激化

从古到今,我国的耕地使用面积就存在严重不足现象。尤其是在我国山区。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全部依靠耕地,正所谓“靠山吃山、靠地吃地”,节约土地的意识不足。进而激化了耕地与林地用地的矛盾。长时间以来,山区农民大量的砍树扩大耕地面积,又不注重保护,给植被生长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的局面,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背离。

2.3 产业化、特色化进程缓慢

随着国家林业种植力度的加大、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林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作用不容忽视。部分地区根据这些林业特色,进行了花卉的种植以及果树的种植等等,并成为当地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从产业化和特色化上看,未能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化结构,特色优势并不突出,规模也相对较小,进而导致推动林业发展助推力量不足,无法满足经济快速飞跃的根本需求。[4]

2.4 森林旅游业没有发挥出带动作用

森林旅游业已经成为现下农村经济转型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但在森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其带动作用还没有发挥到极致,主要表现在:体制上没有打破国有经济垄断局面;在人才管理上,更是缺乏专业性技术人才以及具有服务意识的人才培养;建设资金的匮乏,在基础设施上还不够完善,在加上宣传力度的不到位,使得森林旅游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未能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以及监督机制,在处理上也没有可依据的法律条文,有些管理部门违规操作现象严重;在森林旅游业产品开发上不足够吸引参观者,对于人文景观的建设以及开发上不注重与人们旅游需求相结合,严重制约了森林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2.5 农村能源问题亟待解决

就目前来看,我国山区农村能源主要还是依靠砍伐树木来获取,这也使得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有些偏远农村,由于交通的不便利,其他能源的采购困难以及能源配套设施建设不足,出现了无植被可烧的现象,生态破坏非常严重,甚至出现难以恢复现象。因此,农村能源问题亟待解决,更是各地政府首要考虑的问题。

3 农村林业在今后发展中的有效措施

3.1 建立健全农村林业管理体制,使之有法可依

在农村林业发展中,国家必须对现在的政策作出必要的调整,并建立健全农村林业管理体制,使之有法可依,从根本上杜绝农村林业管理上的不规范。农村林业管理部门更应根据本地区林业发展的特点,建立健全林业监管体制,形成规范统一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使林业管理过程有法可依,并完善责任制以及监督体制,保障农村林业政策以及管理落到实处。在监管体制中,明确林业监管人员的应该享有的行使权以承担的责任,完善安农村林业发展的监督体制,对工作人员以及林场进行监督,实现农村林业管理的合理科学性。

3.2 提升林农的知识水平以及服务意识

在农村林业发展中,林农在农村林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决定着林业发展的整个态势。因此,必须提升林农的知识水平以及服务意识,才能够使林业在建造上更合理、更科学,更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要加大对林农科学文化专业知识的培训与普及,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做好指导与培训,定时定点地为林农开展讲座,或者委派专家或者技术指导下基层,为林农进行现场的培训与指导。

结语

在农村林业发展中,虽然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但我们要勇于迎接挑战,抓住发展的机遇,使之为生态恢复以及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农村林业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活跃了农村市场,最终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促进农村林业发展转型势在必行,但任重而道远,还需我们不断探索前进为子孙后代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家顺. 中国林业产业政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2]王洁. 农村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2.

[3]刘宁. 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

[4]蒋志东. 浅析玉溪生态立市与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对策[J]. 云南科技管理,2011,01:34-37.

[5]方志. 新形势下中国林业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基于对内蒙古红花尔基林业局基层的走访[J]. 林业经济问题,2014,03:285-288.

第7篇: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对策;河南商丘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319-01近年来,商丘市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三化协调,粮为基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加快现代农业种植小区建设为抓手,重点抓好产业优势、农业效益、示范带动,力求在新、特、名、优上有所突破,努力打造商丘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以柘城县三樱椒、夏邑县食用菌、宁陵县金顶谢花酥梨、虞城县红富士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享誉全国。

1 商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现代农业种植小区发展迅猛,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自2007年商丘市现代农业种植小区开始建设以来,规模效益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特色产业基地。如夏邑县车站镇的食用菌,睢阳区李口镇、虞城大杨集的西瓜,柘城县胡襄镇,宁陵县孔集乡的三樱椒,宁陵程楼乡的温棚黄瓜,睢县城郊乡的芹菜,民权县花园乡的花菜,睢阳区郭村镇的脱毒马铃薯等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目前,种植小区总数已由2007年的40个发展到现在的100个,总规模达到8万hm2以上,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3 hm2。

1.2 特色农产品花色品种增加,品牌认证实现突破

通过一引二繁三推广,全市的名、特、优、新品种更加丰富,特色农产品实施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品牌不断增多。截至2011年底,全市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37个,面积17万hm2;无公害产品119个,年产量100万t;绿色食品16个,年产量13万t。10个农产品生产基地被河南省农业厅定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面积达0.3万hm2;注册生产的“龙雨”粉丝、“梁苑”番茄、“代庄”草莓、“故道情”牌香蒜等10个产品被评为“河南名牌农产品”。

1.3 区域特色初步显现,农业产业化集群稳步推进

传统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开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不断发展壮大,生产由原来零星的插花分布,向跨行政区域的片状、带状发展,形成各具优势的农业产业化带和产业群,一些主导产业已呈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如夏邑县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以食用菌、果蔬产业化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以中州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以河南金之荣食品有限公司等为支撑,以车站镇程大庄为核心基地,覆盖车站、王集、李集等乡镇的食用菌产业化集群。

1.4 产、供、销体系逐步健全,产业效应日趋明显

全市已初步形成以蔬菜、瓜果、食用菌及后续产品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体系。目前,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84个。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重点企业57家,涵盖了粮、棉、油、菜、果、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年产值逾200亿元,带动生产基地逾200个、农户逾130万户从事规模生产,占全市总农户的22.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的18%以上来源于产业化经营,优质特色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提高[1-2]。

2 商丘市特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土地经营规模小,抗灾能力弱

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布局分散、规模小,主导产业不突出,没有形成区域种植;基础设施不配套,基地缺乏必要的水利、交通、用电等基础条件,特别是设施特色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抵御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改善[3]。

2.2 政策扶持力度小,服务水平不高

商丘市是农业大市,国家、省和市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政策、资金扶持上都比较到位。但对特色农业扶持范围较小,扶持力度不够,资金少且分散。金融部门出于自身利益和资金安全因素考虑,对企业和产业大户的信贷支持往往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科技支撑力不强,部分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受资金、技术的影响,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机制不健全,推广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弱。技术服务也往往注重产中,而对产前、产后服务缺少思路和办法,领域延伸、空间拓展不够,致使一些特色农产品关键技术到位率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贮藏加工应用率低,特色产业产量、质量、效益不高[4]。

3 商丘市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3.1 加快推进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扩大产业基地建设

借鉴商丘市农村土地“小块并块大块”互换流转成功经验做法,在尊重群众意愿,坚持“两不变”原则(即保留原有分地人口不变,保留原有耕地面积不变)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小并大”工作。注意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相结合,吸引外来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投资兴建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扩大规模生产。

3.2 扶持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充分利用现有龙头企业资源优势,着力培育一批有优

(下转第321页)

(上接第319页)

势明显、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使之发挥大的带动力,推动商丘市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对特色明显、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规模加工企业,帮助企业着力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深度加工、发展水平和带动作用。

3.3 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

立足现有品牌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一批特色农业品牌。一方面加快建立、完善特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作为标准化生产的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标准的制订和实施,继续推进品种、技术、知识3项更新,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评奖、评优,提高产品知名度。另一方面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建设,完善现有质量监督、监测体系和控制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加强产品质量检测,保护名牌农产品的安全生产。

3.4 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

着力抓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加快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建立农业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新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鼓励农技人员采取离岗、兼职等形式创办或以技术入股领办农业示范基地,加强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农户的技术培训,结合“阳光工程”培训等惠民工程,重点提高规模化基地种植大户的科技素质,培养一批骨干农民。

3.5 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财政支持

加大对国家、省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强政策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引领,统筹协调;充分利用特色农业发展项目,整合各类惠农支农资金,加大对特色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和财政担保中心、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解决特色农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

4 参考文献

[1] 全胜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11(8):192-194.

[2] 袁久和,祁春节.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成长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60-66.

第8篇: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内涵;现状;存在问题;农业院校;策略

中图分类号S126;F3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051-03

ProblemsoftheAgricultural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Strategies

JIANG Yan-pingTIAN Xing-guoYANG ZhengLV Jian-qiu*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dong Guangzhou 510642)

AbstractThe content and statu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was briefly overviewed in this paper. Based of on the status of its construction,the current prominent problems issues were analyzed,and some strategies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 response to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ere proposed.

Key words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content;status;problems;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strategy

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两大前沿高新技术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及农业信息技术,我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把“培养信息化人才”、“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等列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1-2]。繁荣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举措之一即为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目前,多数高等农业院校已发展成为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和人才支撑。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及发展概况

1.1内涵

农业信息化即: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环节,从而为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3]。其内涵主要包括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生产资料、农业产品、农业教育、农业管理、农业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信息化。目前,农业信息化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信息及智力活动对农业增产的贡献越来越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同时,农业信息化还代表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促进农业发展、造福于社会[4]。

1.2发展历程

世界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2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农业管理系统、精准农业技术、3S系统、生物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化图书馆技术。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均在农业信息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印度、韩国等发展中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也较快;越南也认识到其重要性,正在加紧追赶[5]。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开始于1979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资源、农业、环境和灾害等方面开展了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专家系统、系统工程、决策支持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研究,目前已取得较大的成果,不少已在实际中得到应用,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全国大多数县已在信息管理中配备了计算机,县以上逐步建立了各级农业信息中心,一些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及大型的农业资源数据库已建成,遥感技术已被用于农业估产与灾害预测预报中,在生产实践中,各种农业专家系统和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已有应用,且其已开始在我国发挥作用,有些已取得明显的效果[4],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农业信息网络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促进了全国全行业网络指挥调度的有效实现,目前,农业部门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的县达到80%,农村信息服务站建立的乡镇达到50%以上;二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关的农垦企业及科研单位等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实践,目前农业信息化技术在畜禽养殖、农作物种植、远洋捕捞、草原防火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三是农业遥感监测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已形成农业资源监测系统、大宗农作物监测系统及重大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等3个系统;四是启动了国家电子政务重点工程“金农工程”。

农业部2002年6月启动了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的作用除了分析预测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供求走势外,还对一些重要敏感的农产品实施动态检测,检测的内容包括产品的价格、供求、进出口等情况,并针对分析及检测的数据,逐月提出监测预警报告。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农业信息领域中占据核心地位。另外,为了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农业部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而建立产品信息系统及追溯制度,极大地推动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

3存在的问题

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总体来说,农业信息化在我国还未受到足够重视,缺乏全国整体规划,研究与应用发展不平衡。尤其在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的开发和推广上存在着一定困难,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1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

一直以来,国家和地方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不足,造成了其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力度不足、农村信息资源稀缺、信息服务业落后、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水平低、不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据目前有关统计,我国还未实现电子化的信息资源可达到90%左右,而仅有15%~20%的计算机利用率及联网率,甚至在很多农村地区没有计算机[6]。

3.2地域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其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同样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也存在明显的地域间发展不平衡。一般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在东部沿海的省份较高,其不仅发展速度较快,农业信息服务的渠道也很多,该地区很多农民在发展生产过程中知道可以通过网络的途径寻找市场信息;而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较薄弱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包括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经济不发达,虽然有些地区实现了宽带到户,但有些地区农民获得农业信息化的主要途径仍然只是电话、电视、广播等。总之,生产者现代化程度及计算机普及率的不同,将直接对当地农业信息化水平产生影响。因此,农业生产者及管理者目前在农业信息化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2],即为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信息化途径。

3.3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

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等方面的建设比较滞后,致使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对农业信息市场进行治理没有适合的法律依据,阻碍了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过程的实现。面对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大量的农业信息,消费者存在“搭便车”的心理,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仅靠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实现,需政府对信息进行投入,并干预信息市场,以全面、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支持、补贴和有效监管机制未有效形成,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尚未得到及时的推广应用,导致信息市场竞争的无序。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发的农业数据库标准是自定的,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尚未形成,互通互联性差,并不能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6]。

3.4农业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

目前,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都拥有各自的信息资源,由于目前有效的统筹管理机制尚未建立,信息共享的程度不高。同时统一的标准体系在信息收集渠道、分类分级及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未形成,信息结构不合理,缺乏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各级政府部门不能全面、及时、系统、准确地得到信息。目前,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发展尚处于较低的阶段,大多数资源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不够,利用率不高,农业信息的分析、加工、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进程发展缓慢,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目前在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及时建立起来,导致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单一,信息接收方式落后[6]。

3.5农业信息化人才匮乏

信息技术属于高新技术、高科技附加值技术,而农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其发展优势不足,投入产出比不高。在该种情况下,难以准确定位既懂农业又具备信息技术的人才,且其稳定性也很难保持,尤其是高级农业信息化人才更难进行准确定位。在人才层次方面,农业信息人才可以分为以下3类:研究决策型、推广应用型及新型农民[2]。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农业生产决策信息和智能化生产手段的主力军力量是研究决策型人才。但目前由于行业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尚未建立适合该类人才产生的环境条件,即使是一些现有的研究决策型人才,其也很难在农业生产部门能够长期稳定。推广应用型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其也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和农业知识,目前此类人才的培养尚未形成规模,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该类人才以充实到农业生产一线。另外,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其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不够,对风险性的认识也不足,对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有效利用也缺乏,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盲目性。因此,新型农民的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

4农业院校应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4.1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加强配置和调整

农业院校图书馆拥有包括大量报刊、图书及电子资源等农业文献信息,其中涉及到的信息资源有些是农民很难接触到的,但又是其需要的,如专利、实用技术、法律、标准、经济信息等。但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仅限于该校师生,因此应加强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配置和调整,农业院校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地使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跨越学校,走向社会、服务农村。在对文献资源进行配置和整理时,农业院校的图书馆应针对农村的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对文献资源进行一定的挖掘、整理和调整,可通过成立农业文献中心,对涉农信息进行充分收集,为农村信息服务提供保障;在对涉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时,应以实用的信息为对象进行整理,如畜牧技术、农林栽培种植技术、水产技术及农民关切的法律信息、经济信息、政策信息等。

4.2构筑网络信息平台

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市场的参与下,其在技术领域得到了大力发展,但通信网络建设本身只能作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在技术方面为农村信息化提供实现的手段。目前我国涉农网站的数量不多,与整个网络的发展不成比例,而已有的涉农网站中,真正有生命力的、在农业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的网站更少,这与涉农网站的技术信息能力不足存在必然的关联。农业院校应该根据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建立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以促进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的形成,以实现与国内外农业学校、科研院所、政府科技信息网站等的联网,加快农业信息的资源及科技成果的传播和共享。通过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汇集分析、处理、集成与,可以将最新的信息提供给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民,为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

4.3建立农业专家支持系统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专家承担了重要的任务。近些年,很多农业院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采取了一些如科技特派员、科技下乡等有效措施,但对大多数农民来说,能够就农业方面的问题直接面对面地咨询专家仍然是一种奢望。农业院校拥有众多的农业技术专家及经济专家,但其绝大多数时间花在教学和科研上,所能够抽出的时间零散且不固定。针对该种情况,需要在农民和专家之间建立一个机动、畅通、灵活的交流平台,而农业院校拥有大量科技、信息及专家资源,完全可以基于自身优势,构建专家咨询系统。

4.4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化人才

精通农业及信息化知识,能够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圆满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各类优秀人员才能称之为农业信息化人才[7]。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各要素中,该类人才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因素。农业院校在综合考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对学科的专业结构进一步进行优化,以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在专业设置方面,农业院校的信息类本科专业,应开设农业信息科学或农业信息技术等专业方向,因此有条件的农业院校可对农业信息科学或农业信息技术等专业方向进行合理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开设必要的基础课和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还应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课程及现代农业技术课程等专业课程,如精确农业、农业专家系统、网络农业、虚拟农业等。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应着重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展农业科学的科研实践,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其综合能力。在教学管理中,应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管理,使信息类的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对畜牧学概论、农学概论、水产学概论、林学概论、农业机械化概论、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等基础课程进行选修。

4.5建设农业信息人才培养基地

农业院校传统的农学类专业资源为信息类专业与农业实用技术科学的结合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农业院校具有构建农业信息人才基地必备的条件和不可替代的地位[8-15]。基地的建设和运作要发挥政府、学校和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厅应起到主导作用,充分履行政府的引导、协调职能,与农业院校一起制定相关政策。农业院校负责组织教学团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及教材配套等工作,有计划、成体系、分专题地对在校全日制学生(作为辅修课程)、地市县农业信息人员及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完毕经考试合格后,发给其结业证书。结业的农业信息人员要协助市县农业信息中心搞好技术支持、信息采集以及基层信息员业务培训等工作。同时,结业的在校学生也可到市县农业信息中心实习,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这种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能在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5结语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保障农业信息化的有效开展和顺利实施[16-20]。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新形势下,农业高校已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多元主体之一,应充分发挥其在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21-22]。

6参考文献

[1] 李东明,任振辉,时君伟.农业信息化形势下农林院校信息类专业建设的策略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11(2):51-54.

[2] 王立地,袁野,袁媛.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应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策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8,7(7):54-56.

[3] 卢秀茹,杨伟坤,高磊,等.新经济体制下农业信息化的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8(1):44-48.

[4] 刘淑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的现状及差距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9):174-176.

[5] 吴吉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J].信息化建设,2006(6):50-53.

[6] 曹俊杰.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7(7):11-14.

[7] 王兴宇.农业类高校在江西新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823-9824.

[8] 万荣泽,何春玫.构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广西农学报,2009,24(1):68-70.

[9] 曹俊杰.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下半月,2010(9):1-3.

[10] 朱莹,董越勇,陶忠良.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及发展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0(5):1127-1131.

[11] 赵天赐,李旭辉.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0(9):97-99.

[12] 肖黎,刘纯阳.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以美目法韩四国为例[J].世界农业,2010(11):16-20.

[13] 王晓丹.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2-44.

[14] 孙谦.试论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1):114.

[15] 高栾.农业高校图书馆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5):144.

[16] 邢安刚.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1):22-23.

[17] 杨兵.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4):25-26.

[18] 路文祯,李登武,叶晓东.宁夏固原市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0(5):181-184.

[19] 邵东伟,王俊发,吴贵福,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佳木斯地区的启示[J].农机化研究,2010,32(8):246-249.

[20] 王寒菊,王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J].现代情报,2010,30(1):37-38,42.

第9篇: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 结构现状

××县位于××市东南部陇东高原沟壑区,属季风半湿润气候,全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蒸发量1500毫米左右。耕地53.79万亩,农业人口21.43万人,占到全县总人口的90%,是一个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县。改革开放前,××县主要是以粮食种植为主,仅有的经济作物也是自产自用的一点油料和蔬菜。改革开放后,××县把农业产业开发做为提高农民收入,富民强县的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区域统筹,分类指导,举产业旗,打绿色牌,走特色路,通过三十年来不断调整和优化,在保证基本粮田面积的前提下,“塬面苹果、烤烟,川区蔬菜,林区缘边草畜,全县劳务输转”的农业产业格局更趋成形,产业效益已逐年显现。20xx年全县粮食种植28.94万亩,比1978年减少9.15万亩,下降24%;烤烟种植3万亩,比查字典1978年增加2.71万亩,增长9倍多;

1978年和20xx年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对比(万亩)

粮食

经济

作物

果园

粮经

①小麦

②秋粮

①烤烟

②油料

③药材

④蔬菜

比例

1978年

38.09

21.36

16.7

2.91

0.29

1.46

0.17

0.9

1.92

84:16

20xx年

28.94

12.05

16.89

23.82

3

9.34

2.49

7.65

19.82

55:45

增减±

-9.15

-9.31

0.19

20.91

2.71

7.88

2.32

6.75

17.9

油料种植9.34万亩,比1978年增加7.88万亩,增长6倍多;药材种植2.49万亩,比1978年增加2.32万亩,增长近15倍;蔬菜种植7.65万亩,比1978年增加6.75万亩,增长8.5倍;果园面积达到19.82万亩,增加17.9万亩,增长10倍多;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到311公斤,比1978年净增141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88元,提高到3000元;粮经比例由1978年的84:16,调整到55:45。

1.粮油产业。按照“稳面积、优结构、靠科技、攻单产、提质量、增效益、保安全”的发展思路,立足资源优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全县粮食生产稳步发展。通过大力实施推广玉米、洋芋、豆类等作物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粮食单产水平再创历史新高。20xx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28.94万亩,和上年相比下减5%,总产量达到90032吨,和上年基本持平。亩产达到311公斤,同比增长5.2%,创历史最好水平。冬小麦生产积极整合粮食创高产、科技入户、良种补贴等项目资源,落实小麦示范田10000亩,辐射带动全县冬小麦播种面积达到12.09万亩,总产量达到28896吨,比上年增长26.26%。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在25个行政村推广4.15万亩,全县玉米播种面积达到8.7万亩,总产量39792吨。

油料生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优化区域布局,在不与粮食争地的前提下,通过向优势区集中,扩大套种、复种等途径,适度扩大油料种植面积,积极调整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双低”优质油菜和麦后荏(紫苏)移栽。20xx年油料种植面积达9.34万亩,总产达到1.13万吨。其中油菜籽1.31万亩,荏7.61万亩。同时,大力发展种子、地膜洋芋、中草药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年制种面积1万多亩,种植地膜洋芋2.8万亩、中草药种植2.49万亩,培养了一批重点村和专业户。

2.苹果产业。按照种植结构化、结构产业化、产业规模化思路 ,积极引导果品产业上新台阶,坚持新栽和补植一齐抓,不断扩大全县果园栽植面积,大力推广果实套袋、果品深加工等提质增效措施,发展壮大果品营销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20xx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近年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年均新栽苹果5万亩,建成苗木繁育基地20xx亩,果园面积累计达到19.82万亩,20xx年果品总产量达到5.2万吨,产值7100万元。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全县人均一亩果目标。

3.烤烟产业。紧扣创建全国优质烟叶填充料生产基地的目标定位,烤烟产业开发稳步推进,规范措施有效落实,现代烟草农业有序推进,烤烟测土配方施肥、榆林子标准化烟站建设等项目顺利实施,全面完成了烤烟基地县8000多万元的烟水配套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新打机井、蓄水池各12座,新建密集式烤房700座。20xx年全县规范种植烤烟3万亩,占全市种植面积的96.2%。和往年相比,种植面积在量上尽管有所减少,但由于烤烟单价的提升和市场需求量的加大,烤烟种植效益明显提高。全年烤烟产量达到5700吨,烤烟均价从去年的6000元/吨提高到今年的9500元/吨,仅此一项,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多增加近百元。全县累计收购烤烟9万多担,实现税收1000多万元,达到了“规模种植、优化布局、提高质量、增加收入”的目标。

4.蔬菜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创新,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突破口和振兴××县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点产业来抓。围绕建设服务煤田开发的“菜篮子”基地,坚持一手抓旧棚生产,一手抓新棚建设,在稳固提升四郎河川区万亩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的基础上,采取政府投资扶持、整合项目资金、农户自愿建设的办法,筹措投入资金526万元,新建永和罗川、宫河王录等示范点4个,新建永和罗川半地下式日光温室50座,新建山河解川、永正樊湾子、佛堂大棚瓜菜示范点3处,拱架大棚300座,建成榆林子中巷、周家芦堡城郊百亩蔬菜基地2个,竹架拱棚300座,修复因灾毁损菜棚257座,发展中小拱棚3.2万个,7840亩,及时栽植了辣椒、西红柿、黄瓜等名优品种,单棚最高收入达到1.5万元。通过示范推动,整体推进,全力抓促,20xx年落实瓜菜种植面积7.65万亩,其中设施种菜1.08万亩、瓜类0.82万亩、大葱3万亩、常规种菜2.75万亩。蔬菜总产量10.48万吨,产值1.8亿元。

5.养殖产业。坚持小群体、大规模,以子午岭林缘乡镇为重点,积极扶持规模化养殖,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发展规模养殖乡镇5个,专业村12个,永盛标准化、山河王阁、榆林子乐安坊、山河西关等养猪小区4个,规模户累计达到4336户。20xx年全县大牲畜存栏1.4万头,较上年同期增长11%。牛、猪、羊存栏为1.36万头、2.23万头和1.52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5%、12%和13.4%;三畜出栏0.59万头、2.05万头和0.8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3%、14%和11%。畜牧业总产值完成5866万元。

6.龙头产业。坚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按照“扬起一个龙头、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要求,围绕果、烟、菜、畜等支柱产业,采取招商引资、启动民资、能人带动、集资入股等方式,积极鼓励兴办“农”字号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加工增值增收,建成了以绿源公司、金牛公司为代表的果品加工企业,以奥神洲公司、大地、聚源果业公司为代表的苹果贮藏运销企业,以高星农产品加工公司、鹏达薯业公司为代表的蔬菜加工运销企业,以康达肉食品加工公司、甘肃永盛标准化养殖示范区为代表草畜开发加工企业。坚持以高产优质、生态安全为方向,积极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完成大葱、紫苏、辣椒无公害农产品栽培技术规程,“宫河”牌大葱、“陇蜜”牌苹果、“惠尔灵”牌紫苏油等名优产品商标已经注册和绿色认证,培育开发“个丁个”牌小杂粮、“良创天下”牌小米、“醉杨妃”牌果脯、“保全”牌酱牛肉、“三禾”牌米醋等农业新产品10个,实现了“企业联基地、基地带产业、产业富农户”的良性发展。目前,全县共建办产业化龙头企业27户,其中省级1户、市级3户,奥神洲、金牛公司等7户企业获得了自营出口权,其中奥神洲果业公司已累计出口苹果4000多吨,创汇600万美元;金牛公司出口紫苏油90吨,创汇13万美元。

7.劳务输转。始终把劳务输转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大项目、大产业来抓,按照“缩小分母、扩大分子”的要求,坚持城镇农村统筹、培训服务齐抓、就业创业并举,努力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组建成立劳务中介机构2个,巩固创建环勃海湾、长三角等劳务基地30个,实现了劳务输转由季节型、苦力型、自发型向长期型、技能型、组织型的转变。20xx年共输转劳务人员4.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850元。

8.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了县乡科研推广机构和农民技术员队伍,大力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新技术,良种覆盖率、科技覆盖率、农业科技贡献率分别达到98%、95%和50%以上。加大市场建设和产品营销力度,共建成各类农产品经销市场17处,年交易额达到9000多万元,发展农村营销服务企业350户。农村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45.7%,农村经济结构正在由第一产业主导型向一、二、三产业均衡型发展。

二、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看,经过多年持续不懈地调整,全县粮经种植配置趋于合理,多种产业、多种经营得到迅速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水平基本相适应,符合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总趋势,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但是,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调整步伐缓慢,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受国家烟草“双控”政策制约,烤烟产业严重萎缩,种植面积由20xx年的11.9万亩,大幅压减到20xx年的3万亩,早日争取到国家烤烟种植基地县任重道远。南塬苹果主产乡镇果树填平补齐空间很大,北塬果业拓展举步维艰,稳烟扩果任务十分繁重。

二是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结构调整中,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农作物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精品意识不强,栽培技术和品种更新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优质农作物发展不快,种植面积小,专用品种少,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相对滞后,与绿色无公害产品标准差距较大,大路产品、原料型产品多,专用产品、深加工产品少,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难以抵御外来产品冲击。

三是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产销衔接不够紧密。目前仅有的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范围窄,没有把市场和农民很好地联结起来,未形成较稳定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全县缺乏有实力、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在运作方式上,还没有真正形成“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分散经营与市场经济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矛盾越来越尖锐。农产品市场建设规模小、层次低,龙头企业少且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开拓力弱,80%的农副产品以低级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售,缺乏深度和广度的开发利用,品牌优势不够明显。

四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差、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还相对脆弱。农业科技转化率低,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仍以产中指导为主,加之作为结构调整主体的农民,年轻的、有文化的外出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留守农村劳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小农思想严重,市场观念淡薄,获取农业信息的手段落后,接受新技术、新品种、新观念的能力低,短期内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五是开发资金短缺,调控能力不强。县乡财政困难,向上争取资金数量有限,银行信贷渠道不畅,农业结构调整资金无法足额投入,结构调整方式单一、手段不灵,仍依赖于政府计划的单向调整。

三、发展思路

从××实际来看,要实现产业调优、布局调新、质量调高、效益调活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标,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实现效益最大化,促进调整思路由适应型向战略型转变。按照“突出主导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强化龙头带动、完善开发机制、规模集约经营”的调整路子,持续发展“两带两片一区”(南塬优质苹果基地带、北塬优质烤烟、苹果带、三嘉瓜果套种片、林缘种草养畜片、四郎河川高效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等特色优势产业片带,集中建设具有竞争实力的产业带、产业群、产业园。

二是实现布局区域化,促进主导产业由传统型向高效型转变。加强烤烟产业规范化生产步伐,积极顺应政策、市场变化,严格实行订单种植、合同管理,使烤烟生产逐步走上规范化生产管理的轨道。果品产业在提升品质和效益上下功夫,坚持新栽、补植、管护“三结合”,重点建设北塬6个优质苹果基地,力争经过多年努力使我县成为陇东果业大县、果业强县。草畜产业以牛、羊养殖为主,猪、鸡、兔养殖为补充,大力发展人畜分离的规模养殖场、养殖示范区,每年种植优质牧草3万亩以上,力争草畜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率达到20%以上。蔬菜产业以设施拱棚种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大葱及常规露地种菜,力争 “十一五”末全县蔬菜面积达到8万亩,其中设施瓜菜面积突破2万亩。

三是实现经营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以建办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以龙头企业、营销组织、行业协会为主的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以奥神洲公司、天宏果业公司为代表的果蔬贮藏保鲜和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增收空间。鼓励支持农村营销大户和经纪人成立各种类型的中介组织,引导农民发展订单农业,创立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个百分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