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范文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

第1篇: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拉拉队 课内外一体化 教学模式

一、前言

1.众所周知,高校体育是体育文化的中转站,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育课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素质教育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2.目前在高校体育中推广的拉拉队运动,具有显著的健身、教育、娱乐等功能。同时,它又集音乐、韵律、健身、舞蹈于一体,在音乐的衬托下,凭借其活泼奔放的运动形式和运动员富有激情的表演,集体体现动感、激情、节奏、协作的青春活力和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追求最高团队荣誉感,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

3.近年来,在高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已渐成趋势,公共体育课的拉拉队教学亦莫能外。那么,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目的和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奢谈一体化教学体系如何满足素质教育是毫无意义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必须给教育和社会带来有用的价值和影响。因此,认真比较传统教学与一体化教学的差异,积极开展和推动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在实践强国梦的今天,无疑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拉拉队教学状况的调查

1.在传统公共体育课的拉拉队教学中,一些高校沿用传统的教师讲和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既没能将拉拉队应有的文化性、科学性及健身性等要素实现融合,又缺少对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及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致使学生被动接受学习,长此以往难免导致学生产生厌恶上体育课及拉拉队活动的心理。

2.2013年5月,我们对部分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3份,回收163份,回收率为100%。以下是调查情况统计:

由此可以看出,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以来,我校学生对参加拉拉队活动比较或非常感兴趣的以及认可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均在85%以上;事实说明,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获得学生的认可。

三、原因分析

1.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就拉拉队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在授课时,只能统一施教,无法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只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无必然依存的关系而缺乏合作,正是这些阻碍教学进步的局限性,人们才屡屡对传统教学提出批评并寻求新的教学方式。

2.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优点

在拉拉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不受班级、教学时数、教学内容限制,自由选项上课。激励学生动起来,在积极参与中触动心灵、感受拉拉队的魅力,在身心愉悦的运动中提高自身素质并领会体育的真谛。

此外,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摒弃了过去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留给学生自主想象、合作开发的空间,诱发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拉拉队的创造潜能的良好氛围中成长,最终将学生的视角由体育向社会各界拓展延伸,切实掌握向创新型发展的知识和能力。

四、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体现人本主义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核心是重视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教育理论。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能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都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2.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法国终身教育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和理论奠基者保尔·朗格朗认为:“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因此,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终身体育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

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强调使学生受到系统的体育、健康、娱乐和生活的教育,并让其掌握健身、休息、娱乐的技能,培养和增强其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及体育能力,使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健身习惯并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为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做好准备,使其在走向社会后产生积极的终身体育社会效应。

五、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关键

1.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构建

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创设一种环境,学生在这个环境里通过相互影响,学会如何学习。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就是要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和创新的余地,以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尤为重要的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运动的初步体验(尝试)——向新的学习目标挑战(学习)——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创新)的环境,即通过课外活动强化课内教学,通过对课外训练和各类比赛的效果进行检验,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课内,让学生在不适的环境中快速成长,这是学生跨入社会前获益匪浅的重要一步。

2.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完美整合

开展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犹如一项系统工程,其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必须视作一个整体,紧密配合才能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在课内,教师的教学计划,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生理与心理特点,还要具备多元化的教育功能,全面而系统地传授拉拉队所需的专项知识和技能。而在课外,则鼓励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参加拉拉队的有关活动。自愿原则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优点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目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觉性。课内教学是拉拉队教学的基础,而拉拉队课外活动则是不可或缺的补充、拓展与延伸。只有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更好地实现拉拉队教学的运动参与、技能提高、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等多元化目标。

3.鼓励拉拉队课外活动的创新性

当代大学生最需具备的就是自信心和创新 素质,这既是成才的内在需求,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体现。而开展拉拉队课外活动本身就是高校体育内容的创新,它具有时尚性、多元性与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文化理念与精神内涵,其刚劲活泼的动作特点、狂热张扬的情感个性,很好地体现了大学生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自信与追求。同时,变幻莫测的队形、丰富优美的肢体语言,更是体现了团队协作的精神和追求创新的能力。

六、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1.促进了学生体育意识及观念的转变

针对我校实际情况,我们鼓励大二的学生,选修拉拉操,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逐步进行拉拉队的学习训练。通过与学生交谈以及调查可以看出,目前超过85%的学生表示对拉拉队活动感兴趣,89%的学生认可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2.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参与意识及身体素质大幅提高

我校自2009年开始进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表明,学生及格始终稳定在95%以上;而参加拉拉队活动的学生及爱好者的测试总分等级均是良好及优秀。

3.体育教师综合能力全面加强

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综合水平及总体执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不仅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敬业精神、高水平的业务素质,以及不断求知的欲望和创新能力。

4.组织参与各级比赛,丰富校园的体育文化

为巩固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成果、丰富校园的体育文化,我校除每年组织一届大学生校内拉拉队比赛,还积极组织队伍参加广西及全国的各类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如在2010年广西第六届健美操、拉拉队比赛上成为第一名;在2012年全国拉拉操联赛中国拉拉之星争霸赛总决赛上成为第一名。

上述荣誉的取得,一方面印证了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参加拉拉队活动的热情。

5.实现体育教学向终身体育延伸

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既适应素质教育、也符合体育教学向终身体育延伸的要求;一方面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培养并提高学生自我锻炼及进行探索学习的能力,使之最终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人才,同时使“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在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的同时,促进全民健身意识与终身体育的发展。

七、结束语

1.不断完善拉拉队组织管理机构,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高校的体育部、学生会、团委等应联合组织(或加强)拉拉队的组织管理机构,对拉拉队的各项活动及比赛进行指导、统筹和规划,促使更多的同学投身到拉拉队活动中,使拉拉队在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呈现一道靓丽的风景。

2.持之以恒、与时俱进

坚持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不但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专业技术、身心、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还能为在社会体育领域中培养出组织、培训拉拉队活动的专门人才。只要我们坚持实施并不断完善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必将会为我国大众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范文

1.1研究对象

浙江师范大学大学体育课程健美操初级班2个女生班(分别为36人和35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综合分析。1.2.2非实验设计由于教学班级的限制,不能采用随机和匹配等方法去选择和分配被试,不能主动操纵自变量,不能有效控制无关变量,因此,本研究采用非实验设计研究的固定组比较设计,采用观察、问卷调查、作业与记录分析等方法分析学生的行为态度与成绩。本研究在2011-2012年度对浙江师范大学大学体育课程健美操初级班2个女生班,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非实验设计教学实践。其中,实验组学生36人,控制组学生35人,实验组7人有健美操学习经历,控制组11人有健美操学习经历。实验组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课外体育纳入课程学习评价范畴,按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实施教学,并进行相应的学习评价。考虑教学对象都为初学者,以低年级学生为主,结合本学期的体质测试任务要求,确定具体评价方案。实验组:专项技能(成套动作)占40%,体质测试(50m、800m)占20%,课外学习占20%,理论占10%,平时表现占10%。将课外体育锻炼、比赛表演、资源利用等课外体育学习与活动作为课外学习评价内容,并采用自评、互评与系统记录等辅助评价形式。控制组:专项技能(成套动作)占50%,体质测试(50m、800m)占20%,理论占20%,平时表现占10%。1.2.3问卷调查法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后,对实验组学生36人(一年级26人、二年级10人),控制组学生35人(一年级27人、二年级8人,1人特殊情况未参加问卷调查)进行了主观态度问卷调查。1.2.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结果和学生成绩进行数据整理,并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系统构建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按教学组织与管理形式进行分类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4]。对学生的课外体育进行引导与管理,并将课外体育纳入课程学习评价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特征。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协调统一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基层单位及广大学生的协同配合,才能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学校体育长期以来以课堂授课的形式为主,受传统观念,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体育课甚至可有可无,课外体育锻炼更是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外体育,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从课程学习评价方面进行改革探索。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与校园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体育设施与场地器材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体育俱乐部与学生社团的发展,使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条件日益成熟。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也为实现课堂内外的连接提供了契机,校园网络环境为非面对面教学与管理提供了保障,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平台,不仅实现教学资源的系统化建设,而且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服务于学生的课余体育学习与锻炼。将学生选课、学分管理及学习成绩评定等教务管理系统功能,与校园一卡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以及专门的健身服务平台(包括课外学习与锻炼的监控与管理、同伴与教练的预约、健身方案的制定等功能)、体育俱乐部、课程QQ群等功能建设融为一体,发挥教务管理部门、场馆中心、体育运动委员会、俱乐部、学生社团等各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构建具有长效机制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学习评价系统,将学习评价系统融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中,对学习行为实现引导激励、诊断鉴别、反馈调节等功能,真正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2.2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实践效果分析

2.2.1学生对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接受程度调查显示:无论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大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认识是明确的。实验组一半的同学认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效果好或非常好,有1/3的同学对体育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持满意及以上态度。可以说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被大多数同学接受,实施效果也被多数同学认可,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效果及教学管理还需进一步提高与完善。2.2.2学生对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接受程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学生对学习评价的接受程度也关系到学习评价的执行效果。从两个班级对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态度来看,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满意度较高,说明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具有积极意义。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得到不断改善,总体认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效果。2.2.3学生对课外体育评价内容的选择从赞成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学习评价内容的比例来看,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内容基本得到认可。学生对课外体育评价内容的按选择多少依次排序是(见表7):体育锻炼、比赛表演、知识学习、社团活动、体育欣赏(与社团活动相同)、资源利用、运动训练。可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与价值具有较深刻的认识。2.2.4学生对学习评价采用互评方式的态度评价方法的选择是课程学习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在对健美操成套动作评价和学习态度评价中采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结合教师评价计算最后得分。学生对运动技能与学习态度两方面采用互评,以及互评指标与评价具体方法上的态度,明确表示反对的极少,但表示赞成及以上的人数都未过半(见表8、9、10、11)。可见,互评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互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一般,互评方式产生的其它隐性学习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2.2.5学生成绩比较分析学生的课程综合评价中专项技能考核内容为成套健身健美操动作,实验组中值为86.5,平均分86.3;控制组中值为85,平均分84.9。另外,体质测试内容为50m、800m,实验组中值为73.8,平均分75.5;控制组中值为72.5,平均分73.5。从专项技能考核与体质测试的平均分与中值的比较来看,实验组较好。但由于非实验设计的局限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学生成绩的直接效果还需进一步实践探索。

2.3“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思考

2.3.1强化学习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大学体育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能否科学地教育引导学生将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是大学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中明确指出“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要提高课外体育学习与体育参与的效果,学生需要获得教师及外界的引导、激励和帮助,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地管理与监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循序渐进地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与管理中,同样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仅倡导“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而且注重引导激励学生自主开展课外学习、自觉参与课余锻炼。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是简单增加学生课余锻炼的任务,而是强调建立课堂与课外学习的紧密联系,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模式,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2.3.2拓展学习评价的时间与空间学习评价应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要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将课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拓展到课外,还要把课外学习纳入学习评价中。体育俱乐部活动、课余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相关技能与资格认证、体育社团活动等都可作为学习评价的内容,将丰富多样的课余体育内容纳入学习评价中,确定适宜、可行的课外学习评价内容与比重,使学习评价范畴延伸到课外。将体育运动委员会、俱乐部、学生社团、体育单项协会等各类校内、外组织也纳入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中,加强各部门的联系与配合,使其在学习评价中也发挥作用,促进学习评价主体与内容的多元化。2.3.3以信息化带动评价过程的智能化建设当前,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关键是如何客观、准确、便捷、有效地对课外体育学习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在课外的健身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等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对课外活动进行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成为可能。具备选课、学分管理及学习成绩评定等功能的教务管理系统,以及网络教学与服务平台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环境,特别是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以及专门健身服务平台的建设,不仅服务于学生的体育学习与锻炼,而且使体育学习与课外体育参与也能得到很好的管理与帮助,使有限的课程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教学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校园网络与信息技术平台,还能服务于课程管理和课程学习评价,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驱动使管理工作日趋智能化,使记录与统计工作便捷、准确,形成多部门的联合协调工作,提高管理效率,以信息化管理促进学习评价过程的智能化,为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发展提供了动力。2.3.4权衡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针对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考虑学习评价内容全面性的同时,还要兼顾评价内容与指标的侧重点和针对性。既要将体能、技能、认知、态度、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全面纳入学习评价体系,又要考虑课内与课外,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学习评价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任务、内容不同,学习评价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课堂学习评价关注教授内容取得的直接成效与学习反馈,课外学习评价关注自主行为与态度。课内、外学习任务与内容繁多,体育活动参与的形式也灵活多样,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既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融合统一,又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任务内容与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在制定学习评价方案时,针对不同年级或不同能力层次学生,学习评价内容也应有所差异。低年级以掌握好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技能为主;高年级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为主,提供更多的主动空间,自由选择项目和课堂,逐渐过渡到自我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同教学阶段教学任务与学习目标不同,学习评价的内容也应有所侧重。初始阶段一般以体能素质、技能基础和学习态度为主;基本阶段以掌握技能的优缺点和学习态度为主,进行全面评价;结束部分以技能掌握与素质提高情况为主,兼顾其它。2.3.5考量学习评价形式与方法的适宜性学习评价需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进行客观的衡量和科学判定需要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当然,影响成绩的因素有一定的复杂性,有些是无法通过测量获得的。科学的学习评价不仅包括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定量描述(测量),还应当包括定性的描述(非测量)。难以做到精确评价时,模糊评价也是适宜的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内容与指标的特点,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差异化评价相结合,从而提高评价方法的有效性,使其有利于实际操作,有利于促进学习,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将自评、互评等形式引入学生学习评价中,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为辅。通过自评与互评,实现角色的转换,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情况。另外,还需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发展需求,既要有相对统一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程度,不仅给弱势学生提供动力与关怀,还要为体育尖子生发展特长创造条件,保证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

3结语

第3篇: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课内外一体化 羽毛球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into Badminton Teaching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e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An example of Hohai University, Wentian College

ZHANG Jianyu, KONG Xianglong

(Hohai University, Wentian College, Maanshan, Anhui 243031)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data and theoretical analyses and interviews, conducts a research into badminton courses, after-class activities and trainings in Hohai University Wentian College and gets deep knowledge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class teaching, after-class activities and trainings thereof. By analyzing existing problems, it constructs a mode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es suitable for independent colleges' development and thus offers a reference for P.E. courses reforms therein.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s; integra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es; badminton teaching

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①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顺应时展,加入到体育教学改革的行列,依据本校实际,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构建实用性、可操作性的符合独立学院特点的课内外一体化羽毛球教学模式。

1 课内外一体化的提出

所谓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体育课教学和有关的课外活动、运动训练相结合,形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以课内教学为主,课外活动和运动训练作为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内外一体教学是本着学生的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②

2 独立学院羽毛球选项课、课外活动及其运动训练的现状

2.1 羽毛球选项课现状

目前,我校羽毛球教学选课方式是结合本校实际,以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老师的“二自主”选课方式,与三自主的选课方式有所区别。在项目开设年级上,选项课只对大一下学期和大二的学生开设,大三和大四没有体育课。

师资方面我校上课教师采取的是聘任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上课,由于是独立学院,教师少学生多是独立学院的特点,相对公立学校来讲课时量也比较多,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探讨的机会就少,再加上学校目前没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项目,以至于年轻教师教学经验较少,进步缓慢。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羽毛球选项课教学方法基本都是沿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简单的讲解―示范―练习。期末结束时候针对平时课堂所学习过的内容选择一到两个项目进行考试。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教育目的和评价手段不一致,评价方式单一,片面追求量化指标等不足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缺乏系统、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不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③

另外学校羽毛球场地器材严重缺乏,整个学校羽毛球室内场地只有十二片场地,在上课过程中,基本都是每堂课四十到五十个学生。白天时间除了上午一二节课以外羽毛球馆都是有课安排,只有晚上和周末时间球馆才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对于一个有着近万人的大学来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参与羽毛球课余体育锻炼的需要。

2.2 学院羽毛球课外活动的现状

学校羽毛球协会的审批由团委负责,团委对于羽毛球协会的管理方面只是审批,审核通过以后也没有相应的管理监督。而协会的相关负责人在协会具体运作方面没有详细的管理规章制度,只是在每年招新时候收取一定的会费,后面简单地组织一两次活动基本就结束了。学校羽毛球相关的校内外比赛活动也很少,目前只有每学期开学时候的新生杯羽毛球比赛,宣传方面远不及篮球和足球,参与人数也是寥寥,不利于羽毛球活动的推广。另外羽毛球课外活动常常因为与羽毛球教学时间发生冲突,不能顺利举行,而且即使有羽毛球协会的活动,也没有专门的指导老师。

2.3 羽毛球运动训练的现状

学校羽毛球队的管理由体育教研室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教师根据学生上课具体情况来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训练次数。目前羽毛球队在每个年级都有不同层次的队员,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梯队建设,符合运动队训练的要求。在队员选拔上,每年体育部教研室都会组织一次迎新生羽毛球比赛,从中选拔一些有潜力的队员入队,同时也会根据情况,通过阶段性测试比赛合理调整队内人员情况,从而形成队员之间相互竞争,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整个球队成绩的进步。

3 课内外一体化羽毛球学模式构建

3.1 将羽毛球协会、运动训练等课外活动纳入到体育教学中

通过一系列详细的规章制度建立羽毛球协会、体育课教学与运动训练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体育教研室将羽毛球协会学生参与协会活动学期末考核成绩作为羽毛球教学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只要每学期参与次数达到规定学时,就可以在本学期体育课中获得相应的分数,如果在羽毛球协会组织的比赛中获得前八名即可获得额外的加分,表现优秀的将有资格进入羽毛球运动训练队中,经过训练成绩优秀者可以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校外比赛。在校级比赛和校外羽毛球比赛中获得前三名者,在期末或者年终的评奖评优中,辅导员将在综合成绩测评中给予一定的加分。运动训练的学生在羽毛球课的最终成绩中根据情况也可给予适当的加分,甚至可以免试。

3.2 建立体育教研室与团委相互协作的羽毛球协会管理模式

虽然学校体育教学与羽毛球协会课外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但是却因为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各自相互独立运作。其实作为校内的体育活动来讲还是有一些相互关联的部分,体育教研室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在羽毛球专业技术技能以及体育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来协助团委的羽毛球协会活动。体育教研室可以帮助团委做好指导课外活动、裁判培训事宜。通过这种方式既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解决了学校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又锻炼了学生自主性、积极性。 同时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在羽毛球课教学中选择部分在羽毛球协会的学生进行羽毛球裁判培训,为课堂教学比赛服务,也为羽毛球协会在课外活动组织比赛中所需要的裁判做好充分准备,一举两得,完全解决了羽毛球协会裁判的问题。参与羽毛球协会裁判的学生将根据执法比赛场次以及执法效果给予一定的课堂成绩奖励,以提高学生执法裁判工作的积极性。而团委团委则积极做好羽毛球协会的监督管理考核工作,及时与羽毛球教师沟通协调,制定完善的羽毛球网协会规章制度。

3.3 建立羽毛球协会活动分层、分组的课外活动模式,开展多样性的课外活动形式

羽毛球协会管理人员根据学生体能,羽毛球技术熟练程度等将学生分成初级和中级两个不同层次。再根据每个层次的人数分成不同的小组,由运动训练队的队员每人分一到三个小组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指导与训练。

在初级和中级两个层次中,除了安排必要的教学训练和指导外,更多地安排一些排位赛形式的比赛,先以小组内进行比赛,每个级别的小组比赛结束还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赛活动,最后根据比赛结果排出每个层次当中的个人排名。最后阶段安排不限制对手的两个级别之间的挑战赛,初级班的学生和中级班的任意学生进行比赛,如果初级班学生获胜则获得进入中级班的资格,而中级班的学生则退回初级班,通过竞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羽毛球协会课外活动组织形式上也要追求多样化,比如组织某个羽毛球技术的比赛,某个专项身体素质比赛或者集体观看羽毛球高水平比赛视频,或者对课外活动中某些技战术进行小组的集体讨论等等。学校也要多组织一些校级别、系部级别或者班级之间的比赛等。通过多样化的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运动习惯,而且在体育运动中培养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作风。④

3.4 合理分配羽毛球教学与协会活动场地时间的安排,提高场地利用效率

由于学校每年都在扩招,学生人数也是越来越多,对于场地的使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羽毛球选项课教学使用的室内场地白天时间除了早晨一二节没有课以外,其它时间都安排了羽毛球课。在这样情况下羽毛球协会的活动时间就放在早晨一二节课、晚上时间还有周末时间或者个别的中午时间进行羽毛球协会的课外活动,这样完全避开了教学与课外活动场地冲突的矛盾,极大地提高了场地的利用效率。

4 结语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当今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它能够有效地将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结合起来,保证了学生在课内与课外参与体育锻炼的连续性,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变被动参与锻炼为主动参与锻炼,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独立学院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现状的教学模式。学校领导也应认识到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的重要意义,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制度规划、师资队伍、场馆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支持的力度。

基金项目: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WT13003

注释

①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

② 尹念龙.“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大学生体育态度及行为的阶段性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4).

第4篇: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高校羽毛球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在以往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学生被动参与体育,个性发展受到抑制,课外体育形同虚设,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严重短缺,体能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这就需要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宗旨,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更科学、更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为高校羽毛球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高校羽毛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体现人本主义思想的需要

人本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重视人的“主体性”,人本主义认为,教学的基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各种潜能的充分发展,满足人多层次的心理需要,从而造就一代人格更为健全,发展更为均衡的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顺应了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都是对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2.优化课程结构的需要

我国教育大辞典认为“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总和,包括学校所教的各学科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并进一步阐明,课程不仅是正规的课堂教学的内容,还应包括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应当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内容有机统一起来。上述课程的阐释为高校羽毛球课内外一体化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高校羽毛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高校羽毛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概述

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创设一种环境,学生在这个环境里通过相互影响,学会如何学习。在概念体系理论中,亨特强调了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即环境允许人们在各个阶段有效地活动,以便于取得下一阶段的成长。亨特还明确地阐明了不适是成长的先兆,为了刺激发展,我们应该有意的使学习者和环境不相适应。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课内教学—课外训练—校外实践”三种教学环境。即通过课外高校羽毛球训练强化课内高校羽毛球教学,通过校外实践对课外高校羽毛球训练的效果进行检验,然后把在校外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课堂里。让学生在不适中快速成长。具体见下图。

(1)课内教学模式

①教学目标

课内教学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高校羽毛球的基本技能和战术,另外,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要了解并能熟练的处理。在技能方面,学生在课内需掌握高校羽毛球发高远球、正手后场高远球、后场吊球、后场杀球、正反手发网前球、正反手挑高球、正反手接杀球等动作要领。在进行发高远球、正手后场高远球、后场吊球、后场杀球、正反手发网前球、正反手挑高球、正反手接杀球等专项技术多球练习时要达到60%以上的击球成功率,动作的准确率要达到85%以上。

②实施过程

课堂教学部分共有五个阶段的活动组成:导向、讲解、组织练习、指导练习和独立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提出课程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对新概念或技能进行讲解,并做示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强化正确动作,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练习时间,对所学技能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巩固。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之后,对学生练习结果的精确度是否保持稳定进行评估,为需要的同学提供反馈,从而确保学生的进步。

③实施条件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现有12块室内塑胶羽毛球场地和4块水泥羽毛球场地,硬件设施完备。图书馆内有关高校羽毛球技能学习、战术学习、高校羽毛球赛事欣赏、高校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史等图书和杂志有三十余种,可供学生业余时间翻阅学习。另外羽毛球课的老师有三位,副教授一名,讲师一名,还有一位教师是省体工队退役运动员均拥有丰富的教学和比赛经验。这些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④教学评价

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素质的差异,为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会运用到激励性评价。对后进生,中等生做自身纵向比较,设立后潜能生进步表,中等生提高表,优秀生荣誉表,使每一个同学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这一部分的分数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进步程度直接打分,占总分数的5%。另外,我们会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努力程度、学生的出勤情况,结合绝对评价的部分内容,进行综合评价。

(2)课外教学模式

①教学目标

通过团体活动,帮助学生逐渐掌握用科学的方法去改善与人交往和与社会交往的能力。另外,在技能掌握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技能的准确程度达到90%以上,各种专项技能的发球成功率要达到80%以上,准确掌握作为高校羽毛球裁判的基本能力。为进行校外实践做好充足的准备。

②实施过程

在课外教学阶段,我们通过学生建立的高校羽毛球协会这个小型社会团体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在进入院羽毛球社团以后,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在小组内安排一帮一互助学习队,然后给各小组设定目标。为了使小组获得好的成绩,学生必须尽快的适应并且进行合作学习,如:有些同学反手技术较好;有些同学擅长高压;有些同学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但实践不行。小组要通过对各人的长处进行研究并融合,以取得进步。在这一教学阶段,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技能指导,并起到一定的组织管理作用。

③实施条件

学生通过申请成立了院羽毛球社团,社团的招收对象是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全体学生,学生自愿参加。协会里设有会长、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职务。羽毛球课的老师共有3位,3位老师会利用课外时间轮流义务对学生的技术进行指导。另外,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共有标准高校羽毛球场地16块,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

④教学评价

在课外社团体育教学评价中,教师除了定期进行系统的测试,还要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并记录学生认知发展的情况。日常观察,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还是进行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收集必需信息的一种手段。在课外训练中,体育教师只有认真地做好日常观察工作,才能比较真实的把握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学生的认知变化情况,为真正地做好相对评价提供前提条件。

(3)校外教学模式

①教学目标

在校外实践阶段,我们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来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更加积极地融入社会,使学生更加成熟,更加自信。另外,学生通过校外实践能够更好的进行自我整合,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校外实践环节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需求,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自己学会有效地做出与自己有关的教育决定,逐渐培养起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实施过程

校外实践阶段,我们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安排学生在健身场所做健身指导、教练员或者陪练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如果碰到技能或情感方面的问题需及时和教师进行沟通,寻求帮助。这一阶段对教师进行角色转换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什么时候做一个纪律严明的教师,什么时候是指导员,什么时候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③实施条件

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温州市区,我们联系了国际会展中心,具有高校羽毛球场地的温州大学,以及医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学院等共35个含有高校羽毛球场的健身区,共有高校羽毛球场地350块。安排学生在课外、双休日或节假日长期做健身指导或羽毛球陪练和教练。另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在健身场所竞聘自己喜欢的或擅长的工作,发展自己的特长,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④教学评价

在校外实践阶段运用外部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原则。外部评价包括学生所在实习单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中,我们往往会忽视学生间的互评,尤其是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不够重视,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方面是学生自己看不到的,必须通过他人的评价才能发现,并做出判断。因此,我们通过要求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书写个人学习小结等方式,来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及自我教育等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备的重要品质。

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行及评价

(1)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运行

首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周期设为一个学年。第一个学期安排学生进行课内学习和每周两次的课外训练。技术是根本,学生必须准确牢固的掌握了高校羽毛球的基本技能之后才能有效地发展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第二个学期,实行“三手”一起抓,“三手”都要硬的教学原则。在保证学生完成课堂任务的前提下,安排其进行校外实习。实习阶段遇到的技能问题可以回归课堂,重新进行学习。

其次,就是教学环境的变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学生进步和能力提升的一切有利条件,使高校羽毛球场地设施及温州市含有高校羽毛球场地的健身区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2)课内“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

课内“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应充分体现考评制度对学生参与运动的引导作用。具体体现在,考试方式上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试内容上就是期末技术考试+平时表现+业余锻炼+实习单位评价+体育知识相结合(根据本学期开课的内容进行具体调整,如第二学期增加了校外实践部分);考核的方法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另外,提出以下设想:只要学生参加课内教学的出勤率达到90%,业余锻炼的出勤率达到规定次数,就可以获得60分基础分。

三、小结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的技术、身心、交往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这不仅能为社会培养专业的高校羽毛球健身指导,而且还能培养出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专门人才,为我国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等相关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社会体育专业高校羽毛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目前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每一个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高校羽毛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邹继豪.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00-203

[2]李伟.体育课程园区模式教学影响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强度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5):67-70

第5篇: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范文

〔论文摘要〕社会体育专业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课内教学一课外训练一一校外实践”三种教学环境。实践证明,此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专业技术、身心、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为学校体育、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等相关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要适应人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变化,使教育更好地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服务。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必须是灵活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易于接受经常的修正。采用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应当根据所有有关的事实和价值观用科学的方法来决定,而不是仅仅根据理性用思辨的方法来决定。这一观点已得到教育界的肯定。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学生被动参与体育,个性发展受到抑制,课外体育形同虚设,体育锻炼时间严重短缺,体能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这就需要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宗旨,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更科学、更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为社会体育专业网球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社会体育专业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体现人本主义思想

人本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重视人的“主体性”。人本主义认为,教学的基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各种潜能的充分发展,满足人的多层次的心理需要,从而造就一代人格更为健全、发展更为均衡的人。同时,人本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在一定心理空间(即个人的经验世界)内个体行为的改变过程,是一种意义学习。意义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视个体的经验fzl。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顺应了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能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都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2.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高校体育教育应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设法增强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能力,使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健身习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使学生受到系统的体育、健康、娱乐和生活的教育,并让其掌握会健身、会休息、会娱乐的技能,培养和增强其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为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作好准备。

3.优化课程结构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指出:“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总和,包括学校所教的各学科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著名教育家李秉德强调指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自学活动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他进一步阐明课程不仅是正规的课堂教学的内容,还应包括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应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内容有机统一起来。这些阐释为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社会体育专业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1.理论构建

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创设一种环境,学生在这个环境里通过相互影响,学会如何学习。在Bruce《教学模式》一书中,亨特强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即环境允许人们在各个阶段有效地活动,以便于取得下一阶段的成长;同时他还明确地阐明了不适是成长的先兆,为了刺激发展,应该有意的使学习者与环境不相适应。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课内教学一课外训练一校外实践”三种教学环境,即通过课外训练强化课内教学,通过校外实践对课外训练的效果进行实践检验,然后把在校外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课内教学,让学生在不适的环境中快速成长。社会体育专业网球课内外一化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2.运行及评价

(1)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给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环境,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进入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状态。首先,学生在课堂卜掌握的技能越全面,掌握其他类似的技巧和策略的能力就会越强。其次,课外网球协会的成立对学生自我感觉、学生互动以及学业学习都有极大的影响。学生自己建立起来的学习氛围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校外实习通过对技能等各方面的整合,从中得到发展,会成为学生跨入社会的重要一步。

三种教学环境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要求是逐渐提高的,三个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依次进行,学生必须完成了前一个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目标之后才能进人下一阶段的学习。因此,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一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周期应设为一个学年。第一个学期,安排学生进行课内学习和每周两次的课外训练;第二个学期,实行“三手”一起抓,“三手”都要硬的教学原则,在保证学生完成课堂任务的前提下,安排其进行校外实践。其课程安排如图2所示。二是教学环境的变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进步和能力提升的一切有利条件,使学校的网球场地设施及温州市区含有网球场地的健身区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应充分体现考评制度对学生参与运动的引导作用。其具体体现在,考试方式运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试内容包括期末技术考试十平时表现+业余锻炼+实习单位评价+体育知识相结合(根据本学期开课的内容进行具体调整,如第二学期增加校外实践部分);考核方法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另外,只要学生参加课内教学的出勤率达

到90%,业余锻炼的出勤率达到规定次数,教师就可以考虑给予60分基础分。

三、社会体育专业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分阶段实施

1.课内教学模式

课内教学部分,以直接指导教学模式为主,其显著特点是以学习为中心。学生要把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放在一切活动之上,尽量减少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和游戏。教师直接指导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学习时间的最大化。有关结果证明,和学生成绩有关的教师行为与学生花在学习任务上的时间和学生成功的比例相关联。因此,课内教学阶段,学生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练习。

(1)教学目标。课内教学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网球的基本技能和战术。另外,学生对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也应了解并能熟练地处理。在基本技能方面,学生在课内需掌握网球正手击球、反手击球、发球、高压球、截击的动作要领。在进行以上动作要领专项技术多球练习时,击球成功率要达到50%以上,动作准确率要达到80%以上。 (2)实施过程。课堂教学部分由五个阶段的活动组成,即导向、讲解、组织练习、指导练习和独立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课程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对新概念或技能进行讲解,并做示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强化正确动作,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练习时间,对所学技能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巩固。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之后,对学生练习结果的精确度是否保持稳定进行评估,为学生提供反馈,以确保学生的进步。

(3)实施条件。温州大学现有11块室外塑胶网球场地和3面网球训练墙,硬件设施完备。其图书馆内有关网球技能学习、战术学习、网球赛事欣赏、网球运动的发展史等图书和杂志有20多种,可供学生业余时间翻阅学习。另外,教授社会体育专业网球课的教师有2人,教师均拥有丰富的教学和比赛经验。这些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4)教学评价。考虑到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为了让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评价过程中运用激励性评价。对后进生、中等生做自身纵向比较,设立后潜能生进步表,中等生提高表,优秀生荣誉表,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提高。这一部分的分数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进步程度直接打分,占总分数的5%。另外,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努力程度、出勤情况,结合绝对评价的部分内容,进行综合评价。虽然相对评价比绝对评价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在实施相对评价时难度较大。一方面是原始成绩很难确定,另一方面是每个人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目标很难确定,这些是在采用相对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2.课外教学模式

对学生而言,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的社会协调能力可能有难度,但它又是不可或缺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合作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宜选择成立网球协会。在社团运作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制定计划,调控社团活动,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课外教学的中心任务在于创设一种有利于合作的团体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让学生逐渐掌握解决问题和冲突的方法及技巧。

(1)教学目标。通过社团活动,教师帮助学生逐渐掌握用科学的方法去改善与人交往和与社会交往的能力。在技能掌握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技能的准确程度达到90%以上,各种专项技能的击球成功率要达到75%以上,准确掌握作为网球裁判的基本能力,从而为进行校外实践做好充足的准备。

(2)实施过程。在课外训练阶段,教师通过学生建立的网球协会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进入网球协会以后,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分成若干小组,并在小组内安排一帮一互助学习队,然后给各小组设定目标。为了使小组获得好的成绩,学生必须尽快地适应并且进行合作学习。如有些学生反手技术较好,有些学生擅长高压,有些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但实践能力差,小组要通过对这些学生的长处进行研究并融合,以取得整体进步。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技能指导,并起到一定的组织管理作用。

(3)实施条件。学生通过申请成立网球协会,其招收对象是温州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及甄江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全体学生,学生自愿参加。网球协会设有会长、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职务。体育学院教授体育专业网球课的教师会利用课外时间轮流义务对学生的技术进行指导。另外,温州大学标准网球场地、网球训练墙,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

(4)教学评价。在课外社团体育教学评价中,教师除了定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测试,还要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并记录学生认知发展的情况。日常观察,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而且是进行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收集必需信息的一种手段。在课外训练中,体育教师只有认真地做好日常观察工作,才能比较真实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学生的认知变化情况,为真正地做好相对评价提供前提条件。

3.校外教学模式

在校外实践阶段,学生经常碰到的是情感而非智力方面的问题。所以,校外教学选择了有利于与学生互动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教师尝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观察世界,创造一种互相理解的交流氛围,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指导能力,此时教师扮演着指导学生成长和发展促进者的角色。这种方法更强调高效的、有助于长远发展的学习风格和强有力的受到良好指导的个人品质的发展。

(1)教学目标。在校外实践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更加积极地融人社会,使学生更加成熟、自信。同时,学生通过校外实践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整合,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需求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学会有效地做出与自身有关的教育决定,逐渐培养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施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安排其在健身场所做健身指导、教练员或者陪练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如果碰到技能或情感方面的问题需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寻求帮助。这一阶段对教师进行角色转换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什么时候做一个纪律严明的教师,什么时候是指导员,什么时候以朋友的身份出现,这对于教师是个挑战。

(3)实施条件。为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温州市区联系了国际网球中心,具有网球场地的香格里拉大酒店,以及银都花园、同人花园、家景花园、云中花园、伯爵山庄等16个含有网球场的健身区,共有网球场地29块。安排学生在课外、双休日或节假日长期做健身指导或网球陪练和教练。另外,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意愿在健身场所竞聘喜欢的或擅长的工作,以发展特长,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第6篇: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乒乓球选修课 课(技)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让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敢动手、爱动手、能动手。实行工学结合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关系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战略举措。目前坚持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工学结合模式,即“2+1”教学模式,是把学生的学习和实习分段交替进行,而体育选修课则需要在一个相对连续的时间段对某项运动技能进行传授,两者在教学时间上存在明显冲突,严重影响到职业学院体育选修课教学。为此,我以乒乓球选修课教学为例,详尽分析两者存在的诸多矛盾,并提出课(校)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求解决目前高职院校体育选修课教学乱象的问题。

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与高职院校乒乓球选修课教学之间的矛盾

1.1学生上课时间与出外实习时间之间的矛盾。

“工学结合式”教学模式是指把学生的学习和实习分段交替进行,即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习文化理论知识,一个学期到企业实习;或者在一个学期的某一个阶段根据企业的生产进度去实习,而乒乓球选修课的授课对象是全校学生,平时上课时间只能安排在每天下午8、9节课,现又因各系部的教学安排的差异性和外出实习的不确定性,使乒乓球选修课教学时间安排、教学进度安排和考核等存在上课时间紧缺的问题。学生的乒乓球选修课上课时间要求比较集中、保持连续性,这就造成了学生上课时间与出外实习时间之间的矛盾。

1.2企业与学校在安排学生实习时间之间的矛盾。

企业所考虑的根本问题是生产利益最大化,因此他们在安排学生实习时会顾及企业生产的进度和利益,而学校在安排学生外出实习时间时则会把教学进度放在第一位。一般来讲,学校安排学生外出实习时间不会放在新生的第一学期,因为此时间是新生的基础课及专业课的理论学习时间,但是企业的生产进度不会考虑这个时间,这就会引起企业与学校在安排学生时间之间的矛盾。

1.3教学条件与企业所提供条件之间的矛盾。

体育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体育器材、场地。而学生在企业实习时间较长,如果这一段时间放弃体育课程的学习,则对体育教学的连续性和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养成都有影响,但大多数企业在体育设施方面的投入都较少,远远不及学校的投资力度,这就造成教学条件与企业所提供条件之间的矛盾。

2.课(校)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2.1上体育课时间安排在实习前结束。

通过对广东省20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有95.4%的学校把学生上体育的课时间安排在出外实习之前结束。据对一些学校体育教学管理者走访了解到,工学结合模式对基础课尤其是体育课程的冲击太大,为了便于管理,体育课的上课时间只能安排在学生外出实习之前结束,这也是无奈之举。

2.2在实习中上体育课。

在调查中得知,仅有4.6%的学校在学生实习中安排体育课。在安排体育课方面,这些学校可谓下足了功夫,首先在选择企业方面,尽量考虑体育场地较好的企业,再则安排一专多能的体育教师前去执教,还要保证体育器材的充足供应。从反馈的教学效果来看,暴露出教学难于操作、不便管理、教学进度无法保证其连续性等诸多问题。

2.3拓宽上课形式,改革教学内容与评价,从时间、空间或内涵上下工夫。

分析以上两种可操作教学模式不难得出:目前运用较多的是第一种教学模式,因为其便于管理被绝大多数学校运用,却无法保证学生上课的连续性,造成学生外出实习时体育课完全停顿,不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而第二种教学模式因其教学难于操作,难于管理被极少学校采用。

我认为从长远来看,应该从上课形式上下工夫,拓宽上课渠道。首先,根据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安排体育课,充分遵循互惠互利原则。通过上体育课让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员工的身体素质与其生产效益和质量密切相关,同时举行体育竞赛加大学生与企业员工和管理者的交流与联系,提升企业的积极形象,对企业的体育文化氛围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在上课形式上应该根据选择的企业,结合前两种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可安排一些企业工人或管理者与学生一起上课,下班之后组织比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学校体育网站上增加一些相关项目和素质训练的教学方法与视频,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通过网络资源学习,以此达到锻炼身体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目的。再次,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一些职业素质能力方面的训练,可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课程。最后,在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上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以便对学生有一个全面、整体的客观评价。

3.乒乓球课程实施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想

3.1何谓“课程内外一体化教学”。

乒乓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是在课堂乒乓球教学的基础上,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并将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情况按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使课内外达到完美的结合,为学生自学自练、参与竞赛、体现自我价值、培养竞争意识创造良好的氛围。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空间大,弹性强,兼顾不同学生的要求,使其乒乓球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和锻炼习惯处于一个持续的发展态势。

3.2乒乓球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3.2.1课内教学目标

在参与方面,教师运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激发学生参与乒乓球运动兴趣;在运动方面,学生要掌握乒乓球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在身体健康方面,以学生自主选择来进行大量相关的身体练习,提高健康水平;在心理健康方面,通过有计划的课堂乒乓球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在社会适应方面,通过公平竞争学会公正处事,树立团结协作的意识。

3.2.2课外教学目标

在参与方面,以课内的教学为基础,让学生自觉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从而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在运动方面,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提高学习、生活乃至生存的技巧和能力;在体质健康方面,全面地发展体能,更有效地增进健康;在心理健康方面,挑战自我,增强自信,培养自强、自控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社会适应方面,培养团队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3乒乓球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内容。

在选择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内容时,“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课堂乒乓球课内教学内容应包括技能、战术练习、身体素质练习和理论知识三个部分;俱乐部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建立学生乒乓球协会,为开展课外活动奠定基础;其次,培养学生乒乓球裁判,为学生乒乓球运动培养骨干;最后,组建乒乓球队,推动和促进乒乓球教学水平提高。

3.4乒乓球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评价。

考评制度是一根重要的指挥棒,关系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评价从对学生参与运动的引导出发,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即“终结技术考试+平时表现+业余锻炼+体育竞赛+体育知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体验乒乓球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高校乒乓球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逐步形成学校、学生和社会力量共同投资校园群体活动的良好局面。

4.结论与建议

4.1更新教育观念,采用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和上课形式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新教材,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随时了解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

4.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加强教师业务能力的学习。

4.3充分考虑校、企、生三方利益,切实做到互惠互利。

4.4教学内容多考虑到学生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从工作需要的能力及素质入手,可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课程。

4.5课程评价上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真正准确而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既能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又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建求.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特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1,(31).

[2]王玉扩,陈庆合,李会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

[3]蒋明珠.提高乒乓球选项课教学效果的若干方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4]宋崇丽.我国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发展趋势综述[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6).

第7篇: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范文

摘 要:高职体育教学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核心,与新形势相适应,拓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健康至上、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走出符合时展特点,具有高职体育教育自身特色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 :高职体育 课内外一体化 身体素质 技术技能人才

课 题: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成果,课题编号:ZJB1214015。

一、拓展完善高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高职院校针对实施体育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及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较多,但总体来说,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并没有真正实现较为长期的“课内外一体化”或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来完成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也缺少长期实施的有效范例。

因此,拓展、丰富高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实际应用和操作,并通过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形成一套较为完善,作用于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对策和方法,用以指导今后的教学、教改和实践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优化高职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为了进一步完善、丰富、优化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我们通过课内外体育紧密衔接、同步发展,切实实现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真正促进学生“健康至上、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我们采取相应对策,在实践和具体操作中,使课内外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组合和融合,达到高效目的。并且课程组织形式不做单打一。

为保证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提高,学院在规范搞好体育教学的同时,在课上90分钟时间内,将身体素质训练与岗位体能训练时间增加至30分钟。且每次课后,均布置练习作业,并在下次课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加以记载。

这样课内外均做到有组织、有内容、有过程、有评价。并且,针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做到有的放矢。

三、丰富高职体育教学内容设置

学院体育教学内容设置包括:理论课、专项选项课、保健课、定向课、季节课(速度滑冰)等内容。

学院设置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并已坚持多年。如: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运动竞赛、运动队训练和为各分院配备课外体育指导教师等。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管理、有评价,为学生身体素质有效提高保驾护航,同时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身体素质评价。从2012年开始至今,学院男女学生均采用1500米跑,并占学期总成绩的30%。从2014年第一学年开始,采用每学期两次的1500米素质评价,即第一次作为基础评价成绩,第二次作为素质提高评价,进步幅度占10分(1500米两次测试,每提高10秒加一分,10分封顶)。

二是岗位体能和身体素质训练。根据各项目特点,制定为时30分钟的练习内容,并加以实施。

四、提高高职学生身体素质刻不容缓

2014至2015学年第一学期,我们对四个选项班级1535名学生的测试结果加以对比,进行分析,见下表。

从结果上看,男女生第二次平均成绩均比第一次成绩有所提高。这就充分说明,高职体育课放开手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具有实际意义的促进作用。

我们还发现,现在高职学生基础体育技能及相应体能状况较差,30秒跳绳(以2013年颁布新标准60分为例,男生为76个/30秒,女生为72个/30秒)。从男、女生完成数量上看,近23%的学生不能达到标准。更有甚者,对这一项目缺乏相应技术技能和体能,5人(男3人、女2人,占总数的1.46%)没能完成。

通过课上引导和课外体育活动重点练习后,再次进行测试反映出,这部分学生动作趋于协调,身体协调能力及下肢力量、灵敏等素质得以明显改善和提高。

五、小结

一是高职体育要贯彻总书记提出的六个“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并以此为本,进一步拓展体育“课内外一体化”,通过课内外体育紧密衔接、同步发展,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课程组织形式不做单打一,要针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的放矢。

二是丰富高职体育教学内容设置,做好课内外体育的相互协调和衔接。课内外体育均应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管理、有评价,真正实现长期的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用以完成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三是高职学生体质现状显示,提高身体素质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放开手脚、敢于担当,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强健体魄、良好身体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范文

关键字:课内一体化体育俱乐部; 江西省独立学院;现状分析

1.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与培养高素质、全面的人才脱节,高校体育教学迫切需要改革。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已被很多高校采用,呈现出各种运作方式,形成了一些理论成果。本文旨在通过对对江西省独立学院开展课内一体化体育俱乐部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江西省独立学院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南昌大学科技学院阳光体育俱乐部的指导教师和学学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各单项俱乐部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南昌大学科技学院阳光体育俱乐部成立余2011年9月,经过3年的发展,一共开展过14个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分别是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户外运动、健美操、体育舞蹈、散打、跆拳道、阳光5+5、拳击、瑜伽体育项俱乐部,共有3680余名学生参与过体育俱乐部。(见表1)

表1:各单项体育俱乐部2011年--2013年人数统计表

通过表1发现,近三年来南昌大学科技学院一些单项体育俱乐部的会员数逐渐减少,比较明显的是篮球、足球、散打等项目。截止到2013年7月体育俱乐部的开展项目减少到10个,排球、瑜伽、散打、户外四个体育俱乐部已经取消。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较低和指导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比较差,从而导致该体育俱乐部停止开展。

3.2体育俱乐部场地使用的调查现状

各单项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开展离不开场地、器材的保障。良好的场地是保证体育俱乐部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各单项体育俱乐部的场地使用情况进行调查(见表2),发现大部分的单项体育俱乐部的场地使用情况良好,场地能保证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开展,但是也存在几个体育俱乐部共用一个场地的情况。

表2 各单项体育俱乐部场地使用情况的调查

3.3 俱乐部师资队伍的情况调查

江西省独立学院于2002年起,相继有十几所高校开办独立学院,但各独立学院的体育教学大部分是依托母体高校的体育师资,自身的体育师资队伍比较年青,职称结构比较低,大部分是讲师为主,副教授比较少。从事体育俱乐部指导工作的教师主要是以年青教师为主,本文主要选取南昌大学科技学院从事体育俱乐部教学指导的老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体育俱乐部的指导教师的年龄都是30岁一下,这说明俱乐部指导教师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其年龄结构能满足体育俱乐部教学活动的需要,增建与学员的沟通。

学历主要是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有两个;教师的职称主要是助教,讲师有4个,副教授没有。这说明独立学院应在今后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重点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和扶持,提高其业务能力。

3.4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动机调查

江西省独立学院引入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作为独立学院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获得院领导的重视,从经费上、场地器材上、体育课学分上等几方面给予支持。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开展之初,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表3 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目的调查

通过对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动机进行问卷调查(见表3)发现,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动机有很大的差异。在娱乐身心、增进体质、提高体育成绩三个方面男同学排在前列;而在提高体育成绩、提升个人能力、娱乐身心方面女同学排在前列。尤其是在提高体育成绩方面女同学的趋向明显高于男同学,这是由于学院给予的政策是参加体育俱乐部可以在身体素质方面加分,从而提高体育成绩。这说明女同学参与体育俱乐部有很强的功利性,与开展体育俱乐部的初衷相背离。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的目的是形成完整的学校体育育人环节;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提高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体育课程资源的开放,真正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提高学生自主、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目的进行正确的引导。

3.5体育俱乐部教学现状的调查

体育俱乐部教学活动开展的好坏是保证体育俱乐部良好运营的关键因素,学生通过参加俱乐部的活动达到自身诉求,如提高自身组织管理能力、运动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等。

通过访谈发现,南昌大圩科技学院体育俱乐部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这是因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和传统的体育教学存在差异,俱乐部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技能教学为辅,但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体育俱乐部教学活动开展,各单项体育俱乐部应根据项目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学生爱好和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大纲,并更加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调整,使教学大纲的制定为俱乐部的教学提供正确方向发展。

通过访谈发现,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内容的制定分为两个方面,一些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的制定是教师为主导;一部分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制定是学生为主导。笔者认为,体育俱乐部的本质是为学生服务,提高学生能力,因此教学内容应是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助。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对教学的实施大有帮助,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其主体地位的体现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4.结论与建议

江西省独立学院体育俱乐部发展情况良好,学校场地设施能保障各体育俱乐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但俱乐部师资队伍较年轻,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动机差异较大,应正确引导学生的参与动机;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不完善,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制定。同时,独立学院体育教学中推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模式,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相适应,促进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独立学院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何建东, 骆秉全. 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10(10): 81-85.

[2] 张 莉, 孙玲玲.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5): 79-81.

[3] 刘志敏, 丁振峰.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新体系的构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探索[J]. 体育与科学, 2008, 29(3): 82-86.

第9篇: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范文

浙江科技学院排球特色项目教学俱乐部。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调研法

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通过各种有关国内外体育课程改革、俱乐部模式等论文的查阅,为本文的设计与构思提供了参考。

2.2实践法

创建“11+5”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即11周课内,5周课外,“课内”以教师传授运动技能为主,“课外”以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觉锻炼“三自主”,主要由俱乐部学生干部对课外学时进行管理,并组织举办各类排球竞赛活动。

3研究背景

从目前有关构建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研究文献看,大体上存有三种基本类型,即高校单项体育俱乐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2]。浙江科技学院排球特色项目“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俱乐部也称为单项俱乐部,是被高校采用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改革中较完善的一种体育俱乐部模式。浙江科技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办学之路,逐步形成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办学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特色。而体育对于学生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独特的、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排球作为浙江省高校第二批特色项目[3],学校教学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的试点课程,是在理论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把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相结合的体育教学俱乐部。

4排球特色项目教学俱乐部构建

4.1保障体系构建

俱乐部的生存与发展仅靠学校的体育部门和团委势单力薄形成不了气候,从管理角度分析,也无法解决众多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协调、支持与配合。作为学校高层的主管校长要对体育教学俱乐部进行宏观管理,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体育部、宣传部、后勤等部门,尤其是各二级学院要多方面给俱乐部以关心、支持和指导,形成上下合力,使体育教学俱乐部工作日趋完善并走向成熟。因此,从学校层面,要在宏观上对俱乐部在政策上加以调控并在经济上适当倾斜,体育部在微观上对俱乐部进行管理。2011年4月学校成立了特色项目工作小组,完善了管理制度,2012年9月学校将排球特色项目作为学校教学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的试点课程,教务处下拨经费用于特色项目教学俱乐部建设。体育部围绕学校“十二五”规划的发展要求,针对本部门实际情况,制订了适合部门发展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保证重点,培养特色”将特色项目的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及运动队建设纳入三年目标的指导性计划之中,制订建设方案,强化责任意识,完善管理体制。同时申请俱乐部增加课程学分、运动队训练比赛的保障奖励、特长生招生、排球运动项目的鼓励参与和专项经费年度划拨等政策和制度。使俱乐部工作步入了正轨,确保俱乐部工作的有序、有效而规范地进行。

4.2运行机制构建

改革当前体育教育实践中管理、评价标准模糊、运行不够有序的现状,加强领导,统一规划,探索建立一套保障“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俱乐部教育质量的运行机制。2012年9月,排球作为学校“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在原有特色项目的基础上,成立了“排球教学俱乐部”,将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竞赛等纳入“排球教学俱乐部”中,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课内”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以实现教育部提出的让大学生掌握两项以上的运动技能这一目标;“课外”以竞赛、体育锻炼、群体活动为主以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着重考虑建立以下制度和办法:

4.2.1建设开放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俱乐部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各类赛事,实施品牌战略,并提出推广方案,使之在高教园区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4.2.2与教务处共同出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俱乐部“学分制”评价体系,使体育教学与锻炼更具有弹性。

4.2.3与学生处共同出台有关体育特长生的招生计划、实施计划并上报有关部门备案。

4.2.4与团委共同出台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俱乐部活动的激励机制。学生参加“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俱乐部的情况要作为学生综合测评、评先、评优、评定奖学金等的重要依据。

4.3课程体系构建

4.3.1理论教学体系构建。

4.3.1.1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应形成健康的体育观,掌握本项目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科学规律的认识水平;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个体的发展目标等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教学内容安排、方法与手段、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考试方式和手段等过程中贯穿始终。

4.3.1.2基于网络课程为学生课余时间学习排球课程多一个渠道和途径。通过在校内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的《排球》课程中进行在线测试和课外辅助学习和交流,学生可以随时学到想学的知识,使课内、课外更好地结合起来。

4.3.1.3加强师资队伍的理论素养。坚持以“优化结构、完善梯队、提升实力、服务教学”为方向,通过培养、引进等途径,努力打造高层次、高素质的排球师资队伍,形成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教学团队。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短期进修培训和教学比武,拓宽视野,保持课程建设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4.3.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改变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整体规划,特色项目在校园文化培育过程中表现模糊的现状。通过举办各种社团活动、体育竞赛,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思想品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能力和道德品质等)。完全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个人选择,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和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个人体育专长。

4.4“11+5”模式

根据发展体质的普遍性、特殊性、个体差异性、负荷频度性原则,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进行目标组织安排、考核评价和管理。从学校实际出发,在未能申请课外独立学分的情况下,俱乐部采用“11+5”模式,将现有16周分块进行教学,前11周为课内教学周,教师在传授技术、理论、裁判法的同时,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觉锻炼,参与到排球的教学中来,更好地为课外锻炼和终身体育服务。第12~16周为学生课外教学实习周,由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模式按照初级、中级、高级不同层次进行俱乐部活动。学生参加活动由俱乐部干部对其进行考核,并最终形成过程性评价将每个学生的成绩汇总给教师,形成课内、课外最终评价机制。层次化教学特色项目课程根据不同教学班级的层次差异或同一教学班级学生的基础差异,按照初级、中级两个层次或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分别提出了不同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代表队队员为俱乐部高级会员,承担课外教学活动的技术指导,并严格按照代表队准入制入会。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