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范文

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

第1篇: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范文

关键词:保险公司;精算;风险管理策略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

(一)精算理论

哈雷制作的第一张生命表的产生标志着保险精算的诞生。保险精算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在保险行业里保险精算被广泛的应用于保险产品、保险费率计算、准备金评估、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率的修订、保险公司财务报表,精算报告、重大投资决策以及保险公司战略规划和发展计划这几个方面。对保险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进行衡量和识别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管理,使风险降到最小或者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首先对于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然后对风险进行管理最后是对所采用的手段进行评价和监控。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能指引企业做出争取的决策,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对于企业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现状

(一)财产保险公司

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规模和保费增长速度较人寿保险公司要快。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有很多基层的财产保险公司只看重业务量而忽视管理。其实我国许多的财产保险公司都缺乏风险意识和正确的效益观念。再者,在保险理赔方面,企业员工的个人业务素质和职业素质还不够,仍需努力改进。虽然我国的资产保险公司的资产总量在迅速的增长,但是不合理的增长方式和增长结构也带来了很大的资产风险。

(二)人寿保险公司

这类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在办理业务和保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资金的乱用,从而引出资金或者投资风险,进而产生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另外,此种公司内部员工较多,员工的多样性较为明显,员工各方面的素质也不尽相同。员工的各方面的素质在风险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有影响,同时也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水平的高低有关系。最后由于保险公司不能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采取一些不合理的管理手段来获取利益,从而制约了金融行业的发展。

三、从精算角度谈保险公司风险控制策略

(一)风险管理责任的具体化

在企业中,各个层次的员工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所以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保险公司,想要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合理化进行,就要根据员工的工作职权范围把风险管理责任层层细化,使员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使各个层次的员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权力。使风险管理责任形成一个完善的责任管理体系,保证保险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合理化开展。

(二)风险管理工具的先进化

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高要求的过程,单纯依靠员工自身的能力来完成这项工作是很有挑战性的。在科技创新不断进步的今天,关于风险管理也发展出了许多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来帮助人们更好的解决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风险价值法,又称VaR在风险度量中的使用。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对获取资产组合承担的损失的度量来对此种组合会带来的市场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

(三)风险管理机制的全面化

一个企业是否拥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该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这种机制中要包括具有较强风险评估及管理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公司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存在的风险因素具有很好的把握,并且由企业内部的最高管理层对此机制进行直接领导。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控制的关键步骤,其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四)风险因素评估精确化

风险的出现在保险业中是不可避免的,不当的风险处理方式会给保险公司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更甚至会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风险因素的评估就起了很大的作用。从精算的视角来看,具有专业的精算知识的人才更能利用多种技术和综合的专业知识对有关风险的数据信息进行透彻的分析,从而帮助保险企业来降低或者规避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聘用或者培养具有精算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束语

从上面对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并且给出的几点风险管理策略可以看出,精算在保险企业的发展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保险业运营的核心技术。精算的相关知识可以有效地识别和管理保险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风险。精算知识在保险行业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不仅可以强化公司的资本管理更能优化企业的分配等,能从很多方面能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并且促进保险企业的正常快速发展。

作者:张潇晗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谢琛.当前金融保险精算与风险控制策略初探[J].财会学习,2016

第2篇: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范文

目前,保险市场竞争加剧,传统的保险经营理念和方式正在转变,保险公司从关注自身转为关注参保企业,基于参保企业风险管理的保险服务理念正在形成。传统的保险销售手段正面临挑战,保险公司不但要重视销售人员的营销技巧,更要树立“保中服务”意识,组建企业风险管理技术团队,协助参保企业大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使其损失降到最低,从而让企业更乐意与保险公司长期合作。

1评价风险和选择风险处理方式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

企业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式,或风险转移的一种机制,即保险转移机制。它是通过建立专门的保险基金,来提高企业对风险损失的承受能力,发挥保险集散风险、分摊损失的作用。协助参保企业认识风险和分析风险处理方式,是进行风险有效管理的前提。风险处理方式分为控制型和财务型两大类。(1)控制型风险处理方式。是在风险发生之前或者风险发生之中采取的防止和减少风险损失的技术性措施。其目的是降低损失频率和减少损失幅度,重点在于改变引起意外事故和扩大损失的各种条件。控制型风险处理方式包括:避免、预防和抑制。(2)财务型风险处理方式。是通过事先的财务计划,筹措资金,以便对发生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进行及时、充分的经济补偿。其目的是以提供风险补偿基金的方式,将风险损失发生的成本均衡的分摊在一定的时期内,其实质是对无法控制的风险进行财务安排。财务型风险处理方式包括:自留和转移。由此可见,损失发生频率与损失程度之间的关系大致有以下四种组合:发生频率高、损失程度大;发生频率高、损失程度小;发生频率低、损失程度小;发生频率低、损失程度大。第一种组合应采用控制型风险处理方式中的风险避免方式,第二种组合应采用控制型风险处理方式中的风险控制,第三种组合应采用财务型风险处理方式中的风险自留,第四种组合应采用财务型风险处理方式中的保险转移。另外,在进行风险大小评价并以此选择风险管理方式时,除将风险损失频率及损失程度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外,还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风险损失的相对性,即在评价风险损失时,不仅测量损失绝对量,还应充分估计企业对可能发生风险损失的承受力;二是风险损失的综合性,即需考虑同一风险事故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损失及对经济单位的最终和综合影响;三是风险损失的时间性,即损失总是一个发生、发展和终结的过程,有些风险损失当场就可得以体现,有些却是滞后反应。

2风险查勘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关键

保险公司人员在协助参保企业分析风险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掌握基本的风险查勘技术,展开风险查勘工作,提供对企业有价值的风险管理方案。在风险管理比较先进的国家,风险查勘成为保险公司重要的竞争方式之一。比较成熟的风险查勘一般应包括如下方面:(1)查勘前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广泛收集待查勘单位相关的资料,特别是与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收集国内外企业风险失控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比企业因风险管理完整而免受经济损失的成功案例影响更为明显);另一方面要提前和客户预约,告知需要准备的资料,如工程保险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承包合同、承包金额明细表、工程设计书、工程进度表、地质水文报告和工地略图等。(2)实地查勘。必须留意一些细节,掌握客观现实的资料,如工程保险要对风险点摄像、拍照、绘图、记录等工作。现场查勘必需遵守企业的安全、技术保密方面的规定和限制,尽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现场驻留时间。与企业交往中,要有和蔼谦逊的态度,如事前介绍查勘访问的目的、赞扬企业在风险控制上的正确措施、对提供帮助的接待人员致谢等等。(3)科学合理地划分危险单位。危险单位的划分应该本着科学、谨慎和合理的原则进行。如工程保险根据标的所处的地理环境、地质条件以及当地自然灾害(地震除外)侵袭的最大范围进行划分。(4)出具风险管理方案。通过上述风险查勘,保险人员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地理位置以及企业管理现状等情况对企业潜在的风险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然后进行分析和评估,指出企业重点要预防和控制的主要风险,依据风险的不同类型,推荐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案和建议。

3基于参保企业风险管理的保险服务案例及启示

目前,我国一些保险公司在某些服务项目上也尝试着从风险查勘着手,利用本公司专业力量和聘请行业专家对参保企业项目进行风险查勘工作,继而出具专业水准的风险勘查报告,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据报道,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依据北美成熟的风险管理标准和澳新学会风险管理专业体系形成了其特色的风险管理服务模式,在威宁路苏州河桥梁新建工程风险管理项目中,在风险查勘后,对重点项目的所有建设阶段和施工工序采用全程的、动态的、积极地风险管理策略,并聘用设计、监理和检测机构的专业力量协助风险管理,期间开了100余次风险例会,开出70份风险隐患通知单,在经历多次暴风雨和寒潮之后,整个工程直至竣工无一起重大施工事故和自然灾害事故发生。2011年初,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威宁路苏州河桥梁新建工程风险管理全委托试点项目”获“2010年度上海金融创新成果一等奖”。威宁路苏州河桥梁新建工程风险管理项目将引导整个行业真正关注、认识到新时代保险竞争中“工程防损”的重要性,对于改变工程保险乃至财产保险的竞争手段,具有长远意义。可以想象:如果再有类似的威宁路苏州河桥梁新建工程保险项目,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威宁路苏州河桥梁新建工程服务团队在众多的保险公司竞争中,将会显现出特有的竞争优势,众多的保险需求者将会乐意与他们进行长期的合作。

4对保险服务过程中风险管理的几点认识

风险管理是保险业永恒的主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管理不是万能的,任何风险管理方式都有它的缺陷性,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1)企业只能试图将风险减小到最低,不能完全避免或消除。风险是客观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只能试图将风险减小到最低的程度,而不可能完全避免或者消除。降低风险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要科学的认识风险、积极的面对风险、有效地控制或转移风险,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第3篇: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范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防灾减灾联动机制;农业风险宏观管理体系

一、引言

党的“十”把信息化提升列入“四化同步”并举的总体发展战略,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总体指导意义。要深刻认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手段为揭示风险运动的规律以及为提高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决策效果起着关键作用。研究农业风险管理机制,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基于现代市场经济管理理念,面对市场的日益扩大,提高农业经营中的预期收入,优化要素配置水平,揭示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的风险偏好差异,需要提升各类农业生产企业和经管部门的风险管理决策水平,包括为政府的宏观农业风险管理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1世纪以来,自然界和社会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在增加,加上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危机等多重影响,致使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生态系统承受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主要是自然灾害频繁,各种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市场波动加剧。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贸易自由化趋势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环境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受多方面、多种类、多形式风险因素的影响,不仅直接关系农业产出的数量,还会引起农产品种类、规模及要素投入效果的变化,加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进而影响农民收入稳定和农村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因此,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风险决策

风险分析和决策首先把敏感性分析、概率论和模拟技术等广泛用于风险识别和度量。Mclnerney(1969)构建了用于农场计划的风险规划模型;JoséA.Gómez-Limón等人(2002)依靠效用理论构建多属性效用函数,利用多标准数学规划来获取农民的相对和绝对风险规避系数;MarkR等人(1998)利用VaR对不同作物及不同灾害种类进行风险预测及有效评估;David Ripplinger等人(2008)开发保险定价模型,将粮食供应安全和财政补贴损失纳入成本效益分析,利用天气参数和地区差异计算保费公平值;Miguel Carriquiry & DanielE.O.(2008)为克服生产决策中信息不完全,引入指数保险和概率季节性预测作为风险管理工具。近年来,混沌经济理论引入农业风险管理研究,随机优势抉择、非线性方法、模糊数学、突变理论等成为新趋势。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农业风险管理仍处起步阶段。1994年在西北农业大学召开了国际农业保险学术研讨会,出版《农业保险:理论、经验与问题》文集;在农业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方面,郭迎春(1998)对农作物受灾级别进行了评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李世奎等(1999)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对农业灾害风险进行评估与辨识,在分析农业气象灾害风险体系的基础上定义了风险链以及风险体系两个风险度,阐明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特点和基本分析方法;张建敏(1999)利用灰色预测模型、直线平滑平均模型、Logistic模型、正交多项式模型等来评估农业风险。

(二)针对灾害应急管理

1982年美国出版《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政策》一书,应用风险分析技术给出美国1970-2000年灾害的年期望损失,从理论上确定了减轻灾害所涉及的各方面对策。2001年美国9.11事件和2004年印度洋海啸以后,世界各国十分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应急管理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1987年我国成立灾害防御协会。2003年、2004年成功应对“非典”、禽流感后,中央、地方政府以及专业部门相继制定、《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2005年成立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2007年通过并施行《突发事件应对法》;2008年举办了“中国灾备管理战略国际研讨会”。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和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中国政府发表了第一个防灾减灾工作白皮书《中国的减灾行动》(2009年5月),较详细介绍了中国减灾事业发展状况。近年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速度加快,进一步加强应灾减灾的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大力倡导减灾社会参与,行政应急体系的“一案(预案)三制(体制、机制、法制)”轮廓日益清晰,应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三)农业风险管理

农业风险管理的具体实践方面,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作为西方农业风险转移和分散的重要手段。德国首先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业保险机构;法国建立了“金字塔”式农业互助保险;美国1938年实行多种作物的灾害保险。1996年美国建立农业风险管理机构,利用风险评估公司帮助搞好农业风险管理。200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农业风险保护法》;希腊利用国家建立公共保险组织;西班牙和葡萄牙建立“公私伙伴关系”系统;巴西农业保险体系是以国家财政出资组建国有农业保险公司为主渠道,其他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农险业务,国家通过结合财政补贴及其他经济政策(如农业信贷)措施,通过自愿与强制相结合扩大积累农业保险基金渠道,并利用国际再保险分散风险。美国从1993年就在俄亥俄州、依利诺斯州等地鼓励农业进入CBOT的期权市场,购买玉米、小麦、大豆的看跌期权。2002年以后,可以称为收入价格补贴政策阶段。农业救济作为常用的一种灾害事后补救方式起到弥补风险损失的作用。

中国对农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在加快。2007年中央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截至2008年末,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北京市农业资源的30%以上。陈璐等人(2008)研究了中国农业保险风险管理与控制;韦良、张文安等(2009)结合广西的灾害保险探讨农业保险巨灾损失分摊机制。在农业灾害与风险管理系统研究方面,王健(2005)研究了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栾敬东,程杰(2007)研究基于产业链构建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王国敏,郑晔(2007)对中国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建设;杨卫军,叶祥松(2008)探讨了建立我国农业多层次风险防范体系;西爱琴、陆文聪(2007)提出基于MOTAD的我国农户农业生产动态风险决策模型。

(四)新经济时期的发展趋势

西方国家农业风险管理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加强农业市场信息系统建设,采用信息技术支持信息搜寻与实施风险管理。美国农业部的信息调查和内容就有12个系列,而且下设一个专门的农业风险评估局;欧盟借助于现代的交通和通讯条件,除对农业普遍实行各种保险措施,按照Cafiero,C.(2009)对欧洲农业风险和危机管理发展前景的分析,认为,利用金融工具有效地管理风险属于私人的行为,然而,要克服私人间信息不完全带来的公众效率损失,必须建立无成本的信息传递体制构架。“建立信息收集、验证和扩散的新机制,深入完善现行的知识产权(IP)机构,进一步整合保险和金融市场,以及适当界定营销和金融产品征税的体制环境”。可见,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三、研究框架初步构想

综观国外,对农业风险管理进行微观研究的成果较多,针对农业风险宏观管理系统的研究较少。尤其是,私有制下个人风险管理决策凸显,社会风险管理过程协调机制缺失,应对措施匮乏。因此,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业风险评估和专业网站的开发为切入点,对农业风险的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决策和评价、风险管理措施进行系统深入分析,建立农业风险防灾减灾的宏观科学管理体系。围绕现代农业体系的建立,应进一步整合农业风险管理资源,完善农业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制度,提高农业风险决策水平。同时,由于我国农业风险管理主体因经营规模、管理素质等原因,还存在严重的风险意识和抗风险能力缺陷,农业风险管理重灾后补救轻灾前防预,农业风险市场还不健全,缺乏农业风险管理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农业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的制度与机构建设,探索建立农业防灾减灾与风险管理的联动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市场牵引、农民和企业参与的农业风险管理组织运行模式。根据风险发生、积聚、传递、扩散的特征,把农业风险日常管理与灾害防御和应急管理构成一个复杂巨系统。

风险管理系统本身是一个信息系统,防灾、减灾、救灾各个阶段的工作都以信息为基础来展开。信息是风险防范的充分必要条件,从风险规避的角度看,风险的大小与获取信息量的多少呈反方向变化。需要研究利用信息集成与扩散技术,开发多媒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风险管理数据库,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支撑各种农业风险的识别、监测、评估和预警。协同风险管理机制,信息居于“神经中枢”地位起着指挥、协调与组织实施的作用。创新开发农业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农业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咨询服务,需关注应灾全过程,以协同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多主体、多层级、多环节研究应灾机制,对信息流程进行细致分析,促进信息多向沟通,构建相应的协同机制,提高现有应灾信息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总之,要立足我国风险管理现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从风险信息管理入手,研究管理的协同、信息的协同,探求如何实现联动应灾,有效提升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备灾、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能力。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农业风险管理网络平台,要有应对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兼容性,通过研究联动响应机制,实现对灾害的应急和日常风险的协同管理。

参考文献:

1.韦良,张文安,唐红祥.广西农业保险巨灾损失分摊机制探讨[J].创新,2009(1).

2.栾敬东,程杰.基于产业链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07(3).

3.王国敏.中国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杨卫军.不确定性与我国农业多层次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J].贵州社会科学,2008(10).

5.David Ripplinger,Dermot J. Hayes,Susana Goggi and Kendall Lamkey. Insuring Against Losses from Transgenic Contamination:The Case of Pharmaceutical Maize [Z]. Working Paper,2008.

6.Cafiero, C. Perspectives for EU agricultural risk and crises management policies [J]. Revista Espanola de Estudios Agrosociales y Pesqueros,2009(1).

第4篇: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范文

(一)立法相对滞后

与网络保险的蓬勃发展相比,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相对滞后,出现了保险公司在网上开展业务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我国目前的保险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传统保险业务来制定的,由于网络保险具有很多新特点,因此对原有法律的适用性较差。例如,电子交易合同与传统的纸面合同是否具有同样的法律有效性?总之,网络保险交易的参与者在权利与义务方面面临着比较大的风险,不但会提高网络保险的交易成本,也不利于我国网络保险的长期健康发展。尽快建立健全与网络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的网络保险企业与网络保险的监管部门对防范网络保险风险的意识较淡薄。对于大多网络保险企业而言,如何获得更多的利润是它们的关注点,而忽视了网络保险风险的管理工作,使得这些企业对网络保险的风险特征知之甚少,更别说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了。此外,由于我国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风险的认识滞后于网络保险的发展,更多地停留在传统的保险业务风险上,导致监管方式与监管策略不能很好地适应网络保险的发展。要想更加有效的防范风险,监管部门与网络保险企业的理念必须与时俱进。

(三)风险管理内控缺失

保险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缺失将使网络保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网络保险企业应明确自身才是风险管理和控制的主角,保险监管部门只是一种外部的约束而已。网络保险企业应自觉加强对网络保险风险的内部控制,设立相应的岗位,由专人负责网络保险风险控制的工作。努力做到及时发现风险,及时处理风险,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四)管理人才短缺

网络保险风险的管理要求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保险业务,而且要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实践经验;不但要了解保险法规,而且要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如果没有高素质人员作为支撑,任何的管理工作就成为无源之水。然而,由于对网络保险风险管理不够重视,高等院校还尚未设立相关的专业,导致精通保险业务和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很少,从而制约了我国网络保险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现行保险监管体制不能适应网络保险的发展

第一,我国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该模式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规避风险,但是,网络保险对我国现有的监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二,监管内容需要充实。网络保险使得网络保险机构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方法、交易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产生了新的风险。为了加强对网络保险风险的管理,我国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内容应根据需要做出调整。

二、我国网络保险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健全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网上保险的快速发展,相关的法律须尽快出台。有关部门可以以《保险法》和《网络交易平台服务规范》等现有法律法规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我国网络保险的法律法规。首先,加大立法力度。尽快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理清网络保险参与者各方所拥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其次,修订和补充现有法律法规中不适应网络保险的部分,使其更好地为网络保险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第一,网络保险企业要积极主动了解网络保险风险的特征及管理和防范的具体办法。全面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职位和部门。第二,保险监管部门应打破对传统保险业务风险认识的局限,紧跟网络保险发展的步伐,自觉树立科学的网络保险风险监管意识,充分认识网络保险风险监管的必要性、监管任务的艰巨性。

(三)加强风险内控

第一,企业制定并实施防范风险的规范章程。第二,设立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与控制部门,由专人负责网络保险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第三,加强对员工防范网络保险风险的教育与培训。此外,我国的保险监督与管理部门有责任和义务敦促风险内控不健全的企业及时改进。

(四)培养并引进人才

1.进行学科培养。高等院校要增设与网络保险风险管理有关的专业与课程,努力培养既懂保险又懂网络的综合型人才。

2.对原企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网络保险企业要积极举办培训班,组织国际交流与考察或委托培养,努力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素质。

3.适度引进高素质人才。可以有计划地从国外引进网络保险风险管理人才,同时,学习和借鉴国际同行的管理经验。

(五)完善监管体制

1.对现有监管体制进行必要的调整。我国目前的分业监管体制不利于网络保险风险的监管,我国可以对该体制进行稳步的调整。

2.建立网络保险风险监管的专门机构。比如,可以推动建立网络保险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执行网络保险风险监管方面的政策措施。

第5篇: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范文

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PD超过1000美元时,社会将进入灾害及风险高发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伴生了大量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及环境、卫生方面的突发事件。风险管理是用最经济的成本将企业和个人面临的风险制度性、持续性地控制在最低水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我们采访了中盛国际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乔卫兵,希望从他一年来的成功经营中,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启示。

中盛国际保险经纪公司的科博会项目

小组前段时间可谓是最忙碌的人,他们受第九届北京科技产业博览会组委会的委托,成为本届科博会的风险管理顾问。六周内编制出近70页的风险评估报告,给主办单位提出的风险管理方案厚达20厘米,大到应对恐怖事件,小到一个场馆消防栓水龙头的更换,事无巨细,林林总总。这对于39岁的中盛国际保险经纪公司董事长乔卫兵和同样年轻的团队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刚刚成立一年的中盛国际客户名单上已经有一长串国内外知名企业,包括中国民生银行、中信实业银行、银河基金管理公司、华联集团、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联想集团、少儿剑桥英语教育机构等。作为国内第一家拥有保险(金融)集团(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和国际一流保险公司(日本东京海上日动火灾株式会社)股东背景的保险经纪公司,中盛国际保险经纪公司这个风险管理行业的“新面孔”备受关注。

情系风险管理

中盛国际开业时市场已有200多家保险经纪公司。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独辟蹊径,快速发展?

乔卫兵曾经担任中国保监会第一任中介监管处处长,在参与保险中介市场的设计与监管体系建立中,考察过很多欧美市场的大公司,在认真研究了国外成熟市场的保险经纪行业的发展历程之后,中盛国际定位于“培养强大的技术力量”和“树立卓越的企业品牌”。

中盛国际立足于保险经纪公司最核心的风险管理技术,组建了风险管理团队,请来日本风险管理研究协会理事、风险管理专家松本优先生担纲,迅速开发出包括《风险属性调查及损失控制服务》、《风险识别、评价支持》、《财务冲击系统》、《事业继续计划》在内的风险管理系列产品,在市场引起高度关注,已被国内数家重量级的机构客户聘请为风险管理顾问。

接受《新财经》记者采访时,乔卫兵董事长刚刚参加完国务院7月8日召开的“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谈及企业的风险管理,乔卫兵用“两个文件”给记者做出了解释。2006年1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公共突发事件总体紧急预案》,6月20日国务院国资委下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风险指引》。

“这两个文件对建立市场化运作的风险管理的商业模式从政策上创造了条件。在这两个文件出台之前,各级政府部门对风险管理停留在通过行政命令和红头文件实施的层面,中央企业则凭借传统经验,识别、防范、控制自身的风险。在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环境下,大牌保险经纪公司首先是最好的风险管理供应商。专业的风险管理公司会运用数据库和管理模型,对企业面对的所有风险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乔卫兵对记者表示。

让企业自己去识别面临的风险比较困难,寻找合适的产品更是难上加难。乔卫兵总结道:“目前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对现代服务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行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的事情请专业的人来做,企业聘请专业咨询公司“外包”有关业务,如请律师事务所处理法律事务、请投资银行担任财务顾问、请保险经纪公司担任风险管理和保险事务的顾问,已经成为主流企业的明智选择。这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维护自身权益,降低财务成本的有效手段。”

乔卫兵说:“风险管理业务潜力很大、商机无限,中盛国际准备通过实施‘蓝海战略’来实现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张。‘蓝海战略’的核心是价值创新,通过寻求新的边界业务,进入尚未开拓的市场空间、尚未创造的需求和领域,去发现更广阔、更有价值的发展空间。‘蓝海战略’提出用创新替代竞争的全新理论,可以为国内市场开展风险管理咨询业务提供观念、思路和方法。目前国内市场金融服务业大都还停留在低水平‘关系营销’和‘过度价格竞争’的层面,未来的竞争更看重无形产品供应商的专业技术、资本实力,还有诚信的服务意识。”

“机场线”胜出的黑马

首都国际机场线地铁工程起自东直门,终点至首都国际机场,全长28.1公里,总投资52亿元,直接服务于2008年奥运会。由于投资金额大、风险高、保费高,又与奥运会有关,是今年北京保险市场的一块大蛋糕,国内外保险机构蜂拥而至。

中盛国际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快速组织团队,短时间内完成了高质量的“机场线”风险管理方案。方案建议机场线的业主――北京机场线轨道交通管理公司引入国际先进技术,并结合项目的实际,建立一整套独具特色的风险管理体系。凭借技术的优势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中盛国际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举中标。

机场线的胜出,使中盛国际确定了市场的主流地位,展示了不可小觑的实力。中国保监会的一位处长说:新成立的经纪公司开业当年能做几笔普通业务,实现几十万元的佣金收入已经不错了。中盛国际开业刚刚一年既做地铁、又做高速公路,开发了能源,金融、IT、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客户,业务延伸到风险管理咨询、保险经纪、再保险经纪、理财规划等板块。市场开拓之快,业务板块之全,创新能力之高,确实走在了行业的前端。

创新和差异化

创新对于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这一点,乔卫兵感受颇深,“即使是率先模仿,不论你模仿得多么逼真,也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跑,永远不能成为行业的领先者,而模仿也只能是让被模仿者更加有名。在竞争中,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差异性,让客户很容易把我们与同行区分开来,差异化经营就是优势,否则很难让客户找到非你不可的理由。”

乔卫兵说:“‘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是中盛国际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并不拘泥于就保险做保险,就经纪做经纪,而是用风险管理技术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让最好的企业成为我们的客户,让我们的客户成为最好的企业。中盛国际将通过市场调查,完善现有的风险管理数据库与风险管理计算机模型,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企业的具体经营环境以及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推出适合客户需要的风险管理和保险服务产品。”

第6篇: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建设

一、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建设的必要性

(一)国际贸易风险客观存在

国际贸易风险,在国际经贸活动中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国际贸易是在两个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中进行的,因此,国际贸易活动一定会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和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因此,国际贸易中的政治风险客观存在;由于国际贸易是在两个国家间进行的,因此必然涉及两个不同货币国家对商贸往来的统一结算问题,但是由于不同货币间的兑换和结算是存在着汇率变动的风险的,因此,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客观存在;由于国际贸易是在两个不同的国家间进行的,因此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由于两个国家在关税设置和技术水平不对等等方面存在的关税壁垒和技术壁垒等风险,因此,国际贸易中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风险客观存在;还有就是,由于世界上各国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国际贸易活动必然会受到来自法律和风俗不同等人文因素造成的贸易风险,因此,国际贸易中的法律和人文风险客观存在;由于国际贸易活动的参与者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企业,对对方企业的不了解也很有可能造成国际贸易活动的风险,因此,国际贸易中的企业经营风险客观存在。

(二)国际贸易风险复杂多变

国际贸易风险,在国际经贸活动中是复杂多变的。因为造成国际贸易风险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具体的说国际贸易风险成因的复杂多样主要表现在:其一,国际贸易活动推动者和参与者(也就是外贸企业本身)在经营管理中遇到问题,造成国际贸易风险的发生;其二,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企业所属国的外交政策从不离与国际贸易进行的角度进行调整,造成国际贸易风险的发生;其三,国际贸易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由于国际货币兑换率的波动给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一方造成巨大的汇率损失,造成国际贸易风险的发生;其四,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因为对相关技术和关税政策的不熟悉,造成国际贸易风险的发生;其五,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因为对其他国家的法律和风俗人情不够了解,造成国际贸易风险的发生等许多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原因都有可能给国际贸易活动带来风险。

二、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建设

所谓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就是指对发生在不同的两个或多个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的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而所谓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就是指针对国际贸易发生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贸易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的风险管理技术手段。根据处理的贸易风险方式的不同,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总共可分为等回避型风险管理技术手段、转移型风险管理技术手段、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手段、救济型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和综合型风险管理技术手段等五种类型。因此,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的建设也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回避型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建设

所谓回避型风险管理技术手段,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国际贸易风险采取的一系列规避风险发生的风险管理对策和方法。具体地说,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商业信息查询绿色通道的方法,拓展企业与国际间其他有可能发生业务关系的大型跨国企业的联络渠道,增加企业对各国政治、法律、人文风俗等信息的了解,降低和杜绝因为企业对外部信息的了解不够充分而遭遇国际贸易风险的机会。同时,企业还应当建立一套严格的审查和信息核实制度。任何一个通过信息获取渠道得到的消息,都应当在经过严格的核实之后才能被采纳为企业做出经营决策的依据。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扩大商贸接触的同时把握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而不会对成功的渴望而陷入国际贸易的漩涡之中。除此以外,企业还应当建立一个风险识别系统,这系统应当包括对企业现有经营行为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也包括对企业单笔外贸业务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这个系统的作用就是给企业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提供第一手帮助,帮助企业规避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风险。

(二)转移型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建设

所谓转移性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将国际贸易活动进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转让出去、让其他主体来承担或帮助自己分担这些可能存在的国际贸易风险的技术方法。风险转移的主要对象是专业保险公司。当然,此举需要企业付出一定代价,但是,适当的转移风险,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引入保险公司,对于加强企业对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风险掌控的帮助作用是巨大的。具体地说,企业可以选择以下方式实现风险转移:第一,为国际贸易标的物投保运输保险,实现货物在国际间运输过程中的风险转移;第二,为国际贸易行为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将可能存在的买方风险转移;第三,适当投保国际专业保险公司的专业险种,借助国际大型专业保险公司的帮助,转移可能存在的由于企业对贸易对象的不了解而可能造成的贸易风险的转移;第四,合理使用银行保函和担保信用证,转移可能存在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资金风险,保全企业利益。

第7篇: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范文

日前,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十二字方针,其中“抓服务”被放在首要位置,充分说明服务是保险行业的生命之源,改善服务是保险行业的重中之重。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十几年间,保险经纪行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保险经纪公司业务水平更是良莠不齐。作为保险行业的一部分,保险经纪公司服务的管理和提高,严重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北京中汇国际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简称“中汇国际”)成立6年来,平均每年以81.16%的速度增长,是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保险经纪公司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在保险经纪市场影响力方面,创造了钢铁冶金行业第一,船舶建造行业第一,装备制造行业第一,中央企业客户数量第一,航空航天、电子电信、汽车工业、交通建设、医疗卫生、残疾人和老年人保险等行业前列的好成绩。中汇国际抓住保险市场服务缺失的机遇,担当起风险管理的历史责任,推行差异化、深入化、专业化、创新式服务,以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梅花香自苦寒来,中汇国际在2011年荣获由“中国保险经纪十年”活动中评出的“最佳客户服务奖”。

一、专业化服务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中汇国际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成立以近七个年头,董事长牟宝喜认为“中汇国际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以风险管理为主线的全面专业化服务’作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去打造,一手抓风险管理,一手抓专业化服务,走出了自己的成功道路”。

中汇国际成立之初领导层就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通过为客户提供专业的高附加值的服务,才能充分展现保险经纪的价值,有价值才有存在的必要。为此,他们致力于建设专业研究型企业,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研究,专业技术水平始终走在行业的前沿。不仅汇集了国家级安全评价师、风险管理方向的博士后等优秀专业人士和高级管理人才,还有强大的专家技术委员会作为后援。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全面的风险意识、雄厚的风险管理与保险技术实力和丰富的操作经验。中汇国际熟悉项目的风险状况和各家公司的条款,能站在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立场上,结合项目的风险分析量体裁衣的设计保险方案,从而维护客户的利益,使保险更“保险”。

为了进一步提高整体索赔服务实力,中汇国际专门成立了保险公估公司——北京正汇保险公估有限公司,凭借大批索赔专家和专业公估公司的技术力量,中汇国际在发生保险事故后,能够及时为客户提供报案、事故现场查勘、准备索赔材料、参与索赔谈判等一系列服务。

2011年某集团因意外事故导致设备损坏,总损失金额高达400多万元。中汇国际的专家得到消息后不顾零下二十度低温多次到现场协助处理保险索赔的相关工作。不厌其烦地敦促公估公司及时出具公估报告,并针对索赔问题展开三方会谈,积极推动案件进展。经过努力,获得378.5万元的赔款,很好地弥补了该集团的损失,充分发挥了保险经纪人的作用。

客户服务能力是经营的基本功, 有了客户,服务能力跟不上,专业化水平上不去,有了客户也会丢掉,因为服务不好而丢掉的客户很难再有机会找回来。为一家客户做好服务就等于是服务下一家客户的开始。目前,中汇国际保险经纪公司已经越来越被企业所接受。牟董说,基于中汇国际的专业化、高品质服务,很多客户对他们给予了高度评价,口碑在客户之间相传。

二、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企业只有高屋建瓴,不断创新,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才能发展壮大。

创新服务是保险经纪公司赢得客户长期稳定信任的制胜法宝。在中汇国际人看来,未来经纪公司之间的竞争必将是差异化服务和创新式服务的竞争。

在统保模式上的差异化创新。同样是大型集团统保业务,但企业情况千差万别,中汇国际所实施的服务方案没有一个是雷同的。中汇国际创造出多种差异化综合统保模式,如“统一条件、差异费率”的北大方正模式、“统一管理、分别服务”的中国南车模式、“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中国西电模式、“统一集中管理,递进服务”的中国航空工业模式,还有提供24小时零距离“融入式”服务的鞍钢模式等等。这些差异化的统保方案看似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但却因为大幅度提高了客户的保险条件并降低了保险成本,充分满足了客户的需求,使客户与中汇国际从认识到熟悉,从信任到信赖、依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而提升了客户对他们的信任甚或依赖。

在服务方式上的个性化创新。他们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服务。比如与客户一道组建风险管理办公室,实时掌控风险与保险动态信息,提供随叫随到的服务;客户侧重内部协调,中汇国际侧重专业服务,共同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此外,他们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推出一些细微的创新举措,例如主动在客户那儿放置一笔服务“保证金”,或者采取佣金分期付款的方式等,让客户来监督服务,这也是中汇国际自信的体现。

在制度建立上的灵活创新。中汇国际建立了系列的科学服务体系,正在建立一套风险评价系统和风险管理数据库,并探索了“制式化”和“个性化”服务的双轨控制方式;客户经理、项目经理双层服务保证制度;总公司与分公司上下联动的服务机制等,这些举措从制度层面提升了客户服务的标准化、制度化、系统化,具有长效性,使客户体会到中汇国际的管理水平,值得信任。

可以说,中汇国际的服务不仅是基于客户实际情况的创新,更是对我国保险经纪行业客户服务模式的积极探索。

三、差异化服务使企业在竞争中得到提升

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只限于价格竞争、关系竞争和销售手段竞争的低层次竞争,服务竞争的局面远没有形成。如果这种低层次的竞争不改变,保险这块绿洲就会逐渐被沙化。差异化、个性化化服务使中汇国际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竞争中得到提升。

如何能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是衡量经纪公司专业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中汇国际真正把每一个客户都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专题研究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贴心、贴近的服务。比如医疗责任险、安全生产责任险,虽然险种单一,风险标的相差不大,主管部门同是各省市的卫生厅和安监局,但是各地区的需求千差万别,所以中汇国际在保险方案和服务流程设计上就因地制宜。这就要求项目组人员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以满足项目需要,同时又在征服挑战过程中积累项目经验。不仅仅是总公司技术力量强大,中汇国际各地的分公司也同样如此。中汇国际保险经纪江苏分公司为“成蛟龙”号海试任务的保险经纪人,策划并安排了财产保险、潜航员意外伤害项目等相关保险方案并提供保险经纪服务。这是中汇国际在高风险领域的又一次成功崭露。

四、深入化服务让服务落到实处

所谓把服务落到实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好服务的落脚点。真正的落脚点就是做任何服务都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从自身角度去思考。中汇国际人在为客户服务中始终坚守一个理念,即:“没有犹豫,客户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中汇国际成立以来,能够创造服务零投诉、100%客户满意率、99.8%客户续约率,每个月都会收到几封来自不同客户的表扬信,这些情深意切的表扬信是对中汇国际人辛勤付出的最好肯定。

完完全全地站在客户的角度,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全心全意地为客户着想,为客户做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中汇国际能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有十个制度化的基本标准流程,即:为客户编制风险管理规划并设计保险方案、风险评估、风险咨询、专业培训、保单管理、定期回访、编制服务手册、风险信息交流、评价保险公司服务质量、建立风险管理制度。

第8篇: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范文

作者简介:孙翎(1976-),女,湖南汨罗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风险管理和项目管理。

摘要:风险管理是奥运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奥运会从筹备到结束整个生命周期。分析了奥运会全寿命周期内各个阶段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构建了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奥运会全寿命周期风险控制模式,为奥运会风险控制提供了更新的理念和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奥运会;风险;全寿命;全面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G81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589-03

风险管理是奥运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奥运会从筹备到结束整个生命周期,了解奥运会风险的来源并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对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具有重要意义。奥运会的寿命周期大约为10~12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成功申办、筹办、举办到举办后的后续活动可以划分3个阶段:前奥运阶段,2002~2008年;奥运阶段,2008年8月8日至8月24日;后奥运阶段,2008~2012年。奥运会在其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风险不尽相同,本文分析了前奥运阶段、奥运阶段和后奥运阶段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依据寿命周期和整体化程度,构建了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奥运会全寿命周期风险控制模式,力求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

1 奥运会全寿命周期风险因素分析

1.1 前奥运阶段 奥运会从筹办到举办前为投资高峰,包括场馆建设、基础设施、组织筹备和环保建设等,大量的风险存在于这一阶段,包括:1)决策风险:奥运会的决策包括组织决策、管理决策和经济决策,只有完成了所有决策,才能进入奥运会的实施阶段和运营阶段,如果项目不可行、立项错误,会给后续阶段带来巨大的损失;2)金融(财务)风险:包括由于融资不畅,运作管理不善,市场预测失误,价格波动,供求关系发生变化,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动等所导致融资风险、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3)施工风险:主要是指与奥运会相关的场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风险,包括由于设计失误,施工方法、工艺技术、怠工等因素造成工期拖延、质量缺陷、费用超支和环保问题等;4)组织风险:是指由于奥运会有关各方关系不协调以及其他不确定性引起的风险,奥运会组织形式非常复杂,有些单位既是发起者,又是投资者,还是承包商,由于有关各方参与奥运会的动机和目标不一致,在奥运会筹备和运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执行和沟通的困难,影响奥运会的进程。

1.2 奥运阶段 赛事过程中,高强度、超负荷的运动,剧烈的身体碰撞,充满冒险的运动项目以及数以万计狂热观众的参与使得该阶段事故、人身伤害发生率较高,包括:1)人身意外,伤害风险:指运动员、教练员、媒体人员、志愿者因一些意外而存在着死亡、残疾、护理与遣返以及专业运动员收入损失风险;2)责任风险:指教练员、训练员等因职业行为造成的对他人的伤害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组织者和政府官员的法律责任风险等非过失性及过失性公共责任赔偿的可能性;3)技术风险:包括电视转播风险、赛事管理信息系统故障等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4)财产保险:包括可移动器材、固定场馆、机动车辆、重要设施损坏风险;5)政治风险:指恐怖袭击、战争等不确定因素,9.11事件之后,各大体育赛事项目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恐怖袭击的风险,我国政局较为稳定,但我国的一些特殊国情也是应当引起充分重视的;6)自然风险:由于自然力的作用,造成赛事中断,财务毁损等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气候风险和赛场环境风险等。

1.3 后奥运阶段 在奥运会当年,旅游、通信、商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消费增势强劲,但很多时候,问题在奥运会结束之后才出现,包括:(1)金融(财务)风险:奥运会结束以后,各种需求会相对萎缩,可能出现房地产闲置、运动场馆和宾馆利用不足,旅游人数下降等现象,如果为奥运进行的大量固定投资在比赛结束后达不到充分的使用,无法产生可补偿的现金流,一旦奥运会结束,这种一次性消费所拉动的经济增长必将迅速大幅度回落,甚至会阻碍主办地区的进一步发展;(2)责任风险:奥运会组委会的解散之后的一个时期内,存在着很多与奥运会相关的责任风险,包括组织者管理层个人决策失误导致的组委会损失,但更多的是非决策失误而由于诸多必然遇到的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损失”[1]。

2 奥运会全寿命周期风险控制模式设计

风险控制手段分两大类:非财务型风险控制、财务型风险控制。作为一种典型的财务型风险控制法,保险一直是降低和化解奥运会风险的最重要的手段[1]。但单纯依赖保险也会产生覆盖范围有限、结构性缺陷、轻视风险的正面效应以及整体效应考虑不足等诸多问题。事实上,除了保险之外,奥运会还应有更为广义的风险管理,即运用集成化的风险控制手段对奥运会全寿命周期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包括财务型和非财务型奥运风险控制手段,保险型与非保险型财务风险控制手段,以及跨市场、多技术的集成等。

2.1 非财务风险控制手段 从总体上看,财务型风险控制与融资是奥运会最主要的风险控制手段,但在奥运会的全寿命周期,特别是前奥运阶段和奥运阶段有针对性地使用一些非财务的风险控制手段,同样也可以达到有效风险控制的目的,如果方法得当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控制成本。

2.1.1 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避开风险本身,在完成风险识别与分析之后,若奥运会风险管理人员发现某些风险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很大,或者一旦发生损失且损失很严重时,可以考虑采取主动放弃或者完全拒绝承担该种风险的行动方案。在前奥运阶段和奥运阶段,一些决策风险、技术风险和施工风险可以考虑采用规避法避免未来更大的损失。

2.1.2 非财务型损失控制 非财务型损失控制是指利用非融资手段对风险进行控制,其主要实现途径有三个:1)防损措施和减损措施并重,例如:注重信用等级评价,选择信誉良好的合作伙伴;强化风险意识教育,加强奥运场馆建设的安全管理;在意外事故发生后,采用减损措施经历保护受损人员的身体技能和受损财务的价值等;2)分离风险单位和复制风险单位,例如,在奥运场馆内建造防火墙,高额奥运物资的分批发送,对奥运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实施异地备份等;3)借助签订免责协议或合同实现非财务风险转嫁,例如,奥运场馆建筑工程的工期一般较长,工程发包方可以要求在合同条款中写明:若因场馆承包方原因致使工期延长,合同价格需相应上调。

2.2 财务型风险控制手段 针对可保风险和不可保风险,财务型风险控制可以分为保险和非保险两大类,这两类风险控制手段是奥运会主要的风险控制手段。

2.2.1 利用传统商业保险进行奥运风险融资 利用传统商业保险进行风险融资的成本包括向保险及再保险市场转移风

险所发生的保险费,在免赔额之下的损失,以及超过保险限额的损失。对于奥运会寿命周期面临的可保风险,如果采用非财务风险控制成本大于保险成本就可以考虑购买保险,目前商业保险针对奥运会推出的产品包括四类:一是针对人身风险的保障产品:包括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专业运动员收入损失保险,意外事故综合保险等;二是针对财产风险的保险产品:包括安装工程保险,财产保险,财务保险等;三是针对责任风险的保险产品:包括公共责任险,产品责任险,雇主责任险,职业责任险,意外责任险等;四是针对意外风险的保险产品:包括技术方面,气候方面,政治方面和赛事的全部和部分取消,赛事的延期、改期等。

2.2.2 非保险财务型奥运风险融资与控制 非保险财务型风险融资与控制包括风险自留、合同安排、委托保管、担保合同和套期保值等措施。奥运场馆和附属设施建设规模大,资金密集,投资回收期较长,报酬收益不易预测,建设和运营都离不开金融支持,但目前国内金融技术不发达造成场馆、附属设施建成后金融风险过于集中,且难以转移和分散,作为投资主体的政府要等10~20年才可能全部收回投资。而在国外场馆等设施都附属于俱乐部,俱乐部可以通过发放会员证的方式保证前期稳定的收人,会员证是证券化产品,更为直接的做法可以将与其稳定的应收款证券化在债券市场直接交易[1]。为了更好地转移和分散奥运金融风险,奥运建设可引入社会资金,发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投资基金的融资功能和金融风险分散的功能。在融资渠道上,可以考虑采用一些低成本和高安全性的方式来合理地规避和分散奥运会金融风险,例如:建立准政府性质的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Pl.1rpose Ve-hide:SPV),发行满足不同投资者需要的市场流通证券,实现资产证券化(Asset-BaekedSecuritization:ABS),拓宽奥运会的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加快项目建设和分散风险[1]。

2.3 跨风险资本市场、多信息技术的集成 在综合运用财务型和非财务型奥运风险控制手段,保险型与非保险型财务风险控制手段的基础上,奥运会全寿命周期的全面风险管理还可考虑跨越保险市场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的整体解决方案,以及集成使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其实施难点和关键点在于:

2.3.1 风险要素集成的标准度量尺度 如何对分散于奥运会系统中的各风险要素进行集成是奥运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进行有效的风险集成,在风险识别环节需要利用一个标准度量尺度来探索风险要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和衍生关系,在风险估计环节需要在统一评估标准上对各种风险进行估计和量化,在风险评价环节需要利用统一评估标准对各风险要素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确定它们的先后顺序。作为一种描述与集成复杂系统的新型工具,管理熵[2]能够突破传统风险量化方法的限制,解决了风险要素的非线性建模难题,不仅为奥运会整体风险度量提供了一种标准的集成尺度,也为奥运会风险的全面管理走向实用化奠定了基础。

2.3.2 趋同化风险资本市场与融资的整体解决方案 传统的风险资本市场是相互分割的。一些风险只能在保险市场获得保障,而另一些风险只能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对冲。随着对金融服务业监管的不断放松,银行、保险人、再保险人的业务也开始出现了融合的趋势[3,4,5,6,]。目前,国际上盛行的保险证券、保险期货、保险期权等保险创新形式正是综合利用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相互关联、相互抵消的性质进行的趋同化风险资本市场与融资,这类保险创新形式被称为非传统风险转移(Ahemafive risk ban8fer:ART)。如果能在传统商业保险的基础上结合使用ART,不仅可以扩大奥运保险的覆盖范围,降低保险费率,消除奥运会组织者所面临的(再)保险人的信用风险问题,更重要的从总体上利用资本市场扩张了保险风险转移的能力与效率。根据奥运会风险因素的特点,可以选择再保险,有限风险保险,多触发器产品,或有资本和保险债券等ART方式[1]。

2.3.3 借助信息技术创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实施奥运会全寿命周期的全面风险管理应当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过往赛事组织的经验和历史数据,建立集中化的风险数据仓库、模型库和知识库,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应的奥运会全面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奥运会全面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目的在于将奥运会风险分析、风险集成、风险控制与Data Mining、Data Warehouse、OLAP、AI、DSS、GIS等信息技术等结合在一起,在奥运会全寿命周期内,随时对承包商、组织者、运动员、教练员、志愿者、保险人、再保险人、相关金融机构等各方面的风险动态进行实时监测,协助奥运会参与各方进行风险沟通和控制,实现奥运风险管理的定量化、信息化、自动化。

3 结论与建议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既是全体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同时也面临着巨大风险,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奥运会全寿命周期的全面风险管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建议如下:1)在奥运会组委会现有的19个职能部门基础上增设风险管理部,由专门的风险经理负责管理和协调奥运会全寿命周期中的各种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经理应当具备体育保险、风险管理、法律、项目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2)借鉴国外成熟的体育赛事保险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开发运动伤害保险、体育运动综合财产保险、体育产品责任保险、公众责任保险、职业责任伤害保险、赛事取消保险等奥运保险产品,填补国内保险市场空白;3)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实现奥运风险管理与金融市场的融合。包括设计配套的投融资体制,实现场馆、设施的服务多样化、市场化,以及投资建设主体多元化;同时设计相关的金融产品,提高利用资本市场扩张风险转移的能力与效率;4)设计和开发奥运会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奥运会风险沟通和风险监控。

实施上述风险措施的必备条件是设立一笔合理的风险预算与储备资金。资金的具体规模应当建立在对北京奥运会全寿命周期内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专业、系统的识别和评估基础之上,同时参照前几届奥运会的风险管理开支情况。由于涉及到奥运会全寿命周期的风险管理,在规模测算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利率、汇率和物价等变动因素。

参考文献:

[1]何小锋,张春煌.奥运场馆建成后面临的金融风险及其防范[J].经济经纬.2003,(6):129~131.

[2]宋华岭,刘全顺,刘丽娟等.管理熵理论――企业组织管理系统复杂性评价的新尺度[J].管理科学学报,2003,6(3):19~27。

[3]姚建伟,何玉梅,刘文宇.抵押选择性风险转移产品(ART)[J].西南金融,2001,(2):58~60.

[4]Neil A,Doherty.Integrating Risk Management[M].McGmw,2000.

第9篇: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范文

关键词:非灾害 天气风险 风险管理

一、问题的引出――非灾害性天气风险

非灾害性天气风险是指由于非灾害性(如气温、雨、雪等)天气事件所引起的现金流和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下雨是常有的事,但不总引发洪灾;同样,冬季可能寒冷,但不至于使全部农作物发生霜冻。这些常见的天气现象在决定农业是否可以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旦发生异常,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质量下降。由此可见非灾害性天气风险虽然短时间内影响效果不明显,但如果发生频繁,持续时间较长,那么在一段时间造成的累积效果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非灾害性天气风险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的战略产业。而农业又是国民经济中面临非灾害性天气风险最为严重的经济部门之一。由于我国长期缺乏规避非灾害性天气风险的意识和有效手段,每年天气风险对我国农业都造成巨大的损失。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非灾害性天气不仅造成农产品(特别是农作物)的减产和直接的农业经济损失,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非灾害性天气风险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我国急需完善农业天气风险管理,积极规避农业天气风险。

三、我国农业非灾害性天气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天气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由于干旱、暴雨洪涝、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造成的影响比较大,社会关注比较高,政府和农业生产者会更关注于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对于刮风、下雨、降温等非灾害性天气变化对农业造成的影响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更谈不上对非灾害性天气风险进行管理。特别对于我国东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农民而言,由于其整个家庭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农业生产的收入在其家庭总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即使由于天气原因使得农业生产收入减少了,也不会对其整个家庭的收入产生大的影响,所以其对于天气风险管理的意识更加薄弱。

2、保险转移天气风险的不足

保险转移天气风险是一种事后的转移,只有在天气风险发生以后,保险才会发生赔付,保险转移的只是风险,而不是损失。也就是说,农民通过购买保险,将自身可能遭受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因此保险公司在推出保险产品时必须经过大量的论证和考察。保险转移天气风险作为一种社会化的风险转移、管理和互助机制的保险,其抵御风险减少损失存在明显的不足,目前天气保险更多的被保险公司运用到灾难性天气事件上,因其产品设计相对简单,发生概率低,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大数定律来转移风险,而非灾害性天气风险的产品设计存在很大的技术难度,目前还处于一个尝试阶段。

3、气象预报监测不够精确

由于目前气象科技水平有限,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还不高,一般说来,现代天气预报就短暂的未来(6-12小时)而言比较准确了,对未来1-2天的预报通常也是可靠的,但是中长期的天气预报准确率还是相对较低;台风路径预报、暴雨预报准确率更低一些。而且,即使预报比较准确,如果非灾害性天气风险频繁发生,依然会给我国农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四、完善我国农业非灾害性天气风险管理的建议

1、积极发展我国天气衍生品市场,丰富我国天气风险管理工具

作为金融工程创新的结晶,天气衍生品为人们规避天气因素产生的非灾害性天气风险提供了新的途径,填补了风险管理工具上的重大空白,使金融市场上的风险管理工具更加完备。开展天气衍生品交易能够扩展我国天气风险管理市场的范围,完善我国农业天气风险管理市场体系,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更为全面的天气风险管理选择。

2、提高农民天气风险管理意识、增强农业天气风险管理组织程度

非灾害性天气风险是农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但是自古以来我们被“听天由命”的观念所左右,很少有人意识到对非灾害性天气风险进行管理,所以就造成了目前农业非灾害性天气风险管理市场参与率低、管理费率高的尴尬局面。然而国外各行业都有很强的天气风险管理意识,很多发达国家都相继推出了完善的天气衍生产品体系应对非灾害性天气风险。

所以我国政府要利用各种手段使行业内充分了解非灾害性天气风险以及进行非灾害性天气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多种渠道在农业生产者中进行广泛宣传,深入讲解各种类型的天气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天气风险管理工具的作用和操作方法,增强农民参与天气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我国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培育市场主体,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

天气衍生品作为天气风险管理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运作相对复杂,使得单个农民直接参与天气衍生品交易不具有可行性,因此可以考虑以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村合作机构为主体,组织农民共同参与天气衍生品交易。

3、着力改进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以及监管体系

天气衍生品之所以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取得了巨大成功,与这些国家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及监管体系分不开。我国在引入和发展天气衍生品市场时,尤其要注意针对现实经济运行中的各种体制障碍和制度缺陷建立相应的市场规范,做到天气衍生品市场交易的三公。由于天气衍生品是将金融工具的理念创新的用于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为农业生产者的风险转移提供了新途径。天气衍生品作为一个全新的事物出现,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必定不够完善。因此应当结合当前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国际惯例,完善天气衍生品交易的法律法规。

另外应该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天气衍生品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管。天气衍生品是气象和金融结合的产物,除了对金融有专业性的要求对于气象的专业性要求也很高,因此应该成立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气象局牵头为主的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4、加大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学习和借鉴,同时大力培养气象金融类的综合型人才,增强天气衍生品研发能力

我国的天气衍生品市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既掌握金融知识又对气象有研究的复合型人才依然缺乏,完全满足不了我国发展天气衍生品市场的需求。因此可以在相关气象专业类高校增加金融课程,在金融专业类高校增加气象课程,从大学开始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同时应该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具备天气衍生品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为培养我国天气衍生品方面高层次和骨干型人才的专业队伍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祖晓青.浅议天气风险管理措施及应用[J].北方经贸,2011(2)

[2]黄小玉.我国农业天气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