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绿地建设标准范文

城市绿地建设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绿地建设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绿地建设标准

第1篇:城市绿地建设标准范文

城市绿地的发展与城市扩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展开对江苏省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分布差异分析,阐明其时空分异规律与其重要影响因子的关系,可为江苏省和地区制定相关城市绿地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也对如何缩小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8年后,国内学者开始研究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韩旭(2008)依据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自东向西呈阶梯状由高到低变化[2]。伍伯妍(2012)利用2007年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2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绿地面积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布走向由东南至西北逐渐降低的结论[3]。叶骏骅(2013)通过对2010年29个“省市”的城市绿地面积截面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发现我国东、中、西部的城市绿地面积存在明显差异,从东到西呈阶梯状由高到低变化[4]。这些研究工作虽然有效,但仅仅是全国范围的宏观趋势研究,并且研究时间跨度较小,缺少对主要影响因子分析的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细化到江苏省的三个区域(苏中、苏南、苏北),使用1990-2010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法,探究江苏地区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的构成及其变化趋势与人口特征之间的关系,为推进我国城市绿地的均衡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及区域划分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在常用绿地指标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参考《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0]106号)、《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等相关绿地指标使用情况。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面积”与“城市人口”数据结合可较好地分析城市绿地建设水平与人口特征的密切关系,所以确立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本研究的三项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的变化反应了城市化的进程,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揭示城市绿地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研究城市绿地建设,可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选取以上三项指标完全适合对江苏省城市绿地时空演化规律与时段特征关系的研究。

(二)区域划分

为了便于分析江苏省城市绿地时空分布水平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按照现在江苏通行的行政区域划分,将其划分为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苏北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苏中包括扬州、泰州、南通;苏南包括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常州。

(三)数据处理

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是世界著名的统计软件之一,包括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图表分析、输出管理等在内的基本统计功能,采用SPSS进行回归性数据处理,具有推广普及价值。用于分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建成区面积、市区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密度、建成区绿地率、城市人口等指标之间彼此影响、制约的规律性特征。

二、人口特征研究

(一)三区域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指标分析

江苏省三区域的城市化推进速度快,城市面积在不断扩大,1990年至2010年这20年间,城市建成区域面积逐年扩大,城市人口也随之增长,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保证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二)三区域城市绿地建设与人口现状

江苏省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增速明显,外来人口多,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建成区面积增势明显,随着江苏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关注,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增速显著,但人均绿地占有量不容乐观。

(三)各区域城市绿地指标年际演化分析

苏北地区2010年建成区域面积为632.5km2,是1990年的4.7倍;1990年至2010年,城市人口出现先下降后回升的情况;2010年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2.5m2,是1990年的24倍,与苏南接近。

苏中地区2010年建成区域面积272.21km2,是1990年的4.26倍;2010年的城市人口达228.8万人,与1990年114.4万人相比,上涨100%;2010年人均绿地面积增长为46.9m2,虽然增长显著,但与发展更为快速的苏南相比,人均绿地面积还是相对较少。

苏南地区2010年建成区域面积为1420.88km2,较1990年的298.6km2,增加375.8%;2010年的城市人口增加到1086.32万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10年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2.4m2,城市绿地面积的增长,不但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而且增强了城市景观的自然性。

(四)区域发展总趋势和时段人口特征关系

苏北地区发展分为缓慢和高速两个阶段。1990年至2000年,建成区面积稳步上涨,其中1995年至2000年,增长速度十分缓慢,只增长了8.86km2。进入21世纪,随着苏北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迅速,加大城市建设,苏北城市建设区面积增速明显上升,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443.34km2;1990年至2000年,苏北城市人口减少270.41万人,为了改变收入状况,劳动力从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向经济发达和收入较高的地区流动。2000年至2010年,苏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外向型经济,内引外联,城市人口从谷值增加229万人。

苏中近20年城市发展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建成区面积逐年增长,其中2005年至2010年,增长最为快速,五年间增长97.5km2;城市人口在1995年至2000年、2005年至2010年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减少19.41万人)。虽然城市人口在减少,但是城市建设速度没有变缓,2000年至2005年是人口增长最为快速的5年,期间人口涨幅达123.14万人,这是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这20年里缓慢上升,其中2000年至2005年有小幅回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苏中城市建设中,其值偏小。

苏南1990年至2010年城市发展总量大、速度快。1990年至200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增长,2000年至2005年,其增长速度与幅度最大。1990年至1995年,城市人口缓慢上升,1995年至2000年,城市人口增速放缓,其增长率明显低于2000年至2005年(5年间,城市人口增长了626.16万人,2005年,城市人口达到这20年来的峰值),2005年至2010年,城市人口出现大幅回落(城市人口减少122.73万人)。因为苏南地区人力资源过剩,导致流动劳动力资源向其他地区转移。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也在不断上升,虽然在1990年至1995年处于停滞,但在2005年至2010年增长十分迅速,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增加8万多平方千米,人均绿地面积达到十分可观的水平。

三、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时空演化与时段人口因素的联系与制约

(一) 离散分析及模型检验

利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分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之间的关系,得出城市规模扩张、人口规模变化、经济水平推动,对城市绿地时空演化规律与时段特征的联系与制约的影响。

表1所示是离散分析,,F的值较大,代表着该回归模型是显著,称为失拟性检验。Sig=0.000

(二)线性回归方程及分析

为了分析研究更具科学性,特选取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市区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密度等进行综合分析。设Y=人均公共绿地面积,X1=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X2=建成区面积,X3=市区国内生产总值,X4=人口密度,X5=建成区绿地率,X6=城市人口。表2所示的是回归方程的系数,根据这些系数能够得到完整的多元回归方程:

Y=4.896×10-16-0.158X1+1.251X2+ 0.08X3+0.038X4+0.629X5-0.119X6

通过表2可以看出,建成区面积、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密度、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成正相关,其中城市扩张、建成区面积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正相关影响最为显著,城市人口、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成负相关,其中城市人口的增长对人均绿地面积的影响十分显著,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成负相关,是因为城市人口增长的速率大于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

综合分析可得,城市人口的增长是不可逆的,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加大对园林绿地面积的建设,以应对城市人口的扩张。

四、结论和建议

从分析研究来看,江苏省城市绿地建设受到城市扩张和人口激增及城市发展的巨大挑战,城市的急速变化和空间重塑使城市扩张模拟的难度加剧,增加了城市绿地合理规划和布局以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难度。面对当前趋势,有以下几点建议:

1.江苏省城市人口密集、建筑密集, 老城区不可能获得大量市内绿地, 重视和加强城郊绿地建设是非常必要和切实可行的。

2.城市人口增长、城市的扩张,在地域上表现为建成区面积的增加和新市区的出现。城市新区的绿地建设应严格按照国家建设用地标准和新区土地利用规划预留大规模绿化用地。

3.苏南地区土地利用率高,在高度利用区,绿地布局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 将绿地袖珍化、分散化、立体化, 同时也要形成相对集中块状绿地, 以提高其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刘云国,刘加利,等.城市绿地规划指标体系研究―以岳阳市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1):72-74.

[2]韩旭,唐永琼,陈烈.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J].规划师,2008,24(7):96-101.

[3]伍伯妍,钟全林,程栋梁,等.中国城市绿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13-16.

第2篇:城市绿地建设标准范文

【关键词】绿地系统; 生态城市; 城市建设; 城市原有环境

近些年来,普兰店市在建设大连工业卫星城的过程中,提出了创建“生态城市”和“绿色普兰店”的城市建设思路,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

1  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关系

1.1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本意是指生态城市化,就是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从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好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

1.2  城市绿地和绿地系统

所谓“绿地”《, 辞海》释义为“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毕业论文 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或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均可称为绿地”。由此可见“, 绿地”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由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二是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三是农业生产用地。而城市绿地则可理解为位于城市范围(包括城区和郊区) 的绿地。

所谓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 ,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多指园林绿地系统,一般由城市公园、花园、道路交通附属绿地、各类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环境绿地、园林苗圃地、经济林、防护林等各种林地以及城市郊区风景名胜区游览绿地等各种城市园林绿地所组成。作为一个系统,城市绿地的组成应该是全面和完整的,包括城市范围内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活具有直接影响的所有绿地。

1.3  城市绿地系统对创建生态城市的作用

创建生态城市必须具备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但城市生态系统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医学论文是一个不完善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物质交换、能量循环和信息传递还要借助外界干扰才能得以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能部分地充当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色生产者和分解者,并为外界因子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补充提供方便快捷的通道和舒适清洁的环境。此外,城市绿地系统还可以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降低城市噪音、杀菌防病、美化城市景观以及提高城市吸引力。因此,城市绿地系统对创建生态城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重视其规划和实施,以期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  普兰店市围绕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城市绿地系统的实践

2.1  普兰店市生态城市创建标准

普兰店市创建生态城市的标准是围绕社会、经济、自然三方面来确定的。具体有以下十个方面的标准。

一是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所在区域对其有持久支持能力,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二是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三是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实施文明消费,物质、能量利用率及循环利用率高。四是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五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环境质量高,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六是生态建筑得到广泛应用,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七是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习性。八是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高,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环境。九是居民有自觉的生态保护意识(包括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和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积极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十是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和决策系统,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强。

2.2  普兰店市生态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措施

2

2.2.1 多管齐下,增加城市绿量

近两年来,普兰店市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规划扩绿、见缝插绿、租地造绿等途径,保持城市各项园林绿化指标的逐年增长。截止目前,全市人均公共绿地9m2 ,绿地率达到42 % ,绿化覆盖率达到39 %以上。城市街道绿化按道路长度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 %和80 %以上,市区干道绿地率不低于25 % ,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绿地率在30 %以上,旧城改建项目绿地率不低于25 %。

2.2.2 讲求特色,提升绿化品位

充分利用普兰店市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特有条件,坚持“求精、求美、求特、求雅”的原则,打造城市绿化的个性品牌。认真执行《公园设计规范》,突出以植物造景为主、以绿为主、乔灌草结合的绿化理念,使绿化植物群错落有致,公园的绿化面积占陆地面积的70 %以上。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将建筑小品、城市雕塑作为重要内容,与本地的历史文化相融合,赋予绿地建设人性化的内容,丰富、提高城市绿化的韵味和品味。

2.2.3 全民参与,拓展绿色空间

以每年3·12 的“植树节”为依托,广泛发动、全民参与,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方位拓展城市绿色空间。义务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于85 % ,建成一批“共青林”、“新婚林”、“巾帼林”、“红领巾林”。广泛开展群众性绿化活动,进一步搞好庭院绿化工作,积极开展绿地认养活动,大力推广城市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和室内摆花养草,构建立体型、复合型的绿色空间。继续开展园林式居住区、花园式单位、园林示范村、绿色小城镇的创建活动。截止目前,园林式居住区达到60 %以上,园林式单位达到70 %以上。积极参与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绿化苗圃和绿化基地,提高生产绿地面积和绿化苗木自给率。全市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11 %以上,城市各项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花木自给率80 %以上。

2.2.4 依托优势,改善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山、水、海及绿心等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优先、分片拓展、绿脉相连、结构整合”的原则,搞好城市大环境绿化,营造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四季有花、风光优美的生态城市。以城区总面积6 km2 的绿心保护性开发为核心,实施城市绿楔工程,建设城市生态绿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城市山体植被保护,开展林相改造,提高阔叶林比例。加大对大沙河、鞍子河、久寿河、和尚河以及西大坝防洪沟的综合整治,运用疏浚清淤、污水截留等手段,使河水开始变清、河岸开始变绿、环境开始变美。在抓好环境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城市大气污染的指数巩固在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二类以上。

3  普兰店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普兰店市城市绿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由于社会、经济、人为诸因素,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还没有编制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创建生态城市有着战略决策性作用,应尽快组织专家编制规划。二是没有理清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经济建设为环境绿化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环境绿化搞好了又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舒适怡人的环境,增加城市凝聚力,吸引外资的投入。对此,我们还认识不够,随意侵占甚至破坏公共绿地用来搞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不合理。结构决定功能,绿地系统布局的不合理,必然限制其功能的发挥。城市绿地系统要点、线、面相结合,构成网络,只有这样系统内部才能构成有机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四是城市绿地系统三大指标不高。与全国先进县区相比,普兰店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及人均公共绿地的水平还不高,发展空间还很大。五是城市绿地系统中草坪过多。目前普兰店市城市绿化系统中,草皮铺植现象较为普遍。大片草地看上去比较空旷,有异国情调,但过多的草坪必然导致城市生物多样性锐减,城市绿量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因此,应提倡以植物造景为主,注重乔、灌、草的主体搭配。

4  绿地系统规划的几点建议

第一,城市绿地系统要“点、线、面”相结合,采用环网式的布局结构。留学生论文对于城市绿地系统来讲,环网式的布局结构可以说是最合理的系统模式。之所以称其合理,原因有四:一是环网结构能够使城市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的稳定,使系统之间的能流、物流、信息流更安全快捷地流动;二是环网结构能够使景观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可达性,使人们随时都能感受到绿色的存在;三是环网结构可以在城市出现灾害的情况下形成避灾与救灾的通道;四是环网结构具有很强的延展性,这恰恰适应了城市发展的动态性,使新建绿地与原有绿地能很好地衔接起来。第二,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注重植物造景。多样性产生稳定性,园林设计要以植物造景为主,合理进行植物搭配。设计者应注重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位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不但要从功能和艺术效果上考虑色相、季相、形体、姿态、声觉等多方面的要求,还要从生态学出发,选择合理的树种,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与搭配。按照多种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注重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草本与地被) 及其轮廓线变化等等。第三,继承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城市原有生境。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应继承和发挥城市历史文脉,创造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氛围,用以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在地形改造、植物配置、园林小品布置时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尽量不要破坏原来较好的生境。要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给居民创造一个优美怡人的休闲娱乐空间;另一方面,用开发带动保护,为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准备。第四,增强生态意识,完善法规制度。普兰店市当前的城市绿地建设和保护还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城市园林绿化和经济建设发生冲突时,往往以牺牲绿地为结局,侵占、破坏城市绿地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与公众缺乏生态意识和法制还不够健全密切相关。今后,应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意识,使公众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根源上抑制侵占绿地现象的发生。另外,要尽快完善、保护、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有关地方性法规,坚决贯彻绿线规定。

5  结语: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之路

生态城市是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不断加强而逐渐提出来的。它强调的是社会、经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让我们高举这面旗帜,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之路,为我们及子孙后代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空间。

参考文献

[ 1 ] 刘骏.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年7 月.

[ 2 ] 徐 波. 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J] . 城市规划,2002年第11 期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城市绿化条例

第3篇:城市绿地建设标准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绿地系统;

1前言

自2002年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以下简称《纲要》和《标准》)以来,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逐步规范与完善,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纲要》和《标准》在面对我国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鉴于此,在坚持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与细化的编制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规划实践,尝试在《城乡规划法》权限下,通过增加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层次来统筹中心城区与绿地建设,以期达到构建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的目的。

2 绿地系统内涵及规划目标导向

由于历史原因,绿化、绿地、城市绿地的含义演化及对含义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及界定存在分化,《标准》的条文解释中称“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2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规划实践、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及发达国家城市化结果来看,城市一般是由未来一定时期内或更远,城市化空间扩展的城市建设区(包括现状城市建成区、规划的城市建设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城市建设区)、经调整控制的乡村建设区、基本的城乡人居生态环境保存与保护区、基础设施廊道及区域性公共设施控制区、基本农田区以及可能存在的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或遗产保存区等区域组成。

因此,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内涵可理解为上述区域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乡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起到美化城乡作用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应针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管制划定的“四区”绿地进行深化与细化、并进行统一布局和安排。其主要目的应是从城乡一体化角度出发、构建支撑乡村区域与中心城区的绿地体系框架与结构、弥补中心城区内城市绿地系统在生态与游憩功能上的不足,并引导城市范围内绿地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城乡绿地一体化的实现。

规划目标导向不明确是导致我国城乡规划“虚化”的根本原因,在绿地系统规划的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中表现明显。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规划目标导向应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沟通中心城区绿地和市域绿地,弥补了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与市域绿地系统跨度过大的缺陷,在两者之间起到了过渡、联系的作用。

2)深化与细化对城市规划区“四区”绿地的管控,保障城市规划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健康的有序发展。

3)有效保护与管控城市规划区内对未来城市结构布局起到关键性引导作用的生态保障区与敏感区绿地,防止城市连片发展,避免城市无序蔓延。

4)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串联各类郊野公园与各种游憩廊道,综合开展各类郊野游憩活动,弥补中心城区的不足。

基于以上的思路,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应作为一个独立规划,需将城市中心区绿地系统整体纳入,从结构与城乡互动层面进行总体布局。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应在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下,重点针对城市建设用地平衡内的绿地进行布局,不再探讨《标准》中“其他绿地”类型的布局与控制问题,可克服城市绿地规划指标虚高、重复统计、乱统计的现象。对上述问题的客观理解有助于增强绿地系统规划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有助于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符合我国城市化特征。

3 城市绿地分类分析

《标准》实施以来,其分类的科学性与指导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有效促进了城市建设区城市绿地的发展。但因城市不断扩大及《标准》中“其他绿地”缺乏明确的细化分类,导致在规划实践中对城市绿地的分类有共识也有分歧,而具体反映在对城市范围内与规划建成区之间的绿地类型划分的归属上。这一认识问题,除不利于开展分层规划与管理外,更重要的是《标准》中的分类很难反映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乡建设与发展对绿地的需要,也很难面对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因城市用地无序扩展、人口大规模集聚以及因城市化带动的农业土地整理等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式对区域与城市造成的生态环境危机与挑战,其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管制要求也难以协调。

为此,绿地系统规划中对城市绿地分类进行了探讨,从统筹发展城乡绿地、一体化构建城乡生态与游憩支撑空间出发,城市自然与人工空间特征,以及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四区”的管制要求,将城市绿地类型按功能划分为5大类18中类(表1),并依此进行了绿地分类分级空间管控规划,其5大类含义分别为:

1)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类绿地:该类型是指典型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保护和培育地区,主要包括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

2)乡村旅游与游憩类绿地:该类型是指乡村地区以提供观光游览、娱乐健身、休养疗养、旅游度假、郊游探险等户外游憩活动为其主要功能的地区。

3)人居生态保障类绿地:该类型是指能够控制与引导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保障人居生态环境质量与安全的生态保护与培育区,起到卫生、隔离、安全防护等作用的自然与人工林地与林带。

4)园林生产类绿地:该类型主要指位于城乡建设用地之外,为城乡园林绿化建设供给苗木、花草、种子等的各种独立苗圃等(不合基本农田区苗圃及临时苗圃)。

5)城乡建设用地类绿地:该类型是指城市、镇及乡村建设用地内参与建设用地平衡的各类绿地类型,其含义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前4类保持一致,相关要求按国家规范执行。

表1六安市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绿地类型划分一览表

从绿地系统规划实践来看,此种分法较好地体现了规划目标导向,协调了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规划、旅游规划、林业规划、水利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关系,满足了国家分“条块”管理的行政需要,深化与细化了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规划区要达到的目标与“四区”管制内容,可作为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的参考。

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方法分析

长期以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经典方法就是对绿地现状指标、规模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绿地发展的优势与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围绕绿地分类中的各类绿地进行布局,确定各类绿地指标等。但是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有别,其问题较复杂,规划目标导向也不同。从上述对城市规划区绿地及规划目标导向的理解来看,其绿地系统布局关键是要采取合理的规划分析与评价方法、拟定可操作的规划布局对策与手段。

4.1 规划分析与评价方法

文章充分参考日本《绿地基本计画》中以绿地基本功能入手的分析评价法后,在城市规划区实践中,尝试并应用“绿地功能效应评价法”来进行单因素、综合因素叠加分析与评价绿地及效应(图1),依据评价结果进行空间上的总体布局,以期使有限的绿地资源发挥综合与最大功能。从绿地基本功能出发,对绿地进行分析评价,有助于使规划布局立足于绿地实际功能,避免了设计师依赖个人感性认识进行分析评价的现象,也避免了评价结果与规划内容脱节,增强了规划布局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4.2 规划布局对策与规划手段

在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采取的绿地规划布局对策与规划手段(如景观资源保护、绿道建构等)后,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中提出了如下空间规划布局对策与规划手段:

1)二优保:强化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的边界与提级安排,依法分类分级优先保护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

2)三自律:(1)“城市环境自律”:加强城市内部绿地系统建设,减轻城市对区域生态的副效应。(2)“乡村环境自律”:加强农业生产区的管理,培育农游结合型农园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3)“景观资源区环境自律”:加强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的建设管理,杜绝对资源的建设性破坏。

3)四廊建:重点保护与建构“蓝、山、紫、游”4类生态与游憩廊道。

4)五区通:重点保护与建构“城域、城城、城乡、城景、景景”5类地区绿色连通廊道。即“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城市与景观区、景观区与景观区”间的廊道。

5)网状构: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采用绿道修复与重构手法,优化配置绿道结构,并使绿道网络化,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达到培育多样性物种和营造丰富景观的目的。

6)绿产化:在强调严格保护并不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系统为代价的前提下,依托各类“绿色生态工程”,活用与绿色利用生态与景观资源区,构建类型多样、层次丰富的绿色旅游服务体系及绿色产业链体系。

从绿地系统规划实践来看,此种分法较好地体现了规划目标导向,协调了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规划、旅游规划、林业规划、水利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关系,满足了国家分“条块”管理的行政需要,深化与细化了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规划区要达到的目标与“四区”管制内容,可作为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的参考。

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方法分析

长期以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经典方法就是对绿地现状指标、规模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绿地发展的优势与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围绕绿地分类中的各类绿地进行布局,确定各类绿地指标等。但是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有别,其问题较复杂,规划目标导向也不同。从上述对城市规划区绿地及规划目标导向的理解来看,其绿地系统布局关键是要采取合理的规划分析与评价方法、拟定可操作的规划布局对策与手段。

4.1 规划分析与评价方法

文章充分参考日本《绿地基本计画》中以绿地基本功能入手的分析评价法后,在城市规划区实践中,尝试并应用“绿地功能效应评价法”来进行单因素、综合因素叠加分析与评价绿地及效应(图1),依据评价结果进行空间上的总体布局,以期使有限的绿地资源发挥综合与最大功能。从绿地基本功能出发,对绿地进行分析评价,有助于使规划布局立足于绿地实际功能,避免了设计师依赖个人感性认识进行分析评价的现象,也避免了评价结果与规划内容脱节,增强了规划布局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4.2 规划布局对策与规划手段

在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采取的绿地规划布局对策与规划手段(如景观资源保护、绿道建构等)后,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中提出了如下空间规划布局对策与规划手段:

1)二优保:强化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的边界与提级安排,依法分类分级优先保护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

2)三自律:(1)“城市环境自律”:加强城市内部绿地系统建设,减轻城市对区域生态的副效应。(2)“乡村环境自律”:加强农业生产区的管理,培育农游结合型农园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3)“景观资源区环境自律”:加强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的建设管理,杜绝对资源的建设性破坏。

3)四廊建:重点保护与建构“蓝、山、紫、游”4类生态与游憩廊道。

4)五区通:重点保护与建构“城域、城城、城乡、城景、景景”5类地区绿色连通廊道。即“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城市与景观区、景观区与景观区”间的廊道。

5)网状构: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采用绿道修复与重构手法,优化配置绿道结构,并使绿道网络化,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达到培育多样性物种和营造丰富景观的目的。

第4篇:城市绿地建设标准范文

【关键字】城市绿地、防灾公园、防灾化改造

21世纪世界灾害频发,突如其来的巨灾和接连引发的次生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也破坏了城市内部正常有序的生活与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防灾减灾建设迫在眉睫。城市内部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空间包括:城市道路空间、广场空间、城市绿地、滨水空间、地下空间以及设施空间等[1]。其中,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敞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防灾减灾功效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城市防灾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综合防灾部署中占据重要地位。2008年9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2]中指出:城市绿地“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时,能够作为人民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编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以及“尽快完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能力建设”。

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

城市绿地因其空间的开敞性、良好的生态功效以及分布广泛等特征,成为承托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的重要物质载体。以下根据灾害发生时段,即灾害发生前、灾害发生时、灾后一日至数周、灾后数周至数年四个时间段对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作用进行分析。

灾害发生前――防灾知识普及和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灾害风险的作用。城市绿地空间,如各种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等可定期进行灾害知识宣讲、防灾演练等活动,提高市民的防灾意识,指导市民在灾害发生时进行有序、高效的疏散和避难。城市绿地中栽种的树木、植被等,具有良好的蓄水固土、防风固沙以及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等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消除引发城市灾害发生与恶化的负面因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城市灾害风险、甚至防止城市灾害的发生。

②灾害发生时――提供应急避难场所、保护疏散道路安全以及减缓灾害扩散等作用。例如,当地震灾害发生时城市绿地可以在第一时间为周边市民提供紧急避难的场所。同时,沿街绿化带中栽种的行道树树冠部分可以对两旁房屋的倒塌和空中坠落物起到缓冲作用(图1),保证道路有效疏散面积和市民疏散过程的安全[3]。强震往往会引发城市火灾,在避难绿地种植特定的树木植被可以阻断或延缓火灾扩散,为市民逃生争取更多宝贵时间并保护人身安全。另外,城市绿地还有阻隔传染病菌、减缓泥石流等多种减灾作用。

③灾后一日至数周――提供短暂避难生活的场所、消防救援医疗据点、物资运输基地和卫生隔离等作用。城市绿地经过防灾改造后,可在灾后一段时间内为附近居民提供避难生活空间,并保证避难人员的基本生活条件[4]。同时城市绿地可以大量生产杀灭病菌的氧气,扩大通风量,起到卫生隔离的作用[5]。

④灾后数周至数年――城市恢复与重建的基地。在严重灾害发生后一定时期内,避难人员可将城市绿地作为临时住宅用地搭建应急棚宿区,以及废墟垃圾和罹难者遗体集中处理用地(图2)、救援物资集中储备与疏散的基地等。

图1 行道树对房屋倒塌起到缓冲作用[6] 图2 绿地作为废墟垃圾的处理用地[7]

城市防灾公园: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但具备一般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功效,还因其空间规模、布局结构、场地设施建设等而成为城市重要的防灾据点。我国建设部早在2002年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就已明确指出公园绿地是“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和防灾等作用的绿地”。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城市绿地防灾功能的进一步发掘,“防灾公园”的概念被引入和广泛探讨,经过系统规划的城市防灾公园体系将在今后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

2.1.防灾公园的概念:

日本是灾害频发的国家,其防灾理论经过长期的变迁与发展已较为完备和先进,尤其是在城市防灾公园规划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其在1993年修改颁布的《城市公园法实施令》中将城市“防灾公园”定义成为“城市发生灾害时作为避难场所和避难通道的城市公园”。

国内学者也对防灾公园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其中叶麟珀认为防灾公园是“严重灾害发生后或其他应急状态下,为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大城市防灾结构而设的起避难疏散场所作用的城市公园或绿地”[8];刘光启认为防灾公园是“防灾设施齐全,防灾功能较强,灾时为居民提供避难场所的公园和绿地,兼有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市民游憩和防灾减灾的多重功效”[9]。

本文认为城市防灾公园是城市灾害发生时为市民提供安全疏散避难场所和应急设施,并具有防灾减灾功效的城市公园绿地。

2.2. 防灾公园的规划原则:

⑴结合城市规划各层面,满足城市综合防灾布局要求。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统筹兼顾、系统划设、合理配置,其选址、规模、服务半径、收容人口数量以及相互通信、交通联系等都应符合城市总体防灾规划布局的要求。

⑵安全性。防灾公园作为城市防灾减灾的据点,在灾害发生时为疏散人员提供避难、医疗、短期甚至中长期生活的场所,其场地、道路及设施的安全性是避难市民生命财产的根本保证。防灾公园的选址、内部空间设计、设施建设等都应符合安全性的原则。

⑶易达性。防灾公园的布局建设应根据相应服务半径、周边环境、人口状况等条件确定,保证周边居民可在临灾时最短时间内到达最近距离的防灾公园,并易于通过公园入口空间进入到园区内部避难。

⑷平灾结合。城市防灾公园在灾时充当人员的疏散、避难和救援、驻留等活动的场所,在平日应当充分发挥其作为普通公园的功能,是市民休闲游憩、观赏娱乐以及活动健身的空间。公园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建筑物及相关设施等应当根据平、灾两种需求进行设计建设。

2.3. 防灾公园的类型和设计标准:

日本在1998年制定的《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中将城市防灾公园分为6种类型:即广域防灾据点、广域避难场所、暂时避难场所、避难绿色通道、缓冲绿色地带及街心公园。以下表1总结了日本防灾公园体系的设计标准,其对于我国防灾公园的设计与建设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化改造:

3.1. 防灾化改造的意义:

对一般城市公园绿地进行防灾化改造,既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天然防灾优势,又可节省城市空间、发挥土地集约效益,有助于缓解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对于新建防灾绿地的需求与城市用地紧张之间的矛盾。

3.2. 一般公园与防灾公园的对比:

一般的城市公园“以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为基本任务”[10],其设计着眼点往往偏重于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与艺术性等方面,因此其在选址、功能分区、园路设计、设施建设、植被选择等若干方面和防灾公园存在区别。表2对一般公园和防灾公园进行了八个方面的对比总结。

3.3.改造设计内容:

①适宜性评价:

并非所有一般公园都适于改造成为防灾公园。对于部分自身存在安全隐患的公园,如有些公园离近加油站、炼油厂等易燃易爆场所;有些紧邻河流并处于下游地带;有些地处地质状况欠佳地带,易发生地面沉降灾害等,这些公园便不适宜改造为防灾公园。因此,在考虑对一般公园进行防灾化改造之前,应首先对其进行改造的适宜性评价。

②等级定位:

一般城市公园应根据防灾公园系统设计所制定的规模、服务半径等指标,确定其改造后的等级定位,进而确定可容纳避难人口数量、应急设施状况等内容。

③功能分区:

一般城市公园应对其现有内部空间、场地、设施等进行基础分析,根据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及平灾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地、广场、停车场等空间以及可在灾时安全使用的设施,合理划设防灾缓冲区、避难生活区、救援活动区、应急设施区等若干防灾区域,发挥公园的最大抗灾减灾功效。

④园路系统:

一般城市公园的园路防灾改造,应主要保证灾时紧急疏散、应急消防、应急医疗救援以及应急物资运输的畅通;干道系统的有效净宽设计应能保证消防、救灾车辆的顺利通过;主要疏散道路设计坡度不易过大,避免给人群的快速涌动造成不便,同时,道路的铺装也应避免易裂、易燃、易挥发的材质,而选择耐久性较好的材料。

⑤植物选择:

一般城市公园栽种的植物往往是适宜当地自然生长条件的类型,而防灾公园应选栽具有良好防火功效、遮蔽性高的种类。李树华在《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一书中指出:“增设或强化防火树林带是把城市公园改造成防灾公园或提升城市绿地抗震减灾功能的重要课题”。因此,一般公园的防灾化改造应注意引进树叶含水率较高的常绿树和叶肉较厚的树种,并在公园以及人员集中停留避难区域周边的防火缓冲绿带中集中配置。

⑥设施提升:

一般公园防灾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园内设施的提升建设。除对平日使用的造景设施、休憩设施、服务设施等进行合理地平灾活用的改造之外,还应增建临灾避难时用到的应急取水、应急供电照明、应急通讯、应急广播、应急消防、应急救援、应急卫生、应急医疗救援以及应急储备仓库、应急指挥等防灾设施。

⑦应急指示牌:

一般公园改建为防灾公园,应在园区人口处及区域较为明显的地点设置应急场所的指示牌;在各入口处设置公园防灾分区规划示意图,方便引导避难人群快速到达相应避难区域;园内不同防灾功能分区以及各种应急设施的周边也应设置相应示意牌。

⑧其他改造:

一般城市公园的防灾化改造中还应注意基于安全性、易达性以及平灾结合原则的公园入口数量、宽度及形态设计;园区内部场地铺装材料的选择以及建筑物、构筑物抗震等级提升等方面的内容。

结语:

我国对于城市防灾绿地建设的探索仍在继续,各城市的防灾公园建设方兴未艾。公园绿地的防灾化改造是构建城市防灾绿地系统不可或缺的内容,将会在未来的城市综合防灾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通过探讨一般城市公园与防灾专项公园的区别和联系,阐述了城市公园绿地防灾化改造的设计思路,期望借此为城市防灾绿地的规划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启发。

参考文献:

[1]吕元. 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策略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Z]. 2008, 171号.

[3][4][6][7]李树华. 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5]林展鹏. 高密度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研究――以香港作为研究分析对象[J]. 中国园林, 2008(09).37-42.

[8]叶麟珀.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北京市防灾公园规划建设为例[D].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9]刘光启 武玉艳 葛兆帅. 城市防灾公园建设――以邳州市为例[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24(08).84-8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Z]. 1992-6-18.

作者简介:

第5篇:城市绿地建设标准范文

关犍词: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运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绿地系统能够有效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要素之一。在当今形式下,现代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必然结果,然而,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景观单一乏味、其他生物群落缺乏、生态严重失衡等现象的存在大大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因此,能否有效地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对整个城市的生存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应用景观生态学对城市相关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得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城市绿地系统不完善以及城市景观规划、布局、分布不适当,引起其生态功能与城市建筑之间的不协调。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指导城市绿化系统的设计是当今城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关于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学思想

建立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的城市绿地系统设计思想就是用生态学的眼光看待城市绿地系统,仔细分析城市各种与环境有关的信息,对系统内的各个要素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让它们之间能够有机连接,最终结合成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学能够使城市土地得到合理的设计,更能融合人文历史以及自然条件来对城市绿化系统进行布局。例如,在一个城市所含的绿地中,把建设用地当做基底,水系分布、绿化园林、植物群落等看做斑块,这就以景观生态学联系起来,带给城市绿地系统新的含义。

二、有关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中规划原则

(一)整体优化原则

在城市规划时,将城市景观当做整体来进行设计工作,最大化地利用其功能特效,一方面,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要与城市的整体建设进度保持一致,并不是只是处理空白地带;另一方面,在进行城市绿化系统建设时,如果存在独立的绿化结构,就需要通过水流、绿化小径、绿化林线、花园廊道等方式将其连接起来,形成一体化的网状绿化系统。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如何连接市郊的绿化系统的,完成城市绿地系统的真正统一。

(二)以人文本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最终的服务对象是人,它的存在是为了造福于人类,为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所以,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处处为人的原则,把为人们服务的思想贯彻到城市景观的设计上面,为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氛围。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的规模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与其对应的绿化系统也应该与时俱进,在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在细节上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四)当地特色原则

要想体现城市特有的气息,就必须在了解城市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基础上,在城市景观设计上尽可能地体现城市文化,严禁照搬照用,效仿其他城市的风格,如果都用同一种设计方式,就不能体现城市独有的文化内涵。

三、如果运用景观生态学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设计

在设计城市绿地系统的时候,先要了解城市景观结构。我们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进行分解,可以得出城市绿地系统的“斑块”为公园、花园、广场、游乐场等等,其“廊道”是绿化街道、环水树林,其“基质”就是城市的其他要素,包括建筑群、工业集聚地带、繁华区等。运用这些有效的结构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可以尽可能地提高城市社会以及经济效益。因此,城市绿化系统的内涵最好包括较好的规划位置、亲近自然的地理条件、美丽的植物分布、层次化种植构造、合适的景观小品、健全的基础设施等等。

(一)斑块

用城市景观理念来看,按照包含范围的大小,把城市绿地系统的斑块划成大、中、小三种。大型斑块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维持其生态平衡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不但能够调节生态环境,而且还能增加城市的美观,改善城市的形象;小型斑块能够有效提高城市景观的观赏性,无形之中增加了城市独特的魅力,可以有效地弥补大中型斑块的不足。因此,在城市绿化系统设计过程中,把大中心斑块作为主体,不能忽视小型斑块的作用,通过有效合理地布局,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为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廊道

按照景观生态学内容分析,廊道的设置在一定的宽度下能够起到最佳的作用,而在国内很多城市街道较窄,交通拥挤成为通病,应该妥善加宽处理。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廊道的作用不能忽略,它能连接不同斑块,具有界定斑块范围的作用。在进行设计城市周边绿地系统时,按照地形因素,建设市区防护林带,做好与郊区农田连接在一块;开展市区城市景观建设时,应建造一定的防护林将工业区与居住区分割开来,并要有足够的宽度。通过廊道的作用,可以把整个城市的各区域以网状的形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城市绿地系统更为完善。此外,廊道优美的设置还能带给行人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基质

在进行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时,基质的布局要按照“相对归集”的规定,把基质设置在斑块以及廊道体系范围之内,让居民生活在绿色的环绕之中,尽可能亲近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的,完成建设绿色城市的构想。

总之,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廊道为构成整体的框架,把斑块建设在连接点上,并设置相关休息场所以及娱乐器材,做到点、线、面之间的有效整合,从而达到优质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组建城市景观的网状结构。

四、结论

对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运用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能够对城市景观的建设带来很大的作用,例如,对如何绿化指明方向,对设计方案做出有效评估等。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可以改进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提升其社会经济效益,让整个绿地系统更为高效地为城市建设服务,把城市基本结构分为斑块、廊道、基质,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改善居住条件,为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等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杨哲,刘丽.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 河北林业科技,2012(4)

[2]高学萍,杨雪英.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科技信息,2010(30)

[3]张宗果,周波.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新运用[J].建筑科学,2009(4)

第6篇:城市绿地建设标准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山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From the view of ecology, taking Kaili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for example, the paper studies according to the way of survey, analysis, planning. Analying the status of green space in Kaili City, putting forward the principles of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nd sugestting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for Kaili.At last it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mountainous city ecological green space system and how to construct the uniqu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mountainous city; ecological green space system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凯里市概况

凯里市位于贵州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东抵台江县,西抵福泉市,西南抵麻江县,南抵丹寨县,东南抵雷山县,北抵黄平县。东起三棵树镇挂丁南高村,西至炉山镇大田白腊村,地跨东经107°40′58″-108°12′09″,北纬26°24′13″-26°48′11″,长51.76公里,宽44.3公里。南起舟溪镇青曼情郎村,北至大风洞乡平良都兰村,占全州总面积4.3%,占全省总面积0.74%。凯里市原为炉山县,是一个以电子、轻纺、建材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现为国家乙类对外开放地区。在明清时期曾有“小京州”美称。凯里市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状大斜坡带,横跨黔中丘原和黔东低丘陵两个地貌区,总的地势是西北、西南和东南部较高,中部和东北部较低。全市平均海拔850米,最大高差近800米,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7.2%。

2.凯里城市绿地现状

2.1凯里市区建设用地现状

凯里市规划城区范围内现状建城区面积2489.77ha,人均建设用地为77.0m2。凯里市规划城区范围内,北面为湘黔铁路、株六复线,中部为凯麻高等级公路至西向东穿过;建设用地主要分为现状凯里城区的老城区、开发区及开怀三片以及的炉山镇,其中老城区集中了大部分的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等,其它还包括凯里电厂在内的一些工业用地;开发区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设计用地,主要是包括凯里学院在内的教育科研设计用地,其它还有星云厂、红云厂、啤酒厂和中泰药业等工业用地;开怀主要为一些村民建设用地。炉山镇是凯里市域内规模较大的镇,包括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等,还有大量的工业用地,其中包括从凯里现状城区处搬迁至此的电厂、水泥厂等。通过对城市现状用地构成分析,凯里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人均用地指标处于中等水平,但用地构成不尽合理,以相关标准对照,其居住用地标准偏高,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公共绿地指标偏低,具体指标如下表所示:

2.2 凯里城市绿地发展情况

2.2.1 绿地发展的优势

1)城乡绿地稳步增长

虽然凯里整体的城市绿地率与国家标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通过近几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凯里城市绿地建设一直坚持量、质并举,实施大规划、大投入、大建设战略,全面有效地推进了全市的园林绿化和风景名胜区建设工作,全市的园林绿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城乡绿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全市绿化面积扩大,精品项目不断增多,城市形象得到了较大改观,生态环境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公园绿地的建设取得了较大的积累,人均公园绿地指标较高。这种坚实、稳定的工作过程与绿化积累,对于认识凯里自身的绿化工作能力和潜力,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政府在绿化上的决策方向,是一种强大的潜在动力。

2)优越的生态环境基础

青山环绕、水网交织、背山面水,凯里市“江、山、水、城”的空间格局特征十分显著。大面积的山林植被提供了广阔、开敞的绿色背景空间,奠定了城乡一体、内外贯穿的绿地系统基本骨架,且市内水系众多,与长江紧密相联。独特的滨江生态环境和小气候条件,为凯里的园林绿地建设打下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3)人文旅游资源地位突出

凯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文化形态异彩纷呈,地上、地下熠熠生辉。人文景观的多样性特征为凯里绿地系统的建设注入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力。

4)广泛的群众需求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对居住、生活、工作环境的绿化要求、呼声也越来越高。这对于城市绿化工作的开展有着良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同时,凯里市市民对参与绿化、保护绿化具有一定的意识,良好的群众基础也有利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的实现。

2.2.2制约因素

除前述各类现状绿地存在的问题之外,凯里市在当前的绿地建设和规划过程之中,至少还包括以下制约因素:

1)城市绿地缺乏,老城区绿化基础薄弱,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置换为绿地的代价和难度较高。城市除利用河、塘、洼地等不宜建设用地增加绿地以外,旧城改造时必要的绿化用地的预留得不到保障,在城市中心拆房建绿尤为困难。

2)现状城市绿地建设未能有效地体现凯里的山地城市特色。

3)城市绿地总量不高,各类绿地建设缺乏系统布局,除公园绿地外,凯里的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及其他绿地建设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城市绿地缺口很大,数量和质量很低,使今后的绿化工作任务艰巨。

4)一些单位和个人对绿化的思想观念和责任意识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绿地控制建设力度因行业管理等原因还不够完善,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相对城市发展滞后,规划绿地被侵占,现状绿地被蚕食,城市绿化执法力度不够。

第7篇:城市绿地建设标准范文

关键词:城市;绿地规划;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现代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国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全社会都不约而同地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地区人居环境中维系生态平衡地自然空间和满足居民休闲生活需要地游憩地的场所,也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培育经营地、有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地各类城市绿地的集合。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为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必须同步进行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1 城市绿地的概念

城市绿地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绿地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域内被植被覆盖的空旷地、土地,还有被天然植被覆盖的旷野、丘陵、等空旷地和水体的总称;狭义的城市绿地是人工在城市中种植花草树木而形成的绿色空间。

我国的城市绿地一般指的是城市中以绿地为主的各级公园、小游园、庭园、专用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绿地、居住区绿地、交通绿地、道路绿地、街头绿地。

绿地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的元素,是城市中唯一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对维护居民的身心健康和保障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地系统不仅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温度、减弱噪音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放射形污染、美化功能、游憩功能等各种生态环境功能。此外,城市绿地还有涵养水源、防风沙、吸附尘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

2 我国城市绿地规划的现状

1.1 建设节约型园林的客观要求。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压力更是与日俱增、不容乐观。而足够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却是城市绿地建设工作的“先行粮草”,缺一不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民生的大事,城市园林规划工作要走节约型道路刻不容缓,相关部门一定要在城市绿地规划的各个环境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的前提下为城市居民提供最优良的城市绿化环境,从而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2 我国城市绿地规划近况。近年来,我国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的观念,并且这种观念也渗入了每个城市居民的心中,我们可以看到,居民在选择住房的时候,也会将绿地规划状况纳入小区质量考核的条件之一。许多城市也将“绿色城市”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呈现出了城市道路的绿化隔离带越来越多,公共绿地的面积越来越大,居民小区的绿地也越来越密集的可喜现象。

但是,在城市绿化观念得到加强和实施的同时,城市绿地建设中也凸显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如规划不合理,在建设的过程中过分浪费水土资源和人力资源,绿化带布局不科学,园林设计缺乏创新,监管机制不完善等等。

规划是城市绿地建设的龙头,可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城市绿地建设呈现重实践、轻规划的不良势头,导致在绿地建设的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投入大于产出,距离节水、节能、节财、节地的标准相去甚远。并且,在城市绿地的养护上缺乏相对应的监管机制,造成城市绿地建设过程的脱节。

3 城市绿地规划的方法

3.1 节约型园林理念内涵。节约型园林,即走勤俭节约、因地制宜、科技兴绿、生态环保的道路,以自然资源有效保护与节约为宗旨。是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园林理念,更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园林理念。建设节约型园林的任务艰巨、涉及面广,不仅要从绿化建设的规划、施工、养护、运营等各个环节抓起,还要从节约型社会的整体要求出发,考虑资源与能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确保节约型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2 节约土地。在节约土地的问题上,可采取屋顶花园、墙面绿化、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等优良方案。力求在保持城市水土结构原貌的基础上进行绿化,避免大规模的地形改造,尽量保留城市中的自然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在节约用地的同时,也维持了生态的平衡。真正做到科学规划、合理使用,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规划部分在审批各项规划时,要做到实地考察,重点分析,尊重事实,坚决否定掉浪费土地资源的规划方案,提倡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案。同时,要加强对城市绿地建设养护管理的监督检查,把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到绿地规划的每个环节,用有限的土地打造出无限的绿色风光。

3.3 合理布局。在合理布局的问题上也应当体现节约型的理念。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要优先选择适应本土环境、成本低的苗木花草,并且进行精心的地域分配,为城市绿地的每个角落找到最适合的“衣裳”。同时,在绿地布局的过程中,要讲求设计上的创新,避免雷同和浮夸,做到体现城市特色和绿化情趣。譬如,在道路的绿化隔离带上,种植高大的乔木,如此而来,晴天遮阳、雨天遮雨,打造出花园式的人行道;在停车场种植成荫快、规格大、适应本地环境、分支点高的优质树种,既美观遮阴,减少汽车耗能,同时又减弱热辐射、净化空气。总之,在绿地布局的工作上,要力求做到既美化城市风貌、方便群众,又使得资源的利用合理化。

3.4 节水绿化。在城市绿化工作中,要加强节水观念。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雨洪利用技术,采用科学的灌溉方式,取缔落后的灌溉方式。充分根据气候的变化、土壤的情况和不同植物生长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做好灌溉工作,努力实现精准灌溉。既降低了用水消耗,也满足了植被的需要。 传统的漫灌方式应该逐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滴灌、微喷、渗灌等先进的节水方式。此外,还应当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在植被灌溉的问题上,争取做到“开源节流”。

4 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城市规划越来越走向专业化和人文化,但是,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面临了更大的挑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城市绿地合理规划的重要性,合理的城市绿地规划不仅代表了城市的形象,更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城市绿地建设是一项建设成本、护理成本都较高的工作,并且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都增大了压力,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工作者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将节约性的园林理念引入城市绿地规划工作中去。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是最基本的生态环保工作,通过有效分配绿地景观资源并进行合理布局,对于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各种资源与能源、实现绿地功能与城市环境的高效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在节约型城市绿地的建设中,重视科技的重要作用,以科技为先导,努力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在节水工作中,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高科技成果、走科技节水、科技兴绿之路,做到水资源的低投入、高产出。

参考文献:

[1] 罗玫.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思路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32).

[2] 赵岩,王浩.基于节约型园林理念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4).

第8篇:城市绿地建设标准范文

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给城市造成很大损失,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空间安全、预防和减少城市各种自然灾害的有效手段。城市绿地系统不仅具有净化城市空气、美化城市环境、平衡生态系统等作用,还具有防震、防洪、防火和减轻灾害的功能。本文从城市绿地系统的简介入手,逐步分析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并结合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对如何构建城市防灾减灾绿地系统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市减灾防灾体系;构建

一、城市绿地系统简介

(一)概念简述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地表覆盖物主体,能发挥生态平衡作用,且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生活休闲有着积极作用,绿化环境比较好的区域。城市绿地系统以自然要素为主,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氧气和清洁的水源,是必要的粮食储备、副食品供应和居民户外休憩的场所。它对人类的发展和景观资源的保护起着承载、美化和支持的重要作用。

(二)城市绿地系统的分类

城市绿地系统在我国按照主要功能和用地性质分为5个大类、13个种类和11个小类。5个大类分别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它绿地。各种城市绿地按城市生态与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有效配置,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作为城市总规划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内容。

(三)城市绿地系统的作用

搞好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有效防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同时,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抗旱、防洪、保持水土

城市绿地系统通过截留降水、吸收多余降水等途径可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径流速度。城市树木的树冠可以截留相当一部分降水,据研究显示,东北红松的树冠可以截留30%-73.3%的降水,陕西油松林可以截留37.1%-100%的降水量。通过树冠的截留和土壤的吸收减少了降水量,从而起到减洪、保持水土的作用。在干旱时节,绿地还可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分,加大空气湿度,可以有效缓解旱情。

可作为避震场所

城市绿地系统可作为地震后的避难地。地震发生后,部分强壮的树木不致于倒伏,这时可利用这些树木搭建临时帐篷,为受灾居民创造临时生活环境。1976年7月,在唐山地震波及影响中,北京市区的各公园绿地立即成为避灾、救灾的中心基地,15处公园绿地总面积400多hm2,疏散居民20多万人;1923年9月日本关东地区大地震,东京震后半小时内就有136处起火,就在这样一次毁灭性的地震中,城市绿地公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东京市内公园绿地挽救了在公园避难的70%以上的生命。

防火灾、泥石流等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破坏就严重的莫过于地震,虽然地震不经常发生但其一旦发生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伴随地震会发生很多次生灾害:火灾、海啸、水灾和山崩泥石流等。一定规模的城市绿地系统可有效切断火灾的蔓延,在防火、控火、减少火灾损失上有着独特的贡献。城市绿地系统的植被还具有保持水土功能在地震发生后能有效预防泥石流的发生,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防风阻沙

北方城市常年会发生风沙、沙尘暴现象,沿海城市海潮风暴等自然灾害经常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而城市的防护林建设就可有效阻止大风暴的侵袭。研究证明,城市冬季盛行风向的防护林带,可降低30%-40%的风速,有效减小了风沙对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

二、我国城市自然灾害分布特点

对我国城市有结构性破坏造成重大损失的自然灾害类型有:地震、水灾、泥石流滑坡、沙尘暴和台风等。因此,要对城市主要自然灾害进行合理区划、有针对性的防灾绿地系统规划,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洪灾主要发生在中东部城市范围内;台风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发达城市区域;沙尘暴在内蒙古、黄土高原一带频繁发生,在其他地区也存在发生的威胁;作为摧毁性极大的地震应在全国引起高度重视;泥石流滑坡虽是小范围的地质灾害,影响也不大,常随着地震和洪灾发生,但对其影响也不可忽视。

三、城市防灾减灾绿地系统建构的规划

(一)防灾减灾绿地系统的植被选择

1、在城市防灾减灾绿地规划建设中为了更有效地减少洪涝灾害、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应尽量选择植被冠叶浓密、宽大、根系深广,滞留降水能力强生长稳定、适合栽种地的植被。例如:柳树、胡桃、水杉、冷杉、夹竹桃、榛树等乔灌木。

2、在地震多发地区和木质结构房屋较多的地区,为有效防止火灾的蔓延,应选用不易燃烧的植物作隔离带,以此既可以防灾又可美化环境。抗燃烧的防火植物主要有:苏铁、青冈栎、珊瑚树、女贞、山茶、交让木、厚皮香等,可根据当地环境适当选用这类植物。

3、在风沙较严重的地区种植防护林时,要注意选择那些抗风性强、寿命长且生长快的植被,树冠的形状最好是柱形或尖塔形。在南方地区可种植马尾松、

圆柏、黑松、台湾相思、假槟榔、木麻黄等植物。在北方地区可选用杨树、榆树、柳树、白蜡、圣柳等树木。

(二)减灾绿地系统的构建要点

在分析了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地点、对植被选择进行分析后,笔者认为要做好我国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应注意以下要点:

1、搞好城市减灾防灾绿地系统的建设,政府毫无疑问起着主导作用。由于城市防灾减灾的建设是关系城市居民生死存亡的大事,在一个以人为本的国家理应受到我国各级政府机关的密切重视。国家应逐步完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等各方面的法令法规,依据法规进行城市绿地系统防灾减灾的建设工作。此外,各城市还要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已投入使用的公园配套设施。结合对旧城区的改造要在城市中心区和各主要街道投入建设一批开放式和半开放式的绿地、街心花园和广场等,努力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绿地系统。

2、提高城市绿化系统各类用地规划指标,合理均匀分配绿化资源。一个城市要具有足够多的绿化用地才能为城市防灾救灾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般市级公园的面积按城市规模定在10-30平方米以上,居民居住小区的绿化用地要严格执行国家新建社区占30%,旧城改造社区占25%的要求,尽量满足人均对绿地面积的要求,并在社区内设置绿色安全通道。公共绿地市区和居住小区的专用绿地要符合均匀、就地的原则。有些城市尽管各类绿地指标都很高,但分布不均匀,使得有些居民小区难以发挥灾难自救功能。为此,社区专用绿地半径要在100以内,区级绿地半径要在500以内,这样一旦灾害发生,人们也可迅速撤离到绿地的安全地带。

3、对城市易发生火灾爆炸的单位和地区要加大绿化强度,一方面要提高绿地面积,种植可阻燃的植物;另一方面要在这些区域建立隔离带,防止火灾进一步蔓延。此外,绿地建设还要规划一定的水面,这不仅是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需要,也是救灾的需要。

4、进行一级和二级避灾通道和避灾据点的选址布局。救灾绿地系统要建设在人数居住较多,适宜多数人停留的地方和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方。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日本在建设防灾减灾绿地系统时的标准:适合避灾的规模应该满足人均1-2平方米为准,每个避灾绿地的面积要平均在5-10公顷为宜。

第9篇:城市绿地建设标准范文

关键词:城市绿地;管理;养护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内部空间不断重组、城市外部空间不断扩展。尽管城市区域占整个地球面积的比例不大,然而快速的城市扩展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将影响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转换,带来严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要解决目前自然和人类的不和谐发展问题,需构建一个满足城市居民和城市生态环境需求的、可持续的绿地系统。构建人和其他生物都宜居的城市,使人与自然在城市中和谐共存,是新时期人类所面临的共同任务,也为城市绿地的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城市绿地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和重要的城市生命保障系统,是反映一个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居民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绿化树种的选择及配置

(1)树种的组成,要抓好树种的选择和控制。这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目前,控制树种组成已成为城市绝对化-个尖锐的中心问题。如五家渠市以乡土树种香梨树为主,地面进行花灌木草坪相互搭配,采用树种为红宝石、水蜡、朝鲜黄杨、美人梅等。这就是采取树种多样化,增加基因库的基因数量,以提高城市街道绿地系统对自然灾害的缓冲能力,系统基因越复杂,这个系统就越稳定的生态学原理,每一个树种的数量最好不要超过树种组成总量10%~15%。这样就算其中一个树种受到自然灾害严重为害时,也不至于造成太大的损失。

(2)控制树种组成最直接方法是建成城市街道绿地的总体规划。在树种平衡考虑种植场地和社会因素的基础上,制订出长期的总体种植规划。然后,按计划进行种植施工,不得偏废。要求苗木生产基地慎重对待,摸准行情共同配合,生产出多种多样、符合标准的绿化用苗。

(3)树种的选择要结合市区街道绿地的规划设计,先要“识地识树”才能“适地适树”。在城市绿地建设中所考虑采用的植树种类和设计的种植位置,都是采用最少妨碍城市有关部门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而在城市的繁华地带要进行相应的绿地种植存在较多的困难,植物赖于生存的环境条件,如生长空间和土壤是非常严酷的,人为的踩踏、汽车尾气的排放等,都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所以,该区域采用耐干旱抗性强的树种,如圆冠榆、山楂、刺柏等乔木以及榆叶梅、美人梅等花灌木进行穿插搭配种植。植物就会适应这区域的恶劣环境。

(4)在繁华区城行道树的种植要综合平衡,定点种植时,要考虑周围的环境。商店主要入口或陈列橱窗前面不宜种植。人流密度大的区段,如公共汽车站、停车路段,行道树带内的地表宜作建筑材料铺装,必须种植覆盖植物或灌木。而有地下障碍物、不宜挖穴种植的地方,可使用容器或堆砌种植床进行绿化。在有限的土壤空间种植的主要问题是加强灌溉,铺设覆盖物,地段要设计合理,落实保养措施,容器和种植床也可培养出形态优美的植物。

3 街道绿地建设管理的重点

(1)增强与限制树木的生长已构成了矛盾。既要保持植物的茁壮又要限制生长,使这矛盾得以统一,是值得科技工作者研究解决的问题。然而,如何控制植物不受损害,更是绿地建设管理急需解决的管理问题。控制树木不受损害包括采用防治和休整措施。修剪以防止许多损害发生是必要的。目前,对树木的修剪尚未造成过大的损害,但对伤口末已于处理。随树木的生长,修剪的枝条伤口创面越来越大。如不做处理,将会影响伤口愈合,一旦受到病毒的感染,势必引起树干腐烂,降低抵抗其他自然灾害的能力。因此,在修剪的时候,除掌握正确的修剪方法外,应采用封闭剂封闭伤口,可以减少因修剪所造成的水分蒸发、伤口感染等损害。损害的防治害包括减少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2)新疆街道绿地仍然受到干旱的困扰。新疆地区气候干旱,街道部分绿化带较窄,雨水少,只有加强浇水是抗旱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全面迅速铺开才能见效,同时,还要掌握好浇水量和浇水时间。其中,较为先进的方法是采用自动喷灌或滴灌;主要是在较短时间内保持限定的水量,容易控制,又可以增加喷水景观,减少管理人员。从长远的经济效果和景观效果来看,采用这种方法才能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适应。

(3)在控制街道绿地不受损害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修剪防止树木大小的分化。通过修剪整形,处理树干洞穴、破损和伤口,这对于古树名木的保护尤为重要。损害的控制必须与管理,包括树木合理种植、合适的修剪、保护树木的健康成长和病虫害的防治等工作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4 绿地建设管理要科学化、规范化

4.1 为绿地养护立法

我国现行法规、条例对绿化建设和配套建设有了具体的规定,对侵占绿地、破坏绿地、砍伐树木的行为也有了处置的规定。但是,对“失养、失管”慢性摧残绿地的现象却没有调控措施。应该建立面向全社会绿化养护的规定。《城市绿化条例》应建立相配套的可操作的细则。一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不但要依法建设绿地,种植树木,而且要按照一定的质量标准,负责把各自辖区内的绿地、树木养护好、管理好,以强化绿地保护。应依法进行检查督促。表扬鼓励那些绿地养护好的单位和个人,督促和处置那些养护达不到养护质量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4.2 统一绿地养护标准,科学调整绿化带配置结构

(1)针对绿地品种单一、规格单调、拥挤不堪、病虫害发生较多等情况,按照分期实施,逐步调整的原则,调整绿地结构、品种、树种。丰富植物品种,可形成疏密有致、层次丰富、物种多样的自然景观。按生物的自然规律调节生长,使绿地内的生物和环境和谐统一,达到良性循环。修剪的枝叶、草茎经粉碎后撒入绿化带内,即覆盖了地表,减少了蒸发,防止土壤泛碱,又节约了成本,增加了土壤内的有机质含量。

(2)园林绿地规划建设和养护需要一定资历的园林企业去操作。不管在立法中还是领导阶层都应得到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绿地“三分种,七分养”。

(3)制定绿化养护经费定额。绿化养护经费定额,是实现绿化养护质量标准的资金保障条件.是核定养护成本、核拨绿化经费的依据。养护经费定额,要与养护质量标准相对应。也要按照不同的绿化类型和养护等级分别制订。

4.3 扶持绿化养护企业

面临绿化面积大量增加的趋势,应该改变那种各家各户分散经营。类似“小农经济”的操作方式。要建立绿化养护服务企业,使常规抚育、病虫害防治、树木调整花卉布置等项目,都进行社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此,为提高城市绿化质量,应扶持兴办绿地养护企业。

4.4 提高绿地养护的科技含量

目前绿地养护手段落后.操作技艺大都采用传统的方式。沉重的体力劳动在养护操作中占很大比重。养护质量的评定无标准和等级,只凭主管人员的判断,缺少科学的检测。提高绿化养护质量的关键,是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绿化的发展需要研究绿化养护的科学技术,进行土、肥、水、种植、保护技术的创新,要舍得投资更新养护技术装备,要重视对养护技术人员的培养。尤其要提高一线养护工人的技术水平,改善待遇,稳定队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