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节能服务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电力需求侧管理
作者简介:张裕(1983-),男,湖南邵阳人,贵州电网公司电网规划研究中心,工程师。(贵州 贵阳 550002)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152-02
“十二五”期间,电源性缺点的紧张局面日益严重,并且国家对“十二五”期间的节能减排提出更高要求。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为电力用户提供节能服务,是缓解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与常规能源越来越短缺之间矛盾的有效办法之一,也是促进电力可持续发展和满足国家技术节能与结构节能要求的战略措施。合同能源管理给电网公司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从而提供节能服务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电网公司引进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对节能减排工作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它的出台是节能服务行业的福音,为节能服务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提供了广阔空间。
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纳入《“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被列为五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并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进一步壮大,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协会协调、用户参与、金融支持的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大格局”。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推广已经上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节能服务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深入开展能源审计和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实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行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节能机制。
一、合同能源管理应用现状
1.合同能源管理概念、经营方式和类型
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PC-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是一种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新机制,一种以节约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基于这种机制运作的专业化公司被称为“节能服务公司”(在国外简称ESCO-Energy Service Company,在国内简称EMCO-Energy Management Corporation)。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合同能源管理在市场经济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尤其是在美国、加拿大,节能服务公司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节能产业,带动和促进了这些国家的能效投资和节能项目的普遍实施。
合同能源管理的经营方式就是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与愿意进行节能改造的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按照合同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全新的服务机制来为客户实施节能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节能服务公司为客户提供能源系统诊断、节能项目可行性分析、节能项目设计,帮助项目融资,选择并采购设备、安装调试、进行项目管理、培训操作人员、合同期内系统设备维护、节能量监测等一条龙服务,然后与客户共同验证项目的节能效果、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后,与客户分享项目实施后取得的经济效益,回收项目的投资和获得应有的利润。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节能管理机制,对于推进整个社会的节能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合同能源管理主要有以下3种基本类型。
(1)节能效益分享型。ESCo/EMCo提供资金和全过程服务,在客户配合下实施节能项目,在合同期间与客户按照合同约定比例分享节能收益;合同期满后,项目节能效益和项目所有权归客户所有,客户的现金流始终是正的。
(2)节能效益保证型。客户提供节能项目资金并配合项目实施,ESCo/EMCo提供全过程服务并保证节能效果,客户向ESCo/EMCo支付服务费用。如果项目没有达到承诺的节能量,ESCo/EMCo按照合同约定赔付未达到节能量的经济损失。
(3)能源费用托管型。客户委托ESCo/EMCo进行能源系统的节能改造和运行管理,并承包能源费用。如果ESCo/EMCo不能达到合同中规定的能源服务质量,应按合同给予赔偿。ESCo/EMCo的经济效益来自能源费用的节约,客户的经济效益来自能源费用(承包额)的减少。
2.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是由全球环境基金项目、世界银行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在1996年,国内建立了三家示范性节能服务公司:山东省节能工程有限公司、辽宁省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源深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截至2006年6月,三家公司已为400余家用能单位提供了相应的475个节能项目,总投资额约13.3亿元,获得净收入总共约4.8亿元,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
我国政府从 2000年开始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这一节能新机制。2004年4月3日在北京召开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简称 EMCA)成立大会。EMCA是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二期 EMCo服务子项目的执行机构,它建立专项担保资金,实施节能服务公司的贷款担保计划。
据EMCA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4175家,从业人员突破40万人,达到43.5万人。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备案节能服务公司2339家。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从2011年的1250.26亿元增长到1653.37亿元,增长32.24%;合同能源管理投资从2011年的412.43亿元增长到557.65亿元,增长35.21%,实现的节能量达到1828.36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4570.9万吨。
二、贵州电网合同能源管理SWOT分析
1.贵州能源消费现状
贵州煤矿资源丰富,地下矿物质储量大,拥有全国磷化工基地、煤化工、铝化工、火电厂、大中型水泥厂、冶金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工业比重占70%以上,既是耗能大省,也是全国节能减排滞后的省份。从表1可知,2011年贵州省生产总值能耗在全国除、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省份的排名为27位,仅高于山西、青海、宁夏。相对于全国能耗最少的北京,贵州省能耗约为北京的3.73倍。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贵州省仍旧有很大的节能减排的潜力可以挖掘。
据统计,贵州省2012年贵州省全社会用电量为1046.72亿kWh,第一产业用电总量约为3.95亿kWh;第二产业用电总量约为796.29亿kWh,其中,工业用电总量约为782.96亿kWh;第三产业用电总量约为76.50亿kWh;居民生活用电量约为169.98亿kWh。可知,贵州省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6%,其中高耗能用户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50%左右,大多为感性负荷且功率因数偏低。
因此,贵州作为落后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高,工业用电与高能耗产业占总用电比重大,节能潜力巨大,节能服务行业将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适合开展合同能源管理。
2.贵州电网节能工程试点情况
针对贵州省高耗能企业大多为感性负荷且功率因数偏低的问题,贵州电网公司选择中国五矿(贵州)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龙里龙腾铁合金公司等6家高耗能企业开展“大容量集中感性负荷无功补偿试点工程”的节能新技术示范项目。在示范工程中,采取“一厂一策”的策略进行实际调研、现场数据实测,邀请专家对6家高耗能企业的补偿方案进行逐一研究、论证,确定了低压测动态补偿、低压侧消谐型无功补偿、SVG+FC低压侧动态无功补偿3种就地无功补偿改造方案。目前已完成6家企业无功补偿设备的安装,并有2家进入了试运行。从这2家实际运行的效果来看,功率因数可从0.72~0.75提高到0.92~0.95,功率因数约提高了0.2%;产品单耗约降低了170千瓦时/吨,日产量约提高了6吨,直接为企业降低成本每吨约100元。预计项目完成后,6家高耗能企业每月将减少耗电254万千瓦时,一年将减少耗电3000万千瓦时,折合成标准煤1.1万吨。
3.SWOT分析
对贵州电网公司开展合同能源管理进行SWOT分析,分析情况如表2所示。
从SWOT分析中可知,贵州电网公司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具有优势和机会,但风险和挑战并存。尽管经济效益具有风险,但社会效益是很显著的。贵州电网公司可成立节能服务公司,一是能促进节能服务行业的发展,二是加强自身企业的竞争力,三是体现了公司的社会责任感。
2011年几部委联合制定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各省级电力运行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电网企业的年度电力电量节约指标,并加强考核;指标原则上不低于有关电网企业售电营业区内上年售电量的0.3%、最大用电负荷的0.3%;电网企业可通过自行组织实施或购买服务实现,通过实施有序用电减少的电力电量不予计入。电网企业要实现节能指标,合同能源管理是重要途径。参考国外的成功案例,集合行业优势、资金充足、电网企业的优质信誉、电网企业的长期发展,贵州电网公司逐步建立附属的节能服务公司,并且首先开展针对高能耗企业和政府机构的节能服务及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节能措施。
三、合同能源管理在贵州省的运作分析及发展建议
1.运作分析
从贵州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来看,合同能源管理在贵州的推广应用必须以贵州省政府为主导,贵州电网公司和其他电力企业为主体,中大型节能服务公司逐步进入,用户积极参与。
在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贵州省政府提出具体强制性能耗标准,为能源企业参与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提供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对节能服务公司、生产和制造节能节电设备和产品的企业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制定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主导合同能源管理的开展、推广。
凭着自身的资源和融资能力以及南方电网公司“十二五”节能减排的具体要求,贵州电网公司积极开展节能服务,进行合同能源管理先试点后推广应用。贵州电网公司利用在需求侧管理上的经验,提升节电服务技能和合同能源项目管理技能;通过比较技术优势、客户节电潜力、节电项目可操作性等因素,选取优势项目进行合同能源管理试点。贵州电网公司加强沟通,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节能服务公司的合作、客户的响应,利用供电服务平台资源,搭建节能服务平台,逐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促进合同能源管理在贵州的发展。
贵州发电企业与电力辅业公司组建节能服务公司,是在贵州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的生力军。中央发电集团大都有自己的节能服务公司在运营,这些节能服务公司技术实力、经济实力雄厚,发挥着重要的节能减排作用,如国电科技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等。贵州发电企业可借助所属发电集团的资源优势,在贵州开展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
只要省政府创建良好的行业市场环境,面对贵州巨大节能潜力,中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将会逐步进入到贵州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共同促进节能服务行业的发展。争取到2015年,贵州省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
2.发展建议
合同能源管理在贵州的推行和发展,需要政府、电网企业、能源公司、节能服务公司、客户共同努力。前景光明,但任重道远。为了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必须加大能源审计力度,建立能源利用和节能经济效益评价机制;率先推进公共机构的节能改造;搞好高能耗企业、重点用能单位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鼓励电网企业、大型能源企业、能源设备制造企业、大型重点用能单位组建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服务,推动节能服务公司做大做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应通过公开招标等竞争性方式,选择节能服务公司,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节能服务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孙攀.合同能源管理的探索与分析[J].贵州电力技术,2009,(7).
[2]张晓宇.合同能源管理(EPC)在中国各行业的发展前景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
[3]雷鸣.合同能源管理在电网企业开展节能服务中的实践应用[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8,(10).
[4]中国统计局.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G].2012.
关键词:情绪劳动;服务业员工;人力资源管理
服务业具有客我高接触的特性,员工除了付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还需要付出情绪劳动,而管理者长期以来对员工情绪劳动的认知不足,忽视情绪劳动管理。为提高企业形象和组织绩效,管理者需要关注员工付出的情绪劳动,也有必要针对服务人员情绪劳动的影响因素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 情绪劳动的内涵
1983年Hochschild在《情绪管理的探索》一书中正式提出情绪劳动一词,认为情绪劳动是指员工通过管理自己的情绪来建立公众可见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展示,从而获得报酬的一种劳动方式。Ashforth等人(1993)发展了Hochschild的定义,把情绪劳动定义成“表现出合适的情绪行为”。这个定义强调的是能够观察的行为,而不是情绪感受的管理。Morris和Feldman(1996)是从相互交往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情绪的产生,他们将情绪劳动定义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努力、计划和控制,个体使自己呈现出达到组织要求的情绪行为”。
从已有的文献中可以看出目前对于情绪劳动的定义有很多种,但学者们都一致认为:情绪劳动的本质是管理个体的情绪或情绪表达,使之符合组织规范和组织期望的一种需要。当然,在情绪劳动提供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是组织含蓄或明确地规定员工情绪表达的规则,使员工扮演的角色符合组织期望;另一方面是员工基于组织顾客的关注,需要展现出与组织规则相符合的情绪,但是在很多场合员工自身的真实感受并不是和组织期望的情绪相一致。
二. 服务行业情绪劳动的影响因素
影响服务业员工情绪劳动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顾客方面、员工个体以及组织方面的因素。
(一)顾客方面
情绪劳动情境通常由顾客和员工双方构成,在我国的服务行业中,员工在服务过程中,接触的顾客在年龄、性别、职业、经历、文化背景方面都有差异,有时员工和顾客是处于不平等地位的。这时员工需要对不同的顾客进行不同的情绪,需要根据服务情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
(二)员工方面
服务业员工的性别、年龄、工作经验、情绪智力等个人特质因素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劳动。性别上一般女性员工情感更加细腻敏感,能够更好地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年龄大的员工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都更加丰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员工的情绪智力对于情绪劳动效果的影响最为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情绪智力是与理解、控制和利用情绪的能力相关的。情绪劳动中的员工必须能理解和运用情绪规则,而情绪智力是员工获知表现规则的基本能力。此外除了性别、年龄、情绪智力等方面因素,自尊、友谊需要、成就需要等都会影响服务人员的情绪劳动效果。
(三)组织方面
组织方面对员工情绪劳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工作氛围、情绪劳动管理的政策等因素。员工认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文化氛围,就能依据企业文化的要求相应的调整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可以减少因文化冲突而产生的情绪问题。而一个和谐友好的工作氛围,员工能获得更多的来自组织和同事的支持,可以减少因情绪劳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 我国服务行业情绪劳动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服务行业对情绪劳动的认知尚且不足,所以忽略了员工情绪的调节,也不能有效补偿员工付出的心里成本,造成很多服务行业员工存在疲倦、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一)依赖员工自我调节情绪
一些服务行业的管理者将一线服务员工的需求简单等同于加薪,忽视员工的心理需求,也无视员工情绪劳动引发的心理成本上升。因此在服务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员工流失率高、满意度与敬业度低。甚至有些管理者认为在服务过程中受气是自然的事情,员工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就能适应。其实员工控制情绪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时间和自我调整,更需要管理者在培训和管理中给予指导和培养。
(二)对情绪劳动引发的后果关注不足
情绪劳动对员工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消极方面是持续的情绪劳动会使员工付出较多的身心能量,如果长时间的处于高强度的情绪劳动状态且身心得不到及时的修复,容易使员工表现出缺乏耐心和自控的破坏。管理者对于情绪劳动对员工影响的关注是很薄弱的,针对高流动率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调整薪酬福利,而没有考虑很多时候是员工心理厌倦的原因。
(三)忽视员工的情绪需求
在顾客和员工发生冲突时,管理者一般都关注的是顾客的情绪,处理时也是以顾客满意为前提忽视了员工的感受。管理者没有将员工和企业看成是利益共同体,有的管理者甚至没有把基层员工和管理层摆在平等地位。因此管理者应该改变这种管理风格,注重员工的情绪管理。
四. 服务行业情绪劳动管理的改进对策
(一)工作分析中明确情绪劳动职责
工作分析是全面了解一项职位的管理活动,是运用系统方法,收集、分析和确定组织中职位的定位、目标、工作内容、职责权限、工作关系、业绩标准、人员要求等的过程。对于服务人员的工作分析与设计,要注意考虑员工个人的意愿及价值,要考虑到服务人员的情绪问题。为了避免工作枯燥无味,要工作丰富化,给员工更多的尝试机会,来增加工作本身的挑战性。现在有些企业为了使员工的工作更加灵活,采用“角色描述”代替“工作描述”。
(二)招聘适合情绪劳动的员工
服务人员不仅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同时要具备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基于情绪劳动的特点,甄选时应该多使用心理测试或者情境测评工具。运用心理测试考查候选人的个性或者性格,一般倾向于选择有乐群性、情绪稳定性等性格特征的人员。考查从事情绪劳动需要的知识技能时可以采用评价中心的测评方法。依据工作分析中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使用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方法,面试官则观察应试人员的情绪变化、面部表情等来评估应聘人员的情绪劳动素质。
(三)培训开发时列入情绪劳动内容
企业要注重培训服务人员的情绪劳动态度、情绪劳动知识和情绪劳动技能。在情绪劳动技能培训时,可以根据平常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来设定情境,使服务人员在角色扮演的实践中理解情绪劳动规则和情绪行为。同时通过这种技能培训,提高员工沟通交流的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技巧等。
(四)绩效评估和薪酬设计中考虑情绪劳动因素
传统的绩效评价系统一般更多关注的是财务数据,而很少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对于服务业员工的绩效评估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出发,要看到情绪劳动在她们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将情绪劳动纳入到服务人员绩效考评指标中。
员工是情绪资本的所有者,在付出情绪劳动后理应获得相应的报酬。此外,针对情绪劳动带来的损耗问题,可以考虑改善服务人员福利、实施员工援助计划等方式,提高员工情绪调节能力、解决个人情绪问题,缓解工作压力。
五. 结语
情绪劳动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虽然近来学界也有很多情绪劳动方面的研究,但主要是综述类文章。本文在总结情绪劳动文献的基础上还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进对策。此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情绪劳动及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机理也不同,这需要在今后进行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秋萍.我国饭店情绪劳动管理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5):42~44.
2011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回归稳态增长。半导体产业正从景气高点逐步回落,10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与9月持平,亚洲区域销售额甚至出现0.9%的负增长。先验指标中3Q全球半导体产能利用率为95%,环比微降0.6%;10月设备订单出货比为0.98,是14个月以来第一次回落至1以下;存货水平已与08年3Q危机前相当。众多指示已表征景气向下滑落。预计2011年半导体产业将回归稳态增长,年增长率在5%-10%之间,市场规模为3150-3300亿美元。
全球产业格局变化有利新兴市场话语权。以中国代表的新兴市场在本次复苏中起到了驱动全球产业成长的重要作用,半导体销售额已占全球50%以上,市场话语权渐增。因此全球产能转移的脚步更快的向中国等区域迈进。国内厂商将会受益于国内产业配套完善与国际厂商产线收缩带来的技术及规模提升。在国内半导体制造业的强盛之路上预计设计企业将会迎来新的发展。
中航证券认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应用中蕴含着超越行业增长水平的力量。移动互联网兴起及设备智能化趋势将带来如触摸屏、手机微投等新兴应用的渗透率迅速提升;节能环保理念将会促进民众对节能产品需求偏好的加强,LED及节能元器件行业景气度预计维持高位;智能交通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亦是各国政府为缓解日益交通拥堵的状态所大力发展的领域,因此导航及相关产业面临着急速扩容的市场空间,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
爱建证券亦表示,投资机会依然较多国内电子元器件生产商在产业升级中,积极研发和市场开拓,国内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仍然值得期待,未来的投资机会仍然较多。LED照明市场的启动、新兴显示器件生机勃勃、新兴产业下功率器件、高端电容等、促消费下各种机遇涌现。
产业升级是抓住机遇的关键在我国经济增长转型的背景下,我国电子产业面临巨大的市场机遇,但是抓住这些机遇,还是要取决企业自身的研发开拓能力。实现产业升级,从中低端产品向中高端进发,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是抓住这些机遇的关键。这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
普涨之后的主题性投资机会。一年多来电子元器件行业强势明显,但是随着行业增速开始归于正常,超预期因素渐渐减少,一些不利因素也开始出现,如人民币升值给行业利润带来的压力,行业整体的估值压力开始显现。行业整体的投资机会减小,我们更加关注确定性的围绕新兴消费和新兴产业带来的主题性的投资机会。
本期入选的25只综合盈利预测调高股票中,从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来看,有多达13只股票的安全星级为三星或以上级别,我们选择当中的华东电脑(600850)进行重点点评。
华东电脑(600850)
“云计算”产业龙头
华东电脑是上海的云计算龙头企业,将全面受益于上海的“云海计划”。华东电脑牵头的“华云计划”投资5个亿,为上海近期将重点发展六项重大工程之一。子公司华东电脑存储网络系统有限公司承担了基于云计算框架的网络设备和关键技术开发。华东电脑和盛大集团、中国电信、浪潮集团等55个单位一起发起的“云计算产业联盟”已经正式成立。
资产注入将极大改善上市公司业绩。公司收购大股东名下华讯网络系统有限公司资产正有条不紊地进展,华讯网络盈利能力优异,资产注入后,能够与公司的原有业务形成协同效应,极大地增强华东电脑的盈利能力,公司的业绩将大幅度改观。
上海发展云计算动作频频。根据云海计划,上海计划经过三年的努力实现在云计算领域“十、百、千”的发展目标:十个示范平台;百家企业向云计算服务转型;带动信息服务业新增经营收入千亿元。此外,上海市也正在酝酿更多的云计算与服务行业优惠政策,已经确定的是云计算与服务行业企业将视同软件企业,例如在所得税和增值税方面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
云计算已成为信息技术的新趋势,将以28%的复合年增长率迅速扩张。根据Gartner公司对云计算市场的整体预测,云计算销售额从2008年的470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260亿美元,符合增长率28%。到2013年云计算市场的销售总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到2012年,云计算技术将相当普及,五分之一企业将没有任何IT资产。
东方证券表示,考虑到资产注入后,公司的业绩有望飞跃增长。此外,公司亦受益于上海云计算业务的开展,结合行业的平均估值水平,首次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10-2012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为0.79、1.02和1.29元,当前共有3位分析师跟踪,1位给予“强力买入”评级,2位给予“买入”评级,综合评级系数1.67。
上周综合盈利预测(2010年)调低幅度居前的25只股票中,房地产、金属与采矿两大行业均以5家入围而惹人注目。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央行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银根的收紧,必然对整个房地产行业形成利空。受制于通胀的威胁,房地产股票难有系统性机会,从而促使该行业有多只股票入围。
本期入选的25只综合盈利预测调低股票中,从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来看,有高达19只股票的安全星级为三星以下级别,本期我们选择房地产行业当中的云南城投(600239)进行简要点评。
云南城投(600239)
业绩下滑 风险渐浓
公司2010年前三季度业绩概述:2010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5亿元,同比下降48.56%;营业利润0.65亿元,同比下降47.0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0.45亿元,同比下降54.91%;基本每股收益0.07元。
二级开发可结算项目较少及经营费用扩大导致业绩同比下降。报告期内公司的房地产主要结算项目为昆明艺术工厂-森林湖项目、东川古铜旅游小镇项目、东骧神骏项目一期和大理河赕古道系列的武庙会及桃源居项目,其中大部分接近销售尾盘,导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报告期内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公司期间费用率高达22.7%,同比增加了9个百分点,进一步缩窄了净利润。
无短期偿债压力,有息债务长期化。截止至2010年9月底,公司账面现金为14.59亿元,较年初减少12.02亿元,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2.42亿元,较年初增加222.67%,账面现金/(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接近于6,短期内资金链充裕。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8.17%,接近行业平均水平,长期借款51.55亿元,较年初增加57.79%,占有息债务的74.91%,长期来看有偿债压力。
关键词:生态理论;环保产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212-03
1 经济生态理论下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1992年的2500亿美元增至2015年的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8%,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成为各个国家十分重视的“朝阳产业”。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环保产业是全球环保市场的主要力量。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进入21世纪,全球环保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支撑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并正在成为许多国家革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和关键。“十五”期间,由于国家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有力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产业水平明显提升。2007年,中国采取综合措施推进污染减排,全国装备脱硫设施的燃煤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例由2005年的12%提高到48%,城镇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60%,全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83.3万t,比2006年下降3.14%,二氧化硫排放量2468.1万t,比2006年下降4.6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双下降,首次出现了“拐点”,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向环保历史性转变迈出了坚实步伐(图1)。
由系统演化发展视角审视,经济系统的发展演进造就了环保产业,经济与生态相互之间体现了协同发展的态势,生态系统需要不断的向着顶级状态发展,体现物种多样性与最大化的能量蓄积,在稳定以及内部调节层面也力争实现最佳格局。经济发展与之类似,由最初的原始农业向有机耕作发展,其稳定性不断增长,并由大量消耗、大规模污染、大范围增长、效益低下的传统模式,向着洁净生产、环保绿色、生态经济模式创新。这一过程足以印证,人类经济体系由初期的不稳定逐步向着相对稳定的局面推进,而环保产业的产生以及快速更新发展便是该过程中的重要成果。环保产业早已变成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各地区主力发展的新兴领域。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尤其是发达国家争先将环保产业、低碳节能技术作为经济发展浪潮中制胜的利器,颁布各项激励政策,扩充经费投入,提升支持力度,这也足以证明了经济建设中环保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
2 经济生态理论下环保产业走向
由环保企业层次审视,其产业逐步向着资金、资源、资本以及技术方向不断演进,大体构成了各自生态位的个体。企业发展创新实力与竞争力影响其生态位,高级层次的企业体现了强大的组织、调配资源水平,因此其能够创造更多的利润。例如,LED行业,处在上游的企业要比中游企业利润多出70%。另外,高生态位的单位体现了更高的市场集成度。行业初期会形成众多低生态位的单位,伴随产业迈进成熟期,其占据了一定的技术、管理优势,因此渐渐发展到高哟蔚纳态位,这些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渐渐提升市场竞争力与集成度。
与发达国家环保产业相比,我国仍旧处于分散的初级阶段,企业生态位较低,为提升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应积极由单一模式向着综合模式不断演进与提升。
由生态体系层次审视,企业逐步向着集群模式发展,分化成初级、次级以及顶级规模企业,他们利用产业链以及共生网络构建成为有序、完备的生态体系,体现了零损失与高效率的综合特征。另外,环保产业体现出了由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产业,最终向第三产业发展方向转变的现实趋势。也就是说,环保产业必将由治理污染转变成环境服务,类别将趋于多样化,涵盖提升能效、预防污染、修复生态系统、提供优质技术服务与咨询等众多方向,并以高新技术企业居多。纵观我国环保产业,仍旧多为治理污染型企业,为进一步提升生态位,应加大环境服务比重,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区域经济发展层面审视,环保产业渐渐由企业生态体系发展为产业生态体系,最终将向着区域生态体系升华直至全球生态体系。环保产业区域特征以及国际合作受到了各行业阶层的普遍认可,众多国家在环保问题、信息交流、推动环保产业建设发展层面开展了广泛合作。目前,欧洲正积极研发BAT信息交流技术,用于应对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同时就毒害物质、污染源、排放物的总量标准进行监督控制与测量,形成了行业交叉文件,发挥了良好的协调促进作用。
3 环保产业发展对策
3.1 提升环保科学技术创新实力
我国环保产业始终处于初级阶段的重要成因在于欠缺核心技术。为此,应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推动环保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可利用发展重大专项提升创新实力,做好环保、节能、发展低碳经济、加强生态建设方面的项目研究,将关注点放在影响全局的技术以及技术群上,开发研究各个企业、各个产品链接技术以及产业园设计技术,形成共生网络以及集成系统。另外,应重点推动商业项目研发,吸引越来越多的单位研究环保技术,激发信贷、补贴等优惠政策的影响效应,实现环保产品、技术的快速推广与应用。
另外,应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快速建立公私合作关系,实现机构整合,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核心力量,通过协调发展,提升创新实力。企业应针对自身需求与特征,加大开发成本投入低的节能减排以及环保低碳、能源再生技术,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
3.2 培育发展环保服务业
为优化环保产业格局,应积极制定服务管理规划,明确战略目标,早日令我国环保服务行业迈向正轨,应对处理环保服务业体现出的自发盲目建设、规模较小、水平较低、重复内容过多等问题。应从行业政策法规的规范制定入手,发挥环保服务行业政策引导作用,确保其始终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积极发展,利用对应性法规政策加以引导,确保各企业投资经营行为符合法律规定,杜绝违规、违法行为,净化行业环境。另外,应积极培育打造环保产业的产品市场、技术市场、资金市场以及人才市场,确保众多生产要素间实现合理有效的流动以及最佳的组合。特别应做好环保建设与具体产业技术的服务与咨询管理工作,促进环保产业、各类相关产业系统结构、产品构成的优化更新。对于属性相类似的科研单位应加大鼓励,吸引他们到环保科技领域提供优质服务,实现环保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做好技术评估与成果推广,完成竞标工作,组建资质良好的信息服务以及技术经纪等中介单位,快速符合环保市场扩充发展中供需单位对优质服务的渴求。
3.3 提升产业链中环保产业地位
为促进环保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应全面提升产业链中环保产业核心地位,使之生态位逐步上移。可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将占据大量市场份额、体现高强大市场核心竞争力、对环保产业建设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作用、技术水平高的规模化企业以及具备核心影响力的专业集团企业作为行业龙头,在政策制度、投入经费、培养人才上给予全力扶持,令其渐渐体现一定的国际竞争实力,扭转我国当前环保产业集中度有限的不良局面,突破我国在国际环保产业链始终处在下游的不良格局。再者,对于节能环保领域的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应加大扶持力度,推动规模有限的各企业之间实现良性合作以及更大规模的结网,令更多中小企业在科学专业分工的同时发挥自身灵活度高、适应能力强的综合优势,实现环保产业的高集成度发展。依照各地规模不一、工业特征各不相同、资源具备不一样的禀赋以及环境容量不同的现状,应加强规划设计,创建产业集群。该阶段中应全面考量各企业单位交换废弃物质以及副产品过程中的关系以及利用能量梯级的状态,创建产业系统生态链,使各企业在生态链之中实现更高效的合作分工,完成聚集式发展。
同时,应积极创建公共资源、基础设施系统、各类能源高水平共享系统。事实上,环保产业之中的制造行业实际属于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大的主体。为此,在制造产业发展到一定集群模式之时,会形成行业饱和甚至拥挤的问题,各类成本r格的提升以及资源总量的不足均可能导致负面效果。因而,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引进来政策,弥补我国企业在环保产品、应用技术层面的缺陷与不足。可通过招商引资,优化环保产品建设生产、环保服务、综合应用资源、开发洁净产品等途径强化国际合作,对我国环保产业刑场强大的正面影响作用。另外,应积极引入国外环保领域现代化产品技术,激励国内企业同国际知名企业、项目建设、运营发展过程中的竞争与合作,使得我国环保产业在良性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发展与提升。
4 结语
为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应以经济生态理论为视角,明确环保产业发展的核心意义与功能价值,把握产业动向与未来发展方向,制定科学战略对策,方能改变我国环保产业低生态位的不良格局,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力波.中国经济低碳化的政策体系与产业路径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苏 名,傅志华,许 文.碳税的中国路径[J].环境经济,2009(9).
[3]李 健,周 慧.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2012(1).
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今社会各领域发展最具指导意义的思想观念。学习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我们紧随时代前进的步伐,从而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和战略方针。长期以来,我分公司在总公司党委的领导下,一直致力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实践,通过不断努力,现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并竭力结合工作实际加以落实。
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是最富有意义的飞跃,也是最难实现的。理论得不到落实,便是空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理论得以落实的关键,是能在具体工作当中找出存在与科学发展观理论不协调一致的问题,并能够结合实际,制定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我分公司在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不断自我反思,总结工作经验利弊,重点选择在运营服务和节能降耗两个关系公交生存和发展的方面着手,找出不足点,结合公司管理特点,出台一揽子的方针措施旨在改变这些状况。
服务质量是一种标准,一种形象,一种实效,一种系统,一种特色,一种创新。作为服务行业中的一分子,不讲服务,便失去了生存之权,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是公交人实现为人民服务理念的根本途径。这不仅在树立公交形象,提升公交在水城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促进公司效益增加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无疑将是同时实现社会和个体价值的双赢性举措。在全市上下竭力改造水城面貌,迎接全运会的大背景下,公交窗口必将成为展示水城文化的有效媒介。城市公交服务质量问题依然是民众关注焦点。当前,由于员工队伍来源的多元化,各自素质程度参差不齐,员工服务存在许多问题,诸如:服务意识淡薄,服务热情度不高;服务方式方法不合理,创新程度不够;车内卫生不合格;越站甩客,早晚点,不文明驾驶等现象尤为突出。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公司先后出台了下列措施。
第一,积极构建企业文化,净化企业内环境。利用各种形式逐步铸造企业之魂,制定指派文秘人员每月办四期板报、印发一次宣传单的工作目标。通过精神的引导,使员工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形成全新的认识度。第二,不断整改员工的服务标准。制定每年组织一次员工交流大会的目标。通过大会对各项旧标准进行全面梳理,对不符合现行企业规范要求的标准进行删改,用高标准引导实际服务工作。第三,积极关注公交事业发达城市的服务理念。学习先进的服务方式,联系总公司每年组织一次线路长以上人员到外地学习的活动,通过学习为公司的服务工作注入新鲜血液。第四,完善理论知识考核制度。每年进行一次服务理论知识考核,扎实司机、乘务人员的基本功,规范司机、乘务人员在进行服务工作时的标准,避免服务时原则性的错误出现。第五,加大对被投诉员工的惩治力度。在经济惩罚的同时,给予停岗学习处理,并要求作出书面形式检讨,写好保证书。卡好司机、乘务人员服务行为的标尺,在投诉的反馈中,了解员工落实服务工作的情况,认识工作中的不足。第六,在公司范围内开展服务竞赛活动。对每月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和一定的资金奖励,充分调动司机、乘务人员服务的工作积极性。第七,实行公司领导责任承包制。公司领导班子分包14条线路,达到哪条线路出现问题,直接找责任人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责任制的刺激作用,提升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第八,每两月组织一次员工交流活动,由各线路承包经理连同线路长主动和服务质量存在问题的人员谈心,积极寻找出现问题原因。
关键词:安防行业 服务 结构 调整
一、什么是安防服务
安防服务贯穿于安防产品的研发、销售及售后的全过程。它是相关组织或个人通过相关的安防产品、技能、经验等为特定的安防用户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帮助用户提高该业务的使用效率。事实上,安防行业就是一个提供服务的行业,其主要包括:咨询服务、设计服务、培训服务,工程评估服务、施工监理服务,接警服务,运营服务、升级扩容服务。安防服务随着行业的发展还在不断地分化和延伸。
二、安防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
通常,顾客的满意度是检验企业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服务成为了现代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在我国安防行业的起步阶段,是产品引导消费,消费者对安防行业的认知不够,有什么样的产品,消费者就使用什么样的产品。但经过多年发展,进入成熟期的安防行业,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达不到消费者要求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要想获得市场和客户的认可,单纯依靠产品的技术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只注重销售而不管服务,企业将很难生存下去,企业还必须将目光放在向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上面。企业最大化的保护客户利益,提高客户对安防产品的满意度已经成为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完整的安防服务由售前咨询、手中技术服务、售后维护升级服务组成。在内容复杂的安防服务中,企业有充分的发挥空间。我国大多数用户还是相对欠缺专业的技术知识,他们往往很难有效的管理已经建设好的安防系统,这时,企业优质的安防服务必将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安防系统是一次性建设系统,1至2年的免费质保期过后,要使系统正常运行,持续性的服务是不可缺少的,这也给安防业带来了的市场。服务的提升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利润率,推动企业其他业务的发展。安防服务必将为安防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
三、大力推动安防行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安防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明确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安防行业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列入工作的重点。转变安防行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目前,我国安防市场逐渐扩大,尤其是城市级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的建设与运营,给安防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安防行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服务效率,增加企业盈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抢占科技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安防行业与国家提出的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节能、信息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安防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摆脱低层次的产品竞争,提高产品优势。定期做好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吸引行业的专业人才、资金和技术,增加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产品收益,促进企业发展。开发安防关键性技术,建立创新型安防行业,是安防业发展的方向与必然趋势。第二,大力发展安防服务业。目前,安防行业领先的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售前、售后服务。实践证明,良好的服务会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及企业形象。
(一)服务意识主动化
多年来,我国安防行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的性能和价格上面,对于安防服务呈现出“被动”的状态,只有在客户的要求下,企业才会去为执行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安防行业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传统的“被动服务”已经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应当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为客户制定安全、便捷、智能的一体化服务模式。企业以服务客户为宗旨,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建立于客户沟通的信息平台,开通服务专线电话或服务邮箱等业务,保证企业能够及时全面地掌握客户信息,分析客户需求,积极探索满足客户实际要求的安防服务方案。
(二)服务模式系统化
服务模式是否具有系统化是企业能够持续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标准之一。当前,一些安防企业由于在安装了安防系统后服务跟不上,系统滞缓或是用了以后经常需要进行升级,使得安防系统安装后的升级维护费甚高,企业不堪重负,客户也抱怨重重。因此,企业应大力发展以咨询服务、报警运营服务、第三方评价服务为代表的系统服务模式。
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工程咨询、企业资质认证、风险评估及人员培训等,帮助客户做决策,为构建安防服务平台起到了重要作用。报警运营服务是集现场设计施工、报警复核处置与系统监控维护为一体的集成性安全服务。它是安防行业最具代表性的服务,近些年,国内的一些先行者已经在该市场取得了一定的份额。第三方评价服务是由第三方社会组织对安防产品进行评价,服务于用户。评价的依据和准则应建立在评价标准之上,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或修订标准体系,为为评价服务提供依据。
根据安防行业发展特点及用户的实际需求,企业还应提出具有创新性、多元化的安防服务方案,向提供整体方案的“大安防”企业努力。
(三)实行服务标准化
安防运行维护服务关系到社会民生及人民的财产安全,然而,安防服务业的工作人员众多,服务类型众多,根据每个服务人员的不同和服务类型的不同,向客户提供的服务质量必定有所区别。因此,企业必须制定服务标准,来指导员工如何服务,向用户提供怎样的服务才能得到用户的满意。企业实行服务标准化,达到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切实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企业综合实力。
安防服务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业务。我国安防行业早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安防系统应用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安防服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做好安防服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已成为安防行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韩召善.传统安防行业的产业结构要调整升级[J].中国安防,2010(4)
关键词: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挑战;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12-02
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为扩大就业提供动力;而扩大就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对我国经济增长以及就业形势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互动效果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要想实现良性互动,必须要解决互动过程中的问题,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此,本文针对当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良性互动的关键点,并提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良性互动的策略,希望能为我国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所带来的就业问题
第一,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就业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许多传统制造业开始向技术创新产业转型。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空有技术创新,却没有与技术相匹配的先进设备与人才也是不可行的。首先,企业技术创新会需要大量的科技型人才。企业在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岗位设置的数量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如果引进大量的科技型人才,那么原有的不符合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要求的人T就会被迫下岗,造成结构性失业。这些失业人员当中有的已经在该岗位工作了很长时间,年龄也比较大,再次就业将会有很大的难度。其次,由于技术创新对专业性要求比较高,所以在劳动市场当中难以找到符合企业要求数量的高素质人才。而一旦人才供应不足,企业的技术创新也会受到一定的阻碍[1]。
第二,平均工资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就业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劳动力成本都比较低,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经济。现如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对工资与社会待遇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经济发展要求,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增加社会保障福利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对就业形势而言,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平均工资水平提高,人们就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收入,消费水平也就更高。消费拉动经济,通过扩大内需的方式,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后,就可以为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平均工资水平提高,企业运营的成本就会提高,如果运营成本提高的幅度太大,那么企业运营的经济效益将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某些中小型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就不是很强,如果运营成本大幅度提高,那么企业将难以继续吸纳人才,甚至还要从原有基础上进行裁员,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第三,扩大内需与提高汇率所带来的就业问题。以前我国的经济都是靠外需拉动的,而近年来,我国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内需,使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种经济发展动力的变化并非偶然,而是生产方式、产业关系调整的必然结果。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就意味着社会资源分配、社会价值观以及社会消费行为以及相关经济政策的变化。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扩大内需的方式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但是内需市场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要优化产业结构,还要对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处理。而大量的劳动力转移使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波动,从而影响到就业。而汇率的提高会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许多中小型企业的运营成本会大大提高,对人才的资金投入将会明显减少,所以增加了社会就业压力[2]。
二、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良性互动的关键点
要想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的良性互动,必须要把握好关键点,协调好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要考虑到社会的就业形势;在扩大就业时,要考虑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任何一方都不能被忽略。过去都是让就业单方面地适应经济发展形势,而如今必须要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的良性互动,在保证社会就业率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良性互动的关键点如下:
第一,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协调。实现良性互动最重要的就是互动双方关系的协调,防止出现经济发展速度快、就业困难或者就业率较高、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在经济发展时,要控制好发展速度,防止速度过快而导致企业盲目增加就业岗位,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在扩大就业时,也不能盲目地追求数据,防止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泡沫经济”等问题。
第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劳动力的优化配置是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良性互动的重要手段,其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失业率。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劳动力配置方案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要优化劳动力配置方案,在发掘新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还要对劳动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比如,对结构性失业人员开展转职培训工作,加大对失业人群的救助,加强对再就业人员的扶持等,使得结构性失业人员能够尽快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3]。
第三,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在开发人力资源时,必须要考虑到对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两方面的影响。同时,要注意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人性化因素,改变过去劳动力被动接受环境的行为,合理开发人力资源,使得人力资源开发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社会的就业率。
三、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良性互动的策略
第一,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扩大新兴产业规模是我国目前为解决就业问题所提出的重要战略。2010年,我国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严密的规划,把节能环保型产业、信息技术型产业、生物研究型产业、先进设备制造产业、新能源开发产业、新材料研发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等七大新兴产业作为战略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些新兴产业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再加上这些产业通常都具备与之匹配的产业链,所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改善就业形势、促进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效果。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完善服务体系、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大力推动技术创新的方式扩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从而为就业人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最终实现由产业发展带动就业[4]。
第二,扩大传统产业就业需求。虽然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系与产业结构都已经基本形成,但是总体水平不高,农业生产效率比较低,工业发展还未完全实现自动化,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三大产业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利用这一优势,就可以扩大就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优化产业配置,增加企业吸纳就业的容量。可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创新型产业融合在一起,既能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又能推动技术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在农业方面,现代化农业重在技术创新和生产管理,所以对技术型人才与生产管理型人才的需求量有所提高,为农业技术型人才以及农业生产管理型人才提供更多就业的机会,也为附近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创造条件。其次,调整工业发展结构,促进高技术产业就业。我国中低技术型工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比较强,相比而言,高技术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对薄弱,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需要调整工业发展结构。最后,促进社会服务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服务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与技术服务行业,而社会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相对较少,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要促进社会服务行业发展,挖掘社会服务行业的就业潜力[5]。
第三,鼓励中小型企业吸纳就业。虽然大型企业可以一次性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全国的大型企业数量较少,绝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鼓励中小型企业吸纳就业成为我国缓解就业压力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小型企业缺乏强有力的融资手段,投资较少,严重制约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我国为解决这一问题,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进行了规划,鼓励大型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发展,使其成为集中的产业群;出台相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从而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为扩大就业提供动力;而扩大就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必须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之间的关系,通过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扩大传统产业的就业需求、鼓励中小型企业吸纳就业等手段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社会就业率,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徐君,李巧辉,王育红.产业聚集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机制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8):983-988.
[2] 毛雁冰,薛文骏.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就业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9):142-148.
[3] 俸晓锦.县域经济视角下南方民族地区农村青年就业模式研究――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24): 116-118.
【关键词】节能服务产业 人才培养 问题 对策
一、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地节能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态势。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公布的2011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公司数量近3900家,节能服务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在3900家节能服务公司中,有1719家为备案节能服务企业,实施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1472家,比2010年增加了88,23%;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到1250.26亿元,其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额从2010年的287亿元增加到412.43亿元。同比增长43.45%;实现节能量达到1648.39万吨标准煤,行业从业人数大幅增加,从原来的17.5万人增加到37.8万人,同比增长116%。
2011年9月7日国务院的《“十五”节能综合性工作方案》,为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的《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节能服务产业前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壮大一批综合性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使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进行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
二、节能服务产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供给与需求数量差距悬殊
节能服务产业在面临“十二五“发展机遇的同时,节能服务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众多的问题。究其原因,缺乏一支精通节能技术、熟悉节能管理、事业心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是我国节能工作的最大“软肋”,节能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据估算,到“十二五”末,节能服务行业的市场容量预计超过2万亿元,“十二五”末我国至少将出现五万家节能服务公司,而这些节能服务公司仅以需要节能服务管理型和节能服务技术型人才各一名来计算,这一行业需要50万从业人员以满足市场需求。那么“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就将出现10万人的人才缺口。
2.综合性技术人才缺乏,人才质量亟待提高
21世纪初,我国便开始加大了节能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但目前,节能人才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主要归结于节能服务人才的特殊性。节能是跨行业、跨学科的一种综合技能很强的专业,对节能管理和技术人才的知识层次、技术水平、综合素质要求高;同时,不少节能项目投资小,投资回收期长,节能业绩计算复杂,业绩显示度低,要求节能管理和技术人才具备很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从目前情况来看,两大类人才是目前节能行业最迫切需要的:一为节能技术人才,尤其是有过大型工程项目经验,可独立设计大型系统综合节能项目的专业技术人才。二为节能管理人才,那些对节能产业中某个专项领域有深刻认识,又具有市场运作经验和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端人才一直是企业追捧的对象。
3.高校专业设置缺失,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节能服务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高等教育培养和企业自主培养两种模式。我国高校在节能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起步较晚。至今还没有形成健全的节能人才培育机制,面向节能服务产业的类人才培育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环节都几乎处于空白。近几年,国内清华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地质大学、石油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学校设置了与能源有关的学院,但是目前还没有一所高校专门设置节能专业。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成立于2005年,是我国第一家以能源与资源工程命名的院系,也是唯一的能源与资源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单位。主要培养水资源利用、油气田开发、能源动力、新型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高效与循环利用等领域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所学的内容不能说是与节能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与节能所需的条件还有很大的差距,对解决节能服务公司人才紧缺的问题仍是远水不解近渴。
在企业自主培养方面。由于大部分节能服务业企业还未形成一定规模,资金和技术较为缺乏,因此还不具备实现人才自主培养的能力。在人才引进方面,企业主要采取高薪聘请等手段吸引人才,而不注重人才服务与管理平台的建设,造成骨干人才归属感不足,严重影响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节能服务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节能服务业属于多学科领域汇聚交叉的新兴行业,它的新主要体现在运作模式和节能技术上,这就要求节能服务人才具有新行业知识和新技能。因此,节能服务人才的培养便成了推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大量的人才缺口,高素质的人才需求,这是关系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未来的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在根本上满足产业的人才需求,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借鉴发达国家节能产业人才培养经验,加大政府财力支持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节能服务产业从起步到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尤其是目前我国节能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段,更需要政府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进行扶持。在这方面美国的人才培养做法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为推进节能产业人才培养的步伐,美国政府不断加大对该产业的资金投入。在《美国经济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RRA)中,美国政府向劳动部拨款5亿美元,用于资助新的培训项目,支持和“绿色”劳动力相关的研究。节能产业劳动力培训也被纳入到该项法案的支持范围之内,通过各州能源项目的运作,直接获得6400万美元的节能培训项目资金。近期,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宣布投入3000万美元用于行业评估中心项目,培养未来从事制造节能行业的工程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帮助他们成长为美国的下一代行业节能专家。通过行业评估中心项目,全美范围内的大学都能获得实践训练和能效技巧培养的机会,有助于学校对各类制造设备实施能源评估,提高学校在经济领域的竞争力。受益于能源部资金培养的这批工程系学生会帮助当地的公司和工厂降低能耗,减少能源成本,增强它们的商业竞争力。
2.加强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建立节能人才快速成长的通道
从短期需求考虑,应该进一步整合节能服务的培训工作,做到使台同能源管理的短期培训规范化、规模化。推广能源管理师培训项目,为我国基层专职能源管理人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提供不同层次的能源管理知识和技术培训t使企业管理者了解,如何高效地利用能源、节约能源以及如何进行能源管理等,为企业带来直接而显著的经济效益。根据不同企业对节能服务人才需求,确定培养方向及目标,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被培训者的技能,尽量满足节能服务人才市场的需求。
同时,应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成人教育培训,建立节能人才快速成长的通道。增设成人教育中与节能产业相关的学科。开设相关紧缺专业,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人才。
关键词:物业管理服务;成本管控;政策建议
随着房地产产业的繁荣发展,我国的物业管理企业也正处于全面调整、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对社会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要求以及外资企业的加入是物业管理服务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本控制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并且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属于微利型行业,在保证物业管理服务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提升成本控制的水平,已成为物业管理服务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物业管理服务企业成本收支状况
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与业主签订的服务合同,以业主的需求为标准,为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而进行的有关房屋及其相关配套设备的检修、维护和系统化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业主为满足自我需求而支出的费用为管理服务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其支出主要包括内部管理人员的基本费用支出如基本工资、福利津贴支出,还有提供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必不可少的管理费用和风险防范成本。
与其他企业一样,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可以通过增加收入减少成本费用支出或者开展其他的创利型投资业务来获取更多渠道的收入等等,总之就是为了增加服务企业成本与费用支出之间的差额,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物业管理服务企业成本控制基本现状剖析
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涉及的范围广、种类多,成本控制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而言,其成本控制的基本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管控思路狭隘,缺乏有效的管理理念
虽然时代经济有较大发展变化,但物业管理服务企业成本管控的方式和观念并没有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大多数企业成本管控仍是通过简单的缩减费用支出、减控管理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来实现,加大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和延长工作时间,目的也只是减少企业的直接成本。对服务产品前期开发设计阶段的成本费用缺乏有效的监管,忽视服务过程中人力资源的相关费用支出、服务质量的好坏以及服务环境的优雅状况,从而导致物业服务企业成本控制的基本思路狭隘,只是追求简单的成本降低,对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缺乏关注。况且,成本减少并不等同于经济效益的改善,物业管理服务成本控制也不完全等同于成本减少,在物业管理服务企业提供服务产品时,要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基本理念,根深蒂固的旧有观念应该减弱,需要树立有效管理理念和制定合理的管理思路,将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价值作为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可以选择有效的直接性的成本支出减少或者营利产品的开发投资,加大投入量获取更多的提升经济价值的渠道,最终实现企业经济价值的提升。
(二)陈旧的成本管理方法,缺乏创新的管理手段
就目前物业管理服务企业运营情况而言,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仍占主流,电子信息化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其经营管理方式方法还比较陈旧落后,管理手段缺乏创新性。物业企业内部拥有一套机械、万能的资源配置方案、操作流程、成本管控目标和方法,忽视企业管理项目的差异和项目具体的类型、建筑模式、业主的服务需求水平以及相对应的物业管理费用标准的制定等情况,这种一成不变的管理方式方法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信息时代大背景下,手工化的管理手段已经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信息资源更新速度缓慢导致准确性低、有失全面性和及时性,落后的管理手段与现代化的管理工作不能相搭配,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先进的管理方法。同时,大多数的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不全面、考核制度和周期不合理,有些知识生搬硬套并不能很好的对现实情况迅速做出反应,缺乏灵活性,其内部员工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奖惩制度不完善,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项目配套设施不完善、不合理,工程质量稳定性不足
物业管理的前期管理阶段开始时间比较迟,一些楼房建筑并没有考虑到物业管理问题,相对应的物业管理设备设施不齐全、不完善,或者虽然安排了配套设施但是设置却十分不合理,影响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效果。除此之外,有些工程建造实施过程监理不到位,对质量把关不严谨导致工程质量稳定性差,需要进行大量的维修、维护,增加了物业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从而增加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成本。
(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失优秀人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业主对物业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需求,使物业管理工作人员配置的问题凸显出来,成为规范物业管理的关注点。首先物业管理发展历程短,对从业人员的资格没有统一的严格认证,其基本行为也缺乏标准化的规范,物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还很薄弱,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其次,人们对物业管理行业的认识不足,再加上物业管理行业的准入门槛低、工资收入不理想,人才的基本价值体现程度低,导致许多优秀的人才流失。
三、加强物业管理服务企业成本管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人力资源投资管理
众所周知,物业管理服务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本,那么合理有效地控制人才资本成为管控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实践运营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信息化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代替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运用信息技术来减少人力资本的投入,全面提升人均管辖面积及提升人的管理效能。对公司内部员工、新入职员工进行相关的企业文化宣讲培训以及业务能力的基本考核,制定系统化的培训机制,定期进行各种素质培训,制定合理的奖惩和职位晋升制度,为员工的职位晋升提供畅通无阻的通道,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在企业中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以降低职工离职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减少员工培训费用。不断提高员工的政治、科学和文化水平,加大技术改造资金投入,及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以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匹配度要求,人员职位安排合情合理,在国家相关用工政策的指导下,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人员配置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即实现工作岗位的有效供给又可以减少企业人用工成本。简而言之,物业管理服务企业通过对内部岗位的科学性编制,选择适合的人才和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增强员工稳定性,可有助于物业管理企业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追求全局成本控制,实施追踪作业成本法
目前大部分物业管理企业对成本的控制均是通过简单的部门或者单位成本管控,这一管控方法的缺点就是对于具有关联性、同质性和费用并非一个单位部门的归属问题很难解决,容易造成单个部门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损坏企业整体的收益,有失全局成本控制的效果。所谓追踪成本控制就是控制作业成本法,将作业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而不是项目,可以有效解决上述成本归属问题,有利于控制全局成本。同时,物业管理服务企业严格贯彻“以业主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对成本的效益水平提升关注度,成本管理控制的标准为资源的消耗是否为业主增加经济价值,而不是仅仅关注成本费用本身的耗费情况。
(三)注重细节管理成本控制
物业管理行业属于微利型,需要在实践运营过程中关注每一细节的费用成本支出,注重细节成本管理已经演变成为获取盈利的重要保障。以本人工作过的物业公司为例,公司在综合考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对工程建造的成本费用设定严格的成本控制方案,并且根据工程进度实施反馈机制,最终获取预想的经营目标。公司内部每个部门制定自己的财务预算计划,按照计划严格执行,对各种费用的支出做出合理的安排,减少不必要的非生产性费用支出,例如会议成本费用精简化、电话费用有效控制额度、接待严防铺张浪费、车辆使用区分公私、提倡水电节约意识等等,对每一个细节的关注可以帮助企业节省很多的成本,保证企业成本管控效果具有成效。
(四)加强组织管理,降低组织成本
组织成本是物业管理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如何减少组织成本也逐渐成为企业管理控制成本的一种途径。具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组织结构的完善。物业管理企业要紧密结合自身的特点,综合考虑服务业主的需求以及外界市场环境的变化,对现有组织结构进行考核,发现其运行机制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正,使其达到最优的控制效果;二是组织运行机制的合理完善完备。对组织中的每一环节设定相对应的组织运行机制,如决策机制、日常经营管理机制、与服务业主的沟通协调机制以及员工的奖惩机制等等。
(五)开展科学化的管理,提升效率
信息化时代努力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理念,物业管理服务公司成本控制走科学化的管理渠道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一是物业管理中相配套的基础设施设备要追求低耗能环保,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合作共同促进高效节能设备的改造工作;二是运用先进的方法进行现代化管理,综合运用全面预算管理、三标一体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办公的信息化管理、物流集中配送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方法;三是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公司员工既要注重基本业务能力培养又要注重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其成为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六)充分发挥集中优势
集中优势是指物业管理服务企业成本控制过程中,努力发挥企业总部具备的特有功能,在企业整体上下实现资源和相关信息的共享,避免产生各个项目各自为政所产生的不必要的成本费用支出,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比如,对拥有多个管理项目的物业企业,可对常规性的物资采供进行资源整合,统一招投标,在降低了单位成本的同时又规范了项目采购业务。
参考文献:
[1]张涛.加强物业管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思考[J].现代企业,2011(02).
[2]谢静.物业管理企业成本控制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0).
[3]朱长源.论物业管理企业的成本控制及经营理念创新[J].四川建材,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