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农村发展存在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发展存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发展存在问题

第1篇:农村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 问题 对策 发展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投入相对少

农业投入相对少,加上其回报比较慢,除了政府对农业产业进行投入外,其他方面的资金几乎没有投入农业。因为资金的缺乏,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农业生产、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此外,自然因素以及气候条件等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同时,农业科技创新因资金投入不足而受到了限制,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不能有效正常运转,导致了很多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运用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好地支撑农业生产的升级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民收入较低

农村农的产品产量递增趋势并不是很理想,一些农产品产量时高时低,农民增产增收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无法得到保证。而且因为有的地区遭受洪涝、旱灾等,引发了农产品产量普遍持续降低的现象,导致了农产品单位产量明显降低。特别是近年来,很多农产品低价运行、频繁波动,增产不增收,甚至出现了增产减收等不良趋势。取消最低农产品保护价格收购以后,粮食价格持续走低,粮食丰收却减收。农业的整体发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主要由于农业产业科学技术含量比较低,既不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也不能稳定农产品的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竞争,争相调低农产品价格,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的收入与效益。

3.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突出

(1)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2)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人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

4.农民贫富差距大

农民贫富差距大,是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瓶劲。当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贫富差距已经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发展极为不平衡,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全面发展。而且即便是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方,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地扩大,财富逐渐在向少数人聚集,而多少人则生活刚刚解决温饱,甚至没有解决温饱,低收入人群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异常艰巨。那些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则大部分搬迁至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严格地影响了当地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突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对接难的矛盾,彻底扭转农民增收缓慢局面必须突破性发展龙头企业。要确保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突破性发展产业龙头企业,靠龙头将农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形成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格局。发展龙头企业;(1)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环境;(2)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龙头企业的发展经营必须兼顾公司、农户等多方利益防止出现一味追求公司利益而损坏农民利益的现象,只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才能切实起到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3)要走出政府办企业、管企业的误区。本着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先发展扶持谁的原则,按市场经济规律组建龙头企业.不能搞拉郎配和过多的行政干预。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要严格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的思路与原则,大力发展新、优、特、精农业产业,充分挖掘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潜力。要积极发展农业新的品种,选择市场需求旺盛的农产品如蔬菜、瓜果、花卉以及园林产品等,进行大规模种植,真正让农产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此外,要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名、优、特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抓好优质水稻、瓜果、牲畜、水产品等的生产发展,以优质农产品挤占市场。依托地区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培育特色,打造精品,逐步培植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第2篇:农村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自2004年全国水管体制改革启动实施以来,根据水管单位承担的任务、收益情况和自身特点,划分水管单位类别和性质。

完全承担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为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事业单位。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其编制内在职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等基本支出由同级财政负担。工程更新改造费用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可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利用水土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发展一些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种植业、养殖业等。

承担既有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供水、水力发电等经营性功能的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为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事业单位,其编制内承担公益性任务的在职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以及公益性部分的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等项支出,由同级财政负担,更新改造费用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经营性部分的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由经营收入支出,更新改造费用在折旧资金中列支,不足部分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的经营性资产收益和其他投资收益要纳入单位的经费预算。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该类水管单位各种收益的变化情况,以便财政部门实行动态核算,并适时调整财政补贴额度。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利用自身的水土资源、电力资源、人才资源和基础设施可以开展诸如种植、养殖、旅游等与水利工程有关的多种经营项目。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企业。目前已转制为企业的,维持企业性质不变。

2 存在问题分析

2.1 水管单位经营创收机制不活 水管体制改革后,承担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任务的水管单位被定性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按照国务院制定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要求,全额财政拨款的纯公益性水管单位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但是,就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水管单位尚未达到财政全额拨款,经费缺口问题突出,加之受经营性项目缺乏,水管单位职工工资偏低,直接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水管单位的经营创收工作成为一个焦点和难点问题。对此,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明确表示,水管单位可以充分利用水利工程及其水土资源优势开展多种经营,来弥补事业经费不足等的

问题。

2.2 基层农村水费收入不足 农业水费计收难、收取率下降、水费收入递减,致使许多水管单位生存面临困境,相当一部分农田水利设施难以正常运行。造成水费收入递减的原因。

由于末级渠系不配套,计量手段和量、测水设施不完善,难以实行计量收费,导致许多地区目前仍是通过行政手段,按耕地面积收取农业水费。农民反映,按亩计收水费,用水多少一个样,用和不用一个样,既然没有得到供水服务,交水费就不合理,从而出现收费难问题。

由于渠道损坏,水损大,有的尾水灌区输水损失高达80%。对损失的水资源无法通过提高水费收入来弥补,致使管理成本增加,收入下降。

由于大多数水管单位均属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职工生活和水利工程维护完全依靠收取的水费来维持。随着水费收取率不断降低,许多水管单位职工工资难以保障,造成职工队伍不稳,管理服务不到位,农民群众的意见也很大等问题。

管养经费严重不足,水利工程状况日趋不善。据统计分析,一般情况下,水费收入的70-80%左右用于供养人员,20-30%左右用于工程维修。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水费优先保证职工的基本生活,用于工程维修养护的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导致水利工程渠系管理维护差,工程状况下降。

2.3 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不完善 部分地区终端水价偏低,不利于提高用水户节水意识。水利工程农业水价远低于供水成本,致使工程老化失修。实施农业水资源费征收的地方极少,地下水超采严重。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管理薄弱,大部分地区的末级渠系水价没有纳入政府价格管理范畴,乱加价、乱收费的问题突出,既加重了农民负担,又助长了水资源的浪费。综上所述,应进一步深化农业水价改革,加快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步伐,促进节约用水,保护和优化配置水资源。

3 对策措施

3.1 加大水管单位营利性创收工作 国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对水管单位的多种经营活动作了相应的规定,但据此认为水管单位今后不能再从事多种经营活动是片面的,也是十分有害的,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影响水管单位的稳定,乃至整个水管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对财政全额拨款的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在财政资金到位后,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但为了保障堤防安全,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资源闲置和浪费,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利用水土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发展一些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种植业、养殖业,是允许继续开展的。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在核定的财政资金到位的情况下,不得兴办与水利工程无关的多种经营项目。但水管单位利用自身的水土资源、电力资源、人才资源和基础设施等开展的诸如种植、养殖、旅游、餐饮、加工制造、技术咨询、房地产等均应视作是与水利工程有关的多种经营项目,不在限制之内。而受到限制的只是那些在异地投资兴办的、与水利工程毫无关系的项目。对定性为企业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和经营性水管单位,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水管单位应当继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市场为主导,大力开展经营活动,努力壮大自身

实力。

要善于发挥人员特长。既然经济创收是水管单位目前面临的工作任务,就要有强有力的经济管理组织。要善于发挥人员特长,讲究不同类型人员的最佳组合,以便合理搭配协调开展好工作。同时,注重学习,通过参观、阅读等各种方式借鉴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将其精华之处应用到本单位的实际工作中,促进自身的市场竞争力。(3)水管单位可以制定招商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激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在多渠道投资的项目上,要注意确保投资人和管理人的一致性,把风险与责任挂钩,切实提高项目效益。

3.2 强化水费征收工作 逐步推广和规范用水者协会等形式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实行民主管理,让农民自己负责末级渠系的水量分配、水费收取和渠道维修等工作。

要积极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对乡村输水渠道进行公开租赁或承包,将农业灌溉管理经营权移交给农民,通过管理权限、职责和利益的挂钩,调动农民维修渠道、节约用水的积极性。

3.3 完善水价管理机制 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是水管单位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积极推进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要加快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地位和作用,延伸供水服务范围,有条件的要直接供水用户,减少管理级次和收费环节。

第3篇:农村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一、存在问题

1.农村林业人才缺乏,制约经济发展。农村林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特别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现林农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同时,他们接收外界信息能力较弱,不善于利用科技,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农村林业经济认识不足等这些因素都严重地影响了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2.林业产业结构变化越来越严峻。为追求短期效益,近10年来,广西桉树人工林发展快速,年均新增200万亩左右,桉树面积、生长量、蓄积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有“世界桉树看巴西,中国桉树看广西”的说法。大面积的种植速生桉,使得我省农村林业产业结构越来越不合理。从产业化和特色化上看,未能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化结构,特色优势并不突出,规模也相对较小,无法满足市场的多样性的需求。3.林地分户经营和产业集约化经营矛盾问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规范流转,放活经营,明晰产权,调动农民和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建设的热情,盘活林农手上的林地,让林农实现增收。但由于大多数林农还停留在传统的思想模式上,许多林农手上的林地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4.农村林业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因为受林农自身素质水平的限制,广大林农缺乏掌握林业生产经营的专项技术,导致在林地经营上,普遍存在种下去不管理或少管理的现象,更谈不上选择良种树苗、按规格种植、施肥抚育等科学经营管理,导致林业生产经营周期长,生产与开发的林产品始终处于初级阶段,获得收入低,林农积极性不高。

二、解决农村林业经济发展对策

1.加大对农村林农的技能培训,提高林农素质。现阶段农村林农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体力型为主,技能型较少,智能型更少。加强对林农技术培训:一方面通过带领林农外出实地考察、邀请专家授课、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林业科技知识及技能培训;另一方面通过政府部门引导林业科研部门、高校、企业与农村结对子,将先进的林业科技成果广泛的运用到农村去,使林农能够更合理、更科学、更有效的掌握新技术。最终转变林农思想观念,提高农村林农的素质,适应农村林业经济发展的需要。2.鼓励林地流转,调整农村林业结构,实现农村林业产业化经营。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外出务工,留在农村发展经济的壮劳力越来越少,只有将林地向专业大户、林业企业流转,才能整合林地资源,实现集约经营,提高科技含量,进一步优化林业生产要素配置,全面盘活森林资源,释放林地生产力。通过专业大户、林业企业的先进的技术经验和管理方式带动周边的林农的发展,引导农民科学经营林地,形成农村林业产业模式。同时大力发展观光旅游林业产业,开发林业观光旅游功能。丰富农村林业结构,多方面开发林业新经济功能是实现林业的可持续经营发展的途径。3.建立健全农村林业保障机制,提高林农积极性。通过建立健全林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强对农村林业投入保障、生态效益补偿、林业造林补贴等支持;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简化采伐审批程序,实行林木采伐分类管理等;建立健全集体林权流转制度,规范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流转,优化林业要素配置等等。才能破除一切束缚林农手脚的不合理限制,保障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放手让林农去闯市场,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增强农村林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净化农村林业发展环境。4.搞好社会化服务,增加农民收入。政府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市场动向和林业发展规划,以技术服务为支撑,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引导林农参与当地生态建设,发展林果、种苗、森林生态旅游、特种养殖、林木林副产品加工等林业产业,从而推动广大林农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发展农村林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林农走向兴林致富的之路。农村林业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活跃了农村市场,最终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4篇:农村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小额信贷;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

农村小额信贷是向农户、农村工商户以及农村小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贷款。国际公认的小额信贷项目始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目前主要存在以孟加拉乡村银行为代表的“福利主义型”以印尼人民银行、玻利维亚团结银行为代表的“制度主义型”两大模式。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采用的是孟加拉的乡村银行模式(GB)。GB模式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尤努斯博士的小额信贷试验,在试验基础上于1983年创立孟加拉乡村银行(也称格莱珉银行,GrameenBank),主要从事面向贫困农民的小额贷款服务。通过30年的成功运作,孟加拉乡村银行已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效益最好、运作最成功的小额贷款金融机构。

一、我国小额信贷发展概况

20世纪90年代初小额信贷的GB模式被引入我国,到目前为止,我国小额信贷发展已经历4个阶段:一是试点的初期阶段(1994年初-1996年10月),引入孟加拉国GB模式,小额信贷项目在我国进行尝试。该阶段的明显特征是在资金来源方面主要依靠国际捐助和软贷款,基本上无政府资金介入。二是项目扩展阶段(1996年10月-2000年),因第一阶段成效显著,1996年小额信贷开始受到政府重视,进入以政府扶贫为导向的项目扩展阶段。该阶段的明显特征是政府从资金、人力和组织方面积极推动,并借助小额信贷来实现扶贫攻坚目标。三是农信社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阶段(2000-2004年),该阶段的显著特征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正规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推动下,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我国小额信贷发展开始进入以正规金融机构为导向的发展阶段。四是农村小额信贷揭开新篇章的阶段(2005年至今),从2005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推动5省市“只贷不存”小额信贷公司试点,“只贷不存”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其经营遵循商业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2006年中国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2007年初批准设立了多家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2007年8月,中国银监会出台《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和指明小额贷款的发展方向,将发放农村小额贷款的机构由农村信用社拓展到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并相应拓宽服务对象,扩大适用范围,调整授信额度,延长了授信期限,明确新的利率定价机制。2008年11月,由中国人民银行起草的《放贷人条例》草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民间借贷有望通过国家立法形式获得规范。这些新举措在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历程中是一个重大突破。

根据资金来源和组织机构的不同,当前我国现有的小额信贷可分为4类:以国际机构援助的非政府小额信贷;政府包括具有政府职能的社团组织如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基金会等组织开办的小额信贷;正规金融机构开办的小额信贷,主要是农信社开展的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此外,城市商业银行中也存在一些与政府合作的担保贷款以及一些政府的金融机构代表政府发放的一些下岗再就业的小额贷款。目前我国约有32000家农村信用社开展了农村小额贷款服务,几乎占到整个农村信用社的80%,约有25%的农户获得这种方式的贷款。以江苏省为例,全省所有农村乡镇网点均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贷款余额达116亿元,比2001年末增加了103.4亿元,增幅达820.63%(见表1)。中国银监会要求其他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要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四是从2005年在各地开始试点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2007年底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在新疆乌鲁木齐通过向当地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的形式开展农村金融服务试点。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也在国内成立了3家村镇银行――湖北随州、重庆大足、福建永安。2008年8月农业银行分别在湖北省汉川县新河镇和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镇设立两家村镇银行。2008年9月,由交通银行作为主发起人的交银兴民村镇银行在四川大邑县开业。目前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量 涌现,到2008年底将超过100家。

二、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农村实施小额信贷是国家运用金融手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生产由传统的季节性向现代农业的长期性转变;农户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转变;农业生产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已从增加农产品供给转向增加农民收入;县域经济增长模式发生变化,县和县以下中小型民营工商企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农村个体和私营经济活跃,乡村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增加,但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有限。农村小额信贷的推进有助于改善农村金融领域现存的问题。由于小额信用贷款向农户发放时无需抵押、担保,手续简便易行,可直接贷款到户,小额信贷能有效缓解农业生产和农村家庭应急之需。总之,小额信贷这一新型的农村信贷管理制度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可解决农户贷款难,缓解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失衡问题

由于受土地自然环境以及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大部分农户主要从事小规模、分散化生产,普遍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对于正规的金融机构而言,它们发放贷款已基本实现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充足的资产抵押是金融机构决定贷款主要条件。而这样的贷款门槛对多数农民而言太高,使农民贷款难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小额贷款无需任何担保抵押物,其发放对象是信用良好的农户,有利于急需资金的农民及时、便捷、有效地获得贷款。近年来,我国已有1/3农民因先后获得小额农贷支持,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优化农村信用环境,规范农村金融秩序

小额信贷是基于农户的良好信用而发放的贷款,小额信贷的推广有助于增强农户的诚信意识。通过加强小额信贷的宣传和发放,让农户认识到金融和信用的关系;通过信用评级和公开,让农户理解信用的价值,使得农民争当“信用户”形成风气,“有借有还”的信用观念得到进一步弘扬。在大力推广和创建信用村、信用镇、信用乡以及评定“信用户”的活动中,为农户建立信用档案,从而增强农户的信用观念。农村小额信贷的逐步发展,为农村经济体系带来了活力,对于促进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由于小额信贷对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农民在从事多样化经营中,满足了其自我发展的愿望。小额信贷为农村贫困户提供了发展机会和条件。

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来源狭窄,后续资金不足

目前国内的小额信贷机构普遍面临资金制约,缺乏有效的资金渠道。小额信贷机构不能吸收低成本的储蓄来扩展其业务,也不能从银行获得商业性贷款用于小额信贷。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主要是股本金,只能依靠自有资金发放贷款。随着改革的深入,在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再行研究拓宽捐赠资金、委托贷款、批发资金等资金来源渠道。由于小额信贷组织只贷不存,不得发行债券,不得搞变相集资,又不能在人民银行再贷款,资金短缺成为小额信贷组织的主要瓶颈。

(二)农村小额信贷风险性高、成本高

小额信贷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信用道德风险。由于农村小额信贷主要是向农民提供短期资本贷款,放贷类型和地区都较为集中,小范围的同质客户群会局限了风险分散的潜在能力。加之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整体信用环境也较低,部分农民信用观念较淡薄,信用的变数较大。再加上没有担保抵押物,使得农户违约后的强制执行变得没有保障。若由此而形成债务链将会变得极为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失去对贷款风险的约束力。

2、自然灾害风险。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的生产,其生产效益是农民偿债能力的重要保障。但农业属弱质性产业,生产经营依赖于自然条件和生产环境,受自然灾害影响明显,造成农业收益具有不稳定性、风险系数大。一旦受到灾害,将因收入损失而造成信贷资金的损失。

3、市场风险。我国农户的生产方式主要以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经营,由于同一地域自然条件限制和多年的耕作习惯,大部分农户在品种选择上缺乏主见,不易做到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生产的品种和数量,小生产的盲目性很容易使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趋同,易导致同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加上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生产技术落后,导致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

(三)利率市场化问题

现有小额信贷除了农信社的贷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2-3倍内浮动,央行特批的6省区试点地区可以在基准利率4倍内浮动,其余的只能按照商业贷款基本利率计算。我国对小额信贷的利率限制,与国际上开展小额信贷实行高利率或浮动利率不同,使得小额信贷缺乏吸引力,从而限制小额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和完善风险防范措施

农村信贷机构需结合实际,制定出较为合理、统一、操作便捷的农户信用等级标准,以此建立健全的农户信用档案,筛选优良农户,并进行动态管理。对农户信誉程度发生变化的,需及时变更其信用等级。确保小额农贷在真正发挥其功效的同时降低风险。要完善风险的分担机制,使小额信贷机构的风险转移。建立科学的内控机制,控制贷款风险,降低呆坏账比率。内控制度方面,要形成严格的业务流程,岗位之间能够相互制约,尽量避免操作风险。贷款管理方面,必须严格要求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贷前调查要重点审查借款人经营的合法合规性和信用状况;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确认贷或不贷,如决定发放贷款,必须根据借款人将来形成的现金流量进一步确认贷款限额,并办理相关手续;贷后管理中应采取各种方式与借款人保持经常的联系,随时掌握借款人经营状况,确保资金安全运作。

(二)适当放开利率限制

尽快放开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管制,客观反映资金的价格,既可有效覆盖贷款风险,也可解决农户借款难问题。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为农村信用社提供小额贷款的资金来源。引导农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进入农村小信额贷领域,吸收民间闲散资金,培育小额贷款组织,促进农村资金的回流。

参考文献:

1、熊德平.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经验与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3).

2、朱国陵.南京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与金融,2008(3).

3、臧景范.中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的实践与发展[J].中国金融,2008(8).

4、赵丽梅.中国和孟加拉国小额信贷模式比较[J].农村经济,2004(12).

第5篇:农村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 农业发展;成效;问题;对策;安徽界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311-01

近年来,界首市通过政策扶持、典型培育、龙头带动、特色引领等措施,实现了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界首市的农业、农村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及制约因素。如何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是当前界首市农业发展工作中的首要任务[1]。为此,就界首市近年来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取得的成效

1.1 农业连续增收,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粮食生产一直是界首市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工作,2013年界首市小麦收获面积3.5万hm2,平均单产7 560 kg/hm2;玉米收获面积2.64万hm2,平均单产8 680 kg/hm2,继续稳居阜阳市粮食单产第1位,实现了“十连丰、九连增”。近几年来,界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呈现连续增长的态势,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 460元,突破8 000元大关,超过了预期目标,较2012年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连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界首市在农业发展上取得的成果。

1.2 农村土地流转率大幅增加

截至2013年底,界首市耕地面积共有3.87万hm2,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72万hm2,其中2013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32万hm2,已流转土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0.3%,远远高于全省28.7%的平均流转水平。土地流转呈现出主体多元化、面积规模化、形式多样化、时间长期化的特点。

1.3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界首市现已形成以葡萄场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核心的邴集乡蔬菜种植基地、芦村镇中药材种植基地、新马集镇经济林基地;以光武镇、大黄镇为中心的绿化苗木种植基地;以东城、颍南街道、陶庙镇为中心的蔬菜、马铃薯种植基地;以代桥镇、顾集镇为中心的草莓种植基地;以砖集镇、王集镇为中心的大棚西瓜种植等基地。种植专业化基地的建成发展,实现了界首市合理优化种植业结构的目标。

1.4 农产品加工发展突显

界首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95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8家、市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41家,粮食商品转化率达70%,肉类加工转化率达53%。2013年完成销售收入3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14亿元。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2.3万hm2,通过认证无公害蔬菜、甘薯、大豆、马铃薯6个、绿色食品2个。市级园区农产品加工园被批准为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投入不足

界首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现状并不理想,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农田的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不齐全,利用率较低,且保养不够,有一定程度损坏。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配套监管工作存在不足。全市的高标准示范化农田较少,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尽管在农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界首市在农业发展上的财政投资力度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仍不够,与周边县区相比较,还留有较大的工作空间。同时,民间资本对农业的投资也缺乏兴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

2.2 农民生产技术薄弱,组织化程度偏低

界首市农业人口63.3万人,其中劳动力人口37万人,外出务工人口约18万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严重,新技术、新农机推广应用存在较大困难。尽管近几年界首市高度重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但因生产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新知识能力不足,农业新技术难以落实,农民的整体生产技术水平仍较低。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对农民高效生产的带动能力差。在农业生产协调方面,所提供的服务也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有限[2-3]。

2.3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界首市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市场化需要提升,农产品市场信息传递滞后。而且农业产业链联系不紧,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与农民联系互动较少,没有形成龙头企业进市场、带基地、联农户、促增收的良好格局。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尽管加大了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忽视了培育农业产品品牌,忽视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开发扶持不到位,从而造成没能形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导致农业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

2.4 土地流转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土地流转面积的快速增加,对界首市土地流转的风险防范提出较高的要求。由于土地流转的双方主体存在一定的水平限制,但政府对风险控制的关注度不够、相关政策制定和宣传工作不足,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满足不了土地流转的需要,造成土地流转存在较大风险。

3 对策

3.1 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针对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制订相应的惠农促农政策。在基础设施方面,应划拨专项的财政资金来保障农田的持续生产。在项目引进开发、技术引进方面的工作加大力度[4]。有计划地引导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但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目前都处于起步阶段,资金需求量较大,融资能力较低。政府可通过创新,建立农业投资公司或农业担保公司,开展在地作物、经营权抵押试点,采取贴息、担保等方式,拓宽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大户、合作社的放贷渠道。

3.2 培养新农民,发展新型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升级,新型经营模式的发展是关键,而新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主体。可以对农民进行统一、定期的农业知识培训和新技术培训,与厂家合作引进技术员驻点来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政策、税收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促进新型农业组织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新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市场竞争力。

3.3 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程度越高,农业产出的附加值越高,农业才能够良好的持续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础。通过农业生产项目的计划实施,可以控制产业结构的组成部分,是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方法。通过对农业特色产品的培育,来提升优化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程度[5]。

3.4 建立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

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必须经农户自愿提出申请、自愿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村级审核同意,乡镇登记备案并依法鉴定3个环节;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土地流转合同要使用统一的流转合同文本,保证合同条款清晰、手续完备、内容齐全、权责明确;规范土地流转行为,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由农民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流转收益必须归农民所有,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农业用途。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剩余期限,相关机构同时建立完善土地档案,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活跃土地流转市场。

4 参考文献

[1] 王慧.界首市农业规模经营现状、成效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55-57.

[2] 毛孟毓,邓德平,张尚豪.浅析安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成效及存在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32-34.

[3] 李庆江,冯忠泽.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成效及问题和对策[J].中国蔬菜,2007(12):1-3.

第6篇:农村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无公害农业;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

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无公害农业生产,使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无公害农业生产中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发展无公害农业的意义、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一、发展无公害农业的意义

(1)发展无公害农业是农产品消费安全的有效保障。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障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是政府履行监管职责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措施,对维护公众健康和食品公共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2)发展无公害农业是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是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新时期促进农产品生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治理、产业化经营、市场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农业比较优势和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发展无公害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农业生产性收入的增加是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适应市场需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促进优质优价,是实现农业生产性收入增加的有效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

(1)缺少源头控制,市场准入制不能有效实施。虽然一些地方实施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规定凡使用国家禁用的农药,以及使用非禁用农药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的农产品,均禁止进入市场。但由于农产品基本由农户分散生产,并且自产自销,因此对这一极度分散群体的生产过程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事后责任更是难以追究。而且个别农户使用禁用农药,用受到严重污染的污水灌溉等现象仍然存在。

(2)农产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目前各地均加大了农产品的检测力度,但一些农产品特别是瓜果蔬菜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超标现象依然存在。同时,一些农产品生产基地污染比较严重,严重威胁着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3)检测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蔬菜安全检测力量薄弱。目前,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方面,基本为市级检测力量相对集中,市场检测简易,产地缺乏监测仪器的局面。对农产品质量难以实施有效的安全监督检测。尤其是在市场蔬菜质量安全检测方面,虽然一些批发市场和各大超市配备了药残速测仪,但其检测行为只是市场本身行为,因缺少有效的监督检测,在检测频次、检测覆盖面、检测有效性等方面难以保证。

(4)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力量薄弱。据了解,国际食品法典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农药最高残留标准,而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只对104种农药在粮食、水果等45种食品中规定了残留量。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三、发展对策

(1)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是要抓紧实施城区农产品田地外移,远离工矿企业等污染源;二是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做好新的基地环境影响评价,对基地大气、水质、土壤等综合检测,对不适宜的土地不再发展为农产品种植基地;三是要分步实施,重点扶持,对有条件的城区先行发展,并积极引导农民生产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四是对目前污染严重的农产品种植基地,一方面通过城市化发展作为建成区用地,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发展花卉种植、苗圃业等来取代农产品的种植[2]。

(2)抓住产地和市场2个重要环节,强化源头控制。要加强对产地环境的监测,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动态管理,以保证产地环境符合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要求。做到定期监测与抽测相结合,并定期公布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状况,促进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胜劣汰。要加大对蔬菜等农产品入市的检测力度,对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要重点监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仅要开展农药残留监测,对蔬菜等农产品本身质量还应进行监测,对有毒有害物质超限量标准的不合格产品禁止销售,并由有关部门依法进行查处和源头追溯治理。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检测行为,确保市场检测真正起到作用。

(3)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合理引导消费需求。在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通过农交会、绿博会等农产品展览展示活动,大力推介和推广认证产品。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全面树立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促进农产品国内外贸易[4]。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农产品产销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农产品集散地设立无公害农产品专销网点、柜台和展示区。要充分利用当地农业信息网,尽快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公共信息平台,及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认证等信息,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网上交易。各地要充分利用公共传媒,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的宣传,提高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拉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贸易和流通。

参考文献

[1] 芦静,温晓荣,罗鸿.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的思考[J].现代种业,2009(1):10.

[2] 罗风莲,夏延斌,欧阳建勋,等.我国无公害农业生产发展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9):321-322,324.

第7篇:农村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100-02

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农村教师素质的提升。因此,当代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关系着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还关系着中国农村教育的品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关系着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目前,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迫切需要回答“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是什么?”“应当怎样发展?”等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当下我国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了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正确分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某原因,是研究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前提条件。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专业发展起点较低

学历与能力差距较大。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整体上学历水平偏低。由于受培训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教师的学历、能力与达标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大多数农村教师存在教育科学知识匮乏的问题,受教育视野不够宽广、文化知识不够广博的影响,他们无法运用相关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解决当前课改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教育科研水平偏低。从整体上看,教育科研水平是教师专业水平的显著标志。农村学校普遍不重视教研工作,教研组形同虚设,教师对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即便参与了教科研活动往往也是任务式的。不少学校没有承担教育科研课题,即使有少数学校承担了相关部门指令性的课题也是敷衍了事,难以取得实效。多数农村学校不重视教育科研团队的建设,没有将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导致了本来就处于薄弱环节的科研工作因为缺乏专家指导而陷入窘境。

2.专业发展动力不够

农村教师普遍缺乏专业发展规划意识。多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并没有随着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得到强化,反而逐渐淡化了。由于他们对教师职业规范、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价值等认识不足,导致他们中的很多人对自己的未来专业发展缺乏规划,丧失了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具有中级职称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相对较弱。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有一半以上已获得中级职称,但他们获得高级职称的机会微乎其微。因此,他们不愿参加或被动参加各种教师职前与在职培训、进修等活动,不愿承担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有的甚至是被动地融入教育科研团队。

3.专业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以接受继续教育为主要途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采取传统的高校模式、校外模式,且偏重理论,缺乏校本特色。近几年来,农村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开始采取校本模式,却仅仅停留在计划阶段,并未得到有效落实,这种有名无实的校本培训使得继续教育唱着新歌,却走着老路。农村学校教师在复制或套用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却忽视了自己的专长成长。

4.专业发展基础不牢

尽管国家一直强调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为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但是,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执行中存在一定的偏差。

由于受经费、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往往将专业发展对象锁定为城区学校教师群体,甚至是城区重点学校教师群体,积极推动名师工程、名校工程,忽视了广大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如此一来,农村教师的外出培训、学习、深造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教师能够参与的由上级部门组织的面向农村的教改活动少之又少。因此,农村教师无缘参与高层次、高水平的教研活动,没有机会接触先进的教学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停滞不前。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1.关注农村特色,拓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空间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和师范院校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由部分师范院校牵头成立农村教师发展学校,进一步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搭建一个全新的合作平台,为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有力条件。同时,应采取在农村地区设立农村教师发展学校分校的形式,在没有条件设立分校的地方,应以流动小组的形式为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

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较差,农村教师的待遇普遍不高。因此,应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在教师宿舍建设、特殊津贴、子女教育、专业进修等方面应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另外,还应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专业晋升机会,为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提供动力。

2.重视校本教研,拓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途径

第8篇:农村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 农村经济;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179-1

随着农村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效,农业也进入一个发展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刻。近年来,我国城乡收人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增收困难,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原因并未消除。因此,中国的农村经济仍然是值得关注的大问题。虽然中国政府已采取诸多措施推动农村经济迈出了新的一步,但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差,阻碍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抗灾能力低。若遇到天灾,就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影响农民收益。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导致农村耕地逐渐减少,以及水资源的短缺,都严重影响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导致农民实际收入不高。虽然取消了农业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种粮成本不断加大,粮食价格并没有随着成本提高而提高,导致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直接影响农业效益。

(三)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低。农村基础落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利政策,导致广大农村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农民思想滞后,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市场竞争意识差,对现代农业认识不足,按原来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导致产量低,经济效益差。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民的素质和意识相对高,容易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和思路,加大生产资料投入,依靠科技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四)乡镇企业发展不成熟。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乡镇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繁荣的地区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都比其他地区发展的好。目前,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的山区,乡镇企业的数量非常少。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是农业生产,关键是发展路径创新。我们要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加强国家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国家的支持和扶助是外因,农村经济探寻自我发展道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农村经济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创新发展路径。

首先,农村经济发展创新路径选择和实践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农民收入低下,则整个农村地区消费能力就会下降,从而造成农村经济生产能力的下降。这是一个逻辑过程,最终表现为农村经济生产和消费的严重不足。

其次,提高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基本路径之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生产的效益低下,农民很难从农业生产和销售中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必须向专业化、科学化、优质化和集中化方向发展,要大力鼓励有能力的个人投资农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建立农产品技术检测体系,生产出既符合我国市场需要又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对农业生产要实行区域化布局,大力发展优势化作物的生产能力,从而使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变,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由此可见,农业产业化可以使得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可以将农副产品的价值提升了最大程度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第三,政府牵头,对内加大农村农业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外加大技术和资金的引进工作,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变。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在两个层面作出努力。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技术和资金支持,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扶持。政府要完善农村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要在科研机构特别是农业高校和农业生产之间架构顺畅的桥梁,保证农业生产技术能够有效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上。此外,政府还要努力引进农业生产资金和技术,加快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

第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会直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成本大,效益低的情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资金的问题,更是规划的问题。政府要站在全面发展的角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设施。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外面的资金和技术向农村地区转移。

最后,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源泉。生产力中最活跃的是人的因素,马克思强调离开人的生产力是死的生产力。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是发展农村经济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通过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农民以及农民工培训体系是当前政府需要大力解决的问题。只有劳动者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把科技转换成生产力。只有农村生产力显著提高,农村经济才能得到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喜,陈国才,李仲培.高寒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01) .

第9篇:农村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区畜牧业;存在问题;对策

一、农区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家庭经营为主的畜牧业生产是霍林郭勒市畜牧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农户的牛羊5月上圈到夏季牧场,10月返回农区进行圈舍饲养,属于传统畜牧业发展模式。夏季牧场牲畜只有圈没有舍,多是散养。尽管大通县畜牧业规模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整体来看,大多数散养农户生产设施差,圈舍在大小、采光、保温等方面设计的不科学;饲养管理粗放,饲喂的粗料多精料少;畜禽圈舍环境潮湿、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即使一些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养殖场,也存在设施不配套、基础设施超期使用、大部分种畜禽场畜舍、饲养设备破损严重的现象。畜牧业信息化体系不完善,市场、技术及政策信息不畅通;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畜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户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畜牧业,多是散养,规模小,大规模专业化养殖较少。现今农户外出打工的很多,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人员,加上从事养殖业效益低,因此农户的总牲畜存栏量逐年下降,导致养殖业整体发展速度缓慢。

3、畜牧业主导产业地位不明确,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大通县畜牧业经济内部缺乏主导产业,缺乏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各个产业分散发展,发展实力不强,缺乏竞争力。近几年,霍林郭勒市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虽然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其规模数量仍有限,加工业严重滞后,现有几家畜牧业加工销售企业加工销售能力有限。

4、重大动物疫病潜在隐患大。随着人流、物流的快速移动,以及动物及动物产品从外省市引进,农村规模小、分散饲养的现状,使疫病的传播和发生潜在危险大,加之基层防疫体系建设不完善,一旦出现问题,对农民造成的损失大。因此,疫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5、发展资金不足。当前,霍林郭勒市暖棚养畜已显示巨大的增收潜力,畜牧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效益化发展已势在必行。发展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规模。一般养殖户缺乏资金,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发展壮大。业务部门缺乏技术推广、品种改良、科技培训等资金,因此要增加对基层动物防疫部门的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证工作经费。

二、促进农区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开辟各种融资渠道。为促进霍林郭勒市畜牧业经济的有效发展,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出台各种扶持政策,开辟各种融资渠道。不仅要明确大通县畜牧业的发展思路与目标,而且要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及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同时围绕区域特色,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的发展,优先考虑对主导产业起较强拉动作用的大中型龙头企业、养殖小区的建设,尽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畜牧业产品加工企业带和主导产品群。积极争取畜牧业有息贷款和政策性贷款,多渠道争取畜牧业基础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以项目争取资金。采取国家、集体、个人投资的方法,扩大畜牧业的投资来源,鼓励农牧民投劳投资。进一步实施畜禽良种补贴政策,积极将动物防疫经费支出纳入常年财政预算,形成长效投入机制。

2、明确畜牧业主导产业。霍林郭勒市有辽阔的天然草地,环境洁净,土壤、水、牧草均无污染,具有发展高原绿色畜产品的优势。同时,霍林郭勒市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形成独特的自然风情,畜产品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草原绿色环保牛肉类制品加工和酸奶、液态奶加工业绝对处于主导地位,使这部分产业优先发展起来,并通过这些率先发展起来的产业产生扩散效应,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如饲养业、皮革加工业等畜牧业产业及部门的发展,形成整个大通县畜牧业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

3、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发展龙头企业,形成规模经营。霍林郭勒市畜牧业必须充分立足草场面积大的资源优势,以市场对绿色产品需求为导向,以畜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品,突出发展高原牦牛、奶牛、肉牛、肉羊等产业,重点提高质量和效益;扩大鸡场仔鸡生产规模,以满足大霍林郭勒市及周边地区的需求量。构建与现代畜牧业生产相适应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生产供应体系;构建现代畜牧业新经济结构,实现畜牧业从单纯的饲养环节向生产、加工、储藏、保鲜、流通等环节拓展,实现畜牧业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以发展特色畜牧产业为基础,不断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吸引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来投资兴办产业;以科技为本,进行标准化规模生产,以树立自己的优秀品牌为要求来建设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