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运动中的特殊体验范文

体育运动中的特殊体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运动中的特殊体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运动中的特殊体验

第1篇:体育运动中的特殊体验范文

1 体育运动与美水融

体育运动美是借于人的自然实体来表现的。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 大师罗丹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苏联的马雅可夫斯也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 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以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来表 现和创造美的。如健美运动,当运动员在比赛时,根据音乐节奏把自己那强健肌肉进行充分展现。他们那隆起 的肌肉群,雕塑般的身躯,匀称的线条,优美的造型无不不是体育美的展现,不能不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几乎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能展现人体的力量、速度、灵巧、耐力和青春活力,展现人类的形态美与心灵美。 因此说体育运动与美是水融。

2 体育运动与体育审美

体育运动是人们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目标前进的创造过程。一方面,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的健康 ,发展人的个性;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作观赏,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观赏体育比赛,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 动。从认识观看,它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直接统一的直观认识,它不借助抽象概念,而是在活动的直观形式中演 化到理性内容。从论理实践看,它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理性目的的社会功利价值。中国女排和田径“马家军”取 得的巨大成功,对促进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体育审美和艺术审美不同,体育运动美感建立在一种双重的基础上。首先是以运动者运动时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有关,其次则产生于经历情感体验与竞赛过程中非常实际的感受。这是体育审美与艺术审美的显著区别之 处。体育观众是直接参与体育创造和传播的。观赏者既是感受的主体,又是参与的客体。当然,并不是所有的 观众都能获得体育运动的美感。首先,观赏者必须具备体育审美的意识和能力,即主体的意识能够通过感知和 客体发生交流,以引起心理的振奋和激励;其次,观赏者必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即对观赏的运动项目的特点、 结构、力量和幅度都有一定的体验,才能对审美客体作出一种稳定不变的情感反应。

体育运动的直接目的是功利的,尤其是竞技体育,它是以比赛胜负为目的,是和团体,民族和国家利益联 系在一起的。体育竞争是运动员用身心体能这一特殊的物质和心理手段去战胜对手。人类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社 会属性必然要在运动中,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人在运动中要拥有最大的空间,达到最高速度,显示最大力量 ,是对人体极限的冲击,是人的自我超越。人体始终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样的法则运动着。从而达 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它给人和谐愉快的感觉。体育审美是以直接参予为基本特征的。由于各个运动项目的规律 、特点、力度不同,因此它给人的审美感觉是不同的。在体育运动中,人们不仅能欣赏到各种运动美,同时, 体育服装、体育建筑、体育场地、体育器械,和运动会的开幕式、闭幕式等均能满足审美的需要。

3 体育美和艺术美

总的来说,体育美和艺术美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美的创造方法和表现形式上,以及人在审美关系 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很大差异的。

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它充分、强烈、典型地反映出生活的美丑。艺术美的创造不仅是在生活美的 基础上概据,加工、取舍提炼而成,而且溶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塑造一些非现实性的艺术形象。而 体育美却不同。体育美的创造虽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其中也包含了教师(教练员)对自己的行为客体的一种 审美态度,它和艺术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全是现实形象反映,它的主要本质在于解决美的有机构成。也 就是说它必须直接接受竞技性的要求,并且现实性地尊重人体科学规律,在于研究如何花费最少的体力,使人 的天赋体力,技能和运动速度发展到最高境界。体育美不仅有抽象概括,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可感形式。任何 虚伪和过分夸张都构不成体育美。

4 体育美的欣赏

体育运动给人展现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它能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及美的享受。运动员在 体育比赛中表现出的高超艺术,是体育运动中美的体现,它象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给人予美的享受。

当人们在观看艺术体操比赛时,运动员做波浪动作时所表现出的柔动连绵特色;做转体时表现出来的身体 轻盈高飘;做平衡动作时表现出的稳健,优美给人予强烈美的感染。在观看竞技体操比赛中,运动员那稳健、 准确、高难、优美的动作更给人以精彩、动人、魅力无穷的回味,使人进入梦幻般的境地。在观看球类比赛时 ,球场上那快速多变的战术,紧张激烈地争夺,熟练默契的配合,更是迭起,精彩纷呈,把人带入精湛神 话般的世界。更有跳高运动员的腾空飞越横杆;帆船运动员博击惊涛骇浪;击剑运动员敏捷灵活的雄姿;花样 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的千姿百态的舞姿;棋类运动员统帅的千军万马的气概等。这些诗情画意无不使人陶醉于体 育美的享受之中,去激励人们对体育美更高、更深的追求。

5 真善是体育美的重要特征

第2篇:体育运动中的特殊体验范文

关键词:羽毛球;美学特点;审美价值

一、引言

体育运动自古以来都是与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我体育运动人们的文化需求生活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如今有很多体育项目已经成为一个表现美的重要载体,并且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开始更加重视对于精神领域的需求,更加重视精神生活,羽毛球作为一种比较常规的体育运动,拥有独特的精神文明价值,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使人们能够像观赏一些文艺演出一样去看待羽毛球比赛,羽毛球等市委领导增添了一项独特的魅力,因此对于羽毛球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的,就显得尤为的必要[2]。对于羽毛球美的研究是近代以来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羽毛球运动的体育美学是依赖于科学和艺术的,是科学的艺术化表现,作为一向受到人们普遍欢迎的体育运动,羽毛球同样具有美学的价值,并且需要美学为其提供更多的艺术价值依据理论,从而使其张开艺术化的翅膀,然后去毛球运动在人类社会中能够更加自由地翱翔,通过美学和体育理论的相结合,运动中囊括了更多的美,使人们能够正确的认识到体育运动,敏捷也能够通过这种美学的探讨来知道羽毛球运动进一步的发展。

二、羽毛球运动中的技术美研究

羽毛球运动所展现的美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而且十分富有层次感,这种美学既包括强壮美,健康美,形态美等诸多方面,还包括节奏、协调、弧线、准确等多方面的美学价值。除此之外,羽毛球运动是智慧与美学的共同结合,在羽毛球训练和比赛的过程当中,能够看到运动员个人所展现出来的勇于拼搏永不服输的精神美。正因如此,我们应该看到,羽毛球运动不仅仅对于人的各项素质技能都有十分明显的提升作用,而且在具体的比赛当中还需要运用智慧运用战略,这也是一种美的体现,在此本文将重点分析羽毛球运动过程中的竞技之美,层次之美,艺术之美[3]。

(一)竞技之美

经济最早的含义是充分地发挥人的灵巧和力量的体育活动,发展至今,人们将体育运动大致地被理解为相互比赛、相互搏杀从而取得优胜的体育竞技项目。关于体育竞技在原始社会的时候都有过出现,那时候人们与大自然、与野兽、与部落之间都有竞争。在当前的运动比赛中,各项运动都具有十分强的竞争性,而与网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其竞争性不亚于其他的体育运动,如果在羽毛球体育运动当中,运动员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并且不能够拼尽全力去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这样以来就失去了运动竞技的意义,这样的比赛也没有任何的观赏性[4]。所以说羽毛球运动的竞技之美,是羽毛球运动的核心所在,通过竞技羽毛球运动员能够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气息,能够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羽毛球运动的竞争性,双方运动员在比赛场上顽强对抗,激烈竞争,当对手之间出现旗鼓相当的情况,这样的竞争特征才会更好地体现出来,这样一来才能够给观众更加惊心动魄的审美体验,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羽毛球运动中的,运动之美。

(二)层次之美

人类在社会生活当中,各个要素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方式,各个要素之间都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而正是由于这样的关系,导致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而就去毛球运动来说,羽毛球的美学特征更多的是一种层次性。因为羽毛球的美学特征,不仅仅是集中在某一个方面,而是拥有多层次的复杂的一种价值体现,羽毛球运动包含着身体美、素质美、战术美以及价值美。这种美都是富有多层次的,不过对于这种多层次的美学研究,可以发现,羽毛球运动之间的美学要素都是相互联系,而具有层次性的,按照相应的结构对于羽毛球运动的特殊规律,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分析,更好地让人们认识到羽毛球运动之美,从而使得羽毛球运动能够进一步的发展。

(三)艺术之美

羽毛球运动之美不仅仅具有美的具体形式,而且羽毛球运动的美还有一定的艺术性,羽毛球运动的艺术之美更多的是集中体现在运动过程当中,运动过程当中,更加重视运动当中的细节,通过对于各种羽毛球比赛研究,可以很好的发现,每一场羽毛球比赛都能找到不同的亮点,能够看到运动员们全力扣杀,能够看到运动员们在旗鼓相当之时,奋力拼搏。随着人们对于美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在看待羽毛球比赛的时候已经很少去关注比赛的输赢,而更多的去欣赏感受比赛的过程,从比赛的过程当中找到更多的美的体验,羽毛球运动更加成为一种展现运动员有身体美到素质美的重要过程,这也是羽毛球运动的魅力所在。而且不仅如此,在人们的日常运动当中,羽毛球运动更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一种运动,具有大众性,们在参与这项活动的时候也会更加重视运动的过程,更加关注这项运动的技术之美,让自己能够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竞争意识,增强自身的拼搏意识,也能够增强自身的各项体能素质,这也是羽毛球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三、结语

羽毛球运动作为一种具有大众性的运动项目,对于个人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个人思想意识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羽毛球运动的美学特点以及美学特征并不是只有某一种具体的特征,而是一种具有层次性综合性的美学特征,各种美学因子在这一个特征里面相互结合,相互影响,共同给人更多的美学体验和美学感受。王总在观看羽毛球竞赛的时候会被运动员的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动,会为运动员灵活的身体素质而惊诧,也会在比赛过程更加激烈的时候,看到运动员的所展现出来的体育精神,这种种因素都能够很好地给观众以美的体验,这便是羽毛球运动的美学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M].济南:黄河出版社.2011,12.

[2]罗中起.美与文学的理论探索[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11.

[3]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07.

第3篇:体育运动中的特殊体验范文

关键词:体育审美、体育美学、人体美、艺术美欣赏。

近年来,在体育学术论坛中,对体育本质美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已有了不少的探索研究,这无疑是丰富体 育美学的内容。进一步研究体育运动的美,对于推动现代体育发展,提高体育运动的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 的意义。为此本文就体育运动美进行探索。

一、体育运动与美水融

体育运动美是借于人的自然实体来表现的。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 大师罗丹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苏联的马雅可夫斯也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 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以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来表 现和创造美的。如健美运动,当运动员在比赛时,根据音乐节奏把自己那强健肌肉进行充分展现。他们那隆起 的肌肉群,雕塑般的身躯,匀称的线条,优美的造型无不不是体育美的展现,不能不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几乎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能展现人体的力量、速度、灵巧、耐力和青春活力,展现人类的形态美与心灵美。 因此说体育运动与美是水融。

二、体育运动与体育审美

体育运动是人们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目标前进的创造过程。一方面,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的健康 ,发展人的个性;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作观赏,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观赏体育比赛,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 动。从认识观看,它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直接统一的直观认识,它不借助抽象概念,而是在活动的直观形式中演 化到理性内容。从论理实践看,它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理性目的的社会功利价值。中国女排和田径“马家军”取 得的巨大成功,对促进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体育审美和艺术审美不同,体育运动美感建立在一种双重的基础上。首先是以运动者运动时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有关,其次则产生于经历情感体验与竞赛过程中非常实际的感受。这是体育审美与艺术审美的显著区别之 处。体育观众是直接参与体育创造和传播的。观赏者既是感受的主体,又是参与的客体。当然,并不是所有的 观众都能获得体育运动的美感。首先,观赏者必须具备体育审美的意识和能力,即主体的意识能够通过感知和 客体发生交流,以引起心理的振奋和激励;其次,观赏者必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即对观赏的运动项目的特点、 结构、力量和幅度都有一定的体验,才能对审美客体作出一种稳定不变的情感反应。

体育运动的直接目的是功利的,尤其是竞技体育,它是以比赛胜负为目的,是和团体,民族和国家利益联 系在一起的。体育竞争是运动员用身心体能这一特殊的物质和心理手段去战胜对手。人类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社 会属性必然要在运动中,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人在运动中要拥有最大的空间,达到最高速度,显示最大力量 ,是对人体极限的冲击,是人的自我超越。人体始终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样的法则运动着。从而达 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它给人和谐愉快的感觉。体育审美是以直接参予为基本特征的。由于各个运动项目的规律 、特点、力度不同,因此它给人的审美感觉是不同的。在体育运动中,人们不仅能欣赏到各种运动美,同时, 体育服装、体育建筑、体育场地、体育器械,和运动会的开幕式、闭幕式等均能满足审美的需要。

三、体育美和艺术美

总的来说,体育美和艺术美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美的创造方法和表现形式上,以及人在审美关系 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很大差异的。

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它充分、强烈、典型地反映出生活的美丑。艺术美的创造不仅是在生活美的 基础上概据,加工、取舍提炼而成,而且溶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塑造一些非现实性的艺术形象。而 体育美却不同。体育美的创造虽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其中也包含了教师(教练员)对自己的行为客体的一种 审美态度,它和艺术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全是现实形象反映,它的主要本质在于解决美的有机构成。也 就是说它必须直接接受竞技性的要求,并且现实性地尊重人体科学规律,在于研究如何花费最少的体力,使人 的天赋体力,技能和运动速度发展到最高境界。体育美不仅有抽象概括,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可感形式。任何 虚伪和过分夸张都构不成体育美。

人在艺术作品中和体育运动中所处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人在艺术作品中是被塑造、被表现的对象,而体育 运动中人是表现的主体。前者作为间接美出现在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后者作为直接的形象进入审美关 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在体育运动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对象,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既是表现的内容,又是 表现的形式。文学艺术美需要一种无生命的物质(文字、声音、色彩)作为艺术美的媒介,而体育美的媒介就 是运动着的人体。文字艺术美侧重于人们的审美想象。体育美则更重于人们审美感知。文学艺术美通过艺术媒 介固定下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静止性,而体育则表现在人体运动的全过程中,有着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感。 因此说体育美是一种流动的美,动态的美。

四、体育美的欣赏

体育运动给人展现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它能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及美的享受。运动员在 体育比赛中表现出的高超艺术,是体育运动中美的体现,它象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给人予美的享受。

当人们在观看艺术体操比赛时,运动员做波浪动作时所表现出的柔动连绵特色;做转体时表现出来的身体 轻盈高飘;做平衡动作时表现出的稳健,优美给人予强烈美的感染。在观看竞技体操比赛中,运动员那稳健、 准确、高难、优美的动作更给人以精彩、动人、魅力无穷的回味,使人进入梦幻般的境地。在观看球类比赛时 ,球场上那快速多变的战术,紧张激烈地争夺,熟练默契的配合,更是迭起,精彩纷呈,把人带入精湛神 话般的世界。更有跳高运动员的腾空飞越横杆;帆船运动员博击惊涛骇浪;击剑运动员敏捷灵活的雄姿;花样 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的千姿百态的舞姿;棋类运动员统帅的千军万马的气概等。这些诗情画意无不使人陶醉于体 育美的享受之中,去激励人们对体育美更高、更深的追求。

五、真善是体育美的重要特征

第4篇:体育运动中的特殊体验范文

关键词:童趣化;低段小学生;运动;影响

重视学生的体验、重视学生的愉悦情感是我国现行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如何为儿童构造愉快的教学体验是体育教学中较为火热的话题。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更多的是一种锻炼、放松,是一种参与行为。儿童的成长应当是快乐的,体育课堂应当改变过去严肃、单一、刻板的教学氛围,将童趣化的教学模式融入其中,为儿童构造愉快的成长环境。

一、体育教师语言的童趣化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虽然身体运动是主要的行为,但是教师的语言行为同样不可忽视。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具有一定的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开发学生的智慧,达成教学目标。对于低学段的小学生体育教师来说,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更为重要。针对小学生的阶段性特征,幽默的课堂氛围更融洽,学生的积极性也更高。幽默的语言并不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逗乐行为,而是将一般化的体育语言转化为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比如,在学习立定跳远的内容时,童趣化的语言在教学中的使用如下:

教师:小朋友们有没有看过动画片啊?

学生:看过。

教师:那动画片里的小动物们是怎样运动的,大家知道吗?大家想学吗?

学生:想。

教师:那咱们今天就和小动物一样运动吧。我问问大家:有一种动物小时候只有腿没有尾巴,还可以吃害虫,而且还会呱呱叫,这是什么动物啊?

学生:青蛙。

教师:青蛙是怎样走路的?

学生主动示范青蛙跳跃的动作。

此时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加以肯定,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身材优势跳得更远。教师借助形象的比喻增强学生对立定跳远的理解,能够使学生感到愉快,有兴趣的活动,学生都会积极参与。与小学生同频率的语言更易于学生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考动物是如何\动的,并自我实践,学生在思考与行动中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方法。

二、体育教师肢体语言童趣化

体育运动中肢体语言较为丰富,并且由于体育运动的特殊性,大部分都是专业化的体育肢体动作。教师应用肢体语言为学生构建完整的技术动作要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肢体语言不仅是规范学生动作要领的标准,更重要的是透过身体动作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体育教学中的肢体动作包括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三种。肢体语言既能够展现教师的专业素养,又能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童趣化的肢体语言主要是将体育中的肢体动作以学生的视角进行展现。比如,立定跳远可以将兔子的跳法带入其中。教师将手放在头顶上当耳朵,双腿自然弯曲并跳动。对学生来说,童趣化的体育运动不再是一种学习任务而是生活体验,是对自己喜爱的动物的模仿。笔者发现,童趣化的体育运动使学生的参与率、积极程度明显提升。此外,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想象力比较充分。

三、教学设施童趣化

新时代的教育中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主观感受体验和情绪。低段小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构建童趣化的体育教学设施和校园环境对小学生有重要意义。如果校园基础设施、体育器材等都比较严肃、缺少实际应用的作用,那么小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就比较低。在校园中,管理者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利用校园中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构建富有生活气息、温馨的运动小天地。学校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一些童趣化的运动工具。

四、评价童趣化

传统教师评价大多是好与不好,这种绝对性的话语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幸福度。童趣化的评价可以是:小明,你做的立定跳远比“小兔子”还要优秀呢。某些小学生如果立定跳远不是很好,可以说:“如果不好好地跳,就会被大灰狼抓住当晚餐哦!”童趣化的评价多种多样,根源是教师要有爱护孩子的品德,关注孩子的自尊心。正能量、温柔、鼓励的话语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非常大,教师应当善于并学会利用这种话语。

童趣化教学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只是从教学语言、肢体语言、教学设施、评价四个角度分析童趣化教学的优势。教师通过具体实践,发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快乐、幸福等主观感受有别于前期教学阶段。童趣化的教学是与学生保持同频率的思考方式进行的教学研究,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仅接受教师的引导,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入更多的自我思考,使想象力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第5篇:体育运动中的特殊体验范文

论文摘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诺伯特·埃利亚斯运用过程社会学对体育社会学进行了研究,梳理过程社会学理论,阐释过程社会学对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启示。在研究视域上,通过过程的视角去考察体育的功能价值、体育运动的起源、现代体育制度的核心演变;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开放性、动态比较的方法指导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埃利亚斯启发了一批西方学者运用过程社会学致力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出第2代体育社会学家。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被接受和承认,研究者对体育运动从社会学的视角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研究者多为大学社会学专业的教师,其中不乏后来成为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巨擎,如狄奥多·阿多诺、诺伯特·埃利亚斯、马克斯·霍克海默、乔治·斯通、皮埃尔·布尔迪厄等。研究者认为体育对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由此引发了一些现象和问题,有必要对体育引发的社会学现象和问题进行解读和解答。

诺伯特·埃利亚斯是过程社会学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在20世纪30年代,埃利亚斯就提出了著名的“文明的进程”理论,却并没有被主流的社会学所认可。60年代中期,埃利亚斯对英国体育运动较为关注,并把过程社会学应用到体育社会学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因此,很多人似乎认为埃利亚斯的过程社会学是集中关注体育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他对英国足球运动的演变、足球运动中的暴力行为、足球流氓问题、参与运动动机、体育运动文明的进程、运动中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运动的社会价值等方面较为关注,扩展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从而引导了一批学者应用过程社会学对体育运动进行研究。

1过程社会学

过程社会学(figurational sociology)是埃利亚斯研究社会学时运用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他的主要思想之一。这门社会学拒绝为研究世界而将世界分割化和碎片化,它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以研究社会。它重视详尽历史分析和联系发展的方法论,使社会学免于“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及“具体化的结构主义”任一者。

过程社会学所要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它不同于微观社会学的社会行动理论,也不同于宏观社会学的社会结构理论。它突破了传统的社会学的这种二元对立,而试图提出新的理论来化解(尽管埃利亚斯本人否定这一点)。埃利亚斯想表达人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在这个概念下研究的就是人们相互依赖的形态。我们不能过度偏重人们的个体性,也不能过度强调其社会性,而应该是研究人生活在各种社会形态中,一方面被社会影响或制约,另一方面则在与别人相互依赖的各种形态中发展自我。埃利亚斯的过程社会学有两种意识,第1种意识是过程社会学关注解释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联系,对体育运动的起源演变、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演变,不同历史形态下的体育运动的表现进行解释。第2种意识是过程社会学试图建构一种体系,这种体系试图很好的融合经典社会学和现代社会学中的最好的特性。埃利亚斯是当代社会学代表人物之一,但是他的理论沿革跨越了经典社会学时代,并从经典社会学中汲取思想。他的过程社会学思想深受涂尔干集体意识、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方法论的影响。

梳理埃利亚斯运用过程社会学对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发现,运用过程社会学对体育运动的模拟性和表象性的研究,认为某些运动源于战争,在演变过程中对战争进行模拟,运动确定了时空范围,即在特定的场所以及特定的时间进行比赛,是对人类战争行为的表象反映。在模拟性和表象性的过程中,运用规则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控制;对某一项运动起源以及演变的研究。认为运动的起源和演变是个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最终形成群体情感意识,个体到群体的情感意识的形成伴随着运动的演化全过程。对体育运动中暴力形成的个体心理表现的研究,认为暴力是体育运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运动自开始时,就存在着暴力行为,人类不同历史社会形态时期,体育暴力表现的结果不同,体育规则对暴力行为进行约束体现出人类文明的进程。埃利亚斯对体育社会学的一些研究很有预见性,例如,他认为体育运动发展过渡商业化会导致运动发展的畸形。当时他的观点并不被人接受,而现在看来,无疑是正确的。兴奋剂泛滥、种族歧视、假球黑哨、年龄造假等体育运动中的异化现象,都是由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过度商业化发展致使功利主义盛行的结果。

2过程社会学对体育社会学研究视域的开拓

作为过程社会学的主要批判者,Horne John和JaryDavid却首先指出了将该理论用于体育社会学分析上的3大成就。他们认为,埃利亚斯的研究在以下3个方面,对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进行了开启:注意到现代体育运动是由政府所控制,用来取代过去的真实暴力的“虚拟战争”;将劳动分工和阶层关系视为现代体育运动发展和制度化的核心;注意到体育运动作为传达国家和群体呈现,以及个人认同来源的符号性角色。对体育运动项目起源的过程性阐释。

2. 1虚拟战争—规则化下的游戏

体育控制用以取代真实暴力,成为模拟战争。游戏具有战争模仿性。实际上,以前用规则约束的争斗都具有游戏的形式特征,这些形式特征就是规则。我们可以把战争叫做最猛烈、最费力的游戏形式,也可以把战争称之为最明显、最原始的游戏。考察当代社会学,就会发现一种强烈的研究趋向:对规范和规则的研究。运用过程社会学考察英国的猎狐运动后,埃利亚斯认为,运动中的一些规范和规则对运动者进行了限制和约束,从而对个体暴力行为进行了规范,这种行为规范逐步内在化,形成个体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在个体与个体之间泛化。这种外部的约束和内部的自觉,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发展。赫伊津哈和埃利亚斯所关注的都是规则所带来的个体行为的变化,个体行为的变化实际上是战争行为的虚拟。如果将体育赛场上的竞技运动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争斗做一比较,其实也发生了类似的摹仿、转化。经过规则不断完善、自我约束不断加强等近现代的“体育化”,赛马、拳击或足球等竞技运动也具有摹仿性特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相互争斗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情感也有部分被带到了体育竞技的赛场,但是这些现实争斗的情感经验也发生了转化。在体育竞技的摹仿性对抗中,人们体验着强烈的激动与,但是一般不会发生危险与伤害。因此,在埃利亚斯看来,体育竞技是一场在“想象性场景”里所发生的游戏,一场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竞争与争斗有部分相似,但又迥然有异的游戏叫。埃利亚斯进而提出,对情感的限制和对理性的高度强调是文明的基础,情感的限制和理性的高度强调是通过规则来实现的,规则很好地对情感进行了控制。很多体育运动源于战争需要,并保留了战争中的斗争意识,例如拳击、田径和一些球类运动。体育运动在规则规范下成为情感限制的器,表现出对战争行为的模仿。战争虚拟化,规则制约下成为游戏。运动的规则化过程中体现了体育运动文明的进程。

2. 2现代体育制度的核心演变—权力的分配

埃利亚斯在研究体育运动发展和体育内在核心演变的过程中,并没有局限于单论体育文化现象,他把研究视角扩大到整个社会学领域中。不仅重视重大的事件,而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探讨行为举止、日常生活,以小见大。他从英国传统的猎狐运动窥见出国家权力的分配(劳动分工导致)、议会制度的形成、群体的重组(阶层关系的形成)。猎狐运动的产生、发展与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它与当时国家的不断扩展以及国家权力的日趋集中和重新分配相关。英国君主制发生变革以后,议会制逐渐建立,国家内部的权力、利益分配往往通过在各部门、各势力之间的充分讨论协商来进行,不再像以往那样凡事诉诸暴力,谁力量大谁上台,谁上台必清除异己。这些在议会政治里精通力量平衡的绅士、贵族,在球场上和狩猎活动中也要执行体现同样趋势的规则。这种对暴力的限制也逐渐内在化,逐渐成为自觉的意识。上层社会的精英们把这种意识自上而下扩展,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深人到各个阶层。

现代体育制度的核心演变就是在劳动分工下引发了权力的重组与分配,并逐渐内化,形成了自觉意识。劳动分工促使了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催生了现代体育运动商业化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所带来的制度的变化、权力的变化、运动训练的变化,以及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都与现代体育制度的核心演变分不开。

2. 3体育运动项目起源与演变一一从个体意识到群体意识

过程社会学将现代体育运动的产生、发展看作是随着文明发展一起变化的社会过程,重点探讨现代体育运动有哪些特点、为什么最先出现在英国、现代体育运动各个项目出现的过程、与西方社会文明的进程有什么关系、体育运动在当前全球化的进程中有什么变化等。

埃利亚斯的过程社会学理论能从社会学的角度很好的解释一项运动的起源与演变,在研究足球运动中,他首先思考这样一个间题:个体之间的对抗运动如何形成群体之间的运动?群体之间对足球这项运动不同的理解又如何传播开来的。他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有重组的过程。他们会用一种群体能接受的风格的方式自我重组群体,如同喜欢跳舞的群体会自我重组群体以致整个舞蹈群体都能接受这种舞蹈。在持续的运动中,运动员从启初自我运动过程转变到其他运动员的运动过程中,最终形成了群体重组。运动的起源是一种随机的,不会被精心策划的,运动首先是群体之间产生了某种融合,在群体动力的推动下,经过反复的的重组,在个体与群体之间建立起一种关系。他们的活动在这种建立的社会构造中展开,经历长期的发展,形成组织体系。这一过程便是运动产生的过程社会学。埃利亚斯依据过程社会学的研究,仿照工业化,提出体育化(sportization),以此来说明英国的现代体育的起源和发展与传播和工业化有关,是一种自为发展形态,伴随着个体意识到群体意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工业化只是创造了一系列的条件,催生了体育化的形成。

3过程社会学对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启示

3. 1对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扩展

早在20世纪60年代,埃利亚斯就认为之所以体育社会学需要多种研究方法,是因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社会科学有很多分支,并且经常会产生新的学科分支,那么原有的方法如果仅限于在某一学科点上研究,就会出现研究误差,一种方法不能窥探一系列问题,也不能清晰地解释这些问题。因此,对于体育社会学者来说,应当在研究之初,就应具备广泛的理论框架,或者结合其他的理论,这种理论能使研究者理解所研究的问题,超出了研究此领域的流行的理论。

过程社会学倡导在动态环境下研究,对事物的考察应当是过程式的,即事物的产生、发展、本身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外界的联系。通过过程的视角,揭示事物的本质。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不能仅针对封闭,静态的社会环境下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而需要适应不断变化、开放的系统,体育所表现的社会结构并不是稳态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传统的小群体理论是静态、闭合的,对解释面对的困惑的问题没有多大帮助。因此,这些问题需要专门的方法,不同于目前仍在运用的对小群体的社会研究的方法。事实上,埃利亚斯是对当时占社会学主流的结构功能主义研究方法的一种批判。过程社会学在研究体育社会学时,注重把体育社会现象置于动态的过程中进行考察,从个体、个体相互依赖,以及群体、权力之间的关系来对体育所引起的的社会现象进行解读,把某一体育运动放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待,而不是放在静态的系统中考察它的功能价值。因此,在方法论上,体现出的发展观。

3. 2动态的比较研究方法

埃利亚斯在运用过程社会学研究某项运动时,总是把这种运动的发展演变史考察了一遍,并且对这种运动的发展会做出他的理论意义上的比较。在研究古代体育运动时,埃利亚斯认为,认识到通常作为体育之伟大典范的古代竞技活动具有许多特征,并且在完全不同于我们的竞赛环境下发展起来,这并不困难。竞技者的精神风貌、裁判的标准、比赛的规则、运动员的表现等都在许多方面明显不同于现代体育特征。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延续了一千多年,其间有关摔跤的暴力标准有一些变化,但不管怎么变,整个古代对比赛活动中身体伤害甚至丢失生命的敏感限度,相应地,整个比赛的格调,都跟今天称之为“体育”的比赛活动有着根本区别。因此,在动态中比较了两种奥林匹克的运动项目,“体育”从过程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是文明了、进步了,不再流血冲突了。

国际体育史学会主席格尔特鲁德·普菲斯特曾经这样评价埃利亚斯的研究:埃利亚斯指出相同形式的运动可以有不同的目的和意义。他把体育文化准则和标准的差异归因于文明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差异,其标志是相互依赖、垄断、权力的控制以及压力的内在化的发展趋势。他注意到“国家的结构和意识的结构、受社会承认的体育暴力的水平和使用或旁观它的矛盾的界限,将以特殊的方式区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身体和身体的力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起着不同的作用,文明化的进程伴随着身体的“文明”。普菲斯特的评价是对埃利亚斯体育社会学研究很好的总结。

第6篇:体育运动中的特殊体验范文

关键词: 体育 美育 渗透

体育是促进人体正常发展,形成正确姿态,培养协调动作,发展身体素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当今美育活动的拓展与延伸中,美育目标的构建力求遵循施美于运动之中,置体育于美中、体育在美中升华、美在运动中多彩的思路中进行。所谓施美于运动之中,就是在体育内容中施以美学理论与实践教育,使美育融于体育内容之中。所谓置体育于美中,就是揭示体育中美学现象与规律,研究怎样将体育教育活动提高到美学高度,以获得最佳效果,让美育融进体育之中。所谓体育在美中升华、美在运动中多彩,是指在体育活动中,让受教育者主体从生理层次进入功利层次、再上升到道德层次,从而升华到美学层次,在体育运动中忘却自我、和谐身心、丰富灵性、发挥潜能,从而使人格得到美化。如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情操、审美意识和审美方法,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能力,拥有健全的精神和健康的身体,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构建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依据

1.历史依据

在奴隶社会时期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体育和美育都并列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周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中的射(射箭)、御(驾驶战车)都含有体育的因素,而居第二位的“乐”则是美育。自古以来不论是才子、闺秀,还是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等,都将琴、棋、诗、画作为自我养成的必修“四科”。这“四科”正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渊远流长的历史结晶。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中,美育有着漫长的演变过程,体现着时代和民族的特征,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儒家的“宽仁济世”,道家的“超凡脱俗”,佛家的“空虚明净”,等等,以如此登峰造极的高度俯瞰人生,以求心性的洁净、精神的自由、生命的超越,都是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学思想。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美的概念在延伸、美的载体在扩展……当今,不论从美的形态还是从审美主客体关系来看,美育的内容已横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几大类。远远超出了“四科”等文学艺术领域,但美的载体不管怎样延伸和扩展,永远都与人的心灵、身体分割不开。因此,在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构建应延伸到自然界与科学界,社会美与心灵美,艺术美和方法论美等几种关系中,施美于体中、置体于美中,即以“体”为载体,拓展美的真话。

2.理论依据

美育的预期功能是由其本质特征决定的,美育是什么?广义可理解为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而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美育的首要任务,是使教育者把握“美的规律”,即“以非常突出、生动、鲜明的形象,充分而有力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或普遍性”。可见,体育教育中美学知识的起点,应是从事物内部普遍性与外部个性(即本质与现象)的高度统一中去把握“美的规律”识别什么才是美。只有这样,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方可将感情与理论、经验与判断、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美与健统一起来,发挥美育在体育教育中的特有功能。其实,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即人格美。而人格美的基点是心灵美、精神美,外部表现则为身体美,而体育教育也正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二、体育教育中美育教育的意义与功能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认识、伦理、审美的三大结构组成。故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教育目标中“五育”的结构,可将其分为心理发展(德、智、体)和生理发展(体、劳)两部分。前者为精神前提,后者貌似物质基础,“五育”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有机复合体,各种功能若因偏颇而失衡的话,将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从全面发展的教育内涵来看,德智体美诸方面教育的实施,正是为了使人类“在变易绝对运动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生产出他的全面性”。所以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与智育、德育、体育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关于美育在体育中的功能已不乏其研究,归纳研究成果主要有三大功能。

1.培养身体美

身体美是体育自然美的表现,人的身体生长发育是按美的规律进行的,它表现出身体、线条、姿态的造型美,筋骨、肌肉、肤色的肌体美和生命活力的生气美。人体美历来就是无数艺术家“代代耕耘美的沃土,美的矿源”。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用十分热情的诗句赞美过人体古铜色的皮肤和坚实的肌肉。

2.培养精神美

列宁说:“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可见精神美与身体美是密不可分的,精神美可以使体育运动放出光和热。由于体育运动有进行竞争、对抗、承担负荷、战胜艰难困苦和经受胜败考验等特点,因此它有利于培养人们精神上追求优胜、追求祖国荣誉的理想美,勇敢顽强、坚毅果断、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不屈不挠、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美和体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情感美。

3.培养技巧美

体育中精湛的技巧与身体美、精神美交相辉映,形成一个体育健儿的完美形象,技巧美包括动作协调、节奏明快、反应敏捷等,这些运动中的技、战术,把各种精湛的运动绘成动人的画卷,编成美妙的诗篇,如那飞驰旋转的滑冰运动员、转翻蹦跳的体操运动员、勇猛角逐的足球运动员、“横空出世”的跳伞运动员等。

三、体育教育中构建美育目标的思路与框架

人为万物之精灵,万物之美莫过于人体形态与动作美,它是历代美学家研究的课题与创作对象,而人体的正常发育和正确姿态是人体形态美的基本要求。协调感和韵律感是人体动作美的基本因素,人体动作美是人体动作的速度、力量、灵敏等紧密相连。高度的形体动作美只有是在高速度、高难度的情况下,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体育是促进人体正常发展,养成正确姿态,培养协调动作,发展身体素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许多活动项目如唱歌游戏、集体体操、自由体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花样游泳与花样滑冰等都是在有节奏的乐曲配合下进行的,这其中充满了美的教育。有些活动如田径、体操、武术、游泳、球类活动等,虽无明显的韵律,但均具有内在强烈的节奏感,在高速度、高难度情况下完成最美妙的动作。短跑运动员风驰电掣,体操运动员表演高难动作,往往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是人体美的显示,给人以巨大的影响。体育和美育几乎就是双子星座。

因此,在当今美育活动的拓展与延伸中,美育目标的构建力求遵循施美于运动之中,置体育于美中,体育在美中升华、美在运动中多彩的思路中进行。所谓施美于运动之中,就是在体育内容中施以美学理论与实践教育,使美育融于体育内容之中。所谓置体育于美中,就是揭示体育中美学现象与规律,研究怎样将体育教育活动提高到美学高度,以获得最佳效果,让美育溶进体育之中。所谓体育在美中升华、美在运动中异彩,是指在体育活动中,让受教育者主体从生理层次进入功利层次,再上升到道德层次,从而升华到美学层次,在体育运动中忘却自我、和谐身心、丰富灵性、发挥潜能,从而使人格得到美化。

1.美育在体育教育中目标框架

(1)明确美育的目的和任务。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人格美,即养成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美育的中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养成感觉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掌握美学基本知识。旨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方法。对学生,体育理论课中确定1―3课时为美学基本知识讲座:对教师,作为知识结构更新的内容之一,纳入教师高素质的培训活动之中。

(3)参加美育实践活动。制订体育活动中各项美育指标,进行各种培训活动。例如体育舞蹈就是体育与音乐(美育)相结合的最好活动之一。

(4)研究和开发体育中的美。组织专题研究小组研究体育课程中美育开发,在体育理论课中加一些美学知识章节,使之逐步形成“体育美学”之学科体系。

2.体育老师在教学中的注意点

(1)体育教师本人应有一定的美育素养。除了掌握运动技术、知识、理论以外,还应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具备美学、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艺术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用美去教育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到投身运动中更能体验美。正所谓学无止境,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进行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巩固自己。

(2)注意仪表美。上实践课时,教师必须身着合体的运动服、运动鞋,给学生一个精神、大方、潇洒的感觉,加上稳重、沉着、和谐、亲切的教态,学生就立刻被你吸引,教与学双方才能达到最好的配合,这是良性刺激。如果衣冠不整,便衣皮鞋,不讲卫生,语言粗俗,态度死板,就会给学生不良的反应,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

(3)讲究语言美。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科学地掌握动作技术,必须做到讲解语言的规范化:①口令语言的规范化。它起到提示、指令、启发、导向、协调和统一等作用。讲解技术要领的规范化,课堂语言要尽量用专业术语。②语言的“美”化。用具体生动的、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教师的教学要求,如在武术教学中,用“站如松,走如风”等生动的语言,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其练习的兴趣,求得最佳的练习效果。

(4)力求动作美。示范是第一印象,是让学生借助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来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的一种方法,准确、健美、规范的示范动作更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最直接的途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与语言互为补充、相互联系。示范动作的结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只有准确、健美、规范的示范,才能促使学生提高积极性,产生跃跃欲试的愿望。如在体操教学中,对于器械动作,许多学生存在惧怕心理。教师用准确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美而直观的形象感受,使他们消除畏惧心理,大胆练习。

总之,在学校体育中包涵了诸多的美育因素,因而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教育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从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美育,寓美育于体育教学之中,就能训练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达到体育、美育双丰收的目的,实现以美育人的奇特效果。

参考文献:

[1]蔡仪主编.美学原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48.

第7篇:体育运动中的特殊体验范文

摘 要 健美操运动作为一项以有氧练习为基础,以健、力以及美为特征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运动过程中,无论是刚劲有力的动作,还是激情欢快的音乐,都充分展示出了一种美感,也在潜移默化中时刻影响着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教育优势。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文章首先从三个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了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优势,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健美操运动的审美教育功能和高校健美操教学活动的特点,提出了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几点实施策略,希望能够借此加深对健美操审美教育功能的了解,促进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与实施。

关键词 健美操教学 高校体育 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通常又被简称为美育,其实际上指的就是在正确的审美观的指导之下,通过审美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社会、自然以及艺术的美的感受能力、美的鉴赏能力以及美的创造能力,并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净化,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让学生的精神得到升华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可以说在现代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审美教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具有特殊的功能和教育目的。健美操运动作为一项以有氧练习为基础,以健、力以及美为特征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运动过程中,无论是刚劲有力的动作,还是激情欢快的音乐,都充分展示出了一种美感,也在潜移默化中时刻影响着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优势

(一)健美操的“动作美”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对美的体验

“动作美”在健美操运动中和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体现。优美、和谐、标准的技术动作,不仅仅是学生对健美操技术动作学习和掌握情况的一种直观展示,同时还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美学知识和美学能力在健美操运动领域里所进行的一项美的体验活动。这个过程很好满足了学生对于动作美的追求和体验,因此,对于审美教育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健美操的“音乐美”能够极大的引起学生对美的共鸣

音乐是开展健美操运动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开展健美操运动时,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配乐不仅发挥着伴奏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对动作的烘托,对运动氛围的营造,更好的体现一种和谐之美。再加上,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其在刺激人的感官、影响人的情绪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非常显著的效果。所以,在健美操运动中,健美操的技术动作与音乐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能够让健美操运动的“美”得以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情绪,引起学生对美的共鸣,促进学生对美的体验与感受。

(三)健美操的“编排美”能够有效的丰富学生对美的想象

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健美操的编排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健美操的编排,是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将各种多样化的技术动作、队形与图案变化和音乐节奏以及学生的个人风格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健美操运动中各种美的因素有机的融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审美效果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脑力劳动的过程又是体力劳动的过程,同时更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过程,因此,其对于编排者的想象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而相应的学生在参与健美操编排的过程中,也能够通过对“编排美”的切实体验,极大的丰富自己对于美的想象,提高自己的美的想象力水平。

二、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策略

首先,健美操任课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审美教育能力。健美操任课教师只有具备了理想的审美教育能力才能够确保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审美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而要要提高自己的审美教育能力,高校健美操任课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在现实中对美的感受能力、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积极的学习和研究美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和社会根源等知识,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审美知识储备,加深对审美教育的理解。

其次,要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开展高校健美操教学活动。例如,在讲解示范的基础上,任课教师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健美操比赛和表演录像的方式来让学生从感官上更好的体验健美操运动中的美,对学生进行美的感染与熏陶。

最后,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来实施审美教育。学生是高校健美操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体。因此,在开展高校健美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确保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来实施审美教育。例如:在开展高校健美操教学活动时,任课教师应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以及现有的运动水平和运动潜能,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在开展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的创造自由、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以此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健美操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能动的参与到健美操教学活动之中,更好的体会健美操中的美育因素,更好的发挥健美操的美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祁鸿雁.吉林省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过程现状调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1).

[2] 周艳华.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美学渗透的实践路径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10).

第8篇:体育运动中的特殊体验范文

【关键词】体育;本真之义;求趣;求胜

The True Sense of Physical Culture: Pursuit of Interest and Victory

LIU Xue-feng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Hunan)

【Abstract】 The true sense of physical culture refers to the justification of it as a way of practice and a way of education. The pursuit of interest and the pursuit of victory are the motivation and pursuit of physical culture developed out of its various ways of cultivation. To explore theirs origin and to find their value are beneficial to the fostering of subjects of sports and to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culture.

【Keywords】 physical culture, the true sense, pursuit of interest, pursuit of victory

体育的本真之义,是指体育发展到今天,作为人的一种实践方式和育化方式,所内涵的正当性。体育从人类的诸多实践和育化方式中获得独立性并发展的过程,也是其本真之义――求趣与求胜不断生发的过程。

为何要探讨体育本真之义?如在《体育之研究》中所提:“今之提倡者非不设种种之方法,然而无效者,外力不足以动其心,不知何为体育之真义,体育果有如何之价值,效果云何,着手何处,皆茫乎如在雾中,其无效亦宜”。

1 体育求趣根源初探

体育为什么从劳动、从军事、从祭祀等中走出来,并获得其独立性,一个关键的因素是人通过体育可以求趣。法国著名的哲学家阿兰在《关于幸福的语录》中指出:事实上,人类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去做自己嗜好的行动,只要看孩子们的游戏就会清楚这一点。大家在一起玩球、追逐、拳打脚踢,虽然有时会带污垢或伤痕,但是完全是出于孩子们的热望,是他们所喜欢的事,对那些棒打、疼痛、疲劳早已置之度外而成为称心如意的快乐。

体育使身体的运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体育娱乐活动,无需什么设备、高规格场地设施、专门性技术和技巧,从个人独自操作到多人共同参与,形式应有尽有。无论是什么阶层、职业、性别和年龄的人,都可能从众多的体育娱乐方式中选择一两项既符合自己的社会地位,又适宜于自己能力的活动。与其他任何一类社会文化娱乐活动相比,体育娱乐的适应性更为广泛,不同心境、不同情绪状态、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人都可以在某项体育娱乐活动中获得愉快和欢乐。体育可以满足因不同动机而参加余暇活动人们的各种不同需求。

求趣的过程是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人的多重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既有声色感官的刺激,还有精神的惬意舒展。

是什么堆积起厚厚的体育求趣根源?简单地说,是人的趋乐的生物本性和作为社会人对体育娱乐的体验。

任何一种生物,都有趋乐避苦的生物本能。人的高尚就在于能自觉地作出牺牲,但这不能说明人作为生物性存在就完全没有了趋乐避苦的生物性,人的高级就在于他能找到趋乐避苦的适当方式,比如体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由一切与生俱来的原始本能冲动所组成,受“唯乐原则”的支配,盲目地追求满足。与“本我”相对立的是“超我”,“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的部分,它代表着“我们意识的要求”,“超我”使人离开动物界。“本我”和“超我”的要求是矛盾的,因此在这两个极端之间需要一个平衡机制,这就是“自我”。“自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它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在弗洛伊德看来,个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要确立和形成“自我”,“自我”这一平衡的机制,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在游戏中获得的。由于游戏是部分与现实分离的,因此它允许“自我”自由地调节“本我”和“超我”的要求,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

根据上述人格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自己对于儿童游戏的看法,他认为,过去的游戏理论都力图发现引起儿童游戏的动机,但是它们都没有把“经济的”动机,即由于游戏而能获得愉快放在突出的地位。驱使儿童去游戏的,不是别的,正是心理生活的唯乐原则。游戏与其他心理事件一样,都受到唯乐原则的自动调节。

2 求趣是体育的本真追求和价值体现

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满怀激情写道:“啊,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强;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更加清晰。你可使忧伤的心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

求趣是人的需要得到实现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它不但是人的低层次动物本能需要,而且在人的高层次需要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人在身体的运动中,为什么采用这样的运动方式而不采用那样的运动方式,则取决于人求趣的社会性。人类求趣与动物求趣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是单纯的生物性,人的快乐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认同,因为人通过他人认同享受到的快乐,远远高于纯粹生理运动带来的快乐。社会认同是使人们聚合在一个群体中的情感,它是在价值观念相同的同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体育运动的发展一直以来就受到本群体、本民族认同感的影响。比如龙舟竞渡的发生基础本是龙图腾崇拜的遗存形式,而在其传承过程中,楚地增加了纪念屈原的内容,吴地增加了纪念伍子胥的内容。

因此,哪些体育运动的形式能让人们接受并参与,哪些体育运动的形式就能得到推广,在这里我们既可以看到体育运动的共通性,也可以看到体育运动的民族独特性。

从其共通性来看,体育运动的共同起源往往是一些十分紧张而严肃的劳动。起初,这些劳动完全是功利性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到了后来,随着劳动效率的提高,人们不再需要为物质生活付出自己所有的劳动,当生产力发展到一部分人可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或换言之,人们的求趣需要便促成劳动形式向体育运动形式的转化,并加快了体育运动形式的发展。

体育求趣的社会性还在民族体育独特性中得到证明。因为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像今天这样有频繁和迅捷的文化交流,已有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人类基本上是以相对封闭的样态生存并延续,因此,求趣的对象和方式就往往带有浓厚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由此就有了丰富的民族体育。

体育求趣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路径有两条,即通过自娱而求趣和通过娱人而求趣。正是由于体育路径的分化,才有了体育的独立、体育的分类和体育的不断提升。

体育的自娱和人的生物性求趣有直接关系,虽然其内容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但对每个个体而言,某种运动方式的被接受,首先是因为它能够给个体在生理上带来轻松愉悦的感觉。体育通过娱人而求趣更多地带有社会性,是参与体育运动的个体通过满足他人的需要,来满足自己作为社会人的价值,并从中获得精神的享受,虽然从中也能获得生理的愉悦,但生理的愉悦不是被追求的主要目的。

正是由于在体育运动中有通过自娱求趣和通过娱人求趣之分,所以体育运动也就呈两个向度发展。通过自娱求趣的体育发展为人们普遍开展的体育锻炼,它不存在任何规定性,甚至连基本生产劳动的形式如种菜、挖地等都可以成为体育锻炼的形式,并被视作乐身而不是谋生之手段。套用现今流行话讲就是:爱怎么玩就怎么玩。随着体育运动的这一向度的展开,民间出现了无以数计的体育运动形式,如踢毽子,踩高跷等等。

体育求趣的另一个向度发展却截然相反――通过娱人而自娱。这首先要有过人的体育运动能力,否则不可能令人惊喜,其次要有对体育运动的钟爱,否则不可能从中享受乐趣。

为了发展过人体育运动能力,人的运动训练比人的运动天赋更重要,戏剧界所谓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正因为如此,体育运动训练尤其是体育运动的专项训练也就成为必须,尤其是作为基本功的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的训练尤其受到重视,这使从事体育运动的人越来越专业化并进而职业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必要物质资料生产时间越来越短,与此同时社会和个人物质财富的积累却越来越丰富,于是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也加入到开展体育运动和欣赏体育表演的队伍中,对体育竞技专业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竞技体育运动就成为了迄今为止通过体育运动娱人而娱己这一向度的顶峰。

对体育的热爱是很多运动员选择体育运动作为职业并坚持的动因。比如乔丹,这名NBA的伟大巨星就是如此,他不仅带给人们欢乐,也使自己欢乐。

乔丹说:周围的人都认为我的精力相当充沛――对许多人来说这个说法太婉转了。我在棒球联赛和NBA担任前台工作的整个过程当中,我的精力使我有幸经历许多奇怪的事情,例如和熊摔跤,监督费城有史以来最糟糕的小猪演出,或者是为了给一个吉祥物做外套而大汗淋漓,所有这一切都只为娱乐。〔1〕P32-33

3 体育求胜是体育对解决人类面临矛盾之愿望的直接表达

体育是人的需要的产物,也是为解决人面对的矛盾而生的。人要解决的矛盾主要有三个: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和人与自身的矛盾。在每对矛盾中,人都必须取得胜利,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体育的求胜,从根本上说就是求竞争中生存,求竞争中发展。因为体育是“直接的竞争,它极其简洁地浓缩了人类竞争的天性”。社会需要人处在竞争状态,又不希望人类盲目竞争,其最佳的解决方式就是竞技体育。“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对象化’力量都在这种游戏中得到简洁的描述。体育以其竞争的方式,呼唤着人们投入到这一神圣、崇高、无比壮观的运动中去,呼唤着人们表达自己久欲表达但又不易表达的那种‘征服’欲望。”〔2〕P2

体育之争包括:与自然争,与人争,与自己争。

与自然争,其一是战胜外部自然障碍;其二是战胜人自身自然的限制。

与人争,既要与同样作为个体的他人争,又要与自己在其中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自己的社会争。与他人争,就是在体育运动中战胜对手,与社会争,就是在社会中证明自己的价值。

与自己争,不仅意味着要在生理上挑战自我,而且要在心理上超越自我。

体育求胜不仅来自体育运动本身的竞争性和人对体育竞争的社会移情作用,而且,在其根源上,是体育作为育化人的实践方式之一,对解决人类面临矛盾之愿望的直接表达。

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存在,这使人与动物分离开来并使自己从自然界中独立出来。人类确保自己独立的方式是实践,体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既然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必然有其产生的内部原因,这种内部原因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要得到满足,就必须解决好上述三重矛盾。

体育是人对自己面临上述三重矛盾的回应。

人的三重矛盾既有其对立,由此有解决矛盾的必要,又有其统一,由此有解决矛盾的可能,这种可能要成为现实不是自动生成的,要通过人的实践,体育虽不是唯一的方式,但体育作为对其矛盾解决的回应,是不可或缺的。

在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中,体育的求胜能为解决自然障碍提供基础。在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中,劳动成为人与动物的分水岭,劳动使人区别于动物。体育作为人的实践方式,有着与人类其它实践方式共同的使命,那就是维护人类的存在和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身体练习活动同生产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进一步加大,实施的目的不再是为掌握劳动过程中的具体动作,直接为劳动服务,而是在劳动过程外通过动作与劳动过程和动作相似或相近的活动来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间接为劳动服务。因此、身体练习不再是生硬、呆板地再现劳动,而是抽象地对其加以反映,因而较之劳动更具有自由和创造性,成为以人的自身的自然为客体的特殊活动形式,从而完成了对人身体的初次开发。体育与劳动的结合,更使技能教育转化为深层次的体能教育,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积蓄能量。

在人与人的矛盾对抗中,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诉诸暴力。从有人类社会开始到现在,一部人类文明史从来就没有和暴力分开过,而和暴力对抗的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暴力。

恩格斯说:“是因为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经成为民族生活的正常职能。邻人的财富刺激了各氏族的贪欲……他们是野蛮人: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进行创造性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战争成为经常的职业了。”〔3〕P137

战争推动了武器的演变,为了掌握这些武器,提高战斗技能,以军事斗争为目的的身体训练活动受到广泛重视。在以冷兵器为主要作战武器的时代,对人操纵武器和身体活动能力的要求比以前更高,只有在身体活动能力上更胜一筹的部落才可能得以延续。或换言之,在以冷兵器为主要作战武器的时代,集体活动能力至关重要,它可以决定一个士兵在战场上的命运,而且可以决定一个将军的命运,甚至还可以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

当人类的文明进入到公元19世纪,西欧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和民族主义倾向,各国之间战争不断,这不仅刺激着各国重建军事装备,而且也使人们认清了对人员施以身体训练使之适于服兵役的重要性,于是体育受到重视,相继出现了一批体育学家尤其是体操学家,他们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后来流传到欧、亚、美各洲,中国近代的体育就是从西方的体操尤其是兵操发展而来的。

现代社会,由于交往的可能性和空间更大了,体育求胜的意义便日益显现,它已经成了战争的另外一种形式,或者说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体育运动中,“如果被崇拜者的行为不能‘高超地’反映人类共同愿望或本能欲望―成功的话,那么体育运动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激烈的运动竞赛如足球、篮球、排球、拳击、体操、田径、游泳等等,总会引起致以万计的热情观众助威、呐喊,把无数个‘加油’寄托给与自己在感情上、利益上相一致的运动员,并希望他赢得胜利。此时此刻,与其说观众是期望自己崇拜的对象去赢,不如说是期望自己去赢。”〔4〕P2

在人与自身的矛盾关系中,人凭借体育不断突破既有客观条件的限制,超越自我,从现实的我不断趋向可能的我。这一方面来自人的生物性需要,主要是有机体的更新和再生;另一方面则来自人的社会性需要,主要是精神和文化上对卓越的追求。

人的生命活动不外乎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种,内部活动便是生理、生化活动,为了内部活动的持续不断,则需要通过与外界进行交换以补偿已经消散的能量。知道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会选择各种促进人的身体运动的活动方式。

当人已经不再超越自我的时候,他的生命就只有最简单的存在意义了。体育不仅能使人取得生理的突破,而且不断激发人取得心理的成就和精神的愉悦。在体育运动中,人能够以它显示自我能力,感受自我能力的提高。通过自我能力的提高而获得快乐是最高的快乐。体育很大程度上是和困难、艰辛、挑战、征服联系在一起的。运动中,特别是在一些较为剧烈、危险的运动中,有机体总是要承受一定的甚至很大的痛苦,正是由于来之不易,才能使人强烈地体验到胜利喜悦。运动中,人要和自己挑战,要和别人挑战;要征服自己,要征服他人或环境。这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的挑战和征服,水平越高,获得的快乐就越持久,越强烈。

求胜,这是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体育运动如果没有竞技,不体现竞争,不去求胜,能否发展到今天将不得而知。人类的生活如同在竞技场上的比赛,大到与自然竞争,小到与对手竞争,无一不是在竞争中不断地寻求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生活。参与竞争的人,必须创造条件充实自己。所谓条件,就是由竞争意识所支配的合理行为,无论是观赛还是参赛,运动场无疑为人们在生活中即将发生的竞争提供了极佳的预演场所。运动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根据迁移原则,人们在运动场上所养成的良好品性和行为表现,可以迁移到日常行为模式之中而成为受社会所认同接纳的因素。社会生活同运动场上一样,有得意之时,也有失意之处。光荣的胜利者固然值得敬佩.“重在参与”的失利者也同样受人尊敬。胜不骄、败不馁,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等绝不仅仅是运动员所独有的品质,也是社会上每个成员都应具备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韦恩瑞(美).超越无限:迈克尔・乔丹人生哲理启示录〔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第9篇:体育运动中的特殊体验范文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兴趣终身体育

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的教育。依据终身体育的观点,体育将贯穿人的一生,它将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层次构成终身体育的教育全过程。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将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就显得尤其重要。

然而,体育教师怎样才能使学校的体育教育转向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

在他的《体育之研究》里论述:“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也。”又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这就非常明白贴切地说明了育体的重要性,指出了要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有人把健康比作“一”,其他的一切都是后面的“零”,说得多么形象。没有健康还谈什么理想,身体没了还谈什么家国。

斐济是南太平洋地区的一个岛国,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向全世界招聘体育老师,其原因就是政府非常吃惊地发现他们的国民身体素质低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程度。如果不再强健他们的体魄,不通过政府行为强制国民进行体育锻炼,就有亡国灭族的危险。长此以往,民将不民,国将不国。可见重视中小学生的体育教育,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的观念,是民族的长远大计,势在必行。

二、强调有效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课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组织是否严谨、合理,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由于新课程强调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关注,因此出现了以下几种分组形式:合作分组、随机分组、友情分组、同质分组。这几种分组形式作用不同,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材性质、学生实际、场地器材条件的不同而灵活运用。在一节课中既可选用一种,又可多种融合。比如在一个单元课中,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我们可以采用友情分组形式,因为这种小团体式的分组会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中延续到课堂下,几个熟悉的同学会相约在课外继续进行他们喜欢的运动,在自发的练习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再比如在教授运球基本技术时,可先采用合作分组让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基础一般的学生在一起,基础一般的学生与基础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通过组员间的互帮互助合作完成该技术动作的教学。当学生动作技术基本掌握时,采用随机分组(让平时接触不多的同学组合在一起)进行运球接力赛来提高学生的应变和适应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自信,从而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让学生在体育课上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在他们获得满足感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技能技巧。比如:韵律操教学中,有的男同学由于害羞,认为这一活动是女同学擅长的,自己不可能学好,也没有信心学好。因此,可试着在这类教学内容中采用成功教学手段,及时发现学得快的男同学并表扬和鼓励他们,给他们信心。对后进生而言,体验成功更是异常可贵。因此,教师应该让他们感受成功,获得成功,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引导他们获取成功体验,从而与其他同学一样,喜欢上体育运动。

四、当今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1.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很久以来广泛流传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一直直接或间接地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没有时间去参加体育活动。学生上体育课也往往不思进取,对完不成学生任务缺乏应有的耻辱感,更不要说激发起体育兴趣了。

2.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高的原因

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淡漠,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想法;况且由于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绝大部分时间被文化课占用,想练不能练,想玩不会玩;而且男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往往受情绪影响而丧失了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五、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兴味者运动之始,快乐者运动之终,兴味生于进行,快乐生于结果”。有锻炼的兴趣,才能在锻炼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才能产生快乐。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这就促使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体育教学任务中把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要求,具有深远的意义。所以,在学校体育期间,体育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地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兴趣,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运动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增强自己体质的帮助,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从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而要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我们要首先了解兴趣的品质。所谓兴趣品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兴趣的差异性表现,一般可概述为三个方面。

1.兴趣的倾向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接受的体育教育有别,加上客观条件的影响,其兴趣的倾向性也不一样。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大脑皮质的不同部分在不同的刺激作用的影响下,形成各种性质不同的暂时神经联系,因此,不同的人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就会把自己的有关心理活动优先地指向和集中于各种不同的事物,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体育学习中来。例如,一个学生,父亲是足球教练,从小和足球接触,看足球比赛,就会对足球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一个身材高大、从小就受父母在篮球方面的熏陶的学生,他自然会对篮球有着特殊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巩固某些学生兴趣的倾向性发展,可按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培养一批有所特长的学生,让他们去带动其他的学生,这不仅有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会使有所特长的学生的兴趣的倾向性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

2.兴趣的广泛性

每个学生所具有的兴趣并不一定只限于一种,同一个人很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兴趣。但不同的学生在体育兴趣的广泛性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例如,有的学生喜爱田径,但也十分爱好游泳和球类等其他运动;而有的学生只对某一项体育运动感兴趣,对其他运动概不问津。应该说,前者是对体育运动兴趣广泛的学生,后者则是对体育专业兴趣狭隘的学生。学生这种兴趣的形成与发展跟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关联,尤其跟体育教师自身是否具有兴趣的广泛性和专业性,以及是否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分不开。我在体育教学中,就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乒乓球,有的学生喜欢踢毽子,有的学生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自然而然会向体育老师请教,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教学过程中才会得心应手,才能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和欢迎,学生才会对体育产生兴趣。

3.兴趣的持续性

人们对各种事物所产生的兴趣,既可能是持久不变的,又可能是变化无常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或某项体育专项的兴趣也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有些学生对于体育的教学活动缺乏稳定的兴趣,这往往是由于他们起初就对体育学习缺少明确的目的性和深刻的认识,多为一时好奇心。而有些学生选择了某项体育或参加了体育锻炼活动,并对其有着相当稳定的兴趣,因为他们比较牢靠地对该项体育或各项体育运动在但大脑优先发生注意的暂时性倾向,并在积极刺激的作用下不断地扩充、分化或加强这一系列暂时神经联系系统,这就是学生较深入、持久地对体育活动感兴趣的原因。

持久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都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发展或巩固其对体育持久的兴趣呢?这要从教和学两方面同时进行兴趣的引导和开发来实现。所谓引导,是指体育教师必须经常向学生讲解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在明确目的、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方能发展其对体育的兴趣。所谓开发,是指某些有专项特长或发展潜能的学生而言,例如,对一个身材高大、身体素质好、弹跳高的学生来讲,可发展他的篮球特长;腿部肌肉发达,爆发力强的学生,则可以发展他的田径特长,等等。这里不仅有智力上的开发,而且有体能、素质方面的开发。常言道,登山千条道,同仰一月高。只要让同学们维持运动的兴趣,至于运动的形式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培养学生朝着终身体育方向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给学生创设出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是关键所在。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体育教师也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组织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多给学生一些发挥自我个性和特长的空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朝着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

总之,培养中学生的终身运动观念,养成他们终身运动的兴趣,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不仅仅需要体育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乃至整个国家、民族长期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2]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