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范文

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

第1篇: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范文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

(一)体育课课时不足

根据我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方针要求学生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然而广大的农村学校中教师紧缺,重抓教学质量,有些学校开设的课时不够,或把体育课当成学生的自由活动课。

(二)体育教师不足,专业水平不高

山区学校,学校布点分散,学生数少,绝大多数是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个老师全包干,没有专业体育师资队伍,造成农村学校存在大量不合格的兼职体育教师,偶尔有专门体育学校毕业的新分教师也要包干一个班的所有课程,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特长。另外由于社会的偏见,不公正的待遇,造成了一部分已在体育教学岗位的体育教师流失。因此,这种局面无疑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三)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农村学校的体育经费远远满足不了正常开展体育的需要。虽然近些年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较大,但是对体育经费的投入,满足不了体育教学的需要。

(四)认识不到位,领导不重视

某些学校领导对体育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的态度,把考试成绩作为考评的主要指标。学校直接给班级排名,将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与教师的评优、晋级挂钩,过分强化了统考教学科目成绩。为了保证升学率,以牺牲体育为代价,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好文化课的学习。认为农村学生离家和学校较远,走的路多,学生体质好,所以就不需要体育了。学校领导重视文化课,轻视体育课。

(五)体育场地窄,器材少

山区农村学校学校规模越小,由于历史原因,学校校园面积普遍较小,有的学校为了保证文化课的正常进行,建校舍就把校园基本占完,学生无活动场地,资金不足,对体育器材的配备较少,场地、器材严重紧缺。而许多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更是严重不足,教师教法单一,学生爱好体育但不愿意上体育,许多体育课变成了自由活动课。远远达不到《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对农村学校所规定的要求,体育活动场地小,器材十分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体育活动的需求。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难以开展。

二、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

多方筹集资金,把体育经费预算在教育经费中使用预算中、并固定占一定比例,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想方设法扩大校园面积,修建体育教学场地,添置体育教学设备,确保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课程的正常开展。

(二)转变思想观念,完善管理制度

纠正教师对体育教学的轻视现象,乡镇中心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体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制度,对各村完小的各类体育活动细化指标,促使学校加大对体育教学的研究,把体育教学工作纳入对学校、对教师考核的重点内容,加大奖惩力度,促使教师全员积极参与。

(三)加大力度,建设队伍的

积极争取配备专职体育教师,并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专职体育教师的特长,以校本培训为基础,让专职体育教师对兼职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全体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制订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拓宽培训渠道,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稳定教师队伍。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地参与各种自学、函授、培训等继续教育,提高思想觉悟、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四)结合实际,创新思路

第2篇: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教育;成才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含义及重要性

(1)信息技术教育的含义。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相关的技术,而信息技术教育则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为目的的教育,而是由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多媒体工具作为依靠,将学科知识建设在其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的方式。为了缩短农村与城市学生的教育环境及教学方式差异,为了培养农村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应在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模式,助学生成才。

(2)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①加强农村学生未来生存能力的发展。生存能力的培养是目前中小学教学的新模式。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未来的人生道路大多是进城、上大学,或者是继续留在农村务农,对于前者的学生来说,前途已经一片光明,而对于后者的学生来说,前途不容乐观,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展开教育呢?农村是城市的基础,农村建设更是体现国家强大的根本,我们要加强农村建设就要从农村中小学教育抓起,与其试图让单调的课本知识改变命运、改变农村面貌,不如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直接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农村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并努力使它们成为农村学生未来生存的基础。②加强农村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认识。据不完全统计,农村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知识相对城市学生来说较为单薄,而且由于地域环境的限制、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中小学生不懂得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无法正确使用计算机。因此,我们要努力让学生有统一程度的起跑线,让他们学会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初步了解电子科技产品的知识。

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1)农村与城市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方式的不同。农村与城市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从微观角度上来讲有所不同,农村的信息化教育无法快速普及,山区的地形及电缆设备的不齐全也影响着当地的教育改革速度,而城市的中小学普遍有着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多功能投影仪、立体式多媒体教室已经深入课堂,农村的中小学虽然正在逐步推广信息化教育,但还很难达到学生们一人一台电脑的标准,这对教师来说,教学难度增大。另外,农村中小学的教室普遍没有投影仪设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无法将课件呈现给学生,因此,农村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工作往往停留在板书教学上,很难跨向完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农村与城市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从宏观角度上来讲有所不同,现如今,城市信息化教育已经达到校园无线网络普及的程度,远程教育的先进化已经成为了新时代教育的体现,而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目前还未达到有线网络普及的程度,更别提无线网络的使用了。对于远程教育来说,这正是针对偏远山区孩子们的有效教学途径,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光缆疏通等各种原因的影响,尚未达到这一教学模式。

(2)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式落后的原因。①信息化教育的思想淡薄。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学校,在建设过程中都应该拥有前瞻性的思考,而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由于在办学期间投资力度不够,为了尽快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则忽略了未来信息化教育的快速发展,他们对信息化教育观念认识尚浅,因而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没有起到引领的作用,没有制定长远的教学改革规划,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制度。②教师信息化教学经验不足。一个学校的发展最离不开的是教师,教师是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农村教师是站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他们决定着无数农村孩子们未来的命运,他们承载着无数渴望知识的孩子们的梦想。然而,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普遍是当地的没有接受过严格训练的乡村教师,或者是城市刚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教学经验都不丰富,更不用说信息化教学经验了。③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缺乏。在农村中小学里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信息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目前,在大多数学校,信息技术人员不仅要承担技术维修工作,还要承担教学工作,由于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够专业化,这也就导致了学校的部分计算机空闲、教学资源浪费的状态。

三、改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思路

(1)扩大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范围。要想完全打开农村信息化教育局面,就要切实抓好扩大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范围的工作,将信息化教学有目的、有制度地落实到每一所学校,并向农村中小学教师普及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普及信息化教学方法,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努力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国家要对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改革给予资金支持,并引进专业信息化技术人员给予技术支持,学校领导给予可信度支持,学校教师给予协助支持。

(2)缩小农村与城市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差异。我们不仅要扩大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范围,更要缩小农村与城市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差异,努力将全国上下的中小学的教学模式统一起来,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地区,也绝不偏袒任何一所学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才是信息化教育的根本体现。只有搞好了农村的教育工作,才能有效开展农村的经济建设;只有抓好了农村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才能抓住我国农村美好的明天。因此,我们要大力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将城市中小学校的优秀教师与学生派到农村,为其信息化教育工作排忧解难,互相交流经验,也可以让农村的部分教师与学生走到城市来,学习和感受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多角度思考,取长补短,争取快速缩短城乡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差异,从而真正使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胡小勇,祝智庭.信息化视野中的教师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

2003(6).

第3篇: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范文

有鉴于此,汪中华同志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研究》一书,该书是汪中华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共21万字。本书以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极其严峻的经济落后和生态恶化的挑战为背景,以系统论、发展观来寻找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冲突和制约,量化了少数民族地区制度创新程度;测算了2005-2020年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承载力趋势;研究了少数民族地区1985年以来的产业比较优势系数;对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进行了指数拟合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选择回归预测法和趋势外推预测法,分别用指数模型、对数模型、线性模型、成长模型进行模拟,预测未来15年的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趋势,明确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度量标准,深入分析了当前形势下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具体途径,探索了我国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

本书的系统研究成果,填补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研究的理论空白,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生态研究理论的发展。其成果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对少数民族地区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读《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研究》全书,可以感受到作者把握时代脉动的学术敏感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该书提出以下解决生态脆弱、经济贫困的困境的思路:

1、以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耦合来打破农村地区贫困――生态脆弱的格局。表面上看,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分属不同领域,似乎不相容。农村贫困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途径为:一是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发展生态经济,三是发展劳务经济。

2、农村贫困地区要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利益兼顾。农村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必须从建立生态产业入手,以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实现生态和经济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追求生态、经济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整体发展模式。

3、从消除农村地区贫困的视角进行生态建设,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资源,寻求并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把解决群众温饱问题、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农村贫困地区应打破传统思路,选择主导产业和投资重点,建议积极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选择地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谨慎地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在有条件的发达地区优先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第4篇: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范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工作都涉及到利益问题。造林工作也是这样,从下达任务、供应种苗到检查验收,每个环节都靠政府及林业部门用行政的办法去推动,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这不是他要干,而是你要他干。因此各级政府,特别是林业主管部门,要认清形势,创新思路,用市场化的办法抓好林业项目建设,变“要”为“我要干”。现在从全国来看,可以说99%以上的工业产品都是供大于求,因而很多工商资本包括国外资本开始进入到农业、林业领域,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这种势头更加明显,现在我市的一些个私企业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为什么会这样,应该说,这些人投资农业包括林业项目,具有发展眼光。农业也好,林业也好,虽然都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但是通过我们这么多年大搞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抗灾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自然风险大大减少。就市场风险而言,应该说不管将来生活水平怎么提高,吃的问题仍然是首要问题,生存环境也越来越重要,所以好多有眼光的企业家看准了这一块。这一块无非是周期长一点,投入大一点,风险跟其他产业相比可能还小些。

今年全市造林25.93万亩,任务十分繁重,我们不能完全靠行政的办法推着老百姓干,而要充分利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引导农民干,引导外商干,引导民营企业干,这样才能确保完成今年的各项造林工作任务。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做到几个结合:一是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林业项目建设不仅是林业部门的事,也不仅是农民自己的事,而是全市人民的事,是一项关系到发展生态旅游、建设生态强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从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还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看,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山区扶贫项目、竹业致富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林业招商引资方面,要结合好、利用好退耕还林政策。过去政策只允许包给集体,不允许包给个人,现在政策放开了,你只要按照政策要求干,都可享受国家政策。这个方面可以作为招商引资的突破口,搞好了可谓是一举多得,既可以完成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又推进了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既完成了招商引资,又致富了农民。四是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发展个私经济结合起来。五是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恢复破坏的植被环境结合起来。大家都讲*处处山青水秀,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沿国省道两旁“疮疤”还不少,因此,怎样找准结合点,结合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在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前提下,把因公路建设、矿山开发破坏的山体恢复起来,做到“一举两得”。六是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既要追求生态效益,也要注重经济效益。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加快推进林业改革,进一步拓宽林业发展的路子。要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可以组织有关人员到搞得好的大户现场看看,让搞得好的大户现身说法,示范引导,以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

二、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切实加快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步伐

众所周知,*是*省五大山区市之一,山场面积占国土面积近70%,林业是*的优势和潜力所在,也是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五八”造林绿化规划完成以后,*的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林木蓄积量得到快速增长。但是在实施“五八”规划的过程中由于只强调绿化,偏重环境效益,而对林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林业产业有所忽视,所以后来提出要搞林业二次创业。推进林业二次创业,关键是资金问题,但这个问题单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很难解决,靠省里支持也很困难。现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使我们面临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今年全市所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实实在在的可以到位资金1亿元,其中70%是无偿资金。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把握机遇,如果这个机遇抓住了,*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就有了落脚点,生态强市就有了实质性内容。

第5篇: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范文

统筹城乡建设,着力改善民生

着力改善民生,统筹城乡、缩小差别是难点,在城乡之间提供相对均衡的公共服务是焦点。我们立足镇坪实际,制定并实施了“三个1/3”人居发展规划,即到“十一五”末,力争实现全县人口1/3居住县城、1/3居住集镇、1/3居住新村,立足人居发展的相对集中、合理分布,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集中力量,突破县城建设。围绕“三个1/3”规划实施,突出在精致上下功夫,在特色上做文章。我们先后筹资投入1.2亿元,快速推进县城的绿化、美化、净化、畅通、安居、管网、休闲等十大类项目建设。以“创省级卫生县城、创生态旅游县城”双创工作为抓手,逐步拉大县城骨架,不断完善县城功能,提升品位和管理水平,着力建设特色山水园林精美县城。

突出重点,加强集镇建设。坚持以县城为中心,以南北两极集镇为翼体,以4条过境干线为点轴,硬化集镇主要街道,完善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等净化设施,加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集镇面貌大为改观,农村人口快速有序向集镇转移,集镇规模不断扩张,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强化生态,加快新村建设。以打造西北最秀丽的乡村为目标,以新农村试点村为样板,以扶贫开发为载体,实行整村推进。捆绑各类项目和资金,累计投入达1.2亿元,建设新农村示范村、扶贫开发重点村和特困村。其中,上竹乡庙坝村新农村建设还受到了国务院表彰。全力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和迁移式扶贫搬迁工程,全面消除茅草房,减少土墙房,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农村和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坚持基础先行,倾力服务民生

作为内陆贫困山区,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镇坪县改善民生条件的主要瓶颈因素。近年来,我们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通过改变发展条件,创造良好平台,倾力服务民生。

重点突破,改善基础条件。在交通建设上,实现了出境路等级化、通乡路油路化、通村路水泥化,并争取到了安(康)巫(溪)高速公路列入省级规划,安(康)张(家界)衡(阳)铁路项目过境镇坪。全县主干公路和村道建设实现了历史突破,质量和进度都居于全市前列。在电网改建上,全县农村全面完成农网改造,城镇全面完成城网改造,有力打通了电力大通道,进一步带动了南江水电开发。积极改善供水和人畜饮水条件,累计解决饮水困难群众3.2万人。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当前,电话通村率达到100%,移动通信覆盖行政村达到87%,百人拥有手机数居于全省前列。

项目带动,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我们坚持用项目化的办法,实施一大批民生工程,2008年全县民生工程建设投资达1.5亿元,完成计划的132.1%。2008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67%,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8%以内,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成市上下达任务的124%,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计生工作实现创建目标,县医院达到二级乙等,公众安全感满意率位居全省第二。

强化政策扶持,切实保障民生

镇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贫困人口较多,迫切需要我们既要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中央保障民生政策,又要根据实际制定出台有关惠民扶持政策,切实维护民利,保障民生。

第6篇: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开发模式;南阳市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25-01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中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重要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卧龙区位于南阳市城区西北部,属于浅山丘陵区,地处中心城区上游,南水北调工程上游水源区。做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对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富区富民奔小康,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一、现阶段遇到的新形势、新问题

1.农村劳动力弃农务工、投入减少

农民大规模外出打工每年都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卧龙区这样的农业县市。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农业从业人数减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在外务工,出现了以妇女和老年人为主的局面。第二,农产品收益增幅赶不上其他收益的增幅,农业净收益下降,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农业投入逐渐减少。第三,弃地撂荒和粗放经营倾向逐渐加剧。有的地方耕作方式有一年两熟变为一年一熟,更有甚者耕地改种速生杨或其他林木。

2.近几年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乱开发,带来新问题

近几年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出打工人员纷纷回到家乡自谋职业。为了增加收入和提高经济收入,大面积采取陡坡开荒、毁林草开荒,广泛种植农作物和花生等经济作物。这些坡耕地大都采取一年一耕作,没有采取挡土蓄水措施。而这些经济作物价值很低,这就陷入了越贫穷越搞陡坡开荒,越陡坡开荒环境破坏就越严重、人就越穷的恶性循环。个体开发项目也在逐渐增多,以砖厂、水泥厂、氟石矿为主。例如蒲山,多个矿山开发单位进行纵深开发,1996年曾形成泥石流,造成了严重危害。

3.农家乐近郊游、景区开发持续升温,形成新的破坏源

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好转,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旅游业,特别是近郊游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山区景区开发热逐渐升温。区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旅游开发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思路。近郊农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了农家乐、农家旅馆、果品采摘园等休闲游。这些旅游点的建设大都没有正规系统的规划,随意破坏自然资源,毁坏水保设施,在赚取经济效益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4.治理任务艰巨

卧龙区水土保持工作起步较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目前的治理任务仍相当艰巨。一是有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亟待治理,二是以往的治理标准低,管理跟不上,自然损坏和人为破坏严重,需要进一步加强治理。这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但分到地方上用于水保方面的专项资金少之又少,部分项目后续资金跟不上,成了半拉子工程。近几年高速公路、铁路等各类大中型工程项目相继上马,企业开山、采矿、办厂逐渐增多,人为水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而水保工作是一项众多学科交融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需要各类专业的仪器、工具和器材,这就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技术和人员的配合。

二、新时期开发模式的探索

1.投入模式的转变,政府引导为主,个人、企业积极参与

目前水土保持资金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随着治理进程的加快,必须转变观念,争取多方投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在潦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理与效益并重,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水保经济,以经济林中的日本甜柿、石榴为突破口,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保支柱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山丘区快速致富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生态环境治理与近郊游、景区开发相结合

将近郊游等观光农业与生态保护结合在一起。在近郊游中,将采摘园、认种园、垂钓园、农家旅馆等建设与水保相结合,使水保治理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为农民建立一条“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为主线的致富之路。这样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强了农民投入水保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

3.小户到大户,小片到集中连片开发,出规模出效益

水土流失治理仅靠农民个人的投入毕竟有限,在农业观光游建设和山区景观开发的过程中,要适度引导,创办各种类型经济组织,形成合力,加大对水保的投入。例如,引导农户参加互助组、各类协会、股份合作社等组织,汇聚资金,整片开发治理,同时加快水保设施产权制度的改革,使水保工作与农业观光旅游建设融为一体。建设一片,成效一片,形成以农民积极主动参与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推动水保工作向前迈进。

4.引导企业加入,共同开发,达到多方共赢

旅游产业属于国际社会公认的朝日产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区政府积极引导,主动参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优惠措施,树立了以旅游为主的经济发展思路。引导有实力的大企业、大公司有序的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景观建设巧妙的结合起来,成为一大亮点。例如,龙王沟水库在库区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与资金雄厚的大企业合作,开发旅游项目,成为南阳市近郊游中的亮点。如今整个景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该景区已成功申报为全国水利旅游区。

5.示范引路,建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区

在小流域示范治理的基础上,以小流域为中心向四方辐射。按照区域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布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成了一批优质高产高效流域。龙兴乡阎沟小流域,没有支柱经济。通过水保综合治理示范带动,建成了龙兴最大的石榴生产基地。在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成果的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水土保持生态旅游、农家乐游,每年举办以观光品果采摘为主题的采摘节。这些生态旅游区的建立,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人们从根本上认识到了保持生态环保的重要性。

大治理、大开发、大发展,持续发展、可持续利用,“牧―沼―果”生态农业的模式广泛推进,使得绿化、美化、净化融为一体,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驾齐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第7篇: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范文

(一)推进建设模式创新。

1、创新改造模式。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和发展定位,创新村庄改造模式,强化规划管理,提高新农村规划建设水平,提升城市整体品位。今后,主城区1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村实施改造建设的,要按照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城市小区的标准进行规划,原则上要建造高层和多层公寓,形成新的社区,并实行物业管理。副城区内的镇中村、园中村实施旧村改造的,原则上要实行功能分区,实现生活区与生产、经营区分离,要建造一定比例的高层、多层公寓,就近融入城镇和工业园区。城郊区、远郊区和其它土地基本未征用的村庄,原则上因村制宜开展“空心村”改造,保留现有村庄特色,有条件的村庄可以建造一定的高层、多层公寓,实现“零增地”或少增地。要综合考虑人口规模等因素,科学规划建设公厕、垃圾房、菜市场、幼儿园、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改造建设水平。

2、创新补偿方式。为提升旧村改造(含“空心村”改造)的规划建设档次,必须推进补偿方式的创新。要积极探索由土地补偿向货币补偿、建筑面积补偿等多种方式过渡,条件成熟的村可以开展先期试点。

3、提升村庄整治水平。今年在完成“整市整治”目标的基础上,要积极开展示范村和特色示范村创建活动,切实加大指导和补助力度,规范程序,争取通过若干年努力,在全市创建一批特色鲜明、有较大示范作用和影响力的农村新社区。

4、启动远郊区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抓紧对“异地奔小康”行政村进行调整。重新核定“异地奔小康”的村庄、人数、户数,提高补助标准,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加快推进“异地奔小康”安居工程建设。及时拆除山区已安置农户的建筑物,实施退宅还耕还林。尽快启动未列入“异地奔小康”工程村庄的改造与建设,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二)推进市场取向改革。

1、加快规划设计市场化。后宅街道李祖村邀请浙江大学作的特色村整治规划,苏溪镇同春、向东村邀请浙江工业大学作的“空心村”改造规划,从规划理念、规划布局、实施办法等方面都做了详细论述,避免了新社区建设整体划一、大拆大建。这是我市村庄建设规划的一次创新。为此,要尽快建立市域规划信息中心及相关数据库,为农村无偿提供现状地形、相关规划等方面的基础资料。积极引进市外规划设计机构,公开竞争,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

2、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住宅进入二级市场。浙土资发[2005]4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撤村建居土地管理工作的意见》规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内,土地被征用后剩余的人均耕地在0.2亩以下的行政村,经依法批准撤村建居,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其剩余集体所有土地可以依法征收为国有土地。因此,现城市规划区100平方公里以内的村庄,特别是已经完成撤村建居和旧村改造的村,要积极探索办法,将其土地性质转为国有,然后允许其进入二级市场。

3、探索开展农村住宅产权和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目前市场商位已获准予以抵押贷款,这是我市的一大创新。对于农民如何利用住宅这一最大资产开展抵押贷款,也是需要研究突破的一大课题。要积极向上争取,从农村实际出发,探索研究农村住宅产权和土地承包权的抵押贷款办法。

(三)推进政策配套完善。

1、适时制订新的指导性政策。创新建设模式、创新补偿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向,虽然干部群众一时难以接受,但这个思路要坚持。下一步,要进行深入调研,征求方方面面意见,结合义乌实际,适时研究制订新的政策意见,引导群众接受新的建设模式和补偿方式。

2、尽快出台高层公寓政策。就当前而言,在新社区建设中引导建造一定比例的高层公寓,迫切需要一个操作性、可行性比较强的政策,以明确高层、多层公寓的安置比例、进入二级市场的方式、节省土地置办功能区等意见,进一步明确高层公寓报批、节余土地分配的程序及流程。

(四)推进部门服务创新。

1、职能部门简政放权。结合中心镇扩权,规划、国土等部门要进一步创新思路,灵活操作,把部分职能下放到镇街,实行“一站式”服务,实现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2、规范操作程序和项目收费。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制订新农村建设规范操作程序和项目收费的意见,凡涉及新农村建设收费,能免的,一律免收;不能免的,降低收费标准。

第8篇: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范文

【关键词】发展理念 创新 “四个宁夏”

在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要用五大发展理念武装头脑,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要用发展的眼光捕捉时代的机遇,用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全面推进“四个宁夏”的建设目标。

1 创新,是建设“四个宁夏”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七个方面,强调创新发展的关键点。建设“四个宁夏”就要把握其中的核心元素,推动全民创业氛围,实施智慧宁夏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四个宁夏”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完善有利于建设“四个宁夏”的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使创新的各项元素发挥各自特殊的功能。

2 协调,是建设“四个宁夏”的内在要求

协调发展理念,旨在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发展差异化问题,建设“四个宁夏”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宁夏虽小,但发展上却很不平衡,明显地存在着山川差异、城乡差异。坚持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发展的理念,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发挥川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长短板相互弥合,逐步缩小和消除发展差距。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民转移就业相关政策,促进农业人口向沿黄城市带有序转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协调发展是建成“四个宁夏”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

3 绿色,是建设“四个宁夏”的基本前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宁夏尽可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遵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合理开发环境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治理环境提上议事日程、构筑生态安全防火墙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南部山区退耕还林保护和生态移民移出区生态恢复,加大荒漠、沙地和荒滩治理,推进荒地生态化、无害化、微损害利用。无论城市化方向、生态安全建设,绿色发展产业体系,都要符合科学实际的原则。实现绿色发展,宁夏必须彻底告别过去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政绩观,真正树立尊重自然规律、了解自然规律、切实从行动上保护自然的生态文化自觉意识,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建设放到一个新的高度,守住生态底线,让宁夏大地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4 开放,是建设“四个宁夏”的必要条件

开放带来进步。坚持开放发展,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话语权,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是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促进各地区全面共同繁荣发展的关键。宁夏要想方设法要抢抓“一带一路”战略、中阿博览会、内陆开放试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建设等机遇,打造中阿合作先行区、内陆开放示范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搭建开放平台、建好开放载体、畅通开放通道,把宁夏的发展准确定位嵌入国家发展的大格局,发挥宁夏穆斯林和西亚、中东国家人民文化相近、习俗相通的独特优势,突出清真品牌,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资金、产品、产能、文化走出去,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努力开创开放新格局。既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又要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既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内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又要深化东部沿海地区的合作发展,提升宁夏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

5 共享,是建设“四个宁夏”的必然结果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实精准扶贫,全力推进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扶贫攻坚;一是通过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特色产业脱贫和合理转移就业人口相结合达到脱贫目标;二是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县乡村实施扶贫搬迁脱贫;三是对南部山区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脱贫;四是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脱贫;五是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脱贫。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工作,拓宽扶贫投入渠道。加快教育改革,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造条件支持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打破城乡藩篱,落实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促进转移就业,以创业带就业。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行城乡联合办医、注册医生多点执业、发展远程医疗。充分发挥宁夏“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在扶贫攻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改革等方面在全国走在前,创造可供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第9篇: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范文

关键词生态牧业;发展措施;效益分析;浙江临安;太阳镇

  太阳镇位于临安市中部,全镇区域面积119.9km2,农业人口1.37万人,人均耕地386.67m2,是一个典型的以低丘缓坡为主,山多田少的山区乡镇。畜牧业是太阳镇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自2002年以来,全镇已建有生态畜牧小区(场)7个,年饲养量超过2万头;常年存栏1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61户,全镇年生猪饲养量一直稳定在4.6万头以上。全镇较大的养殖单位依赖于3年来浙江省政府“811”环境保护新3年行动计划和杭州市生态农业项目的落实,对养殖场按照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的原则,建造了气压式厌氧发酵沼气池26只共2 960m3,畜禽排池物进料沉淀池、沼液贮存池和无害化处理池73只约3 600m3。干粪堆积发酵房29只共1 650m3。这些设施的建立每年基本能解决各养殖小区(场)的畜禽粪尿直排问题。每年近2万t的沼渣沼液如不能综合利用,则很难避免废水二次污染环境。如太阳镇按照“创新、发展、提升”的要求,提出了把沼渣沼液作为宝贵资源的新思路:由政府牵头,镇农业服务部负责,采取农牧结合,利用优质有机肥料沼渣沼液,创建生态型农业发展新模式,逐步形成了生态牧业主体发展的良性循环[1-4],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牧业发展之路。

1明确责任单位

沼渣沼液虽是优质有机肥,但要推广使用,存在着地理、环境、运输工具、资金及资源等方面的制约,畜禽粪尿排池物的治理,虽是各养殖单位义不容辞的义务,但政府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保护环境做好综合利用,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2009年,太阳镇农业服务部申报了杭州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和治理工程“沼渣沼液肥水灌溉项目”(项目编号00911)。对此,太阳镇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项目列项后迅速把该工作列入了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畜禽排泄物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畜禽污案综合治理工作列为年终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有关人员实施年终考核,积极推进全镇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沼渣沼液资源化循环利用工作

2落实具体措施

太阳镇农业服务部从2009年3月开始,共筹集资金20万元,购置沼渣沼液运输糟罐车1辆,为便于运输车使用,拓宽了山道逾3 800m,修建埋设接污运输管道1 200m。同时,根据各养殖场(户)的实际情况,以就近利用为原则,采取猪—沼—茶、猪—沼—果、猪—沼—桑、猪—沼—竹、猪—沼—经、猪—沼—粮、猪—沼—菜、猪—沼—草等模式,在沼渣沼液使用目的地上源头修建了8个650m3的沼渣沼液储备池,直接使用面积旱地113.33hm2,农田106.67hm2,辐射面积约246.67hm2,糟罐车随时按各养殖场(户)的要求上门抽取沼渣沼液,并按用户的需要将沼渣沼液运到各处储备池中。实现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达到污染低排放,保护了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3综合效益分析

把沼渣沼液作为资源,最大的好处是通过农牧结合实现了养殖业中畜禽粪尿排泄物无害化和零排放,避免了废水二次污染,改善了养殖环境,净化了养殖空间,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既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又为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适应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同时,沼渣沼液作为优质有机肥,推广使用后,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可大幅度降低用肥成本。如太阳镇景村村一农户,承包有低丘缓坡山林42hm2,往年需用化肥费用3万元左右,2009年在小山顶建了160m3沼液储存池,购置高压输送泵1台,铺设沼液输送管道2 800m,用沼渣沼液代替化肥使用,不但节约成本,且经济作物生长明显好于往年,各类作物平均增收20%以上。

4结语

太阳镇农业服务部在各养殖场对畜禽粪尿排泄物进行综合治理的基础上,通过按需修建沼渣沼液储存池,用槽罐车将沼渣沼液作为再生资源,农牧结合,循环利用,既避免了废水排放导致土壤、河流的二次污染,激发了现代农业生产潜力,改善了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生活品质,又为种植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提供了优质有机肥,还节省了生产成本,做到了化废为宝,使山区的畜牧业生产在坚持畜禽排泄物治理减量化的基础上,实现了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的发展目标,展现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共赢的有利局面。

5参考文献

[1] 吴丽娟,钱定海,邵伟民.临安市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加快生态牧业建设[j].浙江畜牧兽医,2008,32(2):25-26.

[2] 魏述东.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j].山东畜牧兽医,2009,3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