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资源市场化范文

医疗资源市场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资源市场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资源市场化

第1篇:医疗资源市场化范文

关键词:医疗保险  改革  可持续发展

        1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情况

        我国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包括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两部分。这项制度实施几十年来,对于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减轻职工的个人和家庭负担、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也日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医疗费用国家和企业包得过多,负担沉重、管理不善、缺乏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②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窄,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部分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满足与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并存,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不统一。由于原有的这套医疗保险制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甚至阻碍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国务院于1998年12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以下称《决定》),部署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要求在1999年内全国基本建立新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决定》颁布以来,全国各省市以“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为原则,加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各省市基本上都根据实际建立起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成立了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社保基办),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并由社保基金办负责审核并选定了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和定点药店,拟定出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及相应的管理办法等。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各地还普遍建立了大额医疗费用互助制度,以解决社会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之上的医疗费用。

        2 确保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医改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政府的责任,向中低收入的患者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通过市场化推动外资和民营医院向高端发展,为有支付能力的高收入阶层提供高档服务。只有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才可充分体现其公平与效率的原则。政府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卫生服务市场的参与者,通过发挥宏观调控职能,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监督和调控有竞争的卫生服务市场,规划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约束医疗费的上涨,引导医疗市场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

        2.1 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降低医疗保险风险

        基本医疗保险是整个医疗保险的基础,是职工应普遍享受的医疗保障,也是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制度,体现社会公平性的宗旨。只有全民参保才可使医疗费用在全民中分担,降低医疗保险风险。同时降低医保道德风险,提高医保抗风险的能力,使医保能够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2.2 建立第三方购买制度,约束医疗费用的上涨

        在现有医疗保障制度下,参保者在寻求医疗服务时,比如:大额门诊、门特等还必须缴纳全额医疗费,然后再向医保机构报销。这样就导致了一个相当严重的后果,即这些参保者在就医时还相当于自费者。若有拒付,则由患者自己承担,医保管理者的工作重心在于控制病人,而不是控制医院的行为。本来,民众缴纳保费给医保管理者,是希望他们成为自己的经纪人,代表自己同医院讨价还价。但是,现在的医保管理者成为民众的“婆婆”。

  几年的实践证明在市场体制中,政府要想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完全有新的招数。就是让医疗保障管理者扮演好医疗服务第三方购买者的角色。把医疗服务中传统的医生-病患的双方关系,转变成为医生-病患-付费者的三角关系。当人们把医疗费用预付给医疗保障机构之后,医疗保障机构就可以以集体的力量,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上的具有强大谈判能力的购买者,从而有能力运用各种手段来控制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约束医疗费用飞速上涨,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与价格相匹配。

        2.3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统筹规划医疗资源的配置,建立健全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第2篇:医疗资源市场化范文

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4年8月,卫计委、商务部的通知降低了开设外资医院的门槛。

政策出台以后,媒体一片叫好之声,大谈这次医疗改革引进社会和市场力量的重要意义。而就在几年前的2009年,当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时,媒体也是叫好一片,而那次医改最突出的亮点恰恰是明确了医药卫生体制中的“政府主导”。

在不到几年的时间里,关于医疗改革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表述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让人咋舌。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医改历程,中国的医疗改革在政府主导还是市场起基础性作用之间反反复复,不断摇摆。

政府还是市场?――中国医疗改革的迷思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公费医疗、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广,但保障标准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旧有的医疗体制很快解体,中国开始医疗市场化改革。1979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发出了医疗改革的先声。1985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1985年因此也常常被称为医改元年。

经过十几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的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迅速,数量从1980年的18万家增长到2000年的32万家。与此同时,市场化的负面影响也开始凸显。

由于实行“财政包干制”,市场化改革在增强了医院活力和自的同时,公共医疗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却急剧下降,政府公共卫生投资严重不足,医疗资源不平等的问题凸显。医疗卫生部门受利益驱使作风开始变坏。

随着市场化改革以后医疗乱象的出现,人们对医疗改革是否仍应坚持走市场化道路产生怀疑。其中的标志性事件,是2005年7月《中国青年报》披露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看病难”“看病贵”的弊端被归结到了市场化,政府重新成为拯救医改的救命稻草。在2009年的“新医改”中,强调医改中的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新医改”实施后,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四年时间里,国家财政中医疗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从4.4%提高到了5.7%。在国务院医改办公室起草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总结报告》中,认为新医改“成效显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

然而,政府主导的新医改却也并不像官方所说的那样美好。新浪网关于“新医改”的调查显示:在4513位参与调查的网友中,75%给新医改打了“1分”或者“2分”(满分5分);51.2%认为新医改实施后,看病贵的问题“一点儿也没改善”。

近来,政策又再度摆向市场一边。在国务院关于医改最新的意见中,已难觅“政府主导”这样的表述,取而代之的是“政府引导”“政府政策制定和监督的职责”。

医改何以成为“难啃的骨头”?

不仅仅在中国,在世界各国,医改似乎都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西方各国,各层次的社会运行体制较为成熟,很少发生改变,但却频繁进行医改,这也能反映出医改的棘手性。

医改棘手的根源在于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政府和市场的分界由产品与行业的经济性质决定。对于一般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就能够有效地调节。而医疗健康服务由于存在正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和公共品的特性,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市场失灵。然而,医疗服务恰恰又不是完全的公共品,不具有完全的信息不对称性和完全的外部性,这使得政府干预的边界难以把握。

第3篇:医疗资源市场化范文

“市场化改革”是指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改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20年前,“市场化改革”也曾遭到过质疑和批评,但那时的质疑主要来自计划经济体制的“卫道士”和一些既得利益群体。而这一次遭到的质疑和批评则主要来自社会弱势群体和左派人士,声势更大,并具有更广泛的群体基础。

人们对“市场化改革”的质疑主要有如下一些方面:

一是国有企业和资源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质疑者指出,股份制改革中的HBO,使国有资产不合理地大量流向了部分经营者口袋中;部分国有企业在“下岗分流”改革中没有给下岗职工应有的补偿:土地制度和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导致大量土地、水电和矿产资源流向少数人,而他们没有支付应有的购买成本。

二是教育、医疗和住房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造成了“上学难”、“看病难”和“买房难”新“三座大山”。质疑者指出,“教育产业化”改革将政府应负的教育责任过多地推向了市场:“医疗市场化”改革将本具有公益性质的医院推向了营利市场,造成了医院的高收费、医德下降、普通老百姓看不起病;住房制度改革将住房这一大众消费品推向了投资和投机市场,推高了房价,造成了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腐败,制造了房地产业的暴富,导致了普通老百姓买不起房。

三是价格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增加了人们的负担。质疑者指出,铁路、电信等垄断行业的提价举措没有道理,它们不能与竞争性行业相比。竞争性行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提价会缓解供需矛盾,而垄断性行业提价会造成行业暴利,增加人们的负担。因此,必须先解决垄断问题,再推进价格市场化改革。

四是政府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造成了政府的趋利化倾向。质疑者指出,政府是不以赢利为目的公共组织,是保护产权和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的组织,除了依法收取税收外,不应有其他收入来源,但实际情况是一些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利用自身的特权,通过卖土地、卖资源、卖特许权、收取各种税收之外的费用,与民争利,即便是收税也往往收得过高过多,加税多而减税少。

五是国际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造成了国家利益的流失。质疑者指出,对外开放领域的一些“市场化改革”给了国外投资者过多的优惠,吸引了过多的造成国内资源紧张和环境破坏的外资,将过多的国内稀缺资源流向了国外等,以致造成了发展成本转嫁国内、发展收益转向国外的局面。

面对这些质疑和批评,仅仅指责和回避质疑者和批判者是不行的,而必须实实在在从“市场化改革”本身的问题中去寻找原因。那么,“市场化改革”本身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以致使很多人开始怀疑其正确性呢?

市场经济本是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经济形态。微观经济学以非常完整的逻辑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市场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即实现“帕累托最优”,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人们往往忽视了其假设前提――完全竞争。完全竞争背后包含着很丰富的内容,如公平竞争、制度合理(交易成本为零)、信息完全、分工理想(纯生产者与纯消费者分离)等。即便是西方经济学强调的分配准则――“帕累托改进”也是指在不减少其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增加一部分人的利益,即保证公平是前提。也就是说,现代经济学所论证的市场竞争效率是建立在公平基础之上的。

第4篇:医疗资源市场化范文

关键词:医疗保险改革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情况

我国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包括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两部分。这项制度实施几十年来,对于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减轻职工的个人和家庭负担、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也日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医疗费用国家和企业包得过多,负担沉重、管理不善、缺乏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②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窄,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部分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满足与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并存,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不统一。由于原有的这套医疗保险制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甚至阻碍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国务院于1998年12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以下称《决定》),部署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要求在1999年内全国基本建立新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决定》颁布以来,全国各省市以“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为原则,加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各省市基本上都根据实际建立起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成立了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社保基办),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并由社保基金办负责审核并选定了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和定点药店,拟定出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及相应的管理办法等。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各地还普遍建立了大额医疗费用互助制度,以解决社会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之上的医疗费用。

二、确保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医改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政府的责任,向中低收入的患者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通过市场化推动外资和民营医院向高端发展,为有支付能力的高收入阶层提供高档服务。只有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才可充分体现其公平与效率的原则。政府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卫生服务市场的参与者,通过发挥宏观调控职能,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监督和调控有竞争的卫生服务市场,规划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约束医疗费的上涨,引导医疗市场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

2.1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降低医疗保险风险

基本医疗保险是整个医疗保险的基础,是职工应普遍享受的医疗保障,也是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制度,体现社会公平性的宗旨。只有全民参保才可使医疗费用在全民中分担,降低医疗保险风险。同时降低医保道德风险,提高医保抗风险的能力,使医保能够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2.2建立第三方购买制度,约束医疗费用的上涨

在现有医疗保障制度下,参保者在寻求医疗服务时,比如:大额门诊、门特等还必须缴纳全额医疗费,然后再向医保机构报销。这样就导致了一个相当严重的后果,即这些参保者在就医时还相当于自费者。若有拒付,则由患者自己承担,医保管理者的工作重心在于控制病人,而不是控制医院的行为。本来,民众缴纳保费给医保管理者,是希望他们成为自己的经纪人,代表自己同医院讨价还价。但是,现在的医保管理者成为民众的“婆婆”。

几年的实践证明在市场体制中,政府要想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完全有新的招数。就是让医疗保障管理者扮演好医疗服务第三方购买者的角色。把医疗服务中传统的医生-病患的双方关系,转变成为医生-病患-付费者的三角关系。当人们把医疗费用预付给医疗保障机构之后,医疗保障机构就可以以集体的力量,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上的具有强大谈判能力的购买者,从而有能力运用各种手段来控制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约束医疗费用飞速上涨,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与价格相匹配。

2.3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统筹规划医疗资源的配置,建立健全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医疗卫生费用主要来源于百姓个人,因而个人医疗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较大。百姓个人在医疗服务机构的选择上享有比较充分的自由,医疗资源的配置主要由医疗服务市场力量(也就是病人的流向)所主导,俗称“钱随着病人走”。市场力量主导的结果必然导致医疗资源向医院(尤其是级别高的医院)集中、向城市集中,而与此同时农村医疗机构和城市基层(社区)医疗机构的市场份额必定偏低,相应地其能力建设也必定遭遇困难。这对于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可及性的公平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同时也驱使大多数病人涌向医院,尤其是级别高的医院,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影响了医疗体系运行的效率。

从政府投入的流向来看,政府卫生投入也越来越倾斜于大医院,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无看病。虽然政府的资源已经非常有限了,但主要还是用于补助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医院,尤其是高级医院。以社区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无论是乡镇卫生院还是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从政府那里获得补助很少。这一点并不奇怪。在市场化力量主导资源配置的大背景下,人满为患的医院有充分的理由向政府要求获得更多的补助,以资助其改善设施,提高能力。行政级别高的医院,在行政体制内更具影响力。随着医院能力建设水平的提高,它们也就越具有竞争力,越能吸引更多的病人,也就越来越拥挤,从而也就越有理由要求政府进一步追加补助或投资。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建立健全社区医疗卫生体系,直接向社区居民提供基本的、费用低廉的医疗服务。

2.4建全医疗保险的监督体系,抑制医疗市场中的违规行为

第5篇:医疗资源市场化范文

关键词:今日医疗;医疗体制;改革

一、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是不成功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资金的来源有所不同,我国的医疗改革在农村实行的新型合作医疗社,而城市是公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然而这些医疗由于它们资金来源渠道不同、享受待遇的对象不同,范围不一样,这种体制必然出现不少问题:造成了由于身份的问题而出现享受医疗的待遇程度迥然不同,体现了我国医疗保险二元结构,

(二)医疗的天价费用,个人看不起病医疗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住上几天院,一年活白干”反映了百姓就医之痛;如今在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伴随着医疗改革可谓是日益严重,表现在我国医疗服务价格的增长和卫生费用的增长极为迅速,医疗服务供给不足,看病排不上队,住院没有病床,费用太高,让人难以承受,

(三)医疗卫生资源的总量与结构性的不合理,体现在我国政府对医疗卫生的费用投入不足与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由于政府投入不足个人承担加重直接影响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投入,导致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消弱,特别是基层的医疗卫生建设资源支撑不足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信心和选择进而可能使得分级医院就医的制度设计被架空,而个人支出的加大直接导致个人在看病过程中的个人财政负担加重,进而加大家庭的经济风险。我国的卫生资源不仅在总量上投入不足,在城乡区域之间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上也极为不均等,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过于向城市大的医院以及部分人群集中,在这些地方出现了“一人看病全家吃药“,小病大养大治的现象,而广大的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发展严重滞后,普通的群众不能充分的享受安全,有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这造成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也使得我国医疗费用飞速的上涨,使得国家的财政不堪重负,也使得一些人应保未保。

(四)我国医疗层级的分化,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我国的医疗进入低层、中层、高层三个层次并举的多元化发展时期。由此可见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不平衡性较为明显,正是这些不平等的医疗体制使得城市的居民形成了“一等公民”的意识,认为城市就是城里人的城市,结果以种种理由阻碍农民变成市民,阻碍农民享受和他们一样的医疗待遇。

二、探究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难题

(一)最大的难题是我国的医疗卫生该何去何从,是否要实行市场化:对于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可以用"简单市场化"、"过度市场化"和"市场化不足"来概括。而这些市场化导致了众多的问题出现,是否要实行市场化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因为我国简单市场化导致医疗服务行业出现"以药养医"问题。过度市场化引发了"看病贵"的问题,"市场化不足"导致了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资的不足和社会性政府管制错位的现象。然而有人认为我国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由于没有建立正真的市场化的,如果实施以"人民健康为本"作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市场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那么我国的医疗体制就能够真实的为人们的健康谋福,在这个具有政论性的政策下,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到底该何去何从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的难题。

(二)自身存在的局限以及复杂性,医疗卫生体制是由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生产流通体系以及公共卫生体系等多个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同时还牵涉到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科技人才信息法制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要素与内容之间的相互牵连,因此改革往往需要系统推进,这样以来社会成本就异常高昂,所以对于一个复杂的体系来说理清自己本身就是很复杂的。

(三)无论公共卫生还是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这些说到底都涉及一个筹资的问题,公共财政,私人财政与市场力量构成的投资格局中的基本力量,其关键在于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这一关系如何处理是一个重大的难题,因而使得医疗卫生变得难上加难。

三、就我国政府实施医疗体制改革所提出的意见

(一)对于进行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本身我想提一点建议,我认为改革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只有认清了改革的标准,并坚持它运用它,在能让其成为真正有意义的“改革”而不是所谓的只是走形式,或者是该过去留下的骨头,认清改革的实质本着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的精神进行改革。

(二)不论如何的改革都应该使农民和低收入群体富起来:在农村推广农业科技,增加农民的收入。现在的百姓饭能吃上,衣能穿上,总的来说温饱已不成问题,但就怕生病尽管许多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因医药费太贵,报销比例不够,生了重病仍不肯住院。所以只有加大提高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使得人们出了维持自己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以外能有足够的资金用与自身的健康保障。

(三)努力的解除许多羁绊和限制人们由农转向非农的发展,稳定发展城市化,减少二元结构。建立完善的城乡要素流动制度,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在农村实施的医疗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们需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政策供给,我们对农村欠的债太多,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也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另外要促进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

(四)适时的合理的有效的将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进为农村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并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把转化成医疗保险能更好的为人们对于大病与小病的合理补偿。把中国医疗保险制度向多元协调的混合型模式转型,建立医疗资金来源多渠道,付方式科学化,管理办法决策化的医疗保险运行机制。使其在不脱离当地生产发展水平的条件下让医疗服务机构采用成熟的技术所能提供的,医疗保险基金有能力支付的医疗服务,更好的为我国民众服务。

四、研究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意义

医疗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制度变迁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我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今天在我国医改问题上的社会期待特别强,当前的新医改进一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在给予民众声音充分关切的同时,决策者应注意全面把握问题,既要防止保障的不足,又要谨防陷入福利陷阱。医疗是民生之保,医疗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保障。由此可见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确保医疗改革取得成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调查过程中我进一步学习和实践了科学发展观,更加懂得了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少不了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实践,并且决心以这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机会为契机,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良好公民。我们在校大学生应该多多利用大学生活的空闲时间走进社会多多实践,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我们应该扎实自己的专业基础与其他相关知识,为在踏入社会与自己的职业生涯前多做准备。

第6篇:医疗资源市场化范文

2003年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确定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

报告指出,当前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都存在很大问题,其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报告还说,现在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此外,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本身存在明显缺陷,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期待变革。

中国卫生系统染上“美国病”

报告课题组参与者石光、贡森评价称,中国卫生系统染上了“美国病”。他们分析认为,“美国病”有两个特征:一是效率低;二是公平性差。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资源浪费,资源没有用于成本效益好的项目或干预措施上。公平性差主要因为资源再分配不到位。

石光、贡森说,近10多年来,中国的医疗体制已在较低水平患上了“美国病”,即卫生费用大幅攀升、医疗卫生服务非常不公平、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人们的健康指标停滞不前甚至恶化。

他们在分析报告中指出,在中国,由医院供方诱导需求成为相当普遍和严重的问题,供方过度服务主要表现为:大处方、抗生素滥用、大检查和手术滥用。

“只是制度设计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认为,现在的医疗卫生改革走入困局,根源在于它的基本方向有问题,不能走市场化的道路。基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无论是基本保障目标选择还是医疗卫生的干预重点选择,靠市场都无法自发实现合理选择,必须强化政府职能。政府的责任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功能;二是全面干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为什么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能走市场化道路?

如果这种倾向得不到有效遏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只要医疗服务机构走向全面市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布局及服务目标偏离问题就不可避免;竞争无法保证医疗服务价格降低,也早已被各国的实践所证明。在此前提下,政府补贴需方和购买服务不仅无法保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也减轻不了政府的财务负担。

另外,市场化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是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也是个人力量所无法左右的。因此,必须而且只能由政府来发挥主导作用。否则就一定要出问题。

新制度设计,能否对中国医改对症下药?

第7篇:医疗资源市场化范文

京城的“天价学区房”再次吸引眼球,因为紧临北京一所知名重点小学,故宫附近的一套约400平方米的四合院,单价卖到32万元/平方米。该房源虽然因价格过高而面临有价无市的局面,但拨开价格的“面纱”,背后的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状况正日益凸显。

学区房向来是诞生高房价的温床。今年4月,位于北京五道口的一套学区房,曾以10万元/平方米的价格惊爆全城。学区房凭什么能卖这么贵?在影响房屋定价的因素中,公共资源的占有情况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其中尤以教育、交通和医疗卫生资源为主。在当前社会对教育愈加注重,而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学区房”的价格不断攀高便不足为奇。同样的道理,地铁、医院、商场等概念也被房企大做文章,使得其价格明显高于同类其他商品房。

在我国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始终存在,并已成为“天价房”的重要推手。首先,在城市内部,公共交通网络尚未实现全面覆盖,而优质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也主要集中在部分核心区域;其次,在城市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的分配不均,使得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出现巨大差距:最后,在城乡之间,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城乡公共资源分配鸿沟变得难以填补。

这种局面也决定了城市相对于农村、大城市相对于中小城市、大城市核心区相对于郊区,其区位价值呈现出阶梯式的抬升。这不仅导致人口集中向大城市流动,并造成城市负担过重和“城市病”,而且不利于推进以建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主的城镇化进程。北京出现的“天价学区房”,正是在资源错配的情况下,市场结出的畸形果实。

持续多年的房地产调控,已将大部分投机投资需求挤出,以首次置业和改善型需求为主的刚需占据市场主力。虽然一线城市仍存在一定的供需失衡局面,但公共资源分配不均对房价信号形成的干扰,同样值得重视和改善。否则,社会不公的局面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首先,应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虽然现阶段仍面临不少挑战,但对于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仍需要从制度、财政等方面入手,向农村、中小城市和城市郊区倾斜,努力实现公共服务覆盖范围、质量等的均等化。

其次,逐步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已经启动多年,“随行就市”是商品房定价的基本原则,但相比之下,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由于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房价就不可避免地受制于政府对公共资源的分配。为改变这一局面,应逐步推进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将一部分公共资源的支配权交给市场,从而改变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的状况,并使扭曲的房价信号得以缓解。但与此同时,要通过有效的制度约束,勿使公共服务改革变成“增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其公益属性。

第8篇:医疗资源市场化范文

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我国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作者以服务设计的视角审视公共服务,通过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背景研究和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分析,引入服务设计思维,发掘服务设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可介入点,对服务设计的研究方法在社会性课题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服务设计 公共服务 市场化 用户体验

1.服务设计思维

服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直存在而且必不可少的,从社会公共服务到私人定制化服务,都是我们与社会交流的媒介,而这些媒介后连接的是一个经过科学方法研究并验证的完整的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建立的过程,就是服务设计的过程。相应的,这个服务体系所带来的收益增长就是服务设计在这项服务里产生的价值。如同有两家售价和品质相同的咖啡店,服务设计就是顾客选择走进其中一家店的理由。服务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设计领域,其宗旨在于通过整合有形、无形的媒介,创立完整缜密的服务经历,其本质是一种应用多种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整合性设计思维。

近20年来,服务设计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附加在传统的物资交换型产品市场中形成了“产品+服务”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的兴起主要是源于社会形式和群众心理的变化。工业化生产带来的市场同质化使传统的产品交易市场日渐饱和,经营者需要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获得竞争力和价值。同时,技术为服务领域的细分和新服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物质需求和情感诉求,使服务的过程聚焦在顾客上。正是这些社会性变革为服务经济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服务设计是一个具有整合性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吸取了社会学、心理学和设计学科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方法,形成一套独特的设计流程。服务设计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视觉化、程式化、细致化,使被设计的系统清晰并可被评估。(如图1)首先。设计者需要了解服务方和被服务方的需求和背景。在服务方的角度,需要了解他们现阶段的运营情况,包括人力资源、物资供应、合作伙伴、市场趋势和相关的技术支持等;关于被服务方,设计者则需要了解他们的种族文化、社会态度、政治与经济和时代潮流等需求背景。同时,服务设计提出一种以用户为中心和持续创新的思维,除了在服务系统建构的过程中体现之外,设计者需要向服务方传达这种理念,使服务系统可以高质量地运行。并且,设计范围要覆盖被服务方在服务流程中的全部接触点以使整个服务过程的质量都得以优化。此外,在系统构建的进程中,设计者可以邀请服务双方共同参与并且提出想法,使用户参与到设计过程是服务设计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服务设计输出的产物是针对服务传递过程设计的系统的解决方案,可能是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形式。

服务设计为服务双方建立新的关联方式,为提供服务者和服务接受者创造共同价值。服务方通过优化经营策略和获得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案创造有效且高效的工作方式,使员工的满意度增加并且提高收益。被服务方可以在每个接触点都获得满意的服务质量和愉快的用户体验,从而形成品牌信任,并且通过信息反馈进一步促进服务的提升。稳定有效的服务系统在服务双方的共同运作下可以保持一种有条不紊并且不断优化的状态,形成双赢局面。

2.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趋势

公共服务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公民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医疗、教育、司法和交通等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公共服务。20世纪70年代之前,世界各国的公共服务均由政府提供,随着西方国家的政治改革,市场化机制被引入到公共服务中,打破了传统的政府垄断公共服务的局面。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政府是“全能政府”,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事务全部由政府包办,呈现一种超负荷的运转状态。近30年来,我国一直着重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但由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社会保障跟不上等原因,我国的公共服务与其他各国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这种情况下,群众的不满也随之而来,公共服务的落后成为掣肘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

时代的社会性变革为提高我国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多方面的社会性因素都将解决方案指向了公共服务的市场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经济模式在各个行业都有所涉及,人们开始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新鲜服务。例如,传统的出行,我们只能依赖于政府管辖的公共交通,但现在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出行服务机构,一站式解决旅途中的衣食住行,并且在交流过程中,用户感受到被关心与受尊重等良好的情感体验,这些都是传统的公共服务中不能提供的。由此可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技术的进步为社会服务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远程服务、预约服务等都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同时,政府减少对公共服务领域的介入也为公共服务市场化提供了基础,私有化、合同出租、公私合作和引入竞争等方式普遍应用于能源、医疗和交通等领域。此外,随着基础服务的完善与满足,群众对于服务的体验越来越重视,个人权利维护意识增强,这就要求公共服务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而市场化的竞争模式则是促使服务水平提升的最佳解决方案。

时至今日,我国在医疗、教育和交通等领域都一定程度推行了市场化的服务模式,形成了竞争性的公共服务市场。以医疗领域为例,根据《reMED 2015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互联网+医疗”自2014年起开始爆发性增长,在BATE/联网巨头的主导参与下,医疗O2O、远程医疗与软硬件结合健康管理类服务层出不穷,仅2014年就完成医疗并购总计138起,总披露金额63.56亿美元。同时,相关政策的支持也为医疗服务的不断优化提供了基本的保障。201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文中已明确指出,将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取消多点执业地点地域和数量的限制以及两道审批程序。医生不再只是依附于医院,而是作为个体医疗资源,这种个体化、市场化的医患生态是医疗服务市场化的典型特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群众的就医需求面临着多样化解决方案和医疗服务,甚至一些潜在的服务需求被挖掘出来,这就形成了具有竞争性的医疗服务市场。

但是,与其他服务市场相比,公共服务市场化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首先,服务组织的制度和性质对服务的形态有重要影响。由于政党和政策的变革,部分民生需求对应的服务机构隶属于其他社会监督控制部门,而解决民生需求的服务在机构中不被重视,这就造成了群众的不便和不满。警务系统中的户政服务就是常见的例子。其次,服务资源的配备也是影响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以北京市出入境管理服务为例,2007年北京在不同区的八个公安分局增设了公民出入境申请受理点,使原集中于北京出入境服务大厅的人流量减少了很多,工作人员的服务流程也从容很多,民众的服务体验也得到了改善。此外,公共服务可能出现人权问题。人权因素是其他服务领域涉及较少的因素,因其背后所涉及文化根源和政治根源较深,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此问题也有较大差异。一般人权问题在教育、医疗和司法等公共服务领域常有涉及。最后,公共服务的工作人员的观念转变也是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过程中不可全少的一环。长期以来,公共服务的工作人员一直扮演着公共部门行政人员的角色,在服务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这与市场化的服务流程需要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发生冲突,如何进行观念转变是公共服务市场化的重要课题之一。

公共服务市场化是互联网时代和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不可逆转的社会形势。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固定行政模式,我国的公共服务市场化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入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且学习其他国家的市场化经验,使我国的公共服务市场能够以高效的运作方式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3.服务设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公共服务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有政府的参与,同时又面向大众的市场,所以公共服务流程中同时包括政府、服务工作人员、私有化负责人和被服务方等多种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尤为复杂。服务设计运用设计的方法,使服务流程所涉及到的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清晰化,提出创新性的服务方案,建立以被服务方为中心服务系统,优化服务流程和系统的运作方式。

在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浪潮中,很多地区和国家已经率先将服务设计应用到了公共服务的系统中,建立新的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设计者们通过服务设计的研究方法,对课题进行深度研究,同时邀请从业人员和用户参与到设计中,共同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服务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用设计实践诠释了设计者如何在社会性问题中发挥作用以及他们是如何工作的,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设计实践活动。

案例:荷兰经济部的服务系统优化

荷兰经济部(NL Agency)是荷兰的经济部门,负责执行政府在社会创新和国际商业合作工作E的政策,是企业、知识团体与政府单位之间在沟通、财政和业务合作等行政事务上的沟通桥梁。在经济部建立之初,各部门是根据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来进行划分,而不是从被服务方的角度来建立。想要在环境的改变下保持持续的竞争力而生存下去,经济部面临着必须重新评估组织结构并且与客户们建立良好关系的挑战。

完成这项任务的设计者是Design Thinkers团队,他们进行了顾客旅程实验,帮助经济部从顾客的角度审视自身服务的问题。他们列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名单,以被服务的顾客为中心,画出每个利益相关者的位置和他们之间的关联和互相之间的影响。通过洞察,设计者们发现经济部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并非始终将顾客放在最核心的位置上,即没有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然后,他们建立了一个用户角色(Persona),这个用户角色是一个虚拟的典型用户,他们为这个角色设定了要达到的目标和要进行的动作。在模拟这个用户被服务的过程中,对每个服务接触点进行量化评价,将评分较低的项目记录在卡片上,根据问题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在这个过程中,设计者发现重复冗杂的表格填写使客户感到困惑和懊恼。接着,设计者邀请了经济部的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客户共同参与了设计的过程,一起找出具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建立服务解决方案蓝图。荷兰经济部增加推行了线上服务,客户可以预先在线上提交基本信息,并且经济部对自身部门进行优化精简,减少了客户在业务办理过程中的程序和时间,也缓解了自身的人员压力。荷兰经济部通过服务设计的研究方法,清晰地了解到自身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研究的结果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保有良好的服务性。

案例:台北户政服务设计

在台湾地区的民政服务概念系统中,“户政”的意义是每个人生命现象的记录,出生、结婚、迁徙、死亡等,均与户政密切相关。户政保存的数据可作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依据,得以了解人口结构、制定人口政策。

研究者以大安区户政事务所为观察点,从环境设施、设备及界面和服务流程等方面进行洞察,并绘制顾客的服务流程图,从中找出服务的问题所在,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首先,户政服务是由警务系统中独立出来的,群众在事务办理过程中仍然带有心理压迫感。宽敞现代的业务大厅和现代化设备可以使服务面貌更加平民化、日常化,消除客户的心理隔阂。其次,智能化、信息化的功能实现是政务服务流程改进的关键因素。电子化政务信息的处理技术简化了业务办理的手续,缩短了民众办理业务的时间。再次,传统的户政办理都未“分件办理”,顾客必须辗转经过多个办理点才能获得完整的办理手续,这样分件办理的方式增加了顾客的停留时间。改革后的服务流程将分件处理的流水线变成了综合性的“功能岛”,顾客可以在单个窗口完成整个业务的流程,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最后,在空间分布上,户政部门降低了服务柜台,形成开放型的对谈空间,营造一种亲和的状态。通过这一个方面的优化,民众对于台北户政系统的服务满意度有大幅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也更加轻松方便。

服务设计的研究方法在公共服务系统的重构和优化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公共服务系统复杂的人员结构和关系时,可以使用利益相关者地图(如图2)来分析系统中各个角色的关系并且重新审视他们的位置。在用户研究的过程,我们可以使用期望地图、影子观察、用户角色和用户旅程地图等方式来分析用户在服务流程的各个接触点中的情感体验并且发掘真正的用户需求。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邀请服务从业者和被服务者共同参与,这样可以使产出的服务在互动上更为顺畅。最后,根据对服务双方的了解和市场的形式,设计者可以建立服务蓝图,包括有形的服务和无形的服务,通过人员、环境、产品等多个媒介共同优化服务流程。

第9篇:医疗资源市场化范文

关键词: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城市社区;市场化;推广

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国民健康问题慢慢呈现在国内公共视野内。国家要想保证和谐稳定发展,就必须保证国民的健康水平,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1]。健康管理是在1970年由美国健康维护组织提出的概念,在美国国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推广[2]。然而,我国由于对医疗服务研究的限制,缺乏对健康管理的研究,在我国健康管理仍然处于萌芽状态。健康管理是未来提供我国医疗服务的重要途径,通过实现健康管理的市场化能够进一步增强人民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掌握程度,也能够使人们的健康得到更多的保障,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3]。本文主要以城市社区推广健康管理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健康管理市场化的措施,为促进健康管理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1健康管理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健康管理主要是针对个人提供的专业健康管理服务,同时会对个人建立相应的健康档案,方便进行应用现代化的医疗措施对其个人进行健康服务,从各个方面保证个人获得健康支持,从而降低疾病发生率,提供机体的防御能力,协助人们有效维护自身的健康,保证良好的健康状态的过程。健康管理主要是从社会、社区和个人的角度来调动参与健康服务的积极性,将人们的健康作为整个社会中的重要活动。健康管理能够根据科学的健康理论和信息化指导技术,以人为本,对人从健康状态到疾病状态预与管理上全新,,反映出人们对于自身健康更高层次的关注和需求。健康管理是我国实施医疗卫生保健的总要途径,根据居民健康需要进行相关工作的整理和梳理,从而更好的管理和控制各种健康信息。

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健康咨询、健康体检与监测、健康教育、健康危险因素干预和健康信息管理等。健康咨询主要是向个人提供良好的医疗信息,让其更加了解个人健康情况,个人可以通过健康咨询消除内心因身体不适所产生的心理焦虑心情,从而恢复到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康体检与检测主要是进行居民的身体体检,进行检查其自身的健康情况,从而能够更加直接的掌握个人健康情况,通过体检与检测能够对自身的各个健康信息,例如,血压、血糖、心跳等。健康教育主要作用为了进一步规范人们生活方式,避免生活中存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自身更好的去形成抵抗力,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健康危险因素干预主要是指通过分析各种疾病引发的原因,对这些因素进行总结,联系实际生活中,通过干预措施来避免这些因素对人民的影响,从而也就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2城市社区健康管理市场化分析

为了加强健康管理市场化,进一步推广其影响力,就需要在城市社区构建出系统的管理机制,保证健康管理能够顺利的实施,帮助居民能够切实提高健康水平,其具体推广措施包括以下。

2.1构建信息共享的健康服务平台 构建信息共享的健康服务平台是从整体的角度来搭建一个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机构,其能够在健康管理中形成品牌效应,对人们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信息共享平台是指能够实现整个医疗系统的信息整合机制,在通过资源最大化应用的背景下提供健康管理的信息支持。同时,市场化要求健康管理机构具备主动跟踪客户的能力,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实施相应的服务,保证服务的有效性,提高客户对健康管理的信任。

目前,市场范围内的医疗信息系统都只局限于各个医院和地区,不能把医疗信息及时传递,容易产生信息孤岛,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医疗运行机制,由政府来支持居民健康管理平台的建设,保证形成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平台。在专业技术方面,需要应用云端,移动网络,大数据存储交换等新技术,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2.2健康管理以托管连锁经营为运行模式 托管式连锁经营主要是将同一区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给三甲综合医院托管,并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形成以三甲医院为中心向周围区域发散的运行模式,保证在整个区域内健康管理的顺利实施。

托管式连锁经营能够在居民心中形成品牌意识,从而能够对居民产生吸引力。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能够保证整个健康管理系统市场化的推广成本,能够将区域内形成的典型模式进行快速复制,达到健康管理运行的不断发展。同时,三甲综合医院连锁经营可快速将品牌价值复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在社区医疗中心呈现新的服务模式,将健康管理融入到居民的生活中去。

托管连锁经营能够保证在健康管理系统内部管理,使各个机构能够高效的运行。其中,在系统中三甲医院就像连锁经营模式中的"旗舰店",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由"旗舰店"直接领导的"分店",这种模式能够进一步延伸我国医疗资源的影响力,提高社区医疗中心的运营管理水平,通过综合医院和社区医护人员进行专业交流、相互轮岗和共同激励,从而提高整个健康管理系统中的工作效率。

2.3培养专业的健康管理师 健康管理师是城市社区健康管理市场化和推广过程中的最关键问题,该层次人才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健康管理的发展程度。由于健康管理师是直接与居民进行健康信息互动的最基层医务人员,其素质能够影响居民对健康管理的认识。因此,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健康管理师队伍有着重要的意义。

健康管理师类似于美国CaseManager,其主要职责是进行某区域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他可以不具备医师执业证,只要能够在社区中发挥健康管理作用就能保证其工作能力。健康管理师的培养可以参照全科医生,但不需要过多的专业知识,需要健康管理师对人们的医疗知识有专业的认识,能够在短时间获得成长并进入岗位工作。其中,可以建立专门的健康管理师培训机制,采取定时培训,考核入岗的方式进行人才选拔,并对具有潜力的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将其放在重要的岗位进行锻炼,形成良好的师傅带徒机制,保证整个系统人才的补给,从而为健康管理市场化提供源源不断地人力资源。

健康管理师通过对于被管理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的了解,提供就诊建议与社区门诊预约和医生推荐。同时,可以通过协调社区疾病管理团队,比如全科医生,护士,护工,中西医药师,提供基础医疗服务,上门医疗服务和临终关爱等。通过专业化的培养提供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让人们切实体会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使其成为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2.4扶持专业的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 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的介入能够促进健康管理市场化的进程,第三方公司能够集中资金优势,将健康管理作为形成更具竞争力的运行方式,帮助社区内完善健康管理服务。

专业的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需要具备优秀的健康管理师队伍,能够对健康管理师进行统一管理,为健康管理师提供工作岗位。同时,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能够与专业医疗系统形成良好交流机制,通过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获取的健康信息,专业医疗系统就能直接参与到人们的健康干预中,这就能够实现更加主动的健康管理,让人们的健康情况与医院联系更加密切。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能够促进整个系统的快速发展,同时,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能够拓展服务范围,将医疗护理、心理咨询、医疗保险等健康服务呈现给居民。因此,政府必须大力扶持专业的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能够引导其规范化的运营,从而在未来健康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3总结

健康管理作为进行管理人们健康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提供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健康管理在市场中推广水平还处于初始阶段,这就需要政府、医疗系统和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共同努力,为健康管理系统的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董冬.中国健康管理模式研究[J].科学之友(B版),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