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

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1篇: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

 

一、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

 

新媒体的艺术形态涉及各种新技术、新观念和新媒介,包括影像、动画、游戏、装置、虚拟现实、网络交互、数码摄影以及数字音乐等形式,其触角不断延伸到其他领域进行融合,成为反映社会生存体验和认知方式的新兴文化载体。

 

1.新媒体艺术的实验特征

 

新媒体艺术被认为是以有意义的方式运用媒体新技术的当代艺术,它综合了最新的艺术理念、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具有很强的未确定性和实验性。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开放性、包容性与动态性,是对所谓“旧”媒体的艺术思维、观念意义、功能价值和审美特征的扩展或者颠覆。

 

2.新媒体艺术的技术特征

 

新媒体艺术的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数值化、模块化、自动化、流体化、编码化和智能化,它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新媒体技术当下在硬件、软件、平台、传输手段、数字成像等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依托各种新媒介和传播技术手段的创意与观念,催生出丰富多彩的新媒体艺术形式。新兴媒体介质的不断发展,例如网络、手机、智能硬件、互动感应装置、可穿戴设备等,刺激并推动了数字艺术创作的新形式。愈加突破了人们对艺术审美的传统认知模式,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官体验和开放的互动参与模式。

 

3.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

 

数字化呈现、交互式过程和沉浸性体验是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新媒体数字科技使艺术家可以综合采用声音、色彩、文字、图形、影像以及特效来体现人类的情绪和思想,带来艺术造型语汇的创新。而瞬时远程传播和实时交互参与的方式也改变了艺术存在的传统模式。新媒体艺术具有的娱乐性、商业性、数字性、艺术性、虚拟性等特征,带给人们审美、行为和观念的转变。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化特征和在赛博网络空间的沉浸感,对于新媒体艺术家有着哲学般的启示作用。传统艺术是由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供观者欣赏,而新媒体艺术则更多地需要在观者的参与互动中完成。这种由观看走向体验的新媒体艺术方式,推动了文化知觉的再造和沟通机制的再生。观者不单是在观看艺术品,更是在感受艺术品,在艺术情境中获得某种沉浸式的体验。传统艺术呈现的精英特质

 

是基于专业化、复杂化和精细化的训练之上的,具有欣赏上的审美距离感。而新媒体艺术则瓦解了传统审美的局限,它以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和信息化、数字化的传播手段,打破了旧有的秩序,并为新观念的诞生提供了各种可能性。

 

二、新媒体艺术的跨界融合

 

就像新媒体艺术家、理论家罗伊阿斯科特(R〇yAs-cott)所说的那样“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其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们的共同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用户经由和作品之间的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这些都是新媒体艺术家对于旧有的艺术思维和传统的艺术观念的更新、创造与发展的结果。”

 

1.新的艺术传播规则

 

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④说过,从20世纪下半期开始,人类己经由以读和写作为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转变为看和听。视听结合的新媒体正在对人类的知识结构、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新媒体是艺术化传播的有效途径,数字技术的进步也直接带动了新媒体的演变进化,宽带与移动互联的流量扩增使得新媒体影像文件可以被瞬间复制、运输、存储和传播扩散。尤其是在万物互联、即时通讯以及社交网络兴起的时代潮流之下,新媒体构造出的新兴话语逻辑和社会影响力,以无所不在的强力传播,消解了传统的文化命题和符号体系,对社会大众的行为模式和思维理念进行重构再造。

 

2.新的艺术风格语言

 

新媒体艺术是科技与艺术碰撞出的火花,它具有的新颖性与前瞻性不容置疑,甚至可以说它也是当今最具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艺术形式,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兴美学体现。在这个性张扬、充满自我意识的年代,新媒体艺术家以特有的敏感性和高技术含量,为社会带来新奇的感官刺激。数字科技为新媒体艺术家的头脑想象力和心灵创造性搭建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那里成为数字艺术激情飞跃的地方。随着数字功能的增强,数字世界逐渐生成自身的时代使命和游戏规则,视觉、听觉、触觉、虚拟现实等各种介质与交互方式混合在一起,用美轮美奂的图形影像营造出奇妙的视觉冲击力和崭新的艺术风格。新媒体艺术风格语言具有符号化、情景化、趣味化、人性化、意识形态化等特点,先进科技也为超自然的想象、激动人心的情节和巧妙的构思创意提供了实现的条件。新媒体艺术正在打破时空局限和固有边界,走向更加多样化的组合传播、交叉运用和资源整合,不断探寻与受众之间的交接点,创造着视觉神话和商业奇迹。

 

3.新的商业增长点

 

数字技术的飞跃发展在传媒领域中引发的深刻变革,从信息领域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面推进。新媒体高新技术需要进行人文艺术转化和实现市场应用,以更加贴近受众的需要,引起注意力,创造经济价值。虚拟艺术目前广泛应用于影视动漫、片头制作、视频传播和游戏共享等领域,带来峰值体验的视听享受。而油画、水墨画等各种艺术技法可以用数字技术轻松实现,甚至动态化。在新经济关系的拉动之下,按照量子经济的飞跃增长模式,通过大数据和全媒体整合的精准传播,新媒体艺术正在融入内容产业。新媒体是科学、技术、艺术与设计的交叉融合,它可以使内容制作具有强烈的商业味和娱乐感,使艺术体验和交互手段成为诱惑消费者的手段,成为商业智慧与市场谋略的有效手段。

         如今的社会消费不再仅是满足低层次的物质需要,而更加偏重于体验、意境、感受和自我表现的高层次需求。数字化的生存带来了崭新的思考方式和情感需求,新媒体手段的商业运用也意味着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与更具前景的市场空间。

 

三、结语

第2篇: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

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很多新型文化形式的产生,新媒体艺术就是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媒体艺术是一种创新性艺术形式,其设计特点独特,能够带给人们很强的审美感受,我们要对这种艺术设计进行研究,探寻其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探究这种艺术形式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促进这种艺术形式更好地发展。

一、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解读

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一种以技术为主导的新的艺术形式,与传统的艺术形式不同,这种艺术设计是由技术力量催生出来的,虽然艺术理念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技术的力量也是很强大的。新媒体艺术需要在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实现艺术设计的创新。另外,新媒体艺术设计传承了传统艺术设计的理念与美学范畴,虽然注重技术的力量,但其作品设计必须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种艺术设计形式需要满足传统艺术的审美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声、光、电等形式上的融合,通过人机互动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新媒体技术具有很强了的时代特点,是能够满足当时人们的需要的,它的表现形式丰富,信息含量很大,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传统设计理论体系,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形式和艺术审美特征的新型艺术设计方式。

二、数字技术背景下促进新媒体

艺术设计发展的策略

在数字技术背景下,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设计内涵与设计形式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新媒体的艺术设计的发展,我们要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有效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

(一)要重视新媒体艺术设计本身的审美价值

在数字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在现代观念的影响下,新媒体艺术设计虽然得到了空前发展,但设计者更关注这种艺术设计的商业价值,设计者为了更好地突出这种艺术品的商业价值,忽略了这种艺术本身应经具有的审美价值。新媒体艺术设计体现了艺术家们的商业性与功利性,但由于其缺乏对艺术设计本身的艺术思考,没有进行艺术性创新,这种艺术设计带给人们的审美震撼并不强烈,设计者要考虑如何使新媒体艺术设计成为真正的艺术品,不仅要考虑利用新媒体手段,更要重视艺术设计规律的应用,要重视艺术设计的审美功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

(二)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在现阶段,很多艺术家只认可传统艺术设计的理念和设计方法,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他们很排斥新媒体艺术设计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认为这种艺术设计不符合艺术设计的审美标准,是不合格的艺术设计作品。他们认为这种高新技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对新媒体艺术设计持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这种态度就制约了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其实,任何形式的艺术设计只要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符合时展的需要,能够带给人们身体体验和审美感悟,能够获得大众喜爱都应该是审美艺术产品,都应该得到艺术设计者的重视,况且,新媒体艺术一经产生就得到广泛的流传,是一种很时尚的艺术产品,艺术设计与高技术的结合能够更好地体现艺术设计的新思路,能够不断拓宽艺术设计的新领域,更应该得到艺术设计者的认可。作为艺术设计者,要重视这种艺术设计形式,能够积极面对这种艺术形式在发展中的问题,站在艺术的高度不断完善新媒体艺术,这样,才能促进新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

(三)加强对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第3篇: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舞台设计运用

新媒体艺术的产生是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它存在于艺术和科技之间。新媒体艺术的出现,激发了舞台设计的思维,将更多地活力和创作灵感注入到舞台设计当中。在21世纪,多媒体艺术不断发展,开始在各个领域广泛运用,舞台作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必然也要与新媒体艺术发生融合,所以舞台设计在今天也不断打破传统,不断革新,新的舞台艺术也将现代科技和新的艺术媒体相融合,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一、新媒体艺术和舞台设计的概念

舞台是演员进行表演的空间平台,在舞台上,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演员的表演上。所谓舞台设计,就是在表演中一切围绕着演员所展开的造型处理。舞台设计又被称为“舞美设计”和“布景设计”,但是这些说法都仅仅代表了舞台设计中的一方面,布景设计只是舞台设计手段中的一种,而且有些舞台在设计时也并非一直运用布景因素。舞台设计是区别于“舞台”的概念,舞台设计包括了多种因素,舞台、道具、灯光、空间、光色、活动等,这些所有的因素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综合就是舞台设计。

在上个世纪末,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数字化、新媒体化的时代产生了新媒体艺术。但是人们对于新媒体和新媒体艺术的概念是众说纷纭,而且还经常将二者混为一体。任何事物在诞生之时都是新的,然而当时间流逝了,新的会变成旧的。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依靠互联网、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出现的技术向人们所提供的一种新工具。澳大利亚先驱艺术主编认为:新媒体艺术所包含的的范围非常广,主要特点是在艺术作品中使用先进的技术,这些技术包括了计算机、互联网、视频技术等产生的虚拟艺术、多媒体互动设备和行为。虽然当前新媒体艺术仍然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而且对概念的界定还存在着争议,但是可以明确的是新媒体和新媒体艺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定义,前者属于技术,而后者是依托着前者表现出的艺术形态,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是否有艺术性。

二、新媒体艺术特征及对舞台设计的影响

1.新媒体艺术特征

随着全球文化艺术的融合,各种文明在相互碰撞中不断交融,而这种艺术与文明的融合环境下,人的审美观念必然会发生变化。新媒体艺术的产生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和艺术的进步,新媒体艺术包含了各种视觉形象艺术,比如数码摄影、声音表演艺术、影像艺术以及网络艺术等。新媒体艺术的传达方式是多样性的,能够通过听觉、视觉和感觉,让观众全方位的体验到现代感的艺术,同时,这种新的艺术传达方式也与当前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相符合,满足了观众对艺术的需求。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具有了多维度的特征,观众在欣赏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感受,再者,新媒体艺术的载体是新媒体技术,所以它也是科技发展的结果,新媒体艺术因为科技的进步不断体现出生命力。

2.新媒体艺术对舞台设计的影响

首先,新媒体艺术让演员和观众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在新媒体艺术当中,由于使用到了多种新媒体技术,比如音频、视频以及网络技术等,观众与演员角色已经没有了明显的界限,两者的角色有时能够实现互换。比如观众能够通过网络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分享与他人,而这里的观众角色就发生了转变,而原来的演员则成为了台下的观众。其次,新媒体艺术中的虚拟性使得舞台得到延展。在传统的舞台设计当中,表演平台都是物理空间,是实实在在的平台,比如剧院、戏台、影院等,而新媒体借助更加先进的遥控传感技术以及影像技术等,观众无需进入剧院就能够欣赏到舞台表演,同时,新媒体艺术打破了舞台艺术的传统表现形式,在有限的物理空间中创造出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还让表演更加真实。再者,新媒体艺术改变了舞台表演的创作方式,新媒体语言在表达上具有灵活和随意的特点,表演的设计者可以更好的针对观众的心理需求进行设计,在舞台设计当中融入更多现代化的内容,并且体现出娱乐、戏谑和集体狂欢的元素,这样就是得舞台上表演的内容不再单一,变得更加丰富,贴近现实生活,愉悦观众的身心。

三、新媒体艺术在舞台设计中的运用

1.新媒体动态技术在舞台设计中的运用

首先,新媒体艺术中的动态技术运用到舞台设计当中,让舞台表演显得更加真实。舞台表演如果缺少了背景的辅助,就会显得十分无味,而通过新媒体艺术中的动态技术,则能够将表演的背景还原,给观众真实的感觉。比如在《班昭》这部话剧当中,当舞台表演进行到班昭书写《汉书》时,背景则同步的转换到古代书写的场面,观众如身临其境,对于舞台表演的领悟更加透彻。其次,新媒体艺术中蒙太奇的运用也提升了舞台的表现力。作为一种新媒体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蒙太奇运用到舞台设计当中,能够对主体概括,将情节集中,通过组接以及分切,能够强调出重点,吸引观众的注意,让观众产生联想。在采用蒙太奇手法时,要把握好舞台装置布景的切换,根据舞台表演中的情节、气氛和感情,有序切换和组接各种场景,比如在《红楼惊梦》当中,通过“整齐书法”转换为“残碑破字”将封建社会以及文化的没落表现出来。蒙太奇在舞台设计上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传统的布置场景之外,还可以将新的技术运用到其中,如使用网络技术、媒体技术以及投影技术等。

2.新媒体艺术中的LED增强了舞台色彩

当前,LED背景屏幕在舞台设计中被广泛使用,由于该手段具有功耗低、亮度高,而且使用寿命较长的优点,所以在舞台设计中使用LED能够丰富舞台颜色。首先,LED背景屏幕能够影响到舞台的光和色彩。在表达艺术的手段中,色彩的表现力非常强,快速切换色彩能够激起观众心中的情感变化,同时也暗示观众节奏的变化。不用的颜色和光在舞台上所表达的情感往往不同,比如蓝色代表着宁静和希望,红色代表着危险以及革命等,白色则传达出纯洁的含义。LED所展示的影像能够实现光和颜色的变换,对于舞台的气氛起到了烘托作用。比如《雷雨》这部舞台剧,在上海某剧场表演时,就将LED的艺术效果融入到了舞台设计当中,对于烘托剧中悲剧气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LED灯光配合现场的背景灯光,能够让气氛变化多样。如在《梦归琴岛》这部大型的舞台魔术剧当中,在表演内容不断变化时,LED灯光也配合着内容不断变化,这样不仅提升了表演效果,而且还符合了观众的审美特征,可谓是一箭双雕。

3.新媒体艺术中的多声道在舞台设计中的运用

在舞台艺术的展现中,声音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而通过新媒体艺术将声音结合到舞台表演当中,不仅增加了舞台设计的纵深,同时还是得舞台表演立体感增强。影院与舞台表演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我们以影院为例来进行说明,当前,多数影院所用的均为立体声环绕声道,使用这种类型的声道后,后部声音绵密度和连贯性得到加强。在设计舞台时,运用多声道能够形成立体的声音场,而观众在观看表演时,能够置身于声音环绕当中,比如在表演海上的内容时,观众能够通过声音听到海浪袭来的声音;当表演内容位于山谷的环境中时,观众通过多声道能够听到山谷的回声。如在《新白蛇传》当中,有一幕场景是白娘子和许仙在西湖相遇,而享誉之前是一片晴朗,相遇时则是大雨倾盆。通过这种声音的变化,让观众感受到了非现实的魔幻世界,很好的延展了舞台,也使得观众彻底地融入到戏剧当中。

总而言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艺术也不断进步,在各个领域的渗透越来越深。舞台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必须不断吸收新媒体艺术的精华,改变原有的舞台设计原则,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工具,将舞台表演的效果不断提高,才能给予舞台艺术更多的生命力和现代感,推动舞台艺术的发展。(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黄鸣奋.新媒体艺术理论的起源[J].东方丛刊,2009,(01).

[2]潘倩,刘子建.浅谈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人文性观念和技术性观念的关系[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02).

第4篇: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

一、声音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作用

新媒体艺术主要是通过视听觉、触觉等身体感官的刺激来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中,视觉和听觉是一个整体性的联觉,没有听觉,视觉便不完整;只有听觉信息没有视觉信息,新媒体艺术也不能全方位的模拟真实的世界。声音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刺激

新媒体艺术通过背景音乐、声效、语声等给受众提供符合客观现实的听觉信息,缺少了这些信息大脑便不能恰如其分的“感知”现实与虚拟的世界。正是由于新媒体艺术中一些逼真的音效设置,比如,虚拟坦克训练中的爆炸燃烧音效,才使被训人员如同身临其境地处在真实的战场环境中。达到其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高的训练价值的目的。新媒体艺术中的阶段性背景音乐还可以缓解受众的压力,增加其参加训练的兴趣和乐趣,对失败者还有一些鼓励性的音乐。

(二)结构性作用

声音在新媒体艺术中的结构作用主要借鉴了影视艺术中声音对画面的结构功能。声音的熟练运用使得新媒体作品在结构上更加的完整。比如,在当前比较流行的“坦克世界”游戏中,每一场战斗开始时,都有不同的开场白:“好戏开场了”、“开始吧”等。在任务结束后,还会有人声无奈地表示:“任务失败,我们撤吧!”在游戏中间会有:“打中了”“我们击中了他的履带”“再来一炮他们就完蛋”等诸如此类的提示性或者鼓励性的语音,都很好的把整个训练过程贯穿成一体,仿佛置身真实、客观的战场。

(三)塑造环境,创设环境感

新媒体艺术要模拟不同的现实环境,而这些不同的现实环境,又有各自的环境声音特性,这就要考虑采用设置与环境相贴切的声效,否则,便不能营造真实的环境感和现场感。声音是我们判断方位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人耳正是通过声源到达两耳时间差来判断音源的位置的,因此,良好的声音有助于新媒体艺术营造真实的空间感和环境感。(四)提高新媒体艺术的艺术表现力新媒体是艺术和技术相融合的领域,也有人称之为虚拟现实艺术。为了提高其艺术表现力需要从画面和声音两个方面入手。声音包含音乐,音乐不具有造型艺术的直观性,音乐和其他艺术手段的结合,可以直接表现具体的客体形象和概念思维。比如,在“坦克世界”的“荒漠小镇”战斗中,就运用了具有伊斯兰教风格的背景音乐,充分体现了异域文化的特点,辅助人们建立身处异域战场的先行经验,提高了游戏参与者的融入性和积极性。

二、不同层次的新媒体艺术产品对声音的要求不同

按照互动程度划分,新媒体艺术可以分为3个层次。首先是只有人机互动的新媒体艺术,这个技术实现比较简单,比如一些教育类的游戏程序,训练人们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第二个层次是能实现人机、人人低水平互动的游戏。比如坦克世界。此类虚拟现实的特点是主要依靠发送文字信息实现成员间的互动,信息传递的效率比较低,成员间的呼应较困难。第三个层次是能够实时的进行成员间的对话的高级虚拟培训系统。比如飞行员模拟飞行驾驶训练、核电站维护操作训练等。很显然,针对不同的新媒体应用系统,需要设置不同的声音。比如,寓教于乐的人机互动游戏显然比飞行员模拟飞行系统需要更加具有艺术性的音乐,但是,后者对音效的要求显然比前者更高。

三、新媒体艺术中声音设计包含的内容

新媒体艺术的最主要特征是其对现实的模拟,而要真实地模拟客观世界或者意念中的世界,最主要的是体现新媒体作品的环境感和沉浸感。不管是交互性的设计、画面的设计,还是声音的设计,都必须从这两个特征出发。新媒体艺术的声音设计不同于其画面和互动性的设计,画面的设计目标是真实的再现客观世界中的具象“物体”,比如树木、山水、沙漠等,这些可以借鉴艺术领域中的构图、色彩、明暗等被“复制”到数字世界中。而声音(尤其是音乐)则不同,我们前面说过音乐要靠与其他艺术手段的结合才能表现客体形象和概念,因为它不具备文学的描述性,也不具备造型艺术的直观性,因而它不借助其他艺术手段,很难直接表现具体的客体形象和概念思维,这就决定了音乐审美具有非具象、无语意的审美特征。因此,在新媒体艺术中,音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辅的视听联觉上,比如,在高级的虚拟现实中,音乐的作用则相对小一些,现场感很强的音效(比如背景环境的声音)则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根据美国哈佛商学院有关研究人员的分析资料表明,人的大脑每天通过5种感官接受外部信息的比例分别为:味觉1%,触觉1.5%,嗅觉3.5%,听觉11%,视觉83%。虚拟现实的沉浸感和真实感仅仅通过视觉画面的呈现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对其中的声音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通过视听两方面综合性地展现虚拟场景。新媒体艺术中的声音主要通过音效、音乐、语声来表现。音乐是一门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是数字化声音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抽象的概括艺术,它的作用是表达情绪和情感关系”,新媒体艺术中的音乐使用可以借鉴影视音乐理论,主要指新媒体艺术中出现的机器提示声、互动对话声等。所谓音效,即是自然界中所存在的各种环境噪声(背景声音)和人为设计的各种音响效果。比如,发动机的声音、各种碰撞的声音、虫鸣鸟叫等,这些都会增加新媒体艺术的真实感和环境感。

四、新媒体艺术中声音设计的实施途径

声音包含音乐、音效和语声3个方面,相应的新媒体艺术声音设计也要从这3个方面来探讨。

(一)音乐的设计与选择

影视片音乐主要包含有源音乐和无源音乐两种,有源音乐即客观音乐,音乐的原始声源存在于画面中。例如,画面中有一部唱机正在播放一段交响乐,而此时的背景音乐正是这段交响乐。无源音乐即主观音乐,在画面上看不到或者感觉不到发声源的存在,是创作者根据主题需要为画面专门配置的音乐以渲染情绪和情感。对于新媒体艺术来说,音乐的创作途径主要有3种。第一,在考虑版权问题的前提下,从现存作品中选择。比如,“坦克世界”中的一个湖边战斗场景就选配了“黄河大合唱”作为背景音乐,鼓舞身处其中的玩家们的士气,感染其情绪;其他场景还会间歇性地出现中国国歌的某一段旋律:|1.35.565|,以及其他一些背景音乐。第二,在有充足的资金保证的前提下,邀请音乐制作人为新媒体作品专门创作、编配音乐。这一过程包含诸多程序,主要涉及音乐创作中的各个环节。比如,编曲、乐队(指挥、各个声部等)、现场录音、混音、合成等。这一种方法不仅资金需求量大,而且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其间还包含着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等工作。所以说,对于一般的新媒体艺术创作来说,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以及可行性上的问题。第三,采用数字化的制作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尤其是个人电脑(PC)硬件和软件技术和性能的不断提高,以及电子音乐的飞速发展,在个人计算机上组建一支像样的管弦乐队已经不再是梦想。在个人计算机上,可以完成编曲、混音、配器、录音、合成等一系列的技术过程。这就意味着,传统的音乐制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统音乐制作中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许多部门合作去完成的一部交响乐或者流行乐,只要由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组成的小团队在个人计算机、MIDI接口、键盘合成器、软件音序器等工具帮助下就可以完成。这样大大节省了时间和金钱。目前,许多大师级的音乐家都开始尝试使用电子音乐来创作,比如,于2001年获得格莱美奖的日本音乐家喜多郎(MasanoriTakahashi)在其音乐作品中大胆使用混响器等电子音乐创作工具进行作品创作。对于新媒体艺术音乐创作来说,数字化的音乐创作可以说是“小成本,大制作”,而且,数字化音乐与数字化的新媒体艺术和技术兼容性更加完美。

(二)音效的创作

生活中可以找到没有音乐的地方,但是找不到没有声效的地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山川河流、家居环境等无处不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噪声)存在,作为对现实有所反映的新媒体艺术也必须考虑到声效对真实感的影响。声效的创作主要以传统的拟音———录音方式,在录音棚中完成。当然,在声效创作方面,还需要一些想象力,许多看似毫不相关的声音,和画面配合以后便会产生十分形象的声画效果。比如,动画片里人摔倒的声效采用的是保龄球瓶倒下的声音。声效的创作和一般的艺术创作大致相同,首先有一个创意阶段,分清楚场景的声效有哪些,需要哪些道具完成,是否有现成的素材库,声音和画面的关联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第二个阶段就是拟音阶段,即使用人工发声器模拟影片中所需要的音响效果,本过程主要在录音棚完成。第三阶段就是合成,运用各种软件或者硬件合成器(根据资金和个人兴趣)对声效的声速、声调、音色等进行综合调节,最终完成音效创作。

第5篇: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

关键词:京剧舞蹈解析

京剧舞蹈是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唱腔一起,担起“以歌舞演故事”的重任,在整个京剧表演艺术中,占有“半壁江山”。因此,研究探讨京剧的舞蹈美,对于京剧表演艺术与整个京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都将大有裨益。

一、京剧舞蹈美的展现途径

京剧舞蹈美,属于视觉艺术形象美,但是在具体表演中,很少有以单纯舞蹈形式出现的(《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剑舞、《天女散花》中天女的绸舞为特例),常见的展现途径是与京剧表演的“四功”——唱、念、做、打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也就是说,京剧舞蹈是“化”在“四功”之中,并与之水融、浑然一体的。正如有的戏曲理论家所指出的那样:“京剧是无动不舞,有声必歌。”

例如“唱功戏”《二进宫》《玉堂春》《文昭关》等,看似很少舞蹈动作,但仔细观察分析,演员的一走一站、一看一望、一招一式,一抖袖一转身,一举手一投足,则无不是精湛的舞姿。可以说,京剧的唱功,是与舞蹈节奏韵律同步一体的,即人们常说:“载歌载舞”。再如以做为主的做功戏《乌龙院》《四进士》《拾玉镯》等剧目中,演员的做功也全是舞蹈化了的。而在打功戏(武戏)《虹桥增珠》《闹天宫》《三岔口》等剧目中,就更以舞蹈为主了。至于在唱、念、做、打并重的《定军山》《南阳关》《扈家庄》等剧目中,舞蹈就更综合在“四功”之中了,无论是“起霸”“走边”“刀舞”“枪舞”,还是“圆场”“翻身”“僵尸”等等,无一不是舞蹈动作。

由此可见,京剧舞蹈以“四功”展现途径,而“四功”也以舞蹈为亮点和神髓。“四功与舞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京剧舞蹈美的表现手段

京剧舞蹈是舞蹈艺术中的一种,所以它在总体上也符合舞蹈艺术的特征:“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如果说,京剧的舞蹈美以“四功”为展现途径是其“外部关系”的话,那么它以“五法”为表现手段就是“内部关系”,即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京剧表演中的“人体动作”就是“五法”——手、眼、身、法、步。“五法”从头到脚,囊括了人体的各主要部位,各部位的协调舞动,构成了整个京剧舞蹈的语言要素。京剧舞蹈凭借“五法”得以淋漓尽致的完美全面的表现,“五法”作为京剧舞蹈的最佳载体,使二者相互依存,相映生辉。

三、京剧舞蹈美的本体特征

京剧舞蹈既具有舞蹈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又具有自身的个性审美特征,而且通过个性特征表现共性特征。具体而言,京剧舞蹈美的本体特征主要有下列几点:

1.程式性。京剧舞蹈同所有的戏曲舞蹈一样,都是以程式性为主要审美特征之一,而比起其他戏曲舞蹈来,京剧舞蹈的程式性更加鲜明、更加严格、更加规范。程式是程式动作的简称,是“从生活出发,将某些动作加以提炼和美化,经过舞台实践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含义的规范性表演动作”。

2.民族性。京剧舞蹈属于民族舞范畴,以写意为美学原则,由此便以虚拟人性、夸张性等为民族特色。著名戏剧理论家余秋雨先生曾提出:“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戏曲表演中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梅兰芳大师阐释得就更为具体了:“京剧演员在台上所表达的骑马、乘车、坐轿、开门、关门、上楼、下楼等一切虚拟动作和手的各种指法,眼睛的各种看法,脚的各种走法,都是把实际生活的特点高度集中,用艺术夸张来表现在观众的眼前,使观众很清楚地抓住演员每一个动作的目的性。”这充分说明了京剧舞蹈的民族性特征。

3.创新性。京剧舞蹈虽有固定规范的程式,但并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剧情、任务、时代等要求,不断改造、丰富旧有的舞蹈程式,并创造新的舞蹈程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包括京剧舞蹈在内的一切艺术生命力所在。由此可见,京剧舞蹈的本体特征是独具魅力、独树一帜的。

四、京剧舞蹈美的审美功能

从美学的高度来认识京剧舞蹈,具体来说,京剧舞蹈美的审美功能有下列几点:

1.表现人物。京剧舞蹈的中心任务是表现剧中人物性格、身份、性别、职业、志趣、特长等等。为此,京剧舞蹈也与整个京剧表演艺术的行当化相一致,也分为行当化程式。例如同是“兰花指”,旦角的“兰花指”含蓄优美,而小生的“兰花指”则开放帅美。舞台上的一站一戳,一招一式,不同行当都有各自不同的舞蹈动作与舞蹈造型。可以说,京剧的所有舞蹈动作,都是为表现人物个性,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2.表达情感。戏曲被张庚先生称为“剧诗”,具有诗歌的抒情性特点。京剧舞蹈同样以表达剧中人物情感为“最高任务”,以人物的“心动”“情动”驾驭外部的“形动”“律动”,从而做到“舞蹈的人体,是由心灵驾驭的人体;舞蹈的心灵,是由人体外化的心灵。身心一致,表里透明,身体与心灵一起飞翔,这便是舞蹈这种人体艺术所具有的特殊品格。”京剧舞蹈程式有许多就正是专门表达人物情感的。例如“甩发”“跪步”等。京剧舞蹈成为表达人物情感的一种特殊手段,它突破了话剧受生活真实限制的局限,以独有的艺术手段与审美功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营造意境。营造意境也是京剧舞蹈重要的审美功能之一。京剧艺术借景生情、寓情于景,其中最主要的中介与桥梁,就是舞蹈。京剧舞蹈是连通情与景的最佳媒体。

总而言之,京剧舞蹈以“四功”为途径,以“五法”为手段,以本体特征为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变形化、节奏化、韵律化、规范化、美感化等优势,凸显出多方面的审美功能。它在整个京剧艺术中,虽然未必算得上是居功至伟,但是至少是功不可没的,当然是万万不可小视的。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第6篇: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

在文化人类学研究中,有学者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你跳个舞给我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民族的人。”因为这些学者可以清醒地认识到,研究舞蹈文化就是在认识人类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应当意识到“人体”自身的美的时候就必然会选择自身为“第一审美对象”,必然会顺其自然地选择自身作为抒发生命情感的载体。可见,作为文化的舞蹈艺术的出现,仍然是以人类为载体的,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活动和生产活动发生、发展以至演进。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的舞蹈文化都是按照各民族不同的审美习惯、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按照民族认同的“美的规律”“美的法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而流传至今的世界的舞蹈艺术。而各个民族的舞蹈文化都是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经过千百年的继承、发展和积淀所创造出来的舞蹈文化的结晶。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也是许多原始民族的“文化焦点”,直到今天,许多民族还保留着自己的特色鲜明的舞蹈文化传统,甚至有的舞蹈文化还作为国家象征而得到推崇。因此可以说,不了解舞蹈文化,就不能说完全了解舞蹈这个世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今天所言的历史是经过考证、经过修辞的文字的历史。舞蹈文化是一条奔腾的历史长河,是舞蹈审美的观照物,而舞蹈审美则是一簇燃烧的求索之火,透射着舞蹈文化的真谛。

一、肢体语言美

舞蹈是身体艺术的极致,舞蹈通过肢体动作将人物的感情、性格特征、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意境创造表达出来。“肢体动作”是舞蹈的“语言”。身体语言在自然表达中逐步丰富,身体因之获得了强大的表现力。一般来说,作为舞蹈艺术之物质媒介的舞蹈演员,都有着漂亮的容貌,婀娜的身姿。也就是说,构成舞蹈的美的物质媒体——人,本身就是美的。舞蹈动作作为人体的艺术表现,更有着特殊的、独特的形式美感和艺术表现功能,有着一种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许多世界文学名著或其他一些语言作品被改编成舞蹈、舞剧,或是人们用舞蹈、舞剧来表现某一题材内容时,表演者用动作表情表现故事情境,常常会产生一种其他某些艺术难以达到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生活中任何一种素材,无论是静态的花草、树木、桌椅,或是动态的谈话、爬梯、等待,甚至是抽象概念的空间、速度、力量、平衡等,也尽可以用表情性动作、表意性动作、装饰性动作去表现,从而产生特殊的审美效果。世界各民族的舞蹈,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各自永恒而独特的魅力。芭蕾舞以“开、绷、直、立”为美,中国古典舞则以“拧、倾、圆、曲”为美,各民族民间的舞蹈的呈现,更是纷彩绚丽、千姿百态的美!

二、强烈的抒情性

舞蹈善于用肢体动作抒发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人的精神面貌。强烈的抒情性是舞蹈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舞蹈表达强烈情感的直接形式。《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①德国艺术史家恩斯特·格罗塞说:“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可见舞蹈艺术是情感表达的极致。这种动态艺术所显示的生命之美,比静态的造型艺术和抽象的语言艺术及空灵的音乐艺术更有力度。任何一种情感的存在必然有其社会根源,情感是一种个人与社会互相交汇的产物,也是个人社会交际在个人意识空间的映射,人们很容易通过情感产生共鸣。舞蹈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段,通过肢体语言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来深刻反映人的内心世界。舞蹈形象是人类情操的高度升华,它以鲜明的美感和强烈的抒情性深深感动着人们。舞蹈以情感为动力,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为物质材料,以外化的人的思想与情感作为美学特征。舞蹈家将客观生活的情感融合在肢体语言中,通过艺术表演将情感表达给观众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肢体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所以,身体是艺术表现的最直接的媒介,身体艺术是最具直接感染力的艺术,而舞蹈是身体艺术的精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它可以把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可以激起人类的情感或是唤起人类在情感上的共鸣。而这种情感,也正是人们在精神生活中需要和渴求的。正如诗人闻一多在《说舞》中描述舞蹈为“生命情调最直接、最本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分的表现”;法国著名舞蹈革新家诺维尔在《舞蹈和舞剧书信集》中声称:“舞蹈包含有成为所有语言中最为雄辩的一种语言的一切必要条件。”

三、舞蹈艺术编排的独创性

舞蹈的独创性是舞蹈的生命源泉。创新意识对于舞蹈艺术而言,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之于生命。舞蹈文化包括舞蹈审美的发展,是以创新意识为根本动力的。创新是形成舞蹈审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纵观舞蹈发展的历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舞蹈都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程式化、格律化的长期稳定,甚至是停滞状态下开始寻求新的创作观念,寻求全方位的探索,获得长足的进步的。而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提高,当那些陈旧的主题和内容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时,就需要有一些“精品”应运而生。所谓“精品”正是要靠创造性的劳动来打造。纵观古今中外优秀的舞蹈作品,几乎都具有创新的艺术风格。今天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在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提高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在精品工程实施的五年里,相继涌现出了大批彰显国家艺术水准的舞蹈作品,如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舞剧《大梦敦煌》《妈勒访天边》《红河谷》《一把酸枣》《风中少林》;歌舞《云南映像》;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二泉映月》等。这些具有创造性的造型、舞姿、技艺、艺术结构、场面调度、舞蹈语言、人物编排等大型舞蹈剧目,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审美享受。而舞蹈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到了舞蹈创造和审美中去了。

结语

舞蹈是包罗万象的艺术。鉴于舞蹈文化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在其传承中也一定给舞蹈艺术带来综合性的审美特征。舞蹈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和魅力。同时,舞蹈又与其他各门类艺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舞台表演以“舞”为中心,而音乐、美术、戏剧、文学、武术等都可以成为舞蹈的辅助手段。舞蹈精彩绝伦、音乐动听感人、舞美神奇变幻、道具造型逼真、剧情扣人心弦、内涵丰富雅致,舞蹈也可以气势恢宏博大、多位一体,这正迎合了当代人的审美品位,铸造了独特的舞台魅力。但是,舞蹈的综合性也存在着一定弊端,在多位一体的交融中,如果出现配合不当,也很容易使整个作品受损,成为各种门类艺术的拼盘。只有避免这些问题,循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其他艺术门类中碰触灵感、汲取营养,但又不让其他因素在作品表现中喧宾夺主,让舞蹈和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姊妹艺术结合得丝丝入扣,才能将舞蹈艺术丰富的审美内容和特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总之,舞蹈文化和舞蹈审美机制应该相互作用、相互交织,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妙的作品,才能使观众闯入玄妙的、美的舞蹈世界。

注释:

①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2]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5.

[3]瓦尔特·索雷尔著.欧建平译.西方舞蹈文化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0.

[4]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主编.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

第7篇: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角色造型设计;艺术特征

一、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于数字技术的引用

动画中的角色造型设计是动画作品表达主题思想的主要载体,角色造型承担了表演、表达故事主题的使命。角色造型设计师通过角色造型设计将动画作品的内涵和审美观念转化为可视的物化形象,角色造型设计可以是写实具象、参考自然的,亦可以是写意抽象、超脱自然的。恰当的角色造型设计可以使受众在观赏的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与审美联想,并且通过角色造型设计来理解作品的深层主题和内在涵义。角色造型设计是动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部动画作品成功与否的首要衡量因素。动画作品必须要有生动的角色形象,动画片中具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角色造型设计是动画作品的关键。很多耳熟能详的动画角色形象带给我们难以忘却的美好记忆,它具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创新性特征、独特性特征和艺术审美性特征,是动画艺术特有的表达方式和价值体现。数字技术应用于动画,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进步为前提的,它借助于计算机科学的进步,进行存储、运算、加工、传送、还原的技术。当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师将数字技术引入动画领域后,动画的角色造型设计方式也发生了巨变。数字角色形象设计师不再受限于创作材料、创作形式的限制,数字技术可以将角色造型师的创新思维最大化地展现,角色设计可以是具象写实,也可以是抽象虚拟的;可以是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也可以是超脱客观世界的。通过思维创新,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将原本很难实现的造型设计转化为可视的造型。

二、数字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特征

从动画诞生之日起至今日的蓬勃发展已逾百年。每一部成功的作品总有一些精彩的角色造型设计让观众难以忘怀,总是由这些精彩的角色造型设计向我们讲述着故事的主题。处于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动画角色有哪些特征呢?

(一)数字角色造型设计的技术特征

当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引用了数字技术后,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性。在计算机介入动画设计之前,设计师只能用徒手绘制的方式或者通过泥塑稿来呈现角色造型设计,效率低、受限于材料属性,不便于反复修改,电脑诞生以后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作,扩展了表现空间,丰富了创作形态,使创作的角色形象更加饱满。使观众更好的理解该角色的个性特征。数字化应用于角色造型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动画师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由此可见数字技术的对于动画角色造型的巨大作用。

(二)数字角色造型设计的艺术特征

数字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表现作品的艺术表现性,将原本受限于材料属性、表现样式等因素而难以实现的角色形象转化为可能。数字时代动画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创造一个虚拟的数字角色造型世界,表现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视觉形象。数字动画角色造型比起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要更加充分、自由、更具想象力。数字角色设计具有高度的超现实性、假定性、新颖性、想象性与创造性。角色可以完全不局限于客观世界,不受时空限制,角色设计师可以自由地、不受约束地制造出虚幻、奇妙、诡异、震撼人心的视觉形象,使得数字时代动画角色形象的艺术性特征得以更加充分地表现。

(三)数字动画角色造型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特征

动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技术进步扩展了动画的艺术表现性,造型设计师的新颖创意与构思也迫切需要新技术、新形势去展现,这也成为推动动画制作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艺术发展的历程看,科学生产力的进步总是推动艺术形式不断更新与发展,艺术的表现形式也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而发生改变。艺术形式的创新与技术的进步如影随形,几乎每一种新形式的产生都是以某种新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艺术要体现出审美特点,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数字艺术形象。就数字艺术的艺术形象而言,它的表现形式是借助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水平往往决定数字艺术的发展状况,但是数字艺术表现的最终目的还是艺术形式的表现,是技术与艺术共同作用的成果。因此,数字化角色造型设计具有“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特征”。

三、数字技术对动画角色形象设计的影响

数字技术对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字技术提升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便捷性

数字技术的诞生促进了动画创作革新性的发展。数字化时代更为便捷、自由、不受约束的创作方式大大地提高了角色造型设计的效率;数字动画的角色形象采用了数字化的储存形式,可以反复利用,同时还便于网络传输与共享,方便动画造型设计师进行行业间的交流等。

(二)数字技术支撑数字角色造型设计的生存空间

数字动画角色形象的设计依赖于数字虚拟的数字空间,数字角色形象的传播依赖于数字网络平台。总之,数字角色形象的生存离不开数字图像技术的支撑。这是数字角色形象与其他方式塑造的角色形象最主要的不同之处。从手绘草图到数码图像的扫描采集,从二维数字图像绘制到虚拟三维空间形象的创建,从静态数字图像到动画数字影像。从单一的角色形象到声音与画面互动形式,数字动画角色形象的发展与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三)虚拟现实技术使数字角色造型设计更具生命力

数字角色形象设计不仅体现了数字图像生成技术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数字图像传播技术的革新。当数字角色造型运用于虚拟现实环境中,虚拟现实技术赋予了数字角色形象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使角色形象更为形象生动。通过受众与数字角色的交互,增强了受众身临其境的融入感和人机互动的趣味性,体现了虚拟现实的实质特征。数字技术与数字网络传播技术的进步为数字角色造型设计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观众的审美和娱乐消费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总结

动画角色形象设计借助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革新性的突破,它具有便捷高效、创作自由、形式新颖、可以轻松建立庞大的数字化素材库等一系列鲜明的优点,并且数字化角色形象的传播领域更加广阔。动画角色形象设计运用现代的数字技术将更能体现出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的视觉可视形象。数字化动画角色形象设计方式是数字时展的产物,提升了角色造型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更好地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并且满足了大众的生活娱乐需求。

作者:李广锁 单位: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周宗凯.动漫角色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廖祥忠.数字艺术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沈巾力.数字角色形象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李立.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第8篇: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

关键词:中国书法艺术;字体设计;关联性

一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

书法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书法中线条旋律的美、形体的美、意境的美已被许多现代设计家所采用,赋予了现代设计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对当代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法艺术可以借鉴字体设计的编排形式,字体设计可以汲取书法的文化意蕴,营造出文化亲和力。字体设计和中国书法艺术都是对汉字的外形进行变化的艺术,两者都根植于中国汉字的土壤里,在字形字义上,两者可以相互参照借鉴。从而各自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1.2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本文在研究中国书法艺术与字体设计关联性的基础上,讨论了书法艺术和字体设计的发展趋势。要建立中国字体设计风格和提升书法艺术水平,需要两者相互借鉴和运用,从而在各自的创作中,能够相辅相成,得到新的灵感与启示。字体设计作为新时代的文字编排形式,需要发掘本民族文化来增加深度;书法艺术运用于字体设计,可以使我们的文明得到传承,并在新的领域里进一步发展壮大。如今,中国的字体设计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形式和内容也日趋多样化。我国的书法艺术,悠久而璀璨,应该被广泛地应用到日常生活里,而字体设计与我国书法艺术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更加紧密地进行联系,达到共同发展之目的。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汉字的象形表意特征,使其具备了无限的创意空间,是中国书法艺术和字体设计的母体。书法艺术以汉字作为书写对象,象征着华夏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精神气质。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任何高科技操作手段都无法取而代之。[1]而字体设计是指按视觉设计规律,对汉字或字母进行艺术性编排的活动,蕴含着丰富的表达形式和文字含义。

1.3文献综述

1.3.1书法艺术研究现状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询阅读,可以将书法艺术的研究分为三类:一是对书法史的研究,如文化艺术出版社的《中国书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书法简史》、云南出版社的《中国书法史演义》等;二是对书法的具体表现方式的研究,主要研究书法的实践形式,如岭南美术出版社的《傅山行草册》、中国书法出版社的《书法势》等;三是研究书法理论,主要讨论书法的相关文化和美学理论,如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外书法名家讲演录》等,从理论上对书法进行讨论。总体而言,书法艺术的研究成果正在一步步变得丰富,书法知识的获取比以往要容易而且有一定权威性。

1.3.2字体设计研究现状

随着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作为视觉传达内容之一的字体设计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文字体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标志、包装、海报、装帧、广告、新媒体设计中。中文字体设计的意象性使得它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设计形式。目前字体设计的书籍着重讲述了中文字体设计的形式和表现技法,如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图书版面的文字设计》、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汉字创意设计》等。这些书籍大多以图例来讲解技法,对字体设计的文化、美学理论鲜有描述。

二书法艺术与字体设计的关联性

2.1书法艺术的概述

2.1.1书法艺术的概念

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以笔力、体势和章法为表现手段,来创造意境、抒发性情。“书法篆刻作为一门纯艺术,其审美价值表现在它十分强调主体精神,主张抒情、比兴,将有个性的审美意趣融入作品形式,重视以情、意、境、趣为内容,抽象文字的线条与结构为其表现形态。”[2]就像是一种生命的律动,从书法艺术作品里,我们能分出“骨感”美、“筋线”美、“力道”美、“韵味”美和“气势”美,每个观赏者都能从中找到不同的意趣。中国书法艺术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世界艺术史中有重要地位。

2.1.2书法的基本要素

笔法:中国书法艺术的笔法,是书法中各种笔画规律性的方法。赵子昂说的“用笔千古不易”,是指用笔的法则千古不易,是对笔法重要性的强调。书法艺术中,笔法占第一位,先有笔法,才有章法和墨法。要使字的点画线富于变化而又有力量,就需要讲究执笔、运腕和用笔。结体:结体就是间架结构,和“位置”、“布局”同义。结体是书法术语,指汉字等方块字书写的间架结构,具体指每个字点划间的安排与形势的布置,合理的书法结体,才有空间上的虚实相生之效果。章法:书法章法是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时,处理好字与字、行与行、正文与落款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使作品整体艺术效果强烈且能让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达到相互呼应照顾的效果。结体指的是细节局部的位置比例,而章法指的是整体“留白”的比例。章法决定意境之美。墨法:“墨分五彩”,即“渴”、“润”、“浓”、“淡”、“白”。作为艺术的书法,它的各种色彩不能杂乱无章,而应是非常有秩序的。这里也有些共同的美学原则,如重点原则、渐变原则、均衡原则等。书法墨色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背景底色的分割组合,“计白当黑”,就是这方面的内容。二是点画结构的墨色组合,从作品的整体效果来看,不但要注意点画墨色的平面结构,还要注意点画墨色的分层效果,从而增强书法表现的深度。

2.2字体设计的含义

字体设计意为对文字按视觉设计规律加以整体的安排,是对文字大小、结构等所进行的视觉美化。使字体具有更强的视觉吸引,同时又传达更深层次的文字内涵。字体设计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是实用功能与艺术结合的最早产物之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经开始注意字体的大小、疏密、位置变化,文字书写者已经具有了艺术美的设计意识,注重字体设计的实用功能。字体设计在于传达文字意义,它要求文字易于识别并适合于表述主题,同时要有设计个性和视觉美感。

2.3书法艺术与字体设计的关联性

2.3.1共同的文化土壤

书法艺术和字体设计都是对汉字的字形进行创造,同属中国文字的传承载体。在中国文字的发展中,不同时期的字体有着不同的艺术特征和内在的形式美感,为书法艺术和字体设计提供了创作母体。书法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容,而字体设计的创作需要承循传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符合民族审美取向,同时探寻新的设计技术,不拘定式推出新意。两者都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并由此具备共同的审美特质和创作形式。

2.3.2字体设计的发展为书法艺术开辟道路

字体变化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审美观念造成影响。书法艺术的形成首先离不开字体设计提供的资源,汉字经过字体设计流程后,具备了新的书写方式,以及新的排版布局模式,字体设计犹如一个潮流引领者,为书法创作提供新鲜的书写样式和排版技巧。书法艺术可以算是对字体设计的书写。越是有艺术性的字体设计,越能够作为书法艺术的创作来源。

2.3.3书法的发展给字体设计提供营养支持

字体设计离不开书法艺术的指引,书法艺术的字形,无论长短粗细、曲直方圆都是字体设计的灵感来源。中国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线条的具象性、生动性、变化性为字体设计提供创作灵感。字体设计要有创意,就要借用书法的表现手段,包括借用书法的笔、墨、章法技巧,从而使字体设计变得醒目、提神、会意、传感。险峻起伏、平淡朴实、浑厚老练、明快生动、直挺硬朗等线条风格特征,为字体设计对笔点线条的处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方式。一本好的书法艺术书帖或者碑文,就是字体设计丰富无尽的灵感源泉。

2.3.4相似的结字审美规则

书法艺术从古到今,它的书写载体从兽骨铜铁到宣纸笔札、从砖瓦石碑到门坊牌匾,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字间规格、字形组合、行句呼应等关系,诸如结字要重心平稳、疏密相间、浓淡相宜等,先辈们用心营造的布局章法体现出书法艺术的鸿大繁茂以及书家的细心精致。从怀素的《自叙帖》,张芝的《冠军帖》,黄庭坚的《松风阁诗》等古代书法到如今赵朴初的《临江仙》,启功的《草书千字文》等,以及其他书家的笔记手稿、题跋信笺,这些作品中的文字,是对汉字结体的深度思考之后书写的。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点、线、面”是最根本的视觉形态元素,是一切造型的基础。[3]字体设计也讲究灵动和谐、顾盼生姿,肌理变化,追求着准确、醒目、时尚、大气的装饰效果和审美取向,设计者们不仅仅要让观众认识字,更要引导观众去观看阅读字;不仅要让观众理解文字含义,更要让观众欣赏字体艺术,最终达到最佳信息传播的效果。字体设计者只有积极地学习书法家的书写技艺才能更好地设计出观众喜爱的有字体内涵的作品。

2.3.5一致的情感与美学追求

书法创作的前提要求是要有娴熟的笔墨技艺,凝神细思,才能在书写过程中去表达书写者情感体验,展示书写者的精神状态,以及学识素养。总的来讲,书法作品首先要作者有扎实的书写功底,再则要作者布局谋篇的美感,更要作者的精气神,书法艺术品就是作者内心心志素质、内心情感、价值取向的展现。书法作品有不同的格局,能从中看到不同的修养、气度和精神状态。字体设计相比书法艺术的纯粹性、精神性,更有工艺性、技术性、规定性,也就是对字形的创新,采用打散排列、重构组合、借用吸收等后现代的设计方式,使字体便于观赏接收。字体设计具有商业性质,更新换代很快,这也是它的弊端所在,使字体设计不利于流传。通过对书法艺术作品内容和呈现方式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这一现象。字体设计的艺术感染、主题内涵、品味气势可以从书法作品中习得,在字体设计中同样展示着作者的气度格局与精神修养。所以,书法艺术与字体设计,在情感与美学上亦有共通之处,两者表现手法可以相习,表现内容可以共融。利用人的视觉感知对字体设计所进行的指导,是基于文字的涵义及其情感的基础上的,在看似严谨或随意的设计中,总有一条线索牵引着设计的进行。[4]

2.3.6对个性与民族文化的关注

书法艺术,注重个性和民族文化的表达。当代字体设计的发展,也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感受和本民族文化,从而找到文化归宿,找到文化定位,获得民族认同与群体归宿感。书法艺术和字体设计本质上都是人的意识作用于物质,是人的情感的表达,一件好的作品,必然倾注了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性格。作者个性的回归、性情的宣泄表达,化为线条、结体、色彩、章法布局等美学要素,形成了书法和字体设计作品。设计一边追随工业化脚步,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一边又回归传统,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价值依托。书法作品本身具有文化性,字体设计从书法作品获取创作灵感,一是可以获得丰富设计资源和设计技巧,二是使字体设计具备文化蕴意有深度。字体设计的成功,需要积极运用新观念新技术,使作品传播便捷,引人注目,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这是短期上的成功。包括字体设计在内的任何一项设计,如果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就需要根植于自身的文化土壤,从自己的民族文化里得到养分。每个国家的设计都有自己的文化烙印,中国书法艺术本身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字体设计和书法艺术的关联性越大,两者越能长足发展。

三小结

综上所述,中国书法艺术和字体设计有很强的联系。在过去,书法艺术本身可以当作是对字体的艺术创作,正是因为书法家追求书写的简易流畅,文字的才逐步简化。文字从篆到行草,书写工具从甲骨到纸张,汉字字体在书家笔下变幻万千。在今天,字体设计依托于新媒体技术,和书法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不再相同,但是他们的字形字义相通,由此可以互相参照,作为各自发展灵感。两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交融创新,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书法中丰富的字体造型及书写形式,是字体设计源源不竭的灵感来源。字体设计展现着书法的字形,也为书法探索出新的变化趋势和写作方式,融入书法艺术后的字体设计,能增添作品的文化厚重度和形体创作灵感,使其有实用性的同时变得更有艺术性。

参考文献

[1]万应均.《大学书法》[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05

[2]莫小不.《大学书法》[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08

[3]姚蕴华.汉字字体设计的视觉形式新探[J].国家新闻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2008.04

第9篇: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

关键词:三维动画;传统电影;动态视觉艺术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三维动画逐渐拥有了突破传统电影表现能力限制的强大艺术表现力,三维动画只受限于创作者想象力的巨大自由度,超越真实世界的丰富性,都注定了三维动画设计不能受制于传统视觉艺术表现技法的窠臼,需要迅速开阔创作思路,对传统电影艺术的表现技法做出全面的补充与恰当的开拓。

一、三维动画的简单概述

三维动画是一门新兴的动态视觉艺术种类,与传统动态视觉艺术,如电影等有着异语同源的密切联系。当前三维动画的发展与电影制作相互依存的现实性使三维动画设计在艺术和技术上都对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有学习与继承的需要。三维动画的艺术表现特点需要遵循传统视觉艺术的审美规律,同时由于技术的革新又产生出超越传统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力也较传统电影作品更富有广阔性和自由性;如何对传统电影艺术既有的制作形式和审美规律加以继承,使三维动画作品更符合电影艺术长久积累的艺术表现方式并适应观众的审美习惯;同时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对传统电影制作形式的局限性加以改进和拓展,使电影作品更符合人类与生俱来的欣赏视听艺术作品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当代三维动画技术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辨析三维动画技术对传统电影作品的继承与扩展,使三维动画与包括胶片、数字在内的电影作品相辅相成,独立而融合的发展新时代的视听艺术形式是三维动画的技术使命。

二、三维动画的发展现状

动画行业发展的快速和多元化,是和现代高速发展的科技,包括:生物,影像,新媒体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兼续并进的,也是与各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发展密不可分的。

二十一世纪以来,三维动画技术在上世纪末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后,已经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艺术种类。但同时,三维动画技术更多的是与传统艺术一主要是传统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加以融合,形成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各种视听艺术作品。

三、三维动画与传统实拍电影的差异与联系

目前由于三维动画技术性强的特点,世界范围内三维动画技术的提供者与传统电影艺术家相对属于独立的群体,这使得在利用三维动画技术的视听艺术作品,尤其是独立艺术家的作品往往在融合性上面有所缺失。而这一点正是由于对三维动画技术和传统电影制作方式的共同点和独特性研究不充分造成的。

(一)我国三维动画技术是在学习世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得以发展的

正因如此,三维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电影艺术家对先进的三维动画技术的掌握需要更多结合中国传统视觉艺术的特点来对技术加以选择吸收。同时对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特点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对传统电影艺术的历史特点进行总结,并对三维电影作品的未来发展方向有理性认识。我国三维动画正处于商业化运作的初级阶段,成功作品相对稀缺,很多作品质量有待提高。在三维动画与电影结合方面,技术相对落后,造成电影对三维动画的强大表现力利用不够。三维动画艺术设计者对我国传统电影制作方式,艺术内涵及观众对传统电影的欣赏习惯研究不够深入。这不仅造成了我国三维动画作品表现力不足,题材狭窄,并在与电影作品结合以提高电影作品表现力进行开发的方向上进行的很不充分。

三维动画是诞生于上个世纪的电影艺术以及新兴并突破性发展的计算机数字影像技术的混合体。在构成这个体系的要素中,有多种艺术形式和科学技术基础的存在。这种结构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三维动画是艺术性与技术性的融合,三维动画设计既要重视艺术性的创新,又要重视技术性的表现方式。

(二)三维动画是视听艺术的一种,是现代多媒体艺术中脱胎于传统电影艺术的独特类型

作为符合电影艺术规律的三维动画在设计中必须符合传统艺术的审美特点,符合人们长久以来观看传统电影作品所形成的欣赏习惯;而技术性是三维动画得以构建于计算机虚拟技术之上的根基,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三维动画设计也必须运用自身拥有的几乎以几何级数超越传统艺术技法发展速度的新技术创造出传统电影无法达到的新艺术特质。

(三)三维动画与传统拍摄的电影画面结合的视听作品是目前发展的一个最重要方向

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制作的三维图像被运用到了电影作品的制作中。其视觉效果的魅力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已经超过了电影内容的本身。在这种以形式为主导的视点下,三维动画制作的电影特效使得电影能够回归“奇观”性本质,甚至可以作为了一种独立的视觉表现艺术而存在的。

从电影诞生之初,就已经有了电影特效的萌生。传统电影百年余的历史见证了电影特效这门特殊艺术的茁壮成长。并因为三维动画技术的出现迎来了崭新的一页。

传统电影在最初由部分的使用模拟特效的作品向全部由计算机制作的数字特效转变的过程中,所有人都看到了其在视觉效果上的强大和不可限量。今天,我们已经很找到一部电影没有运用三维动画特效。因此,人和电影制作者都不可能忽略三维动画在电影作品中地位,三维动画技术已经是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维动画对电影作品来说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使三维动画与电影的结合更加融会贯通,避免使观众在观赏时有突兀感,又能通过三维动画技术给电影作品插上强大的翅膀使之能为艺术家恣意发挥想象力提供更自由的空间?研究传统电影制作方式,传播方式,长久以来电影观众对电影作品的欣赏习惯就是必然的选择。而打破传统电影拍摄过程的记录性本质,用三维技术的完全虚拟性构筑视觉艺术全新的表现技法也是三维动画设计者必需的创作出路。

从三维动画出现的那一刻起,三维动画与传统电影就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三维动画作为动态视觉艺术的一种,与电影艺术异语同源,既具有传统电影从来不曾有过的巨大自由度与先进性,又不能脱离传统电影的艺术规律而独立存在。无论是完全的三维动画设计作品还是三维动画与传统拍摄结合的电影作品,都必须符合电影艺术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审美规律和欣赏特点。在三维动画设计中对传统电影制作中的现实性,摄制方式,拍摄器材的物理特点和传统电影特定的拍摄模式要有选择的加以模仿才能符合电影艺术的即成规律和观众的欣赏习惯。同时在三维动画设计中,应该利用三维动画设计软件的即时性和便利性以及非凡的自由度和表现力去克服传统电影制作中一些无法克服的局限,在符合艺术规律的情况下,创造电影艺术创作的新方法,新思路,只有这样,三维动画才能发挥自身优势改进电影制作的方式来增强电影的“奇观性”,使电影的视觉效果既有创新又符合电影作品的艺术规律和观众的审美习惯。在电影艺术的殿堂里书写新的篇章。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