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发展阶段范文

银行发展阶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发展阶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银行发展阶段

第1篇:银行发展阶段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 村镇银行 发展对策

一、村镇银行概念和兴起原因

(一)村镇银行概念

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对村镇银行概念作了界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村镇银行兴起原因

现在国家正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计划。在此过程中,农村生产方式和农业产业结构都将发生重大转变,需要增加对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因此农村金融市场将获得较大发展。

但是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流向农村的固定投资数额较少。2010年,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了3966亿元,同比增长18.2%,只占了201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大部分固定投资都流向了城市。二是原有金融机构贷款审批要求高,一般农户很难借到款项。

在此情况下,国家扶持发展村镇银行就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吸收农村区域存款,用于新农村建设投资;二是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户提供差异化的信贷方案,支持正常的农业生产。自2006年,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村镇银行发展势头不减,截至2010年底全国开设的村镇银行的数量达到了349家。

二、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

虽然村镇银行发展形势不错,根据银监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计划在2011年底全国设立1027家村镇银行,但计划和现实之间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缺乏政策扶持

现在各级地方政府没有系统地出台对村镇银行的扶持政策,村镇银行相较于农村信用社在税费减免、财政支持和农贷贴息上都缺乏优惠政策。目前,村镇银行在资金规模、团队建设和产品创新能力上都与农村信用社有较大差距,而且农村信用社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优于村镇银行,显然不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这种差异化的扶持政策,也将进一步削弱村镇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开办村镇银行的初衷。

(二)团队建设不足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时间较短,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一批在金融方面拥有专业技能和操作经验的人才。《意见》中对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的要求并不高,但村镇银行在人员的薪酬待遇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导致招聘不到相应的人才。现阶段村镇银行并不能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吸引这些从业人员,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招聘那些经验不足、业务水平较低的从业人员,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

(三)产品缺乏创新

目前,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业务的村镇银行数量还不多,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在仍采用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导致农户在村镇银行贷款的意愿不高。虽然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为村镇银行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但有些村镇银行在风险防范上呈现出过度敏感的情况。个别银行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在已有住房抵押的情况下,还需要担保人担保,既增加了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交易成本,又引起借款人的反感,导致优质客户流失,不利于信贷业务的开展。并且,村镇银行在信贷管理方式上也存在问题,审批模式陈旧,仍沿用过去的运作模式,审批权集中于贷审会,使得审批流程繁琐而无效率。

(四)缺乏农户信任

村镇银行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农户接受和认可村镇银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大部分农户比较信任传统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对村镇银行始终抱有观望和不信任的态度,对于到村镇银行存贷款还持有排斥的心态,导致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缓慢。村镇银行要想改变农户的看法,提高自己的美誉度,就必须做好正面宣传工作。虽然,媒体对村镇银行有过正面宣传,村镇银行也使用各种渠道宣传自己,但是农村地区主要的信息来源并不是报刊,这些宣传工作能起到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五)营业网点较少

就现阶段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村镇银行只有1-2家营业网点,因为营业网点较少,所以村镇银行不能形成区域优势,无法发展和壮大自身力量,更不利于客户办理金融业务,导致客户满意度低。网点少,还会降低村镇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资金规模不大又会影响信贷业务的扩展,最后陷入无法扩张的怪圈。究其原因,也是由于村镇银行缺乏政策扶持、团队建设不足、产品缺乏创新和缺乏农户信任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的。

三、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对策

(一)寻求政府政策支持

村镇银行应积极向政府呼吁相关政策的支持,同样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机构,也应该享有同农村信用社相同的优惠政策。不仅如此,地方政府应重视村镇银行的建设工作,根据自身区域的发展现状,为村镇银行争取各类优惠措施,例如鼓励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到村镇银行开设账户,提高村镇银行的存款规模和影响力。

(二)加强团队建设工作

为扭转人才匮乏的局势,村镇银行必须加强团队建设工作,努力做好人员的招聘和培养工作。一是提供相应的优厚条件,引进一批拥有丰富的银行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二是推行人才储备计划,与相关大专院校建立良好的关系,定向招聘会计、金融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三是加强员工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力争建立一支业务优良、品德优秀的复合型团队。

(三)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村镇银行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必须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一是对农户开展市场调研活动。为明确农户的真实需求,信贷人员必须到农户家中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工作,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双方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信贷人员既能切实掌握农户的真实需求,根据农户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信贷营销方案,又能避免因为信贷扩张而带来的风险。二是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开发各类信贷产品。村镇银行必须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开发各类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解决农户因农业生产周期问题带来的资金短缺问题;根据农村抵押品少的特点,建立农户联保贷款模式,进一步降低经营风险。三是村镇银行也须尽量简化贷款的审批流程,下放贷款的审批权,减少各个环节上的时间,提高审批效率,提高农户存贷款积极性。

(四)提高自身的公信力

村镇银行要提高自身的公信力,打消农户的忧虑,必须做好形象宣传工作。一是引导各类新闻媒体,为村镇银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特别是引导当地媒体,因为现阶段村镇银行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只是局限于特定区域,客户群也集中于此。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地方报纸和电视台,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正面宣传力度,让社会公众了解和认可村镇银行。二是加强与各村委组织的联系,落实各村庄内部的宣传工作。村镇银行可以通过各村委组织学习村镇银行的相关材料,打消农户心中的焦虑;同时还可以运用村委的广播宣传村镇银行的各项业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村镇银行的社会公信力,增强公众的存贷款信心,通过扩大储蓄人群,壮大资金实力,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奠定资金基础。

(五)提高网点拓展能力

前文已述,现在村镇银行营业网点少,服务范围小,导致客户满意度低,村镇银行各方面竞争力都不足。而网点拓展能力的不足是由综合因素造成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村镇银行应该努力从寻求政府支持、加强团队建设、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提高自身公信力上下苦功。在运营好单个营业点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运营管理能力,加强银行信息化建设,往周边村镇延伸,扩大营业辐射半径,提高自身影响力。改变农户对村镇银行的原有观念,增强他们存贷款意愿,增强自身的生存空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参考文献:

[1]卓武扬,黄小宁.再论村镇银行发展的法律保障与政策

支持[J].农业经济,2009(7).

[2]田颖莉,贾泽啸.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对某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J].广东农业科学,

2009(8).

[3]陈跃雪,孙塔章,赵生军.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税

收政策着力点[J].税制研究,2009(11).

[4]单云霞,陈亭.村镇银行发展研究――以宜兴阳羡村镇

银行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4).

[5]张海林.关于村镇银行发展的若干思考[J].浙江金融,

2010(4).

[6]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2011-2-17.

[7]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11-3-18.

第2篇:银行发展阶段范文

中小银行;发展;优势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7-0013-02

一、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

1.中小银行可以引入贷款选择权

尽管中小企业的经营业绩相对不稳定、贷款风险较大,但是中小企业具有很好的成长潜力。因此,中小银行在对中小企业的长期贷款中可以引入选择权。使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有权利选择将对企业的债权转为股权。这样银行就有机会分享企业快速成长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同时也为银行保留退出的余地,当企业面临经营困难时银行可以选择作为债权人,不必承担或较少的承担企业的损失。

2.中小银行可以灵活的运用资金定价手段

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呈现出数额少、时间短、频率高的特点。银行可以根据各家企业的不同经营状况,资金需求特点灵活的运用资金定价手段覆盖贷款的风险。

3.中小银行可以与保险公司加强合作

中小银行可以将自己的融资业务与保险公司的信用保险业务相结合,通过利用保险公司分担风险的优势扩大企业的融资能力。例如,银行凭借保单、交易单据、赔款转让协议等为企业提供贸易融资。

4.中小银行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

中小银行可以将自己的各种不同的业务(例如,信贷业务、资金结算业务、理财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等)结合起来,向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二、注意结合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中小企业的发展包括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中小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其经营目标,资产状况的不同,对资金的需求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小银行应善于发现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根据这些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选择适合的介入时间,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1.起步阶段

在此阶段,由于企业刚刚成立时间不长,常常缺乏作为抵押和担保的资产,再加上管理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风险大,信用评级低。在此阶段,企业需要的往往是资本性资金的投入。

2.发展阶段

在此阶段,企业经过初期阶段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各项指标与成立初期相比都有了明显的改善。这正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大展拳脚的最好阶段。此阶段的企业已经具备了成为银行优质客户的潜力。银行可以在此阶段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使企业成为银行的忠实客户。

3.成熟阶段

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已经成为各家银行争相抢夺的对象。此阶段的企业已经逐步发展成熟,经营业绩稳定,但对于信贷资金的需求却已经相对减弱。企业在此阶段的目标是做大做强,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这时银行往往需要向企业提供营销信贷以及向企业和企业的顾客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为满足这类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就需要银行扩展其服务范围,提升其服务质量,争取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衰退阶段

此阶段的企业已经面临倒闭的危险。一旦企业破产,贷款无法收回,银行将会面临较大的损失。因此,银行在对此类企业提供贷款时必须谨慎。

三、加强风险管理

中小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分为四类:经营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具体包括: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中小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所面临的主要是信用风险。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抵御外界冲击的能力较弱,经营业绩不稳定。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常常面临着比大公司大项目更大的风险。一旦企业发生经营困难甚至是倒闭,银行将无法收回贷款。此外,这些企业通常都是由一个或少数几个人控制的,当企业发生经营困难时,就很容易发生资金抽逃的现象,使得对外借款的归还得不到保障。因此,中小银行

在制定灵活的贷款政策的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避免遭受巨大的损失。

1.坚持将风险分散化

银行对每一个中小企业贷款都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但是银行可以运用分散化原则,对冲每一笔贷款的个体风险。尽管中小银行的经营范围往往局限在某一特定区域,不像大型商业银行那样经营网点分散在全国各地,但是,中小银行可以通过选择不同行业的贷款客户、发放不同期限的贷款等方式有效的规避非系统性风险。此外,中小银行应确保其资金并非来源于少数客户,在存款的期限和存款来源上进行合理的分配。同时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有效的规避那些能对银行造成较大影响的风险。

2.建立有效的内部组织结构和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对于任何一个金融机构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中小银行与大型的商业银行相比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弱,因此更应该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以保证银行的持续运作。首先,应当突出风险管理部门在银行的内部治理机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次,风险管理部门应定期对银行的持续经营能力、风险头寸和潜在损失等进行有效的评估,并保证银行的高层对评估的结果做出及时的调整。为保证风险管理的切实落实,银行必须建立有效反馈机制和治理机制。

3.重视信用风险的控制

由于信用风险难以量化、难以控制,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信用风险的管理一直都是一个难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管理技术的不断成熟,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随着信贷数据的不断积累和模型构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用风险量化模型也不断创新。

[1]罗正英.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王林昌.新型银企关系的构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王萌乔.论民营银行发展的毕要性与策略[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5

[4]李扬,杨思群.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郭田勇,李贤文.关系型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06

第3篇:银行发展阶段范文

2008年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而广大中小企业首当其冲。一是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滑;二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更加凸显。2008年11月,中央实行了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央在今明两年投资4万亿扩大国内需求,今年前4个月各银行信贷增加5.17万亿,国务院了汽车、钢铁、石化等十大产业振兴纲要,但是广大中小企业的直接受益很少。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今年一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经营状况景气指数分别比上季度下降4.75和18个百分点,均跌至2001年以来的最低点。据国家统计局、工信部统计,至2008年末,歇业、停产、倒闭的中小企业占7.5%,城镇就业压力增大,2500万左右农民工返乡。不仅影响经济的复苏,而且直接影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发展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我国经济能否真正走出低谷,关键是广大中小企业的活力是否得到完全恢复。

中小企业融资难,说到底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市场结构、发育程度、现行金融体制与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之间的差距太大,破解这个难题的关键环节是金融体制创新。鉴于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体系中,掌管着70万亿金融资产的100多家大中型银行是绝对主力,银行贷款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所以社会各界对中小型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及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抱有很大的期待。各大中商业银行首先要转变观念,深化体制改革,加大金融产品、组织架构、人员培训、业务流程方面的创新力度。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要把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从总行落实到分行、支行,切实落实银监会提出的“六项机制”。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各大中型商业银行转型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除了相信商业法则和制度建设的推动力之外,现阶段,行政手段的推动作用也是完全必要的。

小银行、乡镇银行、社区银行和广大中小企业是天然的合作伙伴,相互扶持,共同发展。政府应当大力支持小银行的发展,降低设立小银行的审批门槛,降低中小银行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的门槛。

第4篇:银行发展阶段范文

面对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大环境,我国金融改革与开放在加快速度,这一方面是自身发展战略需要,也是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必然;但另一方面,则有操之过急的发展策略与规划的刺激作用,其中包括外部环境的压力,也包括自身的不理智。笔者认为,目前中国金融产品的过快开发并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

中国仍处于产品资源的财富积累阶段

从发展的阶段来看,发达国家经济经历了经济实力和金融规模的快速积累,金融财富已经达到创新阶段,经济金融规模不仅具备实力,更具有影响力。他们的发展是在创新的阶段,其资本循环是以财富创造财富。反之,很多发展中国家是在经济金融起步或发展的中间阶段,其资本循环处于财富积累之中,并没有形成资本创造财富,而是简单产品资源的财富积累,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阶段背景差异。

就以我国与美国的差别看,我国经济模式为供给型,经济模式是资金积累、财富积累、实力积累,是“挣钱”的模式。而美国是需求经济模式,经济模式结果是扩张财富、投资消费财富、强化财富实力,是“花钱”扩大经济规模的模式,两者之间发展阶段和背景的差别巨大。简单比喻,发达国家经济金融发展阶段已经由爬楼梯转为坐电梯,经济实力与金融规模已经从产品转为财富效应,发展阶段已经转入高层次、高水平和高阶段,更突出创新;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爬楼梯起步或中间阶段。发达国家可以借鉴已经走过的阶段和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在为自己“制造”从发展中国家捞钱的机会的同时,也“制造”了风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就与泰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过急、过快开放资本账户有关。这导致外资流入速度和幅度扩大,短期资金比例过高,而泰国经济实力或金融规模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进而在金融发生问题时难以应对,最终演变为金融危机。因此,发展中国家面对发达国家的压力或竞争,应该理性看待两者之间的差别。

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并不理智

目前,国内银行金融机构高涨的产品设计与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与心理。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大量国际热钱涌入中国境内,中国金融机构也加紧开发新产品满足这种需求,同时也吸收了大量国内热钱。金融产品的快速开发、国内外资本的大量吸纳都成为推动基金价格上涨、推高股市的重要因素。

然而,人民币升值的这种预期并不理智。2003年以来,中国整体经济态势逐渐走高,经济增长速度由一位数上升到两位数,世界经济水平排位从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外汇储备达到世界第一,超过日本达到1万亿美元。同时,贸易顺差不断增加,2006年达到1700多亿美元等等。这些都成为人民币升值加快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国内外只注意我国经济发展的成绩,却忽略或淡化了我国面临的巨大困难与压力。货币贬值或升值对经济的影响或支持是显而易见的,美国经济从美元贬值中获得的收益十分明显。可以说,中国经济增长对人民币升值的表面化支持是不可持续的。

从我国汇率机制改革变化以及价格组合角度看,我国汇率机制已经从单一盯住美元转变为参考一篮子货币。然而,市场操作和关注仍停留在对美元的单一聚焦上。从人民币汇率实际组合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虽然升值,但人民币兑欧元、日元汇率则有升有降。在人民币价格升值趋势以及投机因素的主导下,很多人似乎认为人民币升值符合我国国情和货币国际化趋势。对人民币汇率合理区间在哪里,价值水平基点在哪里等问题,我们缺乏基础讨论。事实上,市场应较为理性地选择投资方向与品种,而非盲目追求和单一预期人民币升值趋势。不难预测,一旦人民币升值趋势停止,国际热钱很可能撤离国内金融市场,从而引发基金以及股市的价格下跌,甚或是更严重的金融风险。

金融产品利润大部分被外资拿走

面对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我国银行金融机构产品效率远低于国际同行,可以用“量大质低”来概括。在国内媒体根据普通投资者和专家意见评选出的“2006年度理财产品”中,除外资银行尚未允许涉及的业务领域之外(如信用卡,人民币理财等),在外币理财产品、基金产品、保险产品中,外资或合资银行金融机构具有绝对优势与利润。

发达国家是一个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也是经济金融模式和经济体板块的推行者,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规则的执行者,某种程度上也在参与一些规则的制定,但是这种参与是非常有限的,或是非常不公平的。此外,发达国家经济经历了早期经济积累之后发展为成熟经济,发展模块已经从传统行业转向新兴行业,高科技的含量已经大大领先于基础产业;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基础还是在传统和新兴之间兼顾,更多的在传统的发展上,因此这个层面给资本市场、金融产品市场带来的推力和利润是完全不一样的。

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一个十分明显的结果就是外资在产品设计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我国银行基本属于基础和模仿阶段,一个初级发展、简单模仿乃至单纯接受的阶段。对于我国金融机构而言,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金融创新。在设计、研发与股指、基金等产品方面,外资占主导地位,我国金融机构则十分被动、低效与“乏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银行多数只能靠代销赚取少部分的佣金,而相当丰厚的利润都被外资银行占有。据瑞银统计,目前国际各大银行的利润大概50%来自于理财服务等收费类项目,对于我国银行而言,这部分收费类项目的收入只占到全部利润的10%~15%,其利润仍主要靠存贷利差。

第5篇:银行发展阶段范文

通信科技的进步及商业模式的更新为移动金融的发展打开了全新的局面,移动金融作为一个新型的融合产业,正吸引着大波金融企业、通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等加入到这一个市场,分一瓢羹。移动金融不仅可以利用无线网络的优势,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丰富多彩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还能够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满足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发展诉求,为整个移动金融产业链创造增值服务。

无线网络的普及,移动终端的更新换代,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移动金融拉出了纵向整合的帷幕,开始了新一轮以智能化、平台化、服务化去中介化为核心的市场革新。移动金融业态的崛起,必将带领传统金融模式向智能信息化与移动网络化并重的新模式转型。

二、移动金融及其特点

移动金融是指采用移动终端、无线网络及移动通讯技术,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网络、社交网络等移动互联应用的运营理念和营销策略,对外提供金融产品、服务及其他增值业务的金融服务业态。

根据移动金融模式承载的技术和本身产业特色来看,其特征可归纳为:

第一,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是移动金融得以运转的技术工具,每一个金融数据都是代表着一笔实在的金融交易。移动金融将线下的金融服务搬上移动网络平台,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节约交易成本。

第二,网络化,移动金融业务依赖于移动网络技术,有着网络经济的一般发展规律,因而产生网络效应与外部性、经济规模性及编辑收益递增等特征。

第三,创新性,移动金融是经济与科技发展、金融数字化信息化的产物,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为中心,提升客户体验为目标,其发展与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服务智能化、柔性化,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动创新发展。

第四,横向跨越,移动金融涉及多个产业,产业相关性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从电信业或是金融业衍生出来的,而是要将其看做一个新型产业,一个综合多行业的产业链,相比于传统产业,移动金融产业链科技含量更高,产业附加值更大。

三、移动金融在国际的发展历程

(一)移动金融萌芽阶段

移动金融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随着GSM的应用,用户通过银行账户直接在互联网上或者移动互联网上向600家商店支付货款,只是简单的输入用户名、密码还有TAN就可以完成交易了,这是一种基于SSL(加密套接字层协议)的解决方案,就是移动支付的雏形。1984年芬兰用户就开始使用这种付款方式,这也是线上银行首次被引入市场。

(二)移动金融普及阶段

1992年,芬兰Merita银行率先推出移动银行业务,允许客户通过GSM网络支付账单,1997年开始,英国Barclay银行与Cellnet进行了关于移动银行业务的合作。用户在一部特殊的手机上拨“Barclay”键,就会受到一份简短的银行声明,用于检查信用卡额度、余额。随后又开通利用短消息检查账户余额及交易等业务。到1999年,有94%的欧洲银行提供了在线银行业务。

(三)移动金融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末,WAP手机的问世,给移动金融带来了新的创新点,移动银行业务开始从短消息向WAP转变。Meritu在结束了与诺基亚合作的8个月试验期后,在1999年10月推出了商用WAP银行业务。IBM与某银行在2000年的第一季度推出基于WAP的移动银行业务。1999年8月,法国电信开始移动网购物的Tti Achat业务,采用带有智能卡识读器的摩托罗拉话机,用户使用这种话机通过Cartes Bancaires(CB)公司付款。用户将自己的CB传输到一家参与业务的银行,银行为用户的移动电话提供一个虚拟的钱包,可支付所有移动商务交易的费用。

(四)移动金融百花齐放阶段

在美国,移动用户越来越将手机视为全方位生活管理的核心,人们对财务管理的灵活性、控制力、可用性和安全性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位于德克萨斯的USAA银行利用手机的摄像头完成对支票的识别和入账,实现了支票的完全电子化。在英国,英国付款委员会决定,到2018年,将逐步结束使用支票付款,同时积极推动电子、手机等其他付款方式。韩国的三星和LG在全球手机制造商中处于领先地位,韩国主要移动运营商SKT、KTF和LGT技术储备雄厚、移动设施先进,运营商与商业银行协作发展手机近场支付。

移动支付大势所趋,未来电子付款将朝着无线付款的方向发展,手机银行模式的发展空间广阔。其他机构也推出各类移动证券、移动保险、移动理财等,出现了不设立物理网店只在线上的移动证券经纪公司和移动保险超市。

四、移动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早在20世纪90年代,移动通信兴起,国内银行摸索式地推出手机银行,并开始在一些地区试点开展移动支付业务。

纵观我国移动金融的发展情况,大致也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移动金融萌芽阶段

2002年至2004年间,我国移动金融萌芽,该时期主要特点:日本韩国尝试移动支付模式的成功,激发我国也开始探索着发展相关业务。国内通信运营商开始推出一些移动支付业务,如图铃下载等,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加之经验不足,这些业务在国内发展缓慢。

(二)移动金融起步阶段

2005~2007年间,技术进步使得移动支付更安全便捷,移动支付所依赖的物理环境持续改进,用户规模扩大,市场接受程度提升,市场环境越发优越。金融机构开始与移动运营商合作,多角度开展移动金融业务的创新。

该阶段主要特点:1、移动设备和互联网的普及为移动金融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2、网络环境与通信环境有所改善;3、金融机构开始与移动运营商合作。

(三)移动金融发展阶段

2007~2009年间,产业环节和参与主体增多,对移动金融商业模式的探索逐步增加。这一阶段,移动金融模式的主导者一直未出现,参与主体的活动范围和实力较有限,产业合作发展缓慢。客户体验差、交易安全性差、信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突出,但因人们消费需求和商业发展的拉动,移动金融产业规模急速扩大。

该阶段主要特点:1、产业参与主体增多,但定位不清晰,商业模式混乱;2、产业价值链不完善,无统一的技术标准,市场发展缓慢;3、信用安全保障问题未得解决,服务不够丰富,客户体验差。

(四)移动金融繁荣阶段

2009年至今,移动金融市场呈现繁荣状态,产业链各方的实力都有所提高,各主体间的合作加深,移动终端不断普及,技术标准渐趋统一,监管政策完善,商业模式创新不断,为移动金融市场注入了更多精彩和活力。

第6篇:银行发展阶段范文

关键词:超额准备金率;支付系统;交易动机;预防动机

自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以来,商业银行??①超额准备金的持有额度逐渐受到货币经济学家和实务界人士的关注,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数量可能影响货币当局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1]。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也将影响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从2006年7月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几乎每隔一个月就上调一次法定丰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从2006年7月5日的8%上升至2008年6月25日的17.5%。但同时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①此处的商业银行主要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②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率也在变动,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可以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部分效果被降低的超额准备金需求所抵消。因而在货币政策的日常操作中,超额准备金的持有额度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监测指标[2]。

一、我国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总体情况

我国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变动的时间趋势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1)我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总体呈逐步降低趋势,从2001年超过6%,逐步下降到2007年的3%左右。(2)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最低,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次,而农村信用社最高。2001年至2007年,国有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平均数为3.85%,股份制商业银行为5.75%,农村信用社为6.18%。此外,图1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超额准备金率的走势比较接近。(3)我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呈季节性变化,在每年的第四季度较高。在下文中将对我国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需求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二、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需求的理论分析

超额准备金需求分析最初建立在Baumol[3]和Tobin[4]等人的存货模型基础上。该模型假设商业银行持有准备金的目的是为了支付未来的一系列可预见易。超额准备金的持有虽然可能使商业银行放弃将资金投放在具有较高收益率的债券上,但也减少了将债券转换为准备金的交易成本。根据存货模型,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需求为:??R??d=2cY[]r??b-r??R,其中R??d是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c是每次将债券转换为准备金的交易成本;Y是预计每年的交易量;r??b是债券利率;r??R是超额准备金的利率。透过存货模型,我们可以预见:

(1)随着金融市

①支付系统由有关的金融工具、银行业务程序,以及确保货币流通的银行同业资金转拨系统等多个部分组成。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主要包括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大额实时支付系统是以电子实时处理同城和异地的每笔金额在规定起点以上的大额款项的汇出业务和紧急的小额款项的汇出业务。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主要处理跨行同城、异地纸质凭证截留的借记支付以及金额在规定起点以下的小金额贷记支付业务。

支付的账务处理和支付指令的处理不同步时,对支付系统的某些用户来说增加了随机成本,而对另外一些用户来说则得到了一笔意外收入,这种由于对付款人和收款人非同步记账所带来的账务影响就是通常所说的在途资金。在途资金的一个例子,如付款人通过开户银行向交易对手汇划款项,当其开户银行已经扣除该款项,但收款方开户银行仍未收到款项,如果此时中央银行减少了付款人开户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但迟延增加收款方开户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余额,这属于中央银行的贷方在途资金,它减少了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场,特别是其基础设施——支付系统??①的发展,c将逐渐减少,而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需求也将随之降低;(2)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r??b-r??R越大,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需求就越小;(3)商业银行之间若采用净额结算方式将减少交易量Y,从而降低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

??Poole[5]把货币市场因素引入到准备金需求模型中,并假设银行要么通过隔夜市场调整其准备金水平,要么向中央银行借入资金以弥补准备金不足。Poole[5]模型实际上是解决商业银行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将流动资金在准备金和隔夜拆借市场之间分配。根据Poole模型,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升,商业银行将减少持有的超额准备金。

后续的超额准备金需求模型则考虑了不确定性因素。其中Oliver[6]、Frenkel和Jovanovic[7]、Miller和Orr[8]的模型考虑了商业银行净支出具有随机不确定性,他们认为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原因不仅仅是交易动机,更重要的是预防支出的不确定性(即预防动机)。在预防动机下,如果客户提取存款的规模、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那么商业银行应持有较高的超额准备金。需指出的是,由于支付系统的发展,在支付过程中产生在途资金??②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商业银行预测日终在中央银行存款余额的能力逐渐增加,这有利于减少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

三、支付系统发展对超额准备金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支付系统的发展无论从交易动机还是预防动机来说都将降低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快捷、高效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尤其是大额支付系统可使银行间的贷款交易、存款交易或其他货币交易及时结算以缩短资金清算所用时间,减少结算时间的不确定性,且费用较低,进而可提高银行机构的流动性和刺激货币市场的发展。而市场流动性提高以后,银行系统对中央银行货币的隔夜持有需求量会有所降低。这将推动银行采用市场导向的超额准备金管理方法,商业银行调节流动资金的能力将会有所提高,流动性也随之增强。

我国的资金清算系统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手工联行系统(Paper-basedNon-localFundsTransferSystems)、电子联行系统(EiS,TheNationalElectronicInter-bankSysterm)和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China’sNationalAdvancedPaymentSystem)。其中前两个阶段无法保证汇划的资金实时入帐。现代化支付系统主要包括大额支付系统(HVPS,HighValuePaymentSystem)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EPS,BulkElectronicPaymentSystem)两个业务应用系统。大额支付系统采取逐笔发送支付指令,全额实时清算资金,系统与直接参与者可采取直接连接的方式,实现了从发起行到接收行全过程的自动化处理,实行逐笔发送,实时清算,一笔支付业务不到1分钟即可到账。2005年6月大额支付系统顺利完成在全国的上线工作;而2006年6月底完成了小额支付系统在全国的推广应用。

(一)支付系统发展与平均超额准备金率变动

表1表明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随着支付系统的发展正在逐渐降低。如在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平均超额准备金率为5.25%;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至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前平均超额准备金率为3.56%;而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平均超额准备金率则为3.25%。虽然超额准备金率的降低可能是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结果,但即使在中央银行持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前,大额支付系统的建立仍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由于中央银行持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起始时间为2006年7月5日,所以表1中的第2阶段也是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后而中央银行持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前的时段。其间超额准备金率平均下降了32.19%,而国有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则下降了36.3%,可见大额支付系统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

(二)支付系统发展与超额准备金率方差波动

从表2中可以发现,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方差,在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为1.45‰;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至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前为0.59‰;但在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上升为0.83‰。对于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超额准备金率的方差出现了上升,主要是因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方差由0.95‰上升到了1.59‰所致,股份制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方差增加主要是由于下文将述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提高和拆借利率在新股申购特别是大盘股申购期间的暴涨引起。总体来说,现代化支付系统尤其是大额支付系统的建成,增加了商业银行预测日终在中央银行存款余额的能力,减少了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需求的波动。

表1支付系统发展阶段与超额准备金率变动单位:百分比支付系统

发展阶段[]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

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第1阶段[]5.25[]4.6[]6.96[]5.7第2阶段[]3.56[]2.93[]4.18[]7.05[]第3阶段[]3.25[]2.32[]4.16[]6.99

注:(1)表中第1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第2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至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前;第3阶段为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

(2)表中数据为季度超额准备金率的平均数,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表2支付系统发展阶段与超额准备金率方差波动单位:百分比支付系统

发展阶段[]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

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第1阶段[]1.45[]1.3[]2.75[]1.76第2阶段[]0.59[]0.58[]0.95[]2.83第3阶段[]0.83[]0.4[]1.59[]2.33

注:(1)表中第1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第2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至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前;第3阶段为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

(2)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三)支付系统发展与对持有超额准备金成本的敏感程度

表3为超额准备金率和持有超额准备金机会成本(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之间的相关系数统计。在表3中,只有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国有商业银行的相关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测试,且相关系数值由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前的-0.36,变为上线后的-0.68。这表明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国有商业银行在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较高时,拆出资金比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前多,而在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较低时,拆出资金比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前少。总之,数据表明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后国有商业银行增强了流动性管理水平。

表3超额准备金率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相关性统计(一)机会成本[]支付系统

发展阶段[]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国有商业

银行[]股份制

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差[]阶段1[]-0.3

(0.18)[]-0.36

(0.16)[]-0.15

(0.62)[]0.19

(0.46)利率差[]阶段2[]-0.21

(0.56)[]-0.68

(0.03)[]0.07

(0.84)[]0.02

(0.95)

注:(1)表中第1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建成前;第2阶段指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

(2)利率差指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

(3)括号中的数值为上一行相关系数的p值。

(4)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四、基于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的

超额准备金需求实证分析

支付系统的发展无论从交易动机还是预防动机上来说都将降低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鉴于支付系统发展对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需求的影响已在上文论述,本节不就支付系统发展对超额准备金需求的交易或预防动机影响展开论述。

(一)交易动机分析

根据存货模型,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越大,商业银行将降低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从表4可看出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越高,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储备越少,而且商业银行总体和国有商业银行在0.01水平上显著,股份制商业银行在0.1水平上显著,农村信用社在0.2水平上显著。统计数据支持了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越高,商业银行越不愿意持有超额准备。至于转换成本c对超额准备金需求的影响已在前文论述。而交易量Y的影响,则在我国第二代支付系统建成,实行一点式接入和账户集中管理后可有更显著的数据支持。

(二)预防动机分析

商业银行资金的充裕程度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的预防动机。如果某商业银行的资金比较紧张,而同期拆借利率较高,该商业银行可能会增加超额准备金以预防存款支取的波动。从表5可发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相对较充裕,一直是回购和拆借市场中资金的净融出方,而其他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的资金相对较紧张,是主要的资金净融入方。

①Shibor利率的提高和新股申购验资行主要是工农中建交有密切关系。表4超额准备金率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相关性统计

(二)机会成本[]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

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差[]-0.54

(0.00)[]-0.64

(0.00)[]-0.37

(0.09)[]0.26

(0.18)

注:(1)利率差指同业拆借利率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差。

(2)括号中的数值为上一行相关系数的p值。

(3)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表5金融机构回购和拆借资金融入融出情况统计单位:亿元季度[]国有商业银行

回购和拆借净融入[]其他商业银行

回购和拆借净融入[]非银行金融机构

回购和拆借净融入2007-12[]-121608[]-18720[]99232[]2007-09[]-93736[]-11934[]729602007-06[]-52811[]-6340[]424682007-03[]-29807[]784[]222572006-12[]-127925[]46896[]657772006-09[]-88290[]35030[]435562006-06[]-54224[]13275[]35308[]2006-03[]-25823[]6923[]160632005-12[]-91261[]31971[]52629[]2005-09[]-70944[]27321[]389382005-06[]-41014[]16594[]220072005-03[]-14493[]7300[]61022004-12[]-50871[]25743[]23991

注:(1)负数表示融出,正数表示净融入、负数表示净融出。

(2)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在表2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第3阶段超额准备金率的方差较第二阶段增加了67.37%;而表1中第3阶段超额准备金率的平均值较第2阶段仅减少0.02;股份制制商业银行在第3阶段持有的超额准备金率为4.16%,显著高于国有商业银行2.32%。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在公司治理等方面可能占有优势,但其持有的超额准备金率却较高。从表5中可知,股份制商业银行资金并不充裕,我们认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为预防如下冲击而持有较高超额准备金率。一是中央银行自2006年7月5日起几乎每隔一个月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是2007年,在资本市场异常火爆的同时,货币市场每隔一段时间,资金拆借利率就会发生脉冲式的大幅上涨,尤其是在新股申购特别是大盘股申购期间,拆借利率的暴涨现象更为明显。表6列示了2007年现金申购冻结资金超过1万亿元的新股申购发行日Shibor隔夜利率波动情况,并统计出申购发行日Shibor利率较申购发行前一天平均增加了12.06%。

(一)货币需求的预测应考虑支付系统的发展。现代化支付系统建成之后,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货币的需求会发生变化。支付系统的建立,加上商业银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商业银行能够用比以前少得多的中央银行货币完成与以前一样的清算和结算金额。因而,在银行间资金转账系统得到重大改进之后,应对货币需求的预测方法和中央银行的传统做法作相应的调整。如果中央银行能准确预测与支付系统操作有关的流出和流入商业银行的资金量,它就能更好地完成公开市场操作,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尤其是短期利率目标。

(二)货币信贷调控政策应考虑超额准备金分布的不平衡。我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在严重的结构性不平衡,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最低,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次,而农村信用社最高。对于既肩负宏观调控又肩负整个金融体系安全的中央银行来说,在货币信贷调控政策的制定中必须考虑此因素,在必要时,改善和扩大现行的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三)应努力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我国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正在提高,有许多网站和文件可以让公众明确地知道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但是,出人意料的操作也时有发生。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由于预防动机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水平。

(四)加强协作监管力度。货币政策制定部门应和其他监管部门相配合,加强协作监管力度,如2007年11月底,由于监管部门的规范力度加大,大型商业银行、部分股份制银行暂停对券商的信用拆借,导致新股申购期间,同业拆借的利率波幅大幅收窄。这有利于减少商业银行因为预防动机而持有较多超额准备。

参考文献:

[1]FrostPA.Banks’demandforexcessreserve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1,79:805-825.

[2]戴根有.关于中国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金融研究,2000(9):4-15.

[3]BaumolJ.Thetransactiondemandforcash:aninventorytheoreticapproach[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52,66:545-556.

[4]TobinJ.Theinterest-elasticityoftransactionsdemandforcash[J].

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56,38:241-247.

[5]mercialbankreservemanagementinastochasticmodel:implicationsformonetarypolicy[J].JournalofFinance,1968,23:769-791.

[6]OliveraJHG.Thesquare-rootlawofprecautionaryreserve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1,79:1095-1104.

第7篇:银行发展阶段范文

关键词:汽车信贷;风险控制;战略联盟

1 汽车信贷的概述

1.1 我国汽车信贷的发展阶段

1.1.1 起始阶段(1995年-1998年9月)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起步较晚,也就是在1995年,当美国福特汽车财务公司派专人来到中国进行汽车信贷市场研究的时候,中国才刚刚开展了汽车消费信贷理论上的探讨和业务上的初步实践。

1.1.2 发展阶段(1998年10月-2001年底)

央行继1998年9月出台《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之后,1999年4月出又台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至此,汽车信贷业务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善信贷结构,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国内私人汽车消费逐步升温,北京、广州、成都、杭州等城市,私人购车比例已超过50%。

1.1.3 竞争阶段(2002年以后)

进入2002年,中国汽车信贷市场开始进入竞争阶段,其最明显的表现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已经由汽车经销商之间的竞争、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上升为银行之间的竞争,各商业银行开始重新划分市场份额,银行的经营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由过去片面强调资金的绝对安全,转变为追求基于总体规模效益之下的相对资金安全。

1.1.4 成熟阶段(2003年或2004年以后)

目前,整个中国汽车信贷市场,正在由竞争阶段向成熟阶段发展,我们认为,衡量中国汽车信贷市场是否进入成熟阶段。

2 汽车信贷的风险

2.1 风险的主要原因分析

2.1.1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风险

⑴风险承担机制相对失效风险承担主要是为了风险转嫁,如保险公司和汽车经销商等机构的加盟和合作。

⑵现如今法律不健全,《商业银行法》和《经济法》的相关条款也可以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服务,但是由于针对性不强,无法对借款人进行有效和较全面的行为规范这样加大了借贷的风险。这样的借贷盲区只能让银行慢慢探索,无法完全放开借贷的深度和宽度。

2.1.2 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的分类

2.1.2.1 内部风险

⑴政策观念不强,违规经营造成政策性风险。

⑵对内部工作人员管理教育不严,引起内部人员操作风险。

⑶贷前的调查不是和贷后的管理不到位造成操作风险。

2.1.2.2 外部风险

⑴国家汽车政策和汽车市场的不断变化带来了政策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加了汽车消费贷款贷款风险的不确定性。

⑵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同业间的竞争为不法分子作案提供可乘之机,为贷款埋下了风险的隐患。

2.2 风险的防范措施

⑴应加大保证金比例,对各个汽车销售公司的保证金实行阶梯管理。

⑵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办理“借款人信用保险。

⑶追加可担保物,确保第二还款有充分的保障。

⑷严格执行信贷操作流程,强化贷款全流程管理。

⑸加强贷后管理。

3 我国汽车信贷的种类

3.1 商业银行信用卡分期付款

招商银行自推出“车购易”汽车贷款服务以来,方便了很多手头资金紧张或想利用资金做投资的购车者,满足持卡人在指定经销商分期购买指定品牌汽车的需求。持卡人只需承担一定手续费即可按月分期偿还购车款项,充分减轻还款压力的一种新型的车贷模式。

3.2 商业银行个人购车消费贷款

汽车信贷中的担保公司,担保公司介入是向银行借款买车程序中一个特别的环节:⑴客户向担保公司咨询,索取资料;⑵客户提出担保申请,填写担保申请表,签订《保险投保承诺书》,保险公司收取担保费,双方签订《担保抵押合同》;⑶担保公司资信调查部对客户初审;⑷担保公司风险控制部派人员家访复审,核实客户所提供和填写材料的真实性;⑸担保公司将客户的申贷资料提交银行。

目前对于贷款申请者的信用考察主要通过家访和收入证明这两个方式。担保金额通常为贷款金额的1%到1.5%,价格越高的汽车,一般来说担保金额相对要高一些。

[参考文献]

[1]周浩,周密.汽车信贷能走出当前的困境吗――基于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的模式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6):33-36.

第8篇:银行发展阶段范文

内容摘要:在当前的金融服务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北京金融产业集群实现国际化发展,以应对全球金融市场竞争,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本文以金融服务全球化为背景,将北京金融产业集群分为内发式、内发与外发融合互动、国际化三个阶段,并对北京金融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的类型、方式和程度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金融服务全球化视角下北京金融产业集群国际化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金融服务 自由化 北京金融产业集群 国际化

金融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阶段阐释

所谓的金融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侯茂章,2009),是指地方金融产业集群(其内部企业和相关中介组织)通过某种形式嵌入全球GVC(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的简称),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行产品与服务营销,生产要素配置以及与国际组织往来,在与国际经济发生联系中实现发展和升级。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形式,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经历了古典主义、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发展和新集群理论三个阶段。国内学者(候茂章等, 2009)从集群发展所需的支持因素和要素与市场利用角度,以区域环境、区域内要素、市场等满足集群发展的需要,认为地方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需经历两个发展阶段,即内源式发展阶段和国际化发展阶段。笔者认为,从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看,金融产业集群发展可能存在三种发展阶段,并在不同发展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图1所示),其具体发展情况如下:

0-t1内发式发展阶段。该阶段特征表现为金融业市场封闭,单一的市场和资源,经济体以自循环方式发展,产业从集聚走向集群。从金融市场的功能角度分析,产业特征表现在没有开放的金融环境下,区域单一市场即一个市场、一种资源,区域内要素资源与市场,发挥金融市场功能。此阶段,产业总体的竞争能力较弱。

t1-t2内发与外发融合互动阶段。该阶段特征为金融业逐步对外开放,开放效应显现。“引进来”直接表现在金融的FDI规模,速度快速增长;同时,部分金融企业开始“走出去”参与国际的FDI。WTO框架内金融业开放,将产生众多效应:金融业开放是一个技术溢出和技术学习的过程,开放条件下,国内企业仿效国际金融机构的新技术或新服务方式以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能。由于外国的竞争压力,国内机构的技术学习和创新是主动的、积极的,从而保证技术转移的有效性;同时,雇员在外国公司和国内公司流动,也使技术扩散(包括管理技术)成为可能。具体如竞争压力效应、技术转移效应、制度创新效应,同时带动本国金融服务市场的国际化延伸。此阶段,产业竞争能力得到提升。

t2产业国际化发展阶段。该阶段特征为金融全球化,产业国际化。企业大规模“走出去”,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整合国内外各种要素,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开放金融服务贸易中分享世界金融一体化的利益,开放金融服务贸易能进一步促进了国内金融自由化的作用。在此发展阶段,金融产品系列化,同类企业联合基础上的横向系列、水平分工系列、“归核战略”(甄朝党,2006),整合企业现有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走集约化道路。

上述三个阶段,产业从集聚、集群到辐射呈渐进式的方式成长,通过融合、吸收、成熟、走出去并成功融入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过程,国内金融自由化与对外开放金融服务贸易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支撑的关系。

北京金融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发展现状

北京金融产业具有明显的“二重结构”并存的特点,即传统的国有垄断方式是产业结构中的一极,非国有(股份制、金融FDI等)是产业结构中的另一极。以前者为权重,金融国有化的功能是首都金融产业中的突出特色,以此滋生了金融市场的“政策市”现象。在以政策导向的金融市场中,北京金融产业集群与国际相比存在诸多的差距,产业集群竞争能力较弱,制约了集群国际化升级的方向,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滞后

在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产业集群面临着如何适应新的国际地域分工格局的压力和挑战,创新和学习已成为集群不可回避的选择。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促进集群的创新与学习,是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路径。金融产业创新能力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创新能力差距,二是业务创新能力的差距。2008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的排名中北京位居第46位,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评价体系涵盖人员、商业环境、市场准入、基础设施和一般性征例五大指标。

人员因素是第一指标。就人才而言,现代金融业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和智力的竞争,金融人才是金融中心的发展之本。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第一要素,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吸引集聚全球金融人才,加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开放金融机制,建立市场化管理制度,不断提升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发展空间,营造出让各类金融人才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利于形成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业务创新能力上的差距,主要反映在创新金融产品能力上的差距和创新交易手段能力的差距。北京乃至全国的金融业长期处于传统的经营模式,国有商业银行高度垄断,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合作制的城乡信用社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刚刚兴起,尚未形成与国有四大行竞争的实力和规模;同时,长期以来,我国金融品种停留在存贷和汇率结算业务上,金融衍生产品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且金融业整体技术含量不高,金融业整体效率低下。中国加入WTO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开放金融业实施自由化战略是大势所趋。金融服务业务创新能力的拓展可以强化竞争能力的培养,从而产生金融业增长与贸易促进的关联效应。北京作为全国的金融决策中心、管理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坐拥中关村软件基地的智囊库,有着优越的软平台,未来有潜力成为全国金融创新的中心城市。

(二)金融市场集聚功能欠缺

当前,北京的金融产业集群仅仅是在规模上的空间集聚,而在功能上的集聚并没有显现。金融市场的功能突出表现在资源配置功能和金融服务功能两个方面(如图2所示)。

长期以来,北京是以政治金融中心为主的非开放型的市场化金融中心,而市场化配置金融资源是金融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具体而言,从投融资功能来看,长期以来我国是传统的资本市场形式,即以银行市场为主导进行间接融资;国外是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融资,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更富效率。我国传统的融资方式无法充分满足投融资的需要,金融市场属于资金要素市场,金融市场的功能是否健全完善是产业升级的关键。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引进来” 的企业有着巨额的资金需求,需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来融资,北京金融市场规模庞大,为国内外企业的投融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巨额融资的可能。以北京市金融机构(含外资)存贷款余额为例,2007年存款余额33700.3亿元,贷款余额19861.5亿元,居全国之首。北京金融市场潜力巨大,但没有辐射全国的金融市场,需要提高交易效率,制定公平的市场规则,缺失的功能要逐步培育,最终成为国际投融资中心,方便国内外企业在国内的市场上融资,以金融产业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和“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FDI的增长。

(三)缺乏金融产业集群区域优势

目前,全国的金融资源正在加速向上海集聚,以上海陆家嘴为代表的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进一步强化,上海正在逐步成为金融要素集聚地和金融信息交流中心。在南部,广、深依托香港,是对外资开放最早的城市,资本市场成熟、规模大,以深交所为融资龙头,是中国企业融资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北京的金融产业优势地位不进则退,最终可能退化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

在金融产业国际化的进程中,北京金融业在全国金融发展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首都作为全国金融资源的垄断中心,国内外大型金融集团银行、保险公司的总部所在地,有天然的决策垄断优势。作为功能上最具优势的城市,可以打造立足华北、环渤海经济圈进行区域内的集聚,建造地区性的国际金融中心,以此渐进式进行金融产业升级,最终辐射全国。

北京金融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营造金融产业生态环境,健全金融服务国际化政策体系

曹苏峰等(2001)认为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入世受益与否主要取决于国内金融自由化改革能否成功。在国内建立健康的金融体制,规范金融市场,提高金融企业的竞争力,是国内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宗旨。从北京地区的政策层面上,政府的宏观政策支持和战略引导对金融产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依靠国家金融宏观政策调控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引导,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主体作用,从而营造良好的金融产业生态环境。同时,政府应以提供服务为职能,在政府服务上要更加简洁方便,遵循国际惯例,调整政府功能,优化产业布局,完善配套措施,健全贸易政策等方面,全力支持北京金融产业加快发展,使北京成为在全国行政效率最高、政府服务最优的地区之一。

从制度支持层面上,北京市应尽早完善金融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健全服务贸易核算制度。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目标早已在“十一五”规划中予以明确,北京市相应出台了“十一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从政策层面上确立服务经济的主体地位,推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已成必然趋势。为适应贸易发展的需求,建立服务贸易基础统计制度势在必行。目前,中国的国际收支统计已成制度化,已经建立了一套国际收支数据收集体系,现存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为服务贸易提供了相关的统计基础。上海市已率先建立了本地区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为北京市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借鉴。北京地区的统计体系应具备国际可比性,遵循国际惯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对服务贸易的统计概念及数据加工方法做出了基本规范,使得统计体系的建立有国际章程可循。

(二)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提高产业集聚效应

目前,北京的金融产业集聚趋势特别明显,空间集聚效应促使金融服务业空间上的相对集中,生产业的集聚主要是追求企业间商务交流与合作的便利和互补性,以及高度熟练的劳动力市场(张文忠,1999),空间集聚下的利差原则促使北京市生产性金融服务业出现集中区域,北京的金融功能区以“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为代表,包括金融街中心区、CBD北京商务中心、中关村西区科技金融功能区、东二环交通商务产业金融功能区、丽泽商务金融功能区、金融后台服务功能园区、通洲商务园-新型金融服务园区。产业的集聚效应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

同时,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主体,有利于促进同业竞争。北京发展金融业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北京的金融资源非常丰富、北京的金融历史和文化非常厚重以及北京的优势非常明显,有国家的“一行三会”即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这些金融管理机关在北京。有工、农、中、建、邮等中国前五大银行,有中国人保、人寿、再保险等一批有影响力金融机构,有中信证券、银河证券等一批国内领先的证券公司,这些金融机构聚集在北京是非常雄厚的资源。政府主导行为导致了金融运行的非市场化,银行业的全面开放竞争有利于提高效率和强化核心能力,提高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培育更多新型银行、股份制银行、民营银行。打破垄断的同时,可以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使外资金融机构在北京乃至全金融服务业的市场竞争中,使用最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理念来保持市场竞争地位,而这一过程恰好可以促成技术溢出的最大化;不断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拓宽利用外资渠道,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继续试行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内地企业到境外发行证券并上市,推动中资金融企业“走出去”进行国际化经营。

(三)铸造金融产业区域性,发展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是金融产业集群的表现形式(王步芳,2006),金融产业集群不是靠政策导向就能够发展起来的,而是市场长期竞争的结果,银行和高度专业化的金融中介的集聚,形成了今天的金融服务中心。金融业总是以金融产业集群的形式出现并形成金融中心的,依靠市场化的金融产业集群来打造地区性的金融中心是产业国际化的必由之路。首都金融业的优势条件在于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最大的弱点是市场活力匮乏,首都金融业要真正达到“金融立市”,就必需以打造微观金融主体的市场活力为根本来大力发展金融产业集群。

作为即将崛起的新兴国际金融中心,北京市要在规划上优化布局,大力拓展空间容量,推动信息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完善与创新,迎接更多的中外金融机构入驻;在政策上要围绕高端人才的集聚,实施金融人才战略。究其根源,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扩大开放的过程,这意味着积极地推进北京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力度,多渠道培养结构性的金融人才战略,遵循市场规则的主导作用,按国际惯例制定制度措施,全力聚焦支持首都金融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姚则东.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的路径研究[J].轻工机械,2009(2)

第9篇:银行发展阶段范文

〔关键词〕垄断资本主义;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新特征;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F0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87-(2014)01-0037-05

随着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持续深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和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面临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探究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根源以及发展走向,离不开对资本主义本质、发展阶段和特征的科学认识和把握。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特征作准确判断和剖析,我们就可以对资本主义危机根源及其走向有清醒的认识。当前,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给帝国主义概括了五个基本特征,在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些特征有了新的发展和表现形式。

一、 跨国公司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生产的社会化、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加速,资本主义的生产和集中冲破了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使资本的国际运动从流通领域加速扩展到生产领域,使以产业资本的国际运动为核心的资本国际化最终形成。资本的全面国际化,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在当今世界上,除了极少数新兴的行业外,几乎没有哪个行业没有寡头、没有垄断,而且是全球寡头、全球垄断。瑞士苏黎世联邦技术学校的专家在对逾4.3万家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全球近半数的财富掌控于147家彼此间存在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跨国公司手中。参与该课题研究的瑞士学者詹姆斯・格拉特费尔德指出,这相当于不到1%的公司控制着整个网络四成的财富。这其中大多数为金融机构,进入前20名榜单的就有巴克莱银行、摩根大通银行、高盛公司、美林公司、摩根士丹利、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等。〔1〕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载体是巨型的跨国公司,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几乎所有大的公司都是跨国性的,都以在全球的发展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它们都不仅寻求在国内的垄断地位,而且寻求在国际上的垄断地位。这些巨型跨国公司垄断了全球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成为全球垄断寡头。这些巨型国际垄断跨国公司,是当前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以及其他服务为一体的最主要的经济实体。跨国公司通过投资社会化、生产一体化、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等,控制着全球的技术、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决定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导向和秩序。这些跨国公司一般具有实行全球战略,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结构复杂、实行一体化管理,以一个行业为主、多元化经营等特征。由于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使现代垄断组织对市场的垄断是全方位的、全领域的。它由流通领域的垄断,发展为生产和流通的一体化垄断;由单一产品或部门的联合,发展为许多产品或部门的联合;由“横向”的联合或独占,发展为“纵向”的联合或独占。

对于资本主义的大企业,列宁曾经指出,既然大企业变得十分庞大,并且根据对大量材料的精确估计,有计划地组织原料的供应……那就看得很清楚,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生产的社会化,而决不是单纯的“交织”。〔2〕当代的跨国公司社会化、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成为有着高度组织计划性的全球垄断组织,与往日更不可同日而语。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的跨国公司就几乎控制了全球多数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如果它们被社会占有,就可以组织起全球性的生产,为人类利益服务,而不是为少数资本的利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