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发展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设施农业 现状 调整 发展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022-01
1 阜蒙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阜蒙县共35个乡镇,587个行政村,耕地面积约20.8万hm2;阜蒙县人口约74万,其中农业人口就占了81%;降雨量年平均480mm,无霜期150天左右。阜蒙县设施农业的发展始于2005年,大规模发展是从2008年开始,形成了以福兴地、阜新镇、于寺为中心,遍布35个乡镇的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区,并具一定规模。
自阜蒙县开始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保护地建设以来,先后在于寺、阜新镇等27个乡镇发展了保护地建设。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农民自身努力下,现已发展保护地2700 hm2,年创效益近3个亿。保护地生产已成为农民增收、发家致富的好项目。由于效益显著,农民生产积极性高,阜蒙县规划在未来3年内继续发展保护地20.8万hm2,那时保护地生产将遍及我县各个乡镇。
为了突出特点,解决销售困难,增加效益,全县确定了统一的栽培模式,即冬春茬的香瓜,配合以秋冬茬的茄果类蔬菜生产,并且下一步推广周年一大茬生产模式。同时,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品种更新上做文章,今年阜蒙县蔬菜站引进了十多个国外优良新品种,种子200余万粒,种植面积70 hm2,包括荷兰瑞克斯旺公司的番茄品种“玛瓦”、“百利”等,茄子品种“布利塔”,日本的甜瓜品种“翠宝”,番茄品种“欧粉”,瑞士先正达甜椒品种“方舟”等。这些品种在阜蒙县已初步推广,并且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国外优良蔬菜品种的推广势必对我县的蔬菜保护地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 阜蒙县设施农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2.1 加强政府财政的补贴力度和广度
阜蒙县政府及各农业相关部门都应当对本县的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考查和调研;可以从阜蒙县地理资源优势和农户的自身条件等出发,选择合适的设施农业栽培作物;也可以引进龙头单位,利用阜蒙h的人力物力,建造大规模的,高技术水平的设施农业基地;另外,还可以在合法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有偿的方式,进行农户之间的平等互换,让土地流转更加迅速,保证设施农业的用地面积,这样也可以提高阜蒙县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的水平。
2.2 结合资源优势,合理扩大栽培面积
阜蒙县的地理优势是十分适宜设施农业的发展的。大量的山地可以提供较长时间的光照,也可以使大棚的保温性能较好,可以帮助作物躲避冻害。因此,可以阜蒙县因地制宜合理的规划设施农业大棚的建造基地和作物栽培模式;对栽培的作物品种进行结构优化,反季节菜蔬水果都是非常好的。反季节种植的作物具有病虫害较少,经济效益高等优势特点。蔬菜水果的生产可以作为设施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发挥阜蒙县地理资源的优势特点,从而促进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2.3 保障菜蔬水果等农产品高品质
如何保障阜蒙县设施农业产品,如蔬菜水果的高品质产出,制定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质量检测标准体系自然是首推的方法。在阜蒙县推行绿色菜蔬和无公害蔬菜水果的标准化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定期进行检查,务必严格执行相关要求,采收后对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测,确保阜蒙县菜蔬水果的符合国家级的高品质标准。
2.4 提高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
阜蒙县设施农业发展十分落后,我们必须合理的利用国内外的相关科学技术,为阜蒙县农业提供相关服务,从而提升设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首先,可以针对栽培设施进行改进。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可以选择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一些栽培设施,改良大棚的跨度,同时完善水电和保水保温系统的构件,改良土壤、合理密植,改善大棚温室的生态条件。完善阜蒙县设施农业的自动化程度,自动保水保温系统和卷帘机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可以培育和推广优秀的抗病品种,大量推行工厂化育苗。这种现代化的育苗技术,不仅机械化程度高,不会浪费人力物力,还可以节约种子,提高种子萌芽率。
第三,积极开展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利用虫害的一些驱避性,对其采用黑光灯、黄板、糖醋液等诱杀方式。还可以利用昆虫天敌捕杀这一方法,如赤眼蜂可以有效的防治蚜虫、粉虱等害虫,丽蚜小蜂可以防治白粉虱。
第四,合理地科学地进行化学防治。及时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合理喷施生物源药剂和无毒无残留或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药剂的喷施一定要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药剂的性质,按照农药的相关规定,做到对症下药,切记不可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2.5 加强设施农业技能培训
科学技术水平可以直接影响设施农业的发展,阜蒙县正是需要引入大量高科技来协助本地设施农业发现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引进大量的专业技能培训者,对阜蒙县设施农业操作者进行全面深刻的培训;培训应该做到针对不同农户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管理栽培技术能力的教育及培训。
往更高层面上来说,我们需要努力改良我们的科学研究环境和相关的体制,让技术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可以得到合理的提升。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高端技术人才来到阜蒙县就职;而加强和科研型的高校及各类科研院所合作,不仅可以提高阜蒙县农户的作物栽培管理的整体能力,也可以为阜蒙县高端技术人才提供科研平台,让其有充分发挥其优势能力的机会。
当然,农业科技学术带头人和重点科研示范基地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培养许多优秀的科技学术带头人,定期给农户普及设施农业的大量理论和技术,同时建立各类实验示范基地,让农户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
关键词:农村地区;观光农业;对策;措施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具有发展农业旅游的优越条件。观光农业最早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迄今为止,对观光农业旅游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到农村去旅游会以其距离城市较近、花费较小、能满足三口家庭的出游需求等优势和特性,迎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农村地区发展观光农业的重要性
(一)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影响
发展观光农业提高了农民特别是观光农业经营者的收入。传统农业是弱质产业,其比较效益低。观光农业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观光农业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范围,农业资源作为观光休闲场所,通过提供观赏、游览、品尝和选购等消费服务,延伸为旅游资源,可增加其农业资源的附加经济收入。观光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把农业的生态效益、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成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经济的发展需要打破农业产业的界限,把农业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以农林牧渔业资源、乡村田园资源、乡村风景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等为依托,发展观光农业。同时,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必然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观光农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工艺品、特别是当地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产销活动。
(三)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功能和乘数效应,不仅表现在直接促进交通、旅馆、餐饮服务、商业网点、景区建设,而且可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带动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观光农业旅游与其它旅游活动一样,是一种服务性极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容纳相当部分的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人,社会就可新增5个就业机会。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一整套服务设施,不仅需要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还需要有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行业等,能带动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能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四)对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作用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所占比例将快速提高,城市环境的喧闹、生活的快节奏,使居民处于高压状态。到农村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沐浴农耕牧渔的农家生活,使身心得到放松,对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城市居民对旅游消费需求剧增,说明巫溪县客源市场和旅游资源潜力很大,这也成为巫溪县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巨大推动力。
二、农村地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对策和措施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不仅是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的工作,而且还需要交通、电力、卫生、通讯等部门的参与和配合,可行的做法可与交通部门合作,在园区与市区之间开辟旅游专线,为市民出游提供方便,在园区内部提供一定的交通设施,让游客真正能进得来、出得去,在园区内游得开;增加医疗服务设施、人工咨询服务台、休息饮水间、寄存室、小卖部、卫生间、邮政信箱、消防队、派出所、备有托幼服务、公用电话等。与其他旅游活动相比较,城市居民到农村进行农业观光旅游,重要目的是感受农村浓郁淳朴的乡土气息,亲身体现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因此他们对于餐饮、住宿等服务接待设施的要求一般来说不是太高,只要求整洁、卫生、方便、舒适即可,对这一类设施主要由当地农民家庭经过适当的改造后加以解决。可增加园区内休息服务设施,保持园区内良好的卫生状况。这样做一方面便利了旅游者,另一方面业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一举两得。
(二)加强景点建设工作,完善景观结构
主要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扩展同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使其具备规模优势吸引客源,可在现有农作物的种植基础上再增加种植数量,如通过扩大向日葵观光带的种植面积,统一种植形象,既增进经济收入,又可以在花开季节形成一道向日葵花开的海洋,一旦形成规模,还可以举办向日葵观赏节吸引客源。二是对现有人文景点进行修葺和改建,加强资源的保护,如位于施家坪的向荣故居,这里具有具有传统历史文化的渊源,可修复和重建涉及向荣的相关房屋建筑、传记碑文等设施。三是加快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从目前观光农园已开发的旅游资源来看,许多真正有价值的能体现浓郁地方特色的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还存在着资源闲置的现象。与其他旅游活动相比较,城市居民到农村进行农业观光旅游,重要目的是感受农村浓郁淳朴的乡土气息,亲身体现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因此他们对于餐饮、住宿等服务接待设施的要求一般来说不是太高,只要求整洁、卫生、方便、舒适即可,对这一类设施主要由当地农民家庭经过适当的改造后加以解决。可增加园区内休息服务设施,保持园区内良好的卫生状况。
(三)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以提高园区认知度
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虽然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这种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潜在的市场,而不是现实的市场。据研究,目前知道观光农业的人不足1/10,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尚未被公众普遍接受。观光农业想要发展起来,必须要有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来支撑,这个消费群体只能是城市居民。所以观光农业开发者一定要根据本地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市场来确定项目的内容,服务的水平,吸引本地消费者重游,可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发,扩大认知度。
论文摘要 针对化隆县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措施,以期为化隆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化隆县作为海东地区农业大县,只有突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形式,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现代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1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优势提高竞争力。一要制定规划,明确相关政策,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业。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形成我县优质小麦、油菜、马铃薯、苹果等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流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二要加快发展畜牧业。重点推进沿黄及交通干线为纵轴的绿色肉牛肉羊奶业产业带、依托草场资源为主的牦牛和绒山羊产业带、退耕还林(草)区牛羊育肥产业带、卡力岗三乡土种鸡养殖带等优势区域开发,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继续推行围栏放牧、轮牧休牧等生产方式,搞好饲草料地建设,加快牲畜品种改良,进一步减轻草场过牧的压力。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三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
2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思路,逐步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农业常规技术升级战略,将育种、施肥、节水、植保、养殖、防疫、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全面升级到优质高效和低投入、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来。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大面积应用提供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
2.2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加快构建国家推广机构和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般性技术推广工作和经营项目,要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方式,逐步走向市场。同时,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2.3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科研机构院所县农业、畜牧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在我县建立自己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场或科技园区,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农技示范推广的有效载体,着力提高其技术含量,发挥其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集聚与辐射作用,形成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一是要加大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如调整公路建设投资结构,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统筹考虑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标准、质量管理和养护等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二是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搞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建设。三是搞好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期货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增强交易功能。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供(下转第332页)
应等方面的作用。鼓励邮政系统开展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连锁配送业务。
4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
【关键词】 措施 促进 经济 发展
2011年以来,湟中县农业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国家的相关惠农政策,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总目标,按照“明确定位抓推进,规划布局谋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围绕城市调结构,突出产业建园区,强化基础增后劲,创新体制谋发展,统筹城乡惠民生”的工作思路,依托区域优势、资源优势,转变种植业结构,创新工作机制,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城郊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园区农业,努力促进现代特色农业健康发展。着力发展规模农业、城郊农业、品牌农业,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狠抓项目建设及各项增产增收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较好的发展。2011年,湟中县粮、油、蔬菜总产量分别达到了13.47万吨、4.3万吨和28.1万吨,与2006年相比,五年来分别增加0.75万吨、0.62万吨和19.17万吨,分别增长5.9%、16.8%和214.7%,种植业总产值达到12.07亿元,增长200.1%。
一、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特色农业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性措施。湟中县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坚持“科技先导、市场导向、机制创新、统筹发展、多元投入、生态循环”的原则,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做强做精设施农业、做深做细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把种植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增加蚕豆、马铃薯、油菜、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的种植比例,2011年种植蚕豆7710hm2、马铃薯10000hm2、油菜15170hm2、蔬菜8370hm2,全县蔬菜、蚕豆、油菜、马铃薯等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比例达到76%,五年来增长5个百分点。依据县域特点,着力打造特色农业经济板块,形成了以浅脑山地区为主的杂交油菜种植带、以半浅半脑地区为主的马铃薯种植带、以川水地区为主的优质蚕豆种植带、以交通沿线为主的蔬菜种植带。
二、蔬菜产业发展迅速
一是认真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按照“引导发展一批、规范改造一批、做大做强一批、扶持提升一批”的思路,在适宜修建温棚的拦隆口、李家山、多巴、西堡等乡镇新建深冬温室3050栋,温棚总数达到13320栋,五年来增加7575栋,增长131.9%。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370hm2,五年来增加6000hm2,增长242.2%;蔬菜总产量达到28.1万吨,五年来增加19.17万吨,增长214.7%;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竞争能力强的专业村。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服务产业。二是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制定政策,创造环境,选择优势项目,扶持壮大一批规模较大、知名度高、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农户+企业”的合作形式,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三是实施品牌战略。通过打造品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提升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四是鼓励和扶持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三、园区建设步伐加快
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体建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高原露地蔬菜生产、绿色农产品生产、食用菌种植、农产品加工五个功能区,形成连接“五区”产业的物流带、连接各景点的快捷旅游观光带、新农村建设居住带和生态林带,积极申报将西纳川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纳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五年内努力跻身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鲁沙尔镇徐家寨村源源田野农庄为起点,积极打造观光、休闲、餐饮集聚区,沿西久公路两侧建设会龙山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使其成为西宁及附近居民的餐饮娱乐、观光休闲基地和西宁―贵德旅游线路的游客休憩区。西纳川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多巴镇双寨村花卉基地,高原爽特色果品、多巴镇小寨村油菜籽加工基地,李家山镇崖头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等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园区。园区内建成种苗繁育智能连栋温室3座,占地面积3120m2,蔬菜保鲜库3座,配送中心2处,蔬菜产地交易市场4处,蔬菜加工点2个。多巴镇弘大粮油精深加工储备贸易物流中心一期工程正在积极建设,建成后将形成集仓贮、加工、贸易、配送为一体的物流集散地。园区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9亿元,入驻企业48家。
四、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强的龙头企业。2011年,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6家,五年来增加21家,依托龙头企业每年订单种植优势农作物10000hm2。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260个,五年来增加242个。品牌建设也有新突破,注册了“圣域”牌蚕豆,“韦家庄”、“苏尔吉”牌蔬菜,“云谷红”、“江源雪”牌马铃薯等农产品商标31个,为发展品牌农业树立了样板。为进一步放活土地使用权,湟中县加大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力度,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2850hm2,占承包总面积的5%。
五、科技兴农成绩斐然
为了让农业科技更快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加快农民群众科技兴农、科学致富的步伐,农业主管部门积极和相关部门协调,加强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乡镇机构综合改革后,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由乡镇政府管理,乡镇一级政府设置了专门的农业科技指导员岗位,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县农业主管部门在人员调配、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等方面给于支持,理顺了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关系,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提高县乡两级科技人员的业务水平,积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参加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不断更新他们的业务知识,及时适应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农业科技是推进农业生产较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部门不断加大农业科研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科技产品的有效供给。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建立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多功能的农业推广体系,并完善各推广机构的运行机制,增强推广活力。稳定基层农业推广队伍,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素质,搞好农业推广工作。积极鼓励科研单位、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创办服务实体,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种农业推广组织,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五年来,湟中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累计推广“良种工程”、旱作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病虫无害化综合治理、蚕豆标准化生产、蔬菜无公害生产、保护性耕作、马铃薯机械化种植、设施果品种植等20多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实施了粮油高产创建整县制推进工程,农作物新品种不断得到推广,粮油产量显著提高,小麦和油菜单产分别达到293kg和180kg,五年来分别增加61kg和29kg,分别增长26.3%和19.2%。引进粮、油和蔬菜新品种360多个,筛选出适宜湟中县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50余个,全县良种化程度达到95%,五年来提高了3个百分点。
六、标准化生产进展有序
为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进程,湟中县重点开展了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制定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贮运、包装等标准,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全面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和安全追溯制度,形成责任明确、结果权威的农产品质量卫生监督管理体系,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引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认证,围绕马铃薯、油菜、蚕豆、蔬菜等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加强绿色、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认定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7万hm2,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900hm2,认证胡萝卜、大白菜、西红柿、黄瓜、双孢菇、莴笋等22个无公害蔬菜产品。建成100hm2以大白菜、娃娃菜为主的露地蔬菜标准园。进一步规范了县级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立了2个村级检测站,加强了蔬菜产地全程服务、检测和监管工作,保证了产品的质量标准。
七、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种子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五年来,湟中县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1506.14万元,良种补贴资金618.51万元,争取机具补贴资金1942万元,购置农机具13469台套,受益农户12032户。
八、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保障。湟中县通过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大力支持广大农民购置先进的农业机械,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灌溉条件和田间道路,形成田成块、树成行、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农业发展格局,不断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为农业机械化提供较好的硬件环境,加快现代农业发展。2011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70.7万千瓦,五年来增加了8.8万千瓦,增长14.2%;全县农业机械化种植面积达到2.8万hm2,机收面积7400hm2,机脱6.87万吨,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67.4%,五年来提高了3.3个百分点,油菜、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有了新的突破。
【摘要】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巨大发展优势,已经成为当代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但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特别是内蒙古的一些县市,由于地域特点,还需要深入调查研究,以更加切合当地的发展措施进一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就此,本文作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资借鉴的措施,现总结于此,与同仁商榷。
【关键词】绿色低碳 循环农业 经济发展 措施研究
一、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基本还停留在小农经济的个体单户动作状态中,特别是北方的内蒙古,土地贫瘠,水源缺泛,新世纪更具发展优势的创新技术运用极少,不能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优质的条件,农业经济发展亟待培育新型的增长方式。
1、农业生产经营相对分散经济效益低下。
自一九八七农村实行联产承包以来,内蒙古地区直到现在还处于分散的个体生产状态,尽管在土地流转以来,农户有的把土地承包出去,使得农业经济小部分地走上了集约式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农业产业化发展还是没有多大起色。农业生产基本处在粗放型阶段,抗风险能力差,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2、村镇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科技应用不广泛。
改革三十多年来,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的,但也很难弥补土地承包时对水利设施的严重破坏,因而很多地方农作物的收成还决定于天气的好坏,倘若遇到旱灾或洪灾,则农作物的收成会损失很大,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相当脆弱。再加农民文化成度不高,科学知识短缺、用科学种田的意识淡薄,因而在病虫害防治、新作物的引进、化肥的选择、农药的用量、使用的周期方面做的并不怎么到位,从而就在一定程度上影着农业生产的收成,并在饮食的安全上会出现诸多问题。
3、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近些年来,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土地盐碱化、沙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加之大水满灌式灌溉方式,不仅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严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步向前发展。加之当地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工业生产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日益严重,大量的固体废弃堆积占用了大面积的农田,使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日益加重,极大地影响了内蒙古地区农业的发展。
二、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及特点
1、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内蒙古地区的县域农业经济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加快经济转变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之路。因为,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原则的,是传统农业经济走上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必由之路,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最好方式,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方式。这种发展方式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深入认识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价值。
我们知道,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主要方式,同样,也是内蒙古地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内蒙古县域虽然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但是土地贫瘠,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却有限,已经开发的土地又面临着高消耗、高污染的问题,这种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因此,县域农业经济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内蒙古县域农业的发展还要注意土地污染和大气污染的问题。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工业用水的乱排乱放,水土污染日益严重,而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更有利于提升农业产品的质量,切实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因而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
三、县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措施
1、加大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近年来,我国一些农业发达地区的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发展县域农业低碳经济就应该大力推广现有的好经验、好技术。首先政府要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低碳农业生产中来,为发展低碳农业提高充足的资金。其次要积极构建引进低碳技术推广的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第三要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
2、提升低碳农业经济从业人员的发展理念。
首先,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念的,加强从业人员树立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我们提出了从业人员的概念,就是针对当前的农业从业者的现状。自土地流转以来,有的农民把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转出去,城市一些人员获得了这些流转的土地,他们也就成了“二手农民”,他们往往是“短视”的,往往以掠夺式经营方式获取短期利益,因而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理念,走科学的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同时要对他们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等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还要适当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鼓励和扶持绿色低碳农业生产。
3、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内蒙古地区县域正处在工业化发展时期,二氧化碳的排放给本地区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以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县域农业的产量和质量,进而提升当地粮食安全水平,为当地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诗一.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1980―2008)[J].经济研究,2010(11):21-34+58.
关键词:生态农业 问题 对策
目前,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1 基础理论有待完备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单一学科、单一的理论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和处理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农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对于这一复杂系统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或者比较深入的了解,但生态农业必须要从系统的、综合性的角度进行处理和研究,要从生态的前瞻性、协调性、地域性、层次性、稳定性、持久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需要跨学科,多界面的专家人士来参与,利用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各要素之间的耦合、结构优化、科学分类、科学评价,发掘各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农业存在的更多关系来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理论体系。
2 技术体系要不断完善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未来的生态农业将结合现代科技及应用技术装备起崭新生态体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并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解决这一复杂的关系需要利用传统技术的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是一项重要的途径,具体措施:①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②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③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遗产学的潜力;④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我国目前沼气池的建设是一项具体的基础的农业生态生产方式,要不断地提倡和巩固;⑤注意节约和保护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其中目前我国推行的沃土工程是一项非常有效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技术体系将是生态农业一项主要的发展方向。
3 制定政策、强化服务、转变职能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生态农业的真正普及和发展,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有效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基层的农民来说还存在着知识水平有限,发展生态农业意识不够等诸多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地为他们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深入地贯彻实施。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服务与技术同等的重要,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在我国许多地方还不能为农民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金融部门要对生态大户提供信贷支持、简化手续,提高和优化服务体系,让其带领农民调整结构,组织生产,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4 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加大推广力度
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市场要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产业具有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组织建设市场、企业、基地和农户紧密相连的体系,搞好生态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已经成熟的产业化体系要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同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所、县校合作,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教育水平,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需求。
5 其他方面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非农业强国,对于现在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应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
加快基础理论的研究,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加大行政支持的力度,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深入贯彻落实政策和推广,增强农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我相信在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我国的生态农业将会得到更好的改观,保证农业生产向着持续、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五化即硬化、美化、亮化、文化、绿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农业 水利 灌溉 节水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一、我国农业灌溉的现状
1.节水灌溉的全新工艺和装置的推广力度不高,很多的高效节水工艺只是用到个别植被之中,一般是将其当成师范性的项目,没有在较为宽泛的区域中落实。
2.不论是灌区亦或是项目都面对着一定的产权模糊的现象,其管控权限模式,政企没有严明的区域,监管体系没有动力,管控不集约,调度失控等不利现象。
3.由于受到利益的干扰,那些资源比较多的区域的农户不愿意开展该项节水活动。
4.缺少费用,很多建成的项目因为没有充足的养护费用,长时间得不到维护,其不论是规模亦或是利润等都逐渐的下降,很多新建的项目因为资金不多,无法做好配套工程,其规模也很小。
5.一些区域在推广该项工艺的时候,无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开展可行性的分析活动,不具有针对性特征,不论是标准化亦或是体系化的水平都很低,其维护活动无法保持一致。
二、节水灌溉技术探索
节水管理技术体系。关键是不断的健全多项管水体系,设置项目管控以及运作体系,确保合理的使用,有序的配置。
1. 渠道防渗技术
在众多的输水措施中,渠道是经常用到的一项。不过一般意义上的渠道在输水的时候,会面对一些渗漏的问题,其渗漏的总数能占到总量的大约一半左右。所以,对其积极地开展防渗活动,是目前水利行业非常关注的一个工作。结合防渗物质,一般分成如下的一些,土料压实、三合土护面、砖有衬砌、混凝土衬砌、塑料薄膜防渗和沥青护面防渗等。它的特征是,降低输水时期的水量外渗现象,提升利用特征,提升安全性特点,提升抗冲击的水平,提升它的输水特征等。
2. 喷灌技术
所谓的喷灌,是说使用专用的装置,或者是利用水的自然的下落把其运到需要的区域之中。经由喷头将其扩散为很多下的水滴形式,合理的布局,开展灌溉工作。喷灌系统,一般包括水源工程、动力机、水泵、各种管道、喷头及控制设备等。喷灌系统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种:固定式喷灌系统各组成部分或者都定不动,或者除喷头外,其它部分固定不动;半固定式喷灌系统除喷和装有喷头的支管可在地面移动外,其余部分固定不动,管片与水栓连接;移动式喷灌系统除水源(塘、井、道等)固定外,动力机、水泵、管道、喷头都可以移动。
3.滴灌技术
滴灌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灌水及低压管道系统,根据不同作物不同时间所需要水量的不同,将水以及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滴在作物的根系上的办法。这个系统主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了管道、滴头以及枢纽系统,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就是完全自动化的管理方式,灌水时控制灌水时长,所以灌水量相对较少,灌水周期短;使灌水量控制较准确,避免造成水源浪费。与喷灌相比,其在浇水的时候还能为植物提供肥料是一个不错的效率的选择。系统的组成方式,主要是固定与半固定的系统组合,半固定适用于宽行的蔬菜和瓜果等作物,其主干管道以及相关的支管道是都是固定的,但是这也不妨碍其田间的浇灌,通过毛细管道就可以控制作物的浇灌,一条毛细管就可以轻松的负责多行作物,在浇完了一行的作物后便移到另一行灌溉,这样既减少了大量的毛细管道的资本投入,也大大提高了毛细管道的利用效率。固定的系统对果树、蔬菜等作物比较适合,其管网全部安装好后便不再移动。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节水灌溉措施
1. 基本原则
在管理上,统一管理,优化配置,节约优先,注重保护。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根据各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把农业灌溉节约用水放到优先位置,千方百计地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效益。
在开展工作上,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制订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加强对各省辖市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指导,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特点,明确各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作重点与任务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实施。
在具体措施上,因地制宜,措施配套,狠抓管理,注重实效。根据各省辖市的实际情况,抓住影响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的关键环节,采用适合各地的高效节水工程措施,先进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
在发展机制上,政府调控、扶持引导,农民参与,活化机制。在推动全省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工作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调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运用经济、科技、行政、政策等多种手段,增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节水机制的内在活力。
2.具体措施
2.1 统筹规划,科学发展
统筹规划地表水和地下水,把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灌溉水量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衔接全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和近期、中远期全省节水灌溉规划。
2.2 优化配置,以水资源定发展
我国水资源贫乏,必须加强管理,联合运用,分质供水、合理配置水资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要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条件,统筹兼顾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注重新建工程评价和已建工程的监测、评估,坚持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明确各灌区、各用水单位农业用水总量和田间灌溉定额指标,要求用水户在指标控制下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确保实现人口 - 生态 - 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3 适用性与前瞻性结合,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标准,把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做成水利基础设施。根据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任务及其工程特点,既要考虑当前的现实适用性,又要兼顾今后长远发展的需要。工程建设中要积极推广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建设标准,建设一大批标准高、基础好、示范推广带动能力强的片区,进一步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区域粮食生产安全。
2.4以可持续思想为指引,综合的分析节水工作
现在的节水措施,无法改善缺水的问题。为了提升产量,促进农业发展。群众不仅在多区域的开展打井工作,同时还将节约的水用到更为宽广区域的灌溉工作之中,其并不是一种有效的节水活动。所以,应该深入的分析可持续的思想,站在大的层次上分析节水工作。由于节水不单单是技术以及工程层次的内容,还是一种整个社会的要素。其关系都到很多内容,比如产业构造的调节和农业的利润等等,此类现象并非是单一机构可以应对的。因此,需要多个部门密切配合,紧密协作,统筹考虑制约农业节水发展的各种因素,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3.搞好中低产田节水灌溉
选取优秀的节水科技,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状态开展好规划活动,不应该单纯的引入,不关注实际。对于中低产田的整治已经成为了当前的发展趋势,向中低产田要效益,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对盐碱地搞好以水冲盐、以水压碱和土壤改良,研究制定适宜的冲洗定额和节水技术措施。
四、结语
目前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已呈现出明显的后劲不足。因此,要重视节水灌溉技术的科学研究,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对我国比较落后的提高水利用效率的综合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林业产业;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林业经济指的是借助林地生态环境,以林地资源作为依托,充分利用森林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以及林荫空间,在森林中开展林业、农业以及牧业等多种活动的复合式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有助于农业、林业以及畜牧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循环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林业技术的意义
1、宏观方面
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林业技术是必要的保障。特别是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些转基因植物,使得种植资源不断优化,在病虫害防治技术方面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提高经营效率,加快了林业建设的步伐,使林业技术又上一新台阶。特别是贵州思南地区,由于其复杂的地质地貌,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所以,在选择种植资源时,就需要有极强的针对性,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尽可能的选择最适合的树种,从而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提供积极的帮助,也能够满足不同地貌的特殊需求。
2、微观方面
发展林业技术能够提高林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对于贵州思南地区的林业融资和林业保险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林业建设正逐渐地从传统林业过渡到现代林业,由粗放林业发展为精准林业,产业结构也逐渐从第一产业转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些都需要林业技术方面的支持。在林业建设中,改革林权也需要技术的支撑,林权改革有助于活跃林业产业,推动市场化的发展,林业技术则是重要的保障。
3、加快林业的现代化建设
在林业技术中,林业技术装备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因此,提高林业技术装备能够有效地促进林业的现代化建设。由于贵州思南地区地质地貌十分复杂,因此对于林业技术装备的要求也就比较高,这就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先进的林业技术装备能够提升林业产业的生命力和生产能力,从而推动林业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4、衡量林业建设现代化发展程度的标志
与传统林业的粗放型模式不同,现代林业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特征的基本前提下,其具有较高程度的生产力水平。现代林业发展要求对林业功能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扩展,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林业技术装备是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林业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当前林业规划管理现状
1、林权结构过于单一
当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是单一公有制林权模式,即林业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个人和单位只有管理权,国家对林业资源有着绝对的领导和使用权。在这种模式之下,国家在有些方面就无法对林业形成全面的管理,存在着规划上或是管理上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国家的一些管理制度不遵从,对一些政策不作为。此外,这种单一的林权结构还会造成林业资源的流失。
2、产量及品质不高
虽然我国国土面积较为广阔,但是林业资源的分布较为集中,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数量众多,人均数量就显得比较低。再加上地理环境的限制,大多数区域种植过于单一化,不能实现资源之间的有效共享。林业资源的产量及品质都是会对林业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林业资源发展过程中,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及控制保护工作应受到足够多的重视,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对国民生态环境改善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保障意义。
3、采育失调
林业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是指林业在采伐之后可以通过其再生能力在一段时间之后再次获得相当量的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所需要的资源越来越多,林业的采伐量也越来越大,自然的恢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因而需要借助一种人工的培育方式,即人工造林。从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在人工造林方面,力度还不够大,人工造林的面积与采伐的面积缺口较大,同时人工林由于缺乏管理,存活率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4、林业保护监管力度不够
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家对林业资源的重视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有效的对林业资源保护工作起到了政策制度上的保障,监督管理机构对违法征用林地的现象作出了及时有效的制止及补救,但是一部分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还不够,对林地用途的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占用林业用地的监督审查力度不够深入,林业资源的监督管理工作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
三、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1、对林业产业进行科学规划以及合理布局
加强各种林业作物栽培过程中的规划以及布局,对于各种林业产物的产量以及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林业种植过程中一般都需要搭配其他作物进行种植和栽培,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当前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常用的模式有林下间种、林下套种等,在林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重点是要抓好林业种植环节,林业部门以及农业部门要对当地的气候、地理等环境进行分析,从而做好林业种植的短期规划以及长期规划,最终促进林业种植以及林业产业经济的可持续。
2、加强对林业的监管和保护
林业监管和保护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我国林业面对着盗砍盗伐、火灾虫害等方面的危险,因而要加强对林业的监管与保护,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林业的巡查,林业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的林业资源进行巡查,查看是否出现盗砍盗伐现象的发生,一经发现,严厉查处;同时发动广大群众,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监督,弥补林业部门人力不足的劣势。二是加大林业资源破坏的处罚力度,对于盗砍盗伐和林区纵火的现象,严加处罚,特别是林区纵火,可视与刑事犯罪,形成强大的威慑力。三是建立林业火警预防系统,在一些中大型林区建立预防系统,早发现,早处理,减少林业资源的损失。
3、强化林业产业的管理
我国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起步时间较晚,因此对林业产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林下种植成为很多地区林业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尽量克服一些缺陷,比如管理比较落后、投入不足、生产比较盲目等,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产业管理,对林业产业的规划、种植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有效的聚集,并且加强更多专业人才在林业种植过程中的作用的发挥,引进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先进技术,同时还需要培养一批具有林业专业技能的专家,在田间进行各种先进技术的传授,比如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合理施肥灌溉、抚育措施等一切先进技术。帮助农民在林业产业化过程中对各种种植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以提高种植效率,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合理选取种植时间
林业造林的种植时间,一般应选择在春季为好。近些年来由于各个林业区域的树木生物学特征不一样及造林工作进行的较为顺畅,造林时间有所提前。在冬末春初时,由于气温不高,植被地上区域都处于休眠模式,种植时不会散失过多的水分。对于冬季严寒区域的造林工作,造林时间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造林时间应选择在阴雨季节,较多的突然水分或者较大降雨量都不适应林业种植。
结束语
现代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应通过科学的林业资源管理方法,形成多种成熟可靠的林业造林方法,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效果,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林业产业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井伟民.浅谈林业资源与林业造林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2(27):375-375.
1、抓典型,促发展
要继续落实《喀左县县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抓3个省级示范标准合作社和10个县级示范标准合作社的典型,以点带面,引导其规范运行,增强带动辐射能力,全面发展,促进县级示范标准合作社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
2、抓培训,上水平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县内合作社之间互相学习等方式,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内部管理上水平。不定期的对全县合作社的理事、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并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验交流会。在经验交流会上,要各合作社负责人积极发言,就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互补长短,各取所需。
3、抓规范,上档次
在借鉴各地合作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确立了“服务社员,规范管理,滚动发展,促进增收”的办社宗旨,制订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主体、入社自愿,民主管理、盈余返还,重视教育、鼓励联合”的六项基本原则。注重依靠政策加强合作社制度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详细规定了组建合作社的程序步骤、内部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分配制度、合作社标准以及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保证合作社真正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自己的互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合作社的档次。对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人员对合作社进行认真检查,统一规范管理。凡是正式成立的合作社要统一登记备案。搞好建章立制,指导规范运作,做到建一个成一个。
4、抓品牌,上效益
注重产品品质,打造知名品牌,逐步实现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在我县162个合作社中,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7个,无公害产品35个,绿色产品2个,有机产品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我县主导产业的开发进行技术、资金、知识等合作,农产品由无公害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不断换代升级,拥有自主品牌的名优特产品不断出现,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强。
5、抓扶持,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