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弘扬传统文化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途径
新课改指出,应将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感以及爱国主义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思想以及文化底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保护了文化知识,而且传承了文明。
一、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共同创造且共同享有的文化即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巨大的精神影响力,也会形成民族凝聚力。每个民族、国家的根基所在就是传统文化的弘扬。语文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从原始社会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社会。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的学习,亦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二、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途径
(一)阅读国学经典,品传统文化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就是国学。国学影响着我国一代又一代学者,培养初中生对于国学经典的研读与学习习惯,有助于初中生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挑选经典著作,也可由学生自主推荐,亦可以根据文章、季节等灵活调整课程内容。语文教研组可以在学生中间展开诗词或经典文章的诵读活动。教师也可以利用晨读时间引导学生对诗词歌赋的赏析,让初中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神韵。
(二)利用网络的优越性,传承传统文化
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已逐步在人们心中淡化,绝大部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网络已逐渐成为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借助网络平台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弘扬。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创新教学模式。网络技术将视频、动画、声音以及文字图像等结合在一起,从多方面(听觉、视觉等)刺激初中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书本教材制作成课件,并且可以将图片或者音乐等多媒体演示手段适当地插入课件中,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传统文化的兴趣。其次,利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把各个方面的有用的教学资源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资料鲜活化,不断提高传统文化学习的现实感与时代感。教师给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以及优秀的视听材料,使学生在了解经典的同时掌握传统文化的真谛。随着人们继承传统文化意识的增强,以诗词、成语以及汉字等为题材的电视节目(《中华好诗词》《中国成语大会》《汉字英雄》等)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大众媒体,传统文化以一种轻松的姿态融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引导、组织初中生收看这类节目,并适当加以点评,激发初中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坚持知行合一,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弘扬应做到知行合一。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拓宽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传统文化,感知其魅力。第一,弘扬传统文化的最佳契机就是传统节日。例如,在端午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所知道的传统习俗。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对屈原的缅怀等这些众所周知的习俗,语文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通过询问家长或亲朋好友来了解更多的传统习俗。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家乡名胜古迹,认知传统文化”的社会调查活动,引领学生参观古迹、访问群众并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素养。这些活动的展开可以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学生道德素养得以提升。
三、结语
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创造力与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永存的支柱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扬并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尤为重要。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我国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卢贵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8):76-78.
[2]段泽运.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学语文,2016(3):29-31.
[3]王剑.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研究[J].课外语文,2014(10):95.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深远的凝聚功能,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强大的整合功能,具有持久的精神激励性与动态的延续、创新功能等独有的特质和优势。中华传统文化积淀和熔铸的优秀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践行和可操作性,要将其生活化、通俗化、大众化,应重视全面的社会治理,形成健康向上、崇德向善的正风正气;应重视家风教化,让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生动“落地”;应注重立德树人,学校教育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血脉和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是中华民族凝聚的精神纽带和心理归宿。我们应挖掘好、保护好、弘扬好、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财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目标。
关于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着重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重点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这些论述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南。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美德的当代价值,2015年11月26日,到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曲阜参观考察孔府,与孔子研究研院专家学者座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发展作为繁荣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书记的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和积极价值,那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什么样的时代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 影响,其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历史的不断推移,时代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文化是否还与当今社会相适应?应当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这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显著特点,从总体上科学地回答了“传统文 化有何当代价值”的问题。党的十以后,反复强调:“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的丰厚滋养。” 在曲阜考察时,他更是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进一步指出:“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 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在看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不仅要坚定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更重要的还必须坚持和发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中华优秀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伟大复兴的需要,这就是我们说的一个观点中华传统道德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中国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不仅可以树立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能促进人们形成振兴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感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德力量。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富贵不能武不能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传统中国文化所展现出来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刚直不阿,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仍是我们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需要得美德。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需要 1940年初,抗日英雄杨靖宇被日军包围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里,支撑着杨靖宇与日寇顽强战斗的力量就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可以超越民族 宗教的界限。产生巨大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特别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思想通^人们价值上的认同情感上的接受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文化繁荣。在2013年10月11日,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的历史大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民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在今天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即是优秀文化的精髓更是增强民族团结文化凝聚力量的源泉。
中华优秀美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邢二平是河南水利职业学院2012级的学生他因三次跳入黄河成功救起了3名落水人员,荣获河南省“感动中原”年度人物。因孝敬父母荣获鹤壁市尊老爱幼特别奖,并获得2015年“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在邢二平的身上体现了中华优秀美德的积极作用。他的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自强不息孝敬父母等品德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而且是因为他践行了这些中国传统美德才成就了他乐于助人的品行。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些美德和成就 也会对社会今后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他更好的成长成才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尊老爱幼、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敬业、廉洁自律。
大学生继承和弘扬这些传统美德,不仅可以增强热爱祖国,热心公益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而且还可以促进我们道德意识合作意识的增强,提高自己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仅如此,良好的道德和修养还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人际关系,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十八报告中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湖南作为湘湖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中伴有重要角色[3]。岳麓书院作为湖南文化的代表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培养了一代代杰出的人物,孕育了湖南特色的文化,激励着一代代湖南人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长江后浪推前浪。
在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氛围下,一些教育工作者对“科教新国”的认识产生了偏颇,导致教育越来越走向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造成了现今社会一方面理科知识明显过剩,一方面人文素养严重不足。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意识和精神力量[4]。
二、充分发挥岳麓书院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阵地作用,加强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
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必然要求[5]。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方面注重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注意将“博学、睿思、勤勉、致知”的湖大精神融入团员青年的思想和意识当中,通过一系列特色主题活动的开展,使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传统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塑造出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先进青年文化,让传统文化在育人方面发挥了新的积极作用。
1.融入课堂教学。
通过文化传承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弘扬岳麓书院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做到让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开设专门的课程,鼓励引导大家积极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通过课程让学生感受岳麓书院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让大家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此外,还可以推出课外国学课堂、国学讲座、经典诵读等相关教学活动。随着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被社会关注,以及新课程的推进演化,学校在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上应投入更多的力量,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新形势背景下的育人工程。
2.融入社会实践。
挖掘传统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支持、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包括论坛、讲座、征文比赛、校史知识竞赛等多个项目;打造三下乡、文化考察调研、志愿服务活动等品牌活动。使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不局限于原有种类,实现在活动策划上的创新;更有利于活动效果的最大化,同时扩大了参与性,增强活动可持续性。其中岳麓书院义务导游活动是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一直以来坚持的传统活动,节假期间,游客成千上万,岳麓书院的专职导游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次类活动既能缓解书院的紧张局面,方便了游客,又能让同学们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岳麓书院这个千年学府的许多典故和底蕴。
3.融入校园文化生活。
围绕“继承”与“弘扬”之间的关系,以青年志愿者与团队力量为整体支撑,着力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常态化机制。发挥学生组织、团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努力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书法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以实际成果展示青年学子的才华。千年湖湘文化“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传统文化育人项目的直接精神动力;通过活动的开展,积极培养大学生树立“自我奉献,自我实现”的思想观念;促进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着力打造项目文化品牌[6]。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广大党员、学生干部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
4.融入理论研究。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岳麓书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高校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深入挖掘岳麓书院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通过课题申报、思政研究等形式提升高校本校的理论研究水平,为高校做好德育教育做出贡献。
5.融入网络思政教育。
网络作为新时代人们交际交往的又一种方式方法,甚至可以说是人们生活中,特别是大学生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拓新形式,广泛利用BBS、微博、微信、专兼职团干博客、QQ群、电子杂志等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此外,充分利用网上媒体的优势,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中来,从而达到了相互交流,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的目的。相信借助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要求,更好的服务大学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人才,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
三、总结
为使广大师生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广泛挖掘与诠释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祝泽小学于9月19日——26日利用一周的时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唱响“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
活动中,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栏、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精心设计内容,广泛宣传传统节日,营造出了浓厚的民族节日氛围,以此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
各班级开展了“知中秋,话传统”主题班会。特别是六年级很有创意。活动以智力比拼的形式进行,老师巧妙地将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传统习俗、诗歌等以智力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采用比赛的形式。看哪个组对中秋节的知识了解的最多。获胜者老师给大家分发奖品——圆圆的月饼。同学们惊奇地接受这节日的礼物。品尝着甜甜的月饼,分享着节日的祝福。
与此同时,各班还开展了“知中秋,话传统”手抄报评比活动。活动中学生们精心设计,用自己独到的见解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中秋节。绘图过程中,同学们小组间团结合作,利用周围图书资源搜集有关中秋节传统文化知识,以手抄报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中秋节的由来、风俗习惯、灯谜等传统文化。
学校广播站则播出了学生们精心准备的中秋特别节目——我们的节日—中秋节。节目中通过讲中秋的故事、说中秋的习俗、赏中秋的诗篇、送中秋的祝福等,让全校师生了解中秋节的相关文化,感受到了中秋节的美好氛围。
2008年11月13―14日,由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主办的“纪念贵州改革开放30周年暨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讨论会”在贵阳召开。来自全省七个单一民族学会的同志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及省内高校的代表一百多人参加了会议。专家学者就贵州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今天民族文化面临众多的挑战,处理民族传统与现代化是很现实的问题,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做了精彩的发言。
史继忠教授认为,十七大提出“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口号,但是实践中遇到很多问题,世界民族文化消逝得很快。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在面对许多的冲击时,要弘扬民族文化关键是在文化自觉。文化自觉,要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文化自信不单来自于民族感情,还要有对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文化不仅是知识层对他的认知,而更在于广大群众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如果从思想上对自身文化没有认知,那么容易在文化上出现跟风现象。任何文化都是在发展的,传统也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轨迹,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发展的。原生态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中国文化也是不断演进的,保持一定的内在特点。文化自身不发展,不能得到社会需要就会被淘汰、会消失,这值得深思,文化保护与开发,但现在开发也有偏颇,过于功利,只单纯想到经济利益。因此,提发展更好,发展也要与社会时代想适应。文化发展了,与时代相适应,自然就能弘扬与保存,文化现象靠行政命令弘扬是无法解决的,如果其与时代不相融。民族文化研究,弘扬民族文化就是要促进民族团结、平等、进步、发展,更有新的价值取向。
樊敏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要正确认识布依族传统文化,做到弘扬与摒弃并举。二要发展创新布依族传统文化,促进传统与现代结合。三要科学挖掘整理,丰富布依族传统文化内涵。四要政府主导,重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五要依托院校,加强对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六是稳步“申遗”,使布依族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动。时代的进步不可逆转,布依族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布依族传统文化特有的丰富内容和深厚内涵也越来越深化,广受各族人民喜爱,并自觉融入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化共荣。我相信,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全球化中不仅具有广阔的前景,而且其地位和作用也会更加凸显。
作为一名在基层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三都水族自治县教师韦正文从自己在基层的感受,谈了对民族文化的忧心。民族文化消亡特别快,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非常迫切,如在三都过端节,现在很多的男女都不太穿民族服装,节日的形式已经在经济的冲击下面目全非,让人心痛。民族语言消亡的速度也很快。现在在学校里,大家包括老师几乎讲的都是汉话,大家觉得讲水语可能很不好意思,觉得落后。十多年前,在卯坡对歌,那里就是歌的海洋,而现在情调都变了,都是仪式性的,失去了原汁原味,失去了其文化内涵。在学校开展“两基”教育的结果是提高了汉文化,但是并没有提高水族文化。在学校学习了文化还讲水语唱水族歌,可能会让人觉得很落后,于是在心理上存在对水族文化的抵制。现在全县也只有我们学校还在教学生唱水族歌,要求学生尽量穿水族衣服。他呼吁社会上应该更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长雷秀武副研究员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也被重视。而当前,黔东南地区民族文化保护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忽略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二是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单项的保护,忽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三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重视行政保护,忽视法律保护,几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四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盲目迎合“上帝”的旨意,忽视文化持有人的心理感受。无疑这是对文化持有人权利的剥夺。
贵州民族学院侯绍庄教授认为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可以将其概括为八个字“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对民族文化既要保护,又要让其顺应时代需要而发展,过分强调原生态与时展不符,而且很多东西并不是人力可以留得。在当前商品经济时代,随时代不断改革是很正常的,是随着社会需求的。推陈出新就是要保留文化的神韵,本质,特征,而不是一层不变,一丝不漏的保留其形式是没有意义的,不能食古不化,抱残守缺。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将中国传统文化逐步融入高中历史课程是历史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弘扬中华文明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我们应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遴选。每个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因此所选择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只要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原则,以有利于学生积极向上的成长和传播社会正能量,就应当被给予肯定并大胆尝试。据此为根本,通过“先成人再成才,努力成为一个新时代下合格的社会人”的教育理念,将高中历史教学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核心是儒学。而儒学原意是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进道家、法家、兵家等思想,经历两汉儒学、魏晋玄学、隋唐儒学、宋明理学等发展从而形成的有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体系。其中虽不乏一些落后的封建思想,但富强和谐、法治平等,和谐融洽、忠孝节义,敬业诚信、爱国友善等思想作为其核心理念与思想精髓,则应被发扬光大。如今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其一脉相承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将这些思想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在掌握本节内容的同时接受传统思想的熏陶与教育。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
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应当基于课程本身的内容,适度适当地融合而不易过难、过深;否则,既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又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结果适得其反。
自必修一始,由于内容多而课时紧张,教师在课堂上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讲解,加之内容的时空跨度大,很多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导致“教”与“学”的效果不好,因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历史无用、枯燥乏味,不爱学、不想学的情绪逐渐出现。针对于此,教师不妨根据实际,将相对简单的课本内容留给学生自读自学,并适当加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这样既可以避免因赶课而导致的“满堂灌”,又增强了学生的新鲜感。加入的传统文化内容给学生的感觉是“听过,但不是很清楚”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改进是大有益处的。
必修二亦可如法炮制,在总结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时,需把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分工、“自给自足”的特点、“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形式等内容讲解清楚透彻,为了能帮助学生理解到位,教师可以与市场经济的相应内容进行对比讲解,效果甚好。例如,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却带来了诸多负面效果:寅吃卯粮式的借贷、一切向“钱”看的功利、“扶不扶”的道德滑坡,此时正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勤俭持家、量入为出、扶危济困的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国人内敛谦和、善良朴实、乐善好施的性格特征等内容适时地融入其中,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为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做了积极引导,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必修三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相对增多,这更加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和开拓创新。教师在讲授汉字演变、国画发展时,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的“诗书画印”“书画同源”等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明白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汉字,而书法正是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艺术形式。做合格的中国人,就从书写规范汉字做起: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汉字的结构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我们的生活学习也应按照主次、轻重、缓急之不同而合理安排;汉字外观四四方方、疏密合理,笔画多寡因字不同而略有区别。有些字笔画虽有倾倒斜出,但字体本身却是不偏不倚、立身中正,而这正是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对国人言行的要求:为人正正规规、做事踏踏实实、立身诚信为本、处世宽厚最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讲授戏曲、影视内容时,教师可以巧妙加入典型代表,如,昆曲《牡丹亭》、京剧《西厢记》《穆桂英挂帅》、电影《芙蓉镇》等,通过对典型代表的分析使学生明白除了国粹京剧外,还有很多地方戏曲“百花齐放”式地繁荣发展;无论是戏曲还是影视都是赞扬真善美,批判假丑恶,弘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追求善良和睦、美好幸福,讴歌正义、爱情、和平、公正、廉洁等。
总而言之,这样的历史课堂不仅生动活泼,而且能让学生慢慢地喜欢历史课。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了解与掌握,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绵延了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继续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韩丽群.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与实践[J].网络财富,2009(11).
为贯彻落实县教育局、县文明办有关通知精神,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激励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传统节日文化氛围,更好地体现传统节日的魅力和时代感,积极营造喜庆祥和的社会文化氛围,由于领导重视,周密部署,积极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精心策划,丰富内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民族特色。我校围绕春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凝心聚力等主题,结合实际,遵循简洁可行、就近方便、力所能及的原则,主要开展了以下四项工作。
1.创编“节日手抄报”。结合“春节”主题,开展了传统节日主题教育,结合寒假社会实践,引导全校学生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并办出“节日手抄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展评。
2.开展公益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村委清洁卫生、环境保护和公益宣传,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军烈属做好事、献爱心,宣传节日文明礼仪和低碳生活知识,营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3.开展春节送温暖活动。在寒假期间,学校领导组织教师代表慰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离退休困难职工等,向他们送去了新春的祝福。
4.参加春节文娱活动。我校组织学生参加了新春联欢,丰富了学生的节日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加深了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理解。
二、主要做法
1.加强宣传,着力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传统大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放假前,我校将“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实践活动写入《寒假告家长书》中,要求家长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春节传统习俗、丰富春季文化内涵宣传,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2.制定计划,精心安排,确保每位学生将此项活动落在实处。我校结合自身实践情况,顺利完成了本次主题实践活动。
3.收集成果,集中表彰。
【关键词】德育教育传统文化中学教育
1.中学德育教育中的常见问题
一是相对滞后的中学德育教育体系。主要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表现出相对滞后的一面,教学手段单一、滞后使德育教育降低了实效性,传统文化难以有效融合德育教育。德育教育理论知识在信息时代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吸引力不大,采用传统教学手段,较多学生存在发呆走神的表现亟待解决。相对滞后的教学内容使产生厌烦心理的中学生逐渐增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更关注,也表现出叛逆性。所以,教学内容枯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传统文化融合德育教育方面也受到不利影响。二是中学德育教育融合传统文化的程度不高。因不重视传统文化而使中学德育教育融合传统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中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环节较为薄弱。通常中学教育为提高升学率,在文化课程安排方面比较重视,对德育教育的作用有所忽视,在德育教育中使传统文化的应用较少。另外,尽管一些学校在教育内容中涉及传统文化,但因教学手段和内容相对滞后,难以实现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的目标。三是中学德育还存在较弱的教育氛围。文化课程是中学教育重点,使中学生难以对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接受,短时间内不能对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真正领悟,影响对学生培养系统的德育及传统文化内容。在学生学习中,学习氛围与环境比较重要,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文化的影响。所以要改变中学德育教育融合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与德育教育有关的传统文化气氛。
2.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应用的作用
一是对于健全中学生人格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十分丰富,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教育资源,作为教育方式值得引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严谨,学习精神一丝不苟,对于树立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方向十分有利,对于中学实施管理德育教育比较有利。在德育教育中应坚持的素质教育理念以德育为先,对传统文化的汲取为精髓,使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提高认识,对于其精神世界的塑造及人格的健全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对中学生良好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具有漫长历史的中华民族,具有爱国精神和自强不息的信念。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应用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对国家的认识产生一定影响,对个人与民族间的关系加深了解,使爱国主义思想得以形成,进而使其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
3.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应用的策略
一是教师应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在德育教育中,教师作为传播者对于培养学生占据主导地位。应使教师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在教学中不断积累,使教师价值观、道德观等品质得到真实反映。作为德育教育资源中的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应积极主动参加培训传统文化类课程,多读好书,将传统文化向文化素养内化,在德育教学中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二是对传统文化指导思想进一步确立。中学德育教育以孝道、诚信、严于律己、宽容待人等内容为基础,学生应深入了解并向个人情感与思想中内化。教师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将传统文化融入,使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对中学生开展有针对性地教育。指导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甄别,在学习中对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利用。三是在德育教育中不断完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对传统文化教育准则与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教育准则与目标是弘扬传统文化道德,与学生发展实际需求相符。在德育教育中将传统文化作为载体,弘扬德育文化思想与精神,使传统文化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室内设计教学主要根据西方先进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这就使学生在室内设计时主要采用西方设计理念来进行设计,而忽视了大多数中国人还是难以接受西方文化的感受,这就造成了室内设计教学不能正常的发展。面对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建议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的教学中,让学生能将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去,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主要写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教学中,并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更需要综合能力强的人来服务社会。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实践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事实证明,只具备实践能力的人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所以在室内设计教学中,不仅要对实践技能进行训练,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在室内设计教学中,教师一贯注重对西方设计理念、西方设计潮流的讲解,认为西方化、欧式化的设计风格能够完全满足中国人的需求,所以在学生进行室内设计是主要以西方化、欧式化设计风格为主体进行设计。设计作品突出表现为时尚化、前卫化。面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果,教师对学生西方化设计理念的过渡教授,使学生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学生的设计作品主要彰显西方文化,过度依赖西方先进设计,而缺少民族气息,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的室内设计中应满足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好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将室内设计设计出中国的味道。
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学作品,增加学生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后人通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记载,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因此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的古典作品,让学生通过文字想象古人生活的室内环境。通过文字激发学生文学的创作灵感,从而让学生将传统文化运用到室内设计中,使设计作品充满民族文化,充满中国韵味。对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是室内设计教学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将文化气息的文字在空间环境设计中转化成优雅、清淡、清新的设计画面,利用古典文学作品,更多地让学生摆脱西方文化的束缚,使室内空间环境更符合中国传统的气息,进而使学生更好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室内设计,不断发展和传承中国文化,让学生思想上有了中国文化的设计理念,为室内设计的其他方面打下基础。
将中国传统装饰陈设引入室内设计教学中,增加学生室内设计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使其产生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装饰和室内陈设,比如图腾装饰符号、动物、植物和人物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装饰图像,这些装饰符号都是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中国古人在室内的陈设也是非常讲究的,不同的环境陈设也不同,通常在古人的大厅上将会摆一些清幽淡雅的花,再配上一些书画作品,来增加书香气息,这种虚实结合的室内设计理念,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意境。中国古人在室内设计时,也会将一些富有精神力量的装饰设计在室内,正如我的所知道的,古人一般都会有自己的一些信仰,一些精神寄托,比如信佛教、儒教、道教,他们一般会在室内张贴装饰图像,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思想。如果学生能学习利用古人室内装饰和陈设的艺术,并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来,那么学生的室内设计将更具有创新性,既可以让人们陶冶情操,也能让人们进入到传统文化独特的情境中。所以将中国传统装饰陈设引入室内设计教学中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