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特定环境、性格建筑语言、精致简约、统一与协调
Abstract: In modern building designing, it would make the architect to search for the language to express creatively the own character of a building in proper constructing place, the result is that a modern building with tension and modesty come into beings. The design of Longzehuayuan is the best exemplification of this kind of special design language.
Key words: given environmentcharacter design language
delicate and contractedunification and harmon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概述: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靠语言或文字来表情达意,一个建筑师向民众传达自己的设计意图时,就要使用建筑语言;而要形成具有风格的建筑,还得使用性格建筑语言。例如:提到古罗马建筑,很多人都会想到罗马大斗兽场和万神庙[1],这两个著名建筑就是运用了罗马柱式、拱券或穹顶等建筑语言,这些建筑语言就是古罗马建筑的性格语言,使人记忆犹新、“过目不忘”的语言。“龙泽花苑”也是通过使用自己特色的性格语言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
龙泽花苑工程概况:
“龙泽花苑”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市政广场西侧、北邻环山路、南面是龙泽湖,西面是御碑楼路,是一处由叠加别墅和联排别墅集合而成的高档住宅小区。总用地48亩,总建筑面积为35000平方米(见图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平面处理上与立面造型上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语汇,而在整体环境下,既彰显自己的风采又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统一。
三、性格建筑语言造就新颖灵动的居住空间
1、总体设计理念
在这样一个理想的环境空间里,无论是“龙泽花苑”的整体规划还是单体设计,设计师都力求将建筑融入到环境中,体现绿色生态的设计概念;体现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精华,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表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强调设计的高品质,体现生活的高品味,倡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2、结构布局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的审美要求的提高和求新求变的心理,设计者就需要创造一个新型的居住空间满足市场的需要。人们已经习惯了平板式的住宅,只有二维的生活空间,而缺乏上、下的第三维空间。完全跃层式布局,因一般都面积较大,对于经济实力欠乏的居住者来说还距离太远。而“龙泽花苑”的叠加别墅就是在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空间形式。
这种空间的布局,就是“三层两户式”布局。对于一栋楼的每一个单元来说,既有公共楼梯间,又有室内楼梯,此楼梯与完全跃层式布局的最大不同就是两户共用一部楼梯。一层与三层的空间为独立的两户空间,而二层以楼梯井分界,将空间分成南北两部分,楼梯间布置在平面的中间位置。每户在高度上为两层空间,但在平面上却不是完全的两层,而是一层半。三层与一层设计厨房、卫生间、餐厅、客厅或一个次要卧室,二层均为卧室,保证每户至少有一半的卧室为南向采光。四层与五层的平面与一层和二层的平面完全相同;六层是独立的一户(含有五层的一部分),而因地处泰安,北有泰山,最好做露台在北侧,这样北侧房间进深小了,但由于将公共楼梯间一分为二分到东西两户内,使东西方向的开间增大,所以房间仍很适用(见图2―图5)。
室内普通房间的层高为3米,但是起居室(南向)的层高为4.5米,这样对于一户来说,就有三个层面的空间(见图6、图7)。因此说,叠加别墅是一种崭新的空间形式,又是有着灵气和流动的空间。
对于联排别墅,每户均有一小庭院,也是其特色之一。
3、独特的造型设计体现独特的性格设计语言
“龙泽花苑”别墅的造型也是可圈可点。因为该项目位于泰山脚下,背靠泰山,将建筑融入到泰山大环境的景观之中,是设计的重点;该地块在市政大楼西邻,协调与市政大楼的空间和尺度关系,同时利用此绝佳的城市地理位置是设计的难点。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同时,用建筑语言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在造型上体现出来。
首先,在泰山这个大环境背景下,依山傍水,如何将建筑融入而不是凸显,设计师大胆借鉴环山路北侧山腰处一栋建筑的做法,即在色彩上使它暗下去,使用与绿色的山体和到冬天时的雪山都能和谐统一的灰色调!对于住宅来说,纯灰色太缺乏生气,但增加白色线脚和装饰后,既庄重大方又不失活力,可谓一举两得。在泰城,“龙泽花苑”成为第一个使用灰色的住宅典范。因此,色彩对造型有极大的烘托作用。
其次,“龙泽花苑”座落在市政大楼西侧。市政大楼是一座庄重大方却又有着现代风格的大体量建筑。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东西248米,南北66米,高33米,屋顶为倒梯台平屋面出挑形式,檐口外挑7.8米,高3.6米。这样一个巨大的单体建筑,对于单体别墅来说是不能与之平衡的。因此就要靠群体的力量、有序的排列、简洁的造型等这些建筑语言来体现达到或趋于平衡。[2]当然,单体间的排列属于规划范畴,这里不在赘述。只对造型简单讨论一番。
作为别墅,采用坡屋顶是最易被人接受,也最和谐。而市政大楼是平屋顶,怎样与之协调?因为大楼是倒梯台形式,檐口出挑大又高,就象扇起的翅膀,与正常的双坡顶正好反向,可以采用且与大楼非常协调。
在规划上,考虑到体量关系,将局部六层叠加别墅规划到地段的东侧亦即大楼的西邻。叠加别墅进深大,不仅可作成反向双面坡,还能在两坡顶结合处做一段平屋面,即可解决排水问题,又可满足太阳能的放置问题,在视野上还看不到太阳能(因反坡),还不影响侧立面的效果,甚至室内空间也很好使用且有特色,简直是一举多得!在顶层的南向阳台处和屋顶露台处的屋面作成玻璃顶,使屋面不是蓝灰彩瓦一片,并且使人的感觉通透、不压抑、美观精致。
联排别墅因进深小,体量也小,采用单坡顶与平坡顶相结合、部分逐层退台的屋顶形式。从坡度、色彩等方面与叠加别墅保持一致。
叠加别墅和联排别墅,在窗子的立面处理上也是别具匠心。无论是凸窗还是普通窗都在南向设了小气窗,还有玻璃砖的使用(阳台处分隔两户的墙体),每个单元入口处的玻璃雨蓬、门厅两侧墙也有两条竖向玻璃砖墙,其他方向上的窗子也没有随意设计,而是考虑每户的视野,尤其朝市政广场方向。从附图上可见一斑(见图8―图11),而小的装饰与大的造型却是相得益彰,整体上精致简约。
四、结束语
“龙泽花苑”就是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独有建筑。在2004年度,第一届“威海国际人居建筑设计大赛”中“龙泽花苑”获银奖第一名。
整个小区于2005年全部竣工,市民对此小区“既叫好又叫座”。从它的成功使我们领悟到:建筑创作需要切合实际,不能刻意的盲目追求,而是要尊重环境,用严谨的分析启发我们的创作灵感。
作者简介:
赫尔佐格&德梅隆始终坚持从动机―材料―工艺―象征性的关系,与图像零距离的接触,策略地介入图像时代。本文无法分析新型的生态技术手段在生态建筑领域的应用,也无法对生态建筑做一个系统的归纳总结,仅从材料的肌理、属性等方面,概要论述材料对建筑内部生态的调节作用、对建筑主题艺术效果的表达呈现、对环境的影响
研究意义
生态学概念是源于八十年代能源危机意识和环境污染而产生的。在生态学知识的传播中,使得生态学与其他领域的学科产生互动联系,生态建筑便是如此产生。生态建筑是要求在建筑任务框架内的,解决生态学的某种要求。因为每项建筑活动都要触及人们生活的基本情况,并使这种情况改变,生态建筑经常要求建筑要以环境可承受为先决条件。同时,这种在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对自然的侵扰应尽可能地减低,并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虽然不同于其在自然法则上的意义,但它们仍然是同一体系的学科内容。在今天的生态建筑中,首要关注的是环境的承受性,如爱护材料资源,减少能源流失,弃用对健康和环境有高度伤害的建筑材料等。这使得建筑材料的应用也成为生态建筑设计的其中一项讨论要点。
赫尔佐格&德梅隆的设计案例分析―Dominus Winery
Dominus Winery项目,是赫尔佐格&德梅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纳帕山谷的一项特殊项目。这个约333英尺长、82英尺宽、30英尺高的长方体块,巨大的建筑体量使设计师首先想到的是将它隐藏到场地中去。他们在场地附近找了一种颜色和土地几乎一样的玄武岩材料。并将它与钢一同运用到建筑中去。
首先从建筑构造来说,均质的钢架构成建筑的内部结构,在钢结构的外表紧贴着作为立筋的钢管。而钢筋绕弯曲的缠绕式固定,令人联想到手工艺人的古老技法,石材作为初级肌理与钢筋组合非常协调。石料的大小也是经过静心挑选的,石块自下而上由小到大,形成有规律的肌理效果。石料大小的不同,既能根据建筑内部功能的不同需求,通过石缝获得通风采光,同时也达到了设计师要求的“能有石头的实体的感觉,又能通过石头缝里的光线感受到虚的空间”的效果。
其次,除了空间置换上给人带来的特殊体验感觉外,石料作为建筑护结构的应用,在建筑功能的需求上,也带来了非常实用的实效功能。
石料作为自然界的初级肌理,其自身就具有本真物化属性和力学性能特点。Dominus Winery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加州所处的太平洋沿岸有火山坐落,而玄武岩则是一种基础性喷岩,体积密度大约在2.8―3.3g/cm?,其质地致密,比重比一般花岗岩都重。利用天然材料不仅能解决建筑的功能需求,且玄武岩自然的花色,能很好地和周边景观相协调,充分展现材料本身的形体美。
赫尔佐格&德梅隆的设计思想
瑞士建筑师雅克・赫尔佐格&皮埃龙・德梅隆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独立的建筑实践活动。他们以建筑的本质为基础,以现代的语言和先进的技术为手段,探索建筑的多种可能行。他们设计的Dominus Winery激发了人们对建筑的想象力,以其独特的方式再现自然材料在建筑设计中多变的自然属性。而他们将其所谓的“人工自然”来赋予建筑更深的意义时,结构技术只成了他们设计的手段。此时,可以建筑在满足实用功能需求的同时,还担任着艺术延续的重责。
自然材料的影响
1.自然材料在建筑的应用
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更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见证历史。而建筑材料的应用在某种程度折射出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原始社会,人类自身的认知水平不高,只能运用简单的动作,利用自然中的土、草、石、木等自然材料构筑人类最基本的居住场所。这些自然中形成的天然材料即称之为自然材料。
而每种自然材料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属性和物理功效,如石、木、土各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当今社会,人们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对自然材料进行初级加工,在建筑构筑中大量应用。如美国本土的房屋许多都是利用木材,一是由于当地木材资源丰富,二是木材自身有很好的呼吸作用使得其在建筑材料应用中深受欢迎,木材能有效的调节房屋内的温度,使房屋内部的温差不至于太大,而且其自身拥有的特殊的自然属性令人们对木材非常喜欢;中国的新疆地区则以生土夯实墙为主要营造模式,利用本地材料低能耗,较强的保温、隔热的物理性能,使生土材料本身得到充分的利用,建筑的居住功效也得到很好的保护;而石材除了在Dominus Winery的应用,古罗马建筑也是对石材理性应用建造的耀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型技术、材料层出不穷,尽管生态建筑的实现有众多形式,但不断适应地域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是建筑低能耗、高节能应是生态建筑的标志。而自然材料作为初级材料,其自身就具有生态环保的意义,自然资源与新型技术的结合也能实现建筑的生态节能功效,这也应是生态建筑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2.自然材料对环境的意义
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宫殿虽然实用石材建造,单就其本身的技术手段并无特别高明之处可讨论,但通过现存的石材残存痕迹,其建筑所拥有的价值意义就值得人们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这种石材对环境本身是无害的,它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令其能一直保留至今,其岁月的痕迹毫无虚伪的人工修饰,被风蚀残缺自然特征表露无遗,让人们认识到它一切都是短暂的,都在流逝。
古罗马宫殿运用的是经过简单加工的初级石料,石料取自自然,对于当时自然环境占大比重的环境自是高度融合。对环境的整体协调与保护有不可言说的重要意义。
而在工业化急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通过对被弃用的自然材料再利用,希望借助这些旧材料,叙写对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记忆。博物馆的外墙是用砖砌材料,砖是以天然黏土类物质加工制作的建筑材料,是颇具价值的建筑材料。
两个案例陈述的都是对自然材料的应用对整体环境产生的空间、情感影响。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对“生态性”有一种偏离的误解,认为生态建筑应该探讨高科技在建筑中的应用,考虑了很多技术和手段方面的因素,导致忽略“人―建筑―环境”的整体思考,在追求新技术的应用时,更应关注建筑材料在生态技术上的影响,及对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小结
在环境“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自然材料应该重新寻回自身的价值与定位,而设计师则应积极思考如何合理运用,创造出具有强烈生态与艺术气息的建筑作品。通过对建筑材料的初步认识,能让我们认识到生态建筑不是为了挑战技术而产生,而是在满足其基本建筑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而透过对自然材料应用也能起到调节建筑生态功效的作用。
【关键词】人民日报社新大楼;建筑;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J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21-02
最近,与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即“大裤衩”)遥遥相望的人民日报社新大楼(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走红网络。一组新大楼的照片被网友毫不留情地封上了千奇百怪的封号――“电熨斗”、“航母”、“夜壶”、“土豪金”,外号一个接一个,简直是数不胜数,更有甚者称这幢大楼像极了男性生殖器官,与央视新大楼阴阳调和(图1)。
网络上的各种议论沸沸扬扬,该大楼的主设计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态度却冷静而淡然。他回应称,普通民众对大楼形象的评论完全不会影响到自己的设计初衷,无论大楼被大家比作什么都不会对他本人造成任何困扰。
网友的调侃、设计师的回应,究竟孰是孰非?对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人民日报社新大楼的设计理念、规划思路等,指出在对一个建筑进行评价时,均应当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尤其应就大楼投入使用后的实用性再行评价,而不该以一孔之见妄下评论。
图1 施工中的人民日报新大楼
一、新大楼的地理位置
人民日报新大楼,即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又称人民日报社新办公楼。大楼选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是北京市CBD商务区的往东的地理延伸,北达朝阳北路,南抵建国路、金台西路,东靠金台路,与落成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遥相呼应。
二、大楼的设计理念与评价
(一)大楼设计理念
人民日报大楼总建筑面积135797平方米,建筑主体由国际会议中心、图书馆、报业大厦等组合而成。其中塔楼的建筑高度超过了150米。人民日报新大楼从2009年方案中标到2014建成,时间共计5年。
人民日报大楼整体设计形式为圆形,寓意“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思想。整个建筑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以人字形的平面切合人民日报社的主题,创造尺度宜人的空间关系,自然柔和的曲线造型,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从长方形的场地中切出一个椭圆形,进而生成一个三面方向都是曲面的外部形态。
这个造型有两个依据:一个是形式,曲面的形式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具有美感和动态;第二个是从内部功能出发,从平面布局来看,它的走廊是由曲线构成的,线条柔和、自然。避免了人们长期在一个办公环境内工作,每天沿着单一的直线行走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转为由曲面的形式消除人们的疲劳感。
大楼的设计理念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炼与总结,以及对北京城市历史内涵的挖掘,追随时代潮流,与“人文”、“和谐”的主题紧密契合,采用象征手法加上丰富动感的形式,呈现出建筑即独特又极富时代感的特点。
(二)大楼评价
有关人民日报大楼的结构以及形式上的创新,项目建筑师指出:“这是一个下大上小的设计,这样的构造,是对北京抗震要求的一种回应。下大上小的圆形三角结构构图形式比长方形的建筑构造要稳定,先天上来讲,这就是一个结构稳定的建筑。因为其独特的稳定性,它的用钢量会大大减少,与同类建筑比较,人民日报大楼的钢使用量将能节省20%左右。然后,在空间的使用上,虽然形状是变异的,是椭圆形的三角平面,但它的空间是很好用的,例如同样的体积,圆球体护面积最小,这又是先天的一个条件。”从这段简短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师在对建筑的结构坚固方面有着极其充分的考虑,建筑形式方面也是下尽了功夫。认真严谨的态度正好对质疑者作出了强有力的回击,让看似有理有据的网络攻击无功自破。
大楼的整个建设用地被已有的道路划开分为南北两片区域。主楼中的报刊业务综合楼分置在道路的南侧,图书馆和学术交流中心则坐落在道路的北侧。在场地规划方面,大楼采取集散广场这一亮点设计,在原有的传统人车分流的基础上,通过集散广场的形式对原有的空间关系进行进一步整合。报刊业务综合楼设置了两个主要出入口,其中对外出口采用底层架空形成前广场,而主楼东侧形成对内的后广场。曲线的建筑表现手法让枯燥的建筑有了动感的流线感,整体的画面更是生动且有变化,沿道路推进的轴线关系更是与空间上的轴线延伸形成了流畅自如的效果。一层平面的门厅采用局部挑高的处理方式与前广场沟通对接,360°的环形玻璃幕墙打造了开阔明亮的视觉体验。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曾在其著作《建筑十书》中明确指出三个基本的建筑美德,即坚固,实用和美观。建筑师拉斯金也在其著作《威尼斯之石》中提到建筑应遵循的三种基本美德:第一,用起来好,即以最好的方式建造;第二,表达得好,即以最好的语言表达事物;第三,看起来好,即它的存在让我们感觉快乐。
综上所述,评价一个建筑好与不好,应该遵循好不好用、坚固与否、美观不美观等特点来综合评价,而不应该仅仅凭借独特的造型就对起全盘否定。人民日报社新大楼虽然造型独特,但至于好与不好、成功或不成功,还有待日后投入使用后再进一步检验,不能全凭一方见解而妄下评论。
三、启示
无论是从功能上看,还是从造型上看,人民日报新大楼都以建筑美德的要求在鞭笞着建筑师与工程师。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曾在其著作《幸福的建筑》中谈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建筑形式,他说:“每个不同的国家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就是它区别于邻国的那些东西,你只有在弄清楚了中国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国家以及她应该秉持什么样的价值观之后,才有可能来讨论中国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一幢应运而生的标新建筑一定会引发争议甚至舆论,但建筑师甚至政府相关部分需要有使命感,清楚中国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国家,想要建成什么样的建筑才是当务之急,普通大众应该秉持包容之心。”这段话语仿佛提醒着我们,在彰显建筑设计水平的同时,除了标新立异,还应该铭记自身价值取向。我们应该摒弃那些不好的视角,宽容地去接受各种各样不同的建筑形式,少一分批评多一份鼓励,而政府也应该肩负起使命感,引导人们的审美,和建筑师、规划师、哲学家等各个行业的专业人士一起为创造出代表我们国家的独特建筑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古罗马]维特鲁威.陈平译.建筑十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9世纪晚期,钢筋混凝土问世。20世纪初开始,欧洲桥梁工程师将钢筋混凝土用于桥梁建设。瑞士工程师罗伯特•麦拉特最早设计了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拱券桥,展现了钢筋混凝土富于感染力的结构之美。混凝土的可塑性使曲线造型非常容易,钢筋的“加盟”增强了混凝土的抗拉性能,如此可以方便地按照结构逻辑设计造型,呈现结构自身的艺术表现力。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建筑师爱德华多•托洛哈最早在建筑中运用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又薄又轻,受力合理,可实现大跨度,曲面造型轻盈飘逸。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被誉为钢筋混凝土诗人的意大利工程师兼建筑师皮埃尔•奈尔维(1891-1979)的展现钢筋混凝土美妙结构的建筑作品引起了轰动。一提到混凝土诗人,人们往往想到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同样被誉为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善于运用清水混凝土,表达的是质感诗意。而奈尔维呈现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之美,表达的是结构诗意。奈尔维是学结构的。大学毕业后在混凝土学会干过两年,由此对混凝土的技术特点有深入的了解。他的这一经历与贝聿铭类似。贝聿铭毕业后做过几年混凝土防空工事设计。奈尔维和贝聿铭都对混凝土的美学价值非常敏感,是发掘运用混凝土艺术美学的大师。在混凝土领域,奈尔维的成就更突出一些。奈尔维设计的意大利都灵展览馆(1949年建成)是钢筋混凝土薄壳建筑,屋顶采用波浪形薄壳拱,纵横两个方向都是拱型。波浪形薄壳拱截面惯性矩大,受力性能好。都灵展览馆跨度是80米(如图4所示),是当时跨度最大的混凝土屋盖。奈尔维创造了新的空间形式,通畅而优美。奈尔维还发明了钢丝网水泥,用于都灵博物馆的波浪形薄壳拱。钢丝网水泥壁薄体轻,抗拉强度高于普通钢筋混凝土,厚度只有3公分、4公分,最薄可做到2.5公分。钢丝网水泥形成造型也比较容易。
为了缩短工期,降低造价,奈尔维创造性地采用了装配式技术,将薄壳拱拆分成小块预制,连接处用后浇混凝土进行连接。现在装配式建筑应用的叠合技术源于奈尔维。都灵展览馆是世界上最早的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建筑。由于采用了装配式,都灵展览馆建设工期得以大大缩短,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都灵展览馆的双向薄壳拱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在拱腹壁开设天窗,既实现了采光通风功能,又减轻了预制构件的重量,还是一道美丽的“风景”。都灵展览馆建成后受到了建筑界的好评,被誉为自英国水晶宫开始的现代建筑一百年来最优秀的建筑之一。都灵展览馆之后,奈尔维又设计了罗马小体育宫。罗马小体育宫对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之美展现得更为全面,更为淋漓尽致,获得的好评更多。罗马小体育宫是一座圆形建筑,直径60米,奈尔维用36根倾斜的Y字形钢筋混凝土柱和抛物线薄壳构成了轻盈优美的主体结构(如图5所示),巧妙地运用了拱券原理和薄壳原理。小体育宫也是装配式建筑,运用了带肋的钢丝网水泥薄壳和预制与现浇叠合的技术。柱和屋盖表面为清水混凝土质感,没有任何装饰。奈尔维为美国旧金山设计的圣玛丽教堂于1972年建成,是一座著名的地标性建筑,结构为钢筋混凝土。透过圣玛丽教堂可以看出混凝土可塑性具有无限选择。但我觉得奈尔维的这部作品没有什么诗意,看不出诗的浪漫和激情,诗的节奏和韵律,外观像一顶怪异的礼帽(如图6所示)。不过,从教堂内部看钢筋混凝土网格肋,倒是别有韵味(如图7所示)。奈尔维设计的最后一个建筑作品是梵蒂冈会堂—一座宗教建筑(如图8所示)。在梵蒂冈会堂中,他更为精致地展现了力学逻辑,采用变截面柱和按等压力分布的屋盖抛物线拱券。除了诗意,还有神圣的严谨与精确。奈尔维是一位伟大的工程师和建筑师。他富于创新精神,大胆尝试新的结构技术,将混凝土结构之美妙作为艺术元素表达出来。他的目的首先是实现建筑功能,形成无柱大型空间,其次是降低建筑成本。在运用合理的结构形式的同时,也获得了优美的力学美学。奈尔维是把建筑功能、建筑艺术、结构合理性和成本控制结合得最好的设计师,他不仅能表达钢筋混凝土的诗意,也能表达钢筋混凝土的哲学逻辑和理性,展现出科学之美。奈尔维是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发展贡献最多的建筑师。20世纪50年代,墨西哥城建造了一座体量不大的薄壳建筑—罗斯马南泰阿斯餐厅,在建筑界影响很大。这座由西班牙裔墨西哥建筑师费利克斯•坎德拉设计的餐馆于1957年建成,造型犹如花瓣,30米跨度的薄壳只有4公分厚(如图9所示)。在利用、呈现钢筋混凝土结构艺术元素方面,有一位比奈尔维名气更大的建筑大师—埃罗•沙里宁,尽管沙里宁在混凝土领域的艺术成就未必比奈尔维更突出。埃罗•沙里宁(1910-1961)是芬兰人,13岁随父亲移民美国,后来加入美国籍。芬兰是一个只有几百万人的国家,却出了三个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阿尔托、艾里尔•沙里宁和埃罗•沙里宁。埃罗•沙里宁是艾里尔•沙里宁的儿子,也被叫做小沙里宁。埃罗•沙里宁的建筑作品风格被称作“有机功能主义”。埃罗•沙里宁的母亲是著名的雕塑艺术家,他从小学习雕塑,最初的职业理想是当雕塑家。他的第一任夫人也是雕塑家。埃罗•沙里宁后来改学建筑。他的建筑设计非常巧妙,既保持了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传统的简洁,又富于雕塑感;既简单,又不凡。他对混凝土的运用可谓巧妙自如。
埃罗•沙里宁是耶鲁大学的毕业生,他为母校设计的冰球馆(1958年建成)是一个呈现钢筋混凝土结构之美妙的著名作品(如图10所示)。耶鲁大学冰球馆的结构,中间是一道钢筋混凝土拱形龙骨,两侧为倾斜的钢筋混凝土基墙(如图11所示),龙骨与基墙之间为悬索结构屋盖(如图12所示)。结构构件表面质感为清水混凝土。沙里宁将龙骨端部向上悬挑扬起,使建筑物充满跃跃欲试的动感。1961年建成的华盛顿杜勒斯机场和1962年建成的纽约肯尼迪机场第3航站楼,是埃罗•沙里宁展现结构美学的最著名作品,也是建筑界公认的艺术珍品。可惜,沙里宁1961年死在脑科手术台上,没有看到自己的伟大作品。华盛顿杜勒斯机场航站楼用16对倾斜的钢筋混凝土柱撑起了悬索结构的屋顶,斜线和抛物线的美妙结合,形成了美妙通畅的空间与造型(如图13、图14所示),既简洁,又丰富,表面为骨料外露质感。1962年建成的肯尼迪机场是钢筋混凝土Y型柱支撑薄壳屋盖的结构,跨度45.6米,长度182.5米,造型像展翅飞翔的大鸟(如图15所示),结构所展现出来的美妙和寓意与建筑物功能恰到好处地契合在一起,使这座建筑被誉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埃罗•沙里宁还有一个伟大的成就,是作为设计竞赛的评委,在落选方案中发现了丹麦建筑师约翰•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方案,并极力推荐,使人类建筑史上多了一件伟大的建筑艺术珍品。悉尼歌剧院是钢筋混凝土薄壳建筑,造型像风帆,也像贝壳;表面质感光洁,建筑整体具有雕塑感(如图16所示);既有着简洁的斯堪的纳维亚传统的灵魂,又蕴含着丰富的表达,远近高低各不同。悉尼歌剧院造型优美的帆型屋顶由预制的预应力带肋薄壳板装配而成,预制构件的连接点采用后浇筑混凝土叠合技术,帆型屋顶下的墙体为清水混凝土。悉尼歌剧院是一部混凝土艺术交响曲。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师约翰•伍重(1918-2008)受过很好的建筑专业教育,曾经以丹麦和瑞典最著名的建筑师为师,并与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芬兰的阿尔托共事过。但在参加悉尼歌剧院方案竞赛时,38岁的伍重并没有什么名气,方案在初选时就被淘汰。
关键词:古建筑:历史发展;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10-0082-02
中国古建筑以封建社会为代表,追求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一布局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可视为是其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建筑的历史也可视为是反映了其建筑文明发展的轨迹,而在其发展进程中若干重大的建筑成就则成为其历史发展的标识物和人以为豪的共同记忆或民族文化遗产。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就是这个意思。
1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1.1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1.2轴线的空间艺术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 “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表现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尊卑差别。
1.3“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使建筑和谐于自然之中的环境态度。例如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业(金谷园): “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干扃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历来的山水“画论”,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2 西方古建筑的特点
2.1立体感官,单一布局
与中国的古建筑相比,西方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建筑体系,它的建筑风格也是一脉相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便是“立体感官,单一布局”的突出表现。这些柱式结构的建筑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有些柱式的柱头是简单而钢挺的倒立圆锥台,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有的则是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带有婀娜潇洒的两个漩涡,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虽然以柱式为构图的原则所展示出的是单一布局,但其所蕴涵的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带给人们的却是立体感观的视觉冲击与震撼。
2.2神亿陛和宗教性
西方古建筑多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的特点。这是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文化一支独秀,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而正是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是基督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作为富有浓厚神化性与宗教性代表的哥特式教堂,其内部结构全部,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问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便是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他们也因此把西方古建筑的神话性与宗教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3 古建筑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特征
3.1古建筑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3.1.1务实精神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筑概念都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始终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落,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论建筑群有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想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3.1.2恒久变易观念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采用通用式设计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因此,久而久之,使人们形成了恒久变易的观念。中国建筑不注重外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建筑序列犹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有豁然醒悟之感,这一点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古典建筑在重领悟、重层次、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古人对感受与领。悟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本身的注视。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不变的院落,通过无限衍生,便能演绎出无穷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恒久变易的内涵。
3.1.3中庸思想中国建筑往往把和精华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则是质朴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正因为如此,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 “中”为适应之谓, “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中国建筑造就了人们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
3.2古建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3.2.1独立与自由
古代西方建筑往往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他们常常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古代西方建筑在一套独立的建筑体系上,形成独特的方格,他们布局单一,似乎根本不需要多余的建筑来衬托。西方的建筑师们巧妙地把西方人的思想融于建筑,并形成迥异的风格。因此,正是由于那些极力表现人性的建筑使人们更加渴望去追求独立与自由。
3.2.2思维的缜密与创造力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游戏场景设计;运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也始终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论是故事内容还是绘画风格,中国传统文化对动画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动画风格众彩纷呈,从动画产生之初,就蕴含着特有的民族风格特征,例如水墨国画、皮影、剪纸、京戏、瓷器青铜器、敦煌壁画、太极八卦等等,其绚丽多姿的形式和表现内容为中国动画乃至世界动画的创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时间的沉淀,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积累了大量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如:新石器时代质朴厚重的彩陶、商周时代神秘雄浑的青铜器纹饰、战国时期灵巧多变的器皿,以及意境深远的国画笔墨、复杂多变的装饰图案、造型生动的民间剪纸、色彩绚烂的木版年画等等,都充分体现了或简约或精致,或恢弘或灵巧,或粗放或工整,或质朴或奢华,或娟秀或热烈等多种手法。许多传统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科技和工艺的不断进步,经久不衰,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元素。
计算机技术与游戏的结合最早是以街机游戏和单机游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虽然表现简单但都是由计算机绘制的图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Atari公司开发的第一款视频游戏“PONG”。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游戏的发展突飞猛进,技术的进步使得生产商开发出更为轻便的街机版本,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个人电子产品成为可能,矢量游戏的开发使得“任天堂”成为计算机游戏产业的一支生力军。20世纪80年代末,计算机图形设备的发展大大积励了软件编写者改进模拟器和影像创作等专业领域,即使在3D环境中,模拟和表演也是属于不同的问题范畴,常常使用Pantbox, Adobe Photoshop等工具来修饰润色。20世纪90年代,街边游戏厅里的游戏机中的硬件可被追溯到商用飞机制造者和军队训练官所开发的飞机模拟技术。1994年,亚历克斯・塞罗皮安和杰森・琼斯为苹果公司制作了第一款大卖的游戏,是第一人称射击作品《马拉松》系列。
数字媒体化大大简化了不同学科间各种形式和内容的相互转换。游戏制作再也不想早期那样,被放在了一个与电影同等的位置上,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关注。现如今许多数码游戏都来自于影视作品或者是历史神话小说,当代的数码游戏制作更为精美和生动,电影与游戏在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次世代游戏的到来,使游戏行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次世代本来代表的是拥有更高cpu硬件设施的电视游戏,即戴着头盔能感到wii拳击的震动、拿着拳套能感应阴森恐怖的氛围。绝对让玩家融入气氛的Xbox360的《生化危机5》还带有场景破坏,能打下一片墙,还拥有超真实的第一人称射击,现在的《战争机器》也被运用到了网络游戏上。
我国古代建筑在Q版游戏场景设计中的运用以及重要性
Q版游戏场景设计的概念
游戏场景设计是指游戏里除了那些有生命的造型外的一切物的造型设计。包括房屋、道具、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
Q版,其实这个名次来源于英文Cute(可爱)的谐音Q,通常意义上讲的比较梦幻、卡通、可爱的类型。那么Q版风格的场景设计也就是走的可爱风,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一切写实的场景可爱化,为玩家创造一个圆润可爱的世界。
建筑与游戏场景设计的关系
游戏场景设计是游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游戏场景设计能提升整个游戏画面美感,能够使游戏的渲染效果更加饱满,并利用游戏主题突出游戏主题、强化渲染游戏主题。游戏场景交代游戏中的时空关系和营造氛围,体现故事发生的地域特征、历史时代风貌、民族文化特点。很多游戏当中的场景都来源于真实的世界但又“架空”世界。选择什么建筑风格直接影响着游戏是否能够很准确地表达出游戏时代背景、发生的地域、时代风貌以及游戏本身要带给玩家的主题和思想。因此建筑的风格选择,造型在游戏场景设计中非常的重要,直接的呈现给玩家一个虚幻又逼近真实的游戏世界。
现在的风靡的游戏中的借鉴的建筑风格,常见的古希腊建筑风格:例网游《MYTHEON》,古罗马建筑风格,欧洲中世界建筑风格:例《永恒之塔》,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中国风格:单机版的《功夫熊猫》网络游戏《诛仙》等。
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我国古建筑主要以木材、砖瓦为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我国古代建筑的分类
中国古代建筑按功能分为7大类:居住建筑、城市公共建筑、宫殿建筑、礼制与祠祀建筑、陵墓建筑、佛教建筑、园林和园林建筑。建筑的类型多,形成了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
我国古代建筑在Q版游戏场景设计中的运用
相比于魔幻风格(魔兽世界、暗黑破坏神)、欧式风格(天堂、永恒之塔)、玄幻风格(兽血沸腾、斗破苍穹)、中式古典风格(仙剑奇侠传、轩辕剑)等已广泛应用的风格模式,Q版风格越来越成为游戏风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特别多的Q游戏场景设计都借鉴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国内的甚至国外的游戏开发都会大量在游戏中加入中国古建筑元素,例韩国的游戏《热血江湖》游戏背景是古代武侠之风,游戏场景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特色建筑。国内的《问仙》、《封神西游》、《鹿鼎记》等。
游戏场景设计的思路与原则
首先,整体归纳游戏主题,从宏观上把握游戏的基调,即驾驭整个游戏的思想。游戏场景的设计必须紧密围绕着主题进行设计,设计出的场景必须符合总策划的要求,达到所设计的视觉效果。整体的基调定好了之后就可以设计场景的局部,在此期间也同样要遵循从整体观察的原则,看局部的设计是否脱离主题思想,是否合理。
其次就是对游戏场景氛围的塑造了,游戏的氛围很重要,它体现出的画面效果直接影响整个游戏的质量。要营造一个恰当的气氛必须考虑到游戏主题是属于哪种世界观,游戏策划设计了哪些些环境等。例如:白天、夜晚、阴暗、诡异、神秘等。不同的环境和色彩能给玩家带来不同的感受,也使游戏更加丰富饱满,为游戏的可玩性加了不少分。
最后就是游戏场景的空间表现了,在制作场景时有很多方法能够加强场景的空间感、距离和深度感。例如使用景深效果,光
影的设计等。可以将场景设计得更丰富多变、信息量大,使玩家更加有探索的欲望,牢牢吸引住玩家。
中国古代建筑气魄宏伟,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
达到了力和美的统一。在建筑的设计中一直试图把唐代建筑的历史凝重感和q版可爱风格完美的结合。
设计时将正常比例的建筑屋顶夸大,屋内柱子高度和柱子到屋顶高度,基本形成1比1的关系。让场景建
筑和物件在造型上尽可能的圆润,可爱化,夸张化。
在设计场景的过程中,场景划分为几大类:即游戏中世界观中角色的不同生活场景。着重在建筑的屋顶
屋檐等明显的设计形式上进行设计,由此赋予建筑的功能属性。例铁匠铺,屋顶上的装饰就可以设计一
把很有气势的斧的形状。按功能设计铁匠铺,民居,书屋,服饰店,食品店,钱庄,公堂,凉亭。桥梁
,船屋,草棚,长廊等。在设计人族的建筑时,就可以大量的运用古代的建筑元素,表现建筑的宏伟以
及当时经济的繁荣。而在设计魔族的建筑时,选择的元素大多是大自然的,尽量的让人工的痕迹少。例
如魔族的栖息地是被盗的墓穴或则山洞,凉亭是用稻草铺的,船是用木板随意定的,屋的搭建材料大都
是没有修饰的木头,竹子等。其次是色彩搭配,古代的建筑色调简洁明快。可以避免无过于复杂的纹样
,给人朴实,大方,庄重的整体感觉。简洁明快的大色调基础上,再加以丰富色彩斑斓的装饰。让整个
画面大气不单调。建筑设计很庄重,色调艳丽。有很多的装饰和图案。魔族的就相对的很朴素。要一直
努力地表现场景物件的真实质感,充分的表现建筑的历史凝重感,将中国古代建筑和游戏世界观背景完
美的结合。
根据创作主题,Q版玄幻游戏场景设计要恰当的运用古代元素为玩家创造一个天马行空又充满玄幻的游
戏世界。造型新奇,物件比例要适当夸张。由于故事发生在人魔对战的年代,那么城镇建筑的一定要透
露出历史感和残破感。色彩的搭配就显得尤为重要。明快的色调上再做旧,把历史厚重感和Q版完美结
合,突出游戏主题。
中国古代为背景的游戏,架空历史但又贴切历史的玄幻游戏。因此在游戏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
展示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建筑文化也是游戏想要传达的重要信息。所以在设计时,会更加的注重设计
元素和历史的真实感。
正如我之前所讨论到的场景设计的原则,场景设计必须围绕着游戏主题进行展开,从整体到局部的再到
整体的理念。在进行对场景设计的构思时,首先根据游戏故事背景和游戏风格设计了整体基调,然后设
计出每个场景的部分局部,在进行总体归纳。根据这样的步骤完成游戏场景设定 。
结论
本论文结合了自己的创作经验来进行对游戏场景设计建筑部分的讨论。本文不仅仅讲述了什么是游戏场
景,分析了中国建筑的特点而且主要还阐述了设计过程中的思路和原则。结合自己的创作灵感和丰富的
生活积累和素材,将他们整合,设计出整体成系统且又合理的场景,包括局部设计与整体的配合,一个
好的游戏场景不仅仅能提升游戏的画面效果,还有游戏的质量、可玩性等,只有满足了这些,才能牢牢
的吸引住玩家,才是一款成功的游戏场景设计。(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与表现》 周晓波 西南师范法学出版社
[2]《动画场景设计》 武立杰 汪禹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