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养生概念范文

体育养生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养生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养生概念

第1篇:体育养生概念范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传统体育养生;困境;未来发展方向

引言

传统体育养生是传统养生学的一个分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指导下,通过人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形体活动,呼吸锻炼,意念调整,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形、气、神的统一,以增强生命健康水平、延长生命长度,激发生命智慧的养生理论和技法体系。据统计,中国亚健康人群的比例已达70%以上〔1〕,也就是说,不仅是老年人,绝大多数中青年人也面临着如何科学养生的问题。虽然国民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也引起政府高度重视,但从社会推广效益而言,并不十分乐观。本文从传统体育养生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矛盾视角切入,剖析传统体育养生发展面临的冲突,进而提出传统体育养生的未来发展策略。

1传统体育养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困境

1.1快节奏与慢节奏的冲突

当代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科技革新更是日新月异,人们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想方设法多掌握知识,多学习技能。如此必然导致生活节奏变快,生活紧凑感加剧,时间久了,也就形成了快节奏生活。快节奏生活是一种社会现象,信息产业的升级中,大量技术知识的涌现,在有限的资源下,在单位时间内,个人间、团队间、公司间,甚至国家间必然会加强竞争,必然会以提高效率为己任,必然会营造一种快节奏生活的氛围〔2〕。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经常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如此紧张的状态若只依赖短期、急速的运动恐怕难以奏效,而传统体育养生慢节奏的松、柔、慢,匀正好填补了快节奏生活的空白。快节奏生活的个体在适应了高频率工作状态后,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轻松柔和的慢运动,因此倾向于选择诸如健美操、街舞、击剑等高强度的运动项目。正是这种难以适应性,导致某些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少人问津,如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慢节奏运动很难吸引青年朋友的注意力。

1.2流动性与沉积性的矛盾

当代社会经济一体化、投资全球化、沟通数码化、距离扁平化的趋势缩短了人与人交流的时间,快、新、变成为当今经济的主题〔3〕。21世纪在许多方面俨然成为“快速世纪”,灵活性、预见性成为主流,强调快速与不间断。传统养生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其内容与活动形式已经趋于稳定化、常态化,这种稳定和常态表现出的是一种中庸博爱精神,与现代商业的日新月异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习惯了流动性的白领精英,求新、求全成为他们的嗜好,这种嗜好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认为新事物总比旧事物拥有更强大的聚合力。因此,在选择运动项目时,也通常将传统体育养生项目排除在外。

1.3西洋运动观与中土运动观的较量

现代运动生理学指出:人体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健康的作用,遵循了生物体在自然界生存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刺激―反应―适应的原理〔4〕。现代科学健身观促使健身获得更加科学安全有效的指导,从运动项目的选择到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都有了比较明晰的指导,于是群众在选择健身项目时,往往倾向于选择“明晰化”的西洋项目,如瑜伽、击剑、壁球等时尚项目。而对本土的传统体育养生却提不起兴趣。传统体育养生来源于本民族,讲究“取类比象”和“思内揣外”,这种模棱两可的状态使受众有时感到无所适从〔5〕。另外,传统体育养生深厚的沉积性使得大众对其熟知程度高,提起传统养生,下意识地认为是老套锻炼模式的代名词。而“求全求新”成为大众健身锻炼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未接触的项目常常被认为是好项目,“试一试”的心理使人们趋之若鹜。如印度的瑜伽、韩国的跆拳道,短短几年时间就在国内市场占领“半壁江山”,相比之下,我们本国的传统文化却门庭冷落。如不找出差距迎头赶上,这种舶来品的文化侵略之风将会愈演愈烈。

1.4普及推广与深入研究的错位

当下,一方面强调传统养生要普及推广,到群众中去,努力使自身项目不断扩大化,尽可能扩充本土项目的军团数量,以求广、求全。实际上,盲目扩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低水平的重复,新生带老生,好者保持原样,次者不断变异,这其中的某些项目,更是被逝去的时间弄得面目全非。以健身气功八段锦为例,八段锦中的“攒拳怒目增气力”一势,标准动作是慢出拳,缓收回。但笔者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内看到的习练群体却是快出拳,速收回。如此则没有起到该动作的锻炼效果。另一方面,在强调普及推广的同时,又提出加大传统体育养生的深入研究水平,如研究传统养生的功能作用及其形式等,而深入的研究需要的是小范围,强势团队的精密性合作,这与普及推广的大批量、多产出是很难同步的。

1.5科学程度与发展速度的失宜

参看我国的历史,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发展史,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更为明显,基本是靠农民自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精耕细作,靠天收的情况持续了数个世纪之久,所以使人们对“天”充满敬畏之心,形成诸多“天”的概念〔6〕;中国人注重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不可能求助于科学的理性思维来实现,而只能求助于整体直观和心灵体悟〔7〕。中国人的思维习性自然讲求悟性、心领神会。梁启超曾说:“中国没有科学,是因为按照她自己的价值标准,她毫不需要。”〔8〕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的是经验描述法、理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及比较容易进行的调查研究,很少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近年来,人们对传统体育养生的研究内容主要偏重于历史、文化、项目、概念特性等方面,而对其健身成效的科学实验研究则较少涉及,对更符合人们需求、更有利于人们实际操作的技术方法、动作规格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科学化研究水平的欠佳,使得传统体育养生在科学界缺乏信服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在专业领域的发展。

2传统体育养生发展的策略选择

2.1传统体育养生研究科学化

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和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在商业化和信息全球化时代脚步的催促下,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要提高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水平,必须运用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新认识和研究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具体措施如下,第一,积极进行传统体育养生效果的科学研究。通过对优秀的传统体育养生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制定出可供锻炼者参考的具体量化指标,对锻炼者会有较大的指导作用。第二,做好科学研究成果向普通大众日常健身运用的转化。科研成果是实现其科学价值的第一步,传统的观念与评价体系造成不少研究者仅仅满足于将科研成果体现在论文上,然而,在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只是实现其价值的第一步,科学研究只有通过服务社会来体现成果,一个科学研究的价值也要通过为社会服务来实现。

2.2传统体育养生挖掘深度化

传统体育养生学隶属于传统养生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中的一颗钻石〔9〕。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中国人民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又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养生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传统体育养生对延年益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从内容上看,传统体育养生学涉及现代科学中的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总括,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充分挖掘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价值,使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退出历史的舞台是传统体育养生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3传统体育养生传播模式别致化

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养生,其传播方式必然与之相适应。中国公益性传播或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是古代体育养生传播的主要方式,这使得我国传统养生在现代社会传播中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必须对传播方式进行现代化改造。现代文化传播的中心逐步向现代学校教育转移,传统养生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将成为传统养生推广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设立了许多网站宣传传统养生,但由于网站的点击率较低,传统养生传播的关键是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而这种系统性有赖于一定的教学时间和空间的组合,现代养生社会化发展壮大的基础是市场化传播。体质问题的社会化,决定了为社会成员提供养生服务应该成为终身体育的重要部分,面向全社会的免费体育健身不利于优质体育服务资源向社会转移。所以,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发展模式是当务之急。瑜伽、合气道和剑道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所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2.4传统体育养生对象年轻化

年轻人往往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专业活儿。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年轻人经常面对电脑工作一整天;由于近年来手机网络的普及,回到家后,手机又成了主要的放松娱乐工具,眼睛和脊柱长时间呈现同一个姿势,导致身体机能每况愈下。主要表现在精神萎靡不振,自觉“心累”,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思维力逐渐僵化。与他人沟通较少,生活热情不高,对小事敏感,对他人多疑,创造力和事业心随着时间的增长以及身心的伤害逐渐降低,对什么都难以提起兴趣。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势导致经常以一些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或因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而耿耿于怀;固执己见,没有改变现状的愿望,没有兴奋感,情绪始终没有期等。愤世嫉俗,得过且过,丧失了年轻人应有的那份热情。这些“心理早衰”亮起的信号灯却被年轻群体所忽视,不仅不去保养,反而采取一些更激进的办法去试图解决,如深夜泡酒吧,看电影,玩网游,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只有当年轻人真正意识到自身对健身忽视的危害时,才想起养生。因此,在目前阶段,提倡传统体育养生年轻化的理念势在必行。

2.5传统养生研究学者大众化

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曾指出:“学术界本来就有不同的分工,有书斋里的学者,也需要面对大众、做普及的学者〔10〕。”在传统体育养生领域,既需要有对此领域进行专门研究的学者,同样也需要面对大众进行普及性教育的学者,从全民健身的角度上来看,向民众普及传统体育养生理念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传统体育养生的功能是多元的,第一是学术功能;第二是大众普及功能;第三,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让普通民众了解更多的传统体育养生知识,短期看,能提高文化涵养,增强自身体质健康。长远看,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的弘扬不是一朝一夕和小群体可以做到的,需要的是长远、持续、多团队的合作才能有所企及的。

2.6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简单化

现代民众对待健身的态度讲求“简单”“实效”“娱乐性”,传统功法虽然成效显著,但需要长时间、多投入地去练习。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在老年群体中的开展效果往往优于年轻群体,因为老年群体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投入到繁杂的功法练习中,去试探,去寻找,直至寻找到自己最为满意的功法为止。但青年群体则不然,他们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对于一套功法练习一遍就需要20多分钟的状态,他们通常表示无法接受,“谈功色变”也就不足为奇了。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内容繁杂,博大精深确属事实,但在群体推广的道路上,如若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高效率模式,恐怕也很难在中青年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笔者认为,推广一些单势动作,有效解决青年群体长期被困扰的亚健康状态不失为一种良药。如近几个月,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推荐的一套养生操“太极十二拍”(通过双手拍打全身经络穴位达到健身效果),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在社会上流传甚广。究其原因,一为可及性强,双手为械;二为趣味性佳,每节动作重复36次,领练与习练者保持互动模式;三为音乐节奏感强。在笔者居住的社区里,几个月习练者就达上百人,傍晚时分,人头攒动,“太极十二拍”蔚然成风,不失为一道亮丽的健身风景线。

3结语

当代,重拾传统体育养生理念已刻不容缓,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去扛起这个担子。培育大众对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认同,有利于传统体育养生的现代化发展,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继承,有利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造福于世界人民。加快我们的实施行动,使之在文化发展中另辟蹊径,具备自主生存的能力和持久发展的动力。唯其如此,传统体育养生方能加速发展,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中新网.中国亚健康人群比例达70%,传统养生科学登堂亮相〔EB〕. http://,2012.11.

〔2〕邹广文.在时间中感受生活的意义〔N〕.光明日报,2014-03-21(2).

〔3〕田标,唐永干.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新解”〔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03):10.

〔4〕虞定海.中国传统保健体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2.

〔5〕陈青山.传统体育养生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7.

〔6〕陈来.梁启超的“私德”论及其儒学特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28(1):52-71.

〔7〕翁士勋.试论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以和养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3,19(2):11-15.

〔8〕李小灵.阎崇年:“百家讲坛”走红第一人〔N〕.北京纪事, 2006-04-15(61).

第2篇:体育养生概念范文

1《道德经》《庄子》中的养生思想

《道德经》是阐述老子哲学思想的著作,它在我国传统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史籍中对于《道德经》注解甚多,文献史料众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老子认为万物都是源于“道”,人的生命也是遵循于“道”而进行运动变化。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本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见最根本的规律就是自然。因此于万事万物就应当使其按照自然规律进行自由发展。对于养生,老子认为维持生命的“长生久视”和国家的长久统治一样,都贵在“啬”,尽量做到“致虚极,宁静笃”的“无为”思想。在《道德经》三十八章中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四十八章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在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生长,人不要通过个人主观愿望来干预,结果只会是违背自然规律,拔苗助长。所以最好是做到“无以为”,对于养生也是一样的,明智的人是通过无为之“道”来养生,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如何才能做到“无为”,老子认为最根本是要做到虚静,“要致虚极,宁静笃”因为欲而生念、念而生动,动而生神,神动则气散,而令健康受损。《道德经》四十五章中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老子这无为和虚静的指导思想都有这种“道法自然”为基础的。在这样的养生指导思想下,老子认为人们应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做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做到“无为”。而对于“虚静”老子在《道德经》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只有人做到神安于内,才能做到长生久视。[5]老子思想作为道家思想的基础,对于后世道家养生思想产生有巨大的影响。老子养生思想成为道家养生思想的理论依据。老子思想中的无为和虚静的养生原则和方法完全被道家养生继继承下来。并被道家更进一步的阐发,进而发展成为以静养神气为主的气功。《庄子》养生思想上承《老子》养生思想,对后承启了《淮南子》。因此,庄子的养生思想是进一步继承发挥了老子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道法自然的养生思想。他强调养生要做到“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提出“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在《庄子•刻意》中说“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他认为一切都不要去想,忘记一切矛盾和差别,达到“坐忘”,这样的话“众美”则都会随之而来,什么是“坐忘”?庄子在《大宗师》中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这种为“不导引而寿”,而进行的“坐忘”是一种回避各种外界信息干扰自我“养神”的一种精神修养法。庄子的养生思想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开创了以神养生的先河。这对于后世的医家,道家等流派的养生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6]在这种注重于养神而轻视于养形的养生思想下,庄子认为通过“不导引而寿”的方法来养生显然是不够科学的,但庄子并没有完全抛弃养形,对于养形,他继承了老子清静寡欲、恬淡无为的养生思想。认为“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提出“形不劳”“精不亏”“守形长生”等着重理论,即便从今天我们的适量运动的角度来看还是有一定科学意义的。忽视于形,则注重于气,庄子认为气是一种物质,“人之生,气之聚,聚之则生,散之则死”。对于养气庄子认为“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这是论气的重要性,至于养气的方法,庄子并不赞成以养形为主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认为那只是“为寿而已矣”他更提倡“真人”的呼吸方法,“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这种“真人之息以踵”的呼吸方法经过后世养生学家进行加工就衍化为气功中的“踵法”。坡在《蔡州道上遇雪》中写道“平生学踵息,坐觉两蹬温”,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所著的《淮南子》有关导引的一段话写到“真人之所游,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凫浴猿躩,熊经鸟伸,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不以滑心”,《淮南子》中的这段话与《庄子》中的的话意思是一样的都认为“养形者”不是“真人之道”,庄子和刘安都不赞成导引养形,只希望行气以养神。这种对“导引”“养形”的运动养生否定,提倡以行气、养神为主,以静养生的思想对后世的养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如追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术和炼丹术。[7]史籍把道家学派的老、庄并称,老子是道家的鼻祖,而庄子,郭沫若认为他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家派与儒、墨鼎足而立的一个人。《道德经》《庄子》的养生思想对气功、静坐等的影响是巨大的,即便是我们今天进行心理训练来提高自身控制,调节心境,增强心理健康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今天现代武术中的动静观也是以古今哲学理论为指导的。

2儒家文献中的养生思想

《论语》《孟子》《荀子》奠定了先秦儒家学派中心思想,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它面对现实世界,有着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儒家养生思想是其基本学说的折射,对中国古代传统养生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先秦道家养生思想相比,先秦儒家养生思想主张身心共养。先秦儒家的《论语》和《孟子》中对于“形”和“神”的讨论比较少,他们养生的重点是通过“仁”与“礼”达到“中和”,进行身、心的共养,达到养身修性的养生思想理念。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行为准则是“礼”,他所进行的周礼“六艺”教育中也是以“礼”为主要内容。孔子提出“智者乐,仁者寿”的养生思想。孔子的养生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孔子将“仁”说成一种调和矛盾的中和思想,他认为养生首先要养德,“大德者必得其寿”。《论语》中所提出的养生方法有饮食,孔子提出“五不食”,即进食要定时、辩色、调味,主张“食无求饱”不可暴饮暴食等。同时孔子还主张生活要有节奏。“张而不弛,文武旨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认为紧张的工作和放松休息是相辅相成的,应当劳逸结合。在《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记载孔子回答鲁哀公问长寿时说“人有三命而非命也者,人自取之。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佚劳过渡者,疾共杀之”。孔子认为在“天命”以外,人掌握寿命,关键在于寝处有时,饮食有节,劳逸适度。最后孔子提出“仁者寿”的观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礼记•中庸》中讲“仁者人也,亲之为大”,这里所说的“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仁爱。为什么仁者静而长寿?这里的“静”不是身体的静,而是一种内心有德,“中和”各种矛盾冲突达到内心的平静而长寿。儒家亚圣的孟子在其著作《孟子》中提出了“养心莫善于寡欲”和“天人之学”的养生主张,他在继承孔子思维模式下,构建起了“天人合一”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孟子•尽心上》中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俊之,所以立命也”,他认为修身养性必要“善养吾浩然之气”。以一种道德情操促进养生。此后儒家的另一思想家荀子认为“遍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对孔子的“天命论”进行了批评,提出人身体的好坏决定于后天保养和因时而动,“养备而动时,则天下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的“动以养生”的积极养生思想与理念。这种否定“天命”强调运动对于人体健康促进作用和养生的发展具有的积极的意义。儒家所倡导的修身养性,追求的是一种“中庸”各种矛盾的自我完善的道德行为。将养生思想与道德修养、社会责任融合为一体,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种“中和”的养生思想,更加准确地说是“修身”而不是“养生”思想对于后世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后我国历代儒家思想家对于养生都试图以养德来代替养生的倾向。先秦儒家提出的养生思想中将形与神、动与静、阴与阳及一切对立物质的相互统一,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这对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8]

3医家文献中的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奠定了我国医学生命体系的基础,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的养生学经典,有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是对我国远古至战国时期养生思想的总结。《素问》《灵柩》两书中阐述的医家养生观点有:强调阴阳相辅,古人认为人体“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天府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他们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养生者必须“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疾阴治,阴病阳治”,才能达到“益其寿命”的目的;强调形(形体)神(精神)俱养。古人认为人是气的产物,气是从饮食得来的。“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传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夫人生于天地,悬命于天,天地谷气,命之日人”。“血气者,人之神”。还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的生长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此提出了“百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在不同季节进行的不同养生方法的观点;重视了饮食养生,《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黄帝内经》以先秦人文哲学为基础,不仅将先秦人文哲学作为建构养生体系的指导,同时还把哲学的概念范畴直接运用于养生。注重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利用阴阳五行的对立与统一,强调人体的平衡对于养生的重要。

4杂家文献中的养生思想

第3篇:体育养生概念范文

关键词 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价值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是中华名族几千年的文化核心,是整个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的根基所在。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体育的发展迅速,已经跻身奥运体育强国。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形式多样,它与每个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密切相关。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很多传统的体育文化遗产遭到肆意破坏甚至消失,一些技艺不能得以流传,具有独特中华文化内涵的民族体育文化正在慢慢消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巨大的价值,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财富。但是现代人们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比较薄弱,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留存面临严重挑战。

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现状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群体或个人认为具有游戏、教育和竞技特点的运动技能或运动艺术,以及在实践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械、相关实物和空间场所等。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体育文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区域文化得以展示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价值。

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民族特色的技艺消失,发掘与保护困难重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发达的交通工具、先进的电子产品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每天的生活离不开手机和电脑,人们更注重的是享受生活。传统的体育与时代格格不入,许多技艺的传承人也被现实社会同化,面临传承人断代的危机。现代体育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较大的冲击,现代的人们更多的关注新兴的体育项目,如篮、排、足、乒、羽、网等比较热门的体育项目,忽视了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商业利益存在矛盾,在相同的条件下,现代的人们更看重经济利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严重缺乏,好多传承人迫于生计,更多的放弃了自己父辈遗留下来的技能。民族地区保护的意识淡薄,大都重视申报和开发,开发后的保护管理得不到足够重视,得不到延续性,开发后如何长时间的保护又是一项难题。

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保护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发明创造出来,并被广泛运用的运动艺术和技能。经研究表明具有以下价值:(一)历史价值;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了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二)体育价值;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很多传统体育项目被现代人们广泛喜爱,具有健身休闲的功能,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三)文化价值;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子文化,与历史事件、阶段、人物紧密相关,是历史发展的证物,对研究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四)教育价值;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有大量独特的艺术技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五)经济价值;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少数民族项目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柱,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六)养生价值;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类体育养生项目,具有延年益寿,增进健康的价值。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巨大的价值,需要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克服保护的种种难题。第一,加大宣传的力度,让人们深入了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保护意识;第二,重点加强区域性保护,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加强对民族特色遗产的保护;第三,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给予他们更好的社会保障,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第四,构建社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体系,融入到社区文化中,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第五,重视学校教育的传承,开设部分传统体育类养生课程;第六,开展全面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三、结语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存在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价值,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机,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加强保护意识。重视普查、申报和开发工作,让更多的项目得到应用,得到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崔晋静,中国体育非物质遗产的存留状况[J].体育史分会.

[2] 伍娟,林志军,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10月,第30卷第5期.

[3] 钟典模.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价值与继承[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9月,第32卷第5期.

第4篇:体育养生概念范文

一、从理论上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健康教育是针对“素质教育”而提出的教育主张,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健康教育是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作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在已有发挥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挥水平内充分发展,它既包括从解剖生理特点界定的先天遗传素质,也包括主体的发展能力、教育因素的现实素质。健康教育不是教育的分类,而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教育观念,是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健康,其中包括思想健康、科学文化素质高、身体素质好、心理健康和有一定的生活技能。健康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是现代社会每个个体所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

二、高校体育贯彻健康教育的紧迫性与适应性

健康教育的教学思想早已深入到各发达国家的体育教学工作之中。在日本,提倡“打破教学计划一致性、硬直性和闭锁,以尊重和发展个性为目标”;在德国,提倡“不仅要求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能力、个性,还要努力加强学生社会人际关系的交往能力等”;在美国,强调“对学生体育智力及社会情感方面的细心培养”。在我国,表现为重共性,轻个性、重技术,轻理论,强调纪律严明忽视轻松活泼,强调一板一眼的教学秩序忽略灵活多样具有实效的教学形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我国高校体育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等方面。世纪之初,如何构筑面向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校体育,如何主动适应跨世界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具有十分紧迫的时代挑战性。

三、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长期以来,我国对高校体育极为重视,但我们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观与应试教育影响,总是片面强调以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忽视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有限范围内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但却更多地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片面性,形成了一定的发展隐患。

(二)高校现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多而杂、重点不突出、层次无区别、针对性差。

(三)教学方法陈旧,课程不合理。

(四)考核方法竞技化注重竞技结果。

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确立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目标、框架体系。实施健康教育的关健是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从主管教育部门的领导、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思想转变,把重智轻体真正落实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上来。二是体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确立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体育过程教育,淡化结果评价,体育育健康教育才能收到实效。三是吸取自然主义体育观的精华,把在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学生终身受益相结合,树立终身体育观。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健康教育目标的要求,对高校体育、体育教学的目的的进行重构。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使学生终生受益为出发点,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理顺。

(二)优化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当代高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的突破口。高校在修订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时要以强身育人为目标,力求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建议:(1)要更新、调整竞技运动项目的课程内容,逐步改革纯竞技式的运动项目教学,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要流分考虑学生获得体育能力的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这样才能使学生毕业后,把在校培养的体育技能带到社会和生活中去。(2)要增加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休闲体育和乡土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要体现出兴趣性和实用性趋势。(3)要更新和充实体育理论课程的内容,如体育社会人文学、运动人体科学以及体育养生保健等体育文化和体育素养方面的知识内容。选择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需求。(4)增加综合性和针对性、趣味性的运动处方课程内容,以提高课程教学的实用性,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要体现出系统化和重点化趋向。

(三)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课程设置要实效化,笔者认为,在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教学中采用下列方法较好,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动教学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现教学法;因材施教的程序教学法与运动处方法;提高学生心理活动功能的情境教学法与声像教学法等。体育课程改革主要通过增加课的次数和开设教学辅导课。(1)每周开设四节体育课;(2)每周设两学时课外教学辅导课;(3)三、四年级应继续延长体育课,实行全过程教育。

第5篇:体育养生概念范文

[关键词]广西;健康养老养生;发展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不断强烈,使得人们愈发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对自身健康的精神需求关注逐渐增大。因此,健康及养老养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加大对自身健康的投资使得这一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使得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具有强大且广阔的前景和市场。

广西在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发展上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为满足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广西自身竞争优势来发展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共赢,为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空间和注入新的活力。

一、概念界定

目前,对于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学界还没有明确完整的定义,大部分学者都是分别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及养生产业进行概念界定。

(一)健康产业

健康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国内外迄今为止没有对健康产业做出过权威的界定。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是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现代健康观念经过社会长时间的发展,如今不仅仅局限于身体上无病痛,而是更为关注人心理、行为、智力等方面的健康。伴随着这样一种现代健康观念的发展,健康产业由传统的医药卫生产业逐渐转变为包含了医药卫生、健康食品、健身、保健品、健康保险等多个产业服务领域,形成了一个维持健康、促进健康、修复健康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实际上,可以将健康产业理解为是与人的整体健康相关的产业的统称。另一方面,健康产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群体,是为人的健康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各类社会经济组织的集合。

(二)养老产业

养老产业,又称“银色产业”、“银发产业”,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商品、设施及服务,满足其特殊需要,具有同类属性的行业、企业经济活动的产业集合。

养老产业是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新兴产业,借鉴国外养老产业发展的实践,可以将养老产业概述为制药业和健康服务业、家庭服务业、日常生活用品业、养老保险业、养老地产业、旅游和娱乐业、金融业等十个行业。由此可见,养老产业是一个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的、横跨三个行业的综合产业体系,养老服务、养老产品和养老产业链构成了养老产业的三大核心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涉及面广、产业链长、环境友好、可持续等。

(三)养生产业

养生一词首见于《庄子》,是指有目的地通过各种那个手段护养认得生命的行为,它既包括生理层面的养生,也包括心理层面的养生。养生产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之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生产业正在作为一项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迅速崛起,并被视为我国继房地产、汽车之后的第三次消费浪潮。

养生产业就是指满足人类健康养生需求所包含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健康产业以及文化艺术服务业等,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推进物质、精神与生态文明的重要产业。

二、理论基础

波特钻石理论又称钻石模型或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产业竞争力有四个因素:(1)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2)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4)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等。在这一基础上,他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

在这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着两大变数,即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从这一理论中可以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就要充分把握和利用这四大要素和两大变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发展先机。

因此,虽然波特的钻石理论是针对分析一国的竞争力而提出的,但其适用性远不限于此,它对于分析广西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对策研究也有很现实的理论意义。

三、广西健康养老养生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生产要素分析

波特在钻石理论中,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从健康养老养生角度来讲,其产业的初级生产要素就是健康及养老养生资源,而高级生产要素则是包括产业人才、技术创新等。

就初级生产要素而言,广西拥有着优美的自然及生态环境,是良好的养老养生胜地,有着巴马、永福、金秀等23个“中国长寿之乡”,是中国拥有长寿之乡最多的省区;同时,广西是中国著名的“中草药王国”,共有4623种中草药资源,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具有发展健康制药产业的巨大优势。因此,广西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发展的初级生产要素极具竞争优势。

在高级生产要素方面,首先要在人力和资本上进行长期有效的投资。目前,广西医学类院校主要有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柳州医学高等不到10所,且基本上都属于大专类院校。截至2014年,我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5.8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有8.65万人,注册护士10.40万人,仅占全国的3.5%、3%和3.6%,专业人才十分缺乏。此外,专业人才中,大部分服务人员都是大专文凭,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服务水平低下,甚至许多养老服务机构没有形成统一的服务标准及行业规范,导致产业问题层出不穷。同时,广西制药科技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发展的高级生产要素较弱。

(二)需求分析

我国目前共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21242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5.5%,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广西也是一个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地区。截至2014年底,全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781.25万人,同比增长8.39%,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增加无疑会增大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需求,大大促进产业发展。此外,亚健康逐渐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甚至许多中青年人也成为亚健康的重要组成人群。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亚健康状态者所占总人口比例高达77%,即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已超7亿,饮食不合理、休息不足、过度紧张、压力太大以及长久的不良情绪都是导致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这一方面,甚至是中青年对于健康及养生的需求都是非常大的。

市场的需求状况是决定一国或一个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广西健康养老养生产业表现出供不应求的情况。截止2014年年底,广西已拥有养老床位12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18.3张,仍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千名老人26张床位的标准。同时,社会福利院103个,敬老院1177个,社区服务机构906个,老年活动中心128个,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这种供需矛盾会越来越大,产业逐渐供不应求,也大大限制了广西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相关和支持产业分析

相关及支持产业的竞争优势是波特钻石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发现,有关联辅行业的支持,是一个地区或产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关键。健康养老养生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包括旅游业、房地产业、制药业、体育业、交通业、住宿业、餐饮业等。

然而广西一些养老养生地的交通可进入性较差。广西目前虽然拥有南宁、柳州、桂林等7个民用机场,公路总里程达114900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4711公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格局,然而许多通往养老养生地或者是山区老人所在地的道路仍然是较难进入的,多为二级路或是普通乡道,交通不便利,极大的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广西依托生态优势、长寿品牌和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候鸟型”栖息式养老等中高端休闲养生养老模式,促进了休闲养生与养老健康产业的发展。然而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一些健康养老养生地特别是养生旅游胜地等相关产业配套设施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广西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就巴马而言,作为广西最知名的养老养生胜地,其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落后,特别是景区配套设施,如停车场、公共厕所等,旅游高峰时期接待能力明显不足。

(四)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分析

健康养老养生企业的战略及结构决定了广西的壮瑶医药、中国长寿之乡等健康养老养生资源丰富,拥有着发展健康养生养老优越的产业环境。然而,由于广西经济发展水平较其他省(区)较为落后,广西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尚未形成完整而成熟的产业体系。

广西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特别是壮药、瑶药作为少数民族传统著名中医药体系,受到许多民众的追捧。广西中药材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中药材王国”。但是,目前广西已开发利用的中草药物种仅有1078种,不足全区药用植物总资源的30%,整体自愿开发利用率不高。此外,广西中医药企业发展迅速,但整体规模较小,只有几家企业被列入全国中药重点企业50强,其企业普遍为中小企业,生产能力、研发创新能力低,管理水平不强,对产业发展有极大的限制。

目前广西健康养老养生模式主要以旅游养老养生为依托,大多发展模式雷同,缺乏产品创新,产业恶性竞争激烈且发展不平衡。在养老养生产业方面,广西虽然已经有一些旅游地进行了旅游养生养老项目的开发,但是由于产业起步较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结构,从而能削弱了市场竞争力,限制了广西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发展。

(五)政府分析

波特在钻石理论中认为:要想形成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及产业优势,政府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就广西健康养老养生产业而言,广西区政府及各辖市政府都对于这一产业均大力支持,希望能够通过发展健康及养老养生产业,带动全市乃至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方面,政府没有设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相关协作。目前,广西虽然出台了多个有利于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发展的条例,且各主要健康养老养生地也出台了相关条例或规划,如《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广西养生长寿健康产业永福发展规划》等,并举办广西国际健康长寿养生养老产业博览会、成立广西保健养生学会等措施来促进产业发展。然而,这些条例及规划并未形成统一的产业标准及行业规范,导致产业发展不平衡,且产业之间的协作缺乏,影响整体产业的同步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对于广西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投入不足。虽然广西各级政府都安排并逐年加大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但无论其总量还是比例都与先进省(区)有较大差距。除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外,广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主体主要是财政资金,社会捐助以及市场运作的资金还远远不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来源与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极不适应,导致各地养老服务设施陈旧、功能单一、服务水平低。

(六)机遇分析

广西在经济及社会发展过程中,拥有非常良好的机遇与环境。自2004年,广西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为中国及东盟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及空间,促进了双方的合作与交流。随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加强了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合作,使广西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经济走廊”。此外,中国・南宁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广西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等一系列赛事的成功举办,都大大扩大了广西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广西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及发展机遇。

同时,我国对于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逐渐重视为广西发展这一产业提供了极大的产业机遇。自2013年以来,国家对社会老龄化、养老养生事业和产业更加重视,规范和扶持的力量明显加大,相继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大大促进了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科技的革新等,也将大大带动和促进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发展。

四、广西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发展策略

对于广西健康养老养生企业而言,正确的分析产业竞争力、运用钻石理论分析并提出相关发展策略,对于促进产业进一步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把握优势要素,整合产业资源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广西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其发展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重要生产要素。要充分利用广西丰富的资源及环境要素,整合相关健康养老养生资源,加强对广西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交通设施的建设,为发展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独居优势的地区提供便利的交通通达度。另外,加强广西生活娱乐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公众基础娱乐休闲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自身健康养老养生的重视及关注。

其次,而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级生产要素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大力提高产业人力资源素质,完善健康养老养生队伍。要着重进行健康养老养生产业人力资源的培养工作,特别是中医及养生保健相关的高端人才培训,强化服务意识。应大力加强与国际高水平人才的合作交流,提高整体行业的素质,完善健康养老养生队伍。健全健康养老养生的培训教育机构,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设立养老服务专业,积极推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制度,优先培育养老服务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二)抓住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及服务

抓住当下健康养老养生市场的极大需求,积极开发研究广西健康养老养生新产品。对广西传统的养生保健产品及健康产品进行重新设计及包装,将广西著名的保健产品如大新苦丁茶、金秀绞股蓝茶、巴马火麻汤等进行重新开发,迎合市场需求设计不同类型、独具特色的功能性产品;同时,要着重加强对广西传统民族中医药产业的研究,研发适合当下健康及养老养生的新产品,发展健康饮品、保健酒类、营养膳食等多形式的产品及服务,以供人们能够有更多个性化的选择。

在养老产业方面,要按照市场需求,加大养老产业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推进“虚拟养老院”、候鸟式养老等多种养生养老方式,鼓励不同形式的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发展;同时,要结合养生产业和健康产业进行创新,围绕健康养老养生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各个方面拓展养老个性化服务,形成新的市场需求与竞争力。

(三)加强相关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融合力度

广西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地产、旅游、保健品、医疗护理、娱乐、餐饮、体育运动等相关产业及行业的发展,必须提升产业融合力度,多渠道增加健康养老养生产业服务资金保障,扩大产业规模及效应。因此,发展广西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必须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及扩展,围绕“旅游度假一养生长寿一医疗康复一研发制造”产业链,大力加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融合,积极发展健康养老养生产业旅游,从而拉长健康养老养生产业链,实现规模效应。在实现产业融合的发展下,推动“泛巴马世界级养生健康长寿产业园”、“大漓江国际养生健康产业带”、“北部湾经济区海洋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带”及“西江经济带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带”的形成,创建“一圈三带”的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发展格局,使广西成为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化健康养老养生服务产业基地,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

(四)建立良好竞合关系,完善产业结构

广西的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应该大力推进产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加强行业间的合作与共赢。允许并鼓励不同经营方式、不同经营机构和模式的存在,并积极形成广西健康养老养生产业战略及结构,以促进产业的全面规模化发展。积极创建多元化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森林生态疗养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等特色健康服务业,打造辐射港澳的珠江一西江经济带健康养老产业集聚区,形成多样化的产业结构与格局。

同时,要借助各方媒体,特别是自媒体进行营销宣传。迎合电子商务“互联网+”的热潮,推动网络营销在广西健康养老养生产业中的大力应用,特别是要积极建立广西健康养老养生信息网络平台,搭建并完善健康及养老养生产业相关沟通渠道和信息,吸引相关企业经营者和客户进一步了解,拓展经营主体和市场的多元化,完善产业结构。

(五)利用政府职能,加大产业投入

广西发展健康养老养生产业,一方面要利用政府职能,营造宽松、积极的政策环境,为广西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另一方面,政府应出台有利于广西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发展的政策及措施,特别是推动这一产业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助力其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从而为其向市场化发展。

此外,要进一步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发展养生养老地产,优化产业环境,实施差别化的个体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时,适度增加健康及养老养生产业用地指标。在金融支持上,要鼓励金融机构对广西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支持,积极发展符合条件的健康养老养生企业上市融资;实施公平投资引资政策,减少贸易壁垒和滥用配额等行为;鼓励广西健康养老养生企业开展具有市场化的服务业务,寻求新业态的发展。在财政支持上,将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纳入服务业、旅游业发展支持范围,并加大对其支持力度。

(六)抓住产业发展机遇,打开国际市场

第6篇:体育养生概念范文

Driving force and path mechanisms of the converged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YANG Qiang1,2

(1.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tion of School of Business,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China;

2.Leisure Sports Department,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

Abstract: From the economic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the author defined the convergence of the sports industry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put forward the connotations of convergence of both industries in terms of basic conditions, resource conditions and market conditions, then explained the driving force mechanism of convergence of both industries in terms of the capital universality of sports resources as well a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ever increasingly advancing of the tourism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as for the path mechanism of convergence of both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cess of destruction of industrial value chain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uch three reconstruction means as technology, business and market convergence, such 5 typical reconstruction modes as sports leisure type sports tourism, game watching type sports tourism, game participating type sports tourism, landmark venue visit tourism and venue sports performance tourism; finally,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verged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reform departme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establish policies and standards; develop competitive projects; strengthen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sports economy;sports industry;tourism industry;industry convergence;driving force mechanism;path mechanism

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融合不断深化,形成了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其中,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都作为中央政府在“十三五”时期需大力发展的生活业的两个重要产业类别[1],双方通过产业融合所形成的体育旅游行业是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体育旅游业态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旅游中所占比例达到4%~6%[2]。我国体育产业在“十三五”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诉求是“降低体育用品实物的生产与销售比重,进一步提高体育服务业比重”;我国旅游业在“十三五”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诉求是“降低观光型旅游比重,进一步增加度假型旅游比重”。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典型的休闲业态,恰好能满足两大产业各自的发展诉求。2014年8月,国务院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以下简称《31号文》)在“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主要任务中又一次明确指出:“积极推动体育旅游,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面向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服务。”[3]同年10月,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46号文》)把体育旅游也作为了“促进融合发展”的首个体育相关行业。2016年5月15日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旅游局签署了《关于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合作协议》,并将于近期共同《关于促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因此,深入研究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具有极大的现实与理论意义。对此,本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理论,通过研究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提出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体育旅游的定义与内涵、动力机制、路径机制与融合模式,以期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 体育旅游的定义与内涵

1.1 定义

体育旅游相关文献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主要从产品、空间、动机等旅游学的角度,而未有从体育旅游的本质属性的角度去界定。体育旅游概念的内涵关键看其“体育”属性――体育提供核心资源、旅游带来市场,体育旅游在产业属性上具有双面性,不仅是旅游业的一部分,更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体育产业,是体育多元化功能的重要体现[1]。因此,最新《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明确把“体育旅游活动”归属为体育产业统计的第8个大类“其他与体育相关服务”中的一个新增类别。

本研究从产业融合的经济学视角出发,对“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通过产业融合”所形成的“体育旅游”定义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通过产业价值链的相互渗透,以体育健身休闲项目、体育赛事活动、大型体育场馆等体育本体资源为核心,以旅游服务要素为载体,经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兼具体育和旅游业特性的新型服务业态”。

1.2 内涵

1)两者彼此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为双方产业融合提供基础条件。

产业间的关联性是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如果产业间不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产业之间的融合是不可能发生的[4]。同作为“生活业”中的两个重要产业类别,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都是各自与对方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美国经济学家测算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产业关联度最强[1]。这为双方产业融合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基础条件。

2)以体育本体资源为核心吸引物,为双方产业融合提供资源条件。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体育健身场馆(FBD)、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HCD)和体育节(HDD)都被认定是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5]。因此,体育赛事、各种各样参与性娱乐性强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漂流、攀岩、滑雪、高尔夫、登山等)、知名度高的标志性体育建筑(博物馆)、传统体育节庆、体育主题公园、户外运动功能区、水上运动目的地、体育度假村、民族民俗体育表演节目都被认定为体育旅游资源[6]。上述体育旅游资源都是以体育健身休闲资源、体育赛事资源和体育(馆)场资源为主的体育产业本体资源作为核心吸引物,为双方产业融合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条件。

3)以旅游服务要素为平台,为双方产业融合提供市场条件。

体育服务产品不能独立存在,需要在传递过程中借助一定的有形要素进行服务的传递,寻找其他产业作为其服务平台就成为必要[7]。而旅游业就是体育服务产品最好的服务平台。一方面,旅行社、在线旅游商等旅游中介机构可以成为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赛事活动、体育馆场活动的营销和销售渠道;另一方面,旅游区也为体育健身休闲资源和体育赛事资源提供了一个市场化的展示空间。因此,以旅游服务要素为平台,为双方产业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条件。

2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来自于内外两方面,内动力是体育本体资源的资产通用性推动力;外动力是旅游消费结构日趋高级化的拉动力。

2.1 体育本体资源的资产通用性

一般来说,某个产业的资产通用性越强,其资产转换成本就越低,则该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生程度就越高[8]。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赛事活动和体育场馆等三大体育本体产业资源对于旅游业都具有极强的资产通用性,这成为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1)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对于旅游业的资产通用性。

《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①确定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大类包含的11种小类,都属于《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中的室内与户外运动健身大类的小类活动设施。而且,《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的27个室内与户外运动健身活动设施类型占所有49个室内与户外休闲活动设施类型的55.1%[9]。很明显,体育健身休闲活动设施类型占据了旅游度假区中较大比例的休闲活动设施,这说明体育健身休闲业与旅游度假业具有高度的市场基础、产品属性和功能目的[4],因此体育健身休闲项目对于旅游业具有高度的资产通用性。

2)体育赛事活动对于旅游业的资产通用性。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把地方性体育健身比赛、竞技活动为代表的“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HCD)”、定期和不定期的体育比赛活动的节日为代表的“体育节(HDD)”都认定是旅游资源[5]。体育赛事活动作为体育本体产业中的一项重要资产,对于旅游业而言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竞技赛事”[4],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把举办特色体育赛事作为一项当地盛大的旅游节庆活动。而且,某些体育赛事由于其强烈的全球文化普及性(例如奥运会、世界杯)或者浓郁的地方传统民俗性(例如汉族端午节赛龙舟、蒙古族草原赛马),从而吸引旅游者前往赛事举办地。因此,体育赛事活动可以作为一项重大事件或特色事件进行专项的赛事旅游开发与经营,并通过举办体育赛事使举办地的旅游业获得更大的知名度和综合效益。因此,体育赛事活动对于旅游业也具有高度的资产通用性。

3)体育场馆对于旅游业的资产通用性。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把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独立馆室或场地为代表的“体育健身场馆(FBD)”认定是旅游资源[5]。一方面,某些极具建筑景观魅力的大型体育场馆往往被作为城市地标性景观开发成为城市特色旅游产品[4],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前去观光游览,例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馆“水立方”。另一方面,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中的高尔夫球场、室内外滑雪场、网球场等,既可以举办各种类型体育赛事,更可以被旅游业充分使用为旅游者提供高尔夫运动、滑雪运动等服务。因此,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往往被旅游休闲业更多的利用[4],被体育赛事所利用的程度反而要小得多。这体现出体育场馆资产不仅能直接为体育赛事服务,更具有能被旅游业充分利用的资产通用性特性。

2.2 旅游消费结构的日趋高级化

按照全球旅游休闲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时,该国将进入休闲消费的快速增长期。韩国2013年人均GDP约为2.5万美元,休闲旅游消费已成为其主流市场。从韩国旅游情报知识体系提供的数据看,成年人和老年人是韩国旅游消费市场主要构成群体,而成年人消费群体主要消费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登山、滑雪、水上运动等),老年人群体主要消费乡村观光和休闲体育旅游产品[10]。2015年中国人均GDP已达7 924美元,大众化休闲消费的时代已经到来,旅游市场正从观光旅游需求占绝对主体地位转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的多样化、多层次旅游消费需求的转型升级时期[11]。因此,更多有消费能力的国人将追求健康的、有质量的旅游生活方式,旅游消费结构正日趋高级化。

在旅游消费结构日趋高级化的外在力拉动下,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非常注重参与性和体验性,而体育旅游业恰好能充分满足旅游者这样的消费需求,以高尔夫、马术、登山、滑雪、潜水、户外运动等为代表的区别于传统“景点式”观光旅游的体育旅游消费业蓬勃发展。而且,与传统观光旅游相比,体育旅游具有参与群体更广泛、消费需求更多元、客户黏性更显著等特征[12]。在现有“食、住、行、游、购、娱”6大旅游基本消费要素基础上,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也充分体现出“商、养、学、闲、情、奇”[13]的旅游产业新需求的消费特征。“商”是指以高尔夫、网球、海钓等中高端运动俱乐部为依托的体育商务旅游;“养”是指以体育健身、运动处方等为依托的体育养生旅游;“学”是指以高尔夫、潜水、马术、滑雪等运动项目的培训、户外拓展训练为依托的体育研学旅游;“闲”是指以水类、球类、骑行类、冰雪类、走跑类等运动休闲为依托的体育度假旅游,是体育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主体;“情”是指球迷们以对某个体育明星或著名职业运动俱乐部的深厚感情,从而前往赛事举办地现场观赛,是一种“粉丝情感”充分宣泄的体育赛事旅游;“奇”是指以户外探险、徒步穿越、登山、攀岩攀冰、跳伞滑翔类等为依托的体育探奇旅游。

因此,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商、养、学、闲、情、奇”的市场结构高级化趋势,呈现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围绕这些新消费需求而进行深度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这将极大地拉动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旅游消费结构从低层次的观光需求向高层次的体验性休闲度假需求转型升级。

3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

从产业价值链视角看,产业融合的过程包括产业价值链的分解与产业价值链的重构2个阶段。

3.1 双方产业价值链的解构

产业价值链的解构是基于产业专业化分工――即产品研发、开发建设、生产制造、销售等各个环节独立分工运作,当融合的外动力条件(政策环境、市场需求、多元化发展等)成熟时,存在产业价值链“融合点”的某些价值环节就会寻求与原有产业价值链进行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价值活动单元”[9],为下一步产业间的重构做好准备。

1)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活动单元。

旅游产业价值链是指旅游企业内部或旅游企业之间围绕旅游服务与某种特定的旅游需求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服务和产品的硬件环境建设、旅游产品营销与中介渠道(如旅行社等)销售、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旅游者的时空同一消费等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价值增值活动链(见图1)。旅游产业价值链一般的分析框架可简化为旅游资源策划与规划、旅游产品开发与建设、旅游产品营销与销售、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等4个环节。

2)体育产业价值链的活动单元。

体育产业价值链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产业价值网系统,按照产业行为的特征可将体育产业价值链分为设计、生产、销售和消费4个环节(见图2)。

3.2 双方产业价值链的重构手段

在体育本体资源具有资产通用性的内在推动力和旅游消费结构日趋高级化的外在拉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并根据当前和未来体育旅游融合业态的市场需求,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价值链之间相对独立的“价值活动单元”在技术、业务和市场等3个层面出现融合机会――产业价值链上的截取与重新整合形成共同的价值融合点。其中,技术融合是重构基础,业务融合是重构核心、市场融合是重构结果,构成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构路径。

1)技术融合。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技术融合,是指旅游产业价值链与体育产业价值链在双方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下通过双方资源环节的价值活动单元的规划设计得以重构实现。“标准规范”是技术融合的基础条件,“规划设计”是技术融合的实施手段。

体育旅游资源在国家标准如行业标准《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GB/T31710―2015)、《旅游规划通则》和国家标准《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等的标准的指导下,并在一些体育旅游项目的行业标准诸如《绿道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LBT 035-2014)》、《自行车骑行游服务规范(LBT 036-2014)》、《旅游滑雪场质量等级划分(LBT 037-2014)》、《高尔夫管理服务规范(LB T043-2015)》、《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等基础上,体育产业以运动健身休闲场所(硬件)和运动健身休闲服务、赛事活动服务(软件)为规划要素,旅游产业以旅游设施(硬件)和旅游服务(软件)为规划要素,在总体规划、概念性规划、产业规划、详细规划上实现双方在产业、空间、土地和产品等层次的规划与设计。

技术融合对于双方产业融合的实现非常重要,通过“标准规范”和“规划设计”把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效地整合,将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价值链在业务与市场层面的重构融合创造出良好的发展基础。

2)业务融合。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价值链的业务融合,是指旅游企业与体育企业基于市场需求所进行的商业模式的改变与创新,实质上是双方产业价值链的业务重构,实现双方在管理与组织上的变革[9]。

产业融合与新业态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体育与旅游企业朝跨产业经营集团化发展的重要方式[4]。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企业和体育企业都面临着竞争压力大的现实。一方面,它们通过合作与竞争,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让更多的体育旅游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利用,生产出的体育旅游产品或服务将让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体育与旅游相关企业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范围经济实现效益最大化而进行跨产业多元化的经营,这将为体育与旅游相关企业创造出新的消费市场[4],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加速驱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当前,国内一些旅游和体育产业集团,通过兼并重组成为跨界融合的大产业集团(以北京北奥集团、成都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和大庆文化体育旅游集团等为代表),或者在其集团下成立以体育旅游业为新拓展业务的二级子公司(以海航旅业集团、国旅联合集团、湖南体育产业集团、温州体育发展投资集团等为代表)[9],这些企业的跨体育与旅游产业的创新商业模式即是业务融合,将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价值链在市场层面的重构融合发挥关键作用。

3)市场融合。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市场融合,是指体育产业价值链中的体育健身休闲、体育赛事和体育场馆的销售活动单元被截取出来与旅游产业价值链中的销售活动单元通过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寻求共同的营销融合点,从而形成同一销售服务平台上的体育旅游产品。体育产业利用旅游产业的营销手段和中介渠道(即线下的旅行社或者线上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进行产品销售,为体育旅游目的地带来更多的客源。市场融合将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获得各自更大的市场范围和销售收入,从而在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产业融合的市场重构。例如,知名度高的标志性体育场馆、体育博物馆等体育文化设施作为一种城市观光游览型的旅游吸引物(或者称之为“体育主题型景点”),被旅游中介商设计为一条城市旅游线路产品进行销售;一场引人注目的高水平职业体育赛事或者一场充满民族地域性的传统体育节庆活动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一项现场体验观赏性的体育娱乐产品,被旅游中介商设计为特色旅游产品进行销售。

3.3 双方产业价值链的重构模式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价值链通过技术、业务和市场等3个层面的价值融合后,体育健身休闲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形成“运动休闲型体育旅游”,体育赛事活动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形成“观赛型体育旅游、参赛型体育旅游,体育场馆服务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形成“地标场馆游览旅游、场馆体育演艺旅游”等重构模式。

1)体育健身休闲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模式。

《31号文》提出要加强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3]。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处在由传统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换的关键期,从发达国家的休闲度假类产品结构上看,运动类的休闲与度假产品占绝对的主导地位,特别是滨海运动休闲度假游、冰雪运动休闲度假游和山地户外运动休闲度假游是主要产品[12]。滨海水上运动、冰雪运动和山地户外运动为代表的体育健身休闲业与旅游产业价值链重构融合为“运动休闲型旅游度假区”。运动休闲型旅游度假区发展模式往往是体育健身休闲业中某一种中高端运动项目通过相关体育培训、体育用品销售等体育产业要素与旅游度假产业中的度假酒店、美食娱乐等相关旅游产业要素进行价值链的重构融合所形成的运动休闲型旅游度假区。此种发展模式属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体育旅游活动”中的体验性体育旅游活动(如参与滑雪、帆船、帆板、漂流、马拉松等运动的旅游活动),以及景区体育旅游活动(如户外宿营、徒步骑行、汽车露营等形式的旅游活动)[15]。当前,运动休闲型旅游度假区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但在欧美发达国家此种类型的度假区比比皆是,运动度假将越来越成为国内旅游度假区的主要功能。

2)体育竞赛表演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模式。

《31号文》提出要加强竞赛表演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3]。赛事旅游是体育赛事活动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模式,两者的产业融合方式是各自产业价值链在营销与销售环节的延伸、互补,最终导致了市场融合,即体育赛事活动业为旅游业带来了更多的旅游者,旅游业也为体育赛事活动现场带来了更多的外地观众,双方在客源市场上获得市场融合发展的结果。本发展模式属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在“体育旅游活动”中的观赏性体育旅游活动[15],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观赛型体育旅游,另一种是参赛型体育旅游。

(1)观赛型体育旅游。

观赛旅游模式一般是围绕职业化水平高的体育赛事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消费方式。近年来,参团赴海外观赛已成为许多体育爱好者喜爱的休闲度假方式,体育赛事旅游愈发受到旅游市场的关注[16],成为OTA(在线旅游社)和传统旅行社开发特色化与个性化旅游产品的重要发展趋势。市场上对于这类产品的参与人群正在不断增长,各国使馆、境外旅游局、境外体育协会对于此类产品的推广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多方作用下,为国内外赛事旅游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17]。当前正值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之机,众信旅游、凯撒旅游等在观赛旅游产品布局的旅行社都纷纷推出了里约奥运观赛游产品。

国家战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即“一带一路”对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都提出了要求:“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18]据此,可以以我国西北各省区为主,延展至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汽车拉力赛”;以我国海峡西岸和珠三角地区为主延伸至南海、印度洋和欧洲,开发“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大帆船拉力赛”,并将这两项国际赛事活动与沿线国家旅游业有机融合,联合打造出具有“一带一路”特色主题的国际精品赛事旅游线路和赛事旅游产品。

(2)参赛型体育旅游。

参赛旅游模式一般是在职业化不高的赛事项目上,把赛事开发为体验性更强的产品,从而适合旅游者有兴趣亲身参与,比如马拉松、徒步、钓鱼、攀岩、滑雪等。近年来跑步运动在国内城市白领中流行,出国跑马拉松也渐成时尚,各大国际马拉松主办方也特别推出带有旅游性质的主题来吸引中国跑友,例如韩国的全州樱花马拉松、法国波多尔红酒马拉松、泰国普吉岛马拉松,都是中国跑友们最向往的马拉松旅游胜地[19]。《46号文》提出要一律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行政审批[20],这也将激发旅游目的地企业和体育赛事中介机构通过市场机制开发出更多的赛事型旅游产品,将赛事打造为旅游地的品牌旅游节庆产品,以此进一步丰富旅游目的地的产品体系及提高其知名度。

按照“支持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体育竞赛活动”[21]的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指导意见,体育赛事旅游将会从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向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型休闲体育赛事的方向转变,因此具有节庆娱乐性质的地方特色体育赛事的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在当前和未来将成为体育赛事节庆旅游市场上的一个新趋势与新热点[1]。例如,已经举办了12届的重庆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比赛线路充分借助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自然风光,融入抬滑竿等当地民俗文化特色项目,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体育场馆服务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模式。

《31号文》提出要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面向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服务[3]。2015年2月1日起施行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体育场馆发展体育旅游等多元业态[22],将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运营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提升场馆体育休闲旅游功能,使之成为集运动健身、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体育休闲旅游中心[23]。体育场馆服务业与旅游产业价值链的重构融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体育场馆作为重大赛事遗产的游览旅游模式,另一种是在体育场馆内观赏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旅游演艺产品的模式。此种发展模式属于《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在小类“体育场馆旅游服务”中供游客观赏体育赛事的室内、室外体育场所,以及室外天然体育场地的管理服务活动[24]。

一方面,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将会为主办城市留下一些宝贵的标志性体育场馆遗产。将著名体育场馆开发为旅游观光点,从而形成体育场馆遗产游览旅游产品。此类发展模式国内最成功的就是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作为5A景区,容纳了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馆等北京奥运会最著名的比赛场馆。自2008年8月奥运会后至2014年12月,园区累计接待游客3.1亿人次,日均游客在15万人以上,高峰期间日均近50万人。其游客人数总量位居北京所有5A旅游景区首位,旅游收入也成为各场馆运营的主要来源。

另一方面,体育场馆空间也可改造成为一个舞台式的文化表演空间,开发打造出精品体育旅游演艺产品。例如国家游泳中心的“梦幻水立方”、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的“冰上迪斯尼”等演艺产品。

4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体育与旅游主管部门的规制融合

产业融合可以破除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部门管理的条块分割,从而减少产业之间的进入壁垒和利益之争,加强产业间的合作关系,有效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因此旅游部门与体育部门互相的规制融合将对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水平与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带来管理变革和组织变革,国外很多国家的体育主管部门都不是单独的一个政府部门,而是体育和具有强关联度的部门共同组建的大部制[9]。例如俄罗斯体育旅游与青年政策部、泰国旅游与体育部、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让体育与旅游部门在同一政府部门下更好地协同发展。因此,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旅游局通过规制融合组建“国家体育与旅游部”是大部制改革可研究论证的一个设想。当前,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旅游局将共设“全国体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共同组织研制《全国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启动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体育旅游项目的遴选,探索建立体育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加强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进而提高服务质量等工作。

此外,按照国民休闲和全民健身两大国家战略的总体要求和“以旅兴体,以体促旅”发展思路,地方政府可以建立体育局与旅游局主要领导及相关处室等参加的体育旅游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协商、布置、落实相关工作,促进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23]。当前,地方政府中先行涉及体育与旅游部门机构合并的代表有深圳市文体旅游局、银川市体育旅游局、乐山市旅游和体育发展委员会”。

4.2 出台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政策与规范标准

一方面是出台双方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旅游法》明确提出“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推进旅游休闲体系建设,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卫生、体育、科教等领域的融合。”因此,在《旅游法》的要求下以及《31号文》和《46号文》的指导下,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旅游局拟在2016年内共同《关于促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全国体育旅游发展纲要》,以此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最大程度、最大范围的产业融合提供更好的政策发展环境。

另一方面是出台双方产业融合发展的规范标准。体育旅游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已成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因为很多体育旅游与运动休闲项目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需要通过标准化工作使得体育旅游项目能够规范、安全运行。若相关行业监管规范与运营标准缺失,双方的产业融合将出现严重的发展障碍。国际旅游标准化领域中,欧洲旅游标准化关注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潜水、水疗、各类户外运动及游客信息提供等游客体验性和自主性越来越强的休闲领域,而在我国的《旅游业标准体系表》中,尽管也包含了一些与休闲相关的标准,例如2015年4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旅游行业标准《自行车骑行游服务规范》(LB/T036-2014)、《旅游滑雪场质量等级划分》(LB/T037-2014),以及2016年将要的《漂流景区旅游服务规范》、《体育休闲旅游服务质量要求》和《自行车骑游领队服务质量要求》等国家旅游行业标准,但数量有限,零星散布于旅游标准体系中,自身不成体系。因此,要建立健全我国体育旅游项目尤其是高风险运动项目的技术安全规范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热气球、滑翔伞、滑雪场、高尔夫球场、皮划艇、海钓、休闲潜水、户外探险、露营房车等备受体育旅游者喜爱的水陆空体育旅游项目安全标准,规范体育旅游市场,强化对体育旅游项目的安全监管。

4.3 积极发展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开展全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推介,打造一批体育旅游重大项目”。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业仍处于发展阶段,在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和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数量与质量上还十分不足,体育旅游业建设还缺乏方向。体育旅游业发展重点应是在环城游憩带、自然风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等开发常态化的参与体验型体育旅游产品――即“运动休闲项目”的“旅游化”、“度假化”,这是体育旅游业态的拳头产品。体育赛事活动、大型体育场馆等体育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所形成的赛事旅游、场馆游览旅游只能作为体育旅游业的配套产品。因此,针对不同市场需求,借鉴国际经验,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发展山地徒步运动、皮划艇帆船帆板水上运动、冰雪运动、航空运动、航海体育、高尔夫运动、海钓运动、汽车运动、马术运动等中高端体育旅游与运动休闲产品。

以2015年国家旅游局重新开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评定工作为契机,做实做强一批在旅游度假区内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尤其是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船艇码头等运动休闲设施,需加强与旅游度假区在规划建设上的技术融合,打造运动休闲型营地度假区。同时,充分把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和省市级的体育产业园区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结合地方自然与文化特色,二次开发转型升级为运动休闲型度假旅游目的地。

4.4 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人才是关键。例如,出境观赛旅游产品的研发,与常规出境游产品相比,体育赛事类产品的操作将对旅行社或OTA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标准及专业化的要求,需要大量的既懂旅游也懂体育方面的专业人才,以更好地设计、宣传该类型产品[17]。当前,中国体育旅游发展遇到的挑战就是缺乏体育旅游富有经验的策划和运营管理人才。如果懂体育的不懂旅游,懂旅游的不懂体育,二者就很难协调融合发展。所以,旅游部门和体育部门需加强合作,建立一批体育旅游培训和实践基地,积极培育体育旅游专业技术型人才,加强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体育旅游服务水平;全国的旅游院校和体育院校可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高层次培养各类专业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