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产业发展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43-02
第三产业能够有效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就目前而言,许多的农村机关领导,对农村、农村的第三产业认识不足,无法认清第三产业的性质、作用以及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农村第三产业发展非常滞后。
一、农村第三产业的特点
1.差异性
与城市相比,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非常落后,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各地的风俗、资源、文化不尽相同,第三产业的数量、质量、内容、方式、模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同时在加上消费市场潜在力的影响,使得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有着巨大的差异。
2.双高一低
就目前而言,人们普遍对农村第三产业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认为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很多的劳动力,但是我国农村第三产业具有双高一低的特点,其中双高就是指劳动和技术的密集度很高,劳动密集度就是在农村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力需要比较大;技术密集度高就是在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过程中,对技术要求很高;另外,为了贯彻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农村的劳动力,不仅要增加数量,还要提高质量。一低主要指农村第三产业对资源和能源要求低,以为村民提供便利服务,具有低收入和高产出的特点,同时对其他的设备和资源依赖程度较低。
二、区域内工业比重大的不利分析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看来,第二产业要建立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上,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在实际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发展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而言,农村第一产业发展劳动力生产过剩,出现了大量的富裕劳动力,第二产业比重比例过大,同时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甚至有的地方根本没有第三产业。从整体的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劳动力过多和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少的矛盾依然存在。同时农村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很低,不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第二产业,传统的产业比重比较大,缺乏必要的科技创新,水平很低,只注重数量,忽视了质量,其中高新产业的发展无法有效带动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而第三产业总量偏小,占有比重很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潜力还未全部发挥。同时面临着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以重工业和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不断扩大消耗和排放是第二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第三产业势在必行。
三、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措施
为了有效的保护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地镇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比重,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制订发展规划。做好产业规划与有效升级,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和环节。第三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镇委、镇政府应根据我镇的实际,制订发展规划,既要衔接平衡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又要统筹规划,总体指导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总量、结构、布局等等,更要制订全镇第三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找准重点,分清缓急,明确重点开发区域和重点发展行业,做到科学规划、布局合理、定位准确、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从而促进第三产业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全面协调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划宜近期与中长期规划结合,近期规划以现有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为出发点,务求规划后易于落实,在短期内见到实效。近来镇主要领导提出规划建设商品专业街和小商品市场的构思,是一项激活我镇商贸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我镇第三产业发展平台的重要一招,我们应予以配合与支持。
2.夯实发展基础。发达的工业和农业经济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只有做强做大第一、第二产业,使工农业生产快速增长,才能向市场提供越来越多的物质商品,从而形成各类市场,带动农村的消费。镇政府要因地制宜,制定“主攻二产、调优一产、培育三产”发展理念,不断调整优化乡镇的整体产业结构。在农业发展方面,要保证农业“调优、增效、增收”,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益,积极引导农民培育极具特色的品牌,加大对农户的扶持和技术指导,建立健康、稳定全面的农产品供销网络。在调整工业发展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发展、集聚、提升”的原则,做好农村的招商引资工作,促进产业转型,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新兴行业,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传统落后的增长方式,最大限度的提升工业发展质量。
3.创新发展方式。对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的现状,镇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镇政府要不断放宽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简化和废除以往繁琐的经济发展政策,提高办公效率,大力发展农村的生态产业,对农民积极扶持,从而促进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开发、谁收益”的思路,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第三产业,以集体、个人、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多形式投放第三产业,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增长方式。在进行商品市场建设中,要把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作为出发点,不断获得较多的社会收益和经济效益,要采用灵活多样的鼓励性、扶持性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种资本加入到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体系中。在实际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过程中,镇政府要立足实际,确立良好的政府形象,要保证各项第三产业发展落实到位。同时,镇政府成立第三产业领导小组,针对实际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总结,充分发挥和协调政府在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把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工作落实经济发展中去。
4.要大力发展服务业。随着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产业调整的重点,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源泉的重要动力,要大力发展消费性和成产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要不断提高服务业在整体行业中的比例。第一,要根据经济实际发展情况,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立各种物流通道和辐射全国的运输和信息平台。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旅游业,要加强扶持力度,逐步使旅游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不断打造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区。要发展金融和保险事业,控制好信贷规模,保证信贷余额与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相适应,要重点以金融业发展为主,提高金融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充分发挥银行在货币流通中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降低资金运营的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要因地制宜,控制好一二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元.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2.
[2]牛凯.中国农村三大产业均衡发展战略[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01:7-17.
[3]牛凯.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偏离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01:182-188.
[4]郭坤.城镇化视角下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
[5]邵书慧.湖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D].长江大学,2012.
作者简介:李芳(1975-),女,河南新乡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工业统计。
顺庆区委、区政府因地制宜、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在该区大林乡大林寺村创造性地探索出了“政府引导、农民自主、金融支持、龙头带动、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了生猪、蛋鸡养殖园区和食用菌种植园区,强村富民的产业初具规模。在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顺庆的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从今日起,本报推出《顺庆区大林寺村新农村建设园区模式的实践与思考》系列报道,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
顺庆区大林乡大林寺村距市、区16公里,自然资源少,农业生产条件差,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山村。如何在偏远山村切实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让农民增收致富?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唱主角,是顺庆区委、区政府确立的刚性原则。过去,大林寺村全村203户735人长期靠种粮吃饭,靠打工挣钱,60%的农户较为贫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解决农民脱贫致富的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发展产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对农民种什么、养什么不作硬性规定,一切由农民进行民主决策。”据顺庆区副区长向贵瑜介绍,区、乡、村、组多次召开农村现场会和群众院坝会,组织农民进行讨论、商议,最终研究出3个产业:生猪、蛋鸡养殖和食用菌培育。
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民自主决定产业发展的项目,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当生猪、蛋鸡、食用菌三大产业项目张榜公布后,群众争先恐后前来报名。大林寺村原定的57户产业项目参与名额,在全村除去外出务工人员,在剩下的118户农民中,竟然有114户参与了角逐。其中,村民何小平还专门从深圳连夜赶回报名竞选,并通过层层筛选,最终成为养殖户。经过一番激烈的演讲竞争后,过去农村发展产业中从未有过的一幕出现了:最终入选者饮酒庆贺,落选者痛哭失声。村民周碧清因起初犹豫不决,导致自己无缘成为此次的种养殖户,后悔得几天都睡不好觉,只得遗憾地等待下一轮竞争。
记者点评:在发展农村产业的进程中,农民自主选择产业发展的项目,变过去政府“要”为现在的“我要干”,真正激发和调动了农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农村产业发展农民是投资者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瓶颈,作为偏远山村的农民,可支配收入较少。如何化解农村产业发展中资金短缺的巨大难题?
“在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产业的过程中,政府不再扮演大包大揽的角色,而是将农民真正推上了前台。”顺庆区区长刘彬告诉记者,大林寺村发展生猪、蛋鸡、食用菌三大产业,政府一改过去对种、养殖等产业发展进行补贴的做法,而是从区财政拿出200万元存入区信用社,成立了小额信贷担保公司,以1:3的比例进行放贷,并确定:从事食用菌培育的农户可贷款3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从事生猪养殖的农户可贷款5万元,蛋鸡养殖的农户最高可贷款7.5万元。政府出资为农民的贷款进行为期两年的贴息支持,同时制订严密的还款计划:要求农户一年偿还贷款数额的一半。
与此同时,顺庆区政府加大了对大林寺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充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区、乡两级政府共投入17万元,用于平整土地、修路、通水、通电等公共性、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为该村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的改变,带来了资金的放大效应。大林寺村57户发展产业的农民,在自身积蓄和贷款不够的情况下,纷纷向亲朋好友借钱建设猪圈、鸡舍和食用菌大棚,总投入高达800余万元。同时,由政府成立的担保公司还扮演了“杠杆”的角色,既化解了金融单位有钱不敢贷的尴尬,还解决了农民不能提供担保、贷不到款的风险,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农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农民挑战传统农业的过程。农民成为园区产业的投资者,并且投入资金的来源大部分为贷款和借款,这种角色的转变大大增加了农民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也有力地增强了农民抓好产业、增收致富的紧迫感和压力感。大林寺村三组村民周圣国投入十多万元从事蛋鸡养殖,大年三十那天,他中午吃过“团年饭”,下午就开始忙着建鸡舍,妻子赵碧琼心疼地叫他休息半天,可周圣国毫不“领情”:“十多万元都砸进去了,还敢怠慢,不搞出个名堂,这辈子就富不起来了!”奋战3个多月,鸡舍建成、鸡苗进笼,而周圣国却累得又黑又瘦,体重下降了十多斤。
像周圣国这样全身心投入产业发展的农民,在大林寺村比比皆是。春节期间,不少农户是“吃了团年饭,下来接着干”、“初一耍半天,下午就上班”。一些农户干脆吃、住在建设现场,赶工期、争进度,创造了建设新农村的“大林速度”。
记者点评:农民在产业发展中成为投资者,有效避免了“政府大包大揽、农民啥事不管”的现象,巨大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靠发奋图强来发家致富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农村产业发展农民是实施者
过去,提起农村产业发展,最常见的经营模式便是引进业主,承包土地,进行规模种、养殖。农民最终成为土地租金的获得者,并为业主打工挣一点钱。而在大林寺村,发展产业的业主无需引进,当地农民自己就是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者。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让老百姓富起来,让大多数的老百姓增收致富。”向贵瑜告诉记者,新农村建设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切实让广大老百姓腰包鼓起来。引进几名业主,承包整片土地搞种、养殖,农民靠为业主打工挣钱和收取土地租金,根本无法真正致富,也不是长远之计。最根本的是,要让农民自己当家作主,自己发展种、养殖等产业,利益自享。
农村产业发展经营模式的转变,带来的是广大农民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到创业之中的巨大变化。在大林寺村采访时,记者看到,村民周胜杰冒着高温,在自建的鸡舍里来回清扫鸡粪,并运用自学的疫病防治知识,为鸡注射疫苗;村民张小玲2006年9月从广东打工回来,几乎天天上街打麻将,终日无所事事。成为养鸡业主后,她天天为鸡熬草药水,为鸡舍通风换气、冲洗鸡舍,忙得不亦乐乎。记者问她现在还打牌不?张小玲不好意思地笑道:“哪有时间哟,现在全部精力都在养鸡上面,甚至夜里做梦都在喂鸡、拣蛋。”
关键词:城乡统筹产业融合城乡产业分割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传统农业与工业同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的特殊直辖市,是中国国情的缩影。2007年6月,重庆被获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为重庆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重庆市政府提出了七项重要举措,其中之一就是要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结构,城乡产业配置得当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探讨城乡产业的统筹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产业的转换升级和协调发展,对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
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它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和重要内容,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口,还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通过统筹城乡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工业化、实现城乡互动,工农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二者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
1、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前提。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必须以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为基础,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推进,因此发展经济就成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工作,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是要依靠城乡经济的发展来解决。而国民经济是由不同的产业部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各个产业部门发展的综合体现,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前提。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应有之义,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城乡产业统筹发展了,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城镇化,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二、重庆市城乡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城乡产业发展失衡
由于特殊的体制原因和城市产业倾斜政策,重庆市长期实施“工业优先、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在产业政策上,强调工业优先;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强调把工业主要放在城市;在资金流向上,政府通过税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等方式,把农业剩余积累由农村大量转入城市。这种城乡脱节的产业发展政策,致使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的差距不断拉大,形成了严重分割对立、非良性互动的城乡产业关系,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结构仍以传统型为主,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农产品仍以农户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为主,未形成规模经济。农产品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农产品市场规划建设滞后,流通主体培育不够,产品流通不畅。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带动面窄,市场流通中介组织发育不充分,市场专业化服务滞后,销售服务体系不配套。
(二)城乡产业脱节
2007年末,重庆市人均GDP已突破2000美元,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的产业结构的标准模式,我市已进入工业化的第二个阶段。但是,该阶段我市城乡产业发展仍出现比较大的脱节,主要表现在:
1、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协调性较差。直辖以来,全市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体上看产业结构层次已越过“一、二、三”和“二、一、三"”的低级状态,形成了“二、三、一”的格局,到2007年第二产业占GDP的45.9%,第三产业占GDP的42.4%,第一产业占GDP的11.7%,但整个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协调性仍然较差、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农业粮食、生猪两大传统产业仍然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工业传统产业比重偏大;三是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贸、餐饮、运输服务业为主,新兴产业如中介服务业、第三方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发育不足。
2、城乡产业投资失调,政策支农不足。财政对“三农”的有效投入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高。2004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09.9亿元,农业投资额仅占2.2%,而2007年全年所完成的3161.51亿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为59.74亿元,仅占1.9%,比起2004年还有所下降。二是金融信贷支农力度不高,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缺位现象严重。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网点布局调整、收缩,农村信用社规模、实力有限且历史包袱沉重,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机构减少,降低了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部分农村地区因无法获取正规信贷,民间借贷现象突出。
(三)城乡产业结构同构
我市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在行业和产业结构上表现出高度的同构。从产值构成上讲,我市乡村工业与建筑业、交通等第三产业在乡村总产值中的比重与城市基本持平,这一方面使城乡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配置,造成产品生产上的简单重复和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低水平的市场竞争,使消费品市场结构性过剩不断加剧。在产业布局上,目前已呈现出过度分散化现象,突出表现在县级支柱产业缺位及市县间产业链的缺失。城乡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布局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全市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的提升。
三、重庆市城乡产业分割的原因分析
1、国家初始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因素导致城乡产业分割。建国初期,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为实行赶超型的工业发展战略,跨越以轻工业为重心的发展阶段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不得不通过强化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政策的超经济手段,靠牺牲农业利益来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重庆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采取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优先发展工业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这直接导致了城乡产业分割。改革开放以后,又由于工农、城乡发展不同步,使城乡产业结构的矛盾更加尖锐。
2、国家推行的有关政策和制度框架继续加剧城乡产业的分割。建国以来,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实施了“城市偏向”的分割式发展战略,在政策和制度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歧视,如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使城乡交换关系长期处于不平等状态;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过度向城市倾斜,对农村投入太少,使农村资金长期处于“贫血”状态;严格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导致了市民与农民的天生不平等;对农民的歧视性的劳动就业制度、城乡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农民享受不到国民待遇等等,这些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做法,人为地造成了严重的工农分割、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壁垒,阻止了正常的城乡交流。
3、特殊的历史因素导致城乡产业结构矛盾突出。重庆是个重工业城市,建国建市之初所实行的服从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一系列强制性制度安排分割了工农和城乡关系,导致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而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现代经济学表明:在工业行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与农村经济的关联度相对最高,但我市长期走的却是重工业发展路子,农业、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国民经济重型化,使之连接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城市工业与农村经济的关联度十分薄弱。客观上滞缓了我市城乡产业结构矛盾的化解。
四、重庆市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就是指各级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时,必须对城市和农村的相关产业统筹考虑,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强城乡产业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产业相互融合、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一)以政府为主体、以深化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动力推动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由于我市城乡产业分割的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历史的政策、体制因素所致,因此,现阶段的统筹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不是市场能够解决的,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制度创新,构建城乡平等的政策和制度框架,从而逐渐改变城乡差距的扩大。具体如下:
1、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采用倾斜的资源配置政策,对农村发展给予扶持。
完善农业投融资管理体制。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增加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采取贴息、补助、税收等措施,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开发农业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3、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通过向农户、企业、信用社职工进行增资扩股,建立股份合作制带社区性的地方金融机构,增大向农村贷款的资金量。建立政府财政与金融机构贷款坏账分担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向“三农”提供贷款,增强支农服务能力。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新的贷款担保形式,推进诚信管理,探索建立各种类型的小额信贷组织。
(二)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必须以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扶持一体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需要强化三次产业的内在联系、完善三次产业的布局,形成区域分工合理、特色优势鲜明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具体措施为:
1、统筹城乡产业结构,使城市的产业布局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合理分工,形成紧密的产业互动链条,由城市二三产业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由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产业层次的提升。
2、充分利用我市人力资源丰富特别是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通过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有机融合,促使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3、通过农业与加工工业、服务业的互补性融合,拉长农业产业链,使农业生产链条不断向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方向延伸,加速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带动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一体化发展。
4、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农业、加工业、流通服务业各个环节会在空间上形成聚集的结点。即是农业、加工业、流通贸易业合理地布局在乡村、小城镇、城市这一地域空间上,以产业为纽带形成城乡之间的有机经济联系,各个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为城镇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使产业发展和城镇体系建设形成良性互动的过程,促使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
(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城乡产业协调既包括城乡产业的空间布局,又涉及城乡功能配置问题。要在空间布局确立的基础上,在市场范围内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城乡功能结构。要按照大市场原则建立统一的城乡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功能互补与最优配置,进而构筑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
1、加速城乡第二产业对接。目前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在两个不同的范畴里构筑起两个工业体系,各自相对封闭运行,重复建设产品同构、资源浪费低水平竞争愈演愈烈。为此,当务之急是推动城乡工业一体化。
2、新建产业要以城乡关联度高的产业为主。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要着眼于城乡统筹,大力发展城乡关联产业。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城乡关联产业。特别应引导城镇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在新建产业上,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用生产资料业等城乡关联产业为主。
3、推动城市科技、信息等产业下乡,对下乡产业给予政策支持。目前,农村第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民急需的科技、信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明显供给不足,而这些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与农村联系松散。所以应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协调配置城市资源,大力鼓励和引导城市相关产业下乡,开拓农村市场,带动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单鹏举,邢海晶.城乡统筹发展视角的产业支撑体系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7,(2).
[2]黄蔚.直辖市重庆城乡和谐之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城市发展研究,2007,(3).
[3]张丽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探讨[J].农村经济,2006,(11).
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工程是优化生态环境的最直接、最有效措施之一,同时也是帮助偏远贫困山区的人民群众真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伴随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开展,广大群众干部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升,这也促使农业结构有着明显的改善和优化,间接提升了农民的收入。但是,近些年因退耕还林补助的相继到期,后续产业问题显得越发突出。对此,本文以贵州省为例,阐述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策略。
1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
1.1文化程度偏低,其他产业发展能力较弱
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最终形成一个贫困发展循环圈[1]。因为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再加上许多农村居民文化程度较低,这一现象也充分证明了当前农村地区的平均文化水平并不理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向农村提供任何的帮助都显得非常局限,另外因为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的缘故,导致许多村民对于新鲜事物的理解存在偏见,对于一些前期需要投入的产业认为无参与价值,导致在退耕还林之后,许多村民无其他产业可以参与,最终经济效益不断降低,从而呈现后续产业发展问题。
1.2思想保守,很难取得突破
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许多的贫困地区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小农意识,在思想观念方面落后,并且非常保守。在传统理念的影响之下,许多的农民仍然坚持着一门一户的生产生活格局,导致许多农村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因为当前退耕还林的许多产业都属于团体性的产业,这样必然导致许多农村地区无法有效的开发产业,最终形成严重的经济发展阻碍[2]。另外,因为退耕还林开始时有政策方面的补助,导致一些群众习惯性形成了“等、靠、要”,突然因为补助政策到期,导致思维层面的惯性,最终无法突破保守思想,导致存在着严重的经济收益问题。
1.3资金的来源单一
我国政府所实行的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大型、系统性工程,需要庞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基本保障,假设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便无法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我国退耕还林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支出,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过于庞大,导致人均占比并不高,再加上资金是由上至下进行分配,最终农户并不能获得充足的资金,这也导致许多想要创业的农户缺乏创业资金,再加上退耕还林之后补助有一定的时限,国家补助到期后导致大部分林农生活方面都存在困难,最终无法参与到各种后续产业当中。
2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具体对策
2.1加强教育建设,改变思想观念,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我国一直在针对农村地区的现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并且在退耕还林政策到期时也出台了一些持续性帮助的政策,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但就当前的实际状况而言,这一项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对此,需要充分展现土地的资源优势,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统一性协调原则,应用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性目的。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必须结合农村发展工程而定,需要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而选择。例如,可以将退耕还林和林下种养殖相结合,推广林下养殖、种植的新型生态农业模式,不仅增加了林农的收入,同时还可以稳住民心。保住绿水青山,也就保住了金山银山。
2.2加强监督力度,让退耕还林落到实处
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纸浆、木材等加工生产业,并为退耕还林之后的后续产业提供有力的支撑。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加大监督力度,尤其是在森林开发的合理管理当中,务必保障森林资源的可循环、持续性开发,而不是随意乱砍滥伐。另外,还可以选择适当的地段由政府主导建设相应的加工市场,提升林业副产品的销售途径,促使退耕之后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途径,并消除各种后顾之忧。政府还需要适当加大针对性的资金投入,而不是广泛性的普及补助,例如可以将资金投入到市场的开发以及建设当中,从而保障整个地区农业市场空间。
2.3理清思路,寻找后续产业切入点
针对贵州省各地实际情况,需要针对性的开展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工作。贵州省具备发展特色旅游的优势,所以各地可以结合当前退耕还林工程的大发展环境,大力推广特色果园、特色旅游区等经济项目,并借助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当地的退耕农户长远发展,加快后续产业发展效率。
在发展电商的同时,我县明确提出了电商企业要成为服务本地经济、服务本地群众的“创业平台、创新平台、发展平台、合作平台、服务平台”,电商企业要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将本土特色产品卖出去,寻找销路、寻找市场,“为百姓卖产品,为产品找市场”是我们的目标和追求。通过努力,我们要进一步宣传,服务群众,为百姓增收助力,扩大影响招揽客商。
目前全县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较好,据初步统计,从事电子商务、微商的从业人员330余人,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约为5000万元,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建立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包括建立1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含县级物流配送中心),11个乡镇区域配送中心,60个电子商务服务站,300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实现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电子商务应有更加广泛,产业发展更加聚集的农村电子商务新格局。
2015年电子商务工作要点
(一)围绕“互联网+”。推动建立以县城区为重点的“同城购”垂直电商平台。
虽然电子商务2014年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电子商务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购买方面,本土产品在网络上的销售以及电子商务进社区、进农村方面还十分薄弱。为此,我县将着力于整合县域现有的邮政、电商企业、工农业产品、旅游产品生产企业、地方特色产品经营企业、业主、社区管理服务、家政服务、修配服务、餐饮住宿服务、水电气费用交付服务资源,以县城区为重点,以社区便民连锁店为平台,以“互联网+”为手段,科学布局,分步推进建立“同城购”电商垂直平台。预计2015年6月底前完成规划方案,2015年8月完成平台的组织架构和平台建设并投入运行,在具备条件的社区建10—20个社区便利连锁店,开展试营运。
(二)围绕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推动村级电商平台建设。
一是认真总结分析县域现有电商网店营运推广经验,发现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整合资金、技术、人才资源,扩大网店数量和交易能级,同时把农村网店的开设作为重点。力争到2015年底,县域网店净增加10户以上,其中农村网店达5家以上。二是着力整合邮政、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农产品营销经纪人等资源,推动建设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充实完善其服务功能,畅通农产品进城,日用消费品、农资、农技服务下乡渠道。2015年底前力争建成10—20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三是着力推广县域优势工业、农业、旅游文化产品上网销售。2015年力争县域优势产品网络交易额达1000万元以上。
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保证措施
(一)完善组织机构
成立县电子商务发展领导小组,建立电子商务产业推进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县电子商务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完善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有推进机制,落实部门职责,推动部门管理与服务创新,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协会的协调作用,确保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工作目标,责任分工实施方案与进度安排,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二)强化规划引领
高度重视电子商务产业整体规划,指导行业规划,明确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方向与工作重点,切实推进电子商务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产业先导引领作用,带动实体经济全面发展。围绕资源特色与实体产业基础,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网络经济模式,开展与当地经济状况相适应的电商投资,有针对性规划,推动电子商务产业资源共享,加强电子商务产业跨区域协作。
(三)强化政策支持
加大对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围绕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积极开展专项政策调查研究,制定可行的扶持政策意见和具体的落实措施。统筹整合相关促进发展资金,根据我县电子商务产业发展重点,制定详细的财政配套政策、落实国家有关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乡镇长助理述职报告各位领导:
200*年*月,根据省实施“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的要求,我被派到西营城镇做镇长助理。在这一年多的工作中,我首先对全镇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并根据需要组建了科技服务团队。通过一年多的工作,我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能力上得到了提高,经验上得到了积累,知识上得到了丰富,我在工作中努力发挥服务团 队整体优势,采取切实措施,积极为当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服务,现将述职情况报告如下。
一、立足优势抓产业,寻到服务主攻点
通过在省培训班的学习和到任后的产业调研,我和团队成员形成了共识:人才服务项目工作中必须抓住所在乡镇的主导产业,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通过典型带动,让周边的村民从观望到渴望,从渴望到兴望。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团队对西营城镇农业产业发展做了具体的分析,确定了服务的主功点:一是苗木花卉。利用“波泥河北方苗木花卉之乡”这个品牌效应,把苗木花卉作为服务的主导产业。二是饮马河大米。饮马河大米是早年就出了名的民间品牌,将这个品牌大米的生产技术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生产出绿色大米,有机大米,这是一个市场前景最火的生产方向,积于这样的产业发展战略,服务团队就瞄准了机械化生产有机水稻的主攻项目。三是生态养猪。生态养猪既省时又省力,既减少疾病又可提高肉质,全市第一个引进此技术的典型户又在西营城镇,团队当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富民的产业,于是生态养猪便成为养殖业的一个产业发展重点。
二、不拘格式搞服务,遵循市场做引导
我认为服务的手段和过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目的是否达到和效果是否理想。举个例子:去年秋天我到庞家屯去看那里几户苗农种苗的情况,根本没说是干啥的,只当是买苗的。通过聊天谈谈苗木行情和苗木发展趋势,有意识地向他们传递苗木市场信息和发展动态。等到今年春天,我的话一一得到了市场的印证,从而这些苗木户开始大力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就是这聊天便为农户服务了。
以生猪养殖为例,今年是猪肉上涨的高峰期,明年就会逐渐价格下降,每3—5年一个价格周期。明年年末到后年年初,我们如果再让千家万户都养猪,那些不具抗风险能力的.农户就有赔得血本无归找咱们玩命的。从这个角度上讲,产业发展方向的引导远比技术传授更要走在前列。只有这样一个具有科学性的服务体系才能给产业带来微妙变化,给农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收益,甚至是不知不觉中为各产业发展及各业户规避了一个个市场危机并带来可喜收益。
三、拉动产业争项目,合力创新做实事
关键词:新农村 社区规划 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134-02
作为我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社区发展关系到乡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科学合理的新农村社区规划则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合理布局具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由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缺少必要的规划意识、科学观念,再加之建设资金短缺、建设力量薄弱等因素的影响,结果导致新农村其普遍存在着建设无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建筑质量存在安全隐患、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影响到了乡村产业发展,也不利于乡村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新农村社区规划,必须从地域文化、社会伦理、环境友好、产业发展、农地利用、资源节约等多角度分析,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以乡村的主人――农民的眼前及长远需求为核心,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只有当乡村的主人――农民成为实际受益者时,新农村社区规划才算做到位,后续的设施完善配套,地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才有了民众基础。
一、依据农村区域的现状,分析促使其发展的因素,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作为新农村社区规划者,应该首先弄清楚农村社区的固有传统、已有特点,充分了解农村地域的“生产、生活、生态”特征,要尽量使农村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本地域及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只有与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一致,才能较好地发挥农村社区的已有优势并推动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通过制定新农村村域规划(即社区规划),可以促进新农村社区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整合农村社区的区位、资源、环境、交通等优势条件,同时,也有利于统筹规划农村地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它与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密切相关,绝不仅仅是建设乡村房舍与乡村道路,而是影响到乡村向哪里发展的大事。新农村社区规划关系到农村否能稳定发展,关系到构建的新社区未来的经济活力与经济价值。尤其是在那些移动搬迁的村落中,由于已经从根本上打破了村庄原先存在的既有生产和生活格局,因而在重新规划时务必要考虑周详,要保障未来的新农村社区在生产和生活上相互协协调。
通过实施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要考虑到农民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善,还要考虑到农业经营的便利性和农民就近就业等问题。只有为农村生产提了供便利条件,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新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
农村产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尤为重要。在做新农村社区空间规划之前,需要先分析当地(或本区域)的产业发展前景,包括第一产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前景、第二产业(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和传统手工技艺加工业)的发展前景和第三产业(交通、物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通过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要实现全面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的目标,这是规划根本目标。一方面,要在确定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来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这样就可以为农村产业发展确定大方向,并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新农村住宅设计规划中,应该要考虑到农户家庭经营如何与新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问题。如果这两者协调的好,就可以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并促进农户实现增收。
在我国大力倡导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背景下,在设计农村住宅时,就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农户的住宅面积,来满足农户家庭未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需求。如果能预留出休闲农业发展用房的空间,就能增加农村庭院的产业发展功能,未来就能更好地带动农户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
规划人员在制定新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时,必须考虑到农村产业发展的走向,比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发展,比如由于土地转包而产生的土地规模经营,比如乡村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等。必须要使乡村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传统手艺的传承、乡土文化活动的开展等所需要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比如乡村要预留出开展公共活动的空间、土地规模经营以后农业机械的放置场所、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农民培训的会议场所等。另外,为了保障乡村产业的长远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修建标准要适当提高,以保障未来发展一段时间以后基础设施不需要重新修建而只需要适度扩建。
三、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以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为基本宗旨
集约利用农村土地就要考虑到农村社区的土地价值。在新村社区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土地之间存在的质量差异,要促使农村土地合理利用,并尽量提高土地的价值和土地利用率。
对于农民宅基地的占地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尽量实现集约有效的利用农村已有宅基地,不宜盲目扩大农村宅基地的占地规模。要调整农村土地功能的,尽可能提高农村已有土地的价值。通过调整乡村土地的空间布局,实现乡村土地更加科学与合理地利用。“迁村并点”就是农村社区土地空间布局调整的路径之一。通过这种农村社区土地空间布局的调整,实现居住集中化,这有利于乡村生活设施(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的基础条件的改善,也能提高生活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比如,通过提高生活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可以减少民居用地,这有利于集中建设农村产业园,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可以集中建设休闲农业设施和相关商业设施,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以提高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促进农业综合经营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于新农村社区的规划用地,也要区分不同的土地质量和特点分别进行不同的规划利用。
四、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保留原有的乡村地域特色,尊重村庄原有的伦理结构
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保留村庄原有的建筑文化和建筑特色,要使原有的地方建筑特色和乡村风貌得以传承,要使自然山水环境与新农村社区融为一体,要使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民宅、老建筑、古村落相映成辉,同时,还要有利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
现在,我国不同城市之间的建筑风格已经日益趋向于大同小异,这种发展不利于城市保留各地独特的传统文化,这是前车之鉴。因此,在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时,务必要突出地域特色和村庄既有的特点。乡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因此,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尊重乡村传统文化,要把新农村社区作为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前,应详细查阅村庄的历史资料,并对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乡土文化做仔细研究,并将这些传统文化要素落实到新农村社区的规划之中,使之体现在空间布局中、生活场所中、生产场所中、乡村民居建筑风格中。要使新农村社区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同时,也要促使地域乡土文化能够不断传承。
新农村社区规划应保持传统村落原有的自然特色和地域特色。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如果一定搬迁村庄,那一定要选定一个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丰厚的村庄为建设基础,要保留这个村庄在原址不动,并保留其完整性,而迁移其他村庄靠近这个村庄。当其他几个村庄迁入这个村庄时,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尊重原来村落的完整性,要尊重村庄原有的伦理结构。同时,要让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以整体完善。
规划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结合,要有利于保持农户之间的日常联系与交往。比如,当地农户如果大多都从事果树种植,那么就可以通过合理配置树种和合理布局果园,让这些果树种在发挥其生产功能的同时也起美化乡村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休闲农业设计,使这些果园更加便于人们来赏花和采摘果实。如果当地保留有某项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庙会、秧歌赛等),那就要留出足够的空间来促进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比如在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的季节,要为外来的游客提供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空间和便利。
乡村传统产业的经营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增加乡村经济活力的同时,也为村民拓展了新的收入来源;在增加乡村文化自信和乡村凝聚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宣传了乡土特色和传统文化,更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五、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农村生产活动相结合
农村生产发展是农村保持经济活力的基础。新农村社区建设应该与农民的生产活动紧密结合。规划建设的新农村社区,既是乡村农户的生活场所,也是乡村发展农业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因此,新农村社区规划必须与乡村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必须适应“生产发展”的需求。
第一,对于那些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的村落,在制定规划时,应该考虑到新农村的地理位置与村庄耕地之间的距离,要保证两者之间以步行为主的交通方式的可行性。同时,还要合理配置新农村的产业发展空间。特别要注意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性问题,农村各类资源之间的有效循环利用问题等。
第二,由于农村的社区人口规模有限,在制定规划时,就应充分考虑到为农户提供较为充足的生产活动空间,并提供较多的混合空间。这里所说的混合空间,是指那些可以有多种用途综合空间。比如,传统上乡村农民的居住空间与生产活动空间就是混合在一起的,这可以变现为作物种植空间与生活居住空间混合在一起,生产经营空间与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的混合在一起等。
第三,在交通规划中,应该考虑到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要考虑农业规模经营以后的农业机械的存放场所和空间,要做到既便于农机具的使用,也便于农机具的保养与存放,还不应与农户的日常生活有所冲突。另外,随着乡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农村社区规划中也应该考虑到农户家用汽车的发展需求。在乡村宅基地规划设计中,要考虑到农户家庭生活与庭院经营功能的结合,要考虑到家庭生活生产用房舍与经营活动开展的便利性等方面的需求。
六、新农村社区规划要注重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
新农村社区规划应尊重自然和文化传统,要保护生态环境,要倡导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社区选址时,要考虑到建筑密度、容积率、日照间距系数等,社区建筑规划与布局要讲究科学,并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选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另外,还要注重社区建设中的资源节约问题以及环境友好问题,要发展太阳能的乡村利用技术、秸秆气化燃料利用技术、农村沼气燃气利用技术等,要实现乡村能源的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
要以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为宗旨,来提高社区建设的效率和社区运营的效率。在农村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要考虑到降低碳排放的问题,要考虑节能减排的问题,要考虑农村社区的环境承载力问题,要实现以最小的资源代价获得尽可能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在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时要科学选址,尽量避免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选址。在选择地形方面,应当注意避免选择极端地形,要尽量减少村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合理地规划乡村居住地,构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保存乡村的人文与自然风貌,使规划设计更加符合乡村的生活习惯与乡村住宅的传统风格。在设计新农村住宅时,不能按照城市居民的高层建筑进行设计,应该站在乡村的主体――农民的角度,满足他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体现乡村地域的独特景观与文化,满足当地农民对新住宅多方面需求(生活需求、生产需求、发展休闲农业的需求等)。还要通过采用新型建筑技术手段与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的生活成本支出,以达到改善农民生活的目的。
总之,对新农村社区进行全面的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建设乡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相关规划设计时,一定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要立足于长远,设计出农村老百姓认同的实用、便利、节约的满意工程。规划者要充分考虑到乡村的经济发展需求、农民致富需求、乡村传统文化发展需求、村容整洁和环境友好需求、乡村社会和谐发展需求等,努力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基础、把握好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韶英.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问题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 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侯立白,李新然.农村发展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 贾安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5] 李晓,林正雨,何鹏等.区域现代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3)
[6] 帅文波.区域生态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7] 徐涞.新农村建设规划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
[8] 周灿芳.我国区域农业规划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0(06)
[9] 朱朝枝主编.农村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0] 周广生,渠丽萍.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1] 方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多角度思考.建设科技,2006(11)
关键词特色农业;发展原则;对策;辽宁阜新
特色农业是指在特定区域与资源优势条件下,通过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特色农产品与农业多功能服务,形成具有明显特色、有很强市场竞争力和显著经济效益,有一定生产规模和产业化程度的农业生产与服务体系[1]。特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近些年来,随着阜新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地区涌现出很多不同于传统耕作农业的新模式新气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特色农业经济。
1发展特色农业的原则
1.1突出区域特色,选准主导产业
要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并注重农产品储藏、加工、销售的协调发展。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突出抓1~2个产业进行重点开发,切不可面面俱到。
1.2发挥产业优势,兴办龙头企业
产业优势是建设龙头企业的条件,只有在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龙头企业才能发展壮大,才能在优势中发挥龙头作用。兴办龙头企业要循序渐进,优先在成熟的产业中推进。
1.3围绕当地资源建设产业基地
基地建设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龙头企业原料的重要来源。产业基地建设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系列化服务的要求来实施,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持“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又要重视“高起点、大规模”的发展模式。
1.4根据区位条件培育市场体系
市场建设是特色产业的组成部分,其辐射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基地的生产、企业的加工和整个产业链的运转。一是针对区域内人口分布的情况建设各级农贸市场。在城市中心区建设中心农贸市场,在城市其他区域和县域建设二级农贸市场。二是根据区域外农产品生产市场情况建设各类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据该地区生产的优势农产品情况,围绕某项农产品生产规模,吸纳当地生产者进行批发,吸引外地经营者到此交易。三是面向更大范围建设特色农产品物流中心。将地区内生产的所有优势农产品集中于此,并吸引地区外的客商来此,采取现货批发、期货、网购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易。
2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
2.1组建和培育各级各类专业协会
实践证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一是在农户与市场的对接中,发挥了聚合作用,把分散的农户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使农户能够依靠整体力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降低了参与市场竞争的风险和成本,增强了竞争能力。二是在农户与工商企业的关系中,发挥了纽带作用,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谈判地位,有利于保护农户的利益。三是在农户生产过程中,发挥了服务作用,向农户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很多,但最现实、最实用的形式是农民专业协会,其主要模式有[2]:一是能人带动型。二是资源组合型。劳动力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品种资源及市场等资源的相互作用,构成产业资源,或形成产业优势。三是公司服务型。主要是指专为特色产业服务的企业化运作的流通企业,是承担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的桥梁纽带,既为企业服务,也为基地农民服务。
2.2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国家各级涉农部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上的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3]: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要逐步形成产业化。即由单一服务支农和单一形式的内容,向服务的专业化和综合化发展,成为与其他产业并行的产业。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要逐步实现企业化。即在经营方式上实行企业化经营,逐步形成自我发展的实体。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要逐步形成网络化。即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功能的服务体系。
从当前现代农业需要看,要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拓宽服务领域,从目前的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扩展。二是完善服务机构,加强农村服务网络建设,尤其是基层农村服务。三是健全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等多种形式。四是改变服务性质,逐步实现有偿服务,提高服务主体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
2.3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指导作用
一是制定产业发展政策[4]。首先,制定重点产业发展目录,根据当地区资源优势,确定其重点发展的若干产业,并提出其发展的导向规划,从而指导区域内外企业或个人的投资行为。其次,制定重点产业扶持政策。对重点发展的若干产业,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导向作用、信贷资金的支撑作用和税收杠杆的纽带作用,推进重点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在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起主要作用,在小型设施建设中起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利用政策手段调控产业的导向,以引导和吸纳域内外资金投入特色产业,解决特色产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三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组建行政服务中心,实施“一站式”办公,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挂牌保护,对特色农产品流通建立绿色通道,强化软环境建设,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最好的投资创业条件。四是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根据产业发展建立职责分明、目标量化、奖惩分明的专业办公室,就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等环节要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人落,并强化政府督查工作力度,定期调度进展情况,采取得力措施,推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3参考文献
[1] 郭振宗.有中国特色农业企业化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J].经济论坛,2008(7):121-123.
[2] 孙斌.对现阶段发展特色农业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8):254.
一、2017年林业产业工作完成情况
XX林业产业发展坚持以“营林为基础,大力造林,普遍护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林业建设方针,依托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纸浆原料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截止2017年11月,全县共建设商品林面积达到98.4万亩,蓄积量331.1万立方米。工业原料林面积67.2万亩,其中:短周期原料林23.2万亩(杉木、柳杉10.9万亩),中药材基地(黄柏)面积5万亩,珍稀树木基地1500亩。新发展笋用方竹5000亩,抚育改造笋用方竹8000亩。现代林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木质原料林12万亩,竹林6万亩,三木药材2万亩。此外还打造了XXX镇与XXX镇两个森林小镇,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鼓励当地居民开办农家乐等创业行为,走林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路子,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的同时大力推广林下种养殖业,林下经济收入已达5000余万元,有力地带动了全县林下经济的的发展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并且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支持,加速、加快森林蔬菜、天麻、茶叶培育、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建设和竹材加工企业的投资建设,2017年新引进极星科技入驻我县,该企业将生产以竹木为原料的医药食品工业用途活性炭,该企业的进驻将解决我县广大林农就地销售竹材难的问题,实现竹产业链的提升和快速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XXX养蜂专业合作社、XX县拯兴金丝楠木培育专业合作社、XX县官家山猕猴桃专业合作社、XX县红豆杉培育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林下种养县级以上专业合作社15家。此外我县结合实际情况,对我县贫困村也采取了相应产业扶贫指导,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扶持(方竹产业扶持)等。
二、林业产业工作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1.木材滞销,价格下滑,影响企业生产和林农种植积极性。自2013年以来,在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每立方米木材价格下降了近百元,木材加工企业陷入困境,木材滞销,林农种植积极性受到影响。
2.竹产业效益低下。由于雅安纸浆厂停产,竹子销售市场萎缩,价格低下,再加上我县林区交通不便,竹子采伐、集材成本较高,导致我县竹产业效益低下。
3.产业化经营程度不够。加工企业多为原料消耗型,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延伸不够,一些加工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区域知名品牌少。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业主大户等带动能力不强,林农组织化程度不高。
4.支撑保障能力不强。产业社会化服务、产业经营模式、利益联结等方式不够灵活、形式单一。林权流转、森林资产评估、森林保险、金融扶持等政策有待完善,林区道路、通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管理机构队伍不健全,信息、政策、营销等服务还不能适应形势需要。
5.配套资金不足,我县是边远山区县,经济落后,财政困难,希望今后减少县级配套资金。
6.地震灾后重建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严重冲击了我县的正常生产、生活,农林生产劳动力严重不足,影响了我县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工作,使部分地点的工作进度和质量(主要指造林成活率偏低)受到了一定影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确保林业产业工作建设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县将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成立领导小组。成立XX县林业产业工作推进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林业局,由林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充实产业发展办公室。建立起“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协调抓”的林业产业发展机制,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2、建立考核机制。县委、政府将林业产业工作建设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在年初与部门及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将产业发展任务层层落实到乡镇、村组及山头地块,落实到部门及相关企业。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县委、政府及目标督查办公室将严格按照下达的目标任务督促检查,并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终考核,严格奖励制度。
3、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会议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宣传林业产业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积极营造富民惠民、改善民生、建设“和谐林区”的良好氛围,增强社会各界对林业产业的认识,进一步宣传林业产业基地发展典型,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林业产业基地建设。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和政策引导,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做好现林业产业工作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县、乡(镇)林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统一印发相关宣传资料,激发农民参与林业产业发展建设的积极性。要大力宣林业产业发展建设的先进典型、成功经验和技术常识,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从资金、项目等方面给农民算细帐,使他们真正理解林业产业发展能得到实惠,从思想上接受进而主动自愿发展林业产业,使林业产业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让农民群众在发展林业产业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4、打造名优品牌。鼓励、支持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努力提升产品质量,争创国内、省内名优品牌。加大对品牌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XX特色、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知名度的名优品牌和驰名商标。对评为国家或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驰名商标的林业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