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

青少年传统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传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

回顾历史,我国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历经重重挑战和磨难,锤炼和激发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精神的不竭动力,能够凝聚和激励中华儿女,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文化教育应当成为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课。

一、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然而,当前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过分侧重于具体学科,大大压缩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时间和实践机会。在学校之外,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无可避免的受制于家长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思想观念,导致青少年从家庭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程度和水平参差不齐;社会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向广大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机会,却仍然存在宣传力度不够、经费不足等各种问题,也就难以为青少年建立相对完善的传统文化软硬件设施。

二、博物馆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博物馆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是博物馆社会价值的落脚点。博物馆应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物,结合自身特色,安排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活动,将自身打造成弘扬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

三、中国文字博物馆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座国家级的专题性博物馆,主要陈展为中国文字发展史,如何发挥中小学生第二课堂的作用,为他们提供学习汉字知识的平台,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永恒追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中国文字博物馆开辟了“汉字驿站”这一公益性汉字教育活动阵地。

四、“汉字驿站”活动介绍

课程选取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汉字,通过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一步步演变的过程,让青少年了解的汉字背后的故事和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活动开展以来,先后开发了“人在汉字”“舌尖上的汉字”“解密汉字部首”“我爱诵读”等系列课程,通过听故事、看动画、做手工等游戏互动环节,让孩子们学习甲骨文、金文等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体悟汉字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汉字驿站还积极探索走出去的馆外教育活动,通过进校园,进社区的方式,向更多青少年普及汉字知识。

汉字驿站以开放式课堂的形式,通过互动,营造活泼愉悦的氛围,向孩子们讲述有趣的汉字故事,展示汉字形体演变的历程;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体验全新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模式,增强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五、博物馆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青少年教育活动应从参与度、趣味性、教育性三方面入手

1.参与度。青少年渴望更多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如果只是单纯的上课,孩子可能会厌倦。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驿站加入了很多参与的环节,比如半边天的课程是学习和女人有关的汉字,课程最后会安排孩子制作康乃馨并献给辛劳的母亲。孩子的参与度增加,所以也更加喜欢来博物馆参加活动。

2.趣味性。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应当充分尊重青少年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单纯地讲授汉字,不免会让生性好动的孩子感觉枯燥乏味,寓教于乐才能真正吸引和引导孩子发现汉字文化的灵动之美。汉字驿站舌尖上的汉字系列中,就加入了很多趣味十足的游戏,如“我来安排座位”,“筷子功大比拼”等游戏。

3.教育性。教育性是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最主要特性,也是区别于青少年其他活动的最重要特征。青少年求知欲强,希望从自己所参与的活动中汲取有用的知识,加之他们面临升学压力还有来自父母对其在知识广度和深度上的期望,因而他们参加传统文化活动,教育性无疑是一大动因。从博物馆的角度来说,也应认识到教育性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开发娱教结合的互动式教育活动形式

博物馆最该做的是应该提供青少年一些不同于学校的真实体验,采用娱乐和教育相结合手段,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借助生动有趣的模型、游戏等互动性设施,帮助孩子们较好地完成对展览内容的理解。让青少年在愉悦的心情下加深知识的印象,力图使他们从被动受教育者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

(三)提高观众参加活动的驻足力

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驿站采取开放式课堂的形式,现场孩子和家长随时加入与退出,自由性、自主性较强,但同时,频繁的出入也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因此,对于开展时间比较长的教育活动,关键是如何提高观众参加活动的驻足力。增加观众的稳定性可以和提高活动场所的封闭性相结合,随着观众稳定性和场所封闭性的提高,观众在活动中随意出入的意愿将减弱,自律性将提高。

六、结语

当前,博物馆对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并且有意识地逐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完善软硬件设施,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育长远健康发展之路。相信博物馆会开创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新局面,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第2篇: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 传统文化 道德教育

传统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东西。然而,当代青少年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如何,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怎样,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有效方式又是什么等,对这些紧迫的问题,人们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为此,本课题组对保定市部分高校、中学共254名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的调查中,有85%的学生表示喜欢或非常喜欢,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调查又发现,有65%的学生说不出或说不全四书五经包含哪些著作,32%的学生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这表明,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与他们的实际文化素养之间还存在很大距离。这同时表明我国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效果不是很理想。以此为依据,笔者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教育的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

一、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缺失的归因

(一)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迅猛发展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一方面,它为各种外来文化的进入敞开了大门,为我们新时期的文化选择提供了新的境界、新的标准和新的范式。另一方面,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极容易影响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从而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迷茫。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及多种意识形态蜂拥而至,对当代青少年已有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形成猛烈的震荡和冲击。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必须建立在对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很难想象,一个从小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无缘,吃着洋快餐、看着好莱坞大片和日本动漫长大的年轻人身上会有深厚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积淀。我们更难想象,一个对于自己的民族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的年轻人,会自然地产生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

(二)学校作用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淡化

高校大规模的扩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但却增大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不少大学生面临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目前,大学教育奉行的是满足社会需要和功利色彩较浓的实用主义。除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外,大学生花在外语、计算机上的时间远远大于对传统人文学科的学习。不少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致使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有所下降。我们必须正视和客观地面对这些问题,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入手寻求出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形成真正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特色教育理念。

(三)传统文化不敌大众传媒的强势舆论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猛烈碰撞的今天,传统文化的竞争力明显输于强势的现代舆论。传统文化中承载的民族思想、道德观念、审美观念和民风民俗等优秀文化因子逐渐从部分青少年的视线中淡出。大众传媒以其高时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统摄着人们的思想领域,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音符取代传统文化,以绝对优势影响社会的整体精神走向。传统文化教育与宣传的淡化和缺失,削弱了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青少年精神世界的陶冶和净化功效,降低了其对中华民族共有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致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使传统意义上的信仰体系呈崩溃和瓦解状态。

二、探索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与规律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也受到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必须看到,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一)发挥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首先,要提高父母的传统文化素质,增加家教中传统文化的分量。由于历史上多次对传统文化进行过批判和否定,现在的父母依然熟悉并热爱传统文化的寥若晨星,更谈不上对下一代的教育。即使有些家长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也只能面对古代文献“望文兴叹”。所以在家长尤其是年轻家长中普及传统文化,使之对传统文化产生内心的认可与接纳,传统文化的家教价值才有可能实现。其次,应强化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当前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及西方儿童中心教育思想的影响等,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逐步减少,亲子关系日渐疏远。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家庭则主要为孩子提供物质。这其实是教育中的一个误区。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表明,良好的早期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因此被称为教育的关键期或敏感期。因此,当前重树家教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强化传统文化在家教中的作用,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而且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

(二)确立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无疑是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但正如调查所反映的,当前的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状况不容乐观。而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有赖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状况的根本改变。

1.改革当前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调查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感到最不满意的地方之一就是教育途径单一、教育方式方法刻板。现实中,教师普遍采取教条式的灌输方法教授传统文化,照本宣科,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逆反心理。事实上,传统文化在其长期的薪火传递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当前应在继承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方法的突破,如在平时的生活中开展渗透式教育;寓教于乐,采用讲故事、歌谣、绘画、游戏、传统工艺等丰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等。

2.保障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

从调查来看,大多数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是接纳的,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不得不以升学为第一要务,根本无力顾及与升学没有直接关系的传统文化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些学校开展了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活动,甚至办起传统的私塾等,但结果也是倡导者芸芸,身体力行者寥寥,使这些活动大都流于形式。究其原因,还是我们没有从旧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中走出来。因此,国家应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将传统文化专业课程作为大、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列入教学大纲,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彻底避免传统文化教育沦为形式。

3.重视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与教材建设

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由于多年忽视的缘故,当前的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尤为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专业教师队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业余研究者所能胜任。国家应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挑选出那些品学兼优、资质良好、有志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个体,从小施以专门培养,使之成为传统文化某一领域的专才或通晓各个领域的通才。

(三)改善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大环境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良好的社会道德、文化环境既是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手段,又是其重要目的。就当前的情况而言,当务之急是营造重视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由于历史惯性的影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传统成了落后、陈旧的代名词,历史成了影响社会发展的拖累与包袱。在这种意识的主导下,我们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趋于整齐划一甚至平庸低俗,文化品位越来越低。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将其作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和生动教材。还要重视对传统节日和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创新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和礼俗,发挥它们在教育和移风易俗方面的功能,营造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第3篇: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儒家;道家;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029-1.5

中国自古就是文化大国,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就一直深深影响着我国国民,孔孟之道已经深入人心。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是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传统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一词在传统文化中并没有显现,但是我们可以从很多流传下来的论著和典故中看到古代传统教育中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传统文化里较为后人熟知的当属“儒”、“道”,儒道文化贯穿中华数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的政治和教育都深受其影响,因此,从“儒”、“道”两家入手也是我们寻找传统文化中有关“心理健康”著述言论的最佳途径。

儒家的核心是“仁义礼孝”,“礼”说的通俗一点,也就是秩序,尤其是上下尊卑的秩序,这对于青少年而说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守则;孟子认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能达到“大丈夫”的标准,而人欲成为大丈夫,“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成为了“大丈夫”才是真正的实现自身的完善。提及“儒”家,不少人还会想到“中庸”之道,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指乎”,《礼记·中庸》说圣人“从容中道”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儒家提出的“中庸”某种程度上是为人处事时应做到“无过无不及”,也即是在处理问题和认识事物的时候把握一定的“度”,切忌“过犹不及”。

与儒家相对应的比较严重的就是道家的学说,如果说儒家是入世的话,道家讲究的就是出世,“无为”是道家最倡导的思想,对“无为”二字的考究历来众所纷纭。总起来看,有消极无为;随波逐流;不干预,冷眼旁观;顺其自然;宽刑简政,休养生息等几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传统教育里没有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专题”呈现出来,不可否认的是诸子百家的思想中不约而同的对这方面有所映射,而且我们可以从之后各朝代的思想和文化教育政策中看到沿承的痕迹,对于当代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提炼出从民族文化传统观念里沿袭下来的,并且已经被后世成功利用过的教育理论思想,再结合时代的发展做以完善补充,从而形成有一定的实用意义的理论,是极其有意义的。

二、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近年来,教育界“尊儒”之风上扬,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已经不仅仅是对中国教育影响深远,在日韩、新加坡乃至欧美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孔子学院的盛行和对儒家思想的热捧,儒学是我们传统文化几千年的积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文化对我当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有意义之处。

“仁爱”,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这也是孔子认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而“仁”在不同的情形下又会引申出不同的内涵:“仁、义、礼、孝”,以“礼”为例,孔子讲“仁”和道德领域的“礼”延伸为一体,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宽容、礼让的教育,为人处事中注意朋友之礼、师长之礼,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少年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坏境,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习生活的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不懂得的礼让、凡是斤斤计较必定难成大器。

“中庸”之道,对于中庸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究其核心,儒家所谓的中庸也即是为人处事切忌“过”当然也不能“不及”,既凡是要注意把握一个“度”。在当代自然就是要正确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要过度自信抑或是自卑,善于找到调节内心平衡的方式,轻松面对生活。我们在很多的心理健康测试中都看回到诸如“最近是否会莫名的生气?”、“是否会出现情绪激动?”等等的问题,不难理解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下,青少年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也越来越来,偶尔也会出现焦躁、易怒,如果一个人能真正体悟儒家的“中庸之道”,自然会对很多事看淡些,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以知道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不要过分的患得患失,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缺点去比较别人的有点,认识到自己是独特而又个性的,教师要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用语,多采取激励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优势。

顺其自然,“道”家提倡清静无为,认为对待世间万物都要尊重其天性,顺其自然不可拔苗助长,这对于心理健康更是意义深远,青少年学生大都处于叛逆期,过分的阻碍他们的成长必然会适得其反,因此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要注重学生自己的思想。我们不难看到一些“虎爸”式的“棍棒”教育模式,自然是需要商榷的。当然在青少年性格形成初期,过分的放任也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因材施教”。要做到家长和孩子、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把握好教育的“度”,既不能过于死板,也不能过于散漫,要让孩子学会遵守秩序的同时,也要敢于质疑和创造。

传统文化值得借鉴之余,不可否认的是也会有一些缺失,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从众思想严重,很难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且不少青少年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不足,过分依赖家长和老师。过分尊重传统讲究“礼让”和“中庸”会让青少年较为安于现状,过于讲求谦让而缺少竞争和向上意识,必然会消弱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我们的青少年一代似乎过于“听话”,不遵从所谓的秩序并不一定就是失败,有时会带来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也就是创造力。创造力也就是我们往往为我们所意想不到的。在这一方面有杰出才能的人们,往往都能创造出改变世界的东西来。这让他们难以发挥自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当然需要家长和教师的配合,任何事物都要看到他的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更没有绝对的错,在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要端正“教育者”的价值观,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总体来说,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各家的思想有各有千秋。我国渊源广大的文化传统导致了思想的众多和不同,因此青少年的的成长更需要我们加以引导和疏通。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的希望,更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一个健康的国家必要有健康的国民,国民的强健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全,更是心灵的健全。因此引导青少年走出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加强传统文化的健康影响,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润物细无声—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当代青年研究,1998(5).

第4篇: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

 

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强化课堂理论教育、营造浓厚德育文化育人氛围、开辟独具特色的网络专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等途径,以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教学,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承载着文化内涵,孕育着先辈们的思想精髓,传递着育人价值,与现代德育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对于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修养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借鉴与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

 

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和思想孕育的结晶,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育人功能,具有永不褪色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它们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理念,往往代表着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具有引导、凝聚、促进和激励青少年向善、求真、至美的功能。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具有强大激发和推动作用,有利于青少年走向社会助力其成长成才。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既作为一种无形的强大驱动力量,为各种德育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同时又作为道德文化的有机构成,成为青少年健全人格与道德素质养成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加强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观的教育和培养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可以激发青少年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忠、孝、仁、信等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和转化,自觉掌握有关中华历史文化道德知识,有力地推动道德认识与道德意识转化为个人道德信仰与道德行为;

 

其二,可以规范和调节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促使青少年养成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青少年自愿自觉地去履行道德信念和道德义务;

 

其三,可以激励青少年不断去追求高尚的道德行为目标,传播道德文明,实现人生理想价值,以此来达到自身的充实完善。因此,在学校德育中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观教育,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史、院史、学科历史和杰出人物史等传统文化资源,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内在关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德育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功能上的契合、内容上的契合、载体上的契合。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而德育又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二者都具有育人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包括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等。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育人导向功能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重要启迪。理想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抱有坚定的相信,对某种事物笃定的追求,从而不断实现目标。人不能没有信念信念,没有理想信仰的人就等于没有灵魂,就等于失去精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无数有识志士艰辛跋涉和不断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寻找国家富强途中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蕴含着从诸子百家到新中华成立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英雄人士的理想信念。青少年思想、道德、人格、品质等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理想信仰的支撑,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侵染。例如,在儒家文化中有“克己、礼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文化观念,都可以纳入到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范畴。中华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是其基础、源泉,可以不断激励和推动青少年孜孜不倦地追求心中之理想目标。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囊括的爱国主义内容为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提供重要借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华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们共同进步的精神支柱。从中华优秀传统的古代教育家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的爱天下之宽广胸襟,到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忧国忧民精神,再到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度责任感的宏论以及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忠报国情怀和坚贞不渝品格,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英雄主义精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爱国主义精神品质。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应大力予以开发、挖掘、整合进而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躬体力行为加强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提供重要示范。强调自我的反躬自省、身体力行和亲身体验,是中华古代社会的重要传统,而且形成了丰富的人格道德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榜样示范作用,从孔子老子提出内省修养方法和见贤思齐的带头作用,到职业领域方面要求青少年积极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职业道德,再到家庭方面要求青少年主动倡导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团结邻居、男女平等等家庭美德,在学校要积极提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尊敬守法等个人品德。这些基本德育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所体现,比如,社会公德方面儒家文化强调“仁者爱人、恻隐辞让、富贵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理念和思想,都渗透了人们如何做人做事的伦理思想和道德精神。像这些思想理念,对加强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具体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相结合的现实路径

 

作为青少年德育主阵地的学校来说就是要转变德育观念,树立现代德育理念,可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网络媒体、社会实践等途径,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来提高青少年思政针对性实效性。

 

1.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中。常态化思想道德教育必不可少,但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如组织学校专家、教授、学者编写有关带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教辅教材,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入课堂;编写一些与《中学思想品德课》、《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相匹配的校本传统文化资源教学案例集。

 

在教学中,可努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中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图文并茂、立体化、多层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铭记于心,使得抽象的文化理论知识转化为一种形象生动和易于学生接受的知识体系;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体验感悟教学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教育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青少年头脑。

 

2. 积极营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校园德育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阵地。通过课余文化活动举办对青少年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更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纯洁思想,对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举办各种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博物馆之春、读书、讲故事和“发现身边美”学生微电影作品展播、寻找身边道德榜样了解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脉络;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进校园大型诗歌朗诵竞赛活动,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和感受中华文明的浩瀚和瑰丽;可邀请传统文化领域德行高尚、治学功底深厚、对传统文化经典了如指掌的文化名家和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聘请或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开展讲学讲座;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撰写心得感受让学生在浓厚的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丰富的物质文化氛围中受到浸润和感染。

 

3. 开辟网上网下传统文化等网络德育教育专栏。现代社会是一种网络媒体时代,青少年是使用网络媒体的主流群体。除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电视、宣传橱窗等传统大众媒介形式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传播作用,以网络文化为载体,把传统文化资源广泛传播开来。充分利用好现有全国传统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等网络数字文化的数据资源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把经典名言、脍炙人口语句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可在校园网上开辟中华经典资源库专栏,开设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栏目,通过手机、QQ、微信、论坛等现代媒体技术形式,使学生随时可登陆网站查询或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语录、名人事迹和礼仪礼节礼貌知识等,同时还可在网上发表个人心得,从而形成网上网下青少年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强大合力,扩大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范围。

第5篇: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

1、传统文化的概念

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论,文化是相对于人而言的,没有人,文化就不存在也没有意义。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根据马克思对人的社会本质的认识可以得出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为文化共同体所共享,不仅仅代表某一个人;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以语言作为其储存传统的水库;人类文化是多元发展的,各民族、地域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但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下,人们的精神和行为趋于一致。中国传统文化,即是指截止到现代以前,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所创造并世代相传的,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它不仅以外在物质载体的经典文献、制度、文物等有形的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存在于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无形的主体形式中。

2、课程价值的概念

目前公认的价值的定义是哲学范畴的关系说,即价值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之间的一种相互满足的关系。首先要考虑到课程客体本身的属性,其次应考察课程主体的需要,最后根据课程客体的属性与课程主体的需要对主客体双方相互满足关系进行考察。因为没有主体的需要,课题的属性对主体而言将毫无价值[2]。课程价值的主体包括多个层次的主体,可以包括个体,也可以包括群体,还可以包括国家、社会。应用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价值研究中,就是作为课程主体的人的需要和作为课程客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之间的一种满足关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作为客体的价值分析

1、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一般性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多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文化课程,具备了综合文化课程的一般性价值,即人文教育价值、公民素质教育价值、创新教育价值、历史教育价值和审美教育价值[3]。(1)人文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首先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并给人以熏陶使人文知识最终得以沉淀到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价值观中。(2)公民素质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优良品质同样具有时代意义。(3)创新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凝聚我国历代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让我们像科学家一样重新思考人们曾遇到的困惑;另一方面可以学习人们解决问题的办法。(4)历史教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从历史中来,有特定的历史时代的背景和历史条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是对历史的学习。(5)审美教育价值。审美意识不仅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风俗习惯中,也存在于古典绘画、古典音乐和古典书法中。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美的内容,具有审美教育价值。

2、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其本身具有传承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有自身的独特性,既因为其独一无二的存在和构成,也因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的文化特点,也具有其独特的价值。(1)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用以区别与其他民族之处在于民族本身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而言是代代相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以外在的经典文献、文物等客体形式存在着,更是广泛的沉淀在我们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和风尚习俗中,这正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根本。文化建设很难,但是毁灭却很快,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责任和独有的价值。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上我们曾有过重大的失误,这造成了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纽带上的断层,在这期间所造成的损失永远无法弥补。传统文化所遭受到的重挫和整一代人在传统文化认知上的空白让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不仅没有重要的形象,反而是地位不高,尊严不足。在青少年群体中更多见的是追逐外来文化的现象。例如,追捧西方的节日文化而对中国传统节日不了解;追逐日韩的影视文化,沉溺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本身曲折的道路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而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并不是对外来文化的排斥,而是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青少年在正确了解和认识自身民族的基础上合理的对外来文化进行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价值教育。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套价值系统,做的是“人”学。儒墨道等,乃至佛教学说,各家各派都对“人”有思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关系有独立的看法。这些观点和学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发展、相互影响和融合并逐渐沉淀到中国人的骨髓里,形成了一套中国人独有的为人处世的价值系统。价值教育包含人类基本价值、民族优秀传统价值、社会主流价值三大方面,缺乏这种优秀传统价值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就不能培育出真正的“中国人”,就不能培养出“仁爱包容”的中国人,就不能培育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独具价值教育的特性[4]。(3)提升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技术文化的冲击,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潜移默化中,现代中国人以西方式的生活方式生活,试图摆脱中国式的思维却很难做到。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青年少年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建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再一次感受民族英雄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热情。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一般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在对民族精神培养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民族的凝聚力、激发爱国热情,不仅必须而且紧迫。

三、社会和个体作为课程主体的需要

1、社会发展的需要

(1)从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高速增长态势,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同时在国际交往上也日益频繁,世界向中国投来更多的目光。在软实力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的当下,我国虽然经济发展快速,但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还没有具有与目前所处国际地位相应的优势文化。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主要资源之一,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海外开设孔子学院用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民族文化,这正体现了我国对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注。在大力向国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对本国青少年和人民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则显得更加重要。一方面,如果只注重向外的宣传而不注重对本国人民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那么在国外开设再多的孔子学院也只会是空中楼阁,因为没有坚实的基础而不会长久;另一方面,科技让地球“变小”,中国的经济发展让中国人民富起来的同时也吸引力更多外来的旅客,中国人和世界人民的交流更加便利和频繁。通过开设孔子学院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但在中国传统文化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前,这远远不够,只有加强对国人的传统文化教育,让每一个公民在和世界人民交往时都成为一座孔子学院才能有效的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2)从国内社会的发展而言。振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价值取向如何,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正是这个意思。对青少年群体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青少年烙上民族的烙印,既是民族传承的需要,也是激励青少年奋发图强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成为民族的中坚力量,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个体发展的需要

(1)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是学校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之间矛盾。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价值教育的多样性有利于解决中小学教育的这一基本矛盾。一方面,从知识教育的角度,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教育内容,对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都有所帮助,在德育方面尤显得突出。在德育方面,中国传统美德不仅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在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如: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另一方面,当今的学校教育,不应仅是“知识”的教育,还应是“做人”的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一套为人处世的价值体系。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从而避免因应试教育而带来的弊端。(2)中学生迫切的文化诉求。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冲突和价值的多元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播将我们置身在知识的中,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可谓日新月异。面对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大量的信息垃圾以及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困惑和矛盾,成年人尚且会产生消化不良的反应,更何况是青少年群体。个体发展的青少年时期,在具有活力旺盛、学习能力强等特点的同时,也具有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容易激动等特点。这一时期也是个体心智趋于成熟、塑造独立人格的关键时期。面对这一现状,应如何帮助青少年群体走出这一困境。社会学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结论表明,文化冲突妨碍着儿童的正常发展,“一个学生越是遵循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他(他)的合作与竞争能力就越强。即加强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的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合作与竞争能力”[5]。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益于帮助青少年群体打破困境,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主体。

四、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客体相互满足关系分析

第6篇: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

根据街道关工委20xx年寒假工作的计划安排和要求,结合新华社区实际,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积极配合街道和学校做好假期未成年人的思想、法制、安全、教育工作。为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愉快的假期活动,特制定社区寒假:

一、为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发扬中华民族爱清洁讲卫生的优良传统。组织孩子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认真细致地搞好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环境。组织开展社区环境保护活动,以清理身边白色垃圾为主题,大力做好爱国卫生运动,使孩子们在度过新年的同时增强对卫生工作的重视和热爱。

二、配合街道关工委、学校,开展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为提高青少年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知识,社区为孩子们准备了“以案说法”专题讲座,请社区民警于海同志进行法律教育课,让孩子们过一个安全有意义的寒假。

三、结合建国60周年、少先队建队60周年、“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重大节和纪念日,对孩子们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民族精神教育。组织孩子们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开展学习民族英雄事迹,发扬爱家、爱党、爱国的民族精神。

四、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用圣贤智慧熏陶孩子们。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价值极高的精神文化宝藏,是驱动中华民族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作为中华民族子孙,要了解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针对孩子们制定适合他们阅读的传统文化书籍,以丰富传统教育知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

五、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活动。根据“就近就便”的原则,组织孩子们到辖区内“夕阳红”养老院慰问演出,使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让孩子们在关爱老人的过程中增强尊重老人、孝敬老人的意识,提高全社会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意识。

六、大力开展赞改革开放30周年伟大成就和科技成果的活动。以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开展“赞改革、颂成就、爱祖国、思党恩”的主题活动。组织孩子们以xx大知识手抄报制作的形式学习xx大精神;组织参观辖区内企业,提高孩子们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切身认识。

社区XX年寒假工作计划(二)

根据街道关工委XX年寒假工作的计划安排和要求,为使广大社区青少年过一个健康、快乐、有意义的寒假,武定新村社区结合实际,以科学发展的精神为指导,积极配合街道和学校做好假期未成年人的思想、法制、安全、教育工作。社区精心组织寒假青少年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愉快的假期活动,特制定社区寒假工作计划:

一、继续开展“童心盼青奥”活动

为引导社区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到申办青奥的活动中,为充分展示当代青少年的风采,社区假日小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继续开展“申奥小小行动天使”活动,包括引导社区青少年积极参与“我为青奥在行动”活动;做一张申办青奥的祝福卡片;走进社区、街头做一次申办青奥的小小宣传员;将青奥相关知识告诉一个手拉手小朋友的“青奥知识一传一”活动以及参加“迎青奥我运动我快乐”趣味体育活动。

二、开展“低碳生活从新年开始”活动

低碳生活就是提倡借助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把生活耗用能量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在青少年中开展“低碳生活从新年开始”活动,倡导低碳生活,并号召青少年带动家人积极实践低碳生活,社区特围绕主题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花灯制作系列活动,倡导社区青少年从身边小事做起,随手关灯、关水,多步行,多植树,多坐公交,积极实践低碳生活。

三、开展“青少年平安自护”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自护意识,提高自护能力,寒假期间,社区继续以“平安自护”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使青少年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自护技能,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有关交通、水、电、燃放、饮食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避免事故的发生,保证青少年都能够平平

安安过好春节。社区特邀请社区民警开展安全教育知识讲座。

四、发扬中华民族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弘扬民族精神、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契机。社区要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活动。组织少年儿童开展了解一个趣闻民俗、学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背一首古文活动,让少年儿童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广大少年儿童培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自觉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第7篇: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

常言道“: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完成社会主义宏大梦想的中流砥柱。小学教育是培养青少年优秀品德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初步形成对道德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判断,但仍需引导的阶段。因此,做好青少年的教育要从孩童时期抓起。一方面,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好坏决定其自身以后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意识也决定整个中华民族未来的走向,所以必须受到重视。因此,抓紧小学德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实践措施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有关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中提出: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续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可见,将中国传统纳入小学德育教学是时代赋予的要求,更是小学德育培养有素质人才的社会价值。因此,教育界要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发展学生德育这一载体的作用。

1.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让传统文化渗透于各科教学中

教师在进行课堂内容的教学备案时,要分配好课本内容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比例,将传统文化的知识点自然地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如,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时,老师除了指导学生理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意思外,也要向学生讲解清明节的来历,甚至可以延伸至课外,让家长带领学生去了解中国几大传统节日的由来。这样一来,不仅学生一个人学到了,家长也巩固了这些知识,难得的是,你的一道家庭作业,无意间也指导了某些不懂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长们,学会了一种教育方式,真可谓一举三得。另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需要孩子主动学习,才能更广泛地、更深入地学习课程之外的知识,这就要求老师正确地指导,不断增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激情,以达到培养爱国意识的目的。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传统文化在活动中开花

由于传统文化极具时代特色,在现代环境的背景下容易引起学生的迷惑心理,因此学习传统的历史文化要放在一定的环境渲染下进行,教师要不断变化教学方式,适应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例如,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以及探访革命前辈活动的场所,让学生亲身体会历史的变迁。学校专门组织了一支古筝队,使学生能在学习古典器乐中了解一些古代乐器知识;还常常组织绘画、歌唱、书法等比赛等活动,使学生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的特长才艺,一方面能增加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入了解。除此之外,学校每周有一个师生共同期待的时刻,那就是在每周一升旗仪式上,除了常规庄严的升旗仪式外,学校专门设立了一个“悦读越美”的班级展示环节,其内容都是学生美言美行优良习惯的传播和中华诗词歌赋的展演,每周一个班,每班一个主题。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一个充分展示的平台,班级的特色在这儿也得到大家的关注,每到这时候,连周围楼上的居民也在高高的露台上遥遥相望,侧耳倾听,那真是一幅美丽的景致。通过些活动,学生了解了传统节假日的来源和传统习俗以及相关活动的信息;学会了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学生的爱国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得以提升。

三、结语

第8篇: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

戏曲,作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先行示范,生动地将音乐、诗歌、舞蹈、服饰等艺术结合于一体,有着其他艺术无法替代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其中,立德树人、舍生取义、精忠报国、孝敬父母的剧目比比皆是。戏曲中的思想精华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和重要的教育意义,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传统戏曲文化育人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实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2012年以来,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以青少年喜爱的动漫形式推广普及传统戏曲文化:编辑动漫版《小学生学戏曲》、《幼儿版戏曲动漫画册》等教辅读本;捐赠书籍和20万套戏曲动漫光盘;活动中建立“一送一培”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数字化平台覆盖近170万学生、对千名艺术类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进行了培训。2014年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计划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湖南模式)在全国10~15个省推广,力争2~3年覆盖全国。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联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对教学方面进行指导,在湖南、海南、武汉等地相继开展后,取得了良好成效,深受学校教师与孩子们的热烈追捧。为青少年推广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有效途径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中国文化报》等主流媒体先后多次对活动进行专题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优秀戏曲文化的传承仅仅通过记录、保护和传承人之间的延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繁荣,必须要做到文化与教育相结合,以青少年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动漫为载体,将戏曲文化引进校园,通俗易懂地诠释、表现和传播优秀戏曲文化。通过全面推广“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可以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实现真正的全民普及、全民推广、全民传承。

研发“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

2006年,民进中央向全国政协递交了《关于抢救、整理、传承“中国地方戏曲精品折子戏”》的提案,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谢勇提出《关于为抢救、整理、传承精品折子戏建立保护基地》的建议。文化部在答复中指出:“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使优秀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后继有人,并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进行宣传和传播,使地方戏曲与新的时代相融合。”为提升孩子学习戏曲的兴趣,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湖南省探索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动漫相结合,创造性地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新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桥梁,成功研创出一种深受孩子喜爱的独特艺术形式――戏曲动画。经过7年的锤炼,湖南动漫湘军创造和推出了原汁原味的本土品牌《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并获得文化部扶持资金以及全国30强动漫创意品牌(2012年)、中国原创手机动漫大赛银奖等殊荣。“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现已成为全国具有独特性、唯一性的品牌。

建议推广“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传统文化通过数字化手段普及传承到青少年中,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范围广、影响大,应该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为此建议:

1.政府组织文化、教育专家对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就阶段性的必修、选修分别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界定。制定从幼儿园到大学等不同阶段的课程、课时、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将传统文化学习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体系中进行统筹谋划。采取动画寓教于乐的方式,把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融入相应课程。

2.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专项事业经费。整合文化资源进入学校,开展学校教育资源与文化艺术素质两大培训。借鉴“传统戏曲文化进校园”的经验,在文学、书法、绘画、民间技艺等相关领域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的手段,创新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及传播方式。

3.对“传统戏曲文化进校园”动画制作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将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京剧、秦腔、黄梅戏、花鼓戏等地域性戏曲进行创造性地普及推广。通过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文化传承品牌和大众普及方式。

第9篇: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越剧;传统文化;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150-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外来文化的大举进入,电视、网络的快速发展,极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纷纷迷上了电视剧、动画片和其他外国的娱乐方式。一时间传统艺术惨淡无光,有的退出了历史舞台,有的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有的奄奄一息。越剧得以继续的唯有年纪较大的和少数受家庭熏陶的的孩子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越来越不容乐观。由于观众少了,生源也成了问题。而从事越剧事业的新生代中对于流派的学习也很不全面,某些如毕派、陆派、戚派等流派的传人甚少,这些都形成了越剧发展中一个严峻的形势。

二、越剧的历史渊源概述

浙江是越剧的发源地,也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方,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与发展与浙江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具有深厚地方特色的越剧,其价值和艺术魅力是不言而喻的。越剧的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娱乐性强。二是接近群众,形式简单,表演真实,舞台形象比较接近实际生活,合乎劳动大众的欣赏口味。三是易懂易学,调子简单,词句通俗。四是富于地方性,腔调高亢激昂,表演爽直率真,富有地域气息。尤其是越剧的写实风格让老百姓感到亲切,其乡土味儿让老百姓感到自在,这就是越剧历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因此,振兴越剧,发扬越剧,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接受和热爱越剧,是现在一个需要极为重视的问题和挑战。我始终认为,同任何戏曲剧种一样,越剧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如果畏缩不前,终将会被观众所抛弃。

三、越剧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和推广的途径

首先,越剧团和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开阔越剧的宣传范围,如校园是一个人口很宽、市场很大的宣传地方。而且与其他地方相比,在校园里,学生由于校园生活较为枯燥,就更能接受来自校园外的新事物。而且他们平时也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越剧,因此也具有足够的新鲜感吸引他们。现在很多家长都为孩子报很多的兴趣班,如书法、绘画、钢琴、小提琴等,原因之一与考试加分有一定的关系。政府部门可以争取将越剧也加入这一系列中,这样也能为越剧创造一个公正的平台,使其能更快发展。

其次,学校应该积极配合,并且多留些课余时间给学生,或办一些古典社团活动,让他们能有更多时间去接触中国的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不要让学生成为考试的复习机器,应该多为孩子的综合素质考虑。

青少年应该自觉担当起祖国未来接班人的责任,应该十分清楚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发扬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大事。而越剧是浙江的文化“符号”,作为浙江人则更应该为此多一份自豪感和危机感,即使不能领导众人挑起这副担子,也可以为此送上一份心愿,尽一份绵薄之力,为越剧的发展添砖加瓦。

越剧观众老龄化、已经流派的单一化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越剧是一门大艺术,并且是由各大流派组合起来才能够发展的更好,现在部分戏迷单一的喜欢某人流派,某个演员,而排除其他流派,这是一种极不健康的喜欢越剧的方式。如在第二季越女争锋的比赛现场就出现了戏迷捧角,挑衅评委以及排斥其他流派和演员的状况。当然,从另一角度讲,这也体现了越剧的无限生命力。事物的发展总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现在,越剧在全国的影响还在继续扩大,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学者的重视,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全国最大的地方戏剧种,它的发展对于研究中国戏曲、地方文化等势必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戏剧产生于民间,所以也是发展于民间,政府和相关人员在推广越剧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普通百姓及其青少年保持沟通和交流。因为人民才是文化的主体,青少年才是越剧事业的接班人,只有人民才能推动历史,只有青少年才能继承我们的越剧。

参考文献: